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1307051022 蓝梦清
《辛德勒的名单》作为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是由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该剧是一部1993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在高三毕业后无意间翻出这部电影,因为曾经听老师说过这部剧情片很值得一看,于是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细细品味,这部剧时间长达三个多小时,故事情节真实感人,让我深受触动。剧中的奥斯卡·辛德勒人物形象的塑造、镜头的运用和色彩的运用是使我最触动的三个方面。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1、就我所理解的影片中辛德勒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影片情节的开始辛德勒称不上是一个伟人,他只是一个商人。
俗话说:“无商不奸,无奸不商”。这句话虽过于偏激,但也说明了资本运营中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正常的商人会以利益为第一位,道德、人性之类的往往会沦为“附属品”。从影片的起初我们可以看出,辛德勒身上不可避免地有着商人的劣根性:以利益为中心,并且基于这一考虑会选择不择手段。当初他启用犹太难民进入自己工厂,绝非仅仅是看中犹太工人聪明勤劳的本性,其实这些廉价而听话的可怜人,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最佳人力资源。对于一些身体残疾的犹太工人,他对他们透露出了许多不屑,因为他们并没有给他创造什么太大利益。
伴随工厂的逐渐落成并投入生产,辛德勒对女色的沉迷,对奢华物质生活的追求,就像发酵剂一样在他身上散发出堕落腐化的气味。拥有350名技术工人、蒸蒸日上的搪瓷器皿工厂,以及汽车、洋房和各种“新鲜”的女人,辛德勒未免对这种生活得意洋洋。以此看来,他的最高理想和志向,不过如此而已。更何况,他生意的兴隆是建立在血与泪基础之上的乱世和战争——二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他不仅远远算不上一个伟人,他甚至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商人——只是在战争时期大发战争财,战争之前和战争之后的和平时期,他的生意屡屡大败亏输,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他无法在和平时代用正规的商业技巧取胜,他惟一擅长的就是他老练的拉拢牵制的社交手段,和一双分外清晰的看透人性的双眼,他对自己蹩脚的经商能力很有自知之明,因此他把工厂的全面运营交给得力的犹太管家,而专心去与那些德国军界上层的蛀虫们打交道。他自己也承认,是战争成就了他的今天。
在1943年3月13日,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真正开始时,在山头上骑马驻足的辛德勒静静的看着下面异常混乱的街道,在黑白颜色的人群中,一个衣着红色的小女孩儿在其中快速的毫无目的穿梭着,迅速的吸引了他的注意,他意识到小女孩儿身上的红色代表着生命。此时影片没有像言情片一样给主角的“滋润生活”以温情含蓄的渐进式变化,它突然就将一幅血淋淋、无比残忍恐怖的末世屠戮画面强硬地摆到辛德勒面前。哭喊、哀嚎、流血、死亡、亲人决别、生死离隔„„这一切让辛德勒大为愕然,来自同胞对异族的残害,重重地碰触了他的人性底线。他的心理经历了惊愕、恐慌、怀疑、同情、决绝几个阶段,此时的辛德勒,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商人。然而,作为党卫军分部的司令官的阿蒙(影片中的另一个主角)并没有能力违抗希特勒的意志,屠杀仍在继续,各种惨无人道的死亡方式每天都在上演。在大街上行走的辛德勒用手拈起从天上落下散在车上的“灰尘”,这并不是普通的“灰尘”,而是焚尸后从烟筒冒出的骨灰。辛德勒深知其中利害,他明白,一旦自己的工人进入集中营,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奥斯威辛集中营,这个骇人听闻的名字,已经有无数的犹太人丧命在那里。
黑白镜头中,一辆运尸车上赫然出现了影片开始那个穿红衣的小女孩,辛德勒看在眼前,捂着嘴悲痛万分。最后,他做出了一个伟大的,足以拯救生命的决定:将一箱箱厚重的钞票送给阿蒙作为代价,换回他的所有犹太工人的生命,改变他们悲惨的命运。工厂里,整夜未眠、眼睛红肿的辛德勒开始实施他的计划,让犹太管家史丹打印他念出的名字,辛德勒不断的念着记忆中的人名,打字机飞快的印出铅字,“300、450、600、800„”这就是著名的“辛德勒名单”。辛德勒也因此倾家荡产,一贫如洗,但这份名单换来的却是无数人的生命。辛德勒,这个“失败”的商人,已然变得伟大,充满了人性与博爱。
