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1、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为促进公司完善信贷管理,科学评估信贷资产质量,根据《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23号)、《北京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实施办法》(京政办发〔2009〕2号)、《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号)、《贷款风险分类指引》(银监发[2007]54号)等有关政策、法律和法规,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条 本管理办法所指的贷款分类,是指公司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其实质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
第二条 通过贷款分类应达到以下目标: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及时发现信贷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贷款管理;为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
第三条 贷款分类应遵循真实性、及时性、重要性、审慎性原则。对贷款进行分类时,要以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为核心,把借款人的正常营业收入作为贷款的主要还款来源,贷款的担保作为次要还款来源。
第四条 应在综合考虑借款人的信用等级、担保情况的基础上,采取脱期法进行风险分类,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贷款本金或利息已逾期,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15日以上,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30日以上,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第五条 公司应至少每季度对全部贷款进行一次分类。如果影响借款人财务状况或贷款偿还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应及时调整对贷款的分类。对不良贷款应严密监控,加大分析和分类的频率,根据贷款的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第六条 本管理办法自公司营业之日起实施。
北京资丰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1月21日
第二篇: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西安市碑林区民生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 贷 款 风 险 分 类 管 理 办 法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科学评估信贷资产质量,完善信贷风险监控措施,遵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引》(银 监发„2007‟54 号)和本公司的贷款管理、贷款业务操作流程等相关规定,结合业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风险分类,是依据借款人、担保人的还款意向和还款能力的变化,以及贷款本息到期收回的可能性,或贷款本息发生损失的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不同类别,进行风险管理的工作措施。
第三条 对信贷资产进行风险分类应达到以下目的:
(一)揭示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信贷资产质量;
(二)发现信贷业务管理过程中,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加强风险监控,保全信贷资产价值;
(三)将信贷资产按照风险程度区分为不同类别,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分类管理的成效;
(四)为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业务考核提供基本依据。
欠息资产无需进行风险分类。由信贷资产孳生的应收利息等须按非信贷资产进行风险管理。
第三章 分类准则
第八条 根据银监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贷款应当依据风险程度划分为五类,即: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贷款五级分类的核心定义如下:
正常贷款: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关注贷款: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贷款:借款人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小于25%)。
可疑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大于25%,小于50%)。
损失贷款: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需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大于50%,小于100%)。
第九条 根据银监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对贷款进行风险分
核心定义是最基本和最终的判断标准,风险分类是主要的分类方法,特别规定是参考标准。
(二)应当逐级上调或下调,一般而言分析判断认定结果不得跨级调整。但是按照公司监管部门的要求、下调明显问题的贷贷款以及准备核销的贷款除外。
(三)分析判断认定的贷款至少每 3 个月必须进行一次重新分类,当借款人或贷款发生重大变化时立即进行重新分类。
(四)对于分析判断认定上调的贷款,如果 3 个月内没有消除风险因素、降解逾期,则必须重新分类,并永远不得再次进入上调程序。
(五)对贷款的分类不得随意采取分析判断方式,简单的确定和变更分类结果。
第十三条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分析判断认定的特别规定如下:
(一)符合下列情况的贷款应该认定下调,并须逐笔列出明细清单报备:
1.经认定为“假贷款”应当分类至不良类。出现下列情况可认定为“假贷款”:借款主体不真实(例如虚假身份、虚假签名),虚构交易事实,涉嫌诈骗且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贷款。
2.下列贷款应归入关注类或以下:
借新还旧贷款;改变贷款用途的贷款;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贷款;借款人有利用离婚、转移隐匿资产、企业改制等
等足额低风险担保。
(三)对于三个月内有足够把握消除风险因素、降解逾期风险的贷款,可以对贷款分类认定结果上调,但是必须报经公司贷款审查委员会审议通过,同时必须形成逐笔明细清单报备。
第五章 分类流程
第十四条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审查审批流程如下:
(一)申报:贷款经办客户经理(申报人)根据掌握的信息资料,填写《贷款风险分类认定审批表(单笔)》(详见附件),说明认定的依据,充分分析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还款能力、还款记录、担保状况等贷款风险信息,列明初步分类结果,报送下一步审查。
(二)审查:审查人(信贷业务部负责人指定的客户经理)审查申报材料和分析判断情况,复查申报的分类结果是否准确合理,提出同意或修改分类结果的意见,并陈述理由。
(三)审批:审批人(信贷业务部负责人)审阅审查资料和分类结果,提出同意或修改的意见并陈述理由。
(四)审议:审议人(风险管理部负责人)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审查议定分类资料真实性、完全性、准确性,再分批报公司贷款审查委员会集体议定,审议议定通过形成最终分类结果。
上述四个环节意见不一致时,以公司贷款审查委员会审议
品种等,形成贷款质量监控制度,并且对不同风险类别的贷款制定不同的管理要求和目标,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一)正常类、关注类贷款的管理重点是确保正常收回本息;
(二)次级类、可疑类贷款的管理重点是减持和盘活,提高质量,调整结构;
(三)损失类贷款的管理重点是要尽早拟定处理方案,积极保全,尽可能减少损失。
第十八条 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风险拨备),以弥补必要的信贷资产损失。计提标准:
正常类贷款:按正常类贷款余额的1%计提; 关注类贷款:按关注类贷款余额的2%计提; 次级类贷款:按次级类贷款余额的25%计提; 可疑类贷款:按可疑类贷款余额的50%计提; 损失类贷款:按损失类贷款余额的100%计提; 贷款损失准备金必须专户储存,除用于弥补贷款损失,不得挪作他用。
第六章 组织管理
第十九条 信贷业务部是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具体负责部门,组织客户经理进行贷款风险分类工作。主要职责:
早消化和化解风险。
第二十二条
本公司贷款风险分类工作,自觉接受上级管理部门、监管和审计机关的现场和非现场监管。
第二十三条
对于违反贷款风险分类有关规定,致分类结果严重失实和分类工作严重失职等,将根据有关制度进行问责处理。情节严重并造成损失或声誉损害的,要追究当事人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信贷业务部负责解释、修改、完善。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小额贷款公司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城贷[2009] 12 号
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贷款管理,提高贷款资产质量,防范化解贷款风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结合《东营市东营区城发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贷款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分类对象是本公司发放的各类贷款。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的贷款风险分类,是指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通过贷款风险分类应达到以下目标:
(一)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的反映贷款质量;
(二)发现贷款经营、管理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贷款管理,化解经营风险;
(三)贷款风险分类要坚持统一标准,实事求是,规范运作的原
则。
第二章 贷款风险分类的核心定义和基本特征
第四条 贷款风险分类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简称贷款风险分类法)评估公司贷款质量,即把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第五条 正常贷款
核心定义: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一)借款人各方面情况正常,能正常还本付息,公司对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有充分把握;
(二)借款人即使存在消极因素,但是不影响贷款本息按期全额偿还。
第六条 关注贷款
核心定义: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一)贷款本息逾期(含展期后)不超过60天(含);
(二)借款人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关键财务指标出现异常性的不利变化或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三)借款人或有负债过大或与上期相比有较大幅度上升;
(四)借款人的固定资产贷款项目出现重大的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因素;
(五)借款人还款意愿差;
(六)借款人或保证人改制(如分立、兼并、租赁、承包、合资、股份制改造等)对公司债权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七)借款人的主要股东、关联企业或母、子公司等发生了重大的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变化;
(八)借款人的管理层,特别是法定代表人的品行出现了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变化;
(九)贷款抵押物、质物价值下降,或公司对抵(质)押物失去控制;
(十)贷款保证人的财务状况出现疑问。第七条 次级贷款
核心定义: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一)贷款本息逾期(含展期后)61—120天(含);
(二)借款人净现金流量为负值,支付出现困难;
(三)借款人经营亏损,并且难以获得补充来源;
(四)借款人不能偿还金融机构的债务;
(五)借款人不得不通过拍卖抵押品、履行保证责任等途径筹集还款资金;
(六)借款人采用隐瞒事实等不正当手段套取贷款;
(七)借款人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妨碍债务的清偿;
(八)预计贷款损失率在30%以下。第八条 可疑贷款
核心定义: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一)贷款本息逾期(含展期后)120天以上;
(二)借款人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三)借款人的贷款项目处于停、缓建状态;
(四)借款人已资不抵债;
(五)借款人涉及重大经济案件,法定代表人失踪,或者触犯刑律,对借款人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重大影响;
(六)金融机构贷款已诉诸法律追收贷款;
(七)预计贷款损失率在30%—90%之间。
第九条 损失贷款
核心定义: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具备下列特征之一:
(一)借款人被依法撤销、关闭、解散,并终止法人资格,即使执行担保,经确认仍然无法还清的贷款;
(二)借款人虽未依法终止法人资格,但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停止,且企业已名存实亡,复工无望,即使执行担保,经确认仍然无法还清的贷款;
