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精选)

时间:2019-05-13 19:5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精选)》。

第一篇: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精选)

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3931.12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1452万人,占38.97%,其中苗、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种之多。在贵州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种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绚丽的民族文化艺术长廊。

古朴淳厚、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与贵州优美的自然风光相映衬,多层面地呈现出当地世居民族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悠久深邃的神秘基因。“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多彩贵州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如何加快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使其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从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旅游业对拉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来阐述发展民俗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资源与市场是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基本条件

1.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慨况

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四个大类:①经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生产性民俗文化;B、交易性民俗文化,;C、生活性民俗文化。②社会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社会礼仪民俗文化;B、家族民俗文化;C、村落民俗文化;

D、民间组织民俗文化;E、历法和时节节日民俗文化。③信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民间巫术、占卜类;B、民族宗教活动民俗文化;C、民间禁忌超自然事物。④游艺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民间体育竞技民俗文化;B、民间杂艺民俗文化;C、民间艺术类民俗文化;D、民间口承语言民俗文化。

从旅游业的角度和旅客感知方式,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又可以划分为五个大类:即观赏型、参与型、体验型、深层次的研讨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辅助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由以上论述可见,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一是种类多、内涵丰富,二是分布广且相对集中连片,三是原始性和神秘感强,四是特色浓郁、别具一格。所以,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开发潜力大,可打造多种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适应各层次游客的需要。

2.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分析

国际旅游游客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报告,到2010年世界旅游人数将从2006年8.42亿人增长到11亿人,而到2020年将达到16亿人。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兰贾利指出,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最重要的新兴市场,并同美国并列成为世界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国。他还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取代西班牙居第二位,到2020年将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

从国内旅游需求来看,我国大规模的国内旅游态势已基本形成。如在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到来时,席卷全国的假日旅游热潮令各界始料不及。据统计,7天内,全国的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八年后的2007年“五一”、“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游客已达到1.42亿人次,旅游收入648亿元。

贵州国际国内游客总量也呈持续增长态势。2007年1—9月贵州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比本省人口还多出1000多万,旅游总收入330亿元,同比增长47.8%,在西部各省名列前茅。全省220余家星级酒店的5万多个床位,日日爆满,许多散客一房难求。

二、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重大意义

1.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首先,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创汇多、收益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为建设积累资金、支持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和加强当地生态资源的保护,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其次,旅游业是一项关联度较高、带动性较强的龙头产业,开发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景观修建、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工艺特产、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广播宣传等行业迅速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

再者,国际客源流向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游客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从高收入地区流向低开发地区。贵州少数民族分布的大多数地区经济都较为落后,开发旅游业,可以从国际国内经济发达的高收入地区的游客身上获取一部分收入,并将这些收入向生产投资和生活消费形态转化,从而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连锁反应”作用,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2.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产业调整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业所依托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要相互协调配套才能发挥其作用。由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使其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促进和带动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配套发展,使原来聚集程度很小的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相对增长,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低效益向中层中效益甚至高层高效益升级。据有关资料表明,每增加1名旅游从业人员,需增加4~5名间接从业人员。因此,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不仅可以扩大就业,而且还可以促使民族地区人口直接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3.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人文资源的传承和保护

贵州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发掘新的旅游资源,从客观上要求保护自然环境、恢复和修葺原有人文旅游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不仅要大力开发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相配套的自然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自然风光、野生动物资源,建立和开放相应的自然保护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发掘、整理和提炼那些最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音乐美术、民间技艺、服饰饮食、接待礼仪等民族旅游资源,使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得以永世留芳。发展旅游业,要求旅游环境质量要优于一般环境质量,因此,必然要求旅游区维护和恢复文物古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整理和发掘人文风情,而这些对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可以起到积极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4.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和谐团结进步

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业,不但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也为贵州少数民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和谐交往提供了条件,特别是现代旅游,实质是一种地区间的文化交流。随着民俗文化旅游的兴起,可以有效地改变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长期所处的文化封闭状态,使之经常性地与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相互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不会使当地的民俗文化发生变化,反而会更加有效地保护当地文化的传承。通过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团结进步。

三、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1.交通不便,旅游通达性差。2.当前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档次低,效益差。3.部分景区遭损坏,一些珍贵的民间手工艺技术濒临失传。4.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的配套设施不完善。5.贵州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尚处在“地处深山少人知”的状态,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四、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对策

1.改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环境

(1)转变政府职能,在进一步营造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氛围的同时,运用科学发展观,联系当地实际,由政府统一协调解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等。

(2)优化投资环境,坚持自筹资金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资源,顺应国际国内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趋势,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3)在坚持保护为重点的前提下,挖掘、整理、开发优秀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把民俗

文化丰富的内涵(如民间传说、历史名人、民居建筑、民族风俗以及曾为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历史事件)转化成现代文化创意和项目策划,以文艺的手段借助传媒打造成“旅游名片”。

(4)加快旅游公路的建设步伐,公路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注重旅游公路建设,有利于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打破区域界限,联合组织策划别具一格的旅游活动,举办推介会、旅游艺术节等形式展现旅游形象,吸引招徕国内外游客,开拓市场,促进市场互动。

2.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培育旅游购物市场

(1)利用贵州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选准资源“亮点”,实施集中开发优势项目,合力打造民族特色品牌,以特色品牌带动周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亮点”的选择,既要考虑民族民俗文化的积淀、民俗民风的浓郁,也要考虑对自然景观、其他优势资源的配合。在构建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以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作支撑,赋予旅游品牌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品牌地位。

(2)以旅游为载体,高起点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研发旅游特色商品,丰富旅游购物市场。合理安排和增大购物这一旅游环节的创收、创汇能力。旅游商品不仅可以宣传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而且可以调整一定范围内的消费结构。打造出一批植根于本土的,极具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实现旅游产品的绿色化和精品化,不断增强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3.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民俗文化比较优势,(1)正确认识民俗活动、民俗歌舞艺术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民族语言、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继续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形式的演艺展示活动,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和魅力;借助旅游业的流动性强的优势,向海内外旅行商宣传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特色,开展多种渠道的宣传促销活动,辐射带动运输、宾馆、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2)围绕民俗旅游做文章、定规划、搞建设、抓经营,实现民俗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和谐发展,在人口较集中的城镇,依据民族自然村寨的特征,复制建设民俗文化旅游度假村、民俗馆等;在有条件的村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四在”农家活动,在自然村寨直接打造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生态村,使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基本保持原生状态,实现文化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3)以民俗节庆活动为依托,加强节日文化与旅游的交融,刺激消费,繁荣经济。贵州民俗节庆具有很强的观赏型与参与性,且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容易成为促销民俗文化产品的重要机会。

