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开幕 六盘水都市休闲游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
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开幕 六盘水都市休闲游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
2013年08月18日 07:49
来源:凤凰网城市
字号:T|T
12人参与6条评论打印转发
8月18日,在青山秀峰的环绕下、在浩淼湖水的映衬中,伴着徐徐清风,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中国凉都”六盘水开幕。
在明湖湿地公园主会场的湖面上,蜿蜒的彩虹桥,宛如即将腾飞的祥龙,象征着贵州旅游蒸蒸日上。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创新业态,转型发展,全力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为主题,通过整合资源、扩大开放,支持六盘水市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提升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帮助六盘水开发特色休闲旅游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将六盘水打造成为中国避暑休闲城市、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山地康体养生度假胜地。
开幕式上,六盘水市委书记王晓光致辞,国家旅游总局领导及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分别作讲话。
自2006年起,贵州每年举办一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目的是通过召开旅发大会,促进举办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五年,使旅游产业发展提速五年,使环境建设提速五年;同时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和宣传等各类优势资源,搭建贵州旅游与国内外客商交流合作的平台。随着前7届旅发大会的成功举办,安顺黄果树、黔南州荔波、黔东南州西江、铜仁梵净山、毕节百里杜鹃等一大批景点扬名海内外,成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使承办地旅游基础设施提速建设,旅游产业提速发展。
六盘水市是中国长江以南重要的资源能源基地,长久以来都不是贵州旅游的热门选择。但是,六盘水多年来从产业升级、城市转型入手,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生态保护,让六盘水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得以保存,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六盘水市年平均温度12.3℃~15.2℃,其中夏季平均气温19.7℃,气候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辐射适中,2005年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2006年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等机构评为“全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2009年5月,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被评为“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
在六盘水境内,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被完好地留存,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原生态民族风情传承有序。这里有古夜郎文明遗址,有亚洲第一座人类生态博物馆,有30万年以上的古人类生活遗址,有迄今2.4亿年前的鱼龙化石,有乌蒙山脉主峰“贵州屋脊”韭菜坪,有世界最高通公路的岩溶天生桥,有世界最深的岩溶竖井,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随着六盘水市一大批商业、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建成,城市景观、城区面貌焕然一新,都市休闲旅游成为六盘水旅游发展的新业态。独特的自然风光、优越的气候特点及先天户外运动条件,让六盘水必将成为贵州旅游的一颗新星。
在本次旅发大会期间,六盘水还将举办“美丽中国,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展暨全国名家书画展、中国凉都首届休闲产业博览会、招商引资洽谈会、户外运动休闲集结赛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为游客全方位地展示这座旅游新城。
第二篇:第四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新闻通稿
第四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新闻通稿
2009年9月25日上午9:00,由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共遵义市委、遵义市人民政府、贵州省旅游局承办的第四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广场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共贵州市委副书记王富玉主持,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贵州省人民政府省长林树森、国家旅游局副局长、世界旅游组织特使艾瑞克〃皮特森作重要讲话,中共遵义市委书记慕德贵、贵州省发改委代表省直有关部门作大会发言。会议结束时,举行了第五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承办地会旗交接仪式,遵义将会旗移交给同仁。