(三)生产单位的经营活动虽未停止,但产品无市场,企业资不抵债,亏损严重并濒临倒闭,即使执行担保,经确认仍然无法还清的贷款;
(四)借款人依法宣告破产,对其资产进行清偿,并对担保人进行追偿仍未能收回的贷款;
(五)借款人死亡,或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宣告失踪或死亡,依法对其财产或者遗产进行清偿,并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仍未能收回的贷款;
(六)借款人遭受重大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赔偿,或者以保险赔偿清偿后,确实无力偿还部分或全部债务,对其财产进行清偿并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七)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其财产
不足以归还所欠债务,又无其他债务承担者,经确认无法收回的贷款;
(八)由于借款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公司诉诸法律,经法院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借款人和担保人均无财产可执行,法院裁定终结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
(九)经有权部门批准核销的贷款;
(十)预计贷款损失率在90%以上。
第十条 上述正常、关注、次级、可疑类贷款的基本特征是:各类贷款的风险表现形式,除特别规定外,它们只是贷款分类的重要参考因素,而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分类时,关键是要把握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贷款损失程度,对照核心定义,确定分类结果。
第三章 贷款风险分类的操作程序
第十一条 新发放贷款的分类程序。对于新发放贷款,贷款调查人员、审查人员必须明确注明本笔贷款的具体形态,如果调查人员和审查人员认为不能列入正常类,必须在新发放贷款的材料中注明,有权审批人要在批复中确定本笔贷款的具体形态。
第十二条 形态发生变化的贷款分类流程:整理现有档案资料→补充完善资料→填制贷款分类认定表(以下简称分类认定表)→确定初分结果→贷款审查人员审查→贷审会审议→审批、批复→调整分类结果。
(一)整理现有档案,补充完善资料。客户经理在整理好现有档案资料的同时,要深入客户,了解和掌握其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进一步补充完善现有档案资料。
(二)填制分类认定表,确定初分结果。客户经理在整理、收集资料和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行分析,填制分类认定表,撰写分类报告,初步确定分类结果,送交审查岗审查。
(三)分类审查。审查人员对分类认定表上的贷款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初分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报贷审会审议。
(四)审议审批。贷审会按照议事规则及时对审查岗提交的审查意见进行审议。有权审批人在分类认定表上签署审批意见。
(五)调整分类结果。客户经理根据审批结果和批复,调整分类结果,并及时登记贷款台账。
对于由正常转关注或由关注转正常类贷款的操作程序,可参照第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下列贷款分类可以按照简化的流程操作
(一)形态未发生变化的贷款分类操作流程:
整理现有档案资料→补充完善资料→填制分类认定表→确定分类结果→授权审批人审批;
(二)自然人贷款的分类操作流程:
整理现有档案资料→填制分类认定表→确定分类结果→授权审
批人审批→调整分类结果。
形态未发生变化的自然人贷款按照本条第一款执行;
(三)存量损失类贷款直接反映分类结果,按年填制存量损失类贷款分类认定表。
第四章 贷款风险分类相关因素分析
第十四条 使用贷款风险分类法对贷款质量进行分类,实际上是判断借款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应分析的主要因素有:
(一)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借款人还款能力是决定贷款本息是否能及时收回的主要因素,需要分析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影响还款能力的非财务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影响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行业和政策风险等。
(二)借款人的还款记录。借款人的还款记录能够反映贷款的偿还状况和逾期状况。贷款的还款记录一般有两种情况:贷款还款记录良好,借款人能还本付息;贷款还款记录不佳,不能及时足额还本付息。分类时要根据还款记录来判断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和信用状况等。
(三)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还款意愿是指借款人按合同规定还本付息的主观愿望。分类时要根据借款人的品行和信用记录等因素综合判断借款人的还款意愿。
(四)贷款的担保。贷款担保是贷款本息偿还的第二还款来源,担保人的担保能力的重要性仅次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分类时应注意担保的有效性、抵(质)押的充足性、抵(质)押物变现的可能性等。
(五)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明晰的法律责任是确保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重要保证。分类时要注重分析借款人和担保人是否具备主体资格、公司要素是否齐全、还款条款含义是否明确、签字人员是否经过授权等。
(六)贷款的管理水平。分类时要注意贷款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素质的高低对贷款本息收回的影响。
第十五条 贷款分类时应把握事项:
(一)不能简单的以单个因素分析来确定分类结果,应该从以上六个方面总体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的可能性。
(二)以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为核心,把借款人的正常业务经营收入作为贷款的主要还款来源,贷款的担保作为次要还款来源。
(三)不能用对客户的信用评级和类别划分代替对贷款风险的分类,信用评级只能作为贷款风险分类的参考因素。
第五章 贷款风险分类的管理
第十六条 贷款风险分类管理要按照“及时认定、按月监测、季度分析、定期考核”的要求进行。
(一)及时认定。在日常的管理中,客户经理要按照有关规定对
借款人进行贷后检查,如果发现影响借款人财务状况或贷款偿还的因素发生重大变化,要根据贷款风险分类的定义、特征,按照一般操作流程及时进行贷款形态的认定和调整。
(二)按月监测。公司对分类结果要按月统计监测,加强预警,根据贷款的风险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三)季度分析。公司每个季度要根据最新的财务和其他信息资料对借款人的经营情况和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对于形态未发生变化的贷款,要按照简化的流程进行操作。对于形态发生变化的贷款,要按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执行。
