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责任与效率 文档
责任与效率
比尔盖茨曾说:“人不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一个人责任心如何,决定着他在工作中的态度,决定着其工作的好坏与成败,决定着其人生的高度,由此可见责任心的重要性。现代社会,家庭需要责任心,社会也需要责任心,工作更需要责任心。工作责任心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应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其岗位应遵守的规范,应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而工作效率,一般指工作投入与产出之比,通俗地讲就是在进行某任务时,取得的成绩与所用时间、精力、金钱等的比值。产出大于投入,就是正效率;产出小于投入,就是负效率。工作效率是评定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求正效率值不断增大。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看工作效率的高低。反过来,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操作者收入与回报的高低。
一、责任与效率的关系
从字面来看,责任与效率几乎没有多大关联,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当前职场,做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求工作者具备相应的能力,因为只有具备必要的能力,才能完成工作任务,所以说“能力是保证效率的前提”。虽然员工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都会通过水平和能力测试,都具备必要的工作能力,但同样做一项工作,有的人做的既快又好,有的人却做的既慢又差。既然保证工作效率的前提都具备,但为什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细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责任心在其中起到的决定作用。
我们曾经学过的蜀鄙二僧下南海的故事就告诉我们这个既浅显又深刻的道理,本来富僧更具备下南海的能力和条件,但因责任心问题,一直未能成行,而贫僧却不具备下南海的条件,但他凭着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只靠一瓶一钵却实现了南海之行。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类似的事情就太多了,有的人老是强调工作的难度,不从主观上找原因,只从客观上找借口,到头来一事无成,相反有的人每天默默无闻,尽心尽责去做事,好像在他们面前就没有困难,工作效率非常高。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强烈的责任心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关键环节。同时效率也是提高能力的途径。想干事并且干成事后会有一种成就感,同时能增强工作信心,在这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工作经验的不断累积促成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从而大大促进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不断提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能人更能、庸人更庸”的道理。于此同时,企业也会给予这些员工更多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员工因此得到更多的归属感,从而更加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周而复始,潜移默化,员工的责任感也会更加的强烈。
综上所述,责任可以决定效率,同时效率的提升又可以促进能力的提高;能力的提高也会增强责任感。因此责任与效率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二、如何提升团队的工作效率,加强员工的责任感
既然责任与效率的关系如此之密切相连,那么如何提高在日常工作中提升团队的工作效率,同时加强员工的责任感呢?就此,个人认为首先要做好以下四项内容:带好头、强本领、抓细节、严制度。
带好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作为一名管理者,如果没有责任心,对待工作思想懈怠,疏于管理,放松监督,只会让团队陷入混乱,只会使自己疲于奔命。领导如此,员工自然也跟着懈怠,难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出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就会不断地产生错误与问题。这样,愈演愈烈,恶性循环,再优秀的团队也会分崩离析。
