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构建新农村现状与对策(5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12:0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构建新农村现状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构建新农村现状与对策》。

第一篇:我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构建新农村现状与对策

xx县是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国土面积2189.88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137个村(居)委会,1043个自然村,总人口3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94.75%。到2006年底,按新的脱贫标准,全县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还有15.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0.5%。由

于受历史、地理和自然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xx县贫困村的人居环境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难度较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和重点。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抢抓机遇,着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加快贫困村建设步伐,构建和谐新农村。

一、xx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构建新农村现状

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启动以后,xx县深化县情认识,分析贫困原因,找准扶贫的切入点,对贫困村采取以整村推进为主的扶贫开发方式,使贫困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整村推进扶贫方式已成为xx扶贫开发的新亮点和构建和谐文明新农村的好抓手。

(一)整村推进规划符合新农村建设。xx县围绕农民增收、基础设施、生产开发、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内容,对贫困村进行了总体规划,为建设新农村指明了方向。在2006年完成55个重点村整村推进的基础上,正组织实施第一轮整村推进27个贫困村,建设内容均突出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农民增收、科技培训、社会事业,既有助农增收的短平快项目,又有配套实施基础设施、种养业产业建设等富民富乡项目。

(二)整村推进为建设新农村注入了活力。在整村推进规划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群众参与扶贫的理念,广大群众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过程中,表现出高涨的热情和积极性,为建设新农村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2006年,xx县创新扶贫思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金”的工作原则,全面实施了以整村推进为主体的扶贫开发,取得较好的成效。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000多万元,实施了5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改造了3651户安居房,培植了一批养殖业,直接受益人口达3.9万人。通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全县贫困村道路、卫生路面、饮水、用电、上学、就医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改观,产业发展不断状大,2006年,整村推进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564元,解决3.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三)社会帮扶为建设新农村形成了合力。国家、省、州、县和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贫困地区,上海对口帮扶、中信公司定点联系帮扶等为xx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006年,上海、中信、省发改委、州属24个部门及县属87个单位围绕所挂钩贫困村的困难实际,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积极为贫困乡村谋划发展。全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90万元,引进资金2185万元,上项目31个。

(四)整村推进使群众思想观念不断改变。通过实施整村推进,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科技观念日益增强。通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贫困村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增强。民主意识和文明意识日益增强,干群关系得到改善,村级班子得到加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现象已在贫困村里蔚然成风,社会稳定的基石进一步得到了夯实。

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xx县通过“七七”扶贫攻坚和新阶段扶贫开发以后的巩固,全县的贫困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由于xx县境内自然条件恶劣,产业结构单一,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贫困状态。与全州其他县市相比,xx一方面肩负着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的重负,另一方面存在着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压力,与发达地区区域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一)全县贫困人口比例偏高。2006年,全县贫困人口还有15.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0.5%,其中人均收入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还有8.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3%;668元—924元低收入贫困人口6.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分别比全省、全州平均基数还高。

(二)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恶劣。xx的贫困村大部分地处偏僻,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础设施系统脆弱,交通、通讯、饮水、用电等生产生活条件相对滞后。目前,全县还有6个村委会560个自然村没有通公路,50个村委会没有完小,270个自然村没有通自来水,37个自然村不通电,16万贫困人口饮水较困难,因病因灾返贫的状况依然存在,特困户中8151户36981人需实施易地搬迁扶贫。

(三)扶贫资金投入不足。近几年,虽国家每年投入xx的扶贫资金约2000万元,但离国

第二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

为了加快脱贫致富的进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我村被确定为“十二五”期间重点“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按照村制定的“经济强村、产业富村、科技兴村、文明治村”的发展思路,以“成方连片、规模布局、有序开发、共同发展”为工作思路,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为主题,以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为己任,以实现我村繁荣、稳定、和谐发展为目标,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全面实施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特制订北留钵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

