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研究(共5则)

时间:2019-05-15 12:0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研究》。

第一篇: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研究

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研究

开元街道安固小学课题组

一、选题背景

责任意识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的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在我校目前的现状中,学生的责任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学习马虎,做事不认真,生活草率,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等。具体表现为:学生不能带齐学习用品回校,丢三落四;文具用品、自身衣物不会保管,经常丢失;作业自觉性差,作业不认真或不能完成;作业后不检查,不能及时订正;没有机会做家务,因为家长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学校的值日工作很多同学不重视,经常缺席;随意带零食回校,随意丢弃纸屑杂物,校园内的走廊、花基、厕所内能看到很多学生丢弃的垃圾;水龙头开启后不能及时关上,不能及时冲厕所;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不会尊重老师、同学的劳动,爱玩小动作、说小话„„。因而,我们拟订了“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对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行动研究,能有效地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改善班级面貌,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责任感、对自己的学习责任感、对自己的事情责任感、对自己的家庭责任感、对自己的集体责任感、对自己的品德负责,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二、研究内容

1、本课题主要研究的目标

通过行动研究,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责任感、对自己的学习责任感、对自己的事情责任感、对自己的家庭责任感、对自己集体责任感、对自己的品德负责。提高老师责任感的认识和责任感教育水平。善于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探索可实践操作学生自我、家庭、集体责任感的培养途径、方法,提炼出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的终极目标、载体及内容,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目标

A、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的习惯——有一项以上的体育特长、做好两操、与同学友好交往。

B、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习惯——知错能改,收齐学习用品到校,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作业后认真检查,订正作业错误,不乱花钱„„

C、对自己的品德负责的习惯——言行一致、学会倾听,不随便插话,碰到师长、同学及时打招呼,上下楼梯靠右行,爱护环境卫生,正确处理垃圾„„

D、对自己的集体负责的习惯——完成岗位任务(值日、校长小助理、班务、校务)、有集体荣誉感„„

E、对自己的家庭负责的习惯——分担家务,与家长谈心,学会告知(“我回来了”“我上学了”“ 因为有什么事情,晚点回家等”,回家能做到“三个一”(给父母送上一句问候、献上一杯热茶、给父母送上一双拖鞋)

2、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A、探索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教育内容。

B、探索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

3、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

A、构建学生责任感目标体系,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的责任,搞好自我设计,并设立横向、纵向责任目标体系。

※ 横向目标:将“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内容分成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的习惯、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习惯、对自己的品德负责的习惯、对自己的集体负责的习惯、对自己的家庭负责五大版块,分块实施,整体组合。

※ 纵向目标:针对孩子不同的年龄和发展特点,由各级部根据自己的现状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有目的、有重点、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责任心教育,形成一个序列。

※、围绕学校总目标,各年级根据各自的需要,承担相应的研究目标,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及评价体系。

B、激活责任需要,提高责任认识。

要激活学生责任需要提高责任认识,首先要认识责任,唤醒责任意识。主要采取: ※ 通过故事及情景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

※ 利用宣传阵地,认识责任意识。

※ 抓住突发事件,及时宣讲,适时进行责任感教育。

C、重视文化陶冶,优化责任环境,再现责任意识,培育责任情感。

※ 营造责任感教育的学校文化氛围。

※ 营造责任感教育的家庭文化氛围。

D、深化责任体验,养成责任行为

1)、强化课堂渠道,渗透责任意识,寓责任感教育于学科教学中。

①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阵地的积极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培养责任感 ②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感。

③在作业批改时巧妙运用微型评语培养责任感。

2)、寓责任感培养于学校活动之中,借助各种活动,体验责任意识。

①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②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实施心理辅导,内化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感。

③开展宣传活动培养责任感

④开展心理健康小报展活动,培养学生责任感。

3)、班级管理及活动中培养学生责任感

(1)确定班级奋斗目标,培养责任感。

(2)明确分工职责,培养工作责任感。

(3)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促进学生责任感的发展。

(4)开展劳动实践,深化责任意识。

4)、寻求家庭支持,拓展责任意识,寓责任感培养于家庭教育之中

①激发家长责任情感,得到家长认可

②要求家长为孩子提供尽责机会,形成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别人的事帮着做,不负责任的事拒绝做的良好的家庭责任教育氛围。

