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摘要:资本市场是指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交易关系的总和。主要目的是于通过有效地资金配置来实现资本在不断的运动中保值增值,从而促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中国资本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增量部分,主要得益于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容。所以,保持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长期投资,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扩大生产规模,而且也有利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扩大利用外资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论文关键词:资本市场,市场结构,市场体制,对策
一、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意义
发展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从国内外资金流通形式来看,它是国内外各类投资者投资中国经济便利的工具和有利的场所,为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筹资、融资功能和作用。此外,就国内现阶段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发展资本市场还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1.目前,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自我积累能力普遍不高,银行借款仍是企业长期投资的主要筹资方式,而银行在巨额不良债权的困扰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既不愿也不能继续向企业“输血供氧”。因此,在现阶段增辟新的资金筹集渠道势在必行。
2.从80年代到现在,我国从国有企业占市场主导地位转变为外资、私人、乡镇企业产品逐渐登上舞台,国内竞争加剧。并且,企业还直接面对跨国集团在国内外的挑战。这一趋势将会长期存在,并将随着经济市场化和外向型的发展进程加快而趋于激化。此时,发展资本市场不但为企业资产运作铺平了道路,而且也不失为吸引外资的新辟渠道。
3.我国经济运行,过去主要沿用直接的行政调控。在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进程中,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但是由于资本市场发育不足,资本市场机制和体系的不健全,一些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无法实施,发展资本市场,丰富金融商品工具,对于改善和强化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功能是重要而有益的。
4.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到80年代末到本世纪,我国的工业化已经由轻纺工业推动转向重化工业推动时期,工业化进入中期工业化阶段,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和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将成为牵动我国经济进一步持续快速增长的引擎和龙头。经济结构的这种转型客观上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发展资本市场无疑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建立初期改革不配套和制度设计上的局限,资本市场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资本市场结构方面的问题
1、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
我国资本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投资者现在还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数量相对来说较少,两者比重相差较大。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主要是以投机为主,而机构投
资者则更注重对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似的资本市场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阻碍了这种稳定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
2、上市公司结构不合理
上市公司的机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
(1)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虽经改制而成为股份公司,但实质上仍然是原来的国有企业,很难期望它能真正转换经营机制。在国家股和法人股始终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流通股规模较小,很容易形成机构大户操纵市场的局面,并且由于国有股不能自由地交易和转让,由市场所决定的资产兼并重组就不可能发生。在股市上所进行的企业并购只是在政府部门授意下才可能发生,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股市难免投机盛行。
(2)上市公司组成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①国有企业比重大,非国有企业比重小;②大中型企业比重大,小企业比重小;③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多,企业整体上市公司少;④传统产业上市公司多,高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少。
3、金融产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 传统金融业务产品结构单一。主要金融业务集中于银行,而在银行业务中,主要是传统的零售业务领域,即使在传统的零售业务中,也缺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系列产品,金融中介等批发业务严重不足;此外,金融衍生工具发展滞后,使得企业不易规避、分散经营与投资风险,容易形成市场的单边运行,在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调控方向发生变化时可能导致风险积聚。最后是金融创新手段明显不足。在金融业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潮流中,各国金融业已实现电子化、网络化,为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竞争力、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而中国银行业和证券业虽已基本实现电子化,银行、证券业务网络化也已起步,但与国外发达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而抑制了自身的发展。
4、资本市场层次结构不合理
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结构单一,缺乏层次性。沪、深两个交易所为中心的单一资本市场,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层次市场体系。我国目前只有主板市场,虽然推出了中小企业板块,但离真正的二板市场还有相当的距离,三板市场还远未形成气候,资本市场缺乏层次性,不能满足投资者和筹资者多样性投融资要求,产权交易体系尚未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发展不完善。
(二)资本市场制度方面的问题
1、体制方面的问题
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体制问题。我国资本市场由于政府和行政机构的介入,行政化色彩较浓,是“计划”的资本市场。一级市场与政府财政收入挂钩,受到行政垄断的影响。而二级市场也普遍存在政府对企业保护的色彩,导致股票市场无法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政策市”的存在,使得股市行情随着政府态度的变化而变化。
2、机制方面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体制方面的问题是造成我国资本市场缓慢发展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体制滞后,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竞争机制失效、约束机制弱化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包括:(1)竞争机制失效(2)约束机制弱化(3)激励机制不健全。
3、规则方面的问题
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健全的法律体系为基础。目前,我国尚未真正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法律体系,缺乏完整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和制度化的沟通协调机制。
二、解决我国资本市场存在问题的对策
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种种问题,严重制约了它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与措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并趋于成熟和完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资本市场成功的经验,针对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结构和制度方面的问题,健全和规范我国资本市场应采取以下主要对策:
(一)解决资本市场结构问题的对策
1、发展机构投资者,不断完善投资主体结构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相比具有专家理财、可以把大量闲散的资金聚集到投资活动中去、市场影响力较大、行为比较规范和注重诚信等特点。大力发展投资基金, 增加机构投资者,是改善投资结构,提高市场活动水平,使资本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的重要措施。
2、不断调整和完善上市公司结构