(四)定期考核。公司要根据贷款风险分类的结果制定不良贷款控制和清收盘活计划,并列入经营目标,定期考核兑现。同时要将贷款风险分类结果及其真实性作为公司经营责任目标的重要内容。
第十七条 贷款风险分类是贷后管理全过程中的一个常规环节。对分类的贷款,要根据风险状况及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一)对正常贷款,要注意加强风险预警,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疑因素。
(二)对关注类贷款,要密切跟踪潜在风险的变化情况,分析、评价其对贷款安全的影响。
(三)对次级类贷款,要加强贷款本息的催收,保证贷款诉讼时效,密切注意贷款保证及抵(质)押物情况的变化,必要时对债务实 10
施重组,并尽可能的压缩贷款。
(四)对可疑类贷款,要利用法律措施催收,依法追究担保人责任和行使抵押权,并加强对借款人资产的监控,密切注意与借款人有关的合并、重组、托管等不确定因素,采取相应的资产保全措施,防止借款人资产的流失。
(五)对损失类贷款,要及时足额申报债权,依法参与破产清算,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清收,尽可能的减少贷款损失,对确实已造成的损失,按有关规定予以核销。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东营市东营区城发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制定、解释和修改。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一日起实施。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一日
第四篇: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办法应知应会题库1(写写帮整理)
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办法应知应会题库
一、单选
1、根据核心定义,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造成较大损失属于下列那类贷款(D)。A、正常 B、关注 C、次级 D、可疑
2、关注类贷款的基本特征是(B)
A、一切正常 B、潜在缺陷 C、缺陷明显,可能损失 D、肯定损失
3、根据银监会规定,重组贷款分类档次在至少(C)的观察期内不得调高。
A、l 个月 B、3 个月 C、6 个月 D、9 个月
4、根据小型微型企业贷款逾期天数风险分类矩阵表,逾期天数在181天至360天的保证贷款一般划分为(D)。A、正常 B、关注 C、次级 D、可疑
5、对挪用的贷款最高只能分为(B)类贷款 A、正常 B、关注 C、次级 D、可疑
6、如某企业2012年借入短期贷款300万元,同时归还长期贷款450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其筹资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为(D)万元
A、300 B、450 C、150 D、-150
7、贷款档案不齐全,重要法律性文件遗失,并且对还
款构成实质性影响,这类贷款应划为(B)贷款。A、关注 B、次级 C、可疑 D、损失
8、某企业2005年购置固定资产200万元,该项目应计入现金流量表中(B)活动现金流出。
A、经营 B、投资 C、筹资 D、利润
9、如果企业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还款,但未来现金流量难以预测,不确定因素太大,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情况下,可将该企业贷款划分为(B)类贷款。
A、正常 B、关注 C、次级 D、可疑 E、损失
10、从银行的角度看,用(A)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更有效。
A、速动比率 B、流动比率 C、资产负债率 D、产权比率
二、多选
1、五级分类的范围包括以下哪些:(ABCDE)A、贷款 B、贴息 C、银行承兑汇票 D、信用卡透支E、信用垫款
2、贷款风险分类管理要按照(ABCD)的要求进行。
A、及时认定 B、按月监测 C、季度分析 D、定期考核
3、贷款分类应遵循的原则是(ABDE)
A、真实性原则 B、及时性原则 C、合理性原则 D、重要性原则 E、审慎性原则
4、下列比率中属于盈利比率的有(ACD)
A、销售利润率 B、资产利润率 C、营业利润率 D、净利润率
5、初步分析贷款基本情况,包括以下:(ABCD)
A、贷款目的 B、还款来源、C、资产转换周期 D、还款记录
6、保证担保的范围应当包括(ABCD)A、主债权及利息 B、违约金 C、损害赔偿金 D、实现债权的费用
7、下列哪些机构不得作为保证人(ABCD)
A、国家机关 B、学校 C、医院 D、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 E、某企业法人
8、出现以下(CDE)情况的贷款应列入可疑类贷款 A、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被列入可疑类贷款 B、本金或利息逾期91天至180天的贷款 C、已诉诸法律追收的贷款
D、已知借款人失踪、死亡或实际破产 E、贷款担保价值严重不足
9、贷款损失准备金包括(ABC)
A、一般准备金 B、专项准备金
C、特种准备金 D、长期准备金
10、对借款人业务运营环境变化的信号有(ABCDEF)
A、存货异常变化 B、工厂维护或设备管理落后 C、主要业务发生变动
D、缺乏操作控制、程序、质量控制等;
E、主要产品线的供货商或客户流失
F、水电费或其他公用事业收费的支出显著减少;
三、判断
1、五级分类以未来贷款偿还可能性作为风险分类标准,逾期长短不在作为五级分类衡量贷款质量的标准。(×)
2、为清收贷款本息、保全资产等目的发放的借新还旧贷款至少应被划分为次级类。(√)
3、抵押人如将已出租的财产抵押的,应当书面告知出租人,原来的租赁合同继续。(√)
4、流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弱。(×)
5、利息保证倍数是用来衡量企业偿还借款利息能力的指标。(√)
6、借款人和保证人虽未依法宣告破产、解散、被撤销(关闭),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终止法人资格,对借款人和保证人进行追
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应划为可疑类贷款。(×损失)
7、借款人的利润是第一还款来源(×主营业务收入)
8、资产利润率是指利润总额 除以 资产平均余额 的比率,该指标越高,说明资产利用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营运能力越好。(√)
9、担保方式为抵押的自然人贷款逾期91天至360天应被划为关注类贷款。(×91-180)
10、借款人或其法定代表人涉及重大案件,对借款人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重大影响的,应被划为次级类贷款。(×关注)
11、同一笔贷款可以进行拆分分类(×不)
12、借款人利用合并、分立等形式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贷款至少应划为可疑类贷款。(×次级)
13、不还本付息的重组贷款,应至少归为次级类贷款。(×可疑)
14、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贷款的借款人连续违约期数达4-6次;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1天-180天以内的划分为次级类。(√)
15、对同一借款人有多笔贷款的,如果担保条件完全相同,在不影响总分类结果的前提下,可以将多笔贷款合并后进行风险分类。(√)
四、简答题
1、什么是重组贷款?
