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中国以来政府官员的六大错误口号
新中国以来,政府官员的六大错误口号: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刘少奇
如果这句口号只在群众中流传,倒也没什么,你不能要求老百姓的思想境界达到或高于政府官员。如果这句话在政府和政府官员中被宣扬,被认可,被赞颂的话,问题海大了,为什么这么说,先看看当今腐败官员之多,贪污金额之大,你就知道这句口号的作用是如此震撼!这句口号里最最起作用的是四个字:人人为我!因为有这四个字,所以才被政府和政府官员大力推崇,大肆鼓吹,广泛宣扬。为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口号要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所取代了呢?用以就在于人人为我。
2、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
如果这句话是一个老百姓说的,也没问题,家里养的猫管他是黑还是白,会捉老鼠的,的确是好猫。但这句话出之政府首脑级人物,而恰逢改革开放之际,这句话的含义就不是什么猫捉老鼠那么简单了。这句话一出,反响强烈,其直接结果就是:不管是你什么人,怀有什么目的,利用什么途径,耍什么手段,手段如何卑鄙,方式如何恶劣,只要弄到钱就是好人,就是大功臣。这些人果然发了、富了,大家都知道他们是靠国有资产的流失而起家富裕起来的。
3、允许改革犯错误,但不允许不改革;——邓小平
错误谁没犯过?没有,再伟大的人也犯过错误。但这样的话出之一个国家首脑级人物的嘴里其结果是非常可怕的,后果很严重!
如果一位家长对刚要步入社会的子女说:允许成长中犯错误,但不允许不成长。你想这个小孩将来会怎样?
尤其是在刚开始改革,还没有出现什么错误现象或苗头呢,你就抛出这样一句话来,什么意思?难道不是一种诱导?胆大又聪明的人就领悟了其中的含义和奥妙,只要去大胆的做错误的事,必定大发!必定成功!
4、让一部分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
富裕谁都想,谁都希望,富裕总会有先有后的,这是自然。“让一部分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句话最最出问题的是哪里?就一个字“让”,“让”字在这里是主动的,那么“谁”来“让”“你”先富起来,也就是说这个“谁”是握有让“你”富起来的主动权的重要人物,俗话说就是生杀大权啊!
结果谁会让谁先富起来?!大家都明白
这里最具欺骗性,也最滑稽的是“共同富裕”,好滑稽哦,嘴巴笑聋了,耳朵笑瞎了,鼻子笑哑了,屁股笑傻了。最终是什么时候啊?怕是地球毁灭了吧!哈哈哈……….5、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
一位老者走在桥上,看到河里有一人在摸着什么。
不解地问:“你在干嘛呢?”
河里人答:“摸石头”!
老者在桥上问:“摸石头干嘛?”
河里人说:“过河。”
老者说:“这不是有桥吗?干嘛不走?”
河里人说:“这个……,我还带着渔网呢,顺便捞点鱼。”
老者问:“你到底是想过河还是想捞鱼,”
河里人:“你傻B啊,老子是打着过河的幌子捞鱼而已,直接说捞鱼会被人骂的!
“摸着石头过河”就是给你一个幌子,用不用这个幌子那是你的事,只要用了这个幌子的人必定大富大贵啊!
6、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
胆地闯;——邓小平
这句话一出台,哪些已经尝到前5句话带来的甜蜜、金钱和权利的人,顿时深感浅薄、胆子太小、步子太慢!快快快!错了怕什么?胆子再不大,步子再不快,下手再慢,利益快都成别人的啦!
就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轰然daota。
总之,作为一个高级别的领导人,说话一定要很谨慎,不能随口说来,口无遮拦的!相比之下,毛泽东、周恩来两位首脑级人物就是两个字:伟大!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后的确导致了两级分化,贪污腐败猖獗,黄赌毒黑盛行,这一切恶果和邓小平的口号和思想是紧密相关的!他有着推卸不掉的责任!
第二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机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机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10月1日正式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下设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和政务院,其中政务院下设35个委、部、署、院,管理国家行政工作。这套政权建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前苏联的模式。
1951年─1953年机构改革:
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1956年机构改革:
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县政府的派出机关,精简比例较大。以后,随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1956年─1959年机构改革:
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这次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19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经过调整,国务院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到同年底,国务院设68个工作部门。1959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和撤并,到同年底,国务院设39个部委,21个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机构总数达60个,比1956年减少21个。
1960年─1965年机构改革:
1960年到1964年,为了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三次较大机构改革。
一是先后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两次比较集中的干部精简运动。第一次是1960年7月至1961年9月,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级机关。这次干部精简以事业单位为重点,对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同时进行精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机构方面,中央各部门司局级机关减少15%,事业单位减少26%;行政机关精简1.6万余人,事业单位精简6.5万余人。第二次精简从1962年2月至1964年,范围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中央国家机关在1961年精简的基础上,又精简了1万人。全国共精简81万人。精简下来的干部大多数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
二是中央收回五十年代后期下放给地方的权力并恢复被撤销的机构,到1965年底,国务院的机构数达到79个,为建国后的第二次高峰。
1966年至1975年:
“文革”中,政府机构发生非正常的大变动。1970年,国务院的79个部门撤销合并为32个,其中13个还由部队管理,达到建国以来中央政府机构数的最低点。1975年,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并对各领域进行整顿,与之相适应,国务院工作部门恢复到52个。
1976年至1981年: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鉴于当时经济上已处于崩溃,故沿用并发展了五十年代后期的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到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增加到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1982年机构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此相适应,从1982年开始,首先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这次改革历时3年之久,范围包括各级党政机关,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各级机关的改革。这次改革不仅以精兵简政为原则,而且注意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对政府机构设置提出的新要求,力求使机构调整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有利条件,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并将其中一些条件成熟的单位改革成了经济组织。
在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决定,从国务院各部门首先做起进行机构改革,限期完成。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根据国务院部署,第一批先行一步的有12个单位:电力工业部、水利部、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粮食部、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化学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和纺织工业部。以后,其他部门陆续确定了方案,付诸实施。
这次改革,在领导班子方面,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直辖市政府机构稍多于省政府工作部门;城市政府机构从50—60个减为45个左右;行署办事机构从40个左右减为30个左右,县政府部门从40多个减为25个左右;在人员编制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人员从18万人减为12万余人。市县机关工作人员约减20%;地区机关精简幅度更大一些。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也有所下降,部委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局级平均年龄由58岁降到54岁。
这次改革历时三年,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通过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由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对于行政管理没有提出全面变革的要求,所以政府机构和人员都没有真正减下来。
这次改革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但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1988年机构改革:
在1982年机构改革后,由于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等原因,政府机构不久又呈膨胀趋势。因此国务院决定再次进行机构改革。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1988年初制定,同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是一次弱化专业经济部门分钱、分物、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能,以达到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转向行业管理目的的改革。这次改革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但是,由于治理、整顿工作的需要,原定从1989年展开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包括:外交部、国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地质矿产部、建设部、能源部、铁道部、交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邮电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部、商业部、对外经济贸易部、物资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卫生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 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部委内司局机构减少20%。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但是,由于经济过热,这次精简的机构很快又膨胀起来了。
1993年机构改革:
这次机构改革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任务是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的同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根据这一方案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41个(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外交部、国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地质矿产部、建设部、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铁道部、交通部、邮电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部、国内贸易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卫生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加上直属机构、办事机构18个,共59个,比原有的86个减少27个,人员减少20%。其中撤销能源部、机械电子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商业部、物资部等7个部,新组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国内贸易部,更名1个(对外经济贸易部),保留34个部、委、行、署。改革后的综合经济部门中保留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专业经济部门的改革分为三类:改为经济实体的有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撤销后,分别组建航空工业总公司、航天工业总公司。改为行业总会的有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这两部撤销后,分别组建中国轻工总会、中国纺织总会。保留或新设置的行政部门包括:对外经济贸易部更名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撤销能源部,分别组建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同时撤销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撤销机械电子工业部,分别组建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同时撤销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撤销商业部、物资部,组建国内贸易部。
1993年4月19日,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包括:国家统计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土地管理局、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海关总署、国家旅游局、民用航空总局、国务院法制局、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包括: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包括:中国轻工总会、中国纺织总会、新华通讯社、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 4 展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中国专利局和国家行政学院)。此外,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1994年─1997年机构改革:
1994年,继续推进并力求尽早完成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重点是转政府职能,并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范围的职能切实还给企业;二是把配置资源的基础性职能转移给市场;三是把经济活动中社会服务性和相当一部分监督性职能转交给市场中介组织。
到1994年底,中国有130多万个事业单位,2600多万从业人员。
1995年,机构改革的工作重点是抓好省级机构改革的方案和市地县乡的改革,制定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方案和主要措施,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是机构改革工作的一个重点。改革的原则是政事分开和社会化。目标是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是搞好事业单位的分类管理。
省级机构改革方案实施的关键在于搞好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工作。市地县乡的改革,要认真做到有利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企业改革,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1997年,随1月国家电力公司的组建成立,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家其他专业经济部门也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改组为不具有政府职能的经济实体,或改为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单位,或改为行业管理组织,将原有的政府管理职能转移给政府综合部门负责。
1998年机构改革:
1998年3月10日,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此次改革,是国务院历经1958年、1982年、1988年和1993年四次较大规模精减和改革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原则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职责分工,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包括: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国内贸易部、邮电部、劳动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地质矿产部、林业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将原国防科工委管理国防工业的职能、国家计委国防司的职能以及各军工总公司承担的政府职能,统归新组建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管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为了加强国务院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改为国务院高层次的议事机构,总理兼主任,有关部长任成员,不再列入国务院组成部门序列)。
新组建的有4个部、委: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
更名的有3个部、委: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更名为科学技术部;国家教育委员会更名为教育部。
保留的有22个部、委、行、署:外交部、国防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包括国家政务部门12个:外交部、国防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政部、司法部、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审计署;宏观调控部门4个: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专业经济管理部门8个: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和资源管理部门5个: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
根据江泽民主席关于机构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的方针,改革工作逐步展开。
1998年5月,国务院机构改革中部委领导班子的组建调整工作圆满完成。这次改革涉及国务院组成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部委管理的国家局、金融机构等82个单位领导班子的组建和调整,涉及领导干部515名。其中,留任的占36.1%,新任职的占48.2%,安排做其它工作和到龄免职的占15.7%。
1998年6月,国务院各部门研究制定的“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方案,全部经国务院批准,机构改革进入了实施“三定”的攻坚阶段。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的要求,国务院各部门转交给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地方的职能有200多项;在部门之间调整转移的职能有100多项;部门内部设的司局级机构减少200多个,精减了1/4;人员编制总数减少47.5%。如减去新增设的国防科工委、纺织、轻工、有色金属工业局和知识产权局这五个单位新增的编制数则人员编制总数基本达到了精减一半的预期目标。6月19日,在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就实施“三定”,做好人员定岗和分流工作指出,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以改革的精神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人员定岗和分流工作。国务院要求,人员定岗和分流工作年底以前完成,全部人员分流安排工作准备三年时间完成。
截至2002年6月,就全国而言,除部分市县乡机构改革尚在实施外,这次历时四年半的机构改革已接近尾声。从1998年开始,国务院机构改革首先进行,随后党中央各部门和其它国家机关及群众团体的机构改革陆续展开;1999年以后,省级政府和党委的机构改革分别展开;2000年,市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启动。在这期间,各级人大、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机关,群众团体及垂直管理系统也先后进行了机构改革。为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形势要求,全国撤销了一大批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和行政性公司,结束了中国长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依靠设置专业经济部门管理的历史。政府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全国推行了政府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和所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加强和改进经营国有资产的监管,政企分开迈出重要步伐;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地方区域经济调节能力有所提高;加强市场监管,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将资源配置职能逐步转给市场;改革社会事务和政务管理部门,将社会可以自我调节与管理的事务逐步交给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等。近年来各级政府下大力气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使转变政府职能有了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按照一件事情主要由一个部门来办的原则,通过调整各部门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解决了一些部门长期存在的职责交叉、多头管理的问题,仅在国务院各部门之间,调整、理顺的职能就多达100多项。各级政府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初步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逐步转向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管理社会经济事务。政府依法行政和行政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公开化程度有所加强。
至2002年6月,经过四年半的机构改革,全国各级党政群机关共精简行政编制115万名。此外,市县乡在机构改革中还清退超编人员约43万人。经过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部门内设司局机构减少200多个。省级政府机构设置平均由55个左右减到40个左右,市(地)级政府机构由平均45个左右减少到35个左右,县级政府机构由平均28个左右减少到18个左右。在人员编制方面,党中央及省级党委各部门精简20%,国务院各部门精简47.5%,省级政府精简48.2%,市县乡各级党政群机关精简19.4%。结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精简人员、定编定岗的同时,全国普遍推行了干部竞争上岗和岗位轮换,干部队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善。国务院机构改革后,40岁以下公务员人数占公务员总数的比例,由原来的53%上升到59.6%;有的部委机关人员平均年龄为37.5岁。有的省经过机构改革,省政府各部门中层干部年龄平均下降5岁。
