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是重要战略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生产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我国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首当其冲的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这一任务和“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渊源,是一个严峻的事实,就是“城市在发展,耕地在减少”,也即“房地产经济不断吞噬着万亩良田”。
另外一个重大安全隐患是转基因粮食,它在在不断影响粮食安全和人民的生命安全,科学界多数专家对于转基因食品也不看好,一些媒体和部分伪科学家为了自己私利,大力宣传转基因粮食,说转基因粮食产量高,对人体无害,实际上转基因粮食会造成人类生育能力下降,或许很多不知情的国人,还在餐桌上吃着转基因食品。
诚然,中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0.97亿吨。可是,追因溯源,你就会傻眼。同期我国玉米增产了1.03亿吨,也就是说,玉米是增产的主要原因。玉米的增产是因为中国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产量低,在国外廉价的转基因大豆的冲击下,被大量弃种,农民转而种植高产玉米。当前,多数耕地都种玉米,放弃了大豆种植,加之外国用高于转基因大豆的价格来购买我国非转基因大豆,非转基因大豆效益提高,农民又不再种玉米了。这种严重的其中现象,如果折腾几次,粮食危机也就难以避免。
十年来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俊遮百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开发区和房地产吞没了大量良田。我国城市一般都建在有河流的平原地区,这些地方本是极好的良田。地方政府和房产商为了获得短期暴利,大量开发房地产,将良田短期变现,损害了广大群众的权益。其次,水资源严重匮乏,农田水利不健全,部分已严重失修,不能正常蓄水。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在世界上名列121位,占全球水资源的6%,人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美国的1/5,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除了城市和工业大量用水外,大量的高尔夫球场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导致地下水位连续下降。
再次,很少青壮年劳动力在农村耕种土地。因为粮食价格一直较低,种一年粮的收益往往不足在城里打工一月的工资,所以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到城里打工。而且大量的农村土地处于荒芜状态。如今的农业补贴不是按耕种的面积进行计算,影响了很多群众的积极性。
最后,土地过度使用,很多土地可利用价值严重下降。西方国家土地一般采取轮休制度,一年只耕一季,甚至两年种一年休一年,我国的土地一年四季没有休息的时候,南方是一年三季:水稻、水稻、水稻;北方一年两季:小麦、玉米(或大豆)。土地的自然肥料层基本荡然无存,就靠化肥强行催出产量。
总之,粮食安全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经常性的坚持做好大量艰苦细致的基础工作和必要的硬件工程建设。我们要从小事做起,节约粮食,不剩菜,不剩饭,以实际行动投入到用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篇:和谐矿区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文章标题:和谐矿区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推进和谐矿区建设,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枣矿集团全面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和谐矿区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一、深刻认识和谐矿区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是要深刻认识到,和谐矿区建设是企业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
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近年来,集团公司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三个亮点”建设,为和谐矿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平衡发展、和谐发展上,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解决不好,和谐矿区建设就难以进行,企业的发展必然受阻,生存也会受到挑战。因此,矿区各级党政组织必须深刻领会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提高对和谐矿区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积极有效地组织开展好和谐矿区建设。
二要深刻认识到,和谐矿区建设是促进枣矿集团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和谐矿区建设目标要求上讲,安全稳定、生产顺行、关系和谐、环境优化、文化繁荣,是企业谋求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正是枣矿集团和谐提升、历史跨越的关键时期。建设和谐矿区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而且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做强做大,在持续发展中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要深刻认识到,建设和谐矿区是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实际需要。建设和谐矿区,说到底就是要努力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团结协作、和谐相处的局面。因此,只有广泛开展好创建和谐矿区活动,大力营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风正气顺心齐,团结一致干事业,千方百计地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一切积极因素,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要深刻认识到,和谐矿区建设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员工的根本举措。和谐矿区建设,必须把人的和谐放在突出的位置,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广大干部员工的迫切愿望。只有企业和谐了,才能更好地维护员工的自身政治权利和主人翁地位及员工自身的发展。“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重要思想才能在企业得到贯彻。这也与集团公司近年来在大力加快发展的同时,让广大员工群众共享企业发展和“三个亮点”工程建设成果的主要精神相一致。
二、全面把握和谐矿区建设的内涵和总体要求
(一)认真领会“和谐矿区三个要素”的思想
和谐矿区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现已写入中央决定的,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和谐矿区,如何把这“二十八个字六个方面要求”落实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呢?
