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理概论试题[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5 12:2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原理概论试题[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原理概论试题[本站推荐]》。

第一篇:马原理概论试题[本站推荐]

1.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如遇到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又具有良好的医疗设备和必要的药物,就可能得救,起死回生;如果遇到不负责任、医术不高的庸医,又缺少必备的医疗条件,病人就可能命丧黄泉。但如果病人已病入膏肓,无论医术多么高明的医生,无论用什么灵丹妙药,病人也不会有再生的可能。试结合这种情况,说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答:(1)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生命垂危的病人之所以能够起死回生,是因为他自己的机体还有再生的可能。

(2)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生命垂危的病人遇到不同的医生和好坏不同的医疗条件,就会造成起死回生和命丧黄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3)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果病人病入膏肓,机体内部失去再生的能力,那么无论医术多么高明的医生,和多么良好的医疗条件,都不能使病人再生。

(4)既然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变化中都起作用,所以在观察事物时,要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既要看到内因,又不忽视外因。

29、如何理解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指导》第30页}

(1)内因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的对立统一,即内部矛盾。外因指影响事物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事物和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

(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根据,是第一位原因,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第二,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第三,内因和外因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第一,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立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第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当今人类已开始进入信息社会,我们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扩大同外国的各种交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经验,以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就要求在学习和引进外国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时,必须注意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引进之后要注意加强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在开放和引进中还要警惕和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资产阶

级生活方式的侵蚀。

(4)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在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中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即反对

把自力更生搞成“闭关自守”,也反对把对外开放搞成“全盘西化”。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了群众的主体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群众。在汶川大地震中,10万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既广大的志愿者和

公安干警、灾区群众英勇奋斗,抗震救灾,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和可歌可泣的故事。根据对上述情况的分析,谈谈你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理解。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2)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或: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群众服务;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时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反对〗:反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3、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宣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这段话蕴含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答: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 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火药、指南针 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

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 化。

3、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 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

4、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 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 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 建成了小康社会。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 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2007年以来,美元持续疲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多以美元为形式,形成了巨额损失,而美国为了摆脱次贷危机,采用美元利率下调的办法,使美国经济问题得到缓解,使越南等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试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说明资本主义的经济本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分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早出现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初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已进行了某些干预,并产生了一些国有或半国有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适应战争需要和反危机的应急措施,都虽有所发展,但时起时落很不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社会化与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矛盾的加深,具体表现有:科技革命推动生产迅速扩大与消费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部门间相互依赖加深与私人资本相互竞争加剧之间的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对社会固定资本投资的巨大需求与私人垄断资本积累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高科技的研究开发、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为争夺国际市场、加强国际竞争实力的问题更加突出等等。这些矛盾的缓解必须凭借国家的力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分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借助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参与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

高额垄断利润。这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其局限性,并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深化。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对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它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也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固有矛盾和历

史局限性。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分析]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具体表现,它贯穿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始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日益社会化、国际化,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同资本主义私人占

有方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经济、政治、国内、国际各个领域中体现出来。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有: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

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分析] 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都达到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

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加深和激化,在现实中运动的形式是复杂的,时而激化,时而缓和,起伏交错。运动中有多种因素作用,科技革命、资本占有形式的调整、政策变化、革命条件成熟状况等都使基本矛盾运动呈现复杂性和曲折性。从而使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并具有长期性。

5、进入20世纪以来,无人工厂、无人车间的出现,工人劳动时间的缩短,并没有减少资本家的利润反而增加了利润,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这是否说明:

1、剩余价值是由不变资本带来的?

2、工人受剥削的程度是否减轻?

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说:剥削永远不会停止.有剩余价值产生,就必然存在剥削.科技进步了,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可以产生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劳动强度的减轻并不影响剩余价值的榨取.另一方面,劳动强度的减轻和工资的提高,可以缓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斗争.一举而两得的事,资产阶级何乐而不为呢!

二、体会题(每题8分,共16分)

51、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其这一原

理对正确决策的重要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论,它是无产阶级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正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际运用和生动体现,二者是一致的。

(2)这种一致性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认识的源泉和发展动力。第二,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第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的过程。第四,贯彻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

和党的群众路线,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无产阶级政党决策的科学性,保证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3)上述原理是我们党正确决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切决策必须以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做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在决策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群众路线,充分调查研究,反复比较、鉴别和论证。同时要遵守民主程序,充分发扬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决

策形成后,还要回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得到修正、补充和发展。

1、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说明个人和国家的命运的关系,表明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

如何投身奔小康,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大潮中去?

一、学习总结题(本题14分)

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

第二篇:马哲原理试题

一、单选

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是其()A.理论基础 B.核心内容 C.指导原则 D.前提条件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A.德国古典哲学 B.法国启蒙思想

C.英国古典经济学 D.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形成了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这两大基本派别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6.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A.认识客观规律 B.制定周密计划

C.依靠广大群众 D.参加社会实践

7.下列选项正确表述了认识的客体的含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认识的客体是一切客观事物 D.认识的客体是整个外部自然界

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意识——物质——意识 9.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A.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C.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D.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

10.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种划分法所依据的标准是()A.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B.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C.生产力的不同水平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11.生产方式是()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基本动力 B.最终动力 C.直接动力 D.唯一动力 13.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

A.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 B.先进思想的传播

C.英雄人物的组织 D.人口数量的增多

1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最多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最少劳动时间

15.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A.自由竞争规律 B.追求垄断利润规律

C.货币流通规律 D.价值规律 l6.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全部资本划分为()A.生产资本与商业资本 B.职能资本与货币资本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D.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7.资本积累的源泉是()A.使用价值 B.剩余价值 C.价值 D.交换价值