全国人大财经委等国家有关部委办局领导、重庆市人民政府、世界旅游组织代表、“9+2”和主要客源地的旅游局负责人、境内外旅行商、新闻媒体记者应邀出席了会议。贵州省参会人员有: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同志,省委、省人民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市(州、地)、县(市、区、特区)党委、人民政府(行署)主要负责人和分管旅游工作的负责人及旅游局长,4A级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主要负责人,部分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企业主要负责人,部分旅游院校和科研机构主要负责人。
这次会议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
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四位一体”,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培育特色旅游品牌,加快旅游精品建设,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会议的主要目的:一是总结旅发大会促进承办地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培育品牌,提升素质,加快发展;二是借助旅发大会平台,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升遵义城市和旅游品牌形象,加大跨区域战略合作,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三是以遵义市独特的红色文化、国酒文化、丹霞地貌、生态茶海等资源优势为重点,创建具有市场震撼力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品牌;四是重点打造以遵仁高速和赤水河为纽带的遵义—仁怀—习水—赤水旅游精品线路;五是创新机制,拓展旅游产业链,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推动地方经济加快发展。
会议的主题是:弘扬长征文化,发展特色旅游——沿着红军足迹走向世界。
慕德贵指出,遵义是一个夺目而深沉的坐标,是一方流光溢彩的热土。磅礴浑厚的红色经典、醇香四溢的国酒茅台、悠远绵长的历史人文、美仑美奂的自然风光相映生辉,长征文化、生态文化、国酒文化、地域文化水乳交融,美名、美景、美酒荟萃。贵州省第四届旅游发展大会的召开,是全省旅游盛典,更是遵义发展盛事。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遵义收获了日益靓丽的城乡面貌,收获了日臻完善的城市功能,更收获了文明与进步、和谐与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通过文化旅游拉动三产做大做
强,进而把产业结构调优,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遵义实现省委提出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在全省走列、作贡献”新要求的重要途径;越来越认识到,文化旅游是大产业,也是大事业,必须充分挖掘历史人文资源、着力保护自然山水并做好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和谐统一;越来越认识到文化旅游是朝阳产业、民生产业,抓文化旅游就是抓经济发展、抓城市建设、抓改革开放、抓投资环境、抓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文化旅游要素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方面去谋划,突出遵义个性、展现遵义风采。
目前,我们正围绕定规划,优化旅游发展布局;破瓶颈,改善旅游进入条件;树品牌,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建精品,增强游客吸引力;强配套,提高综合效益;抓营销,拓展旅游市场六方面工作重点,着力突出特色、打响品牌,全面提升遵义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和竞争实力。
第三篇:发展大旅游 打造贵州大品牌
发展大旅游 打造贵州大品牌
来源: 巅峰智业更新: 2013年04月10日
贵州发展旅游业始终坚持五句话: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造福一方百姓,促进一方经济,推动一方发展。体现了在保护传承中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称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贵州模式”,这一模式也得到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高度认可。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表示,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牵头编制的《贵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正是以贵州的“五个一方”为指导思想与发展定位的。
贵州发展旅游业始终坚持五句话: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造福一方百姓,促进一方经济,推动一方发展。体现了在保护传承中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称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贵州模式”,这一模式也得到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高度认可。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表示,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牵头编制的《贵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正是以贵州的“五个一方”为指导思想与发展定位的。保护一方山水圈层保护开发模式(文化旅游综合体/旅游产业集聚区)贵州的开发模式是在古村落上进行保护、展示,多利用、少开发,保持古村落淳朴的原真性,以此塑造核心吸引力;在外围配套利润和效益中心,高端度假区、产业集聚区、服务集聚区、消费集聚区。如通过这种保护性开发地域文化,协调古村落风貌保护与功能区发展布局,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同时,突出产业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现代人文资源等创新资源的多样利用,旅游功能置换,向外疏散商业性活动。