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一律

时间:2019-05-15 13:0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画一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画一律》。

第一篇:诗画一律

“诗画一律”的产生背景与内涵

张三,07级1班,学号:0000000

(作者姓名下要写清楚你的年级班级和学号)

摘要:“诗画一律”的提出与近体诗和山水画的兴起有密切关系。近体诗和古体诗相比,由于篇幅短小,为提高抒情效果必须通过景物刻画营造意境、以此为媒介来抒情。当诗歌重视对景物传神的描写时,其表现方式与山水画趋于一致。因此,“诗画一律”更精确的表述是,近体诗与山水画在推崇状物传神和不尽之意这两方面是相通的。(摘要200字左右,是对论文观点的客观概括,要具有客观性和概括性。常见的错误是指出这个论题多么重要,而没有概括出观点,这只能算是引言而不是摘要。)

关键词:诗乐同源;意境;诗画一律;(三至五个,是论文围绕论述的几个重要范畴。常见的错误是概括题目出现的词来设臵,如背景、内涵等。一般来说,所设臵的关键词放在其他文章是不合适的,所以那种意义十分宽泛的词一般不是关键词。)

钱钟书先生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中对“诗画一律”这一传统命题作了细致辨析,认为“在‘正宗’、‘正统’这一点上,中国旧‘诗、画’不是‘一律’的。”[1](P16)(注释是写作文章时对引用材料要通过注释来指明出处。这是学术论文的标志,学术论文一定有注释。注释的格式有很多种,我们要求用尾注的方式,通过参考文献的方式列出。格式是:在所引用的材料最后先指出序号,再加括号,指明页码。这个注释是“[1]”表示这是本文引用的第一本书,“P”是page的简称,大写。“16”是表明上面这个材料是在这本书的第16页。要注释的是“[1]”要和文章最后的“[1]”要一致。如果以后还引用这本书,仍然标“[1]”,后面再标相应的页码。)并总结说,“在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里,相当于南宗画风的诗不是诗中高品或正宗,而相当于神韵派诗风的画却是画中的高品或正宗。旧诗或旧画的标准分歧是批评史里的事实。”[1](P27)细读钱先生此文,联系《七缀集》中另一篇文章《读〈拉奥孔〉》,可以感觉到钱先生主要是想论述诗和画作为两种艺术形式,有其特殊的性质和传统,诗画并非一律。本文的论述角度和钱先生不同,主要从辨体的角度,着重论述“诗画一律”在何种情况下成为可能,又是如何上升中国诗学的一个传统。(正文第一段俗称引言,主要是引出问题并交待写作思路,也可以谈这个选题十分有学术价值。)

一、诗乐同源与诗乐分流

(正文一般分三层以上,层与层之间的关系要精心安排,可以是并列、递进、总分总等,总之逻辑要严密。每层可以直接写序号,也可以在序号后写一句话,作为这一层的标题。)

每层的序号一般先用“一、二、三”,如果下面再分要点,可以是“

(一)(二)

(三)”,要点下面再分层,可用“1,2,3”。注意“一、二、三”的后面用顿号“、”,“

(一)(二)

(三)”后面没有标点,“1,2,3”后面用实心的小圆点“.”。

谈起中国诗学传统,最易使人想起“诗乐同源”之说。首先,诗和乐都具有时间艺术的特点,诗人情感的展开如音乐一样是逐步进行的,不管是读《孔雀东南飞》还是听《二泉映月》,都是一字一字的读下去或从第一乐章到最后乐章的顺序听下去,必须遵守时间的顺序,否则就无法领会其内容;其次,从诗和乐的功能看,《毛诗序》即言:“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同样,《礼记·乐记》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易其教焉。”不管是诗和乐,它们不是靠理性的内容来说服人,而是靠情感内容和表现方式的反复咏叹来感化人,都能移风易俗、化性起伪,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作用。另外,每种诗体的产生,往往和音乐密不可分,最初的诗歌是配乐演唱的,从诸多典籍中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后代的乐府、词、曲也是如此。因此在传统诗学观念中,诗和乐是密不可分的,《诗》三百即是乐三百,诗歌同样具有音乐的精神,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诗和乐的确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诗歌是语言艺术,依靠文字记录流传,音乐是声音艺术,在早期没有录音设备的情况下,必须靠人的演奏,以师徒相授的方式流传。尤其是中国的记载乐谱的手段一直不发达,除了言传身教,音乐的演奏方式很少能通过乐谱保留下来。故战乱之后,乐师凋零,对前代音乐的了解只能依靠文献典籍的记载,具体的演奏方式往往湮灭无闻。新朝建立的第一要事往往是制礼作乐,制礼尚通过儒家典籍可以窥过原貌,但作乐只有通过征集前代乐师来进行。一旦乐师死去,便不得不自创新曲。故后人所见《诗经》、汉乐府及各代古诗,往往只是纯粹的文字,虽然可以肯定当初它们都是配乐的,但乐这方面的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可以说,一部诗歌史,既是和音乐的结合史,也是和音乐的分离史。任何一种诗体的发展,总是以和音乐的结合为开端,最终又难免因音乐部分的佚失而成为纯粹的语言艺术,在各个时代不断出现新的音乐和诗结合的同时,即意味着另一些诗和音乐开始脱离,诗乐分流也成为一条不可逆转的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诗乐同源”和“诗乐分流”这种情况在唐代发生了巨变:第一,唐代产生的近体诗首次是以平仄、韵律、对仗为形式特征。诗歌由永明体

