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分配(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5 01:1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收入分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收入分配》。

第一篇:财政收入分配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方案设计

一.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很多突出问题,如国民收入不平衡,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土地开发冲动与调控目标相互矛盾,居民收入占GDP 比重持续下降从而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等。此外,由于市场秩序不规范、竞争条件不平等等原因,使得不少生产性企业效率低下,转而从事炒房、炒股等分配性努力,扭曲了资源配置格局和利益关系。这些问题的存在,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对此进行的测算结果显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中,企业所得增长较快,居民所得增长较慢,政府所得波动不大;再分配格局中,由于各种制度外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的快速增加使政府所得份额上升明显,企业在再分配格局中居于弱势地位,居民所得继续呈下降趋势。各主体内部分配结构的变化特点是:政府部门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收支结构不平衡,地方政府的非预算收入激增;企业部门内部垄断行业利润增加大于竞争性行业,利润向少数行业集中;居民劳动报酬份额不断下降且会在较长时间内延续,居民部门内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的演变大体分为向居民倾斜(1978—1995 年)和向政府、企业倾斜(1996 年以后)两个阶段。2000—2007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65.5%下降到57.5%,下降8 个百分点,政府和企业占比则分别提高5.2 个和2.8 个百分点。这一期间,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态势,不同行业就业人员之间(尤其垄断性行业与竞争性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更是不断扩大,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幅明显放缓。就此看,不是城市经济发展太快了,不是房地产业发展太快了,而是城市普通居民(包括企事业单位职工、普通公务员)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内生性有效需求的提升要求。

通过我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格局与世界部分国家的对比,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政府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格局中收入比重都较大。这反映了我国政府部门干预经济的程度较高。相对于企业和居民而言,政府在市场上的地位不仅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更表现为强势的市场参与者和利益竞争者。从分配格局上看,政府部门对经济的强势干预对企业部门的影响要大于对居民部门影响。企业所得在初次分配中比较适中,而在再分配中居于弱势地位。主要是由于来自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门)的非规范的各种费用负担较重,导致以制度外收入为代表的各种收入流入政府部门而提高了政府在再分配中的份额,并降低了企业所得份额。约束某些政府部门的非规范收入并使之透明、公开、公正,积极推进“费改税”改革,对企业显得尤为必要。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份额都较低。居民初次分配份额较低,意味着劳动收入份额较低,相对应的资本收入份额会较高。由于资本所得的投资倾向要高于劳动所得,而消费倾向低于劳动所得,所以初次分配格局中居民份额较低就决定了我国今后几年的发展模式将仍然以投资和出口带动型为主,而非消费拉动型。居民再分配份额较低反映了政府收入调节职能的缺位和作用的不完善。2000~2006 年,我国国家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由526 亿元增至2121.5 亿元,在GDP中的比重由3.31%增加5.28%,而2006 年美国政府仅社会保险福利支出一项占GDP 的比重就高达12%。我国政府收入调节职能尚需加强。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倾斜的失衡现象为我国经济可持

续发展埋下隐患。政府所得对企业所得的挤压,使得企业持续扩大投资动力不足,使国内投资出现政府主导倾向,受政府部门政治周期的影响,经济发展波动幅度会增大,最终会影响经济增长效率。政府所得对居民所得挤压,一方面政府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挤压了居民收入增长空间;另一方面政府的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支出相对滞后,居民不得不更多地自己考虑医疗、养老和教育等支出,两方面导致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倾向上升,从而影响了国内居民消费。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对国外需求依赖性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存制度问题

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了我国在收入分配制度上还有一定的欠缺。2010年5 月10 日,《经济参考报》“深度”版刊登的《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红线”》的一组调研报道引发了社会巨大反响。在引发社会对收入分配不公诟病的几大因素中,理应成为调节收入差距的税收杠杆被认为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拉大了贫富差距。《经济参考报》记者进一步的调查表明,由于目前的税收监管在富贵阶层面前存在一定的“盲区”,由此造成了贫富阶层实际税负不公。有关专家指出,如果不首先解决对高收入者的税收监管难题,出台再好的政策也将是一纸空文。应在加强税收征管的同时,设计更合理的税制结构以改变目前税收在收入分配差距上出现的“逆调节”,避免“该收的收不上,不该收‘挖地三尺’”的税收困局。

其实许多富人是靠偷税漏税迅速发家的。除了通过虚报收入、不开发票等虚假手段逃税,一些纳税人还利用现有的税收制度漏洞“合理合法”逃税,如长期不分配企业利润,纳税人还通过多头“收入”来逃避税收等等。不少税务还对一些小餐馆收税只简单数桌子、点人头。不少税务干部承认,为了完成税收目标,他们只能把着力点放在容易征管的企事业单位和小企业、小摊贩身上,该收的不该收的都想方设法收上来,“挖地三尺”收“过头税”的情况并不少见。这几年税收征管的矛盾和摩擦越来越多,主要来自于与小户的税收征管矛盾。“事实上,我们也觉得不合理。”基层税务干部无奈地表示。该收的收不上,但税收的任务却是层层下达,年年增长。为此,税务部门就只好对不该收的税“挖地三尺”。这就造成税收对中低收入者管控苛刻,甚至出现收“过头税”的情况。据介绍,目前税收征管对小规模纳税人管得过死,扼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国税增值税中小规模纳税人起征点已由过去2000 元调整到现在5000 元。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5000 元的起征点对很多小规模纳税人而言也显得过于苛刻。

