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资兴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思考
对资兴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思考
作者:何辉 金显光文章来源:资兴统计局更新时间:2011-10-18
近年来,资兴市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资兴服务业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对资兴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一)服务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速度平稳较快。2010年,资兴市服务业增加值(本文将服务业视同第三产业,下同)35.95亿元,是2005年的2.17倍;总量在郴州市排第5位。按可比价格计算,资兴市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95.9%,年均增长14.4%;年均增速在郴州市排第5位,高于郴州市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积极改善。一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提高。2010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1.85亿元,比2005年增加6.5亿元,增长1.2倍;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2.95%,比2005年提高0.58个百分点。二是金融、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蓬勃发展。金融业有序拓展。资兴浦发村镇银行成为浦东发展银行在湖南省开业的第一家村镇银行,为资兴市金融业注入了新的活力。2010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86.08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81.3%,年均增长12.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60.05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97.1%,年均增长14.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36.32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93.5%,年均增长14.1%。旅游业不断提质升级。2009年东江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突出东江湾景区开发,建设了寿佛寺、湘南植物园、五岭农耕文明博物馆、风情酒吧一条街等一批休闲旅游业项目建设,东江湾正逐渐成为郴州市新兴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2010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09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66.1%,年均增长10.7%;实现旅游总收入18.94亿元,比2005年增长106.8%,年均增长15.6%。房地产业成就了东江新城。资兴充分发挥东江湾“一湾两岸”滨水特色,高品位开发了一批滨水房地产项目,东江新城正在崛起,东江湾开发成为郴州“两城”建设的一大亮点。“十一五”时期,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8亿元,年均增长74.8%;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53.4%。
(三)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突出。一是服务业成为税收增长的重要支撑。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税收收入4.01亿元,比上年增加1.99亿元,增长98.1%,对全市税收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84.1%;服务业实现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比重达到37.8%,比上年提高13.3个百分点。二是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由于就业领域广阔,可以容纳不同知识层次的劳动力,不仅吸纳了大量新增劳动力,而且吸纳了部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大幅增加。2010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8.29万人,比2005年净增1.83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净增人数的75.0%;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达35.0%,比2005年提高4.6个百分点。
(四)限额以上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日益提升。2010年,全市限额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不包括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下同)45家;实现收入6.62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年末资产总计31.21亿元,增长14.1%;年末固定资产6.07亿元,增长6.8%;年末从业人员4206人,增长4.7%。
二、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业比重呈下降趋势。2005-2010年,资兴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8.1%、29.3%、27.8%、26.7%、25.8%、23.0%,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资兴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低于全国、全省、郴州市平均水平20个、16.3个和10.4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工业基数大、增长快限制了服务业比重的提高。资兴工业基础较好,200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2%,比服务业比重高23.1个百分点。近年来,资兴市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2007-2010年连续四年居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先进行列。“十一五” 期间,资兴现价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0%,比服务业快10.1个百分点。2010年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达63.6%,比2005年提高12.4个百分点,导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下降5.1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投入相对不足。近两年,资兴服务业投资增速均超过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但从整个“十一五”期间来看,资兴服务业投资增速仍落后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导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徘徊下降。“十一五” 期间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33.8%,低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5.2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3.1%,比2005年降低7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结构仍然欠优。资兴市以传统的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2010年批发零售、金融业、房地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等相对传统业态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69.7%;科技信息业、中介服务等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基础比较薄弱;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四)发展基础薄弱,综合竞争力不强。资兴城市布局较分散,规模小,集聚度低,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加之资兴人口基数小,外来流动人口不多,城市人口总量不大,服务业缺少大发展的条件和动力。较小的城市规模和较低的聚集度,影响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由于现代服务业的聚集性和规模特性,比较而言,郴州大市占有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随着郴州大道扩改工程的竣工通车,进一步加快了资兴的“融城”步伐,郴州服务业的发展对资兴产生越来越大的虹吸效应,将在一定程度上挤占资兴的现代服务市场。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建议