发展到近体,音乐并不是一个主要因素。由于篇幅短小,近体诗很难像古诗那样反复咏叹,不得不采用其他的抒情方式;第二,唐代音乐和诗的结合所产生的新诗体已经不被称为“诗”,而是被称为“词”的新的文学样式。如果说唐之前的诗乐分流往往意味着新乐和诗的重新结合的话,唐代之后这种情况已经改观,此后,中国诗歌再也没有新的诗体产生,而且和音乐的距离越来越远,诗乐彻底走向分流。

二、近体诗的产生与“诗画一律”的提出

随着近体诗在唐代的成熟并逐渐成为诗人们所习用的诗体,诗论家们自然开始关注其形式特征及创作特点,并提出一些新的美学原则。从形式特征来看,和古诗相比,近体诗对平仄、押韵、对仗有明确的要求,因此唐代出现了大量的“诗格”类的书,集中探讨诗歌创作中的病犯和对偶。自唐高宗开始的试律诗,也主要是检验士子对声律和对偶的掌握情况,即所谓“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2](P414)。另方面,近体诗的抒情特点和古体诗不同,古体诗注重反复咏叹,犹如奏乐一般,一层一层逐渐把情感展开,所谓“辞必尽而俭于意,用之于《诗》,其定体也”

[3](卷五)。近体诗由于篇幅相对短小,很难采用这种“辞必尽”的抒情方式,往往借助意境以抒发情感,故能否营造出具有传神飞动之美的意境实为创作成败的关键。对此,唐代中、晚期的诗论家对此多有论述。皎然《诗式》所云“虽尚高逸,而离迂远;虽欲飞动,而离轻浮”(诗有四难),“至近而意远”(诗有六至),“五精神”(诗有七德),“取境之诗,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取境)[4](P26-31),已经涉及到意境的营造关键在于如何在实境的描写中体现出悠远不尽之意。司空图则在《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题柳柳州集后序》等文章中,较明确地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偕”等体现意境本质特征的重要范畴。结合这些论述可知,意境论的核心在于虚实的融合,实即描写景物天真自然,能够传达出事物之神;虚即抒发情感悠远不尽。可以说,唐代诗论家已经对近体诗的形式特征与创作特点有了十分明确的论述。

与唐人相比,宋人较少论及近体诗的形式体制内容,较多关注其创作特点,盖前者既为定论,本无发挥的余地。但宋人所论除了继续承袭唐人的意境论的内容外,也往往从与绘画相通的角度来论述近体诗的创作,最著名如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他还进一步提出:“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是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

解寄无边春。”(《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张舜民《跋百之诗画》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墁集》一)钱鍪《次袁尚书巫山诗》云:“终朝诵公有声画,却来看此无声诗。”(《宋诗纪事》卷五九引)其他如陈德武、黄庭坚、米友仁、周孚、舒岳祥等人都有类似论述[1](P5-6)。可见,“诗画一律”这一观念在宋代是多么流行。

“诗画一律”之所以在宋代流行与中国绘画在宋代发生巨大转折有密切关系。从题材来看,宋代以来人物画逐渐衰落,山水画和文人画渐渐兴起。山水画和人物画固然都注意以形写神,但人物画以写实为旨归,而山水画和文人画更多是借卧游山水和闲淡水墨来抒发文人悠游山水、忘却世情的高情逸致,更多体现出抒情的写意特色。北宋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云:

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荡漾夺目。斯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5]

一方面是写景要能够“在耳”与“夺目”,得景物之神,另方面要“实获我心”,在山水中蕴含作者之意,这正是山水画和文人画的创作目的。苏轼《书朱象先画后》云:“能文而不能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6](P306)米芾云:“大抵牛马人物,一模便似,山水摹皆不成山水,心匠自得处高也。”[7]所谓“画以适吾意”、“心匠自得处”皆把山水视为表情达意、怡悦性情的手段,有形的山水草木仅仅是一种媒介。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诗人和画家所关注的都是如何选择好客观景物,把它化为自己情思的象征,这种创作特点与近体诗往往通过写景营造意境以抒情的创作特点颇有相通之处。

三、“诗画一律”之内涵

那么,在宋人心目中,“诗画一律”究竟是什么含义,又是在哪种情况被使用呢?首先,“诗画一律”主要是针对诗歌中“景”的因素而言,要求诗歌对景物的刻画能如绘画那样真切可感,自然传神。近体诗产生以后,许多诗论家都认为诗的要素不过是“情”和“景”,如谢榛云:“作诗本乎情景,孤不相成,两不相背。”[8](P1180)王国维也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从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言。”[9](P25)从中国诗歌发展史来看,近体诗中的情景关系尤不寻常。宋人周弼有《三体唐诗》,收录七绝、七律和五律三种诗体,皆为近体诗,值得注意的是此选论诗正是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论述诗歌创作。如其论“五律四实”曰“谓四句皆景物而实”,论“七律四虚”曰“其说在五言,然比于五言,终是稍近于实而不全虚,善句长而全虚,则恐流于柔弱,要须于景物之中而情思贯通,斯为得矣”,论“五律前虚后实”

云“谓前联情而虚,后联常而实。实则气势雄健,虚则态度谐婉。轻前重后,酌量适均,无窒塞轻俗之患。大中以后多此体”。[10]可以看出,虚是指描写情感,实是指描写景物,由于近体诗中不外情景两个因素,因此用虚实可以对整个近体诗进行分类。“诗画一律”主要是指景这一因素而言,用来强调景的描写要如绘画那样穷形尽相,并能写出景物的最本质手征。如沈德潜评张实居《雨后》“雨歇山欲暝,夕阳在鸟背”曰:“起写晚晴入神,与高廷礼‘夕阳雁边下’同妙。”

[11](P565)这两句诗写天晚雨停,归巢的乌鸦伴随着夕阳飞翔,在晚晴的间歇中刻画出万物的生机,故受沈德潜称赞其得“晚晴之神”。

其次,苏轼使用“诗画一律”主要针对王维绝句而言,后人承袭苏论,所指对象也多限于短篇近体诗。古诗中也不乏景物的描写,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前者以“雨雪霏霏”的哀景来衬托战后归乡的喜悦,后者通过孤竹立根山下来比喻忠贞不渝的爱情。从景与情的关系而言,大都是烘托和比喻。短篇近体中情和景的关系则不同,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所写景物只是所抒情感一种媒介,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营造一个意境,再通过这个意境来抒发情感。景相于“水中之月”的“水”,“镜中之象”的“镜”,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月”和“象”——诗人的情感。在短篇近体诗中,景和情的关系就像是镜和象的关系。如上文所言,在古体诗中,情感的展开是一层一层,像音乐一样,是在一段时间中展开的。近体诗则不同,它像一幅绘画,往往选取某最耐人寻味或想像的某一片刻,通过这一片刻的景物刻画来抒情。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诗中所写的众鸟、孤云、诗人和敬亭山都是在同一时间呈现的,在这一画面中,读者自然很容易体会到悠闲自得之情。可见,同为写景,古诗多采用赋的手法,多加铺陈,如《羽林郎》写道:“胡姫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可谓穷形尽相。近体诗则不然,如苏轼所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强调用简约的笔墨写出对象的特征,这也是由于近体诗篇制较短导致的必然结果。

第三,“诗画一律”最主要是强调诗和画在抒情效果蕴含不尽之意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不管是短篇近体诗还是宋代兴起的文人山水画,都很重视通过有限的笔墨来表现无限的情感,通过景物刻画的实境触发读者联想起蕴含不尽之意的虚境,是有限和无限、有形和无形的统一。如王士禛《唐贤三昧集序》云:“严沧浪论诗云:‘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司空表