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税收“逆调节”亟待扭转。如今的富人收入越高,越有资源和关系偷逃税款,由此进一步增加其财富集聚的速度。而本应获得税收支持的中小企业和小商贩,却被迫课以重税,发展速度和步伐缓慢。这无疑会导致富者越富,穷者愈穷,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调节收入分配。有税务干部表示,目前税收征管的难点主要是企业老板、自由职业者等高收入群体。一方面,由于这些企业和个人善于利用目前市场交易和税收征管的漏洞,进行避税逃税。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企业对解决地方就业发挥了较大作用,因而不同程度受到了地方保护,也影响了税收征管。这就造成原本国家该拿的拿不到,个人应缴的却不用缴,国家与个人口袋分配失衡,税收调高的杠杆未能发挥有效作用。

炒房现象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城市房地产业发展,近年来出现的种种异象以及对于房价问题产生的太多争议,事实上正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领域多重矛盾的一个集中表现。如果不加快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仅仅从高压的行政手段和财

税措施解决目前高企的房价问题,不仅会产生很多经济运行后遗症,也最终不能提高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不能解决普通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当前,从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发展后劲着眼,从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实现和谐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尽快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作为重要抓手。三.制度改进方案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我们应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高度,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提高职工工资、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职工工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但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还存在着普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偏低、低收入职工比重过大的突出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根本因素,消费需求不足归根到底是由于劳动报酬占比偏低。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提高职工工资的重要性。

提高职工工资收入首先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制度是政府调节企业工资分配、保障低收入劳动者取得合理报酬的重要手段。目前,最低工资制度在实施中面临不少问题。一是最低工资制度刚性不强。虽然我国最低工资制度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均有规定,但具体实施主要是通过国务院相关部门的政策性文件来指导的,约束力较小。二是最低工资调整机制不健全。最低工资如何设定、如何调整,有关法律规范中只有原则规定,各地在确定最低工资标准时参考因素不一,一些地区没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三是一些用人单位规避最低工资制度。相当多的企业把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作为职工“标准工资”,一些企业以食宿费、福利费充抵工资,有的企业采取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定额等手段变相违反最低工资规定。四是最低工资标准偏低且提高较慢。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的比例,是衡量最低工资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绝大部分省区的最低工资标准低于当地平均工资的40%,而国际上一般为40%至60%。同时,最低工资增速大大落后于经济增速和职工平均工资增速,这也是普通职工和农民工工资偏低、低收入职工比例偏大的重要原因。五是近1/3 的职工工资徘徊在最低工资标准附近。据全国总工会2009 年底的调查,职工月工资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相比,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占4.8%,高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50 元以下的占10.9%,高出50 元至100 元的占12.5%,三者合计占28.2%。考虑到超时劳动的普遍存在,制度工时内实际工资在最低工资标准附近的职工更多。

加快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提高职工工资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而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形成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促进最低工资水平持续稳定提高。

提高最低工资制度的立法层次。尽快制定最低工资条例或修改最低工资规定,适时研究制定最低工资法,对最低工资制度作出更具体、更明确的规定。加大监管力度,强化对违反最低工资制度的制裁措施,及时纠正和严格查处压低实际工资、变相违反最低工资制度的行为。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定期上调机制。应明确规定,除特殊情况外,最低工资标准每年调整一次,每次调整不应低于GDP 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提高最低工资占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制定时间表,促使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普遍达到社会平均工资40%—60%的水平,确保最低工资标准

跟上经济社会发展。各地在研究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幅度时,应充分考虑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方面支出增长的因素。充分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由政府牵头,劳动行政部门、工会、企业共同组成三方委员会,适时提出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意见和实施方案。研究确定特殊形式、特殊行业的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对实行计件工资制、提成工资制等特殊工资形式的劳动者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研究制定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最低工资标准,以更好地体现最低工资标准的适用性。

我们需要像治理房市乱象而实施多管齐下的精准政策一样,多层面、多环节、多角度系统认识已经形成的社会阶层多元化的收入分配格局,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切实解决收入分配领域中的问题。需要把握的原则是,既要增进公平,也要兼顾效率;既要尊重历史,又要考量现实;既要重新审视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又要深刻评估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的方向。

参考文献:《从国际视角看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常兴华

《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必要手段》--李滨生

《税收监管“逆调节”加剧收入分配不公》--记者 杨玉华 冯雷丁文杰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

方案设计

班级:0809121 成员:01 袁永

06 张兵

李炎

第二篇:完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分配机制的思考

完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分配机制的思考

《经济纵横》2010年第4期

摘要:由于地方税体系尚不完善、地方政府缺乏正式收入的收入自主权及过大的非正规收入自主权等,导致中央和省级政府之间的收入分配与规范化的分税制异化。应通过优化地方税体系、规范地方政府收入分配行为、进一步实施税费改革、制定《税收基本法》和适时允许地方政府举债等措施完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分配机制。

关键词:收入分配;地方税;立法权:举债

一、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1994年分税制改革,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了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维护国家利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须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分税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但在地方财政收入分配中仍存在一定问题。

(一)地方税体系尚不完善

一是地方税范围界定不科学。如,地方企业所得税是地方固定收入,但又将地方金融企业所得税划为中央收入;原则上将营业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划为地方固定收入,但又将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划归中央。二是地方税主体税种缺位,规模过小,难以满足地方政府支出的需要。现行分税制虽然划归地方的税种不少,但大都税源分散,征收成本高,难度大,收入弹性低的税种,地方税收入一般只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20%左右,从而加大了地方财政对中央返还收入和上级补助的依赖程度,使地方财政平衡的难度加大。三是地方税种改革不到位。原有的一些地方税种改革迟迟出不了台,如,土地使用税、物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

