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卷2012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
太阳梦
晓浩
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浆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
我走向那些经幡。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紧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一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人。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里而来的朝佛者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梦者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为了追寻一个美丽的梦,翻越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微笑着,走向太阳,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
一位年轻的战士,常年驻守在某个四季冰封雪锁的哨卡上,一天,下哨归来,迈过一个半木多的土坎,他跌倒了,再没爬起来,过度缺氧导致了他的牺牲。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别人,被汹涌的泥石流吞没。一次,在我出去采访的途中,车翻出十五六米,车棚碎了,我安然无恙„„还有啊还有,无数恶魔张开大嘴,要吞没我们这些寻梦者。
我常常仰望太阳,流着无法抑制的泪水,感情的大堤在瞬间决口了。想到夸父,他没追赶上太阳,却不是也为后人称颂么?幸福在于追寻这咱过程本身。
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的梦。他独创了一种画派,叫西藏山水画,得到国内外普遍承认,台湾三原色艺术中心还专门为他搞了个人画展。
我不止一次地为他的画所感动。画面上,塞满了山,绝少人间气息,那山汹涌呼啸,奔腾流动着,下降,再升腾,势不可挡。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
最近,我又见到了老刘。只见他熊腰虎背,一摇一晃,整个一座山在晃动。他说他又陷入了苦闷期。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
是啊。太阳只有一个,梦,是无数的。
14.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化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理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联系全文,不要断章取义。从实到虚,画中蕴含了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思想,思考这些,结合文本进行总结。答案示例:(1)老刘的画中没画太阳,却是以太阳照耀为背景。(2)画中蕴含着他对理想境界——“太阳梦”的追求。
15.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的能力。“梦“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寻梦——实现——再寻梦,按着意思归纳整理即可。
答案:(1)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2)“梦”的实现——从太阳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3)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
16.文章写老刘作画,又写了朝佛者、战士、大学生和“我”的事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审题时抓住“文眼”二字,即可找到突破口。文眼的作用不外乎“线索”“主要描写对象”“表达作者情感”等。
答案:(1)以更多寻梦者不同方式的寻梦,表现了不同人生的共同追求。
(2)以更多美丽感人的梦想,丰富了“太阳梦”的内涵。
(3)表现寻“梦”过程的艰辛,表达了对寻“梦”精神的赞美。
17.现实与梦的交织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请指出其具体表现。它们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感悟。判断一篇文章的主
旨主要依据有两方面:一是写作主体的态度,二是作者对主体的态度,或者说是情感与价值观。“太阳梦”是文章的题目,也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内容,一定要深入思考,既要答出表层意思,又要答出深层意蕴。本题难度较大。
答案:(1)拉萨的美景,既是现实,又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梦想;人们寻梦 的过程又是对人生美好理想的追求(如:老刘作画是现实,老刘的 理想是梦)。
(2)对拉萨的热爱,对寻梦者的崇敬。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1题。
掐辫子
刘心武
一对白领情侣长假携游,去到一处近年开发出的山野景点,见到瀑布深潭,她高兴得跳起来欢呼,山风掠过,将她草帽吹落潭中,她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经跃入潭中,捞起草帽,游回潭边,跃到岸上。她还没做出反应,周边的游客已经响起掌声,还有人说:“跟电影镜头似的!”
他们躲到僻静处,他把上衣脱下,晾到灌木上。她说:“吓死我了。知道你要表达,可也犯不着这么冒险。”他说:“除了对你表达,其实,还有另外的内心秘密。”她狐疑了:“什么另外的秘密?”他告诉她,掉在潭里的,是草帽。草帽是用什么做的?她随口说:稻草。他告诉她,不,是麦秸。把麦秸用水泡过,然后用双手编成辫子,他们老家妇女几乎一年四季都会在做完别的活计后,来顺手干这个,叫做掐辫子。一挂辫子大约弯成五圈,近年来的收购价,是一挂一元钱,一个能干的妇女,一天掐辫子能出五六挂„„
她听到这儿放心了,明白他内心里,有区别于她这样的城里生城里长的人的眼光和心思,草帽对她来说,不过是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可是对他来说,是他到城里来上大学以前,奶奶、妈妈、姐姐们日常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她引他聊得更多。他细细叙说。他告诉她,他们那个家乡,离交通枢纽远,历史上属于兵家必弃之地,如今则属于商家缓争之处,无山无水,开发不成旅游区,离最近的一处古迹也还有百里之遥,他也曾苦苦查阅过,竟找不出自古到今各方面的名人有出生在他们那个地方的,总之,那是一处平凡、平淡、平庸的所在。但是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城市化的浸润,离得还远,村庄虽然盖起了新房,却仍有古朴风貌,有人问城市膨胀耕地减少,为什么粮食还有得吃?他说,那就是因
为还有他家乡那样的存在,每年还种大片的小麦,小麦收过种大片的玉米。而大田劳作之余,妇女们就维系着久远的传统,掐辫子。她在秋阳下听他讲家乡,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他没想到她爱听这些。他进一步告诉她,他大学四年的费用,学费是爸爸供,生活费呢,全是奶奶、妈妈和姐姐掐辫子掐出来的。她把玩着那渐渐变干的草帽,忽然觉得,那是有生命的东西,她把草帽像宠物般拥在胸怀。
他们原来的计划,是顺那山谷跋涉到最深处,据说那谷的尽头有更高更奇更美的瀑布,那里有开发出的农家院接待游客,在那里可以吃到若干特别的鲜鱼山蔬。但是,她提议改变行程,转而去他的老家,她说她想看掐辫子,甚至想学着掐辫子。他很高兴。他们交往并不久。这是他原来幻想过却不敢贸然提出的。是的,这个假期很长,他们完全来得及转换目的地。
她随他前往他的家乡。绝对距离并不远,却要先坐火车,慢车站票,熬过一夜,再换长途汽车,再换三轮摩托,车载的终点是一处大集,从那大集镇再徒步一小时,才到他家那个村子。确实无特点可言,就是不多的树,模样雷同的房舍,不甚整洁的村道,一种只能以农村命名的混合气息。
他把她引到自己家时,已经夕阳西下。一进院,不用他指点,她就看到好几个盆,有塑料盆、铝盆,还有一只陶盆,里面浸泡着大体等长的麦秸,散发出一种香臭之间的暧昧气息。他妈妈迎面出了屋,手臂上有几挂刚掐好的辫子,不是知道他们来了表示欢迎,她是地道的不速之客。他叫完“妈”就介绍说“这是我女朋友”,她赶忙称呼“大妈”。进屋以后又见到他奶奶。姐姐已经出嫁,但就在邻村,他说明天或许就会回来见面。奶奶坐在那里掐辫子,弄明白她的身份后咧开只剩几颗残牙的嘴无声地笑了好久。她随即听见院子里鸡在拍翅狂叫,她到门边往外看,是大妈在抓鸡。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他知道她的心思,怕她跑出去拦阻,就站到她身边轻轻搂住她的腰,但是她懂得,大妈听见儿子把她介绍出来时,并没有什么强烈的表情,但是此刻她那满院抓鸡的肢体语言,把她面对意外之喜的满腔热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如此看重,并且以如此淳朴的形态表达出来,是她职场生活中不曾经历的。