强本领。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就要具有过硬的基本功。只有基本功扎实了,我们才能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举实例----另外,还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和传统经验的束缚,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将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增强适应本职岗位,较好理性岗位职责的业务能力,切实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举例----
抓细节。注重工作细节就是加强责任心,工作细节是责任心缺失的易发地和常发地。发
生工作细节错误的危害程度是难以确认的,因为细节决定成败。决策再正确高明,实施细节上错误,也会导致前功尽弃,以失败而告终。工作中的细节是如此,人生旅途中的细节也是如此。-----举实例-----抓细节就是抓大事,工作细节无小事。
严制度。人有懒惰的天性,发生工作责任心的缺失源于人的懒惰天性。我们中的大多数员工均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规章制度的理解比较容易,刚开始肯定会执行得很好。但时间一长人的本性使然,自然会产生懈怠。思想上一放松,责任心就减弱,行为上自然就松懈。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就是执行力下降,很多问题就是由此而生。---举实例----严制度就是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阻止人的懒惰天性侵害工作责任心。使人人做到心中有制度、有计划、有目标,自觉地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工作岗位的行为规范,并在工作中认真践行。
第二篇:关于效率与责任的感想
2007年是我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年,因为我已经由一个学校的学生转型成一个管理学生的科任老师,2007年11月8日,也是我人生当中值得纪念的一个日子,由于这一天我结识了很多刚刚步入讲台的新同行,新朋友。尤其是对首次按科组集中培训感受颇多,现对三个环节中的点滴思考总结如下:
对班主任周老师的讲课,特别是他以自己单车踏行北京之旅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年轻人需要具有敢闯敢搏的胆识和气度。由此我联想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其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刚毕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就需要勇气,需要胆识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教学教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努力克服困难,促使自己尽快发展,在工作和生活上逐步走向成熟。
对于乐水仙老师的有关《教育教学漫谈》的报告的最大受益是两个字——责任。我要说的是乐老师的这堂课就向我们诠释了“责任”的涵意,无论是从她的课件还是从她的授课材料,都不难看出这堂课是经过她精心准备组织和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且她特别注意细节,这表明她对参加培训的学员是高度负责的,从她讲述的案例与来看,她在他们学校也是一个极度负责的领导与老师。
而年轻郭老师的完全脱稿的自身成长演说则向我们透射出什么叫效率的光环。从他的讲述及所举案例不难看出:他无论教学还是学生管理工作都有自己一些有效的办法,这表明他确实花了大量的心血在思考教学及管理工作,也向我们证明:教育应该是一项脑力劳动艺术,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思想成熟的教师,用最少的时间做好最多的事。
有胆识,是能否承担一定的责任的基础,而责任如何承担好,与我们办事效率密切相关,而能否高效办事,首先要有勇气去面对现实,面对困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三篇:责任细化带来的效率
责任细化带来的效率
这个月我在家休息,本想着趁着假期跟老公好好腻歪腻歪,出去转转,可是偏偏不遂人意,他们单位需要上一个项目,其他人都做不来,我刚好会一点点,所以他就把工作拿回家,晚上我做,白天他再去单位找具体的人修改,这样做了将近一个礼拜,可是审核的时候没有通过,需要重新再做,需要做的更精致,更美观,内容更丰富些。这个要求提出来后,我感觉根本无从下手,老公也思考了近两天,最后又有了新的想法,动手做之后,整整三天才做了一块儿内容(共十三块儿)给领导看过之后,领导很满意,说两天之后全部做完,根本不可能啊!!领导看到老公面露难色,就又加派了十几个人帮老公做,他们都不会,刚开始都不做,很着急啊,这个时候,老公将剩下的十二个模块儿细分到个人,一个人负责一块儿内容,做好之后再检查,再改,然后大伙儿才行动起来。由刚开始的不关我事的态度转变为赶紧将自己的这部分做完做好,教给大家简单的编辑之后,大家都行动了起来,各忙各的,就好像放学老师说谁做完谁走一样,争分夺秒。很快,一个下午多点儿,就都结束了。速度非常快!
领导审核时,哪块儿内容有问题就让负责该块儿的人做修改,因此大家做的质量也都非常好!
由一个人到十三个人,由三天做一个到十二个用一下午,中间的责任细化带来了极大的效率!事必躬亲不见得就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毛主席教导我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果真如此!