5)、联合社会力量,寓责任感培养于社会活动之中,强化责任意识。

F、内化责任信念,塑造责任品格,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 多项展示,强化责任信念

※ 通过自然后果惩罚法提高孩子表现出责任行为的自觉性。

三、题研究的价值

责任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人,青少年学生应具有的责任感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分为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和对自然负责等等。它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如对自己的品德、做人负责,履行和担负起家庭各种责任,接受和信任他人,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公民职责,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等。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1)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统一。

(2)责任意识的培养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将理论内化为学生的主观意志,再外显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培养责任意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具体实施途径研究

1、各年级段少年儿童道德责任感培养的教育目标与途径。

根据各年级段少年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雏鹰争章的要求,设计一些活动来实施体验教育。

2、在实践体验中学生自我责任感的培养

在生活中学会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社会活动时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学会自律;在学习活动中,学会自立,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少年儿童的自我责任感。

3、在实践体验中学生集体责任感的培养。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成长的岗位,都能体验集体主人翁的自豪感,体验服务的快乐,体验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团队意识,培养集体责任感。

4、在实践体验中学生家庭责任感的培养。

体验长辈的甘苦,加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孝敬长辈,敬重父母。设立家庭生活自我服务小岗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父母分担忧愁,培养家庭责任感。

5、在实践体验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了解各行各业劳动在社会的意义,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体验各社会职业的作用及应具备的基本的素质,树立人生理想。在社会体验中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

6、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评估激励机制研究。

根据少年儿童好胜、向上的特点,探索与雏鹰奖章结合,激励他们养成良好的责任感,以考章替代评估,激励他们养成责任习惯。

7、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运行机制研究。

整合社区资源,形成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关心下一代的大教育网络,促进德育教育社会化。

以上研究采用(1)、行动研究法:设计、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设计实践体验手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在内化的基础上外显为行为习惯。(2)、个案研究法:建立研究档案,采用观察法、问卷法、调查法进行个案研究,并进行相应的测评、归纳,寻找有价值的教育规律和方法。

第二篇: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与认识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为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奠定了基础。对于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而言,“纲要”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对学生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少年儿童在成长中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道德责任心。其中,道德责任心的培养尤为重要。

责任心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人的一生是与人的责任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幼儿时期起,在家里按照父母要求去做,进幼儿园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小学生上学学习,回家帮助家长做家务„„就是培养一个人责任心的开始。它的训练起点,首先是在人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承担了一种社会责任。学习是社会、国家与民族赋予他的一种历史责任,而承担起这一责任,就要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做起。从小培养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但要有始有终,而且要有恒心有自信。今天的事今天做,事事都要对人对己负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心范围日益扩大,责任心的含义也就更加深刻。

责任无论大小,都属于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范围。责任无论对人或对社会都是一种庄严的承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尽责的人,不能兑现自己承诺的人,就谈不上对别人的守信诚实和在过错面前勇于承担责任,更谈不上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未来负责。而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进步,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以国家、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开创者、建设者。

然而,在目前的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责任意识普遍比较薄弱的现象不容忽视:学习马虎,做事不认真,生活草率,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甚至在中学生中,像徐立弑母、刘海洋烫伤黑熊、网吧纵火等恶性犯罪事件也时有发生。寻找其中的原因,我认为,首先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受“左”的思想教育影响,没能遵循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的教育目标,而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道德责任心的培养与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我们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在养成教育方面显得苍白无力。其次,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现在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这种“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把

责任都推给父母,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他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

另外,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诸如党内的腐败现象、受经济利益驱动,社会上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言行不一等现象的存在,学生耳闻目睹,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给其还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这也是影响青少年责任心形成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在学校教育中,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今天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奠定基础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尝试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我感到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应是中学德育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应当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并具有由浅入深,步步递进的教育层次;明确的行为目标、具体细致的训练方法,且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培养,才能真正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但我们也看到,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总会有反复,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责任心的支撑。责任心以认识为前提,以感情为基础,靠意志来维持,通过行为来体现。一个人具有对己对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才能稳定持久,进而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

因此,我认为,对中学生深入进行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中学德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责任心培养的关系,主要达到两个目的:

1.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2.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二、研究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负责任的行为等因素构成,它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也会随之越强。在培养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主动实践,敢于负责,从而增强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渗透性原则