(1)要合理调整上市公司所有制结构,放宽企业上市的政策限制和条件,加大民营和三资企业在上市公司中所占的比重,让更多经济支柱行业的公司、更多具有良好业绩回报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从总体上改变上市公司目前的形象。
(2)要解决“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问题,使多元持股制的优越性得以发挥。
(3)要逐步实现上市公司股权全流通,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为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快速发展打下基础。
3、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机制,不断完善金融产品结构
我国资本市场的产品结构还比较单一,要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产品创新机制,鼓励市场主体开展自主创新。要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完善和规范发行程序,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积极发展期货、期权、远期等金融衍生工具,理顺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
场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之间的关系,构筑起金融市场多个子市场之间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积极满足稳健型投资者的需求,发行长期国债、蓝筹股,发行高风险的创业型公司股票、股票指数期货等满足风险喜好型投资者的需求。
4、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健全资本市场体系,丰富证券投资品种”,逐步建立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包括完善和发展主板市场、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等。
(二)解决资本市场制度问题的对策
1、实现“计划”资本市场转变成真正的“市场”资本市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凡是能通过市场解决的问题就应交由市场解决,政府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应该是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不是阻碍资本市场的发展,因此,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减少政府对资本市场的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政府要从全社会角度来履行其职能,凡是市场功能可以解决的问题,政府部门都应交给市场去解决。
2、不断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1)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运用行政机制配置资源的格局,建立按市场竞争机制配置社会资源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积极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真正建立起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通过强有力的监督与约束机制提高现有上市公司的质量。
(3)要建立和健全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一些有效的激励机制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机制。
3、完善证券市场的规则和资本市场法制建设
完善证券市场的规则和资本市场法制建设具体可归纳为:
(1)改革现行的有关企业上市的规定,要最大限度地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防止证券欺诈行为的发生。
(2)健全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加强诚信建设。
(3)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资本市场监管。
第二篇:我国服务业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我国服务业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班级:经1109 学号:20111246 姓名:邢艳春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汹涌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以金融及信息革命全球化发展为特征的科学技术革新浪潮正在推动世界服务的加速发展。如今服务业占各国经济比重越来越大。当然中国也在此行列之中,接下来我们将分析中国的服务业,以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决策。
服务业是指利用设备、工具、场所、信息或技能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业务。作为市场经济的产业基础,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味浓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旅游服务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文化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公共服务业、教育服务业、餐饮服务业等等。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反应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优势。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而发展起来的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依赖度低、污染排放低等特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我国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的转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技术含量有待提高。我国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科技对服务业的贡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制约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我国所提供的产品和信息服务基本处于产业链低端,经济效益很低,而且我国在服务业领域研发投入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人才短缺问题凸显。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服务人才的短缺、尤其是结构性短缺一直制约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四是融资困难亟待改善。大多数服务企业由于规模小、信用低以及缺乏足够的抵押品等原因,很难从银行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贷款。在需要大量资金的现代服务行业如节能服务业,融资困难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难题。五是规模品牌有待提升。规模偏小、品牌效应差也是制约着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服务外包领域,企业规模越大、品牌效应越高,越容易获得订单。我国大多数服务外包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规模偏小、品牌效应不大,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获得较大的订单。
对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的解决对策:
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主体,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在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创新也引领世界潮流。金融危机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速了我国东部到中西部的产业转移,既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又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要充分利用金融危机提供的有利时机,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在东部沿海地区围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研发、文化创意、供应链管理等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对服务于产业转移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物流、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支持,以提高现代服务业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