2、对影片人物的行为的感悟
由于影片大多以辛德勒本人的经历为视角,所以从这个德国商人的眼中看到的事实,会更客观、更立体,更加震撼人们的心灵。辛德勒既是商人,又是平民;既置身于暴行之外,又是多种暴行的亲历和目睹者。这种不停在主角和第三视角之间的切换和重复性对比,更加让观众领受了艺术与现实、人性与罪恶、战争与和平的意义。
说到底,辛德勒,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一个依然拥有人性底线的人。他对犹太人的义举绝不是缘于强大的个人道德基础,而只是在层层暴行面前作为人的一种原始性的良心反省和暴发。特殊的时代,特殊的身份,以及人性,造就了这段举世瞩目的义举,值得全世界人们的尊敬。
(二)镜头的运用
本片中又很多不固定的镜头,特别是在几次犹太人被“打包上车”进行“特殊处理”时前的镜头运用。时摇时晃的镜头即体现出了当时犹太人心中的恐慌与不安,又带给了观众一种紧张与担忧之感。本片中许多的仰拍镜头都是从犹太人的角度出发,给观众一种身历其境,与犹太人一起受压迫,整日生活在恐慌与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
(三)色彩的运用
本片的其中一大亮点就是色彩的运用,以黑白为主色调的的画面就是导演斯皮尔伯格给给观众带来的一件礼物,黑白为主色调反映影片的真实感。
1、白色。在西方文化中,白色象征纯洁;即使在某些亚洲文化中,白色也象征死亡。
2、黑色。但在本片中,黑色意指死亡,危险和邪恶。身着红衣的童真小女孩是整部影片中堪称具有电影史上“里程碑”意义的一笔。即使战争中唯一光明的体现,更是片中屠杀犹太人血腥的又一次渲染及最终唤醒辛德勒人性的钥匙。红色的衣着,即是正义的体现,又是邪恶的渲染。这不可谓不是导演的又一次高超技能的展现。《辛德勒名单》中名单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在火车站前,犹太人第一次点名,这是厄运的开始。其中,对打字机的特写及其音响的配置对表现名单的恐怖起到了催化的作用,使其与片中的第三次“名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的变现手法、却是人看到的是生的希望与死的惨烈之间的差别。
结语:
看完这部电影,想必每个人内心的感触都会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不变的,《辛德勒的名单》勾起了人们对于人性,和平,宽容与爱的追求。在二战那个昏暗的年代,辛德勒可以为了拯救人的生命而放弃自己的物质财富,那么在当今这个和平的社会,我们或许也应该思考一下什么才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物质,不应是人类的追求,或许我们都应该进行反思。
第二篇:辛德勒名单影评
那些伤痛和人性的复苏
在世界上总有那么一种伤痛叫战争,在战争的历史上总有那么一种伤痛叫二战,在二战中总有那么一种血腥残暴的行为叫屠杀。希特勒希在1941年7月的汪湖会议后开始大规模地屠杀犹太人。(1)[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谬论,全国文摘精华四编,方少华编,1992]这导致了犹太人的灾难。但在这场浩劫中人有不少犹太人存活下来。如今二战已经过去68年了,但是历史不能忘记,不少反二战的经典影片仍然痛诉着这段历史。《辛德勒名单》就是其中之一。观看这部影片能更好地理解反战争的意义。
蹒蹒跚跚的红衣女孩,想躲进隐藏的庇护所,却被生冷的拒绝……在生与死的界限徘徊的人们,我们不强求有太多怜悯和同情,因为这恰恰可能招来杀生之祸……女孩躲在沙发下,天真的捂起耳朵,渴求躲过这个浩劫。镜头也移开了,毕竟我们都知道女孩的下场。这些在辛德勒的眼中,此刻心中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辛德勒原来只是一个投机的商人,二战初期是个国会党党员是当地有名的纳粹分子中的坚定分子。他很善于利用与冲锋队头目的关系攫取最大资本。也是个不折不扣的色鬼,他有好几个情妇,个个都爱他.他在波兰经营一家搪瓷厂,为前线的部队提供子弹和餐具,由于波兰工人的工资较高,而犹太工人则可以不付工资,从经济方面考虑,辛德勒选择了一些犹太人到他的工厂做工。但是随着纳粹对犹太种族迫害的加深,辛德勒工厂也成为了那些犹太人的避难所。从此辛德勒扩招了自己工厂的犹太人。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而拼命贿赂那些军人。
与辛德勒的灵魂得到救赎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党卫军司令官阿蒙·戈特。在他爱上犹太女仆海伦时,曾经一度以为他会放弃随意枪杀犹太人的做法,尤其是那个犹太男孩没有将他的浴缸弄干净时,阿蒙·戈特说“我宽恕你”。但是男孩出去以后就被人发现了他的尸体。除此外影片中还充满了各种小细节。斯泰恩作为辛德勒的会计,在那里不停地打着名单,辛德勒说“够了够了,我已竭尽所能”。“不,你还能做的更多”。随后辛德勒的名单越来越长。那个阿蒙·戈特口口声声爱着的海伦最后也出现在了辛德勒的名单中,理由是辛德勒给了阿蒙·戈特一笔巨款。