参考文献:

[1]李水凤:浅析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

[2]贵州年鉴.2006

[3]刘 瑞: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特征及其开发模式,科学技术与贵州旅游.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编

[4]马 波: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1999

[5]胡敬萍: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问题研究.2001

[6]王 旭:对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认识,贵州日报.2007年12月27日

第二篇:南京民俗文化旅游研究发展

#旅游资源#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Dev;南京民俗文化旅游优化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李娜,楼嘉军;(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上海200241);摘要:南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发展状况并;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优化路径;对策;南京;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StudyonOptimizationMetho;LINa,LO #旅游资源#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Development&Market200824(9)南京民俗文化旅游优化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 李 娜,楼嘉军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上海200241)摘要:南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对南京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发展路径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优化发展的原则,然后从时间角度探讨节庆资源散点式发展路径,从实体空间角度提出建立民俗文化型商业旅游区,从虚拟空间角度则指出建立虚拟民俗博物馆作为重要的补充形式。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以政策支持为前提、人才建设为根本、产品创新为核心、数字化营销为保障的四大优化对策。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优化路径;对策;南京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08)09-0850-03 StudyonOptimizationMethodsandCountermeasuresofFolk-cultureTourisminNanjing LINa,LOUJia-jun(TourismDepartmentofBusinessSchool,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Abstract:Nanjingwasrichinfolkculturalresources,butitsfolk-culturetourismdidn.tdevelopwell.Thispaperanalyzedthecurrentsituationoffolk-culturetourisminNanjing,andpointedouttheproblemsofitsdevelopmentmethods.Onthebasisoftheanalyses,theauthorsputforwardtheoptimizationprinciplesclearlyanddiscussedtheoptimizationmethodsfromtheviewoftimeandspace,andproposedfourcountermeasuresfortheop-timizationdevelopmentoffolk-culturetourisminNanjing.Keywords:folk-culturetourism;optimizationmethod;countermeasure;Nanjing1 相关研究概述和研究目的1.1 关于民俗文化旅游研究的述评

在现代旅游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下,随着旅游者对异质文化的渴求与体验欲望愈加强烈,民俗文化已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所谓民俗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某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1] 区蒙古族的民俗旅游开发提出了一些构想[8]。崔广彬和郑岩提出了辽宁省发展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的思路与对策[1];杨艳与黄震芳曾就南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及其产品开发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9]。?以具体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为研究对象,重在成功经验的总结与启示。如陆军和王林以桂林/印象#刘三姐0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创新对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性[10]。

总之,目前国内学者对民俗文化旅游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1/省多、市少0。即着眼于整个省的研究居多,具体到城市的研究偏少;o/少数民族多、汉族少0。即以少数民族或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为对象的研究居多,对于同样拥有丰富民俗文化的汉族的研究偏少;?/边缘地区多、都市少0。即西南、东北等省市的研究居多,东部、南部等大都市的研究偏少。当然,现有文献不仅对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总结和促进作用,也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1.2 研究目的

南京位于南北接壤之地,作为六朝古都,饱经沧桑,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但南京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状况却并没有人们预想中的好。如何在不断升温的民俗文化旅游市场获得竞争优势,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本文尝试以南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为优化民俗文化旅游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借鉴。2 南京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分析2.1 发展优势

第一,古都历史悠久,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如物质民俗类有秦淮风味小吃、甘熙故居等;行为民俗类有皮影戏、南京国际。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民俗文化旅游进行了相关研究,可按照研究对象大致分为3类:1以民俗文化旅游本身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开发模式、开发意义与资源保护等,具有一定的宏观指导意义。如王德刚将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总结为品牌经营、社区)历史街区、乡村、主题公园、节庆活动、/生态博物馆0等6种模式[2];黄亮、陆林等认为,民俗旅游具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文化功能

[3];杨萍从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分析入手,对民俗旅游资源 [4] 的保护内容和保护模式等进行了初步探讨。o以地域民俗 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省、市或地区层面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这类研究大多与民族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密切相关。如施仲军

[5]、朱桂凤 [6]、陈瑶 [7] 等分别对云南、黑龙江、南

宁的民族类民俗文化旅游特色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了这些民族聚居省市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问题。其它则是直接以世居的少数民族为载体来谈开发,如王珊和赵明针对内蒙古自治

收稿日期:2008-07-10;修订日期:2008-08-21 第一作者简介:李娜(1984-),女,江苏省江阴人,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系07级硕士研究生。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Development&Market200824(9)#旅游资源# 小。o理论研究落后,人才资本匮乏。一方面,南京民俗文化旅游方面的理论研究十分有限,缺乏建设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作为旅游业运作/灵魂0的人才,不论是高端的旅游产品创新人才,还是成熟的市场运作人才都不够充足,高端人才与复合人才的供需不平衡性日益凸显。以动漫人才为例,南京虽约有10所院校设置了动漫专业,但在师资力量、教材准备、学科建设方面却仍显力不从心。?政策供给不足,监管手段滞后。南京不乏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但缺乏专门为民俗文化旅游量身定做的规划,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与机制改革也相对滞后,管理体制不活,部门之间的协调还不到位,不利于民俗文化旅游的快速和健康发展。?市场运作不成熟,融资渠道单一。南京的民俗文化资源分散,尚未形成规模优势,高成长性的新兴文化服务业的发展也滞后于传统文化服务业。融资方面也存在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许多民俗文化节庆还主要依赖于财政资金,民营企业进入不够充分,大多数民营企业对民俗文化旅游市场的投资意识还比较薄弱。3 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化原则和路径3.1 优化原则

从哲学角度讲,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观为实践指导思想,遵循认识论的辩证系统规律;从经济学角度讲,要坚持以市场营销和消费群为导向,重视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因为最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才是最好的,同时注意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因果关系,使之形成良好互动。从社会学角度讲,由于南京民俗文化资源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其本身就需要/包容0,因此在优化发展过程中就要持有容纳多样理念的心,当然优化行为本身必须符合社会价值规律,必须符合政策法规、公众舆论、专家等的评价要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社会效益第一。