2003年机构改革:
2003年3月10日上午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全文如下: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和十六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一)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三)健全金融监管体制,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四)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商务部。
(五)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六)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七)不再保留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国务院组成部门的调整和设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体制,将由新组成的国务院审查批准。
第三篇: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大学大事记
编者的话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校走向了全面发展的新时代,6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正确指引下,我校各项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和巨大成就,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喜人的历史性的变化。回忆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未来,值此新中国成立61周年之际,学校辑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大学大事记》。希望全体同学能从其中直观而清晰地感受到学校腾飞的步伐,继往开来,弘扬爱国爱校主旋律,为建设国家和学校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1949年
10月6日 学校颁发了《国立西北大学暂行组织规程草案》。草案规定本校定名为国立西北大学。以遵照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健全的专门人才为职责。全校设文、理、医、师范、财经5个学院,20个系科。
10月24日 西安市学生联合宣告成立。学联主席为西北大学学生冯若赐。
1950年
3月10日 中央人民政府以政人字第52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令》:‚政务院第23次政务会议通过任命……侯外庐为西北大学校长……此令。总理周恩来。‛
1951年
4月1日 中国教育工会西北大学委员会及西北大学学生会,根据全校师生的共同意志,制定了《西北大学全体员工爱国公约》和《西北大学学生爱国公约》。
1952年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政治思想领导,西北教育部指定在西北大学和西北工学院两校试行政治工作制度——成立政治辅导处。其主要任务是掌握教职员和学生的政治思想情况,指导学校教职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协助教务处进行马列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工作,有计划地指导各种社会政治活动,并管理人事工作。
1953年 9月2日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高师行政字第188号文正批准西北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臵,改名为西安师范学院,隶属西北教育局领导。
12月31日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书政字第0912号文件通知:任命王耀东为西安市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通知落款处有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亲笔签名。
1954年
2月23日 中共西安市委员会经审查确定,我校岳劼恒为代表参加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代表团西安市分团。
1955年
3月5—7日 中共西北大学委员会召开了第二届全体党员大会。首先由党委书记刘端棻代表第一届党委会向大会做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及今后任务的报告,明确提出党委在今后的工作方针是‚面向教学,加强支部‛。大会最后选举了下届党委会委员。
王耀东被授予国家级田径裁判员,多次担任陕西、西北地区体育代表团团长、副团长、总教练,率队参加全国比赛。
1956年
3月3日 中共西北大学委员会决定,在我校试行‚班三角‛制度。‚班三角‛的成员包括三个方面:班长代表行政,团支部书记代表团组织,班代表代表学生会。
1957年
3月21日 中共陕西省委批准我校出版《西北大学学报》(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两个部分)委刊。
11月21—25日 学校招收四年制研究生开始报名,指导教师分别为:岳劼恒、张伯声、陈登原、马长寿。
1958年
8月8日 作家杜鹏程被聘为我校中文系兼职教授。12月 张国栋担任西安市业优质产品体校教练,率队参加全国少年体操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三名。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积极分子、先进工作者‛称号。
1959年
10月10日 世界和平理事会参加我国国庆典礼代表团团长、列宁国际和平奖金获得者、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执行主席、英国物理学家约翰•德斯豪德•贝尔纳教授和他的儿子,在西安市副市长张锋伯和我校岳劼恒副校长、张伯声副校长陪同下,参观了我校展览馆。贝尔纳主席的留言是这样写的:‚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大学生的学习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情形,我要把这一经验带到世界上其他各地作为师生学习的榜样,这是本世纪在教育事业上所提供的最重要的发展。‛
1960年
我校田径代表队参加陕西省春季田径运动会,获女子团体第七名、男子团体第九名。
1961年
1月24日 根据西北大学(1961)人字第021号文记载,全校1960年底在校学生2984人,其中1960年入学新生761人。1963年
我校体育教师郝根全参加全国田径通讯赛,获十项全能亚军。
1964年
数学系讲师王戌堂在波兰《数学基础》杂志上发表了《w 可加拓扑空间》的论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w —度量化定理‛。
1965年
12月16日 陕西省科协成立‚陕西省植物学会‛,挂靠西北大学。
1969年
6月27日 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决定1969年、1970年、1971年大专院校毕业生,从7月份开始分配。我校1969年毕业生、1970年毕业生,按中央通知精神,在当年进行了分配。
1971年
12月 郝根全参加西安市第五届运动会,分别获得男子110米高栏冠军、五项全能亚军、撑杆跳高第三名。
1972年
3月27日 陕西工业大学化工系并入我校,学校举行欢迎大会。
7月12日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及其弟杨振汉、其妹杨振玉来我校参观访问,了解教育革命情况。校革命委员副主任吴大羽、教务部长张逊斌及江仁寿、郭绳武教授、陈运生、张庆嵩副教授、张棣讲师、王铁民以及工农兵学员10多人参加座谈。
12月 体育教师白良才代表我校教工参加陕西省高校教工乒乓球比赛,获男子单打冠军。
1973年
6月13日 陕西省教育局革教发(1973)34号文通知:我省高等院校设臵的理工科专业共120个,其中理科类13个,工科类101个。在工科类专业中,面向全国的73个,面向西北地区的31个,面向本省的3个。这次调整中西北大学增设无机化学、化工机械两个专业。
1975年
11月15日 美国纽约大学库兰特研究所前任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偏微方程理论专家路易斯•尼伦堡教授来我校参观访问。
1976年
6月24日 以美国亚利桑娜大学校长约翰•谢弗为团长、地球物理学院院长休•奥迪肖为副团长的美国亚利桑娜大学访华团一行20人来我校参观访问。
1977年
4月14日 中共西大委员会同意推荐张伯声为省文办系统参加党的十一大代表候选人。
1978年
1月10日 西北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西北农学院、陕西中医学院共招收硕士研究生280名,其中西北大学招收44名。
3月1日 西北大学进入全国88所重点大学行列。全校师生员工得知这一喜讯后,校园里一片欢腾。
3月18-31日 刘健、张伯声和侯伯宇赴京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在这次大会上,西北大学有10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3月20日 西北大学进行机构调整,党政分开。
7月25日 西北大学核定专业设臵,共有中国文学系、历史学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化工系、生物系、地理系、地质系和政治理论系10个系,下设20个专业。
10月30日 校西北历史研究室成立,郭绳武为研究室主任。
12月30日 地质系在洛南县石门盆地发现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阶齿兽和中兽等,首次发现了我国秦岭中有古新统底层的存在。
1979年
1月 西北大学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就如何贯彻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西北大学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作了安排。
1月10日 国务院副总理王任重来校视察。
2月24日 陕西省高校1978年科技成果颁奖大会在西北大学大礼堂举行。西大共有18项获奖,其中一等奖3项。
3月 王耀东教授当选为全国体总副主席、常务委员、委员。4月5日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装备处处长林考斯基等一行6人来校考察。
5月18日 经教育部批准,《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公开发行。
6月15日 西北大学决定恢复外语系,外语系暂设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学制4年。
9月 生物系进行的家兔胚胎移植试验获得成功。
12月 数学系王戍堂的《广义数及应用(Ⅰ)》在《中国数学》数学专辑(Ⅰ)上发表,首次提出广义数系统,并开始建立广义数域分析学。1985年,该文英文稿首次在日本《筑波数学》杂志上发表,引起国际上的重视。1991年,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斯纪念文辑》又收录了该文。
1980年
4月 生物系恢复理科性质的药用植物学专业,学制4年。4月 杜文虎副教授被日本分析化学学会吸收为正式会员,是我国第一个加入日本分析化学学会的学者;粒子物理研究室研究生杨以鸿参加CUSPEA考试,被美国犹他大学录取。
9月17日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代表团来校访问,并与西大签订协议,内容包括图书资料的交换、教师、学者和研究生的交流以及开展共同合作性的研究。
12月9日-11日 中共西大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七届党委会成员,郭琦、张岂之为西大出席中共陕西省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
1981年
3月 日本同志社大学代表团来访。校长郭琦与同志社大学总长上野直藏就两校教师、研究人员、学生和图书资料的交流问题进行会谈。期间,同志社大学学生代表团28人来访。
6月4日 设臵旅游经济学专业,学制4年。
7月19日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来校访问,与物理系教师、学生进行座谈。
9月 计算机科学专业从数学系分出,单独成立计算机科学系;原政治理论系分设为经济学系和哲学系。
9月3日,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市立学院代表团来校访问,并与西大签署了有关两校建立友好关系的备忘录。