圣论诗亦云:‘味在酸咸之外。’”[12]“言有尽而意无穷”、“味在酸咸之外”及王氏所主张的“神韵”,都注意到是否具有言外之意才是诗歌创作成败的关键。因此,“诗画一律”的内涵最接近伴随着近体诗的成熟而逐渐形成意境论,并且逐渐成为和诗教传统并列的另一种诗学传统。

(文章最后一般要有一段总结性的话,对全文观点进行总结和强调,还可以指明有哪些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总之,“诗乐同源”着眼于诗歌和音乐具有相同的属性,主要表现为诗歌抒发情感的方式如音乐一样,逐渐展开,反称咏叹。“诗画一律”着眼于诗歌和绘画具有相同的属性,主要表现为诗歌抒发情感和绘画一样,通过描写景物来营造意境而实现的,两者都要求状物生动传神,要有韵外之致。每种诗学命题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和适用的范围。“诗乐同源”强调诗歌和音乐一样也能观风俗知盛衰,并能够起到教化作用,常常被用来评价古诗,其内涵比较接近于“诗教”这一诗学传统。“诗画一律”强调两者具有相同的美学特征,不涉及两者的功用,常常被用来评价短篇近体诗,内涵更接近“意境”这一诗学传统。“诗乐同源”的理论主张之所以产生于先秦,正是反映了诗歌产生初期诗乐密切联系的特点。而“诗画一律”之所以盛行于宋代,乃是这一时代对近体诗美学特征的探讨逐步深入的结果。钱钟书先生《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以诗学正宗和画学正宗并不一致为由对“诗画一律”提出质疑,其实,这一规律本来就不是一条普遍的艺术规律,它只是适应于短篇近体诗和文人山水画,由于同样推崇状物传神和不尽之意,因此两者具有相通规律。

参考文献:

[1]钱钟书.七缀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参考文献的顺序是:序号,作者,书名,出版社所在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这几项均不可缺少,序号要和正文一一对应,还要注释条部分之间的标点均有特定的写作习惯。)

[2]刘昫.旧唐书.二十五史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3]王夫之.诗广传.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96

[4]皎然.诗式.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6.[5]郭思.林泉高致.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6]苏轼.苏东坡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6.[7]米芾.画史.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8]谢榛.四溟诗话.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9]王国维.文学小言.王国维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10]周弼.三体唐诗.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11]沈德潜.清诗别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张明非.唐贤三昧集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第二篇:诗画江南

诗画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

蓝。能不忆江南?(唐?白居易)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

花,烟雨暗千家。(宋?苏东坡)

炉烟郁郁水沉犀,木绕禅床竹绕溪。一暇秋蝉思高柳,夕阳原在竹荫西。(宋·黄庭坚)

炎昼永,初夜月侵床。露卧一丛莲叶畔,芙蓉香细水风

凉。枕上是仙乡。(宋·朱敦儒)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

巾,独坐亦含嚬。(唐·刘禹锡)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

萧,人语驿边桥。(唐?皇甫松)

横塘如带障底田,十景名今久不全。只有菜花秋稼好,黄云黄锦似当年。(清·陈庆之)

芦苇弄秋声,轻舟泊晚汀。客情成鹤梦,人迹似流萍。横渡炊烟暗,障川渔火明。倚樯闲眺处,片月逼人情。

(明·谈应祥)

第三篇:快乐诗画

中班美术活动——可爱的小乌龟

文章来源:未知 文章作者:落雪飞花 推荐给朋友 收藏本页

中班美术活动——可爱的小乌龟

设计理念:

《纲要》明确指出: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指导幼儿应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物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本次活动就是采用幼儿身边常见的核桃壳、果冻壳、绘画纸等来制作小乌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初步培养幼儿应用身边的物品进行装饰,美化生活的意识。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核桃壳、果冻壳创作小乌龟,表现出小乌龟不同的形态。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手工创作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核桃壳、果冻壳、剪刀、绘画纸、水彩笔、棉签人手一份,木胶每组一盆。

2、制作好的小乌龟三个,沙盘一个。

活 动 过 程

设 计 意 图

一、出示材料,引题。

1、在你们的桌子上,有些什么呀?这些核桃壳、果冻壳可以做什么呢?(幼儿自由的回答)

