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叫做爱情(《霍乱时期的爱情》)

时间:2019-05-15 12:1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据说,这叫做爱情(《霍乱时期的爱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据说,这叫做爱情(《霍乱时期的爱情》)》。

第一篇:据说,这叫做爱情(《霍乱时期的爱情》)

据说,这叫做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爱情是什么?

中国古人几乎从不说爱情,他们只是含蓄而腼腆地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可是到最后也没有描摹出爱情的形状。或许,在大多数中国人心里,爱情就是不能描摹的、无形无色的。

读完《霍乱时期的爱情》,越来越发现东西方在解析爱情的时候,是两种观念,或者说,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中国人,特别是古代中国人,他们是不愿意看到爱情的专一,即使是处在权力最巅峰的人,帝王,也不允许专情,他的臣民们不会准许他的专情,他们都巴不得送他后宫佳丽三千,然后请求他雨露均沾。比如唐玄宗,作为至高无上的天子,天的儿子,他爱杨贵妃,爱到癫狂,爱到把三千宠爱都放在她的身上,就不得不因为他的专宠在马嵬坡下旨刺死她。当然,即使是平常百姓,也要求妻子的胸怀像大海一样宽阔,可以容纳丈夫往家里纳的一个又一个妾室。就像时人评价娱乐圈的爱情,用了精辟独到的三个字——见光死。好像专一的爱情一定要埋在阴暗潮湿的地底下。而西方好像并不是这样,他们写长长的情诗,为了爱情决斗,为一个女人争取荣誉。它们的公主住在或者被困在高高的白塔里等待王子披荆斩棘登楼来把她带走,或者被施了魔法沉睡不醒等待王子破除魔咒吻醒她。当然,西方爱情童话里必不可少的是在公主被王子带走前守候她的骑士。

《霍乱时期的爱情》最先引起我的共鸣的,不是它的爱情,而是它的死亡主题。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以乌尔比诺医生的挚友杰勒米雅·德萨因特·阿莫乌尔在七十岁的自杀拉开序幕的。阿莫乌尔不是为了爱情用氰化物而自杀的,他在七十岁的时候自杀仅仅是为了不再变老。在实施死亡之前,阿莫乌尔写了一封遗书,在他的情人的瞩目下,在这期间他甚至突然停下笔来,看了她一眼,对她说:“请用一朵玫瑰花纪念我。”如果这句话不是出现在一个老人的临终之前,我甚至觉得这一句是绚烂在一位多情少年的嘴间的花朵,足以俘获怀春少女的芳心。阿莫乌尔是拉开《霍乱时期的爱情》序幕的老人。他出现在故事的最开端,是个顶不要紧的角色,可是他却让我觉得隔着漫长的时光和广阔的时间,我们在灵魂深处有着异曲同工的契合。

青春不朽可以说是我们所有人的愿望,但这个愿望,往往在落日西沉的时候被投掷在漫无边际的黑色荒野里,然后被时光慢慢吞噬,久而久之,连我们自己都忘了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心愿。我不知道乌尔比诺在看到阿莫乌尔的遗体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受。作为一个医生,他应该见识了死神带走生命的无数种场景,阿莫乌尔的死亡不过是万千种的其中之一。

在我还是少年的时候,我也曾经规划过我的人生,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应该死在三十岁之前,死在最好的年龄段里面。让我有这样想法的人是我的太姥姥,她是我母亲的奶奶。她死在我的小学时代,死在我还没有真正认识这个世界之前。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勤劳而慈爱的老人,她会做好吃的黑乎乎的南瓜酱饼。每回我跟着母亲去看她时,她就会从黑色的陶瓮里取出精心制作的南瓜酱饼放到我的手掌心。初中的时候,我在商店里发现了有南瓜饼出售,我从紧巴巴的生活费里拿出钱来去买,可是当我把它放在我的嘴巴里的时候,我才知道我所念念不忘的南瓜饼再也不可能出现在我的掌心。我是她去世前见过的最后一个曾孙辈。我跟着母亲去见她最后一面,她已经不记得我了,她看着我喊的是母亲的乳名。我最后一次见她,她已经躺在黑色油漆粉刷的棺木里面了,穿着崭新的深蓝色衣服,躺在崭新的红色棉被里,眼睛紧闭,骨瘦如柴,皮肤是没有生气的近似黑紫的古铜色。小孩子是不被允许去见封棺前最后一面的,可是我站在高高的门槛上看着黑色的棺木慢慢盖住她的腿,她的手,她的永远不会再生动的脸庞。后来我不断回想起这一幕,不断回忆这一幕,也不断地衍生出不要衰老的念头。我的太姥姥是寿终正寝,她在经历了衰老之后死去。而我没有勇气去面对衰老。死在最好的年纪,或许是最好的结局,就像经历无数战火的将军最完美的结局一定是

