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西方美术有感

时间:2019-05-15 12:3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西方美术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西方美术有感》。

第一篇:学习西方美术有感

学习西方美术有感

13061041 ——冯文政——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西方文学及艺术界中。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正是由于超现实主义的这些特点,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意义,之前我也是这样,而当学了超现实主义后,我对它的认识逐渐加深,从中获得了许多感悟。

超现实主义的产生,有其特有的社会根源,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处在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下的人们,开始对旧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失去兴趣并最终与之分裂。不少艺术家将自己的兴趣转向了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说,他们把毫不相干的东西凑在一起,热衷于没有任何逻辑联系和理性约束的表现手法。以求脱离现实的残酷与悲哀。

超现实主义画派的中影响力最大的是达利。达利在发挥和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上,可以说超越了他们的超现实主义绘画群体。他的有些作品除了传达无理性、色情、疯狂和一定程度的社会哲学观外,有时还反映着人们的时髦心态。他的代表作有《内战的预兆》、《记忆的永恒》

1937年,法西斯空军对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进行试验性的轮番轰炸,震惊世界的惨案。就在这前一年,达利便已敏锐地预感到西班牙内战的来临,便立即创作了这幅《内战的预兆》,画家运用细腻的笔法画出了被肢解的人体,用人体贯连构成框架式的结构充满画面,用蓝天白云作背景,表明这一罪行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画家以此象征战争的恐怖和血腥,就像一场血肉横飞、尸骨四迸、令人毛骨悚然的恶梦。

这幅画的重要特点是以写实的手法或近乎抽象的手法表现人的潜意识,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或是荒诞的情景,或是奇特而又近乎抽象的画面。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属于前一种手法。画中的主体形象是人体经拆散后重新组合起来的荒诞而又恐怖的形象。形似人的内脏的物体堆满了地面。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写实的手法画出来的,具有逼真的效果。这显然不是现实的世界,而是像人做噩梦时所呈现的离奇而又恐怖的情景。这是当时笼罩在西班牙国土上的内战的预兆在画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作品是对非正义战争的一种控诉。

《记忆的永恒》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它的前部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一起的人头残部;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湿面饼般软塌塌的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无限深远的背景,给人以虚幻冷寂,怅然若失之感。画中充满了令人难以捉摸的激情,给人与时间飞速流逝的感觉,表达了画家对当代生活压迫下人们个人世界崩溃的绝望,有一种令人难忘的力量。

超现实主义绘画显示出不同于以往的最能体现绘画本质的语言特征和艺术技巧。这种创作方法是对以往以理性、现实为特征的现实主义绘画的反动,目的在于对真实的深层次探索和表现。超现实主义绘画多半依靠具象表现形式与抽象画面情景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将抽象意境与具象实体搭配,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给读者提供了追寻艺术家个体感受的信息,带来强烈的震撼力。这也许就是我所感悟的超现实主义的魅力所在。

第二篇:学习西方美术史有感

文章标题:学习西方美术史有感

前不久去看了中国百年油画展,对中国油画有了一个PANORAMA式的了解,从世纪初留法画家的风景小品到《开国大典》再到《父亲》。油画在中国毕竟只有百年历史,佳作名画家都还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之中,不至于太埋没了某一颗“珍珠”。但是在西方世界,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名家便如南天群星,但是其中真正始终璀

璨耀眼的,数来数去,竟然没有多少位,更多的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口味的变迁而明明暗暗。

1841年,当时法国最走红的画家保罗·德拉罗什,受巴黎美术学校之请创作壁画《半圆室》,为13世纪到17世纪的名画家“树碑立传”。在这幅壁画中,他以安格尔的画风,既写实又寓意,描绘了胜利女神跪倒在三位在神话中分别象征建筑、雕刻和绘画的天神的脚旁,而40位历代艺术家则围绕在他们身边,其中有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提香,普桑,洛林,韦罗内塞,凡艾克,乔托,丢勒,霍尔拜因,鲁本斯,伦勃朗,穆里洛和委拉斯开兹。

从上述列举中可以看出,在德拉罗什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人眼中,最优秀的作品和画家集中在文艺复兴时期。安杰里科的大名则似乎到了最后时刻才被添加到这个名单中。如果说今天我们已经几乎淡忘了埃德林克,波特和雷蒙迪这些昔日或许如雷贯耳的名字,那么我们在这40位艺术巨匠中却怎么也找不到波提切利,格雷科,博施,布吕格尔,格鲁内瓦尔德,皮耶罗·德拉弗朗塞丝卡或者弗美尔的面孔。