(二)地方政府缺乏正式收入的收入自主权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中央与地方重新调整了事权职责与支出范围,但收入权并没有相应下放到地方。地方政府无权立法设立新税种,只能对少数税种有是否征收权(如屠宰税和筵席税)和税率的调整权。这一方面加大了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又无财力作保证,无疑不利于地方政府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地方税收入规模过小,使地方政府支出过分依赖中央转移支付和地方非税收入。在目前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方法不够规范和数量不足以弥补地方政府支出缺口时,地方政府只好将目光更多地转向了非税收入,尤其是土地出让收入,由此造成基金、收费迅速膨胀,扰乱了正常的国民收入分配秩序,给老百姓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目前,政府收入除税收以外,纳入预算的规范性收入有:企业收入、教育费附加及其他杂项收入。介于规范性和非规范性之间但仍可精确计算的有:预算外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等。纯属制度外且无法加以统计的收入有:由各地方、部门“自立规章,自收自支”的各种收费、罚款、集资、摊派收入等等。由于非税收入大多缺乏规范性,地方政府对此又无自我约束机制,结果出现地方政府收入严重超越地方经济发展基础的现象,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后劲,造成未来地方税税源的严重不足。

(三)地方政府非正规收入自主权过大

一般认为,缺乏正式的税收自主权,会使地方政府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实施

“非正式的”收入自主权。主要表现在:在法规规定范围之外的各种收费。地方收费是预算外资金的主要来源,而预算外资金占地方预算的比重又相当大。这些非正规收入问题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对于这些收费对经济福利造成的实际损失有多大,却不清楚。为人所知的只是这些收费对地方收入的贡献很大,并继续提供所需的资源,对满足地方政府基本支出需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地方收费主要被作为一般性资金来源使用。尽管收费在地方预算安排上具有重要作用,但在那些为地方公民提供服务的项目上,地方政府却没有普遍通过收费来补偿成本。地方政府另一种不同类型的非正式收入自主权表现在给企业的税收减让和优惠上。

(四)缺乏省以下政府正式的收入分配制度

由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未触及省以下政府的收入分配制度,造成了目前实践中各省以下政府收入分配体制各不相同的局面。这种非正式的省以下政府税收安排,为省级政府提供了预算的灵活性,并有助于实现地方政府间的收入均衡。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它使地方政府没有收入自主权。同时,缺乏正式的分配机制也使地方政府的收入可预测性下降,使其安排计划和支出预算的能力下降。缺乏正式的收入分配机制,也促使地方政府将财源隐藏在预算外资金中。

(五)中央和省级政府之间的收入分配方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地方政府之间收入分配不均衡。这是由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根据收入来源(税收征收地)分享增值税造成的。这往往导致资源的不公平分配。目前的增值税收入分享安排因有利于富裕省份,而导致省际间收入分享不均衡问题加重。第二,增值税征收范围问题。即属于地方政府的来自增值税未覆盖的其他一些部门的“营业”税或销售收入税的存在。从税收政策角度看,显然应该取消营业税,而将增值税的范围扩展到以前征收营业税的部门。按销售收入征税是不符合效率原则,在增值税体系下对服务业征收更加有效率。第三,企业所得税的归属问题。企业所得税是一种不稳定的税收来源,所以并不适合地方政府。企业所得税的税收负担很可能会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纳税人身上,这将有损于收入分配的公平原则。

(六)完全划归地方政府的税收中存在的问题

完全划归地方政府的税收,一般不能向地方政府提供足够的收入来源。事实上,这些税收中的一部分可被视为“麻烦”税收,因为这些税收带来的少量收入可能不能抵消管理成本。中国税制结构的合理化可能要求取消一些目前属于地方的税收。如,应取消1994年改革后划归地方的在旅馆、饭店、娱乐、运输、通信或建筑行业征收的营业税,并用常规的增值税来代替。目前有两种属于地方政府的税收,从长远看,具有向地方政府提供充足的收入来源的能力,这就是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物业税)。

二、完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分配机制的思考

(一)完善地方税体系

第一,要扩大地方税规模。一是适时出台税制改革方案中已定的税种,并适当扩大计税范围和提高税率。如,物业税、车船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二是对已设立但还没有出台的税种,如,遗产税应尽快立法开征;对经济发展要求设立的税种,如环境税(碳税等),应在理论和实践广泛论证的基础上立法开征。此外,应大力开展对地方收“费”和“基金”的治理整顿,不合理的要予以取缔,具有税收性质的,可改“基金”或“费”为税。如排污费,可改成环境污染税。

(二)适当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权”

地方税收自主权可表现为可自主决定开征新税种、定义和改变已有税种的税基和税率等。从执行和管理费用以及对中央政府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看,以上选择中最小的成本是将税收自主权定义为对一些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相同税基并且数目固定的地方税可自主选择不同的税率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房产税并逐步将其转化为现代的物业税(不动产税),但需要解决一些问题。首先,开征此税会加重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会有一些个人阻力。其次,为使管理更公平,需要在管理上有显著的改进。最后,在未建立成熟不动产市场的情况下,不动产税能否发挥其作用仍然未知,应进行科学的论证。

(三)改进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收入分享制度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收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分享仍有一些缺陷。建立在税收来源基础上的增值税分享制度(包括对中央新增加的增值税30%部分的税收返还),导致地方政府间不公平和低效率的收入分配。现行的增值税共享制度,是产生地方政府之间不断增强的不均衡及地方政府之间竞争加剧的主要原因。可考虑借鉴其他转轨国家的做法,将增值税都作为中央收入,然后对这些收入以人均或其他分配方式为基础在地方政府间分享。在短期内,政府可考虑逐步停止税收返还的做法,并为增值税设计一个固定的比例以实现均等化的目的。

