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精细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
坚持精细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
查显洲
随着我国纺织工业进入后配额时代,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使我国纺织行业既面临机遇更面临严峻挑战和各种坎坷。适者生存,勇者制胜,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华茂几十年拼搏市场的历程,使我们深切的体会到:坚持抓精细管理,稳定提升产品质量,创出了品牌,创出了市场,成功走出了一条精品之路,从而在市场中树立并保持了良好的形象和企业形象。
一、坚持精细管理,确立以质量为中心的市场化经营战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终要通过实物产品来实现与用户的交流与合作,而产品的质量就成为沟通双方的诚信纽带。有了过硬的产品质量,就能吸引用户凝聚用户,增强竞争优势,给企业带来好的效益。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就确立了“以质量为中心”的市场化的经营理念。首先,我们从组织上充分保证。质量工作公司由总经理亲自抓,各分厂、处室由部门正职负责,也包括工会、宣传等党群部门。同时,我们坚持半月一次的质量攻关例会制度,对阶段性质量上的重点、难点问题,制定措施,统一协调,及时攻关,稳步提高。
二是突出质量工作的“四个优先”。即资金投入优先。在企业严格的目标成本管理中,不断加大对质量所需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人员安排优先。严格保证质量技术、试验、检查和操作需要的人员;物资保障优先。对于质量所需的专件和器材等物资,定点采购,确保物资供应质量;服务配套优先。保证设备维修、空调滤尘、废棉处理,生产环境等环节,符合质量系统的要求。
三是增强制度的约束力。九十年代中期,我们就制定了《质量管理奖惩条例》,被称为是我们企业的“质量法”。我们用意是使每一个员工在思想上牢牢记住,华茂要稳定发展,质量管理就必须有严格的规矩。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表彰或奖励;造成事故或损失的从严处理,直至除名。经过长期的养成教育和实践,使得公司上下的质量意识变成良性习惯,严谨的工作质量确保了品质的优良,质量波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四是分配中实行质量否决权。在华茂的分配考核5:4:1模式中,质量比重占50%。员工特别是中层管理人员的收入,关键取决于质量工作的完成情况,并且是党、政、工捆在一起,奖罚同等,实行质量否决权。
多年来,由于我们在各项管理和工作中都能服从和服务于质量管理这个中心,从而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政令畅通,指挥有力的质量控制的管理网络,使得精细管理的每一项措施得到了较好落实。
二、坚持精细管理,满足用户需求,不断提升品牌效应和效益。
一个企业能否保持长盛不衰,并始终保持较强的竞争优势,关键还在于产品质量,特别是品牌产品的品质。面对纺织市场竞争压力与日俱增的严峻挑战,面对用户质量要求的越来越高、越来越挑剔,我们始终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线,二十多年如一日,以用户满意为标准,从难从严,从细从新,紧抓不松,形成了我们较强的核心竞争优势。
提升品质的过程,就是持续创新的过程,市场永远是选择最好的,而“最好的”标准就是用户满意。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如一的强化这一市场化质量管理理念。
——在质量保证体系上做到“严”。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和强化执行力,把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的每个要素及循环管理,认认真真落实到位。
——质量考核上坚持“紧”。市场竞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你的产品达不达到几个质量指标,最终取决于用户的需求能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只有满足用户“挑剔”甚至“苛刻”的要求,才能占领市场赢得主动。因此,我们始终以用户要求的高标准来锻炼企业,每年修订和加严质量指标几百项次,对主要质量指标增加下限值考核。
——在质量水平上追求“稳”。产品一时的质量好是能够做到的,而要质量好且又长期稳定却是不容易的,但这正是用户需求的,质量管理的真功夫、硬功夫就体现在这里。
——在质量管理上做到“细”。把质量管理的第一道工序放到田间,从棉花下种,到采摘、收购、轧花等环节进行全程跟踪、把关和指导,确保做到投精料、产精品。
纺织的流程性决定了其质量控制的难度和产品质量的随机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生产中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每一项工作都做到位、做到完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质量的高水平。为此,我们在质量上创造了一整套以“指标提升、攻关推进、整体提高”为目标的、严密的“质量目标管理体系”。一个阶段的质量攻关目标的实现并稳定后,又提出下一个攻关课题,一环扣一环,一年一个台阶,如此循序渐进,永不停步,从而逐步发展并形成了具有华茂特色的质量技术以及管理模式。目前,我们正在开展“降纱疵、攻下机”的质量攻关目标,这将是纺织产品质量水平的新境界,这必将为我们产品质量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开辟新的天地。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今天用户要求的质量,已经不是单纯的指标合格问题,而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为此我们提出了质量“五要素”,即质量包括了指标质量、实物质量、长期稳定的质量、包装运输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以及合同的履约、用户意见的落实、特殊要求的满足五个方面的统一体,并把这五个要素都放到企业生存的高度来对待,不能有丝毫马虎。
如今华茂的纱线主要品质基本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成为高档优质产品的标志。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精打细算,华茂的管理模式被誉为是我国纺织业“精品模式”的典型代表。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高端用户,不断为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十年磨一剑,质量的高标准和稳定性已经成为华茂产品的重要竞争优势。
