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会计准则对财产保险公司业务质量评价指标的影响

时间:2019-05-15 12:2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新会计准则对财产保险公司业务质量评价指标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新会计准则对财产保险公司业务质量评价指标的影响》。

第一篇:谈新会计准则对财产保险公司业务质量评价指标的影响

谈新会计准则对财产保险公司业务质量评价指标的影响

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财产再保险公司 傅宝丽 李晓翾

发布时间:2010-12-10

2008年8月以来,财政部和保监会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关于保险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有关事项的通知》以及《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明确了保险公司在保费收入确认、重大保险风险测试、保单获取成本递延以及准备金评估标准等方面的会计政策和具体会计处理方式。新会计准则及2号解释的相关规定具有国际趋同的特点,有利于增强保险业和其他行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增加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在当前国内财产保险市场保费收入增长较快的背景下,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财产保险企业的经营成果与当年损益,使国内保险行业的投资者更加客观地了解财产保险公司盈利能力状况。但是,在原来的旧会计准则下经常使用的一些业务质量评价指标的含义均受到了影响,综合赔付率、综合费用率、综合成本率、承保利润率等指标的结果与真实值,均产生了一定的差异。这些影响和差异值得我们去注意和研究。

一、财产保险公司主要业务质量评价指标

赔付率是一个在财产保险行业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指标,被用于业务质量评估、分支机构考核、行业监管等方方面面。但是,在新会计准则下,赔付率的计算和含义受到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仅以业内最为常用的综合赔付率指标来说明这种影响。

一般地,综合赔付率是指在统计区间内发生的综合赔款与相应的已赚保费的比率,它是目前行业内以及保险监管机构最为常用的一种赔付率计算方法。综合赔付率通常被认为能够真实、全面、及时地反映统计区间整体赔付状况,是受到监管机构、评级机构和投资人普遍关注的核心指标之一。综合赔付率的计算公式是:

综合赔付率=当期赔款/已赚保费=(赔款支出-摊回分保赔款+未决赔款准备金提转差)/(保费收入-分出保费-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转差)

另外,与综合赔付率相匹配的另一个指标是综合费用率。这两个指标通常是同时使用的,它们分别衡量业务质量的两个方面。综合赔付率主要衡量保险风险,而综合费用率主要衡量业务管理成本。综合费用率的计算公式是:

综合费用率=费用支出/已赚保费=费用支出/(保费收入-分出保费-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转差)

综合赔付率与综合费用率之和即为综合成本率,用来衡量整体的承保业绩。承保利润率一般被定义为100%与综合成本率的差值,正值表示承保有利润,负值表示承保亏损。可以说,综合赔付率、综合费用率以及综合成本率一起构成了相对完整的业务质量评价体系。

二、新会计准则对主要业务质量评价指标的影响

(一)新旧会计准则在主要业务质量评价指标计算上的主要差别

新旧会计准则对综合赔付率、综合费用率、综合成本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分母即已赚保费的计算上,进一步说是体现在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计算上。保监会在2010年1月底印发的《关于保险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规定“保单获取成本不递延,计入当期损益”。在新准备金评估准则下,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一般采用未赚保费法评估,即: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总保费-保单获取成本)×未到期天数/365或风险分布法]+保费不足准备金。

新旧会计准则在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上的一个主要差异是对保单获取成本的处理方式。在新会计准则下,由于扣除了保单获取成本,所以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计算结果要小一些。这样,对于单笔业务来说,承保当期已赚保费的占比较高,以后各期已赚保费的占比较低。对于一个业务组合来说,情况较为复杂,已赚保费的大小会随着业务规模及保单获取成本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在保单获取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当业务规模增长时,新会计准则下计算的已赚保费将高于旧会计准则下计算的已赚保费;当业务规模萎缩时,新会计准则下计算的已赚保费会低于旧会计准则下计算的已赚保费。

(二)新会计准则下综合赔付率指标的结果与实际值偏离

在新会计准则下,已赚保费在时间上的分布是承保当期偏高,以后各期偏低,而一般的承保风险在时间上是均匀分布的。这样,在计算综合赔付率时,由于分子分母的时间分布不同,导致了综合赔付率指标与真实值的偏离。对单笔业务来说,在业务终止之前,综合赔付率的指标均是偏低的;对业务组合来说,保费收入结构的分布会影响已赚保费的分布,从而对综合赔付率的影响也比较复杂。下面举例说明新会计准则对业务组合的综合赔付率的影响。

