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越轨管理论文(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5 12:3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领导越轨管理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领导越轨管理论文》。

第一篇:领导越轨管理论文

摘要:领导越轨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比较中西领导越轨的差异对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监督机制、越轨根源、越轨的表现形式、领导越轨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中西领导越轨问题作了探讨,并提出了针对现阶段我国治理领导越轨问题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领导越轨;中外比较;启示

越轨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社会问题。简单来说,越轨指包括违反法律、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以及社会习俗等在内的所有行为。而领导越轨则是指领导者违背党纪国法、违背政策和规章制度以及背离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领导越轨问题是由权力本身带来的,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普遍现象。领导越轨不外乎与“钱”和“权”有关,不管制度规范如何细密、监督机制如何完善,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领导越轨行为的发生,在这一点上,中外有相似之处。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明确提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亘古不易的经验。”因为公共权力主要是进行“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它所从事的分配工作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掌握公共权力的人比别人有更多的机会来获得这些有价值的事物或资源,因此,公共权力容易使掌握这种权力的人越轨。

但是,领导越轨行为的发生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等诸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中西领导越轨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特点及不同的治理方式。深入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对于如何有效地治理越轨行为、健全和完善领导者的行为规范、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强与弱:中西监督力度不同

领导越轨行为的发生往往是由于权力尚未受到有效节制,所以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机制就成为了约束领导越轨的重要措施。中外监督机制不同,监督力度也有差异。

从监督机制上看,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西方逐渐形成了全面、完整的监督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法律监督,即完备的法制建设对领导权力的监督基本形成了一个网络。(2)社会舆论监督,主要包括群众监督、非政府组织监督和新闻媒体监督。(3)在野党监督,即在野党争夺权力,客观上给在职的领导者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起到了强有力的监督作用。而我国的监督机制主要由下列几部分组成:政党监督、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府自身的行政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群众的监督,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的体现,也是国家整个监督制度的基础。

从监督力度上看,西方社会对领导行为的监督力度比我国要强。西方社会是一种“团体格局”,而团体是超于个人的“实在”。其表现在宗教上就是“万有神”的观念,每个人在神面前是平等的,神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上帝即是象征团体的无形实在,执行团体权力的官吏是他在人间的代理,且仅仅是代理而非团体力量本身。在这种团体格局中,权利观念非常重要,因此,团体为了保障个人的权利,防止代理人滥用权力,制定了宪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西方社会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社会各阶级的组织化程度较高,各利益群体之间已经形成制度化的互相制约关系,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强,形成了对滥用权力行为的压力环境,使领导者的越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牵制。

而我国是一种“差序格局”,即这种格局是由“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社会关系网络的构成是以个人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缺少一个超越个人之上的“团体”;社会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公民社会极其孱弱,人们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现在社会结构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家族传统下形成的“事不管己,高高挂起”的思维依然存在,政治参与度不高,使领导权力的监督缺乏一个民众的压力环境。另外,不少地方还存在着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的现象。

二、性善与性恶:中西领导越轨的根源不同

虽然越轨的原因主要与钱、权相关,但在中国还有一个重要的根源,那就是伦理亲情。中西伦理思想传统不同,则由伦理观念带来的越轨行为也不同。

中国人向来信奉“人之初,性本善”。由于传统对人性的认识是道德人假设,所以对领导者的个体伦理建设的期望值非常高,一直没有道德立法这样的制度性约束。这样,一旦发生道德失范,人们就认为是领导者产生了道德问题,于是便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力图通过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教育来提高领导的个体道德,以规范和调整领导者的越轨行为。这种软约束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其对越轨行为的控制也往往趋于弱化。此外,中国是一种“伦理本位”的社会。在强大的家族传统和伦理关系交织的网络之中,领导者往往因为伦理关系产生各种越轨行为,如裙带关系、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等;再由伦理、亲情扩大到小团体、小集体,导致“窝案”、“串案”、以单位名义从事腐败犯罪等群体越轨的行为。因为受传统农业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拉关系”、“走后门”等做法在现今仍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出于人情关系考虑而发生的越轨行为依然很多,而且这种越轨行为没有明显地违反有关的法律规定,在打法律的擦边球,也容易得到人们的宽容,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西方文化传统中对人性的认识基本上是性恶论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这是从利己主义本性出发来论证“经济人”假设的。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人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主张“法治应当优于人治”。西方普遍的“经济人”意识使人们对“人”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不信任,因此,人们对于领导的道德期望是冷静和审慎的。此外,对人性的悲观估计促使人们去想方设法地完善各项制度,用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让人们从善。西方各国政府领导人的行政责任的确立主要基于两种因素:一是国家的整体利益;二是选区和选民的利益;而且,他们更关注如何兑现竞选时所作出的许诺,更重视维护支持他上台的选区和选民的利益,并将此作为本届政府的首要责任。相较之下,西方领导伦理关系的羁绊比较小,因伦理亲情而导致的越轨行为也就比较少。

三、清晰与模糊:中西领导越轨的表现形式不同

在西方,公私分明使得领导越轨行为的界限非常清晰;而在中国因受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许多领导的越轨行为很隐蔽,甚至对越轨行为集体无意识。

近代西方社会治理和政府管理中实行的是公共行政,树立的是公共权力观。这种权利观念是建立在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上的,公域私域分开,主张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此基础上也奠定了公共权力(公权)由个人的部分权力(私权)转让而来、公权通过提供公共服务为私权服务的政治理念基础;同时也奠定了(公共)权力来自于公民、服务于公民的公共权力的含义。在公共权力观下,领导的职能定位是为公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因此,西方没有官本位的传统,公私分明,官员们往往谨小慎微,克勤克俭,且为纳税人服务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领导因为权力和地位的改变而带来的某些越轨行为。

在中国,许多领导越轨行为非常隐蔽,甚至人们对此集体无意识,这主要是由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在中国公私之间的分界富有弹性。虽然早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社会道德和行政伦理标准,但在君权神授和君主专制的传统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朕即国家,国家即朕,公即是私;顺此下推,对官吏来说,为公与为私也就是一致的。因此,他们可以为了小团体的利益而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公私间极具弹性的价值准则也就使得许多领导的越轨行为得到了人们的默许,甚至是支持。

其次,在差序格局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没有笼统的确定的道德观念,一切都以差序人伦的不同而不同。“爱有差等,施由亲施”,一人富贵,家族、亲友与有荣焉,这是符合中国传统的行政观念的。所以,像裙带关系、拉帮结派等越轨行为往往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