18.下列选项中,属于君主立宪制类型的是()A.合议制和专制独裁制 B.合议制和二元君主制

C.议会君主制和二元君主制 D.专制独裁制和二元君主制 19.生产资料的购买时间属于()A.运输时间 B.劳动时间 C.非劳动时间 D.流通时间 20.资本主义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会导致()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 B.平均利润的形成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变化 D.全社会的利润总量小于剩余价值总量

21.下列关于利息率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零 B.通常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变动

C.由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决定

D.与平均利润率和企业利润率按相同比例变动

22.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B.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经营权垄断

C.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土地肥沃程度及地理位置的差别 23.决定股票价格的基本因素是()A.股息和贷款利息率 B.股息和汇率

C.股息和存款利息率 D.存款利息率和贷款利息率 24.从资本形态来看,资本输出的形式主要是()A.借贷资本输出和商业资本输出 B.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C.商业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D.借贷资本输出和职能资本输出

25.当代国际垄断组织保证其垄断统治和垄断利益的最主要形式是()A.卡特尔和托拉斯 B.辛迪加和托拉斯

C.跨国公司和国际垄断同盟 D.跨国公司和托拉斯

26.当代资本主义所发生的许

多新变化属于()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根本改变

C.资本主义总量变过程中的爆发式质变

D.资本主义总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

27.提出并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是()A.列宁 B.恩格斯 C.马克思 D.斯大林 2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A.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实现共产主义

C.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D.使工人阶级成为统治阶级

29.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A.波兰人民共和国 B.巴黎公社 C.苏维埃俄国 D.中华人民共和国

30.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A.人民当家作主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和压迫 D.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多选

31.下列选项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有()A.因地制宜 B.掌握火候 C.注意分寸 D.适可而止 3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A.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认识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33.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A.产生 B.性质

C.具体特点 D.变化发展 34.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3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D.劳动者用于娱乐消费所支出的费用

37.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表现为()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D.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3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A.金融寡头

B.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C.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D.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39.无产阶级革命的广泛性、彻底性和深刻性在于()

A.它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B.它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 C.它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D.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40.共产主义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有()A.劳动成为解放人而非奴役人的手段

B.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需要自由选择职业 D.全民教育的普及使人们的潜能和爱好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代替那存在的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共产党宣言》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4.“人的依赖性关系”是()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7.“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内在联系的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8.“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

A.时间性概念

B.空间性概念

C.历史性概念

D.物质性概念

9.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11.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进程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12.江泽民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江泽民所说的“远大理想”是指()

A.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个人对将来职业的向往与追求

13.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14.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

社会发展的()

A.两种不同的状态

B.两种不同的选择

C.两种不同的道路

D.两种不同的理想

15.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单项选择题答案】

1.D

2.B

3.A

4.A

5.B

6.D

7.C

8.C

9.D

10.D

11.D

12.A

13.D

14.A

15.D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B.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

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规律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3.下列现象属于共产主义

社会特征的有()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有()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

B.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C.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5.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根据是()

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6.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

A.人们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状态

B.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C.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7.下列选项属于人类解放含义的有()

A.完全摆脱自然力和社会关系

B.获得绝对自由

C.从自然必然性奴役下解

放出来

D.从社会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8.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A.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B.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充分满足

C.个人潜力和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D.人的各种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9.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A.实现了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B.默认劳动者不同的个人天

C.体现着等价交换原则

D.有其历史局限性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A.现阶段我党的低级纲领

B.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

1.ABCD

2.ABC

3.ACD

4.BCD

5.ABCD

6.BCD

7.CD

8.ABC

9.BCD

10.ABCD 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4.“人的依赖性关系”是()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物的依赖性关系”是()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巳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7.“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A.是矛盾的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8.“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

A.时间性概念

B.空间性概念

c.历史性概念

D.物质性概念

9.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11.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12.江泽民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江泽民所说的“远大理想”是指()A.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个人对将来职业的向往与

追求

13.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14.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A.两种不同的状态

B.两种不同的选择

c.两条不同的道路

D.两种不同的理想

15.自由王国是指人们()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l.D2.B3.A4.A5.B6.D7.C8.C9.D10.D11.D12.A13.D14.A15.D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

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B.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

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3.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马克思和思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有()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

B.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c.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5.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根据是()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可以用社会主又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6.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矗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A.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

B.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

c.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D.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7.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

A.人们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状态

B.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c.人们摆脱了旨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8.下列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有()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9.下列选项属于人类解放含义的有()

A.完全摆脱自然力和社会关系

B.获得绝对自由

c.从自然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D.从社会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10.人的全面发展是指()A.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B.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充分满足

c.个人潜力和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D.人的各种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1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12.下列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A.实现了共同理想也就实现了远大理想

B.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

c.实现远大理想是实现共同理

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D.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是辩证统一的

13.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

A.实现了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B默认劳动者不同的个人天赋

c.体现着等价交换原则

D.有其历史局限性

1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A.现阶段我党的低级纲领

B.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

15.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下列提法正确的有()A.共产主义渺茫论

B.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理想 c.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不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D.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ABCD2.ABC3.ACD4.BCD5.ABCD6.ABCD7.BCD 8.ABCD9.CDlO.ABC11.ABCD12.BCD13.BCD14.ABCD 15.BD

第三篇:《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大纲101021(本站推荐)

教务处领导:

自2006年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实施以来,中央和教育部不断强调加强这类课程的实践教育教学环节和质量。我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目前主要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和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为认真落实中央及教育部对公共理论课的指示和精神,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该课程的要求和大一大二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认识特点,我们拟积极探索适宜该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形式,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环节,指导学生尽可能深入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于实践教学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各位老师经过多次集体研讨,并制定了详细的开放式实践教学大纲,致力于打破原有的单一的教学形式,建立开放式、选择性、差异性的教学模式,既有学生参与教学,有学生提出教学意见和建议又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需求以及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和合作。现申请2010年第一学期调整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即对2009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中实行“2+1”模式,即2学分32学时的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堂内,1学分16学时的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堂外,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下面是我们的开放式实践教学的大纲,请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开放式实践教学大纲