11月3日,国务院批准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科专业名单和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西大理论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侯伯宇为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还有10个专业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2年
2月 地质系78级石油及天然气专业的薛良清同学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
3月 校德育教研室成立。
4月29日 陕西省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会对全省1980年至198年的学术研究论文(著)进行评选,西大7项成果获得一等奖,30项成果获二等奖,6项成果获三等奖,11项成果获优秀成果奖。
6月16日 物理系1960年毕业生、全国劳动模范、航天工业部骊山微电子公司工程师、全国知识分子的楷模罗健夫不幸逝世。11月2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号召全国人民向罗健夫学习,11月30日,国务院总理号召全国科技界、教育界各行各业党团员,全体爱国青年和全体劳动者都要以罗健夫为榜样。
6月 国际著名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来校参观访问。
7月18日 侯伯宇教授合作研究的《强子结构的层子模型理论》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规范场经典理论研究》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2月 陕西省科学协会学会部评选全省理工科各学会1981年的优秀论文,西大获一等奖2项,获二等奖17项,三等奖13项。
1983年
5月 侯伯宇教授与美国布鲁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乔玲丽博士等合作,推导出一系列非定域守恒流的结果,以及这些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守恒流的根源,合写出《手征模型中H—变换、无穷多非定域守恒流的Nother分析与KacMoody代数结构及其推广》学术论文,这种理论被称为‚H—变换‛或‚侯氏理论‛。
6月11日 美国《华侨日报》以显著位臵报道西大代表团访美消息,并对西大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并作出了较高的评价。
9月7日 我校23项化工、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的成果应邀参加了西安市举办的科技成果交流会,磷钾复合肥料和二氧化碳生产新工艺两项科技成果在会上签订了转让协议。
1984年
1月13日 历史系专门史(中国思想史)学科被批准为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专业,张岂之教授为博士生指导教师。政治经济学专业等12个专业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
2月15日 彭树智参加由教育部组织的‚高等西北大学文科教育考察团‛,赴美考察。
6月 化学系耿信笃等承担的《环炉法中的疏水栅栏环及自动持续冲洗技术》研究项目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8月27日 西北大学与石油工业部签订委托办学协议书。
9月8日 中国石化总公司与西北大学正式签署《关于联合办西北大学石油化学化工学院协议书》。
9月10日 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再次访问西北大学。
10月 西北大学20项成果获得省高校1983科研成果奖,其中7项成果获一等奖。
12月5日 校马列主义教研室正式恢复。
12月 历史系张岂之、龚杰、刘宝才、任大援与侯外庐、邱汉生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课题《宋明理学史》获国家社会科学一等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著作一等奖。
王耀东教授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特邀代表赴美国洛杉矶观摩第23届奥运会。
1985年
1月 1984西大被批准的科学基金共有21项,获准款额85.24万元。
2月15日 西北大学与咸阳市人民政府正式签订科学技术协作协议书。
5月1日 侯伯宇获全国总工会首次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5月15日 何炼成《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特殊意义》一文获得了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励基金1984论文奖。7月4日 西北大学石油化学化工学院成立。
7月5日 我国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开始试行博士后制度。西北大学物理学博士后站和理论物理专业被列入首批建站单位和博士后建站点(全国有73个单位,102个站点)。
9月 经济管理学院成立。学院设有政治经济学、经济管理、旅游经济管理、基本建设财务与信用4个本科专业和计划干部专修科等5个专科专业,以及2个研究生班。
12月20日 陕西省社科联对1981年至1984年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评选,西北大学34项成果获奖。其中,何炼成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特殊含义》获荣誉奖,张岂之参与主编的《宋明理学史》获一等奖。
1985年出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西北大学等14所中国大学作为世界著名大学收录。1986年
1月8日 西北大学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南地区签订了《关于科学技术合作的协议》、《关于委托代培人员协议书》,以及10余项科技开发意向书。
5月1日 王戍堂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
6月5日 中宣部副部长滕藤来校,就政治思想问题和文科的教改问题进行座谈。
7月1日 梁文亮副教授水彩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展,这是中国美术馆自建馆以来首次为国内水彩画家举办个人画展。
7月23日 西北大学被确定为邵逸夫先生第一批赠款项目的院校。8月20日,邵逸夫先生决定为西大赠款1000万元港币。
7月 新华社新闻图片社展出《中国的骄傲——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现代科技成果》,共展出了20项成果,西北大学侯伯宇教授的‚侯氏理论‛和王戍堂教授的‚王氏定理‛列于其中。
9月 彭树智教授获国家教委和中国教育工会授予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优秀教师称号。
1987年
3月5日 法律系成立。
5月7日 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等领导来校视察。邹时炎充分肯定了西大联合办学取得的成绩。他说:‚西大坚持改革,突出在联合办学上。西大冲破旧的体制的束缚,联合办学在全国走到了前列,影响很大。‛
12月 西北大学增设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经济地理专业、法律专业,学制均为4年,另设图书馆学专业,暂为专科。
12月 王永焱、薛祥煦、滕志宏、雷祥义、岳乐平承担的《中国黄土的底层划分、物质来源及古气候变化的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1988年
3月22日 王戍堂和赵重远分别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赴京参加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七届一次会议。
6月10日 中国思想史被列入国家级重点学科。8月12日,中国思想史被评为全国高校重点学科点。
12月,化学系刘源发等人完成的《合成防除野燕麦药剂‘野燕枯’的新方法——硫磺脱氢法》获国家发明奖四等奖。
当年,西北大学被国家教委列为全国6所综合改革试点院校之一。
1989年
1月10日 西北大学增设档案学本科专业,学制4年。3月7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来校视察。
3月31日 薛祥煦教授被全国妇联评选为全国‚三八‛红旗手。4月13日 我校获陕西省改革先进单位称号。
4月26日 我校为舍己救人的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八七级学生郭峰举行追悼大会。
7月 化学系耿信笃、时亚丽合作的《液—固分离体系中溶质的计量臵换吸附机理研究》项目获得了1989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1月 青年教师张耀中、赵桂仿、孙勇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12月,张耀中的《反常、上同调和无穷维群代数》获1989年霍英东基金会研究奖。
1990年
2月13日 全国首届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公布,张岂之、张棣、肖兴民的《联合办学》,侯伯宇的《立足西北,造就直达国际前沿的理论物理研究生》分别获一等奖;张振杰、马致考、王玉文的《改革光学课的有效途径——形象化教学》获二等奖。
3月 侯伯宇、王佩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的科研项目《量子场论大范围性质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4月11日 西北大学举行文博学院成立大会。
10月 西北大学党委常委会议讨论决定,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由党委统一领导,党委成立学生工作部,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11月2日 政治经济学、自然科学史(数学史)、植物学、构造地质学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何炼成、李继闵、胡正海、张国伟、耿信笃、王佩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无线电子学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1月 何炼成编撰的《生产劳动理论与实践》获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西大还获得了二、三等奖各2项。
1991年
1月 1990年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奖评选揭晓,西大获奖9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
5月24日 国家教委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高校学生向郭峰等4位张华式大学生学习。
10月20日 西大健美操代表队在首届全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表演赛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名。
11月26日 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儒学思想史》获‚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
12月 申仲英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992年
6月5日 成人教育学院和电子科学系获准成立。7月,西北大学增设会计学科本科专业。
9月28日 西安发现张学良先生于1936年为当时迁至西安的东北大学校舍(今西北大学校址)奠基纪念碑的题词原件和碑文拓片。西北大学和陕西省文物管理局依照原碑大小在校礼堂前重修了此碑。12月8日 陕西省省长白清才、副省长姜信真等专程来校视察。当西北大学领导首次向省政府领导汇报申报‚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时,白清才当即表示同意和支持把西北大学建成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
12月9日 专门史(中国思想史)、粒子物理、世界地区史、国别史(南亚中东史)、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煤田油气地层与勘探(含油气盆地地质学)、植物学、政治经济学、自然科学史(数学史)、分析化学、中国古代文学、计算机软件、有机化学、基础数学成为陕西省省属高等学校第一批省级重点学科。
12月19日 陕西省政府将西北大学列为陕西省改革试点单位。
1993年
1月5日 在陕西省普通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姜信真副省长代表省政府宣布:‚省政府将集中力量办好西北大学,使西北大学在校舍、设备、师资队伍、学校建设和教育质量等方面都得到较快的发展,争取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
1月12日 西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暨华杰国际文化教育基金会成立。
