如何提高我国财政收入

时间:2019-05-15 11:5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提高我国财政收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提高我国财政收入》。

第一篇:如何提高我国财政收入

如何提高我国财政收入

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收入是财政分配的第一个阶段,即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一定的权力,将一部分社会产品集中起来所形成的各种货币或实物资产收入。作为一个过程,它组织收入、筹集资金;作为一定量的货币资金,它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

影响财政收的根本性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使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财政收入才能增加。增加财政收入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财政收入的增加是财政支出的前提,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基础。虽然从长远来看,国家实力的增强必然会给每个企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机会,但是,它毕竟与企业和人民的希望不完全相等。所以,必须把握财政收入增长的度。

如果国家财政收入过多,就是财政资金分配不当的一种表现。它的结果是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对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背离财政收入增加的初衷,反而导致财政收入增加困难。如果国家财政收入过少,其直接后果则是减少财政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最终也将不利于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从而影响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所以,增加财政收入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使企业生产得到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应该看到,同其他国家相比,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偏低,国家掌握的财政收入偏少,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因此,我觉得国家应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处理调整工资与国家财政的关系上,既不能单纯地为了保证财政收入而使工资长期冻结,影响职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不能脱离国家财力的制约而任意提高工资,而是必须把财政收支的安排同工资增长的幅度密切结合起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处理好调整工资与国家财政的关系,保证工资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这就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采用高科技生产手段,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开展市场竞争,以达到财政收入的增长。

除此之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同样影响财政的收入。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他的发展状况会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产业也是我国国民收入的基础。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发展,也就没有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财政收入的增长就会受到制约;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对财政收入的增长起决定性的作用。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是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物质基础,国民收入的绝大部分是由工业创造的;第三产业主要指除农业和工业之外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商品流通业、交通运输业、旅游服务业等,是沟通生产和消费的桥梁。第三产业对其他产业财政收入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为第一和第二产业提供科技服务与咨询、信息、购销存储、交通运输以及融资服务等。

第二篇: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所取得的货币收入。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G D P 和财政收入同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标,两者常常被用来比较。观察历年数据,财政收入增速似乎总是跑在GDP增速前面,财政收入和GDP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一、构成内容不同

GDP总量中部分不能计入财政收入,如职工薪资和福利、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农民自产自用收入、自有住房的虚拟服务等;部分财政收入与生产过程无关,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原则不能计入GDP,主要是个人缴纳的契税、房产税、车船购置税以及部分非税收入。

二、覆盖范围不同

现阶段,关税、海关代征税(含出口退税)和证券交易印花税等少数税种存在跨地区纳税,造成纳税行为和生产经营活动分离。GDP核算则遵循“在地口径”,跨地区缴纳的税收收入应计入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地的GDP;各地税务部门按照本地实征入库的税款进行统计,不论该部分税收收入是由本地还是外地常住单位缴纳。由此可见,对于开放程度越高的地区,GDP和财政收入的口径差异就会越大。

三、核算周期不同

GDP核算的是当期生产经营活动,半成品以及成品(不论是否销售)都应计入GDP总量。财政收入的差异表现在:其

一、半成品和未售成品并不产生当期税收收入;其

二、由于纳税期限和方式的规定,已售产品纳(退)税环节存在时滞,部分纳(退)税行为可能推迟到下一个核算期。

四、增长不同步

GDP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初次分配所得,其中,国家得到生产税净额、企业得到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个人得到劳动者报酬。国家所得和财政收入有密切相关,但又有根本区别。此外,企业所得主要参考折旧和盈余等指标,个人所得主要参考工资和福利等指标。可见,GDP增长不仅仅和财政收入有关,还和其他要素的增长有关。此外,计入GDP的税收收入和GDP相关程度不一。

营业税和增值税与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关,与GDP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属于对收入再次分配,不直接计入GDP中,与GDP核算没有直接关系。

五、计算方法不同 首先,GDP是核算数,财政收入是征收入库数;其次,财政收

入增速是现价计算的,而GDP增速则是用可比价格计算的。由于价 格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使得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好坏的经济指标地区GDP与地区财政收入往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两者的发展变化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地区GDP的大幅增长必然带动财政收入的同比例或高于GDP增幅的增长,反之则会同比例或快于GDP增幅的下降。

财政收入说白了就是税收,税收的加大当然也说明了经济的增长,不过,由于统计口径的影响,财政收入与GDP在统计口径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财政收入中属于国民经济二次分配范围内的收入如所得税和非税收入是不计入GDP核算的。近年来,随着国家税收体系的不断变化,所得税在税收总额中的比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但这部分收入并不计入GDP。因此,在进行比较时应考虑到这种口径上的差异。

由于企业效益、人民收入水平和房地产价格上涨,适用税率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这些税收相对更快地增长。

话得说回来,如果税收持续增速大于GDP,可能会导致某些行业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发展将会扼制与消极,GDP增幅将会下降。