晚饭后和大妈聊天,才知道如今四季都有人进村来收妇女们掐好的辫子,除了去做草帽,广东那边又有盘成“黄金条”的,没多久是下元节,祭祀亡魂,要给他们烧“黄金条”。她发现东厢柴草间堆了不少废弃的辫子,大妈悄悄告诉她,那都是奶奶掐的,老人手劲不够,掐不出合格的了,可是,掐了一辈子,喜呀悲呀什么心思都掐进去了,所以不告诉人家不收,还由着老人掐„„她意识到这里的妇女掐辫子其实更具有超出换钱的生命意蕴,眼睛潮湿了。
他的爸爸是兽医,那天到外地出诊,第二天一早才回来。她和他一起站在院门外,远远看到那乡村兽医骑着自行车从白杨树下过来,她忽然想大声召唤:“爸爸!”
16.文章以“捞草帽”的惊险场景开头,起到什么作用?(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结构、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场景描写对全文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答案: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17.文中“她”对草帽的认识有哪些变化?请从第三、四自然段中找出相关语句。(3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答案示例: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有生命的东西。
18.你如何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3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案示例:比喻句,“他”的讲述使“她”对农村的了解由模糊到清晰,带给“她”温暖。“陆续”“一缕一缕”说明这种了解是一点点逐渐加深的。
19.赏析倒数第二自然段中划线的语句。(5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应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别回答。答案示例:内容上,写了家人对奶奶的尊重与爱,同时也写出了奶奶把劳动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丰富了“她”对乡村淳朴亲情的体验,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形式上:选取生活场景、平凡小事,蕴含深挚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她”的情感变化更加合理。
20.你读完文本后有怎样的感悟?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并分别加以简要说明。(4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能力,谈感悟。应注意强调个性阅读,并不能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解读文本,阐明自己的见解,这样同样是个性阅读。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同样不能离开文本。当因个人的生活经验不足无法准确把握文本时,可以通过已学过的文章,间接掌握的人生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帮助准确探究。答案示例:传统文化——掐辫子不能消失。日月穿梭,随着时代的脚步,老的生活用品悄悄的从人们的记忆中退出了,时至今日谁也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掐辫子的场景从人们的视野里淡出;大脑中消失了,随之一段、一种民俗的历史文化则即将失去,成为人们永远的遗憾话题。如今农村,有人仍在掐辫子,但愿于掐辫子这一传统文化永远不会消失。
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他”介绍麦秸辫的收购价,并说“他”上大学的生活费全是家人“掐辫子”换来的,蕴含着“他”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B.“她”在“他”家体验到了自己在职场生涯中未曾体验到的东西,不由得产生了对职场生活的厌倦。
C.文中说“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表现出作者对城市和农村相反的情感态度。
D.“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一句,用拟人手法描写母鸡被抓时的热闹场面,烘托了大妈的喜悦心情。
E.以“掐辫子”为题,点明了全文线索,凸显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21.B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B项“不由得产生了对职场生活的厌倦”无中生有,C项说法太绝对。
第二篇:江苏卷2012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的是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它们最多的大概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的很少行人的街上走着,一面想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于是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的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全部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的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答案:寂静、祥和、安宁、舒缓、讲原则。
标准答案:平靜,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1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第一处,善解人意,替人着想,热心体贴;第二处,善于自责,心地善良,乐观开朗。(分析略)
标准答案: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1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4分)
答案:含意:这个小城正是晴天下的小城;在这样的小城里生活很舒适很快乐,每天都有晴朗的好心情;小城里的生活很安详、静谧,没有人打扰。作用:与上文三处写到的阳光相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有意蕴,令人回味无穷。
标准答案: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1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6分)
答案:①叙述舒缓,表现出小城人们的生活之态,祥和与安宁;
②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表现邮差先生常年如一日地这么工作这么送信,没有惊心动魄,以平凡的工作来表现他的人格美,表达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③展现在历史大背景(日本侵华战争)下的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画面,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
标准答案: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解析]读小说尤其要有耐心,而尤其是这样的小说,还是老老实实地寻找小说的三要素吧,同时还要结合时代背景,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11题的解答主要抓住环境的描写和背景特点,12题主要抓住人物的活动和心理,13题要结合全文内容进行表里分析,14题要揣摩写作主题。
[评点]这篇小说入眼很难,入心更难,初看很朦胧,细看有理趣,选文是很有特色的,可以看出命题者很有匠心,也很高妙,打破了以往命题的老路,也赞一个!但是不能单以命题人的理解而否定了他人有道理的见解!
