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五篇]

时间:2019-05-15 12:2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马克思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马克思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

第一篇:用马克思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

用马克思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

马克思用彻底唯物的观点,即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纯真理性观点,来阐明的,仅仅是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发展阶段,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却并没有说它“不合理”,“不合理”只是所谓的“共产主义”读者自己的感受。然而,作为一种推翻封建主义而建立起来的新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同时,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也并没有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好,他只是阐述了,资本主义作为一种阶段,其矛盾的解决要依靠某种方式,而自然的过渡到社会主义。

然而,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既然社会主义可以作为资本主义之后取而代之的新制度,它就绝不是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所用的“唯物”,就是要撇开一切感情。什么是“唯物”?我相信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唯物”(重点在‘唯’),否则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资本主义制度‘不合理’”之类的带有感情色彩的唯心论断。

中国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注定会倍加艰难。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国民劣根性,这是几千年封建文化的熏陶结果,难以短期消除。至于什么是国民劣根性,有哪些体现,这个详见鲁迅的作品,那里表述的很详尽,分析的很透彻。即便建国几十年的今天,这种劣根性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中国农民和刚刚摆脱农民身份的“城市人”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每次看到身边的亲人迷信、懒惰、胆小、愚昧而又抵制科学、自欺欺人(典型的就是坚守自己落后的想法而不愿使用百度百科等工具一探究竟),怨天尤人、不求上进(天天只会耍嘴皮子,吆喝别人干这干那,说完以后自己啥也不干)时,我都一腔怒火。最关键的是,他们屡教不改,完全是对牛弹琴。

所以,中国当下的“社会主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教育革命问题,中国教育部几十年没有作为,国民劣根性依然泛滥,与之相对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水平普遍很高,即便是农场主也不会有那么愚昧不可教的一群人。我并没有说谁好谁不好,我只是在阐述一个事实。我也并没有说中国直接实行社会主义不对,我只是说相比于通过资本主义过渡的方式,显得“任重道远”,显得“更加艰难”。

第二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汶川地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汶川地震中的应用

距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过去已经快两年了。这是一个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的日子。面对无情的现实,举国垂泪。发生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和灾难压顶不能屈的坚强精神,却永久地留在了我们心中。在灾后救援和重建中,国家的反应速度和及时有效、又快又好的工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这一切,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释:

我个人认为汶川大地震反应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五个方面。一:物质的客观存在性:自然界是客观的,是先于人类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这次汶川大地震的产生源于地球板块的运动,是自然界自身发展的结果,二;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世界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有的人类已完全掌握,有的还没有或还没有完全掌握。我们必须尊重其客观规律。譬如:地震来临之前,动物的异常反应。但是,规律具有客观性并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无能为力,人们可以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妥善安排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温总理的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这句话就是这次抗震救灾的最好写照。

三: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要求我们敢于要正视矛盾,面对矛盾,并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它。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没有沉浸在痛苦之中。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全社会自发组织参与到救援工作中。诸如此类的做法使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小。我国的救灾工作取得了全世界的普遍赞扬。

四: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各地灾区的受灾程度不同,特别是学校受损遇难比较严重。针对这一具体情况,我们的救援人员采取了不同的救援方案,与时间抢生命,力争在72小时的黄金时间里抢救最多的生命。

五:矛盾的两点论,重点论:在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里,一切都以抢救人的性命为首要任务。72小时之后,主要任务转为灾后防疫。然后的工作重点就是灾后重建工作。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三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福建农林大学本科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院:交通学院

专业年级:2011级土木工程

学号:311621001

4姓名:陈杨

成绩:

2012年11月11 日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经过了半学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的学习,我了解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党必须具备的一种根本能力。作为一条基本原则,它体现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即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作为一种根本能力,它表现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本领,即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解释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

