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引进进口航空器暂行管理办法
民航局关于引进进口通用航空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国境内民用航空行政机关对企事业单位、组织和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引进进口通用航空器的管理,促进通用航空安全和民航行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前款所称进口通用航空器是指申请人自国外(或通过国内的贸易、租赁公司)进口用于从事通用航空用途的民用航空器。(以下简称“通用航空器”)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申请人以购买、融资租赁、经营租赁、湿租等方式(以下简称“引进方式”)引进通用航空器的行为。
第四条 引进通用航空器实行中国民用航空局(以下简称“民航局”)和中国民用航空地区管理局(以下简称“管理局”)两级管理。管理局负责申请项目的受理及初步审核,民航局负责核准。
第二章 引进通用航空器的申请条件和审核程序
第五条 引进通用航空器从事经营性通用航空活动的,应由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持有人或经批准开展筹建工作的营运人提出申请。
第六条 申请人引进通用航空器从事经营性通用航空活动的,应向所在地区管理局提交申请材料(一式三份),并书面声明保证其材料真实有效。申请材料应包括:
(一)申请人持有的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复印件)或筹建认可通知书(复印件);
(二)计划引进通用航空器的机型、数量、进度和引进方式;
(三)引进通用航空器的运营计划、方案或用途;
(四)运营概况,包括现有通用航空器数量、使用情况和人员保障实力以及近三年(或自开始运营至今)分年度通用航空作业飞行小时数和起飞架次数等;
(五)以湿租方式引进通用航空器的,应提交湿租协议和出租人资质证明以及出租人运营概况;
(六)民航管理部门认为应提供的其它材料。
第七条 引进通用航空器从事非经营性通用航空活动的,可由申请人提出申请,或由拟委托代管通用航空器的营运人提出申请。
第八条 申请人引进通用航空器从事非经营性通用航空活动的,应向所在地区管理局提交申请材料(一式三份),并书面声明保证其材料真实有效。申请材料应包括:
(一)申请人为自然人的,应提交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联系方式及本人户口所在地公安局出具的本人无犯罪记录证明。如由本人驾驶该通用航空器,应出具本人有效飞行执照。声明该通用航空器仅限申请人本人使用并承担安全责任;
(二)申请人为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自身有效的资质证明、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三)以上两类申请人,如自身无通用航空器运行保障能力的,其引进的通用航空器必须委托具有相关资质和保障能力的营运人代管,双方必须签订代管协议,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并提交代管协议(复印件);
(四)申请人为受委托代管通用航空器营运人的,应提交自身持有的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复印件)、代管协议(复印件)、申请人现有和代管通用航空器的机型、数量和人员保障实力、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五)计划引进通用航空器的机型、数量、进度和引进方式;
(六)以湿租方式引进通用航空器的,应提交湿租协议和出租人资质证明;
(七)引进通用航空器的用途及运行保障计划;
(八)民航管理部门认为应提供的其它材料。
第九条 引进通用航空器不从事通用航空飞行活动的,民航管理部门只负责办理通用航空器引进相关手续,不予颁发国籍登记证、电台证和适航证等。如通用航空器移动需进行临时飞行,应按民航管理部门相关规定申请办理。
第十条 申请人引进通用航空器不从事通用航空飞行活动的,应向所在地区管理局提交申请材料(一式三份),并书面声明保证其材料真实有效。申请材料应包括:
(一)申请人为自然人的,应提交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联系方式及本人户口所在地公安局出具的本人无犯罪记录证明;
(二)申请人为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自身有效的资质证明、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三)计划引进通用航空器的机型、数量、进度和引进方式;
(四)引进通用航空器的用途;
(五)民航管理部门认为应提供的其它材料。
第十一条 通用航空器自国籍登记证书颁发之日起12个月内在国内转让或长期租借用于从事通用航空飞行活动的,应由接收方或租用方申请办理通用航空器引进审批手续。
第十二条 申请人注册地或户籍所在地管理局为申请人引进通用航空器的审核机构。如申请人委托具备运营资质的营运人代管通用航空器,则拟代管该通用航空器的营运人注册地管理局为申请人引进通用航空器的审核机构。管理局计划部门为该地区申请人引进通用航空器的受理及初步审核管理部门。
第十三条 管理局收到申请后,按以下标准进行审核。
(一)对于引进通用航空器从事经营性通用航空活动的:
1.申请材料齐全、准确、有效;
2.拟引进通用航空器的用途符合申请人经营范围;
3.申请人运营情况良好,并且具备对拟引进通用航空器的安全保障能力。
(二)对于引进通用航空器从事非经营性通用航空活动的:
1.申请材料齐全、有效;
2.申请人自身具备对拟引进通用航空器的安全保障能力;
3.受委托代管拟引进通用航空器的营运人,应具备相应的运营资质和安全保障能力。
(三)对于引进通用航空器不从事通用航空飞行活动的:
申请材料齐全、有效。
第十四条 管理局收到申请人申请后,对于申请材料不符合本办法第六、八、十条规定的,应于5个工作日内正式通知申请人,由申请人补充、修改后重新申请。对于申请材料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管理局应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步审核,并将审核结果通知申请人;通过初步审核的,由管理局将审核意见连同申请人材料报送民航局。
第三章 民航局引进通用航空器评审标准和核准程序
第十五条 民航局收到管理局报送的审核意见和申请人材料后,按以下标准进行评审:
(一)拟引进通用航空器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民航局有关规章、标准;
(二)拟引进通用航空器应符合通用航空行业发展政策及规划要求;
(三)拟引进通用航空器已获得民航局适航型号认可;
(四)如申请人或代管单位此前从事通用航空飞行活动,其飞行安全纪录良好。