一、北留钵村基本状况

北留钵村地处献县段村乡的西南部,全村395户,总人口1435人,贫困人口户223户,贫困人口1091人。北留钵村民风纯朴、勤俭爱劳、崇尚科学。全村有耕地4800亩,农用机井10眼,水浇地1600亩。我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基于传统农业思想,农业作物种植品种单一,水利设施配备落后,粮食单产、总产量低。村自来水系统年久失修,事故频发,存在极大的饮水安全隐患。村街道硬化程度差,一到雨季完全是“水+泥”状态,出行极度困难。交通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村各项经济的发展。村两委换届后,领导班子一心为民,广大村民脱贫致富的要求日趋强烈,但苦于缺乏启动资金,村两委班子也是无计可施。北留钵村的经济目前已处于极度落后的状态。

二、贫困状况

(一)我村有395户农户,其中有贫困户223户,贫困人口1091人,低收入户251户,这些贫困户中因缺少劳动力致贫的有112户,因上学致贫的有76户,因病致贫的有61户。

(二)北留钵村致贫因素分析

1、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贫困是社会发展缓慢和经济落后的具体表现,与脆弱的生态环境是一对孪生兄弟。北留钵村地处华北平原,滹沱河故道北岸,以前多盐碱地,土地贫瘠,经济以传统种植农业为主,基础农业生产设施不完备,在很大程度上还在靠天吃饭,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直接影响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缺乏劳动力和发展能力:通过国家近二十年的扶贫工作,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个人和家庭,通过国家各种支持和帮助,逐步摆脱了贫困的状况。而剩余的人口,多数因为受外部或内部条件的制约,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北留钵村也不例外,而且还成为了一个因缺乏劳动力和发展能力致贫的代表性村子。

3、因病致贫: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恶性疾病通过多种途径对家庭产生影响,除了影响个人和家庭的劳动生产能力外,而且还使他们的经济状况陷入困境。

4、因子女学费致贫:我村虽然不存在因贫困致儿童失去接受教育机会的现象,但是,子女教育费用过高,使得个别家庭承担起沉重经济负担的家庭却不乏一二。

新时期的贫困人口呈现出新的特点,导致贫困的原因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经济水平发展到什么程度,残疾人、老年人以及未成年孤儿都处于社会的劣势地位,这些人口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实际存在着。因此对于目前存在的绝对贫困家庭,还需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措施。北留钵村经济状况入不敷出,对这些弱势人群,虽心存怜悯,但却无力回天,只能靠政府民政部门及社会慈善组织的救助过日子。

三、指导思想

(一)基本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xx同志“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xx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式的扶贫基本方针,构建和谐、文明、小康新村的总体要求,看准贫困人口,紧扣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三项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和整合各种扶贫资源,大力推进贫困村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促进本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思路

在稳定解决我村贫困人口的温饱现状,夯实贫困村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中,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和完善贫困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围绕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实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的社会事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建设建设,以班子建设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制定和完善我村的扶贫开发规划。

对建成的日光温室、日光大棚分别补助扶贫资金8500元和XX元。两年共需补助扶贫资金总额为68万元。

2、两年内在棚室种植区打深水机井4眼,需投入20万元,每眼机井补助扶贫资金2.5万元,计10万元。

机井配备专用汲水设备4套,需投入10万元,每套汲水设备补助扶贫资金1.5万元,总计为6万元。

铺设防渗管道4000米,需投入12万元,补助扶贫资金6万元。

架设种植区标准供电线路5000米,需投入10万元,补助扶贫资金5万元。

利用扶贫资金培育种植专业技术人员4人,费用需2万元。

其他资金3万元。

3、XX年,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改善村饮水状况,打深机井两眼,需要16万元;配备供水设备投入需6万元。两项合计总额为22万元。

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整合饮水输送管道及其他配套设施投入需30万元。

4、XX年,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硬化村街道2500米,修建街道配套排水设施,需要投入资金40万元。2012年硬化通种植区公路4500米,此项需投入54万元。

5、2012年改建幼儿园一个,此项投入需15万元,投入社会支持资金15万元;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修建村两室、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此项需投入15万元。

6、鼓励新民居建设,提倡普及沼气利用率,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对每个建沼气户补助500元。

7、XX、2012,大力提倡新民居建设,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对危、旧房改造户进行一次性补助,每户补助1万元,每年由村民代表大会验收后评定出10户,年末兑现一次性补助款。

