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技术的现状与未来

时间:2019-05-15 12:47: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转基因技术的现状与未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转基因技术的现状与未来》。

第一篇:转基因技术的现状与未来

转基因技术的现状与未来

我查阅了有关转基因生物技术的有关资料,大多数的资料都偏向于转基因技术与食物的联系。生物技术的巨大进步,增强了人类应对食物短缺、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全球挑战的能力。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可提高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技术之一。虽然中国粮食已基本实现自给,但仍然面临粮食安全的巨大挑战,而生物技术为粮食增产带来新机遇,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被称为‘人类历史上应用最为迅速的重大技术之一’,推进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和应用是大势所趋。尽管袁隆平发现了水稻杂交技术,但在转基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生物技术是关系粮食安全和科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中国无论如何不能落后,更不能放弃。

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利弊,在弊的方面,人们,媒体与国家等都相当关注。转基因生物本身是否对生态环境不利?(有杂种优势和多样性被破坏)对人类的健康是否产生不利?(因为含抗生素基因)产生的我只是否是过敏物质,是否会产生生物毒素??而在利的一面,在大量的资料研究文字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1 进行转基因的物种,只是插入小部分其他物种的基因,这不会也不可能改变该物种的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对于可能产生类似超级杂草的物种从而威胁环境,我们应该看到,转基因作物的花粉其传播的范围和存活时间都即为有限,不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破坏。对于转基因作物其可能带有的毒性从而对其他物种产生影响的问题,至今只在高浓度的实验条件下出现,未在自然界发现。而科学家对于转基因作物的实验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发现对环境和其他物种产生危害,即会销毁。

综上,转基因技术的产物会对环境产生危害是站不住脚的。在权衡利弊,在发展研究的过程中,中国应加强原始科学和技术创新,改变我国在转基因技术知识产权方面跟踪研究的局面,通过加强转基因安全性研究、加强科普宣传及加强对转基因产品的管理来打消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质疑。用科技的力量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所以,转基因技术是把双刃剑,但其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并不存在对与错,好与坏,人类是利用它斩破现在诸多方面面临的困难,将人类带入更加美丽的天堂,还是因为使用不当,让它反噬人类甚至对整个生物圈造成不可挽回的毁灭性打击,就看现在人类是否能正视其所可能引发的危险并积极地寻找解救的方法。

第二篇:转基因技术

附件1 转基因重大专项2018课题支持范围

根据转基因重大专项总体实施方案和“十三五”实施计划,针对我国动植物转基因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协调推进技术研发与产品熟化,拓展转基因研究领域,进一步遴选新型重大产品、重要基因和关键技术,2018年拟启动实施11个重大课题和一批重点课题,提升我国转基因动植物研发水平和能力。

一、重大课题

(一)早熟抗病转基因棉花新品种培育

1.研究目标:根据我国棉区结构调整,通过聚合早熟、抗黄萎病、抗虫、抗除草剂和株型等主要性状,培育适宜油后、麦后直播, 以及西北内陆无膜种植的早熟多抗转基因棉花新品系(种),改良棉花品种早熟、抗病和抗除草剂等特性,并示范推广。

2.研究内容:利用转vgb等基因的早熟材料、转iap和p35等基因的抗黄萎病材料以及抗草甘膦等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材料,围绕早熟、抗病虫、抗除草剂等重要性状,采用分子聚合育种等技术,创制早熟、抗病虫、抗除草剂等综合性状优良的转基因棉花新材料和新品系,培育早熟抗黄萎病转基因棉花新品种。3.考核指标:创制早熟、抗黄萎病、抗虫、抗除草剂等转基因棉花新材料30份,筛选转基因棉花新品系30个,转基因抗黄萎病新品系的黄萎病相对病情指数20以下;培育早熟转基因棉花新品种10—12个,累计推广面积1500万亩;申报发明专利10—15项,获得发明专利8—10项,申报品种权10—12项,获得品种权5—6项。

4.实施期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

(二)高品质转基因奶牛新品种培育

1.研究目标:以功能型乳铁蛋白转基因奶牛为重点,完成食用安全评价和功能性产品开发研究,完成安全证书和产品生产许可证书申报,制定转基因奶牛的品种、饲养管理、繁殖和育种等技术标准,育成目标性状突出、综合生产性能优良的高品质转基因奶牛新品系。

2.研究内容:对已获得的人乳铁蛋白转基因奶牛和BLG基因敲除奶牛等育种基础群,继续深入开展育种价值评估、生产性能测定和生物安全评价,结合全基因组选育等育种技术,选育富含功能蛋白、乳蛋白含量显著提高和过敏源显著减少等目标性状突出,综合生产性能优良的转基因奶牛育种群或新品系;开展转基因奶牛的品种、饲养管理、繁殖和育种等相关标准研究,系统开展高品质转基因奶牛新品系认定,研制和开发 重组蛋白新食品原料、营养强化剂和抗肿瘤新药等功能产品,开展产品生产许可证书申报。

3.考核指标:针对获得的定点整合或基因组精细编辑的转基因奶牛,进行育种价值评估,培育高品质转基因奶牛新品系2—3个,达到转基因牛新品系认定标准;进入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的转基因奶牛2—3种,申报安全证书1—2项;转基因牛育种基础群总数量达500头以上,选育转基因种用公牛20头以上,具备年生产转基因牛5万头以上的能力;转基因牛重组蛋白表达水平达3克/升,乳蛋白率提高10%以上,过敏源蛋白含量降低50%以上;制定转基因牛新品系的饲养管理、繁殖和育种等相关标准3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8项以上,获授权专利6项以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篇以上。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

(三)转基因产品抽制样和精准检测技术

1.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整合和验证专项“十二五”期间研发的转基因生物抽制样、检测和溯源技术,形成系统的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发展新性状转基因产品的检测、溯源技术体系,满足新型转基因产品安全管理需求;建立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大豆等品系特异的检测与溯源技术标准,为重大产品安全管理提供支撑。2.研究内容:开展“双抗12-5”、“C0030.3.5”、“ZH10-6”等转基因玉米、大豆检测技术研究,建立品系特异性的新型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和标准;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研发食用饲用转基因产品的高通量筛查技术和试剂盒;利用深度测序技术,建立未批准转基因产品的鉴别技术;针对叠加性状转基因玉米、基因编辑猪等,研究新型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基于基因、蛋白质和代谢组学,深入开展转基因生物非预期效应检测方法研究;建立杨树、油菜等拓展物种的转基因产品抽制样技术,研制“C0030.3.5”等转基因玉米、大豆智能溯源和现场快检技术和设备。