专题一:解读经典,聆听智者声音

1,实践教学目的:结合导论部分的理论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2,实践教学环节:

(1)读一本伟人传记,感受伟人风采(2)读一篇经典原著,聆听智者声音

(3)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写一篇读书笔记,教师批阅并进行讨论。

专题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1,实践教学目的:结合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学习,深化对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与意识关系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物质观

2,实践教学环节:

(1)欣赏物质文化遗产,感受物质文化魅力(2)关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3,实践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结合成若干小组,拍摄关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频或短片,教师批阅并且组织学生交流。

专题三:认识自我,改造世界

1,实践教学目的:结合第二章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理论学习,深化学生对于真理与价值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实践教学环节:

(1)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

(2)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调查(3)大学生不文明现象调查(4)大学生流行语调查(5)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

3,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教师批阅并进行课堂讲评。

专题四:记忆红色经典,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实践教学目的:结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学习,深化学生对于社会形态更替规律的认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实践教学环节:

(1)观看一部爱国主义题材影片(2)学会一首经典红色歌曲

3,实践教学要求:提交影片观后感,并就此问题开展课堂讨论。

专题五:了解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

1,实践教学目的:结合第四章、第五章有关资本主义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学习,深化对当今世界形成与发展的了解,帮助学生了解现实,认识社会 2,实践教学环节:

(1)考察一家外企的经营发展状况(2)了解一位外企工作人员的从业经历

3,实践教学要求:提交一篇考察报告,或交流心得。

专题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发展研究

1,实践教学目的:结合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的理论学习,深化学生对我国现实发展状况与发展阶段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实践教学环节:

(1)参观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2)走访一个社区(3)畅谈家乡新变化

3,实践教学要求:总结参观学习的心得体会

专题七: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1,实践教学目的:结合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的理论学习,深化学生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实践教学环节:

(1)结合专业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

(2)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之我见

(3)实践教学要求:辩论会:个人理想与社会价值

专题八:本学期实践教学情况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中心

2010年9月15日

第四篇:马哲原理概论习题库+共产党宣言读书感想

本原理概论习题库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运动 B.物质可以认识 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客观实在性

3、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C)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C)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既肯定又否定 D.既前进又倒退

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 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 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C)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1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A)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

12、“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D)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 D.矛盾特殊性原理

1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D)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4、“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D)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D.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15、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A)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C)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17、发展的实质是(D)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8、“拔苗助长”的事例是(C)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19、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A)

A.辩证法的 B.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 C.否认事物差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

20、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D)

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C.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BC)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ABCD)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3.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ABD)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4.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AC)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5.哲学的物质范畴是(ABCD)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 6.意识是(BD)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C.神的启示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7.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说明(AD)A.部分依赖于整体 B.研究部分毫无意义

C.整体与部分毫不相干 D.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

8.“白马非马“的命题(BD)

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9.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ABC)

A.必须通过实践 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ABD)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 B.研究部分不能忘记同整体的关系

C.不承认各部分有分明的界限 D.局部服从整体 11.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ABC)

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 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 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yi 12.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BC)

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 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

1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ABC)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14.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ABCD)A、凡是事物都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 B、凡是质都是一定事物的质

C、质不能脱离事物而存在 D、质发生了变化,事物就发生改变

15.质和量的关系是(ABC)

A、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 B、互相依赖 C、互相制约 D、既对立又统一 16.”过犹不及“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BC)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过头“与”不及“都是错误的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7.量变的复杂性表现在(ABD)

A、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 B、量变的形式是多样的 C、质变可以转化为量变 D、量变中渗透着质变 18.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CD)

A、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B、阶段性部分质变 C、爆发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19.肯定方面是指(BD)

A、好的方面 B、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C、正确的方面 D、决定了一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它物的方面

20.辩证的否定观认为(ABCD)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D、否定是扬弃 2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BD)

A、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B、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 C、事物发展周而复始的循环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22.否定之否定形式的特殊性表现在(CD)

A、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客观的 B、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主观的

C、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 D、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曲折性

23.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ABCD)

A、一因多果 B、同因异果 C、一果多因 D、同果异因 24.”某一豆荚中结出几粒豆,某条狗的尾巴有几寸长,不多不少,不长不短,这些都是必然的。“这种观点是(BCD)A、把必然性绝对化 B、把偶然性当作了必然性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宿命论 25.或然率是(AC)

A、从数量方面把握可能性 B、从质的方面把握可能性

C、对可能性大小的科学说明和测定 D、抽象的可能性 26.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要反对(ABCD)A、形式虚无主义 B、只要内容,不要形式 C、形式主义 D、只要形式不要内容

27.列宁指出:”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其含义是(CD)A、本质就是现象 B、现象就是本质

C、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D、现象总是从不同侧面表现本质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4、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C)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

5、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C)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6、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世界件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唯

义的认

源是

(B)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否认物质的决定性

D.夸大物质的决定性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D)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9、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A)A.真理变成现实 B.谬误转化为真理 C.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 D.人的认识器官限延长 0、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A.永恒性 B.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

二、多项选择题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致(CD)

A.唯心主义认识论 B.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C.经验论 D.唯理论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ABC)A.必须通过实践 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3.任何客观真理都具有(ABC)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具体性 4.实践的基本特点是(ACD)

A、客观性 B、革命性 C、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 5.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AC)

A、渔民捕鱼 B、运动员比赛 C、工人炼钢 D、农作物新品种的研究

6.认识的主体包括(BCD)

A、自然界 B、个人主体 C、集团主体 D、类主体 7.认识的客体的属性有(BCD)

A、自然性 B、客观性 C、对象性 D、社会历史性 8.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ABCD)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决定认识

