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特征、成因及对策的相关研究
摘 要:在我国,“农村贫困大学生”在大学生中是占有很大比重的一个群体。这一群体在经济、文化上处于边缘状态,特别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本文将从农村贫困大学生现状、特征、成因及对策四方面进行阐述。关键词: 农村贫困大学生; 弱势群体
自震惊全国的“马{学}加{海}爵”事件发生以来,农村贫困、特困大学生的生存状况,特别是他们的心理状况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弱势群体是一个比较意义的概念,具有明显的相对性。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具体是指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其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发展机遇、物质生活条件等一方面或多方面处于劣势(如经济拮据、心理脆弱等)的群体。在我国,“农村大学生”在大学生中是占有很大比重的一个群体,也是相对的弱势群体。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二元制结构,导致城乡贫富差距、城乡文化差距都很大。很多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在经济上呈现贫困状态,文化上处于边缘状态,所以这一群体特别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心理问题困扰高校农村贫困生的现状
心理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贫困大学生的重要因素,在当今社会,因为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农村贫困大学生的重要影响一直被社会所关注,主要表现有:
(一)成绩滑坡,学业荒废
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经常要为各种费用操心,无法专心学习。有的无视校纪校规,忙于赚钱而随意旷课,直接影响学业。有的只顾怨天尤人,对生活绝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认为学好学坏一个样,无心学习甚至厌烦学习。大部分贫困生虽然想搞好学习,但焦虑的情绪使其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效率低下。同时,自卑的心理便其不愿意向同学、老师请教,也没有坚定的信心。正因为如此,我们经常发现,贫困生中总有大批人学习落后,成绩垫底。
(二)心理脆弱,人格缺陷
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重负,造成了精神和心理上的贫困,成为“双困生”。生活使他们形成了过分自尊和封闭的心理定势,精神经常高度紧张,防范意识强,心胸狭窄,对他人的言行举止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并喜欢牵强附会,因而极易受到伤害。其中部分人只能接受成功和荣誉,而不能经受失败的压力,稍遇挫折,就会心灰意冷,悲观绝望。这样由于性格上过于内向,精神上焦虑不安,萎靡不振,人际交往自我封闭,言谈举止小心翼翼,造成人格上的缺陷,给人一种消沉、懦弱的感觉。
(三)诱发心理疾病
贫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情感中的对立面常常交织在一起。如自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幻想与务实,进取与消极,冲动与压抑等等。很多贫困大学生盲目地追求物质生活,理解幸福就是绝对利欲观和享受观,失去了作为社会人的秩序性,因为经济上的原因,当他们得不到肯定和满足时,他们要么选择精神颓废,意志消沉,无聊发泄与消极反抗,要么走向偏激,愤世嫉俗,走入误区。当这种内心矛盾长时间得不到其他人的抚慰、疏导,特别是心理冲突强度迭加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心理失衡,诱发一系列的严重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强迫症等。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宣泄或解决,一旦不堪忍受或者受到新的刺激,极易导致越轨犯罪,这方面的报道已是屡见不鲜。
二、高校农村贫困生的主要心理特征
农村大学生弱势群体从进校伊始就背负着与其他人不同的压力和负担。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由于受经济、文化等方面弱势的影响,在生理、心理方面都与其他人有一定的差别,这也就构成了这一群体独有的特性。
(一)自卑与自尊心理冲突
来自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庭的农村贫困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其原有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以及受其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使他们发觉自己在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差距悬殊,遂有自惭形秽之感,自我评价偏低。北京某高校一位休学的贫困生对采访的中国教育报记者谈到:“我在学校中生活和学习的压力很大,城市孩子中很多基本的技能我都没有,我不会打球、不会唱歌。高中的时候,我学习很好,能够赢得大家的尊重,可到了大学,同学们学习都很好,而且大学生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学习,在其他方面我再也找不到自信。对于手机、电脑,我不仅不会用,而且几乎没有见过。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很差,也总觉得周围的同学、老师都在嘲笑我。”自卑是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活动。其表现为对自己能力评价过低,怀疑自己,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担心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心理状态。在校园里,我们常常看到:一方面,贫困生整天愁眉不展,情绪低落,郁郁寡欢,不苟言笑,遇事退缩,表现出极大的自卑感。自叹不如,盲目自卑。有些贫困生形成了一些错误认识,认为自己家庭条件差,时常囊中羞涩,难以在与人交往中“挥洒大方”,而寒酸的外表也常常使他们自惭形秽,担心别人看不起;或是由于以前曾经有过一些因贫困而遭受他人耻笑的经历而导致心理挫折,遂自视处处不如人,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出现强烈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贫困生的自尊心比一般大学生的自尊心强。有关调查发现,很多贫困生在接受解困过程中,宁愿贷款、勤工俭学,也不愿接受社会、个人的资助,他们认为人情债很难还。作为农村贫困生,他们不愿提及经济上的窘迫、也不愿让同学怜悯和看不起自己。出于自尊,贫困生容易产生自我保护意识,其表现为敏感、偏执和过激。因此,他们的心理长时间处在自尊与自卑的冲突中,这种自卑与自尊的心理矛盾,使那些来自贫穷地区人们原有的韧劲毅力和艰苦奋斗精神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下,慢慢地扭曲变形,逐渐形成了既自卑又自尊、既坚强又脆弱的双重性格。他们过分地看重自尊是因为除了自尊以外他们大抵是一无所有的。而自我评价过低又使他们经常陷入自卑的泥潭,自认为低人一等,与人比较时,常常以人之长比己之短,越比越没信心。其表现为自怨自艾、悲观失望、郁郁寡欢、离群索居。
