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理前沿讨论课感想
物理前沿讨论课小感想薛燕博 200911141966
(一)有趣的物理学
物理前沿讨论课第一课上,冯世平老师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物理学,例如隐身技术、超导材料、磁悬浮列车等等。和大家探讨了物理学在日常生活和科技前沿方面的广泛应用与巨大潜力。这堂课确实给人很深的触动。
记得在初二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的时候,就觉得这门学科充满了乐趣,它和生活的联系是如此之紧密,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东西和现象,不同的是我们通过物理课堂知道了其中的一些原理并可以用所学的东西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让人觉得十分兴奋,更有好多简单有趣的物理实验,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掌握知识。可以说初中的物理课是我最爱学习的一门课。
到了高中,随着物理学习的深入,已经不再是一些简单的感性的对物理现象的认知了,有了很多理论上的计算与推导,不过这反而让人觉得更有收获,能将很多东西定量的计算出来,让人感受到了物理理论的博大精深,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充分体验到理性思维的魅力。总之对物理的兴趣始终不减,也正是因此,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物理学专业,想继续更深入的了解物理知识,也有志于终身和物理打交道。
初到大学,依旧对即将到来的物理学习充满了期待。不过接下来的的几周课程,却给了我当头一棒,物理学似乎没有以前的那样有趣了,最大的问题是运算特别繁琐,同样的一个问题,大学好像是把简单的东西弄的更复杂了(后来知道实际上是更具普遍性了),尤其是在没有高等数学基础的情况下,算那些物理问题更是无从下手。第一学期下来,几乎有点浑浑噩噩,似乎也没闲着,但有点麻木了,对物理更是谈不上什么兴趣。第二学期,开了一门普物实验课,可和中学的那种近乎是娱乐活动的实验课大不相同了,实验操作复杂不说,数据处理更是一个极大地挑战。似乎我长久来对物理兴趣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消耗殆尽了。
还好这学期的前沿讨论课确实给我了很多触动,通过老师们对物理前沿的介绍让人觉得眼前忽然明亮起来,不再是那么茫茫不知所措。虽然老师讲的大多数东西我们都还难以理解很深,但透过老师的讲解我们看到了物理的前景与其中的乐趣。那些物理推导计算或许繁琐,但正是因为那些繁琐的计算之后往往能得出惊人的发现,那些式子可能蕴藏着或许可以改变世界的伟大能量。从研究宇宙的起源,到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物理工作者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所关心的并不是一个个公式与实验,而是在寻求人类从哪来又到哪去的终极答案。这样看来,我们所学习的物理学是那样的有意义。
冯老师的讲座,也让人明白了物理发现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只要你留心生活,热爱思考,指不定也能做出自己的贡献。就想坦桑尼亚的中学三年级学生盘姆巴发现热水比冷水结冰更快,最终这个效应被命名为盘姆巴效应。
在将近一年的学习中,我似乎又能渐渐地找回差点失去的对物理学的兴趣了。而此刻自己对物理的理解也不在单纯的停留在有趣好玩的层面上,学好物理更是一种责任,既然选择了这个领域,就该当一直努力下去。
(二)初识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谓家喻户晓,我也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爱因斯坦其人其事,可真正接触相对论理论却是在上大学以后《力学》课里的。
初次学习相对论,确实给人极大地冲击,觉得自己所熟悉的时空观被彻底的颠覆了,从中学就知道空间具有相对性,相对论告诉我们时间也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在一处观察同时发生的一件事在另一处观察就可能不是同时发生的了。这确实让人觉得难以置信,但透过洛伦兹变换的推导,我们知道了这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所以在那段时间人总是心存疑惑,但一时半会又难以想的很明白,只是在按书上的结论做一些计算而已。不过相对论深邃的内涵还是时刻吸引着我,我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学习的深入,这个问题总有一天能理解的更到位的。
这学期的前沿课上,刘文彪老师和马永革老师都向我们介绍了相对论的有关知识。马老师比较系统的介绍了相对论的发展过程,我觉得通过了解前人走过的探寻足迹,我对相对论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最起码觉得它不再那么神秘莫测,而是一个甚至堪称明显的事实。