2、看看老师把它变成了什么。(出示范例)这些小乌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引导幼儿说出小乌龟的各种动态。

3、小结:只要我们动动脑、动动手,就能把这些核桃壳、果冻壳变成有趣的小乌龟,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

1、把核桃壳或果冻壳盖在彩纸上,沿着外壳的边缘在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在圆上添画乌龟的头、四肢和小小的尾巴。

2、剪下“乌龟”。

3、在核桃壳、果冻壳边缘涂上木胶,粘在圆圈上。

4、最后用水彩笔装饰乌龟壳。

三、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1、每位幼儿至少做一只小乌龟,先做好的,还可以多做几只。

2、提醒幼儿画圆时,一手按住核桃壳或果冻壳不能移动。

3、启发幼儿用不同颜色装饰乌龟壳。

4、提醒幼儿注意木胶用的不要太多。

5、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的整洁,做完后能自己收拾干净。

四、展示作品,相互欣赏。

1、请幼儿将做好的乌龟送到“沙滩上”。

2、鼓励幼儿相互欣赏,互相比较。

3、也可以让幼儿带着自己的小乌龟一起游戏。

观察操作材料,直接导入课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重点讲解示范了木胶的使用方法,因为这种形式的活动 是幼儿第一次尝试,教师适当的示范和讲解能使幼儿掌握正确的操作方式,为幼儿顺利操作做好铺垫。

给幼儿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也加强了同伴间的交流,进一步体验成功的快乐。

中班美术欣赏《向日葵》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马宁宁 推荐给朋友 收藏本页

中班美术欣赏《向日葵》jy135.com

活动名称:美术欣赏《向日葵》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欣赏美好事物的情感。

2、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习惯,初步从自我审美的角度进行评价。

3、引导幼儿欣赏著名静物画向日葵的造型和色彩,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

活动准备:课件、向日葵的挂图、小幅向日葵图画若干、关于梵高的其他资料等

活动过程:

1、简单提问、直接进入活动主题

小朋友们,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啊?向日葵生长在什么地方?它为什么叫向日葵呢?

2、重点不同的欣赏向日葵的其他作品

欣赏完真实的向日葵,那我们起来看看画中的向日葵吧。(1)这幅画和我们平常画的画有什么不同?主要让幼儿知道油画的一些简单知识和作品的名称《剪下的两支向日葵》(2)知道作品的名称《剪下的四支向日葵》(3)向日葵是在哪里的?所以画名就叫做《花瓶中的五支向日葵》(4)我们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几支向日葵啊?那给你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吧?《花瓶中的十二支向日葵》

3、欣赏《花瓶中的十四支向日葵》

(1)优美音乐、充分欣赏。让幼儿在优美音乐的烘托在自由欣赏作品。

(2)逐步提问,深入欣赏

提问:你感觉这幅画怎么样啊?让幼儿自由说出感想。

提问:画面上有几支向日葵?这些向日葵是在哪里的?花瓶、桌布分别是什么颜色的?(金

黄色最能代表向日葵,同时也是画家最钟爱的颜色)每一支向日葵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它们都有什么样子的?(画家的线条有力,向日葵姿态优美)大的向日葵和小的向日葵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还有低着头的向日葵?为什么画家不画成一个样子的呢?向日葵象征了些什么?画家画这幅向日葵要告诉我们什么?

4、请幼儿欣赏小图片,相互交流。“你喜欢这幅画吗?它哪里画的好?为什么好?”

5、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用语言和肢体动作分别表示。“你看了这幅画,心里有什么感受?”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进行表现。

6、介绍画家的有关背景

背景:荷兰人,但生活在法国。享年37岁。在34的时候去向日葵情有独钟,绘画向日葵十余多幅,画家的所有作品都是在死后才被别人认可和接受的,直到现在都影响是世人。

家庭:出生牧师家庭、穷困;父亲善良、乐于帮助穷人,有兄弟姐妹好几个。

性格:善良、勤奋、喜欢帮助别人、孤僻。

提问:画家梵高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喜欢他吗?喜欢他的哪些地方?

7、活动延伸

为幼儿准备了有关梵高的其他有关资料,以展览的形式出现。让幼儿更加生入的对画家进行全面的了解。

一串葡萄——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

葡萄, 小班, 教案, 美术, 幼儿园

活动名称美工:一串葡萄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剪折出立体的叶片,再制作出圆圆的葡萄,最后拼贴一串可爱的葡萄。

2、培养幼儿干净、整洁的卫生习惯。

重点

难点

剪折出立体的叶片,制作出圆圆的葡萄

拼贴一串可爱的葡萄

活动准备

认知准备:认识葡萄

物质准备:每组一把剪刀,一盆胶水,人手一张操作纸、抹布每组一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样东西,大家看看是什么?