以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业为契机,加快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现代服务业人才的缺乏,既有总量上的,也有结构上的;总体看来,我国外包服务业人才的缺乏更多是总量上的不足。据介绍,金融危机中大量软件服务企业所需要的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中级软件人员,对高、中、低人才的需求结构呈现出“橄榄型”的特征,而目前我国院校培养模式却无法适用这种需求。因此,应以此次金融危机所形成的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契机,首先在软件和服务外包相关专业,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扩展到其它现代服务业领域,最终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契机,加快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融资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反经济周期和逆势而上的特点,并能够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为加快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基金解决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如北京市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对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担保的公司进行政策扶持,很好地解决了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抓紧时间研究解决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所存在的问题,尽快形成较为成熟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模式。三是积极发展针对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化担保公司,以减少银行的风险和放贷的积极性,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融资模式。
以优化服务和政策环境为推手,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品牌。当前,为充分利用金融危机提供的有利时机,扩大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品牌。一要鼓励并支持现代服务企业,尤其是服务外包企业、文化创意企业、软件服务业等之间开展以市场为中心、以产权为基础的多种多样的并购,特别是鼓励开展国际并购,较快地形成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超过万人以上的现代服务企业。二要积极鼓励现代服务企业开拓国际客户资源。三要进一步完善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包括国内服务业务外国企业禁入、外汇管制过于严格等问题。四要尽快出台鼓励国内政府、机构、公司外包非核心业务的税收、收费、信息保密和资格认定等政策,为现代服务企业提供更多的业务资源。
综上所诉:虽然我国的服务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我国的服务业市场已经被视为经济发展中的最后一块蛋糕。我国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是我国服务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相信在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过程中,我国的服务业将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逐步迈入到发达国家的行列。
第三篇: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议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录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现状.......................................................2
1.1.2个人消费信贷方式单一.................................................................3 1.2个人消费信贷进度缓慢,对总体经济的影响有限...............................3
1.2.2个人消费信贷对总体经济的影响.................................................4
二、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4
2.3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不够完善...........................................................5
2.3.1组织机构的不完善.........................................................................5 2.3.2个人信用体系的缺乏.....................................................................5 2.4银行自身管理体制薄弱...........................................................................6
2.4.2 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6 3.2银行内控制度欠缺或管理手段落后.......................................................7
3.2.2专业的业务人士稀缺.....................................................................7 3.3信用风险...................................................................................................7 参考文献................................................................................................................8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议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议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
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市场广阔、意义重大。在我国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经济意义。不仅是当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也是长期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和战略方针。但是,目前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本文从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现状出发,由于个人信息缺失、国家的消费政策相对滞后、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不够完善、银行自身管理体制薄弱等原因造成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问题,如,法律风险、银行风险及信用风险。关键词:个人消费信贷;商业银行;政策;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现状
1.1增长速度快,个人消费信贷方式比较单一
1.1.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迅速发展
发展消费信贷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需要,因此通过全面启动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把这种风险小、个性化以及收入稳定,附加值高的个人银行业务作为银行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和金融产品创新的重点,是目前商业银行创造效益的新途径。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虽然发展时间短,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但其所起的作用已经充分显示出来,并将继续发挥巨大潜力。
首先,从市场潜力来看,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市场成熟度、饱和度低,尚有较大市场潜力。而且随着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个人资产占用率逐步提高,个人金融资产在全国总金融资产中的比重,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40%左右上升到2002年的近70%,个人消费信贷能力随之不断增强。随着经济发展,医疗、失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健全,人们逐步消除了后顾之忧,贷款消费的需求增加,个人信贷业务空间逐步增大。
其次,从社会宏观环境来说,为了扩大消费需求,中央决定加快发展消费信贷,人民银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信贷政策,如公布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允许所有商业银行开办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发布《关于加大信贷投入,支付住宅建设和消费的通知》,推出《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并确定首先在四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议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大国有商业银行试点开办;1999年3月发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提出把消费信贷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求各商业银行积极开办各种消费信贷业务,如个人住房装修贷款,教育助学贷款,旅游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出国留学贷款等业务品种,并将住房、汽车等消费贷款的最高限额由消费价值的70%提高到80%,最近国家内贸局要求大力推进信用消费,包括购房抵押贷款、大家电、小汽车的分期付款,以及购物的信用卡消费,同时农村市场也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包括建材、农机、农资、家电、仪器、食品等。这为我国进一步发展个人消费信贷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政府将注重运用消费信贷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已经成为各商业银行新兴的效益增长点,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中竞争的焦点。
