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赣南日报60华诞民族音乐会(解说词)
赣州风雅
——赣南日报60华诞民族音乐会(解说词)
“赣江激水三千里,洛纸温心六十年。岁月如歌天地阔,潮头遥挂一帆悬。”六十年前,赣州城刚刚解放的第四天,《赣州日报》与新生的赣州城一道,在新中国黎明到来前呱呱落地。六十年来,赣南日报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雨露,见证着新时代的伟大变迁,一路踏歌而行,成为祖国进步、赣州发展的最直接的参与者、见证者、歌唱者。
今天,我们以一种特别的形式来庆祝这一美好的节日。让我们在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辉映下尽享民族音乐的魅力,以表达我们节日的喜庆情怀。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们向出席本次庆典活动的各位领导和各界嘉宾,向来自全国各地报界的同行们,向为赣南日报社发展、壮大付出了辛勤劳动、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几代报业人,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最崇高的敬意!
浙江民族乐团成立于1957年,五十余年来,该团一直致力于民族音乐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发展,创作出了一大批富有浓郁中华民族风格和现代技法与优秀民族传统相结合且极富新意的作品。2006年、2007年春节期间,乐团连续两次出访欧洲及非洲,举办“中国新春民族音乐会”,受到西方观众的广泛好评,为中国音乐赢得了极高的赞誉。欧洲卫星三台两次播出乐团演出的实况录像。
今天,浙江民族乐团风尘仆仆来到素有“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红色故都”美誉的古城赣州,将为890万赣州人民献上一台高水平的艺术大餐。下面,请我们用掌声对张列指挥和全体团员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请欣赏浙江民族乐团为我们带来的第一支曲子——由刘文金改编的合奏《渔舟凯歌》;
时光似梭,岁月如歌。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这个与美丽的赣州城共同走过60年风雨的赣南报业之子,在社会主义大道上经历了怎样的奋斗历程?!他们从以往的黑白印刷发展到今天的彩色印刷,从开办时的对开四版发展到如今的日出8版,从当初的一张小报到发展现在拥有赣南日报、赣州晚报、新农民周刊、中国赣州网、新赣州杂志五大媒体的赣南报业集团,从最早的十几名办报人员发展到现在拥有300余人组成的编采、印刷、发行队伍,从当年简陋的办公环境发展到今天现代化的新闻中心大楼,从传统的手工编采发展到如今全面实现新闻采编电子化管理系统„„弹指一挥间,60年辉煌长征,赣南日报在历届地委行署、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与时俱进,不懈努力,高扬主旋律,奏响时代强音,为伟大时代鼓与呼。下面请听乐团为大家献上的第二支曲子——由施万春作曲,彭修文编配的合奏《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
下面请听由***演唱的男声独唱《 》;
现代二胡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草创到逐渐成熟的艰难历程。近百年以来,以华彦钧、刘天华、吕文成“二胡三杰”为代表的几代二胡艺术家们,为二胡演奏、创作的提高和繁荣,付出了很多努力,做出了很大贡献,使二胡艺术审美价值不断升华。下面请欣赏大家熟悉的曲调:二胡齐奏《北京有个金太阳》;
“看不见黑暗,是因为穿行在黑暗之中;听不见苦难,是因为置身于苦难之中。”阿炳,一个失去了用明亮的眼睛看世界的大师,却用二胡的弦完整地抚摸世界。下面请欣赏由华彦钧作曲、二独演奏家许奕表演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自汉晋以来,一代代名人隐士往其中注入生命与激情,弹拨出了曲高如斯的《渔舟唱晚》、《高山流水》、《寒鸦戏水》、《汉宫秋月》、《蕉窗夜雨》等一大批传世名曲。下面请欣赏由王昌元改编、谢涛演奏的古筝独奏《战台风》。
下面请欣赏由许镜清作曲的合奏《大寨红花遍地开》;
赣南的大余(古代南安府)是《牡丹亭》的故事源生地。明代,中国戏剧之祖汤显祖沿章江往返经过南安,他为这段故事所迷醉,创作了传世之作《牡丹亭》。下面请欣赏其中片断《春闺梦》的合奏曲;
赣南是革命老区,这块上世纪三十年代孕育了苏维埃共和国,开始了万里长征第一步的红色土地,不仅浸染了无数烈士鲜血,同时还是一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艺术传承丰饶的地域。在赣南,有近百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采茶戏作为中国戏剧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是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电视连续剧《长征》主题曲《十送红军》采用的就是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长歌》旋律。下面请欣赏浙江民族乐园用他们精湛的技艺演绎赣南民歌精粹《十送红军》《斑鸠调》《牡丹调》;
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发明,可与印刷、造纸、火药和指南针四大发明相提并论,英国学者李约瑟称“算盘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算盘在中国古代社会,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巨大,宋代《清明上河图》中,一千年前的画面里就有算盘放在柜台上。今天,算盘虽已渐渐淡出世人的视线,但作为人类智慧、中国非物质的文化宝贵遗产,我们通过下面的节日,依然可以感受到它长久的魅力。下面请欣赏由钱兆熹作曲、沈婕领奏的合奏《算盘协奏曲》; 下面请由***演唱的女声独唱《 》;
笛子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鹧鸪飞》是江南笛曲的主要代表曲目之一。乐曲通过对鹧鸪飞翔的形象描绘,表现了人们向往自由、追求光明的崇高愿望。乐曲中打音、颤音等多种技巧修饰,以及力度强弱的细致对比,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鹧鸪展翅飞翔的种种姿态,极富感染力。特别是最后的虚指颤音,仿佛让听众置身于鹧鸪向茫茫无际的天边飞去的意境中,具有浓郁的江南风格。下面请欣赏由赵松庭编曲、钱兆熹配器、杜如松独奏的中国笛子十大名曲之《鹧鸪飞》;
而今迈步从头越,龙腾虎跃慨而慷。60年来,赣南日报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办党报的大方向,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永远不忘人民的嘱托,与人民的脉搏一起跳动,与时代的声音共同呼应。展望未来,赣南日报将以“责任、敏锐、求真、使命”的报业精神,紧紧扣住时代脉动,精雕细刻新闻事业,热情讴歌新事物,谱写时代新篇章,在我们伟大祖国不断走向辉煌,我们可爱家园新赣州不断走向繁荣的同时,赣南日报也将在为实现赣州科学和谐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擂鼓助威的进程中,不断跨越新高度、创造新辉煌。下面请欣赏合奏《龙腾虎跃》,作曲:李民雄作曲,鼓:宋珊瑚、沈婕;
今夜难眠,今夜花好月圆;难忘今宵,难忘新朋老友。朋友们,在这个美好夜晚,我们仿佛谛听到花开的声音,我们仿佛触摸到城市的脉动。岁月如歌,六十年弹指一挥间。从风雨阳光中一路走来的赣南日报,如今行走在花开的路径,正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阔步前行!朋友们,让我们在欢乐的旋律中告别吧——告别今宵,告别写满爱恋的过去;迎接黎明,迎接美好灿烂的未来!下面请欣赏浙江民族乐团为晚会献上的最后一支乐曲《花好月圆》。
2009-8-18晚
《赣江源》创刊1500期名家贺辞
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市作协副主席、《芳草》文学杂志总编刘醒龙:
热爱赣南因为山水,还因为文化;亲近赣南在于情感,更在于心灵。全国鲁迅文学奖二、三、四届评委,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省散
文学会会长、《散文选刊》主编王剑冰:
赣江是长江的支流,长江是大海的支流。1500期波浪翻卷,汇成壮
观的景象。贺《赣江源》1500期。
江西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创作评谭》主编刘华:
虽然没有机会经常读到《赣江源》,但我对它并不陌生。
——它在许多写作者的创作成果一览表上,是第一篇作品的出处;
它在赣南不少作家的文集里,是好些篇什的最后一行。对了,当章江和贡江汇流时,它们一定不会忘记自己在还是溪涧的昨天,在山谷间左冲右突的情景。
——它在我间接阅读的记忆里。近些年来,我其实从赣南的一些文
集里,读到了不少最初发表在《赣江源》的文章。它们就像热情的导游,引领着我频频走进赣南,去领略赣南的现实风貌和历史神韵;或者,它们就是
淳朴的客家人吧,用擂茶和米酒把我灌醉了。
祝《赣江源》一如赣江之源,清泉不改,绵绵不断
○文瑞
当时光走过30个春秋,赣江两岸枫叶如火之时,《赣江源》不觉1500期了。
自古以来,赣南就是水与文化的源头——章、贡两江纵横赣南,文化之河奔流不息,“赣”便是如此活生生造就而成。感谢《赣江源》的创始人,他们一次思想的撞击,就把赣南文明的源头悄然揭示,引灌来圣洁如斯的泉流;感谢1500期《赣江源》的历任编辑,他们一次次神圣的淌涉,就把赣南文学的精神轻轻撷取,撒泼下一路芬芳的清香。
在我筹备这期纪念特刊,沉浸于资料室寻找到第一期《赣江源》时,我有一种溯源的庄严感觉。顺着一条流淌了1500个“码头”的大河上溯,上溯,直到源头上那一脉泉涌,我仿佛看到一个巨人逆时间成长的历程,从宏阔到诞生。说真的,当时有一种血缘般的亲切、亲人般的感动在心中涌动。而就是在这种感动中,我读懂了坚守、传承、使命、热爱、奉献这些字词更深刻的内涵。
如同巍峨的井冈山峰层峦叠秀,蜿蜒的赣江源头生生不息。显然,这是一条伴随祖国改革开放步伐而奔腾激越的岁月之河,这是一条岸畔鲜花盛开、河里轻舟荡漾的文学之河。30年来,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幸福指数日渐提升,时代铿锵的脚步把岁月苍然的旧痕无情地抹去,给文学之苑带来一股股充满活力的春风;1500期来,一批批文学人在这条文学河流中畅泳,他们从初识水性的稚子到放手博浪的健将,从初出茅庐的新人到赫赫有名的大家。随手拈来,即是佳话连篇——“江西五子”以强大的诗歌阵容跃然全省前列、李伯勇的小说单枪匹马勇闯“全国小说排行榜”、被名家称有“散文气场”的赣州之散文创作队伍空前庞大„„