第三篇:淅川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总结

淅川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总结

2011年,我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扶贫开发办公室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施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抓住重点,扎实工作。经过县扶贫办、项目实施乡(镇)村的艰苦努力和有关部门、龙头企业的紧密配合以及贫困村群众的积极参与,完成12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效

全县共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12个,总计投入资金301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00万元,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改善了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一)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我县安排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77个,投资2531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00万元,整合资金1633万元,群众自筹298万元。①硬化乡村主干道、次干道及入户道路共计31公里,解决了0.86万人交通难问题;②建设安全饮水工程102处,铺设输水管道26600米,解决了0.57万人饮水困难;③建成沼气池520座,配套“三改”520户,改善了贫困村的生态环境;④架设输电线路37.7杆千米;⑤建垃圾收集池37个;⑥修建引水渠4条,长10800米;⑦栽植风景树44600株。

(二)提高了贫困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投入资金481万元,建村级文化站、卫生室、连锁超市各12个,加强了农村公益卫生服务能力,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引导群众移风移俗,树立健康文明的乡风乡俗。

(三)社会帮扶力度加大。全县共组织23个单位,抽调干部65人,组成12个工作队,帮扶11个乡镇12个村1057户贫困户。据统计,全县帮扶投入资金70余万元,帮助贫困农户获得贷款1100万元;扶持513户贫困农户发展种养项目,同时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5期共1240人次。通过开展县、乡(镇)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帮扶活动,共带动解决了986户的温饱问题,增强了贫困地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能力和信心。

(四)群众脱贫致富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宣传发动、挂钩帮扶,激发了贫困群众要发展、要脱贫、要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愿望,主动参与扶贫攻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扶贫开发、构建和谐新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进。县、乡党委政府把贫困村扶贫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基础工程来抓,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部门、乡村干部目标责任制,实行定人员、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定考核、定奖惩。一是领导到位。在扶贫项目实施中,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关项目实施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工作。二是宣传到位。利用新闻媒体,采取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召开会议等方式,使扶贫政策家喻户晓,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三是督查到位。成立了项目监督组,按项目进度计划进行适时督查,县政府原副县长李廷伟多次深入项目区指导工作,县政府办副主任、扶贫办主任刘双伟经常亲临施工现场督导进度,检查质量,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四是检查验收到位。项目竣工由乡、村会同群众代表进行初步验收,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会同财政局进行检查验收。五是服务到位。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积极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资金、物资等协调服务。加强乡村扶贫队伍培训,提高他们为贫困群众服务能力。

(二)落实制度,严格管理。一是严格执行扶贫资金县级报账等项目管理制度,确保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二是县、乡扶贫部门严格要求,把整村推进工作与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整村推进工作作为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重要工作载体和重要工作目标,规范和健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档案材料,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整合资源,合力攻坚。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统筹安排,各负其责,规范施工,提高综合效益,全面推进扶贫开发进程。同时,大力开展单位挂钩扶贫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实行挂钩扶贫。各扶贫挂钩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实行脱贫计划制定到户、帮扶责任人“结亲”到户、扶贫项目因户制宜确定到户,为贫困群众稳步脱贫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各级领导和部门领导结合扶贫攻坚对贫困户开展了“一对一”结对帮扶,实实在在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强基固本,增强能力。我县坚持扶贫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精神文明建设和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相结合。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突出重点,综合治理,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社会事业进展水平,集中力量扶持贫困农户,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贫困农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缺口大。贫困村需要建设项目较多,投入资金缺口大,贫困群众自筹能力差,部门项目资金投入不足,有的项目实施难度大。建议上级继续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特别是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项目资金的投入,以有效改善贫困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农户的有效增收。

(二)乡村道路缺乏后续资金养护。一些路段因水毁等原因又出现了“行路难”。建议上级拨付一定后续管理资金,县、乡各级进一步探索完善了村道路的管理和养护制度。

(三)整合资金难度较大。主要是“块块”难于协调“条条”的政策规定,致使整合某些部门的资金难于操作。建议省、市人民政府制订一个关于整合涉农资金用于整村推进贫困村的政策性文件,为整合资金、整合力量、加大整村推进的资金投入力度提供政策依据。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第四篇: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唐尧舜