被战场上最后一颗子弹射穿胸膛。我一定要死在衰老之前。

乌尔诺比从热情奔放的青年时代起,就把自己称为宿命论的人文主义者。作为医生的他说:“每个人的死期都是自己的命中注定。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只是时辰一到,就帮助他们既不害怕有无痛苦地了却生命。”如果这是宿命论的人文主义者的定义的话,我觉得我也是一个宿命论的人文主义者。在很早之前,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消极的乐观主义者。在我看来,这个世上所有的一切,不管是价值连城的书画瓷器,还是宏伟壮丽的宫殿,亦或是撷取智慧的著作,所有的一切,等待他们的宿命是消失在时光里,只不过是消失的早晚不同罢了,就像我们人类,在地球再也载不动我们的依赖,我们也会消失。可是,在我消极看待世界的同时,我又觉得在我们千疮百孔的人世间,也有那么多安静存在的事物,一树唐朝的花,一座宋朝的楼,一口明朝的钟,一把清朝的椅子,一坛五十年前埋下去的酒,这些东西,只要它们愿意,它们就可以一直存在下去。我们出现也好,消失也罢,都不会影响它们,它们就在那里看花开花落,看日升日落。

我本身不太喜欢和老人打交道,这种不喜欢除了对和老人打交道的不擅长外,还有就是我一直觉得老人家的思想会在他的漫长岁月里会慢慢凝固成了一块难以撼动且没有缝隙的石头。这种代表是来自我生命源流中的祖父。我的祖父重男轻女,他不喜欢我,而我排斥他,甚至直到我上高中,懂得了一些隐匿在岁月背后的东西之后,我才会在遇见他的路上喊他“爷爷”。在我很长的回忆里,祖父是弟弟的爷爷,我也一直认为他只是弟弟的爷爷。而这样一段经历也给了我对于老人无法消弭的偏见。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一本关于回忆的书,老人的回忆。在故事的开始,乌尔比诺已经八十二岁了,费尔米纳也七十二岁了,阿里萨七十六岁。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乌尔比诺也好,费尔米纳也好,阿里萨也罢,用中国人的观念看来,他们都已处在古稀之年了。中国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过了七十岁,他们的人生应该像是用文火慢慢熬着的小米粥,温软平淡而不粘牙。然而,事实上,他们更像是一把烈火。

我在小说里看过一句话,说的是老人家谈起恋爱来就像老房子着了火。形容到这个故事里恰恰好。而这句话唯一不足的是,阿里萨的这把火是从少年时代烧起的,燃烧至垂暮之年。《霍乱时期的爱情》里有一句话:他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他们指的是阿里萨和费尔米纳。在我们还很年轻的时候,以为无所不能,以为放弃的不过是一段感情,可是后来才发现,那是一生。

阿里萨不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子,在他的青春时代来说,他的确不是,乃至后来在他漫长的岁月里,他也和“英俊”渐行渐远。费尔米纳却是一个美丽的姑娘,尽管年幼失母,但是终生未嫁的姑母补充了母亲的缺失。她的父亲,洛索伦·达萨,一个骡子商人,希望他的女儿能够嫁给一个家世尊贵的丈夫,成为一个贵夫人,而不是成为阿里萨的妻子,一个电报员的妻子。为了他的心愿,他们甚至离开了生活了很多年的故乡圣·胡安省。可是费尔米纳却和阿里萨相爱了,尽管他们对彼此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来往于他们之间的信件构建了一座爱的桥梁。尽管这座桥梁并不坚固。父亲为了隔绝费尔米纳和阿里萨,决定旅行。可是这位一心要将女儿带出和阿里萨爱的漩涡的父亲没有想到,阿里萨和费尔米纳的信件往来并没有中断,或者换句话说,他们一直私下里联系。感谢邮电的发达,阿里萨的信件甚至比她们还早一步到达这次旅行的目的地。费尔米纳在信件里同阿里萨定下婚期,而留在原地的阿里萨在母亲的帮助准备着他们的新房。一切都朝着热恋男女的希望前行。

只是谁都不知道他们的后续发展。阿里萨在旅行之后回来了,父亲将管家的权力交给了女儿费尔米纳。她有权利决定他们吃什么样的食物,有权利决定购买什么,尽管有时她知道那些物品并不是十分需要。费尔米纳和阿里萨的分手更像是一曲到了高潮的曲子,在最高点

忽然下落。阿里萨跟在费尔米纳身后,在她停在代笔先生书洞前面时发表评论:“对戴王冠的仙女来说,这里可不是什么好地方。”费尔米纳回过头来,看到在离自己两巴掌远的地方看见了阿里萨两只冷若冰霜的眼睛和一张苍白的脸以及两片因胆怯而咬紧了的嘴唇,在这一刹那间,她却感觉自己像上了一个天大的当,觉得自己的芳心不应该被一个如此冷酷无情的魔鬼长年累月地占据。她果断提出和阿里萨分手。她在这场恋爱中如梦初醒。我在看到这一幕时,脑海里不知怎么的忽然出现了多年前占据寒暑假的一部电视剧《家有儿女》。我觉得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一直在上演着同样的事情。《家有儿女》的大女儿夏雪害怕两个家庭的结合会使自己失去自由,以题目的解题方法为交换要求她的一个男同学和她假装早恋来反抗自己的继母刘梅,这使得她的父亲夏东海十分生气。可是刘梅以自己之前的婚姻来劝说夏东海放弃对女儿的强烈压制。刘梅说,自己和前夫并没有十分相爱,但是父母的强烈反对使得他们一力反对父母的压制,而忘了他们并不是相爱的事实。有时候,当我们没有外界压力而选择的爱情恰好是自己理智的选择。或许,那些极力反对儿女在青春期早恋的父母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不言而喻的道理。同理,那些深陷青涩早恋的少年们也能从中明白些什么。

