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试重点知识小结(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13:4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考试重点知识小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考试重点知识小结》。

第一篇:语文考试重点知识小结

万维机构——金融培训专家

第一章

43.B44.A45.A46.B47.A48.A49.B 50.B51.A52.A53.A54.B55.B56.A

一、单项选弹题

1.B2.A3.C4.D5.B6.A7.B 8.B9.ClO.D11.C12.A13.B14.A 15.C16.A17.C18.D19.A20.D21.B 22.D23.A24.A25.B26.A27.B28.B 29.B30.A31.C32.D33.C34.B35.B 36.D37.B

二、不定项选择题

1.BC2.B3.AC4.ABCD5.C6.ABCD7.CD8.ABC9.BCD10.AB11.BCD12.AC13.ABCD14.ABCD15.ABCD16.ABCD17.ABC18.ACD19.ABC20.ABCD21.ABC22.ABD23.ABCD24.A25.ABCD26.ACD27.ABCD28.ABCD29.ABD30.ABC31.ABCD32.AC33.B34.ABCD35.ABC36.ABC37.ABCD38.ACD39.ABC40.ABD41.C42.ABD43.ABCD44.ABC

三、判断题

1.B2.B3.B4.A5.B6.B7.A8.B9.B10.B11.A12.A13.A14.A 15.A16.A17.A18.B19.A20.A21.B 22.A23.A24.B25.A26.A27.A28.A 29.A30.A31.B32.A33.A34.A35.B36.A37.B38.B39.B40.B41.A42.B

第二章

1.D2.D3.A4.C5.B68.A9.A10.B11.D12.A1315.B16.A17.A18.D19.A2022.B23.D24.B25.A26.B2729.C30.C31.A32.C33.D3436.B37.B38.D39.C40.C4143.D44.C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2.ACD3.ABCD4.AB56.BCD7.ABCD8.ABC9.ACD1011.A12.BC13.ABCD14.AD1516.BC17.ABCD18.ABCD19.ABC2021.AB22.ABD23.A24.ABCD2526.ABD27.ACD28.D29.AB3031.ABD32.ABCD33.BCD34.BCD3536.ABD37.ABCD38.ABCD39.D4041.ABCD42.ABCD43.BC44.ABCD4546.ABCD47.ABC48.ABCD

三、判断题

1.A2.B3.A4.A5.A68.A9.B10.A11.B12.A1315.A16.A17.B18.B19.A2022.B23.B24.B25.A26.A27-1-

.C7.B14.A21.C28.B35.D42.AB .ABC .ABD .BCD .ABC .A .AC .ABCD .ABC .B7.A14.B21.B28.A .A .C .A .A .B .A .A .B .A

29.A30.B31.B32.A33.B34.A35.A 36.B37.B38.A39.A40.B41.B42.B 43.B44.A45.A46.B47.B48.A49.A 50.A51.B

15.A16.A17.A18.A19.B20.A21.A 22.B23.B24.B25.B26.A27.B28.A 29.A30.B31.B32.A33.B34.B35.A 36.A37.A38.A39.B40.A41.B42.A 43.B44.B45.A46.B47.A48.A49.A 50.A51.A52.A53.B54.A55.A56.B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A2.D3.C4.D5.D6.A7.D 8.D9.D10.B11.B12.A13.D14.C 15.A16.D17.C18.A19.C20.D21.C 22.C23.A24.C25.D26.A27.C28.C 29.D30.D31.C32.D33.B34.A35.B 36.D37.D38.C39.A40.C41.A42.D 43.A44.C45.D46.A47.C

二、不定项选择题

1.D2.ABCD3.ABD4.ABCD5.ABC 6.ABCD7.ABCD8.AC9.ABCD10.ABC 11.ABC12.ABCD13.BCD14.AB15.ABCD 16.ABCD 17.BCD18.ABC19.AD20.ABD 21.ACD22.ABCD23.AD24.D25.AD 26.BC27.ABC28.ABCD29.ABCD30.ABC 31.ABCD 32.ABCD33.BCD34.ABC35.BC 36.ABC37.ABCD38.AB39.ABD40.AB 41.BCD42.AC43.ACD44.BCD45.ABCD 46.ABCD

三、判断题

1.B2.A3.B4.A5.B6.A78.A9.B10.A11.B12.A13.A1457B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A2.C3.D4.C5.B6.B78.D9.A10.A11.D12.D13.D1415.B16.B17.A18.B19.D20.C2122.B23.A24.A25.D26.C27.C2829.D30.A31.C32.A33.A34.C3536.B37.D38.B39.A40.D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D2.AC3.ABCD4.D5.AC 6.ABC7.CD8.ABC9.ABCD10.ABD 11.BC12.ABCD13.CD14.ABCD15.ABCD 16.BC17.ABC18.CD19.ABCD20.ABC 21.ABCD22.ABCD23.AB24.CD25.AD 26.BCD27.ABD28.ABCD29.AB30.ABCD 31.ABC32.ABC33.ABD34.ABCD35.ABCD 36 AC37.ABCD38.ABC

.A

三、判断题

.B

1.A2.A3.B4.B5.A6.A7.A

.A .A .D .B .C

8.A9.B10.B11.A12.A13.B14.A 41.ABCD42.AB43.ABCD44.C45.ABD 15.A16.A17.B18.A19.B20.B21.B 22.B23.A24.A25.B26.A27.B28.B 29.B30.B31.B32.B33.B34.A35.A 36.A37.B38.B39.A40.A41.B42.B 43.A44.B45.B46.A47.B48.A49.A 50.B 51.A52.B53.B54.A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A2.C3.B4.A5.D6.B78.D9.B10.C11.A12.D13.D1415.C16.A17.A18.B19.D20.B2122.B23.C24.C25.D26.D27.C2829.C30.A31.D32.A33.B34.D3536.D37.C38.B39.A40.B41.B4243.C44.D45.A46.B47.A48.A4950.A51.C52.B53.B54.D55.B5657.A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CD2.ABCD3.BCD4.ACD5.CD 6.ABCD7.ABCD8.ABC9.BCD10.ACD 11.ABCD12.AC13.ABCD14.ABD15.AB 16.BC17.AC18.ABCD19.A20.ABC 21.ABCD22.ABCD23.ABCD24.BCD25.ABC 26.AD27.A28.C29.ABC30.AB 31.CD32.ABCD33.ACD34.ABCD35.ABC 36.ABCD37.ABC38.AD39.ABCD40.ABCD

三、判断题

1.A2.A3.B4.A5.A6.B7.A 8.B9.A10.A11.B12.A13.B14.A 15.B16.A17.A18.A19.B20.B21.A 22.A23.B24.B25.A26.A27.A28.A 29.A30.B31.B32.A33.A34.B35.A 36.A37.B38.A39.B40.A41.B42.A 43.B44.A45.B46.B47.A48.B49.A 50.B51.B52.A53.A54.A55.A56.B 57.B58.B59.B60.B.B