最后,特权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的伦理政治观强调入在社会中的等级,而且往往根据不同的官职将人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官职越高则等级越高,享受的特权就越多,特权利益就越大。这种封建等级观念依然残留在许多人的头脑中,领导者的特权是得到认可的,人们对这类越轨行为往往熟视无睹。

四、转型期与稳定期:中西领导越轨的程度不同

领导越轨的程度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关。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领导越轨的程度比较严重;而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稳定期,因此程度相对较轻。

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现代化打破了传统社会中原有的和谐状态。传统因素的解体速度与现代因素形成速度之间的差异或异步性会在社会生活中造成一系列的“社会控制的真空状态”,导致了越轨行为的大量增加。尤其是随着旧的价值和规范系统的失范,使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无法依据文化中的价值系统建立自己的生活目标,社会和文化对个人的行为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处在这种转型期的“真空”状态下,制约领导越轨的许多相关措施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存在许多冲突、矛盾以及漏洞,因此,领导越轨问题相对比较严重。

西方发达国家的领导越轨程度要低于我国,因为经历了几百年的资产阶级统治,西方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稳定的政治和经济运转机制,制定了详细、有效的防止和制约越轨行为的规章制度,虽然不足以完全消除越轨行为的发生,但对领导越轨行为形成了强有力的牵制作用,使得西方国家能够把“筐里的坏桃子”不断地扔出去。

五、关于领导越轨的几点启示

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领导越轨现象比较严重;相对而言,西方国家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在制约领导越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资我们借鉴。但是,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明确反对那种把领导越轨制约机制的有效性归为制度原因。现在有人认为,中国实行“一党制”,因而对领导越轨行为的制约软弱无力;而西方发达国家实行“多党制”,民主化程度较高,因此领导越轨行为很少,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以腐败为例,在日本受访的人群中,有85%的人认为其国内的腐败非常严重;法国和德国都是实行多党制,而担心国内政治腐败的受访者比例也高达50%和43%;就连一向声称自己是“民主政治楷模”的美国,对其国内政治腐败也有46%的人深感忧虑。由此看,经济、法律制度的发达并不能减少领导越轨行为的发生。所以,对领导越轨问题的治理不能纠缠在政治体制上,而是重点看相关的措施是否落实。

2.对国外相关经验的借鉴要根据我国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政治经济体制等有所取舍。在制约领导越轨的问题上,有人存在一种片面的看法,即国外的制度措施比国内的先进,如美国的联邦调查局、新加坡的高薪养廉等远比国内的纪检监、察机关、检察院等体制设置要好。但是,这种观点忽视了不同国家之间国情的差异,比如,新加坡法律惩治中的“连带责任”制度令贪污者的上司与其一起还钱,行政上的上下级关系形成一种政治和经济利益上的连带关系,这种“连坐”制度不仅会使“无辜”的上司受到牵连,而且极易形成利益团体,导致集体越轨。因此,我们在惩治领导越轨的时候,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必须是有选择的。

3.越轨是对一定的社会规范的违背,而社会规范具有文化异质性,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群体具有不同的社会规范,判断是否越轨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在一个文化群体当中被认定的越轨行为,在另一个文化群体当中就可能被看作是正常的行为;反过来说,一个文化群体的正常行为在另一个文化群体看来则可能是越轨行为。比如,国外政党竞选可以筹集政治资金,可以站台拉选票,贿选和非法选举比比皆是,但在我国就是违反政治纪律;国外总统上台后,任人唯亲,谁资助我用谁,谁和总统关系好用谁,毫不隐晦,但在我国就是干部人事腐败。因此,研究越轨行为不能脱离一定的文化背景。

第二篇:越轨社会学论文

从“春哥”现象看网络恶搞

【摘要】近年来,“春哥”现象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网络文化,如“信春哥,不挂科”等。从社会角度来看,“雷人寝室”事件说明了现在的娱乐文化对大学校园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与传染。并且随着恶搞遍及各大网站,它已不仅仅是一种网络现象,更是一种文化。伴随它的逐渐发展,大众文化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各个领域也将随之发生变革。“恶搞”与“网络亚文化”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的,这些现象作为一种“亚文化”,其发展趋势及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和社会影响都是值得人们关注的。

【关键词】恶搞网络亚文化炒作

【正文】

一、“春哥”恶搞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一)现象概述

2005年,湖南卫视在黄金时间推出名为“超级女声”的电视选秀节目,使李宇春这个正在音乐学院上学的普通大学生迅速成为媒介娱乐时代的新星。据称,在学校里李宇春便以男性特征获得相当的赞许,“春哥”这一称呼也因此肇始。“超女”中的李宇春在舞台上的中性表演风格使其粉丝和非粉丝大开眼界,“春哥”一称呼不胫而走。从此以后,“春哥”一词在网友的附加和创造下流行起来,并逐渐成长为“神的化身”。从“铁血真汉子,春哥纯爷们”到“信春哥,考本科”“信春哥、不挂科”,再到“信春哥,死后原地复活”,“春哥”由男性化的女生“成长”为一个抹去女性特征的超能的“神”。

“春哥”现象一出现就迅速在网络上和大学校园里风行开来。由网友通过PS恶搞的“春哥像”和有关春哥的文章(诸如《史记-春哥本纪》《“春哥”教教义》等)受到热捧。原来只是“围观”而不参与的网友在获得快乐的同时也加入到戏谑和搞怪的行列中。这样“春哥信仰”便日益被“发扬光大”:许多人在建立起春哥信仰的网站,并招徕信徒。在现实生活中“春哥信仰”也如日中天:“春哥教”“春哥党”也在大学出现;某个大学的学生宿舍内,甚至有人设置春哥的神龛,焚香祷告;昆明某居民楼挂出“信春哥,房子不会被拆迁”的条幅。“春哥”已然成为现代的新神祗。

(二)产生原因

网络恶搞既然能成为一种全球范围的社会现象,一定有其深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网络亚文化席卷青少年圈

在互联网中,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人们通过网络运用将自己的个性展现出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释放出来,于是这些表现形式逐步演变成一种特殊文化——网络亚文化。