为了能够清楚地看清问题,我们假设保费收入的发展模式存在扩张和收缩的波动周期,具体为:2011年公司的保费收入为100亿元,2012年保费收入增长到200亿元,2013年保费收入维持在200亿元,2014年保费收入降到100亿元,并假设保费分布在时间上是均匀的。设承保业务的首日费用率为20%,且不存在其他的业务管理费用,业务用定价口径反映的实际赔付率为65%,风险与损失的发生在时间上均匀分布,并假设在损失发生后报案和结案的速度都是非常及时的,不存在任何环节的延迟,即不存在任何未决赔款准备金,那么承保利润率应为15%。

这样,在新会计准则的财务报表上,2011年公司的首日费用发生额为20亿元,赔款额为32.5亿元,未到期保费准备金提转差为40亿元,已赚保费为60亿元;2012年首日费用发生额为40亿元,赔款额为97.5亿元,未到期保费准备金提转差为40亿元,已赚保费为160亿元;2013年首日费用发生额也是40亿元,但赔款额为130亿元,未到期保费准备金提转差为0亿元,已赚保费为200亿元;2014年首日费用发生额降为20亿元,赔款额为97.5亿元,未到期保费准备金提转差为-40亿元,已赚保费为140亿元。根据当前的综合赔付率指标的计算公式,2011年的综合赔付率为32.5/60=54.17%,2012年为

97.5/160=60.94%,2013年为130/200=65%,2014年为97.5/140=69.64%。然而,实际上,各个年度业务的实际赔付率均稳定在65%。

由此可见,尽管实际的业务质量没有变化,但是随着保费收入的波动,根据新会计准则计算出来的综合赔付率明显偏离了实际值。总的来看,当保费收入扩张时,综合赔付率低于实际的业务赔付率,这容易给管理者造成过于乐观的错误判断,并盲目扩大业务规模;当保费收入收缩时,综合赔付率高于实际的业务赔付率,这容易导致管理者错误地认为业务质量较差并更加谨慎地缩减业务规模;只有在保费收入的规模历年间稳定时,综合赔付率才真正反映出真实的赔付率。这样,在新的会计准则下,如果继续沿用旧准则下的业务质量评价指标,会误导经营管理者对业务质量的判断,并可能作出错误的决策。

(三)新会计准则下综合费用率、综合成本率等指标与实际值偏离

由于综合费用率计算公式的分母也是已赚保费,所以随着已赚保费计算结果的改变,综合费用率的结果也受到影响。对于一个业务组合而言,在业务定价口

径所反映的费用率不变的情况下,当保费规模扩张时,综合费用率较实际值偏高;当保费规模萎缩时,综合费用率较实际值偏低。比如在前面的例子中,2011年的综合费用率为20/60=33.33%,2012年为40/160=25%,2013年为40/200=20%,2014年为20/140=14.29%。实际上,各个年度的费用率均为20%。尽管在这个例子中做了不存在业务管理费的假设,但是这一点对结论没有影响。可见,新准则对综合赔付率和综合费用率的影响方向是相反的。受综合赔付率和综合费用率的双方向影响,综合成本率可能呈现出不确定波动的现象,而承保利润率也随之表现出不确定的波动性。

由此可见,随着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评估方法的改变,已赚保费的结果也随之改变了,这导致了综合赔付率、综合费用率、综合成本率等指标均与实际值产生偏差,并直接影响了对承保利润率的核算。这些偏差对保险公司管理者科学进行决策、保险行业监管者科学评价保险公司,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三、改进财产保险公司业务质量评价指标的思考

通过前面的分析,在新的会计准则下,综合赔付率、综合费用率和综合成本率等业务质量评价指标均偏离了实际值,这非常容易给公司管理者、行业监管者和投资者造成误导。为了使业务质量指标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反映和评价业务经营,很有必要对原有的指标体系进行改进,需要根据评价内容本身的属性去重新设计评价指标。

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质量评价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风险保障成本,也就是赔款,另外一个是业务管理成本,也就是费用。这种对业务质量的考虑方式同样在保险定价中体现。在保险定价的工作中,预期赔款与保费的比率被定义为预期赔付率,而固定费用、可变费用与保费的比率被定义为预期费用率,两者之和与100%之间的差额就是预期承保利润率。

业务质量评价指标需要采用同样的考量方式。基于前面的分析,在新会计准则下,可以考虑将综合赔付率的计算公式,改为如下的形式:

综合赔付率=(赔款支出-摊回分保赔款+未决赔款准备金提转差)/(保费收入-分出保费-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转差-首日费用未赚部分提转差)

其中的“首日费用未赚部分提转差”定义为年底首日费用的未赚部分金额与年初首日费用的未赚部分金额之差。同样,综合费用率的计算公式也改为:

综合费用率=费用支出/(保费收入-分出保费-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转差-首日费用未赚部分提转差)

经过这样的调整后,新的综合赔付率与综合费用率的指标以及对应的综合成本率、承保利润率指标,才能够真正反映真实的业务质量状况,与保险业务在定价时使用的预期赔付率、预期费用率、预期承保利润率指标才具有可比性,并且调整后的综合赔付率指标对采用精算上的预期赔付率或B-F法进行未决赔款准备金评估,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总之,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质量评价指标是保险公司评价其业务经营成果的重要手段,是科学制定经营决策和业务管理政策的重要依据。业务质量评价指标应能够真实地反映产险公司的业务质量,并能够从中得到相对准确的信息,以便于公司的经营管理者、行业的监管者以及股权的投资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和分析。

《上海保险》2010年第10期

第二篇: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题目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

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年级 2014级 专业 会计 姓名 学号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欲望也在迅速膨胀,利用职业的便利进行犯罪的行为越来越多,职业道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我国经济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和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会计人员,其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而且关系到我国财经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经济秩序的维护及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成为我们目前必须解决的首要而艰巨的任务。一些会计人员丧失职业道德,至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假账盛行。严重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本文在分析了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信息质量,目录

1.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4 2.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4 2.

1、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4 2.

2、国际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完善,政府监管不到位..........................................................................4 2.

3、社会监督发挥不充分,社会监督制度不健全..............................................................................4 3.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5 3.

1、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5 3.

2、会计职业道德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5 3.

3、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5 3.

4、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人员提供素质的内在要求..................................................................5 4.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5 5.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途径探讨.........................................................................6 5.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6 5.

2、加强法律建设,健全监督机制......................................................................................................6 5.

3、加大违法惩治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奖惩并重..........................................................................7 参考文献:..........................................................................................................................................................8,一、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构成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一个结构复杂的价值体系,它由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会计职业道德情感、会计职业道德理想等所构成。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体现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会计法》等法规中。具体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这八方面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构成了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

由于会计工作涉及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存在于各行各业,会计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经济活动,其危害不可估量。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重要的参与者,应严格按照《会计法》的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经济案件有逐年增多、涉案金额越来越大的趋势,应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为:

(一)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责任心不强,公私不分,违背职业准则,违法乱纪、弄虚作假、谋取私利,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坚持原则,为违法违纪行为出谋划策,甚至参与伪造、变造会计信息,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国家正常的财经法律秩序,给国家和集体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国家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完善,政府监管不到位

国家法律法规制度有待完善,政府监管有待加强。我们知道,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有些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想尽办法钻国家法律的空着,逃税、漏税甚至不纳税,授意指使会计人员造假,致使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引起经济秩序混乱,违规违法事件缕缕出现,财政、审计和税务等政府部门鞭长莫及,不能很好地依法履行监督职能。

(三)社会监督发挥不充分,社会监督制度不健全

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由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受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签证的一种监督制度,此外,单位和个人检举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行为,也属于会计工作社会监督的范畴。我们知道,一个企业无论是个体、私营还是国有性质,一年之内大概需接待2-3批审计,这些审计机构带着不同,的目的,来自不同的单位,他们与企业应属于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是,有些审计机构与企业互相串通,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致国家利益不顾,违背职业道德,失去了应有的监督作用。

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

(一)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

《会计法》赋予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权利,当会计人员通过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带来的益处大于法律惩处带来的危害时,他们就可能会冒险,进而产生失真的会计信息,对社会造成危害。而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可能绝对的对一切企业经济行为规定得面面俱到。如果会计人员缺乏爱岗敬业的热情和态度,没有必要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意识,就很难保证会计信息达到真实、完整的法定要求。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可以对此起很重要的辅助和补充作用。

(二)会计职业道德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

动机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动机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会计行为是由内心信念来支配的,信念的善与恶将导致行为的是与非。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的行为动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等,引导、规劝、约束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遵循职业道德要求,从而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从会计职业关系角度讲,会计目标就是为会计职业关系中的各个服务对象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如果会计职业者故意或非故意地提供了不充分、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会严重背离会计目标,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使服务对象的决策失误,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因此,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约束着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四)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会计职业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体现。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做到爱岗敬业、提高专业胜任能力,这不仅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也是会计职业者遵循会计职业道德的可靠保证。

