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贵阳茶业发展的思考及建议(5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12:1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贵阳茶业发展的思考及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贵阳茶业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第一篇:对贵阳茶业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对贵阳茶业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一)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采用企业、农民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办法,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农户自筹的茶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二是采取企业、农民自筹或贷款及招商引资的方式引导社会资金、金融资本等投入。

(二)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针对贵阳市现有茶叶生产企业规模小、散、乱,品牌优势不明显的问题,鼓励和支持区域性的企业采用重组、兼并、入股等形式,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生产,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壮大企业实力,形成2—3个在全省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强茶叶生产企业,拉动贵阳市茶产业发展。同时注重发展茶叶名优品牌,在巩固提高现有羊艾毛峰、春秋茶等具有一定知名度品牌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开阳富硒茶、乌当白茶等特色茶叶品牌,积极支持其开展绿色、有机茶认证,鼓励参加各类茶叶奖项评比活动和茶事活动,进一步提高贵阳市名优茶叶的质量和知名度。

(三)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是市级财政加大对茶业的经济支持。对企业建设高标准茶园、技术改造、开拓市场、质量认证等方面进行扶持;二是在技改项目、购置精制茶机具与流动资金的贷款贴息、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等方面要优先对茶产业龙头企业予以扶持;三是工商、税务等部门要落实好中央和省出台的对龙头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为茶产业龙头企业的市场开拓,搞活生产经营,助农增收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创新运作模式和机制,促进贵阳市茶产业快速发展。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或“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标准生产”(即由龙头企业或种茶大户采用土地流转形式租用农户土地,集中连片建设茶园,当地农户到茶园打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模式建设高标准茶园,坚持走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形成一批茶叶生产专业村、专业乡。市茶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全市茶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组织本市主要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或引进企业与采用定向投入、定点投入的方式发展建设高标准优质茶园。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负责为农户或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技术指导、生产管理、茶青收购。农户负责按照企业要求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逐步建立企业与农户的紧密利益连结关系,实现产——加——销有效结合,确保农户增收与企业的原料需求,实现农户

与企业“双赢”,促进贵阳市茶产业持续发展。

(五)加强流通市场体系建设。贵阳市是全省茶叶流通的重要集散地和重点消费区,要牢固树立黔茶窗口形象,围绕推介黔茶品牌、劲推黔茶出山的重点抓好茶叶流通市场体系建设。一是要进一步提升现有贵州茶城、太升茶叶批发市场两大茶叶市场的基础条件,提高市场聚集和辐射功能,使全省的主要名茶、精品茶在贵阳都有销售,把贵阳市打造成黔茶荟萃之都,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批发市场与外省大型茶业批发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积极开拓省外市场。二是在市内重要旅游点设立贵阳优质绿茶专营点,向省外游客推荐、宣传、销售贵阳市的名优绿茶,提高贵阳市高品质绿茶的知名度。三是在每年春茶上市时组织开展一次全省性的大型茶叶产销对接会,向省外客商、贵阳市的消费者宣传、推介贵州绿茶,促进我省绿茶外销,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使贵阳市成为全省绿茶外销的主通道和主渠道。

(六)加强茶叶生产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一是要认真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茶叶生产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控制、规范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建立健全投入品使用登计制度和质量可追溯制度,确保茶青生产无公害;二是要根据贵阳市实际情况,制定与发布符合贵阳茶叶特色的地方标准;三是要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认证,提高贵阳市茶产品的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建设茶园时对基地水、土、大气进行监测,首先确保原产地质量。在生产方面,要对茶青、茶叶成品进行质量监控,确保产品质量。

(七)加大培训力度,培育专业人才。一是要加大对茶农的培训力度,整合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等各种培训资源,造就一批种茶制茶能手;

(八)加强组织领导。茶叶产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工程。

主要参考资料:

[1] http:/// 中国名茶网

[4] http:///index.asp 中国西部新农业信息网

第二篇:我对学校的思考及建议

我对学校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茂名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的学校。这里校园风光美丽,教学硬件措施完善,各种功能室设备较齐全,有优良的文化传统,校园面积宽广,师资力量雄厚,是一所极具发展潜力的中职学校。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推动中职学校的发展,我校也应趁着这股东风,发展壮大起来。下面,我就自己对学校的了解和认识,谈谈我校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及自己对学校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我认为就一句话:“树信心、抓管理、大发展”。