假如让每个时代都做一个类似的实验,毫无疑问,我们将对所谓的“艺术巨匠”的名单产生极大的分歧。因为,除去屈指可数的几位在生前就已经享有巨大声名并且死后仍然“香火旺盛”的艺术家,比如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鲁本斯,伦勃朗,也许还可以算上毕加索,几乎所有我们今天认为是天才而不朽的画家,都是在死后若干年后才重新为人们所赏识的。

譬如在19世纪以前,基多·雷尼的名头要比今天被认为是“现代绘画的奠基者”的乔托响亮。但是今天我们全面对比这两位画家[本文来源于好范文-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请到xiexiebang.com]的作品,可以比较公平地作出评价,虽然雷尼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相当活跃,但是乔托在绘画史上的重要程度却无疑要高过他。虽然就透视法则的应用来看,乔托的技法仍显粗糙。今天我们把他归入大师之列,不是因为他画的多好,而是因为他开创了一种新的画法,为后世开启了另一扇看世界的“窗口”。类似的情况还有安杰里科修士,如今大家普遍认同,正是他们为16世纪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对于画家的评价从来都在变动,西方的美术欣赏口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比如经济,美学,道德甚至政治方面的因素都起着很大的影响。正如我们今天重新评定周作人一样,任何一本法国文化史,现在都少不了华托的篇幅。这位在其有生之年就已经被大众所喜爱的画家,一直到了19世纪才被认为是属于他那个时代的著名画家。原因在于法国大革命之后的100年中,他的画作同弗拉戈纳的一起,被当作旧政权的垃圾而打入冷宫。

有意思的是,某一时代对于当时的画法画风的接受程度也重新改变了对前人的评价。比如在1950年间,凡高受到时人的重视,间接着也让格雷科这位西班牙画家焕发新生。同样,1960年超现实主义成为时尚,才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博施和格鲁内瓦尔德。此外,占统计地位的美术理论和美术流派也影响了时人的欣赏习惯。浪漫主义的兴起,使得意大利和弗莱芒的“原始画派”画家们在19世纪初期重新得到赏识。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者们推崇简洁的线条,认为技法优先于材料。1830年以后则相反:人们重新发现了色彩的重要性,喜欢模糊和神秘,正象拉斐尔以前的画家所初步尝试的那些方式。

在重新解读甚至是重新“塑造”的过程中,美术评论家和作家起了相当的作用。18世纪末期,人们只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的作品。这个“们”,其实也就是“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而瓦萨利对于14到16世纪时期的意大利画坛的评价,则让人们不能忽视如奇马布埃,乔托和安杰里科等人。虽然人们仍然不能认同他们的风格,认为不自然。1820年左右,第一批发现“原始画派”的美术批评家欣赏他们“神秘”的风格。而到了19世纪末,则是他们的“简洁”和他们的“纯粹”,或者说是他们的“前现代性”,吸引了批评家鲁斯金,而他又通过这些前拉斐尔画派的人物以及他的法文翻译普鲁斯特而影响那个时代的美术和文学。

西班牙绘画直到19世纪初一直藉藉无名,直到拿破仑运动之后才开始被时人所认知。事实上,从苏尔瓦朗到戈雅和格雷科,西班牙在绘画方面的创造和贡献不下于比利牛斯山那边的法国。格雷科画作所展现的强烈的失真,无视透视原则,尖酸刻薄的风格以及精神性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人们认为他怪诞的风格是因为他的疯狂,甚至

是因为视觉错乱。直到19世纪的后半期,通过德拉克洛瓦,戈提耶和波德莱尔的大力推荐,人们才认同了他的想象力,将其列为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1842年,法国左派活动家和美术批评家泰奥菲勒·拖雷在荷兰皇家美术馆发现了弗美尔,但是他找遍有关艺术的书籍,除了[本文来源于好范文-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请到xiexiebang.com

]法国画家勒布朗在18世纪末期发表的几句赞美之辞外,再也找不着关于这位画家的只言片语。正因为拖雷在其1866年发表的著作中,将其塑造成为代表“人类命运的画家”,这位画家才开始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又过了半个多世纪,1921年,通过普鲁斯特的《女囚》,人们才认为他是一位艺术巨匠。

20世纪的人们崇尚“现代派”,用所谓的“发展”或者说“进步”的观点来解读艺术。所以,18世纪末的新古典主义和19世纪的历史画在这个时代里默默无闻。同样的,因为这一观点,德兰,弗拉曼克和基里科这些当年脱离现代主义阵营的画家则遭人唾弃,甚至屡屡因为同纳粹有往来而被人指着脊梁骨骂。相反,以往的一些边缘画家,如巴尔丢斯,吕西安·弗罗因德等人,曾经被人指责为过于“学院派”,如今被被人奉为正统。简单的说来,这一切之所以会这样,似乎全是因为每个时代通过抬高过去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时候甚至到了臆造历史的地步。