3.考核指标:制定转基因生物检测新技术新方法30—35项;开发检测装备、试剂盒、试纸条等产品10—20种(套);制定相关技术标准15—20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0—30项;发表SCI论文30篇以上,培养生物安全检测和管理人才25人以上;举办科普讲座3—6次,发表科普文章6—9篇。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

(四)转基因油菜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从提高油菜籽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两方面出发,利用转基因育种技术,创建两系杂种优势利用体系,培育具有除草剂等抗性的高产品种,达到产业化水平。2.研究内容:整合已有抗除草剂基因资源,培育高效抗除草剂油菜新品种;基于油菜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的育性基因资源,利用转基因技术解决核不育系统中50%可育株分离问题,创制100%全不育群体,培育两系高产杂交新品种;开展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新品系及高产杂交组合生物安全评价,包括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评价;开展转基因新品系的多年多点鉴定及中试示范,研发适合转基因油菜制种、繁育、栽培和种子加工的产业化技术。

3.考核指标:培育抗性指标稳定、满足国家品种登记标准的抗除草剂油菜新品系3—5个,进入生产性试验以上阶段;研发新型核不育系统全不育群体3—5个,培育高产杂交组合5—10个;提交分子特征、食用、环境安全评价数据及综合报告1—3份;获得专利或新品种权4—6项。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由具有油菜转基因研发和新品种培育良好基础的单位牵头,联合有转基因油菜研发基础及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资质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团队。

(五)转基因杨树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创制人工林培育急需的抗虫、抗旱节水、耐盐碱及材性改良的转基因杨树新品种;对处于中间试验和环境 释放阶段的转基因杨树新品种进行安全评价研究;开展抗虫转基因杨树品种示范、推广与产业化研究,实现转基因杨树产业规模化。

2.研究内容:研制不同区域主栽杨树品种的转基因育种技术体系,利用已鉴定的BtCry3A、BtCry1A、Vgb、SacB、JERF36、DREB、Myb216等基因,创制抗虫、抗旱节水、耐盐碱及材性改良的转基因杨树新种质;开展抗虫、抗逆转基因杨树分子鉴定和经济性状、生物安全等评价技术研究;研发抗虫转基因杨树高产、高效规模化繁育及栽培技术,扩大抗虫转基因杨树产业化种植规模。

3.考核指标:培育抗虫、抗旱节水、耐盐碱、优质转基因杨树新品种(系)4—5个,害虫综合防治效果达60%以上,抗旱能力提高10%,耐盐碱达0.4%,木材组分或密度等材性改良达10%;15—20个转基因杨树新品系进入中间试验,8—10个进入环境释放或生产性试验,申请生物安全证书2—3项;建立规模化安全栽培模式,研发转基因杨树新品种配套产业化技术1—2项,推广转基因杨树5000亩;申请专利或新品种权3—6项。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由具有杨树转基因研发基础及生物安全证书的单位牵头,联合有转基因杨树研发基础的科研院所、高校、企 业等,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团队。

(六)转基因落叶松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构建落叶松规模化转基因平台及基因组编辑体系,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速生抗旱、抗虫转基因落叶松新材料;开展速生抗旱转基因落叶松分子鉴定和经济性状、生物安全等评价技术研究,转基因落叶松新品系进入生产性试验阶段,完善转基因落叶松良种规模化繁育体系,推进转基因落叶松产业化应用。

2.研究内容:构建落叶松基因组编辑稳定操作平台,完善高效育种体系;采用DREB、BADH等抗旱基因、GFMCry1A、Cry2Ah等抗虫基因,创制速生抗旱、抗松毛虫、金龟子等优良杂种落叶松及华北落叶松转基因新材料;开展速生抗旱转基因落叶松的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在干旱瘠薄条件下进行示范;创新转基因落叶松快速检测方法,建立规模化品种繁育体系。

3.考核指标:建立高效的落叶松基因组编辑和转化技术平台以及品种化繁育体系;创制抗旱、抗虫转基因落叶松新品系3—5个,抗旱能力提高20%以上,抗虫性达80%以上;培育速生抗旱落叶松转基因新品系2—5个,在干旱瘠薄条件下生长量提高30%以上;2—5个抗旱、抗虫转基因落叶松新材料进入中间试验,1—2个新品系进入环境释放或生产性试验;研发品种繁育产业化体系1—2套,营建试验林500亩。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由具有长期从事落叶松细胞与分子繁育、良种培育、转基因研发基础的单位牵头,联合有转基因落叶松研发能力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团队。

(七)转基因苜蓿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创制抗除草剂、抗虫、耐盐、抗旱等性状突出的转基因苜蓿转化体,培育具有生产价值的转基因新品系;获得申请安全证书所必需的生物安全评价数据;研发转基因苜蓿新品系种子繁育技术体系,为转基因苜蓿产业化奠定基础。

2.研究内容:对已获得的转aroA等基因抗除草剂、转Cry1A等基因抗虫、转ZxNHX和MsDehydrin等基因耐盐抗旱苜蓿转化体,开展分子鉴定和表型稳定性分析;采用杂交、分子标记等技术,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目标性状突出的转基因新品系;开展转基因苜蓿新品系生物安全评价和多年多点鉴定,研发转基因苜蓿新品系的制种、繁育和种子加工等产业化技术。

3.考核指标:培育抗除草剂、抗虫、耐盐抗旱转基因苜蓿新品系8—12个,进入环境释放或生产性试验,其中具有重大生产应用前景的转基因苜蓿新品系3—5个;研发转基因苜蓿 新品种良种繁育产业化技术体系1—2套。申报发明专利30—40项,获得发明专利10—20项,发表论文50篇。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由转化体研发单位、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单位、相关企业等联合组成上中下游一条龙的研发团队。

(八)转基因竹子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突破具有育种价值功能基因的验证、高效规模化转基因技术、目标性状早期预测三大核心技术,建立竹子转基因育种技术体系和转基因植株的鉴定与性状评价体系;创制纤维含量高、竹材力学性能好、耐低温能力强的转基因新材料,培育新品系,保持我国在竹子品种培育方面的国际先进地位。

2.研究内容:优化建立竹子植株再生技术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利用PeCesAs、PeDWF1、BoGPIAP等纤维素合成酶基因和PeNAC1等转录因子,开展慈竹材性改良转基因研究;利用BoSus1-

4、CMO、BADH等渗透调节物质生物合成基因和PeDREBs、PeWRKYs等转录因子,开展麻竹耐低温转基因研究;建立转基因竹子纤维长度、竹纤维组织比量、耐低温等转基因性状检测和评价技术。