(二)焦虑与忧郁心理矛盾
在日常生活中,贫困生因为预感到困难将要到来,感到没有把握,无能为力而又无法有效地加以预防和解决,从而产生担心、紧张的情绪和焦虑心理。其表现为提心吊胆,惶惶不安,忧心忡忡。由于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保证,没有充足的费用添置学习资料和设备,不能按时交纳学费等,还有些基础较差或来自边远山区的贫困生总是早出晚归地读书,但由于种种原因考试成绩却很不理想。这就使他们产生深感对不起家长、老师的焦虑心理。此外还有就业的压力,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很大程度上还存在不公正的现象,加之农村贫因生在外形、风度、气质、言语等方面也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因而贫困生就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就更大。他们不可能依赖父母,惟有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处于不败之地。由于他们为此焦虑不安、心理烦躁、烦闷、内疚,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忧郁的情绪。其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什么事情也不感兴趣,打不起精神。例如有的贫困生连学校为他们发放的救济物资也不敢光明正大地消费和使用,怕别人议论。由于贫困生对家庭的担心、对未来的迷茫、对贫富差距的不理解、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认识不够等,再加上现实生活中时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些都不停地咬噬着他们异常敏感的心灵。渐渐地他们在焦虑与忧郁冲突中一天天走向消沉,实际存在的经济压力和由于他们不能够正确认识而过分夸大的其他方面的困难,几乎压垮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忧郁心理使他们觉得生命中没有希望。许多贫困学生表现出情绪极不稳定甚至走向自杀的边缘行为,这就是心理矛盾冲突的结果。
(三)孤僻、离群与自我封闭心理
部分农村大学生非专业知识面较窄常有落伍心理。由于当代城市大学生从小生长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非专业知识面较宽,对天文地理、人生哲学、社会轶闻等有的同学论述起来头头是道;相比之下,长期生活
在文化知识贫乏的农村大学生,非专业知识面就显得比较窄。每当同学在海阔天空闲聊时,部分农村大学生总是沉默不语,害怕说错了被别人看成无知当作笑柄。虽然,他们在“业余听政会”上也能知道很多东西,但是,他们内心里总感到自己的非专业知识面太窄与城市大学生比还是有些落伍。由于自卑、缺乏自信心,农村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的心理特点。行为上常表现出:喜欢听同学闲谈,自己不太多讲,有时附和着别人来掩饰自己落伍心理。与同学交流,害怕别人问及家庭,很少向别人敞开心扉,独来独往,少数贫困生如果自己不进行调适,外界不进行干预,那么,再进一步他们就会走向心理封闭。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心理素质上较差的大学生苦苦挣扎,一部分人勇敢坦然地直面贫穷并通过各种途径改变自己的处境,调整自己的心态。但往往有一部分学生却在心理失衡以后不去面对现实、不去奋发进取,而是不知所措。他们无心学习、无心交际。经常做的就是进行消极的“自我安慰”——“没办法,我没有钱”。错误地认为没有钱就没有一切。看不到任何能够改变和走出这一境地的希望,一步步慢慢地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
(四)敏感多疑与嫉妒心理
由于心理负荷较重、经济地位较低,贫困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最怕别人议论自己的不足,因此有时特别多心。贫困生内心设防很多,经常疑心其他同学说其吝啬、老土等,所以他们越来越不愿与同学交往,同时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有的甚至对家境富裕的同学产生嫉恨。通常情况下,贫困生的嫉妒心理来自三个方面:一方面,在与他人相比较时,认为自己不论是在学习、智力方面、还是在能力等方面自身条件都不落后于其他同学,只是因为家境贫寒,所以才感到心理不平衡、不服气,由此产生“比较型嫉妒”心理;另一方面由于贫困生面对丰富的物质诱惑而又不能享受,由羡慕而产生“羡慕型嫉妒”心理。第三个方面是富裕学生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和傲慢刺激了贫困生,使他们心生不满而产生“嫉恨型嫉妒”心理。如果这种嫉妒型心理障得不到及时缓解,他们就有可能走向极端——报复他人、伤害他人和社会等。
三、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高校农村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样的,下面从社会、家庭和个人三方面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社会因素
在市场经济负面因素影响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惟一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人们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贫困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特别是在法制不完善的情况下,看到有的人靠非法手段大肆敛财,迅速暴富而一掷千金,但自己却在为每天几元钱的生计发愁时,不平衡的心态很快形成,甚至发展成反社会的偏执人格。
其次,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贫困大学生没有父母可以依赖,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
再次,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由于处理方式不恰当,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伤了自尊心,加重了自卑心理。
(二)家庭状况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学生家庭状况各不相同。而三分之二的农村特困生都集中在老、少、边、穷的山村地区。越是贫困的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成就期望值通常也越大。父母宁愿节衣缩食甚至不惜卖血也要供孩子上大学,贫困生身上一般都寄托着将来通过自己的成就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巨大希望。贫困生在求学过程中要承受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学生常为自己求学的花费有负疚感。这种压力既是贫困学生努力学习的巨大动力,也是当他们的努力失败以后迅速形成自惭、自责心理甚至离校出走的重要因素。