相对论从无到有确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牛顿力学的建立为物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甚至改变了人们长久来对自然的认识,从此人们知道了自然界中的现象都是有规律支配着的(而不是上帝),而人们是可以探知期中的规律的。牛顿力学最基本的运动规律都是建立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两个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与测量时间所用的钟的运动状态没有关系,两点的空间距离与测量距离所用的尺的运动状态无关。这种观点和我们日常生活经验十分相符,似乎是没有什么课疑问的。可是到了十九世纪末随着电磁理论的发展,人们就发现了其中所存在某些矛盾,电磁波是以光速传播的,但那是相对与什么而言呢?为了解释这个事实,科学家们试图引入“以太”的概念,认为空间中存在静止的“以太”,电磁波在“以太”中传播,通过光行差实验科学家们发现“以太”是相对于太阳静止的,可是迈克尔逊莫雷的实验又与此结论矛盾。相对性原理的提出,又和通过实验所验证的光速不变性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二十世纪初,整个物理学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之中,也预示着大变革即将到来。经过反复的推理之后爱因斯坦创造性的提出了狭义相对,他觉得要使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性得以共存,就必须摒弃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一旦抛开这个人们多年来相信不疑的观念,一切就变得明了起来,时间不是绝对的了,物理学的新时代宣告来临。广义相对论也在随后被爱因斯坦提出,二十世纪中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也接收住了时间的考验。
虽然我们当今的物理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科学家也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就是当今已经比较成熟且经过实践验证的两大理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存在着难以调和得矛盾,而人们始终相信这个世界时受一个终极理论所约束的,这个理论可以解决自然界中的所有问题,也就是说这两个理论至少有一个是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如何寻找一个统一的理论,正是物理界当今乃至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方向。
(三)前景广阔的超导材料
中科院物理所的靳常青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现在超导材料的研究进展。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高温超导的广阔前景。
自从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发现超导现象以来,超导以其神奇的物理特性,例如零电阻、抗磁性等就吸引着无数物理工作者的目光。因为如果有一天人们能找到在室温下呈现超导特性的物质,毫无疑问,将会对这个社会产生革命性地影响。想想现在那些因为电力传输而损耗掉的电能,那些发热的发动机,还有此时手中滚烫的笔记本,很容易想起如果高温超导在生活中得以应用,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也只是超导一个性能的应用,超导的抗磁性在磁悬浮列车上面更是十分有价值。利用超导的磁悬浮列车不仅节约能源,甚至不用担心列车会滑出轨道,依靠磁性就可以将列车悬浮并束缚于轨道之上。我曾在物理楼演示实验室观看过超导小火车的演示实验,在液氮的冷却下火车呈现出超导特性,只需轻轻一推,火车便可以在圆形轨道上平稳运行很长时间,如果有一天这种技术能 运用在我们日常的交通之中,人们一定会为他的高效节能,舒适平稳而惊异。
超导材料虽然具有这么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寻找超导材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超导材料的研究从1911年超导现象被发现到1986年75年期间,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才从4.22k提高到23.2k。1986年,高温超导体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掀起了以研究金属氧化物陶瓷材料为对象,以寻找高临界温度超导体为目标的“超导热”。全世界有260多个实验小组参加了这场竞赛。很快,超导温度被提高到了100K以上。这对超导的研究来说是个跨越式的进步,因为只要超导温度超过77K,在实验室就可以用液氮来作为冷却材料,比起之前的液氢,实验成本大为降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超导的研究工作。
超导材料的研究过程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在1986年以前,人们总是习惯性的在导体中寻找高温超导材料,认为只有导体在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体现出超导特性。可是这种思路却使人们在75年间仅仅将超导温度提高了19K,直到1986年有人发现金属氧化物在更高的温度下可以呈现超导特性才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人们很快在超导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式的成果。这就说明在搞科学研究时要能尽量摆脱一些直观感受的影响,敢于挣脱已有知识的束缚,才能取得创造性的成就。
翻开人类的近代文明史,几乎每一项重要的物理学进步都会带来人类社会的一场变革。牛顿力学的建立解放了人们的思维,带动了一系列的科技进步,从而引发了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磁理论的建立使人类步入了更加高效的电气时代;微电子技术的进步是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超导技术的发展也有这样的潜力改变我们这个时代!