第三篇:2010年高考试题——历史(重庆卷)解析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12.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为封为定远侯。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
①派甘英出使大秦②出使大宛、大月之氏
③任西域都护,管理西域④大败被匈奴,使其政权瓦解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2.B 考查基础知识,②是张骞,④窦固、窦宪先后大败北匈奴,其政权瓦解。
13.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
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13.C 阅读材料所说冶炼方法为灌钢法,这一冶炼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14.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
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李煜B.李清照C.陆游D.辛弃疾
14.D 学士指苏东坡,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四个选项中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
15.一位学者在研究解缙(1369—1415)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有关情况时,想了解当时的都城,他应查阅的地图(局部)是
15.C 从谢晋的生卒年月可以判断为明朝,《永乐大典》为朱棣时期编写,当时都成在今天北京,当时叫北平,B是元朝,D是清朝。
16.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
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康梁维新派D.民主革命派
16.B,阅读材料,号召商战,争夺利权,主张商战,挽回利权的主张是早期郑观应的主张。
17.1913年2月,一位国民党领导人在国民党湖北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我们此时要致力
于选举运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能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这位领导人是
A.孙中山B.蔡锷C.宋教仁D.黄兴
17.C 题目的几个关键词,1913年、国国民党、国会、责任内阁,可以判断是宋教仁,改组国民党之后成为第一大党,希望能组建责任制内阁。
18.《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18.A “八七会议”当纠正的错误,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因此选A.19.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
—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
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
19.本题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从材料上可以分析,此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美国总统强调中国当战对世界联合国家作战的贡献,抗战期间属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20.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开创了法国历史的新纪元,在此期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
①成立立法议会②颁布《人权宣言》 ③推行全国限价④发动热月政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D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立法议会成立在1791年,《人权宣言》1789年颁布,因此排除①②。
21.今年是国际劳动妇女节设立100周年,第二国际左派领袖蔡特金做出了杰出贡献。与其
同一派别的人物是
A.伯恩施坦B.季米特洛夫C.考茨基D.罗沙·卢森堡
21.D 第二国际左派的杰出女领导人罗沙·卢森堡。
22.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
22.B 注意宣传画中“保卫莫斯科”的字样,这是莫斯科保卫战时
期,二战期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了。苏联建设没有
对外资本的依赖,因为二战的爆发,苏联没有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
划,苏联没有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
不大。
23.“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日子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兄弟般地平起平坐,共叙兄
弟情谊。”这种诉求主要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A.种族歧视严重B.阶级矛盾尖锐
C.贫富差距加大D.社会暴力泛滥
23.C “我有一个梦想”是著名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反对种族歧视。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37.(32分)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
材料二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1868年已着手建造螺轮蒸汽舰了。造螺轮蒸汽舰是1845—1850年间在欧洲推广使用的。1850年后被用于军事。——摘编自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
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及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党和政府克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所造成的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极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特拉瑙带回了爱迪生的电灯制造专利权。1883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德国90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1851年至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2分)结合所学知识,追述唐宋
时期造船、航海的主要科技成就。(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企业制造军舰的技术状况。(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失
败的外部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发展的作用。(4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化
大革命”前我国“国防尖端技术重大突破”的表现。(2分)
(4)根据材料四,归纳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途径。(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技发展对当
时德国经济的影响。(4分)
(5)你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有何建议?(2分)
【解析】本题以科技为切入点,大跨度,小切口,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第一问,结合材料分析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唐宋科技成就主要考查基本知识的记忆;第二问,对材料的 归纳,抓住解题的关键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第三问,从材料归纳国防尖端技术的作用,文革前的尖端技术突破,要仔细审题。第四问,对材料的归纳要依据材料,第五问是开放性题目,这样的题目要结合前面的问题进行建议,没有固定答案,但一定要围绕发展科技提建议。