(四)继续实施“税费改革”,规范政府分配行为

我国实施的“税费改革”主要措施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塑财政在政府收入活动中的唯一主体地位,实现财政对政府财力的统筹支配。取消在体制转轨时期形成的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多元财力支配主体和独立于财政的利益格局,彻底还权于财政。把所有属于政府收入范围的财政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实现政府收入、财政收入和预算收入的统一。二是规范财政收入分配形式,重塑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主导支配地位,实行以税为主,税费归位。旨在将预算外资金转为正常预算的“税费改革”政策,应进一步完善,并与其他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协调起来。对预算外资金,特别是地方政府需要进行控制和统一支配。由于地方政府没有真正意义的税收自主权,而多征收收入又有可能被中央收回,地方政府在预算支出上的权力又受到限制,结果必然造成地方在收费和预算外资金使用方面的超常增长。即使在地方大量使用收费和预算外资金,对政府责任和预算管理造成损害,但这些措施也增加了地方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基本服务的资金得到保障。收费的使用也有利于弥补一些公共服务部门的成本,这使公共支出的总效率得到提高。

(五)制定《税收基本法》,以法律形式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提高我国税收立法质量,应从总体上构建以《宪法》为统率,《税收基本法》为主导,《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为两翼的三位一体的完善税收立法体系。《税收基本法》是国家税收运行过程中的最高法律,它可以规范、约束和协调各单行税种的法规、规则等,不仅应包括如何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权限问题,而且应包括如何确定各级政府的征税权、税法解释权和执行权、税目和税率的调整权、税收加征和减免权、税收征收程序、税收检查处罚程序等。在各级政府税权划分问题上,既要遵循中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又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依法治税的原则。从世界各国的税收管理体制经验看,依法治税是我国的必由之路,而制定《税收基本法》是我国依法治税的重要标志。在《税收基本法》下制定《地方税收通则》,规范地方税收的立法权、管理权和管理体制。《地方税收通则》是地方政府税收工作的指导性法规,能规范各级地方政府的税收行为,以避免出现“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

《地方税收通则》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赋予地方政府充分的管理权,以便各级政府在《地方税收通则》的框架下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税收政策,发展地方经济。但制定《地方税收通则》应与《宪法》、《税收基本法》保持高度一致,不应与其抵触。

(六)适时允许地方政府举债

改革后的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好地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但问题不容忽视。我国《预算法》第28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量人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是不允许列赤字的,即使有赤字也不允许举债来弥补赤字。但实际上,我国地方政府的各级预算是不平衡的,他们往往以各种变通的手法,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隐形举债”的问题。这些“隐形举债”对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发展地方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地方政府的“隐形举债”的风险较大,由此可能会引发财政风险,以致财政危机。可以看出,与其让地方政府“隐形举债”放任自流,不如加以正确引导,化解潜在的财政风险。因此,本文认为,应允许地方政府举债,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但应对其加强监控和管理。在政策制定之前,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先行制定一些过渡性措施,然后逐步把地方公债纳入规范化轨道。

崔志坤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第三篇: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所取得的货币收入。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G D P 和财政收入同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标,两者常常被用来比较。观察历年数据,财政收入增速似乎总是跑在GDP增速前面,财政收入和GDP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一、构成内容不同

GDP总量中部分不能计入财政收入,如职工薪资和福利、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农民自产自用收入、自有住房的虚拟服务等;部分财政收入与生产过程无关,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原则不能计入GDP,主要是个人缴纳的契税、房产税、车船购置税以及部分非税收入。

二、覆盖范围不同

现阶段,关税、海关代征税(含出口退税)和证券交易印花税等少数税种存在跨地区纳税,造成纳税行为和生产经营活动分离。GDP核算则遵循“在地口径”,跨地区缴纳的税收收入应计入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地的GDP;各地税务部门按照本地实征入库的税款进行统计,不论该部分税收收入是由本地还是外地常住单位缴纳。由此可见,对于开放程度越高的地区,GDP和财政收入的口径差异就会越大。

三、核算周期不同

GDP核算的是当期生产经营活动,半成品以及成品(不论是否销售)都应计入GDP总量。财政收入的差异表现在:其

一、半成品和未售成品并不产生当期税收收入;其

二、由于纳税期限和方式的规定,已售产品纳(退)税环节存在时滞,部分纳(退)税行为可能推迟到下一个核算期。

四、增长不同步

GDP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初次分配所得,其中,国家得到生产税净额、企业得到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个人得到劳动者报酬。国家所得和财政收入有密切相关,但又有根本区别。此外,企业所得主要参考折旧和盈余等指标,个人所得主要参考工资和福利等指标。可见,GDP增长不仅仅和财政收入有关,还和其他要素的增长有关。此外,计入GDP的税收收入和GDP相关程度不一。

营业税和增值税与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关,与GDP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属于对收入再次分配,不直接计入GDP中,与GDP核算没有直接关系。

五、计算方法不同 首先,GDP是核算数,财政收入是征收入库数;其次,财政收

入增速是现价计算的,而GDP增速则是用可比价格计算的。由于价 格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使得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好坏的经济指标地区GDP与地区财政收入往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两者的发展变化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地区GDP的大幅增长必然带动财政收入的同比例或高于GDP增幅的增长,反之则会同比例或快于GDP增幅的下降。