3.2 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优化路径

时间散点式:时间散点式是以/月0或/季0作为单位时间段,每一单位时间段里主打一个节庆活动,并开发关联市场,强调节庆资源在时间上的合理配置,尽可能地避免某一时期节庆活动过度密集,保证民俗节庆与相关旅游活动在时间上的序列性与灵活性,从而弱化因节庆活动时间的特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南京的民俗节庆众多,成为旅游节庆的不在少数,例如南京妈祖文化旅游节、夫子庙灯会、江心洲葡萄节、郑和节等,虽然都具有南京本地的乡土特色,但大多受时间约束,在内容的推陈出新上鲜有作为,亟需整合优化这些节庆旅游资源。首先,按季度来打造南京特色节庆旅游项目。以/金陵灯会0打头,领衔分散在四季的品牌节庆,春有南京国际梅花节,夏有江心洲葡萄节,秋有栖霞红枫艺术节,冬有迎新年听钟声活动。尤其要将金陵灯会做大做好,夫子庙是灯会中心,同时营造城市灯会氛围,各社区鼓动市民积极参与,既升华了民俗节庆气氛,又宣传了城市形象与旅游资源。在民俗景区(点)内,可择取地方特色显著、参与性好的南京民俗活动项目进行重组设计与包装,自主安排时间再现,为市民与游客提供真实体验,如在南京民俗博物馆用多媒体展示南京吆喝,在非皮影戏演出时间段提供游客亲手把玩皮影的机会。此外,可借节庆活动时机定

梅花节以及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南京云锦、金陵刻经、金线金箔和秦淮灯会等;而精神民俗类有南京方言、民谣5茉莉花6等,都是经过长时期创造的独特宝贵的文化财富,发展潜力巨大(表1)。南京作为/十朝都会0,有着2500年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并有/南风北俗萃于一城0之说,在民俗旅游活动要素组合中目前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有较好的城市文化品牌效应。第二,经济基础厚实,客源市场需求升级。近年来南京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民俗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一般当恩格尔系数降到50以下、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人们的文化消费在家庭整个消费中达到或超过30%,这将对旅游客源市场产生明显的影响。从相关统计数据看,南京周边的旅游市场正处于这一转变过程中。根据表2可知,南京国内一级旅游客源市场

[11] 的社会消费结构正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人们的文 化消费需求将大大增加,这为南京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第三,区位优势明显,可进入性较强。南京地处长江三角洲,这是一个服务业相对发达的区域,区域合作逐渐形成以/吴越文化0为特色的整体竞争优势,可争取到更多的国际文化资本和市场份额,其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更是方便国内外游客的进入。

表1 南京代表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11] 资源开发模式 代表性旅游资源

民俗村(街)式高淳老街、江心洲农家乐村、江宁甘村、溧水傅家边、中华织锦购

物街,等节庆集会式南京国际梅花节、江心洲葡萄节、南京夫子庙灯会、栖霞红枫艺 术节、雨花石艺术节、/迎新年听钟声0活动、妈祖文化民俗节、老 街民俗文化节、郑和节,等博物馆式

南京民俗博物馆、古代砖雕石刻展览馆、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农园展览馆、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南京雨花石博物馆,等

表2 2007年南京一级旅游市场消费结构[12]类 别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人均GDP(美元)江苏安徽上海山东浙江北京36.739.735.532.934.732.24430***648837370 2.2 现有发展路径与存在问题解析

南京民俗文化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充实,目前已经形成以下3种主要发展路径:1以高淳县淳溪老街和江心洲农家乐村为代表的民俗村(街)式,其活动特色是仿真性,使游客能亲身体验居民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间接传播南京的民俗文化。o以/夫子庙灯会0和/国际梅花节0为代表的节庆集会式,其活动特点是狂欢性,通过节庆集会的形式体现民俗文化旅游活动的多元性和多彩性。?以南京民俗博物馆为代表的博物馆式,以静态的方式多方位展示南京地区浓缩了的民俗文化精华。以上3种民俗文化旅游活动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南京都市旅游的产品内容,彰显了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

当然,在实际发展中也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制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内容创新不足,时空限制较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内容创新不足,造成产品形式的眼球吸引力不强;同时,城市传统氛围较浓,社会环境的包容度不够,现实中比较大胆的、有争议的创新行为易受遏制。高淳老街与江心洲农家乐村在地理区位上相距甚远,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夫子庙灯会0、/梅花节0等节庆活动则受时节影响较大,而民俗博物馆更因为是民居建筑而限制了实体空间上的拓展,造成客流承载量偏

# #旅游资源#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Development&Market200824(9)期举办优势民俗产品的展销会,积极开拓会展旅游市场。空间集聚式:空间集聚式是从空间地域出发,形成相对集中的民俗文化旅游地,由此带来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放大竞争能力,使之形成/区位品牌0,建立实体空间的民俗文化型商业旅游区。在城南老城区创建民俗文化型城市商业旅游区,东部和南部以秦淮河为界,西部以凤台路为界,北以白下路、建邺路为界,外加朝天宫,以夫子庙为核心,名人故居、城南民居、秦淮风味小吃、民俗博物馆汇集。旅游区规划要推崇创新,突出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商业的融合,运用创意理念和思潮,提升民俗文化品位。旅游区东部街巷密布,可根据旅游发展需要、各街巷特色及其可塑性,分别赋于美食街、古玩街、花鸟鱼虫街、土特名品街、百业街的功能,重点在于/两街一区0的打造,将民俗文化氛围、建筑常态、民众心理、视觉形象、美术内涵等创意元素注入其中。/两街一区0是:1秦淮饮食特色街)))以钞库街为重心,清理整顿夫子庙地区拳头饮食文化产品运作混乱、鱼龙混杂的现状,以市旅游局(钞库街15号)为界,东段以明清古建筑为主,巩固和加强晚晴楼、秦淮人家等老字号的百年老店,重塑秦淮风味小吃形象,限制洋快餐的进入;西段以徽派民居为主,专营茶文化,设置南京雨花茶茶楼与专卖店。o手工艺品一条街)))以贡院街为主,以及东市、西市,保持明清建筑的整体性,力推南京/工艺三宝0,强化核心景区旅游纪念品的品牌氛围,并为旅游者提供参与工艺制作、体察传统文化的机会。?民俗活动区)))拓建夫子庙展览馆,建设文化艺术演艺大厅,使之成为民间工艺展览中心的同时,也成为民间艺术教辅活动与演艺活动的重要场所。旅游区西北部传统民居密布,有基于甘熙故居的南京民俗博物馆和位于朝天宫内的南京市博物馆,是展示南京社会生活民俗与历史文化的天然平台。旅游区西南部建设南京民俗文化园作为创意基地,以政策鼓励创意工作室、民俗工艺制造企业的进驻,培育民俗文化创意企业群体,形成规模优势。通过旅游创意产业,提高民俗文化旅游活力指数与生命力指数。民俗文化园发展定位为以南京传统手工艺品为主要内容的创意设计制作、收藏展示和销售集散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教育基地,其中传统手工艺品中包括云锦、剪纸、泥塑、刺绣、木雕、绒花、金陵折扇等。可根据民俗文化资源各自的特点,大胆利用网络游戏、动漫、影视作品等形式,借此掀起旅游热潮。例如可以用民间故事、民俗景观为原型开发3D网络游戏,并辅以衍生产品的开发,也可充分利用民俗事件等,制作相关影视或动画。