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凝聚有效因素推动农村又快又好地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和外因关系决定我们要正确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在观察分析问题时,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定程度上讲,广大农民群众想脱贫致富奔小康,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是内因,国家支持、上级扶持、各界帮助是外因,这就要求我们要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引导群众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立足自身力量,把握资源优势,挖掘发展潜力,突出发展重点,苦干实干,加快积累,促进发展。同时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我国产业发展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开发、省委省政府府实施湘西地区开发等诸多机遇,凝聚和发挥好政策、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理念、管理等积极有效因素,搭梯上楼,借势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正确处理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继续加大扶持促使农村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无数量变到质变运动发展的结果。由于受到自然、社会、历史和地理因素以及思想观念、经济结构、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加快发展的基础还很差,条件还有待创造和蓄积,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定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过程,任何急功近利、大干快上、急躁冒进等思想和行为,不仅违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极其有害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通过多年来的扶持和发展,目前农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民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原始积累,为农村加快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积沙成塔,滴水成河。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继续加大扶持和帮助,一定能够

实现农村由量变向质变转变,一定能实现农村有一个崭新的发展,有一个质的飞跃。

3.正确处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加快农村建设

唯物辩证法指出,在事物的多种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次矛盾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看问题、办事情要抓住重点、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会遇到诸多的矛盾和困难,这要求我们在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同时,要学会统筹兼顾,积极稳妥地处理次要矛盾,在突出重点解决主要矛盾过程中,不能忽视次要矛盾,不能让次要矛盾转化成主要矛盾,加大处理矛盾的压力。有些矛盾如基础设施落后、支柱产业匮乏、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要重点给予及时解决的,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主要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发展经济上,把扩大总量、增加收入作为发展经济的着眼点,把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头戏,优化发展经济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同时,高度重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重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着力解决“读书难、读书贵”、“看病难、看病贵”、“出门难、车费贵”等突出问题,不失时机地把握政策,科学调整工作思路,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4.正确处理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推动工作落实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可抗拒性的,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只有老老实实地踏着规律的足迹去办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建设和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努力创造新的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体也是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离不开农民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创业,我们必须引导农民发扬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勇于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克服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挫折,抛弃悲观失望、思想僵化和墨守成规,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扶持和培育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集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奋斗目标,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山川秀美、农民富足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试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自觉》

3.《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科书编写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

第四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化学创新实验2班 41107292 闫永刚

浅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体现

经过了一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结合自己一直生活在农村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使我了解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有一定联系的.现就我个人对此观点的一些看法和认识简单的阐述一下,非常浅显,可能还会有不到之处,望老师批评指正。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问题。近年来,党和国家在“三农”问题上给予了高度关注,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农民生活中的最基本问题着手,力争全面改善农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党必须具备的一种根本能力。它体现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即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凝聚有效因素推动农村又快又好地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和外因关系决定我们要正确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在观察分析问题时,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定程度上讲,广大农民群众想脱贫致富奔小康,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是内因,国家支持、上级扶持、各界帮助是外因,所以要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引导群众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立足自身力量,把握资源优势,挖掘发展潜力,突出发展重点,加快积累,促进发展。同时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我国产业发展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等诸多机遇,凝聚和发挥好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积极有效因素,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正确处理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加大扶持,促使发展有质的飞跃。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无数量变到质变运动发展的结果。由于受到自然、社会、历史和地理因素以及思想观念、经济结构、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贫困地区农村加快发展的基础还很差,条件还有待创造和蓄积,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定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过程,任何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等思想和行为,不仅违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极其有害的。但是,通过多年来的扶持和发展,目前农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民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原始积累,为农村加快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只要坚持不懈地继续加大扶持和帮助,一定能够实现农村由量变向质变转变,一定能实现农村有一个崭新的发展,有一个质的飞跃。