3.考核指标:建立2—3个竹种的高频再生技术体系,再生率达到90%,建立1—2个竹种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转化 效率达到1%;创制有育种价值的转基因新材料10—20份,其中2—4份进入中间试验或环境释放,转基因慈竹纤维含量提高10%、纤维长径比提高10%,转基因麻竹耐低温-2℃;申请发明专利3—5项、新品种权1—3个,发表学术论文20篇以上,其中SCI论文10篇以上。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由专门从事竹子研究的国家级单位牵头,联合转化体研发单位、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单位等,组成上中、下、游一条龙的研发团队。

(九)转基因牡丹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围绕花色、花型和花期等重要观赏性状,突破高效、规模化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和完善优异转基因种质创新、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生产的技术平台,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转基因牡丹新品种。

2.研究内容:以较为成熟的体细胞胚直接发生体系和不定芽分化成苗体系为基础,优化牡丹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建立高效转基因育种技术平台及种苗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从牡丹花色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出发,转入THC2′GT、FNS、OMT、GT等关键结构基因及MYB、bHLH等重要转录因子,调控花瓣内类黄酮物质的生物合成。通过增加查尔酮和芹菜素的含量,创制黄色花牡丹转基因新品系;通过调控花色素苷的甲基化及糖 苷化修饰,创制红色花牡丹转基因新品系;采用AP1、AP2、AP3、AG及SEP等MADS-box基因,创制花型改良的转基因新品系;采用促进开花整合子SOC1、FT和LFY等基因,创制二次开花的转基因新品系。开展转基因牡丹新品系生物安全评价,建立牡丹生物安全评价和检测监测技术体系。

3.考核指标:优化建立牡丹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转化效率达到1%;创制转基因牡丹新材料30—40份,培育黄色或红色的转基因牡丹新品系2个,花型改良的转基因新品系3个,二次开花的转基因新品系3个,其中2—3个进入中间试验或环境释放;建立一套完善的种苗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系,年生产量达5000株以上。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由具有牡丹转基因研发基础且能够组织产业发展的单位牵头,联合有牡丹分子育种基础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团队。

(十)略。

(十一)略。

二、重点课题

(一)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

1.研究目标:围绕玉米、大豆、棉花、水稻、小麦和猪、牛、羊育种的生产需求,重点创制对产业发展有带动作用且目 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系,为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提供支撑。

2.研究内容: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猪、牛、羊为重点,采用转基因技术、基因组编辑技术,结合分子标记选择和常规育种等技术,围绕抗病虫、抗除草剂、产量、品质、抗逆(耐旱、耐盐碱)、养分高效等性状改良,重点遴选对农业产业发展有带动作用且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型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系。

3.考核指标:创制并遴选目标性状突出的新型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系20—30份,进入生物安全评价的生产性试验以上阶段。申报发明专利和新品种权20项以上,获得发明专利权10项以上。

4.实施年限:2018—2019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方式遴选承担单位。按照“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方式资助,先拨付30%启动费,课题完成并通过验收后一次性拨付剩余资金。

课题申报单位应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拥有功能明确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已获得转基因目标性状突出的新型产品,已批准进入生物安全评价的环境释放试验阶段;具备从事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常规育种的条件设施基础和人才队伍,具有较完善的转基因技术体系、较强的育种实力和良好的育种业绩,并 12 成立了转基因生物安全领导小组。申请人未承担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

(二)重要基因克隆

1.研究目标:遴选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应用价值的重要性状新基因,为我国转基因新品种培育提供基因资源。

2.研究内容: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充分利用各类突变体和优异种质资源,从多种生物中克隆抗病虫、抗除草剂、抗逆(耐旱、耐盐碱、富集重金属等)、高产、优质、养分高效利用、高光效等重要性状新基因,并明确其在玉米、大豆、水稻、小麦、棉花和猪、牛、羊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3.考核指标: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育种应用价值的新型抗病虫、抗除草剂、抗逆、高产、优质、养分高效利用及高光效等基因20—30个,并明确其在目标作物或动物育种中的应用价值。申请发明专利20项以上,PCT专利3—5项,获得发明专利15项以上。

4.实施年限:2018—2019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方式遴选承担单位。按照“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方式资助,先拨付30%启动费,课题完成并通过验收后一次性拨付剩余资金。

课题承担单位应具备从事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研究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具有较完善的基因克隆和转基因技术体系;申请人承担过国家级相关科研项目。具备良好的研究基础,成功克隆了重要性状新基因,基因功能明确,拥有相关基因专利,已明确基因在目标作物和动物育种中的利用价值,转基因材料已批准进入中间试验以上阶段。申请人未承担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

(三)转基因技术

1.研究目标:针对转基因操作中的关键问题,开发高效、安全的新型转基因技术和调控元件,为创制转基因动植物新材料提供技术方法。

2.研究内容:开展新型转化系统、基因定点整合、基因组编辑、无选择标记等基因操作技术研究;开展不同组织、器官、时空特异性以及诱导性高效调控元件研究,获得促进转基因稳定遗传及可控表达的调控元件。

3.考核指标: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应用价值的新型转化载体10个以上,获得功能明确的调控元件10个以上,研制高效安全转基因技术10项以上;获得发明专利10—15项。

4.实施年限:2018—2019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方式遴选承担单位。采取“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方式资助,先拨付30%启动费,课题完成并通过验收后一次性拨付剩余资 金。

课题承担单位应具备从事转基因技术研究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申请人承担过国家级相关科研项目。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相关技术、调控元件已获得专利或发表过高水平文章,通过该技术获得的材料已进入中间试验。申请人未承担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

(四)新型转基因产品安全评价技术

1.研究目标:针对新型转基因产品,研制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指南,为新型产品的安全评价提供科学支撑。

2.研究内容:针对基因组编辑、RNAi干扰等技术创制的新型产品,研究其安全评价指标和流程。

3.考核指标:研制基因组编辑、RNAi干扰等技术创制新型产品的安全评价指南各1项。

4.实施年限:2018—2019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方式遴选承担单位。按照“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方式资助,先拨付30%启动费,课题完成并通过验收后一次性拨付剩余资金。

课题承担单位应具备从事新型转基因产品安全评价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申请人承担过国家级相关科研项目。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拥有相关技术专利或发表过高水平相关文章。申请人未承担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

第三篇:转基因苹果研究现状与展望

转基因苹果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要: 从转基因苹果受体基因型、选择标记基因、报告基因及外源基因等方面综述了转基因苹果研究现状,着重论述了外源基因在转基因苹果中的应用。同时综合文献提出了苹果转基因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苹果; 转基因; 基因型; 外源基因;

Prospect and Research Status of Transgenic Apples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nsgenic apples from the genotype of transgenic apples receptors,selective marker gene,reporter gene and exogenous gene and so on,moreover,the application of exogenous gene in transgenic apples were mainly discussed.Meanwhile,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transgenic apples an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were put forward by summarizing literature.