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9、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AC)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 单项选择

1、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C)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C)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

5、“谋事在人,成事在天"(A)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6、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7、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C)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8、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9、上层建筑的核心是(C)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二、多项选择题

1.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ACD)

A.阶级斗争 B.人民群众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B)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3.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ABC)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生产资料

4、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ABC)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B.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D.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5、正确地理解地理环境同人类社会关系原理的意义,在于要求我们(ABD)A.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B.不要破坏生态平衡,要保护人和自然的协调关系 C.尽快地开发自然资源,以促进生产发展 D.要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ABCD)

A、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B、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C、人类社会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 D、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学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5、简述社会进步的必然性。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 1.商品是:(A)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B.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C.一切物品; D.一切有用的物品; 2.商品的本质因素是(C)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3.价值的本质是(D)A.一般人类劳动; B.抽象劳动; C.具体劳动; D.社会生产关系;

4.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A)A.使用价值构成; B.交换价值构成;

C.价值构成; D.货币构成;

5.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D)A.商品; B.货币; C.价格; D.使用价值; 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D)A.两种劳动; B.两次劳动; C.两个过程的劳动; 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7.商品的二因素是由(C)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9.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因此(A)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

C.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D.产品中只要有劳动就一定有使用价值;

10.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D)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C)A.不等价交换; B.劳动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

1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D)A.一切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B.私有制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C.商品经济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D.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

13.剩余价值来源于(C)A.不等价交换; B.工人工资的扣除; C.工人的剩余劳动; D.劳动力的价值; 1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C)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C)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 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

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16.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D)A.工人工资的高低; 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1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D)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A)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

19.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是(B)A.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 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D.资本主义竞争激烈; 2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C)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21.产业资本是(D)A.生产资本; B.工业资本; C.社会总资本; D.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22.产业资本循环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B)A.流通阶段; B.生产阶段; C.购买阶段; D.售卖阶段;

23.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A.G—W„P„W’—G’; B.W„P„W’—G’—G’;

C.P„W’—G’—W„P; D.W’—G’—W„P„W’;

24.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公式是(A)A.G—W„P„W’—G’; B.W„P„W’—G’—W; C.P„W’—G’—W„P; D.W’—G—W„P„W’; 25.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D)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26.货币资本的职能是(C)A.生产剩余价值; B.实现剩余价值; C.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D.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

27.资本周转是从资本运动的(B)A.连续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28.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C)A.劳动时间和产品的销售时间; B.产品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

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D.劳动时间和购买时间;

29.资本的周转速度和(B)A.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B.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C.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D.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30.把生产资料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A)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

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31.能够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资本是(D)A.生产资本; B.货币资本; C.商品资本; D.流通资本; 32.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D)A.原料; B.燃料; C.辅助材料; D.机器、设备;

33.社会总资本(社会资本)是指(A)A.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总和; B.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货资本的总和; C.国内投资的资本和向国外投资的资本的总和; D.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 34.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B)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总产值的构成问题; D.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 35.生产成本是(D)A.资本主义生产费用; B.实际生产费用; C.活劳动的耗费; D.物化劳动的耗费; 36.利润本质上是(D)A.成本价格的产物; B.所费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

37.反映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增值程度的是(B)A.剩余价值率; B.利润率; C.平均利润率; D.年剩余价值率; 38.利润率是(D)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所费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39.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A)A.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B.同一部门内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C.同一部门资本家追求超额利润的结果;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

40.成本价格是由(D)A.固定资本形成的; B.流动资本形成的; C.所用资本形成的; D.所费资本形成的;

41.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转化为(C)A.成本价格; B.生产价格; C.利润; D.利息; 41.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以(D)A.价格竞争为特征的; B.资本循环为特征的; C.资本周转为特征的; D.资本转移为特征的; 42.生产价格是(D)A.预付资本加利润; B.预付资本加平均利润; C.成本价格加利润; D.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二、多项选择题: 1.商品的二因素是(AC)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ABCD)A.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C.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价值的表现形式; 3.商品的价值是(AC)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

4.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AC)A.具体劳动; B.社会劳动; C.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

5.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BCD)A.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B.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 C.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是由不同具体劳动创造的; 6.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产生的条件是(AB)A.社会分工; B.社会化大生产; C.自然经济; D.经济危机;

7.价值规律对私有制社会生产的调节作用是通过(AC)A.竞争实现的; B.信用实现的; C.市场价格的波动实现的; D.成本价格的波动实现的;

13.劳动时间的长短取决于(BD)A.产品的性质; B.生产技术水平; C.企业管理水平; D.劳动生产率高低; 14.产业资本循环包括两个进程(BD)A.购买过程; B.生产过程; C.消费过程; D.流通过程;

15.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BC)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流通资本; D.固定资本;

16.产业资本循环是(ACD)A.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并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带着增殖回到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B.生产资本的运动; C.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D.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8.资本周转速度与(BD)A.周转时间成正比; B.周转时间成反比; C.周转时间无关; D.周转次数成正比; 19.资本周转时间由两方面构成(AB)A.生产时间; B.流通时间; C.销售时间; D.购买时间;

2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BD)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的比重; B.流通时间的长短;

C.固定资本周转速度; D.流动资本的度;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根源在于(A)A.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B.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竞争的结果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C)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

B.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 C.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D.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 3.垄断的形成是(A)A.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B.生产输出的结果; C.金融资本统治的结果; D.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结果 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时期是(C)A.18世纪末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5.垄断利润是(D)A.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 B.垄断组织获得的平均利润; C.垄断组织获得的一般利润; D.垄断组织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6.垄断价格形成的基础是(B)A.垄断统治;

B.垄断利润; C.自由竞争;

D.资本主义私有制 7.垄断价格的形成和垄断利润的产生表明(C)A.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了;

B.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

C.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D.价值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是(A)A.垄断统治;