教育应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而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就构成了主宰、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获取幸福人生的决定因素。倘若缺失了这些因素,人的其他部分的成长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和限制。由此可见,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与责任心培养的统摄性。而这种具有统摄性状态的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并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开展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认识有时还存在误区。有些人认为:只有安排了专门的时

间,习惯与责任的教育才能进行。其实,我认为,习惯的养成、责任心的培养与健康人格的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处不在,浸入到家庭、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真正有实效的德育,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3.实践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它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扩展而扩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通过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一次次行为训练、一次次强化而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光凭说教,不让学生承担任何工作、不从事任何活动,是不能养成任何责任心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对小事的责任心是对大事责任心的基础,抓紧小事不放松,日积月累,养成做事负责任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体验责任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培养中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

所谓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社会和自然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一个人的责任心表现与他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密切相关。因此,中学生的责任心根据其年龄特点,可以从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对自然这几个维度,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责任心及八项重点内容:

(1)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自己的事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2)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

(3)社会责任心: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

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

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

(4)自然责任心: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

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从这八项重点内容入手,在整个初中三年生活中分步骤、分层次、有侧重地重点突破,是比较可行的。“中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是我们根据对学校部分教师和全班家长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调查结果总结、整理出来的。又将以上四方面责任心、八项重点内容,细化为一系列具体行为习惯形成研究内容指标体系。

2.培养中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主要通过以下行动达到教育目的:

A.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责任心等内涵的古诗文,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利用古诗文好读、易记,诗文典故容易

理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从背诵、理解、体会含义到会讲解、悟出做人的道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学生在朗朗的诵读中受到我国传统美德熏陶,体会自己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B.榜样激励:中学生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了解学习英雄模范、成功人士特别是身边的榜样——优秀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的高度责任感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找出他们的良好习惯,明确学习的目标,从而确定努力方向(重点放在身边榜样的树立上,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教师与家长也要注意时刻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C.情境体验:在班队会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养学生对父母、老师、伙伴、他人,对集体、祖国、社会、自然的爱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进而变为行动的动力。

D.行为训练:按照课题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行为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习惯,行为训练要反复进行,持之以恒,训练内容滚动进行。在训练中,注意采取学生自我管理(值日生、小监督员制度)、自我评估(班级、家庭评比表)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评估时间:每天自评,每周互评,每月班主任小结,期末总结表彰,达到及时反思、不断强化的目的,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责任心及其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3)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责任心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责任心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责任心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4)经验总结法: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一直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摸索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会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初一年级阶段

查阅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制定研究方案;

进行责任心现状的调查研究;

初步试行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初二年级阶段

深入落实研究方案,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训练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充分利用家长课堂,进行家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指导,并进行经验交流; 学期末召开阶段成果汇报、经验交流会。

第三阶段:初三年级阶段

抓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调整充实研究计划;

由经验上升为理论,力争推广;

撰写研究报告。

中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材为根本目的,符合人终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人的第二天性。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人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将会在人的一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塑造一个人的过程,也是实实在在的自我更新过程。对于当今这些缺乏实际锻炼的中学生来说,能否经得起考验,战胜困难越过坎坷,关键要有教师的科学指导,及时鼓励、赏识与协助。这就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师必先具备良好的习惯,一方面是起楷模作用,一方面是具备指导的能力。所以,终身学习是教师的生命发展阶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种自我培养,自觉更新,自我超越的过程,责任心是主体意识的表现。研究实践中,我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依学生的主观意愿,基础水平和能力去逐步实现。良好习惯养成是目标,在目标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学生出学生的自主参与,自我实现,自觉更新,自我超越和自我调控。

教育学家叶圣陶早就指出:“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培根也谈到:“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通过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抓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也认识到,科研并无神秘性,只要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抓住实质,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扎扎实实地进行研究,一定会有成效。

毕业论文

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海淀党校2001级教育管理专业本科班

学号018806057

阜成路中学王云颖

第三篇:小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范文)

内容提要:

重视习惯培养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与行为,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是基础教育的任务之一。关键词:责任良好行为培养教育

重视习惯培养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与行为,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是基础教育的任务之一。

1993年,联合国在中国召开了主题“21世纪挑战及教育改革”会议。来自24个国家的专家提出一个共同的看法: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人真诚合作的,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