.D 第六章 .C

.B

一、单项选择题

.A 1.C2.C3.D4.D5.B6.D7.A .C 8.C9.C10.C11.C12.A13.D14.A .D 15.C16.C17.B18.D19.A20.B21.A .C 22.D23.B24.A25.B26.B27.C28.D 29.B30.C31.D32.B33.B34.A35.D 36.B37.D38.B39.B40.B41.A42.B 43.C44.A45.D46.B47.A48.B49.A 50.D51.B52.C53.C54.B55.B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CD2.ACD3.ABCD4.ABD5.ACD 6.ABC7.AB8.ABCD9.ACD10.AC 11.ABCD12.ABCD13.ABC14.ABCD15.ABD 16.ABCD17.BCD18.ABC19.ABC20.BCD

21.BCD22.ABCD23.A24.ACD25.ACD 26.ACD27.ABC28.ABD29.ABCD30.ABD 31.BD32.ABC33.B34.AD35.AC 36.BCD37.ABCD38.ABCD39.ABCD40.ABD 41.ABC42.AD43.ABCD44.BCD45.ABCD 46.ACD47.BD48.ABCD49.AB50.ACD 51.AB52.ABC53.ABD54.ABCD55.ABCD 56.ABC57.BCD58.ABCD59.AC

三、判断题

1.A2.B3.A4.A5.B6.B7.A 8.A9.A10.A11.B12.B13.B14.B 15.A16.B17.A18.B19.A20.A21.B 22.A23.A24.A25.A26.B27.B28.B 29.B30.A31.B32.A33.A34.B35.A 36.A37.A38.A39.A40.B41.B42.A 43.B44.B45.A46.A47.B48.A49.A 50.A51.A52.A53.B54.B55.A56.A 57.B58.A59.A60.B61.A

第七章

一、单项远掸题

1.B2.C3.B4.A5.B6.D7.B 8.B9.C10.C11.B12.C13.D14.B 15.C16.A17.B18.A19.C20.D21.D 22.C23.B24.A25.B26.A27.A28.C 29.B30.C31.A32.C33.D34.C35.A 36.B37.B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CD2.ABCD3.CD4.ABC5.BC

6.ABCD7.ACD8.ABD9.ABC10.ABCD 11.ABC12.ABD13.AC14.ACD15.AB 16.ABCD17.BC18.ABCD19.ABCD20.ABCD 21.D22.ABD23.ABC24.ABCD25.ABC 26.BCD27.A28.ABCD29.BCD30.AC 31.AB32.ABC33.ABD34.ABCD35.A 36.ACD37.ACD38.ABC39.ABCD40.C 41.ABCD42.BC43.ABCD

三、判断题

1.B2.A3.B4.A5.A6.A7.A 8.B9.B10.A11.B12.A13.B14.B 15.A16.A17.A18.A19.B20·A21.B 22.B23.A24.B25.B26.A27·B28.A 29.B30.A31.B32.A33.B34.A35.A 36.B37.B38.A39.B40.A41.A42.B 43.A44.B45.B46.A47.B48·A

第八章

一、单项选择题

1.B2.B3.B4.C5.A6.D78.A9.A10.C11.B12.A13.B1415.C16.B17.B18.C19.C20.A2122.A23.A24.A25.C26.B27.D2829.B30.B31.D32.B33.C34.D3536.D37.C38.B39.C40.B41.B4243.A 44.C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CD2.BC3.ABCD4.ABCD5.ACD

.B .A .B .D .A .C

6.AB7.ABC8.ABCD9.ACD10.AD 11.B12.ACD13.CD14.ABD15.BC 16.ABCD17.ACD18.ABCD19.D20.ABCD 21.ABCD22.ABC23.ABCD24.ABC25.ABD 26.C27.ABCD28.ABCD29.ABC30.ABC 31.ACD32.BCD33.ABCD34.ABCD35.ABC 36.ABC37.ACD38.ABCD3941.ABC

三、判断题

1.A2.B3.A4.A58.A9.B10.A11.A1215.B16.B17.A18.A1922.B23.A24.B25.A2629.A30.A31.B32.A3336.B37.A38.A39.B4043.A44.B45.B46.B4750.A51.B52.A53.B54

.CD40.ACD .A6.B7.B .B13.A14.B .B20.A21.A .B27.B28.B .A34.B35.A .A41.A42.B .B48.B49.B .A55.A56.A-5-

第二篇:计算机网络重点知识小结

第一章 网络概论

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

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答: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阶段一:

20世纪50年代数据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ARPAnet与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标准化的研究

广域网、局域网与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Internet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宽带城域网与接入网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2.按照资源共享的观点定义的计算

机网络应具备哪几个主要特征?

答: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

资源的共享;互连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自治系统”;连网计算机在通信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同的网络协议。

3.广域网采用的数据交换技术主要

有几种类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数据交换技术主要有两类:一

类是线路交换。线路交换之前,首先要在通信子网中建立一个实际的物理线路连接;通信过程分为三步:线路连接,数据传输和线路释放。优点是通信实时性强,但存在对突发性通信不适应,系统效率低;不具备存储数据的能力,不能平滑通信量;也没有差错控制能力。

还有一类就是存储转发交换。发

送的数据与目的地址、源地址、控制信息按照一定格式组成一个数据单元进入通信子网。通信子网中的结点是通信控制处理机,负责完成数据单元的接受、差错校验、存储、路由选择和转发功能。

第一章

网络协议

1,OSI环境下数据传输过程:当应用进程A的数据传送到应用层时,应用层为数据加上本层控制报头后,组织成应用层的数据服务单元,然后再传输到表示层。当表示层收到这个数据单元后,加上本层的控制报头,组成表示层的数据服务单元,再传输到会话层。然后传输到传输层,收到数据报头后,加上本层的控制报头,就构成了传输层的数据服务单元,称为报文。传输层的报文传送到网络层时,由于网络层数据单元的长度有限制,传输层长报文将被分成多个较短的数据字段,加上网络层的控制报头,就构成了网络层的数据服务单元,称为分组。跟着传送到数据链路层,加上数据链路层的控制信息,称为帧。最后传送到物理层,物理层将

以比特流的方式通过传输介质传输出去。

2.TCP/IP协议的特点

a.开放的协议标准,可以免费使用,并且独立于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操作系统。b.独立于特定的网络硬件,可以运行在局域网、广域网,更适用于互联网络中。C.统一的网络地址分配方案,所有网络设备在Internet中都有唯一的地址。D.标准化的高层协议,可以提供多种可靠的用户服务。

9.OSI与tcp/ip异同点

相同点:1)都是分层的2)在同层

确定协议栈的概念3)以传输层为分界,其上层都是传输服务的用户

不同点:(1)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

层,TCP/IP未做规定(2)OSI先有分层模型后有协议规范,不偏向任何特定协议,具有通用性,TCP/IP先有协议后有模型,对非TCP/IP网络并不适用(3)在通信上,OSI非常重视连接通信,而TCP/IP一开始就重视数据报通信(4)在网络互联上,OSI提出以标准的公用数据网为主干网,而TCP/IP专门建立了互联网协议IP,用于各种异构网的互联。

3物理层

1.多路复用技术主要有几种类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有三种类型,包括频分多路复

用,波分多路复用和时分多路复用。

频分多路复用的特点是在一条通信

线路上设置多个信道,每路信道以不用的载波频率进行调制,各路信道的载波频率互不重叠,就可以同时传输多路信号。

波分多路复用的特点是利用一根光

纤载入多路光载波信号,而且在每个信道上各自的频率范围互不重叠。

时分多路复用的特点是以信道传输

时间作为分割对象,通过为多个信道分配互不重叠的时间片的方法来实现多路复用。2.比较说明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缆介质的特点。

答:双绞线是三种介质中最常用的一种,它是由规则螺旋结构排列的2根、4根或8根绝缘导线组成;按使用特性分为屏蔽双绞线与非屏蔽双绞线;按传输特性分为三类线与五类线,还有六类线和七类线。

同轴电缆由内导体、绝缘层、外屏

蔽层及外部保护层组成,抗干扰能力强,分为基带同轴电缆与宽带同轴电缆。

光纤是三种介质中传输性能最好、应用前途最广泛的一种,由纤芯、包层和外部保护层组成,分为单模和多模光纤,具有低损耗、宽频带、高速率、低误码率与安全性好的特点。

第四章 数据链路层

1.在物理线路上传输比特流过程中

出现差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差错类型有哪两种,都有什么特点?