(四)隐身技术遐想
冯世平老师教和张向东老师在做前沿讲座的时候都提到过一个很吸引眼球的课题,那就是隐身技术。人类的科技水平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几乎实现了人类在古代所有的幻想,比如登月,千里眼,顺风耳等等,可人类早就幻想的隐身能力,却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技术使其成为现实。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就具有隐身的能力,闯入妖怪洞府时,他可以使自己隐身起来,就像空气一样,完全不被人所察觉;美国科幻电影《透明人》也幻想了一种可以使人完全隐身药剂,注射体内后就可以使人完全“消失”不见;各种各样的电脑游戏里也为主人公加上了隐身能力。这些现象都体现了长久以来对隐身技术的追求与兴趣。
当今的隐身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例如在军事方面大家耳熟能详的F-22隐形战斗机、B-2隐形轰炸机等都采用了隐身技术,不过这些隐身技术并不是可以使一个真真切切的物体彻底隐身不可见,而只能使这个物体难以被雷达所探测到,在雷达屏幕上“隐身”,所以又叫“低可探测技术”。不过就是这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身技术,就能够使其拥有者在军事上取得巨大的技术优势,如果有朝一日真能实现完全隐身,那样的军事技术真不知道对人类意味着什么。咱们暂且不论隐身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可能给人类带来的麻烦,就从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来说,对隐身的追求是不可能停止的,何况这种技术对人类来说也未必是弊大于利。
现在的隐身技术虽然无法在可见光的波段实现隐身,即对我们的肉眼隐身,但对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却给明了前进的方向。例如隐形战机就是利用其雷达发射面积小,且表面涂层可以吸收电磁波,从而减少雷达接受的反射波达到隐身的目的。同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隐身,就要消除自然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反射进入人眼的光线,而达到这一代点绝非易事。
张向东老师向我们介绍的光子晶体就显示了在隐身技术方面所具有的潜力。利用光子晶体的负折射现象,可以使光线发生特殊的折射,如果将该种材料用在物体表面,就可以使照射的物表面的光线由于折射而绕过物体继续向前传播,这样人眼就无法察觉到物体的存在,不过现在的技术还只能在非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内应用,要在可见光的范围内使用才能达到真正的隐身。
这还只是研究隐身技术所面临的一个难题,还有一个巨大的问题是如果要制作隐身衣的话很难解决的。因为光路是可逆的,当光线绕过人传播时,处在隐身衣内部的人也就接收不到任何光线,这就是说身着隐身衣的人不但别人看不见他,他也同样看不见别人。除非把人的眼睛留出来,不过这样的话当人身着隐身衣的时候,就会被看见两个眼睛悬浮在空中,这样就有十分点恐怖了。
人们对隐身衣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受好奇心所驱使的,这也再次证明了好奇心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隐身衣就会被研发出来,至于是福是祸,就到时候再说吧,总之这不能成为我们停止探索的理由。
关于物理教学所见所感
前沿课上,郭玉英老师和李春密老师都讲到了物理教学的有关问题,这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确实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在这个应试教育早已被广为诟病的时代,似乎批评者也并不能拿出一个能够替代应试教育的实际可行的教育模式,所以可以想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应试教育还将作为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存在。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物理教学就止步不前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先说说我自身对现在物理教学的体会。进入大学,我接了一份初二的物理家教,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现在教育方式存在的严重问题。在北京这样一个中国的文化中心,海淀又作为一个教育非常强势的地区而闻名全国,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地区,应试教育的弊端反而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一个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本应是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的最佳阶段,如果这个时候老师能给学生呈现一个精彩的物理世界,在加上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毫无疑问会对学生未来整个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遗憾的是一接触到物理,他们最直接的感受是又有一门课开始了铺天盖地的发卷子了。学生完全沉浸在做题当中不能自拔,为什么学生对做题这么热衷呢,不光因为现在学生压力大,自觉性高,还因为每逢大小考试,老师都会在某些场合透露说:“同学们,这次考试大家把某某某几份卷子弄会,就八九十分了!”这样学生们肯定充满激情的去做那几份卷子,老师也没说谎,题果真是从那几份卷子里出的,当学生们尝到甜头以后,这种现象就愈演愈烈了。
当我和学生交流的时候,明显发现他们的思维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对物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只是会做一些题,而且还喜欢照背已做过的原题,一旦遇到没做过的,便束手无策了。我不知道这和咱们的物理教学的初衷差了多远了。咱们物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物理的本质性东西,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可现在似乎就是为了做题得分而已了。