师出示葡萄,引导观察并提问:“葡萄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一颗颗葡萄长在哪里?

二、引导幼儿学习粘贴技能

(1)出示范例,幼儿欣赏

这就是老师做好的葡萄,先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2)教师示范,要求幼儿仔细的观察,着重讲解操作中的要领。

*剪下叶片和长条后先要把长方形的纸条用浆糊卷起来。

*按图示折出立体的叶片。

*按图示把做好的葡萄和折好的叶片拼贴成一串葡萄。

三、幼儿进行操作

1、提醒幼儿剪的时候要剪的平整些。

2、粘贴时注意保持作品的整洁、干净。

3、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剪贴。

四、结束部分

1、请做好的小朋友把作品放在桌子上。

2、幼儿相互欣赏作品,向小朋友介绍自己的作品。

3、给做的好的幼儿发“红苹果”。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设计:小企鹅(折纸)

来源:data.06abc.com 作者:binfen 发布时间:2010-8-20 16:09:00 浏览:[374]感谢binfen上传

活动目标:

1、了解折企鹅的方法,学会将正方形的两个边对着对角线折。

2、学会看图示将三角形的角向内折,折出嘴巴和尾巴的基本技法。

3、对折纸活动和玩纸活动有兴趣。

活动准备:

正方形彩纸、泥工板人手一份。

范例小企鹅一只。

活动过程:

一、出示范例,引起幼儿兴趣。

1、出示折纸小企鹅,提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2、告诉幼儿这是一只会走路的企鹅,教师在泥工板上示范,将泥工板倾斜一些将小企鹅放在高处,瞧!小企鹅走路啦!小朋友,你想折一只小企鹅玩玩吗?

二、引导幼儿看图示了解折纸步骤。

重点讲解:

1、将方形纸对角对折,折出对角线。

2、将正方形相邻的两条边向对角线折,要对整齐。

3、先将三角形的两个角折一下,再将两个角向里面折,折出尾巴和尖嘴巴。

三、幼儿看图示进行折纸――小企鹅。

在幼儿折纸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幼儿折小企鹅。

四、让幼儿借泥工板玩一玩小企鹅,在游戏活动中充分感受折纸和玩纸工的快乐。

第四篇:诗配画

诗配画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

作者:周旭初

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 邮编:311800

(“诗歌乐园”:/syxx/zxc/shigeleyue/index.htm)

教学内容:卡通画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操作掌握卡通画库的使用方法,学会作品的上传及作品网上点评。

2、能力目标:通过想象诗的意境,利用卡通画完成作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

力。通过展示活动,提高学生自我表现及评价他人作品的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创设完成任务的最佳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卡通画的插入、基于网络的作品展示和评价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较好地完成每个任务

教学准备:设计“诗歌乐园”网页

(网址:/syxx/zxc/shigeleyue/index.htm)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揭示课题(创设情境)

(设计意图:诗歌是儿童喜欢的一种文学体裁,我把它作为载体,让学生利用卡通画库中的卡通画给诗配画正好顺应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学生一定会学得开心,学得主动。)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已经开始接触各种古诗了,同学们一定会背诵很多古诗,是吗?周老师有个提仪:乘还没上课之际,我们来个古诗背诵比赛,好不好?

这些千年古诗流传至今,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同学们朗诵的诗里有一首《咏鹅》周老师就很喜欢,谁站起来把这首诗朗颂一下。谁还愿意站起来再朗颂一下。听了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周老师的脑海里涌显出这样一个词----诗情画意。“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会是怎样画面呢?把你想象出来的画面向身旁的小伙伴描述一下。

二、展示范例,明确任务。

(设计意图:这里十分明确地向学生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目的是使学生在任务的指引下,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在设计任务时,我针对学生间能力水平的差异,设计了阶梯性的任务,给学生一个选择的空间,希望每个学生最终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今天周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好地方玩,你们猜是哪儿呢?(打开诗歌乐园网页)你们想去玩吗?不过有个条件,想去诗歌乐园玩的同学得带上自已的作品。想瞧瞧别的小朋友带去的作品吗?