答:物理线路上传输中出现差错是

不可避免的,在通信信道存在着噪音,因此数据信号通过通信信道到达信宿时,接收信号必然是数据信号与噪音信号电平的叠加,如果噪音对信号叠加的结果在电平判决时引起错误,就会产生差错。两类:随机差错,是由热噪音引起的;突发差错,是由冲击噪音引起的。

2.数据链路控制主要有哪些功能?

答:主要有链路管理、帧同步、流量控制、差错控制、透明传输、寻址。

3.面向比特型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优

点主要有哪几点?

答:以比特作为传输控制信息的基本单元,数据帧与控制帧格式相同;传输透明性好;可以连续发送,传输效率高。

4.在数据帧的传输过程中,为什么要

采用0比特插入/删除?试说明它的基本原理。答:由于规定了一个特定字符作为标志字段F,传输帧的比特序列中就不能出现于标志字段F相同的比特序列,否则就会出现判断错误。在传输时,在两个标志字段为F

之间的比特序列中,如果检验到有连续5个1,不管它后面的比特位是0或1,都增加一个0比特位;那么在接收过程中,在2个标志字段为F之间的比特序列中检查出连续的5个1之后就删除一个0。

5试说明PPP协议的应用范围和帧

结构方面的特点。

答:PPP协议可以用于拨号电话线

上,在路由器之间的专用线路上也有应用;它解决了SLIP协议一些固有的效率问题,也支持异步传输链路与同步传输链路,还支持IP协议及其他网络层协议。

PPP协议数据帧分为三种类型:

PPP信息帧、PPP链路控制LCP帧和PPP网络控制NCP帧。

第五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1.局域网拓扑结构有哪三类?优缺

点!

局域网的网络拓扑结构主要分为总线型、环状与星状三种类型。

1)总线型局域网的主要特点有:所有结点都通过网卡连接到作为公共传输介质的总线上。

总线通常采用双绞线或同轴电缆。所有结点都可以通过总线发送或增收数据,但是一段时间只允许一个结点通过总线发送数据。当一个结点以“广播”方式发送数据时,其它结点只能以收听方式接收数据因此会出现冲突而造成传输失败。在总线型中,必须解决多个结点访问总线的介质访问控制问题。2)环状拓扑结构主要特点有:结点之间通过网卡利用点对点线路连接构成闭合回的环,环中数据沿着一个方向绕环逐站传输。多个结点共享一条环通路,为了确定坏中结点什么时候可以传送数据,同样需要介质访问控制。因此环状拓扑实现技术也需要解决介质访问控制问题。与总线型拓扑一样,环状拓扑一般采用某种分布式控制方法,环中每个结点都要执行发送与接收的控制逻辑。3)星状拓扑结构的主要特点有:

交换局域网的中心结点是局域网交换机。在典型的交换局域网中,结点可能通过点对点线路与局域网交换机连接。局域网交换机可以在多对结点之间建立并发连接

2.局域网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角度分成哪两类?特点?

答: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角度可以分为共享式局域网和交换式局域网。

共享式以太网最大的问题是采用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式,通过集线器级联或堆叠后形成的网络仍是属于同一个冲突域。在同一个冲突域中,任一时刻只允许一个站点发送数据,每一次的传送都会占用整个传输介质。传输介质是共享的,所有站点平分带宽。

交换式以太网是在10Base-T和100Base-TX双绞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速网络,它的关键设备是交换机。交换机是一种特殊的网桥,它的一个端口是一个冲突域。全双工以太网使用的网卡、交换机等都需要使用全双工网络设备。通信时,每个节点在发送数据的同时能接收数据。它们的主要区别如下:

1)信道类型不同 2)带宽的区别 3)通

信方式的区别 4)拓扑结构不同 3结合以太网帧结构,csma/cd发送接收工作流程

在Ethernet中,一个结点一旦成功利用总线发送数据帧,则其它结点都应该处于接收状态。当结点入网并启动接收后就处于接收状态。所以结点只要不发送数据,就应该处于接收状态。当某个结点完成一帧数据接收后,首先要判断接收的帧的长度,如果接收帧长度小于规定的最小长度,则表明冲突发生,应该丢弃该帧,结点重新进入等待接收状态。

如果没有发生冲突,则结点完成一帧接收后,首先需要检查帧的目的地址。如果目的地址为单一结点的物理地址,并且是本结点地址,则接收该帧。如果目的地址是组地址,而接收结点属于该组,则接收该帧。如果目的地址是广播地址,也接收该帧。如果目的地址不符,则丢弃该帧。接收结点进行地址匹配后,如果确认是应该接收的帧,下一步则进行CRC校验。如果CRC校验正确,则进一步难测LLC数据长度是否正确。如果CRC

校验正确,但是LLC数据长度不对,则报告“帧长度错”并进入结束状态。如果CRC校验

与LLC都正确,则将帧中LLC数据送LLC子层,报告“成功接收”并进入结束状态。如果帧校验中发现错误,则首先判断接收帧是不是8位的整数倍。如果帧的长度是8的整数倍,则表明传输过程中没有发生比特丢失或对错位,则记录“帧校验错”并进入结束状态;如果帧长度不是8位的整数倍,则报告“帧比特位错”并进入结束状态。Ethernet协议将接收出错分为帧校验错、帧长度错与帧比特位错等三种,并向高层报告错误类型。4为解决网络规模与网络性能间的矛盾,针对传统共享介质局域网存在的问题,哪三种改善性能基本方法?(1)将Ethernet的数据传输速度从10Mbps提高到100Mbps,甚至更高到1Gbps、10Gbps。(2)将一个大型局域网划分成多个由路由或网桥互联的子网。(3)将共享介质访问方式改为交换方式。5.局域网交换机基本工作原理

局域网中的计算机通过网线直接连接到交换机的端口上,或者几台计算机通过集线器共同连接到交换机的某个端口上。当源计算机向目的计算机发送数据时,交换机通过地址映射表查找源计算机和目的计算机对应的端口号,如果映射表中没有找到目标计算机和它对应的端口号,交换机将向除源计算机对应的端口号外所有的端口号发送该数据;如果目标地址和源计算机的端口号相同,交错换机将丢弃该数据;如果源计算机和目标计算机的端口号不同,交换机将通过目标计算机对应的端口号向目标计算机发送该数据。6.虚拟局域网4种组网方法,特点