四、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当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一经形成,就通过一定的社会规范形式参与对社会会计秩序的管理,从而使之具有规范会计行为的功能。首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可以通过思想教育、社会舆论、会计职业习惯、会计榜样感化等手段,使会计人员从内心形成职业道德情感信念、理想和是非善恶标准,自觉地以一定的会计职业道德原则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因而它是一种内在自我约束方式。其次,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会计人员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远高于法律规范和行政规范的要求。高尚的、强烈的会计职业道德信念,能使会计人员履行职业道德义务和责任而心甘情愿地为国家集体的利益牺牲、奉献。第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人员思想行为的影响作用,比行政、法律规范更为广泛、深远。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只有会计人员自觉遵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会计秩序才能不混乱,才会促进单位乃至整个社会的会计工作处于良性循环,从而不断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更好地发展。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良好的职业道德风气,将大大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会计行为除了受到社会性规范的约束之外,还受到伦理性规范的约束,即用会计职业道德来规范,用道德、良心、良知来衡量。由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渗入到会计行为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会计人员的心理方面,即使做了合法但不合情理的会计行为,也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良心的责备,会计职业道德的特点就是在于自律、自觉和反省。经二次修订的《会计法》之所以再三重申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因为它能从人的心灵深处对会计人员进行规范,能弥补会计法规之不足。为此,必须重视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但会计视野约束手段毕竟是软性的,在实际操作中,应是软硬结合,在强大的法律威慑下,使会计人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约束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会计行为的优化,进一步满足会计实践的客观需要。

五、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途径探讨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是规范会计行为、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只有从整体上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个人道德修养,一方面依靠自我教育,另一方面还要依靠社会教育来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和人的其他道德品德一样,一般不能自发形成,必须加以具体的引导和启发,进行持久的宣传和教育。

(二)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监督机制

会计人员造假,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制度不健全。首先要建立企业诚信与经营管理者诚信的记录制度及两者有机联系的机制,使企业与经营管理者的诚信程度公开化;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单位内控制度;大力推行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制,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同时,要及时曝光造假行为,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那些造假者付出惨痛的代价。其次,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对现有法律法规中一些责任和处罚不明确的条款加以修改,并增加对那些在实际中出现而法规中没有涉及的情况的规定。

(三)加大违法惩治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奖惩并重

对于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知情不报甚至同流合污等现象,除按规定予以一定的行政处罚外,严重的还可追究会计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建立激励机制,奖励诚信。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职业道德不属于强制性规范,人们在执行时或多或少会产生松懈情绪,因此应在行业和企业范围内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检查考核评议奖励等制度,通过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监督检查,对具有高尚职业道德观念,抵制外来干预,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会计人员,通过行业、媒体等进行表扬、奖励。

只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诚信奖罚措施,才能让诚信成为主流,成为大家遵守的行为准则,真正做到 “弃恶扬善”,使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得以加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畅通无阻,及时地、充分地披露给社会公众,为社会公众服务,达到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安然事件”的反思[J],会计研究,2002.7 [2] 包俊权,谈谈会计教学中职业道德渗透[J],中华会计学习,2006.3 [3] 刘惠乾,浅谈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M],高师财务管理研究2005.5 [4] 雷又生,会计信息失真的道德分析[M],会计研究,2004.4.[5] 徐亚文,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之我见[J],财会通讯,2006.11.,

第三篇:谈质量对企业的影响

谈质量对企业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如此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利润在进一步被压缩,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进入微利润时期,有些企业的运行出现了不健康的形象,甚至有些中小企业已被挤到生死的边缘线上,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进行大规模的“价格站”希望通过这一方法使企业生存下来,然而残酷的“价格战”不仅没能有效的使企业起死回生,反而将企业进一步拖进“泥潭”,归其原因,主要是中小企业没有真正明白,导致企业生存危机的根本性问题是什么,企业利润来源在哪里。

企业作为市场经理的经营主体,最主要的两个目标,一是经济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另外是作为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只有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才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企业生存和发展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不断完善的企业管理和持续的创新以及人性化管理的服务,其中企业管理是综合的管理,包括企业各方面,如:生产营销,安全质量,财务、人事、物资,设备等各方面的管理是全方位的管理,而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

企业管理包括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企业的保障,只注重其他的管理,忽略质量管理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企业将无法生存,所以必须把质量管理放在企业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强企业的综合管理才能保证企业长期健康的发展。

质量管理体系八大原则告诉我们,“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方能实现经营思想的重大解放,领导作用是质量体系健康运行之基,全员参与要始于自上而下,每个企业员工”质量意识“的提升,可以多个方面进行,如企业文化,管理标准文化,标准执行,工作行为,及教育培训等等,但需要企业、员工的参与,特别是管理人员的参与,他们的身体力行会告诉员工,“质量”的提高势在必行。