时隔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费尔米纳成为了未亡人。阿里萨再一次向她表白了他矢志不渝和永恒的爱。费尔米纳的第一反应是让阿里萨滚出她的家门,因为这对刚刚失去丈夫的新寡妇来说,是一件无法接受的事情。当然,也可以说,她是被自己内心被触发的强烈情感所吓到了。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他们交换了不计其数的炽热的情书,甚至一度想要结婚。可是,费尔米纳在这场狂热的爱情中醒了过来,嫁给了家世优越的医生乌尔比诺。而阿里萨在这场情伤的打击下利用放纵来排解分离的空虚。在这半个多世纪里,他们见过很多次,却没有单独谈过话。而在乌尔比诺死后,阿里萨重新审视自己对费尔米纳的爱,在脚步蹒跚的年纪里学会打字,用一封封敲打出来的信消弭了存在了五十多年的隔膜。他们再一次相爱了,在垂暮之年,在白发满头皱纹雕刻时光的年纪。这个时候,他们的一生已经走到了夕阳落山了。

乌尔比诺是父亲洛索伦·达萨心仪的女婿。乌尔比诺对费尔米纳一见钟情,但同时他又清楚知道自己并不爱她。这真是一个矛盾。当然这个矛盾后来解决了。在他们的蜜月旅行中,乌尔比诺觉得爱上费尔米纳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而至于乌尔比诺爱不爱费尔米纳,这是一个谜,没有人知道答案的谜,乌尔比诺不知道,费尔米纳不知道,作者不知道,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知道。但我还是猜想他们之间存在着爱情,就像我的父母一样。

高中的时候,有一回放假,那会儿正是农村最忙的时候。我和我的父亲母亲赤脚踩在灰色的泥水里,手里不停歇着忙活着稚嫩的绿色禾苗。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问那样一个问题,或许是因为我处在敏感的青春期,或许我只想知道我是否是作为爱情结晶的存在,或许我只是突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反正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站在父母所站位置的中点,试探地问他们,在他们第一次相亲见面的时候,是不是对彼此一见钟情。这一个带着对父母爱情试探的问题在那个布满露珠的清晨像是一朵无形的玫瑰花,荡漾开了空气里甜甜的香味。我站在他们的中点,看着已是不惑之年的他们想怀春的少男少女一样羞涩扭捏,红色的霞光爬上他们的脸颊,然后向我讲述我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之前的关于他们的遇见。我想,在生活琐碎的后面,爱情的玫瑰一直开得很旺盛,只是我们从未察觉罢了。

张爱玲说通往女人的心里要通过阴道。这样的话,只能是张爱玲讲的,就像“女儿是水做的骨头,男人是泥做的骨头”的话只能是贾宝玉说的一样。这句话有些大胆,且也侧向地说明了一个问题,性与爱的问题。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然而有些问题经过了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光依然存在于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创造了很多词语,“纸婚”、“七年之痒”,甚至插足旁人爱情婚姻的“小三”。我们在如今也无可避免地像一个多世纪前一样思考爱与性的问题。

阿里萨从见到费尔米纳的第一面就深深地爱上了她,他一直默默等待中费尔米纳的丈夫乌尔比诺先费尔米纳而去,然后他便可以光明正大理所当然地向费尔米纳求婚,像他少年时代那样。可是在他等待费尔米纳成为寡妇,或者说,恢复单身的半个多世纪里,一直和不同的女性发生亲密关系。在他记录的本子上,出现过六百二十二个女性的名字。然而,阿里萨却一直宣称自己为费尔米纳保留着童贞。同样地,乌尔比诺医生对待他的婚姻,与费尔米纳的婚姻,也并不忠诚。他有过一次婚外恋,和一个叫芭芭拉·林奇的黑色皮肤的女传教士。费尔米纳通过她天赋异禀的嗅觉发现了丈夫的出轨。

有时候,人们喜欢把男人这种生物形容为“下半身思考的动物”。有的时候,这个形容恰如其分。或许在大多数男人看来,爱和性是分开的,他们往往可以在一个女人的怀里爱着另一个女人。或者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所有人都可能是这样,包括男人,也包括女人。男人的世界里会出现两个女人,一个叫白玫瑰,一个叫红玫瑰,得到了白玫瑰,红玫瑰成为了心口的朱砂痣,得到了红玫瑰,白玫瑰成为了床前的明月光;而女人的世界也往往会出现两个男人,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暖了岁月,惊艳了时光会想念温暖岁月,温暖了岁月又会想起被惊艳的时光。我们所有人都是贪心不足的动物。爱情有的时候,更像是一个伪命题。

费尔米纳决定去旅行,不是为了看风景,而只是她决定要去旅行。费尔米纳住进了阿里萨公司的“新忠诚号”的总统舱。在阿里萨看来,这间住过两位总统的总统舱总有一天会成为他和费尔米纳结婚旅行的幸福的庇护所。而在这一次旅行中,总统舱迎来了它的女主人。费尔米纳爱过丈夫乌尔比诺,在他们一起生活的岁月里有过许许多多的挫折和不幸,有过许许多多的毫无意义的争执和没有解决的怨恨,可是,当丈夫先她而去,她对着阿里萨回忆这些日子的时候仍然说:“真是无法相信,这么多年,发生了那么多的口角和令人不悦的事,居然还能如此的幸福。”她仍然无法想象有比她的丈夫更好的丈夫。当然,费尔米纳也爱阿里萨。他们在年少相遇并且通过信件相爱,虽然最后没有结婚,虽然之间有着五十多年的时间隔膜,但当到了迟暮岁月,她没有主人的爱情在这样的时刻,在无法遏制的想要活下去的愿望里,重逢了阿里萨。费尔米纳和阿里萨在迟暮之年坠入了炽热的爱河。

