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万江中心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
万江中心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
教学资源管理制度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品德教学的资源、教研工作的资料、从外界收集整理的信息资料以及对教学资源的研发资料。为使资料保存更加妥善并发挥更大的效能,特制订以下管理制度。
1.各年级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料等均由专人负责保管,同时做好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归档的工作。
2.需要借阅须经管理人员同意,作好登记,才能查看、使用。严格教学光盘借还登记制度,做到管理有序,手续完备。
3.所借资料要保存完好,准时归还,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修改、删除已存储的教学资源。
4.做好教学平台的应用、检查和维护。
5.归档保存的学科资料有(1)各级各人计划和总结;(2)上级文件;(3)教研专题;(4)教研制度;(5)教研活动安排及各种资料;
(6)教研组活动记录;(7)教学资源(集体备课、课件、图片、学生作品等);(8)外界收集整合的资料。负责人平时作好资料的收集,每学期作一次整理,上交校园网,归档保存。
6.教师在书报、杂志或其他媒体发表的各类文章,应及时打印好上交资料,资料室应作及时收集,做好标题整理。每年作一次年度整理,分类归档。
第二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将以区教研室教学计划为指导,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自能高效课堂”的精神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重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年青教师迅速专长,有经验教师成名成家。
二、工作要点
1、加强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组织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课程改革的文件,课程标准及解读,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注意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改革、反思总结融为一体,提高学习的实效。进行备课指导,交流经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2、校本培训课程改革提出了众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并要求逐步转化成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校本教学研究作为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学校将以骨干教师和学科实验室为龙头,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教师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能力。教研组不断强化学习教育,认真研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了解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而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
3、教研活动(1)确保每学期两次数的教研活动,学习教育科学,科研理论,转变教育思想,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明确培养目标,探讨教
学方法,互相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品德教学的实际,要积认真开展师徒,积极发挥同伴合作,努力使教学水平达到最高。(2)认真抓好课堂教学活动,组内加强集体备课,上好校内公开课,通过课后评价和反思把好质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备课方面,倡导“高效、共享、反思”的集体备课方式,特别要注意教学反思,及时捕捉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逐渐在反思中进步。重视听课学习,有计划的对教法进行探讨,形式不拘一格,通过上互助课,互相研究,互相探讨更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使老师们在锻炼中不断成长,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3)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育人环境。品德是一门以生活为主的课程,处处体现了生活性,学校通过各种节日以及学校组织的活动,为学生创设环境,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真正发挥品德学科的优势。
4、做好教辅的使用,让教师把教辅的使用建议和修改随时做好记录。
5、加大网上研训的力度。
积极发掘学科研训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教师的教学交流提供更好的服务与帮助。
6、积极组织有关竞赛活动。
根据区教研室工作要求,积极组织有关竞赛和评比活动,搭建品德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促使我处品德教师迅速成长。
附: 月工作
第三篇: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计划
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计划
实践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而目前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教育的有效性。为了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争取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把家长作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参与到师生的教学活动中,建立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参与而形成合力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凸显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的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可见,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重要载体和途径。目前,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展的一系列课内外实践活动,都是由老师一手操办组织的,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课前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实践活动,注重任务布置忽视方法指导;课内实践活动由于课堂时间短促,流于形式,匆匆走过场,不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现实困难;课后巩固延伸的实践活动时常虎头蛇尾,只开展无反馈评价,削弱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影响了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人们常说:“孩子的启蒙老师是父母。”因此在走进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对家长在品德与社会课的作用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那就是家长同样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争取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把家长作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参与到师生的教学活动中,建立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参与而形成合力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凸显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的有效性,让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一、家长辅助,充实了课前准备