对于质量的管理,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喊口号或是不加度量的定性概念层面上,质量的管理要让无形的质量结合起来,让模糊的质量意识与员工的绩效结合起来,让质量意识的管理工具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最终为企业的发展培育出高质量意识的员工,进而为产品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新审计准则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新审计准则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摘要:2010年10月31日,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三十八项审计准则。新审计准则尊重审计实践,对新形式下的审计指导、约束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就新准则颁布执行一年多时间来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主要讨论新准则对于审计质量的影响。文中讲述了审计新审计准则的特点,影响审计质量的要素,以及当前的事务所面临的困难,并就相应的解决办法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2010年10月31日,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三十八项审计准则。新修订的国家审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持续趋同和应对审计风险的能力,将极大地提高我国的审计质量。新国家审计准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经审计长会议于2010年7月8日审议通过,刘家义审计长签署审计署第8号令予以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新审计准则结构清晰,有助于提高准则执行和理解的一致性;明确了适用范围,有助于审计人员实现审计目标;充分体现了指导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增强了准则的审计实务指导作用。

一、新审计准则的特点

新审计准则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和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引入两方面,充分体现指导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增强了准则的审计实务指导作用,尊重审计实践,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1.新审计准则尊重审计实践的特点

新审计准则注意吸收和总结我国审计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体现出了充分尊重审计实践的特点。

首先,取消了审前调查的提法,更加符合审计实践的需要。过去我们以审计实施方案为标志作为划分审前调查和审计实施的分界线,审前调查阶段是审计方案形成前的阶段,审计实施阶段作为审计方案之后阶段。这种阶段划分的主要弊端是在审计实践中要完全按照这样的模式来操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如,在审计实践中要对多个地区进行审计,审计组要使编制的实施方案真正的对其它地区审计有指导意义,那么作为审前调查阶段必将对一个地区进行试审,取证不能等到审计实施方案出台才进行。所以,取消了审前调查的提法更加符合审计实践的需要。

其次,没有具体说明审计实施方案的提交时间,考虑到了在审计实践中实施方案的是动态的。我们的审计实践中,审计实施方案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开始审计时,审计组长要根据总体要求分配工作任务,如安排谁做什么,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通过审计了一段时间要进行阶段总结,也就是我们常用的讨论前一阶段的审计状况、确定下一阶段的重地以及调整审计分工等。这些安排实际上是最有指导意义的最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所以说,新审计准则没有具体说明审计实施方案的提交时间是考虑到了在审计实践中实施方案的是动态的。

2.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

我国新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表现为基本原则、具体准则项目和内容的趋同。这三十八项审计准则几乎涵盖了国际审计准则的所有项目。在对审计目标与原则、风险的评估与应对、审计证据的获取和分析、审计结论的形式和报告以及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的设定等方面,我国新审计准则也与国际审计准则保

持着一致性。

但趋同并不等同于相同,由于制度和文化的差异,我国的审计准则中保留了原有准则中关于验资的部分。加上我国审计行业发展水平较低,新审计准则中对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予以保留,符合了我国审计行业特点。

3.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新审计准则为改变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缺陷,及时引入了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公布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即“审计风险(AR)=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DR)”。首先,需要通过了解被审单位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等外部因素以及被审单位的性质、相关经营风险等内部因素,综合评估被审单位的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其次,不断修正对风险的评估,使得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不断接近被审计单位的实际风险水平;最后,根据确定的风险水平来决定应该实施的总体应对措施,如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等当然,控制测试的工作并非必须进行,当内部控制被认定无效时,直接进入以检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为目的的实质性测试。这样一来,将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二、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

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审计的独立性、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的职业与道德素质、事务所的规模大小、审计质量控制措施等。本文主要从审计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和审计风险三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审计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灵魂。缺乏独立性的审计将会影响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从而影响财务报表的可信性。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独立性定位为实质性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两方面。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际过程中其专业判断不受主观方面的影响,在执业过程中保持客观和中立性;形式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与被审查单位之间没有特殊的利益关系,如果审计人员的薪酬受制于被审查单位,那么独立性就会丧失,审计质量也就无法保证。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事务所为了保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争取客户,往往相互挤压,收取低价审计费用,那么相应的注册会计师的酬劳也就相应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往往就面临很多的威胁,例如在审计过程中减少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单位的错误信息视而不见等。一般而言,审计独立性是审计业务开展的首要条件,因此,要想提高审计质量,就必须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2.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一方面,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的高低。企业之所以聘请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注册会计师具有专业的会计、审计知识,能够准确看出报表中存在的问题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好坏;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也同样重要。职业判断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过往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对审计事项进行的分析、判断和选择,在审计工作中常常遇到需要注册会计师做出职业判断的事项,如果审计人员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就可以快速的做出审计判断,这不仅可以节约审计