然而,生活在世俗里就无法避免世俗的眼光。早在阿里萨频繁拜访费尔米纳的时候,费尔米纳的女儿就提出了抗议,她不希望母亲在垂暮年华里重新恋爱,因为在她看来,母亲在这样的年纪再次拥有爱情是一件恶心的事。而在这一场内河的旅行中,费尔米纳和阿里萨真真正正地像着了火的老房子一样坠入爱河,关于他们不合时宜的“丑闻”成为了费尔米纳的担心。女人总是比男人更在意世俗的眼光。“新忠诚号”的船长在船上升起了一面代表了霍乱流行的旗帜,护送着着自我放逐而又永不不离的爱情。

那艘船,挂着黄色的代表霍乱流行的旗帜,在河流上一直漂流、航行,而在船上的阿里萨和费尔米纳,他们的爱情,就像这艘永不停航的船一样,驶向了永远。据说这就是爱情,我们都没有办法用语言文字或者图画影像来理清的爱情,出现在霍乱时期的爱情。

第二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这本书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电报员阿里萨对富家小姐菲尔米娜一见钟情,他千方百计的接近菲尔米娜,并以情书的方式最终俘获了这位千金小姐的芳心,然而菲尔米娜的父亲,一位以卖驴起家的暴发户,对这段感情持非常激烈的反对态度,他威胁阿里萨如果不放弃对女儿的追求,就一枪打死他,但是阿里萨回答说:“没有比殉情更伟大的了。”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他把女儿送到了偏远的乡村,想以此来阻断他们的交往。他成功了,一年之后,当菲尔米娜再次回到家乡见到对她朝思暮想的阿里萨时说的第一句话是:“在我见到你的这一刻,我才意识到我们之间发生的一切都只是幻想,这幻想蒙蔽了我的双眼,忘了吧!”菲尔米娜一句轻描淡写的“Forget it.”让阿里萨这颗情种一等就是半个多世纪。

之后菲尔米娜嫁给了当地有名望,人也英俊潇洒的乌尔比诺医生,并和他相守了51年9个月零4天,乌尔比诺最终死于一只调皮的鹦鹉,他为了把它从树上捉下来摔死了。临死前,他对妻子说:“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爱你。”虽然菲尔米娜在影片的最后向阿里萨叙述说:“乌尔比诺是一个好丈夫,我想不到比他更好的人了,但是回首往事,我觉得我们的生活中痛苦艰难大过欢乐,许多无谓的争吵,许多难消的怒火……很难想象,一个人这么多年,在家庭纷争中挣扎,还怎么能快乐起来,该死!还不知道这到底是不是爱。”但可以确定的是乌尔比诺对菲尔米娜的爱丝毫不少于阿里萨五十多年的执着。当他知道阿里萨这个潜在情敌的存在之后,他找到为了配得上菲尔米娜的高贵身份已经成为富有而有地位的轮船公司经理人阿里萨,宣战似地向他表达他对妻子的爱:“我的妻子是我的精神支柱,没有她我一无是处,我爱我的妻子胜过一切,胜过世上所有人。”虽然,在他们五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中,乌尔比诺也有过一次短暂的婚外恋,但最后他还是放弃了这段感情回归了家庭,影片中没有交代乌尔比诺此时的心理活动,只是说乌尔比诺对家庭的看法是他认为“婚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安定。”但我以为,相比阿里萨一生600多个炮友和两段同年轻姑娘的爱情,这实在算不上什么。也许有人会说,如果阿里萨当初和菲尔米娜结合的话就不会有之后的这些风流情事。可是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一个不存在的前提推出来的只能是不存在的结论。所以我们无从知道,如果菲尔米娜嫁给了阿里萨是不是更幸福。也不能知道阿里萨是不是比乌尔比诺更忠贞。

故事的结局是在经历了53年7个月零11个日日夜夜的漫长等待之后,阿里萨终于如常所愿的等到了一生最爱的人。像他片中所说的那样:“我的灵魂终于找到了归宿,我很高兴的发现,真正宽广无垠的是生命,而不是死亡。”两位七旬老人最终在阿里萨的轮船上结合并平静地死去。

基于这个故事,我想到关于爱情的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好的爱情。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都不同。《圣经》里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算是比较的全面了,但不是爱情全部的样子。在我片面的理解中,好的爱情,首先要冒巨大的风险;好的爱情是两情相悦,一见钟情并且日久生情;好的爱情是你们不但在外貌上相互吸引,更重要的是你们的灵魂相互匹配。一见钟情的是爱情吗?是,但只是爱情的开始,远远不是全部。爱情需要一见钟情,但是一见钟情的不都是爱情。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他们之间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的关系。影片中阿里萨对菲尔米娜的爱就是一见钟情式的爱。但马尔克斯创作的是有虚构情结的小说,我觉得他在小说中一是虚构了阿里萨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种忠贞不渝指的是精神上的——以及,作者出于对女主角菲尔米娜的偏爱,而把她塑造成了一个几乎完美的女神。在现实生活中,我相信没有几个人会因为对某人一见钟情,而恪守一生的。当然不能否认的确有这样的存在,比如金岳霖之于林徽因,我没有看过关于他们感情的书籍,只是了解,金岳霖先生为了林徽因先生终生未娶。但这是一种特殊情况。