跨世纪人才需要博学多才,有快捷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终生学习的观念,有自我发展精神,有与人协作能力等,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责任心的培养。如果一个人没有认真负责的意识,一切都会失去基础和根本。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人的一生是与人的责任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幼儿时期起,在家里按父母要求去做,进幼儿园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小学生上学学习,回家帮助家长做家务……就是培养一个人责任心的开始。它的训练起点,首先是在人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承担起了一种社会责任。学习是社会、国家与民族赋予他的一种历史责任,而承担起这一责任,就要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做起。从小培养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但要有始有终,而且要有恒心有自信;今天的事今天做,事事都要对人对己负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心的范围日益扩大,责任心的含义也就更加深刻。

责任不论大小,都属于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范围。责任无论对人或对社会都是一种庄严的承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尽责的人,不能兑现自己承诺的人,就谈不上对别人的守信诚实和在过错面前勇于承担责任;更谈不上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未来负责。而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进步,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以国家、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开创者、建设者。

一个人的责任心表现与他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认为小学生的责任心根据其年龄特点,可以从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对自然这几个维度,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责任心及其八项重点内容:

⑴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自己的事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⑵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

⑶社会责任心: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

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

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

⑷自然责任心: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

观望目前在校的学生,责任意识普遍比较薄弱。他们是一个养尊处优的群体,享受着来自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的厚爱,生活的环境优越,个人利益唯上的意识强,但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却很少思考,缺乏责任心、危机感、使命感。尤其是部分小学生,学习不知为谁而学,总是马马虎虎,做事不认真,生活草率,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甚至在青少年中,像徐立弑母、刘海洋烫伤黑熊、网吧纵火等恶性犯罪事件也时有发生。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势在必行。那么,怎样才能落实呢?

首先要究其原因。解决问题,总要先寻找原因,因为原因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只有从问题的基本根源入手,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我们认为,造成青少年不负责任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受应试思想影响,没能科学地遵循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的教育目标,而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道德责任心的培养与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我们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在养成教育方面显得苍白无力。二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现在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这种“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他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另外,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诸如党内的腐败现象、受经济利益驱动,社会上一些人损人利己的行为、言行不一等现象的存在,学生耳闻目睹,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给其

还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这也是影响青少年责任心形成的重要原因。

不难看出,学校、家庭、社会都在影响着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要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负责任的行为等因素构成,它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也会随之越强。在培养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主动实践,敢于负责,从而增强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渗透性原则

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康的人格培养,而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就构成了主宰、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获取幸福人生的决定因素。倘若缺失了这些因素,人的其他部分的成长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和限制。由此可见,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与责任心培养的统摄性。而这种具有统摄性状态的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并非依赖于独立时空而开展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认识有时还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只有安排了专门的时间,习惯与责任的教育才有了现实的抓手。这在学校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德育工作与学科教育活动在时空设置上的冲突。其实我们所说的习惯的养成教育、责任心的培养与健康人格的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处不在,浸入到家庭、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真正的有效的德育,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3、实践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它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扩展而扩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通过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一次次行为训练、一次次强化而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光凭说教,不让学生承担任何工作、不从事任何活动,是不能养成任何责任心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对小事的责任心是对大事责任心的基础,抓紧小事不放松,日积月累,养成做事负责任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体验责任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对于矫正学生不良习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可以通过以下行动达到教育目的:

A、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责任心等内涵的古诗文,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利用古诗文好读、易记,诗文典故容易理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背诵古诗文,初步理解含义;中高年级会讲解,悟出做人的道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学生从小在朗朗的诵读中受到我国传统美德熏陶,体会自己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B、榜样激励:小学生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了解、学习英雄模范、成功人士特别是身边的榜样--优秀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的高度责任感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找出他们的良好习惯,明确学习的目标,从而确定努力方向(重点放在身边榜样的树立上,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教师与家长也要注意时刻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C、情境体验:在思品课、班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育学生对父母、老师、伙伴、他人,对集体、祖国、社会、自然的爱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进而变为行动的动力。