B.资本输出;

C.国际垄断同盟; D.占领殖民地

9.各种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为了(D)A.避免两败俱伤; B.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C.相互之间竞争; D.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10.把一些法律上和生产上还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垄断组织形式是(C)A.卡特尔; B.辛迪加; C.托拉斯; D.康采恩 1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C)A.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家; C.金融寡头;D.商业资本家

1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垄断地位的资本是(B)A.产业资本; B.金融资本; C.银行资本;D.商业资本 13.垄断资本在经济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B)A.规定垄断价格; 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C.掌握国家政权; D.避免两败俱伤

14.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C)A.内容变化; B.作用性质; C.作用形式; D.作用力度 15.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A)实现的 A.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16.金融寡头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B)实现的 A.合作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17.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在采购原材料时多采取(B)

A.垄断高价; B.垄断低价 C.自由价格; D.市场价格 18.垄断资本条件下垄断企业竞争的目的是为了(C)A.获得平均利润;

B.获得超额利润; C.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D.消灭中小企业 1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A)A.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消除了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D.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垄断资本主义 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C)

A.国有企业的存在;

B.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 C.私人垄断资本的主导地位;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二、多项选择题

2.战前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是(BCD)A.短期价格协定 B.卡特尔; C.辛迪加; D.托拉斯; E.混合联合公司

25.从资本输出的主体来划分,资本输出的形式有(ABC)A.借贷资本输出; B.生产资本输出; C.商品资本输出; D.私人资本输出; E.国家资本输出

26.从资本形态上划分,资本输出的形式有(DE)A.借贷资本输出; B.生产资本输出; C.商品资本输出; D.私人资本输出; E.国家资本输出

29.对于输入国来说,资本输出(AB)A.促进了输入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带动输入国建设了一些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 C.对输入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没有任何益处; D.给输入国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E.有可能造成输入国经济片面畸形发展 30.对于输出国来说,资本输出(AD)A.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带来巨额利润和利息;B.是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

C.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主要手段; D.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

E.使输出国成为食利国并导致输出国国内经济发展缓慢 3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资本迅速国际化的原因在于()A.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要求发展民族经济; B.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

C.国际分工深化,需要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最佳生产地; D.各国关税壁垒严重,国际市场竞争尖锐; E.运输通信现代化缩短了世界的空间距离 32.跨国公司(ABC)

A.是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的大型垄断企业;

B.从事跨国生产、销售或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 C.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的; D.是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E.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附 题

1“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C)A、经验论 B、唯物论 C、不可知论 D、反映论

2“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种观点是(A)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2.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D)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全面性 D.真理具有相对性

7.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A.永恒性 B.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 9.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B)。A.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满足和被满足的价值关系 D.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0.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在于(C)。A.它是否有用 B.是否能被大多数人接受 C.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D.是否清楚明白

11.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A)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12.概念、判断、推理是(C)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3.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C)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14.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1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D)。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二、多选题

3、“推动哲学家们前进的,决不象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知识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是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这段话阐明了(BD)

A.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基础 B.哲学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C.先进思想力量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D.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是哲学发展的动力 E.哲学为科学提供理论指导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承认(BC)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D.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ABCD)A.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B.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6.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ACD)。A.理论要服务于实践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C.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D.这次飞跃可以使精神转化为物质 7.8.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CD)A.通过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

C.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9.下列表达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BCD)。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

《马克主义哲学原理》试题集 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题(共190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D)A.18世纪末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9世纪40年代中期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实践条件是(D)A.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B.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准较之以前有很大提高 C.世界地理大发现

D.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阶级条件是(A)A.无产阶级的逐渐成熟 B.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强大 C.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 D.科学家科学实验的需要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条件有(D)A.物理学 B.化学 C.天文学

D.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

5、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条件的有(C)A.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万有引力定律

B.达尔文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 C.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 D.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现代系统论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条件的有(C)A.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B.细胞学说 c.自由落体定律 D.达尔文进化论

7、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条件是因为(A)

A.它们揭示了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本质 B.它们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本性 C.它们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的运动本性 D.它们证明唯物主义是正确的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A.德国古典哲学 B.法国的启蒙哲学 C.美国的经验论哲学 D.德国的宗教改革理论

9、德国古典哲学始自(A)A.康德哲学 B.黑格尔哲学 C.费尔巴哈哲学 D.费希特哲学

10、德国古典哲学的最终形式是(B)A.康德哲学

B.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 C.马克思的哲学 D.谢林的哲学

11、黑格尔哲学是(A)11-15 ADDBA A.唯心主义辩证法 B.辩证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可知论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费尔巴哈哲学特点的有(D)A.它是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 B.它讲的人是抽象的人

C.它“上半载”是唯心主义,“下半截”是唯物主义 D.它讲的人是“现实的人”

13、世界观是(D)A.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 C.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

D.人们对这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看法

14、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B)A.哲学就是世界观

B.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世界观就是哲学

D.哲学与世界观没有联系

15、哲学基本问题是指(A)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运动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

16、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A)16-20 AABDA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是运动的

C.是否承认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7、哲学的党性是指(A)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

D.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

18、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B)A.哲学基本问题

B.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C.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9、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个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0、哲学的研究对象是(A)

A.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B.知识的总汇

C.世界上一切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D.具体事物的规律

21、科学的研究对象是(A)21-25 ADCBA A.具体事物的规律

B.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 C.自然界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D.人类思维的运动规律

22、下列选项中,未能正确反映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的有(D)A.哲学以科学为基础

B.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C.哲学是一般,科学是特殊 D.科学和哲学可以互相代替

23、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C)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现象的集合 C、理在事先

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E、吾心即宇宙

24、现代西方哲学是指(B)A.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哲学 B.19世纪中叶以来的欧美哲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现代反动的资产的阶级哲学