更有意思的是,评价一位画家的优点往往也因为时代的需要而加以强调。比如弗美尔最初因为他作品中表现的人性,以后因为印象主义的盛起,评论家们又鼓吹他对光线的良好控制能力。华托死后百年重新获得青睐,一开始是因为王朝复辟人们的怀旧情绪,以后被人看重的是他作为一名出色的色彩画家的名声,以及他看待世界所采用的“忧伤”的视角。这些发现的过程不但自圆其说,而且往往循环往复,因为某些被重新发现的画家也有可能,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或者是某个时代的审美情趣的变化,重新又回到他们早应该习惯的默默无闻的状态。

《学习西方美术史有感》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学习西方美术史有感。

第三篇:学习西方美术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西方美学理论之心得体会

在写这篇关于美学的专业论文之前,我咨询了诸多圈外好友,他们大多都是艺术方面的门外汉,对于美学和美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当问起他们什么是美的时候,给我的答案往往离不开这几种:好看、漂亮、优秀...。其实,之前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美。对此,也不能说他们认为的美是错误的,只能说他们看到的美是狭隘的。对待美没有更加理性的认识。

在学习过西方美学理论的时候,老师对美以及美学通透的讲解之后,我对美学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高度。一直以来我们误认为美学是鉴别美,以及审美的经验,更多的去关心实在的问题和判断实物的美丑。实则,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的特征,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各种意见虽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难以取得学术界的公认。美学的研究美的学科,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学科,美学是研究艺术的一般原理的艺术哲学。应揭示和阐明审美现象,帮助人们了解美、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美学学科本身,并从而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外,针对当今社会,它尤其还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审美化,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

我最近在拜读朱光潜老先生关于艺术和美学以及文学的著作《谈美书简》。再这本书中深入探讨了美学、艺术、文学的美和美感,审美范畴,形象思维等一系列问题。书中这样说到“谈美,我的从人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何况文艺活动,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批评,同样也离不开人。”让我明白了人才是美的主体,创造了美,又在消费美。我们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和创造美的意识以及能力。学习了美学,使我大致了解到如何审美。美既是客观存在,也是人们的主观想象。美学是一门超世俗功利的学问,它反映了人的终极关怀和追求。但它又与哲学不同,它把这种终极关怀和追求溶入诗意之中,用生动感人的形象去打动人的情感,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

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学会发现美使我们更加懂得了如何生活,如何享受生活。然后,更好的去创造生活。

第四篇:学习西方现代文论有感

学习西方现代文论有感

刚开始学习西方现代文论时,我觉得这是一门非常深奥的课程,因为它的理论性非常强,非常抽象。如果你只是略略地看老师的提纲,根本无法明白它所包含的深沉含义。经过老师的讲解和课下的查阅,慢慢地我觉得这门课程非常有趣。它教会我把不要简单地看完一篇文章,要学会从另一个角度来评判文章。在这个课程中,我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最感兴趣。最开始接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是在心理课。所以在我的思想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就是分析心理。但让我非常惊讶的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能够解答文学艺术。这让我疑惑不解。原来自一战以后,弗洛伊德的学说猛烈地冲击了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社会风尚、道德伦理,激起一阵又一阵死水波澜。而且在今天社会的社会学、美学、人类学、教育学、法学、神话学等学科里,都多多少少烙下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子。虽然弗洛伊德承认心理分析方法很难解答艺术功能的本质,无力去说明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更不能给艺术家的创作手法下注脚,但他对文艺问题十分关注,总想猜透艺术家内心你深处的隐秘东西。但他运用心理分析学来解释文艺的心理起源和文艺创作的心理动机,他坚信心理分析学能为渗破艺术创造的奥秘提供有力的帮助。