整村推进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是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如何在“十一五”期间初步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村问题,这对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已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采取相关措施,确保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取得预期效果,是我们必须着手解决的课题。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多年分管县人大常委会扶贫联系点的基层工作者,现主要以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为例,就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联系实际,谈一管之见。

一、基本情况

麻阳地处苗族聚居的武陵山区和五溪地区,历史上素有“武陵码头”、“苗疆前哨”之称。1984年,该县被划定为国家重点贫困县。1988年10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麻阳县,设立麻阳苗族自治县。作为一个年轻的民族自治县,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该县经济社会取得了一定发展,并于1991年脱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此后,一直为湖南省重点贫困扶持县。但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等原因,该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发达地区呈现出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二十一世纪以后,国家于2001年重新确定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于2004年划定西部大开发范围,由于该县隶属的怀化市属散居少数民族地区,因而没有纳入这两项国家重点政策的扶持范围,从而导致与周边非民族县甚至民族县的差距也呈现日益拉大的趋势。

该县位于湘黔边界的湖南省西部,怀化市西北部,东连辰溪县,南临芷江、鹤城两县(区),西与贵州省铜仁市交界,北与湘西自治州的凤凰和泸溪县接壤。全县共辖17个乡6个镇、312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国土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7千公顷。总人口数为37.3万,其中苗族人口数为29.4万,占78.8%,系全国五个单一苗族自治县之一。该县1994年贫困人口数为10.1万;当前贫困人口数为7.02万,占全县总人口数的18.8%。总体来看,当前该县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不快,戴着省级贫困县的帽子,实际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底子。

二、当前整村推进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扶贫开发成效。2001—2005年,上级国家机关投入该县的财政扶贫资金2920万元,比接壤的风凰县6500万元少3580万元;比交界的泸溪县4403.5万元少1483.5万元。而根据该县实际,这5年扶贫开发资金的需求在1个亿以上。由于资金严重短缺,致使一些最基本的扶贫项目迟迟不能完成,直接影响到扶贫效益的发挥。

2、自然灾害频繁,返贫因素控制难。由于贫困乡村地处偏远山地,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十分恶劣,基础设施不完善,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贫困户抵御各种风险能力较弱。因自然灾害、因重大疾病或遇突发事件造成返贫的现象较为严重。

3、基础设施脆弱,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难。近年来,通过实施农村通达工程等扶贫项目,一些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基础设施还相当脆弱,一遇自然灾害便损毁严重,致使每年定项目做计划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成了各扶贫村的重头戏。在该县300多个行政村中,目前还有56个村未通公路或路况差;110个省定扶贫村中部分未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全县有14万人的饮水困难人口。同时,由于该县是山区贫困县,贫困村面广点多,扶贫资金很难集中使用,一些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不到完全维修,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农民靠天吃饭、靠天增收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4、扶贫项目“一刀切”,贫困群体帮扶难。贫困户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得到各方

面的救济救助和扶持。从目前情况来看,上级扶贫部门对贫困户脱贫非常关注,一直强调贫困群体是扶贫的主体,同时确定了一些到户的扶贫项目。但是具体到乡、村,缺乏明确具体的措施,“雷声大雨点小”。主要原因:一是在实施项目上搞“一刀切”。没有考虑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和贫困群体的现实需求,有失科学性。二是受自身条件的制约,贫困群体享受不到到户扶贫项目的政策优惠。如农村沼气池的建设推广。该县自2005年来,已建成沼气池2200口,推广使用沼气已家喻户晓。但由于该县大部分贫困村较为偏远,山高坡陡岩石居多,沼气池选址较为困难。加上交通不便,原材料运输成本相应较高,贫困农户需自筹资金2000-3000元不等,同时沼气的使用需附带着养殖产业的发展,更是缺乏后续资金的投入。因此,贫困户不愿意也无力修建使用沼气池。三是针对贫困群体的扶贫措施和办法不多。当前,除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沼气建设、实用技术培训外,没有其他方面的更为具体明确的帮扶措施和政策。