三、坚持精细管理,不断以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当今市场,产品竞争实质上是技术的竞争、创新的竞争,技术创新是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的核心。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技术进步与产品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和灵魂。
当今市场竞争表明,要想在技术上取得进一步突破,满足国际高端产品用户日益提高的要求,就必须用新技术对传统棉纺业生产进行改造和高度渗透,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创新的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奠定新的基点,为传统技术的发展打开新的空间。为此我们始终把“以科技进步来推动发展”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在项目的选择及技术引进上,坚持走“投入精、起点高、见效快”的发展道路,把技术进步作为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效益的关键手段,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以能够立足于国际国内同行业一流水平上。
近年来,我们先后投巨资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重点放在清梳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无梭布机以及国际一流的调试和检测仪器等高端设备的改造和引进上,2001年以来,我们先后利用配股资金1.7亿元,实施了“四万锭国产新型棉纺成套设备工业化实验基地技改项目”,提升了公司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为延伸产业链,追求效益最大化,我们与深圳纺织集团股份公司共同投资5000万元,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烧毛、丝光及中和漂染生产线,使产品附加值得到提升,市场得以扩大;利用国债和自筹资金引进了321台当今世界一流的无梭织机,建成了替代进口的高档服装面料生产线;2003年,再次利用配股和自筹资金,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投资5亿元的“十万锭紧密纺技改项目”,去年全部结束,尤其是全引进的两万锭紧密纺成套设备,填补了我省该项设备的空白。十万锭项
目的建成,不仅增加了我们高档棉纱的技术含量和市场份额,而且增强了品种的竞争力。产品投放市场就十分抢手,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大大提升了企业竞争力的平台。
外延的发展带动了内涵的创新。我们除了利用国债资金和募集资金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外,每年投入的常规技改资金始终保持在2000~4000万元,这些资金的投入,使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大大增强。积极引进,立足消化,注重创新,大大提升了产品制造水平,既保证了棉纱质量,又满足了高档面料的市场要求。硬件是基础,软件是保证。多年来,我们坚持精细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严抓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力求做好“五个方面”工作,即用爱护眼睛的意识维护好每台机台;用精细缜密的态度保养好每个部位;用一丝不苟工作质量减少台差锭差;用科学先进的工艺满足每个品种的要求;用严格细致的指标考核保证设备的运转效率。
先进的精良装备不仅成为华茂技术创新、品质高档和产品精品化的重要保障,也成为企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在积累基础上的再创新,最终达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的成效正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回顾华茂几十年持之以恒、严抓精细管理的艰苦实践,我们感到,一个企业在其发展的萌芽和成长阶段,可能有一些偶然因素,决定企业长盛不衰,持续发展最终还是要靠优势,靠核心竞争力。在后配额时代,各种技术壁垒、贸易壁垒等障碍,无一不在考验我们的应变力和竞争力。我们将继续走自己的特色管理之路、优势之路,争取在高品质、高技术含量产品上不断有所突破,有所创造,为实现我国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第二篇:坚持精细管理创新学校发展
坚持精细管理创新学校发展
----记渝水区欧里中学
走进欧里中学,你会为现代化教学设施、优美的教学环境、安定的教学秩序、和谐的育人氛围深深吸引。特别是迎面走来的学生,那一张张充满朝气、写满阳光的笑脸,不由得让人内心产生了一种绵绵的感动:这真是一个育人的殿堂、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该校始建于1958年,经过50多年的发展,学校现有1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06人。教职工59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2人,中学一级教师26人。学校有设施一流的科技楼、公寓楼、膳厅、200米塑胶跑道,每班装有多媒体投影仪。该校坚持精细管理,狠抓教育教学,真抓实干,务本求实,从严治教,精心育人。2006-2007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2007年被市教育局授予全市教育系统安全综治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中考成绩居全区第四,2008年被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授予全省教育系统“规范管理年”活动先进集体称号。
一、抓班子、强队伍,突出强师为先理念
该校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师德教育为核心,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使每个教师有尊严感、成就感、方向感,使那些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有位有名。