中国贵州模式是以一种保护性开发来维护未来世界遗产。内圈主体功能的保护和展示三原保护:原真性、原文化、原生态;交通畅达而不直达:美国的trail体系,宜采用乡土路、徒步路、骑马、自行车、牛车等,某些区域也可以采取直升飞机直达而不修路的模式(如草海核心区);运营模式:高收费、低流量、网络预订、智慧旅游、社区参与。配套圈层在外围建筑限高、材质乡土化、反同构化、反庸俗化;引入世界上最好的品牌服务供应商和产品供应商,全球招商和设立高层门槛,如悦榕庄、安缦、洲际、雅高、希尔顿、香格里拉、喜达屋、地中海俱乐部度假村等;交通直达;运营模式可以采取精英、联合原住民、投资商、目标客户、政府、NGO五方联合,构建生态、旅游、扶贫、文化传承共赢发展的圈层模式。资源保护贵州是一块原生态的自然宝地,是大自然给予的馈赠,在贵州旅游大开发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资源的保护。贵州以喀斯特地貌为特征,这是贵州奇葩景观之源,必须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分区管理,使生态脆弱区以环境扰动最小的旅游产业为依托实现发展。贵州民族众多且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原真性、活态性、有机演进性和参与性都比较强。利用贵州的多彩文化优势,保护开发其文化遗产的物质依托,才能成为贵州旅游产业的独特资源。在贵州旅游开发中,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构建生态旅游示范地,以低碳环保、保护为先、合理开发的理念,促进产业绿色转型,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旅游企业节能减排,提倡绿色出行,打造生态友好型旅游目的地。加强石漠化治理与旅游发展,同时构建六区、三轴、三带的生态安全格局。发展节能减排低碳旅游,包括:绿色酒店饭店节能减排,旅游景区景点循环型低碳式发展,打造低碳旅游城市、风情小镇,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倡导绿色旅行社、绿色旅游者、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生活方式等。
传承一方文化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加强对民俗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对各民族的建筑风格进行保护与有机延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传承。保护文化遗产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开发”的方针;实施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简化文化遗产项目审批手续,建立一批少数民族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构建文化交流平台实现由原生态文化到艺术的上移,达成国际文化交流的思想认识基本平台;重点依托贵州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国酒文化等文化优势,通过艺术品牌的引进提高贵州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造贵州独有的文化艺术品牌;组织全国性专项文化交流会议、论坛,为贵州文化艺术交流搭建平台。造福一方百姓实行公众参与和社区发展让当地居民参与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中,在旅游开发中注重各利益群体的需求,使当地居民获得更公平的利益分配,从而实现社会文化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这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偏远地区扶贫问题、旅游业带动就业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布局规划在坚持公众参与与社区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规划》将贵州空间规划为“一个旅游中心、六条旅游走廊、七大旅游区以及八个枢纽节点”的“1-6-7-8” 基本格局,造福贵州百姓。提升一个旅游中心以贵阳市为极核,以贵安新区为新增长点,涵盖黔中经济区范围,着力打造休闲、度假、文化、避暑养生和商务会展等旅游产业群,形成全省旅游服务中心枢纽,建成国际化旅游目的地。构建六条旅游走廊规划贵川、贵滇、贵桂、贵桂广、贵湘、贵渝六条旅游走廊。旅游走廊包括五大内涵,交通路:旅游交通主干线;风景道:强化沿线景观、功能服务配套,分别打造成国家旅游公路、风景道、遗产道或绿道;产品线:观光线、休闲度假线、自驾车旅游线、户外运动线等;产业带:系列支撑型旅游项目的产业辐射和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等;跨省区域合作带。建设七大旅游区七区联动(七区:黔中休闲度假旅游区、黔北人文生态旅游区、黔东北文化生态旅游区、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黔南生态文化旅游区、黔西南文化景观旅游区、黔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助推贵州省旅游全域化发展。做强八个枢纽节点八个枢纽节点兼具区域中心与集散枢纽的双重特征,八个枢纽节点分别为遵义市中心城区、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安顺市中心城区、毕节市中心城区、铜仁市中心城区和凯里、都匀、兴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景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景区交通与外围交通的对接和综合交通的一体化发展;加强与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相关的农业设施、水利设施、生态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措施等设施建设;依据规划提出的“一中心十五门户”大交通新格局,重点加强“一干十五支”航空网络,“两横四纵”铁路网、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四江一河、五水出境”水路体系等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以“‘2+4’生态文化保护体系”为重点,保护原生态的环境和资源;生态先行,严格控制生态保护地区旅游项目开发利用强度。促进一方经济全域统筹发展模式通过上下联动、条块联动、内外联动、统筹布局,落实涵盖9市州的旅游精品项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育与文化事业建设,形成全域统筹、梯度推进、重点突出的全省旅游产业生产力布局,构建全域覆盖的生态景观格局。