第四篇:公平、效率与就业
文章标题:公平、效率与就业
正确认识公正、效率与就业的关系,对于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端正在就业问题上的指导思想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帮您找
文章]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公平就是社会公平,它主要是指社会财富占有的平等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效率就是劳动效率,即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社会公平即社会财富占有的平等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又可归结为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仅就劳动平等而言,它实际上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任何人的收入都只能主要来自劳动,只能以自己的劳动同另一种劳动相交换,从而获取消费品,不能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人们在获得收入的方式上是平等的。二是每个劳动者有平等地参加劳动的权利。而劳动平等与报酬平等,最终又可归结为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只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就能体现现阶段的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从而体现社会公平。
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社会公平与劳动效率的关系就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与劳动效率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尽管存在着矛盾,但又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没有公平就谈不上效率。这一思想在近二、三十年西方出现的组织行为理论中也得到了反映。这一理论认为,职工在一个组织中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职工在主观上所决定的他是否得到了公道的待遇,他付出的劳动是否得到了应有的补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道的待遇和就有的补偿,可以理解为平等劳动的权利是否得到落实以及一定量的劳动支出是否得到应有的报酬,即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否得到最终体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按劳分配既不是平均分配,也不是差距过大的分配,这两种情况的出现都会导致劳动者心理不平衡,影响社会安定,从而降低或破坏劳动者的积极性,生产力就不能高速发展,效率也就谈不上。例如,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以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本身也是一种公平的体现,有利于提高效率。但先富起来的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即为社会提供有用劳动。如果不把握住这个条件,非法致富也允许,就会失去公平,非但不能提高效率,反而会导致人们心理失衡,产生消极破坏作用,从而降低效率。另一方面,效率又是实现公平的条件。没有效率,生产力不能高速发展,实现公平就缺乏物质基础。没有效率,导致劳动者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补偿,更不能为劳动者提供平等地参加劳动的机会,公平就无从谈起。
所以,只有坚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体现社会公平,才能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反过来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物质条件。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上必须把握的基准思想。据此制定的分配政策在实践中才会有较好的效果。任何忽视按劳分配的倾向都是有害的。
当然,由于在执行按劳分配原则过程中容易出现某些偏差,以及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和市场因素的复杂情况,有时会出现分配不公的现象,导致收入差距过大或过小。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国家除了不断调整分配政策外,还应采取行政、经济手段进行干预。一方面,通过税收等手段,对由于非劳动因素而导致的不同经济收入进行必要的调节;另一方面,对经济条件差、致富困难较大的地区和劳动者,要加以扶持,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在物质技术上给予帮助。目前,为了控制贫富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应着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这将成为今后深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
实现社会公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要落实每个劳动者有平等的参加劳动的权利,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这一内容表现在就业问题上,就是要实行充分就业政策,为每人劳动者提供“各尽所能”的机会。一个人要生存,就应参加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这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也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任何人都不应剥夺这种权利的义务。当然,劳动者有平等参加劳动的权利,不能绝对地理解为每个人都必须有工作岗位,不存在任何失业现象。因为平等参加劳动者有一个前提,即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和技能,就有可能失去工作岗位导致失业。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实行的充分就业是包含合理失业率的充分就业。政府有责任花费更多的力气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不应该当作一般的经济问题来对待。正是因为每个劳动者的能力和技能不同,随着经济的发展,如果适应不了高技能的工作岗位,就应向报酬较低的低技能工作岗位流动。这样能迫使每个劳动者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技能,以适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工作岗