D、行为训练: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按照预定的目标,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行为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习惯,行为训练要反复进行,持之以恒,训练内容滚动进行。在训练中,注意采取学生自我管理(值周生、小监督员制度)、自我评估(学校、家庭评比表)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评估时间:每天自评,每周互评,每月班主任小结,期末总结表彰,达到及时反思、不断强化的目的,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家长科学而又耐心地培养。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尝试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在这一教育过程中,从小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应是小学德育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应当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并具有由浅入深,步步递进的教育层次;明确的行为目标、具体细致的训练方法,且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培养,才能真正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但我们也看到,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总会有反复,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责任心的支撑。责任心以认识为前提,以情感为基础,靠意志来维持,通过行为来体现。一个人具有对己对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才可能稳定持久,进而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

第四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2007-12-24 10:04:29)

转载 ▼

分类: 教育杂谈

学校德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以规范言行为主的养成教育,它是素质教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质”的指标。但是,传统的学校德育在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因此,“养成教育”必须走出以往德育“要求高、内容空、方法死、评价虚”的误区,使德育成为外显的、具体的、贴近学生的、有丰富校本资源和载体的“小、趣、近、实、真、鲜、奇”的实体,使教师、学生确实感受到德育有用。在老师、学生的“坐立行走、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中,让每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德育目标真正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养成教育是一种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一种素养和人格的教育,是关怀学生一生的教育。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习惯成为性格,性格影响人生,而青少年时期是形成良好习惯之关键。养成教育是一种形成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

一、养成教育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继承传统美德。

市场经济带来多元的文化观念,其中的不良信息必然会对儿童进行侵蚀和渗透。今天的孩子身上尽管存在不少问题,如意志力较弱,攻击性强,勤俭意识差,但他们又往往充满自信,乐于助人,兴趣广泛,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因此,我们的养成教育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必须与时代精神相吻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优势。此外,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是我们教育学生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而且发展到今天还被赋予新的意义,这些都要在“养成教育”中得到体现。学校传统活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包括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及学校自定的科技节、艺术节、远足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开发校内外的养成教育资源。

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孩子在社会上接触的所有的人和事,都可能影响和改变孩子的一生。我们不应把养成教育仅仅理解为贯彻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而应把它提高到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去认识。学校德育的根本出路在于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以人为本。追求德育的实效,必须让教育回归生活,必须构建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科学的校本化内容体系。它不仅需要学校自身的探索、研究、实践,也需要家庭社会的积极配合、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更需要广大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发现、不断创造。教育学生关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榜样,用具体的人和事进行养成教育的资源开发。开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最生动、最有效的感染和教育,开发加工形成的教育资源更便于有针对性地选用与宣传。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教育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才能激起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正是通过自己对真实生活的检验来建构知识的。

1.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养成教育资源,树立教师作为开发者的主体地位。

学科教学中的情景渗透是潜移默化的,是紧密联系具体的教学情境的。新课程的实施表现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教师一定要认识到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而学生最终也是要从学校走向社

会、走向生活,我们的教育最终也是为每个学生今后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服务,所以我们的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能动、创造性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现在就应该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生活的课堂,主动投身到吸取道德知识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来。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要充分相信学生,要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积极创设合作、交流、对话、体验的生活场景,让每个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中自己去活动、探究、体验、感悟,得出生活的经验,并用这种经验去指导正在进行的生活和即将要进行的生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教师要有社会责任感,要自觉地根据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论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还是实施,都要把指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其次是行为上的指导。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要随机地根据指导学生行为的需要启发学生思考有关问题,提出行为上的要求。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新课程在要求教师对现行教材进行再创造的同时,还要求教师对文本外的教育资源进行利用、发掘和创造,尤其是把学生生活世界中的直接经验、感知、体念视为珍贵的课程资源。再次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身教重于言教。