1.1.2个人消费信贷方式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方式与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是显得单一的多。美国的消费信贷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个人信贷额度、无抵押个人贷款、个人资金周转贷款、房屋装修贷款、学生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汽车贷款及住房抵押贷款等等。我国的跟人消费信贷以最终消费品作为抵押的消费贷款方式占较大比例,银行信用卡消费占比较低。截至2004年3月末,国内各商业银行累计发行信用卡2724万张,2004年一季度人民币卡消费金额1164亿元,国际卡消费金额4.12亿美元,持卡消费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不到5%。
1.2个人消费信贷进度缓慢,对总体经济的影响有限
1.2.1个人消费信贷进度缓慢
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发展较为保守,市场上现有的消费信贷产品主要是由商业银行提供的,如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信用卡贷款。与发达国家相比产品种类单薄的多,很难满足消费者对消费信贷业务不同层次的需要。除了住房贷款、汽车贷款、住房装修贷款、其他家庭耐用消费品贷款,信用卡贷款以外,还有税收和保险金贷款、医疗贷款、教育贷款、旅游贷款、证券贷款以及不指定特定用途的支票贷款等。
就我国现有的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和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来说,都是中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议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档消费融资,通常限制用于指定项目。消费层次高的中高收入群是其主要目标客户群,额度大、期限长。当今社会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是多样化的,面对部分自动上门申请贷款的客户,却受银行现有产品数量的局限,无奈的被拒之门外。
1.2.2个人消费信贷对总体经济的影响
作为七年前才出现的新鲜事物,尽管从发展趋势来看,个人消费信贷无论从宏观政策、市场潜力、民众意向和银行投向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目前而言,尽管发展潜力很大,但是对我国总体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在经济发达国家,消费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平均为30一50%,其中,美国为70%,德国为60%,而我国目前这一比例只有10.6%。
第一,有效刺激了消费,内需的扩大化有效的调节了社会总产品供求不平衡问题,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商业银行为消费者提供购买消费品或进行消费活动的贷款支持,通过借贷方式进而解决现实购买力与消费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无疑会增加现期社会购买力,减少或缓解现有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的问题。第二,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其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层次已由低级向较高级转变。由依靠自我储蓄积累来逐步实现自我的消费需求转为借助消费信贷的支持,较早地实现自身的消费需求。
二、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2.1信息缺失
信息缺失是指市场中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长期以来,在我国,缺乏有效公开的个人信用信息和市场化运作的征信服务中介机构。我国银行无法通过个人信用评估体系高效准确获得个人信用报告,其唯一的选择就是进行严格的信用审查。个人的所有财务信息都分散在申请人所在单位、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等等。由于这些单位分别归属于不同的部门,相互之间并没有信息的交流,因此,如贷款银行想深入的了解申请人的信用状况,只有向各个单位分别了解,这就不可避免地对信用良好的资金需求者也进行了不必要的资信审查,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低效使用。银行、消费者、消费产品提供者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缺失问题。银行在发放消费贷款时不得不严加防范,对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议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每一笔贷款都要求抵押担保、评估、保险,致使贷款申办程序手续繁杂,从而银行信息获得的高成本被转嫁到消费信贷者身上,使消费信贷价格偏高,制约消费信贷的发展。
2.2国家的消费政策相对滞后
当务之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过剩经济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现阶段,在扩大外需潜力不大的情况下,应首先研究解决国内市场问题。针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应适当理顺有关消费政策:应将鼓励个人投资政策适度让位于鼓励个人消费政策,应将鼓励远期消费政策适度让步于鼓励即期消费政策。
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的居民消费心理及其为防止过度消费和通货膨胀而制定的抑制性政策,加重了居民消费保守的心理定势。受传统消费惯性的深刻影响,对信贷消费的认知程度较低。经过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对扩大消费的宣传,我国的消费信贷缺乏有力的舆论引导唤不起人们利用金融产品的意识。如果在今后人们的消费信贷意识未有明显转变,消费信贷依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3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不够完善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缺乏独立性、专业性的消费信贷经营机构,严重影响了消费信贷的管理、审批、营销工作的高质量运行。
2.3.1组织机构的不完善
如个人贷款事务中心、个人贷款营销中心及个人贷款研究中心、汽车按揭贷款中心等,为消费者提供贷款咨询,受理、审查、审批发放的一站服务。信贷管理制度应朝灵活、高效的方向改进,在不违背人行有关规定的前提下,贷前、贷中、贷后的各个环节上要保持一定范围的灵活性。
2.3.2个人信用体系的缺乏
个人信用透明度不高,抵押资产变现能力差,风险暴露滞后等状况,商行必须坚持“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加大个人信贷业务的管理力度,切实做到认识到位、制度到位、管理到位、检查到位。因此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议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刻不容缓。
2.4银行自身管理体制薄弱
2.4.1 银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如个人消费信贷担保制度、个人消费信贷的商业银行保险制度、信息交换制度、社会信用评估制度落后,银行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表、社会活动表现甚至违法前科均无正常程序与渠道了解,仅凭个人身份证明、收入证明等资料对借款人进行调查和审查极不全面,都增大消费信贷的风险。而且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时很难选择有效担保形式。如:消费者选择抵押方式手续极为复杂,既要办理抵押登记、价值评估、公证等,还要承担不菲的一笔费用,无疑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
2.4.2 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
消费信贷方面经验的缺乏,现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餐的管理消费信贷业务的规章制度。从事消费信贷业务的人员紧、网点少,操作手段相对落后,主要仍用手工办理,往往不能做到每笔贷款的审查都与借款人当面调查核对,更危险的是一些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审查不严,难免有疏漏。同时贷后的监督检查往往又跟不上,一旦发现风险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致使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因素
3.1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
理想的社会法律环境是发展消费信贷的基础条件.消费信贷业务开展得比较好的西方国家如美国、法国、英国等都制订有专门的法律。就目前我国法制状况而言,个人信用方面的规定较少,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规范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消费信贷关系的全国性法律。急需制订规范、统一的消费信贷法律法规,对消费信用的评估、消费信息的披露做出具体规定。目前各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以及居民个人申请消费贷款基本上仍沿用《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担保法》、《票据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一般都是为生产信贷而立,针对消费信贷的法律、一法规还很少。由于缺少法律规范,使个人消费信贷在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无法可依,随意性很大,增大了消费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议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信贷风险。例如我国现有的担保法规只有生产性信贷规范,而没有针对消费信贷的相关规定,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时很难选择有效担保形式。