【答案】
(1)为郑和船队的远祥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唐朝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能造使用
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宋代航海普遍使用指南针。
(2)已能制造欧洲那样的螺轮蒸汽舰;造舰技术仍然落后。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
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聘请的一些洋匠、顾问专业水平不高,并谋取私利。
(3)加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顺原子弹。
(4)自主研发;引进技术。推动了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生产
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
(5)略
39.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强调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
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三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仪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为重建
古代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2分)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欲达到的目的。(4分)
(2)在材料二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2分)归纳陈独秀反孔的理由。(2分)结合所学
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2分)
【解析】本题以儒家文化为切入点,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第一问,要求依据材料说明,一定要从材料中归纳总结,第二问从材料中总结分析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找准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第三问,儒学的道德教育作用,道德教育对新加坡的影响。对材料和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升华。
【答案】
(1)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摸仿。编订和整理了《诗经》等五经。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调
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孔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缺点更多。阻碍思想文化自由发展,宣扬封建纲常等级学
说。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3)汲取濡家君子品格的价值观,;对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提出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共
同价值观。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稳定了社会秋序。
重庆文综历史答案
第 I 条 选择题(共35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1.B2.B3.A4.D5.A6.C
7.C8.D9.C10.A11.D12.B
13.C14.D15.C16.B17.C18.A
19.C20.D21.D22.D23.A24.C
25.C26.A27.B28.B29.D30.C
31.C32.B33.D34.A35.D
二、综合题(共四题,共160分)
36.(36分)答案要点
(1)主要气候特征:
①纬度位置较低;地跨热带、亚热带,热量丰富(年均温较高);
②地处我国西南部;夏季风影响大,江水丰沛,干湿季分明,雨热同期;
③东部高原地形;光照充足,气温年较差小;
④西部地势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气候类型多样。
中药材资源的突出特征:种类繁多。
(2)①原材料丰富;
②土地、劳动力成本低;
③民族传统方药(药方、偏方)丰富(只要历史悠久,医药经验丰富);
④靠近国际、国内市场;
⑤优惠的政策。
(3)①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② 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
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中药材播种面积
④大力发展中药材加工业,扩大对中药材的需求。
37.(32分)答案要点
(1)为郑和船队的远祥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唐朝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能造使用
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宋代航海普遍使用指南针。
(2)已能制造欧洲那样的螺轮蒸汽舰;造舰技术仍然落后。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
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聘请的一些洋匠、顾问专业水平不高,并谋取私利。
(3)加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顺原子弹。
(4)自主研发;引进技术。推动了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生产
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
(5)略
38(32分)答案要点
(1)① 议会拥有立法权。
② 政府(内阁)由占会议多数席位的政党联合组织。
③由当选的总统组织政府。
(2)①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行使了立法权。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检查节约能源法和清洁生产发的实施情况,行使了监督权。
(3)①主动承诺节能减排是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
续发展;承担一个发展中国家应付的责任。
②征收入关税不符合世贸组织“消减关税,消除国贸中的 其他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的目标;不符合我国平等互利德 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③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事实上是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我们必须反对。
(4)①应确立低碳生活的的价值观。因为低碳生活即符合规律,也符合人类利益。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低碳生活。
③反对浪费,抵制高碳生活的方式。
39.(60分)答案要点
(1)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摸仿。编订和整理了《诗经》等五经。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调
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孔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缺点更多。阻碍思想文化自由发展,宣扬封建纲常等级学
说。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3)汲取濡家君子品格的价值观,;对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提出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共