成本,还可以提高审计质量。所以说,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是评价审计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3.审计风险

所谓审计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会计报表出具不当审计意见的风险,它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注册会计师的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来源于被审计单位,错报风险越多,影响审计质量的程度也就越大;检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提高抽样数量、扩大抽样范围等方法进行控制,检查风险越大,审计风险相对就越高,审计质量也就越低,相反,检查风险越小,审计风险较大,审计质量就越低。因此,注册会计师需要加强对审计风险的控制,从被审计单位和自身两方面抓起,从而达到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

三、当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事务所规模小

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服务业,规模经济理论同样是合适的。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课题组在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扩大规模的方式和途径的研究中指出,“企业经营的规模化、国际化迫使会计师事务所把规模经营作为提高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国内现有会计师事务所大多规模较小,承担的责任非常有限,因此会计师的过失成本和事务所不讲信誉的代价都很低,制约了审计质量的提高。

2.审计缺乏独立性

改革开放之初,对注册会计师服务的社会需求由政府行政力量创办,通过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创办会计师事务所形成社会供给,加之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的有偿性,致使许多行业主管部门纷纷办起了会计师事务所,为本系统内有审计需求的企业或单位指定本系统的会计师事务所。很多事务所吃惯了计划经济的强制饭,不愿花费精力去参与市场竞争,学习研究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正因为事务所与行政部门在人事、利益上的“明脱暗不脱”的关系,原有的行政干预仍然存在,导致审计缺乏独立性,严重制约着审计质量的提高。

3.执业人员老化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以人为本的高智力密集型的特殊服务性行业,当会计报表存在错弊或重大错弊时,注册会计师能否发现错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教育程度、技能和经验等专业素质,专业胜任能力不强,审计事项判断就不尽合理,审计质量就不高。当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老的注册会计师拥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未必适用,同时,老年人存在知识过旧的现象,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在计算机普及时代,年老的师傅对计算机的运用却很陌生。

4.审计效率低下

虽然近年来会计电算化日益兴盛,但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发展较晚,当前仍有很多会计师事务所保留了手工审计,一部分审阅、核对、分析、比较、调查和证实工作都由人工完成,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错,导致效率低下,很难达到预期审计目标,也影响着审计质量的提高。

5.审计收费较低

由于现代社会市场竞争激烈,各事务所为了承揽业务,越来越多地采用降低

审计收费来保持占有率,被审计单位也乐得接受,但是降低收费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得注册会计师不能按照审计程序进行执业,为了节省执业费用收集审计证据不充分、程序不到位,并直接导致事务所出具报告的质量无法保证。

四、新审计准则对审计实务的影响

1.对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

新审计准则较以往相关规定来讲,对审计质量控制的要求更加具体并有所提高,如,在新审计准则中明确要求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要树立质量意识,制定全面的质量控制制度并建立起以质量为导向的业绩考核评价机制。在新审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审计机关要针对审计质量责任、审计职业道德、审计人力资源、审计业务执行、审计质量监控等5个方面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通过审计业务质量检查等方式,对审计明确质量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另外,新审计准则对审理机构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对审计项目进行审理;其次要以审计实施方案为基础;再次要重点关注审计实施的过程及结果。因为在审计实务中,审理工作是审计质量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审计工作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

2.对全面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影响

风险导向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价和分析,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实务,以此保证和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新审计准则体系凸显了风险审计理念,指出要在分析和评价审计风险的基础上,预先做出对审计项目的风险职业判断,并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

(1)审计计划规定:要通过评估项目规模、管理和控制状况,进而评估项目风险水平,以确定备选审计项目及其优先顺序。(2)审计实施方案规定:审计人员可以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等方面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3)审计报告的编审规定:审计组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认定的事实为基础,在防范审计风险的情况下,按照重要性原则,从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方面提出审计评价意见。

新审计准则体现了全面树立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强调对被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能够使审计人员科学、准确地判断风险领域和重大风险点,从而可以根据找出的审计重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防范审计风险和降低审计成本,从而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3.对绩效审计的影响

传统绩效审计长期以来过分强调经济指标,这是由于受到了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科学发展观等崭新理论的不断提出,审计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审计准则顺应了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对除了经济效益外还包括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效益性的评价和监督作了更加全面科学的界定。