可以说,《赣江源》从来就激越着时代的主旋律!这里写下过满满一江的华章——这些华章,记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的红土地上日新月异的景象,描绘了热火朝天的新农村建设,气壮山河的抗洪、抗冰斗争;《赣江源》从来就充满着鲜活的文学性!这里写下过清清一江的美文——这些美文,诠释了他们对历史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对生命对人生的种种理解,传达了他们在精神家园中的苦思冥想,在山水自然中的心灵感悟;《赣江源》从来就贴近着百姓的平常心!这里写下过醇醇一江的情书——这些情书,抒写了家园厚土、乡土流韵、红土晨曲,记述了百姓情怀、城市故事、乡间野趣„„
诚然,三十载风雨如磐,1500期岁月沧桑。坚持本色,坚守情操,坚定信念,执著前行的《赣江源》,经典,精致,如常青树、不倒松,已然成为日报最耀眼的品牌,赣南唯一一处文学沃土。她步履坚实沉稳,一以贯之地坚守“时代性、文学性、地域性”的办报理念,从容而沉静,纯粹而执著,默默地滋润着
这方土地,以及在这方土地上诗意漫步的精神耕种者们。难怪有诗人称:《赣江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不管流浪到何处,她都是我灵魂皈依的永恒疆域。难怪来到赣州采风的著名作家陈忠实称赞:想不到赣州还有一张如此纯粹文学意义的副刊!
俯视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们充满感激。正是它深厚的历史文化滋养了《赣江源》及其跋涉者,正是它美丽的绿水青山赐予了《赣江源》生生不息的灵性。正是来自各个方面聚焦《赣江源》的人们,用他们的学识、才华和热情,支持、鼓舞着《赣江源》奔流不息、永不枯竭。
感谢所有关注《赣江源》的人们,也让我们共同祝福《赣江源》!
第二篇:赣南日报6篇评论
没有工业大发展就没有经济大提速
——再论打好六大攻坚战系列评论之一
去年9月,经过深入调研,市委、市政府作出“主攻工业、三年翻番”的重大决策部署,一场以工业追赶跨越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攻坚战随之打响。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企业兴则工业兴,工业强则经济强,没有工业的大发展就不会有经济的大提速。
然而,长期以来,赣州经济发展的短板恰恰就在工业上。
赣州这么大,但工业总量却小得很不相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仅占全省的10.4%,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仅占全省的9.6%,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省的6.5%。这种现状多少有点让赣州人难以接受,却不容回避。
如果把历史的镜头拉长,新中国工业的起源地,就在赣南。上世纪30年代,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定都瑞金,以采矿业、军工业为代表的苏区工业应运而生,为中国革命挺起了坚实的经济脊梁。
与自己的过往比,恐生知足之心;与别人的进步比,当增紧迫之感。
赣州工业有过荣光,并一直在发展,这是事实;但由于存在总量小、结构单
一、产业层次低、具有核心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少等短板,发展速度和质量却没有人们预期的那么快、那么好,以至不断被别人“超了车”,这也是事实。有人将原因归结为赣州地处赣江之源、东江之源,一直以来为保护源头生态作出了贡献、付出了牺牲。这事不假,但不能成为我们工业慢发展的借口。绿色与发展的关系从来就是辩证的,我们要发展,也要绿色;要绿色,也要发展。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可以解决好这个问题。
认识在学习中不断深化。去年下半年,赣州市党政考察团奔赴广东韶关、河源、广州、深圳和南昌等地学习考察,市政协也派出调研组分赴福建、湖北、山东等8省20多个与赣州基础条件相近、工业发展水平较好的城市专题调研。这些地方有的与我们情况相似但发展更快,有的却“甩了我们好几条街”。然而,无一例外的是,他们的快速发展都是工业在撑腰,他们经济的大提速都是依托工业的大发展。
这些地方的发展实践还告诉我们,把自身的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好,将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若干意见》赋予的特殊扶持政策等,是赣州主攻工业的重要依托。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是赣州加快发展的实践路径。以前外地人说赣州人只会采矿卖矿,现在我们要证明的是,赣州在矿产品精深加工上也能做得很好;以前外地人对赣州的优质农产品津津乐道,现在我们要证明的是,赣州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也能做得很好;以前外地人说赣州招商引资“捡到篮里都是菜”,现在我们要证明的是,赣州根据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在择商选资、招大引强上也能做得很好……
创新,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动力,工业发展也是如此。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实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的发展,只能依靠创新驱动。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是我们正在不懈致力的一项工作。如何更好地发挥南方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钨与稀土采冶及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的引领作用;如何更好地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形成产业创新联盟;如何更好地推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集聚创新主体、延伸产业链条……这些,都需要我们以行动作答。新常态下主攻工业,盘活存量事关根基。盘活存量就要拿出管用措施帮助现有企业解决融资、用工、用地等实际问题与困难,引导和激励企业推进技改、转型升级、做大 做强。到目前,市里制定实施了主攻工业三年推进计划、精准帮扶企业实施意见和考评方案,出台了七个方面的综合配套政策文件,形成了“1+2+7”的服务工业发展政策体系,并成立了主攻工业领导小组和10个工业主导产业推进小组,建立了市县两级领导挂点联系帮扶企业全覆盖机制。这些政策措施,条条都是“真金白银”。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制定出帮扶的政策措施,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层层落到实处、事事务求实效。
新常态下主攻工业,扩大增量至关重要。扩大增量就要学习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舍得给利让利,以最大诚意、最好环境、最优服务吸引客商投资,同时加快园区升级步伐,突出招商重点,注重产业导向、投资强度和科技含量,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投产率。
新常态下主攻工业,项目建设至为关键。无论是盘活存量还是扩大增量、做大总量,无论是企业自身发展还是产业集群发展,离开了项目这个载体,都将失去依附。以钉钉子的精神抓项目,形成集群和规模,企业才会有更好的成长性,产业才会有更强的竞争力。赣州以钨和稀土为重点的稀有金属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南康家具产业的异军突起也证明了这一点。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与思考,市委、市政府正致力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若干个千亿元支柱产业集群和一批百亿元新兴产业集群,规划建设“稀金谷”、“青峰药谷”、绿色有机食品“君子谷”和新能源汽车科技城…… 寻芳陌上花似锦,敢折东风第一枝。当共识形成、目标既定、路径明确,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快马加鞭,用实干、创新和担当去作出生动诠释。
没有脱贫攻坚就没有同步全面小康
——再论打好六大攻坚战系列评论之二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一直是赣南老区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绕不开的现实问题。然而,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于每个赣南人来说,脱贫攻坚既是历史任务,又是时代使命。“确保到2018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没有退路,我们必须打赢这场攻坚战。”赣州市委四届七次全会,向全市人民发出铿锵誓言。
立下“军令状”,拿下攻坚战,决心和信心来自哪里?来自中央和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来自顶层设计、政策支撑,来自这几年来脱贫攻坚的“赣州实践”。
在全中国将于2020年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坐标轴上,赣南这片红色的土地,没有被党和国家遗忘:新中国成立后,赣南有8个县(市)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顶层设计赋予赣州“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的战略地位;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嘱咐江西各级干部:“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肩负时代使命,牢记殷殷嘱托,赣南以创新和实干推动脱贫攻坚,探索出脱贫攻坚的“赣州模式”:精准识别扶真贫,精准施策真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兜底保障扶贫、移民搬迁扶贫等同步推进;6万多干部结对帮扶,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接力推进“六到农家”工程,从水、电、路、房、网络和环境改善等方面济百姓之急、2 帮百姓之需;出台“1+1+17”精准扶贫工作政策体系,相关政策取得最大程度的叠加效应……