5、产业扶贫面广、资金少,面临诸多困难。一是贫困村分布分散,产业项目集中难。二是缺乏长远规划,没有连续性。眼下,许多贫困村只注重如何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而没有中考虑长期发展规划。在上报、下达产业项目上,缺乏统筹考虑,一年一个项目,一年一个地方,没有连续性。三是项目资金过少。首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两年里,上级安排给该县的产业扶贫资金为140余万元,由于时间短,资金少,产业扶贫规模不大,进展不快,效果不突出。四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系松散,带动能力不强。近年来,我县在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方面作做了大量工作,但这些企业规模小,装备差,对基地农产品的带动较低。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

6、扶贫资金多头管理,整合难度大,整村推进效果不明显。近几年,该县在整合通达、通畅工程以及农村沼气池建设资金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整合范围和强度远远不够,很难实现整村推进的要求。主要原因:首先,在现行体制下,扶贫资金包括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三大块,民政部门有部分困难扶持资金,分属于财政、扶贫、发改委、民委和民政等五个主管部门。因管理的部门不同,投资的重点和服务对象也就不同,但项目实施的内容却绝大部分相同,多部门管理项目使资金难以捆绑使用,整体效益就不明显。其次,涉农部门资金受项目申报要求限制,难以向贫困村覆盖,整村推进、整合资金都成了一句空话。

7、整村推进未让多数贫困人口受益,群众意见大,工作难开展。从2005年起,上级的扶贫政策作了调整,整村推进是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就是要实行划定区域、分片扶持,对每个贫困村连续扶持两年,以后将不再扶持。财政扶贫资金多数以项目的形式在贫困村进行实施。但整村推进在实际工作中投入严重不足,实际上根本无法实现所谓“整村推进”。据测算,要实现一个村从根本上脱贫,所需资金平均在百万元以上,而近两年的所谓整村推进,每村安排的资金一般不超过3万元,可见差距之大。在现行整村推进项目选择操作过程中,真正贫困群众受益率相当低,而中等户与富裕户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扶贫资源。整村推进主要项目沼气和产业开发等项目,由于在实施要求受援农户配套一定资金,很多真正的贫困人口就参与项目的门槛过高而被排斥在外。因此,根本谈不上给绝对贫困人口带来更多的收益。

三、进一步做好整村推进工作的相关对策

(一)认真做好扶贫规划,因地制宜、分区实施。这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扶贫部门应高度重视扶贫规划的制定,既要有整体规划,又要有单个村的扶贫规划。确定具体项目时,要充分尊重村情民意,不能搞一刀切,做到符合实际,切实可行。规划应突出重点,注意轻重缓急,不能面面俱到,毕竟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每轮只有两年,资金有限,具体到每个贫困村应有所侧重,如哪个村适合产业扶贫就重点抓产业发展,哪个村基础设施差就重点突出改善基础设施,而不是每个村都来抓产业扶贫、沼气池建设等,总之一句话,就是应突出重点,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一些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规划一

经制定,在申报项目上应坚持按规划逐年抓落实,不得随意更改和变动,否则,规划将变成“鬼话”。

(二)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整村推进取得实际效果。

首先要充分发挥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针对当前涉农资金多、各自为政的现状,明确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的有关职责,并加以制度化。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定期听取扶贫开发工作汇报,相关部门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安排资金、项目时,要把部门职责与扶贫开发的工作任务和重点有机结合,优先考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需求。要建立健全扶贫开发报告制度。各成员单位每年年终要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情况及安排,包括相关政策措施和机关定点扶贫情况。其次,应尽快出台财政性扶贫资金统一管理办法,明确扶贫开发的主体。从一个县来说,应将财政性扶贫资金、项目的实施、管理权统一到政府,再由政府明确项目的管理和实施只在扶贫部门,资金管理在财政部门,实施严格的规划管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扶贫资金分散以及违规违纪使用的问题,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国家扶贫政策的帮助。

(三)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强贫困农民发展后劲。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原来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院落通过新农村试点建设,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贫困村本身先天不足,基础差,如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远远落后于其他村,经济始终发展不起来,贫困状况短时期内不会有质的变化。因此,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必须切实加大对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以尽快改变贫困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首先,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建设力度。“要想富,先修路”,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把贫困村组的公路建设作为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的首要任务来抓。其次,加大对农村就医条件的投入。实现村村有卫生室。再次要加大对农村基本农田建设包括安全饮用水的投入。只有各方面的基础条件改善了,贫困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才真正有了基础保障。