国家审计的效益性评价从单纯的经济效益发展到多角度、全方位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各项审计都要注重从资金使用、资源利用、行政效能和政策执行等方面综合考虑其效果、效率和效益,更加关注公共资源配置的有

效性和合理性。这使得对绩效审计更加具

有指导性、绩效审计的内容更加科学,体现了国家审计与国际接轨开始融入世界绩效审计主流,体现了国家审计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背景下的转型。

五、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对策建议

1.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事务所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加强作业过程管理和人员素质管理两个方面:

(1)加强作业管理过程。

提高审计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握好审计工作的每个环节,保证每一阶段的审计质量。在审计计划阶段,要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评价审计风险,编写详细的审计计划,作好人员委派工作;在审计实施阶段,要重视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编写工作底稿,严格三级复核程序;在审计完成阶段,要认真编制审计报告,科学评价审计工作成果。

(2)加强人员管理。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在招聘时应招些业务能力强且年轻的审计人员,为事务所注入新的活力;②建立严格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与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③建立一套科学的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考核评价,以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全面提升。

2.建立新型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

国内现有会计师事务所大多为有限责任公司,在这一体制下提升事务所审计质量存在固有的局限性。结合国内审计市场的发展,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先进做法,即逐步推行由有限责任制向普通合伙制、有限责任合伙制的转型。合伙制度安排至少在两个方面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一是无限责任的约束。它通过加大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成本来增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约束力;二是合伙人之间的相互监督。由于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以各自的财产对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合伙人利益与事务所的业绩和命运紧紧相连,因此,有利于增强风险责任意识和质量品牌意识。

3.加强外部监督管理

我国目前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监管模式是政府干预型,具体实施者包括财政、审计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实践证明,这种行政干预过多的监督管理,不利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政府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构建一种新的监管模式,形成一种政府立法主导、行业协会检查监督、独立监管机构评价惩戒的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外部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田钊平.如何提高新审计准则执行的有效性[J].财会月刊.2008(12)

[2]李颖.风险导向审计能否成为一种更有有效的审计模式[J].科技资讯2008(32)

[3]田利军.审计意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

[4]吕伟,于旭辉.客户依赖、审计师独立性与审计质量—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贸研究.200(93)

[5]王玉蓉,庄立.独立审计质量与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证劵市场的经验检验

[J].财会通讯2009(4)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审计准则修订取得重大进展实现持续全面国际趋同

[7]陈继红;唐文文.浅谈我国注册会计师舞弊审计准则及实务中存在的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0.30期

[8]郑春华.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7期

[9]张林红.如何提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J].中国经

贸.2010.12期

[10]周娜.推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J].管理观察.2010.26期

第五篇:浅析会计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浅析会计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刘艳

2013-2-28 22:36:55来源:《中外企业家》2012年第11期

摘要:通过解析深藏于中国社会会计文化中的种种特质,借以阐述不同特质对于会计信息状况的影响。同时,讨论如何在构建优秀会计文化的基础上提升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以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关键词:会计文化,会计信息,文化特征

一、会计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1.优秀的会计文化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会计实践的过程中,会计文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和引导会计实践的运作方向,监督其运作状况。如何在调整国家整体经济结构的关键时刻雕琢出先进的会计文化理论,从而提升我国整体的会计信息质量,是现阶段会计界必须思索的问题。历史规律告诉我们,会计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相匹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环境决定了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是现阶段会计工作发展的中心和必经之路,其完善程度决定了会计信息的最终质量。

2.优秀的会计文化可以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

经济信息是投资者作出会计决策的重要支撑力量,而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一个企业优秀会计文化的构建能够帮助其实现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完善:会计文化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会计主体形成共同价值观,会计主体的行为主要受其理念、价值体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这三者达到统一时,会计主体就能够做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行为。如果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是在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信息的共识上建立的,那么企业就会以更为长远的目光看待和处理会计信息,从而使会计信息的披露更为可靠并且相关性更强。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文化归因

1.会计制度的统一性高

对集体主义的崇尚是我国的文化特征之一,这种文化特征在“仁、礼、忠、孝”等道德追求中都有深刻的体现,其必然导致集权式的等级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下生长出来的文化是整体划一的文化,并不推崇个体的主动与突出。相应地,我国形成了由政府直接制定、执行会计规范和监管会计行为的局面,《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和实施就是很好的佐证,其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和强制性。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过程中,代表各方利益的参与者比较单一,这无疑会造成最终出台的会计政策带有一定的偏向性和很多疏漏,而偏向性的出现会使得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遭到破坏,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不够完善的会计制度导致很多释义的模棱两可,会计政策执行者的不同理解或是误读也会造成会计信息质量的失真。