(1)、开展以《渝水区教师行为规范》和《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教育活动。使广大教师形成爱岗敬业、团结合作、服务奉献、争创第一的意识。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通过培训,使每个教师都能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教学和制作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3)、切实加强教师的教风建设。分层建立管理规程,明确管理职责,提高管理效益。打造一支具有胸怀大志、充满激情自信、善于合作、追求卓越、富有创新、勤于学习、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队伍,同时切实加强教师岗位的考核管理,积极选树我校师德典型,倡导和形成为人师表、扎实工作、务实求新的工作作风。
(4)、积极开展教学大比武活动。开展以“三字一话一机”为主的教学大比武活动,将活动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5)、抓常规教学。教导处每周对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教研活动进行抽查,校级领导对每个教师不打招呼,随堂听课,通过抓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抓管理、促校风,彰显精细管理理念
欧里中学从学校实际出发,确立了“尊师爱生、真教实学”的校训,激励全体师生求实创新,积极进取;提出了“从细从严、致高致远”的管理思想,倡导教师将工作目标想在大处、立足高远,过程管理抓在细处、落到实处。该校制定了《欧里中学学生在校日常行为规范》、《欧里中学日常行为规范三字经》、《欧里中学学生一日常规》,使学生目标明确、具有约束力、形成自觉行为。
(1)、对就寝的管理:就寝实行军事化管理,公寓楼配备了4个生活老师,每个生活老师管理4套公寓,负责公寓的卫生,学生的管理。做到“四统一”,即统一配备生活用品、统一摆放拖鞋、统一摆放生活用品、统一折叠被子。
(2)、对膳厅的管理:就餐时六人一桌,每人固定一个座位,对号入座,每桌备有一个盆装剩饭菜。餐厅里学生就餐,整体排队,吃过之后,自觉将餐具收
拾整齐,整个餐厅洁净如初。
(3)、对两操的管理:两操时动作迅速、整齐,体育委员清点人数,整队散
场。
(4)、对校园卫生的管理:将校园卫生区分到班级管理,每周一大扫除,每天三小扫,每天至少两次以上的检查。各班设立卫生委员1名、卫生监督员2
名。学校还组织环保志愿者,每天轮流值日捡垃圾,确保校园卫生全天候干净。
学校每天有校级领导的总值日、校务成员的行政值日、教研组长的老师值日、治保处值日,从早到晚,从自习纪律到课堂秩序,从校园卫生到校园秩序,从就
餐到两操午休,进行全天候无缝隙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今欧中的学生
已经将欧中的纪律和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最终成为了一种自觉行为。
三、抓特色、强素质,树立人人成才理念
特色育人,是欧里中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1)、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里内容丰富的文化长廊、启人心智的名人警句、催人奋进的名人画像……“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处风景都育人”。
此外,每个班级的班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教学楼走廊上,风格各异的班级壁报创设了激情洋溢的育人氛围……于是,每个走进欧中的人都会感到神
清气爽。这里处处生机盎然,人人脸上写满阳光
(2)、民间艺术进校园。该校成立了民间艺术兴趣小组,聘请民间艺人昌新
保到校指导剪纸艺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
(3)、开办了多个兴趣班。每天下午第四节课,是学生们最快乐的时候,学
校组织了田径队、篮球队、器乐队、舞蹈队等,一批批特长生成长起来。
欧里中学以优良的校风熏陶学生、以精细化的管理规范学生、以优质的服务
关爱学生、以良好的师风影响学生、以先进的课程发展学生,以丰富的活动提高
学生,以科学的体系评价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成就学生。
(谢小云供稿)
第三篇:精细管理
精细管理 周到服务
争创“服务型 学习型 创新型”办公室
——学校办公室2009年工作总结
学校办公室承担着综合协调、保障运转、监督落实和参谋咨询的基本任务。一年来,在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办公室以“运转有序、协调有力、督办有效、服务到位”为目标,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齐心协力,勤奋工作,热情服务,克难奋进,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将2009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办公室工作规范有序
2009年,原党委办公室和校长办公室合并为学校办公室后,原有的7个科室调整为4个,机构调整和人员到位后,我们及时制定了办公室及各科室工作职责、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办公室学习制度、例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信访制度、接待制度、会议室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礼品登记制度、印章管理制度等,并编印了《学校办公室工作手册》。为方便基层和师生办事,办公室将10多项日常工作程序及表格在学校办公室主页上公布,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结合机构调整情况,制作了行政办公楼各办公室门牌,重新编制了《长江大学机关及直属单位办公电话表》、《长江大学各学院(系、部)办公电话表》和《长江大学处、科级干部电话号码簿》。
二、办文更加规范,文稿质量有所提高
根据领导意图,组织起草全校性的工作计划、总结、报告、决定、规定等文件,协助校领导针对重要工作部署开展调研工作,以及组织拟定以学校名义发布的通知、公告等,是学校办公室的一项重要职能。2009年,起草学校工作要点、学校工作总结、领导讲话稿、各种会议交流论文、领导外出考察联系函、各类贺信(贺电)等文书共计100余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长江大学关于请求省及教育厅支持的若干重要事项的报告,关于推进省政府与中国石油等国家三大石油公司签订共建长江大学协议的报告,代拟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商请签订共建长江大学协议的函和共建协议文本,一届五次教代会暨学校工作会议校长工作报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总结大会领导讲话,第十八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经验交流发言材料。编印了《机关及直属单位2009年工作计划汇编》;编写了《长江大学2008年年鉴》,字数达13万字,图文并茂,数据资料全面、准确;完成了《湖北教育年鉴》、《中国石油教育年鉴》学校部分的撰稿工作。