同价值观。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稳定了社会秋序。
(4)东南沿海
① 城市(人口)集中;
②教育繁荣;
③交通便利;
④经济开发区;
⑤ 文化交流需求大。
(5)① 流量较大,流速较快;
② 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
③ 含沙量小;
④ 无结冰期。
(6)①收入增长促进电影消费,电影消费反过来促进电影生茶。
②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资本的进入,有助于
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电影业的发展。
(7)① 事物包含既对立有统一的两个方面,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对事物坐全面分析。
②孔子思想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待孔子的正确思想应该是取其精华,取其糟粕。③ 对带孔子思想,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都犯了一点轮的错误。
第四篇:重庆卷作文分析
重庆卷
【真题回放】
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廉价的食物。可它的境遇曾一度尴尬,煮熟的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来,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
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也因此被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和喜好。所有这些,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要求:
1、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点评】
作文材料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现实性。它暗合“舌尖上的美味”,将日常生活中传统、普通甚至“草根”的食物——大豆、豆腐请进作文,可谓平中藏奇、常中见新,内涵丰富,易于考生理解。考生要注意材料中的几层变化:
1.大豆——煮熟——胃胀;
2.发明——豆腐——改变;
3.创造空间——适应口味——普通升华。
大豆营养丰富,价格低廉,但因难以消化而被冷落;盐卤点制豆浆而成的豆腐柔软变通,品种多样,便于吸收,备受喜爱。大豆因为食用方式的优化而升华,豆腐因为柔软变通而受青睐。
作文材料内涵丰富,有利于考生提炼观点。考生要善于挖掘材料蕴含的意义:创造、创新;变革、变通。要注意揭示事物的丰富性、多元性,提炼出有新意、有个性、有创意的鲜明观点。考生可聚焦于大豆的升华和豆腐的受青睐,寻找思路,实现突破——变通带来新生、思路决定出路、柔软变通之美等。考生可从材料的初始价值出发,展开丰富的联想——如何让普通变得不普通?如何让平凡变得不平凡?如何让尴尬化为受欢迎?这离不开“变”——变化、变通、变形。这一“变”字体现了人们的尝试性、创造性、实践性;这一“变”体现了人类的发现意识、生活智慧、探索精神;这一“变”不仅改变了大豆的命运,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饮食习惯,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味和生活质量。任何“变”都离不开思考、离不开行动。光思考不行动是纸上谈兵,光行动不思考则只能是“愚公”。正如总书记在五一劳动节时提出的“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美好生活”。作文材料角度多元,利于激活考生思维。从这个材料中,我们要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食物的营养性、生活的常识性,但更为重要的是,要透视材料中的深层意味与侧重点,要明白材料的指向、内涵、意蕴,这样才不会跑题、套题。这个材料来自鲜活的现实生活,它蕴含的角度是多元的。考生要把握核心要点,关注细节,激活思维,生发联想,运用正反思维,注意视野的开阔、思想的深刻、思维的敏锐。如考生可着眼于思考“个人、企业、国家如何寻找最佳途径,提升自我,实现突破”;可立足于“柔软变通之美”,展开思考,谈谈包容、变通,让自己海阔天空,改变自身过于坚硬、浑身是刺、不知变通的个性,以更为包容、宽容、圆融的态度面对生活。
总之,考生需从材料出发,选择角度,激活思维,联系自我,联系社会,联系自然,在美食、作文、人生中,让“小豆腐”散发出“大能量”,从“小豆腐”提炼出“大智慧”,以“小豆腐”开启“新思维”。
【佳作展示】
人生须盐卤
重庆一考生
如果说,夜晚的特殊在于它的黑暗,那我会说,正是夜的漆黑让所有的色彩更加绚烂动人。
如果说,灾难的特殊在于它的难以阻挡,那我会说,正是永世难忘的悲伤让爱与痛更加刻骨铭心。
如果说,眼泪的特殊在于它的苦涩,那我会说,正是苦与痛的纠缠让那些属于你,且仅属于你的关怀变得更加深刻与浓厚。
睁开眼,映入眼中的是这早已斑驳的世界,有善有恶,有美有丑,有苦有甜……我无法阻止自己迈出的脚步,带着迷茫与不安、期待与欣喜的复杂情绪,行走在这个诱人而又让人不由颤栗的世界。
然后,我如走失的小鹿般,带着激动的心情在这里乱窜,窜出的不仅有自己的期待,也有莫名的失望荡漾其中。用尽全身的力气,每秒钟都提醒自己,只有忙碌与不断进步,才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于是,尽管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困惑和痛苦,眼泪混着汗水落下,也已不足为奇。我知道,我离梦的实现越来越近,但此刻的我,却已疲惫得难以再迈出一步的距离。于是,曾经的一幕幕痛苦与甜蜜,在我轰然倒地前又突然出现在我眼前,我才惊觉,原来,人生亦有另一种活法。改变一下方式,我也能达到目标。
就如人们经常用到的饮料吸管一样,最初的吸管都是直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有人发现,弯曲的吸管不但使用起来更方便,甚至还更优雅。小小的吸管,也在人们的渴望中,从直到弯,实现了一次大的变革。
又如人们所熟知的万有引力的发现一样,一个苹果的坠落,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撼,只因它让人们发现引力的存在,为人类历史的进步与发展,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两个故事看似毫无联系,但如果对其深思熟虑一番,就定会有大的收获吧!
人生亦是如此,但许多人明知其理,却又不去思行。其实,过好人生方式有很多,但当你在面临抉择时,你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忽略掉一些本来很简单却又很重要的环节,就分别食用营养丰富的大豆一样,如果选择煮食,不但不易消化,反而还让人胀气,如果选择磨碎,加上盐卤,催生为豆腐,就成了美食。正确地选择,就将获得升华。
一张白纸,本就普通,但如果有人在上面吟诗作画,抑或将其剪成形态各异的窗花,那么它的价值将变得不再普通,更可能价值连城。
人生如此,生命如此,属于你我的未来,你可以任意创造。如此,即使灾难和眼泪,也可以成为你人生之盐卤。如入它,另一面就是幸福。
【点评】
这是一篇思考人生的作文,作者的写作重心是论述生命要求得升华、人生要获取幸福的方式。纵观全文,文章写得顺心自如。具体而言,文章亮点如下:
(1)、巧用材料,体现题旨。作文题目中的材料,在作文中可用可不用,如果要用,就要会用。本文作者就很会用材料,一方面把标题定为“人生须盐卤”,既引用了材料,又让“盐卤”具有了象征意义。
(2)、内容丰富,形散神聚。文章内容从夜晚写到灾难,从眼泪写到善恶美丑,还写到饮料吸管,写到牛顿定律,写到白纸诗画,等等,似乎很散,但是,每一个材料,都附着在“升华”的主题之上,也都体现了升华的关键——“盐卤”。
(3)善于概括,精于提炼。文章里用的素材虽多,但是,没有一个素材的叙述冗长繁杂。用语最多的素材就是吸管,但同样是概括精炼。至于万有引力,作者不在于讲述故事而是提炼出其对人类的贡献的意蕴。对题目材料的提炼,也突出了盐卤对豆腐的催生作用,从而突出了主题。
美须有示
重庆一考生
昙花虽美,却只在黑夜中独现一时。如果,它的美展现在光明之中,绽放得长久一些,它定会惊艳四座。但,一直以来,却无人能如此观赏其美。
其实,美应该以适当的方式,示于世人眼前。
梅花之美,不及牡丹富贵,也不及兰花淡雅,若在春天百花争艳,花香处处时盛开,必无它的一席之地。它的美,定会被群芳覆压,无人赏识。其实,正是它选择开在百花之前,虽然有寒风凛冽,大雪压枝,却也疏影横斜于浅水,暗香浮动于黄昏。她,成为了花中的奇迹。
可是,大冬天的,也未必枝枝梅花都能遇知音。看看那墙角上的一枝吧,虽然花儿静静地开放了,但它也沮丧:难道自己的美丽就将永远得不到任何人的青睐?难道自己的一生就该葬送在这寒风中了吗?难道只能一生在孤寂中啜泣,然后郁郁而终吗?
突然,高墙的另一角,传来读书声。梅枝探头一望,只见一个衣衫褴褛却气宇不凡的穷书生在用功苦读。他们太相似了,都要将其与众不同的美让世人看到。它努力地生长盛开,可是难寻知音;他面壁苦读经书,可是功不成名不就。它听到他在吟唱“一枝红艳露凝香”,可这寒冬中,何处有馨香呢?