他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一,施爱者,无论是小说中的阿里萨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金岳霖都属于世所罕有的骨灰级情种,也可以说是真正至情至性的人。爱情在这种人眼里就像阳光空气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影片里阿里萨的叔叔谴责他把商务信件写得像情书一样情意绵绵,而阿里萨却回答说:“因为我需要爱情呀,我需要爱情。”是的,每个人都需要爱情,它是这世上最美好最值得期待也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但在这些骨灰级情种眼里,爱情不是之一,而是全部,类似的情种还包括《霸王别姬》里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不疯魔,不成活”;《恋恋笔记本》里的雷恩·高斯林,《爱你就像爱生命》里的王小波和李银河,《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的徐静蕾,等等,他们是真正为爱而生的人,没有爱,生活将会暗淡无光。

其二,被爱者,菲尔米娜或者是林徽因,是完美到女神一样的人物。无论是外在样貌,还是内在修养上,她们几乎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菲尔米娜是剧中虚构的人物,所以她的完美可以理解。但是林徽因的完美却是非常难得的真实之美。无论是外貌,才情,气度,修养,品德都无可挑剔。这样的人是值得被人眷恋一生的。也只有像林徽因这样的美女兼才女有有资格让人苦守一生。只不过,金岳霖的不幸在于,他没有像剧中阿里萨那样等到了乌尔比诺的死,林徽因先他,更先梁思成一步去了,如果先走一步的是梁思成,那么金林倒是可以成就一段千古佳话。哈,就像小说里的结局。而且,不同于菲尔米娜对阿里萨爱情的游移不定,林徽因是明确表示过她也同样爱上了金岳霖的,只不过,彼时“罗敷已有夫”,只能“还君双明珠”了。

可是话说回来,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几个林徽因,菲尔米娜,也没有几个金岳霖,阿里萨,我们是生活在世俗生活中的凡人,既不是女神,也不是情种,甚至,有些人连浪漫主义的想法都没有,或者有,却不能也不敢实施。爱情在现代人眼里变得越来越不纯洁,我们给爱情附加了诸如房子,车子,票子一类的与爱无关的条件,所以我们一旦见到,哪怕是电影小说里虚构的专一纯洁浪漫爱情都觉得震惊不已。但事实是,本来我们就该如此的。说起来,真是可悲。

由此我想到,普通人的爱情实际上是十分困难的。即使我们做不成女神,也不是情种,但我们依然需要爱情,依然需要一见钟情为开端的爱情。我之前所说的爱情需要冒巨大的风险,就在这里——你并不能确定一见钟情就是真正适合你的那个人,而且很多时候都不合适。有人说,一见钟情不就是喜欢这个人的外表吗,那不就是外貌协会吗!我说是,一见钟情就只是喜欢这个人的外表而已,就是肤浅的外貌协会。但是这有什么不对吗?如果一个人连外表都吸引不了你,你又怎么会有兴趣去了解他的内在呢。更无从谈爱了。但事情的麻烦和复杂就在这里,一个人光从外表上吸引你的确不靠谱,有很大的可能是这个人在外表之外没有更多的,更优秀的内在可供你挖掘欣赏了,这也正是一见钟情的风险之处。很多,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像小说电影里那样爱上一个一见钟情的女神式的人物。两个人的匹配程度很大一部分在于灵魂和谐程度,也就是日常所说的,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智识和阅历上几乎处于同一层面,能够愉悦的交流分享并一起成长。

第三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书笔记

马尔克斯在本著作中,放弃了他以之成名并得心应手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用了看似平实的写作手法,然而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他的荒诞式的思想依然缠绕于字里行间,看似科学的衣襟下面,隐藏着魔法师的法杖。

下面我想细致地展开一下对于本书所论述的爱情的理解。

这本书马尔克斯看似在写小说,其实是自己一生(或者接近一生,彼时他已年近60)对于爱情的理解的积淀。马尔克斯用强大的文笔驾驭能力,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地架设着剧情,一点一点的透露着对于爱情的认识,却又小心翼翼的不把它说的太透,一方面由于话说满了就失去了一份美,另一方面,这种爱情的书籍,一部书,千重解,聪明的作者不会将自己的具体想法强加给读者,而是布置好舞台,开个party,怎么玩,怎么想是每个人的自由。

我认为菲尔明娜一生所挚爱的两个男人,正如太极双鱼代表了世间明暗的一切一般,被尽力描写为包括了爱情中全部的男性角色特点,表面上来看,阳鱼似乎是胡维纳尔·乌尔比诺,而阴鱼为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女主角不止一次的说,他就好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影子),然而作者不断地用一些看似无意的描写,总是不时的揭开胡维纳尔·乌尔比诺的阴暗面,或是给予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圣神恩典照亮的声音(p401,文章结尾处达到高潮)”,来混淆这种明确的“分工”。这样的处理,显得很饱满,也为了剧情的延续,而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爱情的一部分看法——即爱情中,再顺风顺水时也永远没有完美,再举步维艰时也永远充斥着美。事实上,文章画大量篇章描写的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各个地下情人,寡妇、出轨者、学生,在她们的生活是一种见不得光的同时,她们的内心无不随着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介入而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光。