2.以新规范的校本化实施为抓手。

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集中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我们要遵循主体性、平等性、差异性、激励性、活动性、实践性的教育原则和小学生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及习惯形成规律,站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角度,加强德育体验,淡化教育痕迹,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规范的校本化实施工作。明确重点,分层要求,整体规划校本化行规教育内容。道德行为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也是学校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处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仅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我们根据学生的现状,进行目标分解,分层要求。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长期的、反复的训练中形成的,实践证明,行为习惯的训练要从小抓、尽早抓。由此看来,行为习惯的培养应该成为低年级班务工作的重点,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搞好学习的保障。儿童行为习惯的产生,往往是不自觉的,需要时时提醒,及时规范。低年级教育内容重点放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上,抓实抓细。中年级调整行为偏差,矫正不良习惯。高年级要将养成的良好习惯由自觉状态走向自主、自动,把外显的动力逐步内化为个性品质,使习惯稳固化。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很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孔子常以尧舜、周公等人为榜样,教育子弟“见贤思齐”,朱熹教育弟子学习圣贤等。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先进的典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品德。过去,我们是以历史上的优良典型为楷模,用他们好的品德、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提供效仿榜样对学生成长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以最尊敬、敬佩的人为榜样。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仅影响他们行为规范的形成,而且熏陶他们的情感,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巨大的力量,推动其下决心去做,从而促进他们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利用榜样的成才史、奋斗史、为祖国争光、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使英雄的形象深深印在学生的心灵上,成为激励其前进的力量。这样才有真情实感,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易于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因此,榜样对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但毕竟这些英雄人物离学生太远,教育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实施“示范教育”即抓好学生中的优良典型。学校中涌现出来的学生榜样,是学生周围具体的、生动的形象,最容易被学生领会和学习。为此,我校坚持“评优”活动,每周都要对班级学生行为习惯方面进行“千分竞赛”小结评比,评出“优、良、合格”

三个档次,评比结果除了在公布栏上公布外,值周老师还在周一的全校师生参加的晨会上宣布。少先队还定期评出“文明小标兵、环保小标兵、诚信小标兵、礼仪小标兵、读书之星”等,出现了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先进典型。活动成效显著,影响带动着周围同学良好品德的形成。

3.以人文性的评价为自我教育的动力。

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仅仅在课堂上就能形成的,还需要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得以巩固。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优势,对儿童自评和家长评价给以关注,用全程评价促进儿童发展,将活动落到实处。采取学生本人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和社区参评、学校老师审评的评价体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内化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评价,所以,只有引导学生开展积极自评,才能够使他们一分为二地看自己,找到自己生命的支点,获得成长的动力,实现个体生命多方面的成长。我们关注学生日常的活动,展开过程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学习和发展状况的重要资料,通过平时品德教学与期末操行评定、成长记录等有机结合,对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及时或分阶段给予评价和建议。习惯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学会做人。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要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要从小培养孩子不命令别人的习惯。他说,必须趁早使他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即: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命令的------这些准则的精神是,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这样,尽早就让他们养成习惯,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4.社团活动。

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反思人的品德形成过程,我们也不难发现:人的品德是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它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脱离了这种具体的生活和实践活动来实施品德课程,只能是简单的灌输,而不能对人的情感和行为产生什么直接意义。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知性德育”的教学模式,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发展和需要出发,依据良好品德形成的规律,精心建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和自主建构,不断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自主探究和自主评价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我校建立了语文实践营、语文能力营、诵读空间站、数学快活林、数学趣味屋、三原色美术林、信息广场、管弦乐队、百灵鸟合唱队、英语乐园、科学活动、健康体育等12个学生社团。这些社团活动的开展,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成为“教学主渠道”之外,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第二集体”,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社团活动打破了班级的界限,重视培养合作精神。每个人不仅是自然个体还是社会群体中的一份子。作为“社会人”,每个人从小到大都要不停地转变角色,适应新的环境。让孩子们学会互相信任、关心和欣赏,运用以学会的“换一个角度想问题”的角色移位的方法,来体谅他人,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

社团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一份自主选题、自行设计、自我展示的自由,在这样的“自由”和“机会”中,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的亮点,从而尽情地、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要更新观念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做到心中有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成功的机会,用自主、用成功来激励和强化其参与热情乃至学习动力,使学生在积极实践中成为一个会思考、会判断、会分析、会创造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参与的愿望。所以,社团活动如果有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包括选题、设计、展示,甚至是评价等,就能让学生获得自我感知、自我触动、自我陶冶,从而获得个性的充分展示。新课程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帮助学生树立动手、动脑解决生活问题的积极态度。在这种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他们一定会学有所得。社团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集体观念,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相互交往的能力。