虚拟展现式:在积极发展实体民俗旅游景区的同时,也可通过建立虚拟空间的民俗博物馆作为重要的补充形式。以南京民俗博物馆为例。南京民俗博物馆现以甘家大院为实体空间载体,其发展格局与规模受到较大限制。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崭新途径)))建立虚拟世界的/南京民俗博物馆0。这不是单纯的博物馆介绍网站,而是将南京民俗文化资源活生生地/移植0到网络,综合利用WebGIS技术、ARCMS技术、JSP网页制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多媒体技术设计旅游信息系统,将民俗景观和民俗节庆活动动态地呈现,并设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网上常设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数字交易与地上直接交易的立体交易系统,为旅游者提供全方位服务,由

图1 虚拟博物馆网站创建格局

此形成民俗文化资源在虚拟空间的集约化开发,获得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0。由于博物馆的外部性较强,该虚拟博物馆的网站筹建需要政府力量的推动。如图1所示,在南京市旅游局主导下,整合旅游协会、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旅游企业等的资源,共同创建和维护/南京民俗博物馆0 网站。南京民俗文化旅游优化发展对策

针对南京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笔者建议以政策支持为前提,人才建设为根本,产品创新为核心,数字化营销为保障,相互配合,形成四大优化对策,共同推动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4.1 前提性对策)))政策支持 首先,要高调亮相政府对民俗文化旅游鼎力支持的态度,科学规划,高端策划,制定适合南京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政策。其次,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与行业组织监管力度,建立一个能够调动各方参与、实现互利共赢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机制,动员整合多种经济资本进入民俗文化领域,通过旅游这一载体,使民俗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合理有效的转化。4.2 根本性对策)))人才建设

一方面,以南京各科研机构与高校为重心,以企业培训机构为辅助,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多/出0人才;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0战略,营造宽容的社会氛围,建立鼓励创新、尊重个性的社会文化,并根据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柔性0流动的特征,改革人事制度,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积极/留0住人才,为民俗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资源,第三通过发挥人的创造力,将文化元素与高技术相结合,推动民俗文化旅游多元化发展。

4.3 竞争性对策)))产品创新

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层次和价值认同差异度,有针对性地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特别是旅游纪念品的创新设计可着手于3个方面:表现形式创新,利用编织、画、雕等形式为游客提供更多参与机会;外在形式创新,将创意理念融入设计包装中,增强视觉冲击力与吸引力,例如将梅花作为邮戳图案,既实用又可展现南京独特的梅文化风情;品牌创新,搞好优质商品的创新设计生产,创设只属于南京的拳头产品,主推/工艺三宝0)))云锦、剪纸、仿古雕。

(下转第811页)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Development&Market200824(9)#专题研究# [9]辜寄蓉,范晓.九寨沟旅游景观资源保护和规划中GIS的应用[J].地

球信息科学,2(102(2)B100-103.[10]唐俊雅,伍世代.旅游管理信息化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2,18(3)B89-92.[11]张兴平,杨建军.杭州市区旅游交通网络空间分析及其对策[J].浙

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0,27(4)B438-443.[12]王铮,蒋轶红,王瑛,等.旅游域模型及其结合GIS的应用旅游学刊

[J].2002,17(2)B57-62.[13]王鹏,戴学军.GIS的中国旅游流信息系统的建模方法研究[J].衡

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6)B91-93.[14]李君轶,马耀峰.基于G1S的区域旅游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2)B115-120.[15]陈著.基于GIS的福建省旅游信息系统研究[J].经济地理,2002,22(1)B120-123.[16]罗怡.昆明市旅游信息系统(KTIS)的设计[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2001,26(3)B57-60,65.[17]罗平,黄耀丽,等.区域旅游信息查询系统的开发[J].佛山科学技术

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3)B44-48.[18]罗平,何素芳,等.佛山市旅游信息系统开发[J].热带地理,2002,22(2)B181-184,191.[19]黄怡然,黄杏元.基于Internet的旅游信息系统研究[J].计算机应用

研究,2000,17(1)B114-117.[20]杜文才,YairGabay.基于因特网GIS、可扩展、可协同工作的旅游信

息系统[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24(5)B44-48.[21]刘丹,彭黎辉,等.基于WebGIS技术的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J].计

算机与现代化,2001,(S)B67-72.[22]罗冰.基于WebGIS的云南省旅游信息系统的模块设计及算法实现

[J].地矿测绘,2003,19(1)B10-13.[23]黄耀丽,郑坚强,罗平,等.GIS和多媒体技术结合在旅行社产品销

售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3,(8)B175-177.[24]严寒冰,刘迎春.基于GIS的旅游导游服务系统设计[J].浙江工程 学院学报,2000,17(3)B177-181.源与环境评价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特别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空间结构分析、可持续评价、旅游地理信息系