(一)科学调整服务业布局。一是打造东江现代服务产业园。东江是资兴城市与经济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从对接郴州“两城”建设和东江湾独特的生态优势出发,东江湾应定位为郴州市新兴的休闲、商贸、宜居区,提速该区域“退二进三”步伐,重点发展旅游、研发设计、创意设计、综合物流、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产业,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推进东江加工贸易园向东江现代服务产业园转变。二是提升唐洞和鲤鱼江中心集聚区。唐洞和鲤鱼江是资兴城市人口集聚区和商贸中心区,是资兴传统服务业的集聚地,发展新兴服务业的潜力区。唐洞市区作为全市经济文化中心,重点要改造提升商贸、餐饮、房地产等传统产业,挖掘和培育金融、教育、文化、健身、娱乐、社区服务等新兴业态。在鲤鱼江要继续做大做强商贸、物流、信息服务等产业,着力提高服务品位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商业重镇的辐射带动功能。三是做强兴宁、三都、黄草等功能节点。这几个节点分别处于资兴东部、北部和南部乡镇的中心枢纽位置,服务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周边乡镇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兴宁要以农业生产服务为切入点,进一步发挥好东部乡镇农产品集散中心作用。三都以服务工矿区生产生活和农业生产为重点,提升发展商贸物流、社区服务、农业生产服务等行业。黄草要大力发展农家休闲、生态观光等休闲服务业,进一步强化旅游重镇的功能。
(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资兴经济基础较好,特别是工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生产性服务需求不断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具备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是优先发展物流业。高标准规划建设江北工业园物流基地、鲤鱼江物流基地、罗围物流基地三个物流基地。二是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在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主渠道作用前提下,稳妥推进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积极引进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资兴设立分支机构,探索组建新的担保公司、创投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金融机构,逐步形成以国有金融机构为主、地方民间金融机构为辅的金融服务体系。三是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要把科技事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鼓励支持社会各界投资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服务业。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帮助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
(三)加快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一是改造提升旅游业。全面突出旅游业领军作用,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资兴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先行产业、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来重点发展。以生态休闲为取向,加快建设中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今年,资兴市已启动“东江湖国家5A级景区”。要对照创建要求,精心建设好东江湖核心景区,着力打造生态休闲特色项目,彰显东江湖魅力与活力,精细提质好雾漫小东江这个原生态“极品”,精致完善好景区配套设施。同时要充分挖掘东江湾的水文化潜质,特别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东江湾独特的滨江特色与冷气优势,美化、亮化东江湾夜景,丰富夜游东江湾项目,着力打造欢乐亲水、清凉避暑、梦幻休闲不夜城,建设好滨江休闲“基地”。二是积极发展文化产
业。建立健全覆盖城乡文化设施网络,加快东江湖水博物馆、摄影展览馆等一批体现资兴特色的文化体育标志性设施建设。大力挖掘寿佛文化、农耕文化、古南岳文化、山水文化等资兴特色文化,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特色文化带动旅游发展。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现代传媒等高新文化产业,形成强势的文化产业实体。
(四)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一是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进一步优化唐鲤东中心城区商业布局,发展壮大中央商业区,引导商业集聚分类发展。结合高档商业地产开发,在唐鲤东区域各规划建设2-3处单体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着重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百货商场、连锁专卖店、购物中心、餐饮娱乐休闲中心的进驻,形成新的标志性商圈,打造资兴对外形象的新名片。二是积极培育新兴消费热点。紧扣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汽车家电、社区服务等新兴消费业态,促进消费结构转型升级。
(五)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是进一步统一全市对发展服务业的认识,全面强化服务业与一、二产业发展融合互动意识,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健全工作机制,形成重视服务业发展、合力推进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和格局。二是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的力度,根据资兴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积极谋划、筛选、储备一批前景良好的服务业大项目,强化包装推介,大力招商引资。三是加大服务业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对大税源、大品牌、大龙头的服务型企业,在投资、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扶持,在各行业、各领域培育一批支撑作用大、带动能力强、品牌效应好的龙头型服务企业。要充分利用先行先试34条政策,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降低服务业准入门槛,努力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吸引外地大型购物中心、专业超市、综合百货来资兴投资兴业。四是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化,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大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建设的规模,扩大经济适用房享受对象,鼓励农村居民进城购房,吸引外来人员到资兴置房兴业,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规模。
第二篇:对资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思考
对资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思考
作者:金显光文章来源:资兴统计局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目前,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包括科技、财政、税务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确定的高技术行业企业、省以上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项目)企业等三类企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也是资兴市建设新型工业产业基地的关键。
一、资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增长。一是总量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44.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3%;实现增加值12.44亿元,增长79.3%;实现销售收入44.42亿元,增长82.9%;实现利税4.97亿元,增长46.5%。2011年1-9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58.01亿元,同比增长60.4%;实现增加值17.6亿元,增长 60.9%;实现销售收入57.32亿元,增长58.8%;实现利税5.55亿元,增长45.7%。二是企业数量不断增加。2010年末,全市规模工业中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7家,比上年末新增6家。2011年9月末,全市规模工业中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20家,比上年末新增3家。