从财政收入总量的结构来看,税收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经济高增长的背景下,财政收入的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税收收入增长持续高于同期GDP增长,成为推动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目前在我国税收当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增值税,由于现阶段我国依然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这也带来了目前我国财政收入增长比较快的结果。

第三篇: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收费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无偿性是税收这一特殊分配形式的本质体现,强制性是实现税收无偿征收的强有力的保证,固定性是税收无偿性和强制性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中国的税收是公元前495年春秋时期鲁宣公实施的“初税亩”从而确立土地私有制时而出现的。———我国最早的田税.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车船税—算商车汉代:轻徭薄赋唐代:租庸调制 清朝摊丁入亩:

税率

1.比例税率:(1)统一比例税率

(2)差别比例税率(产品差别比例税率、行业差别比例税率、地区差别比例税率)

(3)幅度比例税率(营业税中的“娱乐业”税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在5%~20%幅度内具体规定)

2、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

工资、薪金所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自2011年9月1日起,以纳税人每月取得的工资、薪金收入扣除3500元(或48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适用7级超额累进税率。

超率累进税率

以征税对象数额的相对率划分若干级距,分别规定相应的差别税率,相对率每超过一个级距的,对超过的部分就按高一级的税率计算征税。

目前采用这种税率的是土地增值税。

例2:某房地产开发公司转让商品房一栋,取得收入总额为1000万元,应扣除的购买土地的金额、开发费用的金额、相关税金的金额、其他扣除金额合计400万元。

1.增值额=1000-400=600万元

2.增值额与扣除项目金额的比率为:600÷400=150% 因此适用税率为50%,数算扣除系数为15% 3.应纳土地增值税=600×50%—400×15%=240万元 3.定额税率—从量征收

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定额税率

复合计税:从价定率与从量定额 卷烟(不包括批发环节)、白酒

应纳税额=销售额×比例税率+销售数量×定额税率

例3:某酒厂生产粮食白酒和黄酒,2014年6月销售自产的粮食白酒200吨,其中50吨售价为20000元/吨,另150吨售价为20100元/吨;销售自产黄酒100吨,售价2000元/吨(以上均为不含增值税单价)。粮食白酒适用复合税率,比例税率为20%,定额税率为0.5元/斤,黄酒适用定额税率240元 /吨,根据上述条件,计算该厂当月应纳的消费税税额。

1)白酒销售额= 20000×50+20100×150=4015000元

销售白酒应纳消费税税额

=4015000×20%+200 ×2000 ×0.5=1003000元(2)销售黄酒应纳消费税税额=100 ×240=24000元

卷烟

每标准条(200支)卷烟的价格≥70元人民币的,适用比例税率56%;每标准条卷烟的价格<70元人民币的,适用比例税率36%;

卷烟的消费税定额税率为每标准条0.6元。卷烟批发环节适用5%比例税率每标准箱为50000支,共250条。

例4:某卷烟厂8月销售A牌卷烟80箱(标准箱),取得不含税销售额400万元,请计算该卷烟厂当月应缴纳的消费税。应纳税额=4000000×56%+80×250×0.6 =2252000元

税收加征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即个人一次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万元,但不足5万元的部分,依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后再按照应纳税额加征五成,超过5万元的部分,加征十成。

1.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800 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1-20%)劳务报酬所得适用速算扣除数表级数 除数

每次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速算扣1 不超过20000元的部分 20 0 2 超过20000元到50000元的部分 3 超过50000元的部分 2000

7000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014年1月,某歌星孙某应邀参加C公司庆典活动的演出。按照协议的规定,孙某演出四场,每场出场费15000元,请问孙某这笔演出收入应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15000×4×(1-20%)=48000元 应纳税额=48000×30%-2000=12400元 税务处罚 1.滞纳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能按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解缴税款的,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还要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2.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条:纳税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的;

(二)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账簿或者保管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的;

(三)未按照规定将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报送税务机关备查的;

(四)未按照规定将其全部银行账号向税务机关报告的; 罚款的具体形式

一、按一定数量罚款

二、按应纳税额的倍数罚款

税务代理人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造成纳税人少缴或者未缴税款的,除由纳税人缴纳或者补缴税款、滞纳金外,对税务代理人处纳税人未缴或少缴税款50%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欠税欠税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逾期未缴纳税款的行为。

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欠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以欠缴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对扣缴义务人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50%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逃避缴纳税款行为

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藏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申报的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抗税、骗税情节轻微,未构成犯罪的,除由税务机关追缴其拒缴的税款、滞纳金外,处拒缴税款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3.税收保全

一、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

二、责令纳税人在规定的纳税期之前限期缴纳;

三、限期内发现纳税人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

四、税务机关责成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

五、不能提供纳税担保,采取税收保全;

税收保全措施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暂停支付纳税人的金额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

扣押、查封纳税人的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采取税收保全措施需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由两名以上税务人员执行,并通知被执行人。

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以及单价5000元以下的其他生活用品,不在税收保全措施的范围之内。

