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族精神的本质
贵族精神的本质
物质上富裕起来的人们总是对更为高级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充满向往,这是一种普遍人性。
这些年,当“土豪”这样的贬义词日益充斥于媒体和众人之口的时候,越来越多有追求的国人开始思索如何过一种更有意义的生活。于是,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在他们心目中代表着“高大上”的欧洲贵族。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听说过所谓“一个贵族需要靠三代人养成”这样的格言(据说,这句话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的)。他们深知,自己这一辈子是来不及了,他们中富有责任心的人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代。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趁早把儿女送到英国和法国的那些著名学府去求学,而国内的一些教育机构也看准这种心态,纷纷推出了价格昂贵的“贵族式教育”,以图一圆他们自己的成功梦。
不过,在素来缺乏贵族传统的中国,绝大多数人对于“贵族”的理解恐怕是存在重大偏差的。的确,我们今日从文学作品和大众媒体上看到的欧洲贵族,大多是举止优雅、礼仪周全、品位高尚的形象。这使得许多人直观地认为,所谓“贵族教育”,就是一些经典人文艺术方面的熏陶,辅之以合适的礼仪训练。
这些当然都是一个培养“贵族”所需要的,但它们仅仅是肤浅的表面,距离真正的“贵族精神”相去甚远。如果你真正见识过英国“贵族学校”的日常生活,你会发现,它与大多数国人的想象截然不同。所谓贵族学校,与一般公立学校不同并不在于它那里有多么高级和全面的人文艺术和生活礼仪教育——这些,在欧美的普通教育机构都普遍存在。10多年前我在瑞典学习时,那里的人告诉我,他们的普通中小学生都受过一些基本的古典文学、古典音乐和古典绘画教育。因此,只要是中学毕业的瑞典人,大多会演奏一种乐器,画几笔素描之类。
如果简单总结一下的话,贵族学校的最大特点其实差不多相当于我们这里的“吃苦教育”,它们试图通过日常生活中各种艰苦严苛的磨练,来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习性以及重视责任感、珍视荣誉的品质。
事实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对于欧洲那些君主立宪国家的王室男性成员来说,到军队服役是一条几乎固定不变的生活轨迹。在英国,年轻的王子们还总是被派往危险的海外战场。而且,每当有什么大型的庆典或礼仪活动时,王室成员和贵族们的正式服装一般都是样式古老的军服,胸前佩带着数不请的军功勋章。
这与欧洲贵族的源头有着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他们之所以受到册封成为贵族,无一不是凭借着在战场上的立功。因此,今日欧洲贵州的许多做派,其实与这种尚武的“军事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简言之,贵族精神的本质并不在于地位和财富,而在于对荣誉的执着信念。一个真正的欧洲贵族,就是那种将荣誉看得比生命更重的人。著名的英国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古代德意志的条顿骑士的传奇故事曾经被人长久津津乐道,正是因为他们都是一些为了捍卫自己的荣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勇士。而到了近代以后,这种古老的荣誉感又转化成了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与对遵守契约的信誉……这些品质也成为欧洲现代化历程中的宝贵精神资源。
在更宽的视野里,欧洲的贵族精神与中国古代儒家士大夫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是高度相通的。其本质,都是一种上无愧于天地(宗教信仰)、中对国家民族充满使命感、下对黎民百姓肩负责任感的情怀。
这种骑士精神或士大夫情怀虽然传承自遥远的古代,但对于转型中的当代中国社会来说,依然是一种极为珍贵的财富。在任何社会里,总是需要有一些人——虽然永远只能是少数——比众人拥有对自己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从而引领社会迈向更高的境界。这便是贵族或骑士精神在今天的意义。
第二篇:学习“做人要有贵族精神”心得体会doc
学习“做人要有贵族精神”心得体会
2014年9月日,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我学习了“做人要有贵族精神”这篇文章。通过学习,我懂得当今的贵族精神有三种高贵的内涵:一是诚信,二是道义,三是使命感。下面我就“贵族精神”里的“诚信”说说我的体会:
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淳厚。远在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每个人可能都听说过:诸葛亮辅佐刘备并受托孤之重任,正如《出师表》所言:“追先帝之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一心为汉,七出祁山,耗尽毕生心血,留下千古美名。什么是诚信?诸葛亮就是诚信。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诚信也是道德建设的根本,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素质。我国素有“一诺千金”之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在现在的社会,有些人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图一时之快,置后生于不顾,拼命透支自己已经不多的诚信,可想而知,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沦为成克杰之流:遗臭万年!