统构建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目前GIS在旅游资源评价领域的应用还处在纯GIS技术实践的尝试阶段,尚未形成GIS与旅游资源评价相结合的有力整合,也未建立起学科交叉的交流体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GIS技术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只是把GIS作为一门技术;o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很多应用仍处在尝试性阶段;?人们对这一学科的认识还较陌生,对学科交叉的广阔前景还没有足够的审视。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GIS科学不断走向现代化、系统化、高技术化,GIS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将不断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姚长宏,杨桂芳.GIS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及展望[J].自然杂志,2002,24(4)B231-233.[3]何华春.RS及GIS技术在风景区规划制图中的应用[J].中南林业调 查规划,2002,21(4)B40-42.[4]金丽芳,刘雪萍.3S技术在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园林, 1997,(6)B23-25.[5]林绍华.长乐市旅游资源类型符号设计及其在GIS平台上的实现

[J].福建地理,2000,15(2)B47-48,26.[6]杨枕,许振文.东北地区科普旅游电子地图的设计与实现[J].长春师

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2(1)B52-56.[7]严寒冰.GIS的应用研究[J].浙江丝绸工学院学报,1999,16(1)B37-40.[8]钟林生,肖笃宁.乌苏里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J].自

然资源学报,2002,17(1)B71-77.(上接第852页)4.4 保障性对策)))营销数字化 数字化营销是基于高效创意,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数字化技术进行营销的新型营销模式,是应对互联网宽带时代竞争的最佳手段。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要确立以消费者体验为导向的主题定位,有机组合数字化营销方式。QQ秀所使用的道具、服饰、佩饰、场景等,具有强大的品牌传播力,蕴藏着无限商机。南京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以利用腾讯这个巨大的虚拟形象平台置入广告,推出/金陵十二钗0QQ秀形象、南京民俗主题包等,借以宣传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构筑南京民俗文化形象,创建品牌。

参考文献: [1]崔广彬,郑岩.辽宁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满族研究,2007,(1)B31-38.[2]王德刚.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民俗研究,2003,(1)B51-58.[3]黄亮,陆林.民俗旅游的文化功能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 19(1)B127-130.[4]杨萍.再论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层次、措施及模式[J].经济问题探

索,2004,(4)B113-115.[5]施仲军.云南民俗文化旅游发展问题浅识[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6,22(3):115-118.[6]朱桂凤.论黑龙江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学术交流,2006,(11)B111-113.[7]陈瑶.南宁民俗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J].广西轻工业,2007,(9)B 115-116,123.[8]王珊,赵明.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6)B54-55.[9]杨艳,黄震芳.南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商业现代

化,2006,(458)B198.[10]陆军,王林.创新:民俗文化旅游整合开发的原动力[J].桂林师范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0(4)B140-143.[11]南京市旅游局,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旅游资源[M].北

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12]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公报[EB/OL].http://www.xiexiebang.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中学教育、行业资料、生活休闲娱乐、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71南京民俗文化旅游优化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等内容。

第三篇:浅谈山东民俗文化与山东旅游发展

摘要 :通过对民俗文化旅游概念、发展现状的了解,理解山东民俗文化的内涵,重视山东民俗文化发展所带来的的效益。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端午节“小长假”即将来临,济南很多景区,纷纷策划推出与民俗有关的活动。工作人员为游客精心扎制香囊,并制作端午粽子美食,还组织划船比赛,邀请演艺团体进行歌舞表演等,庆祝古老的端午节[1]。可见民俗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大热点,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民俗文化旅游,尤其是山东民俗文化旅游,它的发展是怎样,对经济发展又有什么作用呢?

1、民俗文化旅游概述

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它具备民族地域性、审美观赏价值、民族文化内涵三大特点。

2、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包括岁时节日民俗、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游戏娱乐等内容 [2]。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民俗作为民间传承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文化与民俗的结合就成为现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娱乐、精神等方面的需求。例如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兴起的旗袍,如今已成为展示东方女性美的标志性服饰,充分体现出求审美的需求。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每年举行那达慕大会,设立摔跤、赛马、射箭等比赛项目,充分体现了民俗的娱乐性 [3]。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祖国壮丽山河的宏伟,会让游客内心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充分满足了精神需求。

3、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刚刚起步。不过,在民俗文化开发过程中我国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像深圳开发了中国民俗文化村,是国内第一个荟萃各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游览区。24个村寨全部按照1比1的比例修建,他们从基层机构到每个村寨的头头,都是名副其实的民俗专家,表演者和操作者大都是原汁原味,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

山东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以此为基础的民俗旅游活动也类型多样,丰富多彩,而且各地的民俗旅游内容、形式不一,因此,很难全面、确切地描述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参照山东民俗旅游产品的分类,笔者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山东民俗旅游的概貌。

(一)民俗博物馆旅游

这是比较易于操作的民俗旅游形式。它主要是把各种民俗器物陈列、展览给旅游者观赏。主要有安丘的石家庄民俗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青岛民俗博物馆、淄博陶瓷博物馆、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等。

山东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地下蕴藏着许多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为各具特色的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目前山东省已经有170多个博物馆,不仅数量在全国各省市名列前茅,而且种类齐全。各类综合性博物馆,历史、自然、科技、艺术、人物、民俗及遗址博物馆应有尽有,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类型齐全的“博物馆旅游网”。除了上文提及的外,山东省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青岛海军博物馆、青岛海产博物馆、临淄齐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也是各地比较有代表性的博物馆。

(二)节庆民俗旅游

这是山东民俗旅游的主体,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效益最好。其下又可分为传统节庆旅游,现代节庆旅游、新兴节庆旅游、假日旅游(如双休日、黄金周等)。山东主要的旅游节庆有潍坊国际风筝节、济南千佛山庙会、趵突泉灯会、大明湖荷花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泰山国际登山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烟台国际葡萄酒节、菏泽国际牡丹花会、青岛海云庵糖球会、天后宫民俗文化庙会、荣成国际渔民节等。

(三)婚俗旅游

对于旅游者来说,婚俗旅游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参观博物馆等景点陈列的有关婚姻习俗的器物,二是观赏婚俗表演,三是亲自参与婚俗活动。新婚旅游是山东婚俗旅游中的主体,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为旅游者表演山东传统婚礼,二是为旅游者举办山东传统的结婚典礼,它富有乡土气息,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色彩。

曲阜于1987年推出的古典婚俗旅游独具特色。新郎家设在孔府饭店,新娘家设在阙里宾舍,按鲁国传统婚仪举行婚礼,一路吹吹打打,欢天喜地,煞是热闹。微山湖举办和表演水上人家的婚礼。安丘石家庄民俗旅游村和青云山民俗旅乐园等地也为游客操办婚礼,表示抢新娘等活动。