实践证明,这些探索行之有效、效果显著。“十二五”期间全市贫困人口减少三分之二;贫困发生率由29.9%下降到9.23%。仅2015年,全市有34.82余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列全省第一。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时至今日,条件好一点的已先期脱贫,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脱贫工作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决战“硬骨头”,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决心、更新的探索和更精准的举措,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实干担当,勇当先锋。
决战“硬骨头”,责任落实是关键。干部下基层结对帮扶、双向全覆盖,在不少地方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但在个别地方,“上边热,下边冷”的情况仍然存在,脱贫攻坚难以扎实推进。我们要立下“军令状”,进一步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加强督查考核,跟踪问效、跟踪问责,把严的要求、实的作风贯穿脱贫攻坚的始终,这场硬仗才能迎来最终胜利。
决战“硬骨头”,需要党委政府的担当、干部的担当,也需要社会的担当。要汇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打出“组合拳”,形成上下联动、横向联合、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当然,扶贫对象自身的担当也不可或缺。目前有些贫困村、贫困户扶不起,不是他们不能致富,而是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缺乏勤劳实干的精神,缺乏人穷志不短的信念。扶贫先扶志,要强化贫困户的担当意识,坚持脱贫攻坚中决不养“懒汉”。决战“硬骨头”,要善用“他山之石”,借鉴其他地区在脱贫攻坚中探索出的好的经验做法。其中,“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建宁德市赤溪村实施搬迁扶贫和产业扶贫的效果就非常显著,尤其是旅游产业让其开始破茧成蝶。赤溪给我们的启示是:精准发力,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链及利益联结机制至关重要。
这样的路子,我们赣南同样也有探索实践。近年来,我市让15.4万余困难群众彻底“挪了穷窝”,但目前仍有部分边远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贫困人口“挪不动”。我们要开动脑筋利用相关政策,让移民对象乐意“挪窝”。
易地搬迁“挪穷窝”,产业扶贫“拔穷根”,双管齐下,更见良效。作为一个拥有960万人口的农业大市,赣州市利用脐橙、油茶等特色优势产业已先期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但产业扶贫还有较大发展空间。赤溪经验启示我们:产业扶贫需要依托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要不拘一格推进发展旅游、电商、光伏等特色优势产业。同时,要建立起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兼顾好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各方利益,推行“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共赢模式。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推进“党建+党员+贫困户”扶贫模式。
当然,还有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兜底保障扶贫等一个个脱贫攻坚的战场。而创新,则是各个战场的通用制胜之道。我市创新利用金融杠杆撬动8倍资金用于扶贫,启发我们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比如可利用省里把我市列入涉农项目资金整合试点的契机,对涉农资金进行整合,用于脱贫攻坚。还可通过创新扶贫“信贷通”、“油茶贷”、农房抵押贷款等金融产品,撬动更多信贷资金投入各项专项扶贫。
输血一阵子,造血一辈子。打好脱贫攻坚战,更要以加快振兴发展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好了,为贫困户输血、造血的能力才会更加强大,激发脱贫对象自身发展活力才会更有依托,防止返贫现象发生才会更有保障。
没有新型城镇化就没有城乡一体化 ——再论打好六大攻坚战系列评论之三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来到了城市。”
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以超前的理念、系统的思维、统筹的办法,打好新型城镇化攻坚战,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成为全市人民的强烈期待。根据发展规划,到“十三五”期末,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53%。这意味着要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提高7.5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新增70万人以上。
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拉动1.8个百分点消费、3.7个百分点投资;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将带来10万元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
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不仅是赣州扩大内需、加快发展的重要推力,也是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抓手。可以说,没有新型城镇化,就没有城乡一体化。
赣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史料记载,在宋代就成为交通枢纽,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属全国性的繁荣都会。今日赣州,作为我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机遇和挑战。
《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了构筑“一群两带三区四组团”为主骨架的省域城镇体系,赣州都市区、瑞金组团、三南组团列入其中。以赣州为圆心,方圆200公里近2000万人口区域内,尚无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这个区域内,赣州有条件建成四省通衢的中心城市。
“十二五”期间,我市新型城镇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赣州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依然存在城镇群内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不足等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推进新型城镇化,就要坚持“问题导向”,认真解决“如何市民化、城乡如何统、产城如何融、瓶颈如何破”等问题。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市民化”建设成为重要任务。
目前,我市户籍人口960万,城镇常住人口仅375万。如何“市民化”?唯有深化改革,才能打开农民、市民身份转换的“旋转门”。
不妨看看南昌怎么做。南昌抓住户籍制度改革契机,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上“只做加法不做减法”,让转户农民带着福利进城,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方面,赣州也一直在探索实践,有些做法还走在全省前列。今后,改革的步子还可以更大,推进的速度还可以更快。
“品质之城,心安吾乡,人之向往。”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明确,将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优化和完善“一区两群”城镇空间总体布局,科学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中心城区是赣州发展的核心,集中要素资源将其做大做美、使其宜居宜业,极为必要。围绕这一目标,必须高标准规划建设蓉江新区,加快水东和水西组团开发,推动赣县撤县设区,推进上犹同城化发展,着力建设覆盖信丰、于都、崇义、大余和兴国的赣州都市区。同时,要做强做优县城,打造中心镇和中心村。
完善城市功能,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内容。为此,要着力建设大通道,繁荣大流通,构建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着力完善城市路网,改善市政设施,推进“公交都市”等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着力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合理布局医院、学校等设施,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
新型城镇化理应包含文化记忆,跳动历史脉搏。赣州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要加大对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古迹的保护力度,传承历史文脉,延续城市记忆,让子孙后代共享千年荣耀。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农村的良性发展。让乡土更芬芳,给田野以希望。要着力建设美丽乡村,让“故乡”载得动梦想,安得下“乡愁”。同时,推动城乡交通、公共服务和生产要素有效对接,调准公共资源分配使用的天平。
说一千、道一万,没有项目是空谈。打好新型城镇化攻坚战,要以项目为抓手,紧紧围绕全市棚户区改造等重大项目,做好前期策划和跟踪调度,确保项目扎扎实实落下去。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打好新型城镇化攻坚战,要以产城融合为路径,通过培育产业支撑融合、提升园区带动融合、完善政策保障融合,形成共生共融、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推进新型城镇化,资金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以全市棚改等保障性安居工程为例,“十三五”时期,大约需要投资230亿元,市县财政需配套近160亿元,压力的确不小。