25、现代西方哲学的源头是(A)A.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康德哲学 B.法国战斗的唯物主义 C.英国的经验论哲学 D.美国的实用主义

26、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C)26-30 CDACD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D.唯意志论和存在主义

27、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是(D)A.唯意志论与唯心主义辩证法 B.存在主义与实证主义

C.费尔巴哈的伦理学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D.以尼采、叔本华为代表的唯意志论和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

28、唯意志论哲学的基本观点是(A)A.认为意志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 B.声称关注个人的存在 C.主张“人就是自由”

D.认为意志是受理性约束的

29、科学主义思潮的创始人是(C)A.英国的弗朗西斯·培根 B.伽利略和牛顿 C.法国的孔德 D.德国的康德

3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科学主义思潮的有(D)A.实用主义 B.逻辑实证主义 C.实证主义 D.存在主义

31、科学主义思潮的基本思想有()31-35ACBAC A.认为意志是万物的本原,意志是非理性的 B.以为“人就是自由”

C.以追求“确实的”知识为目标,这种知识是主观感觉的总和 D.认为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

32、科学革命是指()A.生产工具的重大变革 B.工艺的重大变革

C.人类对自然认识的飞跃 D.观念上的重大变革

33、技术革命是指()A.人类对自然认识的飞跃

B.对生产工具和工艺的重大变革 C.观念上的重大突破 D.管理制度的重大变革

34、下列属于现代科学革命的有()A.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的创立 B.电子技术 C.激光技术 D.信息技术

35、下列属于现代技术革命的有()A.分子生物学的建立 B.海洋科学,空间科学 C.电动机的发明及使用 D.生物工程

36、下列命题中表述正确的有(B)36-40BADDB A.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B.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C.任何唯物主义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D.任何唯心主义哲学都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37、评判一种哲学是否为“真正的”哲学,即是否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要看其A A.是否以思想的形式表现时代精神()B.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C.是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

D.是理性主义还是非理性主义

38、当代时代精神的精华是(D)A.人本主义思潮 B.科学主义思潮 C.后现代主义思潮 D.马克思主义哲学

3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适合当今时代需要的哲学, 这是因为(D)A.它能解决知识经济中的具体问题

B.它能解决互联网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C.它能解决基因工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D.它是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 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0、“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B)A、唯物主义真理观B、主观真理观 C、客观真理观D、形而上学真理观

41、思维和存在无同一性的哲学是(D)41-45DCCDC A、唯心论B、二元论 C、诡辩论D、不可知论

4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C)A.学习一门新的科学知识 B.了解德国哲学的发展历史

C.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训练理论思维 D.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3、正确处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学习科学的关系表现为(C)A.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代替学习科学

B.只求学习科学,认为没有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C.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学习科学是相辅相成的

D.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当作平行的知识学科去学习

4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A.认真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书籍 B.结合历史知识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C.结合哲学史知识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5、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C)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46、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46-50DDADC A.运动

B.物质可以认识 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客观实在性

4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就是(D)A.发展

B.就是位置的移动 C.物体形状发生变化 D.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

48、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存在性

49、下列命题中未能正确反映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的有(D)A.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的, 不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B.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没有的 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50、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个命题表现的哲学思想是(C)A.承认事物是变化的

B.承认事物的变化是灵活多样的 C.是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 D.是辩证法的运动观

51、四维空间是指(C)51-55CDACA A.时间 B.空间

C.时间与空间相互联系 D.整个宇宙

52、“时光一去不复返”, 这句话表达的哲学思想是(D)A.时间无起点 B.时间无终点

C.时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形式 D.时间的一维性

53、“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观点是(A)A、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 B、行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C、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D、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的错误观点

54、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C)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55、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导致 A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

56、认为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这是(B)56-60BDADC A.所有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B.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C.是唯心史观的表现

D.是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观点

57、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有(D)A.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

B.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C.长期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

D.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济关系代替了人身依附关系

58、发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基础是(A)A.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

B.把辩证法与唯物论有机结合起来 C.把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引入哲学 D.达尔文的进化论

59、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D)A.人的存在 B.社会的存在 C.一定的地理环境

D.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60、人类与猿类的根本区别是(C)A.生理构造不同 B.生活习性不同

C.人类能使用和制造工具

D.人类能直立行走,猿类则不能

6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C)61-65CABDC A.从来就有的 B.上帝创造的 C.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始终与物质并存的

62、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意识产生的(A)A.起点和前提 B.决定性因素 C.动力 D.主导因素

63、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B)A.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的产生 B.劳动

C.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

D.神经系统的进化完善,人脑的形成

64、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D)A.劳动改变了自然界

B.劳动提供了人类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 C.劳动制造了生产工具

D.劳动形成人脑,产生语言,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65、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是(C)A.脱离人身的纯粹的逻辑思维运动 B.物质

C.高度复杂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D.高等动物的脑活动

66、意识的本质表现在(A)66-70AACAB A.它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B.形式上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也是主观的 D.形式是客观的,内容也是客观的

67、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下列命题中未能表达马克思这句话的含义的有(A)A.意识就是物质

B.意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C.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

D.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不会与物质本身完全一致 68、意识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是(C)A.意识活动是个主动创造过程

B.意识活动使人的行为有目的性、计划性 C.意识活动使人类能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意识能影响人的生理活动 69、下列命题中,未能正确表达意识的主动创造活动的有(A)A.意识反映客观世界是个照镜子式的直观反映过程 B.意识反映客观世界是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C.意识反映客观世界,能根据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东西 D.意识反映客观世界,能追忆过去,预见未来 70、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B)A.无限的

B.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归根结底还是由物质决定的 C.被动的

D.可以为所欲为的

71、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还得用物质的力量去摧毁。这句话的含义是(A)71-75AADCD A.意识发挥能动作用,必须依赖于必要的物质力量 B.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C.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考虑到所改造对象的存在环境 D.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7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首要前提是(A)A.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手段