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失信于人,什么工作也就开展不起来。古语曰: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也就是说最好借助于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只有诚信,才能取信于天下。“得道多助”古人尚能如此明白,而作为我们,当代的年轻教师,更应该诚信做人!我们应该把诚信作为人生中的一个坐标,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样我们才能做好学生的榜样!作为文化传播者的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诚信,为社会风气的净化,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在学校教育中,毫无疑问,考场作弊是最典型的诚信缺失行为。有人认为作弊是小事,被抓了自认倒霉,没有抓住自己就捡了便宜,在思想上不把它当回事儿。可我们要说,作弊并不仅仅是一个人道德
操守卑劣的表现,也是一个人缺乏最基本处事原则的表现。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诚信”被推为经济活动中的帝王原则。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在谈论纳贤之道时说:“对一个公司来说,首先是诚实守信,第二才是才能,有才能而不守信,给公司带来的危害比能力差的人更大。”可见,社会用人单位欢迎的是有真才实学、诚实守信的人!中国还有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因为积小恶可以成大恶。现在的孩子没有充分认识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的危害性,这种目前的“小恶”将会渐渐成为性格中最顽固的一部分,带有这种“小恶”习惯走上社会后,会不会变成前不久被暴光的北大剽窃教授式的人物?当这样的人物充斥社会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又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明天都寄托在我们身上,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和考试中,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要求他们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要“诚实守信”。
诚信作为责任需要我们来担负。不仅需要监督和引导,更需要我们从自我做起!让我们以诚信作为生活处世的原则,从教师道德操守着眼,从教育学生考试不作弊做起,让诚实守信成为我们和孩子的共同习惯!一起发扬诚信精神!
第三篇:深入数学本质感悟数学精神
深入数学本质感悟数学精神
文献[1]中,许晓天老师对数学归纳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听课、评课的基础之上对数学归纳法进行了理性思考.笔者欣赏之余亦发现文献[1]中存在着三个“忽视”,而这三个“忽视”的内容恰是揭示数学归纳法本质的重要支撑点,是学生发现、认识、理解数学归纳法必须要经历的阶段,笔者借此机会把这三个“忽视”给予补充,供同行参阅.1第一个忽视――如何确定第一步中n的起始值
文献[2]把数学归纳法分成2课时,例题的个数达到5个,包含了与正整数有关的恒等式、数的整除性、数列的通项及前n项的和等问题,但没有涉及不等式的证明问题.对于数学归纳法的教学,在文献[3]中明确指出:要把重点放在第二步上,其关键在于让学生弄清“归纳假设”是什么(即当n=k时,命题是什么),要证明的又是什么(即当n=k+1时,命题是什么).在此教学建议下,第二步成为了课堂上讨论、研究的核心.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处理,虽对学生的做题有帮助,但却不利于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本质.文献[1]虽然对第一步做了理性的思考,并概括为“一个足够,多了没用”,但是仍然没有揭示数学归纳法第一步的本质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文献[2]中的一道纠错题给出说明.题目设n∈N*,求证:2n>n2.证明:①n=1时,21>12,不等式显然成立.②假设当n=k时不等式成立,即2k>k2,那么,当n=k+1时,有2k+1=2×2k=2k+2k>k2+k2≥k2+2k+1=(k+1)2.这就是说,当n=k+1时不等式也成立.根据①和②,可知对任何n∈N*不等式都成立.请分析上述问题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过程中的错误.错误剖析第二步证明有错.一般地,对自然数k,当k≥3时,k2≥2k+1才成立,即当k≥3时,第二步才能无限地运行下去.那么,如何来确定第一步中n的起始值呢?我们现在来规定多米诺骨牌一个新的游戏规则:从第三块骨牌开始,前一块倒下后一定能击倒下一块.在这样的规则要求下,如果要使所有的骨牌都倒下,只要做三件事:第一,推倒第一块骨牌(第二块骨牌未倒下);第二,推倒第二块骨牌(第三块骨牌未倒下);第三,推倒第三块骨牌(从第三块开始,前一块倒下后一定能击倒下一块).即第二步能无限传递下去的基础是第三块骨牌倒下,也就是说第一步中起始值不一定是1,因此,起始值的选择要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和第二步综合确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多米诺骨牌毕竟不是数学问题,重要的是通过直观化处理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数学化”(所谓数学化,是指通过一种组织与构建的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发现未知的规律、关系和结构.简言之,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数学化)思想,有利于帮助学生对第一步本质的认识.在此题目中,我们要找出n≥3时,不等式2n>n2成立的最小正整数.当n=3时,2nn2.从而,本题中第一步起始值应为5,当n≥5时,第二步才具有实质上的无限传递性,即证得n≥5时,2n>n2.至此,数学归纳法第一步的本质不攻自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经历起始值的讨论,因为这是数学归纳法第二步论证的基础.就像玩多米诺骨牌一样,在“前一块倒下后一定能击倒下一块”的游戏规则下,如果我们不推倒第一块骨牌,那么所有的骨牌能倒下吗?