2009年制发党委和行政文件333件,印制部门文件25件,份数达25000余份,近100万字文稿的初审、送签和校对工作,差错率低于规定标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办公室首次参加教育部写稿会议,送审稿件受到教育部思政司杨振斌司长的充分肯定。
三、公文处理程序规范,公文运转高效,确保政令畅通 认真做好校内各单位来文的处理工作,确保学校工作运转顺畅。全年共完成43份校内请示、报告的登记、送审及催办等工作。认真做好上级机要文件的传阅和管理,全年共处理上级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兄弟院校函件等459件,其中“三秘”文件119件。完成2008年学校党政文件和综合材料的清理立卷及归档工作。
四、认真做好会务、接待工作,服务精细高效
坚持“组织超前、信息准确、综合运作、服务周全、勤俭高效”的工作原则,做好会务工作,注重细致性、周到性和实效性。全年共组织党委常委听取机关直属单位工作汇报会,参与完成一 届五次教代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总结大会,教育部、湖北省委学习长江大学见义勇为舍己为人大学生英雄集体先进事迹座谈会,庆祝教师节教师代表座谈会,第六届田径运动会开(闭)幕式,2009届毕业生毕业典礼等大型会议10次;负责省语委语言文字工作评估、省教育厅开学工作检查及上级领导来校视察工作汇报会等20余次;负责党委常委会、党政联席会、党建工作例会、校领导办公会、甲流防控工作会及校外来访单位接待座谈会等会务150余次;为职能部门提供会务服务300余次。
以热情周到的服务理念,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做好接待工作,先后接待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省委常委张昌尔、副省长郭生炼、省委高校工委书记蔡民族、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传德、中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副总经理马新华等领导来校视察40批次,共计500余人次;接待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武汉工程大学等学校来校考察以及地方县市来校洽谈合作事宜,各类大型会议代表等90批次,共计3000余人次。在车辆少、人手紧的情况下,办公室除保障领导和学校大型活动用车外,尽量满足各学院和部门的用车需求,全年共为派车1500余次,行驶90万公里。
五、认真做好信访接待和法律咨询工作,维护学校稳定局面 2009年我校信访工作表现出信访总量大、群体性来访多、矛盾问题复杂的特点。全年受理来信来访201次(件),向校领导提交信访接待工作情况简报10期。一是接待群众来访共计165次,来访人数1289人次。其中,集体来访71批次,内容集中在农场退养职工的社保问题、农场改制引发的农工利益诉求问题、家属工待遇诉求及东校区职工子弟工作安排诉求等;处理了物理学院学生猝死、新风村拆违及城中校区沿街门面计划拆除等引发的突发性集体来访。除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外,其他来访都办理完 结。二是受理来信36件,其中17件属省教育厅或荆州市信访局转批,越级信访信件达47%,但信访内容主要是个案问题。教育厅或荆州市信访局转办的信访函,配合相关处室均已协调处理并做专项回复,其他来信协同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并答复来信人,来信办结率100%。三是协调处理了李吉华、古力秀、艾祖斌等人的邻里矛盾及耿怀英受伤补偿等8起纠纷事件。
2009年办理的案件数量多、难度高、影响大,全年办结学校与三财公司关于南校区资产购臵纠纷案,武汉高科大厦集资纠纷案,杨尧忠劳动争议纠纷案,代秀英等三位家属工劳动争议纠纷案,以及杨帆等四名农工的社保争议劳动仲裁事务案5起,学校全部胜诉。协助后勤集团、宣传部等单位办结案件4起,在减少学校损失、维护学校权益方面成效明显,确保学校支付给三财公司的370余万借款没受损失,武汉高科大厦集资款110余万元本金返还的诉求目标基本实现。另外协助法律顾问审核合同、协议及规章制度等共18件,参与法律论证与法律咨询21次。
六、认真做好日常保密工作,确保国家秘密安全
认真组织开展日常保密工作,与教务处考试中心、研究生学院招生办公室、学校办公室机要科保密人员签订保密责任书;负责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学英语四
(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湖北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湖北“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生考试等国家和省级重要考试的试卷保密工作6次;接受荆州市保密委员会的考核检查。全年机要保密工作没有出现任何差错,保密工作受到荆州市委表彰,获得优秀。
七、认真做好印信管理工作,服务广大师生
2009年,完成科研合同、介绍信、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学生证、荣誉证书等各种材料用印12万余次,党员发展、出国政审、上报材料等用印3524次,未出现任何差错;开具介绍信、合校证明等135份,办理法人证书、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600份。
八、认真做好信息、统计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及时掌握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全年共报送师生思想动态信息、学生安全稳定信息、10.24事件处理相关信息等23件,字数2万余字。深入了解学校发展的各类数据情况,完成省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报表》月报、年报,省教育厅《基本建设情况报表》,教育部《高等学校状态数据报表》和《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的上报工作;协助人事处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统计报表》和《国有事业单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统计报表》,协助后勤集团完成《餐饮服务业情况报表》以及其他各部门交办的各类零星报表。
九、积极参与学校其他工作,发挥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 综合协调是办公室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2009年,学校办公室积极主动做好协调工作,努力确保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1.牵头组织协调10.24事件的处理工作; 2.牵头组织协调维护学校稳定工作; 3.牵头协调校园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
4.牵头修订出台《长江大学公务用车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5 份;