在二届五次职代会上,董事长、党委书记江卫提出和谐矿区要具备三个要素:物质基础,安定的环境,相互理解的和谐气氛,这是我们把握和谐矿区的关键所在。
关于物质基础: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要从这一高度来理解“物质基础”这一要素。
关于安定的环境:江卫董事长曾指出,没有稳定,没有安定有序,就没有社会基础。因此,维护矿区稳定,保持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没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改革和发展就难以得到顺利进行。
关于相互理解的和谐气氛:企业内部相互理解的和谐气氛,能够在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形成合力,企业才能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这是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动力。
(二)全面把握和谐矿区建设的十大目标
按照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的要求,规划和实施和谐矿区的建设,具体目标是:
1、内外发展,同步推进,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2、安全形势持续稳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循环经济基本形成。
4、员工生活殷实,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
5、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富余人员多与人才匮乏的矛盾得到缓解。
6、管理体制创新富有成效,主业精干化、辅业专业化、生活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经营框架形成。
7、营造和谐的外部发展环境、双赢共荣的企地理念达成共识。
8、社区管理有序,员工家属安居乐业。
9、企业内部矛盾有效化解、矿区保持总体和谐稳定。
10、“三、三、三”品牌管理文化更加完善,企业文化国内领先。
三、十大体系建
设是和谐矿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和谐矿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找准着力点,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和谐矿区建设要重点抓好十大体系的强化。
(一)强化资源配置优化体系,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
1、实施资源整合,实施大集团战略。立足长远和谐发展,抓住经济快速增长,消费结构升级,产业国际化的时代趋势,瞄准建设“主
业突出、竞争力强、国际化的大企业集团”这一目标,以资源促发展,以发展保和谐,为矿区的长远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保障。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大集团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国际化的大企业集团的目标”,煤炭主业稳步增长,非煤经济同步发展,企业总收入2008年达到210亿元,2010年达到300亿元,非煤销售总收入150亿元。
2、统筹规划产业结构布局,搞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139”的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到位,以煤炭为基础产业,电力、焦化、机械制造为支柱产业,以建筑建材、森林采伐、房地产、造船水运、物流贸易、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和监理、生物工程、家用电器为支持产业。同时,以高科技产业为后续产业。
(二)强化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安全高效运行
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安全生产。把安全发展作为和谐矿区建设的第一要务。要把握好四点:一是建立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生产秩序。二是实施科技兴安战略。三是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四是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实现安全发展。我们的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规划是:2007年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新机制,全面实施本质安全型矿井的综合评估和考核;2008——2009年实行分类指导,全面加强人、物、环境的本质安全,建设本质安全型、安全高效型矿井;到2010年安全生产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建成本质安全型矿区。
(三)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体系,保持企业永续发展活力
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保持企业发展的活力。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建立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实现企业产权的市场化、多元化。
2、建立科学的母子公司体制。在集团公司内部形成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战略协同体。
3、形成规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工作。三是完善民主管理和依法治企机制。
(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筑牢科学发展根基
1、发展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充分利用煤矿现有的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矿井水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传统的粗放型的采矿产业,逐步转变为资源综合利用型的生态产业,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2、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节支降本工作,建设节约型企业。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把住浪费关口,勤俭办一切事情;二是严格招标采购;三是要更换高耗能设备,一切从效益的角度去考虑;四是节能要与工资挂钩;五是层层落实和分解节能指标,使每一个人都有指标、有压力。把节能目标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核内容,实行节能工作问责制,促进节能工作的开展。
(五)强化人力资源配置体系,积蓄企业发展后劲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发挥好人力资源作用,和谐矿区建设要从以下几点方面入手。
1、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
2、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
3、实施员工素质登高工程,发挥好人力资源的作用。
4、认真落实社会保障机制和完善救助保障机制,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六)强化诚信友好协调体系,塑造大企业集团良好形象
打造“诚信枣矿”。完善诚信建设体系,开展“诚信枣矿”建设活动,利用3—5年,大多数二级单位取得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集团公司取得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坚持依法经营,用好用活政策,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影响企业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各种问题,共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七)强化和谐文化培育体系,夯实和谐矿区建设文化基础
倡导和谐理念,营造和谐氛围,用和谐文化培育人、鼓舞人、塑造人,使和谐理念深入人心,调动广大员工群众建设和谐矿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五项”教育:一是科学发展观教育;二是和谐社会教育;三是创新型、节约型社会教育;四是群众观念教育;五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甄别荣辱,提升道德,弘扬正气,使和谐理念成为广大员工的重要价值取向,形成和谐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引导员工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企业,在推动企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经济利益,使自己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和谐统一。
(八)强化反腐倡廉惩防体系,打造廉洁奉公优秀团队