品德与社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教学方式以活动为主,许多的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做一些准备,而且有的活动必须由家长陪同。
如在上《快乐的春游》这一课,我先通知家长,让家长能协助老师,利用星期天带孩子春游去,并且辅导孩子记录春游的情况,体会春游的快乐:可以写文,可以拍照,还可以画画。
这课的教学由于家长的参与,几乎所有的学生均在亲人的带领下出去春游,学生有的拍摄到了许多春天的美景,有的收集到了许多春天的鲜花图片。少数父母不能陪同春游的学生,则在家人的指导下利用课外阅读和上网查阅等方法,也算去春游了一番。在教学时,学生把记录的表格、收集的图片、拍摄的照片带到课堂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在合作交流活动中学生能讲、能说、能画、能做,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些都与家长合作参与课堂教学的准备活动密不可分。
二、家长参与,精彩课堂教学
家长是学校最大的人才资源库之一,家长们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教学中,我们也可适时邀请一些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记得有一次家长开放日,班里来了二十几个家长听课,品德与社会课我有意安排上《谢谢你们,我的父母》这一课,课堂上,我先通过课件出示父母一天为我们所做的事,让学生计算一年,十年所做的事,使学生从细微中见真情,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然后让有家长来的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向父母倾诉自己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没来的学生也可以拨通家长的电话,在电话里向父母倾诉。但是我们知道感恩不只单单是言语上的还要有行动。只想不做不是感恩,只说不做也不是感恩。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出行动,把行动的结果展现给施恩之人才是真正的感恩。到了这个环节,我就拿出一份表格,让在坐的家长评一评:表格上列出的内容哪几项你的孩子已经做得很好了,哪几项还做的不够好,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努力做一做,让爸爸妈妈满意。
再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与家庭》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教学这个单元时适逢国庆长假,于是假期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作业:给父母——一个惊喜或让自己 —— 学一项本领。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恩家长,让家长也能体验到来自孩子的那份感激之情和享受孩子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做完后用流畅文字写下来并请父母写上感言,再在班队活动课上交流评比。
只要我们教师有让家长成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的意识,把家长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就能把教学活动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生活的空间里,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有机结合,形成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参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道德认识,真正凸显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的有效性。
三、家长援手,丰富课外延伸 教师要有意识地开放课堂,开展课后延伸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促使情感和道德认知真正内化为行为品质,使知、情、意、行得到同步发展。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家长的配合,布置一些学生可以完成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去实验、去感受、去体验,以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育空间!因为我们知道:品德的形成是离不开生活的,学生的校园生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小学生的生活大部分是家庭生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家长的配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需要家长的合作参与,需要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生活的许多空间,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
如四年级上《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教学主题强调体验性学习,所以在学习了《我也会当家》之前,在和家长交流中,我了解到本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从学生处,我也了解到很多的家长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有些学生有些抱怨。我意识到,这一课的教学正是沟通双方,提高孩子能力,体会父母艰辛的好机会。于是,我在上完这一课后,利用国庆长假,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布置孩子跟父母(一般是母亲)买两天菜,学做两天家务。剩下的五天,由孩子主管家中的一切,让孩子当一星期家。交流在一周后的课堂进行。我要求父母放手、放权,不心痛,做好课前调查实践反馈表。从家长的反馈表中,看出孩子尽管在当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大部分坚持下来了。
在课堂中,纷纷谈了自己的经历和收获,感受很深,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成为学生的共识。
总之,学校品德与社会课外活动中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效的教育资源,能够充分挖掘家长协助教育的潜力,拓展品德社会教育新天地,为孩子真正走进生活,受到真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计划
(2012-------2013学下)登特科中心校
张宗红
第四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计划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计划
乌拉街中心校 李新宇