下面再利用文献[4]中的一道题说明确定起始值的重要性:
例题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3+…+n)(1+12+13+…+1n)≥n2,其中n∈N*.证明①n=1时,不等式显然成立,n=2时,不等式的左边=(1+2)×(1+12)=92,右边=22=4,不等式也成立.②假设当n=k(k≥2)时不等式成立,即(1+2+3+…+k)(1+12+13+…+1k)≥k2成立,则当n=k+1时,有[1+2+3+…+k+(k+1)]1+12+13+…+1k+(1k+1)=(1+2+3+…+k)(1+12+13+…+1k)+1+2+3+…+kk+1+(1+12+13+…+1k)(k+1)+1≥k2+k(k+1)2(k+1)+(1+12)(k+1)+1>k2+k2+3k2+1=(k+1)2.这就是说,当n=k+1时不等式也成立.根据①和②,可知对任何n∈N*不等式都成立.说明本题结合不等关系1+12+13+…+1n≥1+12,n≥2来证明,但注意要将第一步的起点后移,即第一步中的起始值为2.因此,在第一步证明中,不仅要证明当n=2时,不等式成立,还要说明当n=1时不等式成立.2第二个忽视――为什么在第二步的证明中要用“假设”两字
对于这个问题,想必有很多教师现在还无法进行清晰的解释.笔者认为:这一知识点是这节课最重要的难点之一,在数学归纳法起始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对此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否则,学生只是掌握了数学归纳法的“形”,而没有真正掌握数学归纳法的“神”.譬如,要使多米诺骨牌全部倒下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第一块骨牌倒下;第二个条件:若第k块骨牌倒下,则第k+1块骨牌也倒下.从实际教学看,第一个条件容易理解,第二个条件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何解释呢?为了方便起见,记命题P(n)是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P(n)可以理解为是编了号的命题.第1号命题是P(1),第2号命题是P(2),……,第k号命题是P(k),第k+1号命题是P(k+1),…….第一步只是验证命题P(n)中的第1号命题P(1)成立.第二步实质上也是一个命题,即如果P(k)成立,则有P(k+1)成立.P(k)到底成立还是不成立,不是第二步的任务.第二步的任务是:假设P(k)成立;证明P(k+1)也成立.这就好像命题“如果0>1,那么1>2”是真命题,因为尽管01,则由不等式的性质有0+1>1+1,即1>2.至此,学生就会明白第二步中的命题P(k)和P(k+1)实质上断定的是一种关系,而不是对P(k)的断定.如果更形象一点说,第二步所断言的是有了一台功能特殊的“递推机”,该递推机的功能是:只要把原料P(k)递进去,那么该机便能输出P(k+1)这个产品.当然,有了递推机并不能保证一定有原料.现在就可结合第一步来看数学归纳法.第一步断言了P(1)为真,而第二步就是一台递推机,这样将P(1)作为初次原料送进递推机,它立即输出P(2),有了P(2)就可以把它作为原料再次送入递推机,于是就有了P(3),如此重复地运用递推机,就可相应地得到P(4),P(5),……,这样就看清楚了数学归纳法的“递推机”在有初始原料P(1)的情况下的“工作”原理,这里实质上也就是数学归纳法为什么能作为一个严密的证题方法的逻辑原理.因此应该让学生清楚:数学归纳法是一种演绎推理,是典型的三段论,而这种演绎推理又是为了归纳.数学归纳法与一般归纳法的根本区别在于,数学归纳法具有明确的论证意识,通过应用归纳步骤和传递步骤来确保论证的严密性和正确性.3第三个忽视――第二步中的归纳假设如何使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强调:由假设P(k)成立证P(k+1)时,要推导详实,并且一定要运用P(k).文献[1]中虽提到:第二步中“假设”也是条件,不用不行,但遗憾的是却没有指出如何使用这个假设条件?下面借助于第二个“忽视”中的例题来说明如何使用假设条件.另证①当n=1时,不等式显然成立.②假设当n=k(k∈N*)时不等式成立,即(1+2+3+…+k)(1+12+13+…+1k)≥k2成立,即1+12+13+…+1k≥k21+2+3+…+k=k2k(k+1)2=2kk+1成立.则当n=k+1时,(1+2+3+…+k+k+1)(1+12+13+…+1k+1k+1)≥(k+1)(k+2)2(2kk+1+1k+1)=(k+1)2+k2≥(k+1)2.……
分析数学归纳法规定:在P(k)成立的前提下,证明P(k+1)成立.但是如何使用P(k)就要适时考虑.在第二个“忽视”中,证明(放缩法)思路体现在:要证P(k+1)成立,必须在P(k+1)的结构中凑出P(k)的结构.另证在P(k)成立的前提下,对P(k)进行深加工,为P(k+1)的成立创造更优越的条件.如果教师过度强调“证明P(k+1)时要凑出P(k)的结构”,就有掩盖数学归纳法第二步本质的嫌疑.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应用范围,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所以然,才能更好地讲授数学归纳法.4一个担心――直观与形式化不能代替数学本质