没错,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这种教育模式是有生命力的,因为它似乎能够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实际上是在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榨干学生的潜能。其实如果我们改变教学方式,增强一下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减少一定的作业量就一定会导致学生考试成绩下降吗?我觉得也不尽然。
物理这门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很高,光凭记忆是记不住的,只有正确理解物理规律的本质,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我们在实际中会发现,真正物理学的好的学生并不是酷爱做题的学生,一定是那些善于思考,理解问题本质的同学。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做出思维误区,认为多做题就能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是错误的,因为会做题并不代表学生理解物理知识,但反过来能理解物理知识却一定能够把题做得很好。
不可否认,这样做并不是物理老师的初衷,但面对激烈的竞争,这也只是无奈之举。但也应该看到。如果物理老师这样做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省去了自己苦思冥去设计一堂堂生动有趣的物理课的过程,而将提高学生成绩的任务强加给学生,让学生陷入题海之中,摧残着一个个幼小的身心。如果面对质疑,就满脸无奈,将责任都推给“万恶的应试教育”,逃避责任。
强调理解的物理课堂和应试教育其实并不矛盾,真正理解物理知识的同学做题自然不会有什么障碍,但要达到让大多数同学都理解知识,对教师却要求很高,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与努力。作为未来教育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有更高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改变当前物理教育的现状,让物理不再成为很多学生心中永远的痛。
第二篇:汽车前沿课感想(大作业)
汽车与我的二三事(汽车前沿知识导论课)
班级:运英0801 姓名: 熊风
汽车与我的二三事
——汽车前沿知识导论课有感
汽车前沿知识导论是我上大学以来学习的第一门与我所选择的专业“车辆工程”有密切联系的课,也是我人生中上的第一门“汽车”课。虽然课程部分内容对我来说很有难度,但同时也让我大开眼界。我更加确定自己的选择没有错。我爱汽车,我爱时尚,我爱前沿科技。在说自己这一学期的具体收获之前,我先来来谈谈自己与汽车之间的故事吧。
事件一:小孩子对汽车模型的无比向往
我家中没有车,父母对车也了解不多,所以小时候对汽车的认识只停留在它是一种可以用来代替行走的大玩具上。向所有好奇心格外旺盛的小男孩一样,我喜欢看马路上过往的“小汽车”。每每看到都会不住地赞叹它飞一般的速度。估计每个孩子都会为之惊叹,那是一种崇拜。也许是父母教育方式的缘故,我小时侯拥有的童话故事书的数量可能比玩具的数量还多。现在回想,真正属于我的玩具我只能记得一件。那是一个可以组装变形的玩具“机器”人,它可以变身成各种车,警车、救火车、小轿车…我喜欢听妈妈给我书,我也喜欢这个玩具,原本遥不可及的崇拜物到了我的手中。偶尔,父母也会带我去玩具店逛逛,众多玩具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那些MINI的汽车模型。它们是如此逼真,让当时的我觉得也许我真的可以钻进去体验下开车的乐趣。我希望自己能有那些被施了魔法变小了的小汽车,可希望终究是希望。我不是个想要什么东西就会不顾一切向家长撒娇的孩子,而且那些模型虽小,价格却不菲。所以就那么暗自向往着,做着有一天会有人送我一整套“小”汽车的梦。直到现在,我还是没有自己的汽车模型。
事件二:青春期的一见钟情
初中以前,我出门很少打车,定期会做公交去姥姥家,每年寒假做火车去奶奶家过年。我甚至连自行车都不会期。汽车对我来说也就只是很酷的交通工具而已。转变来自于初中。家人选择就近的初中而不是重点初中让我就读,这意味着我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和非常小的学习压力。在小学六年级时家里买了电脑,所以更多的课余时间被我用在了电脑游戏上,由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妈妈对我采取得也是和平自主独立原则。我还喜欢看体育节目,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我样样都看。直到2003年的一天下午,我在无聊地换台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一场赛车比赛。于是,我看了人生中第一场赛车比赛,准确地说时半场。我与F1一见钟情了。F1,是英文Formula One Grand Prix的简称。目前这项比赛的正式全名为“FIA Formula 1 World Championship”一级方程式赛车世界锦标赛。一级方程式是方程式赛车的最高境界。2003年,甚至以后的一年里,F1是法拉利和舒马赫的天下,那时的舒马赫已经是五冠王了。你也许会说,你理应成为舒马赫的车迷,你一定是。你错了,我被赛场上的一抹蓝所吸引,同时吸引我的还有一个干劲十足的小伙子。我成为了RENAULT(雷诺)和Alonso(阿隆索)的铁杆粉,一直到今天,从未变心。青春期的人渴望激情,F1正符合年轻人的这个特性,我深深地爱上了赛车运动。在以后的几年时光里,我几乎一站不拉地看了全部的F1比赛。现在我记忆里的美好时光还包含这样的情景:午夜刚过,闹表响起,我飞快地从床上爬起来,冲到客厅,打开电视,拿出薯片和饮料,然后等着五盏红灯亮起,心中默默地为隆隆(中国隆迷对Alonso的昵称之一)祈祷…有时电视不直播,就去网上看在线直播;晚自习与比赛时间冲突,就请病假,即便高中仍然如此。F1真正吸引我的是什么?是激烈?惊险?浪漫?刺激?无与伦比的速度?世界上最尖端的科技?也许都有。2003是Alonso第一次登上领奖台,那一年是一切的开端。紧接着,他成为了最年轻的车手总冠军,最年轻的双冠王,而我也经历了人生中两大考验:中考和高考。这中间,奋斗、勇气、冷静、坚持、坚持、挑战、激情、梦想、失败交织在一起。我与Alonso、F1共同成长。我逐渐发现我不知爱上了F1这项汽车运动,我也爱上了汽车。也正是在这是,一颗梦想的种子在我心头被悄然种下:有朝一日我要进入Renault公司,我要造出属于自己的一抹蓝色。种子不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但有了种子才有希望,才有生生不息的信念。梦想很遥远,逐梦的路很累很长,踏上这条路会也许会很累,但值得。F1不是我的初爱,但我对它永远钟情。