树信心:我校的教师对学校的发展已经充满了疲惫感,大部分老师都想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了得了。总想着课程安排得越少就越开心,好腾出时间来做其他的事情,对教学也是敷衍了事。有的老师在上课或看晚自修的时候,任由学生自由出入教室而不顾,造成学生不怕老师,甚至出现跟老师对着干的现象。大多数的学生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科任老师和班主任反映的学生问题也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学校部门之间没有很好的交流和研讨,缺乏沟通与商量。有时候学生什么时候放假也不知道,没有计划地送学生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因此,大部分老师对学校的发展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信心。

本人认为,我们学校要发展,首先是要树起全体老师对我校发展的信心,提高学校老师的凝聚力。

抓管理: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管理,管理可以泛泛之谈,也可以真抓实干。对老师和学生的管理要有良好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纪就不成方圆。对老师的管理要做到公平公正,以理服人,要体现多劳多得,可以依据量化来进行考核。在班主任绩效的考核中,班主任所拿的绩效实在是太少了,每月50元,班主任每个月工作量比较大,其所付出的工作量得不到学校的肯定,例如每周的劳动课也没有计入课时。一个普通的老师每周多上三四节课其绩效和课时补助就好过做一个班主任了。因此,没有多少老师想做班主任的,每年都是学生科去抓,去请,才凑够人数来当班主任。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也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安排,例如值日人员比较少到各楼层教室去巡查,学生在上课期间随便出入没有当值人员去处理,遇到任何德育问题只会交学生科去处理,对学生抽烟、谈恋爱等问题视而不见。宿舍管理也是比较薄弱环节,没有专门的宿管老师,学生晚上发生的事情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据统计,中职学校中70%以上的德育问题是在宿舍发生的,学生在宿舍抽烟、喝酒、打牌、甚至赌搏也没有被发现。上课期间也没有宿管人员去巡查每一个楼层,还有很多学生留宿舍睡觉也没有人知道,宿舍管理出现很大的漏洞,最严重的问题是学生不尊重老师,看现老师也不会主动去问好。有时候我们在沉思、反思,到底我们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很好地学会做人。

由于学校上午八点才开始上课,上课前没有实行两操,没有广播体操,没有眼保健操,学生每两个星期才参加一次升旗礼,这样就慢慢地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学生每天达不到锻炼一个小时的标准。学校体育科组每个学期都组织学生班际篮球、排球比赛,但似乎学生很不感兴趣,经常出现比赛迟到、弃权等。学生社团、学生会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学生社团、学生会招不到新人,学生会的学生没有得到充 分的锻炼,我们在反思,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学校每年都只是重视技能竞赛,每年都只是提前选几位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虽然被辅导的学生如愿地获得了技能比赛的奖项,但是其他学生呢?其他学生什么都学不到,这也是造成流失的原因之一。难道我们只是培养几个会竞赛的学生吗?我们教育的群体哪去了?

学生的后勤服务要不断去提高和改善,学生饭堂没有管理好,超过三成的学生叫外卖或直接到外去吃小吃,这样很容易发生食物安全和交通安全。我们要完善学校的食堂管理,教师没有早餐吃,学校食堂没有很好的为学生和老师服务,很多单身的教职工只能跑到几公里外去吃饭和喝猪脚汤,说出来很让人心酸。

大发展:我们学校树立起全体教职工的信心,提高凝聚力,握成一个拳头后,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管理方法,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技能,更能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发扬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让学生一起参与学校的管理,让学生自主管理,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才行。学校做好学生管理,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和跟踪,做好学校校史数据库的建设。学生毕业没有形成一个浓厚的气氛,应该让每个专业搞一个学生毕业晚会或汇演等。让更多毕业出去的优秀毕业生回校跟师弟师妹做报告和交流。在一切都成熟后,学校可以办校办实训基地和校办工厂,打出学校的品牌,让全社会对我们了解和信赖。

我校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加强班子的建设:班子集体要做到职权明确,分工明确,通力协作,顾全大局,形成合力。

1、学校的事首先要打破“一言堂”,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大事要集体决策。

2、职权明确,分工明确。做到每个班子成员都有事做,能在自己职权范围,放开手脚去干。

3、科室管理人员要从办公室解放出来,深入到第一线去对学生的事情进行管理。

4、大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现在是什么事都是各部去管,现实是专业部什么事也管不了,好像给人的感觉,管理层在推卸责任。