社团活动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去实践,用自己的心灵去体悟,反映儿童的需要,激发儿童的兴趣,引起儿童的共鸣,从而让儿童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文化的特色。让儿童自己去体会、去探索,去寻找活动的答案。在活动中身体力行,加强对生活的认识、对未来和人生的思考,使他们懂得一些知识,明白一些道理,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更好地适应人生道路做必要的储备。在活动中让学生各抒己见,争议问题,展开讨论,做到思中有辨、辨中有思、思辨结合,促进发展。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不断增强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

5.档案袋建设。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以评价和反馈。发展性评价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它融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是一种巧妙的教育工具。它关注每个学生自主的发展,培养人的独立性,凸现人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收集进步的证据,树立自信。我们通过“成长记录”、“专题档案袋”等方式,收集起记录学生成长与进步的一件件实物、一篇篇作品:最满意的作业和与各科学习相关的资料等,让学生体会自己的进步。还对成长记录册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反馈。档案袋评价相比那种板着面孔打分、评比更活泼、更便捷,也更为有效。它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与考试焦虑,减少了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心理感受,增加了学生成功的体验。学生非常喜欢这种评价方式。收集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提高的过程,每个袋子都是沉甸甸的,捧着它,学生心中的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5.写格言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个堵墙都说话。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或者说,物化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又在无形中统摄着全体成员的灵魂,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近年来,我校特别重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本校养成教育的德育资源优势,推行校本养成教育德育模式,营造了一个具有浓郁理想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让它承载起厚重的人文内涵,以此来熏陶人,教育人,发展人。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是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是一部无声的教科书。

三、教师道德发展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

谈到培养行为习惯,都是指花力量怎么去养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并没有把教师看作是跟学生平等的主体,没有突出教师的示范作用。把抽象的道德标准,首先化成教师的具体道德行为,在师生的交融当中,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这可能是我们目前推进德育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想学生发展,首先老师要发展,老师自身道德的发展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我校把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作为对学生要求的前提,使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活动当中共同

得到发展,共同提高认识。这才是德育观念现代化的体现,是对德育认识的一个升华。德育并不是一个老师去教育学生的教育,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活动。教师应具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生命发展的自我成长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是为了不教”。这应该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应很好地利用教育资源,将自然、他人、自己、书本、经验等作为学习的资源,通过自己的善学、乐学,不断把握机会、创造机会,发展自己,超越自我。在师生互动中,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启迪和鼓舞,领悟自我发展之道,逐渐建立起他们的自我成长机制。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主动融入到学生中,把自己的想法、经验告诉学生,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最经常、最直接的模仿对象。苏联著名政治家加里宁说:“学生处处模仿老师,教师的世界观,教师的品德,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以德修身,而且要以德育人。用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的师德,严谨求实的师风去影响教育学生。

四.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体系。我校形成了校长室——大队部——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多级管理体系,实现全员管理。初步构建起具有学校特色的科学体系。

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单位,它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各个班级的积极努力和热情参与才是学校德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如何处理班级集体与学生个体的关系,从而充分调动班级中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集体作为正确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对学生的社会性和独立性需要应给予合理的满足。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丰富多彩的主动性活动,多种多样的人际交往,和谐舒畅的心理氛围,人人有岗位的管理机构,使得其成员在相对优化的环境中学习成长。集体对学生自我意识的促进机制就是导向和激励。发挥这一功能,首先是在合理满足学生社会化进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其次是在合理满足学生的独立性需要的同时,又引导他们与同伴合作,培养合群性、集体性,引导他们向成人集体、教育集体学习,沟通学生与成人之间的心理通道,在社会化和个体化、独立性和合群性之间体现出协调性。集体生活对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进行自我控制、自我反省均有积极作用。培育和引导集体的力量,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提高自我修养水平的有效手段。只有每个班级的德育任务落实了,全校的德育目标才能落实;只有每个班级的德育实践丰富了,全校的德育特点才会鲜明。用一个目标,一个口号,一个活动去管束,去教化,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明智的,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事实上,不同的班集体,因学生的构成不同,教师的素质、风格不同,班级的“历史”不同,在班风、学风等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的特点,班主任在政教处的指导下,按照学校德育的总目标,总规划,结合班集体的特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内容更贴近学生,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参与。我们搞特色班级活动,就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德育目标,鼓励班主任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百花齐放,合起来就是学校德育的春光灿烂。

总之,以人为本,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时期赋予我们每个教师的重任。我校在新课改实施日渐深入的情况下,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的特点,在“大德育观”影响下,形成多渠道、全方位、覆盖学校和社会的养成教育网络,齐抓共管,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形成新的特色。