财政收入说白了就是税收,税收的加大当然也说明了经济的增长,不过,由于统计口径的影响,财政收入与GDP在统计口径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财政收入中属于国民经济二次分配范围内的收入如所得税和非税收入是不计入GDP核算的。近年来,随着国家税收体系的不断变化,所得税在税收总额中的比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但这部分收入并不计入GDP。因此,在进行比较时应考虑到这种口径上的差异。

由于企业效益、人民收入水平和房地产价格上涨,适用税率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这些税收相对更快地增长。

话得说回来,如果税收持续增速大于GDP,可能会导致某些行业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发展将会扼制与消极,GDP增幅将会下降。

从财政收入总量的结构来看,税收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经济高增长的背景下,财政收入的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税收收入增长持续高于同期GDP增长,成为推动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目前在我国税收当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增值税,由于现阶段我国依然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这也带来了目前我国财政收入增长比较快的结果。

第四篇: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收费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无偿性是税收这一特殊分配形式的本质体现,强制性是实现税收无偿征收的强有力的保证,固定性是税收无偿性和强制性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中国的税收是公元前495年春秋时期鲁宣公实施的“初税亩”从而确立土地私有制时而出现的。———我国最早的田税.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车船税—算商车汉代:轻徭薄赋唐代:租庸调制 清朝摊丁入亩:

税率

1.比例税率:(1)统一比例税率

(2)差别比例税率(产品差别比例税率、行业差别比例税率、地区差别比例税率)

(3)幅度比例税率(营业税中的“娱乐业”税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在5%~20%幅度内具体规定)

2、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

工资、薪金所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自2011年9月1日起,以纳税人每月取得的工资、薪金收入扣除3500元(或48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适用7级超额累进税率。

超率累进税率

以征税对象数额的相对率划分若干级距,分别规定相应的差别税率,相对率每超过一个级距的,对超过的部分就按高一级的税率计算征税。

目前采用这种税率的是土地增值税。

例2:某房地产开发公司转让商品房一栋,取得收入总额为1000万元,应扣除的购买土地的金额、开发费用的金额、相关税金的金额、其他扣除金额合计400万元。

1.增值额=1000-400=600万元

2.增值额与扣除项目金额的比率为:600÷400=150% 因此适用税率为50%,数算扣除系数为15% 3.应纳土地增值税=600×50%—400×15%=240万元 3.定额税率—从量征收

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定额税率

复合计税:从价定率与从量定额 卷烟(不包括批发环节)、白酒

应纳税额=销售额×比例税率+销售数量×定额税率

例3:某酒厂生产粮食白酒和黄酒,2014年6月销售自产的粮食白酒200吨,其中50吨售价为20000元/吨,另150吨售价为20100元/吨;销售自产黄酒100吨,售价2000元/吨(以上均为不含增值税单价)。粮食白酒适用复合税率,比例税率为20%,定额税率为0.5元/斤,黄酒适用定额税率240元 /吨,根据上述条件,计算该厂当月应纳的消费税税额。

1)白酒销售额= 20000×50+20100×150=4015000元

销售白酒应纳消费税税额

=4015000×20%+200 ×2000 ×0.5=1003000元(2)销售黄酒应纳消费税税额=100 ×240=24000元

卷烟

每标准条(200支)卷烟的价格≥70元人民币的,适用比例税率56%;每标准条卷烟的价格<70元人民币的,适用比例税率36%;

卷烟的消费税定额税率为每标准条0.6元。卷烟批发环节适用5%比例税率每标准箱为50000支,共250条。

例4:某卷烟厂8月销售A牌卷烟80箱(标准箱),取得不含税销售额400万元,请计算该卷烟厂当月应缴纳的消费税。应纳税额=4000000×56%+80×250×0.6 =2252000元

税收加征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即个人一次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万元,但不足5万元的部分,依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后再按照应纳税额加征五成,超过5万元的部分,加征十成。

1.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800 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1-20%)劳务报酬所得适用速算扣除数表级数 除数

每次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速算扣1 不超过20000元的部分 20 0 2 超过20000元到50000元的部分 3 超过50000元的部分 2000

7000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014年1月,某歌星孙某应邀参加C公司庆典活动的演出。按照协议的规定,孙某演出四场,每场出场费15000元,请问孙某这笔演出收入应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15000×4×(1-20%)=48000元 应纳税额=48000×30%-2000=12400元 税务处罚 1.滞纳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能按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解缴税款的,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还要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2.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条:纳税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的;

(二)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账簿或者保管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的;

(三)未按照规定将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报送税务机关备查的;

(四)未按照规定将其全部银行账号向税务机关报告的; 罚款的具体形式

一、按一定数量罚款

二、按应纳税额的倍数罚款

税务代理人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造成纳税人少缴或者未缴税款的,除由纳税人缴纳或者补缴税款、滞纳金外,对税务代理人处纳税人未缴或少缴税款50%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欠税欠税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逾期未缴纳税款的行为。

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欠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以欠缴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对扣缴义务人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50%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逃避缴纳税款行为

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藏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申报的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抗税、骗税情节轻微,未构成犯罪的,除由税务机关追缴其拒缴的税款、滞纳金外,处拒缴税款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3.税收保全

一、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

二、责令纳税人在规定的纳税期之前限期缴纳;

三、限期内发现纳税人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

四、税务机关责成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

五、不能提供纳税担保,采取税收保全;

税收保全措施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暂停支付纳税人的金额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

扣押、查封纳税人的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采取税收保全措施需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由两名以上税务人员执行,并通知被执行人。

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以及单价5000元以下的其他生活用品,不在税收保全措施的范围之内。

纳税人在规定的限期内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必须立即解除税收保全措施,限期期满仍未缴纳税款的,转入强制执行程序。