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是实施大集团战略、建设和谐矿区的中坚力量,能不能做到廉洁从业,将直接影响到人心向背和集团公司的发展。首先,加强制度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其次,进一步加强廉洁文化建设,铲除腐败文化土壤,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廉洁出生产力、廉洁是进取之本、腐败就是自毁、监督是最大的关爱等廉政理念。再次,搞好效能监察,把它作为纪检监察工作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新的有效途径,为企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九)强化生活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富美和谐文明新家园
一是加强社区管理基础建设。二是实施生活质量上台阶工程。三是继续实施地面环境面貌综合治理。按照“十化三十无”的标准要求,持续抓好环境面貌的巩固和提升,缩小单位之间、东西部单位之间的差距,推进“三个亮点”建设。
(十)强化平安矿区维护体系,推动矿区文明建设上台阶
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正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所指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要深入分析、及时掌握影响矿区稳定的因素,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一是要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重要问题来对待,建立健全职工权益保障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职工诉求和矛盾调处机制。在改革改制过程中发挥好工会作用,保证职工权益不受损害。二是加强信访稳定工作。加强稳定信息网络建设,落实好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要加强《信访工作条例》的宣传,引导群众合法合规地表达和实现利益诉求,妥善处理改革中引发的各种问题,努力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问题。
同时要加强“安全社区”建设,加强矿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矿区安定有序。
四、开展“和谐杯”竞赛活动是和谐矿区建设的重要载体
和谐矿区建设,体现了我们追求又好又快发展的美好前景和理念,代表了矿区几十万职工家属的根本利益。
开展“和谐杯”竞赛活动,把和谐矿区建设的目标分解成阶段性任务、增强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将和谐矿区建设有形化,既是加快和谐矿区建设的助推器,又是检验和谐矿区建设成效的试金石。是集团公司2007年各项工作的总抓手。
(一)全面把握“和谐杯”竞赛的主要内容、办法
根据和谐矿区建设的十大体系建设,提出了竞赛的十项主要内容:
1、煤与非煤经济同步发展,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2、安全形势持续稳固,质量管理全面提升。
3、节能环保扎实推进,循环经济效果明显。
4、员工家属安居乐业,生活殷实富裕安康。
5、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员工素质有效提升。
6、廉政建设强力推进,惩防体系健全完善。
7、民主管理日臻完善,体制创新富有成效。
8、诚信建设坚实有力,外部环境宽松和谐。
9、内部矛盾有效化解,邻里之间和睦相处。
10、“三三三”管理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和谐共享价值观基本形成“和谐杯”竞赛活动的范围为集团公司下属所有二级单位。竞赛采取百分制考评,并采取专业检查和员工满意度测评相结合的考评办法。最后按照检查得分占70%、员工满意度测评得分占30%的比例,折算出综合得分。按照综合得分高低排定名次。对影响和谐矿区建设的重大问题,如对集团公司下达的产量、收入、成本、盈亏指标每有一项完不成的、突破集团公司下达的安全控制指标等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创造性开展好竞赛活动
要从提高素质推动和谐,参与改革促进和谐,维护稳定保障和谐的角度发挥自身作用。要教育职工深刻认识和谐矿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讨论,把全体职工的思想统一到集团公司和谐矿区建设意见上来。集团公司成立了江卫董事长任组长的“和谐杯”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各单位要统一思想,精心组织。开展“和谐杯”竞赛,关键在领导,重心在基层,根本在员工。因此,各单位党政领导要提高认识、切实负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集团公司部署上来,充分发挥基层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的聪明才智,扎实推进和谐矿区建设。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开展“和谐杯”竞赛活动的实施意见和工作细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和谐矿区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和谐矿区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第三篇:贵州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
贵州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
(2011年9月27日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2011年9月27日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11]第9号公布 自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确保粮食有效供给,规范粮食流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粮食安全保障有关的粮食生产、储备、流通以及调控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粮食,是指稻谷、玉米、小麦、杂粮及其成品粮。
本条例所称粮食安全保障,是指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市场粮食价格基本稳定,人民生产和生活对粮食的需求基本满足,粮食质量安全符合国家规定。
第三条 粮食安全保障实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的目标绩效考核。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粮食安全保障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粮食安全保障的行政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粮食安全保障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倡导科学用粮,鼓励节约用粮,增强单位和个人的爱粮节粮意识,避免损失浪费,提高粮食综合利用率。第六条 对在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危害粮食安全保障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有关部门检举、控告。
第二章 生产保障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粮食生产发展规划及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对基本农田实行保护,确保耕地保有量,提高耕地质量和利用率。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粮食生产的科技投入,鼓励研究和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粮食科技推广人员,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发布信息、给予种粮者种粮补贴等方式,引导和鼓励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扶持种粮大户、粮食生产合作社和有关企业,发展优质粮食订单种植。
第十二条 当粮食出现严重紧缺或者可能出现严重紧缺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将生产其他经济作物的基本农田用于粮食生产,并组织落实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给予农户适当经济补偿。
第三章 储备保障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实行分级负责的政府储备粮制度。第十四条 政府储备粮的收购、储存、轮换、动用,实行计划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财政部门、农业发展银行,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制定并下达政府储备粮的收购、储存、轮换、动用计划,农业发展银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信贷资金。
第十五条 政府储备粮规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省粮食市场调控需要核定。省人民政府核定省级和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的政府储备粮规模;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核定县级人民政府的政府储备粮规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核定规模,组织落实本级政府储备粮。政府储备粮应当根据储存年限规定和质量变化情况适时进行轮换更新,并根据公众的消费需求和市场调控的需要,合理调整品种结构。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一定规模的成品粮及食用植物油储备,以保障应急调控。