梅似乎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只随了自己的心性,却忽略了别人的感受,缺少了引人的魅力,即使与众不同,可始终不能招引远方的赏花人。
于是,梅开始用舒展花瓣的能量来散发香气,又从雪中吸收能量,将香气融入雪花,弥漫在冷冷的空气中。这馥郁的馨香,竟然温暖了整个城市。墙下那个一心苦读的年轻人,当然最先闻到这股暖人心脾的味道。他侧身长叹:“花暖至而开,寒之影何见?”于是,寻着梅香的源头,来到梅树下。
读书人抬头,隐隐看见一幅令他狂喜的画面。这是一株梅花,虽无娇艳之花色,却有醉人之馥郁。他钦佩它凌寒绽放的勇气,他赞叹它用尽自身全部的热血,铸就轰轰烈烈的生命。在寒冬里,它征服了冰的世界,它就是花之王。
读书人在赏花,也在沉思,自己虽饱读经书,但与其他读书人不同之处何在?只有当自己卓尔不群之时,才是功成名就的一天。于是,他不再一心只是读圣贤书,他在试图改变
自己,像梅花一样,找到恰当的季节,恰当的姿态,以恰当的方式,征服世人之眼。
昙花虽美,人难相识;梅因有香,世人垂爱。如此道来,美,真的须用恰当的形式,示之于人,方能赢得更多的青睐。
【点评】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的作文,作者写了一株梅与一位书生的故事,很有些古典之美。具体而言,文章亮点如下:
(1)、巧于对比,突出主题。作者从作文题中的材料提炼出“示美”的主题,物要示美,人更要示美。于是,作者把梅花的特点与其他花相比较,让梅花自行寻找到最佳的示美时间与方式,从而给人以启示。
(2)、梅人合一,寓意深远。在墙角的一头是一株孤寂的梅,它在等待知音;墙的另一头是一位书生,他在等待赏识之人。人与梅被作者巧妙地放在同一个时空里,形成惺惺相惜的两个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用语古朴,造境典雅。文章里没有艳词丽句,行文中也少见诗词歌赋,这是因为作者没有单纯地将笔力作用于词语的雕琢,而是倾注笔力在全文意境的营造上,所以,文章遣词造句并不觉奇丽,但字里行间却能让人进入到一种古典的意境之中。
第五篇:2009年高考作文分档解析与提升(重庆卷)
2009年高考作文分档解析与提升(重庆卷)
考题解读
2009年重庆高考作文题目“我与故事”,不故弄玄虚,不兜圈子,不给考生增加审题难度,比较好写。一方面,当下重庆正在掀起如火如荼的“读经典、唱红歌、讲故事”的活动,只要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对这个题目就不会陌生;另一方面,这个题目平易近人,没有什么审题难度。
但是,这个题目貌似简单,其实仍包含一些思考玄机。这是一个好像小学课堂上的命题作文,但作为高中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思考深度和语言表达的精彩度,却是考生首先要直面和解决的问题。审题时,首先要抓住关键词“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从各种故事刊物上看到的,还可以是听别人说的。但这个故事也不是信手拈来即可,还要进行过滤。要选择那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主流思想的故事,因为高考作文应以积极进步为主,不然就不能拿高分。总之,选择的故事要让人有所感悟,让人有的感动,获得启示。
其次,还要突出写作主体“我”的地位。这是一个关系型命题作文,题目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我”,一个是“故事”。写作时,如果只写“我”而不言故事,或者只写故事,而不谈“我”,都是偏题了。准确的写作应该是把二者结合起来思考,在考场上迅速调动平时的积淀积累,表达在自我人生或阅读他人故事中引发的感悟和思考。或记叙自己真实经历的故事,抒发真实情感;或针对听闻过的故事有感而发,书写内心感悟。不管采用哪种体裁,都要在语言文字上下足工夫,做到真情洋溢,文采斐然。这也是区分考场作文水平高下的一个重要尺度。如果考生不能根据命题灵活而动,死守平时的应试作文模式,势必泛泛而写,落入平庸之中。
高考真题
生活中有许多故事。你也许是故事的亲历者,也许是故事的聆听者,也许是故事的评说者„„故事让你感动,故事给你启迪,你在故事中思考,在故事中成长。请以“我与故事”为题作文。(60分)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满分赏读
我与故事
重庆考生
悠扬的古曲如佛界的“梵音”,灵动的舞姿是观音的“宝像”,无声的世界包含着生命的坚强,天使的微笑露出心灵的祥和。
——题记
很早我就倾听过史铁生的故事。他的《我与地坛》更是让我感动不已,是他给了我无声的震撼。史铁生说过: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易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生命的昭示。它越是体面地生着,让我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这些以往蹒跚的脚印去看那不断写作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去向,这也是史铁生对他作品的最好诠释。
在这个荒芜的园子里,作者花了几天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思考,尤其是对生与死的理解。他认为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日子,即死是目的,生便是过程。于是他把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改成了“不知死,焉知生”。他这样告诉别人:有时候人太害怕回到虚无里去,却忘记了自己本从虚无里来。他在另一首诗歌里写到:“午后如果阳光寂寂,你是否听往日已归去哪里?在光之前端,或思之极处,时间被忽略在存在中,生死同一。”即过程便是目的,死是一种回归。在史铁生眼中的死,是倍加的温馨。读到此,史铁生告诉我人要有正确的人生观。