四化融合发展模式在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基础上,强化旅游的引领与先导作用,提出旅游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新模式,促进贵州旅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民强省。农业围绕旅游提升以旅促农,实施旅游扶贫工程,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都市设施农业,通过农旅融合,升级产业。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布局笋竹、茶叶、高山花卉、葡萄等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种植,推进观光农业基地建设,推出安顺、赤水、湄潭、凤冈、贵定、荔波等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工业支撑旅游做强以工助旅,积极引导工业龙头企业、旅游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投资建设产品加工、精深加工、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稳步推进六大旅游要素发展,延伸产业功能、拉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效益。做大工业品牌,拓宽企业多元化投资环境,培育多元化产品类型。三产依托旅游延展以旅游引领服务业。通过培育避暑养生、商务会展、康体运动、文化创意与旅游的融合,创新产品类型,多元素融合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第三产业相当于GDP比重,从软环境建设做强贵州。文化联姻旅游做大依托贵州省丰富的历史、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民族歌舞、工艺美术等文化旅游产品。继续大力支持“多彩贵州风”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规划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和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设施,加快完善文化旅游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城镇结合旅游做靓在城镇化发展中充分考虑旅游发展需求和旅游功能彰显;在建设新农村工作中,村庄规划要与旅游相衔接,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旅游相配套,环境建设要与旅游相适应,使新农村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大舞台。产业体系作为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它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度,融合度、依存度越高产业链就越长,才能构建起跨领域的大产业格局。贵州旅游业要想真正成为一支脱颖而出的“奇兵”,实现“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发展目标,在提升传统旅游产业(旅游景区、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行社、旅游客运)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要注重旅游产业(农旅、文旅、林旅、水旅、工旅、体旅、商旅、航旅、金旅)间的融合。推动一方发展品牌形象与口号《规划》将贵州的品牌形象定位为 :国家公园省 多彩贵州风,“国家公园省”的桂冠戴在贵州的头上恰如其分,其价值就在于它的国际化和惟一性。多彩贵州风包涵三大内涵,贵州是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凉爽之州,绿色之州,红色之州,神秘之州,瀑布之州,洞穴之州,温泉之州,富贵之州,珍贵之州;体现了贵州46个少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独特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节庆习俗构成文化大观园;体现了一台原生态民族文化大戏,盘活了千年古资源。产品构建依托贵州优势旅游资源和原生态民族文化,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休闲度假为主攻方向,通过有效整合,提升品质、培育精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以精品为龙头,重点带一般,全面构建山水观光与地质科普、民族村寨与原生态民族文化、休闲农业与特色乡村、避暑养生与康体运动、红色体验与历史文化、特色专项旅游(自驾车营地、低空飞行、水上旅游、工业旅游、温泉度假、商务会议等)六大系列旅游产品。
市场营销策略要全面推广“国家公园省 多彩贵州风”的品牌形象,推动贵州旅游大发展,需从整合营销、品牌营销、主题产品营销、细分市场营销、传播营销、节事节庆营销、文化艺术营销等方面,全方位构建贵州旅游市场营销体系,不断创新旅游营销推广手段。具体说来,包括推出赏花季、美食季、温泉季、民歌季、探险季、苗族季等概念创新产品;针对细分市场开展一对一营销,与面向大众旅游市场的各大旅行社、旅游经营商制订有力的激励措施;简化高端游客抵达度假目的地的程序,提供直升机服务,机场包接送服务以及自驾租车配套服务等;面向自驾群体,联合车友会、汽车俱乐部,开发不同主题自驾线路;推出台江姊妹节——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等具有神秘、特质的蜜月方式吸引情侣婚庆市场;建立贵州旅游的官方信息传播系统,利用贵州旅游微博、Q群、论坛、博客等网络媒体加强口碑营销;结合智能手机媒体如苹果AppStore程序、软件设计贵州旅游的便捷助手软件、导航软件、游记软件;利用全国文艺会演等方式进行贵州旅游推介,打造一批民族风格的大型旅游演艺项目;进行“贵州旅游品牌升级全球发布会”、“贵州旅游全球推广活动”等大事件营销。市场开发策略巩固现有市场,做好周边市场,瞄准高端市场,开发潜在市场。