关于强调本质的问题,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形式化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事实上,没有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就不可能有应用和创新[5].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必须要弄清问题产生的背景,抽象的过程以及结果的表述,体会其内在的本质.但目前的现状是:模仿操作的多了,体会内在本质的少了.教学中不能因学生学会了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就忽视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甚至有的教师过度追求形式化,把数学归纳法程序化(见矩形框图),并要求学生做题时填空就可以了.对此,笔者在此呼吁:数学归纳法的教学决不能得鱼而忘筌.证明:①n=n0时结论成立。
②假设n=k时成立,即,则当n=k+1时,即结论对于所有的n=k+1都成立.综合①②,可知结论成立.另外,多米诺骨牌是一个经典的教学实例,很多专家与一线教师在反复探讨之后,仍然觉得其它实例都无法代替多米诺骨牌这个经典实例[6].由于骨牌之间特殊的排列方法,只要推倒第一块骨牌,第二块就会自己倒下,接着第三块就会倒下,第四块也会倒下,……,如此传递下去,所有的骨牌都会倒下.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得出结论:(1)第一块要倒下;(2)当前面一块倒下时,后面一块必须倒下.把这两个条件迁移到具体的数学问题中,引出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步骤.最后让学生套用这个模式解题.鉴于学生的实际,我们认为这些做法十分必要.但遗憾的是,这些做法对隐藏在实例背后的实质性问题揭露不够,虽然多米诺骨牌这个例子学生确实比较容易理解,但无论你如何解释,这只是对数学归纳法思想的一个直观认识,它决不能替代其丰富的理性内涵.学生也因此被稀里糊涂地带进了模仿操作的怪圈里,学生对它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被称作“表象”的水平上,还并没有真正掌握.因此,对于直观的东西应用一定要适可而止,少了,会降低理解上的难度,多了,会抑制数学思维,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发挥它的应用作用.最后,如果因为教师自身感到某个数学本质不好解释、不自然,所以就放弃对它的诠释,那就放弃了一次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化”思想的历程,学生也就失去了一次数学理性思维提升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该展示数学归纳法的形成过程,让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水到渠成.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形式和抽象的理论,而是让数学归纳法的思想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总之,课堂教学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衷心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远离浮躁,回归本质.参考文献
[1]许晓天.提炼问题,理性分析,整体设计――对“数学归纳法”评课中问题的反思[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10):25-28.[2]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苏教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3]单.高中数学教学参考书:选修2-2(苏教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4]李善良.学习与评价――高中数学选修2-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5]陈云平.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本质的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10):12.[6]马茂年,俞昕.课堂教学回归“数学化”的讨论和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3):80.作者简介 曹军,1986年出生,中教二级.主要从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研究方向为课堂教学研究,中学数学解题研究.发表论文近30篇.
第四篇: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
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艺创作彰显中国精神,是所有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近年来,文艺市场“乱花渐欲迷人眼”,庸俗、低俗、媚俗作品“你方唱罢我登场”,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种种文艺怪像,正是文艺创作精神缺乏、灵魂缺失的表现。有灵魂,作品方能不朽,失魂丢魄只会使文艺变质变味。唯有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才能“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彰显中国精神,要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从当代社会中感人的事迹、典型的人物中寻求丰富的素材,在文以载道的意义上呵护和弘扬社会的主流价值,彰显出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要普及和传达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能够增强民族的骨气和底气。