一、学生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学校对学生的纪律管理不够严格

(二)学生的德育工作有待提高

(三)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

(四)学生的第二课堂开展得不够丰富

(五)学生考勤制度不科学

1、急待解决问题是如何组织学生的自治,充分让学生自己去管理自己。

2、加强以当地派出所的联系,有些超出学校管理能力的事,让他们帮助管理,这样就不会造成学生科不敢管学生了。

3、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强化常规管理。每个学生从入学初就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使学生明确在学校的每时每刻、一言一语、一 举一动都要达到什么标准(关键是:每时每刻都有学生干部、老师在背后督促)。

二、教师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未能调动教师的主动积极性

(三)教师的工作量化问题

(四)教学交流讨论,资源共享问题 教学方面:

1、加强常规管理,做到:每位教师每节课的课堂教学情况、每位学生上课的情况,管理者都能了如指掌。

2、加快教学改革进程,首先是基础科要删除难、繁内容,尽可能保留靠近自己专业需要的内容,解决让学生想学的问题。其次是专业科要删除难、繁内容的理论课程,加强实操课程,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再次,加快实操室的辅导员制度建设,最好能每节实操课都有足够的人力对学生进行辅导,解决实操课教师一人难敌四拳的问题。

三、宿舍及饭堂管理方面的问题。

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

五、其他问题

第三篇: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范唯/吴爱华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职业教育空前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空前迫切,职业教育面临空前好的发展机遇。在去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总理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为了加强职业院校的能力建设.国家提出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同时,鼓励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落实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计划的实施和政策措施的落实,必将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数量、质量、层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

以规模快速发展为标志的扩张式发展阶段转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效益的内涵发展新时期。从1998年到2005年底,高职高专教育取得了规模性增长,基本形成了每个市(地)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高专学校的格局。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8%、53%和43%,在规模上已经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以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为标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渐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提高、更加重视内涵发展,在全社会树立高职高专教育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形象。

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就业率逐年提升。2003年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毕业生总数比2002年增加了35万,就业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2004年在全国增加了 40万高职毕业生的情况下,就业率较上年同期提高了 6个百分点,初次就业率为61%;2005年初次就业率为62%。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在80%以上,与本科生基本持平。根据对28个省市自治区337所高职高专院校 27.1万名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的有效数据统计,高职高专毕业生年末平均就业率为93%。在职业教育发展得好的地区,少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已超过本科院校。

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正在全面贯彻落实。过去几年,教育部连续三次召开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 32

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政策措施不断完善。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三个文件及其它配套文件,完善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为了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各地先后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

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一批示范性院校已经出现。前几年,国家批准了31个示范性职业学院建设单位、40所教育部和财政部重点支持示范性职业院校项目。项目的实施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改革,增强了项目院校的办学实力,推动了教学改革。2005年,有6所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成果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6项成果获二等奖。去年,教育部启动了2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遴选试点。各地在评估过程中,也开始出现一批优秀的高职院校。

然而.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在取得较大成果的同时,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一方面是社会对高技能的技术人才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是高职的就业还不能令人满意.发展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的认识和观念、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体制等因素制约了高职的发展;就业准入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就业过程中的歧视性政策、学生毕业之后的待遇相对较低也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就业。二是内部因素。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财政投入有限,大部分学校主要靠学费办学,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经费更困难;教师队伍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教学需要,数量不足,培养渠道不完善;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够,实训基地建设还未完全到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在更深入、更广泛的程度上全面推进。此外,最后一批招生、学生进一步发展和深入学习的立交桥不完备等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思路

基于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及改革走向,对未来发展与改革的思路分析如下:

1.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要倡导职业院校也能办出一流教育的思想。所谓一流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和服务、优质的办学条件和培养出高质量人才上,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各类高质量

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都应立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政策引导,调动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的积极性,遴选并建设100所左右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代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高等职业院校,使之成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和重要国际影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的重要基地,并在创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中发挥引领作用,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学研结合、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资源共享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确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优势。