通过一些作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文学作品都是来自于现实社会的生活。而我们都知道,心理材料同样是来自生活,因此心理的材料来源与文学一致。如张爱玲的文章离开不了满清遗老遗少的影子和三四十年代中女性结婚员千疮百孔的情感世界,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张爱玲只能以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写小说,却不可能写出现代都市化,科技高速发达的人们生活状况。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面。“意识”是人类状态的最高形式,是人的心理因素世界中的“首脑”它是现实生活材料在脑中形成的印象以及对现实生活作出的判断及评价,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与理解。而文学创作的一个最表层的来源就是现实生活,离开现实生活,作家就不可能写出作品,因为无从下笔。我想,这也正是为什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同样可以用来分析文学作品的原因。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的一个观点。我个人觉得这个观点非常有趣。弗洛伊德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有爱母恨父或爱父恨母的感情,这在作家艺术家的童年表现得更加明确。后来,弗洛伊德还把这种俄狄浦斯情结动力说加以扩展,用于很多艺术家身上,认定他们的创作动机都是出于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恋母情结。们可以利用这个理论对张爱玲的《心经》进行分析。短篇小说《心经》,讲的是一个女孩恋父的故事。我们可以研究张爱玲的个人家庭背景,在她四岁的时候,她的母亲离家出走了。而张爱玲对于母亲的离开不是想念,而是怨恨。因为她觉得母亲其实是在抛弃她了。所以她更是看重珍惜和剩下的唯一的亲人--父亲之间的感情。在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日子里,父亲成为她的所有爱的寄托,成为她生命的一大支柱。而当张爱玲的父母离婚之后,她对父亲的依赖更是加重了。父亲对张爱玲也是极好的,会给她念诗,然后教她读书。还给她幼稚的作文眉批、总批,而且还把她幼稚的作文装订成册。结合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和张爱玲的家庭背景,我们可以得出影响张爱玲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她的恋父情结。因此利用这些理论来分析作品,我们会发现这些作品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升华,通过作品来反映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所以,我的感想就是无论作品多么脱离现实,多么怪诞,它依然还是来源于我们的社会生活,更多是对作者心理的一种转换,利用作品中的人物说出自己的心声。

第五篇:西方美术鉴赏

西方美术鉴赏

姓名年级专业学号

1.以作品为例谈谈古希腊雕塑的魅力。

答:古希腊雕塑的魅力在于一种“真实的美”,它创造了一种美的综合,对于人体本身也充满了赞美,这些我们可以从这一时期的许多裸体雕塑上得以体会。米隆的作品《掷铁饼者》 高约152 厘米,雕像选取运动员投掷铁饼过程中的瞬间动作,这正是铁饼出手前一系列瞬间万变动作中的暂时恒定状态,运动员右手握铁饼摆到最高点,全身重心落在右脚上,左脚趾反贴地面,膝部弯曲成钝角,整个形体有产生一种紧张的爆发力和弹力的感觉。形体造型是紧张的,然而在整体结构处理上,以及头部的表情上,却给人以沉着平稳的印象。而且在作品中,运动员身体的线条和肌肉的雕刻都栩栩如生,这正是古典主义风格所追求的,既自然又真实。

2.米开朗基罗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哪里?

答:如果说,达•芬奇把艺术视为科学、赋予艺术以理性的话,那么米开朗基罗

则把艺术视为神圣的个人创造、赋予艺术以力量和激情。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他对男性人体美极力表现,甚至对女性人体的刻画也趋于男性化。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

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他在艺术创作中倾注着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在寻找着自己的理想,并创造了一系列如巨人般体格雄伟、坚强勇猛的英雄形象。《大卫》就是这种思想最杰出的代表

下载学习西方美术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西方美术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方美术简史

    《西方美术简史》 一、史前时代 西方人最早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3万到1万多年之间。最杰出的原始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几十处洞窟中,其......

    西方美术史

    1)古希腊艺术观中最重要的当属17C用于艺术批评泛指一种奇形模仿说奠定西方艺术基调。2)苏怪状,矫揉造作的风格,原是18C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奉献给17C有用即美,无用即风格的一个带......

    西方美术欣赏

    1 下面哪一个是宣纸的特点?() A、结构紧凑 B、不渗水 C、结构松 D、密度低 我的答案:C 得分: 20.0分 2 下面关于西方绘画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注重明暗关系 B、走的是写实主义......

    学习美术鉴赏有感

    学习美术鉴赏有感 美术课程是人文文化课程的基本理念,在2000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正式提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再次明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

    学习美术鉴赏有感

    学习美术鉴赏有感 摘要:美术教育是一个被教育界遗忘的角落,在美术课的开设上大多都流于形式,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学校,更是这样,甚至有的学校从孩子进校门到毕业都不知道有美术这......

    《西方美术简史》读后感

    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人文光芒 ——《西方美术简史》读后感 十三世纪末,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了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后扩展至西欧各国,于十六世纪盛行于欧洲。实际上,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中......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 始终无法忘记初中时刚接触绘画,听老师讲起梵高,在美术书上看到他的向日葵,我说不出他的画那里好,但他的画就是让我着迷,如痴如醉。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也许是他的......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

    论述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在绘画形态与创作理念上的差异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等人。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