5.协助组织部共同做好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校党委常委开展为期半个月的调研工作;
6.参与住房制度改革等重大工作的综合协调和服务工作;7.参与争取湖北省与国家三大石油公司共建长江大学的相关工作;
8.参与农场改制的相关工作;
9.参与和协调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工作; 10.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
十、加强政治理论与形势政策学习,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
学校办公室既是学校党委办公室,又是学校行政办公室。我们意识到,只有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才能把握大局,才能执行好各项方针政策,与学校党委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学校办公室管理能力的重要保障和出发点。一年来,办公室采取党支部组织生活会、专题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利用每周四下午集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内容,每名党员参加辅导报告2次,撰写心得体会1篇;班子成员结合各自分工查找问题,深刻分析原因,撰写发言提纲,召开办公室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民主生活会各1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学习报告会上,联系学校实际和办公室实际,要求全体办公室同志大力倡导奉献和团队精神,使全体成员充分认识到学校办公室工作的意义和责任,强化全体成员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为校领导服务以及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的意识,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学校保持一致,提高全体成员判断形势的能力、维护学校稳定的能力,以及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 第一,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是办公室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学校党政领导十分关心办公室工作,特别是书记、校长从提高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织能力的高度出发,对办公室平时工作始终严格要求,重点指导。校领导对办公室工作寄予很大希望,这使我们既受鼓舞,又深感责任重大,从而更加坚定了我们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念。
第二,班子成员坚持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和谐团队,这是做好学校办公室工作的重要保证。学校办公室坚持每月一次的办公室例会,总结工作进展,通报重大工作,重要活动安排等,群策群力,民主决策。班子成员之间经常交流思想、交流工作体会,互相查遗补缺,优势互补,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为学校一系列重要工作和重大活动的圆满完成提供了坚强保障。
第三,学校办公室有一支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队伍,这是做好学校办公室工作的基础。学校办公室工作任务重、头绪多、要求高,节假日、晚上加班是常事,甚至有时辛苦半天不一定能得到领导和师生的理解。但全体工作人员始终任劳任怨,工作第一、奉献第一,以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广大师生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同时,我们也深知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缺憾和不足,主要是: 由于办公室工作人员严重不足,致使工作的主要精力多用于日常公文处理、协调服务方面,主动咨询参谋、调查研究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
办公室队伍整体素质与学校快速发展以及校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人员结构不合理,缺少高层次的年轻工作人员。
在新的一年里,学校办公室要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调研和信息工作,加强工作作风建设,规范工作程序,强化咨询和参谋职能,强化重大工作的组织协调,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为学校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措施与建议
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措施与建议增强相关人员的质量意识
可采取下列方法:
a)通过会议或其它形式来宣贯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强调人与产品质量的关系,每个人的工作不到位,都可能导致产品不合格.例如,操作人员未按规定操作;设备维护不到位,造成精度不足;产品生产环境维持不到位,导致洁净度、相对湿度等控制不到位;设计人员在产品设计时,对产品性能指标验证不足;未充分考虑产品加工方法;作业指导书(或相应文件)编写不到位;原材料/元器件控制不到位„„
在宣贯过程中,如能穿插具体的实例将更有说服力,同时可避免枯燥性.b)定期编制“警示”影片,组织相关人员观看,尤其是一线操作人员.c)上岗前,对相关人员进行质量意识教育,必要时可签定“质量责任书”,以约束其质量行为.当然首先要让他们知晓其所负的质量责任,并且评价其有能力完成相应的质量工作.2 提高设计质量
可采取下列方法:
a)抓源头,切实做好与产品设计有关的评审,满足GJB9001A-2001中相应条款的要求.同时还需关注两方面的工作:
1)了解用户如何使用产品,即实际使用时要求产品达到的指标,含产品工作性能以及电器接口、机械接口、热接口等要求,以避免设计/检验指标与用户实际使用情况出现偏差;
2)要让用户了解自己产品的特性,与用户充分沟通,优化产品指标,既要考虑实际应达到的工作性能,同时又兼顾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及寿命等.b)严格执行“设计和开发”程序,对于产品的交付进度有特殊要求的,方式可灵活多样.例如:充分借鉴成熟产品的设计思想,针对不同处进行重点的策划评审、验证等.c)注重对设计人员进行新知识培训,且要一贯坚持,方式可灵活多样.例如:派设计人员到专业院校学习、请专业人士到承制单位授课、委托相关专业单位对承制单位设计人员实地培训等.要关注设计评审专家的专业性,要与被评审产品特性相关,且应全面,避免对产品性能达到的程度所进行的评审不到位,即未能充分发现问题或对发现的问题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d)对于生产定型,即使用户没有强制要求,各承制单位也应该做,尤其是对那些批量生产暴露出问题的产品.同时应将相关信息反馈给用户,共同寻求解决方案(甚至涉及技术指标的微调),避免带着问题生产,留下隐患.3 加强原材料2元器件的控制