(三)个体因素
个体的心理素质是影响贫困生心理的内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不少贫困生自我评价偏低,自我认同的偏差往往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使他们在思索自身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时,难以正确认知,因而产生了各种心理的问题。贫困生往往面临各种心理矛盾交织,自我调适能力偏低,加上一般具有较封闭的特点,不愿将自己的痛苦和困难暴露给别人,及时寻求外在的帮助与解脱,这些心理矛盾的积累和压抑,使他们的心理素质更加脆弱。贫困生的道德素质特别是诚信素养也是间接产生贫困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就是国家助学贷款。现在银行为什么不愿意给贫困生放贷,核心问题是已经毕业的贷款贫困生不讲诚信,不按时还款付息。这样一来,,本来抱着莫大的希望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解决燃眉之急的希望落空,心里被气愤、抱怨、无赖、沮丧的阴影占据了。谁之过,贫困生自己。还有诸如参加校内勤工助学不尽职尽责,校外打工“短斤少两”,家教辅导敷衍塞责等等。
四、解决高校农村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为了保证每一个农村贫困生不因贫困而挨饿,不因贫困而辍学,不因心理压力而妨碍成长,以健康的心态度过大学时光,我们因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
对于一个大学生个体来讲,小学、中学阶段的学习是开展大学学习的基础,也是整个人生的基础。而很多农村大学生综合素质处于弱势是与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不牢固有联系的。因此,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应该关注农村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和安置工作。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农村的现状与问题有着直观而深入的了解。国家可以探索性地投入专向经费,有计划、有方向性的资助、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大学生,并使之返回农村从事农村建设与治理工作(可以先试点再推广),如果成功将会改善我国目前的农村建设现状,大大加快农村发展进程。国家同时也应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
(二)加强高校相关建设
加大贫困大学生的物质扶助,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不良心境,物质扶助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教育引导的前提和基础。在高校中建立、完善一个较为完整、包括:“奖、贷、助、减、补、扶”六位一体的助学体系。同时应努力创设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通过长期、稳定、多途径的勤工助学来间接地加大贫困生的物质扶助,这不仅可以缓解高校直接用于补助资金的紧张,而且还可以克服一些特困生的依赖心理,培养他们的自立精神。另外,积极寻求社会多方面的支持,通过多种形式(希望工程、企业赞助、社会兼职等)加大特困生的物质扶助,让他们在感受社会温暖中,调整心态,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其次,应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完善和加强心理咨询处的工作,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解困”工作必须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通过心理咨询、专家讲座、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与途径。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挫折教育,让他们明确心理素质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心理调节方法,适时采用升华、宣泄、代偿、合理化等调适技巧,舒缓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冲突,克服心理素质方面的缺陷,提高自身挫折承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接受自我、悦纳自我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迎接生活的挑战。
(三)农村大学生弱势群体应加强自身修养
农村大学生弱势群体自身应加强科技文化、思想道德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以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内在修养。形成一个独立的,客观的,稳定及理性的自我评价体系。同时塑造自尊、自爱、自强的人生品格,把自己打造成符合时代需要的,经得起时代浪潮考验的合格大学生和时代青年。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暂时的社会不均,是社会改革进程发展中所不可避免的,现在贫困并不代表将来贫困,贫困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自己甘于贫困,不去努力而指望他人来解困。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引导贫困大
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出狭隘的金钱和琐事圈子,将个体需求与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坦然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困难,树立自强向上的人格品质,在逆境中塑造性格,锻炼意志,忍人之所不忍,经受住各种挫折的考验,真正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参考文献:
[1] 彭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3).[2] 张晓琴,陈松.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3] 杨韶昆.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焦作公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4] 廖忠友.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6).[5] 代堂平.压力及其化解——对农村大学生认知失调的一种可能解释[J].中国青年研究,2005(6).[6] 伍安春,张旭东.农村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的调查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0(2).