(四)转变理念,增加投入,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实践证明,产业化扶贫是提高扶贫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有效举措。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工作工作抓好,对于完成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确立“扶龙头就是扶农民”的意识。不管是发展现代农业还是新型工业,都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要用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抓好产业扶贫。确立1-2个龙头企业,优先面向贫困村建立原料基地,给予3-5年的扶持。龙头企业的确定一定要和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相结合。对已扶持的龙头企业,要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其次,要选准产业。这是搞好产业扶贫的前提条件。要充分尊重贫困农民的意愿,让广大贫困村群众参与到产业扶贫中来,因地制宜选好产业、发展基地。要突出区域特色,尽可能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创出规模效应。确定产业项目时,要充分考虑贫困群体,尊重他们在扶贫开发工作的主体地位,引导和帮助他们参与扶贫开发,进一步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再次,要加大对产业扶贫的资金投入。产业项目一经确定,要有连续性,在资金投入上要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要集中财力重点扶持,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一两拨千斤的作用。

(五)创新扶贫思路,增强责任,形成扶贫开发整体合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任务相当艰巨。扶贫工作仅仅靠国家无偿投入和党政机关的帮扶已远远满足不了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创新思路,整合各类扶贫力量,形成扶贫开发的整体合力。一是要加大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让广大贫困群众享受同等国民待遇,感受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温暖。二是不断拓宽社会扶贫渠道。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六)实事求是,合理分配扶贫资金,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总量,如果资金由于各种因素制约一时难以加大,可以考虑摒弃目前这种“撒胡椒面”的资金分配方式,宁愿少些也要好些,采取每次安排的扶贫村数量少些的方式,以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加大每个贫困村的扶贫力度,逐次推进,务求实效。二是改变扶贫资金的配比结构,逐步加大财政资金的比重。中央及省财政要进一提高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投入比例。三是要从上到下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统一、公开、透明,并有效监督和严格问责、奖惩分明,分工明确,相互协同的扶贫资金分配机制。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用在刀刃上,发挥应有的效益。

作者系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第五篇: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05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为了解当前我区广大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以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根据今年统战系统调研计划安排,由中共蕉城区委统战部牵头,民盟蕉城区委、民革蕉城支部等组成调研组,联合开展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活动。2006年6月至8月在区委常委区统战部长王丽云、区政协副主席民盟蕉城区委主委郑贻雄带领下,调研组与区文化部门负责人一起先后深入我区沿海山区乡镇及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通过座谈、访问、视察等形式了解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情况,还先后前往泉州市泉港区和莆田市荔城区等地考察取经,在认真分析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我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2002年10月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全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民间文化多元化发展尤引人注目。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广大农村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色情等有机可乘,从而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比较普遍,具体情况是:

1、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据了解,“十五”期间上级省、市厅、局对我区文化事业的投入累计达55万元(其中扶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4万元,维修、设备添置经费23万元,文物经费8万元),我区年文化体育事业经费财政预算9.4万元,其中文体局文化事业费1.1万元,图书馆经费(包括图书购置费)4.3万元,体育事业经费4万元,但这些大多为人头经费,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已所剩无几。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我区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几乎没有,只有在2004年开始的天后宫(妈祖庙)修复工程中,募集到民间资本100多万元。全区乡镇现有的文化站所除少数外,绝大多数是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贫乏。

2、阵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产权明晰、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仅七都、金涵和位于猴盾村的区少数民族文化站三个站,其余各站或一直以来就没有站址,或系借用其他单位的场所,面积狭小,设备简陋,功能不全。据不完全统计,我区有76个行政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27.3%,但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而已,形同虚设。而且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据调查,现有的部分乡村影剧院多建于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现多数已成为危房不能使用。

