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考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优选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环境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材、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标准和管理制度。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与此同时,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障碍。比如,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尚缺乏足够的认识;资源利用的指标和核算体系还不够健全;有效的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和合理的费用机制尚未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还有待完善;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等。因此,积极探索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措施,认真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当务之急。发展循环经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进一步深化可持续发展理念。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充分认识到资源对经济增长支撑和约束的双重作用,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深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经济增长向循环经济方向转变。
第二,加快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加快高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信息化,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一方面,要遏制部分地区和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特别是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根据资源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通过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的综合控制,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建设集中供热和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第三,建设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首先,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其次,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通过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利用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信息来源环保英才网:
基础性作用。再次,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通过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形成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积极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第四,推进新型低碳、环保科技的研发推广。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一方面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与装备。
第五,建立健全企业资源节约管理制度。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和排放的载体。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在商业目标和环境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在企业内要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职工节约降耗、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第六,加强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教育。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信息来源环保英才网:
第二篇: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刘克梁
(宜昌市委党校 湖北 宜昌 443001)
摘 要:循环经济是符合生态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但在推进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还存在认识上和体制上的误区。因此,要加强循环经济的立法、建设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建立绿色技术体系,以促进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问题;对策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地球资源和自然环境相协调、互为依存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战略的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一股新经济的潮流和趋势。
1.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1.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公平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关系表现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普遍矛盾。一方面,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平衡稳定是生态系统发展的客观要求。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重点是重构经济发展模式,缓解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在资源供求和环境容量问题上的尖锐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从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角度,提出了“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将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高循环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它将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防止“环境贫困”,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社会公平,缩小生活质量差距。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从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1.2.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它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方面:一是到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更加完善;三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到2020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将不容置疑,但是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因此,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1.3.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国情,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它将生态系统理念引入经济运行机制,将环境保护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经济发展初始阶段就注重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统一,从而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战略目标。首先,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循环经济是以保护生态和最有效地利用资源为特征的,其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结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向绿色化转型。要引导经济建设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的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经营,转到追求科技进步、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型发展的轨道上来。同时,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社会的科技创新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快速提升产业结构和
经济运行质量。因此,循环经济为实施新型工业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2.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
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目前还仅仅局限在领导层、少数部门、少数地方、少数人的范围内,还没有形成“气候”。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2.1.认识问题。