答:重组贷款是指由于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而对借款合同还款条款作出调整的贷款,包括直接转期的借新还旧贷款和为盘活资产而追加的贷款。
2、通过贷款风险分类应达到什么目标? 答:通过贷款风险分类应达到:
(一)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的质量;
(二)及时发现信贷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贷款管理;
(三)为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
3、次级类贷款的核心定义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核心定义: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基本特征:次级类贷款是不良贷款的分界线,划分时要格外审慎。借款人必须靠正常营业收入之外的其他来源偿还贷款本息,有可能造成一定损失的至少划分为次级类。其基本特征是“缺陷明显,可能损失”。
4、贷款抵(质)押物价值的评估应遵循那些原则? 答:贷款抵(质)押物价值的评估应遵循:
(一)对贷款抵(质)押物价值的评估应客观、审慎;
(二)抵(质)押物价值评估应由我行认可的中介评估机构作出;
(三)各类抵(质)押物价值的折扣率应按《濮阳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授信业务操作规程》规定的抵押率执行;
(四)抵(质)押物价值评估应充分考虑抵(质)押物的市场流动性和变现能力;
(五)抵(质)押物价值评估至少每半年要自行复核一次,如抵(质)押物的价值或控制权出现重大问题应实时经有权部门重新评估。
5、对划为次级类的贷款,根据风险状况及特点采取针对性的贷后管理措施有哪些?
答:要加强贷款本息的催收,保证贷款诉讼时效,密切注意贷款保证及抵(质)押物情况的变化,必要时对债务实施重组,并尽可能地压缩贷款。
第五篇: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总结报告
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总结报告
我们**信用社现所辖17个行政村,农户**户,**余人,职工总数14人。截止3月末全社各项存款余额**万元,股金余额**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万元。
今年5月份,在信用联社指导下,我们经过学习培训,对我社的所有贷款进行了五级分类。使我们从不同角度掌握了贷款的真实情况:分类前我社正常贷款**笔、**万元、占比**%;逾期贷款**笔、**万元、占比**%;呆滞贷款**笔、**万元、占比**%。其中不良贷款为**万元、占比**%。分类后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贷款余额分别为**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占比分别为**%、**%、*%、*%、*%,笔数分别为**笔、**笔、**笔、**笔、**笔。其中后三类不良贷款为**万元、占比**%。
通过“四级分类”与“五级分类”的比较,发现不良贷款在分类后增加了*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五级分类法”把对贷款风险的管理由事后变为事前,由静态变为动态,而“四级分类法”只是在贷款逾期后对贷款的风险和质量做出一种被动的事后统计,并不能使信用社在贷款风险发生前就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五级分类法”促使信贷人员
从贷款发放之日起就要对自己放出的贷款进行全方位的随时跟踪管理。所以我们认识到贷款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监控和规避,而不是期限划分,这是管理理念的更新;同时管理方法也更趋科学,过去放出贷款即坐等到期收回之日,逾期就作记录,平时对贷户的跟踪监控不够,贷款放出后随机风险、贷户具体情况掌握不够,实行“五级分类”之后,信贷员再也不能在信用社闲坐了,他们必须天天巡视贷户,掌握信息,增强分析判断能力,使信贷管理方法更加细致科学,对信贷人员的素质提高也大有裨益。
XX信用社
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总结
我社的贷款五级分类工作从
年
月中旬联社召开的信贷业务培训暨贷款风险五级分类业务培训以来,紧紧围绕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核心定义,严格按照《XX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试行)》的要求,精心组织,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贷款风险操作流程对我社现有信贷资产进行了五级分类,现就此项工作作如下小结:
开展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以来,我社信贷人员在完成二季度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收集贷款户信息,整理基础资料,特别是对损失类贷款做到了心中有数,并由有关部门出据了证明材料。截止
月末,全社各项贷款共
笔,金额为
元。按四级期限管理统计:正常贷款余额
元,占比 %,不良贷款余额为
元,(其中:逾期
元,呆滞 元),占比 %。根据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统计:企业贷款1笔金额
元,占比为 %,初分结果为可疑类贷款;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881笔,金额
元,占比 %;其中:正常类贷款
笔金额
元,占比 %;关注类贷款
笔,金额
元,占比 %;次级类贷款
笔,金额
元,占比 %;可疑类贷款
笔,金额
元,占比 %;损失类贷款
笔,金额
元,占比 %;依据贷款五级分类的核心定义,正常类调入可疑类1笔金额
元,正常类调入损失类贷款
笔金额
元,其原因主要是三峡库区移民未归还的贷款。
按五级分类正常贷款余额为
元,占比 %,不良贷款余额为
元,占比 %,偏离度为 %。分类后正常贷款余额比分类前减少
元,比重比原来减少
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比分类前增加
元,比重增加
个百分点。
分析增减变化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又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一是我镇属移民大镇,已动迁人口