第十七条 政府储备粮的收购和轮换,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公开招标、竞价方式进行;采取其他方式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确定。
政府储备粮的轮换费用补贴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协商确定,并根据物价水平适时进行调整。
第十八条 政府储备粮实行逐级动用原则。下一级人民政府需要动用上一级人民政府储备粮的,应当向上一级人民政府申请,经批准后实施。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政府储备粮管理制度,加强政府储备粮数量、质量以及收购、储存、轮换、动用的监督检查,确保政府储备粮规模落实、数量真实、质量合格和储存安全。
第二十条 政府储备粮因自然损耗、水分杂质减量以及应急动用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承储政府储备粮的企业可以申请同级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核销,同级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接到申请后应当会同财政部门予以核销并依法接受审计。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农业等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粮油仓储企业和农户推广运用先进储粮技术,改善粮油仓储企业和农户储粮条件。
第二十二条 承储政府储备粮的企业,应当具备符合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的粮食仓储设施设备,具有必要的粮食保管检验、防治等管理技术人员。
承储政府储备粮的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质量安全标准要求,对储备粮出入库质量和存储期间的质量进行自行检验或者委托具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储存粮食应当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不得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剂或者超量使用化学药剂,粮食不得与可能对粮食产生污染的有害物质混存。
第二十三条 承储政府储备粮的企业,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违反规定销售政府储备粮;
(二)虚报、瞒报政府储备粮的数量;
(三)在政府储备粮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
(四)擅自变更政府储备粮的品种、比例和储存地点;
(五)延误轮换或者管理不善造成政府储备粮霉坏变质;
(六)利用政府储备粮及其贷款资金从事与政府储备粮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
(七)以政府储备粮对外进行担保或者清偿债务;
(八)以低价购进高价入账、高价售出低价入账,以旧粮顶替新粮、虚报损耗、虚列管理费用、虚增入库成本等手段套取差价,骗取政府储备粮贷款及利息、管理费用和价差亏损等财政补贴。
第四章 流通保障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管理,支持和鼓励发展现代化粮食物流。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资金支持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并由同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粮食等部门负责落实。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多种所有制主体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推动粮食生产经营一体化。
第二十七条 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经营者,应当依法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取得粮食收购资格许可,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接受相关行政部门的管理。
第二十八条 从事粮食收购、加工、储存、销售等活动的经营者以及饲料、工业用粮企业,应当建立粮食经营台账,并按照有关规定,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粮食经营者保留粮食经营台账的期限不得少于3年。
第二十九条 粮食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粮食质量安全标准和价格等规定,不得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行为。第五章 调控保障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粮食流通统计和信息发布、粮食供需平衡调查体系制度,对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和消费环节进行统计调查和分析。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价格等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粮食市场进行监测、分析和预警,及时提出粮食市场调控措施。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粮食风险基金,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财政部门应当按照粮食风险基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拨付补贴资金。
省级粮食风险基金规模按照国家核定的规模确定,市、州、地和县级粮食风险基金规模,由同级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确定,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粮食风险基金管理办法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和受灾村(居)民粮食救助保障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财政、粮食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做好资金、粮源的筹措和救助保障工作。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粮食监督检查综合协调机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依法行使职权,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和消费环节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粮食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或者其他因素引发粮食市场异常波动和供求失衡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按照规定提请启动粮食应急预案。第三十六条 粮食应急预案启动后,粮食经营者应当按照政府要求承担应急任务,服从政府的统一安排和调度,保证应急工作的需要。
粮食经营者因承担粮食应急任务遭受损失的,下达粮食应急任务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三十七条 当粮食价格显著上涨或者可能显著上涨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按照程序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依法采取价格干预措施,稳定市场粮食价格,保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利益。
实施价格干预措施情形消除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按照程序及时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宣布解除价格干预措施。
第三十八条 在执行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时,由省人民政府委托有资质的收购企业组织收购,所购粮食主要用于充实地方政府储备粮。受委托企业应当执行国家质量标准和等级差价等收购政策。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违反本条例规定,未落实粮食安全保障责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政府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核定储备粮的规模、计划,造成政府储备粮规模不落实的;
(二)未按照规定建立粮食风险基金的;
(三)出现粮食紧急情况时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造成粮食价格异常波动、粮食抢购等社会不稳定事件的;
(四)其他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行为。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粮食风险基金管理规定及时、足额拨付补贴资金,或者挤占、截留、挪用补贴资金的;
(二)未按照规定及时下达政府储备粮收购、储存计划,造成政府储备粮规模不落实的;
(三)未按照规定及时下达政府储备粮轮换计划,造成政府储备粮霉坏变质的;
(四)未经批准擅自动用政府储备粮的;
(五)未按照规定及时提出粮食市场调控措施或者粮食价格干预措施,造成粮食市场和社会不稳定的;