可采取下列方法:
a)要充分认识原材料研究的重要性,对原材料性能研究应设立专项.可以采取奖励相关研究成果等方式,以激发科研人员对此工作的积极性.在对原材料性能未能充分掌握之前,可应用统计技术,统计各材料批次及所应用产品的性能,寻求产品质量的一致性.b)应把原材料/元器件从采购文件的制定到最终使用的众多环节贯穿起来,其中相对重要的是采购文件的制定。在制定过程中,要与设计输入类文件作充分的对照,包括用户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或相应文件,同时,应对采购文件实施动态管理;在产品研制的不同阶段,一旦用户对原材料/元器件的要求发生变化,或者设计指标的变化导致所用的原材料/元器件发生变化时,应及时修改采购文件。
采购文件作为采购的源头,应避免出错,否则后续工作都是徒劳的,而且还会给承制单位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或带来其它方面的影响。
c)要加强对外协、外购厂家产品质量的控制。除了要执行相应的控制程序外,这里主要
指要加强对外协、外购厂家生产过程的监督,尤其对那些产品质量暂时尚可,但还没有较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手段的供方(由于受产品数量、特性的影响,通常承制单位只能选择这样的厂家做其供方)。承制单位要积极帮助这些供方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还要不断地将外协、外购产品的使用情况与生产厂家进行沟通,一旦有问题,要促使他们或与他们共同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对措施的有效性做验证。切忌采取只将外协、外购不合格品简单剔除而不与供方进行沟通的做法。进一步严控操作质量
可采取下列方法:
a)减少人员的流动性,尤其是对那些以手工操作为主、特殊工序较多的产品更应如此,可以针对人员的工作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对工作出色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提升工作岗位对人员的吸引力;也可以使用其它方式激励员工热爱本职工作。这比换人操作导致产品质量波动造成承制单位经济损失、声誉的降低而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
b)减少产品的流动性。通过合理地编排研制、生产计划,可有效地避免产品的流动性。一旦多个用户提出的产品交付进度重叠,也可与用户先行协调,尽量将交付进度错开。还要加强产品研制、生产前期准备的计划性,避免产品在装配阶段“撞车”。
c)加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可采取本文“3.1”章节的措施。
d)充分发挥检验人员对产品研制、生产过程的监督检查作用。应做到3点:
1)作业指导书(或相应文件中)的检验要点及检验方法要规定到位,使检验操作有依据;
2)检验员亲自操作;
3)保证检验员数量的充分性。增加产品评审力度
可采取下列方法:
a)评审会的时间要充分,不能仅限于对会议文件的审查,还要对实物产品进行审查。b)在评审过程中,不能忽略下述几点:
1)将输出与输入的文件、产品进行对照,输入包括用户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或相应文件,同时对用户规定使用的原材料/元器件的规格、型号甚至是否在指定的供方购买等内容进行审查;
2)除了审查最终产品的性能外(毕竟只是抽样),还要对产品形成过程的控制情况做重点审查,直接到操作现场审查,效果更佳;
3)对解决产品质量问题的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对是否出现过质量问题的信息,由评审组亲自向用户询问将更加真实可信;
c)除进行产品出所(厂)质量评审外,还应加强产品生产前状态评审的力度,含原材料/元器件、设备、环境、加工方法、人员资格等方面,将产品质量控制点前移,尽可能地避免后续出现不合格品,而给承制单位造成经济损失。
第五篇:搅拌站精细管理
混凝土集中搅拌是现代化建筑施工大生产非常先进的组织形式,是一个较大的联动机构,人员众多、工种与工序繁杂、机械设备数量较多、运行及维护技术复杂,任何一个岗位或环节发生1%的失误,就有可能导致100%的生产停顿:任何在细节处理上的大而化之、粗而不精,都有可能造成整个现场混凝土供应系统的瘫痪。现场残酷的施工进度要求,对混凝土集中搅拌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精细管理才能控制细节,掌握管理的主动权。与此相对应的客观要求是,混凝土集中搅拌站只有通过自身的精细管理和挖潜扩能,才能使混凝土生产和输送组织更加科学化、效率更加高效化,从而有效缓解混凝土生产与运输对现场生产进度的“瓶颈”制约。
双鸭山现场今年建筑工程施工任务异常繁重,要完成9000万元的施工产值,达到主厂房冷封闭的工程形象。而实际的开工日期却是在5月5日,混凝土施工的有效工期最好也只能到10月末,而大部分混凝土浇筑主要集中在5—7月份,且各个建筑相距都相对分散,全年要完成约4.5万方混凝土的浇筑任务,因此混凝土集中搅拌站担负的任务相当艰巨。
混凝土集中搅拌站的配置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它要考虑供应量的要求和集中的程度、泵送的输送距离和范围、原材料的品种和供应能力、地域等等。然而深入“解剖”这个地处偏远的却承担着整个现场混凝土搅拌和泵送任务的搅拌站的生产和运输能力,我们发现它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两台1立方米混凝土搅拌机实际搅拌能力只有0.97立方米,两台混凝土拖泵已经承担过两个大项目的泵送任务,目前已经是伤痕累累,超期服役;更要命的是,这些主要设备都距离厂家路途遥远,配件难于购买,维修极其不便;搅拌站的人员配备力量薄弱,经验少,从管理人员到施工人员仅有10个人。另外,我们最初没有一台混凝土运输罐车,而且混凝土泵管数量和质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原材料供应上;合格粒径碎石供应不上,没有散装水泥只能人工上料,袋装水泥也是经常让人望眼俗穿……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混凝土搅拌站,却在过去几个月的时间里成为支撑现场施工进度高速发展的“硬脊梁”:从5月5日开始,截至今年7月31日,实现连续稳定生产91天,共浇注混凝土29363立方米,而且创造了两个连续成功浇注混凝土的记录:在人工上袋装水泥的情况下,B-C-D间JCD-2基础连续76小时作业,浇注3447.0立方米混凝土,汽轮机基础底板连续70小时作业,浇注2600.0立方米混凝土,而且中间没有发生任何间歇停顿,获得监理和业主单位的高度认可。
就这样的条件,这样的设备,搅拌站靠的什么创造这些业绩?