(1)用交换机的端口号定义虚拟局域网(2)用MAC地址定义虚拟局域网

(3)用网络层地址定义虚拟局域网(4)IP广播组虚拟局域网

1, 当用户从一个端口移动到另一个端口时,网络管理员必须对虚拟局域网成员进行重新配置2。用MAC地址定义虚拟局域网:允许结点移动到网络的其他物理网段。3用网络层地址定义局域网:这种方法允许按照协议类型来组成虚拟局域网,有利于组成基于服

务或应用的虚拟局域网。同时,用户可以随意移动工作站而无需重新配置网络地址(4)

简单的说网桥就是个硬件网络协议翻译器3.ipv4协议包头版本域与协议域区别

IP广播组虚拟局域网:这种虚拟局域网的建立是动态的,它代表一组IP地址。

7.设计一个token ring 与ethernet网桥,注意点

(1)同种局域网互联的格式不需要转换,而不同类型局域网帧格式之间转换复杂。(2)802.3、802.4、802.5局域网的物理层传输速度不同。(3)802.3、802.4、802.5局域网最大帧长不同。

8.比较集线器,交换机,网桥,路由器的区别 集线器

集线器实际就是一种多端口的中继器。集线器处于网络的“中心”,通过集线器对信号进行转发,电脑之间可以互连互通。假如计算机1要将一条信息发送给计算机8,当计算机1的网卡将信息通过双绞线送到集线器上时,集线器并不会直接将信息送给计算机8,它会将信息进行“广播”——将信息同时发送给8个端口,当8个端口上的计算机接收到这条广播信息时,会对信息进行检查,如果发现该信息是发给自己的,则接收,否则不予理睬。由于该信息是计算机1发给计算机8的,因此最终计算机8会接收该信息,而其它7台电脑看完信息后,会因为信息不是自己的而不接收该信息。交换机

交换机也叫交换式集线器,它通过对信息进行重新生成,并经过内部处理后转发至指定端口,具备自动寻址能力和交换作用,由于交换机根据所传递信息包的目的地址,将每一信息包独立地从源端口送至目的端口,避免了和其他端口发生碰撞。广义的交换机就是一种在通信系统中完成信息交换功能的设备。集线器是采用共享工作模式的代表,交换机的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这条背部总线上,当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网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网卡)挂接在哪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交换机才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地址表中。网桥

网桥也可以说相当一个端口少的二层交换机,再者网桥主要由软件实现,交换机主要

由硬件实现!路由器

路由器是网络中进行网间连接的关键设备。作为不同网络之间互相连接的枢纽,路由器系统构成了基于 TCP/IP 的国际互连网络Internet 的主体脉络。路由器之所以在互连网络中处于关键地位,是因为它处于网络层,一方面能够跨越不同的物理网络类型(DDN、FDDI、以太网等等),另一方面在逻辑上将整个互连网络分割成逻辑上独立的网络单位,使网络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就是为经过路由器的每个数据帧寻找一条最佳传输路径,并将该数据有效地传送到目的站点。路由器的基本功能是,把数据(IP 报文)传送到正确的网络,细分则包括:

1、IP 数据报的转发,包括数据报的寻径和传送;

2、子网隔离,抑制广播风暴;

3、维护路由表,并与其它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这是 IP 报文转发的基础;

4、IP 数据报的差错处理 第六章 网络层

1.路由选择算法与路由选择协议的区别联系 路由选择算法和路由选择协议在概念上是不同的。网络上的主机、路由器通过路由选择算法去形成路由表,以确定发送分组的传输路径。而路由选择协议是路由器用来完成路由表建立和路由信息更新的通信协议。但他们是共同为路由器合理选择传输路径服务的。

2.内部网关协议ospf特点和优缺点 主要特点有:①它将一个自治系统再划分为若干个更小的区域,并确定一个主干区域;主干区域连接多个区域。②主干区域内有一个自治系统便捷路由器,专门和其他自治系统交换路由信息。③执行OSPF协议的路由器通过各路由器之间交换的链路状态信息,建立并维护一个区域内同步的链路状态数据库。优点是能使每一个区域内部交换路由信息的通信量大大减少,能用于规模很大的自治系统中;缺点是OSPF协议自身变复杂了。

IP报头的版本域所表示的是IP协议的版本号,是IPv4或IPv6等等,它的作用是向网络层软件它所处理的IP数据包的版本号;而协议域则是指使用此IP数据报的高层协议类型,是ICMP、IGMP或TCP等等其他协议。

第七章 传输层

1.网络环境中的进程通信与单机系统内部的进程通信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主要区别在于网络中主机的高度自主性。2.网络环境中分布式进程通信的实现必须解决哪3个主要的问题?

答:a。进程命名与寻址方法;b。多重协议的识别;c。进程间相互作用的模式。3.为什么在TCP/IP协议体系中,进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 答:因为网络中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硬件、软件和数据等三个方面;其次就是网络环境中进程通信的异步性。4.解决服务器处理并发请求的方案主要有哪几个?请解释客户与并发服务器建立传输连接的工作过程。

答:主要有两个方案:一就是采用并发服务器的方法;二就是采用重复服务器的方法。客户与并发服务器建立传输连接的工作过程: a.主服务器在公认的端口号上准备接受客户机的服务请求;

b.客户机向主服务器发送服务请求; c.主服务器在接收到客户机的服务请求后,激活相应的从服务器;

d.主服务器通知客户机从服务器的端口号,并关闭与客户机的连接;

e.从服务器准备接收客户机的服务请求;

f.客户机向从服务器发送服务请求。5.在网络层次结构中,传输层与网络

层、传输层与数据链路层的作用有哪些不同?答:由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组成的通信子网为网络环境中的主机提供点-点通信服务,传输层是为网络环境中主机的应用进程提供端到端进程通信服务。通信子网只提供一台机器到另一台机器的通信,不

会涉及到程序或进程的概念。端到端信道由一段一段的点-点信道构成,端到端协议建立在点-点协议上,提供应用程序进程之间的通信手段。设计传输层的目的是弥补通信子网服务的不足,提高传输服务的可靠性与保证服务质量QoS。传输层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层。传输层的作用是在源主机与目的主机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数据传输,传输层以下包括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都是只能提供相邻结点之间点对点数据传输。

6.TCP协议通过哪些差错检测和纠

正方法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答:传输出错报文段的处理;丢失的报文段;重复的报文段;乱序的报文段;确认丢失。

差错控制包括检测受到损伤的报文

段,丢失的报文段,失序的报文段和重复的报文段,以及检测出差错后纠正差错的机制。如果报文段出现传输错误,TCP检查出错就丢弃该报文段。发送端TCP通过检查接收端的确认,判断发送的报文段是否已正确到达目的地。如果发送的报文段在超时规定的时间没有收到确认,发送端将判断该报文段丢失或传输出错。