这种复杂的关于爱的探讨通过简单的时间顺序开展,并巧妙的增加了开篇的倒叙。这样,表面上的“阳鱼”先期登场,通过平淡甚至互有反感的夫妻生活以及医生荒诞的死亡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一段唐突表白,将爱情的大幕真正拉开。

文章真正的开头是菲尔明娜·达萨的初恋。女主角开篇即被描写为强势的女性形象,她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即使面对学校的退学、亡命的骡子旅行(跟随她歇斯底里的父亲那次)也绝不妥协,在两人经历了两年的电报爱情后,文中这么说:“她已经不再把他当做一个遥不可及的恋人,而是当做可以托付一切的确定无疑的丈夫来想念。她突然感到,自己走后,二人所虚度的光阴是多么的沉重漫长,活下来有时多么的艰辛不易,而她又该付出多少爱,去按照上帝的旨意爱这个属于她的男人啊”(p112)。然而悲剧的伏笔早已埋下,对于这样一个骄傲而追求完美爱情的女性,像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这样始终于藏匿于阴影中的角色,是无法满足她的。“她梦见自己又见到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梦见他竟然摘掉了她一直以来看到的那副面孔,原来那是一只面具,但他真实的面孔又和那面具一模一样(p110)”临近见面时,即使已由于见面的狂喜而有些失去理性,她在内心深处仍然保持着怀疑的理性,并最终在见面时,刺出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半世纪都无法愈合的伤口。

我认为早恋的这段描写浓缩了作者的很多爱情剧场景,以及对于部分恋爱模式的故事中的男女,只是例行公事搬得表达情意,可以说几乎没有对于各种深层次问题的共同探讨,表面上看来是由于物质水平导致的他们的分开,本质上说,是因为:女主角最后时刻猛然发现,他们的心灵也并未共鸣过!这是一种爱情的悲剧,所以坚强的女主角毅然决然的做出了这个决定,尽管她失常为之痛苦,却没有真正后悔过,因为她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大错。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一个并行,一方面描述菲尔明娜·达萨与胡维纳尔·乌尔比诺的光鲜亮丽的爱情,另一方面宛如“影分身一般”,神展开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生活以及内心的阴暗与纠结。就在我以为这是经典韩剧童话故事套路或者经典美剧复仇套路时,剧情不断地峰会路转:一方面,婆媳关系等各种烂事搞得医生家庭鸡飞狗跳,另一方面,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又由着夜行者的运气或是敏锐,不断地同时在事业和人生理解上越攀越高。

好,至此我再说一下我的理解,这里我想提炼出三点:

(1)女主角与医生的结合问题。事实上,女主角并不是爱上了医生,而是被医生的成熟与稳健的光环所击倒,前文论述过,女主角此时是有一定理性的,然而医生的出现,给她做选择的难度远大于自己当时的水平,所以,可以说,莫名其妙的她就与医生结婚了。两人婚后不断地以旅行作为手段,淡化彼此间的不协调,然而直到最后,两人仍然并未达到一种精神上的高度共鸣状态,最多只能算是“和谐”,这在文章开篇的医生去世部分有过很详尽的描述。这部分凝聚了作者对于单纯由于“条件合适”或是所谓的“门当户对”结合的夫妻的思考,我们常说日久生情,然而情也有浓度,也分种类,在不甚了解彼此之时盲目的下决定,两人到底可以默契到什么地步呢?

(2)夜行者的拼图。作者花了本书将近1/3的篇幅,描写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各个地下情人,这些地下情人的特点我认为即是:每个人都追求爱情中的特定一部分(有的是自由,有的是认同,有的是尊重,有的是母性),然而每个人对于爱的认识都是残缺的,是偏颇的,作者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作为一根针,穿针引线般的将这些情人似拼图一般连接在一起,然而绝不是整体,因为代表爱情最大块的部分是女主角菲尔明娜·达萨,她代表了对于爱情的理性追求,同时也包含了爱情中的傲慢与固执等缺陷(这也是为什么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一边密会各个情人,一边嘴上及心里还在坚持这说,我要把童贞留给菲尔明娜·达萨的原因,因为没有女主角,爱情是不完整的,尽管单独拿她自身出来说,她也是不完整的),所有这些女性角色共同构成了爱情的“灵与肉”的大拼图(也可以广义上理解为太极双鱼)。这里很容易产生一个误解,即是女主角代表“灵”,而诸位地下情人代表“肉”,就像上文对于太极双鱼的解释,作者并没有明确“分工”,每人都有完整的人性,只是极端地代表不同的爱情元素。

(3)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坚持。结合上述第二条,我认为不难得出结论。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坚持,并不是表面上的强

迫症或是对于真爱的坚持(尽管我承认写成这样很感人),而是代表了作者对于爱情本质的,全局的思考。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坚持,在不经意间令自己在爱情观上得到了巨大的成长,也为本书的第三部分奠定了基础。