Key words: Apple;Transgenic;Genotype;Exogenous gene

苹果是世界四大水果之一,是我国第一大水果,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培育优良苹果品种已经成为广大消费者的迫切要求。目前,培育出的苹果品种 虽然已有800 多个,但是培育具有综合农艺性状的品种仍然是一大难题。其主要原因是: ①苹果是高度杂合的树种,遗传背景比较复杂,有性杂交后代广泛分离,选育结果难以控 制;②苹果童期(5 ~ 7 年)比较长,育种周期长;③苹果育种工作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长期的人为定向选育使苹果品种的遗传性趋于一致,基因型范围越来越窄。以上原因对苹果育种造成诸多不利影响,使培育具有优良综合农艺性状的苹果品种极为困难。20 世纪80 年代发展起来的转基因技术为苹果品种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首先,转基因技术只对个别性状进行改良即可获得理性个体;其次,转基因植株不存在童期问题,可以缩短育种周期;最后,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界限,极大地丰富基因来源 转基因技术给苹果育种工作展现了良好的前景,笔者就苹果转基因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苹果转基因受体基因型

1989 年 James 等首次获得转基因绿袖苹果,此后,苹果转基因研究迅猛发展 迄今为止,用于苹果转基因研究的受体基因型越来越多,除绿袖外,还包括 M26、元帅、皇家嘎拉、嘎拉、Braeburn、Elstar、乔纳金、富士、辽伏、Marshall、McIntoshM.

9、M29、粉红佳人(Pinkla-dy)、Jork9 Queen Cox、王林(Orin)、金矮生(Jon-agored)17 个品种。选择标记基因

转化的植物中存在着转化细胞和未被转化的细胞,它们之间存在着生长竞争,需要插入选择标记基因来选择转化了的细胞以获得转化植株 植物基因工程中常用的选择标记基因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编码抗生素抗性的基因,如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Ⅱ(npt II)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t)和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dhfr)等;另一类是编码除草剂抗性的基因,如草丁膦乙酰转移酶基因(bar)在苹果转基因中应用最多的选择标记基因是 nptⅡ,其作用原理是 nptⅡ基因编码新霉素磷酸转移酶,通过酶促磷酸化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失活,从而解除毒性,使转基因植物对卡那霉素 巴龙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抗性。报告基因

报告基因是指其编码产物能够被快速地测定,在转化的早期阶段可以快速检测外源基因是否成功导入受体细胞 组织或器官,并检测其表达活性的一类特殊用途的基因 在苹果转基因研究中,常用的报告基因有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Ⅱ(nptII)β-葡萄糖醛酸乙酰转移酶基因(gus)胭脂碱合成酶基因(nos)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19 ]等。苹果品种改良基因

1989 年 James 等首次获得转基因绿袖苹果后,苹果转基因研究迅猛发展,外源基因涉及到改良植物性状的目的基因范围也越来越广 目前苹果改良基因研究有以下几个方向:抗病虫害基因 开花相关基因 矮化植株基因 促进生根基因 抗除草剂基因 耐贮藏基因及调控基因等。

4,1 抗病基因

在苹果的遗传转化中,抗病基因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火疫病(Erwinia amylovora)方面 与此相关的有Cecropin B、Attacin A、SB-

37、Shiva-

1、Attacin E、hrpN、NPR1、MB39 gene、mbr4、等基因 CecropinBAttacin A 和 Attacin E 是从天蚕体内分离出来的细胞溶解酶蛋白;SB-37 Shiva-1 是人工合成的细胞溶解酶类似物 此外还有抗真菌基因β-1,3-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内切几丁质酶基因、stilbene synthase gene、PGIP 以及抗苹果黑星病基因 pinB。

4,2 抗虫基因

到目前为止,导入苹果的外源抗虫基因有抗鳞翅类和鞘翅类昆虫的 CpTI 基因、苏云金杆菌毒蛋白基因(Bt)、生物素绑定蛋白基因、CpTI 对于许多害虫都具有抗性,广谱性是其应用于植物基因工程最主要的优点;Bt 是从苏云金杆菌分离出的杀虫结晶蛋白(ICP)基因,ICP 以原毒素形式存在,昆虫取食后,在消化道被活化,与肠道上特异性结合蛋白结合,使 ICP 全部或部分嵌合于细胞膜上,产生孔道,昆虫幼虫停止进食,最终死亡;生物素绑定蛋白基因通过表达抗生物素蛋白或卵白素蛋白提高苹果的抗虫性。4,3 开花相关基因

果树童期长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果树的育种周期 开花相关基因的研究,为缩短果树的童期,从而缩短育种周期提供了分子理论基础 目前已经从多种植物上克隆到

MdTFL、BpMADS4等基因,并应用到苹果的遗传转化中 MdTFL 基因是从苹果(Malus × domesti-ca Borkh.)中克隆得到,该基因与拟南芥中的 TERMINALFLOWER1(TFL1)基因为同源基因,可以抑制花的分生组织形成 Kotoda 等向苹果中转入反义 MdTFL 基因可以抑制MdTFL 的表达,从而使苹果可以在嫁接8 ~ 15 个月后就可以开花 BpMADS4 是从欧洲白桦(Betula pendula)中克隆出的MADS-box 家族基因,其主要在欧洲白桦的花序 茎尖和根尖中表达,作用主要是促进早起花的形成 Flachowsky 等将BpMADS4 基因转入苹果 Pinova 中,3 ~ 4 个月就可以开花

4,4 矮化基因

矮化栽培因具有结果早、品质好、管理方便、品种更新快等优点,已成为果树业发展的趋势。由于果树有很长的生命周期,使得传统的育种方法选育矮化品种非常缓慢,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矮化品种培育的速率。目前已经从病原体农杆菌中鉴定和克隆出一些与矮化有关的基因,在苹果中得到应用的主要有 rolA、rolC、phyB、gai基因等 Holefors 等及Zhu 等将rolA 基因转入砧木M26,获得的转化植株与对照相比,树体矮小,节间缩短,树叶面积减小。Holefors 等获得的转化植株叶、根干重均降低,Zhu 等获得的转化植株的根明显缩短。Igarashi 等将从拟南芥中克隆出的 rolC 基因转入 Marubakaidou 砧木,获得的转基因植株有1 ~ 3 个拷贝的 rolC 基因整合到基因组 DNA 中,转基因植株的节间缩短、叶片面积减小、顶端优势减弱。2000 年 Hole-fors 等将拟南芥 phyB(光

敏色素 B)基因导入 M26 获得13个株系的转基因植株,该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体内过量表达。其中9 个株系主干明显缩短,13 个株系的茎、根和植物体干重均降低。此外,Zhu 等将从拟南芥中克隆出的 gai 基因导入苹果砧木 A2 以及栽培品种 Gravenstein 和