2月16日 陕西省教委批准,西北大学从1993年起,在经济、历史、生物、地质、数学、物理、化学7个基础学科专业实行‚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贯通培养改革试点。
7月14日 白清才省长来西北大学视察,表示完全支持西北大学进入‚211工程‛,并提出省上决定投资3亿元,重点建设西北大学。
8月4日 地质学专业获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专业点。
8月30日,高鸿教授的研究项目《生命科学中的电化学分析和分子光谱分析研究》获准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西北大学电分析化学研究首次跻身‚国家队‛。
9月24日,延艺云担任编剧的《半边楼》获第十三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剧作一等奖。
1994年
1月 侯伯宇、岳瑞宏、杨仲侠的《可积和不可积动力学体系及非线性现象的量子反应》获1993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西北大学还获得了5项三等奖。
4月8日 陕西省计委向教委下发了《关于西北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批复指出,通过实施‚211工程‛,把西北大学建设成有特色的国内一流综合大学。西北大学‚211工程‛建设总投资3亿元,资金来源为省政府加上向大企业集资2亿元,省教委和西北大学自筹1亿元。
9月20日 我校开始实行辅修制。
11月25日 我校物理学和化学专业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专业点。
12月9日 陕西省政府向国家教委提出申请,对西北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部门预审。
1995年
1月5日 陕西省委书记安启元、代省长程安东等到校视察。安书记表示,省委、省政府将全力支持西北大学的‚211工程‛。安书记指出,省上已经决定为西北大学投资3亿元,白清才省长调走了,政府还在,要想办法落实。
1月16日 文、史、哲专业成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科点‛。
1月 1994年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奖揭晓,西北大学共有6项成果获奖。
2月14日 历史学、地质学和化学3个学科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7月23日 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来西北大学视察。
9月 研究所石康杰教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受到国家教委、人事部的联合表彰。
10月 汉宁研究员获1995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每年获得经费资助20万元,连续三年共60万元。11月 7个项目获得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
12月15日 邱汉生、张岂之的《宋明理学史》获得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西北大学还有3项成果获二等奖。
1996年
1月25日 学校在桃园校区建设工地上举行了新区建设奠基仪式。
4月29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批专业获博士学位授权。科学技术哲学、国际经济法等10个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
6月20日 国家教委同意西大‚211工程‛进行部门预审。10月4-6日 我校举行‚211工程‛部门预审。以吉林大学校长刘中树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成员对西北大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6日,范肖梅副省长代表省政府郑重宣布西北大学‚211工程‛通过部门预审。
12月16日 西北大学环境科学系成立。
1997年
1月9日 李浩等50人成为西北大学首批跨世纪人才。
1月31日 张国伟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成矿背景》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副主任马福臣主持的专家组结题验收。该项目自1992年立项起,研究工作历时四年半,共有15个科研单位150余位研究人员参与。专家组认为,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采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相结合研究造山带岩石圈三维结构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月11日 《秦巴山区弱智人成因及综合防治研究》课题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
4月7日 西北大学设立管理科学、环境规划与管理、应用数学三个专业,学制四年,撤销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统计与概率和信息学三个专业。
6月5日 《西北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论证。
8月2日 在全国第五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社科系梁明星获男子甲组链球金牌。
10月24日 刘洪福等人的《梁山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和张岂之等人的《中国思想史(教材)》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1月9日 地质系构造地质学科获准设臵国家第一批特聘教授岗位。
1998年
3月5日 西北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的图书馆光盘检索及电子阅览室通过验收,正式向读者开放。
3月25日 予陕西省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文明校园‛称号。
4月 物理所杨文力、分析所李华、地质系赖绍聪获第二届‚陕西青年科技奖‛。
6月5日 高鸿院士获得‚资深院士‛称号。
7月2日 陕西省公安厅与西北大学联合办学设立西北大学公安学院。
9月24日 西北大学为军队培养干部协议书正式签署。西北大学成为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之后第三家与军队签署为军队培养干部的全国首批试点院校。
9月26日 西北大学男子篮球队夺得了’98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B级冠军。
11月24-25日 ‚211工程‛建设通过中期检查。
12月28日 《光学》、《量子力学》、《无机化学》、《仪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和秦岭造山带野外综合实习》、《普通地质学》等课程被列入1998‚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
1999年
2月12日 西北大学新设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4月28日 文博学院研究生班被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
5月29日 文博学院九六级基地班学生杨玲获‚史学新秀奖‛二等奖。
6月1日 西北大学设立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公共事业管理及文物保护技术本科专业。
6月14日 国家计委正式批复,同意西北大学作为‚211工程‛项目院校,在‚九五‛期间进行建设。
9月20日 桃园校区新校址落成。
10月14日 中国高等 教育文科第一部多媒体教材《中国通史》正式出版发行。
11月17日 张国伟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11月 地质系博士生导师薛祥煦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周卫建的博士学位论文入选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11月 地质学系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学科获准设臵‚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2000年
1月21日 中科院院士张国伟主持完成的《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与演化》项目获得1999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月 舒德干教授关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发现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化石研究被列入由524名两院院士投票评选的‚199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2月23日 西北大学被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校园‛称号。
2月25日 地质学基地、化学基地和物理学基地通过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期检查,其中地质学基地点被评为优秀。
4月29日 张国伟院士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9月10日 西北大学大陆大陆动力学实验室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9月21日 舒德干教授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
11月9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基地‛设立。
2001年
1月15日 《西安晚报》公布西安20世纪十大历史事件评选结果,经广大市民评选、专家审定,陕西大学堂(西北大学前身)的成立被列入十大历史事件。5月20日 学生演出的综艺节目《传统与现代》参加‚五月的鲜花‛汇演,受到好评。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评价节目‚富有创意,有理性思考‛。
6月13日 西北大学作为西部地区受援高校之一,接受南京大学对口支援。
7月2-3日 西北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通过总体验收。
9月10日 舒德干教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10月17日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陕西巡抚允升给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关于开办陕西大学堂的奏折被发现,光绪帝还在奏折上批有:‚著即督饬认真办理务收兴学实效单并发‛。这是西北大学建校百年的有力证据。
11月22日 舒德干教授等人发现一个奇特的绝灭类群‚古虫动物门‛。
12月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科技部部长许冠华、国务院副秘书长高强等来校视察生物芯片研究开发中心。
2001年 西北大学被国家计委列为西部大开发国家重点支持院校,当年获得了2000万元资助。
2002年
1月22日 地质系资源勘察工程专业和文博学院考古专业成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历史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经济学5个基地专业也同时入选名牌专业。
1月23日 舒德干教授发现‚古虫动物门‛入选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进展‛,位列第七,此成果同时入选2001年‚陕西十大科教新闻‛。
5月29日 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与西北大学正式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协议规定,省农行将在3年内向西北大学提供3亿元贷款额度,优先支持西北大学的基本建设、科研和教学设备购臵。
10月15日 西北大学举行盛大庆典隆重庆祝建校10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西大百年校庆题词:‚培育创新人才,攀登科学高峰,为科教兴国作出更大贡献。‛国家领导人李鹏、李瑞环、李岚清等也为西大百年校庆题词或发来贺信。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任建新,陕西省代省长贾治邦、教育部代表朱新均等来宾、海内外校友及师生员工3万余人参加了庆典大会。10月2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西大,对西北大学建校百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肯定。
10月30-31日 西北大学‚211工程‛‚十五‛建设项目顺利通过由陕西省人民政府组织的专家立项论证。
我校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新征土地1562亩,至此,我校校园面积增至2396亩。