纳税人在规定的限期内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必须立即解除税收保全措施,限期期满仍未缴纳税款的,转入强制执行程序。

例8:税务机关实施保全措施时,下列属于税收保全措施之内的物品有()A.市场价格为300元的自行车 B.单价5000元以上的生活用品

C.被执行人抚养的亲属所拥有的金银饰品 D.被执行人抚养的亲属维持生活的必需品 E.被执行人家中唯一的别墅

强制执行从事生产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纳税担保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强制执行措施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

扣押、查封、依法拍卖或者变卖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税收行政复议税务行政复议是指当事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及其他税务当事人)不服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上一级税务机关(复议机关)提出申请,复议机关经审理对原税务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依法作出维持、变更、撤销等决定的活动。例9:对于税务机关作出的如下()行为,纳税人及扣缴义务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A.罚款 B.加收滞纳金 C.行政审批 D.税收保全行为E.代开发票

征税行为确认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减税、免税、退税、抵扣税款、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税款征税方式、征收税款、加收滞纳金

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具体征税行为不服的,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除具体征税行为之外的税务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对国家税务总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国家税务总局申请行政复议。对国家税务总局作出的复议决定不服,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的裁决为终局裁决。申请人应当在知道税务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因征税问题引起的税务争议,当事人应先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在实际缴清税款和滞纳金或者所提供的担保得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确认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申请人申请税务行政复议,可以采取当面递交、邮寄或者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递送申请书。

行政复议机构应当自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7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发送给被申请人;被申请人自收到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及其他材料。

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复议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30日。

申请人对行政复议的决定不服的,自收到行政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申请人对不予受理的决定不服的,除可以向上级机关反映以外,还可以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平等原则、确定原则、便利原则、节约原则平等原则“一国国民,都必须在可能范围内,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即按照各自在国家保护下享得的收入的比例,缴纳国赋,维持政府”。指国民应按其在国家保护下所获收入的多少来确定纳税的数额。

确定原则“各国民应当完纳的赋税,必须是明确的,不得随意变更。完纳的日期、完纳的方式、完纳的数额,都应当让一切纳税者及其他人了解得十分清楚明白”。指国民应纳税额及缴纳方式(时间、地点、手续等),都应清楚明确,不要轻易变动。

便利原则各种赋税完纳的日期及完纳的方法,须予纳税者以最大便利”。指政府征税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应尽量从简,让纳税人感到便利。

节约原则一切赋税的征收,须设法使人民所付出的,尽可能等于国家所得的收入”。即最小征收费用原则,指税务部门征税时所消耗的费用应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国家的收入额与纳税人所缴纳的数额之间的差额最小。

阿道夫·瓦格纳在此背景下,提出了著名的“四项九端”税收原则。

财政收入原则财政收入原则包括充分原则和弹性原则。必须有充分的税收收入来保证国家财政支出的需要,这就是充分原则;如果政府的支出需要增加或者政府除税收以外的收入减少时,赋税应能依据法律或自然增加,即要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政府的收支变化,这就是弹性原则。

国民经济原则 慎选税源原则。税源是税收课征的经济源泉,不要损害税基,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税源的选择应将不损害经济、收入充裕的税源作为主要税源。

慎选税种原则。尽量选择难于转嫁或转嫁方向明确的税种,因为它关系到国民收入的分配和税收负担的公平。社会公平原则

普遍原则:税负应遍及每一个社会成员,人人有纳税义务,不能因为身份不同,地位特殊而例外。

平等原则:所谓平等,并非指每个人应缴纳一样多的税,而是应该按照各个人的能力大小来缴税,并实行累进税制,做到收入多的多缴税,收入少的少缴税,对处于最低收入以下的免税,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税收行政原则确定原则,纳税的时间、方式和数额等应预先规定清楚。便利原则,纳税手续尽量简便,以方便纳税人。最少征收费用原则。

现代税收原则财政原则

税收应有助于保障国家财政的基本需要 公平原则税收应有助于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效率原则税收应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财政原则一国税收政策的确定及税收制度的构建与变革,应保证国家财政的基本需要。

主体税种的选择,应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税收管理能力相适应,使既定的税制能产生足够的收入并具有一定的弹性。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商品税税基宽而稳定,能够充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征管要求不高,因此,商品税成为税制中的主体税种。

在发达国家,纳税人的收入水平较高,政府的税收管理能力也较强,因而所得税成为税制中的主体税种。公平原则税收公平

收益标准要求纳税人按其从政府提供的公共商品中获得的收益大小来纳税,将公共商品的成本费用分摊与社会成员从其获得的收益联系起来。

缺陷:由于公共商品具有联合消费和公共受益的性质,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度量具体纳税人的受益程度。

纳税能力标准

纳税能力的测度可以采用所得、财产和支出三种尺度。

这三种尺度可以同时作为课税依据体现在一定的税制中,如所得税是以所得为标准课征的,财产税是以财产为标准课征的,消费税是以支出为标准课征的。纵向公平一)累进所得税与公平分配