3.2银行内控制度欠缺或管理手段落后
3.2.1银行操作中的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贷款贷前调查的流程虽然也有详细、具体的规定,但实际操作中存在注重形式、忽视调查手段和效果的问题,也缺乏对贷前调查结果进行有效监督检查的手段。贷后管理上,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贷后管理要求逐笔贷款定期检查、报告、反馈,未能根据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特点,设计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有效的贷后管理模式。
3.2.2专业的业务人士稀缺
由于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从事以企业客户为对象的批发性信贷业务,缺乏个人信用贷款这类零售信贷业务的管理经验和人员的培训准备,而且业务的迅速发展,管理跟不上,人员素质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除需要经办人员具有相当的业务知识外,还要求其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银行还应有相应的软件开发和计算机维护人员。但目前各商业银行相关人员较为缺乏,导致业务创新能力不强、内部管理与风险控制未能完全到位。
3.3信用风险
个人消费信贷最大的风险是信用风险。首先,我国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尚未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特别是个人信用体系的缺失,个人信用信息不完善,增加了商业银行大规模发展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顾虑,使消费信贷的发展面临制度性约束。其次,缺乏科学权威的个人资信评估标准和评价体系,缺乏一个统一的,完备的个人资信系统,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银行在发放消费贷款时不得不严加防范,对每一笔贷款都要求抵押担保、评估、保险,致使贷款申办程序手续繁杂,不仅给借款人带来诸多不便,而且也增加了借款人的交易成本。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议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孙从海.论消费信用的微观经济基础[J].财经科学,2011(6):21一23 [2]叶永刚、邓亚平.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信贷及其发展[J8.理论与实践,2010(20):35一37 [3]韩继云.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促进国内消费需求[J].江苏经济探讨,2009(4):20一23 [4]王耀中.消费信贷中的居民行为与政府作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6):6一8 [5]白玉玲.论健全消费信贷法制7J8.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l):39一41 [6]夏少敏.借鉴西方国家消费信贷法律发展我国银行消费信贷业务7J8.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2):122一124 [7]何爱武,孙海波.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分析及其对策[J].新金融,2009(5)[8]沈健美,齐雪松.我国消费信贷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7(1):21一23 [9]余斌.国有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风险分析及法律对策研究[J]〕.财经界,2009(7):25一27 [10]王建芳.试论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及其防范7J8.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7):37一38 [11]何苗.发展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思考7J8.焦作工学院学报,2011(3):21一24 [12]牛淑珍.我国消费者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7J8.经济界,2012(3):67一68 [13][美]萨穆尔森.经济学(17版)[J]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第四篇:我国商业银行服务收费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和收费 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近年来,随着银行金融业务不断创新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服务项目愈来愈多,收费价格也在日益增长。银行作为一种特殊行业,不断扩大服务功能,收取费用是一种正常的经营行为,但与此同时,银行暴利、服务乱收费等问题也层出不穷。规范商业银行服务收费行为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十分必要。本文就开展商业银行服务检查和对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商业银行服务和收费存在的问题
1、将应由银行承担的房屋抵押登记费转嫁给客户。将应由银行承担的房屋抵押登记费转嫁给客户在各商业银行中比较普遍,开展房屋抵押贷款业务的银行几乎都将房屋抵押登记费转嫁给客户承担。根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规范房屋登记费计费方式和收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在抵押权登记过程中,购房者与贷款银行签订的抵押合同中,抵押登记费只能向登记为房屋权利人的一方收取。而权利人通常为银行,因此,房地产抵押登记费由银行支付。商业银行在开展房屋抵押贷款业务中,采取由房地产开发商或银行客户经理向贷款客户(抵押人)代收的方式,将这一费用转嫁由贷款客户(抵押人)承担。部分银行在《房屋抵押借款合同》中明确载明房屋抵押登记费由贷款客户(抵押人)承担。商业银行的这一做法显然违反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房屋抵押登记费管理的规定。
2、把自身应履行的职责变为有偿服务,收取费用。2013年8月,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明确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依法承担贷款业务及其他服务中产生的尽职调查、押品评估等相关成本,不得将经营成本以费用形式转嫁给客户”。部分商业银行利用其优势地位,将一些理应由其自身承担的经营成本转嫁给客户,混淆了银行本身职责和服务的界限,将其自身的职责作为服务内容向客户收费。如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银行应对贷款资金是否按贷款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进行监管,但有的商业银行在履行这一工作职责时,通过与借款人签订《资金监管/托管协议》的形式,由借款人将贷款资金“委托”给银行监管,商业银行则按贷款金额的一定比例收取资金监管/托管费。
3、利用贷款之机强制服务,或以与贷款捆绑方式变相强制服务并收费。部分商业银行利用贷款优势地位,在贷款过程中借机附加收取不合理费用或强制客户接受与其真实需要不符的服务而收取费用。商业银行在企业、个人贷款过程中强制收取贷款承诺费、财务顾问费、融资顾问费等,将实际交纳或同意交纳这些费用作为发放贷款的前置条件。在外围调查中,贷款单位反映,各银行虽然收取了财务顾问费等费用,也与贷款单位签订了所谓格式化合同,但并没有专门为客户提供财务顾问服务的团队或者专门机构。贷款单位其实并不需要银行提供合同上所签订的服务内容,均反映不交财务顾问费,就贷不了款。
4、收费后不服务或少服务,表现为银行向客户提供的服务缺乏个性化或无实质性内容。商业银行向贷款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或融资顾问费、咨询费,其收费标准多为协议收取(格式合同),只收费不服务或少服务问题突出。有的银行向企业(客户)收取高额的顾问或咨询类服务费,但是提供服务仅限于印送纸质的金融资讯类资料,或通过电子邮件定期向客户群发电子版的金融资讯类资料。这些金融资讯类资料主要是总行编撰的电子杂志或宏观经济分析资料,商业银行没有针对企业(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有的银行虽然有限的提供财务分析报告,但其内容多为从企业(客户)的财务报告中摘抄,几乎没有针对客户的生产或经营现状以及客户资金运行情况提供原创性的财务分析报告。
5、对明令禁止的收费项目继续收费。2011年10月12日国务院第175次常务会议明确禁止商业银行对小型微型企业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但部分商业银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继续向小型微型企业违规收取相关费用,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此外,部分商业银行在2011年7月1日后继续收取明令取消的人民币个人账户密码挂失费、存折工本费,签约工资账户年费等。
6、自立项目、提高标准收费。按照《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应当由商业银行总行制定和调整。分支机构不得自行制定和调整服务价格。”部分商业银行的分行、支行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改变计费方式或提高收费标准。
二、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和收费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商业银行与贷款客户之间的地位不对等
在金融市场上,企业贷款有求于银行,导致银行跟企业之间关系不对称。尽管金融市场竟争的态式初步形成,但是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现状短期内不会改变。一方面我国企业融资渠道相对比较狭窄,民间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方式仍然在观望,商业银行之间缺乏充分竞争;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程现的特点,使企业增加投资的动力仍然强劲,另外点多面广的基础设施建设使社会对资本的需求不减,这使得中国庞大的货币量仍然显得供不应求,资本市场仍然是卖方市场,融资难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一些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强势市场地位,强制或变相地强制通过不规范的经营方式向借款人收费,表现为银行收费名目繁多,推高了企业融资成本。