第八章 应用层

1.结合校园网WEB服务器的域名,分析域名的层次结构.答:顶级域名为:cn,2级域名为:edu,3级域名为shou说4级域名为www.2.选择域名服务器的结构的原则是什么?答:原则有以下4点:(1)一个小型的公司通常将所有域名信息放在一个域名服务器中;(2)在一些大型的机构中,使用单一的,击中的域名服务器往往不能满足要求;

(3)虽然DNS允许自由使用多个域名服务器,但是一个域名体系不能被分散到各域名服务器中(4)余名系统中的域名服务器是相互连接的,这样才能使客户通过这些连接找到正确的域名服务器

5.结合WWW协议执行过程的分析,说明为什么在一次WWW协议执行过程中即使用UDP协议,又实用TCP协议.答: UDP采用无连接协议,在现在自身具有网上找到域名地址;而TCP采用面向连接协议,在其使用了FTP协议的同时万维网进行连接。

1.简述循环冗余码CRC 校验方法。(4分)循环冗余码或CRC码(也叫多项式编码)。基本思想是:将位串看成是系数为0或1的多项式,发送方和接收方必须事先商定一个生成多项式G(x)。发送方计算m位的帧M(x)的校验和,并将校验和加在帧的末尾,使这个带校验和的帧的多项式能被G(x)除尽。当接收方收到带校验和的帧时,用G(x)去除它,如果有余数,则传输出错。

2.列举6个你所知道的网络协议并说明他们的功能。(9分)

网络协议是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定的规则、约定与标准;

网络协议:telnet,ftp,dns,smtp,http,csma/cd等等

3.简述进行计算机网络互联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及每种设备的功能、工作层次。(5分)

集线器和转发器工作在物理层。功能是扩展局域网的范围,但扩大了碰撞域

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功能是对收到的帧进行转发和过滤,可互连不同物理层、不同MAC子层和不同速率的以太网,扩展局域网的范围。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多端口的网桥。

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功能是路由

选择,分组转发。

网关,工作在网络层以上。功能是异

构网络协议的转换。

4.简述CSMA/CD协议及其工作过程(5分)

CSMA/CD即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

撞检测。是应用在以太网中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在以太网中所有节点共享传输介质,该协议保证传输介质有序、高效地为许多节点提供传输服务。它的工作原理是:发送数据前先监听信道是否空闲,若空闲,则立即发送数据。在发送数据时,边发送边继续监听,若监听到冲突,则立即停止发送数据。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再重新尝试。

5.简述VLAN的概念及作用。(7分)VLAN又称虚拟局域网,是指在交换局域网的基础上,采用软件技术构建的可跨越不同网段的逻辑网络。一个VLAN组成一个逻辑子网,即一个逻辑广播域,它可以覆盖多个网络设备,允许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网络用户加入到一个逻辑子网中。(3分)使用VLAN具有以下作用:

1、控制广播风暴(2分)

(一个VLAN就是一个逻辑广播域,通过对VLAN的创建,隔离了广播,缩小了广播范围,可以控制广播风暴的产生。)

2、提高网络整体安全性(1分)(通过路由访问列表和MAC地址分配等VLAN划分原则,可以控制用户访问权限和逻辑网段大小,将不同用户群划分在不同VLAN,从而提高交换式网络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

3、使网络管理简单、直观(1分)

(对于采用VLAN技术的网络来说,一个VLAN可以根据部门职能、对象组或者应用将不同地理位置的网络用户划分为一个逻辑网段。在不改动网络物理连接的情况下可以任意地将工作站在工作组或子网之间移动。)6.NAT

即网络地址转换。是一种将私有(保留)

地址转化为合法IP地址的转换技术,应用于各种类型Internet接入方式和各种类型的网络中。NAT不仅解决了IP地址不足的问题,而且还能够有效地避免来自网络外部的攻击,隐藏并保护网络内部的计算机。

第三篇:党课考试重点知识

选择填空(35分):

1.2.3.4.5.6.7.党的最高理想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发展党员的原则: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坚持个别吸收。中国共产党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间:1921年7月。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从支部大会通过他为预备党员之日开始算起。党组织讨论问题执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刚打人民的根本利益。

8.党的领导是政治、思想、组织的领导。

9.预备党员的权利与正式党员的权利的区别:没有表决权、没有选举权、没有被选举权。

10.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7年。

11.中国共产党的党旗和党徽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党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12.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出现连续6个月不交党费或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做党分配的工作被认

为是自行脱党。

13.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14.四项其本原则的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思想。

15.三民主义:民生、民权、民族。

简答题:

1.入党誓词:(14分)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2.共产党员的8项权利:(8分)

(1)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2)在党的会议上和党的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3)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4)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的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的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

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干部。

(5)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6)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

为他作证和辩护。

(7)对党的决议和决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宝贵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8)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3.共产党员的8项义务:(8分)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三)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四)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规范,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机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五)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六)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七)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八)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4.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4分)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6.什么是党员的党龄?党龄是从什么时候算起的?

党龄是指党员从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以后经过的年数,即成为正式党员后的全部时间。

党员的党龄,从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

7.“创先争优”的意义?

“创先”是指创先进的基层,“争优”是指争优秀个人党员和优秀集体。

论述题:

1.中共十八大对党章做了哪些修改?(6个方面)十八大对党章的修改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

一是对科学发展观作出新的定位和阐述。

首先,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同时,充实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定位的内容。

二是充实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成就的内容。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这次修改新增写的内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作为一个整体在党章进行完整表述,对于深化全党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性和坚定性,有重要意义。

三是充实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党章增写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充实这方面的内容,对坚定推进改革开放有重要意义。

四是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容。

这方面的一个重大修改,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同时,党章修正案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内容也进行了充实。

五是充实完善关于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的内容。

党章修正案对总纲部分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作了适当修改。增写的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新内容。

六是对部分条文作了适当修改。

党章修正案对条文部分关于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干部这三条作了一些修改。

2.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如何端正入党动机?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主动投身于社会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3)培养自律意识,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提高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自觉性,不断克服各种不正确的入党动机和不良社会现象的干扰。

第四篇:教育学考试重点知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P1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 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P7

(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P7

(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内容单一,方法严厉.P7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P8

6、近代教育的特点P9

(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P10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P11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 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学不躐等” 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P13—14 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

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叫定义;

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

该方法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助产作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

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 《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年)

《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 人 的“泛智教育”

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卢梭 代表作《爱弥尔》。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 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P17

创始人:德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 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

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贡献: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著作P18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年——1952年)

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

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主张: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 第一人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以及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文化背景、传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

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学技术发展功能和文化功能)。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近年又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P24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

(2)教育是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P26—29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2、人力资本理论

(1)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2)创建时间:1960年

(3)核心概念:人力资本

(4)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3%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1、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31—33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功能、具有科学技术研究功能.、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P33—34

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

3、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P35

(1)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记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2)传统学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评定优劣,网络教育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评定;

(3)传统学校教育是“年龄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

(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 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P38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 2、学校文化的特性P38

(1)是一种组织文化

(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3、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 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P39

校园文化的构成:

(1)学校物质文化

(2)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3)学校精神文化

(4)学校各种亚文化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4、影响学生文化形成的因素P40—41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5、学生文化的特征: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及它给我们的启示:P43—44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可以使我们重视学校教育中促进人的社会化这一重要任务,重视学校教育的社会意义,重视学校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发挥是决定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能动性的清醒认识,是学校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认识前提,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

3、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

(1)内发论代表人物 :

中国的孟子;

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2)外铄论代表人物

中国的荀子;

美国的华生;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

(1)顺序性 → 循序渐进

(2)阶段性 →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 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不平衡性 → 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4)互补性 → 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5)个别差异性 → 因材施教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4)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5)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P52—53

(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的生理活动;

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

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第三节、第四节知识点

1、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P54 2、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P55

教育提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主体地位及尊严.教育教给人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怀疑知识技能.使人们认识到,知识

为人所用的.