对个人收入征收累进所得税,可以缩小税后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异,达到均等收入的公平分配目标。(二)选择性商品税与公平分配

选择非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征税,或对非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按高税率征收,可以减少税后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目标。

三、效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

税收的行政效率是指税收征纳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最小化,即税收运行成本最低,包括税务当局执行税收法令的成本和纳税人遵照税收法令纳税的成本。

税务当局的管理效率和税务人员的素质要高,税制简明确实,纳税手续应简便,社会成员依法纳税的自觉性较强。率原则税收的经济效率是指政府在以课税方式将经济资源从私人部门转移至公共部门过程中,所产生的额外负担最小和额外收益最大。

税收的中性——市场“有效”时 税收的调节作用——市场“失效”时

税收中性

①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额外损失或负担。

②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税收的收入效应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得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因征税使纳税人的购买力减少,但不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而产生的效应。主要体现在所得税的征收上。

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国家实行选择性征税政策而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的影响。

当政府对一部分商品课税,而对另一部分商品不课税,或者对一部分商品课重税,对另一部分商品课轻税。

在市场决定的资源配置已经达到最优状况的情况下,为取得一定的税收收入,使征税只产生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是最佳选择。

在考虑以税收弥补市场缺陷的情况下,选择具有替代效应的税收政策是有利的。税收的劳动供给效应现代经济学认为,个人福利水平的提高不仅表现在人们通过劳动而获得的物质收入,而且还包括人们通过闲暇所获得的精神享受。

研究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是分析税收如何干扰个人在工作与闲暇间的决策,并使人们在满意的闲暇基础上提供最大的劳动供给,而非简单地使人们的劳动供给最大化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当政府对工资收入课税时,劳动者实际可支配收入减少,为了维持税前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必须减少闲暇时间,更加积极努力地工作。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由于政府对劳动收入课税,降低了实际工资率,降低了工作对纳税人的吸引力,使劳动者以更多的闲暇来替代劳动,从而减少劳动力的供给。

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两种效应的影响方向是相反的,收入效应激励纳税人为增加收入而努力工作,替代效应则抑制纳税人的工作积极性。两种效应相抵后的净效应状况,取决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从纯经济的角度分析,就纳税人的经济状况不同和税制因素税收在劳动力供给上的净效应也不同。

税收的投资效应投资指的是用某种有价值的资产,其中包括资金、人力、知识产权等投入到某个企业、项目或经济活动,以获取经济回报的商业行为或过程。影响投资人投资行为的直接因素有:投资的预期收益和投资的风险因素 主要分析税收对私人投资行为的影响。

1、影响投资收益通过企业所得税的课征,降低了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产生两种方向相反的效应: 因税收减少纳税人可支配收入,使纳税人为了实现既定的收益目标而增加投资,即发生收入效应;

税收使投资收益减少,降低了投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造成纳税人以消费代替投资,即发生替代效应。

在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中,往往也有投资税收抵免等方面的税收优惠规定,这也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收益。

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结转抵扣。

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结转抵免。影响投资风险税收对纳税人投资风险因素的影响取决于所得税的征收是否允许纳税人用投资亏损抵消投资收益,即是否允许纳税人用一个时期或一种资产项目发生的投资亏损冲减另一个时期或另一种资产项目取得的应税投资收益。

在不允许抵消的状况下,税收会抑制纳税人的风险投资行为,相反,则对风险投资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税收负担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考察。从不同的经济层面看,有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从具体的表现形式来看,有名义税收负担和实际税收负担。

(一)宏观税收负担宏观税收负担反映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一般通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政府所取得的税收收入总量占同期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反映。

GDP(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国内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和。

影响和拉动宏观税负上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税制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主要是经济和税收征管两大因素。

经济因素对宏观税负的影响是最主要的,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运行质量是关键因素。

税收征管是影响宏观税负水平的重要因素。征管水平高,征收率就高,宏观税负也就相应提高。

宏观税负水平既是税收与经济互相作用的结果,又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变化和政府掌控资源的规模,进而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因此,确定适度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是我国政府通过税收筹集财政资金的立足点,也是调控经济和调节分配的出发点

微观税收负担微观税收负担是从纳税人个体看的税收负担水平,反映具体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作出的牺牲。

微观税收负担按负税主体可分为企业税收负担和个人税收负担。宏观税收负担与微观税收负担具有内在联系,微观税收负担是基础,宏观税收负担是微观税收负担的综合反映。在一定的税制结构中,微观税收负担的增加或减少,必然引起宏观税收负担的相应变化。

名义税收负担是从税制规定看的纳税人应承担的税收负担水平,表现为纳税人依据税法应向国家缴纳的税款与课税对象的比值。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的法定税率为25%,因此25%即为企业所得税的名义税收负担。