2.1.1.对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认识不足。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可持续发展的多数指标却呈现出反向的增长:环境污染加剧,“三废”排放量日益增加,资源危机凸显,资源紧缺,生态安全日益严峻,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已经严重打破自然界本身的循环,导致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又因为末端治理需要较大的投资,运行费用高,建设周期长,并且污染治理与经济收益相矛盾;能源与资源的利用率低,可以收回利用的原材料被排放,加重了资源浪费与环境的污染程度;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不规范,忽视了环境容量,只注重排放浓度的控制。另外,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是将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仍然会造成环境质量下降、资源供应枯竭,最终将导致生存环境的恶化。
2.1.2.对循环经济的理解较为片面。循环经济是一种以低投入实现高效率利用、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使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来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它充分体现了事前预防污染、产品全寿命周期控制污染的优越性,确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并不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而是在新世纪绿色文明背景下的一种新经济形态,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护和改善环境,首先强调的是资源的节约利用,然后是资源的重复利用和资源再
生。实际上,发展循环经济恰恰是要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两者的对立,实现两者的统一。
2.体制问题。
2.1.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阻碍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似乎计划经济体制更起作用。因为宏观调控政策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只有在以单一计划配置资源的传统经济体制下,排除了市场的作用,资源的流动与配置才能在政府的严格计划下进行,并且必须具备必要的条件:政府必须拥有十分健全的信息储备系统;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要基本一致;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管理决策队伍,而这种管理体制在实践中却是难以实现的,这就必然导致宏观政策失效,从而造成自然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环境污染的产生。
2.2.完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发展史表明,市场经济越发展,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便越显得重要和必不可少。目前,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企业发展它起着主导作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市场中存在的诸多非对称性问题,也就是市场的作用存在盲区,单纯靠市场的作用不可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即对于环境污染、废弃物的处理,不受到市场的约束,市场的运作将没有效用。因此,必须通过政府运用法律手段进行严格的立法并加强执法力度,将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成本加载到企业成本中去,才可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3.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倡导绿色消费、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环境等外,还应着重做好如下工作,以期促进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3.1.加强循环经济的法律支撑。
循环经济是一种反传统的经济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脉络相通,仅
仅依靠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和道德方面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在相当程度上需要依靠法律手段的强制性,把循环经济从一种经济理论转变为人人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巩固其在社会中稳定发展、切实贯彻的坚实基础。因此,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法制建设。要明确循环经济立法的目的。它是通过循环经济立法为实现经济利益和保护生物圈的共同利益的思想和需求,即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修正完善一些环保法律相关制度,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清洁生产审核办法》等。再次,必须通过制定一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以引导,实现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推广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职责,形成以立法为基础,以行政措施为主,以经济手段为辅的多层次结构,特别要注意使用经济激励和刺激手段。最后,要加强相关技术研发,增强循环经济立法的可操作性。在依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做到互通信息,相互协商,统筹安排,科学决策。
3.2.建设绿色GDP核算体系。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这就要求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去建立科学的、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中,必须结合国情,建立完整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使环境价值得到相对完整的体现,环境滥用的现象就能得到有效的缓解。
现在,在在GDP 计算方法上,环境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不仅没有从最终附加值中扣除,环境治理的费用还被列入了国民收入。现行核算方法严重背离了经济运行的实际,并不能对“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个原则的实施提供正确的指导,导致了以环境资源存量和质量迅速恶化为代价的虚假繁荣。循环经济的实施,将对国民财富的积累与国民财富的质量评定,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为此,在宏观层次上,必须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从
企业到国家应加快建立包括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绿色GDP核算体系,以达到结合环境因素和消耗量,全面、客观地评价经济状况,使其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中资源的代价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绿色核算应成为修正经济建设成就的基本手段,并将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
3.3.开发并建立绿色技术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以高新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为主要方向,开发建立绿色技术体系。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是环境无害化技术,其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以环境可以接受的方式处置废弃物。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包括预防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产品技术和治理污染的末端技术。无害化技术体系的核心是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针对我国的实际发展需要,应重点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推广与应用政策,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建设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可以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将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 ] 解振华.坚持求真务实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J ].环境经济杂志,2004 ,(8).[2 ]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4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65.[3 ] 李健,等.论循环经济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3).[4 ] 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 ].世界环境2000,(3)刘克梁(1966-),男,湖北荆州市人,宜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和循环经济研究。