史铁生最崇拜的是卡尔·刘易斯。他们见面时,史铁生没有丝毫悲切,因为他知道没有人是完美的。之后,卡尔·刘易斯也输给了跑进9.79秒的约翰逊,而后又知道约翰逊服用了兴奋剂,约翰逊的故乡牙买加的人民说:不管他什么时候回来,我们都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我被这话感动了。不错!难道我们不应该给予那些肉体残疾或者心灵残疾的人以更多的关怀与同情吗?读到此,他劝诫我不要在心灵上有残疾。记得原野在《人生》中写道:“人生从自己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哭声中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人活着当哭则哭,声音不悲不苦,为国为民啼出血泪。人死,别人洒下诚实的泪,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原野用朴实的言辞道出了生命的真谛,人这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或长或短,自有论道,而在这其间的生命意义却是每个人毕生的追求。读到此,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
在给史铁生的颁奖词上这样写道:他是中国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在他的写作之页,他以残缺的身体写出了最美丽而丰满的文章。他体验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欢乐与高兴。他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残缺的身躯给予我无声的震撼,他的微笑承载的是生命的苦难。
我们应从中读懂生命的真谛,让这个世界充满爱的力量和生命的坚强。
【阅卷感言】作者借史铁生对生命苦难的探究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身躯残缺而灵魂高大的史铁生。作者也从中读到了正确的人生观,理解了生命的真谛。“史铁生对生命苦难的探究”故事与“我”融合较好,审题准确,切合题意;作者知识广博,材料翔实,信手拈来;文章立意深刻,对生命意识的思考有一定深度,给人启迪;题记优美而含意深刻,能为文章中心服务;结构自然流畅,语言优美灵动。
【满分理由】主题深远,构思严谨。
一类文解析
我与故事
重庆考生
像我们这些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有四个兄妹的家庭可不多,我们家就有四兄妹,后来母亲因为一次医疗事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父亲是一个爽朗达观的人,可母亲离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微微浮肿的脸上挂满忧郁和伤心。他每次回家,脸上都带着微笑,这微笑难以遮盖他内心的疲惫和忧虑,摸摸我们四兄妹的头,抱着年幼的弟妹,看着他们圆圆的脸蛋,笑着笑着。而后,宣布开饭,我们围坐着饭桌,一会“吧叽吧叽”的吃饭声便响起来,父亲便倒上一杯酒,一边喝酒一边吃菜。每喝一口,眼眶就很热的样子,似乎有泪水在转动。我看着父亲,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吃完饭,父亲把剩下的饭菜一扫而光。
一段时间,我们对父亲的酒产生了兴趣。一天,父亲新打了一瓶,我们顿生念头,父亲出门后,我们倒上一杯,哥哥先喝,哥哥喝的时候,我们痛苦地凝视着哥哥的表情,哥哥喝完后,一点感觉都没有,说了一句:“没味。”然后把酒递给我,我一喝,真的一点味也没有。那天,我们大家都没有喝出味道,喝完后,我们互相望着,顿时,父亲的世界变得高深莫测起来。
晚上,父亲照例喝酒,喝酒时,我们望着他,他的眼眶仍发热,似乎有泪水打转,我们不知怎么回事。
一天,我们去问奶奶,奶奶也感觉奇怪,便倒上一杯,一喝,再一喝,她的眼眶也发热了,似乎也有泪水打转,然后,她用略微嘶哑的声音坚定地说:“有味!有味,味道很浓。”我们问:“为什么我们尝不出来?”她说:“等你们长大后就能尝出来了。”
时光就这样过去了,那瓶酒成了我们兄妹们心中的谜团。后来,哥哥结婚的时候,我们都敬父亲酒,父亲喝一杯就醉了。这时,哥哥突然问我们:“还记得爸爸那些年每天吃饭的时候喝的酒吗?”我们都说:“记得。”不知何时,哥哥的眼中有了泪花,他说:“爸,那些年,你每天喝的是自来水。”我们哭了。
因为那些年,我们没有个准饭量,等我们吃饱后,他才吃。其实,他每天回家都很累。父亲的故事,我们到现在才读懂了!
爱是伟大的,无私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子女甘愿付出所有。那时幼小,那时顽皮,那时不懂事,只顾自己却忽略了为自己付出的亲人。现在我们长大了,终于尝出了那酒的味道,那是爱的味道,很浓,很浓。
【阅卷感言】文章以真情感人,抓住父亲喝酒的细节进行刻画,生动到位,“眼眶发热,似乎有泪水打转”把父亲拉扯四个孩子长大的不容易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杯就醉了”把父亲无私而伟大的爱彰显无余,父亲高大的形象顶天立地起来。父爱无声。父爱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尽在无声的生活体验中。故事情节以“前后照应”取胜,一环扣一环,关键句反复出现彰显主题,文章结构流畅,语言含义隽永。
【档次评分】一类上。内容20分+表达19分+发展19分=58分。
【提升点】本文通过父亲喝酒的故事传达那份无声而伟大的父爱,也让我们看到了父爱关怀下,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倒数第三段“其实,他每天回家都很累”如果和故事中喝酒细节照应,就完美了。末段开头句的议论和最后一句风格不相吻合,缺少含蓄隽永的意味。二类文解析
我与故事
重庆考生
古时有一个小伙子叫尾生,与姑娘相约在桥下见面,到了见面的时间,姑娘并没有来,于是尾生就一直等,最后被上涨的河水给淹死了,这是我听到的第一个关于有人为了诚信而献出生命的故事。这个诚信故事是被后人奉为经典的。东方朔就曾说过:“廉如鲍叔,信若尾生。”其伟大的品质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啊。
可我禁不住反问:有这必要吗?这要是发生在今天,它还会成为楷模吗?可能更容易被看作花痴或神经病吧。诚信等美好的品质固然重要,可也不能不知变通地死守啊。桥下涨水,可以到桥上等嘛,还可以去她家找她啊,为什么要这样白白地淹死呢?