实际税收负担是在税收征管过程中考虑影响纳税人向政府实际缴纳税款的各种因素后,纳税人实际承受的税负水平。

合法因素:税收扣除、减免、退税、加成等;不合法因素:税收逃避、骗税、抗税等

税负转嫁的概念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价格自由波动的情况下,纳税人通过某些途径和方式将税收部分或全部转嫁给他人的过程。

典型的税负转嫁与商品交易具有内在联系,即表现为纳税人通过操作商品交易价格将其税收负担转移出去,因而一般认为商品交换是税负转嫁的基础。税负前转

即税负随着经济活动顺序或经济运行方向转嫁。例如以生产厂家为纳税人 税负前转是税负转嫁的最主要形式。税负后转

是相对于税负前转而言。其税负转嫁的运动方向同经济活动或经济运行的顺序或方向相反,即税负逆向转嫁。例如以生产者为纳税人 税负后转是税负转嫁的重要形式。

税负混转在实际的税收经济活动中,税收负担的转嫁不可能是纯粹的前转或后转,而可能是同一税额一部分通过前转形式转嫁出去,另一部分通过后转形式转嫁出去,这种税负转嫁形式就叫做混转。税负消转

消转指纳税人对其所应缴纳的税款,既不向前转嫁,也不向后转嫁,而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补偿其纳税损失,使税后的利润水平与税前大体相同,从而使税负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长中自行消化。

生产者与消费者负担税额的比例是由各自的价格弹性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 Ts / Td =Ed / Es Ts、Td分别代表生产者与消费者负担的税负 Es、Ed 分别是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作出的反映程度,可以用需求弹性系数来表示,即用需求量的变动比率与价格变动比率的百分比来衡量。供给弹性是指供给量对价格变动作出的反映程度。

商品的供求弹性

1、需求弹性越大,税负越趋向由生产者负担;需求弹性越小,税负越趋向由消费者负担。

2、供给弹性越大,税负越趋向由消费者负担;供给弹性越小,税负越趋向由生产者负担。

税负转嫁最终取决于供求之间的弹性关系。在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的情况下,税负更多地趋向由生产者负担;在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的情况下,税负更多地趋向由消费者负担。

税负转嫁与商品价格变动存在直接关系,因此,对于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的联系较为紧密的税种,其税负较容易转嫁,如:消费税、关税而与商品价格的联系不密切的税种,其税负则较难转嫁。

中国有权制定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国家机关主要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等。

税收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具有仅次于宪法的法律效力;

税收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

税收的部门规章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等部门制定。

法律目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税收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行政法规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车辆购置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资源税、船舶吨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烟叶税、关税等诸多税种,都是国务院制定的税收条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车船税法》、《税收征管法》,由国务院制定相应的实施条例或实施细则。部门规章

一是根据行政法规的授权,制定行政法规实施细则。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是在税收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具体适用过程中,为进一步明确界限或者补充内容而作出的具体规定。

海关总署在2013年底发布了《2014年关税实施方案》,自2014年1月1日起实施。主要包括税则税目调整、进口关税调整和出口关税调整三个方面。海关、财政部门和税务机关三大税收管理机构;

关税、船舶吨位税和海关代征的增值税、消费税由海关来履行管理职责; 牧业税、耕地占有税和契税由财政部门来履行管理职责;

税务登记管理税务设立登记: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办理。

变更税务登记:自有关部门批准之日起30日内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注销税务登记:自宣告终止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改变经营住所和经营地点,仍由同一主管税务机关管辖的,办理税务变更登记; 改变经营住所和经营地点,涉及不同主管税务机关管辖的,办理税务注销登记,再到新址所属的税务机关办理设立税务登记。

发票的领购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在办理《税务登记证》后可以申请领购发票;如果纳税人办理变更或注销税务登记,则应同时办理发票和发票领购簿的变更、撤销手续。

不需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可以申请税务机关代开发票。

值税专用发票是纳税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原始凭证,是兼记销货方纳税义务和购货方进项税额的合法证明,对增值税的计算和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范围

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除农产品外,目前发票和可抵扣票种都要求先由税务机关认证后抵扣。

纳税申报纳税人即使在纳税期内没有应纳税款,也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享受减税、免税待遇的,在减税、免税期间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自行申报、邮寄申报、电子申报或者代理申报 纳税期限

税务检查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履行缴纳税款义务和扣缴义务人履行代扣、代收税款义务的状况所进行的监督检查。

检查人员应当2人以上 税务检查证、税务检查通知书

第四篇:我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用于养官

我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用于养官

我国政府有关方面的统计是“截止2003年底,我国公务员的总数是636.9万人”,实际上,在政府机构的人员中,公务员所占比例并不大,2005年官方估计“中国吃财政饭的人员约有5000万人以上(含科教文卫金融等等事业单位3000余万员工);但不包括军队以及国有企业等准吃财政人员,这个数字相当惊人;另外还有一大批只拿工资从未上过班的官员亲属及花钱从官员手里买得吃财政身份与退休金的人员。这些人员加在一起接近一个亿。