(六)其他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行为。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二、三、四、五、六、七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政府储备粮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八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责令退回骗取的政府储备粮贷款及利息、管理费用等财政补贴;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政府储备粮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粮食经营者无正当理由拒不承担或者拖延承担粮食应急任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篇: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国家未来重要的战略任务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战略任务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希望,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全局、关乎未来的重要战略任务,是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从长远和战略上看,培养和造就出优秀年轻干部、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是更重要的任务。”各级党委要增强战略意识和忧患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谋划、提早布局,切实把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抓紧抓好。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表明,我们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提出并解决接班人的问题,不从组织上保证党的路线和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就不可能经受住前进道路上的风浪和考验,就不可能做到长期为人民执好政、用好权。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和形势任务发生的深刻变化,党要完成历史赋予的庄严使命,继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不失时机地抓紧培养选拔大批善于正确判断形势、把握大局,能够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的年轻干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才能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深刻认识,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来做好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工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项长 1
期任务,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要求,根据年轻干部的特点,加强培养教育。年轻干部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同志缺少对党的历史和党的优良传统的真正了解。因此,要引导教育他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展和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要完善和改进年轻干部实践锻炼的形式和方法,采取下派上挂、异地任职和岗位交流等形式,引导和鼓励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基层一线和关键岗位上加强锻炼,特别是到急难险苦重的岗位和环境去经受磨炼、接受考验,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应对复杂局面、依法为民办事的能力。要引导年轻干部加强自我修养,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微、慎权、慎欲”。要加强教育管理,注意掌握其思想动态,发现缺点和错误,及时帮助教育,坚持允许犯错误、允许改正错误,不能一有缺点错误就“一棍子打死”,对年轻干部来说,教训也是财富,一帆风顺不利于年轻干部成长、成才。
“选贤任能也是革命”。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要解放思想,拓宽渠道,不拘一格。我们要从党的事业的大局和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出发,大胆破除妨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思想束缚,坚决抛弃求全责备、论资排辈和凭个人好恶选人等种种陈旧观念和错误做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年轻干部。既要清醒地看到他们的不足和缺点,更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和
长处。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要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既要看年轻干部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更要看政治素质、品德修养;既要看工作实绩,更要看廉洁、团结和作风方面的情况;既要看平时的表现,更要看关键时刻能否经受住重大政治斗争的考验,做到讲台阶不抠台阶、论资历不唯资历、看学历更看能力。要把群众公认贯穿培养选拔的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把在群众中有没有较高威信,多数群众是不是认可和拥护,作为选拔任用年轻干部的重要依据。真正把那些群众公认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有实绩的优秀年轻干部大力选拔起来。
年轻干部的成长,既要靠组织的教育培养,更要靠个人的勤奋努力。广大年轻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勇于到实践中经受风雨、积累经验、增长本领,努力用高尚的品德、杰出的才干、优良的业绩,赢得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满意。
第五篇:和谐社会读本01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一再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是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具体部署。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要完成自己的执政使命― 团结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本世纪头20 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我们国家目前已经是小康社会了;二是说我们的小康还是不成熟的小康,即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那么,我们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呢?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用了“六个更加”―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其中的“社会更加和谐”,就是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提出来,并使之成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以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都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如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时,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也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必经阶段。1987 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指出在20 世纪的最后20 年中,头10年的任务是要解决温饱问题,后10 年的任务是使中国迈人小康社会,到下个世纪用50 年的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使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积极努力下,到1990 年第七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之时,我国已经全面实现了第一个战略目标,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走过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根据“三步走”战略,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正式作出了奔小康的战略部署,要求用10 年的时间实现从温饱社会向小康社会过渡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为具体实施奔小康的战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包括:高度重视农村和农业工作,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渐缩小各地区发展差异问题;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要求经济活动讲究经济效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经过十年的发展,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以完成‘九五’计划为标志,经过20 多年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些都是带有阶段性、根本的变化。”