重点巩固川渝地区客源市场,大力拓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国内主要客源市场,开发华中地区客源市场以及国内其他地区客源市场。开拓完善港澳台、日韩、东南亚等入境核心市场,积极争取欧美等高端客源市场,努力培育俄罗斯、巴西、南非、印度、中东地区等新兴旅游市场。交通联动:利用省际高铁网络,大力开发出入贵州的高铁沿线市场,利用贵阳至广州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两条大通道的开通建设,增强珠三角及港澳地区到贵州旅游的可进入性,大力吸纳珠三角及港澳客源市场、借助珠三角的国际平台发展国际旅游。产品直销:与境外主要客源市场旅游经营商建立直接联系,开展境外组团旅行社签约工作;加强国际区域性合作,推动与境外主要客源市场结成国际友好省州;将旅游推广活动和商贸文化交流结合,以双向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带动客源市场。精品联盟:选择核心旅游资源与周边省市进行差异化精品线路联盟,建立世界热点旅游目的地线路。产品创新:每年推出一条核心旅游线路,每年升级一款旅游产品,淘汰和更换不被市场接受的旅游线路,保持产品线的生命延续;设计定制化产品吸引国际高端度假市场,高端线路以新闻发布会方式推出,设计针对性极强的细分产品吸引大众市场,大众线路结合旅行社价格杠杆或者活动促销季推出。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建立和完善贵州省文化旅游服务质量体系、文化旅游质量监管体系。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制订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发挥旅游行业协会作用,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组建贵州旅游发展投资集团,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投融资平台,通过国有资本流向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推动产业升级。各级政府分级整合龙头旅游企业,构建不同层次的投融资平台。设立文化-旅游产权交易中心,建立创业投资服务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争取财政资金的投入。
第四篇:贵州旅游发展预计
贵州旅游发展预测
贵州是我国旅游地类型最丰富、聚集度较强的地区,无论是自然旅游地、历史名胜旅游地、城市观光旅游地,还是民族风情旅游地,都是应有尽有,而且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品位也非常高,并且具有鲜明的特点。尤其是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是成为贵州旅游的特色。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9.7%,其中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省苗族有430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的48.1%,是全省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贵州布依族有279.82万人,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4.17%;贵州的侗族有162.86万人,占全国侗族人口的55.01%。各民族丰富而各具特色的文化积淀使贵州拥有“文化千岛”的美誉。因此此次对于贵州旅游业的预测与分析我们组主要注重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
一、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特别是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贵州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拉动三产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所占的份额也愈来愈大。到2008年底,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的旅游人数达3847万人次,收人达275亿元。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已逐步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旅游交通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民族地区先后建设并开通了大兴、黎平、荔波、兴义四个支线机场和凯麻、凯玉、关兴等高等级公路。到2008年底,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等级公路里程达30262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658公里。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更加便捷、舒适的营运条件,使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二)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精品。
随着全省旅游精品战略的实施,按照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全力打造民族地区旅游精品。成功申报了荔波“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与新西兰政府合作打造了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项目;民族地区一批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多民族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投入市场,逐步成为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新品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举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推荐发展中的荔波、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已成为贵州旅游的精品线路。