我国官员收入大抵来自四个方面,第一是国家法规许可的财政拔款,如公务员的部分帐面工资就是合法的收入。第二是政府有关规定赋予的“自收自支”权利而获取的工资外的奖金、办公费、差旅费、会议费等等,如工商、城管、计生等部门。第三是法理法规皆不许可但是却被社会完全默认的收入,也就是每一个政府部门皆在干着的乱收费乱经营搞实业拿干股,这个是社会默许的潜规则范围内的收入要比合法的收入大得多。第四是利用政治资源(手中权力)贪污、受贿索贿、公开半公开抢夺弱势群体的钱财。

政府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办公室都有来自企事业单位的不占编制名额的“借调”人员,实际工作就是靠他们做,“借调”人员数量惊人。城市街头经常可以看到一辆小型客货两用车突然出现,上面跳下来几个穿制服的城管队员和不穿制服的雇工,一阵鸡飞狗跳后,在城管干部的指挥下,雇工将缴获的战利品搬上汽车扬长而去,大家注意了,城管干部是法律不承认,但是可以吃部分财政饭的人员,而这种雇工就是俗称“白员”中的最贱层。高级的白员是什么人?是小有头面的小官员的家属们,他们被安插在政府各衙门里,活得绝对不比一般政府小职员差,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拟似“白员”群体,比如交警部门的暂扣车辆停车场,很多(我不敢说全部)交警部门的停车场都是由地方上的地痞流氓“管理”的,你可以疏通他们来要回自己被扣的车辆,这些人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白员”。中国除了包括600多万公务员在内的,在党政机关中“国有”身份的员工1000余万人,以及外,政府机构里还有很多很多靠“合法”或非法的财政吃饭的人,这些人的数量甚至比公务员的数量还要多数倍。其实中国那些行业协会也是属于吃自收财政饭的群体,因为它们之所以能够有威慑力来获取利益还是靠政府这张老虎皮给予的权力。

这儿为什么将合法二字加“”号?因为无法分清中国这个国家里什么叫合法什么叫不合法了。现在大家应该有个大致的印象了,中国除了四千多万国家承认的吃财政饭的人员外,还有数量惊人的属于潜规则范围内的吃财政饭的人员,咱实在没有能力得出他们的实际数量,我想,一两千万人总是要有的,这个数字我认为是保守的。

好几千万人的吃财政大军需要多少财富来供养?还请注意,农村这块地方还没计算呢,根据官方数字,1995年,乡、镇、村还有吃三提五统的1400万人,还不包括700万村官,又说是500万村官,让人不明白的是,政府怎么连自己的职员都统计不清楚?经过改革,现在说是少了,但愿如此吧!不交农业税后难道要把这些人饿死吗?用多少钱来供养政府职员这又是一个科研难题。根据官方公布数据,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37亿,2007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近五万亿元,而根据中央党校教授、知名学者周天勇的估计,中国2007年实际财政收入达到9

万亿元人民币。

这些蛋糕怎么分配我不知道,但我可以提供其他一些数据以分析:“八五”期间,公车车辆消费占到全部国家财政支出的38%,2003年国家财政收入约为21715亿元,而由国家财政、预算外资金、企业和村民交费和列支成本支出的行政事业供养费用高达14266亿元,加上公安和武装警察的1500亿,达15766亿元。占2003年 GDP的13.52%,由这些被供养的公务人员所消耗;国家预算收入、有统计的预算外5000亿收入、没有被统计的3000亿预算外收入,整个国家总计支出37960亿中的37.58%,由被供养的行政公务人员所消耗,而中国官员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年花费达9000亿元,这都是官方的数据(保守)。

从以上的官方数据可以看出,国家财政收入的大部分都被政府人员消耗掉了。官方认可的六百多万金牌公务员一年实际要花多少钱供养?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说:政治弊端是“官多为患”,一个省少说有四五十个省级干部,几百个乃至上千个地厅级干部,一个县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县级干部,有的县竟有1000多个县级干部。中国共有33个省级行政单位(扣除台湾),2,86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那么由此推类:全国各地就至少有一千多个省级干部,两三万个厅级干部,好几万到十来万个县级干部,至于京城及军队有多少高级低级干部就不能得知了。现在沿海地区政府部门里一般职员年收入10万元是很平常的,属于中低收入,很多发达地方的政府普通公务员年收入20万元也极普遍。注意,这是合法的收入,是基本可以拿出来晒工资的收入,养一个公务员绝对不止薪水这一块,医疗交通吃喝拉撒贪污受贿等等需要供养的地方太多了,可以说,国家除了没给政府职员配备法律意义上的配偶外,其它都是必须提供的,举些小例子:比如很多即使是普通公务员的家庭基本上都是不用开火做饭的。现在高调进行公车改革,交通费也给了公务员们,可是搞来搞去还是都有车子接送,现在政府职员每月的车贴就比民工辛苦一个月的薪水还要多。只要是稍有点权力的公仆,他们家庭外出海吃海喝哪个是自己买单的?政府人员中买个床单都要开个发票去报销。在很多地方,你做几年公务员后要是不搞个几套房子那简直是丢人。至于那些村王乡王县王市王省王等等的书记及某某长们,这些人及其家族一年需要多少财富来赡养?简直没法想象!