3、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4、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 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5、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P57

总体上: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具体讲: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 情感体验;

(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6、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 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就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第四章 教育目的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P59、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P60

意义: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说核心问题,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P61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者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P62—65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

5、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该教育目的反映出的基本精神:P67

(1)、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6、对素质教育的理解P67—70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或说素质教育的本质)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7、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P70

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异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8、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P70

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及大量具体知识,但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及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9、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学生

1、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73

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的社会地位如何?

传统认识:整个社会没有把青少年儿童看作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儿童或学生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儿童对于双亲或学生对于教师要绝对服从,社会上存在鞭挞、体罚儿童或学生的习俗。

现代教育思想:由于中小学生属于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中小学生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不仅享有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在某些权益方面受到特殊保护,如身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以及在教育过程享有的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要做到:(1)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2)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

2、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哪些? P76

(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明义权、荣誉权等。

(2)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的教育意义:

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性,这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并不是盲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同的特殊素质及个人的独立意志。教师只有在尊重并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合理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权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权威,将阻碍学生的发展。第二节 教师

1、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P78

(1)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2、教师职业的本质(或说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3、教师职业的特点 是什么?P79

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6种: P79—80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4、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技术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该学科相关知识;

(3)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5、教师应具有的教育能力中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

语言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富有感情,有感染力;有个性。要掌握对话艺术,善于独白。在对话过程中,善于对学生的谈话作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6、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包括: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师生关系包括哪些方面: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2、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促成学生不再依赖教师,学会学习、判断、选择。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可能终身不变,在学校就必须认可并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选择、发挥。第六章 课 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课程的定义: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 ;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3、课程类型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课程类型是如何划分的? P88

(1)根据课程任务划分

基础型课程 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

拓展型课程 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研究型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划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P91—92 1234

(1)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第二节 课程目标 第三节 课程设计

1、从概括性程度角度分,包括四种不同目标P92

(1)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2、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1)教学计划(也叫课程计划)

(2)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

(3)教科书

3、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它教材的依据。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 P96

(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

4、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科学的分类为依据。

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一般由说明和本文两部分组成。

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6、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5点

(1)按照学科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注重适用性;

(4)符合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年级个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与同学科各年纪教材间的衔接。第四节 课程实施 第五节 课程评价

1、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1)安排课程表(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性原则);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2、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3、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1)目标评价模式(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基础上形成的,以课程目标为中心展开);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

(3)CIPP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4、课程评价过程中要经历那些步骤(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P107

第一步,将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第二步,搜集信息;

第三步,组织材料;

第四步,分析资料;

第五步,报告结果。第七章 教 学(上)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包含哪些方面?P108—109 3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或说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或说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作用)是什么?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要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P109

(二)2(1)(2)

(1)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个体的认识范围,加快了认识的速度;

(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4、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教学的一般任务(或说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110—112 4点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

6、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

创造才能是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

怎样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教学任务? 111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力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有规律、有节律地学习与生活。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7、现代教学是如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 112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不仅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第二节 教学过程

1、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P113

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夸美纽斯: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如何? 114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引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

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或说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结合

4、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有什么不同? 115

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象,参与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选择的经验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且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

5、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P116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6、赫尔巴特率先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观点,主张把知识涵养与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7、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118(1)(2)(3)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8、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有哪几个基本阶段?P119—120

(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领会知识,它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怎样理解直观性原则? P121—122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均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5、巩固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 P123—124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如何组织学生复习?P124

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口诀帮助记忆。

6、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贯彻要求有哪些?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学记》提出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均体现了教学的 循序渐进原则

7、试述因材施教原则P125

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8、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P125—12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9、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第八章 教学(下)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1、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

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教师应如何备课? 130—131

(1)钻研教材(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并阅读有关参考书)

(2)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原由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结合平时对学生发展情况的了解,研究当前所讲知识内容在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的消极或积极态度、可能遇到的问题,确定如何针对学生和教学特点,启发学生,在教学哪一阶段,由哪些学生进行问答活动等。将这些研究、分析结果,纳入课时计划。)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教师怎样写好课时计划(教案)? 131—132

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完整的课时计划,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3、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

课的类型划分依据是教学任务。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课的类型可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课的一般结构(主要指综合课的主要环节)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如何上好一堂课(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4、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

测验的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出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

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测验的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比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道尔顿制

3、班级授课制(也叫集体教学或课堂教学)

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阐述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902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直至现在,它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P139—140

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第三节 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专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 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

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3、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1)内容型策略(2)形式型策略(3)方法型策

(4)综合型策略

4、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具体讲,有两条途径:(1)结构化策略(2)问题化策略 第九章 德 育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1、德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2、德育的意义P147 3点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4、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P150—151 4点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

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 第二节 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 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P154—156 4点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5、试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或者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符合哪条德育规律,为什么?)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它伴随品德认识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它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

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德育最后就是要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6、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7、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或说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P157—158 5点(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写和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3、举例说明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有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4、举例说明疏导原则 157

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5、试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作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6、因材施教原则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如何贯彻之?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德育的基本途径)(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活(4)班主任工作

7、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法。

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属于锻炼法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 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第四节 德育模式

1、认知模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发展。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

(1)了解学生当前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合理的推理方式;

(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实施。、德育认知模式中“道德两难”问题的教育意义P164

首先,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其次,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他们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第三,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选择能力;

第四,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第十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

1.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种管理模式。对班级组织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班级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矫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3.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资源,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班级管理的功能:P174

(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P174—176。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2、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班级平行管理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教育思想。

3、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班级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1)由于受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为解决当前问题,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成

1、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而班集体还要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3、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2、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

(1)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包括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

(2)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取决于班主任自身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高度发展的控制自己的能力。3、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当前班级管理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教多:“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和“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4、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5、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内容与方法:

内容:

(1)了解学生个人;

(2)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

(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方法:

(1)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

(2)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了解学生;

(3)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1.在教育过程中,怎样看待独生子女?如何针对其特点进行教育?