第三篇: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是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的闭环流动性经济,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包括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建设生态工业园、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绿色产业和促进绿色消费等方面。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实现这一战略部署,必须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来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式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1、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较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式相当严峻。煤电油运的持续增长就充分的表明了这一点,再次给我们敲醒了警钟。改革开发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使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研究表明,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降低到1.54吨标准煤,那么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铝矿石需求。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眼里,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2、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弃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与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资源利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比如,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7.4%、原煤31%、钢铁27%、氧化铝25%、水泥40%。即使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国资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还有,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35%左右。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4、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生产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5、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把发展观统一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
2、健全法制,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当前要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加快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等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3、加快科技创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4、加强企业资源环境管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车间、班组岗位责任制,完善计量、统计核算制度,加强物料平衡。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调动职工节约降耗、综合利用和实施清洁生产的积极性,加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
第四篇:发展循环经济
摘要:由于世界各国对可持续 发展 的日益重视,发展循环 经济 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一股潮流,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解决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我国应从国外吸取那些有益的经验,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文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分析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从广义上讲,是指围绕资源充分利用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从狭义上讲,就是通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来发展的经济模式”。它使经济活动按照 自然 生态系统的 规律,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整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和经济系统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开展循环经济研究,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走 中国 特色的新型 工业 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的先进经验
2.1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2.1.1 制定相关 法律 法规。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走在世界前列,1996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把废弃物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高度,确立了循环经济“三步走”原则:避免废物产生——废物的循环利用——废物的无害处理。
2.1.2 中介组织。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德国的社会中介组织如双元回收系统(DSD)和绿点计划开展的包装废物回收行动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 就会尽量简化产品的包装,并使包装材料方便回收和循环再生,以降低生产成本。
2.1.3 培养社会环保意识,提倡企业与公众的积极参与。企业是废弃物产生的主要源头,德国政府明确废物处理的企业问责制,所有企业都有分离垃圾的装置,以保证废物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2.2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①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②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系统。③企业承担生产者责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的生产模式曾是推动日本企业发展的方式。然而,随着世界性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及资源成本的攀升,日本企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研究开发清洁技术,并在《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明确了企业责任,要求企业采取必要措施,在产品使用后成为循环资源时,自觉进行循环利用,并有义务对循环资源进行处理。④公众强烈的环境理念。我国存在的问题
3.1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首先,我国科技进步的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步,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依靠能源的高消耗,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致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次,由于市场开放,全球制造业不断的向我国转移,我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不断增大,对能源的需求激增,给环境的承受能力带来极大的挑战。在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下,循环经济难以获得大的发展空间。
3.2 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制约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能发挥法律法规对行为主体的导向作用,就会造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动力不足,缺乏主体的参与和互动,而与开展循环经济背道而驰的行为也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无法受到应有的惩罚。尽管我国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系统性、统一性、协调性不足,并且缺乏可操作性。
3.3 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支撑不到位。循环经济要求贯彻“3R”原则,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条件作为支撑,需要一大批成熟的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这些支撑的供给应当通过科技创新来完成。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够高,未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使得循环经济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由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设备尚
不到位,许多理念和思路都无法落到实处。
3.4 相关的财政政策、金融 政策、产业政策、环境政策、资源政策、税收政策不配套,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协调。保证循环 经济 这种 发展 模式既“循环”又“经济”是形成循环经济市场运作的内在动力。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往往出现只“循环”不“经济”的情况,原因在于我国缺乏配套的机制来保证循环经济的实施必定会获得经济效益的增加。配套机制的缺失造成了行为主体丧失了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利益驱动力,企业 缺乏参与意愿。只有行为主体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才有动力去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政策机制的缺失或者不配套不协调,导致了“政府热,企业冷”的局面。