(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稳步提高。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81%,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2011年1-9月,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8.11%,同比提高0.71个百分点。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是科技经费投入稳步增长。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共投入R&D经费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7%。2011年1-9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共投入R&D经费1.62亿元,同比增长134.1%。二是专利申请数量不断增加。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80件,比上年增长42.9%,其中发明专利9件,增长12.5%;授权专利18件,增长28.6%。2011年1-9月,全市专利申请69件,同比增长97.1%,其中发明专利9件,同比增长200%。三是创建高新技术企业的意识不断增强。2009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4家,实现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零的突破。2011年将有4家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中杉杉新材料已顺利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华康新材料、展泰有色、华信有色等3家企业正处于公示期。四是科技项目争取实现重大突破。“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大型矿产基地生态恢复技术与示范”正式落户资兴市,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郴州首次获得国家级科技支撑项目,项目国拨资金4000余万元。项目将围绕东江湖生态保护和资兴市有色金属新材料进行研究,克服可持续发展中的技术难关,并在资兴市建立示范基地。
(四)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按高新技术领域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以新材料、电子信息为主,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为辅的格局。2011年1-9月,全市新材料领域实现产值29.17亿元,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实现产值9.05亿元,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实现产值12.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5%、145.3%和83.6%。高技术行业是资兴市高新技术产业最具活力的一部分。1-9月,全市规模工业高技术行业企业8家,实现增加值3.2亿元,同比增长151.3%,增速比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平均水平高90.4个百分点。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8.2%,同比提高6.6个百分点。今年成功引进了宏软电子科技、鸿冠电子2家企业落户资兴市,填补了资兴市高科技软件开发项目的空白。总投资2.6亿元的资兴科创电子科技园项目于9月份奠基,成为香港科慧集团公司继在东莞市之后在大陆投资的第二个科技产业园区。
二、资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仍不高。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12.81%,分别比全省、郴州市低19个、3.21个百分点。2011年1-9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8.11%,接近郴州市的平均水平,但仍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原因一是工业结构的影响。资兴市属资源型城市,资源依赖型的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比重偏高,制造业比重偏低。2010年,资兴市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两类企业实现的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3.3%,分别比全省、郴州市高30个、8.4个百分点,而这两类企业难以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二是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太少。2011年9月末,全市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的规模工业企业20家,仅占规模工业企业数的12.8%。今年新投产纳入规模工业统计的企业11家,也只有4家为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
(二)缺乏大企业支撑。从企业规模看,2011年9月末20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中,中型企业5家,仅占25.0%。从完成的产值情况看,2011年1-9月中型企业完成产值15.76亿元,仅占27.2%。资兴市目前还没有1家上规模、上档次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数小型企业还从事一般性的高新技术的生产和贸易,进行着较低层次的重复性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兴市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速度。
(三)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不足。目前资兴市还没有重点产业的创新平台和综合性创新平台,严重制约了园区和产业的发展。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只对本企业的科研创新进行服务,不具备带动产业链条发展的创新服务能力,出现了条块分割、企业分割等问题,科技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共享程度低,不能带动全市园区和重点产业链条的整体升级和发展。
(四)推进自主创新的软环境不优。资兴市目前只有郴州市级技术研发中心4个,还没有省级、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虽然拥有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但缺乏能够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的行业领军科技人才,科技成果产出不多。近几年来,资兴市出台了一些引进特殊人才的政策规定,但在执行上未完全落实,还未真正引进到一定数量的特殊人才,仍处人才难引、难留的现实困境。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增幅不大,其中直接用于推进自主创新工作的经费更少。
三、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资兴市是资源型城市,目前资源依赖型的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比重仍偏高,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引领发展的要求,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加大引资、引技、引智力度,大力发展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加大江北工业园、资五产业园的建设力度,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把江北工业园和资五产业园打造为新兴产业板块,尽快形成产业特色鲜明、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高地。
(二)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政府对科技的引导性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引导资金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深入各企业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把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创新培育对象。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投入的内在动力。认真落实好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引导和支持科技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及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鼓励其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进一步加大产学研结合工作力度,支持企业独立建立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三)加大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力度,突破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的瓶颈制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必备条件。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增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能力。