2002 年在“5 · 31 ”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过程,它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按照邓小平所说,基本实现现代化就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因此,我们在分享进人小康的喜悦的同时,还必须看到我国现有小康的实际状况,看到我国距离现代化的差距。于是我们会发现,我国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不全面、不平衡、低水平的小康。主要表现为,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还在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的压力还未减缓;体制改革还不彻底;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等。因此,巩固和提高目前的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国社会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要求我们向党提出许多挑战:如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如何进一步深化收人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如何更好地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如何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何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如何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等。我们党要在上述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实现新的突破,必须依靠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而要集中和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就必须实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实现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党紧紧抓住21 世纪头20 年这个对我国来说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领导全国人民把我国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为了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2006 年7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 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主要议程之一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会议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不能完成,那么我们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不能实现。或者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之一,就是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并要求全党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工作,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正确回答了为什么发展、靠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有关发展的重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 年的“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办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上要求必须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以人为本在社会建设方面的具体体现。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是为了人民大众,发展要靠人民大众,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大众来共享。同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为了人民大众,也要靠人民大众,和谐的社会也是由人民大众来共享。因此,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坚持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坚持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持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和社会和谐,就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所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全面发展中的一项重大任务,即社会建设任务。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
按照四位一体布局的要求,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协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经济建设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其他方面的发展就缺乏物质条件。政治建设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没有政治建设,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建设,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就不能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没有社会建设,就不能形成促进其他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发展,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来的。所谓协调,具体表现为“五个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的新格局。三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五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方面内在地体现着协调之意,如果对“协调”从词义上分析,它是一个动名词,作为动词,协调是和谐的手段;作为名词,协调是和谐的一种状态。把“五个统筹”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途径,那么“五个统筹”自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总之,经过“统筹”,达到协调,实现和谐,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道路。
第四,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要求包含在内。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即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六大基本特征,其中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见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在以往的发展中,人类过度重视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严重不足,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比如对自然资源的乱开滥采,对废气、废水、废料的乱排滥放,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这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的做法,这种现象,世界上先工业化国家曾经发生过,在我国以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严重存在着。如近年来北京的沙尘暴,包头的氟污染,贵州的排硫超标„ „ 都在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再如当前我国水资源紧张、水质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地方一方水土已经养活不了一方人。