文章第三部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圆梦成真。这里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追回菲尔明娜·达萨靠得是自己对于爱情的理解,他的这些成熟的思考帮助她走出丈夫逝世的阴影,正是这些吸引了理性的女主角。事实上,在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摔伤腿期间,他的一些类似于年轻时的幼稚、冲动的信件女主角是不愿意看的,甚至认为这些信件不配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已经很高的精神层面。这是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也是作者最后时刻想要精心搭建的爱情大戏。在最后时刻,当男女主角怀着浪漫的欣喜做出荒诞而神圣的决定时,也代表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思考的结束——男女主角通过半世纪的痛以及黄昏恋,混淆了界限,并成功的融合在了一起。两人客服了对于世俗的观点、甚至还有一个精心刻画的一对老情人被打死的事件的恐惧,两人尽管“就像一对一生中互相隐瞒了太多事情,以至于彼此间已无话可说的夫妻。”却宛如已在一起生活了一辈子一般,代表着作者对于一种理想的理性与感性比例协调的完美融合的爱情的憧憬!

第四篇:读书笔记《霍乱时期的爱情》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还在上学时期,曾品读过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从《百年孤独》这本著作中深深感受到了马尔克斯作为一名文学作家的伟大,这次借阅了同事书架中马尔克斯的另一著作《霍乱时期的爱情》,再一次被作者展示出的人性和爱所吸引。

马尔克斯在阿里萨与费尔明娜这条主线外,又安排了其他的故事,但都没逃脱“爱”这个主旋律。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马尔克斯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自由人的地下恋情、稳定的婚姻、婚外情、肉体的狂欢、柏拉图式爱情。而随着书中人物的遭遇,你也会跟着他们或喜,或悲,或无奈。

第一种爱情:自由人的地下恋情

这首先是从乌尔比诺的摄影师朋友开始的。“两个没有包袱的自由的成年人,处在这个封闭社会的偏见之外,却像禁忌之爱一样选择了这样一种飘忽不定的方式。”“同这个始终也不完全属于她的男人分享这份秘密恋情,加之两人都不止一次地从中享受到那种瞬间爆发的喜悦,这在她看来并不是一种难以接受的方式,恰恰相反:生活已然向她证明,这或许倒是一种典范。”

这有点像拥挤水泥城市,孤独并自私的人,发明的周末夫妻。不负责日常,只负责激情。所以书中说:这种感情,几乎与爱情无异。在某几天或者某一段日子,这些人出现并且饱含深情,男人与女人窝在世界的角落里,不搅乱任何别人的生活,不牵涉任何道德的约束,年龄上的成熟让他们拥有了自由之身,却屏蔽掉了婚姻的束缚,只享受肉体与陪伴的魅力。用分离之后的孤独,去培养对同伴的渴望,之后的相聚,会让人生出一种重新回来尘世,被人相拥重视的感觉,而这些人又把这种感觉当做是激烈的感恩之爱。

第二种爱情:稳定的婚姻

费尔明娜和乌尔比诺共同完成了一辈子的婚姻。像书中说的也许是依赖,也许是习惯使然,婚姻不是由爱情决定而是由稳定决定。结婚的人最好是达成一定的默契,比如不愿意冒险不愿意改变并把这些自我美化成“责任”。我没有进入婚姻的时候不停怀疑是否还能建立起长久的信任与支撑,在我刚刚进入婚姻之后,我又坚信世界上没有不散的宴席,一切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样的事情,要靠人性。

第三种爱情:婚外情

乌尔比诺像是被爱神之箭射中一样,跟一个混血女人一见钟情。现在的流行一致认为,一见钟情要看脸。基本上一见钟情,再而衰,三而竭。出轨这件事,刚开始就是不可抑制的兴奋感激动感,在大张旗鼓的婚姻背后,金屋藏娇对于男人来说,是在性上占有主动权,进而感觉到在广阔的人生中占有主动权,当然只有懦弱的人才会只追求性上的主动权。最后他的懦弱又一次打败了他,在所谓的道德约束下,在长久的刺激最后麻木下,兴奋感无法抵消愧疚,最终以懦弱的方式消弭。

想要偷懒的生活,要运用好逃避这件事。想要甩掉女朋友,只需要关掉手机即可。想要甩掉妻子,只需要忽视她即可。想要一事无成,就要把头深深的埋进沙子里,直到时光流逝,天黑人老,怎么死就看上天的安排。

第四种爱情:肉体的狂欢

“凡是裸体干的事都是爱。”阿里萨几乎一生都在精神不满足和肉欲的泛滥中折腾。寡妇、妓女、人妻、老妇,甚至孩童。在简单邪恶或者说猛烈的生理需求下,爱的鞠躬尽瘁,死去活来。与此同时,他还在精神上清醒的保证,他为费尔明娜保存着可贵的童贞。

最后的最后,他终其一生,没有战胜便秘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爱人的身体。

在我这种年轻人看来,阿里萨光是便秘这一件事就够让人讨厌的了。他精明又软弱,趋利避害,不择手段。当一个诗人真是让人羞愧,我没看懂他的柏拉图之爱,只看到了类似精神胜利法。阿里萨主要就是肉体的疯狂迷恋→偏执的精神迷恋→习惯性的信仰。就像一个走火入魔的人。比方你跟我说你用十年时间单恋一个人,我怀疑其实你欣赏的是自己的精神。

第五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书笔记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书笔记