第二篇:农村贫困党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农村贫困党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程新华
目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部分农村党员还处在贫困状态,不能发挥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因此,通过对我镇农村贫困党员现状及成因的调查,谈几点意见和看法,改变农村贫困党员贫困面貌的意见和看法:
一、基本情况
霍尔奇镇辖区面积521.3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59个村民小组,辖区内总人口21200人,党员472人,贫困党员46人。占党员总数的9.7 %。
二、农村贫困党员的现状及成因
近几年来,霍尔奇镇人民在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农村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均收入较前几年有所提高,但同其他贫困户一样,贫困党员由于基础薄弱经不起特大自然灾害的冲击,勉强达到丰年温饱,欠年返贫,加之个别党员思想僵化,墨守陈规,既无发展经济的真本事,更无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更谈不上起模范带头作用。
此外,信息不灵通,无增加收入的一技之长,资金匮乏都是造成农村党员贫困的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
(一)信息闭塞、思想跟不上时代的节拍。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思想跟不上。一些基层党组织忙于经济工作,忽视了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基层党组织借口经济工作忙,而将多数组织活动如“三会一课”等都同行政会议搅在一起进行,影响了党组织活动的效果;导致了党员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使一些农村党员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知之不多,知之不全。由于长期缺乏严格的组织生活,甚至连党的宗旨、奋斗目标都弄不清,从而淡化了党员的使命感。
由于消息不灵通,使他们仍然维持在。加之,生产力水平低,生产经营方式简单粗放使生产出的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都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由于思想僵化、墨守陈规,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导致目光短浅,只知道市场什么好买,我种什么。
(二)科技培训跟不上去,缺乏增收的一技之长。
目前,由于科技培训工作,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在培训方式上搞“大集中”,不分层次、不分行业地搞集中辅导。在培训内容上千人一面,缺乏针对性,从而影响了党员科技培训的效果。
部分党员把精力不全放在发家致富搞生产方面,鸸与普通农民一样,无创收的科技本领,逐渐贫困落后。
(三)资金短缺,也是制约,贫困党员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困素:
综上所述,当前解决农村贫困党员,贫困状况的对策和措施,主要有:
(一)加强学习,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实用技术教育。充分发挥农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必须对他们强化市场经济知识和实用技术的教育。要在符合多数党员实际需求和理论灌输的基础上,注重加强党员对科技应用的感性认识。一是培训时除保证科技人员理论教学外,还应让一些专业户走上讲台传授经验,将实用技术通俗化,拉近科学技术与农民党员之间的距离。二是结合实用技术的理论学习,要及时组织党员到实用技术应用得好的地方参观学习,使他们对物化了的实用技术看得见、信得过,从而起到空泛说教所起不到的作用。三是利用科技电影、电视、录像等形式,对农民党员进行形象直观的科技知识教育。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对部分贫困党员的具体情况,投入资金,把他们扶持成为养殖、种植方面的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全镇的贫困党员尽快脱贫致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霍尔奇镇人民政府)
第三篇:农村贫困党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农村贫困党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党的十七指出:共产党员“要带头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新时期,农村共产党员要想体现党的先进性,做好三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模范,才是最好的实际行动。
目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部分
农村党员还处在贫困状态,不能发挥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因此,通过对恩施市红土乡农村贫困党员现状及成因的调查,谈几点意见和看法,改变农村贫困党员贫困面貌的意见和看法:
一、基本情况
恩施市红土乡辖区面积230.8平方公里,辖11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97个村民小组,辖区内总人口46278人,党员1425党员180党员总数的13%。
二、农村贫困党员的现状及成因
近几年来,恩施市红土乡人民在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农村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均收入较前几年有所提高,但同其他贫困户一样,贫困党员由于基础薄弱经不起特大自然灾害的冲击,勉强达到丰年温饱,欠年返贫,加之个别党员思想僵化,墨守陈规,既无发展经济的真本事,更无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更谈不上起模范带头作用。
此外,信息不灵通,无增加收入的一技之长,资金匮乏都是造成农村党员贫困的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
(一)信息闭塞、思想跟不上时代的节拍。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思想跟不上。一些基层党组织忙于经济工作,忽视了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基层党组织借口经济工作忙,而将多数组织活动如“三会一课”等都同行政会议搅在一起进行,影响了党组织活动的效果;导致了党员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使一些农村党员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知之不多,知之不全。由于长期缺乏严格的组织生活,甚至连党的宗旨、奋斗目标都弄不清,从而淡化了党员的使命感。
由于消息不灵通,使他们仍然维持在。加之,生产力水平低,生产经营方式简单粗放使生产出的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都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由于思想僵化、墨守陈规,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导致目光短浅,只知道市场什么好买,我种什么。
(二)科技培训跟不上去,缺乏增收的一技之长。