(四)渔家乐

“渔家乐”在长岛、威海和日照开展得较好。长岛县是山东唯一海岛县,其“渔家乐”的民俗旅游活动让游客观赏渔家民俗文化,品渔家生活风情,游客还可以参观渔民网箱养鱼和筏式养殖项目,观看和参与渔民舞龙、扭秧歌、吹渔家号子、尝渔家风味小吃等民俗活动。日照王家皂民俗旅游村则推出了以“吃渔家饭,乘渔家船,住渔家屋,干渔家活”为内容的民俗旅游。威海的环翠区、荣成河口、石岛等地也开展了“住渔家屋,吃渔家饭”、垂钓、赶海等渔家生活民俗旅游。

(五)农家乐

山东的“农家乐”民俗旅游颇负盛名,旅游者可住农家炕,吃农家饭、做农家活,欣赏农家小戏,参观民俗博物馆,体察民风乡情,领略田园风光。“农家乐”在泰安、枣庄、临沂开展得较好。地处内陆地区的安丘、泰安、枣庄、临沂等地则因地制宜地开展“农家乐”民俗旅游。安丘石家庄民俗旅游村推出的“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做农家活、随农家俗”的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泰安的埠阳庄也开展了“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民俗旅游活动。近年来,枣庄、临沂也开展示以农村家庭为主体的民俗旅游,如峄城“万亩石榴园”内的王府山村、蒙阴的桃花峪村和八达峪村等。

(六)民俗村、民俗主题园旅游

本类以民居建筑为基础,包括古村落、民俗村、民俗主题公园等形式。比如济南的朱家峪、九顶塔民俗游乐园,潍坊的杨家埠、青云山民俗游乐园,淄博的原山等地。这一类型的民俗旅游在山东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景点或景区还不多,但发展潜力很大。

4、山东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模式

1、积极推进城市公园、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免费向游客开放。各重点旅游城市需率先建成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游客集散中心,增强科技支撑和游客自助服务功能。在城市旅游中心、城市旅游消费街区等城市旅游集散地科学布局旅游厕所,设置多语种的旅游交通标识,2、乡村旅游方面,打造一批旅游小镇和乡村旅游点。旅游业将带头保护一批原生态的海岸、湖泊、山岳、乡村类项目,以高度的生态自觉积极融合环保、农业、林业、水利、海洋与渔业、住房建设等部门和行业,打造山东生态旅游的新形象、新优势。

3、发展旅游经济,即眼球经济和形象经济,“泉城济南”、“中华泰山天下泰安”、“仙境烟台”、“文化济宁”、“走遍四海还是威海”、“亲情沂蒙”、德州“中国太阳城”、聊城“江北水城”、莱芜“航空运动之城”等一批城市旅游形象品牌,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知名度,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5、山东民俗文化旅游带来的的经济效益、在山东,旅游发展氛围日益浓厚,连续四年数千亿元的旅游投资开始产生综合效益,旅游业拉动内需的作用进一步增强。2012年,山东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满足消费需求,全省累计完成旅游投资1230亿元,枣庄台儿庄古城、青岛方特欢乐世界、海泉湾、德州齐河泉城极地海洋世界、济南万达城市综合体、恒隆广场、烟台亚沙会配套项目建成开业。与此同时,山东越来越注重深化与大旅行社的战略合作,“好客山东贺年会”、“好客山东休闲汇”的成功创办,成为旅游引导消费的品牌节事。2012年的贺年会,每天拉动各类消费收益超10亿元,带动交通、文化、商贸、体育等消费快速增长。

6、山东民俗文化发展的成功案例

1、山东潍坊围绕风筝、年画、剪纸等主打产品,在品种、花色和规格等方面进行了突破,获取不错的经济利益,尝到了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甜头。

2、山东青岛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如胶州的明代城隍庙、崂山的道教文化等;民间艺术丰富多彩,胶州秧歌,胶南剪纸等,节庆活动众多,像海云庵糖球会,天后宫庙会,金沙滩文化旅游节,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市内拥有众多的德式建筑,还有“万国建筑博览馆”之称的八大关建筑群。青岛的名俗文化旅游带动了青岛经济的发展,使青岛为众人所知。

第四篇:论贵州旅游业发展

论贵州省旅游业经济政策——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背景资料简介

贵州素有中国“公园省”之称,山川秀丽,气候宜人,食品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非常优越的条件。但是,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阻碍旅游发展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要使得贵州旅游业持续又快又好发展,并把贵州建设成为一个旅游大省,那么,解决旅游发展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是当前贵州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基本情况分析

1、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贵州在2007年全省共接待旅游者6262.89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12亿元人民币。全年旅游收入净增124亿人民币,比2006年增长47%;相当于全省GDP的18%,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各项指标均居西部12省区之首。旅游正在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

目前,全省重点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数据显示,目前贵州省已开展经营或已进行规划的有477个旅游区(点),其中有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2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个;全省旅游星级宾馆

饭店数量达240家、旅行社达194家、旅游定点接待汽车810辆,旅游直接从业人员7万余人。

2、贵州旅游业当前存在的问题(1)、观念滞后、体制创新不足贵州宏观管理部门对全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缺乏统筹规划,对旅游市场需求特点缺乏科学分析和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无规划开发、无序开发、低层次开发问题严重,致使贵州旅游资源的优化结构与整体优势较差。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贵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拉动贵州旅游经济必然首先要求观念的转变、体制的创新。贵州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显然还未完全打破陈旧的发展观念及模式,在旅游市场培育方面并未形成足够的认识和创新的思维,大旅游产业观念还未真正树立。

(2)、旅游形象定位不明且宣传力度不够所谓旅游形象,就是指旅游产品及服务等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整体印象,正确地确定目的地产品的旅游形象有助于旅游业的成功发展、带动旅游经济提升。许多着名的旅游国家或地区成功之处就在于其鲜明的旅游形象定位。贵州旅游业逐步认识到旅游形象定位的重要性,所以自旅游事业开始起步,就尝试为贵州的旅游形象进行定位,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定位,为旅游宣传找到一个突破口。于是八十年代中期,贵州提出了探溶洞奇、观瀑布美、享民族情”的宣传口号,旅游定位是“山水风光与民族风情相结合”;大家都说贵州的旅游资源比