今天,许许多多青少年通过互联网认知五彩斑斓的世界,在这虚拟世界里,网络流行语成为他们交流的重要语言。如火星语、无厘头、跟帖、抱团、PK(粉丝大战)、戏谑恶搞、人肉搜索、晒客、PLMM(漂亮美媚)、很傻很天真、打酱油、囧、做俯卧撑等新兴词汇层出不穷。他们用这种网络流行语的方式,表达自我,张扬内心,满足了个体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亚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亚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价值观念。它的基础是开放,它的核心在于分享,它的价值在于精炼浓缩,无需触及灵魂,却又简单明了,直接,大胆,令人躲避不及。就像法国思想家保尔·利科说:“在技术时代,责任延伸到我们的能力在空间与时间,在生命的深处所能及的远处。”

2.满足了青少年缓解内心压力、寻求解脱的心理需要

众所周知,现在人们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现代社会节奏很快,青少年面临升学、就业等种种压力,无论是社会身份地位的差异还是知识认知水平的差距都是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多的的被压力所束缚。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想通过一定的途径去减轻心理压力。而在如今以网络媒介为主的时代,迫使他们寻找一种便捷的、不同于传统的话语方式进行释放。网络“恶搞”作为一种宣泄情感、表现自我的形式,轻松幽默,可以让青少年缓解在现实生活中积聚的疲惫感。制作者在制作“恶搞”作品的过程中自得其乐,观看者在接受“恶搞”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这是许多青少年学生热衷于网络“恶搞”的直接原因。

在大众需要新颖的娱乐模式之时,网络恶搞逐渐成为人们自由发表意见,淡化身份和减轻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恶搞内容往往是现实生活的体现,加上网络的零门槛,使得普通民众能够自由进入网络文化空间,并能自由的表达内心的思想和情绪。网络恶搞现象也成为人们展现自我和实现自我的平台。人性的阴暗面和促狭面都可以在网络恶搞中显现出来。

恶搞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最简单便捷的途径,从中还能够放开身份和年龄等因素的限制,真正全身心的释放自己,不用顾忌在现实生活中必须恪守的讲话风格和行事准则,所以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并且乐此不疲。

3.媒体寻求利益最大化进行炒作

众所周知,今天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每天接触无数与个人相关或无关的信息,神经已经麻木。我们已经迎来了信息传播过剩时代,信息的海量堆积和渠道的无所不在使得信息对于人们而言不再稀缺,而变得日益易得。相反,倒是人们的注意力选择却成了市场追逐的稀缺资源。在这一大背景下,仅仅一般化地传播信息,已经很难在众多同质重复、等质等效的信息竞争中脱颖而出,显示出其被“必选”的价值来。普通消费者天生对广告的反感,这使得即使广告放在眼前,绝大多数人也会视而不见。更何况那些为了追求所谓的“效果”的广告被消费

者过滤掉,新闻则反而成了最吸引人的地方了。

因此,利用新闻事件(舆论热点),人为制造新闻、事件和舆论热点,借题发挥、借力打力,集中优势兵力,进而单点突破,但我们必须保证每一条新闻的醒目性。

因此有人提出:新闻是需要策划的,媒体记者是需要“勾引”的,勾引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你的新闻的“料”是否吸引他们。

网络媒体和传统大众媒体一样,也经常出现新闻炒作问题,这一方面是对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追求的结果,有的时候也不一定是刻意而为,网络媒体对新闻事件准确真实性的把握,应该说比传统的大众媒体更具挑战性,可能也更困难一些,但这并不是降低自身职业道德自律要求的理由,从这几年网络媒体新闻炒作不良影响的一些典型事例来看,其实只要网络媒体新闻事件的报道者对新闻本身的合理性多一些追问意识和核查的主动性,许多不应当出现的事物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二、恶搞的由来和发展

(一).恶搞的由来和意义

“恶搞”一词来源于日本的一个流行词汇——“くそ”,读作“kuso”。在日语中,“くそ”可以做名词,意思是“屎”;可以做动词,有“排泄”的意思;可以做形容词和副词;还可以做感叹词,用在句首或句尾,用以辅助说话者表达某种感情。这个词之所以风行起来是因为日本游戏界的“认真玩烂game(游戏)”的风潮。日本电玩的市场很大,势必会出现一些几乎毫无可玩性的游戏,但又是因为其极端不可思议的烂而让人想要一探究竟,甚至成为其忠实的拥护者。后来就有人用“くそ”或“kuso”来形容这个游戏以及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看法。到了台湾,“恶搞”成为BBS上的一种特殊文化,拥护者抱持一种无所不可笑,无所不可恶搞的观念,形成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这种文化借助于网络不可比拟的传播性,迅速风靡全球。

对于“恶搞”这个流行的词汇,目前研究者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但大家基本上认同这样一个说法:恶搞就是人们对熟悉的各类事件、问题、人物、作品等恶搞对象根据自己个人的意愿进行大胆、夸张或具有讽刺意味的重新定义和打破传统理解的没有因果关系的重新诊视,这种定义和诊视具有强烈的感官刺激,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和感情色彩,并可能对被恶搞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构成正面或侧面的讽刺或嘲弄。[1]

(二).恶搞的发展

恶搞在中国的发展其实并没有多久,撇开周星驰等人导演的恶搞电影不算,真正的“恶搞”活动大概开始于“小胖系列”和“猥琐男系列”的风行。这发生在新世纪开端,PS流行的时代。

在PS时代之后,网民们毫不迟疑的进入了flash时代flash动画以更加形象的和更加调侃的方式广为流传。当然,与此同时,视频短片的形式也在同时发展并引起更多网民的关注。加上“真人时代”的热浪,网络恶搞开始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并参与其中。这一时期的“芙蓉姐姐”和“春哥”无疑成为典型,并被人们加入了更多的戏谑成分。{2}

相对于以上的个人娱乐而言,那么从2006年开始,先是“馒头血案”掀起了恶搞高潮,接着很多恶搞视频,短文,小说等相继出现在各大论坛网站,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恶搞大军。既胡戈之后,后舍男生又为网络恶搞注入了让人们颇为惊讶的效果。“恶搞文化”愈演愈烈,连商家都在其中闻到了金钱的味道,并参与到这一“狂欢运动”当中,2006年的“解说门”便是一个典型。

从之前的一份遍及21所本专科院校{3}的调查可以看出,近九成的大学生都知道胡戈的力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其中有16.67%的大学生非常了解;而“后舍男生”的知晓度也高达九成,其中有6.71%的大学生对此了如指掌。调查还显示,认可并且喜欢上述两者的大学生比例分别为47.69%和54.37%。就网络上流传的恶搞视频而言,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为10.79%,相对而言,更受到男生的欢迎:男生中有13.01%喜欢看恶搞视频,女生中有8.72%喜欢看恶搞视频,比男生低了近4.3个百分点。{4}