余人,全镇
个村就有
个村移民,信贷投放难,正常贷款收回多,双呆占比较高,规模萎缩,贷款余额下降;二是三峡库区移民属国家政策因素,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扣收各种款项,受此政策因素的影响,造成信用环境恶劣,还有相当一部分贷款无法收回,形成不良,如这次五级分类属三峡库区移民贷款未收回的笔,金额
元;三是我镇主要是以传统农业为主,未形成规模种养大户,贷款零星分散;四是信用社外勤人员整天忙于社内事务,下村调查情况的少,对信贷业务拓展心有余而力不足。
建议:一是打造信用环境,整顿信用秩序;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二是对外迁移民户的贷款要组织专人清收,特别是市 内安置的移民户的贷款,应以市联社牵头组织力量清收;三是对赖帐户、钉子户要采取法律手段清收,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主要是准确性问题。“五级分类”既要求定性分析,也要求定量分析,由于信用社信贷人员的平均文化水平、观念、视野、业务能力、敬业精神等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农信社又是初次推行甚至是初次接触“五级分类法”,分析判断难免出现误差,准确性难保百分之百。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杜绝主观故意,其次要通过对每笔贷款连续的、动态的分析,逐渐提高准确度、真实性,逐步修正技术上、操作上的误差。
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总结
按照省联社和省银监分局、平凉市监管分局关于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总体安排和要求,XX县联社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把五级分类工作作为2006年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采取措施,按照“组织领导、宣传动员、培训筹备、制定细则、展开试点、总结经验、稳步推进、全面推广”的贷款分类工作思路,迅速推动,截止9月底,在顺利完成全县20个独立核算营业网点第二次手工清分,并经县联社贷款五级分类领导小组审核验收的基础上,于9月底我社贷款五级分类实现了综合门柜业务系统微机化管理。
平凉市银监分局于11月9日至20日进行了偏离度检查,系统测算偏离度为0.33%,误差在1个百分点之内,结论为基本真实。省联社于11月21日至23日进行了考核验收,通过逐项检查打分,总得分95分,验收结论为合格。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县联社现所辖19个信用社,10个信用分社,截止2006年9月底,各项贷款48794万元,在四级分类标准下,正常贷款44733 万元,占比 91.7%,不良贷款4061万元,占比8.3%,其中逾期贷款433万元,呆滞贷款3628万元。通过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全县认定正常类贷款34272万元(其中正常30226万元,关注4046万元),占比70.2%,不良贷款14522万元(其中次级6627万元,可疑7843万元,损失52万元),占比29.8%,通过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与“一逾两呆”贷款分类结果对照,清分后不良贷款增加10461万元,占比上升21.5个百分点。
12月31日再次清分数据:在四级分类标准下,正常贷款43517 万元,占比 91.5%,不良贷款4031万元,占比8.5%,其中逾期贷款403万元,呆滞贷款3628万元。五级分类标准下,正常贷款33768万元(其中正常29496万元,关注4272万元),占比71%,不良贷款13780万元(其中次级6298万元,可疑7334万元,损失148万元),占比29%,五级分类与四级分类相比,不良贷款增加9749万元,占比上升20.5个百分点。
二、具体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为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提供组织保证。为确保我县贷款五级分类工作顺利开展,成立了泾川县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领导小组,由理事长XXX任组长,副主任XXX、XX任副组长,信贷股股长XXX、会计股股长XX、信贷股信贷管理员XXX、营业部信贷员XX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XXX任办公室主任,XXX、XXX、XXX、XXX为成员。在省联社、省银监局和平凉市银监分局的监督、指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全县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开展,组织对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检查督促,并对分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完成省联社和银监局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安排部署的其它工作。基层信用社也相应成立了以社主任为组长,副主任或座班主任副组长,全体信贷员、代办员为成员的贷款五级分类领导小组,负责本社的贷款五级分类所有工作。