(三)旅游的内涵不断升华,外延不断拓展。
随着“多彩贵州”系列活动的深人开展,民族地区旅游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自然风光,民族歌舞、民族节庆、民族习俗、民族餐饮已成为贵州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全省重点推荐的苗族姊妹节、侗族萨玛节、布依族六月
六、水族端节、彝族火把节等10个重点打造的民族节日已逐渐成为人们倾心向往的旅游项目;黔东南州通过成功举办两届“中国·贵州原生态民族艺术节”,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多彩贵州风”系列文艺节目为国内外游客奉献了一台丰盛的民族歌舞大餐,展示了贵州厚重的民族元素;以苗族酸汤鱼、侗族腌肉系列、布依族狗肉为代表的民族餐饮;以刺绣、蜡染、银饰为代表的民族工艺品也已成为贵州旅游不可缺少的品牌。
(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民族地区的共识。
旅游业是世界公认的无烟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民族文化的弘扬提供有效的平台和载体,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已逐步引起了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列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随着对旅游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在民族地区形成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乡村旅游、民族节庆旅游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旅游业已成为民族地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成为解决民族地区“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
抓手,切切实实为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路子。
二、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贵州民族地区的旅游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等资源优势相比,发展仍然十分缓慢,还有许多急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形象渐趋明显,但资源开发整体不足,产业结构和质量有待提高。虽然随着旅游业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日益明显,全社会的旅游意识不断增强,但仍然存在景区供给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数景区过分专业化,只能就景看景,忽视了旅游的参与性、休闲性、趣味性。还有些景区的建设多个部门参与,人工景点与资源风格不协调,只注重数量型扩张,目标分散,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系列。以贵阳为例,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省会城市,国内外很多游客想在此领略多彩贵州的民族文化魅力,体验多彩贵州的民族文化生活,但却没有一处集餐饮、歌舞、娱乐于一体的展示场所;又如民族村寨的开发,则表现为“到处有看点,处处相雷同”,既没有凸现特色又不能形成规模。
(二)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但缺乏统一规划和协作,难以形成“合力”和整体优势。改革开放以来,贵州民族地区的发展大大改善了旅游业的硬件设施和旅游景点的环境质量,基本形成了一定档次和规模的旅游饭店服务体系,但各自为阵的情况较为普遍,难以形成综合性效益。以黄果树景区为例,虽然将天星桥、黄果树瀑布、徒坡塘景区连成一体运作,但以一日游为多,游客到景区走马观花,不仅劳累,而且看不到景区全貌,也无民族文化领略;而从该景区的综合旅游价值来看,如能增加民族文化元素,则完全可以安排二日以上行程,让国内外游客不仅观赏到景区的自然风光全貌,还可以领略到当地布依族、苗族的民族文化内涵,从而提高旅游的档次、价值和综合效益。
(三)旅游资源开发初具规模,但大旅游产业观念还未形成,旅游基础设施缺乏限制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还处于不完整、不深人、不对称的初级产业化阶段。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行业。从现状看,一方面是管理的交叉重复;另一方面又形成了管理上的空白,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尽管民族地区的一批景区(点)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但发展极不平衡,各景区在产品建设、配套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精品旅游产品数量不多,特别是对国内外市场吕海梅廖继红:贵州旅游业发展应打好“民族牌”具有吸引力的深度体验型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够。民族地区虽已建设一定的旅游服务设施,但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旅游旺季表现尤为突出。以交通为例,旅游受交通的影响十分敏感,目前贵州省民族地区交通运输还未形成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机场、航线、火车车次均少,旅游旺季难进难出,有些景点至今未通高等级公路,境外旅客绝大部分不能直达贵阳,制约了人境旅游的发展。又以住宿接待条件为例,除了省会贵阳已经建有一批条件好、档次高的酒店之外,其余地方接待条件均有限。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生产、经营缺乏统一管理,普遍存在档次低、包装差、品种单调等问题。