3.5 人们的循环经济意识还不强。当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主要依靠政府的倡导、政策上的强制来实行,企业和公众仅是被动参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和 法律 意识,另外,受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影响,不 科学 的消费方式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如:大量使用一次性物品,使用塑料袋等白色污染物等,全民节约的良好风气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4 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4.1 建立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政策保障体制。通过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可以制定多个层面的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和《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法》等。
4.2 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保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突破技术瓶颈,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绿色支撑体系是加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从总体上来说,“绿色技术与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一是资源化技术,二是环境无害化技术,三是高附加价值,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行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有污染的排放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4.3 探索建立与我国相适应的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和体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目前还找不到一个同一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全国推广。因此,分析区域发展状况和经济特色,因地制宜,探究适合当地的循环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可以选择典型企业进行生态 工业 试点,选择一批工业园区,建立废物交换系统,企业间的闭路循环和生态链等。
4.4 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级政府的职责,需要经济综合部门和资源环境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定位,从不同角度共同发挥主导作用。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协调的管理体制,科技、财政、金融、税务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发展循环经济,政府既有引导责任,又应通过制定各种经济激励措施,给予企业资金和政策支持。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实践主体,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建立污染者付费制度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负责其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生产、使用、收集、回收、再生利用和处理处置。
4.5 加强宣传 教育,提高全民循环经济意识。全民的主动和积极参与是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政府对社会民众循环经济意识的培养和宣传。公众的积极参与对循环社会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成效显著。
我国要特别加强对循环 经济 的宣传与报道力度,增强国民对 发展 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公民资源节约与环保意识,把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树立,落实 科学 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变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为政府、企业 与全民的共同行动。
第五篇:关于湖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关于湖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蔡 铂
2005年第9期 ——第一要务
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省已进入重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和由于大量消耗资源所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我省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从资源拥有角度看,我省的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2003年,我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072立方米,居全国第17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76亩,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居全国第21位,也低于联合国划定的0.8亩的最低警戒线。湖北矿产资源品种虽多达110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资源种类的3/4,其中16种储量居全国前7位。但金属矿产资源除铜以外,其他矿种多以中、贫矿为主,共生、伴生矿多,不能满足冶金工业发展的需要;非金属矿产资源较丰富,磷、硅灰岩、泥灰岩、石膏等矿产资源在全国均占有一定地位,虽然磷矿和石膏储量大,但磷矿品位不高。特别是在能源方面,我省“缺煤、少油、乏气”问题越来越突出,能源自给率很低,99%的电煤要从省外调入。从资源消耗角度看,我省能源消耗增长速度较高。1980年到2003年,我省能源消耗总量增长了2.5倍,其中1990年到2003年增长了0.76倍;煤炭消费1980年到1999年增长了2.32倍,其中1990年到1999年增长0.71%;石油消费1980年到1999年增长1.16倍,其中1990年到1999年增长35%。我省主要的能源消费中煤炭已占到75%以上。据预测,到2010年我省年需煤炭9000万吨左右,其中8000万吨需从省外调入,煤、电、油对铁路运输将构成巨大压力。
从资源利用效率角度看,我省基本上是处在粗放型增长阶段。2003年,我省万元GDP能耗为1.31吨标煤、水耗为44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2005千瓦时、水耗为349立方米,均大大高于先进省市的水平,更高于发达国家的5~ 10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为44%和72.49%,又大大低于先进省市的水平。中间投入品的物耗水平起伏不定,2003年,500万元以上销售收入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比2002年下降
1.45个百分点。能源消费的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2002年我省能源消耗增长率为1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2002年达到1.23,高于全国平均的1.19,资源利用效率仍然很低。
从资源对外依赖度看,我省的产业结构处于重化工主导的阶段,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仍具有高需求。从我省能源自给率的变动趋势看,能源的自给程度和自给率越来越低,2003年只有28.7%左右。
从资源再生化角度看,资源重复利用率低。目前,全省经认定的有效期内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有349家,年利用工业“三废”资源1770多万吨,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65亿元,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但与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效益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太低。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2003年,全省排放废水总量23.06亿吨,废气排放量为6707.15亿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9.9%;排放二氧化硫53.06万吨,全省进行降水监测的21个城市中,有15个城市监测到酸雨,占监测城市的71%;产生工业固体废物3112.26万吨,比上年增长4.55%。长江部分支流的水质已受污染,汉江大部分支流水质较差,城市内湖和纳污河渠的水质污染严重,主要湖泊、水库的水质大部分不能满足功能区划要求。据测算,若我省节能率保持在2—3%,2020年可减少二氧化硫20万吨以上;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若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5年就可减排废弃物116万吨;干粉煤灰已实现当年排灰当年全部综合利用,使环境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
我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
第一、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意见以及《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组织了清洁生产审核师培训,在荆门石化、武汉石化等重点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试点,清洁生产从源头和生产过程防治工业污染初见成效。二是配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和程序进行审查,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集中整治、依法取缔和关闭了一批“地条钢”和“十五小”企业,关停153家高耗能企业,184家高耗能企业实行高电价政策,促进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三是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已建成9个三峡库区及影响区水污染防治项目,丹江口水源区水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