在立足中国文化意境、文化精神的同时,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艺,形成世界性的视野。(1)结合材料,从意识的作用角度,分析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的理由。(6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探究文艺创作应怎样彰显中国精神。(10分)(3)“言为心声”请从文艺工作者的角度,就弘扬中国精神拟定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20个字以内。(4分)(1)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能使文艺创作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文艺市场存在的种种怪像。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能普及和传达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扫除文艺创作中的颓废萎靡之风。③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能催人向上,使人奋进。(每点2分,共6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2)①要立足于社会实践,从当代社会中寻求丰富的素材。②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艺。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④要体现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彰显出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每点2分,共10分。考生如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3)答案示例:①凸显文艺灵魂,打造文艺精品。②坚守民族魂,增强创造力。(每点2分,共4分。本题具有开放性,考生作答只要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第五篇:十八大精神本质内涵
十八大精神本质内涵
党的十八大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次大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它不仅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极大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执政情怀。而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大会报告,更是通过“发展、民生、党建、文化”这“四大主旨”,深刻诠释了“十八大精神”的本质内涵。
不断推动发展,可谓“十八大精神”之精髓。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同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必须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正是着眼于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
切实改善民生,体现“十八大精神”之根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兴亡,抓住了民生问题也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自始至终重视民生建设,胡锦涛就曾在报告中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
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切实推进民生建设,胡锦涛还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六点要求”,凸显了浓浓的民生情怀。
着力加强党建,堪为“十八大精神”之内涵。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正是有鉴于此,胡锦涛在报告中强调,“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大力发展文化,尽显“十八大精神”之要义。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绵延的精神血脉,是形成民族归属感与认同感的精神纽带,是孕育民族气质品格的精神基因,胡锦涛就曾在报告中说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所言,“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我深信,怀着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十八大精神”在共产党员中掀起的“十八大效应”,必将化成推动民族复兴的巨大动力,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国务院将不畏困难,勇于开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开创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