2.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是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掌握先进技术和工艺的技能型人才呈现出旺盛的需求,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训条件严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国家集中财力和优质资源,加快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是当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突破口,是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全国1.5万多所职业院校(包括中职),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合作教育改革,并带动近20余万个专业点为2000余万在校生提供实训条件。从2004年开始,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全国引导性投入建设一批区域共享,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在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要体现四个原则。一是效益原则。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应与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和培养规模相匹配,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获得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真刀真枪的实际技能训练。必须发挥实训基地的共享功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在校学生实训、在职职工的提高性培训、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转岗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以使中央财政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二是导向性原则。即要发挥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区域内的导向作用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作用,以项目建设带动区域内职业院校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推进当地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央财政在原有实训条件基础较好的职业院校中,择优奖励性支持实训基地建设。三是可持续性原则。作为中央财政奖励性支持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必须高度重视项目的持续运行能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实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创新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实训基地建设质量,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四是动态发展原则。对于基地建设规范、质量好,示范、辐射作用显著的专业性实训基地.中央财政将连续资助,支持其

进一步提高水平和扩大规模。对于建设不规范、共享作用不显著、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不健全的区域综合性实训中心,将进行动态淘汰。

3.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校的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含离退休人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方面单独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评聘制度,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要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渠道。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国际课程标准,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应达到以下5方面的要求:在专业领域要有一定的造诣;要具备行业领域的知识与方法,包括行业发展、职业标准与职业资格要求等;掌握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包括职业分析与课程开发、具体的教学方法与应用和职业教育考试方法等;要有·一定的企业经验;具有规划及组织学习、教学和培训的教学实习经验。我国已有20多所高校正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硕士课程框架的建议,探索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的新途径。

4.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推进双(多)证书制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方案要从职业分析人手,每个专业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要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要开设产学结合的课程、体验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要开设专业培训课程,进行岗位实践训练或进行相应专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以使学生在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实现黄炎培先生提出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职业教育思想。

探索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延长学制、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使教学工作既达到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又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多样性,为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本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双证书”实施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服务,确保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并加强对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的研究,根据科技和生产技术的发展调整职业标准,逐步开发与岗位群相适应的综合性职业资格证书。

5.探索集团化发展道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要鼓励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等加强合作,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联合组建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鼓励职教集团采取大学联盟等非赢利合作的组织形式,整合、重组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鼓励职教集团采取连锁和加盟等企业组织形式,统筹办学资源,用先进的理念统一办学标准和管理规范。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有利于开展深层次的产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双赢;有利于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培养,促进毕业生就业;有利于推进东西部院校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6.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展高职院校的功能。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专业设置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全球化和产业发展国际分工的要求。发达国家扩展国际教育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高等职业院校要通过国际合作,增强参与国际教育竞争的能力;要加强与国外同类院校的强强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课程体系,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要积极探索扩大招收留学生,大力拓展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认为:在全球范围内.职业教育和培训越来越与生产和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尽管存在着文化和体制上的差异,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将培训和教育机构转型为对创新过程有调节和咨询功能的能力中心的趋势。在工业化环境下.由培训和教育机构为中等或大型规模的公司定制培训课程;在国际背景下,教育和培训同时具有“全球化和本地化”特征,尽管各国情况不同,但经济过程逐渐跨越了国界,教育和培训越来越以共同的产品和过程标准为指导。

高职院校应主动扩展培训I功能,积极满足工作场所的教育需求,把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的教育结合起来。要增强技术服务能力,加强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为地区内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展望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正在向世界制造业大国迈进,正在走综合经济现代化的道路。新工业化和知识化协调发展。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进程看,工业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许多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进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许多工业化国家依然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看,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正在从

社会本位的发展观、市场本位的发展观逐渐转向平衡发展观,这个阶段将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供给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之间的平衡、培养英才与满足大多数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之间的平衡、学术型教育与职业型教育之间的平衡。

以欧盟高等教育的发展作比较,20世纪的最后 20年,由于高等教育人学人数的增加,在许多欧洲国家,传统的高深理论、学术课程不再为所有的学生所欢迎,导致了对实用性和职业性课程的需要。同时,由于经济部门的要求,国家政策更强调加强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为劳动力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高等教育被期望能够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并且高校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上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导致大学层次上职业性课程的增加,并希望提高职业性课程的地位:另一方面,在许多国家促进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因此,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为工业化和现代化服务,为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为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服务。只要坚定信心、坚持改革,不断创新,未来一定会有一个质量更高、社会认可更高度、竞争力更强的高等职业教育。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

第四篇:对保险业规范发展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对保险业规范发展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赵东生 高慧芬 发布时间:2010-08-16 当前影响保险业规范发展的主要“症结”

——门槛太低形成“洼地”