一、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二、教材资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八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四、教学方法:
1.以单元为主题来构建学习内容。教科书贯彻儿童的学习“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理念,力求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他们熟悉、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社会问题作为教科书的素材,来构建开放的学习主题。“方便面的来历”、“天涯若比邻”、“科技改变生活”是本册教材的三个学习主题,都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指导学生展开开放的学习活动。教材设置的情境贴近生活,能够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重视学生实践性学习的指导。教科书根据不同学习主题的需要,设计了调查、访问、参观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学习方式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初步掌握一定的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从而能自主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在调查、访问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捕捉不同的信息,感悟不同的道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和参与社会的意识。
3.重视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帮助学生“学习做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外在的道德规范只有融入学生的价值观中,教育才具有实效性。教材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学生的良好品德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得以实现。教材还注意引导学生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选择自己合理的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教学时间和空间具有开放性。教科书设计了许多空白的文本框,引导学生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感想、调查内容等写下来,这既体现了“使教材成为与儿童进行对话、需要儿童进行创造的文本”的设计理念,也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留下空间。教科书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中的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教科书还注意本课程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使教学时间得以拓展延伸。
5.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层次性。教科书从单元学习主题的构建到板块主题的选择再到活动主题的设计,都遵循了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点面结合”的设计思路,从最熟悉的内容导入,然后一步步加深,最后扩展到最前沿最复杂的内容。这样安排,使得整个教学内容层次清楚,又具有深度。
6.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教科书在围绕单元主题选择教学内容时,努力体现出课程的综合性。教科书将天文、地理、历史、伦理、生物科技、通信科技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科学的教育融入其中,通过学生的探究、合作,实现学习内容的自主构建,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有机统一与整合。
五、课时分配
第一周 一:
1、家人的爱(2)第二周
一、2、读懂爸爸妈妈的心(2)第三周
一、3、来自社会的爱(2)第四周
二、1、不一样的你我他(2)第五周 二
2、不一样的你我他(1)
二、3、换个角度想一想(1)
第六周
二、3、换个角度想一想(1)
二、4、分享快乐(1)第七周
二、4、分享快乐(1)
三、1、我们的生活需要谁(1)
第八周
三、1、我们的生活需要谁(1)
三、2、阿姨叔叔辛苦了(1)
第九周
三、2、阿姨叔叔辛苦了(1)
三、3、说声“谢谢”(1)
第十周
三、3、说声“谢谢”(1)
四、1、学看平面图(1)第十一周
四、1、学看平面图(2)第十二周
四、2、校外探路(2)第十三周
四、2、校外探路(1)
四、3、出行的学问(1)第十四周
四、3、出行的学问(1)
四、4、马路不是游戏场(1)第十五周
四、4、马路不是游戏场(1)第十六周 期末复习(2)
六、教学评价方案 :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能力评价,根据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全面评价学生。
1、进行随堂评价与回授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表现性评价。
3、开展民主评议活动,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4、依据各项评价指标,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课堂活动及落实情况进行过程评定。
5、精选习题,加强考法研究,努力改进单元达标检测评价制度。
七、采取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第五篇:小学上学期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研计划
小学上学期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以推进高效课堂改革为中心,以培养培训教师为核心,以教研活动为工作手段,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大力开展课程、教材和教法的实验与研究,切实抓好品德课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我校品德课程全面实施顺利进行。
二、工作任务和措施要点
(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自能高效课堂 1.建立研究团队,打造研究特色。
建立品德与生活(社会)研究团队,每一个学校各推荐一名在任的品德与生活(社会)骨干教师(本部2-3名),建立临沂第六实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研究团队。研究团队将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准观察点,通过课题研究、专题研讨课、分析课、展示课等形式,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提倡个性研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及课程实施能力。
2.开展专题研究,提升教学水平。
学习市教研室的经验,开展品德与生活(社会)专题课堂教学研究,比如:地理专题、历史专题等。通过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等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对此专题教学的整体的把握,系统地掌握教学方法。
3.努力上好常态课,做好高效保障。
这是创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障。我们重点搞好常态课的研究,引领教师研究如何上好常态课,如何提高每一节课的效率。教师要深入研读每一课教材,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组织引导学生当堂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既定目标。