二是强化培训,提高五级分类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了使全体干部职工切实提高对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的认识,联社把学习培训、提高认识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一是在3月份召开的全县信用社工作会议上,首次对我县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做了安排,使信用社主要负责人认识到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必要性、重要性及重要意义、掌握五级分类的基本知识,提高开展此项工作的认识;二是成立以分管信贷工作的副主任XXX为组长,信贷股股长XXX、会计股股长XXX为成员的贷款五级分类培训教学组,具体负责培训工作,按照“简明扼要、把握实质、多用案例、注重效果”的原则,编制教材和讲义,于4月17日至19日对全县信用社主任、副主任、座班主任、会计、信贷员及联社所有工作人员共计116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贷款五级分类集中培训,主要就《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实施细则》(讨论稿)、《信贷资产五级分类操作方法、程序及案例分析》,《现金流量分析》进行了详细讲解,加强对信贷管理人员进行分类操作培训,理事长做了开班动员,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分管领导薛元成作了培训小结,教育全员职工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实施贷款五级分类的作用和意义,克服心理障碍,消除畏惧情绪,树立规范化意识,并对全县五级分类工作做了安排部署,要求落实培训任务,下抓一级,层层开展培训,联社抓骨干培训,骨干抓基层人员培训,帮助信贷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同时把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相关知识、文件印发到各社,要求各社组织全体职工进行学习。通过培训,操作人员对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为开展五级分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配套等不同方式,5月20日组织全县20个信用社(营业部)主任对营业部、泾明信用社两家试点单位的贷款五级分类试点工作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并召开了座谈会,对分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应该避免的倾向、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使分类操作在交流中不断完善,信贷人员的业务水平在交流中不断提高,以确保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在全县的正确实施;四是联社信贷管理部门落实责任,分层包干,搞好检查辅导工作。
三是宣传发动,提高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思想水平。自全省农村信用社工作会议后,县联社积极采取措施,做好宣传发动。一是在3月份全县2006信用社工作会议上,理事长就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进行了专题动员,要求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实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巩固改革试点成果、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实现农村信用社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二是在4月份贷款五级分类培训班上理事长再次做了动员讲话,进一步统一思想,真正解决“为什么要从四级分类向五级分类转变?”的思想问题,真正解决部分干部职工嫌麻烦、思想认识不高的问题,并且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把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作为2006年的首要工作来抓。
四是严格管理,强抓落实,高度重视信息交流工作。为了保证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顺利推进,及时转发了省联社下发的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文件,通过《XX信合》印发贷款五级分类培训及工作简报三期,并以通知通报方式及时向基层反馈或通报了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情况,对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及时进行了督促、指导和交流,并撰写分析及工作总结。
五是制定细则,确保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有章可循。为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联社贷款五级分类领导小组本着“全面推进、分步实施、确保质量、严格考核”的原则,根据实际,制定了《XX县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方案》、《XX县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安排意见》明确了各级工作职责和内容,因地制宜地提出工作措施。通过对营业部和泾明信用社的调查分析,结合银监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和《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实施细则》,制定了《XX县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全县农村信用社按照实施办法,扎实细致地开展工作,力争达到银监会提出的“一个目标”、“四个效果”。
六是选择试点,逐步展开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由于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为避免工作偏差和少走弯路,联社贷款五级分类领导小组慎重决策,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选取了经营城市业务的联社营业部和城区信用社、经营农村业务的泾明信用社、经营城郊业务的城关信用社作为贷款风险五级分类试点单位。为取得试点经验,联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上级文件,吃透分类的精神,把握分类的要领,掌握好政策。4月20日,分别组织4名工作人员进驻泾明信用社、联社营业部开展试点工作,工作组首先根据当地实际,对分类标准作出统一的解释,在定量指标上,根据不同行业的标准,作出明确的界定;在定性指标上,对照非财务因素分析,把已经出现过或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根据不同分类标准进行集合,一边指导抄列清单,一边明确分类的标准。联社贷款五级分类领导小组成员现场指导、现场操作,遇到问题和基层一线信贷员一并研究探讨,试点工作按照“完善资料――核对数据――进行初分――交叉校准――信贷讨论――逐级审核――确定类别――建立台账――完善总结――汇总上报”的程序展开,5月20日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并取得了成功经验。