B.必须考虑到被改造对象与环境的关系 C.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D.必须认识和相信意识主动创造性的巨大能力 7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是(D)A.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B.必须发动群众,使思想、理论为群众掌握 C.必须准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D.只能通过实践

74、目前所说的人工智能是指(C)

A.人工制造出生命物质,使其能有意识功能 B.通过克隆方法制造出能思维的人

C.用机械或电算机模拟或代替人脑的某些智能 D.通过学习和训练改变或增强人的意识功能

75、人工智能的哲学意义表现为(D)A.它证明人的力量是无限的,无所不能的 B.它证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限的

C.它证明意识现象不神秘,不过也是一些物质的机械、物理作用 D.它证明意识根源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76、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A)76-80ACDCA A.世界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B.世界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存在 C.世界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意识

D.世界是统一的,表明世界上的事物没有本质区别,是完全相同的 7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证明是(C)A.只通过科学的发展证明 B.只通过哲学的发展证明

C.通过哲学和科学的长期发展证明 D.无法证明的结论, 因而是个假命题 78、规律是(D)A.规则 B.规章制度

C.人们用来思考事物的逻辑规范

D.是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79、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的哲学思想是(C)

A.规律是普遍的

B.规律是事物的必然的联系

C.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规律是固定不变的

80、规律的客观性是指(A)A.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规律不能认识、利用,也不能改造

C.规律中不能有人的活动参与,凡有人参与的活动就没有客观规律 D.人们在规律面前不能有丝毫作为

81、“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A)81-85ADABC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82、把感觉经验当作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D)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8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A.普遍联系和发展 B.运动 C.物质第一性的原理 D.矛盾规律

84、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是(B)A.无差别的事物的直接同一

B.有相对独立性的相互区别的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C.相互区别的事物在外力作用下的合一 D.不同事物机械性的组合

85、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C)A.辩证法的

B.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

C.否认事物差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

86、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D)

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C.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87、“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体现着(C)

A、矛盾的斗争性B、矛盾的普遍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 88、系统的最本质特征是(C)A.有序性

B.内部结构趋于优化的特性 C.整体性 D.条件性

89、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是(A)A.整体性 B.最优化原则 C.有序性 D.整合性

90、系统方法的目的是(C)A.整体性 B.有序性 C.最优化原则 D.整合性

91、下列命题中未能表达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有(D)A.整体依赖于部分,部分也依赖于整体 B.优化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C.整体对部分有支配决定作用,部分以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整体 D.整体相当于各部分的机械相加

92、一般系统论观点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D)A.一般系统论有跨学科性质,也是一种哲学观点 B.一般系统论与普遍联系观点是完全相同的 C.两者没有内在联系

D.一般系统论证实并丰富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93、发展的实质是:(A)A.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B.否定、破坏现存事物 C.事物量的方面的扩充 D.特定事物的不断完善

9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的(C)A.发展过程及状态 B.发展的总趋势 C.发展的内在动力 D.发展的前进性运动

95、所谓新事物是指(D)A.新出现的事物 B.形式新奇的事物 C.现存力量强大的事物

D.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96、下列关于新事物特征的命题中,不正确的是(D)A.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发展前途 B.优越于旧事物

C.有广泛群众基础,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D.现存力量强大

97、世上没有永恒的事物,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历史的、暂时的。这句话表现的哲学思想是(C)A.唯物主义的 B.形而上学的

C.符合发展观点的唯物辩证法 D.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 9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B)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与发展

9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A)A.实质和核心 B.精髓 C.基本特征 D.全部内容

100、矛盾是指(B)

A.人们思维中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前后不一致

B.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C.在事物中能够排除的不一致性 D.由于主观原因造成事物的自相冲突 101、唯物辩证法理解的矛盾同一性是(A)A.包含着对立的同一 B.事物内部的完全同一 C.逻辑上的没有冲突 D.思维上的相互协调

102、唯物辩证法理解的矛盾的斗争性是(A)A.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相互差别、相互排斥 B.两个事物的“你死我活”的争斗 C.“针锋相对”的抗争 D.对抗

103、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是(C)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 D.外力推动

104、唯物辩证法认为(D)A.只有内因推动事物发展 B.只有外因推动事物发展

C.内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105、下列命题中未能表达矛盾普遍性的有(C)A.矛盾处处存在 B.矛盾时时存在

C.存在于所有事物当中性质完全相同的矛盾 D.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106、下列命题中未能表达矛盾特殊性的有(D)A.不同事物,矛盾的内容不同

B.不同矛盾在事物中所处地位不同 C.矛盾的性质不同, 因而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D.事物有时有矛盾, 有时没有矛盾 10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A.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B.联系和发展 C.对立统一关系 D.辩证否定

108、下列俗语中表达要抓主要矛盾的有(D)A.物极必反 B.积少成多 C.白马非马 D.牵牛要牵鼻子

109、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的哲学基础是(C)A.矛盾的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原理 B.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C.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D.辩证否定的原理

110、要正确看待形势, 矛盾主流和支流, 这种方法的哲学基础(B)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C.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D.矛盾的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原理 111、“均衡论”是指在工作中(C)A.只抓主要矛盾,不抓主要矛盾 B.忽视主要矛盾,光抓次要矛盾

C.不分主次矛盾和主次矛盾方面,不抓重点 D.不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事物

112、质是(A)

A.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的规定性 B.事物规模、程度、速度、空间结构 C.事物的属性 D.事物的性质

113、下列关于质的命题中, 错误的有(D)A.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

B.质是事物自己固有的,不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 C.认识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 D.质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114、度是指(A)

A.事物保持自身的质的量的限度

B.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事物的规定性 C.一事物区别他事物的自身固有的规定性 D.关节点或临界点