4.用心打造精品课,共同提高借鉴。
每位教师在本阶段及此后每个学期分别打造1-2节体现先进教学理念、高水平、高效率的精品课,在学校范围内公开执教,以达到互相交流,学习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
5.教干深入一线,引领教师改革。
落实教干、教研员包靠村小、教研组制度,积极开展“下水课”活动,教
研员不少于10节课,要在“专业化发展”上下功夫,促进自身内涵发展,提高研究水平和指导水平。教干要深入参加一线教研,开研究课,做教学报告,引领广大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6.开展教学改革,打造个性课堂。
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前调查活动、课中实践活动、课后践行活动三个方面实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探讨课堂教学,并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平时的课堂教学,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二)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1.学习先进理念,提高业务素质。
认真钻研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和临沂市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及新推广的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教师能把新的教学策略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极参加各项培训活动,认真做好理论学习,对学习心得、体会能及时小结,能联系实际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从实践上升到理论。
2.加强全员培训,提升专业素养。
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发展的需求,举行教师培训,力争满足教师发展需求,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训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网络培训,可以是分年级、分段培训等,尽量创新教研培训形式,用最优的时间,收到最大的效益。
3.加强骨干引领,带动教师发展。
抓好骨干教师的力量,创造研究氛围。让更多的骨干教师在课题研讨中、在现场教学展示中,既能充分体现自我的存在价值,又能在认真研究的过程中,成为教学改革的带头人。通过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采取结对子、拜师傅等形式,制定帮辅措施,实行骨干教师与弱师捆绑制,重点培育有潜质有前途的青年教师。由点带线,由线及面,从而带动全校的品德教研氛围。
4.利用网络教研,提高教研效益。
充分利用区网络教科研平台,依靠研究团队成员和骨干教师,进一步建设好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平台,借网络优势,积极探索并优化网络教研模式,提高教研效益。
(三)切实抓好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认真备好教案,落实教学常规。
备课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进一步强化课堂目标意识,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具和学生活动等方法,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
2.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学科研究。
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教研活动制度要涉及到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实施情况等方面,详细制订考查科评估机制,组织教研组成员定期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立足教学实践,加强教学研究。通过集体教研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3.注重课堂反馈,写好教学反思。
认真组织好汇报课、尝试课、探究课、示范课,做好课前课后的说课评课、研讨交流等,促使全组教师共同提高。鼓励教师真实地记录教学中的亮点与不足,困惑与反思,真正使反思能促进自己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向成为反思型的教师方向迈进。
(四)精心进行作业改革,提高作业教学效益
1.保底性作业:学生认真完成小学品德与社会基础训练,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
2.自主性作业:鼓励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自主设计拓展作业,注重研究性、创新性、实践性、动手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改善生活、营造生活的能力。
3.实践操作性作业:此类作业以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要以阅读书籍、搜集信息、调查研究等综合性实践活动为主,将教材内容与社会、自然有机结合起来,将书面知识积极转化为应用知识,并内化为能力。比如课前的调查体
验作业,课后的拓展践行等都可以作为学生的作业。
(五)尝试评价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大学生评价改革的力度,实行多把尺子量人,以单一的书面测试为基础,同时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从多个角度去考查学生,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强化评价的激励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全面、个性化发展。
1.书面考试和测验:相对而言,《品德与社会》中有大量的知识学习,因此,传统的书面考试和测验也仍然在评价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采用书面考试和测验,要避免死记硬背,注重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2.观察: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3.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学生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
4.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学生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信息。5.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这是评价学生成长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
6.学生作品分析:通过对学生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学生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
主要活动安排: 九月
1.制定学科教研工作计划
2.参加全区自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培训活动 3.建立校级研究团队 4.召开学科教师培训会议 十月
1.参加区“课改之星”课堂教学成果巡回展示活动 2.学科常规业务专项检查
十一月
1.迎接市教学工作评估
2.迎接省教学示范学校验收、复查 3.校级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展示活动
十二月
1.迎接全区教学工作评估
2.迎接全区小学高效课堂教学定级达标活动
1.考查学科测试 2.学科教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