位的要求,它既体现了公平,又体现的效率,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与效率较为完善的统一。当然,对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走过来、吃惯了“大锅饭”的人产来说,要接受从报酬较高的高技能工作岗位向报酬较低的低技能工作岗位流动的现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里的关键是个转变观念的问题。应认识到过去那种“干与不干都一样,干多干少都一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
返了。市场经济讲的是实力,靠的是竞争,是生存的竞争,要在这种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正视现实,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意识,积极投身于市场,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公平、效率与就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公平、效率与就业。
第五篇:公平与效率读后感
阿瑟·奥肯的《平等与效率》读后感
财政与税务学院 缪俊湘 12103013011
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是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平等与效率》一书中,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以超越经济领域的视角对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及抉择问题的进行了较为详尽和深刻的论述,从权利和金钱,到收入平等与机会均等,最后谈到了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中增进平等。该书集中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其核心思想是市场经济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市场也该加以约束。
阿瑟·奥肯提出的平等与效率“兼顾”理论,以及对平等与效率等其它问题的分析被认为是目前对平等与效率关系理论问题研究的较高成果。其内容大致可概述如下:第一,认为平等与效率的选择是当今社会最大的抉择,同时也是最困难的选择。他说:平等与效率是“目前最棘手的抉择问题。”“一种恐怕是更为困扰人心,更为普遍的抉择,而且它在社会政策的各个方面困扰着我们。”第二,为什么要提出平等与效率的抉择问题呢?因为平等与效率在同一个层面上是一对矛盾。“我们无法在保留市场效率这块蛋糕的同时又平等地分享它。”“因为平等和经济效率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要做到平等(实现收入均等化),就要牺牲效率(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夕要提高效率就要扩大收入差距。原因在于:在市场经济制度下,收入分配的基本依据是市场对个人贡献的评价和付酬制度。市场越起作用,效率就越高,收入就越多,平等就要受到损害。相反,实行有利于平等的收入均等化政策,如征收高额累进所得税,人们就不愿增加工作量,遗产税太重,就不愿储蓄,积累率可能下降,这些都会使效率受到损失。政府规定最低工资率给低收入者补助,则被认为是对少干活者或不干活者的不恰当鼓励,从而引起更大的效率损失。因而两者不可兼得。第三,由于平等和效率二者之间的矛盾性,因而不可兼得,很自然就提出了它们之间的序数问题。由此,在经济学上产生了相应的分歧。
“效率第一”的观点。现代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哈耶克就持该种观点。弗里德曼认为“效率第一”。平等只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实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人都有机会得到私有财产,所以用政治或法律来限制一些人获得财产或减少一些人的财产的做法,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哈耶克指出“由特殊干预行动对自发过程造成的分配状况的‘纠正,就一个原则同等地适用于每一个人而言,从来不可能是公正的。”他们认为最大的平等是机会平等,机会平等以自由为前提,因而应当把市场竞争放在首位,侧重经济效率的根高。“平等第一”的观点。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罗尔斯认为:把收入均等化放在首位,实行
平等优先。“让平等居先”,对处于不利的群体中的个人,尤其应当平等分配。如果听任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仅收入不可能公平分配,甚至资源也不可能有效配置。
“两者兼顾的观点”,也就是阿瑟·奥肯的观点。他不同意以上两派各执一端的观点。“罗尔斯有一个清晰干脆的回答:把优先权交给平等。密尔顿·弗里德曼也有一个清晰干脆并且是一贯的回答:把优先权交给效率。我的回答很少是清晰干脆的,我不能接受罗尔斯的平等主义的差别原则。与弗里德曼不同。”阿瑟·奥肯的具体看法是:
(1)平等与效率必须兼顾。因为资本主义是一种权利平等与收入不平等的双重交错的社会结构和价值标准的社会,它既追求法律上的权利平等,又造成经济上不断加大的差距。正是这两种力量的合力促使资本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市场经济是一种以赏罚来鼓励和刺激人们去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制度,它创造出有效率的经济,因而市场需要有它的地位。但市场也必须被界定在它必要的范围内。平等与效率两者齐头并进是有的,而在许多场合又是不可兼得的,正因如此,奥肯认为必须采取兼顾的办法。“如果平等和效率双方都有价值,而且其中一方对另一方没有绝对的优先权,那么在它们冲突方面,就应该达成妥协。这时,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平等,并且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某些效率。然而作为更多地获得另一方必要的手段(或者是获得某些其他有价值的社会成果的可能性)无论哪一方的牺牲都必须是公正的。尤其是,那些允许经济不平等的社会决策,必须是公正的,是促进经济效率的。”
(2)“兼顾”的关键在于“度”。“真正的问题通常在于程度。国家以什么代价用平等来交换效率”也就是要恰到好处地增进平等。平等之所得正和效率之所失相抵,保持社会效率的总和不变。
(3)大多数收入不平等的根源是机会不均等,两者成正比例。“大部分对不平等来源的关注反映出一种信念:源于机会不均等的经济不平等,比机会均等时出现的经济不平等,更加令人不能忍受。”