目前,由于科技培训工作,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在培训方式上搞“大集中”,不分层次、不分行业地搞集中辅导。在培训内容上千人一面,缺乏针对性,从而影响了党员科技培训的效果。
部分党员把精力不全放在发家致富搞生产方面,与普通农民一样,无创收的科技本领,逐渐贫困落后。
(三)资金短缺,也是制约,贫困党员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困素。
三、对策
(一)加强学习,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实用技术教育。充分发挥农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必须对他们强化市场经济知识和实用技术的教育。要在符合多数党员实际需求和理论灌输的基础上,注重加强党员对科技应用的感性认识。一是培训时除保证科技人员理论教学外,还应让一些专业户走上讲台传授经验,将实用技术通俗化,拉近科学技术与农民党员之间的距离。二是结合实用技术的理论学习,要及时组织党员到实用技术应用得好的地方参观学习,使他们对物化了的实用技术看得见、信得过,从而起到空泛说教所起不到的作用。三是利用科技电影、电视、录像等形式,对农民党员进行形象直观的科技知识教育。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对部分贫困党员的具体情况,投入资金,把他们扶持成为养殖、种植方面的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全镇的贫困党员尽快脱贫致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四篇:“城市贫困群体”现状、成因及对策
“城市贫困群体”与社会保障
城市贫困已经并越来越成为影响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主要矛盾。如何 解决“城市贫困群体”的生活问题,保证这些人群的基本生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积极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提高贫困人员的就业质量,加强就业保障,帮助其脱离贫困和贫困边缘。可以说,对城市贫困群体来讲,就业是最大的社会保障。
一、城市贫困群体的主体及现状
当前“城市贫困群体”的主体是下岗、失业人员和企业退休人员中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城市居民生活最低保障线”的人员。
“城市贫困群体”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1.贫困人数逐年增加。近年来,享受低保人数出现逐年上升趋势。
2.贫富差距逐渐加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虽然建立起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调整机制,但市场规律带来的无情竞争、优胜劣汰,造成经济体制 转型期的贫富悬殊,差距加大。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幅逐年下降与社会平均工资标准增幅的逐年提高形成反差。
3.多种困难类型组合造成家庭更为贫困。据调查,贫困群体中单一困难的是 少数,而大多数为多种困难类型组合造成的家庭,我们暂且称为“多元贫困家庭 ”。他们中有的是双下岗、双失业或一下岗一失业,其子女未成年,正在上学; 有的本人下岗或失业,其爱人是农村户口,并带有未成年子女;有的家庭有残疾或重残、重病人等等。
二、城市贫困群体的成因
“城市贫困群体”的问题,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之一。人们对“城市贫困群体”成因的认识与理解,必须引起管理层的足 够重视。
一是不能陷入认识误区。误区之一:有些人把城市贫困归咎于改革和市场经 济体制建立,看成是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之过,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城市贫困群 体的出现是诸多错综复杂的综合因素造成的,改革和市场经济,尤其是竞争机制 的引进是出现城市贫困群体的原因之一,但绝非根本的、唯一的原因。恰恰相反,没有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只能带来整个国家的落后。改革发展是缓解直至逐 步缩小、消除城市贫困的必由之路和治本之举。误区之二:混淆相对贫困和绝对 贫困,不分贫困程度,把收入相对较低,生活水平相对不高统统视为贫困者。城 市贫困人员应该指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中的绝对贫困者。
二是应历史、全面、客观地分析。从宏观上分析:一是在经济体制转型,由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法规、政策滞后,造成了 部分人群贫困。二是市场经济供求关系、价值规律作用,尤其是竞争规律作用的 发挥,优胜劣汰、效率优先、收入分配、利益调整的立足点向竞争机制倾斜,而 不是向平等理念倾斜。三是国家规定的工资制度、市场决定收入制度与部分企业 实际用人、分配的不合理制度的差别;以及资本收入、劳动收入的差别,成为高 收入富裕人群与低收入或困难人群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
从微观上分析:一是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使长期工作在“全民”、“集体” 企业的人们,固化在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观念中,下岗、失业后抱着陈旧观念,不 愿参加力所能及的再就业工作。二是这部分人员年龄大、身体弱、技能低、缺乏 竞争就业条件。三是部分人员因种种原因丧失或部分丧失再就业能力,难以取得 其它收入。四是政策的不完善,造成部分享受低保且有劳动能力人员,宁吃低保 也不愿再就业;或者隐性就业。五是低保只是收入的标准,而本人或家庭成员因 重症、难症或发生特殊事故造成贫困的救助制度刚刚制定或尚未提出解决办法。六是部分企业因不景气拖欠在职、退休人员医药费,造成退休人员名义上有退休 金,而实际用于生活上的费用却寥寥无几等等。
三、现阶段城市贫困的主要原因
从就业角度看,下岗、失业或就业不充分是现阶段城市贫困的主要原因。
据社科院对6城市职工下岗情况的调查,从全部调查样本看,下岗期间的家庭 人均收入为每月202元,占下岗前月收入以及在职职工月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9.66% 和55.49%。而从获得再就业机会的下岗职工的福利状况看,其家庭人均收入不仅 要远远高于下岗期间的职工,也高于原下岗企业的在职职工。再就业职工的家庭 人均收入比处于下岗期间的职工家庭人均收入高出89.1%,比在职职工的收入也 高出4.95%;其次,下岗直接引发了城市贫困。6城市调查还显示,调查样本职工 下岗前家庭人均收入均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而下岗期间的家庭人均收入有4 个城市的平均值在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在有的城市下岗职工调查样本中,甚至有40%的下岗职工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陷入绝对贫困。
失业人员的情况也大体类似。据劳动保障部10城市抽样调查,在失业期间,43.9%的失业人员靠失业保险金生活,每月领取失业保险金在150~200元的占45.8%,42.9%的失业人员家庭收入的半数以上来自失业保险金,而失业人员家庭人均月 收入在3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就占到54.3%。由于失业保险金通常比下岗职工基 本生活保障标准还要低,因此会有更高比例的失业人员及其家庭陷入贫困。