(二)中间业务任务指标考核压力大
银行业传统的收入是存贷款的利差。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银行业的收入已经由以存贷款利差为主,逐步转向以中间业务收入为主。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商业银行来说仅依靠传统存贷利差收入已经难以保持长期竞争力。为增加非利差收入,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各商业银行都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对中间业务增速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一些商业银行总行制定相关的业务考核政策,对基层行下达中间业务考核指标。部分商业银行把中间业务与员工工资、奖金甚至评先、晋级等绩效挂钩,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但因银行开展报中间业务品种单
一、结构不合理等原因的限制,使银行业务收入渠道狭窄,很难达到总行下达的中间业务指标考核要求,为完成考核任务,各分支行想方设法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他们一方面在存贷款利差收入的结构上做文章,将部分利息收入转为中间业务收入的一部分(息转费),以期完成中间业务收入的考核任务;另一方面借发放贷款之机变相强制客户签订咨询顾问类服务协议,并收取咨询顾问类服务费。有的分行甚至下发文件强化这种与贷款捆绑收费的方式。
从对商业银行服务价格执行情况的检查来看,咨询顾问类服务收费是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咨询顾问类业务指商业银行依靠自身在信息、人才、信誉等方面的优势,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以及银行和客户资金运行的记录和分析,形成系统的资料和方案,提供给客户,以满足其业务经营管理或发展的需要的服务活动。由此可见,中间业务是一项需要银行依托人力资本和技术含量来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业务。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来看,能适应这些中间业务需要的高端人材仍比较缺乏,部分银行的咨询顾问类服务对客户的需求来说,没用实质性的帮助,咨询顾问类服务的水平不高,对客户来说这些服务质价不相符。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咨询顾问类业务方面要走的路仍然很长。
(三)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中依法合规收费的意识不强 据调查,部分商业银行基层行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认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贷款利息可以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4倍,目前商业银行执行的利率只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20%,银行加收一些企业财务顾问费、个人理财顾问费或咨询费,只是将部分利息转化为收费而已,并没有增加群众和企业的负担”。但是,调查中多数群众和企业都认为这些收费不合理,不该收,客户对商业银行不交费就不给贷款的行为感到无奈。此外,有的商业银行缺乏公平、透明、收费服务自愿的意识,银行网点收费信息标示不充分,服务信息不透明,没有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也是造成银行乱收费的原因。
(四)政府有关部门监管能力不强,监管缺位。
1.价格主管部门对商业银行执行价格和收费政策的监管弱化。根据《价格法》,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是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的监管主体。随着政府对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的进一步放开,除人民币基本结算类业务仍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外,银行金融机构的服务价格和收费均实行市场调节价。在价格放开的同时,价格主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价格行为的监管弱化了。表现在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情况下,价格主管部门查处银行金融机构价格违法行为的难度加大,价格行政执法能力不够强。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是银行金融业的监管机构。银监会在对银行金融业进行监管的同时,对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的监管有加强的趋势。在管理实践中,由于银监会在各银行金融机构中其地位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业务主管部门,因此银监会对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的监管存在缺失。
从上述两点可见,政府层面对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监管不到位,特别是对商业银行服务价格和收费行为监督检查不到位,是商业银行出现价格和收费问题比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三、治理商业银行乱收费的对策
治理商业银行乱收费问题,既要提高银行的服务意识,也要打破“垄断”,既要靠内部行业自律,又要靠外部监督。
(一)深化金融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多元化融资渠道,打破银行的垄断地位。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改革相对于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而言还不够充分。要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乱收费问题,需要深化金融改革,引入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让企业融资渠道变得多元化,营造银行金融充分竞争的局面,增加市场上的信贷主体。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银行业进入门槛,让民间资本可以合法进入银行业,抑制银行业暴利,构建更合理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要引入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让企业融资渠道变得多元化,增加商业银行的竞争,增加市场上的信贷主体,使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形成大银行为大企业服务,小银行为小企业服务,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别的金融服务的合理无缝隙结构。
(二)强化价格监管的主体资格,加大政府监管的力度。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银行金融机构服务价格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价格监管政策,定好规则,并对各银行金融机构执行政策情况进行监督。2014年2月10日,中国银监会、中国央行、国家发改委三部委联合推出《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该办法着重规范商业银行服务价格行为,保护群众对商业银行服务收费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监督权。但这些办法要发挥作用关健是政策的执行力和监管力度。
(三)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价格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商业银行业中间业务收费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可采取委托检查的形式委托下级价格主管部门对当地银行中间业务服务收费进行检查,把检查、处理权下放,以提高当地价格主管部门开展银行中间业务服务收费检查的积极性和权威性。坚持清理与处罚并重原则,对仍然不规范服务价格行为、仍然收取不合理费用的,一旦查到或者有人举报,将严格依法进行处罚。2013年国家发改委组织开展的全国商业银行服务收费专项检查中,严肃查处了一批银行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中巧立名目乱收费、不按照规定提供服务而收费、提高收费标准等价格违法行为。这一专项执法行动,引起各大银行、金融机构的高度重视,促使银行金融机构在高级管理层重新审示这几年大力开展银行中间业务服务的得失,为进一步规范银行金融机构的价格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合规经营
2014年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要清理整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合理收费,对直接与贷款挂钩、没有实质服务内容的收费,一律取消。中国银行等四大国有银行及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银行等共计15家商业银行总行在8月初率先下发落实会议精神的文件,采取一系列措施规范服务收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他们取消了一批收费项目,对小微企业免除、停收部分收费,降低部分收费标准,规范贷款过程中的评估、登记等收费。可见,引导银行合理合规经营对于促进商业银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引导消费者充分了解收费标准,维护切身利益 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经营者和消费者在接受和选择银行金融服务时依法享有的权益。面对各大商业银行名目繁多的服务项目、高低不同的服务价格,经营者和消费者要主动去了解各家银行的服务价格政策,在接受和选择银行的金融服务前应该查询相关服务项目的内容和收费标准;提高经营者和消费者维护切身利益的意识。在遭遇银行的“霸王条款”时,应积极与银行的有关部门交涉,或向消费者协会、价格主管部门以及银监会投诉。
第五篇:我国第三方物流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最终版)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第三方物流的概述„„„„„„„„„„„„„„„„„„„„„„1