继续抓好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作。从企业角度来看,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帮助企业对外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对内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使企业“名利双收”。从全市来看,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加快推进资兴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全市尚有一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未取得高新企业资格认证,要加大对这些企业申报、认定的扶持力度,积极动员、认真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高新企业,不符合条件的要指导其对传统产业进行工艺改造,逐步淘汰落后、传统生产工艺,引进现代生产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四)切实做好科技人才引进、科技研发中心建设,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积极争取对科技人才的优惠政策,解决科技人才后顾之忧,使资兴市吸引更多科技人才,并做到 “引得进、留得住”。重点围绕解决有色金属新材料和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支持华康、鑫阁、展泰、杉杉、华信、丰越等有条件的企业成立企业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联系,促进产学研合作。
第三篇:加快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考
加快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考
蔡兵
在当代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现代服务业的兴旺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面对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大背景,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如何保持优势、抢占先机、全面提升北京服务业水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现代服务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其显著的产业特征为高成长、高增值、高科技含量和强辐射性。简单讲,现代服务业包括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新兴服务业和一部分经过改造“再现青春活力”的传统服务业两部分。参照国际产业划分标准,现代服务业可划分为四大类,即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涵盖现代金融、社会服务、现代物流、会展、房地产、教育培训业等行业。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是市场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市场由服务供给和服务需求共同决定,当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不能适应服务需求的变化时,市场必将要求服务业蓬勃发展。另外,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支撑,科学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服务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而且推动和影响了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督方式的完善。
产业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低收入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在该时期,逐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创业的氛围,可以与现代制造业形成互动的机制,从而能强力拉动都市经济的发展。被誉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典范的印度软件业,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过去十年间,印度软件年增长率在40%以上,仅软件业产值一项就超过了GDP的1%,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在我国,现代服务业是一个新兴产物。1997年,“现代服务业”的名称首次正式出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战略任务。未来15-20年,我国事实上已处于适合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地区的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其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北京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明显,科技信息发达、人才荟萃、资本密集、市场旺盛、奥运和CEPA契机,再加上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率先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这一切都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市委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提高服务业的知识含量和整体水平,突出发展具有首都优势的服务业,保持第三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今后一段时期,优先发展符合首都特点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最富现实意义的战略选择。
二、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1、现代服务业在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但仍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北京市服务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03年,北京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56亿元,增速为10%,占整个GDP的比重为61.6%,高居全国第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北京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到总就业人数的59%。
但比较而言,北京的服务业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表现在总量依然偏小,比重依然偏低。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03年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的服务业比重均超过85%,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达到70%以上,北京与之相比差距还很大。与上海相比,虽然北京的相对数高出了13.2个百分点(上海为48.4%),但绝对数却只有上海的74.5%(200
3年,上海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27亿元)。
表1近几年国内几大城市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变化(略)
2、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传统服务业不断改造提升,但结构仍然不够合理。
北京服务业的行业结构,在发展中逐步调整和优化。传统服务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新兴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金融、会展、社会服务业等新兴行业迅速崛起。2003年,金融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37.3亿元,增长11%,在首都服务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继续得以巩固。
但总体看来,内部结构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依然偏低。2003年,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虽然占全市GDP比重高达61.6%,但其中多半是餐饮、旅游等传统服务业,教育、信息等现代知识型服务业还不到10%。与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相比,其它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偏低,尤其是符合首都比较优势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会展业、现代物流业等行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另外,产业结构升级亟需加快,优势产业群有待培育,现代服务业与二产之间的关联效应、服务业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还远未实现。