(4)应采取协调平等和效率的政策措施。一是将大企业的一部分股票分配给工人,让工人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从而既扩大平等,又提高效率,二是实行负所得税或有限工资津贴,从而既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又不损害效率,不影响企业投资和扩大生产的积极性,三是增加国家的教育经费,使劳动者有受教育、接受培训的机会,纠正机会不均等,从而既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又有利于收入的均等化,四是实行“混合经济”结构,即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包括某些部门资本主义国有化在内的社会化的经济相混合的经济,从而使以利润为动机、关心效率的私人经济与不以利润为动机、关心社会福利,关心平等的公共经济两者相互补充。综合以上评述可以看出,阿瑟,奥肯在处理平等和效率关系时,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强
调二者的“兼顾”。这也是他在同一问题和其余两派不同的地方;但同时与它们又有共同的出发点。即认为“效率和平等两者之间是有矛盾的”。对此,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
平等与效率具有相当广泛的内涵。平等包括权利平等,经济平等以及机会均等三方面,而效率则是指“多多益善”。
对于权利平等和效率的关系,作者认为最基本的权利(包括政治权利、法律权利、公民权利、生存权利等基本权利的平等)的分配应该是广泛、平等以及无偿的,它的获得无需任何货币费用,并且不能用来进行额外的奖励或处罚。这些权利维护了每一个公民的尊严以及最低的生活保障,保护了一些金钱无法标示出的价值。由于权利是禁止交易的,那么可以被看作非效率的,阻碍了可能有利于买卖双方的交易,但是这些“非效率”的权利保证了人们能够一心工作而无后顾之忧,看似“非效率”,但却间接产生“效率”。因此“权利平等”拥有至高无上的优先权。
对于收入平等与效率的关系,作者认为在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总是按照产出的贡献给以报酬,但是这样的分配方式必然会引起收入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刺激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整个社会却又必须维持一定的平等以维持公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那么政府必定要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对生产和分配进行调节,这样的结果便是导致非效率。这就说明了收入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矛盾体了。但是市场经济的按劳分配势必导致效率的上升,从而影响公平,那么政府就应该通过补充性来源(比如退休金)、非货币津贴等方法来平衡收入。
对于机会均等和平等,作者认为:“机会均等概念远比收入均等难以捉摸,而且它使任何有意义的衡量都落空了”,因为人们很难找到一根“起跑线”,让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同样的起点。在机会均等问题上,一步赶不上便步步赶不上,人们往往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没有接受良好教育,找不到好工作,没有钱去进行某种职业教育,只能找一个凑合的工作。“非效率是可以按复利形式增长的”,机会的不均等肯定会增加收入的不均等,那么就直接熬制了人们获得资本方面的歧视,债权人的没有信心直接阻碍了穷人在开办企业、购买住宅、教育以及所有俄形式的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
既然平等和效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那么如何抉择平等与效率就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作者既没有百分百地支持罗尔斯的“公平优先”,也不赞同弗里德曼的“效率优先”,而是主张兼顾“公平”和“效率”。如果平等和效率都有价值,而且双方都没有绝对的优先权,那么在它们冲突的方面就应该妥协。作者在这本书的第四章所用的标题为“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中增进平等”,可以看得出“效率”在原始积累阶段的确优先于“平等”,因为没有“效率”就没有了“平等”的资本;而当一个经济体拥有了一定的高效率之后,那么维护“平等”则成了首要目的。过分的贫富差距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以及社会的仇富情绪。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他的解决办法。
(1)通过人力资本政策,扩大接受教育、培训和发展潜能等实质的深层次的机会均等,从而尽可能使每个人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社会所做出的使教育资助、职业培训及就业的机会均等化的努力,既可以改善效率,又可以增进平等。
(2)通过高额累进税、遗产税和转移支付、负所得税、有限工资补贴等再分配政策,让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缓解市场机制所造成的贫富悬殊的矛盾。但是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来缩小贫富差距必然会带来效率的某种程度的损失,这就是所谓“漏桶原理”。这种再分配的效率损失主要是基于富者和穷者经济刺激的不利影响以及转移支付时的收入损失和行政管理成本。因此减少漏桶的漏出量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可以通过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及调动员工积极性来减少漏出量。
《平等与效率》让我对当今中国经济有了更多的见解。改革开放快30年,我国一直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确是刺激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30年后的今天,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与人之间收入上的差距,都导致了城市中犯罪率的居高不下,治安环境变差,穷人生活举步维艰。现在我们不应该在死盯着“效率”,而应该想办法“平等”。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我国应通过高额的累进税、遗产税、负所得税等在分配政策,让社会成员能够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可以加大所得税征收的上限,这样能够减少低收入人群的经济负担,并且加大廉租房的建设,变相地进行房屋补贴,保证公明的最低权利;可以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给以到西部投资的公司政策上的鼓励,做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加大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投资,让人们有了站在同一起跑线的可能。
市场总是趋利的,如果政府不加干预,那么“平等”便是一句空话。只有政府才能够解决平等与效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