McIntosh 中,得到的转化植株大部分表现出矮化特征,同时还表现出节间距减小、节数变少等表型特征。转基因植株的矮化使得节数变少,但是否可以缩短童期尚未见报道

4.5 促进生根基因

受基因型的影响,有些苹果砧木采用扦插和压条繁殖时,生根极其困难 利用转基因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Welander 等将 rolB 基因导入砧木 M26 中,发现与对照相比,转基因植株根系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增强,生根能力也相应提高 Igarashi 等将从拟南芥中克隆出的 rolC 基因转入 Marubakaidou 砧木,获得的转基因植株除了表现植株矮化性状外,其生根能力也有了相应提高

4.6 抗除草剂基因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有能力通过遗传工程的方法来培育耐除草剂的作物品种 根据抗性机理不同,目前耐除草剂的基因工程主要有 2 种策略: ①修饰除草剂作用的靶蛋白,使其对除草剂不敏感,或促使其过量表达以使植物吸收除草剂后仍能进行正常代谢;②引入酶或酶系统,在除草剂发生作用前将其降解或解毒 ALS 的靶位点突变体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人们已在细菌 酵母 植物细胞培养物及种植于田间的作物中发现了这种突变酶将来自拟南芥的 als 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皇家嘎拉苹果获得转基因植株在后续研究中,获得的种子用60 mg /L 绿贫隆(Glean)喷洒检测其抗性,发现 als 基因按1∶1 分离比例稳定遗传。

从链霉菌中分离出的编码乙酰 CoA 转移酶的基因被称为 bar 基因 乙酰 CoA 转移酶具有使除草剂草丁膦代谢失活的作用 其作用机制在于在乙酰 CoA 存在的情况下,乙酰 CoA 转移酶催化乙酰 CoA 与草丁膦的游离氨基结合,从而使草丁膦失去除草剂的活性Dolgov 等把 bar 基因导入苹果砧木 No. 545 并获得抗除草剂转基因植株

4.7 耐贮藏基因

苹果在贮藏过程中,由于果实熟化过程难以控制,常常导致过熟 腐烂,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常规育种方法选育耐贮藏苹果品种周期太长 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苹果贮藏性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

果实耐贮藏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乙烯的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研究上,乙烯在对苹果果实的成熟转变扮演着重要角色 Pesis 等向苹果绿袖中转入反义 ACCS 和 ACCO 基因,然后将转基因苹果果实0 ℃冷藏3 个月,之后转入20 ℃环境中存放 结果表明,与未转化的苹果果实相比,转基因苹果的乙烯含量明显降低,转基因苹果对苹果贮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虎皮病和苦陷病抑制效果不明显

4.8 调控基因

近20 年来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苹果的遗传改良取得了很大进展,外源基因涉及到改良植物性状的目的基因范围也越来越广 很多转基因植株的性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良,但外源基因的表达强度不够,其效果尚不尽人意 2000 年 Gittins 等提出遗传改良作物转化基因的表达受限于组织特异性的编码活性 他们将非同源的SSU RBCS3CP SRS1P 和CaMV35S 启动子,以及GUSA 标记基因连接转入到苹果绿袖中,研究了不同启动子启动的GUSA 在绿袖中不同组织的表达状况 研究表明,SSU 启动子首先在苹果的绿色营养组织中起作用;在根部 RBCS3C启动子活性要远远高于 SRS1 启动子;SRS1 启动子的活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光照 2001 年 Gittins 等又对 Bras-sica napus extA 启动子的调控作用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启动子在苹果茎段中的调控作用非常明显 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基

因在不同组织中有特异的启动方式,因此,改进调控基因表达的特异启动子有助于提高目的基因的表达强度和减少表达蛋白的损耗。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

5.1 安全的转基因系统

目前由于转基因技术的一些限制性因素,在转基因过程中一般要与目的基因一起转入 1个筛选标记基因 常用的筛选标记基因为抗生素抗性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大多数的筛选标记基因在转化后也同时存在于转基因植物中,因此引起了转基因植物安全性问题的讨论 如人们担心抗生素抗性基因有可能从摄入的转基因食物转移到人体内,从而使人体的消化道内产生抗性菌株;另外,除草剂抗性基因也有可能在野外引起基因扩散,造成 超级杂草 的出现 尽管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其危害性,但公众对安全性的关注大大推迟了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和市场运作,从而阻碍了转基因研究的发展 因此,探索一种新的无抗性筛选标记的转化系统,可以更好地激励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尽快地应用到生产之中

5.2 外源基因表达强度不够

尽管目前通过转基因方式获得了很多各种苹果改良转基因植株,如苹果的抗病虫害转基因 虽然离体检测其抗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其效果并不能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目标 所以应该从基因表达调控以及特异性表达的启动子方面进行研究,以尽可能地提高目的基因的表达强度

5.3 品种改良基因型范围太窄

苹果转基因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病虫害方面,而抗病基因研究又主要集中在抗火疫病方面,抗其他病害的基因很少有报道;以提高果实品质及抗逆性如抗寒 抗盐碱等为目的的转基因研究也不多见

References

[1]JAMES D J,PASSEY A J,BARBARA D J,et al.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apple(Malus pumila Mill)using a disarmed Ti-binary vector[J].PlantCell Rep,1989,7: 658 -661.

[2]MAHESWARAN G,WELANDER M,HUTCHINSON J F,et al. Transforma-tion of apple rootstock M26 with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J] .J PlantPhysiol,1992,139(5): 560 -568.

[3]SRISKANDARAJAH S,GOODWIN P B,SPEIRS J. Genetic transformationof apple scion cultivar‘Delicious’via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J].Plant Cell Tiss Org,1994, 36(3): 317 -329.

[4]JIA L Y,COHEN D,ATKINSON R,et al. Regeneration of transgenic plantsfrom the commercial apple cultivar Royal Gala[ J] . Plant Cell Rep,1995,14(7): 407 -412.

[5]SCHAART J G,PUITE K J,KOLOVA L,et al. Some methodological as-pects of apple transformation by Agrobacterium[ J].Euphytica, 1995,85(1 /3): 131 -134.

[6]PUITE K J,SCHAART J G. Genetic modification of the commercial applecultivars Gala,Golden Delicious and Elstar via an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 method[J].Plant Sci,1996,119(1 /2): 125-133.

[7]BONDT A D,EGGERMONT K,PENNINCKX I,et al. Agrobacterium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apple(Malus domestica Borkh): an assessment offactors affecting regeneration of transgenic plant[J].Plant Cell Rep,1996,15: 549 -554.