起云南、广西毫不失色,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让广西俨然成为老大;“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第一春城”的口号撑起云南热火朝天的旅游事业。但贵州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的旅游形象定位,打出具有特色的促销口号,许多景点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阶段。

(3)、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性众所周知,贵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神秘壮美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以及悠远丰富的历史文化。但可惜的是贵州在发展旅游业,塑造旅游形象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忽视了深层次挖掘资源的文化性。这也是我们和旅游业发达省份产生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昆明举办的“世博园”、杨丽萍领衔主演的“印象·云南”把云南省的旅游文化产业介绍给了全世界。可提到贵州,游客却很难想到贵州代表性的旅游文化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对策

1、在新形势下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

贵州旅游资源的丰富性、特色性,为把贵州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支柱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但贵州旅游业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产业优势,经济效益的获取也远未达到预想目标。因此,贵州旅游业在新的形势下,应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突破障碍,使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

(1)、强化旅游大管理意识贵州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对旅游业实施全面、全方位、权威性的管理,覆盖全行业,对市场的多层次发挥作用,形成调控体系,实现由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相关部门共同管理旅游的方式转变。旅游的综合性 和依托性使行业跨度大、行业界线模糊,旅游市场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多,旅游管理部门不可能包揽其它管理部门的职能,对旅游市场的有效管理必然是一种联合管理,应处理好旅游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管理的关 系。相关部门必须把涉及到本部门旅游方面的管理作 为自己份内的事来抓.职责到位.形成有效的旅游管理体制(2)、塑造旅游形象,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尽管贵州在塑造旅游形象的道路上走得很艰难,而且成效甚微。

但笔者认为贵州还是必须坚持塑造出一个鲜明、易记的旅游形象,因为形象树立对于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在旅游开发时都是追求一种将整体而非若干景点作为旅游吸引力因素来推动市场,依靠形象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贵州过去塑造的旅游形象、打出的宣传口号变化太多、特色不明。如今贵州旅游形象定位应站在全国这个角度,从旅游者心理感应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考虑,贵州旅游形象设计既要符合自己的资源特色和历史文脉,又要对市场有吸引力。在对外进行旅游宣传时,应在建立一个总体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再针对客源市场的特征予以区划。如贵州的总体旅游形象可定为“神奇贵州多彩风”,然后针对沿海地区推出“原生态自然风光、五彩民族风情”形象;对中原市场推出“绿色喀斯特王国、秀美山水之乡”形象。诸如此类,让贵州首先在世人心中留下一个深刻旅游形象后,又在不同的客源市场拥有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旅游吸引形象。

(3)、突出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当前在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经济注入的文化

内涵越多,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越高,竞争力就越强。贵州的旅游文化本底是丰富的,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特色文化资源。但现在缺乏挖掘、整合及宣传。贵州可在红色文化、古镇文化、夜朗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屯堡文化、酒文化等方面深度挖掘,让贵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紧紧缠绕在一起。在挖掘整合基础上,要将贵州旅游文化性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推广出去。其中,举办文化节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文化节是结合地方特有人文资源与文化资产所举办的节庆活动,唤起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更成为观光客的主要吸引力,2005年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所推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就是一个成功的示例,它为贵州旅游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元素,提升了贵州旅游的文化和品位,但该节目在画面精致性、市场运作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要想打造贵州旅游品牌,提高贵州旅游经济效益,仅凭一个黄果树瀑布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贵州拥有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产品

(四)、总结 为了促进和扩大居民消费,继续增强国内需求增长。要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发挥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潜力,为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一是增强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既要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又要努力增加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完善并严格执行不同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和对困难群体的扶

持力度。二是大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商品流通设施、商业网点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继续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推行医疗服务价格、非义务教育收费决策听证制度,合理确定价格和收费标准。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活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满足不同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推动存量住房交易。鼓励居民汽车消费。推行电信普遍服务,促进农村和边远地区电信消费。继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发展体育和文化产业,鼓励居民扩大旅游、体育健身和文化消费。

第五篇:贵州旅游发展预计

贵州旅游发展预测

贵州是我国旅游地类型最丰富、聚集度较强的地区,无论是自然旅游地、历史名胜旅游地、城市观光旅游地,还是民族风情旅游地,都是应有尽有,而且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品位也非常高,并且具有鲜明的特点。尤其是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是成为贵州旅游的特色。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9.7%,其中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省苗族有430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的48.1%,是全省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贵州布依族有279.82万人,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4.17%;贵州的侗族有162.86万人,占全国侗族人口的55.01%。各民族丰富而各具特色的文化积淀使贵州拥有“文化千岛”的美誉。因此此次对于贵州旅游业的预测与分析我们组主要注重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

一、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特别是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贵州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拉动三产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所占的份额也愈来愈大。到2008年底,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的旅游人数达3847万人次,收人达275亿元。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已逐步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旅游交通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民族地区先后建设并开通了大兴、黎平、荔波、兴义四个支线机场和凯麻、凯玉、关兴等高等级公路。到2008年底,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等级公路里程达30262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658公里。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更加便捷、舒适的营运条件,使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二)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精品。

随着全省旅游精品战略的实施,按照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全力打造民族地区旅游精品。成功申报了荔波“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与新西兰政府合作打造了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项目;民族地区一批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多民族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投入市场,逐步成为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新品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举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推荐发展中的荔波、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已成为贵州旅游的精品线路。

(三)旅游的内涵不断升华,外延不断拓展。

随着“多彩贵州”系列活动的深人开展,民族地区旅游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自然风光,民族歌舞、民族节庆、民族习俗、民族餐饮已成为贵州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全省重点推荐的苗族姊妹节、侗族萨玛节、布依族六月

六、水族端节、彝族火把节等10个重点打造的民族节日已逐渐成为人们倾心向往的旅游项目;黔东南州通过成功举办两届“中国·贵州原生态民族艺术节”,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多彩贵州风”系列文艺节目为国内外游客奉献了一台丰盛的民族歌舞大餐,展示了贵州厚重的民族元素;以苗族酸汤鱼、侗族腌肉系列、布依族狗肉为代表的民族餐饮;以刺绣、蜡染、银饰为代表的民族工艺品也已成为贵州旅游不可缺少的品牌。