3、现代服务业市场化步伐稳步推进,较完善的服务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但市场准入限制仍然较多,服务业市场发育还不充分。
现代服务业所有制结构单一和封闭格局已被打破,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功能比较齐全、大中小配套、城乡互接的服务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但与首都城市功能的要求相比,现代服务业市场发育仍显滞后。受行政性垄断、行业和开放度的限制以及体制、机制的制约,市场化仍然不足,部分行业市场准入限制多,门槛高,严重抑制了民间资本的积极性。非盈利行业协会、商会发育缓慢,服务市场现代交易功能匮乏,直接导致现代服务业的有效供给不足,突出表现为:有钱可以买到大众化服务、一般服务和各项单项服务,难以买到高级服务、差别化服务、优质服务和复合性服务。
4、现代服务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产业素质不断提升,但总体上技术含量仍然不高,服务业竞争力亟待加强。
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不断加大对服务业的科技投资,北京现代服务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环境不断改善,服务业信息化水平居于全国领先位置。但总的来看,现代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仍然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下,技术含量高的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难以与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相匹配。再加上受服务业人才职业化机制不畅的制约,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营方式落后,导致服务成本昂贵,服务业竞争力不强,整个行业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表2我国几大省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排名表(略)
5、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集聚辐射功能增强,但各自为战现象严重,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
北京市近年来逐步形成了王府井、西单、金融街、CBD、中关村等一批现代服务业相对聚集的区域,中心城区产业能级和集聚辐射功能不断提升。但在不断集聚人气和财气的同时,由于所在各区自行建设,也日益暴露出定位雷同、特色不鲜明、功能欠缺、过于密集在中心城区等问题。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北京服务业发展布局规划相对滞后,目前迟迟未出台切实可行的统一发展规划。而反观上海、深圳等市近年来纷纷出台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具体措施。另外,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上也呈现出不平衡态势,城乡服务业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中心城区虽然服务业发达,但内在的协同效应、规模效应和自强机制较差,尚难以形成世界一流服务业聚集的局面。
三、加快发展北京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不断丰富首都经济内涵,完善首都城市功能的需要。市委九次党代会提出了首都经济的概念,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对首都经济内涵的进一步深化。就目前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几驾“马车”而言,传统工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力度增大,一批传统工业产业处于萎缩调整状态;高新技术产业除电子信息产业外,其他领域尚未形成规模经
营。未来一段时间,现代服务业,作为潜力最大的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通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为北京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而且还有利于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保持社会稳定。大都市必然产生大服务,北京要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同样离不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未来北京的发展,不仅需要完善的硬件基础设施,更需要有配套的城市服务功能做支撑。因此,从保持北京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高度出发,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完善城市功能的要求出发,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优化首都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有现代服务业作支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能够在更高层次上为推动首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强有力的保证。随着首都工、农业的不断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无论工、农业产品本身还是组织形式都将从单一的大规模生产变得越来越精巧和个性化,需要各类服务的支持;水、土地等资源枯竭问题的突显使工、农业生产将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服务将更多的作为中间投入融入工、农业生产中;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普遍应用,也增加了工、农业对相关服务的需求,“产业服务化”的现象将不断出现在工、农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这一切都将使现代服务业成为首都一、二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带动因素。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首都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顺应产业发展和国际服务业全球转移趋势,努力承办好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发达国家服务业国际转移已蔚然成风。在国际服务业向中国转移过程中,国际服务领域资本、国外服务型跨国企业将带着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冲击国内市场,北京只有抢得先机,大力发展适合首都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主动实现“经济的服务化”,才能适应各种挑战,避免被动局面。承办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奥运会筹办和举办期间,各种国际性活动进入北京、各种国际机构和人员进入北京、大批旅游观光人员进入北京所产生的服务需求,都要求北京现代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从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要求出发,从北京加快国际化建设和迎接奥运的高度出发,北京理应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加快发展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1、以制定合理发展规划为依托,构建更为清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北京特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决定了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并辅以现代制造业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创新发展思路,以“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级、突出特色”为原则,以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和制定“十一五”规划为契机,尽快出台未来一段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具体措施。通过加强区域规划,调整市区用地结构,减少中心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工业用地比重,提高服务业用地比重,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积极支持面向郊区的新型服务业发展,改变当前商务楼宇各自为战的市场自发状态,从整体战略布局上助推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加强产业规划,确立产业定位,选准发展重点,加快发展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业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以会展、房地产、新型旅游等为主的城市功能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等在内的文化知识性服务业,形成符合首都功能要求、体现资源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