第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开始启动。为了落实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省发改委召开了全省第一次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座谈会,组织华中科技大学启动了《湖北省发展循环经济战略及对策研究》课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荆门市、东西湖区及中石化荆门炼油厂分别申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型企业的试点工作,并列入
国家发改委组织的考察备选名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开始启动。目前,全省已经形成一批循环型企业,一批大型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如武钢初步形成了钢渣、废渣再利用循环产业链;大冶有色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初步形成了尾砂、冶炼矿渣、反射炉渣循环产业链。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具备了较好条件。在技术支撑方面,拥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安环院等实力雄厚的环保和资源利用科研机构,成功开发了节能和节水技术、垃圾处理技术、电动汽车、固废预处理、生物酒精、沼气发电、废渣微晶玻璃、碳氢资源开发等先进技术和产品。在产业基础方面,2004年全省环保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拥有凯迪电力、洪城等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5个。此外,在环保装备和产品开发上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其中光化学废水处理技术与产品、激光传质厌氧工艺与产品、臭氧消毒剂生成技术与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循环式厌氧—好氧生物膜水处理技术与设备、旋转喷雾干燥法烟气脱硫技术、碱回收锅炉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所有这些都为我省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进我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领导。各级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应成立由各级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中进行谋划,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抓手,落实到具体工作计划中。
第二、制订规划。为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应结合实际,认真编制《湖北省“十一五”环境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和重要专题规划,出台《湖北省
加快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节能中长期规划》,研究制定《湖北省节能中长期规划》;针对冶金、化工、水泥、电力、造纸等重污染行业中的重点污染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制定《湖北省清洁生产三年联合行动计划》。
第三、调整结构。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原则,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信息化,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和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坚持优先提高资源、能源效率原则,优化资源、能源结构,突出抓好节电工作,重点抓好节煤、节水和建筑节能工作。要加快天然气和新能源发展,促进能源供给和消费的多元化;坚持以电力建设为中心,全面推动核电建设,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发电,积极发展水电,适当发展煤电。
第四、加强法制。贯彻执行国家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的《清洁生产促进法》、《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管理办法》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意见》等法规,研究提出我省的实施办法和意见,组织修订《湖北省主要耗电产品单位产品电耗限额标准》。按照即将发布的《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和《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的要求,研究提出我省的实施细则。
第五、加大投入。一是各级政府应将企业从事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开发、示范、培训、推广以及清洁生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列入同级财政有关技术进步资金的扶持范围。二是设立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吸引社会资金及金融机构资金重点支持国家和省节能、节水、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预防污染等循环经济发展
重大示范工程项目及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支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三是逐步提高各项排污收费,保证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达到保本或微利水平,提高全社会的循环率。四是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信贷优惠政策。五是对循环型企业以及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在征地、审批和投资环境方面给予倾斜。总之,要通过不断探索,逐步建立起一套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第六、建立市场。加快建立环境产业市场,发挥市场对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生产活动源头无废或少废产业市场,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和多元经营市场,包括废旧物资交易市场和可再生资源分拣、再加工和综合利用市场以及垃圾末端处置的能源转化市场,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市场。大力发展环境产业,延伸产业链,不断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机会。
第七、依靠科技。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构建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一是利用省科技计划和技术进步计划,组织开发有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产业链延长技术和相关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减低再利用成本技术,突破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技术瓶颈。二是通过推介会、技术讲座等形式,推广先进成熟适用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新技术、新产品,促进环境资源科技成果产业化。三是利用省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争取利用国债专项资金,组织实施一批冶金、化工、电力、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及发展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重点支持试点城市和园区的循环经济建设和清洁生产。
第八、实施考核。探索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逐步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将资源利用效率纳入国民经济指标考核体系,探索建立从企业到市、省的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并与干部考核、政府绩效挂钩,作为对各级政府和领导的考核依据。
第九、开展试点。积极探索建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组织开展企业、园区和城市(或社区)三个层次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选择一批工业园区,根据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生态结构改造,建立企业间的闭路循环,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通过引进和建设关键“链接”和“补链”项目,建立企业间的闭路循环。选择一些典型城市(社区),通过生态链、产业群的建设,提高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水平,建立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机制,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及能力的循环,探索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区域整合的实现途径,建设循环型城市。
第十、加强宣传。为形成全社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应组织开展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和印发宣传品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各种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宣传教育,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引导公众减少垃圾排放,进行绿色消费,鼓励节约使用、反复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购买物品的消费习惯。■
(作者单位: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