钱从哪里来?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推行PPP融资模式,是一条可行的路子。合肥、常州等地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把政府大楼、公益事业场馆等资产划入融资平台,不断壮大资产规模。同时,加大政府投入,用好用活金融资源,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支持城镇化建设。
当前,赣州城镇化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突出。用地瓶颈如何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天津实施“宅基地换房”、重庆推出“地票”模式 ……都是可以学习的好经验。我市也进行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三项试点”,并取得良好效果。创新土地利用机制,研究建立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我们期待更多新尝试。
目标在前,探索不止。只要我们协力同心、苦干实干,坚定不移打好新型城镇化攻坚战,一个城乡一体化蓬勃发展的赣州必将从蓝图变成现实。
没有现代农业就没有农村蝶变
——再论打好六大攻坚战系列评论之四
《汉书》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无农不稳的道理,千百年来深入人心。
没有现代农业,就没有农村蝶变。打好现代农业发展攻坚战,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也是我们当下推进“三农”工作必取的方向、必选的路径。
其实,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发展现代农业,赣州一直在探索、在努力。赣南脐橙以657.84亿元的品牌价值蝉联全国初级农产品类地理标志产品价值榜首,“赣南茶油”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有限的土地上解决了近千万人的吃饭问题,各种特色农产品均有较大发展。
立体农业、休闲农业、“互联网+农业”等也是亮点迭出。全市到目前培育了包括2个国家级龙头企业在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00多个,建成了赣南脐橙出口全直通暨定南口岸作业区,创建了全国首个基于O2O电商运营的线下供货联盟……
看到成绩和优势,我们才不会妄自菲薄、畏难不前;认清短板和差距,我们才不会孤芳自赏、坐井观天。
赣州曾派出调研组赴山东寿光考察现代农业。寿光这个既无区位优势又无资源优势的县级市,凭着重视科技和规划引导,凭着求新求变和苦干实干,创造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样板、一个奇迹。跳出赣州看赣州,让我们明白了前方的路不平坦,要沉下心来做的事还很多。
赣州现代农业发展相对滞后,有先天不足的原因,但更为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思想解放和理念更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人们对现代耕作技术和方式接受程度不高、市 场意识不强、土地流转的进度也慢……这些因素,导致赣州农业发展未走出传统农业的模式。
现状,让我们看到了存在的差距与瓶颈,也让我们看到了提升的空间与潜力。
打好现代农业发展攻坚战,不容迟疑。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牢牢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势和机遇,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总原则,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要“蹄疾而步稳”,在关键环节上率先突破,补短板、强动力,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现代农业,务必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上来。“十三五”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任务很多也很重,其中一个,就是要用新发展理念破解“三农”问题,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带给农民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化理念经营农业”,我们必须尽快形成这样的共识与认同,并切实付诸探索与实践。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所在。只有通过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业发展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释放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潜能。
“接二”,就要围绕农产品产后减损增效、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基地。
“连三”,就要建立完善的营销流通体系,完善仓储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优势农业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畅通流通渠道,破解农业“卖难”与“买贵”的矛盾。同时,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健康养生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调整优化农产结构,壮大优势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又一项基础工程。当前,国家提出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我们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带来了机遇。我市明确:做大做强脐橙、油茶、蔬菜等赣南优势产业,建成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建设油茶“四个中心、三个基地”,建成面向东南沿海和粤港澳地区蔬菜重要供应基地。培育壮大赣南区域特色产业,让赣州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上规模、成集群,将现代农业发展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诚然,这样的谋划与布局,凸显了赣州的优势和发力点。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与服务体系建设作保障。这方面,赣州的努力也一直未曾停歇:成功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积极推行“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我们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坚持,就能看到前方的风景。
“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千家万户的农业分散经营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风险必大、步履必艰。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还要加速“小农经济”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但分散生产经营的格局和大量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的现状极大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如何破局?赣州以着力推进土地有序流转为抓手,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转移集中,并在农村土地流转和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农房抵押贷款助民融资等方面迈出了探索的步伐。我们期待的是,这样的步伐还要更快速、更坚实。
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我们合力攻坚,闯关夺隘,以实干担当书写新的华章。
没有现代服务业就没有发展新活力 ——再论打好六大攻坚战系列评论之五
如果说工农业构筑了现代经济航母的厚实甲板和主引擎,那么,现代服务业则是加速器和润滑剂。没有现代服务业,就没有发展新活力。
历史长河中,服务业谱写过古代赣州的灿烂华章。穿过时光的垛口,古城墙外的贡江江面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曾经“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赣州,借助繁荣的商业经济和发达的航运物流,跻身宋代全国36大城市之林。
服务业也哺育了红色故都的峥嵘岁月。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襁褓中的苏维埃政府积极开展“封锁线上的贸易”,打破敌人的军事围堵和经济封锁,革命的星星之火终于燎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打好现代服务业发展攻坚战,建设全国服务业发展示范基地,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绿色崛起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就业创业、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再把目光从历史的经度投向地理的纬度。
湘江——赣江;岳麓山——通天岩;“惟楚有才”——“厚德载物”……赣州的西北方向,千里之外的长沙与赣州虽然规模、区位不同,但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条件颇为相似。近年来,长沙的文化创意产业、娱乐休闲产业异军突起,风起云涌,搅动了现代服务业的一池春水,书写了中部城市转型发展强势崛起的豪迈篇章。
有一种反思振聋发聩:当孩子们准点收看《快乐大本营》的时候,当金鹰卡通系列文创产品热播热卖的时候,当长沙旅游景点游人如织的时候,赣州的位置在哪里?