事件三:我的专业我做主
高考结束后要经历三个阶段:对成绩的漫长等待;与父母潜心钻研高考志愿;和朋友出去疯玩。我要讲得,也是与汽车有关的,是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结果很重要,而结果你已经知道了,我成为了“大连理工大学车辆工程英语强化”专业的大一新生,我要讲的是过程。我们家报考的战略是,父母进行具体研究,我告诉他们我所感兴趣的方面,他们再根据我的兴趣爱好列出一份与我成绩相当的大学和专业清单。最后我自己作出决定。我一直喜欢上海、北京或者大连。鉴于高考成绩不是很理想,最终我选择了大连理工大学。虽然我最大学以前,数学都是我最强的科目。但英语一直是我最喜欢的,而且我的英语成绩也非常好。而汽车恰好符合我的兴趣爱好和追求高端时尚的品味,所以我选择的专业是车辆工程与英语强化。对我来说,在大学里选择一个强势学科或者是就业前景好的学科并不是首要因素,最重要的是我要学习我所喜欢的东西。我很庆幸自己的分数足以进入这个专业。虽然这是一门新开设的专业,但胡平院长的名气确实很大,我和我父母都对汽车英强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事件四:品牌?我不懂 前些天发生了一件让我感到非常惭愧的事。在和同学一起游玩回来的路上,几个同学突然指着一辆非常COOL的黑色汽车叫嚷:“看!是ROLLS RYOLS。”看他们一个个的兴奋样,跟见到稀世珍宝一样。我却只是傻站在那,不知所以然。我当然看出那辆车华贵的不得了,也听说过劳斯莱斯的大名。可我完全不能把他们对号入座,也不了解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原来劳斯莱斯不值价格不菲,要想开上它,你还要有一定的身份地位才行,所以很难在中国的大街上一睹劳斯莱斯的风采。我一向对品牌没什么概念。买衣服、买电子产品、甚至买教辅,我一向完全按自己的品味行使。我才不管它是好牌子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家生产的,只要我喜欢它就是好的。所以,平时欣赏汽车,我不会太在意它的品牌是什么。除了参加F1的那些厂家的标志,其余的我都不认识,所以才会这么尴尬。回来之后,我下定决心要在专业课开始潜心研究下汽车文化。现在,大街上跑过辆劳斯莱斯,我也会第一时间喊上一句:“哇塞,劳斯莱斯!”。
以上就是我与汽车的二三事。我不打算重复课上胡平老师讲过的内容,那样做也没什么意思。正如上面我说的,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地学习了汽车文化,所以接下来我想简单总结下我的自学成果。
一百多年的汽车发展史表明:汽车诞生于德国,成长与法国,成熟与美国,兴旺与欧洲,挑战与日本。与美国和日本的大批量流水线的生产方式相比,欧洲很多汽车公司至今仍以手工方式生产汽车,做工精细但价格不菲。日本起步晚与欧洲,但其发展却很迅速。凭借着优异的管理模式,精艺的生产方式,优质的技术服务,日本已成为继美国、欧洲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我很欣赏日本车的实用,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欧洲车卓越的创造理念和时尚感。如果能把两者结合一下就好了,也许这可以作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21世纪,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但汽车工业同样面临着众多挑战。石油危机、环境污染、安全隐患、成本过高、要求多样化与全球经济危机。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是:汽车质量轻量化,汽车燃料多样化,汽车动力电动化,汽车控制电子化、智能化。所以,我们将来创造的汽车应该是节能的、可利用新能源的、安全的、智能化的。正如现在已被列入国家攻关计划和“863”计划的混合动力车和燃料电池车,与仍存在众多技术难题的电动车,都是很多国家研发的重点。太阳能电池车则有更长的路要走。胡平院长带领我们参观车房时,我们亲眼看到了学校自主研发的“智能车”的风采。我们都很期待这两智能车能行使在大工的校园中,也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与参与到智能车的设计和开发中。
再来谈谈汽车中最吸引我的概念车。Conception Car是向人们展示设计人员新颖、独特、超前的构思的一种车。它代表着未来汽车可能的发展方向,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概念车的设计往往都非常前卫、大胆、想象力丰富。比如上课时,胡平老师介绍的已经小批量投入生产的飞行车,其最早也只不过是一个概念。世界各大汽车公司都才不惜巨资研制概念车,一方面为了了解消费者对概念车的反映,避免盲目投入生产造成损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公众展示本公司的技术进步,从而提高自身形象。概念车是汽车中内容最丰富、最深刻、最前卫、最能代表世界汽车科技发展和设计水平的汽车。我喜欢欣赏概念车,也期待在未来能把自己的新奇想法能付诸实践。
汽车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现代科技的较量,是技术创新的竞争。世界各大汽车公司以安全、环保、节能为目标,采用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开发研制新车型,占领技术制高点。汽车工业正在进行着一场由量变到质变的新的技术革命。与国外,尤其是欧洲悠久的汽车工业历史相比,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旧中国没有自己的汽车工业,新中国成立后,汽车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我们在不断地学习的过程中,要看到差距并不断创新,相信中国的汽车业会有飞黄腾达的一天的。
真的非常感谢胡平老师为我们开的这门汽车前沿知识导论课。我也许不能记住讲过的全部内容,不过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以后,我对汽车的基本构造、汽车从设计到生产到维护的全部过程、大工汽车方面的造诣和正在研究的方面、自己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等等问题都有了很深的认识。自己对在汽车和英语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信心更足了。真心希望,通过老师和我们的共同努力,车辆专业可以取得辉煌的成绩!
