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卿本善良 《辛德勒的名单》 影评
伦理学·晏辉老师·作业
︽
卿
本
善
良
︾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20121102201
4许铿博
卿本善良
【关键词】性本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利他主义、机会主义
【摘要】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要讲述了纳粹时期英雄人物辛德勒倾尽全力从纳粹魔爪之下救出1200余名犹太人的故事。从唯利是图的商人、到拯救人的大义英雄,辛德勒经历的怎样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体现了什么?本文主要通过对电影情节的简要分析,解读辛德勒的心理变化过程,探寻人性回归善良之路。
从前断断续续看过一些这部电影的片段,课上也还是只看了不到一半儿,所以两次都不尽兴,且过后即忘;索性在网上下载了之后一个人在午夜看完了。186分钟时长的影片看下来,跌宕起伏、酣畅淋漓。看完《辛德勒的名单》,我最大的感受是建立在对“性本善”论的理解之上:从开始那一阶段的投机商人的“唯利是图”,到最后拯救1200余名犹太人的至善大义,辛德勒经历了自我人格的救赎与转变;这体现了“人性本善”这个论断。
一、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向利他主义的转变
1、利己主义
辛德勒有极高的公关才能及过人的胆识,凭借舌灿莲花的交际能力和大把大把撒钱的大方表现吸引了纳粹军官集团与上层人士的瞩目,很快便与他们打成一片,连起先本不知他是何人的酒保也脱口而出“那是奥斯卡·辛德勒啊!”。他建立起了专属于他的“辛德勒交际圈”、在纳粹军官与德国上层人物之间迅速刮起了一阵“辛德勒风”。他同时有着敏锐的商业目光且知人善任:从犹太委员会找到聪明的犹太人会计伊萨克·斯登帮助自己管理工厂;发现战争时期军需品的商机并且凭借建立起的交际圈取得军需品合作供应权;带有商人狡黠习性地诱逼犹太“金主”投资给自己的生意从而获得了一大笔公司启动资金;动用关系、通过投机取巧的办法从纳粹手中挖来了一批犹太人给自己做工等。最后公司开了起来,产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辛德勒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一直到这里,影片都只是体现了辛德勒作为一个“投机商人”的本质:不放过一切商机、大拉关系网及“趁火打劫”等等,即使在独臂老人被犹太兵残忍射杀之后他也只是火冒三丈地跑到军官面前控诉他们让自己的工厂少了一个劳动
力、损失了一天的生产率,并没有对一条生命被无情扼杀的同情与控诉。甚至后来,他给斯登东西用来换纳粹劳动营里的人也几乎只是出于“寻找技术工人的目的”,所以在少女帕尔曼来恳求他救出自己父母时才会勃然大怒甚至怒斥斯登——尽管转变苗头就是在这里出现。
作为一个商人,辛德勒前期的这些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商人言商、在于谋利。作为一个商人,辛德勒运用自己的经商才能将公司打理得风生水起,这一时期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为了利益。这里辛德勒的行为符合伦理学意义上的“利己主义”,或说“规范利己主义”或“理性利己主义”,它认为对自己的某种欲望的满足应是我行动的必要而又充分条件;这种理论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把自我放在道德生活的中心位置;根据这个论点,如果他们这样做对自己没有消极后果的话,人们会自然地做不公正的事,并拒绝基本的道德原则——比如辛德勒“趁火打劫”、用搪瓷商品“换走”犹太人金钱。这一种理性主义容易过分强调自我在道德中的绝对地位、强调一切从满足自身利益出发,这样必然造成人们相对地对公共利益的忽视、对他人权益满足的忽视。
因为少女帕尔曼,希特勒和斯登有了一次大声的争吵,后来他被说服、用表换来了老帕尔曼夫妇。到这里,辛德勒“善的复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他已经向“合理利己主义”转变。合理利己主义从个人利益出发,企图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它反对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对立起来,认为追求自己的利益本身就包含着社会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而任何为他人利益的活动,实际上也是从利己出发的。辛德勒从这阶段开始进行小规模的“以物易人”,把换来的的犹太人安置在工厂做工,这样既保护了他们,同时又保证了自己的利益,这就是“合理利己主义”。