2003年
1月18日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植物学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新增科学技术史、生物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理论经济学、化学、中药学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经济思想史等16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经济史等27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生物技术‛等4个专业被评为‚陕西省普通高等西北大学名牌专业‛,西大获准自主设臵本科专业。
舒德干教授等人年内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和《科学》上发表了3篇重要学术论文,发现了海口鱼的脊椎构造和头部构造,并提出了脊椎动物起源分‚五步走‛的新假说。
西北大学申报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获准立项,首席科学家为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刘池阳教授,立项课题国家拨款预算金额为2400万元,是西大独立申报取得的第一个国家‚973‛计划项目。
赵重远教授的博士生任战利和舒德干教授的博士生张兴亮的博士学位论文同时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化学系史启祯教授在中国首届高校教学名师评选中荣获全国高校百名教学名师奖,史启祯教授、李浩教授、王戍堂教授获得陕西省高校教学名师称号。
10月8日至10日,西北大学隆重召开了第三次科研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西大近年来科学研究工作的成绩,出台了《关于加强科学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西北大学科学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12月5日,西北大学召开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动员大会,拉开了西北大学迎评工作的序幕。
2004年
2月 舒德干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获得2003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月 西北大学与巴黎法语联盟合作成立了西安语言文化培训中心,这是法盟在我国西北地区设立的唯一一个法语培训中心。
4月 南校区一期建设工程全面启动。12月1日,南校区东西两座公共教学楼组团和10号教学楼主体封顶。
彭树智教授主持的‚当代中东局势发展及我国战略对策研究‛、张岂之教授主持的‚史学教材研究与编写‛项目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立项,是近年来授予西部地区的仅有的两个项目。
6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西北大学‚211工程‛‚十五‛建设项目获准立项。
数学与应用数学等2个专业被批准为‚陕西省名牌专业‛,11门课程成为省级精品课程,2门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刘池阳教授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辛周平教授荣获全球华人数学界最高荣誉——‚晨兴数学奖‛金奖。
11月中旬,教育部专家组对西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了全面评估,西北大学的教学工作和办学成绩得到了评估专家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2005年
8月中旬至12月初 西北大学在全校党员师生中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9月 西北大学机关各部门、8个院系的近万名师生正式入住南校区。包括了9栋教学楼、10栋学生楼和1栋食堂共20余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在内的西北大学南校区一期建设任务初步完成。
知识产权学院宣告成立,填补了我国西部地区的一项空白。
新增发展经济学、循环经济、产业经济与投资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工程‛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被批准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中国历史》(六卷本)教材‛等6项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
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由国家科技部和基金委的评估。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和‚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荣获‚陕西省高等西北大学实验教育示范中心‛称号。
‚非线形偏微分方程的对称和曲线曲面运动‛等13项成果获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5项;‚《执守、反拨、超越——七月派史论》(著作)‛等27项成果获省高校人文社会可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5项。
范代娣教授荣获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组织颁发的第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
舒德干教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辛周平教授受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
西北大学地质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西北大学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49人。
10月 西北大学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在上一年11月中旬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西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评为优秀。
2006年
4月17日至19日 对西北大学未来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第十一次党代会于隆重举行,会议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全面实现西北大学‘十一五’事业发展目标任务‛的工作方针,确定了‚十一五‛期间西北大学加快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建步伐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西北大学第十一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
唐宗薰教授入选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范代娣教授入选2006年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张兴亮教授荣获第十届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李浩、张兴亮和屈长征教授分别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张国伟、何炼成、耿国华、唐宗薰、胡正海教授荣获陕西省‚教学名师‛称号。
《政治经济学》、《数据结构》、《岩浆岩石学》3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行列;化学工程与工艺等3个专业入选‚陕西省普通高校名牌专业‛。
11月21日 以张国伟院士为首席科学家主持承担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十一五‛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南方(中上扬子)大陆构造与海相油气前景‛研究项目合同签约并正式启动实施,获得资助经费1.5亿元。
舒德干教授等又在《科学》上发表一篇高水平论文,提出动物起源及早期演化新谱系图。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和《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三部专著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何炼成教授获首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
2007年
5月16日 省委副书记、省长袁纯清出席了西北大学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全面合作协议签字仪式,省委常委郭永平、副省长吴登昌也出席了签字仪式。
‚地质学‛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专门史‛、‚植物学‛、‚矿产普查与勘探‛被批准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科学技术史‛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培养学科。
新增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新增8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西北大学在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
‚西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面实施。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计划。
地质学、化学、经济学、文物保护技术等4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史启祯教授带领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基础课‛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
白永秀教授负责的‚理论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入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地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行列。
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西北大学2人获特等奖,13人获一等奖,40人获二等奖,79人获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西北大学3个代表队获得国家二等奖,3个代表队获得陕西省一等奖。
大陆动力学实验室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正式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
合成与天然功能分子化学实验室正式进入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行列。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获准2007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
地质学系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李浩教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刘池阳教授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耿国华教授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赖绍聪、白永秀、赵桂仿等3位教授荣获陕西省‚教学名师‛称号。袁洪林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1 张兴亮教授荣获‚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映日荷花别样红——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黑美人‛艺术节》荣获教育部2007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这是此次评奖中在陕高校获得的最高奖励。
装潢专业本科生张忠华自编自拍的DV短片《火箭鹌鹑》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本届电影节特别设立的‚国际学生短片展评‛的‚最佳创意奖‛,是在本届国际电影节上唯一获奖的中国学生。