全国600 多个城市,有300 多个城市缺水,特别是在农村有6500 万人饮水困难,致使温家宝总理召开国务院会议,着重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困难问题,力争在三年内让农民喝上干净水。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的3 倍,国土严重超载;人均自然资源是世界平均值的约1 / 2,其中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500 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量的1 / 4 ;而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与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3 倍。因此,更确切地说,中国是地大、人多、物“薄”的国家。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不能再走先工业化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而且只能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在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充分表现出了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认识上的深化。在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基本现实,就是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这个关键时期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第一,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人均GDP 在1000 一3000 美元之间的时期,可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可能是经济停滞、社会动荡的时期。当前我国正是这样一个时期。我们要争取使这一时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防止发生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就必须构建和谐社会。因为只有和谐,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心气顺、干劲足,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只有和谐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基础。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在进人人均GDP1000 一3000 美元的关键时期之后,还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特殊国情,从而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为紧迫和重要。其一,中国的农民数量以及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还占人口的大多数,而且中国农民普遍较为贫穷。其二,收人差距没有按照应有的规律向缩小的方向发展,而是继续加速扩大。其三,中国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而是具有劳动力在一个较长时期供大于求的趋势,就业问题一时难以根本缓解。其四,中国由于人均寿命延长和严格的人口控制,人口在还没有富裕起来的时候就过早老龄化。最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兴起与小国的兴起国际影响完全不同,以往的发展经验说明,大国的兴起和更替往往会改变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并可能引发势力范围争夺的国际冲突。因此,中国必须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国内社会和谐,推动和谐世界建设,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三个产业)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的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如何防止各种矛盾的积累和激化,如何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就成为关键性问题。
同时,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函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水资源是1 / 4,石油是12 %,天然气仅为4 %,煤炭是55 %。与此同时,我国资源利用率很低,浪费比较严重,比如国内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比国际水平高40 %,电力行业中火电煤耗比国际水平高30 % , 万元GDP 的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 倍,万元GDP 的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 倍。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居高不下,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这说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十分迫切。
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前儿年有人发出了“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呼声,中央近几年来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明确提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农村发展有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农民所承担的风险还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根据2003 年统计资料测算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结果,全国100 个最发达县的分布,浙江30 个,江苏和山东各16 个,广东10 个,福建5 个,北京4 个,河北3 个,内蒙古3 个,上海3 个,辽宁2 个,新疆2 个,天津1 个,黑龙江1 个,河南1 个,山西l 个。最发达的前ro 强是广东顺德、江苏昆山、江苏江阴、江苏张家港、江苏常熟、广东南海、浙江萧山、江苏武进、江苏吴江、浙江绍兴。
四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人日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 年,我国仍有9 %的成人是文盲。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普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间题,乡村表现得更为突出。据卫生部的资料显示,87 %的农民完全是自费医疗,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十分严重,而且许多过期药、假昌伪劣药都是销往农村。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 年的《 世界卫生报告》 中指出,全世界191 个国家的卫生系统排名,在“财务负担公平性”方面中国为第188 名、这同我国经济实力在世界排名第六的地位,实在不相称。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五是收人分配悬殊。中国的富翁不断增多,如20 世纪90 年代时是,“亿万富翁坐轿车(几个人),千万富翁坐大巴(几十人),百万富翁火车拉(几千人)”。而今天则是“亿万富翁坐大巴,千万富翁火车拉,百万富翁没有任何一种交通工具能一次拉完”。但从另一方面看,到2005 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2365 万人,低收人贫困人口有4067 万人,合计6432 万人。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贫富悬殊”是中国当前必须注意防范和化解的最大风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一组数据也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 %的贫困人口在收人或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只有4.7 %,占总人口20 %的富裕人口占收人或消费的份额则高达50 %。
总之,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最容易失调、社会最容易失序、心理最容易失衡、社会伦理最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对上述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国际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当前,国际环境的基本特点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