2、利他主义 影片有一张经典海报:一只灰色的成人(应该是男人)的大手,挽着一直红袖子下的小孩儿的小手,这里其实象征辛德勒后来救人的行为,同时也照应了影片中的一个片段:辛德勒骑着马在山坡上看见纳粹开始疯狂屠杀犹太人,此时导演稍显刻意地安排了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儿慌张地走在人群中、与电影的灰色基调以及周围人群有刺眼的对比——我想,就是看到小女孩在死亡面前的无助却又无知以及纳粹人残暴的屠杀行为之后受到了震撼,才会让辛德勒最终决定救人的吧。至此,辛德勒已经开始了向利他主义的转变。
利他主义,一般泛指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的原则,是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后来,辛德勒开始着手拯救犹太人。他和阿蒙谈判,几乎倾尽全力把1200余名犹太人从他手里抢了过来;他安排火车将犹太人送回自己在捷克的乡下老家,由于特殊状况又一次花钱将女性犹太人们救了回来;他警告家乡的兵士不能随意处决自己的犹太工人„„他一次次地保护着犹太人、维护犹太人的权益,却同时一次次牺牲着自己的利益。二战结束,辛德勒因为纳粹身份开始逃亡,在那1200多个犹太人面前,他因为自己没有多救几个犹太人而懊悔得痛哭流涕——这是影片最感动我的一幕。到这里,利己主义完成向利他主义的转变,辛德勒亦完成“善的复苏”。
3、卿本善良——善良的辛德勒 在我看来,人性本善。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来论证他的“性善论”,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用来解释辛德勒的行为再好不过。正是因为“不忍之心”和“恻隐之心”,对犹太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同情他们的命运,所以才会不顾一切救下他们。
孟子“以不忍人之心论本性”,“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得出“四端”学说,进而得出人本性善的论断。因人之悲惨而发恻隐,因己之残暴而生羞恶,辛德勒踏上了拯救犹太人之路。最后,他回归了本性,也找回了自己之前被蒙蔽的善良。
二、真实的辛德勒
影片塑造了一个几乎完美的辛德勒,但查阅资料,历史却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历史学教授大卫·克罗在一本辛德勒的传记《奥斯卡·辛德勒:不为人知的生活,战时活动和名单背后的真相》一书中披露了辛德勒的阴暗一面:他是纳粹党人、曾作为纳粹帮凶参与情报侦察工作;他参与策划德国入侵波兰的行动,并且曾作为军事间谍存在;“辛德勒名单”部分是他对自己“英雄形象”的渲染等„„对此我的看法是:
1、机会主义 克罗自己也认为辛德勒可能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所做的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意在战后不受损害。我认为这样未尝不可,机会主义从另一个方面说是对时势的正确判断,而辛德勒并不会因为这个去伤害他人——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这只是证明辛德勒有判断的智慧。
2、赎罪 这一点其实和上面类似。辛德勒的确可能做过和纳粹相同性质的事,而在看到纳粹屠杀犹太人之后,他产生了一种羞恶感与负罪感,这使得他做出救人的决定,从这一方面这种知错能改的赎罪行为也是值得包容的。
3、时代 造成辛德勒初期的纳粹主义倾向很重要一部分在于时代影响:当时德国是希特勒和纳粹党掌权,他自己又是典型的非犹太德国人,所以不能排除他的选择是被迫的,同样更不能因为这样而否定他本身是善良的。判断一个人的善良在于挖掘他的本性,而非观察他的外在(克罗也承认辛德勒救人的行为确实存在)。
总之,辛德勒在二战时或许做过与纳粹同样残暴的事,这是绝对应该被谴责的;但是他挽救了1200余名的充满人性光辉的正义行为却该被永远铭记。
三、卿本善良
你有着绝妙的才华智能,你知道你要什么并会努力争取;你左右逢源、有着狐狸般的狡黠睿智,看似冰冷,却也、同样会被他人的苦难所触动;你用你所有来帮助与拯救你无义务相关的陌生人,却让自己陷入困窘和逃亡;“当你挽救了一条生命,就等于挽救了世界”,你因为这句誓言而义无反顾,甚至悔恨自己没有尽力多救人。你无法摆脱商人本性给你带来的诸如“狡猾”的评判,你更无法抹去时代留给你的身份印记;1200与582万比起来简直沧海一粟、微不足道,但是那份“至善的名单”所拥有的善良却无限伟大、你正义的善举和你给的温暖会被永远铭记。