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在于,他是家庭中新一代的唯一成员,因而处于优越地位。在其成长过程中有明显的特点:第一,身体发育普遍较好。从小得到家庭的精心照顾,营养条件较好,因而普遍身体发育好、成长快。第二,智力发展较早。现代优生学证明,头胎儿的遗传素质有一定优势。同时,家庭为其提供了较好的智力发展条件。第三,品德行为习惯上的缺欠较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不够科学。

1.第多斯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广延性 D.连续性

2.“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A.情境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个别性

3.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A.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B.热爱学生 C.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 D.教师的责任心

4.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的特点。

A.创造性 B.长期性 C.复杂性 D.示范性

5.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实现教育目的。

A.关心学生的学习B.教书育人 C.班主任工作 D.教学

6.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A.管理学生权 B.科研学术权 C.民主管理权 D.教育教学权

7.现在体育界在国际比赛中得了金牌,奖励一直追溯到运动员的启蒙教练,这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A.未来性 B.滞后性 C.连续性 D.广延性

8.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A.权利 B.威严 C.权威 D.人格力量

答案与解析1.B[解析]为人师表的意思就是做出示范。

2.B[解析]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

3.B[解析]教师的道德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一种特殊的道德要求,核心是热爱学生。

4.D[解析]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

5.B[解析]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6.D[解析]教师的工作是开展教学,所以教育教学权是教师的最基本权利。

7.B[解析]运动员得到金牌,要奖励启蒙教练,这说明运动员的成绩和启蒙教练的辛苦劳动是密切相关的。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滞后性。

8.D[解析]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教育工作者的人格力量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模拟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

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秒钟。

A.1~2 B.20~40 C.60~70 D.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1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14.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15.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制

16.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

A.信息传播 B.人际沟通 C.人际吸引 D.人际关系

17.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

A.否认 B.文饰 C.投射 D.幻想

18.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是采用了()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A.升华 B.补偿 C.退行 D.转移

19.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

A.增强 B.变化 C.成熟 D.死亡

20.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注意的功能有()

A.调节功能 B.维持功能 C.抑制功能 D.选择功能 E.启动功能

2.知觉的特性包括()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间接性 E.理解性

3.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

A.字词 B.人名 C.时间 D.观念 E.怎样骑车

4.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包括量表的()

A.难度 B.效度 C.信度 D.标准化 E.知名度

5.性向测验用以测量()

A.潜在才能 B.能力倾向 C.性别倾向 D.性别态度 E.成就

6.一般认为,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A.选择功能 B.激活功能 C.指向功能 D.调节与维持功能 E.集中功能

7.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

A.情境性 B.激动性 C.暂时性 D.表浅性 E.外显性

8.人格的本质特征有()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综合性 D.复杂性 E.功能性

9.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

A.一般常态心理 B.人格障碍心理 C.轻度失调心理 D.严重病态心理 E.精神病

10.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A.横断研究法 B.封闭式研究法 C.纵向研究法 D.开放式研究法 E.群体序

研究法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心理学2.意识3.社会知觉4.思维5.流体智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2.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3.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 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4.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试述马斯洛的动机理论。2.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中学教师 资格 考试心理学仿真试题之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B 2.C 3.A 4.D 5.A 6.B 7.B 8.C 9.C 10.C11.B 12.B 13.B 14.B 15.A16.B 17.B 18.B 19.B 2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BD 2.ABCE 3.ABCD 4.BCD 5.AB6.BCD 7.ABCDE 8.ABCDE 9.ACD 10.AC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3.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4.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5.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优点: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不足:(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2)观察结果难于重复。(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2.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3.人格结构包括:(1)知——情——意系统。(2)心理状态系统。(3)人格动力系统。(4)心理特征系统。(5)自我调控系统。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4.(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答案要点:(1)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匮乏动机是……;成长动机是……。在成长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2)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基础是需要层次理论。①需要的五种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②各层次的关系及作用: a.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b.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动机。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2.答案要点:

一、遗忘的原因的两种解释:(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

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

二、影响因素: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条件):(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3)情绪的作用。

教师招聘: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

1、节假日补课是国家教育部明令禁止的,是一种非法行为。

2、社会主义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

3、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要在二级乙等以上标准。

4、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5、教师的考核应当坚持全面考核,以工作成绩为主,做到客观、公正、准确。

6、所谓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

7、施行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其它活动中,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8、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法制观念。

9、《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10、《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1、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必须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

12、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每月检查一次。

13、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 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14、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15、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二、单选题

1、“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学校另谋高就!”这种说法违反了——。(B)

A、《学校管理条例》 B、《教师法》

2、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师德教育的——。(A)

A、“双赢”协作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较高道德目标是——。(A)

A、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B、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积极进取。

4、聘任或任命教师担任职务应当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一般为——。(B)

A、三年 B、三至五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____起开始施行.(B)

A、1995年9月10日 B、1994年1月1日

二、单选(5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B)之日起开始实施。

A、1990年9月1日 B、1995年9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B)第三十八号令公布的。

A、国务院令 B、主席令

3、国家实行(A)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A、教师资格 B、教师竞聘上岗

4、(A)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A、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B、加强和改进法制建设

5、(A)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A、中国公民 B、世界公民

三、双选题(5分)

1、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制定本法,(AB)

A.宪法 B.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AB)。

A.学费 B.杂费 C.书费 D.住宿费

3、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____ __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__ ____,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实际发展。(CD)

A、耐心 B、个性 C、平等 D、个体差异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来保障”。(CD)

A、靠教师 B、靠社会 C、靠法制 D、靠制度

5、在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中,要把———放在突出地位。(BC)

A、学历教育 B、思想政治教育 C、职业道德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

三、多选题(5分)

1、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道德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等。(ABCD)

A、教育方针 B、政策 C、法律法规 D、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BCD)

A、“八荣八耻”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

3、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BCD)

A、共产主义 B、爱国主义 C、集体主义 D、社会主义

4、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应当提交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和下列证明和材料:————和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人民政府或者工作单位、所毕业学校,对其思想品德、有无犯罪记录等方面情况的鉴定及材料证明。(ABC)

A、身份证 B、学历证书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 C、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指定的医院出具的体格检查证明 D、教材教法合格证

5、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义务教育的实施,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制定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ACD)

A、宪法 B、教育法 C、劳动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

五、简答题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2、试分析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开除学生的原因。

答:《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得开除学生,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目的是为保障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是强制性教育,是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不能因为学生违反学校管理制度,就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在这一点上,义务教育同非义务教育有所不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如果严重违反学校管理制度,学校可给予其开除学籍的处分。

[b]新义务教育法考试试卷

1.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2.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3.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4.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5.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6.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7.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

8.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应当符

国家规定的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

9.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

10.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11.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12.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13.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

14.国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缺乏教师的学校任教。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认定其教师资格,其任教时间计入工龄。

15.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6.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考试制度,并改进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办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17.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18.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

19.学校的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制定、调整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应当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

20.各级人民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1.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义务教育捐赠,鼓励按照国家有关基金会管理的规定设立义务教育基金。

2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ABCD

(A)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的设置规划的;(B)学校建设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的;(C)未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并及时维修、改造的;(D)未依照本法规定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的。

2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AB

(A)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B)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性质的。

(C)不必要收费的(D)私自增加教师工资的

24.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ABCD

(A)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B)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C)违反本法规定开除学生的;(D)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的。

25.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价格行政部门和审计机关根据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AB

(A)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B)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的。

(C)根据教育法规收费的.(D)组织教师会餐收费的.26.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ABCD

(A)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B)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C)违反本法规定开除学生的;(D)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的。

26.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ABC

(A)胁迫或者诱骗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的;(B)非法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的;(C)出版未经依法审定的教科书的。(D)推荐学生买课外辅导书的.27.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收杂费的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28.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依法举办的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有关规定执行;未作规定的,适用义务教育法。