没有现代服务业就没有发展新活力,这也是2015年底,我市党政考察团南下广东、北赴南昌取得的“真经”。
一个开放式办公室,几张桌子、几台电脑,几个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几件引领未来的作品……深圳南山智园的“创客”模式,打开了“互联网+”的神奇魔盒,释放出现代服务业的崭新活力,带给我市党政考察团成员巨大的启迪和震撼。
回首来路,赣州现代服务业从筚路蓝缕中蹒跚走来;当下赣州,欣逢提升现代服务业的盛世良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利好政策层出不穷;区位优势日益彰显……随着一批重大项目的规划布局,大交通、大物流格局逐步形成,赣州推动现代服务业井喷式发展,正逢其时。
展望前程,赣州“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现代服务业的基本走向: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创新业态模式、增强服务功能,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总量扩张、比重提高,力争到2020年,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扩大居民消费相互促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转型升级取得突破”“在三产比例中,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十三五”规划里设定的宏伟蓝图终将变成红土地上的生动现实。
“路线图”和“时间表”已定,哪里才是我们应该聚焦和发力的“主战场”?
——做大金融业,围绕建设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全省次金融中心,加快金融改革,提高服务能力;
——做优旅游业,按照“一核三区”布局,把赣州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休闲度假后花园; ——做强现代物流业,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和重要节点城市;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着力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以及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
此外,文化创意、体育休闲、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新兴产业,也是现代服务业开疆拓土的重要领地。如何把蓝图变为现实、将机遇化为成就?空谈误事,实干为先。
明确工作抓手。我们要以做大现代服务业总量、优化现代服务业结构、提升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建设重大项目、打造重大平台、培育龙头企业,以超常规的手段和措施,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提升思想认识。提升认识是加快发展的前提。服务业是第三产业,却不意味着地位第三。充分认识到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主攻工业、脱贫攻坚、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型城镇化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至关重要。
增强市场意识。把现代服务业的“高智商”特点转化成“高钱商”收益,我们尚需努力。赣州是客家摇篮,但发展客家文化旅游,我们跟梅州、龙岩、河源却还存在不小差距;我们打造过《八子参军》《快乐标兵》《山歌情》等采茶大戏,却缺少《云南印象》《印象刘三姐》这样的票房“重磅”。
夯实项目支撑。赣州的大交通、大物流格局即将形成,通过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等一批大项目支撑,建成像浙江义乌那样的商贸交通物流枢纽并非没有可能。当前,我市正在布局一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一定要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大力推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制定保障措施。要制订完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系列文件,拿出实实在在的促进办法,大力引进大企业、大项目。要善于进行资本运作,解决资金难题,搞好配套服务。同时,建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业绩考评机制等制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合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风云际会,潮涌赣南。打好现代服务业攻坚战,期待我们拿出担当精神,作出探索实践。这片土地创造过辉煌的历史,也一定能续写现代服务业的时代荣光。
没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就没有坚实的支撑
——再论打好六大攻坚战系列评论之六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来说,没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就没有坚实的支撑。
不妨先说说深圳。这个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从一个小渔村崛起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创造过令世人称奇的“深圳速度”。“深圳速度”无疑包含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速度。有客商坦言:“完备的基础设施,让我们看到了深圳强大的实力和发展前景,增强了我们投资兴业的信心。”
深圳不是特例。放眼全国,凡路网、水网、电网、气网等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经济发展就快;反之,则发展滞后。我们所说的地区之间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差距就在基础设施。
回望历史,赣南作为“五岭要会、粤闽咽喉”的战略要地,在路网、城市功能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曾令人心羡:千里赣江船帆穿梭,穿境驿道马蹄声疾;宋城墙、福寿沟为城市防洪、御敌、兴商提供坚实保障,赣州“名城重镇”的辉煌由此延续千年。
然而,近代以来,随着全国铁运、海运和空运兴起,传统运输方式由于没有了速度、运量的优势,群山阻隔的赣南在发展中一度被边缘化。交通优势旁落、信息获取不畅、经济发展落后,成为赣南长期的痛。以致到了上世纪90年代,赣南迎来首条铁路过境,举市曾经为之欢腾!
进入新时期,赣州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不遗余力。如今,火车有了,动车来了,高速公路也实现了县县通,更有一架架飞机通达四方,还有联接世界的信息网络……赣南大地正在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天。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市铁路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突破500公里和1000公里;市内电源装机容量达212万千瓦……
但是,这样的进步,我们来不及回味。周边地市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赣州基础设施建设的路依然漫长:铁路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有待延伸,还有7个铁路“空白”县;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技术等级较低,通行状况较差;能源保障水平不高……这些短板还在困扰、束缚着我们的发展。
基础牢固,方能行稳致远。基础设施建设是拉动投资和发展的“马车”。没有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就无从谈起,制约发展的瓶颈就难以突破。
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产生经济学上的“乘数效应”。有专家研究认为,在基础设施上投资1元钱,能有效拉动相关产业7元钱的投入。依此推算,正在建设的昌赣客运专线(赣州段)项目总投资约138.02亿元,5年建设期年均投资约27.6亿元,按7倍的“乘数效应”,建设期每年将带动相关投资约193亿元。目光放远,才能走得更远。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既要看到“死结”,又要找到“活扣”,还要研究如何“解结松扣”。