卿本善良,感谢你在苦难日子里伸出的手。
第二篇:辛德勒名单影评
影评之《辛德勒名单》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辛德勒名单》这部电影,那时我还无知的以为是别人说错了,应该是《希特勒名单》,这两个人都在二战的背景下,一个是下令屠杀犹太人的恶魔,而另一个却是不惜代价拯救犹太人的英雄。刚开始时,很多介绍都说奥斯卡 辛德勒是一个帅气,英俊,魅力非凡的男性,可我刚看的时候真的没觉得,可能是我眼光的问题。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不顾一切的吻了那个犹太女孩,他倾家荡产的去赎那些犹太人,他努力地记忆那1100个犹太人名字的时候,他就深深地刻进我的脑海,真的,魅力非凡。
《辛德勒的名单》以黑白摄影为主调,影片情节波涛汹涌,气势悲壮,一幅幅画面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的结实性手法,表现德国纳粹疯狂灭绝犹太人的恐怖,其惨状催人泪下。一个女工以自己的经验告诉军官营房的建造是不合理的,他们接受了那个意见,却杀了那个女工;清晨,纳粹党将领阿蒙在站在阳台上随意地枪杀了一个又一个的犹太人;还有那个准备枪杀却因为手枪的问题三次都没被杀犹太人,真的很残忍,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是我,我宁愿一次被枪毙也不要受如此折磨啊;还有那些女工被运往另一个集中营的时候的悲惨命运,剪发,赤身裸体被迫进入毒气室当实验品的时候,我的心在颤抖。一幕又一幕的血腥的场面,让人对纳粹党恨之入骨,把他们的残暴展露无遗。
就在最近爱上了河图的一首歌《浅浅的》。模仿童音唱的,他用古风的曲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德国纳粹的集中营里的故事。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妈妈被纳粹士兵带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她单纯的以为妈妈只是去找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的。可是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她和其余的犹太人,要将他们活埋,当一个士兵伸手要将小女孩推进深坑中去的时侯,小女孩睁大了那双漂亮的眼睛对士兵说:“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侯,就找不到了。”…… 很多人听了都都哭了,称之为“让心灵再颤抖一次,倾听历史的伤痛”。
在《辛德勒名单》中跟这个故事同样出彩的小女孩就是那个在 枪林弹雨穿梭的红衣女孩。起初,辛德勒并没有想过要当一个英雄,在他眼里,钱才是唯一。他用大把大把的金钱贿赂,与德国纳粹军官打好关系;他慧眼识英才,聘请吏顿当他的会计师;他诱使兼威迫犹太商人出钱投资他的工厂;他拒绝使用稍贵一点的波兰劳动力,而用廉价的犹太战俘……他所作的一切,仅仅有一个目的:赚取金钱。他跟他妻子说,他以前经商失败是因为缺乏一个因素——战争。作为一个商人,他只把战争看作一个良好的商机,什么正义与邪恶都排除在他的思维中。真正完全的转变来自亲眼目睹纳粹军兵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的一幕幕惨象,特别是看见那个穿着红衣服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小女孩。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同时也是辛德勒转变的象征。在整个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影片里,出现了一个身穿红色衣服的小女孩,却让人感觉不到突兀。辛德勒在高处呆呆的看着那个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的红衣女孩,以为她逃脱了被抓的厄运,可是集体焚烧尸体的时候,那唯一的红色又出现了,也许这也是震惊辛德勒内心的导火线,他突然找回了自己的灵魂,明白了在那个年代里,还需要做一个人。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个英雄,一个一个犹太人心中的救世主,不完美却真实的英雄。
第三篇:辛德勒名单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