3.正确处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加快农村建设。

唯物辩证法指出,在事物的多种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次矛盾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看问题、办事情要抓住重点、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会遇到诸多的矛盾和困难,在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同时,要学会统筹兼顾,积极稳妥地处理次要矛盾,在突出重点解决主要矛盾过程中,不能忽视次要矛盾,不能让次要矛盾转化成主要矛盾,加大处理矛盾的压力。所以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主要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优化发展经济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高度重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重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不失时机地把握政策,科学调整工作思路,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4.正确处理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推动工作落实。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可抗拒性的,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只有老老实实地踏着规律的足迹去办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建设和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努力创造新的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体也是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离不开农民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创业,必须引导农民发扬敢想敢干、勇于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坚强的意志克服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挫折,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时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扶持和培育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实践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个都付诸努力,并参与到具体的实践中去,从各个方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奋斗目标,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山川秀美、农民富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五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雅安地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雅安地震中的应用

学生:邢宗岐

学号:2011031030018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46秒,在四川省雅安市发生里氏7.0级大地震。这是一个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的日子,面对无情的现实,举国垂泪。发生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和灾难压顶不能屈的坚强精神,却永久地留在了我们心中。在灾后救援和重建中,党和国家的反应速度和及时有效、又快又好的工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对于这一切,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释:

我个人认为雅安大地震反应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五个方面:

一:物质的客观存在性 自然界是客观的,是先于人类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是人们可以利用自然规律,在大自然允许的范围下,改变自然,但是已经存在的自然规律是不会改变的。人们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这次雅安大地震的产生源于地球板块的运动,是自然界自身发展的结果,自然规律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此次地震存在其不可避免性,但是也可预知。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世界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有的人类已完全掌握,有的还没有或还没有完全掌握。我们必须尊重其客观规律。譬如:地震来临之前,动物的异常反应,以及天气的变化,人自身出于对自然的感应。但是,规律具有客观性并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无能为力,人们可以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在这次地震中,党和国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妥善安排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尽最大的努力实施救援工作,将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化。温总理在汶川地震时曾说过“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是此次雅安地震的充分写照。

三: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既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既矛盾的个性。矛盾如同自然规律一样不会消失,他始终存在。这要求我们敢于要正视矛盾,面对矛盾,并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它。在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没有沉浸在痛苦之中。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直指矛盾核心。并鼓励全社会自发组织参与到救援工作中,诸如此类的做法使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小。然而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各地灾区的受灾程度不同,特别是学校受损遇难比较严重,针对这一具体情况,我们的救援人员采取了不同的救援方案,与时间抢生命,力争在72小时的黄金时间里抢救最多的生命。因而我国的救灾工作取得了全世界的普遍赞扬。四:矛盾的两点论,重点论: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而且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因此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在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里,一切都以抢救人的性命为首要任务,此为主要矛盾。72小时之后,主要任务转为灾后防疫。然后的工作重点就是灾后重建工作。五: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雅安地震中,各个受灾地区按实际情况汇报灾情,使国家可以统筹规划,并且利用先进技术营救受灾群众,灾后重建过程中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下载用马克思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马克思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国防军队建设

    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国防军队建设《江泽民文选》隆重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

    用马克思主义赶走邪教

    这是个让历史永远铭记的惨痛日子:2001年1月23日,新世纪第一个春节的除夕,正当人们拉起彩练、挂上彩灯,用特别兴奋的情感欢度这个千年新春的时候,在祥和平静、饱浸节日气氛的天安......

    中国当代社会诚信缺现象怎么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解释

    目前,在社会方面,一个总的形势是整个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信用观念淡漠,因此,加强社会各方面的诚信意识也是商业诚信机制正常运行的关键条件,商业诚信是社会问题,因此,建立、完善商......

    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近期,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加强理论武装,从而提升行动力这一......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经济全球化形成及发展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经济全球化形成及发展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方法论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心得体会 这学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通过听各位老师的讲解,我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比较深刻的体会。总体来说......

    用爱来教育

    用爱来教育 ——践行“三严三实”,争做人民满意教师 他,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岗位的人民教师;他,是一位用自己微薄工资以及陆续筹集而来的3000多万元人民币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

    用交替来造句

    交替是一个很常见的动词,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交替的造句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交替造句1、一面面的雨帘不断交替,雨点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