但随着“恶搞”的发展,恶搞体现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的经典作品及公众人物的事件也层出不穷,并且似乎已成为一种风气。号称艺术家的金锋创作了雕塑作品《跪了492年,我们想站起来喘口气了》,试图让跪在岳飞脚下的秦桧夫妇站起来。一个自称唐朝诗人白居易后代的“国学辣妹”在孔庙内大摆性感造型,声称要“勾引孔子”。孔融让梨的典故被恶搞成:如果孔融吃大梨,他哥哥就会打他。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号召民众学习的榜样,成了人们闲谈中和网络上取笑的对象。“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是因为被炸药包上的双面胶粘住了手”、“黄继光是摔倒了才堵枪眼的”、“雷锋是因为帮人太多累死的”诸如此类恶搞已令当局感到不安。

恶搞作品往往受观众(读者)青睐,确实并非每一个恶搞作品都能得到人们的喜爱,上述恶搞作品就让人们难以接受。《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6年9月开展的一项有629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

1、89.9% 的人认为恶搞应该有底线;

2、下列对象不应该成为恶搞对象 :道德伦理(72.1%);红色经典(71.4%);传统文化(65.5%);信仰信念(52.4%);他人人格(63.7%)。

一个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是一种不可亵渎、不可侵犯的神圣存在。解构颠覆这些经典作品及公众人物会混淆是非、蛊惑民心,自毁民族精神的长城,对国家民族危害甚巨。这种恶搞显然违反“公共利益”(公共政策)这一法律基本原则,其具备违法性特征自无疑义,这种恶搞行为应为法律所禁止,这样的恶搞作品自然不会受到大多数人民的欢迎。{5}

【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恶搞现象已经遍及各大论坛和媒介,恶搞的流行使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争锋,并且媒介的受众也越来越有主动性,恶搞作品充分体现了当代青少年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讽刺社会的反叛精神。雅俗的边界也在这场争锋中变得越来越模糊,各种艺术经典逐渐变得通俗易懂。总之,恶搞颠覆着人们对于各种经典和圣人所一贯持有的态度,在这其中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真实情感和对人性纯粹的期望。

【注释】

{1}李佳丽 网络恶搞现象研究 D 硕士学位论文 四川大学 2007

{2}《中国恶搞文化发展史》刘芳 中国新闻周刊 2006年32期

{3}21所本专科院校为: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大学,扬州市职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江苏警官学院,苏州大学和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4}[学子论文]网络青年亚文化传播路径研究报告——征鹏、孙艳、浦颖娟 2009年12月

{5}《恶搞现象之法律透视》郭林虎 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参考】

1.[学子论文]网络青年亚文化传播路径研究报告——征鹏、孙艳、浦颖娟 2009年12月

2.德利娅·利普希克(西班牙),《著作权与邻接权》,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7月,第85页。

3.豆丁网 驿晨 毕业论文《论网络恶搞》

4.《网络文化与青年》 杨鹏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5.百度百科

6.巴赫金 狂欢化

7.胡疆锋,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文化研究,2006(4):87-92.

第三篇:越轨青少年与犯罪标签

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具有暴力性和贪利性、模仿性和多变性、突发性和盲目性、纠合性和群体性等鲜明特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滋生既和青少年身心快速发育、感情意志薄弱、情绪波动大等主观因素有关,也和新时期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学校教育严重错位及社会大环境不良因素有关。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越轨行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努力。

越轨行为又称偏离行为,《教育大辞典》将其界定为“违反一定社会的行业准则、价值观念或道德规范的行为。”青少年越轨行为则是指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发生的偏离社会化轨迹而导致对抗社会规范的行为。目前青少年越轨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席卷全球的严重社会问题,并已将其列为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我国自改革开放20多年来,青少年犯罪大幅度上升,青少年越轨行为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特点

(一)在越轨类型上,青少年越轨行为种类日趋多样化,暴力犯罪突出,贪利性犯罪已成为主要类型。过去,青少年越轨行为多以盗窃为主,越轨行为单一,而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已呈多元形式迅速渗透发展。凶杀、抢劫、绑架、强奸、伤害、爆炸等暴力行为大幅度增加,贪利性犯罪在全部犯罪案件中居于首位。

(二)在越轨方式上,青少年越轨行为具有模仿性和多变性。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有线电视、VCD、DVD影碟、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体走进千家万户,极大地丰富、扩充了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西方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随之而来,一些青少年往往不加选择地盲目接收,获得暴力、肉欲的刺激。青少年的犯罪方式多是从大众传媒中模仿学习而来,诸如绑架、奸淫、抢劫、故意伤害等暴力型犯罪,无不具有模仿的痕迹。同时,由于受国内外的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的错误导向,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不再停留于某种固定模式而是处于经常变化之中。

(三)在越轨时机的选择上,青少年越轨行为具有较大的突发性和盲目性。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快速发展时期,他们精力充沛,释放能量的欲望强烈,但是非观念模糊,认识水平和意志能力低,易冲动,缺乏理智。这就决定了青少年实施越轨行为时具有较强的情境性,没有明显的动机过程,往往是一触即发,随即反应,见财起意,见色动心,触景生情。常只因一件极小的事情,或偶遇一点挫折,就感情冲动,大打出手而不计后果。偶发性和盲目性是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又一个显著特征,他们在着手越轨行为时对其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缺乏深思熟虑,行为前没有预谋和准备过程,表现出“想干就干,说杀就杀”的特点。

(四)在越轨的形式上,青少年越轨行为多数具有一定的纠合性和群体性。青少年渴望友谊,乐于合群,他们往往在父母面前封闭自我,却喜欢意气相投的同学、朋友。同龄人结伴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团体,他们重感情,讲义气,把“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作为处世信条,深信“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的交往原则,有的甚至拉帮结伙,称兄道弟,互相结拜。为了向其他同学和社会显示他们的力量,他们经常进行殴斗、流氓滋扰、盗窃、抢劫等越轨行为。青少年越轨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群体性,但多数组织松散,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临时组织,其结构松散,没有明显的核心人物。团伙和地域色彩突出,人员变动也较大。在作案过程中,他们往往仗着人多势众,互相壮胆,因而手段残忍,不计后果,与单个的犯罪行为相比,团伙犯罪行为的强度大,社会破坏力强。