(END)
第三篇:前沿讲座感想
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讲座感想
古人有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要想达到“胜读十年书”的效果,不仅在于“君”的学识,还在于“一席话”的质量。作为思政专业的学子,聆听思政专业众位名师、专家、教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前沿课题,我想那是无上的荣幸。在大三这一年的小学期,思政专业的我们有幸遇此良机,把握好这次机会,我们会有崭新的思路、开阔的视野,这对于我们的未来发展有不可估量的铺垫和帮助。
2014年的夏天,周边学校纷纷放了暑假,看着外校其他学子奔向自由的身影,被小学期困在学校的我们心里多少有点抱怨,然而我们有我们的任务和责任。我们度过了一个异常繁忙的小学期,任务和作业虽然很多,却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竞争、合作、分享、共赢······。在短短的三个星期内,我们先后聆听了陈殿林老师、朱浩老师、魏荣老师、郭芙蓉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讲座及其他优秀学术讲座,受益多多。下面我分享一下聆听四位良师精彩讲座的感想与收获,相信这是一次自省与提升。
陈殿林老师是第一个讲的,陈老师的课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学科研究问题》,他主要从三个大方面阐述了这个课题。分别是,理论教育与学科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理论教育与学科研究的同步深化;理论教育与学科研究的八个前沿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正视学科建设的现实,明确目标和任务。对此,应着重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学科建立与建设、学科队伍的基础与发展、学科建设中“一元与多元”、学科体系与理论体系、学科广义与狭义、学科发展与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关系。
接下来是我们亲切的朱浩老师,朱浩老师的课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与研究前沿》,朱老师也是从三个大方面阐述了这个课题。分别是,掌握学科特点、培养人才特长;把握学科前沿、推进理论创新;思想政治科研论文写作若干建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性、综合性、应用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有许多现实的实际与理论问题需要深化研究,而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又有许多新的课题被不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建设,必须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际,为推进我国社会科学发展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导向和动力。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其目的就是为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驾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朱老师的讲座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这对于思政专业的我们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个思政前沿讲座是魏荣老师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追问中的三个问题》,顾名思义魏老师以“三个问题”阐述了这个课题。第一,自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选择;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之——心理资本。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相比之前大大的飞跃,网络与多媒体的发展更新更是迅速,自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就充满了多变性与广泛性,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选择更是多种多样,如何运用好这些方法、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与实践。
最后一个前沿讲座是郭芙蓉老师的《中西法律文化传统视域中守法观的比较》,郭老师大一的时候教我们思修法基与伦理学,可谓学贯中西,通过这次讲座我又看到了芙蓉老师博古通今的一面。芙蓉老师着重讲了中国“法治文化”传统对守法的影响,其中重点讲了先秦时期的的法治思想。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人希望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归属。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当我们研习西方法律体系与法律文化发展路径的时候,这种对价值复归的渴求日益明显。因为,我们在学习西方的时候,越发感到西方的制度不能很好的在中国生根发芽。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大学生对中国的发展有着绝对的责任,思政专业的学子更应该为中国法制建设出谋划策。
四位老师精彩的讲座为我们打开了一道通往更系统、更前沿、更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将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作为思政学子机会与挑战也随之而来,我们要时刻准备着迎接挑战。由于时间仓促,还有很多肺腑之言未一一道来,不免遗憾,今后我会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与自省。