有力的班子、好的团队对于保险公司的起步、发展十分关键。从实践来看,团队组建得好,业务发展就比较快。一些机构为了尽快扩展业务、圈占保险资源,不仅降低人才选用标准,而且缩减人才培养投入,甚至用“恶意挖角”的办法招揽人才,难以形成团队与企业文化的充分融合,进而加剧从业人员的无序流动和短期行为。某省保险业近20%的从业人员仅有初中以下学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不到1/4。从业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社会闲散人员,甚至包括被企事业单位开除的人员,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专业素质偏低的问题十分突出。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无序流动问题,往往也是基层机构管控乏力,销售误导、违法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不仅不符合金融机构科学发展的要求,而且不利于保险行业声誉的维护和形象的树立。形象问题、声誉问题又反过来严重削弱着保险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形成从业人员的“洼地”现象。

——有“拔苗助长”之嫌

目前,全国保险公司法人机构130余家,各级分支机构总量已达6.78万家。分支机构快速增长,对高管的需求量也随之膨胀,但人才培养和成长需要进行长期积累和持续推进,难以一蹴而就。在供需存在巨大缺口情况下,一些公司在高管选拔时“饥不择食”:不考虑其业务、管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不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储备,只关注是否有客户资源,有保费就可以“当老总”、“进班子”,许多能力不强、水平不高的人被“追逐规模扩张”的手推上了领导岗位,“高位低能”现象比比皆是。客观上,这种选人用人方式极易导致“拔苗助长”问题:因部分高管实际管理能力、业务素质尚不适应职位要求,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淡薄,容易导致经营管理上的许多问题,甚至形成案件风险。如某些新设保险公司在短短两、三年内,分支机构已铺设到乡镇一级,一个省内的机构达到两三百家,而其中大部分机构业务规模很小,年保费收入仅几十万,连固定费用都无力承担,继而人员逐渐流失,甚至无人接听客服电话,无人查勘定损,直至自行关门歇业,保险消费者的利益遭受损害,社会影响很坏。

——内控效力“层层递减”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承担了展业、查勘理赔、营销员的培训与管理等重要职责,但由于普遍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和执行力较弱,违规问题屡禁不止,不但影响本公司的社会形象,而且扰乱整个保险市场秩序,破坏了保险资源。一方面,内控制度不够完善。保险分支机构内控部门形同虚设或没有专门的内控部门,工作流程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指标不科学,无具体量化标准,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内控执行不力。由于内控制度本身操作性不强、以长期形成的习惯代替制度等原因,造成了公司运营中内控形同虚设,在业务管理中不是依据内控制度执行,而是根据负责人的“人治”来开展工作。

——可怕的“行业习惯”

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加大对保险市场秩序的整顿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一些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仍时有发生,市场秩序尚未实现根本好转。究其原因,与基层市场存在的一些“行业习惯”密切相关。有的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淡薄,对制度法规不知、不懂,把违法违规当做“习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面对法律法规视而不见。违法违规成了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也滋养出市场运作中的不良“潜规则”,破坏了行业的“生态环境”。一些公司挑起了恶性竞争,另一些公司作为跟进者,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违法违规。可以说,当保险企业习惯性地进行违法违规操作的时候,也在参与制造着企业经营和市场环境中的不和谐,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企业的成长环境。这种市场运作机制与法律法规间的冲突矛盾,违法违规问题日趋多元化、复杂化、隐蔽化,虚假批退、鸳鸯保单等违法违规方式尚未彻底杜绝,新的手段层出不穷,不断翻新,形成市场主体与监管部门间的“躲猫猫”现象。与此相比,监管力量相对不足,表现为查处概率小、周期长、时间滞后,保险公司因此“心存侥幸”,具有寻求“避风”时段和领域的可乘之机,违法违规的平均期望收益提高,成为违法违规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不仅需要依法严厉惩治违法违规,更需要抓住违规的源头,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约束机制,做到标本兼治,措施长效。

第一,以机构人员“严格准入”为核心,夯实发展基础。

要求保险公司坚持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原则铺设机构,重视市场调研,摸清市场状况,结合公司实际做好发展战略和规划,做好人才、培训、制度的有效跟进,实现管理、队伍与发展相匹配,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建议监管部门在市场准入环节,借助市场主体竞争承受度等指标,衡量各地市场竞争情况,把握各公司筹建分支机构的数量和节奏,防止市场主体过快发展引致的恶性竞争。对从业人员适当提高准入门槛,细化学历、履历等方面的要求,建立从业人员履历的核查制度,避免信用状况不佳、综合素质较低的人员进入行业。同时,以提升保险专业素质为核心,实行从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岗位执业资格证书制度,保证队伍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时,建立机构和人员的市场退出机制,完善机构吊销关闭和人员行业禁入操作程序,净化市场环境