正是基于对基础设施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立足现实,正视差距,对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把交通、能源、信息工程等领域的建设作为攻坚重点。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作为欠发达、后发展的赣州,需要加快对接“一带一路”,需要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没有完备的交通作保障不行。为此,我们这些年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立项支持,加大投入推进水陆空立体交通建设,成效明显,但与形势发展和实际需求比,还远远不够。目前,赣州虽然迎来动车,但还没有进入高铁时代、地铁时代;赣州都市区规划建设引人注目,但城市地铁、城际快速交通仍是人们的热切期盼……消灭“空白点”,打通“连接线”,畅通“微循环”,调整和优化结构,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整体网络性服务功能,我们还须在内外兼修中攻坚克难。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能”。发展要提速,动能须增强。能源总量缺口较大、结构单一,是赣州的主要现状。人们还记得,2008年那场百年不遇的冰灾,曾让赣州电网与国家大电网“脱联”,孤网运行的赣州电网供电能力由105万千瓦锐减至10万千瓦,短时间内造成全市大面积停电,赣州电力供应不足暴露无遗。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华能电厂二期建设进度,加速信丰和宁都煤电项目、赣县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上马一批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十三五”期间,赣州在能源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还须持续发力。
信息工程是经济发展的“传感器”。信息化不仅关乎经济的转型升级,也体现社会的发展进步。据了解,2015年,我市电商交易总额达221.32亿元。数字的背后,反映出近年来赣州信息化发展有了个好的起步。打造“无线城市”“光网城市”“宽带乡村”,建设网络强市,通过提升信息网络建设和运用水平,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智慧旅游、文化创意、高效物流等,催生一批新的增长点,我们还须快马加鞭。
众所周知,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大的投入。向上争取扶持、对外吸引投资、政府发债融资……不管哪种方式的筹资投入,最终都要落到项目上。因此,谋划和储备一批带动力强、受益面广的基础设施大项目、好项目,是打好这场攻坚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充分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合力做大基础设施建设这块“蛋糕”。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是一场持久战,只有驰而不息,积极作为,才能夯实基础、做强支撑。
第三篇:2014音乐会解说词
解说词
《1812序曲》作曲:柴可夫斯基编曲:
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
战争的胜利。该作品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户外演出,曾
起用真的大炮。曲目开始时出现一个深广的主题,代表着俄罗斯广袤的领土和无
限风光。后来乐曲进入发展部,一个侵略性的主题代表着法军的入侵。再次转到
一个进行曲,表达的是俄罗斯人武装上前线,准备抵抗侵略者。后来激烈的主体
冲突描绘了残酷的战争。里面被扭曲的马赛曲代表着法军。后来,俄国人赢得了
战争的胜利,俄国国歌在炮声钟声中把乐曲推至最高潮。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作曲:王洛宾编曲:陈黔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的原名是《都达尔和玛丽亚》,是流传在中亚草原上的一支哈萨克族民歌,由西部歌王“王洛宾”改编整理而成。曲调优美抒情、悠
扬婉转,而后又被作曲家陈黔改编为一首交响管乐作品。
《王者之舞》作曲:罗兰*哈德曼编曲:
风靡全球的爱尔兰舞剧《River Dance》大河之舞《Feet of Flames》火焰之
舞,《Lord Of The Dance》王者之舞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而这些舞剧的音乐制作
人罗兰*哈德曼本身亦是个传奇,以电子音乐为创作主体的他,是爱尔兰著名的配乐家及作曲家。
“Nearer, my God, to Thee”作曲:编曲:
是一首十九世纪的赞美上帝的圣曲,是由美国作曲家 Lowell Mason 谱曲而
成,其旋律极其优美。在众所周知的获得199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泰坦尼
克’中出现过.那是沉船之时船上的几位提琴演奏家为大家演奏的非常凄美的一
曲。我想凡是看过那一段的人都不会忘记那段旋律的,事实上, 一些泰坦尼克
沉船事件的幸存者也证实“Nearer my God to thee”是沉船之时船上的乐队演奏的一曲。
《星球大战》作曲:John Williams 编曲:Michael Story
约翰·威廉姆斯以音乐风格的多样,作品的产量以及品质的精良著称,而他
与大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合作更是珠联璧合,使他成为现代电影配乐史上
最无法让人忽视的人。今天我们听到的是《星球大战第一部—魅影危机》的音乐
片段,有庄严、雄伟的星球大战标志性主题音乐,以及具有无穷动效果的星球大
战音乐,最后把影片大结局时欢迎刚哥人欢快、诙谐的一段进行曲也搬到作品当
中。《诸神的命运》
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有的掌管天界,有的是婚姻的保护神,有的掌管财富,有的掌管农业,他们具有把人类的一切秉性和弱点,有的脾气暴躁,贪婪,有的残忍,可怕,有的粗暴而嗜血,有的是理智和纯洁的化身,也有的善良充满爱心。
作品描述的是水与火的考验;光明与黑暗的碰撞;善良与邪恶的对话。那是
诸神血与智慧的时代,战争的岁月,英雄的世代,缠绵的情爱,永远的传奇,作品规模宏大,壮丽灿烂。
《“天鹅湖”选曲》 作曲: 柴可夫斯基编曲:
作品简述:序曲一开始,音乐吹奏出柔和的曲调引出故事的线索,这是天鹅
主题的变体,它概略地勾画了被邪术变为天鹅的姑娘那动人而凄惨的图景。音乐
充满了温柔的美和伤感。伴舞:校舞蹈队表演
《大漩涡》
优雅的舒缓与澎湃的激情、绚丽的梦幻与严酷的现实、温柔的浪漫与强劲的奋进,纯美的阴柔与霸气的阳刚都淋漓尽致的被卷进了这一曲《大漩涡》中。请欣赏《大漩涡》
《夜之乐章》
(The Music of the Night)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于2004年创作的音乐剧《剧院魅影》中的一段音乐。是音乐剧中Phantom在把Christine带到地宫后独唱的音乐。Phantom用歌声引诱Christine来到他居住的地下湖心的屋内。在这里,他继续用Music of the Night引诱Christine的心智以及表达自己的爱意。演唱:赵慧
《图画展览会》
图画展览会是俄国著名作曲家穆索尔斯基所做的钢琴套曲,1873年,圣彼得堡的美术学校举行了哈尔德曼的绘画遗作展览会,这一展览会成为穆索尔斯基写作这一首组曲的动机。这一钢琴组曲,不仅是穆索尔斯基的代表性器乐作品,而且是十九世纪俄国最有独创性的乐曲之一。乐曲是由与“图画”有关的十首小品,以及有间奏功用的“漫步”主题组合而成。其配合之佳,表现了穆索尔斯基所独有的大胆的创造性,因此,这一首乐曲时至今日仍然很受欢迎。这种直截了当的表现方式,对后来的法国印象派有很大的影响。今天我们欣赏到的是该作品的节选版,包含了漫步主题、芭芭雅嘎的小屋、基辅大门三章。
加演作品:
《拉德茨基进行曲》作曲:约翰 施特劳斯
这首曲子是老约翰 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代表作,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曲作为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每年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
第四篇:赣南日报关于若干意见一周年报道方案
赣南日报关于纪念《若干意见》
出台一周年宣传报道方案
(定稿)
2013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一年。现就《若干意见》出台一周年的宣传报道制订如下方案:
一、时间安排
2013年5月30日至7月2日。分三个阶段:5月30日—6月27日预热阶段;6月28日—7月2日高潮阶段;7月3日—7月10日收尾阶段。(均为见报日期)
二、人员安排 采编总调度:边斌
报道组:陈济才、杨晓安、杨怿华、黄树青、任继众、萧森、刘芳、吴迪、廖福玲、曾艳、刘荣松、钟李荣、彭雪英、王怡岚、李美霞、刘珊伊、谢若闲、胡星、徐金侦、杨桂兰、曹友春、各县(市、区)报道组成员10名左右(责任领导:许军 协助:任继众)
资料组:钟新红、温玲、徐金萍、王玮、幸菲菲、李华、曾艳华、严章文(责任领导:王晓光 协助:钟新红)