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将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它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作品。其实故事很简单:德国奸商辛德勒是个吃喝玩乐情人无数的帅男人,擅长公关而不是工作,他本打算利用二战大发一笔横财。却因为无数次目睹犹太人惨遭杀害而良心觉醒,由此他的工厂全部雇佣犹太人,明为犹太人像牲口且聪明、价低技术高,实则是庇护他们于水火之中。辛德勒的名单,就代表生命和希望,名单之内即为生存、活命,名单之外即为屠杀、死亡。这一点一滴的年轻的幼小的灿烂的脆弱的生命被记入名单,辛德勒耗尽所有共救出1100人之多。他讲到:如果我还能多记得几个名字,如果我不需要奢侈,如果我能再少花一点钱,那么我就可以救更多的人。
影片的故事画面和音乐是无懈可击的。《辛德勒的名单》是以黑白摄影为主调,影片情节波涛汹涌,气势悲壮,一幅幅画面是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的结实性手法,表现德国纳粹疯狂灭绝犹太人的恐怖,其惨状催人泪下。尤其是那些纳粹集中营的景象的大画面太触目惊心了。看着那些老弱病残的裸体,是多么的让人怜惜和悲痛,而当毒气室突然喷下洗澡的水时,那些女人们脸上的喜悦……让人在惊喜中掩盖不住的更多的是悲哀。而火车沿途开过时,会有许多杀头的画面,伴随着犹太人们讨论该做什么汤的温暖景象,其对比实在太强烈。还有无数的枪毙……没有原因,只要纳粹高兴,就可以随便的结束他们的生命。片中很多地方出现很长的画面,在不断的念着那份辛德勒的名单。其实那份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名单,那是一条条活生生的名单。影片中打字机不断出现,跳动着的打出人的名字,那些跳动的人名也是跳动着生命啊。在辛德勒的名单上的每个名字,都是生命的份量!
影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时,辛德勒在纳粹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冲锋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红衣小女孩,这时背景音乐缓缓响起,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极大的震憾。斯皮尔伯格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只有这小女孩用红色。在辛德勒眼里,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但后来红衣小女孩又一次出现,她却是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她是多么的天真无邪,当我们看到她独自躲到床底的场景时,我们对纳粹的憎恨又多了许多。红衣小女孩,代表了一种怎样的希望,然而,她最终,还是飞向了天堂。整个黑白的故事中,小女孩红色的色彩,是生命的色彩和希望!
从影片开头到纳粹宣布投降,都是用黑白摄影,目的在于加强真实感,也象征了犹太人的黑暗时代。后来纳粹投降,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时,银幕上突然大放光彩,让观众有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感觉,可以体验到剧中人解除死亡威胁的开
朗心情。而音乐准确地烘托着画面的气氛,达到了催人泪下...约翰·威廉姆斯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创作手法,不再以景,而是以情入乐,采取浪漫乐派的传统写法,用柔和简练的旋律将影片所要表达的一个民族复杂而沉重的内心世界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加上画面、情节的配合,套句俗话说——很煽情。总而言之,这是一段悲伤又超越悲伤的音乐。
《辛德勒名单》是一部电影,是一部史诗,是一段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创伤与性灵。
第四篇:辛德勒名单 影评
辛德勒与会计师正在挑选他的“选民”。影片透露出以白人为中心的父权思想的基调,或者说以新保守主义的史观评论影片的主角。
斯皮尔伯格成功营造了当时大屠杀的情境,他以黑白红的叙述手法描绘了历史上一件大事,而其影像视觉效果可能远超过任何书写的历史。