第二,以高管“持续监管”为手段,保障稳健经营。

一是严把入口关。要求保险公司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做好高管的选拔、培养与储备。重点考察拟任人员的诚信状况、合规经营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监管部门核准高管任职资格过程中,重点强化对拟任人员的保险法规及相关知识测试、严格审查任职资格条件、做好高管任职谈话,强化任职资格申请信息真实性、有效性的核查。反对高管的频繁变动,禁止公司恶意挖角行为。二是强化培训考核。完善高管培训规划,健全高管培训考核制度。围绕法律法规、监管政策、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等内容,建立集中培训、日常培训结合,行业培训、公司培训互补的常态化培训考核机制,将高管人员参训及测试结果纳入高管任职资格管理信息库。三是加大持续监管力度。完善高管履职档案,将高管职务变更情况、相关风险提示函和监管谈话记录、刑罚和行政处罚等情况及时记入“保险机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强化对高管人员的动态管理,对因高管频繁变更而影响机构稳定经营的,要求其上级机构作出书面说明,对有关人员出示重大风险提示函并进行监管谈话。对保险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坚持机构加个人的双重处罚原则,加强对保险机构高管人员的责任追究。

第三,以健全“公司内控”为主线,促进主体自我规范与纠错。

结合公司和行业实际,加强对制度健全性、有效性和执行力的监督管理,引导公司健全内控组织体系,增强自我规范能力。一是做到制度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引导公司以业务、财务、分支机构管理和数据质量管控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主要风险点的内控制度。对新机构,实行内控制度实质性审查。对老机构,重点强化内控有效性评估,指导其做好梳理、完善工作。同时,要求公司建立与内控制度主要环节相衔接的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违反制度规定,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省公司领导责任以及合规负责人的履职责任。二是强化内控机制的持续改进。引导公司建立问题反馈机制和制度改进机制,根据市场变化以及新的风险特点,特别是结合基层机构风险状况,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按照行政许可对内控制度的审核标准,将保险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融入内控体系,促进公司依法合规经营。三是提升制度执行力。坚持制度、执行与问责相配套,出台对分支机构责任追究机制建设指引,指导公司建立与内控制度主要环节相衔接的责任追究制度,把制度执行落实到相关责任人,明确具体的追究办法。同时,要求公司建立健全内控组织体系,完善内审、合规管控等部门的运作机制,增强自我纠错能力。将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纳入分类监管,与机构准入等相挂钩,强化外部监管对公司内控的有效监督。

第四,以“高压严打”为常态,营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

分析总结违法违规行为特征和非理性竞争“症结”,突出检查重点,完善检查机制,增强现场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一是完善检查工作机制,提高检查实效。综合运用现场检查、市场调研、数据稽核和非现场分析手段,改进检查方式,完善检查流程。总结分析违法违规的行为特征、产生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检查方案,做到切中要害,有的放矢。整合监管资源,统筹各专业、各领域监管力量,提高检查效能。二是抓市场突出矛盾和问题,严查重处。对违法违规问题按照性质、影响进行分类,明确裁量标准,统一执法尺度。选择对市场秩序影响恶劣、对行业形象和被保险人利益有严重危害的案例,深入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必要时实行多部门联合执法、监管与外部审计合作,力争将问题查深查透,依法严肃追究涉案机构、人员责任。对鸳鸯单、假赔案、违规批退、虚挂应收等涉及体外循环的行为,根据违规性质依照处罚的最高标准从重处罚,实现恶性违法违规行为成本的最大化,涉嫌犯罪的一律移交司法部门。