项目经理何永军用了八个字作了诠释:精细管理、挖潜扩能。
所谓“精细管理工程”,就是按照“六精五细”的思路与方法,结合混凝土搅拌站管理实际,对其内部的管理进行精细化改造的工程。具体来讲,主要是从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精细管理的理念精髓是系统性、人本性、创新性。
项目管理者清醒地认识到:在这种形式下,混凝土搅拌站要想满足现场施工进度和质量的要求,弥补自身的“先天不足”那就只能“补钙”,而生产作业层管理中的“钙”就是对班组作业进行规范,对各个生产工序、工艺流程进行细化,实现作业的精细管理、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精心作业。
我们引导大家深入思考精细管理的内涵:“简单的方法用到极至就是绝招,绝招要靠细节的积累”,“我注重在细节上体现修养,更注重在细节上追求工作的完美”,“落实责任要用心,用心就能出细活”等等。逐渐升华着的精髓在生产作业中扎落地根。
精细管理要体现系统性原则。混凝土集中搅拌站管理系统的复杂性,要求用整体、动态、开放、层次的观点体现系统管理:树立整体观,管理活动和成果主要看搅拌输送整体功能的发挥情况和整体浇筑效果,通盘考虑远近期混凝土浇注任务、统筹谋划;树立动态观,结合现场生产实际,把握混凝土需求和原材料的供应规律,进行系统分析、选择、决策和实施;树立开放观,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可能对混凝土生产带来的影响,正确处理内部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树立层次观,建立职责层次清晰、信息渠道流畅、协调合作有效的管理组织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效能。
精细管理要体现科学创新原则。充分继承混凝土集中搅拌站在公司几十年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同时与时俱进,创新适应时代特点、形势要求、自身前进所需要的管理方法,既在管理的更深层次上挖掘节支降耗的潜力,又不断在生产和技术上激发创新的活力,激励职工打破常规,献计献策。
在04年末的冬季施工中, 为确保来年基础能正常施工,从10月份到05年1月份中,在并不适合搅拌混凝土的季节里,搅拌站仍坚持搅拌混凝土,供应沈桩和吉林电建公司生产商品混凝土。我们进行了细致的策划和精心的准备,首先用棉被将搅拌楼封闭起来,采用蒸汽进行采暖,使搅拌楼内室温达到5度以上;使用的江砂采用砂炕进行加热,使用的自来水,采用蒸汽加热。达到这些要求后,混凝土的出罐温度达到20度,达到了冬季浇灌混凝土的出罐和入模条件,尽管这样,整个搅拌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仍然是非常艰难,但是经过全体职工细致入微的管理,发扬高度负责的精神,到春节前,完成混凝土搅拌任务5000多立方米,这在冬季搅拌混凝土的例子并不多见。而搅拌站就在这样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自己摸索经验,并且很好的完成了甲方的任务,是和项目部的科学管理和搅拌站的细致分工分不开的。
精细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原则。运输混凝土集中搅拌站管理活动中,人既是管理主体,也是管理客体,精细管理归根结底要从个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上入手,因此,要树立人是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观念,创造能充分发挥干部职工聪明才智、让技术骨干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关心职工,关爱他们的生活和感受,要精细到关心每天每个职工的不同需求;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日常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引导职工树立精益求精的管理观、分毫不差的标准观、追求卓越的价值观、一丝不苟的作业观,使精细管理成为全工地干部职工的共同理念。
二、精细管理的现实架构是完善新型作业管理网络。
精细管理的最直接要求就是管理系统化的精干化、管理方式的科学化、管理效率的高效化。既要管宏观,更要管具体,核心是如何确保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管理贯通到底。对此,他们实行逐级负责、分层管理,专业管理,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网络。
重构生产管理责任体系。按系统优化和集合性原理,在专业技术管理上分为搅拌运行、运输、泵送、电气维护、混凝土试块、原材料供应、技术质量等专业系统,贯通各系统内部专业管理链条,明确每日每班的责任人和责任范围。搅拌站人员少,那就得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装载司机兼搅拌站机械维修,搅拌机司机兼搅拌站电气维修,拖泵操作工兼搅拌楼机械保养工作,作试块人员兼卫生清扫工作。打起灰来按部就班,每个人都各负其责,出现紧急问题时大家一起解决,才得以保证不影响现场混凝土施工。
创新精细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管理网络无漏洞、管理链条不脱节。
实施预警管理,变重事故处理为重苗头控制。作好机械设备日常的维护保养检修实际上比出故障后更快的处理更加有实效,为此,他们对有可能出现故障的种类按事故发生的概率进行细致的划分,并分门别类进行零配件的落实和准备作好各项予案。
实施班组自控管理,变他控为自控、互控。将自控型班组建设纳入职工岗位业绩考核体系,强化了班组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促进了安全稳定发展。
实施全员正负积分考核办法,给每个管理和作业岗位规定了积分考核标准,变重结果考核为重过程考核。
三、精细管理的具体是在设备整治、人员培训、现场作业上精益求精。
在基础设备整治上,坚持强本简末,把工作重点投向重点设备,在重点设备的整治上精工细做,将日常工作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这些对生产影响比较大的方面,其它对整个运行影响较小的机械少投入精力,这样,避免了事无巨细,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加强对搅拌系统、泵车的压力设备、装载机的动力部分以及泵管的更新等进行重点跟踪。