2.会计人员职业化水平低

虽然我国基层会计人员的数量已经接近饱和,但是会计队伍的整体水平与职业化还相去甚远,这体现在会计人员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等多个方面。追根溯源,是因为政府对于会计人员职称的掌控程度大大超过了专业学术机构,很明显的例子是各类会计人员的技术职称和审计人员资格都是由政府授予的,而会计学会等自律性组织的影响较小且管理松散。此外,很多重要会计资格考试的考核力度也主要放在了相关会计规范的内容上,而关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判断的内容则较少。由此可见,一个缺乏高素养会计队伍的会计环境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

3.在会计计量过程中偏好稳健

“有备无患”是根植在我国历史血液里面的思想,这种思想影响到了各行各业,也说明了中华民族在为人处世上偏向的是稳健而非灵活。建立在稳健性原则上的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对于保障企业财产安全来说非常重要,但过于稳健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方式有可能导致资产、负债、收入以及费用等记录与企业实际情况发生偏离,违背了实际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所以,过于稳健的会计文化是导致会

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4.会计资料的透明性低、保密性高

“家丑不可外扬”很形象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保守和含蓄的部分,这种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地造成了我国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低透明性和高保密性。企业领导者不愿意将企业的运作情况完全展现在公众的目光之下,所以披露的信息往往都是依照会计准则必须披露的部分,而非信息使用者真正需要的部分。更有甚者,一些资产状况不好的公司为了做出符合会计准则的法定行为,又避免外界知晓其财务状况,采取了“两套账”的做法,这无疑大大消减了财务报告的质量,将投资者的时间浪费在了研究水分极高的会计信息上。

三、营造提升信息质量的会计文化环境

1.构建优秀的会计文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文化的构建不仅要将制度和技术等专业性因素考虑在内,更要融合我国所特有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会计实践指导意义的会计文化。首先,开放性是先进文化的共同特征,它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所产生的。先进的会计文化同样需要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源于对世界优秀会计文化成果的吸收与借鉴,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实现会计文化的创新与突破。其次,时代特征是会计文化的组成部分。符合时代需求、反映时代精神是会计文化的目标,优秀的会计文化要能及时传递会计工作的变化与发展方向,丢弃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传统习惯,才能真正进步。最后,多层次且可操作性强是新型会计文化的发展方向。新型的会计文化从外向内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包含了会计工作条件、会计手段和会计环境等会计行为得以实施的物质基础;制度文化则是政府各级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例如会计准则、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后续教育准则等,这是会计行为的依据;精神文化是核心,它包括会计人员的价值观、道德观、理想信念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也是会计文化层次的决定性因素。

2.加强企业层面会计文化的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层面会计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在于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和财产物资的完整性,避免、查处并及时更正差错和舞弊,从而实现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和完整。首先,要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中的各项规章制度,这些为保证企业正常运转而实施的规章制度包括责权控制制度、预算控制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等。其次,完善的会计控制制度的构建与执行也非常重要,例如实务盘点制度和凭证账簿核对制度等,这是确保会计信息完整有效的关键性步骤。最后,是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不仅在和其他部分有机地构成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而且其控制功能能够及时地监督和审查其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是实现企业会计目标不可或缺的元素。

3.重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文化教育的结合会计信息来源于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难免会要求会计人员对实际经济活动中很多不确定性项目作出恰当的估计、判断与推理。扎实的专业会计素养是会计人员顺利完成各项工作的保证,而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的会计人员对相同会计事件的处理结果往往相去甚远。素养相对较差的会计人员即使按照会计规范行事,也很难突破自身水平的局限,做出严重脱离实际情况的计量数据,使会计信息严重失实。此外,会计信息化使得原有的手工记账被计算机取代,会计人员计算机水平的限制以及会计管理软件在安全性等方面的缺陷,共同制约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另一方面,会计人员道德素养是较专业素养来说更为重要的东西。虚假的会计信息都是在会计人员的参与下形成的,这些思想道德素质低下、缺乏法制观念的会计人员,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甚至与企业管理层合谋,制造不实会计信息,严重扰乱了会计文化秩序,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要想实现会计文化环境的净化,就必须使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双管齐下,坚持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才能使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继。浅议企业会计文化的重构[J].商情,2012,(19)。

[2]王文涛。浅谈我国的会计文化建设[J].财经界,2012,(2)。

[3]陈文芳。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2,(6)。

[4]王莉。浅谈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与应对策略[J].财经界,2012,(10)。

下载谈新会计准则对财产保险公司业务质量评价指标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新会计准则对财产保险公司业务质量评价指标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