第五,以“警示教育”为保障,培育依法合规意识。

一是以“普法”为核心,完善动态的从业人员教育考核机制。制定保险业法律法规教育战略规划,将规划实施纳入行业协会建设与考核范围,与监管措施相挂钩。督促各公司建立和完善学习制度,保证公司的高管人员、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接受常规的教育,及时更新从业人员应掌握的基本知识。有针对性地实施行业集中培训制度。分批、分层次对保险机构基层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培训与考核。实行法律法规培训考核的动态管理,将培训考核信息纳入分类监管、从业资格管理、高管履职信息数据库,加大考核权重,强化对机构和从业人员依法合规经营行为的有效激励。二是以“警示”为主线,建立问题预防纠改机制。借助非现场分析,围绕市场监测指标,开展对行业整体走势与公司个性特征的研判,针对问题实施风险提示与异动质询,指导实施有针对性的现场检查。对监管过程中发现的公司业务经营、资金运用、公司治理结构或者内控制度等方面出现重大隐患,出示重大风险提示函,进行监管谈话,要求其就相关事项作出说明,并视情形责令限期整改。结合现场检查与信访投诉反映出的主要矛盾和共性问题,在依法查处基础上,在行业内进行通报与警示,划定市场行为“警戒线”,违法必究,以儆效尤。对影响恶劣的违法违规问题严查重打,对涉嫌犯罪的,坚决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基础逐步夯实,实力不断增强,环境显著优化。特别是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场正在向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当然,总体向好的趋势下也存在一些长期积累的老问题,市场秩序有待实现根本好转。本文结合一线监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深层次思考和探讨规范保险市场秩序的长效之策。

《中国保险报》 2010年08月13日

第五篇:正安茶业发展报告

正安县茶业经济发展报告

正安县绿色产业办公室

正安是贵州省主要产茶县,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20个茶产业重点县之一,被遵义市委、市政府列为继湄潭、凤冈之后的茶产业第三大县,并在“十一五”期间实现茶园面积15万亩的目标。正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把发展茶产业作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决定举全县之力发展茶产业,并出台了《关于2007至2009年新建10万亩优质茶园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在产业基地建设、茶园管理、加工企业建设、品牌营销战略等方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提升。

一、发展现状

基地建设快速发展 2006年以来,正县茶产业的发展得到了省农委、财政厅、扶贫办、林业厅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正安茶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茶园基地建设在保证高质量、高标准的基础上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县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势品种,截至到2011年1月底,完成了新建高标准茶园13万亩,低产茶园改造1.4万亩,育苗3100亩,茶园补植3.8万亩,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5万亩。无性系茶树品种以福鼎大白、正安白茶为主,适量种植龙井

43、金观音、乌牛早等优良品种,其中福鼎大白6万亩,白茶5万亩,龙井43号1.5万亩,乌牛早等0.5万亩,实现品种优化及科学布局。全县的8万口沼气池提供的沼肥保证了15万亩生态茶,形成了茶叶生产发展的“畜—沼—茶”的正安模式。

茶叶加工能力增强 正安县现有投产茶园达6.5万亩(其中:幼龄茶园3.5万亩),茶叶加工企业达到28个,小加工作坊增至32个,其中新建标准化加工厂12个,总投资3000万元,已全部投产,全年加工能力1万吨, 2011年产量2200吨,已销售收入近8000万元。2011年获得省级龙头企业3家。短短4年时间,正安茶园规模、加工厂建设是前30年的总和,品种上实现了科学选种、合理布局。全县茶叶产业初具规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端倪。

正安白茶品牌知名度迅速扩大2007年到2011年,县绿产办组织县内茶叶参加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内蒙、甘肃、贵阳、遵义等省内外茶事活动30余次,共获27金7银,提升了我县茶叶的知名度。与贵州日报、《西部开发报茶周刊》、天下文摘、遵义日报、遵义旅游杂志、上海心在遥远旅游杂志、遵义电视台、正安电视台等宣传媒体对正安茶产业发展进行宣传报道,在重要公路交通线投放广告牌5处9面,使群众广泛关注正安茶产业。

完成了“正安白茶”地理证明商标的注册、包装设计、品牌创意设计、宣传影视的录制、外宣广告及北京、内蒙、贵阳等销售网点建设。成功申报并获“正安白茶”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正安白茶”获贵州省驰名商标,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在《2011中国茶叶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载《中国茶叶》2011年第5期),公布了“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 “正安白茶”榜上有名,其品牌价值1.03亿元人民币。“正安白茶”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的提高和消费者指数所带来的品牌附加值增量,必然使正安茶叶有更大的增值能力和空间。“正安模式”的品牌农业发展之路已显现效果,农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今年农民出售茶青已由原160元/斤,提高到260元/斤,茶农增收,调动了广大农民种茶的积极性。