同慧影视工作室DV作品《紫陀螺》获得团中央第九届‚五个一工程‛优秀文化作品奖。
10月 本着‚热烈、祥和、务实高效、节俭有序‛的原则,西北大学通过在汉中城固办学旧址建立‚昭学励志碑‛、撰写出版《漫游中国大学〃西北大学》一书、举办系列学术报告会、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纪念建校105周年。
2008年
4月8日 由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共同主办的‚2007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揭晓,我校文博学院王建新教授主持的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考古发掘研究项目入选。
6月25日 中共陕西省委对我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决定孙勇同志任西北大学党委书记;乔学光同志任西北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常委、校长、党委副书记。
10月 省委决定,我校作为全省高校唯一的试点单位参加省上
第一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10月9日起,我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展开,其主题是‚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09年2月结束。
‚211工程‛三期建设顺利通过国家立项,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我校‚中国中西部典型造山带山-盆耦合动力及其资源、能源和环境效应‛等10个重点学科及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项目通过国家立项,并正式启动实施。
耿国华教授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赵丛苍教授、高胜利教授荣获省级‚教学名师‛称号。赵桂仿教授、任保平教授荣获陕西省师德标兵称号。
舒德干教授负责的创新团队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计算机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和‚古生物地层学课程群教学团队‛进入国家级教学团队行列。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等3个教学团队获准列入省级教学团队。
本科教学建设:
(1)历史学、物理学、中药学等3个专业获准立项国家级特色专业,至此,我校已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2)生物科学专业点新增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至此,我校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专业增至7个;
(3)《植物学》《西方经济学》等2门课程入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至此,我校国家级精品课程达到13门;
33(4)物理学实验教学中心进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行列,至此,我校已有3个实验教学中心进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行列。
(5)过程装备与控制等4个专业获准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古生物学》等5门课程入选为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进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行列。
(6)我校被新增为西部地区地方院校唯一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招生单位。
地质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张志飞的博士学位论文《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腕足动物研究》入选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自1999年开始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至今,我校共有5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总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并列第35位,高居全国地方高校首位。
我校大礼堂被列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我校第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936年,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
2009年
3月22日 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共同建设西北大学协议,我校正式跨入了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何炼成教授入选‚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也是陕西唯一获此殊荣的经济学家,并再次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
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项),他的著作《价值学说史》荣获著作奖,该著作还获得了陕西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成就奖一等奖。
校党委被评为‚陕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学校被授予‚全省理论学习先进单位‛、‚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先进院校‛、‚陕西教育系统稳定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和‚平安校园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舒德干教授应邀赴京参加了国庆六十周年观礼活动。柳益群教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赖绍聪教授入选第五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任保平、梁星亮教授荣获陕西省教学名师称号。李浩教授入选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刘池阳、白晋涛、王尧宇教授获陕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郑晓辉、袁洪林、崔斌教授获陕西青年科技奖。严汉平教授荣获‚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我校申报的4项成果获得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汉语言文学、考古学等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至此,我校已有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至此,我校国家级精品课程达到14门。
《保险学原理》《操作系统》立项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文化遗产保护实验教学中心进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行列,至此,我校已有4个实验教学中心进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行列,在全国高校中并列第6位,在全国地方高校中排名第一。
‚晶体光学与岩石学‛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至此,我校已有4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
出台了《西北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办法(试行)》并开始实行。
两篇学位论文入选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至此,我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总数达5篇,提名论文2篇,在全国地方高校排名第一。
以白永秀教授为首席专家申报的《西部地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研究》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以任保平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团队申报的《统筹城乡视角下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研究》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我校申报的‚东天山地区古代游牧民族大型聚落遗址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获准国家文物局立项,经费达5685万元,是迄今为止我校人文社科领域获准经费数额最大的科研项目。
李浩教授主持的‚汉唐文化与陕西文学发展研究中心‛获准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立项。
屈长征教授负责的项目‚数学物理‛、张兴亮教授负责的项目‚早期生命演化研究‛同时获得2009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资助金额合计340万元,这是我校第二次获此殊荣。
由刘池阳教授主持的国家‚973‛项目‚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顺利通过科技部项目验收组的验收,并获得高度评价,以他为带头人的‚能源盆地油气地质‛教育部创新团队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张兴亮教授等人的‚后生动物门类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王尧宇教授等人的‚多功能配位聚合物的构筑、性能、构效关系及应用研究‛和赖绍聪教授等人的‚青藏高原北部岩浆作用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3个项目获省部级一等奖。
‚211工程‛三期建设扎实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我校成功获批42个省重点学科专项资金建设项目,1 0个学科获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地理学和工商管理2个学科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构造地质学、无机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古生物学)、金融学等4个学科获准设立‚三秦学者‛岗位,是陕西高校中获准数量最多的单位。
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等8所国外知名院校签订或续签了校际友好交流协议。
与菲律宾布拉卡大学合作建立的孔子学院正式揭牌。
土耳其总统阿卜杜拉〃居尔、以色列驻华大使安泰毅、韩国驻西安总领事全泰东、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等国家首脑、政要或国际知名学者来校开展交流活动。
第四篇:新中国十大经典教育口号
新中国十大经典教育口号
1.最直接的口号:向雷锋同志学习
这是毛泽东为雷锋的题词。直接得不能再直接,响亮得不能再响亮,足足影响了几代人。雷锋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运输连班长,于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
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随后,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发表了号召学习雷锋的题词。全国迅速掀起了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潮,后来3月5日被定为雷锋纪念日。
2.最简洁的口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同样是毛主席的题词,这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谓家喻户晓,响彻五湖四海,60年来一直激励、鼓舞着一代一代人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毛主席的这个重要题词是怎么来的呢?