2、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市场化改革。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进一步加快市场化建设,构建完善规范的现代服务市场体系。加快垄断行业改革,突破体制障碍,积极推进非基本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开市场准入领域,降低市场准入标准,引入竞争机制,允许更多外资、民营企业参与首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深化服务业企业改革,推进产权多元
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市场性整合中扩大企业规模,扶持服务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发展,做大做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团。进一步加快社会化建设,整合完善现代服务业的社会化服务。引导工业企业,将其核心竞争力之外的附属服务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扩大现代服务业的需求;积极推进后勤服务由内部自主服务为主向社会服务为主的转变,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政府机构,其后勤服务要面向社会开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实施城镇化战略有效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专业服务镇、专业服务街,通过城镇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服务业水平差距。
3、加强科技进步创新,提高现代服务业行业水准和效率。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为提升北京现代服务业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以“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为理念的2008年奥运会为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要大力推进服务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加大科技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含量和渗透,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关联性大的现代服务业,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流动组织管理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全面提升企业素质、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符合现代服务业技术进步要求的新机制,有效整合首都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在现代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推进北京服务业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推广和使用为重点,继续加快实施“数字北京”工程,加强信息技术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推进社区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等的发展,使首都服务业信息化水平继续保持在全国领先位置。
4、加快国际化建设,增强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产业本身的特性使现代服务业从一开始就呈现出高度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北京作为首都,在推进现代服务业国际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抓住国际服务业全球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外商在京投资现代服务业。重点是鼓励现代服务业领域知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服务中心、财务中心等入住CBD、金融街等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积极拓展服务贸易领域利用外资的广度和深度。以CEPA为契机,继续深化京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致力于吸引更多的香港服务产业、服务机构进入北京市场,吸引更多的香港服务专才来北京创业,全面带动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加强京港政府间合作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环境,加强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联合招商,确立多种合作模式,发展民间往来。
5、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建设服务型都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人的素质是关键。北京需要将服务业人才政策提高到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政策同等重要的地位。从以国内外“猎头”为主转向建立更基本的人力资本自我积累机制,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的专业,建立多渠道竞争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提高服务行业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大力强化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营造服务氛围,建设服务文明,完善服务功能,加强服务管理,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市委研究室综合处)
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
提高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水平,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健康产业、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新型业态,加快培育和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庭服务业。支持发展信息服务、创意设计、会展、服务外包、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突出发展物流、文化、旅游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保健康复游等特色产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建设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黄河文化旅游带和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成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支持完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推进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适时申请开展电子商务国际结算业务。支持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推动保险业创新发展,开展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等试点。支持郑州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加快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数字出版基地和动漫基地建设,扶持具有中原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创作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支持开展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探索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有机统一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金融对中原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加快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动文化市场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
第五篇:对加快衡阳市服务业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对加快衡阳市服务业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在国民经济所有产业及行业中,除农业、工业、建筑业外,其他都是服务业,可以统称为第三产业。近年来,随着衡阳市经济发展的加快,服务业呈现出规模总量不断扩大,社会贡献越来越大,质量水平逐步提高的良好态势。但也要清楚的看到:衡阳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内部结构较差,规模较小,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不强等因素影响了服务业又好又快的增长。本文通过对衡阳市服务业发展情况及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为衡阳实现“十二五”规划,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参考。