(一)第三方物流的概念„„„„„„„„„„„„„„„„„„„„„„„„„1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产生的背景„„„„„„„„„„„„„„„„„„„„ 2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状及存在问题„„„„„„„„„„„„„„2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起步晚,经验少„„„„„„„„„„„„„„„„„„2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市场需求严重不足„„„„„„„„„„„„„„„„ 3
(三)物流企业规模小„„„„„„„„„„„„„„„„„„„„„„„„„„3
(四)资源浪费严重,缺乏系统性管理„„„„„„„„„„„„„„„„3
(五)现代物流知识和专业物流管理人才„„„„„„„„„„„„„„„„„3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对策„„„„„„„„„„„„„„„„„„„„„„„4
(一)更新观念,树立现代物流理念„„„„„„„„„„„„„„„„„„ 4
(二)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调控„„„„„„„„„„„„„„„„„„„4
(三)提高我过第三方企业规模„„„„„„„„„„„„„„„„„„„4
(四)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进程„„„„„„„„„„„5
(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5
四、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前景„„„„„„„„„„„„„„„„„„„„ 5
(一)一体化„„„„„„„„„„„„„„„„„„„„„„„„„„„5
(二)多元化„„„„„„„„„„„„„„„„„„„„„„„„„„„6
(三)协同化„„„„„„„„„„„„„„„„„„„„„„„„„„„6
(四)全球化„„„„„„„„„„„„„„„„„„„„„„„„„„„6
(五)信息化„„„„„„„„„„„„„„„„„„„„„„„„„„„6
五、结束语„„„„„„„„„„„„„„„„„„„„„„„„„„„„6 参考文献„„„„„„„„„„„„„„„„„„„„„„„„„„„7 我国第三方物流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物流管理专业物流07(1)班,丘晨)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第三方物流正在引起我国物流业界和理论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第三方物流业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并增加灵活性。因此,第三方物流被誉为企业发展的“加速器”和21世纪的“黄金产业”,但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本文指出了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并探讨了我国第三方物流未来的发展趋势。关键词:第三方物流;问题;发展前景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科学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新学科之一。特别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为取得市场竞争优势,企业不得不集中其人、财、物到主营业务上来。对于工商企业来说,物流量不是太大,而物流设施都是高投资项目,为了节省企业成本,企业选择提供专业化物流管理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物流外包,第三方物流服务业便应运而生了。第三方物流的概述
(一)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的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第三方物流,英文表达为Third–party Logistics,简称3PL,也简称TPL,是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3PL既不属于第一方,也不属于第二方,而是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来提供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它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的买卖,而是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最常见的3PL服务包括设计物流系统、EDI能力、报表管理、货物集运、选择承运人、货代人、海关代理、信息管理、仓储、咨询、运费支付、运费谈判等。由于业务服务的方式一般是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的物流服务合同,所以有人称第三方物流为“合同契约物流(contract Logistics)”。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产生的背景
第三方物流在我国的兴起来之不易。我国物流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自那时起,无论是物流学术界还是物流实业界,进化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为物流带来的发展倾注了不少心血和精力。各种各样的物流研讨会、各个地方大大小小配送试点,大家都奋力想创造物流业的辉煌。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不但第三方物流没有出现,连配送试点也最后名存实亡了,但是到了90年代中期,正当人们对物流业悲观失望之际,第三方物流却悄悄地从东南沿海城市诞生出来,而且逐渐发展壮大,蔓延到全国,直到形成现在的股“第三方物流”热,这段历史,可以说是第三方物流的诞生史,仔细回顾这段历史,是耐人寻味的,人们从中可以得到许多的启示。不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随随便便就可以搞出一个第三方物流来的,第三方物流的兴起需要有定的基础条件和一定的环境因素。这些条件不具备,花再大的力气,它也出不来,这些条件具备了,你不叫它来,它也必然会来。可以说我国第三方物流的诞生,实属水到渠成,有它的必然性。
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三方物流作为企业作业管理的协作者、物流服务的整合者以及物流外包的契约人,日趋成为现代物流主流服务模式。一个国家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代表着本国物流的发展进程。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特征的现代物流服务既是推动我国经济质量升级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我国传统运输物流企业转型的必然要求。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伴随现代物流理念传入我国以来,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起步晚,经验少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的概念才开始传到我国,根据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在工业企业中,82%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己和供应方承担,商业企业比例更高,两者相加达到94.1%。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多半为原先的仓储、运输企业改造而成,业务多局限于传统范围,机械化程度低、运输方式单
一、规模小、市场份额少、融资能力弱、结构单
一、货源不稳定、服务功能少、竞争力弱。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缺乏一个高效和广泛的服务网络量设备和计算机网络及管理软件缺乏、高素质人才少。而且,在货物处理、配载、运输计划的制订以及资产管理的实际运作方面,也缺乏切实有效的营运保证。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市场需求严重不足 在现阶段的我国,对第三方物流有着切实需求的企业仍然主要是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一部分新兴的高新技术、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企业和极少数国有大中型工商企业,绝大多数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习惯于自己干物流,不注重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忽视或不愿意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即使有许多工商企业将运输业务外包给运输企业,仓储业务外包给仓储企业,但也只是企业间简单的、不稳定的业务联系,而绝非供应链管理意义上的合作。
(三)物流企业规模小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再加上企业与企业之间缺乏合作,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物流企业与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导致物流渠道不流畅。
(四)资源浪费严重,缺乏系统性管理
第三方物流效率不高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组成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传统的物流类企业,如那些从运输、储运企业拓展业务转化而来的企业;二是外资来华投资新设立的物流企业:三是工商企业的物流部门转化而来;四是某些内资因看好物流市场而投资新设立的物流企业(包括由网络公司转化而来的第四方物流公司);五是中国邮政、铁路空运这一类特殊的垄断性物流供应商。以上几类企业依托各自的优势,正在积极开拓现代物流服务领域,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已有的众多物流企业中,普遍表现出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物流服务机能比较原始和单一;物流运作的效率不高;有效服务网络不足:社会化程度较低等。缺乏系统性管理,装备标准化程度低,无序竞争扰乱整体市场秩序物流业不但涉及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甚至管道运输方式,还涉及多种业务种类。物流涉及的行业主管部门不但有交通部、铁道部,还有邮政局、海关等,这些部门各有各的规定,各作各的规划,缺乏统一的大物流构想,因而在物流管理缺乏系统性,在发展物流设施设备上,缺乏前瞻性,标准化程度低,很难与国际物流对接。