(五)在越轨手段上,青少年越轨行为日趋多样化、智能化、技术化和现代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各种现代传媒的大量涌现,信息传播的速度也空前地加快了。青少年大多思维敏捷,善于捕捉各种信息,有较强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促使了其越轨行为日渐趋向于多样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在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中,电脑、毒气、麻醉品、医药技术、窃听技术被广泛应用,据统计,在英国,电脑犯罪每年给其工商业造成高达亿镑的损失。在我国,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这方面的犯罪也正日益增多。

(六)在成员构成上,青少年越轨主体年龄呈集中性和阶段分布,低龄化趋势明显,女性犯罪增加。由于发育年龄的提前和频繁接触不良文化的影响等诸多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3岁。未满18周岁的少年犯罪呈逐步上升趋势。据统计,1993年至1994年青少年犯罪在21℅左右,到上个世纪末已超过25℅,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以14-16岁的少年犯罪更为突出,并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同时,越轨主体还表现为女性青少年越轨行为急剧增加,女性犯罪有向男性化发展的趋势,少女打群架、结伙抢劫等新情况时有发生。

二、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成因

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今天,青少年不完全社会化的程度有所加深,青少年越轨行为率也相应的有所上升,这既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感情意志薄弱、情绪波动大等主观因素有关,也和当今社会新旧体制更替、商品经济负面效应、腐朽思想文化泛滥和社会控制力减弱等客观原因有关。

(一)主观因素

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大量滋生,首先是由青少年所处的人生特殊的历史阶段所具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从生理角度而言,人的12岁至18岁,属于青春期这一人生关键时期,也是青少年成长的最不稳定阶段。发育增快、体重增加、性机能出现等身体和生理方面日益成熟,但神经系统发展不平衡,其认识、感情和意志上的变化,让青少年容易兴奋、冲动、和感情用事;心理方面,自我意识开始萌发,自信心和自尊心随之增强,对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及自身所处的环境也较以前更加关心。他们亲身体验到生理、心理发展的这些变化,感受到“成长的烦恼”。

(二)客观因素

1.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在新的历史阶段,社会日益工商化,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家教模式已悄然发生了嬗变,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和冲突,使之成为青少年越轨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表现为:一是传统家庭的亲职教育弱化。一些父母为了生计,长年奔波在外,无暇管教子女,导致孩子失教;二是教育方式失当。

2.学校教育严重错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导向错误,偏重学生的智育而轻视学生的素质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缺乏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性知识教育和法制教育。二是部分教师素质差,教育方法不当。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有些教师对学业成绩差的学生放任不管,甚至讽刺挖苦、打骂、体罚学生,降低了教育的效果;还有的教师没有责任感,不懂得学生的犯罪是自己的失职,他们只求教书,不求育人;更有些教师不注重品行修养,陋习不避学生耳目,污染了学生视听。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这些漏洞和错位,是青少年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主要原因。三是学校管理乏力,校园治安环境恶化。一些校外恶势力渗入校园,发展、拉拢或胁迫学生,直接加注了校园的暴力活动和治安环境的恶化,诱发青少年学生的偏差行为,甚至直接把青少年学生推向犯罪的泥坑。

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1)价值尺度和道德观念陷入误区诱发青少年越轨行为的产生。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促使人们的价值观念更新和多元化。(2)法制教育不力,社会控制力减弱,使青少年越轨行为有机可乘。这种法制教育的缺失或错位再加上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对违法犯罪打击不力,既给青少年越轨行为造成了可乘之机,又助长了青少年大胆涉足一些对他们不宜的领域,迈向违法犯罪的深渊。(3)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是青少年越轨行为大量滋生、蔓延的温床。改革开放后,大众传媒发展迅速,其总体内容是积极、健康的,但其中也不乏充满暴力、色情、赌博等内容的画报、书刊、影视作品等。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越轨行为发生的对策

从以上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特征及形成原因中可以看出,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类型复杂,原因众多,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越轨行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

(一)强化家庭教育功能,增强父母责任感,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人格

(1)父母应言传身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自觉地做孩子的表率,以免对子女产生消极影响。(2)父母应以科学、文明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塑造子女,既不能一味迁就、过分溺爱;也不能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更不能打骂相加,实施家庭暴力。要尊重子女的人格,培养其健康的心性。(3)父母要经常引导孩子、关心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使其有一个民主、健康、安全、和谐、幸福的成长环境。(4)父母要规范子女的行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方法,学会正确地观察、对待社会事物,形成良好的辨别力和自我控制力。一旦发现他们有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遏制其继续发展。

(二)加强学校管理,改革学校教育,真正将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针对当前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我国的学校教育必须大力加强以下建设:(1)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打造一支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的教师,特别是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要经常自觉主动地倾听学生们的心声,了解学生们的所思所想,极早排除学生们的心理障碍,将有可能发生的越轨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

(2)转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理念,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一段时期以来,我们虽然也高喊素质教育,但并未真正落到实处。不少学校、教师仍一味地以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来片面地评价学生,对那些“双差生”(学业成绩差、纪律差)采歧视、挖苦或放任不管的态度,严重挫伤了这些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甚至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以致自暴自弃,并最终流落社会,沦为犯罪舞台的表演者。(3)改革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法,重视和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人格。为此,学校应开设法制教育课,设置专业的法制教员,开展系统的法律教学。

(三)整治社会环境,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为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越轨行为,我们应当按照中央综治委的要求,努力实现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为广大青少年营造一个文明向上的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一是建立和完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消除社会行为导向的不确定性。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顺应时代要求、可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为规范体系。二是增强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多建一些青少年体育活动场所设施,使其有释放充沛能量的地方,减少青少年进入一些不宜进入的场所的可能性。三是要注重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切实保障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四是要加强对有过越轨行为的青少年的教育、感化和挽救,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从青少年的越轨行为

内容摘要:当前,在我国深刻的社会变迁过程中,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着许多冲击和适应上的问题,如果缺乏适当的支持,引导和培养,非常容易引发情绪障碍,性格异常或行为越轨,甚至酿成严重的后果。有鉴于此,联系近期出现的校园暴力问题,青少年性行为等问题,本文着重从一个典型的校园暴力事件出发,分析青少年的越轨行为,探索青少年社会工作更好实施的途径。

一.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分析。

(一)青少年的含义。

青少年在人们的感觉中应指十几岁,身体开始发育但并未完全成熟的年轻人。确实青少年在概念上有这一层含义。青少年是一个生理特别发展的时期,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是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二)青少年的越轨行为。

(1)含义:越轨行为,又称偏差行为或偏离行为。美国学者道格拉斯认为:“所谓越规是指在一个社会中,被社会成员判定为违反其社会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它包括犯罪、违法及违反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简言之,越轨行为可以界定为违反或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越轨行为是多种消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道德、学校、家庭、大众传媒等多方面。