《辛德勒的名单》是犹太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惨剧的回顾,影片以悲观阴郁的基调和富于强烈戏剧张力的惊悚元素,透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眼睛,重回二战时波兰的科拉科,带领人们经历这个城市从繁荣到废墟的一切,同时在那个没有人性的年代中努力寻找人性的微芒,最终揭示了一个主题——人类的良知在任何恶劣的境况中都不会完全地泯灭。
值得一提的是,斯皮尔伯格并不想以历史仇恨或历史批判的眼光来处理这个题材,不是要揭开历史的伤疤,加深它的痛楚,他只是想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在充满敌意和荒谬的世界中挣扎的超道德的故事,来检视这个事件和它对当事人以及整个时代的影响,并且将这个影响化做忠诚的记录与忠告,安慰着逝去的灵魂,警醒着幸存的生者,传递给不曾经历的人。
战争已经结束,光明已经来临,没有什么是永恒而不可化解的,世人应谨记犹太人为了感恩而送给义人辛德勒的戒指,还有那上面一句古老的希伯来经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第五篇:辛德勒名单影评
那些伤痛和人性的复苏
在世界上总有那么一种伤痛叫战争,在战争的历史上总有那么一种伤痛叫二战,在二战中总有那么一种血腥残暴的行为叫屠杀。希特勒希在1941年7月的汪湖会议后开始大规模地屠杀犹太人。(1)[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谬论,全国文摘精华四编,方少华编,1992]这导致了犹太人的灾难。但在这场浩劫中人有不少犹太人存活下来。如今二战已经过去68年了,但是历史不能忘记,不少反二战的经典影片仍然痛诉着这段历史。《辛德勒名单》就是其中之一。观看这部影片能更好地理解反战争的意义。
蹒蹒跚跚的红衣女孩,想躲进隐藏的庇护所,却被生冷的拒绝……在生与死的界限徘徊的人们,我们不强求有太多怜悯和同情,因为这恰恰可能招来杀生之祸……女孩躲在沙发下,天真的捂起耳朵,渴求躲过这个浩劫。镜头也移开了,毕竟我们都知道女孩的下场。这些在辛德勒的眼中,此刻心中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辛德勒原来只是一个投机的商人,二战初期是个国会党党员是当地有名的纳粹分子中的坚定分子。他很善于利用与冲锋队头目的关系攫取最大资本。也是个不折不扣的色鬼,他有好几个情妇,个个都爱他.他在波兰经营一家搪瓷厂,为前线的部队提供子弹和餐具,由于波兰工人的工资较高,而犹太工人则可以不付工资,从经济方面考虑,辛德勒选择了一些犹太人到他的工厂做工。但是随着纳粹对犹太种族迫害的加深,辛德勒工厂也成为了那些犹太人的避难所。从此辛德勒扩招了自己工厂的犹太人。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而拼命贿赂那些军人。
与辛德勒的灵魂得到救赎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党卫军司令官阿蒙·戈特。在他爱上犹太女仆海伦时,曾经一度以为他会放弃随意枪杀犹太人的做法,尤其是那个犹太男孩没有将他的浴缸弄干净时,阿蒙·戈特说“我宽恕你”。但是男孩出去以后就被人发现了他的尸体。除此外影片中还充满了各种小细节。斯泰恩作为辛德勒的会计,在那里不停地打着名单,辛德勒说“够了够了,我已竭尽所能”。“不,你还能做的更多”。随后辛德勒的名单越来越长。那个阿蒙·戈特口口声声爱着的海伦最后也出现在了辛德勒的名单中,理由是辛德勒给了阿蒙·戈特一笔巨款。
这部电影的背景音乐也同样耐人寻味。犹太人偷偷从躲了一天的钢琴下跑出来,结果不小心踩到了琴键,随后冲上来一阵扫射的子弹居然在钢琴上弹出了美妙的乐曲,音乐的美好与士兵的丑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部影片多次出现小提琴忧郁低婉的音调,把我们带回那个灰暗的生命不能自主的年代。全篇多次出现的小提琴独奏的方式来突出主题,将残酷战争阴影下犹太人凄凉的心境,表现的淋漓尽致。辛德勒在影片开篇出场时伴随的音乐是《黑色星期日》,起着暗示、犹太人悲惨命运的作用。
影片的最后一些镜头同样耐人寻味。那些被苏军解放了的犹太人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大圈,因为他们一起度过了最黑暗的时刻,然后镜头渐渐地变成了彩色,暗示着黑暗的过去。最让人感到惊讶的恐怕是那些在影片中的角色突然间变成了真实的人,他们都已经垂垂老矣,在儿孙的搀扶下来到了辛德勒的墓前放下了一块块感恩的石头,告诫着曾经的黑暗是血淋淋的现实,同时也歌颂了人性的伟大。
作为经典之作的影片,全篇几乎每个镜头、每次剪辑都耐得住细细推敲。摄影、录音、剪辑、场面调度、叙事结构等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是视听语言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