这个尾生的故事真让我多次难以入眠,想着一些不好明白的问题。难道我们做事情,真的要遵守那些条条款款的形式吗?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反而会以一个悲剧收场。
著名作家王小波的一篇文章里提到:在他被下放到乡里当知青的时候,为了教育他们,使他们能知道革命老战士当年的辛苦,就搞了一顿“忆苦饭”。“忆苦饭”就是将芭蕉树、芋头、南瓜藤、粗糠等乱七八糟的东西煮一锅来让大家吃,其结果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和尾生故事相似的故事,可以引起我类似的思考。我思考的结果,想必和大多数人是一样的,这种固执得近乎极端的方式绝不可取,做事应得从它的思想本质着手,而不是搞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形式。
如果是商人,我就以货真价实来对待我的顾客,做到童叟无欺,讲信用的名声自然就逐渐传开去了。不以质量为本,用再多的花枪来宣传自己都是空事。或就像“三鹿”一样,哪怕知名度再大,产品质量出了问题,还是得面对法律审判和民众的责骂。由此可知,在乎形式的华而不实,终是害人又害己啊。
美国一向以民主国家自居,凡事都要讲尊重别人,可他们在我国南海搞非法测量,严重侵犯了我国的主权和利益,这样的行为无疑是扇了自己一耳光。
故事可以给人以启迪,通过故事我们可以思考更多,而这思考可以带来更多的谨慎与教训,同时对故事的解读必须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要从时代的眼光去看,这样才会受益良多。
【阅卷感言】本文最大特点是论证方法多种多样:驳论法、类比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事例论证法。文章论证材料新鲜充实。认识阐述深刻,中心突出。开篇以“尾生的故事”成为宣扬诚信的经典,并引东方朔“廉如鲍叔,信若尾生”印证其伟大的品质。然后作者对“尾生故事”作了反向的分析,提出了“难道我们做事情,真的要遵守那些条条款款的形式吗?”的问题。接着用了王小波的“忆苦饭”来论证了形式主义的可笑,用了正反对比论证了商业讲质量和讲形式的两种不同的结果。然后用美国打着民主的幌子干着强盗的勾当的无耻行径,告诉我们要认清事物的本质。结尾总结了全文:解读故事必须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要从时代的眼光去看,这样才会受益良多。
【档次评分】
二类上。内容19分+表达16分+发展18分=53分。
【提升点】本文作者由“尾生”的故事引出自己的论点:看问题要抓实质,不搞形式主义。用商人的事例贴切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可“美国在我国南海搞非法测量”这个事例对观点的论证就不是很贴切了。结尾强调观点却是“解读故事要有一定的时代性”,前后观点照应不严密。
三类文解析
我与故事
重庆考生
生活,总有些选择让我们难以取舍;故事,总会让我们在其中学会如何选择。
纷繁的故事铸就了缤纷的世界!
未经世俗浸染过的童心难免会在我们的印象中勾勒出那幅最童真的图画,那时的我们不求最好,只求快乐;不求最美,只求舒适;不求拥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求童话故事中的白雪公主能早日摆脱继母的折磨„„
或许年幼的我们并不懂灰姑娘与王子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因为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永远也不会读懂什么叫爱情,这就是故事,它不仅仅是献给可爱的孩子们的礼物,也是久经世俗迷弄的人们的一支清醒剂。
成长的每个阶段总会有每个阶段的故事,还记得那段只属于曾经的美好时光,中学时代的我们已不再仅仅留恋于从前那本爱不释手的《格林童话》,那些年少的故事在我看来甚至有些不可理喻,逐渐成熟的我们并不屑于那些“幼稚”的故事。我爱上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当同学们日日夜夜发疯地抱着韩寒、郭敬明的小说看时,我在看《千年一叹》。我喜欢他所讲的关于中国各地的故事,他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令人啧啧称奇的笔法勾勒出了一幅属于中国独特文化的地图。文化的沧桑感让我读懂了中华源远历史的归宿,从古至今,中华子孙是在怎样用自己的经历改写着故事的结局。
或许他们喜欢小说故事中完美恋人的爱情故事,喜欢一对对郎才女貌似的情人,因为这也许是他们精神的一种向往。他们总喜欢谈论韩寒是在如何批判中国教育制度,又是如何一个叛逆的学生,如考试经常得零分等。我向来是不喜欢和他们为此争论的,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记得比尔·盖茨在“留给中学生十句话”中曾说到过:当我们无法改变世界的时候,我们只有学会接受世界。
故事的精髓不在于华丽的词藻,也不在于情节的扑朔迷离,而在于它所传达的一种精神。从雷锋的故事中我学会了一句话:“用有限的生命为人民无限的服务。”从莎翁的故事中知道了:“Alltheworldisastage。”从陶渊明辞官隐居的故事中懂得了什么是淡泊名利„„我们无法品尽人生所有的故事,无法将人生的故事尽收眼底,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每一个所读过的故事中学到些什么!
所谓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一天的点滴铸成了人生这部平实而精彩的故事书,主人公就是我们自己,其中有酣畅淋漓,也有静如止水;有五彩斑斓,也有清澈透明。到了生命山穷水尽之时,坐着轮椅,靠着暗淡的余晖慢慢地翻阅,一页一页,一句一句„„不要奢求别人波澜起伏的生活,平淡的生活中一样可以有精彩的故事!
生活创造了故事,故事却又铸就了我更精彩的生活!
我在窗前看故事,看故事里的我所装扮的精彩人生„„
【阅卷感言】
这篇文章选材丰富,从古到今,从人到我,从故事到人生感悟,似乎有沧桑之气。想象广阔,天马行空。文章语言丰富而流畅,富含哲理,诠释了作者对成长对今天社会独特的观察与理解,写出了一个纷繁的世界和纷繁世界下一个个纷繁的人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档次评分】
三类中。内容17分+表达19分+发展11分=47分。
【提升点】本文应该是一篇散文,但作者写作时对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征把握不是很好。因此,修改此文首先要明确散文写作的要求,丰富的选材必须要有明确的主题来组织,即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本文有“我”,有“故事”。但故事与我的关系不够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