第四篇:前沿讲座感想
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讲座感想
古人有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要想达到“胜读十年书”的效果,不仅在于“君”的学识,还在于“一席话”的质量。作为思政专业的学子,聆听思政专业众位名师、专家、教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前沿课题,我想那是无上的荣幸。在大三这一年的小学期,思政专业的我们有幸遇此良机,把握好这次机会,我们会有崭新的思路、开阔的视野,这对于我们的未来发展有不可估量的铺垫和帮助。
2014年的夏天,周边学校纷纷放了暑假,看着外校其他学子奔向自由的身影,被小学期困在学校的我们心里多少有点抱怨,然而我们有我们的任务和责任。我们度过了一个异常繁忙的小学期,任务和作业虽然很多,却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竞争、合作、分享、共赢······。在短短的三个星期内,我们先后聆听了陈殿林老师、朱浩老师、魏荣老师、郭芙蓉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讲座及其他优秀学术讲座,受益多多。下面我分享一下聆听四位良师精彩讲座的感想与收获,相信这是一次自省与提升。
陈殿林老师是第一个讲的,陈老师的课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学科研究问题》,他主要从三个大方面阐述了这个课题。分别是,理论教育与学科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理论教育与学科研究的同步深化;理论教育与学科研究的八个前沿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正视学科建设的现实,明确目标和任务。对此,应着重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学科建立与建设、学科队伍的基础与发展、学科建设中“一元与多元”、学科体系与理论体系、学科广义与狭义、学科发展与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关系。
接下来是我们亲切的朱浩老师,朱浩老师的课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与研究前沿》,朱老师也是从三个大方面阐述了这个课题。分别是,掌握学科特点、培养人才特长;把握学科前沿、推进理论创新;思想政治科研论文写作若干建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性、综合性、应用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有许多现实的实际与理论问题需要深化研究,而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又有许多新的课题被不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际,为推进我国社会科学发展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导向和动力。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其目的就是为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驾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朱老师的讲座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这对于思政专业的我们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个思政前沿讲座是魏荣老师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追问中的三个问题》,顾名思义魏老师以“三个问题”阐述了这个课题。第一,自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选择;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之——心理资本。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相比之前大大的飞跃,网络与多媒体的发展更新更是迅速,自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就充满了多变性与广泛性,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选择更是多种多样,如何运用好这些方法、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与实践。
最后一个前沿讲座是郭芙蓉老师的《中西法律文化传统视域中守法观的比较》,郭老师大一的时候教我们思修法基与伦理学,可谓学贯中西,通过这次讲座我又看到了芙蓉老师博古通今的一面。芙蓉老师着重讲了中国“法治文化”传统对守法的影响,其中重点讲了先秦时期的的法治思想。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人希望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归属。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当我们研习西方法律体系与法律文化发展路径的时候,这种对价值复归的渴求日益明显。因为,我们在学习西方的时候,越发感到西方的制度不能很好的在中国生根发芽。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大学生对中国的发展有着绝对的责任,思政专业的学子更应该为中国法制建设出谋划策。
四位老师精彩的讲座为我们打开了一道通往更系统、更前沿、更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将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作为思政学子机会与挑战也随之而来,我们要时刻准备着迎接挑战。由于时间仓促,还有很多肺腑之言未一一道来,不免遗憾,今后我会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与自省。
第五篇:党课群众路线讨论课感想
当代大学生如何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感想