例8:税务机关实施保全措施时,下列属于税收保全措施之内的物品有()A.市场价格为300元的自行车 B.单价5000元以上的生活用品

C.被执行人抚养的亲属所拥有的金银饰品 D.被执行人抚养的亲属维持生活的必需品 E.被执行人家中唯一的别墅

强制执行从事生产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纳税担保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强制执行措施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

扣押、查封、依法拍卖或者变卖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税收行政复议税务行政复议是指当事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及其他税务当事人)不服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上一级税务机关(复议机关)提出申请,复议机关经审理对原税务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依法作出维持、变更、撤销等决定的活动。例9:对于税务机关作出的如下()行为,纳税人及扣缴义务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A.罚款 B.加收滞纳金 C.行政审批 D.税收保全行为E.代开发票

征税行为确认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减税、免税、退税、抵扣税款、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税款征税方式、征收税款、加收滞纳金

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具体征税行为不服的,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除具体征税行为之外的税务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对国家税务总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国家税务总局申请行政复议。对国家税务总局作出的复议决定不服,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的裁决为终局裁决。申请人应当在知道税务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因征税问题引起的税务争议,当事人应先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在实际缴清税款和滞纳金或者所提供的担保得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确认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申请人申请税务行政复议,可以采取当面递交、邮寄或者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递送申请书。

行政复议机构应当自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7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发送给被申请人;被申请人自收到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及其他材料。

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复议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30日。

申请人对行政复议的决定不服的,自收到行政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申请人对不予受理的决定不服的,除可以向上级机关反映以外,还可以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平等原则、确定原则、便利原则、节约原则平等原则“一国国民,都必须在可能范围内,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即按照各自在国家保护下享得的收入的比例,缴纳国赋,维持政府”。指国民应按其在国家保护下所获收入的多少来确定纳税的数额。

确定原则“各国民应当完纳的赋税,必须是明确的,不得随意变更。完纳的日期、完纳的方式、完纳的数额,都应当让一切纳税者及其他人了解得十分清楚明白”。指国民应纳税额及缴纳方式(时间、地点、手续等),都应清楚明确,不要轻易变动。

便利原则各种赋税完纳的日期及完纳的方法,须予纳税者以最大便利”。指政府征税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应尽量从简,让纳税人感到便利。

节约原则一切赋税的征收,须设法使人民所付出的,尽可能等于国家所得的收入”。即最小征收费用原则,指税务部门征税时所消耗的费用应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国家的收入额与纳税人所缴纳的数额之间的差额最小。

阿道夫·瓦格纳在此背景下,提出了著名的“四项九端”税收原则。

财政收入原则财政收入原则包括充分原则和弹性原则。必须有充分的税收收入来保证国家财政支出的需要,这就是充分原则;如果政府的支出需要增加或者政府除税收以外的收入减少时,赋税应能依据法律或自然增加,即要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政府的收支变化,这就是弹性原则。

国民经济原则 慎选税源原则。税源是税收课征的经济源泉,不要损害税基,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税源的选择应将不损害经济、收入充裕的税源作为主要税源。

慎选税种原则。尽量选择难于转嫁或转嫁方向明确的税种,因为它关系到国民收入的分配和税收负担的公平。社会公平原则

普遍原则:税负应遍及每一个社会成员,人人有纳税义务,不能因为身份不同,地位特殊而例外。

平等原则:所谓平等,并非指每个人应缴纳一样多的税,而是应该按照各个人的能力大小来缴税,并实行累进税制,做到收入多的多缴税,收入少的少缴税,对处于最低收入以下的免税,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税收行政原则确定原则,纳税的时间、方式和数额等应预先规定清楚。便利原则,纳税手续尽量简便,以方便纳税人。最少征收费用原则。

现代税收原则财政原则

税收应有助于保障国家财政的基本需要 公平原则税收应有助于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效率原则税收应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财政原则一国税收政策的确定及税收制度的构建与变革,应保证国家财政的基本需要。

主体税种的选择,应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税收管理能力相适应,使既定的税制能产生足够的收入并具有一定的弹性。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商品税税基宽而稳定,能够充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征管要求不高,因此,商品税成为税制中的主体税种。

在发达国家,纳税人的收入水平较高,政府的税收管理能力也较强,因而所得税成为税制中的主体税种。公平原则税收公平

收益标准要求纳税人按其从政府提供的公共商品中获得的收益大小来纳税,将公共商品的成本费用分摊与社会成员从其获得的收益联系起来。

缺陷:由于公共商品具有联合消费和公共受益的性质,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度量具体纳税人的受益程度。

纳税能力标准

纳税能力的测度可以采用所得、财产和支出三种尺度。

这三种尺度可以同时作为课税依据体现在一定的税制中,如所得税是以所得为标准课征的,财产税是以财产为标准课征的,消费税是以支出为标准课征的。纵向公平一)累进所得税与公平分配

对个人收入征收累进所得税,可以缩小税后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异,达到均等收入的公平分配目标。(二)选择性商品税与公平分配

选择非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征税,或对非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按高税率征收,可以减少税后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目标。

三、效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

税收的行政效率是指税收征纳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最小化,即税收运行成本最低,包括税务当局执行税收法令的成本和纳税人遵照税收法令纳税的成本。

税务当局的管理效率和税务人员的素质要高,税制简明确实,纳税手续应简便,社会成员依法纳税的自觉性较强。率原则税收的经济效率是指政府在以课税方式将经济资源从私人部门转移至公共部门过程中,所产生的额外负担最小和额外收益最大。