这部电影的背景音乐也同样耐人寻味。犹太人偷偷从躲了一天的钢琴下跑出来,结果不小心踩到了琴键,随后冲上来一阵扫射的子弹居然在钢琴上弹出了美妙的乐曲,音乐的美好与士兵的丑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部影片多次出现小提琴忧郁低婉的音调,把我们带回那个灰暗的生命不能自主的年代。全篇多次出现的小提琴独奏的方式来突出主题,将残酷战争阴影下犹太人凄凉的心境,表现的淋漓尽致。辛德勒在影片开篇出场时伴随的音乐是《黑色星期日》,起着暗示、犹太人悲惨命运的作用。
影片的最后一些镜头同样耐人寻味。那些被苏军解放了的犹太人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大圈,因为他们一起度过了最黑暗的时刻,然后镜头渐渐地变成了彩色,暗示着黑暗的过去。最让人感到惊讶的恐怕是那些在影片中的角色突然间变成了真实的人,他们都已经垂垂老矣,在儿孙的搀扶下来到了辛德勒的墓前放下了一块块感恩的石头,告诫着曾经的黑暗是血淋淋的现实,同时也歌颂了人性的伟大。
作为经典之作的影片,全篇几乎每个镜头、每次剪辑都耐得住细细推敲。摄影、录音、剪辑、场面调度、叙事结构等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是视听语言的范本。
第三篇:辛德勒名单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
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将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它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作品。其实故事很简单:德国奸商辛德勒是个吃喝玩乐情人无数的帅男人,擅长公关而不是工作,他本打算利用二战大发一笔横财。却因为无数次目睹犹太人惨遭杀害而良心觉醒,由此他的工厂全部雇佣犹太人,明为犹太人像牲口且聪明、价低技术高,实则是庇护他们于水火之中。辛德勒的名单,就代表生命和希望,名单之内即为生存、活命,名单之外即为屠杀、死亡。这一点一滴的年轻的幼小的灿烂的脆弱的生命被记入名单,辛德勒耗尽所有共救出1100人之多。他讲到:如果我还能多记得几个名字,如果我不需要奢侈,如果我能再少花一点钱,那么我就可以救更多的人。
影片的故事画面和音乐是无懈可击的。《辛德勒的名单》是以黑白摄影为主调,影片情节波涛汹涌,气势悲壮,一幅幅画面是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的结实性手法,表现德国纳粹疯狂灭绝犹太人的恐怖,其惨状催人泪下。尤其是那些纳粹集中营的景象的大画面太触目惊心了。看着那些老弱病残的裸体,是多么的让人怜惜和悲痛,而当毒气室突然喷下洗澡的水时,那些女人们脸上的喜悦……让人在惊喜中掩盖不住的更多的是悲哀。而火车沿途开过时,会有许多杀头的画面,伴随着犹太人们讨论该做什么汤的温暖景象,其对比实在太强烈。还有无数的枪毙……没有原因,只要纳粹高兴,就可以随便的结束他们的生命。片中很多地方出现很长的画面,在不断的念着那份辛德勒的名单。其实那份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名单,那是一条条活生生的名单。影片中打字机不断出现,跳动着的打出人的名字,那些跳动的人名也是跳动着生命啊。在辛德勒的名单上的每个名字,都是生命的份量!
影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时,辛德勒在纳粹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冲锋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红衣小女孩,这时背景音乐缓缓响起,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极大的震憾。斯皮尔伯格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只有这小女孩用红色。在辛德勒眼里,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但后来红衣小女孩又一次出现,她却是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她是多么的天真无邪,当我们看到她独自躲到床底的场景时,我们对纳粹的憎恨又多了许多。红衣小女孩,代表了一种怎样的希望,然而,她最终,还是飞向了天堂。整个黑白的故事中,小女孩红色的色彩,是生命的色彩和希望!