第五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后洋中心小学戴小燕

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我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后,人们的思想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发展。如今,社会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消极的现象,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它们不可避免地对小学生产生影响。据调查,当前社会上“一切向钱看”思潮的诱惑,“超前消费”意识的影响,黄色文化的泛滥等对小学生都存在着威胁。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有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养成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就为他们今后的思想品德进一步健康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相反,如果在这个时期放松了对学生思想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则将影响他今后一生的发展,还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他人的安全。

人所共知,当今世界范围的经济竞赛、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过去人们认为新技术革命主要是智力的开发,着重于文化素质的提高,现在则普遍认识到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样不可忽视。人们常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这是大家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用生动的语言表示出来,充分说明德育起导向作用的重要意义。今天的小学生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体现,也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提高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基本保证,是终身学习的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由此可见,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具形式的迫切性。本课题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正,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课题研究的目标

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培养途径、方法。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研究内容

本课题着重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

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途径及方法。

小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方法和途径。

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本次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发、个案法、对照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为辅。

研究样本的确定

以我校五年级(1)班全体学生为样本,样本数为56。

研究的措施

对家长、学生进行有关调查,从而了解有关信息,及时调整本课题的研究方案,或总结经验。

循循善诱的教育:认真把握新的德育理念,在课堂、晨会、谈心中切实落实课改的新理念,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发展动态

和信息,不断调整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进行传统教育: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德育方面的古诗、散文、故事,在学生中开展背古诗、朗读散文、讲故事等活动,以此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把良好行为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榜样奖励:小学生模仿性较强,我们可以抓住此特点,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了解英雄模范、成功人士特别是身边的榜样——学生、家长、老师,学习他们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良好行为,分析原因,明确学习目标,从而确定努力方向。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作为大人,老师和家长更要时刻注意以身作则,起榜样示范作用。情境感悟:在思品课、班队活动、家务劳动、社会劳动以及其它活动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并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行为训练:根据五年级年龄特点,进行一系列行为训练。每月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习惯,行为训练要反复进行、持之以恒,训练内容循序渐进,滚动进行。在训练中,采取学生自我管理(值周生、小监督员制度)、自我评估,进行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评估安排:每天自评,每周互评,每月家长评、期末班主任总评并及时反馈。以此,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同时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彰,鼓励其再接再厉。

建立调查与观察学生言行的记录册,以便在研究工作中把握好方向,正确、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指导,保证课题的实施具有充足的条件和依据。

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05年9月——2005年10月)

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阅读、分析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进行相关的实践研究活动。

组织对家长、学生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

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实施阶段(2005年11月——2005年7月)

按上述措施制定每一个环节的实施方案,并在研究对象班内实行。

记录研究过程中每个小环节的反馈信息。

写出阶段性小结,并加以分析。

运用新的研究措施再去实行研究。

总结阶段(2005年8月——2005年10月)

归类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统计分析。

结题,撰写出研究报告。

整理汇编研究成果。

预计成果形式:

课题的研究报告

典型案例

相关论文

完成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我校虽是农村小学,但我校领导一直把教科研工作放在一个重要位子,并给教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教师们也都形成了较强的科研意识,能积极参加课题研究,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

本人在研究课题方面有着极大的热情,曾完成过县级课题的研究,累积了一些科研工作的经验,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申报此课题前也学习的很多相关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下载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研究(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研究(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建立良好的家园共育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会对幼......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他律”与“自律” 自律,是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要求自己,影响自己,促进自己进步的一种自我努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自我教育活动。对小学生来说,自律......

    小学生节约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小学生节约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道德风尚,许多民间谚语都以勤俭节约为主题,比如:成由俭,败由奢;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等......

    一年级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年级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010-11-17 10:35 金宝双语小学 班级工作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从一入学,就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 一、读书习惯。先......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总结(小编推荐)

    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总结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又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的习惯,会使人受益终生。”所以在行为习惯......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实施方案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小学阶段正处在学生学习启蒙时期,既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也是走向稳定的最佳时期。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学习动......

    《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我校地处城郊,学生都是来自于农村,而学生的父母都不在家的“留守学生”达到了50%,父母中只有一......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学生在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极为严重。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