3、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民俗日,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拔河赛,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也只到2-3个乡村,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义务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近几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日,一些乡镇、农村都有开展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最有名、最具特色的是霍童的“二月二灯会”和畲族聚居村的“三月三畲歌对唱”。但这些毕竟是少数乡村举办的少数文化活动,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电视网络广泛普及、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由于国家将卫星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我区广大农村原电视“村村通”设备未及时更新,绝大多数乡村群众只能收看1-3套外地节目,许多偏远山区基本无法接收电视节目。群众长期看不到中央、省、市(区)的电视节目,也得不到发展生产的信息技术的指导和服务。乡村文化生活贫乏,除了聊天、打牌外,农民没有其它文化活动,导致一部分群众沉迷赌博和庙会活动,致使一些地方赌博及“****彩”等歪风盛行。

4、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在下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均为一站一编制,由于基层文化站待遇低,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在编的有12人,但仅有9人在岗,被乡镇挪作他用或被外借的有3人,即使在岗的也往往兼有乡镇(街道)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乡镇文化专干平均年龄偏大,由于缺乏培训学习,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滞后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偏见和缺乏支持,给各地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也严重约制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步伐,但从各级政府自身来说,存在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活动经费严重短缺。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区、乡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不能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生存困难。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二是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滞后。由于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又不愿意花钱投入,致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从事文化事业的同志心灰意冷,缺乏积极性,大多放弃主业改做乡镇中心工作。

三是文化管理体制不畅。一方面,乡镇文化站专干以块管(乡镇管)为主,人员大多被乡镇抽去从事中心工作,专干没有专用。区文化主管部门无法对他们进行调配和交流使用,基层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没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而且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相当多文化站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农村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另一方面,广电与文化分属两个职能部门,对农村的传媒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而且农村地域广、人口分散、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收益小,仅靠广电部门是无能力承当农村广电网络建设。虽然国家规定到2010年农村地区20户以上的村全部实现网络村村通,但原有“村村通”的用户并未列入新的网络“村村通”工程计划,得不到上级补助资金,导致我区目前许多乡村原有接收设备无力更新。在卫星传播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广大农村地区只收1-3台外地的电视,无法收看省、市、区电视节目。

三、加快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需要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适合广大农民群众口味的文化生活。实践证明,凡是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群众精神比较充实的地方,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就好。而那些文化生活贫乏的地方,不论富裕程度如何,封建迷信和宗教势力就会抬头,社会治安恶化、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是新农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而且乡村群众文化中心和文化网络的形成发展,可以将农村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不仅使群众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同时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上也起到重要作用。农村文化建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凝聚人心,聚合民力的作用,它将有力推动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改变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状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和经验,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我们建议:

1、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通过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协管员。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学、进修,有目的选送部分人员到相关院校深造。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

2、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建设强大的基层文化阵地。一要认真贯彻中央《意见》和省政府的《决定》精神。规划好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文化阵地布局和建设问题。结合乡镇建设规划,通过改建、扩建、调剂改造、新建等途径,加快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步伐。二要加强文化宣传工作。文化宣传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强有力的宣传文化,就没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所以党政领导及宣传部门要时时关心和宣传新农村文化建设。三要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一方面认真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对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补助资金,对实施文化站达标建设的乡镇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南平、泉州、莆田等地的做法,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乡镇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民间融资活动,通过村企共建、村校共建、村庙共建以及城乡共建等方式,引进资金和文化活动器具及资料,满足乡村群众平时读书看报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之需。

3、创新理念,借助各种载体,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一是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各地农村都有不少民间艺术人才、民间绝活艺人,由于多种原因,大多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的状况。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解决传人问题,并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编自演,参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艺活动中去。

二是节俗文化活动。传统节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是深深植根于民间大众,应充分认识其文化底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现实意义。当然,其中也可能夹杂某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但我们要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使频临消亡的民间节俗文化活动成为广大农村社区民间文化的健康主流。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如春节各地民间文艺踩街活动,二月二霍童文化艺术节活动、三月三畲族歌舞文化活动、妈祖文化活动、关帝文化活动等。

4、创新手段,积极构建农村文化活动的网络。

一是成立乡镇电影放映队或文化传媒中心,推动农村电影 “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全国农村1村1月保证看1场电影”)在我区农村得到落实,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

二是依托乡村文化站点,积极挖掘本地文化艺术资源,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三是建立“农家书屋”,满足农民对科技文化的需求。最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国家鼓励和资助各地农村建设“农家书屋”,要求场所不小于20平方米,书籍不少于1000册,含有30多种各类期刊及100多电影光碟,以满足农村群众阅读需求。