(四)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由于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起步晚,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高速度与低质量、结构与功能失调并存;旅游业的发展与其突出的资源优势不相称;缺乏高素质的促销、管理、导游人才。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制约着旅游市场的拓展。近年来虽由省、市政府牵头举办过不少旅游推介促销活动,但仍显不够,贵州旅游形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仍不高。民族地区旅行社企业散、小、弱、差,在旅游市场的开拓上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和营销思路。
(五)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破坏,原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刻不容缓。贵州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得天独厚,对海内外旅游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手段,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许多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正在逐步失传、变异或淡化,民族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迫在眉睫.三、民族文化对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潜力的分析
在贵州这个多民族聚居省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既有较高文化价值又各具特色的谚语诗歌、神话史诗、音乐舞蹈、节日庆典、民族体育、民族服饰等,其中蕴藏的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奥秘,构成了贵州极为丰富、最具魅力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一是民族节日丰富多彩。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400多个,集会地点1000多个。二是民族歌舞绚丽多姿。著名的有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土家族哭嫁歌等。三是民族建筑风格迥异。尤以侗族鼓楼、布依族石头房、苗族吊脚楼等最具特色,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建筑艺术的精华”。四是民间工艺美术精湛、繁多。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有腊染、刺绣、挑花、漆器、陶瓷、箫笛等,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实用性,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工艺品。五是民族饮食特色鲜明。如凯里酸汤鱼、花江狗肉、水族韭菜包鱼、侗家腌肉系列等,极具开发潜力。
总之,民族文化的价值性、独特性、长期性构成了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潜力,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贵州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到民族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潜力来分析,民族文化将成为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加快贵州旅游业发展应打好“民族牌”。
第五篇:贵州旅游发展之我见(推荐)
贵州旅游发展之我见
贵 州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浓郁的民族风情、秀丽的自然山水、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无与伦比。贵州的诸多旅游景点因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呈现出多种特征:自然生态的奇特性、文化的原生性、民族历史的厚重性、红色旅游资源的显赫性、气候资源的独特性和宜人性。但是,贵州旅游的影响力及其旅游收入与其旅游资源的地位却不相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在于贵州缺乏新颖的、能深刻而又准确阐释贵州旅游形象的旅游广告。为此,贵州的旅游广告需要打造具有文化内涵、能展现贵州特色、让旅游消费者印象深刻的旅游广告精品。同时贵州具有相当优秀的气候优势及地理优势。
贵州的旅游广告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在进入新世纪以前,贵州旅游广告宣传内容没有特色,贵州旅游广告曾经推出的广告词是“公园省贵州”,看起来把贵州描述得如诗如画,其实并没有体现贵州的特色。而且,广告宣传形式单一,广告不但要做得新颖,而且要以情动人,这就需要在市场调查中多下功夫,摸准消费者的心态,了解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在广告中加入更多的人情和人性。据生理卫生实验研究表明,最适合人类生存的海拔是500~2000m。
1.夏季(6~8月)全省大部地区平均温度在22.0~26.0℃之间,凉爽舒适,没有邻省那种酷热的高温天气,具有“天然大空调”的特点。2.紫外线辐射低、适宜户外活动。全省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在1200~1600小时之间,为同纬度其他地区的三分之二,因此是我国紫外线辐射最少的地区。3.贵州多夜雨,这也是贵州的特色气候之一。一般夜间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70%左右。夜雨之后,大气中的尘埃被清洗,次日的空气湿润清新,这也是贵州空气质量较好的原因之一。