1000多个省级干部及其家庭一年要花费多少钱供养?两三万个厅级干部及其家庭需要多少钱供养?好几万到十来万个县级干部及其家庭又需要多少钱供养?再统计全国好几百万金牌公务员又需要多少财富来为他们全方位服务?

党政机关其他几百万上千万人员呢?还有三千余万事业单位人员,还有几百万村官一千多万乡村混饭吃的人员,还有千百万个政府雇佣的形形色色的白员。党政机关其他几百万人难道就是省油的灯?事业单位难道就是后娘养的吗?你以为街道办事人员收入就低?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诉你,很多地方街道的工作人员月薪万元根本不算什么,不信你去调查。

可以说,中国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二都装进官员的口袋里去了。

事实上,一部分相对数量很少但是绝对数量很庞大的中国人早已超过发达国家水准的生活,而绝大多数中国人则是标准的贫穷的国民。

第五篇:改革开放30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变化及原因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财政规模变化及原因

摘要:改革开放30 年以来,我国财政预算规模经历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这30 年预算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财政预算绝对规模逐年上升,财政预算收支占GDP 的比重则呈U 型变化。结合改革开放的历程,得出我国财政收支规模变化与改革有密切关系的结论,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源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关键词:改革开放;财政预算收入;财政预算支出;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财政体制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 年来,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体制变革使得财政体制的变动更为剧烈。财政收入和支出占GDP 比重的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太大的负面影响,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制止;有人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变化尚属正常,国家财力下放和集中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还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财力就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所以不存在一些人担心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

1978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伴随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是政府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变化,显示了在这30年中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 财政收入绝对数除1979 年和1980 年略有下降外都有增加,财政支出绝对数也除了1980年和1981 年略有减少外都以不同速度增长。与1978 年相比,2007 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增加了45.76 倍和44.62倍。从财政收支增长率来看,有的年份增长快,有的年份增长慢,而且在1994 年前后几年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如果与GDP 增长率变化结合起来看,可以发现在1994年以后财政收入和支出增长率基本大于GDP 增长率,而在1994 年之前是有的年份GDP 增长率大于财政规模变化率,有的年份小于财政规模的变化率。

作为衡量财政规模的另一种更好的指标——财政收支占GDP 的比重的变化则是另一种情形。改革开放30 年国家财力的变动情况,以改革开放的第17 年(1994 年)为转折点, 在1994 年以前有下降趋势, 而在1994 年后又有上升倾向。1978 年以来全国财政预算收入占GDP 百分比表示的国家财力呈明显下降趋势,1978 年为10.18%,而在1995 年下降到10.18%的最低点,在以后几年又有回升趋势,2007 年达到了20.80%。与此相对应的全国财政预算支出占GDP 百分比在1987 年为30.50%,在1996 年达到最低点11.11%,2007年又回升到20.09%。

二、我国财政收支规模变化的原因分析

1.对财政收支绝对数增长的解释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首先得益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在这30 年中GDP 年均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1987 年GDP 为3 642.2 亿元,而2007 年是246 619.0 亿元,是改革第一年的67.7 倍。在财源扩大的基础上,财政收入迅速增加。其次,价格变动也是引起财政收入增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一方面,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财政收入会同比例地增长,表现为财政收入的虚增;另一方面,我国采用了累进税制,“ 档次爬升”效应使得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此外,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也会对财政收入有一定的影响。

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方面的研究,以“ 瓦格纳法则”最为著名,之后,又有皮考克和怀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论和马斯格雷夫与罗斯托则的经济发展阶段。此外,还有从政治制度角度来分析的,如尼斯坎南的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普维亚尼的财政幻觉假说和选举权扩大增长论等。以上各种理论对我国财政支出不断增长都有一定的解释力, 但不能解释全部原因。