在职人员(如国有困难企业职工、部分外资私营企业职工、农民工等)的贫 困问题也不容忽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国家颁布了《劳动法》建立了劳 动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但劳动违法案件一路攀升的势头并没有扼制住。从 1998年到2002年,劳动违法案件、群众举报案件数大幅上扬,2002年劳动监察查 处的劳动违法案件数比1998年几乎翻了一倍,群众举报 案件数也增加了约70%。2002年仅查处的拖欠工资额就达到了14.2亿元,还有些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连最低 工资标准都达不到。劳动争议案件的增长增况也如出一辙,在经历姑年代的超高 速增长之后,虽然近两年增势趋缓,但仍以两位数的速率递增。透过劳动者权益 受侵害的严峻事实,可以看出劳资双方的权益不对称状况和劳资矛盾还在加剧,劳动者的就业状况不断恶化,就业质量下降,由此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经济状况,导致城币贫困蔓延。
可见,下岗、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是劳动者陷入贫困状况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中国当今社会里,劳动依然是人们基本的生存手段。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采 取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减少失业人口、是消除贫困的治本之策。对贫困人口而 言,就业是实现其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是消除贫困的 最基本的手段。目前,我国城市贫困人口规模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者 下岗、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而再就业和正规就业又较为困难。国家统计局的统 计也进一步印证了上述观点:2001年全国32.1%的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减少,其中 92.1%的家庭是由于就业人口减少或工资及奖金等减少而减收。毫无疑问,缓解 贫困的出路在于促进就业。
四、解决“城市贫困群体”对策
随着下岗向失业并轨.国有企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冗员将直接进入劳动力市 场。可以预见,未来的城市贫困群体将主要是失业人员(尤其是长期失业人员)和部分有工作但就业质量不高的人员(包括从事非正规就业的灵活就业人员)。因此,妥善解决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再辅以就业保护措施提高已就业者的就业 质量,是城市贫困群体就业保障的关键所在。
对城市贫困群体就业保障,总体思路是“个人自强自立,市场机制就业,社会 提供援助,国家就业保护”。总体目标是在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等方面向贫困群体 倾斜,通过就业援动让城市贫困人员获得一份有收入的工作。并通过就业保护改 善已就业者的 生活状况,从而缓解贫困。具体方法是,对年纪较轻、有一定技能 和有再就业信心的,一定要扶持、帮助,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他们创 业或通过劳动力市场就业;对信心不足的要把情况进行必要的培训,多给予职业 指导,并不厌其烦地介绍就业;对年龄大、技能差且无再就业信心的,恐怕更多 地只能通过计划安置手段解决其就业问题;对有工作的低收入者,主要是通过加 强权益保障工作,提高其就业质量,从而改善其经济状况。
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并完善贫困群体就业保障
随着下岗向失业并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长期失业人员为主体的城 市贫困群体将长期存在。因此,在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同时,必须特 别关注城市贫困群体的就业问题,建立并逐步完善贫困群体就业保障机制,以对 贫困的失业和长期失业人员在政策上有所倾斜。要研究针对贫困群体的就业保障 或就业援助措施,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长期工作任务来抓;要拨出专门资金用于 支持贫困群体职业培训和就业援助工作并保证所需资金供给。街道一级是就业保 障的关键层次,应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负责这项工作,并针对每一个贫困人员的 不同情况逐-落实就业保障措施。为优化反贫困资源,防止内耗和浪费,建设在城 市街道一级由同一个机构承担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就业援助等就业保障工 作,并建议在政府机构改革时将最低生活保障职能交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直接承 办。
2.对城市贫困群体实行特殊的就业扶持政策
在国家现行有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对家庭贫困的下岗失 业人员,特别是贫困的长期失业人员要有更为优惠的扶持政策。一是发放工资性 补助。对企业招用年龄男50岁以上、女45岁以上、持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金领取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并签订半年以上劳动合同、工资标准不低于当地最 低工资标准的,除按国家有关下岗失业人员政策发给社会保 险补贴外,再给予用 人单位每月一定的工资性补助,以充分调动单位雇佣贫困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对 再就业培训机构培训上述人员并成功介绍就业的。除按预定的标准支付培训费用 外,按人头发给一定的就业奖励金;三是对下岗失业人员中的贫困人员组织起来 就业或自谋职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除享受有关下岗失业人员的优惠扶持 政策外。可比照上述-项政策,发给每人每月一定的工资性补助,期限一年。对男 年满50岁以上、女年满45岁以上的,可延长发放期限,直至其能正常经营并有赢 利能力为止。
3.对资困群体进行免费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由于城市贫困群体经济承受能力极为脆弱,应为其提供便捷、免费的职业指 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帮助其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恰当定位再就业方向,并不厌其烦地提供职业介绍。要推广“就业服务承诺制”,对经过技能培训、职业 指导的人员,保证其上岗再就业。
4.强化失业保险的就业保障功能
失业保险在政策取向上从以生活保障为主转为以就业保障为主,重点做好失 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工作;失业保险金应定位为求职或培训期间的生活补 贴;失业保险机构应着重做好培训和再就业工作,而不仅仅只是发钱;整合失业 保险与最低生活保障功能,克服功能趋同现象,形成功能互补。只有这样,失业 保险制度才能够健康发展。否则,在有了较为健全的社会救助--即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之后,失业保险很可能被人们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制度,甚至有被撤并的可能。
强化失业保险就业保障功能的具体政策建设;一是待遇给付期限缩短到不超 过6个月,在此期间养老和医疗保险视同缴费。增强失业人员再就业紧迫感;二是 待遇给付标准与本人缴费工资挂钩,可考虑为缴费工资的50%,最少不低于最低 工资的70~80%(达到现水平);三是大部分失业保险缴费应当用于转业培 训和 再就业方面的支出;四是由失业保险管理机构负责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援助,就业 援助的目标是对每一位失业人员负责到底,直至就业脱贫;五是逐步将非正规就 业的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失业保险范围,首先将在正规部门就业的非正视就业人员 覆盖进来。5.开展多种形式的再就业培训和就业援助服务