二、茶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走品牌农业发展之路 正安县委、政府坚持把加快发展茶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突破口强力推进,走品牌农业发展之路,提出“集中力量打造一个优势品牌,带动其他茶叶产品全面走向市场”,以彻底改变原有的无品牌或品牌运作不良而导致的茶叶低价、滞销或沦为其他品牌茶叶的原料供应源的困境,全面提升茶叶产业化水平,带动我县其他茶叶产品全面走向市场。

走品牌农业发展之路,正安县上下联动,政府主推区域公用品牌,注册国有公司,组合产业,即品牌和市场由政府打造、建设;加工由企业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加工,严把质量关;茶农则负责种好茶、管好茶,严格管护程序,确保“生态+沼肥+无残留”。由此形成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利益链,真正实现企业有效益,农民增收致富得实惠。

培育和引进大量的茶叶科技专业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核心是人才,正安茶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茶叶专业技术人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正安县的做法:一是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我县茶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单位,中茶所每年都要派专家赴县进行技术指导;二是向省委组织部申请茶叶高级技术人才到我县挂职,任科技副县长,主抓茶叶生产技术;三是高薪聘请茶叶专业人才到县绿产办工作,具体从事茶叶技术指导;四是组织、鼓励初、高中毕业生到各类学校去学习茶叶专业知识,为正安县茶产业提供后备技术力量,目前第一批送到省茶校学习的学生已完成学业,并大多数已到正安县各乡镇绿产办从事茶叶生产工作。同时,每年利用全县返乡农民工培训、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培训,培训茶农6万人次以上。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全县项目乡镇茶叶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三、十二五发展目标和规划

正安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所产茶叶内含物、水浸出物较高,耐冲泡,品质稳定,质量好,是贵州省主要产茶县之 3

一。正安县被省委、省政府列为黔北四个茶产业重点县之一,被遵义市委、市政府列为继湄潭、凤冈之后的茶产业第三大县,按规划要求在“十二五”期间新发展茶园面积25万亩,实现茶园面积40万亩的目标。

在茶园基地建设和经济发展上,正安县将一如既往,继续传承创新“8万口沼气池培育10万亩生态茶”的正安模式,力争全县2015年新建茶园25万亩,累计投产茶园面积达到18万亩以上,年产茶青10万吨,产值6亿元以上,干茶加工2.5万吨以上,产值12亿元以上。努力推动正安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为建设绿色生态特色经济和精神文化协调发展的新正安作出新贡献。

在品牌建设上,以“正安白茶”为主打品牌,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开设正安白茶的专卖店、加盟店、专柜等200个以上,把“正安白茶”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

在加工企业发展上,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外商茶叶投资企业,在十二五期间,使正安县的茶叶规模企业达到50家以上,年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以上。

“青山•绿水•白茶”将铸就正安茶业的更大辉煌!

下载对贵阳茶业发展的思考及建议(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贵阳茶业发展的思考及建议(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生态环境补偿的税收政策思考及建议

    利用经济手段对干扰生态环境的行为予以调节,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其中税收政策方面作出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定,如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产品、废物处理、利用清......

    对西峡旅游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要点

    对西峡旅游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大家好! 我是来自旅游界的委员杜福敏,我想对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发展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畜禽产品安全及养殖业发展思考建议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关系到对外贸易和国际形象,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

    民勤县肉羊产业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民勤县肉羊产业发展的思考及建议作者:民勤县统…文档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31更新时间:2009-6-1文字控制:[小][大] 一、肉羊产业发展的现状民勤养羊历史悠久,早在东汉就有苏武牧......

    林业局油茶业发展工作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促进我市油茶产业持续发展,把油茶产业打造成我市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现就加快我市油茶产业发展......

    对公司的发展建议

    对公司的发展建议 (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对之处,请见谅!)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公司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过在经过深入的思考,观察及翻阅一些资料之后发现,其实,很多问题前辈们......

    对学校发展的建议

    对学校发展的看法和建议我校是一个农村小学,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问题,现就我校的情况,谈几点我的看法和建议。一、我校现状不可否认,近几年伊滨区已加大了投资教育的力度,纷纷拨出巨......

    党员对学院发展建议

    关于对学院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你对学院职能部门管理服务工作作风有哪些建议。 以我本人的看法,学院职能部门管理服务的工作作风,有些明显带有滞后性。我所说的滞后性是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