(展示《咏鹅图》)这是骆宾王诗中的《咏鹅图》吗?这一幅画里的鹅和小河你们熟悉吗?在哪里见到过---金山画王的卡通画库,对呀,你们也想利用卡通画库中的图片把你刚才想象中的《咏鹅图》画出来吗?好,请同学们试着打开金山画王。噢,有同学已找到了卡通画库,谁上来做小老师?

学生演示:插入小河背景、鹅的图片(大小调整)

一只鹅太孤单了,我们它找个小伙伴好不好?怎么小伙伴不见了?谁来帮帮周老师?(调色盘)如果一只鹅要对另一只鹅说话,应该怎么样?(图片反转)

河水那么清,你想象中的《咏鹅图》还会有什么呢?会有鹅的倒影吗?还会有小鱼、小虾、荷花等等。

周老师请同学们完成你的那幅《咏鹅图》。并把完成的作品以机器名保存在桌面上。学生练习(播放音乐):自己挑选一首诗或创作一首诗并给诗配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强调让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探索实践,努力体现学生的个人观念和独特感受。因此,我最大限度地开放了课堂,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发展空间。如:让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自由想象发挥等。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思考和创作,将调动起他们全部的兴趣和激情,去想象、去思考、去发现、去表达。)

三、展示作品,交流评析

(设计意图:在这个依然开放、自由的学习环节,学生享受到的不仅仅是“学习小主人”的快乐。在他们尽情地欣赏同学们的作品,并毫无保留地对这些作品加以品头论足时,他们的美感将得到陶冶,审美能力将得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将得到扎实的训练。)

周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已完成了《咏鹅图》,并且有一部分同学的作品特别棒,你们想去瞧瞧吗?怎样才能使得大家都看到这位同学的佳作,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文件夹同享,软盘,传到网上)你们真棒能想出那么多的好办法。

现在我们已完成了一幅作品,诗歌乐园里的树爷爷肯定欢迎你们去诗歌乐园游玩了,在诗歌乐园里就能实现我们的愿望---把我们的作品传到网上。诗歌乐园在哪里呢?打开IE游览器,输入网址/syxx/zxc/shigeleyue/index.htm,找到诗歌乐园,点击作品欣赏里的作品上传。(教师演示)

请同学们上传作品。

打开一位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口头点评。

如果大家都要对这位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怎么办呢?在诗歌乐园里能进行网上点评。单击点评。(教师演示)把你对作品的看法尽情的表露出来。(学生点评)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点而是另一个新的起点。这一环节,我引导他们将学习的时空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将学习的目标从现有向更高延伸。让他们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享受到无尽的快乐。)

刚才同学们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了评价交流,课后评价交流的范围还可以拓展到全班,甚可以邀请你的朋友你的父母同共来参于。当然每个同学看了别人对自已作品的评价,肯定会进行反思,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完善,这样有利于我们进步。

刚才我们创作了一幅<咏鹅图>,同学们充分展示了你们的才能:熟练使用卡通画库的技能、很好的创意、较强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周老师相信你们能在诗歌乐园里玩得得心应手。

以后周老师会经常在诗歌乐园里举行一些活动。别忘了诗歌乐园的网址是/syxx/zxc/shigeleyue/index.htm 欢迎同学们常来诗歌乐园玩,出欢迎其它老师来诗歌乐园对我们的作品进行指导点评。

愿我们的诗歌乐园因有了大家的参与而变得更加迷人。

后记:

《诗配画》是《诗歌乐园》系列教学活动之一

《诗歌乐园》系列教学活动,利用校园网络进行诗配画、评论、修改;集知识、能力、趣味于一体。

采用WebQuest教学模式,并整合语文、美术等学科,体现新课标中学科交融的精神。旨在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实践活动,水到渠成地提高学生金山画王--卡通画库的使用技巧、网络技术应用能力、诗歌领悟、欣赏水平及作品评析能力、审美能力。

改变作品评价方式,让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过程活动化、评价操作简便化,除了教师点评、学生自评、互评外,把作品放到网上让更多的人来评,创建网上诗歌乐园,实施作品网上评论,寓教于乐全面发展是该堂课的一大尝试。

第五篇:诗与画

苏轼: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韩干马》)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之一)

孔武仲:

“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东坡居士画怪石赋》)

张舜民: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跋百之诗画》)

黄庭坚:

“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出无声诗。”(《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之一)