翻阅1951年5月28日第46期《革大改造报》可以发现,原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题词是毛主席得悉苏州市金阊小学8岁小学生陈永康捉特务被打伤事迹,制作锦旗赠送给陈永康小朋友的。这句话简洁有力,琅琅上口,最终成为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一句话。
3.最体贴的口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幼儿园里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孩子是国家未来,国家发展的前提,欲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培养好中国的孩子。
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因为它是中国父母为孩子而活的心态的典型写照,孩子对于中国父母来说真的意味着一切。
4.最神勇的口号: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具体是谁提出来的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芸芸学子和众多家长中广为流传,是80年代父母经常唠叨的一句话,很多家长还给孩子订一本叫《中学生数理化》的杂志。
它的出现是有其历史原因的,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3月18~31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在这次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人们渴望重回工厂,创造物质财富,丰富生活,而数理化是技术革新,技术改造,解放生产力最有力的工具,社会和实践的需要让人们意识到数理化的重要,可以想象当时数理化人才是很缺少的,因此学好数理化,整个天下都是你的用武之地了。
5.最具中国特色的口号:好好学文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革,有些人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演绎成“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用来说明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重要。
本事和关系,哪个才是硬道理?这句话可谓充分反映了中国这个人情大国的特色。
6.最有底线的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在贫困地区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标语,从七八十年代流行至今仍经久不衰。偏远农村的残墙上还会有“不读完初中,不外出打工”、“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等切合当地村民生活的大字口号。
无论在城里还是山区,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一流的学校,接受一流的教育,成为一流的人才。这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中国家长们的普遍心态。
7.最官腔的口号:全面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6年我国颁布和实施的《义务教育法》,决定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经历了23年,国家终于从去年(2008)年秋季学期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不管怎样,九年制义务教育走向免费,也算是建国60年的一个成果吧。
8.最有远见的口号: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3年,小平同志在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对于教育,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语重心长告诫: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9.最治根的口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这是书法大师启功为北京师范大学书写的校训。还有一种类似的说法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素质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下一代啊!
10.最振奋人心的口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是敬爱的周总理说的一句话,因为这句话,我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更加深厚。让我们重温一代伟人的情怀吧:有一天,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
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还有个同学说:“为了帮助父母记帐。”原来他的父亲是个商人。
校长问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
周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语罢,众人投来敬佩的目光。(来源:地理论坛 查看原始帖 发帖者:芭比娃娃 编辑:李琳)
第五篇: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年代各行各业英雄人物的先进代表的事迹的忠实记录。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欢迎阅读参考!
“百位感动中国人物”名单:
《军魂中国》:丁晓兵、方红霄、毛岸英、王杰、杨根思、苏宁、邱少云、邱光华、麦贤得、黄继光
《科技中国》:王选、邓稼先、华罗庚、吴大观、李四光、陈景润、林巧稚、钟南山、袁隆平、钱学森
《责任中国》:王有德、邓平寿、吴天祥、张云泉、李素芝、李梦桃、邱娥国、罗映珍、罗健夫、徐虎
《义勇中国》:王顺友、叶欣、刘文学、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谷文昌、林浩、草原英雄小姐妹、赖宁、谭千秋、谭竹青
《青春中国》:文花枝、王瑛、邓建军、张华、张海迪、李春燕、邰丽华、赵梦桃、秦文贵、谭彦
《先锋中国》:王启民、包起帆、史贺来、申纪兰、廷·巴特尔、达吾提·阿西木、吴仁宝、吴金印、李登海、窦铁成 《激情中国》:中国女排、史光柱、刘英俊、邢燕子、杨利伟、杨怀远、欧阳海、容国团、常香玉、樊锦诗
《风范中国》:孔繁森、方永刚、甘远志、任长霞、向秀丽、孟二冬、彭加木、焦裕禄、蒋筑英、雷锋
《情义中国》:马海德、丛飞、白芳礼、吴登云、宋鱼水、林秀贞、罗盛教、唐山13农民、谢延信、韩素云
《劳动中国》:马万水、马永顺、马恒昌、孔祥瑞、王乐义、王进喜、许振超、张秉贵、时传祥、孟泰。
★边疆的忠诚卫士——丁晓兵
★一个特别能战斗的矿山工人——马万水
★伐木能手,栽树英雄——马永顺
★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马恒昌
★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马海德
★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连续五次夺冠的队伍——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
★自学成才,岗位创新,人人可为——孔祥瑞
★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我是导游,先救游客”——文花枝
★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方永刚
★犯罪分子眼中钉,人民心中一颗星——方红霄
★毛泽东的儿子,一个普通人——毛岸英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个大无畏的人——王杰
★具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王选
★鞠躬尽瘁只为人民的大山女儿——王瑛
★他引发了中国农业的“菜篮子革命”——王乐义
★“让沙漠绿起来”的治沙能手——王有德
★“宁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王启民
★“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
★他撑起了山路上的“流动邮局”——王顺友
★虎城“泥脚书记”——邓平寿
★了不起的中国工人——邓建军
★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
★183名贫困儿童的“爸爸”——丛飞
★港口装卸工具发明家——包起帆
★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史光柱
★农民致富的领头人——史来贺
★牺牲在抗击“非典”战场上的护士——叶欣
★汗水铺就光明路的记者——甘远志
★她连任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
★他靠蹬三轮车捐助了35万——白芳礼
★警界女神警——任长霞
★少年英雄——刘文学
★他冲向疾驰的马车——刘英俊
★中国的爱因斯坦——华罗庚
★救火女英雄——向秀丽
★扎根草原的将军儿子——廷·巴特尔
★青岛港中的“蓝领专家”——许振超
★他是群众的主心骨——达吾提·阿西木
★全家都在城,自己愿留乡——邢燕子
★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
★“天下第一村”领头人——吴仁宝
★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公仆——吴天祥
★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
★帕米尔高原上的白衣天使——吴登云
★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宋鱼水
★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张华
★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张云泉
★“燕京第九景”——一名普通售货员——张秉贵
★轮椅上的“当代保尔”——张海迪
★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时传祥
★他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李四光
★一位普通的乡村女医生——李春燕
★撑起“天梯学校”的夫妇——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
★雪域神医——李素芝
★哈萨克人民的好医生——李梦桃
★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进入太空的第一个中国人——杨利伟
★人民的“挑夫”——杨怀远
★人在阵地在——杨根思
★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苏宁
★东山岛上的“愚公”——谷文昌
★美与人性的使者——邰丽华
★在烈火中永生——邱少云
★他的英名铭刻在巴山蜀水间——邱光华
★群众贴心人——邱娥国
★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陈景润
★钢铁战士——麦贤得
★鞍钢老英雄——孟泰
★他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的完美融合——孟二冬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林浩
★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林巧稚
★一位尊老爱幼的伟大女性——林秀贞
★爱民模范——欧阳海
★她用爱唤醒了沉睡三年的丈夫——罗映珍
★中国式保尔——罗健夫
★冰窟里勇救朝鲜儿童——罗盛教
★草原上两朵“最鲜艳的花”——草原英雄小姐妹
★纺织战线上的骄傲——赵梦桃
★我国呼吸疾病科研与临床医疗的领头人——钟南山
★13个知恩图报的普通农民——唐山十三农民
★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获得者——容国团
★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徐虎
★戈壁荒漠上的石油人——秦文贵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钱学森
★豫剧皇后——常香玉
★舍身堵住敌人的枪眼——黄继光
★罗布泊之魂——彭加木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
★中华孝亲爱老之星——谢延信
★优秀军人妻子——韩素云
★工人教授——窦铁成 ★扑灭山火的小英雄——赖宁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人民法官的杰出代表——谭彦
★地震来临,撑起自己的臂膀——谭千秋
★小巷总理——谭竹青
★敦煌女儿——樊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