世界主题中的“和平”,是说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追求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和平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主张在国际事务中,不论国家大小强弱,都应一律平等。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应当利用对话的方式来解决。世界主题中的“发展”,是说各国都希望紧紧抓住和有效利用和平所提供的历史机遇,实现国家发展.因而发展成为与和平相并列的另一个世界主题。其突出表现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之下,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人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只要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牢牢掌握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就能够营造有利于我国的战略态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较长时期的良好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同时,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和平问题上,天下仍不太平。对世界和平造成主要威胁的是某些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其构筑“单极世界”、单独主宰国际事务的企图不断膨胀,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等领域推行单边主义,以人权、种族、宗教、民主为借口,对许多国家指手画脚,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对别国进行军事打击,进而发动战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和地区和平。大国的军国主义、强权政治仍然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同时,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宗教问题、种族问题等日渐凸现,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不稳定的根源,世界局部战争、热点地区的战争冲突不断,“ 9 · 11”事件后,国际恐怖主义势力上升,同国际犯罪、跨国毒品走私等相互交织,对世界和平和稳定造成新的威胁。核武器及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毁灭性后果,虽然已经导致某种理性观念的转变,并且主要国家也开始了裁军和军备控制谈判,但是裁军和军备控制谈判进展并不顺利,足以毁灭人类的武器库仍然存在,距离中国等国家倡导的彻底消灭核武器的目标还很遥远,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仍然使我们对未来是否能避免战争不能下断言。
在发展问题上,当今世界各国可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从而使各国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由于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仍然存在,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受到发达国家的不平等对待。由于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严重依赖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便利用这一旧秩序,继续控制、剥夺发展中国家,致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债务问题严重恶化。尤其是在对待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上,发达国家采取经济问题政治化的政策。国际旧秩序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的存在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日渐拉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势恶化,南北差距拉大,也是引发世界一些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的根源。不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发展这一重要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日新月异的条件下,发达国家始终处于发展的有利地位,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还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发达国家的控制,甚至是制裁,从而使世界各国间的贫富差距不是越来越小,而是不断拉大。
在世界格局方面,多极化格局并没有形成。冷战结束后,世界安全形势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军事力量作用的相对下降,经济力量作用的相对上升。在当今世界上,美国仍是综合国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其在世界战略格局中一极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今后几十年内也不大可能出现美国的全球竞争对手。因此,世界战略格局的基本趋向是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国际形势存在着种种复杂局面,并且其发展前景也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因此,多极化发展过程也有着不确定性。其中对多极化格局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国际社会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失,相反,在失去了苏联的牵制之后,美国为实现独霸世界的目的,更加放手地干涉别国事务。在政治上,它以推行民主和人权为由,赤裸裸地干涉别国内政;在经济上,一切从本国利益出发,动辄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制裁;在国际上,它不顾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大力推行单边主义。因此,多极化的过程必然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它有赖于世界其他力量的分化组合和自身发展状况。世界多极化将在曲折中发展。
我们国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怎样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始终保持我们在国际上的一极地位,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把我国建设成为全面的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于在中国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从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自觉地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中之重。世界局势的基本特点,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就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一个根本的因素就是要发挥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断实现、发展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当前,我们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是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不论哪一项历史任务的完成,都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即基本实现现代化。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进步,都依赖于一个和谐的社会,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动荡和战乱中实现经济的大幅度发展、政治的大幅度进步和文化的大幅度提升。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祖国统一的方式或者是和平、或者是武装,但不论哪一种方式都需要建立在祖国大陆强大的综合实力基础之上。特别是我们党力主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这就更需要靠实力来强烈地吸引台湾民众,靠实力来排除国际敌对势力的各种干涉。增强祖国的实力,没有和谐的社会环境是不可能的。完成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必须极大地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特别是在国际事务中要发挥我国作为一个具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有世界上1 / 5 人口大国的作用。然而,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以其国力为基础的。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获得更快更好地发展,为推动和谐世界建设奠定基础。
总之,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全党同志都要从这样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