[8]裴东,田颖川,刘群禄等.苹果叶片再生的改进及抗虫基因植株的获得[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19(4): 23 -27. [9]BOLAR J P,BROWN S K,NORELLI J L,et al.Factors affec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Marshall McIntosh’apple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J].Plant Cell Tiss Org,1998,55(1): 31 -38.

[10]ZHU L H,HOLEFORS A,AHLMAN A,et al.Transformation of the applerootstock M. 9 /29 with the rol B gene and its influence on rooting andgrowth[J].Plant Sci,2001,160(3): 433 -439.

[11]SRISKANDDARAJAH S,GOODWIN P.Coditioning promotes regenerationand transformation in apple leaf explants[J]. Plant Cell Tiss Org,1998,53(1): 1 -11.

[12]SEDIRA M,HOLEFORS A,WELANDER M.Protocol for transformation ofthe apple rootstock Jork 9 with the rolB gene and its influence on rooting[ J].Plant Cell Rep,2001,20(6): 517 -524.

[13]WILSON F M,JAMES D J.Regen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emi-er UK apple(Malus × pumila Mill.)cultivar Queen Cox[ J].The Journalof Horticultur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2003,78: 656 -662.

[14]KANAMARU N,ITO Y,KOMORI S,et al. Transgenic apple transformedby sorbitol-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cDNA:Switch between sorbitoland sucrose supply due to its gene expression[J].Plant Sci,2004,167(1): 55 -61.

[15]程家胜,鄂超苏,田颖川等.转Bt 抗虫基因苹果植株的再生[J].中国果树,1994(4): 14 -15.

[16]WELANDER M,PAWLICKI N,HOLEFORS A,et al.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apple rootstock M26 with the rolB gene and its influence onrooting[ J].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1998,53: 371 -380

[17]HANKE V,HILLER I,KLOTSCHE G,et al.Transformation in apple forincreased disease resisitance[J].Acta Hort,2000,538: 611 -616.

[18]BOLAR J P,NORELLI J L,WONG K W,et al. Expression of endochiti-nase from Trichoderma harzianum in transgenic apple increases resistanceto apple scab and reduces vigor[J].Phytopathology,2000,90(1): 72 -77.

[19]HILY J M,LIU Z A.simple and sensitive high-throughput GFP screeningin woody and herbaceous plants[J].Plant Cell Rep,2009,28(3): 493 -501.

[20]NORELLI J,ALDWINCKLE H,DESET FANO-BELTR N L,et al.In-creasing the fire blight resistance of apple by transformation with genesencoding antibacterial proteins[ J].Acta Hort,1993,338: 385 -386.

[21]NORELLI J L,MILLS J Z,JENSEN L A,et al. Genetic engineering of ap-ple for increased resistance to fireblight[J] . Acta Hort,1998,484: 541 -546.

[22]ABDUL-KADER A M,NORELLI J L,ALDWINKLE H S,et al. Evaluationof the hrpn gene for increasing resistance to fire blight in transgenic apple[ J].Acta Hort,1999,489: 247 -250.

[23]LIU Q,INGERSOLL J,OWENS L,et al. Response of transgenic Royal Ga-la apple(Malus domestica Borkh.)shoots carrying a modified cecropinMB39 gene,to Erwinia amylovora[J].Plant Cell Rep,2001,20:306 -312.

[24]FLACHOWSKY H,PEIL A,ROLLINS J,et al.Improved fire blight resist-ance in transgenic apple lines by constitutive overexpression of the mbr4gene of Malus baccata[ J].Acta Hort,2008.793: 287 -291.

[25]徐凌飞,王贵章,梁东,等.抗真菌病害基因转化苹果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7,35(9): 127 -131.

[26]SZANKOWSKI I,BRIVIBA K,FLESCHHUT J,et al. Transformation ofapple(Malus domestica Borkh.)with the stilbene synthase gene fromgrapevine(Vitis vinifera L.)and a PGIP gene from kiwi(Actinidia deli-ciosa)[ J].Plant Cell Rep,2003,22(2): 141 -149.

[27]FAIZE M,SOURICE S,DUPUIS F,et al. Expression of wheat puroindo-line-b reduces scab susceptibility in transgenic apple(Malus × domesticaBorkh.)[J].Plant Sci,2004,167(2): 347 -354.

[28]达克东,崔德才,张松,等.超强表达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转化苹果的研究[J] .园艺学报,2001,28(1): 57 -58.

[29]MARKWICK N P,DOCHERTY L C,PHUNG M M,et al. Transgenic to-bacco and apple plants expressing biotin-binding proteins are resistant totwo cosmopolitan insect pests,potato tuber moth and lightbrown applemoth,respectively[J]. Transgenic Res,2003,12(6): 671 -681.

[30]KOTODA N,IWANAMI H,TAKAHASHI S,et al. Antisense expression ofMdTFL1,a TFL1-like gene,reduces the juvenile phase in apple[J].J AmSoc Hortic Sci,2006, 131: 74 -81.

[31]ELO A,LEMMETYINEN J,TURUNEN M L,et al. Three MADS-boxgenes similar to APETALA1 and FRUITFULL from silver brich(Betulapendula)[J].Physiol Plant,2001,112(1): 95 -103.

[32]FLACHOWSKY H,PEIL A,SOPANEN T,et al. Overexpression of Bp-MADS4 from silver birch(Betula pendula Roth.)induces early-floweringin apple(Malus x domestica Borkh.)[J] .Plant Breeding,2007,126(2):137 -145.

[33]HOLEFORS A,XUE Z T,WELANDER M. Transformation of the apple ro-otstock M26 with the rolA gene and its influence on growth[ J] . Plant Sci,1998,136(1): 69 -78.

[34]ZHU L H,WELANDER M.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apple cultivar Grav-enstein plants grafted onto the transformed rootstock M26 with rolA androlB genes under non-limiting nutrient conditions[J]. Plant Sci,1999,147(1): 75 -80.

[35]IGARASHI M,OGASAWARA H,HATSUYAMA Y,et al. Introduction ofrolC into Marubakaidou[ Malus prunifolia Borkh. var. ringo Asami Mo 84-A]apple rootstock via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J].Plant Sci,2002,16(3): 463 -473. [36]HOLEFORS A,XUE Z T,ZHU L H,et al. The Arabidopsis phytochrome Bgene influences growth of the apple rootstock M26[J] . Plant Cell Rep,2000,19(11): 1049 -1056.

[37]ZHU L H,LI X Y,WELANDER M. Overexpression of the Arabidopsis gaigene in apple significantly reduces plant size[J]. Plant Cell Rep,2008,27(2): 289 -296.

[38]WELANDER M,PAWLICKI N,HOLEFORS A,et al.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apple rootstock M26 with the rolB gene and its influence onrooting[J] .Plant Physiol,1998,153(3 /4): 371 -380.