图片组:郭智勇、何敏、王雪敏、吴悦、吴书梅、郭芷汇(责任领导:许军 协助:何敏,郭智勇负责资料图片和约稿)
编辑组:张河云、曾晓强、涂家福、张宗兴、郭远、卢盛、胡丹萍、易丽芬、刘荷英、特约记者若干名(责任领导:谢运胜 李忠生 协助:张河云)
美化组:肖丽、戴琛、刘鹏、钟龙(责任领导:罗亦华 协助:肖丽)
第一读者:(责任领导:陈昱鑫 协助:刘效江)后勤保障组:解决临时抽调人员的食住问题,6月27日-7月1时战役时提供夜宵等
预热阶段
(5月30日—6月27日)
一、动态报道:(报道组)
动态刊发《若干意见》出台一周年纪念活动的相关消息。(报道组动态派出)
二、系列综述稿件:
从6月26日起开设《振兴足音》专栏,每天1篇综述,共5篇,可先行冠上《振兴足音》专栏名称。
刊发《若干意见》出台一周年来,我市干部群众全身心投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各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分回眸、成就、奋进、展望等四个方面推出重头稿件。共5篇,预热阶段刊发前2篇。每篇综述须配发“记者手记”。
1.回顾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时刻和重大事件,表达对党中央、国务院,国家相关部委,省委、省政府的感恩之情。(报道组: 济才)
2.对各部委支持《若干意见》实施而出台的配套政策进行疏理,撰写1篇综述,文后附配套政策出台部门、时间、名称等图表。
(报道组:松伶)
三、看变化稿件:
从5月30日起,以记者走基层的形式隔两天刊发。共18篇,可先冠上《踏访苏区》专栏。
深入乡村、社区,探寻回访《若干意见》出台前曾经采访报道过的人物和事件,如采访老红军、老干部、老劳模、老支书,以及住上了新房、喝上了安全水、通电、通路村庄的等社会各界受益者,展示《若干意见》出台一年来各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宣传赣南人民饮水思源、感恩奋进的品质,充分表现赣南苏区人民的感恩之情。
1.“重访”10篇:重访国家调研组走过的点,突出宣传这些点过去与现在的变化和成效,从而以小见大宣传全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民生工程建设的成效,如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等。(报道组5篇、资料组2篇、编辑组2篇,请走基层的编辑记者在6月份转向写此类稿件。)
2.“图说振兴”5组:充分利用图片说话,推出5组“图说振兴”,每组确定一个主题。A.“老照片新变化”4组:通过重访调研组走过的点,以新旧照片对比等方式,来反映《若干意见》出台一年来的变化。(图片组:智勇);B.“晒幸福”1组:用图片故事,述说一年来 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捕捉广大人民由衷的感恩表情。(图片组:吴悦)
3.“榜样力量”3篇:充分挖掘《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各类先进事迹中的典型人物(或集体),以鲜明的个性立体展现人物贯彻落实《若干意见》中表现的典型性。如 “三送”干部、土坯房改造先进等。(报道组:福玲、胡星、松伶)
四、系列专版:
1.重点项目巡礼
从5月26日起开设系列专版,先刊发重点项目专版(预算60个左右),每天2-3个版。责任部门:经济部)
通过重大项目建设巡礼,充分展示《若干意见》出台以来,赣州经济社会所取得的喜人成就,赣南苏区人民感恩之心,奋发图强,推动了赣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2.县(市、区)专版
从6月26日起刊发各县(市、区)专版,每天4个版,五天内发完,责任部门:经济部)
五、理论评论: 1.言论稿件:
从6月上旬起,推出相关系列“求实谈”。每周3篇,共10篇。(编辑组:郭远统筹)2.理论文章:
拟请市内专家学者探讨《若干意见》出台带来的重大机遇,探寻努力创造“黄金发展期”的思路、举措等;
在理论版重点推出相关理论文章,或摘登其主要观点、言论,以“《若干意见》出台一周年——思辨”专版的形式呈现。(资料组负责)
六、文学副刊
从6月中旬起,在周末版块的“赣江源”“八境台”刊发相关散文诗歌。(资料组负责)
《若干意见》出台一年来,涌现出了相关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赣江源”“八境台”等副刊版面将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刊登,提升报道的可读性与艺术品位。
七、公益广告:
从6月中旬起,刊发系列公益广告,使《若干意见》更加深入人心。(美化组负责)
高潮阶段
(6月28日—7月2日)
6月28日起,连续5天,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中央苏区成立82周年纪念活动,推出大型专栏《感奋南赣——纪念〈若干意见〉出台一周年》,分《振兴足音》《周年回首》《踏访苏区》《成 就辉煌》《故乡变迁》《新的征程》六个篇章。
一、动态报道:
动态刊发《若干意见》出台一周年纪念活动的相关消息。(报道组动态安排)
二、系列综述:(报道组)
继续在一版刊发《振兴足音》系列综述,6月28日、29日、30日每天1篇,共3篇。
内容:①充分展示《若干意见》出台以来,赣州经济社会所取得的喜人成就。(报道组:怿华)
②宣传《若干意见》出台以来,赣南苏区人民感恩戴德,奋发图强,推动了赣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报道组:惠婷)
③展望我市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按照《若干意见》确立的目标任务,未来8年“分步走”,努力创造一个“黄金发展期”。(报道组:吴迪)
三、《周年回首》版块
在二版连续推出《周年回首》版块,脉络式地回顾《若干意见》出台前后梗概及点滴故事。
1.“再回首”1篇:内容:回顾《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一年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大事件,如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龙南经济开发区晋升国家级、赣州吉安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获批等。形式:以“纪事年表”方式让广大读者回顾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时刻和重大事件。包括图片、示意图等半个版的内容。
(资料组: 温玲)
2.“故事汇”6篇:内容:拟重点“讲”好国家部委、中央企业关心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动人故事,市委、市政府对接落实《若干意见》的感人故事;“讲”好外资企业、国内外商人、本土企业在赣南苏区投资创业的典型故事;“讲”好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贯彻《若干意见》,全面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感人故事。形式:通过在不同环节亲历者的故事性的述说,反映其中的辛苦与喜悦。
(资料组:新红、温玲、艳华、王玮、菲菲、章文)
四、《踏访苏区》版块
在三版连续推出《踏访苏区》版块。
内容:深入乡村、社区,探寻回访《若干意见》出台前曾经采访报道过的人物和事件,如采访老红军、老干部、老劳模、老支书,以及住上了新房、喝上了安全水、通电、通路村庄的等社会各界受益者,展示《若干意见》出台一年来各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宣传赣南人民饮水思源、感恩奋进的品质,充分表现赣南苏区人民的感恩之情。
形式:以记者走基层的形式,鲜活生动、富有现场感地反应苏区 之变。
1.继续刊发“重访”稿件:重访国家调研组走过的点,突出宣传这些点过去与现在的变化和成效,从而以小见大宣传全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民生工程建设的成效,如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等。(由走基层的编辑记者承担)
2.“老照片新变化”2个版:通过重访调研组走过的点,以新旧照片对比等方式,来反映《若干意见》出台一年来的变化。
(图片组:智勇);
3.“榜样力量”3篇:充分挖掘《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各类先进事迹中的典型人物(或集体),以鲜明的个性立体展现人物贯彻落实《若干意见》中表现的典型性。
(报道组:福玲、胡星、松伶)
4.“我来说”6篇:老干部、老劳模、老支书,以及住上了新房、喝上了安全水、通电、通路村庄的等社会各界受益者自己述说一年来生活发生的显著变化。(报道组:继众、吴迪、曾艳、惠婷、李荣、珊伊)
5.“走基层”6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亲身体验一年来老百姓生活的点滴变化。(报道组、资料组:曾艳、胡星、松伶,新红、艳华、金萍)
6.“数字看变化”若干篇:拟请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就有亮点的数据进行解读,分专题来谈《若干意见》出台一年来的变化,并制作表格或示意图。(报道组: 怿华、松伶)
五、《成就辉煌》版块
从6月28日,连续5天在五八版推出5个通版。