根据2台1立米搅拌机、2台输送拖泵机械性能要求,人员配备10人,每班配备4人(包括装载司机、搅拌机操作人员、代班班长、试块制作人员),代班人员同时负责检修,机械连续运行1968小时不出现重大机械事故,施工中设专人看泵,负责给拖泵注油,清理拖泵,搅拌楼上和拖泵、前台紧密联系,其中操作人员必须有一名电气人员从事机械维护检修,合理细化配备人员,使机械出现故障能及时处理解决,从而发挥人的潜能作用,使机械连续运行1968小时的超长记录。
在人员业务培训上,由于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人少,所以必须从整合既有的人力资源,加大力度培训新员工两方面入手。而且要快速及时,明确师徒责任,落实工作流程,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以早日适应岗位需要。
在现场作业上,他们从关键环节入手,实施严密精细的控制。
重点作业的管理上精益求精。混凝土搅拌管理、泵送管理、日常维护管理、原材料供应管理作为重点作业进行细致要求,要求有台帐、有计划、有予控措施、有详细流程、制作工艺卡片、有责任人;为了做好混凝土浇筑的调度以及时间及工作量的调整,他们根据搅拌站的配置及施工方法的选用,以及配送顺序、运输能力、按照项目部下达的混凝土浇筑施工计划,建立混凝土施工管理数据库,进行数理统计,显示每天、周、月的工作状态信息,从而有效掌握各个时期对混凝土生产的需求和调度,对施工状况进行动态管理。
在原材料的细化管理上,做到材料跟踪到位。原材料的控制上,建立了各种材料跟踪台帐,在每一次打灰,我们从原料开始,搅拌站里设立1人,供应科设1人,管理检验。对骨料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控制.先是根据丰富经验直观检验砂、石质量.是江砂是河砂还是风砂,是粗砂、中砂还是细砂。含泥多少,凭经验用手一抓,打开手掌看松散不松散,成团不松散的就是含泥量大,这种砂子不适合打混凝土的。打出的混凝土在拆模后会造成靠直观经验就能判定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然后取样送给试验室。由于原材料场地狭小,要想满足现场大体积砼施工要求,我们就要精细筹划循环式存贮,通过试验室24小时快测,搅拌站分批分量使用砂、石,先进先用来保证现场施工需要。无论对袋装水泥、砂石的供应到人员的合理调配到机械的保养使用上都严格策划,精确计算出每一天的生产轨迹,每个部门通力合作才使得施工任务顺利完成。给甲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给三公司增添了一道亮点。
重点技术的控制上深挖细抠。特别对于混凝土搅拌质量控制尤为重要,控制好计量器具的检测、保养,上料质量的监测,坍落度的随时抽检,设备运转时间的记录归纳整理分析,故障率的统计,以及日常砂石含水率的监测。要有充分的技术准备,还得要抓住关键的环节。一是对技术环节问题,光清楚还不行,还要有针对性的落到实处,我们现在常遇到的主要就是落实问题,二是技术环节问题的落实,不能似是而非,表面上好像懂了,往深处一问,就不行了。现在的问题就是似是而非,就是粗线条,这是我们管理上的大问题。我们搞机械设备管理的,与现场紧密相关,任何时候都要精细,每个细节都要注意,这样才能生产精致的产品。
什么是精?什么是细?其实就是工作质量的精和细,做不到这些,你最后的产品,就不会精细,进度就跟不上,质量就保证不了。
重点时间的控制上力求到位。混凝土运行事故发生的时间有一定规律性,节假日及其前后一两天、后半夜、作业中的计划变更时、交接班前后和最后一项作业时以及初春、盛夏等人易产生疲劳、困倦感的季节,往往都是事故多发期。努力掌握特殊时间里人员和设备的变化,指定带班领导和干部盯岗在位,勤巡视、勤督促。由于现场基础施工时单体积混凝土浇筑任务至少都是在150m3以上的长时间连续作业,保证机械设备的长时间的无故障就是保证现场的检测落实,细化责任,落实到位,强化监督,由于控制得当,每次浇筑过程都使得搅拌、泵送、运输、原材料供应、现场监控、后台上料等环节运转顺畅,保障了现场的正常施工。
重点环境的控制上体现精细。积极改善和科学治理作业场所的环境条件,确保职工劳动安全。做好设备环境的管理,制定了各岗位、工种设备定置标准,确保设备放置合理、有序,更加符合人性化的管理需要。加强了职工生活环境的管理,结合项目文化建设,重点改善职工的工作、文化、生活环境。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作好各项应急准备,包括袋装水泥的倒运储存、防暑降温设施的投入、砂石含水率的监测、泵管的防晒遮护等等。
四、精细管理的经营方式是精打细管过日子挖潜扩能增效益
“苦干实干拼命干”加上“巧干会干算着干”,精打细算过日子。在源头上控制预算内支出,杜绝预算外支出,先算后花,算准巧花,在管理的更深层次上挖掘节支降耗的潜力。对日常消耗支出项目,实行“费用包干,制度规范,落实责任,逐级把关,节奖超罚”的做法,做到凡是有支出、有消耗的地方,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日常管理支出联控网络,强化了各级人员的精细管理意识。由于设备机械经常处于长时间连续运转,所以维修保养的费用一般是比较大的,但是一些备品备件还是要准备一些的,哪些需要大量准备,哪些不需要,不能有很大的随意性,远途易损的配件要备,近距离就能解决的,就少备。
由于工作做得比较细,混凝土搅拌站到目前为止一直运转良好,直接推动现场工程进度飞速进步,除一台混凝土拖泵大修一次外,基本上设备都保持了较高的出勤率。
在今年的C-D排JCD-2和汽轮机基础两大基础承台中实际倒袋装水泥51420袋比计算值多出10多袋,这样的数字对现场施工中材料管理已经算是很准确了,但是我们搅拌站觉得这并不代表我们的管理水平,我们的目标是误差为零,这才是我们的标准。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把工程管理从“质量为中心”转移到“以服务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上来,这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什么是“以服务为中心”?就是顾客想到的,我们就要想到做到;顾客没有想到的,我们也要想到和做到。对于混凝土搅拌站,顾客就是混凝土使用单位,服务好顾客了,现场进度也就上去了。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就是强调“精细”二字。我们都是搞工程的,不是幻想家,做工程的就是要精细,不精细,就管理不好工程,我们目前的差距,也就是在精细上,这是要逐步要解决的问题,要不断的深化和优化。一个项目管理者,判断他称职不称职,就看他工作精细不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