(2)青少年越轨行为与犯罪行为。

越轨包括犯罪,但越轨不一定是犯罪,犯罪是越轨的最高表现形式。青少年从越轨到犯罪,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影响越轨和犯罪的因素在多数时空区间是相似的,或就是同一种因素。而在青少年违反法律犯罪中,更多的和更为普遍的是青少年的越轨行为,即违反法规,但尚未触犯刑律的准犯罪行为,真正实施犯罪的青少年是少数。

(3)青少年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

① 心理因素。

青少年越轨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到成熟的过渡时期,身心发育不成熟,思维简单,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好胜心强,易感情用事,当感情受到刺激时,易冲动,做事胆大妄为,不计后果,具有极大的盲从性、突发性和偶然性。而且青少年缺乏调适生理与心理迅速变化的机制以及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其中社会不良适应、个性发展障碍、心理失常、生理病变以及需求畸形是导致青少年异常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关调查表明,青少年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② 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首先担任了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任务,当家庭的这种教化功能不能顺利实现时,青少年的越轨行为就会呈现增长的趋势。

首先,家庭结构残缺。

由于我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出现了家庭解构和家长观念的双重失衡,造成离婚、分居或外出而产生的破碎家庭或单亲家庭大量出现,进而对青少年行为品德产生重大的影响。

再次,家庭教育的不足与失误。

现代社会由于竞争压力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父母与子女共处的时间越来越短,父母越来越变得只承担对子女的养育责任,父母所应该承担的社会化责任和管教责任严重弱化,子女与父母缺乏必要的交流。这种社会现实使得青少年缺乏父母的必要关心,造成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代际差异增大。父母不了解子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无法对子女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解答和援助,不利于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共处时间的减少,使父母无法及时发现子女的越轨行为倾向并有效规劝。

③ 学校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承担了将儿童由家庭向社会的任务,学校教育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存在问题,青少年的正常社会化进程就会受到人为干扰,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

④ 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各种思想观念冲斥其中,加之网络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不良文化的冲击,社会风气的败坏,青少年社会工作不到位等都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出现产生重要的影响。

学生越轨行为的理论分析与对策

一、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理论分析

尽管社会学理论大都倾向于从人们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分析来解释越轨行为的成因,但是社会学家对越轨行为成因的解释并不完全相同,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越轨社会学理论,如标签理论、失范理论、社会控制理论、文化传递理论、文化冲突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从不同视角对越轨行为进行了研究,运用这些理论来分析学生越轨行为,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全面地认识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从而为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学生越轨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一)标签理论标签理论是一个重要的越轨社会学理论,这一理论将越轨行为区分为初级越轨和次级越轨。该理论认为,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发生一些程度不同的社会越轨,但大都是临时性的,程度一般也不严重(即初级越轨)。但是,如果越轨者的越轨行为被其重要他人发现并公布于众,即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这时越轨者的处境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轨者在自己的思想中,就开始形成一个新的自我概念,他以后就很可能在这一概念指导下去行动,即认定自己是越轨者并按照越轨者的方式去行动。这时的社会越轨就已从初级越轨转变为次级越轨,即习惯性的、持久性的、程度严重的越轨。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其重要他人。按照标签理论的观点,教师给偶尔发生轻微越轨行为的学生随意贴上“越轨者”的标签,可能是导致学生最终走向职业越轨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标签理论,成为一名职业越轨者的过程分为三个主要步骤:(1)重要他人(如校长、教师、朋友、法官等)对越轨行为的察觉;(2)给越轨者贴标签;(3)加入越轨群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被其重要他人公开标签(正式地或非正式地)为越轨者可能是最重要的步骤。被成功地标签为越轨者的学生就获得了一个不为学校和社会所接受的污名,被学校和社会归入另类,被拒斥和疏远。许多初级越轨者最后可能会加入一个由其他越轨者组成的群体,他们会在这个群体中获得情感和社会的支持,最终成为一名职业越轨者。

(二)失范理论

失范的概念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引入现代社会学的。他认为失范是“一种规范缺乏、含混或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成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这一状态的存在,使得个人缺乏行动的指南,容易导致行为越轨。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过程之中,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社会辨别能力较差,故社会失范对其行为的影响就更大,其行为越轨的可能性也就更大。失范理论对于社会转型青少年学生越轨行为增多现象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三)文化传递理论

文化传递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从一个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文化传递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因不良亚文化群体如家庭、社区、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学生行为越轨。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越轨行为与其父母、伙伴的不良影响有关。根据文化传递理论,与越轨者接触的时间越长,接触时的年龄越小,关系越密切,越轨的可能性就越大。父母与子女之间有天然的亲密关系,父母的道德缺陷和不良行为会给子女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子女正处于初级社会化过程中,他们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很容易受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而走上越轨道路。

同辈群体可以满足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得不到满足的各种需要,促进学生之间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增强合作意识和能力。但是,消极型学生同辈群体为了满足其在学校和家庭中难以满足的平等需要,有时其活动会背离学校教育目标,形成“反学校亚文化”,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群体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容易诱发各种越轨行为的发生。

(四)社会控制理论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越轨(犯罪)是由于人们社会联系的纽带弱化所引起的按照社会控制理论的观点,青少年学生越轨行为的发生,与那些应该起到约束作用的社会纽带弱化有关。这些学生所附属的大多是其他一些越轨者;他们一般都缺乏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对社会缺乏一种基本的认同感;较少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常规活动;大多并不接受社会的基本价值和道德观念。正是由于他们与社会发生联系的这些纽带失去了控制力,因此,这些学生便更容易脱离社会规则的监管,从而走上越轨的道路。

(五)文化冲突理论

文化冲突理论认为,一个复杂的社会包含许多亚文化群体,每个亚文化群体都有其独特的目标与价值。被一个群体视为越轨的行为对另一群体来说可能是可接受的行为。然而,较为强大的亚文化群体都能有效地将许多弱小的亚文化群体及其成员的行为界定为越轨。

二、防范学生越轨行为的对策探讨

上述越轨社会学理论从不同视角对学生越轨行为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并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释。应该说这些理论对于学生越轨行为的成因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解释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生越轨行为的形式多种多样,成因极其复杂,没有哪一个单一理论观点能够解释所有形式的越轨行为,因此,本文综合各理论之长,对防范学生行为越轨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切忌乱贴标签