首先要通过失业保险和国家财政提供充足的培训资金;其次要运用市场机制 办培训,鼓励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培训,通过招标由社会各类培训机构竞办再就业 培训,并实行由培训机构提供转业培训、介绍就业一条龙服务,培训内容由受训 者和培训机构协商确定,培训后实现再就业或自谋职业的,由政府支付相应的费 用;至于哪些下岗失业人员接受培训,则由培训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根据下岗失 业人员的接受能力和再就业潜力等具体状况进行挑选;第三,对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差、不适合参加正规就业培训的,可由失业保险机构直接联系 用人单位进行试工,试工人员由用人单位进行岗前培训或在岗培训,试工期为3- 6个月。在此期间,不签订劳动合同,试工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或工资补助。试工 期满符合录用条件的,由用人单位正式办理录用手续,被录用的失业人员还可继 续享受有关社会保险缴费等优惠政策;第四,对上述几种方式都难以理解决再就 业的长期失业者,由政府资助、单位或个人经办的就业安置项目安置失业人员,除享受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费补贴外,对这些单位发给本人工资50%的工资性补 贴,期限一年;第五,对接近退休年龄或家庭极为贫困、上述措施都难以奏效的,由政府购买就业岗位直接安置。政府购买就业岗位的工资报酬可控制在一个合 理的限度内,标准一定要稍低一些,以免影响失业人员通过市场机制自主就业的积极性。
6.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鼓励用人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二是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辟就业岗位 ;三是扶持中小企业和鼓励下岗失业人民自谋职 业;四是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扩大 用人,尤其是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当前,针对企业的各项管理措施很多都是按原 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设计的,有些已明显不适应以私营和外资企业为主体的企业 结构,因此需要进一步修订有关企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适应经济发展。针对社会保险缴费过高的问题,要明确国家在社会保险中应承担的责任,企业过 高的社会保险激费一定要逐步降下来,不能再让参保企业背国有企业历史欠账。对灵活就业人员实行低标准的社会保险缴费,允许个人缴费参保。对招用下岗失 业人员的,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和社会保险缴费优惠政策。
7.“三管齐下”,强化就业保护工作
一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整合监察执法力量,履行好劳动权 益保护职责。尽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并不能决定自身的人员编制数量,但通过转变职能在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还是大有可为的。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依法保护劳动 者权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最主要的职能之一;其次,要转变观 念,变依政策管理为严格依法管理,彻底改变层层转发文件、各自为政制订政策 的无用功做法,所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都必须严格依法律、法规、规章行政。应 弱化省级行政部门政策制定职能,基本取消市县级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权,把基层 劳动保障部门有限的人员力量用于监督执法、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级法律法规和规 章上来。据此,除保留中央级政府立法和政策制定权、适当保留省级行政机关-定 的立法权外,取消地市县-级行政机关的立法和政策制定权,即省以下各级劳动保 障行政部门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时不搞上下对口,完全比照劳动保障部设置相 应机构的做法,省级只应设立一到两个综合性的政策研究部门,其余力量全部用 于充实执法监察机构以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市县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作基本 就是执法监察。
二是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维权职能。一方面,要把工会由“准行 政机关”真正变 成依法成立的独立社团法人,依法开展规定的活动,实行财务自治,使工会摆脱 党政机关附庸的角色,使工会能够切实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要加强 对工会社团的管理,防止其行为超越法律规定的限度,影响国家政治建设。
三是修订《劳动法》,强化法律责任规定。可比照韩国对劳动违法行为追究 刑事责任的做法,使所有的违法行为都能受到相应的严厉惩处,以切实保护劳动 者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劳动者,尤其是弱势劳动者的就业质量,使他们摆脱贫困,过上自尊的生活。
解决城市“贫困群体”的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它必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提高,政策的完善,管理的规范而逐步缓解。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以上几个工作,切实努力为城市贫困群体服务,争取早日脱贫。
第五篇:浅谈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一、对贫困概念的定义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中外学者都给贫困下了一个与其时代的社会经济背景相适应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得到普遍接受的界定。所以说贫困是一个带有社会性、历史性和地域性内涵的概念。现在对贫困概念的界定由过去狭义的经济视角转变为广义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元视角。早期的贫困定义局限于物质生活,强调物质和收入的绝对数量;而广义的贫困定义则把个人能力和社会公平也纳入其中,更倾向于运用相对指标来度量贫困。
课上也讲到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为了避免过于主观,以收入作为决定性因素的判断贫困的方法就是绝对贫困,也就是说个人和家庭依靠劳动所得的收入,不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相对贫困是以关系的理解和确认为决定因素的判断贫困的方法。可以理解为不同地区之间或各阶层之间因的收入差别而产生的贫困。
在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了,下面我就列举一些农村贫困的现象或实例并去分析其贫困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二、我国农村现阶段贫困现象列举及表现