七是试点引路,循序渐进,稳步推开贷款清分。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联社贷款五级分类领导小组迅速做出部署,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在网点数量上按照2、4、6、8、10的步骤将五级分类工作在全县稳步推开。在清分工作中切实加强对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组织领导,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联社加强检查指导,基层深入细致地做好外调,完善借款人的信贷档案,搜集完善借款人的财务报表和非财务情况,全面掌握借款人的真实财务状况和影响贷款偿还的非财务因素,并组织开展信贷讨论,通过充分阐述认定理由,综合评价,达到认定标准统一,意见一致,确保分类结果定性的准确。
八是信用社先行初分,联社审核跟进,确保清分质量。为避免由于操作人员理解各异,尺度把握不一的问题,在基层单位完成初、清分工作的基础上,联社贷款五级分类领导小组紧紧抓住核心定义这一个关键,对已经完成清分工作的19个基层信用社和联社营业部截止9月底48794万元贷款,逐社、逐笔审核把关,确保清分质量。
九是落实培训效果,抓紧时间实现微机对接。贷款五级分类的对象为所有信贷资产,而我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分类对象分为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自然人其他贷款、企事业单位贷款,其中: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占比70%以上,贷款分类笔数多、金额小、工作量大。省银监局、省联社10月23日贷款五级分类验收培训结束之后,抓紧时间对全县20个营业网点的门柜系统进行升级和补录贷款基础信息,11月5日全县完成了录入、导出、上报工作,此后贷款五级分类依据信用程度、担保方式、逾期天数3个条件自动初分,手动个别调整。
十是根据上级检查情况,认真纠改,做好各项后续工作。对市银监局、省联社检查提出的整改意见,逐项、逐条进行了认真纠改,对市银监局检查出分类偏差的136万元、省联社检查出的2万元,按照整改意见调整到了相应类别,同时继续加强信贷信息资料的收集、完善和管理工作,对汭丰、王村、泾明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不完善的方面进行了补课。
三、取得成效
一是通过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充分揭示了了信用社贷款的真实价值,摸清了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达到了真实、全面、动态的反映贷款质量的目的。
二是通过贷款五级分类,进一步规范了信贷的档案资料,补充完善了信贷档案资料,提高了信贷人员对各种资料的调查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是通过对每笔贷款风险状况进行剖析,敲响了信贷资产风险警钟,增强了信贷人员风险意识,通过具体操作,有效提高了信贷人员信贷管理水平和识别风险能力。
四是贷款的五级分类把贷款利息的偿还视同贷款本金一样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延展性。
四、存在问题
一是信贷人员的素质跟不上五级分类的具体要求。贷款风险分类是建立在对现金流量、财务、担保和非财务因素分析等多项分析方法之上的实践性很强的操作体系,对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县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知识结构普遍偏低,习惯于传统思维,部分信贷员对分类要领把握不准,不能适应贷款五级分类的管理工作,信贷人员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贷款信息收集难度大,尤其是拖欠贷款时间较长,目前经营状况不佳或已关停倒闭企业和经营亏损的个体工商户的信息资料收集有相当难度,有的单位不配合,拒绝提供任何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另外部分自然人缺乏规范的会计核算帐表,甚至有的根本就没有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分类所需要的资料收集困难。
三是我县人口众多,农民居住分散,且发放小额贷款笔数多,账、表,重复劳动太多,从信贷人员的现状看,显得信贷人员严重不足,全县包括社主任在内共64名信贷人员,目前人均管户615户,人均管贷762万元,要在今后的分类的动态监测上按时跟踪进行管理存在一定困难。
四是不同分类标准下,不良贷款上升幅度大。按照9月底的清分情况看,全县不良贷款增加10461万元,占比上升21.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上升的主要原因,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因借新还旧形成一部分贷款进入关注以下类别。从这部分贷款使用情况看,生产经营正常,还款能力比较强,由于要维持正常生产经营资金继续占用,贷款本身不存在大的风险隐患,但在分类认定时,多数归入不良级别。
2、抵押不合规形成一部分贷款进入不良类别。原抵押贷款,由于未办理合规抵押登记手续而进入次级以下类别,导致不良贷款上升。
3、通过分类清理出一部分不合规展期贷款,也是造成不良贷款上升的原因之一。
4、农业属弱质产业,若遭遇自然灾害,贷款不能按期归还申请展期后利息无力清偿,因欠息原因导致不良贷款增加。
5、部分正常贷款由于借款人经营亏损,收益下降,资不抵债,贷款面临风险而进入不良贷款。
6、部分贷款虽未逾期但农户缺乏按季或按年清息意识和履约守信意识,不能实现按期清息而致使不良贷款上升。
7、按照省联社要求,9月份清分工作把各级财政贷款至少划分为了次级贷款,公检法贷款划分为可疑类别,从而导致全县不良贷款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