标签理论提醒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犯错误的学生要积极、热情、诚恳、细心地做好转化工作,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切忌乱贴越轨标签。因此,当发现学生出现越轨行为时,教师应对其原因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耐心做好越轨学生的转化工作,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二)建构新的社会价值规范体系,净化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根据失范理论,在社会转型期间,传统的价值评判体系不断受到新生的价值评判的挑战,社会价值评判由一元变为多元,各种价值评判相互矛盾与冲突,处于混乱、“失范”的状态,致使其社会约束力减弱,个人缺乏行动的指南,容易导致行为越轨。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过程之中,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社会辨别能力较差,故社会失范对其行为的影响就更大,其行为越轨的可能性也就更大。因此,尽快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整套社会规范体系,增强社会控制力,净化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评判体系,对于有效地防范其越轨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提高家长素质,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是个体早期社会化的重要主体,由于家庭成员之间面对面接触的频率高、时间长,儿童的行为得到密切地关注,错误的和不宜的行为可以在早期就被发现并得到纠正。但是,根据文化传递理论的观点,如果家庭不能很好地履行其应有的社会化职责,或者有意无意地向孩子传递某种越轨态度,将会使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遇到困难,导致某些不良后果,甚至越轨行为的发生。根据社会控制理论的观点,“附属”于其他遵从者,特别是父母和同辈是对青少年学生的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四大关键社会纽带之一,因此为防止子女的越轨行为发生,父母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为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行为榜样,并能正确指导子女的行为。

(四)正确引导同辈交往,建立积极的青少年群体亚文化

根据文化传递理论的观点,消极型的青少年学生同辈群体容易导致学生越轨行为的发生。因此,正确引导同辈交往,建立积极的青少

(五)强化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纽带,增强其社会控制力

根据社会控制理论的基本观点,既然越轨是由于附属、奋斗目标、参与和信仰等关键社会纽带弱化所引起的,那么,强化这些关键的社会纽带就会增强其社会约束力和控制力,进而防止青少年学生发生行为越轨。这就要求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对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注重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以使学生的关键社会纽带得以强化,防止其行为越轨。

(六)尊重多元文化的存在,关心处境不利的学生群体

文化冲突理论启发我们认识文化的多元性和越轨的相对性,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承认并尊重多元文化的存在,关心社会处境不利的学生群体。对于处境不利学生要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补救,在学习上多给予关心和帮助,坚决杜绝对这些学生采取歧视、淡漠的态度或者随意给他们贴上越轨的标签。年群体亚文化是防止青少年学生行为越轨的又一重要措施。正确引导青少年同辈群体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坚持疏导为主,反对一味阻止。

第四篇:环境保护管理领导

中铁隧道集团合福铁路安徽段站前八标项目经理部文件 隧合福[2010]11号

关于成立中铁隧道集团合福铁路安徽段站前八标项目经理部

环境保护管理领导小组的通知

项目部各部室、分部: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为全面抓好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经研究,决定成立中铁隧道集团合福铁路安徽段站前八标项目经理部环境保护管理领导小组,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各分部根据本文件,成立分部的环境保护管理领导小组:

一、组成人员 组 长:尤显明 常务副组长:赵 勇

副组长:冀光华、谷绍刚、王培传

组 员:甘延续、张迎旭、杨钦锋、李华、谢重阳、朱汝良、刘云涛、吴鹏、董世祺、郭俊华、张卫平、成绍路、王春强

二、职责范围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执行集团公司、业主、项目部的环境保护管理有关文件要求,研究、决策、部署项目部环境保护的重大事项。

2、分析、布置、督促、检查项目经理部及各项目分部作业队、班组的工作或活动,听取环保日常管理部门的环保检查汇报,对破坏环境的单位及其相关个人实施处罚;对生产过程中保护环境工作典型和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及其个人,实行精神、物质表彰和奖励。

3、任命环保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并配备相应的使其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和技术保障。被任命的环保管理人员须具备与本项目施工相适应的环境保护管理能力和资质,且保持环保管理人员(专职、兼职)的相对稳定。

4、加大必要的经济投入,保障生产环境保护条件;积极开展集团公司和业主组织的“安全质量标准(样板)工地”创建活动,兑现合同有关环保管理目标的承诺。

5、就本单位环境保护情况与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地方政府环保监督管理单位或部门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6、对本项目部的环保事故按“四不放过”(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防范措施不到位不放过,职工群众不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责任人不受到处理不放过)的原则做出处理。

三、办事机构

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安全质量环保部,负责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安质部部长兼任。其职责是:

1、负责环境保护方面的日常管理工作;

2、督促检查环保措施的执行落实情况;

3、根据有关规定和事实材料,向项目部领导提交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奖励、处罚、审核事项及事故处理的初步建议或意见;

4、负责起草环保、水保方面的总结、报告和汇报材料等,按程序及时办理事故报告的上报工作;

5、在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主持涉及环保、水土保持方面的事故调查和处理。

二○一○年五月二十日

主题词:环保 管理 通知

中铁隧道集团合福铁路安徽段站前八标项目经理部办公室

2010年5月31日印发

第五篇:管理论文

河南大学**学院

----《管理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马斯洛五个需求理论与生活

姓名:***

专业:*************

年级:2010级

学号:*********************

关键字: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要

摘要:人类的任何活动都脱离不了马斯洛的这五个需求理论,吃穿住行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了至今为止都具有极大参考价值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这些著作中,马斯洛认为人类都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顺序,可以排成阶梯式的层次.他把人的需求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排成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有四个基本假定:第一,已经满足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一种需要已经满足,那么另外一种需要会取而代之,所以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要。第二,大多数人的需要网络网络是很复杂的,在任何时刻都会有很多的因素来影响每一个人的行为。第三,一般情况下,总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需要满足。第四,满足高层次需要的途径,要比低层次的需求的途径要多!下面让我们根据现实的情况来分析一下这些需要对人们的影响和其中的不同之处!首先来说一下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就是生理需要是人们维护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如对食物、水、空气、住房的需求!这个需求处于需要层次的最底层,没有这个需要,根本就无从谈起其他的需要。人们在转向其他的需要层次之前,总会想办法先满足这类需要。如果这些需要都满足不了,人们就会难以生存。所以这个是推动人类行动的做强大动力,是其他后续需要的基础。也就是说,这个需求都满足不了的话,那么后续的需求也就是无稽之谈。当然这个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个层次的需求是很容易满足的,基本上是不存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比如说学生满足不了生理需求就不会学习,工人满足不了生理需求就不会安心的工作甚至会来罢工,农民满足不了生理需要就不会安心的种地等等,总之就是满足不了这个需求的话这个国家就会陷入混乱,甚至是战争!