科学研究表明,环境气温在18℃至24℃之间、湿度在45%至70%之间时,人体最感舒适。根据我省的主要气候特点,贵州旅游气候资源的最大优势是避暑旅游气候。最大的旅游气候比较优势在夏季,夏季的温度与省内外主要避暑旅游城市相比属于凉爽舒适型,除同在云贵高原的昆明、大理外,在同一纬度上没有哪个城市夏季的温度条件能与贵阳、六盘水、安顺等地媲美(2)湿度适中。夏季相对湿度在75%左右,在国内外所有城市中是最好的。如云南的城市夏季相对湿度偏高,而中国西北部的避暑城市夏季相对湿度太低,过于干燥。(3)风速有利。夏季适当的和风会增加人体舒适度。贵州夏季平均2~3米/秒的风速,对夏季旅游者身体散热、出行和活动十分有利,使夏季旅游舒适性大大提高。(4)紫外线辐射最少。贵州的紫外线辐射属全国乃至全球最少的地区之一,因此与其他城市相比,贵州紫外辐射强度低,对人的影响最小。与国外避暑城市比较,贵阳、六盘水等与佛罗伦萨、日内瓦、温哥华和札幌的日照时数较为接近,比中国东北和西部城市的要低很多。(5)空气清新。根据资料统计:贵州的沙尘暴日数为零,加上降水丰富、夜雨多,起到了对天空的“清洗”作用,所以空气清新。如贵阳市区空气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6)海拔适宜。据生理卫生实验研究表明,最适合人类生存的海拔是500~2000m。贵州主要旅游景区的海拔在600~2000m,属于人体对大气压感觉的最佳位置,所以从海拔条件看贵州的地理位置也是比较理想,对不同年龄段的旅游者都适合。这是属于贵州的气候优势。
贵州是中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省份,目前集观光、度假和深度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新型和谐旅游目的地正在悄然形成。正如世界旅游组织所称赞的贵州是“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
一、旅游资源特点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高富集省份。其资源分布广、类型多、品位高、保护好。概括起来讲,有五大特点:
(一)由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的奇特性。贵州省位于中国大陆的西南部,总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东西相距595公里,南北相距500公里,地势东高西低,地貌属中国西部高原山地的一部分。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2.5%,其中岩溶面积约10.9万平方公里,占61.9%,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贵州的岩溶面积由于岩溶发育三维空间的不断扩展,导致地形演进过程的变化十分复杂,发育于地表的石芽、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伏流等纵横迭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漫长而奇妙的地质结构过程,孕育了全省千姿百态的奇山秀水、飞瀑异洞,形成了无数地上地下贯通,动态静态结合的自然奇观。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小七孔等,就是这个喀斯特王国的典型代表。2007年,荔波被列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
(二)多民族构建的文化原生性。贵州省的常住总人口3975.4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38.9%,世居少数民族18种。多种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经反复对撞和相互涵化,逐渐积淀在贵州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正所谓“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大节三六
九、小节天天有”。走进民族村寨,人们会发现,汉晋遗风,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等古老的文化模式,在这里仍被原汁原味地保存着,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一笔文化遗产。
(三)历史文化的厚重性。人类可能起源于中国的云贵高原,在这里人类完成了由猿到人的演变。在距今4亿—2.3亿年前的古生代,这一带曾几经海浸。在贵州发现的大量古生代的鱼、龙化石表明,陆地脊椎生物的祖先,很可能最早就出现在这里。此外,贵州还发现有旧时器时代中期的“桐梓人”、中晚期的“水城人”和晚期的“兴义人”文化遗址。贵州不仅是古生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春秋时期,牂牁国是贵州这块土地上的大国之一,春秋后期夜郎国取代牂牁,日渐强大,今天,在贵州仍不难寻觅到夜郎文化的遗踪。明太祖朱元璋从南京等地调集30万大军到贵州屯田驻军,“开一线以通云南”,使江南文化与高原山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屯堡文化。被称为“中国儒学最后一个高峰”和“近代启蒙思想先导”的王阳明,在“王学圣地”贵州修文龙场“悟道”,开一代学风,推动了中国思想界的变革;发生在贵州的“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则是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上最具浓重色彩的一笔,是“长征文化”的经典。
(四)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酒文化的显赫性。“酒”和“游”,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贵州酒文化对贵州旅游的影响尤为深刻。在贵州各种文化品牌中,酒文化叫得最响。茅
台酒被誉为文化酒、外交酒、健康酒。在少数民族村寨饮酒,我们所领略到的酒文化则别有一番情致,敬酒、劝酒、饮酒的方式林林总总,酒伴着舞,酒和着歌,无酒不成席,无酒不会客。从浓浓的酒香中,可以品味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感悟到酒文化的真谛。
(五)天然避暑型气候的独特性。贵州的避暑型气候资源已属于越来越稀缺和珍贵的生态环境资源。贵州地势西部高,向北部、东部和南部逐渐降低,平均海拔1100米。贵州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降水较丰富,年降水量在1300毫米左右。日照比较充足,年日照时数在1300小时左右。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0%,且以每年超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夏季平均温度23.1度,有天然空调省的美誉,形成了理想的人居环境和避暑度假胜地。
以上便是我们贵州的气候及旅游优势,我们应该集中力量发展我省优势。制定符合我省战略发展的的纲领性文件,加速我省发展为我们的家园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