一、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2010年衡阳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10.19亿元,增速为13.1%,比上年同期加快0.3个百分点。目前总量居全省第三位,与2006年相比增加了250.79亿元。但从增长速度来看“十一五”期间,各年份服务业增加值均低于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
从占GDP比重看,“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占比徘徊不前,有逐步走低的趋势,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分别为36.8%、37.3%、36%、36.6%、35.9%。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来看,2010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2.8%,低于全省1.4个百分点,低于第二产业贡献率达29.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反映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和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对产业结构变化规律看,当产业结构处于初级阶段时,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当产业结构处于中级阶段时,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当产业结构进入高级阶段时,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第一、第二产业。目前衡阳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将会继续存在。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但新兴服务业及新兴业态发展仍较薄弱。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衡阳市服务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及居民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兴行业的比重逐渐加大。以商贸、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逐渐缩小。但我们也看到,新兴行业的占比较低,对整个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新兴业态的服务业发展薄弱,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产业、数字新媒体等新兴产业还几乎是一遍空白。从服务业结构演变规律来看,在工业化中期,金融、保险和流通服务业将得到发展,从数据上显示,目前衡阳的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停滞不前,与全省7.3%的占比仍有较大差距。
(三)服务业吸纳劳动就业能力逐渐加强,但潜力仍有待挖掘。2010年,衡阳市服务业从业人员154.01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33.6%。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从国际上看,中高等收入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是第二产业的2~3倍。从衡阳目前的情况来看,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看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2010年服务业从业人员约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1.6倍左右。这固然与衡阳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有关,但也反映了衡阳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
(四)服务业产生的经济效益逐步提升,但创税能力仍显不足。2010年,衡阳服务业实现税收(包括国税和地税)38.56亿元,比2007年增加18.93亿元。从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来看,服务业对全市税收的贡献程度日益提升。
但是从宏观税负[1]与全省情况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衡阳服务业的创税能力不足。2010年服务业的宏观税负仅为7.6%,低于全省1.7个百分点。意味着服务业每百元增加值创税只有7.6元。根据国际上对最佳宏观税负的论定: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最佳的宏观税负为23%。目前还有较大差距,这也反映出衡阳服务业创税能力不足,服务业企业运行效益不佳的现状。
二、制约衡阳市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企业规模化程度低制约了服务业发展
衡阳服务业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缺乏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整体呈小、散、乱状态。2010年,限额以上服务业[2]企业达422家(除房地产外),占全省限额以上服务业的5%。分行业看,大部分行业的限上企业数较少,尤其是一些新兴行业,在全省的排名仍然靠后。由于企业规模小,资金、技术、人才问题的制约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即使有先天的优势,也难以发展壮大。以商贸为例,2010年衡阳限上批发零售153家(截止到3月底),居全省第9位。据全省商贸流通力[3]测评结果显示,衡阳的综合排名居全省第3,仅次于长沙、岳阳。这表示衡阳流通领域的生产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但是由于商贸企业整体规模较小,不能很好的发挥其优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效益较为落后。从测算结果来看,衡阳贡献及效益因子[4]得分0.442583,落后长沙、岳阳、常德、郴州、邵阳、益阳。
(二)投入力度不足阻碍了服务业发展
投入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受投入力度不足的影响,衡阳服务业的发展一直难以有质的飞跃。主要表现在:
1、服务业投资总量少。2010年对服务业的投资为202.5亿元,是全社会固定投资的31.6%。
2、投资增幅放缓。2010年服务业投资增长12.1%,低于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4.2个百分点。
3、投资过于集中。从行业内部来看,投资主要在基础设施及房地产。2010年用于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达102.69亿元,占全部服务业投资的50.7%。房地产投资22.62亿元,占全部服务业投资的11.2%。其他行业投资仅占38.1%的比重。
4、服务业的金融贷款较少,2010年用于服务业的贷款193.13亿元,是全部贷款的36.3%。
(三)消费倾向不强妨碍了服务业发展
服务业是非物质生产部门,本质上是一种带寄生性的需求制约型产业,它的大规模发展必须以一、二产业快速发展和消费者旺盛需求为前提。受城乡居民消费倾向不强,衡阳消费状况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10年衡阳的居民消费率[5]预计约为48%左右,据世界银行统计,世界平均居民消费率一般为60.1%。如果用这把尺子来衡量,衡阳的居民消费率偏低。除了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以外,影响衡阳消费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居民的消费需求很大程度上受收入程度的影响,衡阳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消费的需求。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635元,居全省第6位,比全国平均水平少3474元。
2、消费结构失衡。目前,城乡居民的支出主要集中在食品、衣着等基本的物质消费部份,而用于服务性消费支出较低。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为3013元,占整个支出的25.9%。农村居民用于服务性消费的人均支出为1657元,占整个支出的24.3%。
3、个人消费信贷偏低。近几年,尽管受房产投资热潮的影响,个人消费贷款幅度有所提高。但总体来讲,除开房贷因素,用于其他消费的个人贷款比重很低。金融机构资料显示:2010年,居民用于个人消费贷款44.32亿元,仅占个人贷款额的29%。其中住房贷款占整个消费贷款的85.7%。
4、消费预期降低。从2010年以来,物价持续上涨,加大了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压力,人们消费预期有所下降。根据边际消费倾向[6]理论测算,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81.9%,比2009年下降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46.2%,比2009年下降了7.7个百分点。居民对消费前景不乐观,自然会捂紧口袋中的钱。此外,影响需求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消费环境较差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改善的方面。