(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民族地区的共识。

旅游业是世界公认的无烟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民族文化的弘扬提供有效的平台和载体,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已逐步引起了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列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随着对旅游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在民族地区形成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乡村旅游、民族节庆旅游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旅游业已成为民族地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成为解决民族地区“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

抓手,切切实实为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路子。

二、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贵州民族地区的旅游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等资源优势相比,发展仍然十分缓慢,还有许多急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形象渐趋明显,但资源开发整体不足,产业结构和质量有待提高。虽然随着旅游业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日益明显,全社会的旅游意识不断增强,但仍然存在景区供给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数景区过分专业化,只能就景看景,忽视了旅游的参与性、休闲性、趣味性。还有些景区的建设多个部门参与,人工景点与资源风格不协调,只注重数量型扩张,目标分散,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系列。以贵阳为例,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省会城市,国内外很多游客想在此领略多彩贵州的民族文化魅力,体验多彩贵州的民族文化生活,但却没有一处集餐饮、歌舞、娱乐于一体的展示场所;又如民族村寨的开发,则表现为“到处有看点,处处相雷同”,既没有凸现特色又不能形成规模。

(二)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但缺乏统一规划和协作,难以形成“合力”和整体优势。改革开放以来,贵州民族地区的发展大大改善了旅游业的硬件设施和旅游景点的环境质量,基本形成了一定档次和规模的旅游饭店服务体系,但各自为阵的情况较为普遍,难以形成综合性效益。以黄果树景区为例,虽然将天星桥、黄果树瀑布、徒坡塘景区连成一体运作,但以一日游为多,游客到景区走马观花,不仅劳累,而且看不到景区全貌,也无民族文化领略;而从该景区的综合旅游价值来看,如能增加民族文化元素,则完全可以安排二日以上行程,让国内外游客不仅观赏到景区的自然风光全貌,还可以领略到当地布依族、苗族的民族文化内涵,从而提高旅游的档次、价值和综合效益。

(三)旅游资源开发初具规模,但大旅游产业观念还未形成,旅游基础设施缺乏限制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还处于不完整、不深人、不对称的初级产业化阶段。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行业。从现状看,一方面是管理的交叉重复;另一方面又形成了管理上的空白,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尽管民族地区的一批景区(点)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但发展极不平衡,各景区在产品建设、配套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精品旅游产品数量不多,特别是对国内外市场吕海梅廖继红:贵州旅游业发展应打好“民族牌”具有吸引力的深度体验型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够。民族地区虽已建设一定的旅游服务设施,但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旅游旺季表现尤为突出。以交通为例,旅游受交通的影响十分敏感,目前贵州省民族地区交通运输还未形成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机场、航线、火车车次均少,旅游旺季难进难出,有些景点至今未通高等级公路,境外旅客绝大部分不能直达贵阳,制约了人境旅游的发展。又以住宿接待条件为例,除了省会贵阳已经建有一批条件好、档次高的酒店之外,其余地方接待条件均有限。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生产、经营缺乏统一管理,普遍存在档次低、包装差、品种单调等问题。

(四)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由于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起步晚,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高速度与低质量、结构与功能失调并存;旅游业的发展与其突出的资源优势不相称;缺乏高素质的促销、管理、导游人才。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制约着旅游市场的拓展。近年来虽由省、市政府牵头举办过不少旅游推介促销活动,但仍显不够,贵州旅游形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仍不高。民族地区旅行社企业散、小、弱、差,在旅游市场的开拓上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和营销思路。

(五)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破坏,原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刻不容缓。贵州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得天独厚,对海内外旅游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手段,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许多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正在逐步失传、变异或淡化,民族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迫在眉睫.三、民族文化对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潜力的分析

在贵州这个多民族聚居省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既有较高文化价值又各具特色的谚语诗歌、神话史诗、音乐舞蹈、节日庆典、民族体育、民族服饰等,其中蕴藏的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奥秘,构成了贵州极为丰富、最具魅力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一是民族节日丰富多彩。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400多个,集会地点1000多个。二是民族歌舞绚丽多姿。著名的有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土家族哭嫁歌等。三是民族建筑风格迥异。尤以侗族鼓楼、布依族石头房、苗族吊脚楼等最具特色,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建筑艺术的精华”。四是民间工艺美术精湛、繁多。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有腊染、刺绣、挑花、漆器、陶瓷、箫笛等,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实用性,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工艺品。五是民族饮食特色鲜明。如凯里酸汤鱼、花江狗肉、水族韭菜包鱼、侗家腌肉系列等,极具开发潜力。

总之,民族文化的价值性、独特性、长期性构成了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潜力,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贵州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到民族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潜力来分析,民族文化将成为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加快贵州旅游业发展应打好“民族牌”。

下载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贵州旅游发展之我见(推荐)

    贵州旅游发展之我见 贵 州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浓郁的民族风情、秀丽的自然山水、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无与伦比。贵州的诸多旅游景点因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呈现出多种特......

    论旅游发展业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论旅游发展业与城市规划 *** 洛阳理工学院工程管理系B120801班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中国旅游发展业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分别阐述了旅游发展业与城市规划各自的发展。论述了现......

    浅谈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

    浅谈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1-8-1信息来源:中国集体经济 作者:雷雪君 摘要:贵州是一个欠开发、欠发达的省份,其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决定了贵州在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上将很......

    发展大旅游 打造贵州大品牌

    发展大旅游 打造贵州大品牌 来源: 巅峰智业更新: 2013年04月10日 贵州发展旅游业始终坚持五句话: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造福一方百姓,促进一方经济,推动一方发展。体现了在......

    如何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如何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机关幼儿园张美用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长期发展缓慢,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要发展,结合实际本人认为,教育观念要更新,地年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

    论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大全)

    论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以宝山石头城为例08级5班 08068005 王俏摘要: 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也是变异文化,它是认识和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更是关注现实人生、变迁滞后文化的......

    论鄂尔多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论鄂尔多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学专业: 姓名:叶晓波 学号:指导老师:马思睿08级旅游管理00860001论鄂尔多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引言 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原煤生产和......

    酒业品牌整合营销发展论

    酒业品牌整合营销发展论 中国的葡萄酒品牌排名每年都会有一些小小的变化,但是大企业依然还是稳坐排行位置。与以往相比这次排名更加符合科学性与前瞻性,也更加接近国际普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