115、俗语“过犹不及”表达的哲学思想是(D)A.抓主要矛盾

B.正确处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C.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D.处理事物要掌握适度原则 116、质变的特点是(A)A.突变

B.连续性的变化 C.渐变

D.不依赖于量变的变化 117、量变的特点是(B)A.突变 B.渐变

C.不连续的变化

D.结果形成新事物的变化

118、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千流,无以成江海。这句俗语表达的哲学思想是(C)

A.工作中要抓住主要矛盾

B.要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和准备

D.要正确“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119、“千里之堤,毁于蝼蚁之穴”。这句俗语表达的哲学思想是(B)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D.质变是量变的积累和相加

120、政治上的冒险主义和自然科学中的地球灾变说,其哲学上的错误是(B)

A.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B.只承认质变,不承认量变 C.混淆了质变与量变的区别 D.把质变与量变同等看待了 121、量变的两种基本形式是(C)A.事物数量的多少和性质优劣的变化 B.事物变化速度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

C.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事物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的变化 D.事物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变化和事物空间位置的变化 122、质变的两种基本形式是(D)A.突变与渐变

B.连续性变化与非连续性变化 C.显著的变化和不显著的变化 D.爆发式的质变和非爆发性的质变 123、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是(C)A.纯粹的质变 B.纯粹的量变

C.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的情形之一 D.质变中包含着量变的表现

124、下列关于肯定的命题中,正确的有(A)A.肯定是保持事物自身而非他物的方面 B.是破坏事物自身,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C.肯定就是纯粹的肯定,不包含否定

D.有的事物有肯定方面,有的事物没有肯定方面 125、下列关于否定的命题中,正确的有(C)

A.否定是破坏现存事物的方面, 因而是消极因素 B.否定就是纯粹的否定, 它不包含肯定 C.在一定意义上, 否定就是肯定 D.否定可以脱离肯定存在

126、“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这句俗语表达的哲学思想是(D)A.混淆是非界限的相对主义观点

B.混淆肯定和否定的区别的形而上学观点 C.割裂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承认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辩证法关系 127、辩证否定即是(D)A.纯粹的否定

B.外力对事物的否定 C.发展环节的中断 D.事物的自我否定

128、下列关于辩证否定的命题中,不正确的有(D)A.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不改变事物的质,只是量上的扩张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心得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心得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班级:应数(2)班

学号:091153031 姓名:廖才源

客观规律性与主义能动性

世界上千差万别的食物,各自有着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要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遵循这些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各种行为,以及在这些行为之后的结果中得到启迪与教训,从而深刻认识到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并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开始了一些迟来的“改邪归正”——遵循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食物的本质练习。任何事物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练习。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稳定联系。也就是它的相对重复性,只要条件具备,某种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分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正如万有引力定律在被牛顿发现一起就已经存在并起作用,只是牛顿经过研究认识了这一规律。古代荀子有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就是说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客观规律包含了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变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人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否则必将因火自焚,承受违背客观规律的惩罚。近百年以来,先前人们的思想是人定胜天,以人的力量来改造自然和社会。以致人类历史上才有了英国伦敦雾都的称号,08年印度洋的大海啸,以及近十几年以来的台风,南极上空臭氧层的空洞,和冰川的崩塌融化、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自然现象,这是自然对人类的咆哮与惩戒。在社会经济上,还有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与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些都是人类与客观规律背道而驰的最终结果。由此可鉴,人类必须遵循客观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的发展生产,否则必将会玩火自焚,终将失败。

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同时,必须坚持以实际出发,以实践为鉴证证真理的标准。从而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的认识客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客观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与可持续地发展生产。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持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体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一是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好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作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一是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我们在认识意识能动性的同时,必须与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达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因为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已是满目疮痍,基础设施建设与人们的素质水平低下,不管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方面也都十分低下,于是中国不甘示弱,喊出了30年内超过美国,10年内超过英国的口号。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实现这一遥远的目标。从此有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自此之后中国不是突飞猛进而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都是倒退,在共产党通过总结经验,认识错误之后,才有了社会主义分“两步走”的策略。才有了之后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上的逐步恢复。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下,领导中国人名做出了符合客观规律的选择。所以,主体选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在于不能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背道而驰。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提出自力更生,坚持独立自主的道路,对外开放,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而后,中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之道,并强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发展生产。在30年改革开放之后,只能给经济飞速发展,08年国家GDP总值已居世界第三,继美日之后,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大国,在中国60年周年国庆阅兵上,更是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另别国大开眼界,从而中国有成为了一个在经济军事上颇有成就的一个大国。

在众多历史事件的背景下,人们才发现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并以此与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实现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会如何遵循客观规律,并合理地运用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树立起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信念。

所以我们必须懂得这些道理,从而为祖国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下载马原理概论试题[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原理概论试题[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原理考试资料

    10.简述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

    概论 试题

    1、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科学内涵是什么?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和中......

    论述题(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5篇

    论述题 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原理阐述我国目前阶段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

    自考马克思原理概论简答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

    学前教育原理试题

    《学前教育原理》终结性考试试题举例 试题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3分,10题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保险原理试题

    单选题 1、在权利人与义务人之间,由于一方违约或犯罪而使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是(D) A.自然风险 B.财产风险 C.投机风险 D.信用风险 2、政府对保险业进行管理的第一目的是(A)。 A.保......

    税法原理试题

    财政法自学考试辅导资料1.财政法基本原则,是指财政法中体现法的根本精神、对财政行为具有一般指导意义和普遍约束力的基础性法律规范;2.财政法的基本原则一旦被法律确认,它对财政......

    传感器原理 试题

    一、填空(30分,每空1.5分) 1、有一温度计,它的量程范围为0∽200℃,精度等级为0.5级。该表可能出现的最大误差为,当测量100℃ 时的示值相对误差为。 2、在选购线性仪表时,必须考虑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