(五)现代物流知识和专业物流管理人才匮乏
由于物流教育的落后,虽然中国物流从业人员也已初具规模,但大多数是从管理专业、工程专业、交通运输专业等转行过来,真正懂得物流科学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少之又少。在中国高等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和课程的仅有40多所,占全部高等院校的3%左右,职业教育更加贫乏,通过委托培训方式培训员工的企业也不多见。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缺乏物流人才,企业也就缺少了创新的能力和发展的动力,只能依靠传统的方式管理现代物流,导致物流企业低效运行,缺乏活力和竞争力。
总之,随着物流热的兴起,第三方物流得到长足发展,既有量的增加;又有质的提高,物流服务功能显著改善,出现像中远集团那样既有规模又有效益的物流企业。但从整体上看,企业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方面原因,实力尚弱。国内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水平较低,绝大多数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公司、仓储公司,只不过在名字前面加上了“物流”二字。这些企业交通能力不能满足现代运输要求,仓储设施落后,物流管理人才匮乏,再加上反映第三方物流现代运输要求,仓储设施落后,物流管理人才匮乏,再加上反映第三物流公司能力的相对较少,从而使得一些企业对第三物流服务存在戒心。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对策
(一)更新观念,树立现代物流理念。作为物流业的新兴领域,第三方物流在国外的物流市场上已占据了相当可观的份量。国内企业的物流管理观念仍然十分落后,传统物流思想根深蒂固。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还奉行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管理思想,从采购材料到销售商品全部由生产企业自身完成。特别是对于那些财务状况还令人满意的企业来说,他们不愿改变现状,不愿通过物流外包的方式来改变现有业务的经营模式,抵制变化。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方面原因,实力尚弱。
(二)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调控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为现代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订促进、推动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从资金、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再造现有物流企业,转变它们的观念,完善它的服务功能。通过宣传和指导使我国工商企业改变万事不求人的观念,真正根据经济效益与规模化原则,建立适应本企业实力与发展需要的物流系统,支持、促进与监督专业化物流企业的成长。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三)提高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规模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网点建设。信息化与否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许多跨国物流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定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借助信息技术,企业能够整合业务流程,能够融入客户的生产经营过程,建立一种“效率式交易”的管理与生产模式。强化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以物流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在市场经济中,一切要靠实力说话。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才有可靠的资信保证,才能取信于人。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效益。通过制定现代物流行业规范和制订市场准入限制等措施,限制小于规模经济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与注册;通过鼓励合资、合作、兼并、整合等措施扩大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才刚刚起步,要想参与全球化的物流市场竞争,就必须按照科学的、规模经济的道路发展。
(四)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进程 物流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生命线。政府应指定国家技术标准管理机构针对物流基础设施、装备制定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如统一的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送标准等;对物流安全和环境制定强制性标准,如清洁空气法、环境保护责任法等,以保证物流业的顺利进行和安全进行。同时,支持并敦促行业协会制定物流作业和服务的标准,统一物流用语以及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标准
(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与物流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才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物流业。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物流企业在重视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前景
第三方物流在近二十年中有非常惊人的发展。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中,大致具有五大趋势:一体化、多元化、协同化、全球化和信息化。
(一)一体化 以物流为纽带,将企业内部不同职能或不同企业连成一个整体,从而提高企业及供应链的效率和效益。它通过考虑整个物流过程和影响此过程的各种环境因素,对商品的实物流动进行整体规划和运行。主要表现为企业并购和第四方物流。
(二)多元化
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第三方物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些灵活的物流服务商首先提供了超越传统运输和物流管理范畴的服务,这些服务及满足了企业开拓与发展的需要,也是第三方物流一体化运作的有益补充。
(三)协同化
作为组合部分的企业比一个单独运作的企业能取得更高的赢利能力,这种赢利能力来自于协同,第三方物流业中存在着向企业群发展的趋势,物流企业试图通过形成横向联盟,增强团体竞争力。
(四)全球化
随着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国际贸易的持续增长,境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的规模和活动范围的日渐扩大,金融国际化程度也不断加深,经济区域集团化、市场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尤其是当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已引起世界诸多国家的重视。欧洲国家和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都在努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世界范围的结构调整活动可能形成一个新的高潮,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所有这些都标志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起着连接生产与消费作用的物流活动要适应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向全球化方向发展。
(五)信息化
物流过程是一个多环节(子系统)的复杂系统。物流系统中各个子系统通过物资实体的运动联系在一起,而相互衔接的工作是通过信息沟通完成的。为了使物流活动正常而有规律地进行,必须保证物流信息畅通。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以及在以上基础上达到的物流网络化。
五、结束语
我国自引进第三方物流以来。取得了一些发展,但目前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水平还很低,需求物流企业整体水平还不高,很多是由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在技术、管理及服务领域上还没有获得质的提高。大量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外国物流企业的纷纷进入,带来对物流服务的大量需求。开拓了物流市场,与此同时,也对正处于起步或转型阶段的国内物流企业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我国物企业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目前的大环境,结合自身优势有效地开展第三方物流,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三方物流也将被众多企业所广泛地运用。再加上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物流需求。这将给未来的第三方物流业带来无限商机。参考文献:
[1]李青,欧洲第三物流市场的发展与启剥[J],经济纵横,2001(12);[2]张君健,现代物流发展及监督对策分析[N],中国工商报,2001(12);[3]陈建文,方静,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变迁与发展趋势,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7);[4]沈玉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国际商务研究,2001(4);[5]牛鱼龙,三方物流,模式与运作[M],海天出版社,2003;[6]周启蕾,物流业形成发展机理与推进策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