当一个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希望满足安全需要。如希望解除对生病、失业、意外灾难,养老问题等问题的担忧。具体的来说,安全需要包括心理,劳动,职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的安全需要。而这些不同的方面所对应的需要也是个不相同的。心理上的安全需要希望避免严酷的监督威胁,希望避免不公平的待遇等。劳动安全是希望工作安全不会出什么事故等。职业安全则是希望不失业对于不确定的未来有保障。环境安全需要是希望免于天灾人祸以及战争等。经济安全是希望医疗,养老,意外事故有保障!

安全需要是生理需要的继续与延伸,是在生理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自己的生活的满足。在生理需要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更需要自己对自身的安全以及健康考虑,会考虑型的选择一些相对来说没有危险的工作。而且对于在工作过程中的公平对待和在未来会有一个相对安稳的生活!在这方面日本的公司做的是很好,对于员工的福利以及退休后的各种待遇都是非常不错的,所以大部分的员工都是在一个公司做一辈子,很少发生跳槽的现象,这对于公司来讲讲也是有很大的优势的,熟练的员工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这一点是很值得中国公司学习的,只有员工的生活及福利得到了保障员工才会为一个公司贡献最大的价值!

当人们的前俩中学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社会需要就会变成强烈的动机。他是一个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安慰和支持,以及在感觉的痛苦和不安时会有人来开导,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关爱。一个是很需要融入一个群体或者是团体,这样的话就会得到相应的关心和照顾,不会感到孤独,才会共有工作的积极性,令团体更富有效率。社交需要是比前俩种需要更高级,他和一个人性格,经历,教育,所属有很大的关系。其实社交需要说的更明了一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信息传递的更加快捷,令团体更有凝聚力,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更有效率。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点社交的需要,机会陷入极度的孤独,会出现人格扭曲,性格古怪,最后被社会所抛弃,如果在一个团队或者是公司里没有一点的社交需要,则会使不能想象的,因为这个组织已经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的了。

尊重需要是包括对实现成就或者是自我价值的需要,也包括对别人对自己的伤势或尊重的需要!在满足社交需要后,人们机会关心成就,声望,地位和晋升机会,这些基本上构成了人们对尊重的需要。而尊重需要的满足会让人产生对自己价值,能胜任工作的自信,反之则会让人感到非常的沮丧。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获得尊重会让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巨大的优越感,会轻松愉悦,在心态上会以更为积极的状态去工作。

当然了,现实的情况中也不会避免有一些为了地位,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或者是别人的羡慕的眼光采取极端措施的人,例如靠拍马屁,靠走后门,或者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行为来获得自己虚荣心理。不过这样的仅仅是徒有虚名,会对个人的健康发展构成一种真正威胁,并在正的时刻暴漏出来!

最后则是人们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需要的目标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一层上的需要是在一定的境界上,具备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的自我实现自我塑造,不愿意受其他任何干扰。不过作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依赖前四个需要满足的基础上,因此是比较难以达到的需要,是所有个人价值需要水平的最高表现。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假定,表明人们在一生中会有一种或多种的需要,而且,任何特定的需要,其强烈的程度都会取决于在需要层次中的位置以及其他较低级需要已被满足的程度。马斯洛理论还认为这种层次的关系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是千篇一律的,也可能会因人而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其产生后在历史上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他认为需要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符合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他指出在人的不同的时期都会有一个占主导地位需求,人要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

可是他也有不足与消极的地方,忽略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这种先天潜能的自然成熟过程,社会的影响反而束缚了一个人的自我实现 ,忽视社会生活生活对个人先天因素的限制。此外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的看待各种需要之间的纵向联系,导致一些斗争的发生!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人的需求满足是阶梯式的,是一个需要满足后再追求下一个需要。只是我并不觉得人的需求有着如此强烈的界限划分。难道除了追求基本需求之外人就不能逾越需求的界限去渴望新的超越吗?或者说,平凡的人除了对生活中简单层次需求的追求之外就丧失了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吗?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的理想和追求,也会因之产生超越基本需求的动力。

个人需求的层次内容是由个人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决定的。平凡的人同样具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里自我实现需求的内容不是以社会普遍价值观为标准的,例如: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而是来自于个体自身的价值观。比如:“老大的幸福”。所以,平凡人的自我实现是根据其自身的价值观定义的。而遵从世俗价值观的人却没有办法用这种价值标准衡量出来平凡人的自我实现。所以,这恰恰证明了自我实现是一个更高层级的需求,只有通过其个体的内在行为来满足而非外在的条件。

参考:

《企业管理概论》第三版

《管理论》

下载领导越轨管理论文(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领导越轨管理论文(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理论文论文

    施工现场管理标准化是建筑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 实施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加强科学管理、提高项目施工质量和安全水平、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

    管理论文

    管理的本质是尊重人而不是控制人 ——-----读吴辰、万小平校长谈人本管理有感 作为管理者很多人考虑的是怎样让被管理者配合,怎样让管理秩序良好,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从这一......

    管理论文

    在医院护理管理中人性化服务的应用初探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直接导引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同时医学科学的发展和 普及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患者、患者家属......

    管理论文

    管理论文: 对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的思考 一、客体 对企业来说,民主管理的客体就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企业行政。企业民主管理的主体与客体是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 在主体、客......

    管理论文

    浅谈涂装车间的管理五彩缤纷的颜色及高品质的油漆效果是汽车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也是消费者重点考虑的要素,由此可见涂装车间在轿车四大生产车间中是比较重要的,它起到承上启下......

    2003越轨社会学阅读材料:流动人口与社[最终版]

    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安全:理论命题和政策建议刘能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农民的大规模跨区迁移,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它不但冲击着实行了多年的城乡分隔的户......

    花季女儿用生命唤醒越轨母亲的故事

    一名初三毕业生因成绩名列前茅被几所重点高中抢着录取,然而在这令人振奋之际,她却服毒自杀了……南下打工,母亲在花花世界里迷失15岁的姚霞家住湖南省冷江,家中有爷爷、父母、弟......

    学校组织与管理论文——校长领导才能简析

    编号50 浙 江 师 范 大 学 《学校组织与管理》学 科 论 文 题目 校长领导才能简析 学院 班级 专业 学号 作者姓名 任课老师 联系方式 成 绩 ____________ 二 0 一 0 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