[39]王关林,方宏筠.植物基因工程[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2: 56.

[40]YAO J L,COHEN D,ATKNSON R,et al. Regeneration of transgenicplants from the commercial apple cultivar Royal Gala[J] . Plant Cell Rep 1995,14: 407 -412.

第四篇:《转基因技术》阅读题与答案

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通过外源基因的稳定遗传和表达,达到品种创新和遗传改良的目的。也可通过干扰或抑制基因组中原有某个基因的表达,去除生物体中某个我们不需要的特性。“外源基因”是指在生物体中原来不存在的基因,也就是外来的基因。转移了外源基因的生物体会因产生新的多肽或蛋白质而出现新的遗传性状。目前,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的外源基因大部分来自于外源物种,如转基固抗虫棉的Bt基因来源于一种土壤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基因。而开发来源于本物种的基因并转化到该物种是当前转基因研究的热点,改变“内源基因”的表达模式也可显著改变物种的遗传性状。

传统的育种学主要采取杂交育种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人为的干预,使养殖的动物和种植的作物中不断地积累“有利”基因而减少“不利”基因。因此,无论是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还是现代生物技术产生的转基因育种技术,都是以使动物或植物获得优良基因为目的来进行遗传改良的。在这个层面上,转基因育种与常规育种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相同,都是遗传物质,即基因的交换。但是,转基因技术又与传统育种技术明显不同。常规育种技术要通过有性生殖阶段,如果要从种外引入优良基因就无能为力了,因为不同的物种难以或根本不能产生后代,即所谓的“生殖隔离”。而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的界限,实现传统育种技术不能做到的物种间的基因转移,理论上可实现任何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其次,转基因技术实现了对具体基因的精确操作。传统育种技术通常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目标物种进行选择的,对于目标物种后代性状的预见性相对较差;而转基因技术则是针对功能明确的基因进行操作和转移,可以准确地预知转基因后代的性状。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更加快速、高效地改变目标物种的性状特征,从而极大地加快育种的速度,提高育种的效率。

转基因技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人为的打破了物种生殖隔离屏障,将来自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某一基因片段在载体的介导下引入到其它生物基因组中以改变其遗传性状,使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界的遗传物质实现交流,因此转基因产品的危险或者潜在风险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关注最早可上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DNA重组技术的安全性争论。人们担忧重组DNA实验会创造出新的病原体,引发致命流行病,会创造出难以控制的怪物,甚至会被用于改变人类的基因组。但科学界通过大量的证据终于让人们相信,在严格管理下,重组DNA技术是安全的。近年采,人们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担忧逐渐集中到了转基因农作物上,但国际上一些组织和许多国家的权威部门在发布有关转基因作物或食品的报告中,都明确指出现在进行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农作物尚未发现生物安全性问题。虽然目前依然存在一些其他的有关转基因衣作物存在生物安全性的报道,但对这些报道,国际权威机构或主流科学界尚朱认同。

(选自科技部《转基因科普小知识》有删改)

6.下列关于“外源基因”的说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外源基因是指在生物体中原来不存在的基因,也就是来自外源物种的基因。

B.外源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后会出现新的遗传性状,因为它会产生新的多肽以及蛋白质。

C.外源基因要先进行人工分离和修饰,然后才能稳定遗传和表达,从而达到创新和遗传改良的目的。

D.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土壤细菌,它有一种Bt基因,对于转基因抗虫棉来说,Bt基因是一种“外源基因”。

7.对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区别,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的界限,实现任何物种间的基因交流;而常规育种技术要通过有性生殖阶段,对从种外引入优良基因无能为力。

B.转基因技术是针对功能明确的基因进行操作和转移,传统育种技术只能在基因组水平上对目标物种进行选择。

C.转基因技术实现了对具体基因的精确操作,可以准确地预知转基因后代的性状;传统统育种技术通常对于目标物种后代性状的预见性比较差。

D.转基因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改变目标物种的性状特征;传统育种技术要不断反复地积累大量动植物,育种的速度、效率都不如转基因技术。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显著改变一个物种的遗传性状,既可以导入“外源基因”,也可以改变“内源基因”的表达模式,后者具有明显优势从而成为研究热点。

B.转基因技术打破了物种生殖隔离屏障,使不同物种的遗传物质实现交流,所以有人怀疑转基因产品存在危险或潜在风险。

C.DNA重组技术曾经引发人们对疾病、生物品种等方面的担忧,但大量的证据告诉人们,最组DNA技术是安全的。

D.如今人们主要担心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问题,但国际权威机构和主流科学界都认为转基因农作物是安全的,所以可以进行商品化生产。

试题答案:

6. D(A、“外源基因”大部分来自外源物种; B、原文是“新的多肽或蛋白质”;C、文中并没有提到先后顺序)

7. C(A、原文是“理论上可以实现任何物种间的基因交流”;B、“传统育种技术通常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目标物种进行选择的”;D、原文是不断积累“有利”基因,而不积累大量动植物)

8. B(A、最后一句无中生有;C、扩大范围,原文是“在严格管理下,重组DNA技术是安全的”;D、强加因果,且并没有直接确认是安全的)

第五篇: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正方)

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正方)摘要 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这是一个新兴独立的技术领域。随着基因技术的快速发 展,它对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食品、医药、环保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但转基因技术具有双重性,它在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危险,并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伦理问题,还有可能影响生态环境,危害人类健康。

关键词 转基因 伦理问题 生态环境

一、转基因技术的定义及其获得

转基因技术是以重组DNA技术为核心,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性状的可遗传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Transgene technology)。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转基因的获得是取自现有的生物体的 DNA,制内切酶或外酶把 DNA切割成若干小段,然后再把这些小段用连接酶接入载体,并建成载体克隆 把理想基因载体放入大肠杆菌等宿主细胞中扩大 增殖,或采用 PCR 的方法扩增 再对扩增的 DNA片断进行适当修饰,然后进行转移,或将特定的控制序列连接到目的基因的结构序列上,从而创造一个新的重组基因,然后再进行转移。

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成熟,推动了各个产业的发展,尤其以农业为代表。2006年,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以 13%的速度迅猛增长,首次突破了1 亿公顷。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户数量也迅猛增加,首次超过 l 000 万户。[2] 2008年至少有25个国家使用生物技术,非洲有极大的发展,非洲大陆从一个国家增加到三个,现在有1330万生物技术是农民来使用生物技术,新增了130万个,小规模或者资源贫乏的农民是占90%或者1230万。第一个十亿公顷用了10年,第二个十亿将来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6月的时候曾经说过,要解决粮食问题,我们必须依靠大科技,就是生物技术方面的政治意愿,我们要依靠生物技术措施,依靠生物技术,另外特别依靠基因,数月之后,他又宣布在未来的20年将投入25亿元用于转基因作物的生产。在2006年到2015年,使用生物技术的国家数量加倍,还有非洲国家,在东欧,在拉美,使用这项技术的农民数量,从一千万到一千二百万。这个数字到2015年还可以增长到五千万到六千万