从影片开头到纳粹宣布投降,都是用黑白摄影,目的在于加强真实感,也象征了犹太人的黑暗时代。后来纳粹投降,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时,银幕上突然大放光彩,让观众有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感觉,可以体验到剧中人解除死亡威胁的开
朗心情。而音乐准确地烘托着画面的气氛,达到了催人泪下...约翰·威廉姆斯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创作手法,不再以景,而是以情入乐,采取浪漫乐派的传统写法,用柔和简练的旋律将影片所要表达的一个民族复杂而沉重的内心世界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加上画面、情节的配合,套句俗话说——很煽情。总而言之,这是一段悲伤又超越悲伤的音乐。
《辛德勒名单》是一部电影,是一部史诗,是一段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创伤与性灵。
第四篇:辛德勒名单影评
影评之《辛德勒名单》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辛德勒名单》这部电影,那时我还无知的以为是别人说错了,应该是《希特勒名单》,这两个人都在二战的背景下,一个是下令屠杀犹太人的恶魔,而另一个却是不惜代价拯救犹太人的英雄。刚开始时,很多介绍都说奥斯卡 辛德勒是一个帅气,英俊,魅力非凡的男性,可我刚看的时候真的没觉得,可能是我眼光的问题。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不顾一切的吻了那个犹太女孩,他倾家荡产的去赎那些犹太人,他努力地记忆那1100个犹太人名字的时候,他就深深地刻进我的脑海,真的,魅力非凡。
《辛德勒的名单》以黑白摄影为主调,影片情节波涛汹涌,气势悲壮,一幅幅画面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的结实性手法,表现德国纳粹疯狂灭绝犹太人的恐怖,其惨状催人泪下。一个女工以自己的经验告诉军官营房的建造是不合理的,他们接受了那个意见,却杀了那个女工;清晨,纳粹党将领阿蒙在站在阳台上随意地枪杀了一个又一个的犹太人;还有那个准备枪杀却因为手枪的问题三次都没被杀犹太人,真的很残忍,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是我,我宁愿一次被枪毙也不要受如此折磨啊;还有那些女工被运往另一个集中营的时候的悲惨命运,剪发,赤身裸体被迫进入毒气室当实验品的时候,我的心在颤抖。一幕又一幕的血腥的场面,让人对纳粹党恨之入骨,把他们的残暴展露无遗。
就在最近爱上了河图的一首歌《浅浅的》。模仿童音唱的,他用古风的曲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德国纳粹的集中营里的故事。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妈妈被纳粹士兵带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她单纯的以为妈妈只是去找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的。可是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她和其余的犹太人,要将他们活埋,当一个士兵伸手要将小女孩推进深坑中去的时侯,小女孩睁大了那双漂亮的眼睛对士兵说:“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侯,就找不到了。”…… 很多人听了都都哭了,称之为“让心灵再颤抖一次,倾听历史的伤痛”。
在《辛德勒名单》中跟这个故事同样出彩的小女孩就是那个在 枪林弹雨穿梭的红衣女孩。起初,辛德勒并没有想过要当一个英雄,在他眼里,钱才是唯一。他用大把大把的金钱贿赂,与德国纳粹军官打好关系;他慧眼识英才,聘请吏顿当他的会计师;他诱使兼威迫犹太商人出钱投资他的工厂;他拒绝使用稍贵一点的波兰劳动力,而用廉价的犹太战俘……他所作的一切,仅仅有一个目的:赚取金钱。他跟他妻子说,他以前经商失败是因为缺乏一个因素——战争。作为一个商人,他只把战争看作一个良好的商机,什么正义与邪恶都排除在他的思维中。真正完全的转变来自亲眼目睹纳粹军兵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的一幕幕惨象,特别是看见那个穿着红衣服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小女孩。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同时也是辛德勒转变的象征。在整个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影片里,出现了一个身穿红色衣服的小女孩,却让人感觉不到突兀。辛德勒在高处呆呆的看着那个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的红衣女孩,以为她逃脱了被抓的厄运,可是集体焚烧尸体的时候,那唯一的红色又出现了,也许这也是震惊辛德勒内心的导火线,他突然找回了自己的灵魂,明白了在那个年代里,还需要做一个人。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个英雄,一个一个犹太人心中的救世主,不完美却真实的英雄。
第五篇:辛德勒名单 影评
辛德勒与会计师正在挑选他的“选民”。影片透露出以白人为中心的父权思想的基调,或者说以新保守主义的史观评论影片的主角。
斯皮尔伯格成功营造了当时大屠杀的情境,他以黑白红的叙述手法描绘了历史上一件大事,而其影像视觉效果可能远超过任何书写的历史。
《辛德勒的名单》是犹太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惨剧的回顾,影片以悲观阴郁的基调和富于强烈戏剧张力的惊悚元素,透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眼睛,重回二战时波兰的科拉科,带领人们经历这个城市从繁荣到废墟的一切,同时在那个没有人性的年代中努力寻找人性的微芒,最终揭示了一个主题——人类的良知在任何恶劣的境况中都不会完全地泯灭。
值得一提的是,斯皮尔伯格并不想以历史仇恨或历史批判的眼光来处理这个题材,不是要揭开历史的伤疤,加深它的痛楚,他只是想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在充满敌意和荒谬的世界中挣扎的超道德的故事,来检视这个事件和它对当事人以及整个时代的影响,并且将这个影响化做忠诚的记录与忠告,安慰着逝去的灵魂,警醒着幸存的生者,传递给不曾经历的人。
战争已经结束,光明已经来临,没有什么是永恒而不可化解的,世人应谨记犹太人为了感恩而送给义人辛德勒的戒指,还有那上面一句古老的希伯来经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