着重宣传我市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报道组:继众,资料组:新红),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报道组:曾艳、李荣,资料组:李华),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区域性金融、物流、旅游中心(报道组:刘芳、福玲,资料组记者:王玮),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报道组:珊伊,资料组:章文),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报道组:若闲,资料组:菲菲)。
围绕五个战略定位,图文并茂推出五个通版。每个通版的具体栏目:
1.“刊首语”5篇:分别刊发记者采访“五个战略定位”的感言,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分别报道我市打造“五个战略定位”的进展和成效。(报道组上述相关记者)
2.“历程回顾”5篇:用粗线条描述的方式,分别展示我市打造“五个战略定位”的历程。(资料组上述相关记者)
3.“精彩点击”5篇:分别盘点我市打造“五个战略定位”的成效,充分报道相关亮点工作。(报道组上述相关记者)
4.“部门访谈”5篇:采访打造“五个战略定位”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谈谈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如采访市扶贫办主任,谈我市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报道组上述相关记 者)
5.“政策解读”5篇:分别盘点国家有关部委、省直有关单位对我市打造“五个战略定位”的相关政策。(资料组上述相关记者)
6.“镜头回放”5组:用图片的方式,分别展示我市打造“五个战略定位”的精彩镜头。(图片组:王雪梅、吴悦、郭芷汇)
六、《故乡变迁》版块
从6月28日当天四版推出一期《故乡变迁》版块。
通过外地的赣南人以及与赣南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人的口吻,来谈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共6篇稿件。
(资料组:温玲、菲菲、王玮、艳华、金萍、章文)
七、《新的征程》版块
从6月28日起,连续推出5期《新的征程》版块。
突出宣传我市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全面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任务、切实举措和进展情况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振兴发展的深厚力量。
1.“振兴路上”18篇:特约记者深入各县(市、区)振兴发展一线,采访各行业人物,展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抓住机遇、奋力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精神风貌,各县(市、区)推进振兴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进展、新成就、新风貌。(编辑组:张宗兴统筹)
2.“晒晒设想”18篇:访谈市直(驻市)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 人,各部门在探寻努力创造“黄金发展期”的具体思路、举措等。
(编辑组:曾晓强统筹)
八、系列专题版块(专版)
从6月26日起,每天四个版刊发县(市、区)专题。(经济部统筹)
内容:①宣传我市各县(市、区)在贯彻落实《若干意见》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振兴发展一年来所取得的新成效。在报道的深度上进行充分挖掘,做出精品。每个县(市、区)做一个彩色通版,形成强烈的冲击力和影响力。
②重点反映市直(驻市)各单位贯彻落实《若干意见》一年来所取得的成效及创新举措。每个单位做一个彩版,也可以彩色通版。
③宣传我市各乡镇在土坯房改造中的具体做法,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及表现出来的崭新风貌。
④宣传我市各知名企业在经济建设中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在企业发展和市场开拓中服务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九、理论言论互动
1.社论1篇:在6月28日《若干意见》出台一周年“纪念日”,发表社论。(资料组:新红)
2.系列评论4篇:社论之后连续刊发至7月2日。(新红统筹)3.小言论若干篇:结合相关稿件配发短评、记者手记等。4.报网互动6篇:从6月27起,每天1篇。利用论坛、博客、微博等平台,汇集广大网友对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热议和反响,以互动来反映一年来取得的成就和好评。(中国赣州网)
5.理论文章1个版:
6月30日推出《若干意见》出台一周年为主题的理论版。(资料组)
十、文学副刊
1.报告文学2个版:拟请市内外作家就《若干意见》出台一年来的巨大变化,撰写报告文学,在“赣江源”版面配图整版刊发。(资料组)
2.散文诗歌2个版:《若干意见》出台一年来,涌现出了相关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赣江源”“八境台”等副刊版面将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刊登,提升报道的可读性与艺术品位。(资料组)
十一、公益广告
刊发系列公益广告,使《若干意见》更加深入人心。(美化组)
收尾阶段
(7月3日—7月10日)
1.继续动态刊发《若干意见》出台一周年纪念活动的相关消息。(报道组动态跟踪报道)
2.继续刊发各行各业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中的思路、举措等。(编辑组继续约稿)
3.继续刊发《若干意见》出台一年来,涌现出了相关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赣江源”“八境台”等副刊版面将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刊登,提升报道的可读性与艺术品位。(资料组)
赣南日报编辑部
2013年5月20日
第五篇:学生民族音乐会主持词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晚上好)
时间过得真快,2008年9月14日晚上,余姚市青少年民族乐团成立了,一首《彩云追月》拉开了晚会的序幕。
仅一年的时间,在余姚市艺术剧院指导老师和世南小学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批近百名学员走上了学习民族音乐的道路。
2008年9月10日,“世南风•首届学生民族音乐会”在龙山剧院隆重举行。
今天,我们又迎来了余姚市青少年民族乐团成立二周年的日子。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欢聚在这里,我们相聚在一起,共同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的到来。
二年来,我们得到了城区各所学校的大力支持,许多小乐手纷纷加入到乐团的队伍中来,在此,让我们衷心地感谢在座的各位城区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正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余姚市青少年民族乐团才有今天的辉煌。
余姚市青少年民族乐团扎根在世南小学,成长在世南小学,乐团的发展使世南小学的艺术教育这颗明珠更加光彩夺目。
九年来,世南小学朝着“崇尚一流,保证优良,追求卓越”的总体目标发展,铸造了一支
第十一古老的河姆渡孕育了我们,舁日的双鸟激励着我们,器乐合奏《河姆渡随想》用河姆渡出土的乐器——骨笛、陶埙为主奏乐器,表现了七千年前我们祖先劳动生活的情趣。
第十二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为此,民族乐团的老师们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他们以自己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魅力给我们的小乐手们带来了无比的欢乐。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乐团的教师代表毕晓辉老师为我们演奏二胡独奏曲《喜送公粮》。
第十三国乐飘香,余音缭绕。我们的演出已经接近尾声,可我们的小演员们还在那里忙碌着,他们在忙着什么呢?
结束语
风从世南来,世南温暖的风,它滋润着幼苗的成林,它温暖着我们幼小的心灵。我们手拉着手在风中舞蹈,我们心连着心在风中高唱。
风从世南来,世南强健的风,它托起了雏鹰的奋飞,它激励着我们茁壮在成长。我们肩并着肩在风中舞动,我们心连着心在风中展翅。
风从世南来,世南雏鹰乘风飞。
让我们为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做文明人,学做有高品位气质和人格的现代人而努力吧。让我们期待下次再相聚,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