三、转基因技术的优势与主要应用

转基因技术有如下优势:第一,增加产量。在传统作物中植入快速生长基因后,农作物的特性得到了改善,不仅可缩短生长期而且还增加作物产量, 使土地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也使人类从此告别缺粮的历史。第二,改良品质。植入不同的基因片段,可使食品的外观、味道、口感甚至营养成分完全改变, 将使人类的食物进入一个随心所欲的新时期。第三, 增强抗逆性。通过基因改变,使传统作物具备了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因此可大大减少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 防止环境污染;通过改良基因,人类能让作物具有耐寒、耐热、耐干旱或耐涝的不同特性,从而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农作物将彻底告别靠天种植的历史。第四, 生产转基因药品。将一种有治疗作用的基因植入某种食品,人们只需吃食物就能预防或治疗疾病。正因为转基因技术有以上的巨大优势, 各国才争相投入大量财力,加紧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打造生物技术经济强国战略计划, 制定并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优先发展的基本公共政策。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保罗先生预言: 推动社会经济未来发展的代表方针将由信息科学转为生物科学。[3]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动物饲养和医药研究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人类生命科学中开发应用

(一)疾病诊断

(二)基因治疗

(三)医药生产 1997年,美国首先应用重组DNA技术,把重组的人生长激素抑制素基 因导人肠杆菌,生产人生长激素抑制素。目前,已通过重组DNA技术生产活性多肤药物。[4] 2.在动物中开发应用

重组DNA技术在动物中的重要应用项目是转基因动物培育和应用。1981年,Gordon和Ruadle成功培育了转基因小鼠,开拓了转基因生物的时代。此后,世界各国相继培育出转基因动物,并应用于各个领域。3.在植物中开发应用

重组DNA技术另一重要应用领域为培育转基因植物,并进行应用开发研究。从1983年报道了第一例经分子杂交验证的转基因烟草后,目前有60余种植物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烟草等。

四、转基因技术的弊端及环境与伦理道德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双面性的,我们在看到转基因技术应用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 大利益的同时也应看到转基因技术也可能会给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或多或少破坏了生物界领域的和谐。转基因技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危害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基因飘逸即基因流或基因水平转移到其他近缘物种。如加拿大发现转基因油菜与野生近缘种间发生过交叉杂交,从而形成所谓!超级杂草∀,导致野生等位基因的丢失,从而造成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影响生态平衡。

第二,转基因植物产生的杀虫毒素可由根部渗入土壤, 某种单一的转基因植物的大量种植可能会对土壤生物及微生物和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因而减少本地区物种的多样性。

第三,转基因产品的毒性, 能引起人的过敏反应。如 1995年发现美国国际先锋公司转巴西坚果基因的大豆能引起人过敏,在转花生基因的作物中也有过过敏现象。

第四,转入植物的标记基因(特别是抗生素基因),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扩散到其他微生物中并使其产生新的抗药性,导致超级病原菌的产生。[5] 虽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转基因技术迄今并未发现真正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数亿人食用 4000多种转基因食品,连续多年也未发现对健康产生任何伤害。但是,转基因作物对大自然的影响目前还无法完全证实。已有教训表明, 任何进入新环境的外来物种,都有可能会在当地引发一场生态浩劫。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过程只经历了不足10年的时间,然而, 转基因生物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可能需要20年、50年甚至是 100年才能被发现。转基因作物一旦进入自然生物链, 其人造的特性和缺陷就会无休止地流传下去,永远无法被控制或被收回,对大自然的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此外,基因技术的发展使克隆人、胚胎干细胞克隆、制造非人非兽的怪物、选择优良人种、制造基因武器等等问题成为可能,这些问题会对社会道德、国家和人类安全、社会稳定与文明传承都构成严重的威胁。基因技术成果如果被滥用,那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包括伦理和法律体系)都会被颠覆毁坏, 人类社会将会倒退。

五、总结

总之,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然而,它的发展总会伴随着各种利弊问题。我们必须以一种谨慎的态度来看待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对人类发展而言前景是广阔的,影响也是深远的。[6]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坦然面对在对转基因技术运用过程中带来的是与非,在对转基因技术充分重视的同时加快安全性技术的研究,让转基因技术在促进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带来科技领域和生物界领域的重大飞跃,让转基因技术真正造福于人类。参考文献

[1] 刘晓兰 王仁华.动物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J].湖南饲料, 2010(1)[2] 陈学敏.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多样性的冲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11,2011(3)[3] 刘松鑫.基因重组技术与伦理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6 ,27(3)[4] 童学军.重组DNA技术开发研究[J].福建农业科技.1996(4)[5] 刘松鑫.基因重组技术与伦理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6,27(3)[6] 杨立灵.转基因技术的伦理道德思考[J].科教纵横.2010(6)

下载转基因技术的现状与未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转基因技术的现状与未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选修-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利弊探究 生科与人文 第十四组周一 1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班 苏临穆 201625010422 15地理信息科学(1)班 叶梓豪 201525120120 15环境工程(5)班 张杰聪 20151404......

    中国雷达现状与未来

    中国雷达现状与未来〖特别报道〗作者 航空报国追求第一 2006新年倾情奉献【本人郑重申明】雷达技术和装备是国防建设的关键环节;本文有关中国雷达的图片和数据都是官方网站和专业......

    中国房地产业现状与未来

    中国房地产业现状与未来 姓名:吕文祥 学好:200930455011班级:09自动化 摘要:近几年,我国建筑节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在建筑领域,而自在社会各个领域已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

    小岗村现状与未来发展规划

    小岗村现状与未来发展规划 一、 小岗村现状 (一)小岗村基本情况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有“农村改革第一村”的美誉,是中国十大名村之一。小岗村位于凤......

    网络安全技术现状与展望

    计算机前沿讲座论文《网络安全技术现状与展望》 班级: 计算机民本(12-1) 姓名:吐尔逊阿依.达吾提 学号: 5011107127 讲师: 李鹏 日期: 2011-12-02 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制 网络安全技......

    自然辩证法论文--中国的转基因技术

    自然辩证法论文 题目:中国的转基因技术学生姓名:学号: 年级: 院(系): 专业:评阅教师: 中国的转基因技术 摘要: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片段的来源......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摘要]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秩序状况堪忧,民众与基层国家......

    OLED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OLED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前言: “绿色照明”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对节约电能、保护环境的照明系统的形象性说法。绿色照明的科学定义为:绿色照明是指通过科学的照明设计,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