税收的中性——市场“有效”时 税收的调节作用——市场“失效”时

税收中性

①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额外损失或负担。

②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税收的收入效应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得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因征税使纳税人的购买力减少,但不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而产生的效应。主要体现在所得税的征收上。

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国家实行选择性征税政策而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的影响。

当政府对一部分商品课税,而对另一部分商品不课税,或者对一部分商品课重税,对另一部分商品课轻税。

在市场决定的资源配置已经达到最优状况的情况下,为取得一定的税收收入,使征税只产生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是最佳选择。

在考虑以税收弥补市场缺陷的情况下,选择具有替代效应的税收政策是有利的。税收的劳动供给效应现代经济学认为,个人福利水平的提高不仅表现在人们通过劳动而获得的物质收入,而且还包括人们通过闲暇所获得的精神享受。

研究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是分析税收如何干扰个人在工作与闲暇间的决策,并使人们在满意的闲暇基础上提供最大的劳动供给,而非简单地使人们的劳动供给最大化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当政府对工资收入课税时,劳动者实际可支配收入减少,为了维持税前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必须减少闲暇时间,更加积极努力地工作。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由于政府对劳动收入课税,降低了实际工资率,降低了工作对纳税人的吸引力,使劳动者以更多的闲暇来替代劳动,从而减少劳动力的供给。

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两种效应的影响方向是相反的,收入效应激励纳税人为增加收入而努力工作,替代效应则抑制纳税人的工作积极性。两种效应相抵后的净效应状况,取决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从纯经济的角度分析,就纳税人的经济状况不同和税制因素税收在劳动力供给上的净效应也不同。

税收的投资效应投资指的是用某种有价值的资产,其中包括资金、人力、知识产权等投入到某个企业、项目或经济活动,以获取经济回报的商业行为或过程。影响投资人投资行为的直接因素有:投资的预期收益和投资的风险因素 主要分析税收对私人投资行为的影响。

1、影响投资收益通过企业所得税的课征,降低了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产生两种方向相反的效应: 因税收减少纳税人可支配收入,使纳税人为了实现既定的收益目标而增加投资,即发生收入效应;

税收使投资收益减少,降低了投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造成纳税人以消费代替投资,即发生替代效应。

在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中,往往也有投资税收抵免等方面的税收优惠规定,这也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收益。

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结转抵扣。

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结转抵免。影响投资风险税收对纳税人投资风险因素的影响取决于所得税的征收是否允许纳税人用投资亏损抵消投资收益,即是否允许纳税人用一个时期或一种资产项目发生的投资亏损冲减另一个时期或另一种资产项目取得的应税投资收益。

在不允许抵消的状况下,税收会抑制纳税人的风险投资行为,相反,则对风险投资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税收负担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考察。从不同的经济层面看,有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从具体的表现形式来看,有名义税收负担和实际税收负担。

(一)宏观税收负担宏观税收负担反映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一般通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政府所取得的税收收入总量占同期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反映。

GDP(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国内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和。

影响和拉动宏观税负上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税制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主要是经济和税收征管两大因素。

经济因素对宏观税负的影响是最主要的,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运行质量是关键因素。

税收征管是影响宏观税负水平的重要因素。征管水平高,征收率就高,宏观税负也就相应提高。

宏观税负水平既是税收与经济互相作用的结果,又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变化和政府掌控资源的规模,进而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因此,确定适度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是我国政府通过税收筹集财政资金的立足点,也是调控经济和调节分配的出发点

微观税收负担微观税收负担是从纳税人个体看的税收负担水平,反映具体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作出的牺牲。

微观税收负担按负税主体可分为企业税收负担和个人税收负担。宏观税收负担与微观税收负担具有内在联系,微观税收负担是基础,宏观税收负担是微观税收负担的综合反映。在一定的税制结构中,微观税收负担的增加或减少,必然引起宏观税收负担的相应变化。

名义税收负担是从税制规定看的纳税人应承担的税收负担水平,表现为纳税人依据税法应向国家缴纳的税款与课税对象的比值。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的法定税率为25%,因此25%即为企业所得税的名义税收负担。

实际税收负担是在税收征管过程中考虑影响纳税人向政府实际缴纳税款的各种因素后,纳税人实际承受的税负水平。

合法因素:税收扣除、减免、退税、加成等;不合法因素:税收逃避、骗税、抗税等

税负转嫁的概念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价格自由波动的情况下,纳税人通过某些途径和方式将税收部分或全部转嫁给他人的过程。

典型的税负转嫁与商品交易具有内在联系,即表现为纳税人通过操作商品交易价格将其税收负担转移出去,因而一般认为商品交换是税负转嫁的基础。税负前转

即税负随着经济活动顺序或经济运行方向转嫁。例如以生产厂家为纳税人 税负前转是税负转嫁的最主要形式。税负后转

是相对于税负前转而言。其税负转嫁的运动方向同经济活动或经济运行的顺序或方向相反,即税负逆向转嫁。例如以生产者为纳税人 税负后转是税负转嫁的重要形式。

税负混转在实际的税收经济活动中,税收负担的转嫁不可能是纯粹的前转或后转,而可能是同一税额一部分通过前转形式转嫁出去,另一部分通过后转形式转嫁出去,这种税负转嫁形式就叫做混转。税负消转

消转指纳税人对其所应缴纳的税款,既不向前转嫁,也不向后转嫁,而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补偿其纳税损失,使税后的利润水平与税前大体相同,从而使税负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长中自行消化。