四是结合民间文化和文物保护活动,促进乡村民间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通过组织申报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活动,提高农村保护和传承传统优良民间文化的意识,让我区民间的铁枝、纸扎、火把拖石、肩头戏、线狮、傩面舞等得到发扬光大。五是结合“农民健身工程”建设,借助体育活动的场所——健身路径、篮球场、乒乓球台等,推广体育文化,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也得到文化的提高。

三是特色文化活动。我区是畲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又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以及绿茶的主要产区之一。畲族文化、大黄鱼文化、茶文化等应成为我区独特的文化品牌,加以充分挖掘和培育。此外,校园文化、灯谜文化、企业文化等也应加以重视和引导,使之融合到新农村文化生活中。

四是学习外地经验,借助农村“三堂”和闲置校舍拓展农村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形式。我省南平、泉州、莆田等地充分利用“宗族祠堂、民间庙堂、废旧礼堂”(三堂)作为民间文化活动的场所,依靠离退休党员干部、乡村老人协会、庙堂管委会等承担农村文化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让老协会会长或庙堂管委会会长兼任村文化中心主任,利用民间庙堂的“香火钱”为农村文化活动“买单”,将“三堂”变成政策法规的“宣传站”、社情民意的“中转站”、先进文化的“传播站”的做法很值得学习和借鉴。借助“三堂”场地既可解决活动场所不足和经费不足的困难,又有利于推动文明新风进“三堂”,还有利于调动当地群众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此外,我区乡村目前有许多地方学校的楼房闲置,可以借用作为当地文化活动的场所和开办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之用。

五是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每年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鲜血液和催化剂,应很好进行策划和包装,尤其是科技、文化下乡和电影下乡巡映活动,应多播放适合农民群众口味和需求的娱乐影片和科教片来赢得农村市场。

5、明确职能,实施有效管理。乡村文化站点在履行服务和经营性职能的同时应积极协助主管部门管好基层文化市场。对进入农村文化市场的民间艺术团体,市(区)文化部门要审核把关。有条件的文化中心可以房屋租赁的形式,将镇区网吧、电子游艺室、音像出租户、图书销售点、棋牌室等集中到文化中心,依法统一管理,有秩序集中经营,遏制地下黄、赌、毒现象。

6、领导重视,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

一是抓好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落实工作。“2131”工程带有公益性,建议区政府要解决电影器械设备及购买拷贝的资金;文化部门要负责各乡村“2131”工程计划的制定和业务指导;乡镇要负责计划的实施,保证乡村农民一个月看一场电影。

二是建议区委区政府要专题研究解决农村地区更新广电接收设备的资金问题,满足农村群众对广电联网的需求,让山区农民与平原地区群众一样能收听收看中央、省、市、区广播电视节目,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是建议开展一年一度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由有关职能部门牵头,在国庆中秋期间组织民间文艺汇演活动,让各乡镇、社区的民间艺术团队集中进行比赛和交流,以促进农村民间文艺的繁荣和发展。

下载我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构建新农村现状与对策(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构建新农村现状与对策(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庆阳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05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思考

    **县位于**东部,是**市唯一的一个区定贫困县,全县总面积1279.34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0.69万人。全县辖6镇3乡78个行政村,其中有区定贫困村26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3.33%。2005......

    xxx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总结2011.2

    XX乡X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总结 (2011年2月21日) X村位于X县XX乡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该村下辖7个自然屯,9个村民小组,全村有317户,总人口1508人,农村劳动力1028人。全村耕......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思考

    **县位于**东部,是**市唯一的一个区定贫困县,全县总面积1279.34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0.69万人。全县辖6镇3乡78个行政村,其中有区定贫困村26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3.33%。2005年......

    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

    紫溪镇整乡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 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扶贫开发中的相互促进作用,紫溪镇按照“一个规划管统筹、一个方案作保障、一个班子抓落实、一个奖惩促成效......

    当前农村扶贫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当前农村扶贫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在消除农村贫困问题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消除农村贫困既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但新......

    新农村建设和整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一)新农村建设工作近年来,在县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认真制定《大桥镇新农村建......

    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动力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动力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