1.贫困人口规模保持相当大的数量。
我查阅到了一个资料,国务院新闻办2012年年底发表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显示,我国扶贫标准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2000年底的9422万人减少到2011年底的2688万人。虽然说贫困人口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减少,但是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仍是相当大的,而且在贫困线边徘徊的人或者家庭,也同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特困人口问题难以解决。
大部分特困人口,居住在耕地匮乏、水源困难的高原山区以及地处边陲、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和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且其中多为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自然条件及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对特困人口问题的解决,已成为一个长期和艰难的问题。
3.物质贫困
我在课件上看到了两幅非洲贫困儿童的照片,从照片可以看出儿童骨瘦如柴,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儿童,在物质上贫困,营养跟不上会是常见的现象。一个小孩在拮据的条件下生活,可以看出当地生活环境恶劣,人们生活水平低下。当前我农村因物质贫困会引发的一些问题。在农村可能会有一些老人因无人赡养而过着凄苦的生活、十多岁的孩子辍学回家或是外出务工、患有重症的人因没钱治疗而选择在家等死。
4.精神贫困
我听过贫困文化这样一个词,比如一个家庭几代人都处于贫困状态,形成了一种习惯或者文化,他们的后代也受这样的影响而不去努力改变现状。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精神贫困。在一些农村赌博现象是很普遍的,这可以上升为一个精神层面的问题,赌博者没有一种靠努力而改变贫困的精神意识,而是寄于赌博而换得钱财。
5.教育贫困
说到了精神贫困,就不得不提教育。我看到过报道,一些西部贫困地区寄宿小学的孩子们的生活状况。孩子们背着粮食、柴禾和锅碗去上学,从来不吃早餐,一天只吃土豆煮酸菜汤。物质的贫困导致了教育的贫困,这对农村孩子接受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有的学生可能由于家庭贫困学而放弃上学。在农村教学设备不健全、没有合格的老师、硬件设施差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三、对我国农村贫困现象成因的分析
1.自然环境原因
现有的这些贫困人口很多集中自然环境、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地区,贫困的发生与贫困程度与生态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地区农业的生产条件极差,水资源短缺、土地贫瘠、生产技术落后。而且由于山区、内陆等地形因素,导致与外界联系不畅,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差。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反过来又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2.结构不平等原因
制度的不平等、社会政策的不平等、资源分配和占有的不平等都有可能导致贫困,农民本身就处在一种相对弱势的地位,一些制度和政策的倾向性就可能不利于农民。比如在农村内部乡村干部成倍地增加,间接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3.经济原因
在整个经济波动中或者萧条的经济背景下,农民受到双重压力,一是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农业收入大幅度减少。二是在非农产业中就业的农民工受到排斥,使打工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减少。
4.贫困文化影响
贫困文化是贫困的人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形成了一套特定形式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体系等。穷人基本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利用努力摆脱贫困之命运成了一整套价值观念。这种亚文化会对周围人群,特别是后代产生巨大影响。贫困文化的延续与当地教育的落后有密切联系。比如,缺乏市场经济观念,缺乏创新与改革的意识,依赖政府的救济与扶持,安于现状。
5.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后和缺失
在自然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教育与医疗水平十分低下,教师资源极度短缺,教育投资力度小,导致农民受教育水平低下、无技术特长。公共医疗体系不健全、基本医疗福利缺失,造成农民处于“有医无钱”的状态。身体健康得不得保护的情况下,农民创收和摆脱贫困只能是一句空话。还有如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严重缺失。一旦发生病死等风险,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的农民个人及其家庭很难抵御。社会保障资金落实难、政策覆盖范围小、救助标准低等,导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名无实。
四、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
1.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比如最基本的交通。对于一些河流的治理、农业器具、基础教育校舍等都应由政府承担起来。政府要逐渐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减少效率损失和浪费。
2.加大教育力度
教育是治国之本也是扶贫之本。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及社会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长期化的差距使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长期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下,其差异长此以往就在经济和社会中显现出来。加大教育,同时降低贫困文化对于下一代的影响。兴办中小学校,对贫困地区的学生免除学杂费,建立专项资金等等。
3.经济扶持
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轻农民负担,还是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增加经济补贴。同时引导贫困地区农民进入市场创业。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对贫困地区的投资与开发。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劳动者脱贫致富。
4.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由于农民收入低,难以承受较高的保险费支出还有国家用于农村的社会保障支出不多。还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和农村社会优抚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