郭思:

“前人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哲人多谈此言,吾人所师。”(《林泉高致》)

钱鍪:

“终朝诵公有声画,却来看此无声诗。”(《次袁尚书巫山十二峰二十五韵》)吴龙翰:

“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野趣有声画序》)李贽:

“杜子美云:‘花远重重树,云轻处处山。’此诗中画也,可以作画本矣。唐人画《桃源图》,舒元舆为之记云:‘烟岚草木,如带香气。熟视详玩,自觉骨戛青玉,身入镜中。’此画中诗也,绝艺入神矣。”(《诗画》)

石涛:

“诗中画,性情中来者也,则画不是可拟张拟李而后作诗。画中诗,乃境趣时生者也,则诗不是便生吞生剥而后成画。”(《跋画》)

叶燮:

“昔人评王维之画,曰‘画中有诗’;又评王维之诗,曰‘诗中有画’。由是言之,则画与诗初无二道。然吾以为何不云‘摩诘之诗即画,摩诘之画即诗’,又何必论其中之有无哉。故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赤霞楼诗集序》)

沈宗骞:

“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故凡可以入诗者,均可以入画。”(《芥舟学画编》卷二)

邵梅臣:

“诗格画品,一也。”(《画耕偶录》)

徐凝:

“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观钓台画图》)

沈括:

“《国史补》言:‘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不过金石管弦,同用一字耳。何曲无此声,岂独《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

陈著:

“梅之至难状者,莫如‘疏影’,而于‘暗香’来往,尤难也。岂直难而已,竟不可!逋仙得于心,手不能状,乃形之言。”(《代跋汪文卿梅画词》)董其昌:

“‘水作罗浮磬,山鸣于阗钟。’此太白诗,何必右丞诗中画也。画中欲收钟磬不可得!”另据程正揆转述:“‘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华亭爱诵此语,曰:‘说得出,画不就。’”(《题画》)

张岱:

“如李青莲《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故乡’有何可画?王摩诘《山路》诗,‘蓝田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尚可入画,‘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则如何入画?又《香积寺》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声’、‘危石’、‘日色’、‘青松’皆可描摹,而‘咽’字、‘冷’字,决难画出。”(《与包严介》)

叶燮:

“吾尝谓凡艺之类多端,而能尽天地万事万物之情状者,莫如画。彼其山水云霞,林木鸟兽,城郭宫室,以及人士男女,老少妍媸,器具服玩,甚至状貌之忧离欢乐,凡遇于目,感于心,传之于手而为象,惟画则然,大可笼万有,小可析毫末,而为有形者所不能遁。吾又以谓尽天地万事万物之情状者,又莫如诗。彼其山水云霞,人士男女,忧离欢乐等类而外,更有雷鸣风动,鸟啼虫吟,歌哭言笑,凡触于目,入于耳,会于心,言之于口而为言,唯诗则然,其笼万有,析毫末,而为有情者所不能遁。乃知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赤霞楼诗集序》)

下载诗画一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画一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画江南)

    听了一位兄弟的公开课,我按照他的教学模式拟了一分自己的教案,欢迎大家提出不足之处,一夜之中草草完成。 课题名称:上海教育出版社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名称:诗画江南。 教......

    诗与画

    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丢i不相容的 苏东坡论唐朝王维《蓝天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中可以......

    诗配画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

    诗与画

    在西蜀、南唐这两个花鸟画巨匠的诞生地,多有成就较大的词作者。如西蜀有韦庄、毛文锡、顾夐、牛希济、鹿虔扆等一批词代表作家。他们的特点是善于借桃花、鸳鸯、莺啼、蝶舞、......

    诗配画

    《诗配画》教案 苏教版美术第十册第二十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画家们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诗配画的意境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了解诗......

    诗配画

    教学内容: 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习创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文学语言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2、用单幅水墨画或者彩墨的方法给古诗配画,让学生在初步掌握......

    给诗配画

    给诗配画 明天就是国庆节喽,在这七天长假里,我要去哪儿玩,干什么事情,我都早已计划好了,不过,在这七天里,我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作业就是―“给诗配画”,它的意思就是说,班主任给你出几......

    第十课 诗 歌 画

    第十课 诗歌画(教案) (二年级音乐) 执教 刘社章 教学目标 1.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咏鹅》的大意,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 能学会歌曲《咏鹅》,并能有表情的演唱。 3. 能根据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