(四)部门数据支撑力不够掩盖了服务业发展
服务业涵盖面广,涉及行业多,资料收集难度较大。根据其行业特点,现有服务业的统计主要是以部门统计数据为依据,来推算或评估各行业情况。以服务业核算为例,地税的行业营业税推算营利性服务业发展情况;财政的一般公共性服务支出增速推算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行业情况;交通部门的客货运总周转量来推算交通运输业情况,等等。但是服务业统计工作在部门中通常重视不够,造成统计工作基础薄弱,统计数据不能如实反映服务业发展的现实状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统计力量薄弱,造成数据不实。部门统计工作中专职服务业统计的人员极少,大多数都是由其他人员兼职,往往对统计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导致数据的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2、部分主管部门无法提供全面的统计资料。由于国有企业的改制,行政机构改革和职能的转变,主管部门的作用在逐步削弱。有隶属关系的也只能提供本部门及其下属单位的统计报表,对属于其职能管辖范围内的个体、私营经济的资料却没有办法布置、收集、上报,无法提供全社会口径统计资料,还有些行业基本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如电脑等专业性市场、网吧、休闲会所、会计事务所、广告公司,因而造成统计渠道不畅,数据搜集异常艰难。
此外,制约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如体制的积弊与束缚抑制了三产业发展;工业化程度还较低,对三产业发展拉动作用不明显;城市化水平较低,无法托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化程度不高,大型专业市场发育和启动迟缓,各类专业市场经营半径小,聚集和辐射能力不强等。
三、对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010年衡阳市列入全国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这为全市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腾飞的契机。如何抓住这个契机,全面提升服务业竞争优势,形成跨越式发展态势,让服务业成为衡阳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任重而道远。
(一)加强统筹规划,引导服务业的发展
首先要从规划入手。服务业是一个庞杂的行业,应根据衡阳经济发展的特点,立足自身优势,有针对性的选择行业进行重点培育,在做强做大一点的同时,带动其他产业的全面发展。其二,加强统筹管理。由于服务业涉及行业较多,组成的部门也多,因此需要协调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首先应该建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工协作,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服务业发展情况碰头会,及时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部门及县区应建立相应服务业管理机构,及时加强沟通与协调,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形成发展合力。积极发挥服务行业管理机构、行业协会的监管职能,通过质量和价格监管,规范竞争行为和市场秩序,通过交流行业信息、掌握行业动态,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
(二)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服务业的发展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要培植一批重点服务企业,带动全市整个服务业经济发展。积极引进大型服务业项目,尤其是要大力引进知名企业入驻,促进服务业从中低端向高端化发展。要对服务行业进行分类,有重点性的进行培育,不断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服务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要鼓励和支持重点、成长型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加快规模扩张。要积极引导服务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现代服务标准的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实行规范服务、品牌服务、创新服务,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积极开展行业评比活动,对行业中的佼佼者,提供政策的上的倾斜,在提高企业知名度的同时,推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大投入力度,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项目主导发展,投资决定增长。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方向、产业优化的重点,要建立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设立相关的奖励制度,为实现其跨越式发展搭建起坚实的投资支撑。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放宽市场准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服务企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引导其他社会资本投向服务业。充分利用衡阳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招揽大公司、吸引大企业、上马大项目、促进大发展,吸引一批具有实力的外资、民资落户。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境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四)提升消费需求,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从提振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入手。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建立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减轻居民的生活压力。加大市场秩序整顿规范力度,加强商品质量监管,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组织体系,创造放心的消费环境。通过制定实施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产业优惠政策,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职业培训补贴等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拓宽消费空间,健全完善商贸服务流通网络包括加强农村消费网络建设,为扩大消费打开通道创造条件。
(五)夯实数据基础,如实反映服务业发展现状
首先要明确部门单位划分,对隶属关系明确的单位本部及其下级机构,由职能主管部门统一负责管理。对隶属关系不够明确的单位,按照行业划分加强部门的归口管理。其次要明确部门职责,要对所属行业范围内服务业负责全面的统计工作,包括基础资料的收集、报表填制及上报工作等。第三,加强队伍建设,给予机构、人员、经费方面的保障,加强统计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统计业务素质。第四,加强会议沟通制度,由政府统计部门通过定期召开服务业部门统计工作会议,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培训、检查、指导,加强对服务业行业形势把握。最后要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考核,考核是推动工作、落实责任的有效手段。用考核来提升统计工作质量,进一步夯实服务业统计数据基础。
注:
1、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各项税收收入总量与经济产出总量之比值,它反映了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程度以及产业创税能力。
2、限额以上服务业: 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快递服务业,按因家现行制度标准执行;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邮政业、电信业、房地产开发业及公共管理的社会组织中除社会团体、宗教组织、村委会、居委会以外的法人单位,全部列入限额以上范围;其他行业,凡上营业收入(企业)或全部收入(事业行政单位)在规定标准(教育、卫生行业为500万元,其他行业为2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单位为本年限额以上服务业统计单位。
3、流通力:流通领域的生产力,即社会把产品从生产领域运送到消费领域的能力,主要包括规模力、商流力、物流力、信息流力、资金流力、贡献力、发展力七个方面的能力。
4、贡献及效益因子:是流动力评估体系中的一个元素,反映行业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5、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国民支出总额或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比率,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良性与否的重要指标。
6、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