2.财政预算收支占GDP 比重U 型变化的解释

从1978 年开始,在财政体制方面进行了“ 让利—放权—分权—非对称性分权”的改革路径。改革开放之前,国民收入分配实行统收统支体制,根据当时实践总结出的“ 2、3、4”比例关系,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普遍较高。在改革开局之年,传统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仍未改变,1978 年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高达30.78%。为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我国政府加快了市场化的改革步伐,多次对企业放权让利,在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时向企业倾斜。当时国有企业运行状况不佳,微观效益不理想,政府逐年加大放权让利的力度,以激励企业行为。这使得财政预算内收入占GDP 的比重不可避免地呈直线下降的趋势。同时,为扩大部门财务自主权,把一些本应纳入国家预算内管理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交给各个部门,实行自收自支,形成了大量的预算外管理资金,虽调动了各部门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的积极性,但造成了预算外资金挤占预算内收入,肢解了财政预算,也使得财政预算收入占GDP 比下滑。因此,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预算内财政收入的绝对规模虽逐年递增,但其增行速度显然不及GDP 的增长速度。1994年,中国进行了根本性的税收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财政预算收入体系,有效地阻止了财政预算收入占GDP 比重持续下滑的势头。1996 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开始出现止跌回升的态势。税收作为预算收入的主体,要解释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必须从税收体制和预算体制两方面入手:(1)我国当前的税制结构是以增值税为主体,而增值税与工业增加值有密切联系,由于工业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税收收入也显著高于GDP 的速度增长,从而财政收入也开始快于GDP 增速;(2)通过预算体制进行分析。从预算编制阶段来看,在安排税收收入计划指标时往往低估,从而在一开始就预留了一定的“ 超收”空间;从预算执行阶段来看,由于1994年税制设计时的基本思路是“ 宽打窄用”,名义税负设置过高,因此随着近年来税收实际征收率的不断提高,实际税负持续接近名义税负,导致税收收入的高增长;从预算审批阶段看,现行预算法对“ 超收”的规定比较模糊,“ 超收”收入的决策与动用基本上在行政体系内完成,未纳入人大的审批范围。因此从预算收支扩张来看,预算内收入持续高增长,产生大量“ 超收”收入的根本原因是以增值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和不健全的预算管理体制。结合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具体历程来看,1995 年国家逐步实行“ 费改税”试点工作和清理整顿各种基金和收费项目;1996 年又进一步强化了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将一批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和基金转化税收征收,纳入预算内管理;1997 年政府将13 项基金和附加纳入预算内管理,减缓了预算外资金对规模的增长;1998 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分配制度的完善,经济秩序逐渐好转,同时加强税收征管,财政收入增速比GDP 增速快,造成了财政预算收入占GDP 比重的U 型变化。同样在经济体制改革前,由于“ 低工资、高就业”等政策,需要对国有企业和工人进行大量财政补贴,财政预算支出占GDP 比重相当高,在1978 年仍为30.5%。为改变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局面,调整政府职能和分配格局,激发经济活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财政支出规模也逐年下降。1984 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发展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真正启动了改革的历程。1994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革,尤其是分税制改革对财政收支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1997 年的十五次代表大会规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是不断减少对经济干预的过程,同时又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所以在这一阶段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持续下降。在经济体制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之后,随着改革的逐步到位和GDP 的增长,逐年下降的趋势得到了扭转。一方面,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来满足公共需要;另一方面,政治决策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有决定性作用,不合理的决策机制扩大了财政预算支出规模,存在着政府预算中的“ 公地悲剧”。因此,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又逐渐回升。

三、结论

改革开放30 来,我国财政预算规模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财政收支绝对规模逐年增长,而占GDP 比重则大致呈U变化。我国财政预算收支规模的变化深刻地体现出了改革的过程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经济体制的改革直接导致了我国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同时其他因素对财政预算收支规模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源于改革实践。因此,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财力就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是不现实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太大的负面影响而要加以控制也是不太合理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变化尚属正常,国家财力下放和集中都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是个重要推动力量是片面的,应该注意到改革开放同时也导致了国家财力的变化。

下载如何提高我国财政收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提高我国财政收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的对比分析

    我国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的对比分析 2011级经济学基地班 魏雪 摘要:1996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与GDP均实现了较快增长。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出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20003年......

    财政收入收缴

    财政收入收缴 一、收缴方式 财政收入的收缴分为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两种方式。 1.直接缴库,是指由缴款单位或缴款人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直接将应缴收入缴人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

    关于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的调查与思考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调速换挡”期,财政政策继续指向积极稳健,定向减税、“营改增”升级扩围和企业减负等结构性减税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增支......

    财政收入进展情况通报

    财政收入进展情况通报 宁县财政局 (2008年10月17日)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今年前三季度财政收入进展情况作以通报。 一、财政收入进展情况 9月底,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累计完成5388万......

    解读财政收入通报

    解读《财政收入通报》 邓志勇2010年上半年《财政收入通报》(总第138期)已于7月份制发完成,已经发至地税局班子成员、各税费管理科、税费服务科和办公室。《2010年元至6月份全县......

    中国2010年财政收入

    中国2010年财政收入突破8万亿 增长21.3% 个人所得税4837亿元,比上年增加888亿元,增长22.5%。企业所得税12843亿元,比上年增加1306亿元,增长11.3% 【《财经》综合报道】中国财政......

    2010年财政收入预算

    2010年中央财政收入预算表2009年 2010年 预算数 35983.00 15350.00 5241.00 8070.00 -7070.00 190.00 8061.00 2542.00 140.00 516.00 516.00 25.00 1338.00 1580.00单位:亿......

    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问题的研究(推荐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问题的研究 作者:孙嘉麟 刘志国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5期 [摘要]文章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