自开读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有一种放不下的感觉,于是,即便是在这样一个少见的排满“外交活动”的繁忙周末,还是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通篇小说。仿佛跟随着一章荡气回肠的交响乐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激情壮阔的人生之旅。

马尔克斯是个名副其实的文学大师,他沿袭着“百年孤独”以来一贯的语言风格,用词洗练而精准,韵律感十足,画面感极强,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呼之欲出,最难得的是他惯用犀利加幽默的语言方式嘲讽世事,叙述现实社会残忍,用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而又不乏人性温暖的笔触描写着现实社会最真切的伤痛。

书中的男主人公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用尽一生的守候和柔情去追逐人生最本初的爱情,从二十二岁开始,直到七十多岁的高龄,他说"…总共是五十三年七个月零是一天…“,他用自己一生始终不曾改变的热情温暖着一个个冰冷的日夜;终于,在人生暮年,在永不回头的挂着霍乱警示旗帜的客船上,收获了自己人生的终级温暖。他,是个奇迹,是个把爱情当成了人生的信仰的人;而爱情,谁说不是人生的一种信仰呢?

这种守候幸苦吗?是值得吗?我们总会这样无耻而世俗地去追问。那么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的呢,在这短暂而又充满无奈的人生里,究竟还会有些什么会让我们欲罢不能,百折不回,心怀向往而又满怀激情;爱情,我以为,算的上是其中之一,尤其是把爱情当做一种信仰,难道,追逐信仰的人生不是幸福的吗?

听过太多对于爱情的否定、绝望甚至愤怒,那么,等一等,静下心,好好想想,那被否定的,真的是爱情吗,还是……裹着爱情糖衣的欲望?扪心自问,我们有多少人真的曾经去爱过?真的懂得爱是什么?真的感受过爱情那生生不息的脉搏在身上最真切的跳动过?我们去爱的,是爱情,还只是,仅仅只是自己?真心去爱一个人,把爱情当成信仰去仰慕另一个灵魂注定会是幸福的,这就仿佛一颗流浪的心遭遇了上帝,于是就有地方去寄托忏悔、忧伤、喜悦和苦痛,它让灵魂有了的依靠,为人生最宝贵的珍藏找到了稳妥的保险箱。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弗洛伦蒂诺又是幸福的,他是个幸福的老傻瓜。

那么,弗洛伦蒂诺是爱情的圣人吗?不,特别当你对照东方式的伦理,他简直就是万恶不赦;这两个耄耋老东西,一个是个从不间断猎艳的老淫棍,一个是新寡的伪贵妇;但是,弗洛伦蒂诺不管是跟风流的寡妇厮混,还是跟年纪尙幼的教女夹缠不清,都从来不曾有一时一刻迷失自己对费尔明娜达莎绝对的爱恋,对此,他从不曾有过一刻的怀疑,一刻的迷失,他一直默默伴随着费尔明娜从懵懂少年走向成熟,直至走向绝望的衰老。如果不是一场意外让费尔明娜终于成了寡居的妇人,终于在弗洛伦蒂萨小心翼翼的引领最终认清了自己的真实感情,弗洛伦蒂萨还是一样会坚守。从这个角度说,弗洛伦蒂萨是伟大的,他对于信仰的珍视,是用一生去守候的。

而这,也正是马尔克斯的伟大之处,他让弗洛伦蒂萨一身凡尘,一身的人间烟火,他可以就是你,可以就是我,可以是我们生活中每一个最真实的凡夫俗子,他没有被绑架到道德的高位上去自言自语,他如此生动鲜活的生存于芸芸众生之中;而弗洛伦蒂萨之于爱情,就是人之于信仰,不管是多么多么卑微的生灵,多么微如草芥的生命,只要是源自灵魂深处最真诚的信仰,都一样闪烁着神圣的灵光,一样可以光芒万丈,让人扼腕嗟叹。

下载据说,这叫做爱情(《霍乱时期的爱情》)word格式文档
下载据说,这叫做爱情(《霍乱时期的爱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在偶然的一次阅读中邂逅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在一个暑假里对爱情还有着无限神秘感和陌生感的我带着大脑皮层奇妙的电流反应读完了这本书。这个故......

    霍乱时期的爱情书评

    看过《霍乱时期的爱情》,其它任何有关人生、爱情的教科书都会显得黯然失色。在书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按捺不住去查看作者写此书时的年龄。是接近60岁,比我想象的要远远年轻。我......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当我十四岁时我怎么看《霍乱时期的爱情》“多年以后,当他试图回忆那个被诗歌的魔力理想化了的原本的模样时,却发现自己无法将她从昔日那些支离破碎的黄昏中分离出来。即便是在......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三队四区队,暴强,学号:1011102 一对年轻人,他们20岁的时候不能在一起,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历了各种曲折之后,等他们到了80岁的时候,他们仍然不能在一起,......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10篇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1 有一本书叫做《霍乱时期的爱情》。计划看这本书计划了半个月,迟迟没有付诸行动。有句话说,行动力等于财富,而我一......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我在寒假拜读了凭借《百年孤独》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著名文学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先生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百......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1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篇1阅读《霍乱时期的爱情》,第一次没有因为西方文学中常见的长篇累牍的铺陈觉得烦——这话其实不对,人家马尔克斯先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后的一部作品,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