第五篇:重点知识小结

Unit 7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

重点知识小结

一、本单元语言目标:

1、请求或者询问对方意愿

2、抱怨或对事情感到生气

二、重点单词KEY WORDS 1.request, 请求,要求 2.apologize 道歉

4.task 任务;工作;作业

计者7.waitress 女服务员

3.command 命令,要求

5.poster 海报;告示 6.stylist 时新样式的设8.annoy 打扰;使生气 9.polite有礼貌的12.detail 细节 13.rush(抢购)10.complain抱怨

11.main 主要的

热潮 14.greedy 贪心的;贪婪的 15.value 价值 16.resell 转卖;再售

17.smash 打破;打碎 18.harm 损害;伤害

20.government 政府

21.fine 罚金;罚款

19.continue 继续;持续

22.mental 心智的;心

25.customer 理的 23.similar 同样的;类似的 24.throw 投;抛;扔掉 顾客26.cause 引起;致使

三、重点词组KEY PHASES 1.right away 立刻;

27.time 倍

28.truly 真实的;诚恳的

2.in a minute 马上;3.do the dishes(饭后)洗餐具

4.get out of 从…中获得… 5.get up 起床 6.put on穿上 7.at a meeting 在开会 8.no problem 没问题 9.hair stylist 发型师 10.be annoyed 烦恼的11.make some posters 做一些招贴 12.wait in line排队等候 插队14.all the time始终

13.cut in line

15.try not to do sth.试图不做某事16.get angry生气

18.in other parts of Asia在亚洲的其他部分17.pay a big fine付一大笔罚金 19.throw away扔掉

20.argue about议论某事21.so much trouble这么多麻

24.allow to do sth.烦 22.fly kites放风筝 23.three and a half years三年半

允许做某事 25.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身体和心理健康

四、重点句型KEY SENTENCE STRUCTURES 1. Would you mind cleaning your room? 你介意打扫一下你的房间吗?

I’m sorry.I’ll do it right away.对不起,我马上就干。

2. Would you mind moving your car? 你介意移一下你的车吗? No, not at all.不,不介意。

3. Could you please feed my little dog when I’m taking a holiday? 我度假时,你能喂一下我的小狗吗?

4. Shall we help the elderly clean the yard?

我们帮老人打扫一下院子好吗?

5. Let’s make some rules to protect wild animals.我们来定一些制度保护野生动物吧。

6. Why don’t you go there by plane? 你为什么不乘飞机去那呢?

7. Why not give him a funny book as a present? 为什么不给他一本有趣的书做礼物呢?

8. You’d better take a good care of yourself.你最好能照顾好自己。9. Would you like to take part in the training camp? 10.

你愿意参加训练营吗?

Do I have to wash the dishes after dinner? 饭后我必须洗吗?

五、重点语法

1、Would you mind + doing …?你介意……吗?请你……可以吗? e.g.Would you mind moving your bike?

Not at all.不介意 I’ll do it right away.right away = at once = in a minute Would you mind cleaning your room? I am sorry.I’ll clean it in a minute.(OK, I’ll do it right away.)

Would you mind doing something for me? Not at all, sir.What would you want me to do?

2、在Would you mind + doing句型中,需注意:doing为动名词。动名词既具有动词的某些特征,也具有名词的某些特点。

动名词由“动词原形 + ing”构成。在某些动词之后只能接动名词,而某些动词后面只能接动词的不定式。后面常接动名词的词有:mind, finish, enjoy, e.g.He enjoys walking in the park.I finished reading the book yesterday.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 动名词的否定式由“not + 动名词”构成

Would you mind not doing…? 请不要……好吗? e.g.Would you mind not wearing the old jeans?

OK, I’ll put on another pair.Would you mind not playing the football here? I’m sorry.3、would的常用句型:

would作为情态动词,主要用于第二人称的疑问句中,表示询问对方的意愿或者想对方提出请求,时间指现在或者将来。Would的语气要比will更加婉转和客气。常用的句型除“Would you mind doing…?”之外,还有:

Would you please…? 请……可以吗? Would you like…? 需要……吗? Would you like to…? 你愿意……吗?

e.g.Would you please do me a favor? Sure.Would you like a cup of coffee? Yes, please./No, thanks.Would you like to join us? I would like to.Would you mind closing the door? 你介意把门 No, not at all.在提出请求或发出邀请时,除了上述would表示的句型之外,还可以说: Could you please do something? 请你做某事可以吗?

e.g.Could you please help me with my housework? Sure./Certainly.I’m afraid not.这一句型的否定式是:Could you please not do something?请你不要做某事好吗? e.g.Could you please not sing in the classroom?

4、could表示礼貌请求的用法: could是can的过去式,但在语气上要更加委婉、更加客气。正式的场合下,为了表示礼貌,常说“Could I … please?”“我可以……吗?” e.g.Could I have a talk with Mr.Smith, please?

Could I take the seat? Certainly.I’m afraid not.而比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说法是:Can/May I…, please? e.g.Can I open it now? Sure./No, you can’t.表示“请求”或“询问”的句型小结:

Would you mind doing something? Could you please do something? Would you please do something? 上述句型都表示“请你做某事可以吗?”;还有“请你不要做某事可以吗?”,包括:

Would you mind not doing something? Could you please not do something? 表示“礼貌”询问句型: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Would you like to do something? Could I…, please? Can/May I…, please?

4、关于不愉快、生气的说法:

unpleasant;annoying; complain;get annoyed;get mad; I can’t stand it!

下载语文考试重点知识小结(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考试重点知识小结(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考试小结

    语文考试小结 一、 题型 1单选10分 2多选5分 3填空10分 4判断10分 5简答20分,6个小题 6分析10分 7作文30分,800字左右 二、分值分布及参考复习点 1神话传说1分(参考复习点:中国......

    科目一考试重点知识

    一、通行原则 1、右侧 2、无机动车道划分的,靠中间 (道路上的白线:是同方向不同车道划分)(道路上的黄线:区分不同方向的不同车道) 3、特殊路段 缓慢、减速、停车避让、依次交替......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有广义 和狭义之分。广义:研究比较心理发展、种族心理发展、个体心......

    《诫子书》重点文言知识小结

    小测内容归纳 一、解释重点字词 1、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3、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4、险躁:轻薄浮躁。 5、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七年级生物上下册重点知识小结

    七年级生物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 1、生物的共同特征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O2,呼出CO2 ) 3生物能排除身体内产生的......

    小学语文重点知识[合集]

    语 文 积 累名句归类劝学类:作者诗题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 游《冬夜读书示字聿》惜时类: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年级语文知识重点(定稿)

    拼音 单韵母6个:a o e i u ü 复韵母9个:ai ei ui(uei) ao ou iu(iou) ie üe er 前鼻韵母5个:an en in un(uen) ün 后鼻韵母4个:ang eng ing ong 整体认读16个:zhi chi shi ri......

    诊断学考试重点心电图知识总结

    一、右心房肥大;P波高尖,电压≥0.25V,以Ⅱ、Ⅲ、aVF导联明显,时间多在正常<0.11S。多见于肺心病,肺A高压是,故又称肺型P波。 二、左心房肥大;双峰型P波,P波时间>0.11S,峰距≥0.04S,以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