生产者与消费者负担税额的比例是由各自的价格弹性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 Ts / Td =Ed / Es Ts、Td分别代表生产者与消费者负担的税负 Es、Ed 分别是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作出的反映程度,可以用需求弹性系数来表示,即用需求量的变动比率与价格变动比率的百分比来衡量。供给弹性是指供给量对价格变动作出的反映程度。

商品的供求弹性

1、需求弹性越大,税负越趋向由生产者负担;需求弹性越小,税负越趋向由消费者负担。

2、供给弹性越大,税负越趋向由消费者负担;供给弹性越小,税负越趋向由生产者负担。

税负转嫁最终取决于供求之间的弹性关系。在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的情况下,税负更多地趋向由生产者负担;在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的情况下,税负更多地趋向由消费者负担。

税负转嫁与商品价格变动存在直接关系,因此,对于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的联系较为紧密的税种,其税负较容易转嫁,如:消费税、关税而与商品价格的联系不密切的税种,其税负则较难转嫁。

中国有权制定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国家机关主要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等。

税收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具有仅次于宪法的法律效力;

税收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

税收的部门规章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等部门制定。

法律目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税收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行政法规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车辆购置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资源税、船舶吨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烟叶税、关税等诸多税种,都是国务院制定的税收条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车船税法》、《税收征管法》,由国务院制定相应的实施条例或实施细则。部门规章

一是根据行政法规的授权,制定行政法规实施细则。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是在税收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具体适用过程中,为进一步明确界限或者补充内容而作出的具体规定。

海关总署在2013年底发布了《2014年关税实施方案》,自2014年1月1日起实施。主要包括税则税目调整、进口关税调整和出口关税调整三个方面。海关、财政部门和税务机关三大税收管理机构;

关税、船舶吨位税和海关代征的增值税、消费税由海关来履行管理职责; 牧业税、耕地占有税和契税由财政部门来履行管理职责;

税务登记管理税务设立登记: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办理。

变更税务登记:自有关部门批准之日起30日内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注销税务登记:自宣告终止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改变经营住所和经营地点,仍由同一主管税务机关管辖的,办理税务变更登记; 改变经营住所和经营地点,涉及不同主管税务机关管辖的,办理税务注销登记,再到新址所属的税务机关办理设立税务登记。

发票的领购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在办理《税务登记证》后可以申请领购发票;如果纳税人办理变更或注销税务登记,则应同时办理发票和发票领购簿的变更、撤销手续。

不需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可以申请税务机关代开发票。

值税专用发票是纳税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原始凭证,是兼记销货方纳税义务和购货方进项税额的合法证明,对增值税的计算和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范围

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除农产品外,目前发票和可抵扣票种都要求先由税务机关认证后抵扣。

纳税申报纳税人即使在纳税期内没有应纳税款,也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享受减税、免税待遇的,在减税、免税期间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自行申报、邮寄申报、电子申报或者代理申报 纳税期限

税务检查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履行缴纳税款义务和扣缴义务人履行代扣、代收税款义务的状况所进行的监督检查。

检查人员应当2人以上 税务检查证、税务检查通知书

第五篇:财政收入收缴

财政收入收缴

一、收缴方式

财政收入的收缴分为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两种方式。

1.直接缴库,是指由缴款单位或缴款人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直接将应缴收入缴人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2.集中汇缴,是指由征收机关(有关法定单位)按有关法律规定,将所收的应缴收入汇总缴人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二、收缴程序

1.直接缴库程序。直接缴库的税收收入,由纳税人或税务代理人提出纳税申报,经征收机关审核无误后,由纳税人通过开户银行将税款缴人国库单一账户。直接缴库的其他收人,比照上述程序缴人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2.集中汇缴程序。小额零散税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应缴收入,由征收机关于收缴收入的当日汇总缴人国库单一账户。非税收人中的现金缴款,比照本程序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下载财政收入分配(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收入分配(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政收入进展情况通报

    财政收入进展情况通报 宁县财政局 (2008年10月17日)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今年前三季度财政收入进展情况作以通报。 一、财政收入进展情况 9月底,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累计完成5388万......

    解读财政收入通报

    解读《财政收入通报》 邓志勇2010年上半年《财政收入通报》(总第138期)已于7月份制发完成,已经发至地税局班子成员、各税费管理科、税费服务科和办公室。《2010年元至6月份全县......

    中国2010年财政收入

    中国2010年财政收入突破8万亿 增长21.3% 个人所得税4837亿元,比上年增加888亿元,增长22.5%。企业所得税12843亿元,比上年增加1306亿元,增长11.3% 【《财经》综合报道】中国财政......

    2010年财政收入预算

    2010年中央财政收入预算表2009年 2010年 预算数 35983.00 15350.00 5241.00 8070.00 -7070.00 190.00 8061.00 2542.00 140.00 516.00 516.00 25.00 1338.00 1580.00单位:亿......

    2015年大理州财政收入情况

    2015年大理州财政收入情况 2015年,全州各级财政1至12月,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81015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0.7%,增长3.7%;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774670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8......

    东方办事处财政收入 “开门红”

    东方办事处财政收入 “开门红” 截止3月底,东方办事处共完成财税收入857.4万元,占全年任务的39.3%。其中,国税完成757万元,占全年任务的40.8%,地税完成9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31%,财......

    2017年财政收入情况分析

    2017年财政收入分析 一、XXXX年收入情况 (一)收入完成情况。2017年,解放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XXXXX万元,占年预算的XXX.X%,同比增长XX.X%。其中税收完成XXXXX万元,税收比重为XX.......

    什么是大口径财政收入

    什么是大口径财政收入?什么是小口径财政收入?大口径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税收返还收入和上级转移支付收入(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等,小口径财政收入只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