时光流逝,海风拂过耳边,带起身旁的三千青丝。也许,北海的天气永远都是这样,自从来到了这,我开始模糊了春夏秋冬,却明了了喜怒哀乐。既然季节的界限在脑海慢慢逝去,那么就由心情来决定天气吧。就如同那一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然而,党的群众路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群众路线简单的说就是遵循民意。无关地域,无关时间,老百姓的晴雨表永远都是党的前进指南。
曾近我这样想过,为什么会有胎教呢?宝宝还没有出生,母亲做什么、听什么宝宝怎么会知道。其实不然,李博豪讲师的一个词一一意识,叫我恍然大悟。意识的培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的东西还是那些,至于如何理解,理解的怎么样全的看自己的悟性。那么,意识有什么用呢?答案就更明了了,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意识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说成潜意识,一个“潜”字,表明了意识是一种文字形态、图画形态看不到的,但确确实实存在的东西。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存在即合理。这也就是我们虽然只是在进行党课的学习,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党员,却已经开始学习党的群众路线的原因。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学习,我们也明白了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为群众谋利益写在党的旗帜上,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那么我们如何作为当代大学生的身份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呢?其实,我们只需要一个微笑的理由。对,没有看错,仅仅只需要一个微笑的理由。易中天说:“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简单了”。党的群众路线为什么能发展到至今,难道仅仅靠中央的领导班子唱独角戏吗?不,那是每一个共产党党员共同的努力的结果。共产党在群众的眼里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党而已,她是一面旗帜,她更是一群可爱的人。党可能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事,但是这件事的影响却能在群众间广为流传,说明了什么一一党的群众路线的落实是依靠每一个党员用自身的行动去影响群众而发展流传的。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还会有比微笑更好的影响方法吗?只要我们做的好,自然会有人学。只要我们把乐于助人当做一种习惯,那么这一片区的人都会乐于助人。其实,这个世界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人心,是复杂的人心让这个世界变得复杂了。人生没必要自寻烦恼,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微笑着面对每天的生活,做好自己该做的,欲望少一点,自由多一些,过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做简简单单的自己。对着朋友微笑,那是一种热情;对着亲人微笑,那是一种挚爱;对着陌生人微笑,那是一种善良;对着仇人微笑,那是一种大度。微笑,是强者对人生最完美的诠释;微笑,是从从容容的人生态度。微笑是一种心境,是宠辱不惊,花开花落的豁达;微笑是一种风度,是气吞山河,海纳百川的大气;微笑是一种真诚,是以诚相待、心底无私的坦荡。微笑是人类最好的名片,一个懂得微笑的人,生活中一定是一个快乐的人。然而,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一个人的微笑或许只是一花独放,但是微笑恰恰是可以传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微笑是生活中的阳光,寂寥无助的时候,不妨微笑,那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伤痛沮丧的时候,不妨微笑,那是对自己的一种支持;成功得意的时候,不妨微笑,那是对自己的一种回报。微笑可以使人快乐,微笑可以使人年轻,微笑可以让人充满激情,不论得与失,成与败,微笑都是人生的最佳选择。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点缀一角夜空;如果你是一片白云,就装扮一方晴空;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酿造一份甜蜜。每一个事物都有各自的使命,不必抱怨生活给予了我们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如果大海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的个性;如果沙漠失去了风沙的狂舞,就失去了原本的壮观。人生,就像一次次弹跳,总有升,总有落,把每一次的失败都归结为一次尝试,把每一次的成功都淡看成一种必然,放平心态,得不到的东西不去强求,风雨来了,坦然面对,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微笑着去面对挫折,去接受幸福,微笑着去品味孤独,去战胜痛苦,也许你会发现:天也蓝,海也蓝;也许你会品味:苦也甜,乐也甜。无论何时何地,苦难和眼泪都只是生命的一个插曲,彩虹总在风雨后,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只需要一个微笑的理由,就能让心变得明媚;让自己变成一颗星星吧,让梦里银河总有光亮!就让微笑成为一缕温暖的阳光吧,照亮你、我、他,温暖我们人生的旅程!
周立波幽默地说道:“不和群众打成一片,就被群众‘打成一片’”。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说简单,也不简单。说难,也不难。至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李博豪讲师的授课与101班的两次讨论课已经讲的很明确了,而我的观点不过是众说纷纭的一角而已。如有雷同,不胜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