第十六条 民航局收到管理局报送的审核意见和申请人材料后,由计划部门分送民航局航空安全、通用航空市场管理和航空器适航审定部门会签。如无异议,由民航局领导签发,在20个工作日内批复管理局并抄送申请人。如有异议,由民航局购租飞机评审委员会会议集体评审,形成会议纪要。对于已获同意的,由民航局领导签发;对于未获同意的,计划部门应在10个工作日内正式通知管理局并告知申请人。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 对于未经民航局核准同意擅自引进通用航空器的,不得从事相关飞行活动,所造成的后果由引进或使用该通用航空器的单位(或个人)承担。
第二篇:民航局关于引进进口通用航空器管理暂行办法
民航各地区管理局,各通用航空公司:
民航资源网2010年5月10日消息:为规范我国境内民用航空行政机关对企事业单位、组织和个人引进进口通用航空器的管理,进一步促进通用航空安全和民航行业协调发展,民航局对《关于引进进口通用航空器管理暂行办法》(民航发[2008]116号)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办法》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中国民用航空局
二O一O年四月二十三日
民航局关于引进进口通用航空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国境内民用航空行政机关对企事业单位、组织和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引进进口通用航空器的管理,促进通用航空安全和民航行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前款所称进口通用航空器是指申请人自国外(或通过国内的贸易、租赁公司)进口用于从事通用航空用途的民用航空器。(以下简称“通用航空器”)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申请人以购买、融资租赁、经营租赁、湿租等方式(以下简称“引进方式”)引进通用航空器的行为。
第四条 引进通用航空器实行中国民用航空局(简称“民航局”)和中国民用航空地区管理局(以下简称“管理局”)两级管理。管理局负责申请项目的受理及初步审核,民航局负责核准。
第二章 引进通用航空器的申请条件和审核程序
第五条 引进通用航空器从事经营性通用航空活动的,应由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持有人或经批准开展筹建工作的营运人提出申请。
第六条 申请人引进通用航空器从事经营性通用航空活动的,应向所在地区管理局提交申请材料(一式三份),并书面声明保证其材料真实有效。申请材料应包括:
(一)申请人持有的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复印件)或筹建认可通知书(复印件);
(二)计划引进通用航空器的机型、数量、进度和引进方式;
(三)引进通用航空器的运营计划、方案或用途;
(四)运营概况,包括现有通用航空器数量、使用情况和人员保障实力以及近三年(或自开始运营至今)分通用航空作业飞行小时数和起飞架次数等;
(五)以湿租方式引进通用航空器的,应提交湿租协议和出租人资质证明以及出租人运营概况;
(六)民航管理部门认为应提供的其它材料。
第七条 引进通用航空器从事非经营性通用航空活动的,可由申请人提出申请,或由拟委托代管通用航空器的营运人提出申请。
第八条 申请人引进通用航空器从事非经营性通用航空活动的,应向所在地区管理局提交申请材料(一式三份),并书面声明保证其材料真实有效。申请材料应包括:
(一)申请人为自然人的,应提交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联系方式及本人户口所在地公安局出具的本人无犯罪记录证明。如由本人驾驶该通用航空器,应出具本人有效飞行执照。声明该通用航空器仅限申请人本人使用并承担安全责任;
(二)申请人为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自身有效的资质证明、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三)以上两类申请人,如自身无通用航空器运行保障能力的,其引进的通用航空器必须委托具有相关资质和保障能力的营运人代管,双方必须签订代管协议,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并提交代管协议(复印件);
(四)申请人为受委托代管通用航空器营运人的,应提交自身持有的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复印件)、代管协议(复印件)、申请人现有和代管通用航空器的机型、数量和人员保障实力、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五)计划引进通用航空器的机型、数量、进度和引进方式;
(六)以湿租方式引进通用航空器的,应提交湿租协议和出租人资质证明;
(七)引进通用航空器的用途及运行保障计划;
(八)民航管理部门认为应提供的其它材料。
第九条 引进通用航空器不从事通用航空飞行活动的,民航管理部门只负责办理通用航空器引进相关手续,不予颁发国籍登记证、电台证和适航证等。如通用航空器移动需进行临时飞行,应按民航管理部门相关规定申请办理。
第十条 申请人引进通用航空器不从事通用航空飞行活动的,应向所在地区管理局提交申请材料(一式三份),并书面声明保证其材料真实有效。申请材料应包括:
(一)申请人为自然人的,应提交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联系方式及本人户口所在地公安局出具的本人无犯罪记录证明;
(二)申请人为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自身有效的资质证明、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三)计划引进通用航空器的机型、数量、进度和引进方式;
(四)引进通用航空器的用途;
(五)民航管理部门认为应提供的其它材料。
第十一条 通用航空器自国籍登记证书颁发之日起12个月内在国内转让或长期租借用于从事通用航空飞行活动的,应由接收方或租用方申请办理通用航空器引进审批手续。
第十二条 申请人注册地或户籍所在地管理局为申请人引进通用航空器的审核机构。如申请人委托具备运营资质的营运人代管通用航空器,则拟代管该通用航空器的营运人注册地管理局为申请人引进通用航空器的审核机构。管理局计划部门为该地区申请人引进通用航空器的受理及初步审核管理部门。
第十三条 管理局收到申请后,按以下标准进行审核。
(一)对于引进通用航空器从事经营性通用航空活动的:
1.申请材料齐全、准确、有效;
2.拟引进通用航空器的用途符合申请人经营范围;
3.申请人运营情况良好,并且具备对拟引进通用航空器的安全保障能力。
(二)对于引进通用航空器从事非经营性通用航空活动的:
1.申请材料齐全、有效;
2.申请人自身具备对拟引进通用航空器的安全保障能力;
3.受委托代管拟引进通用航空器的营运人,应具备相应的运营资质和安全保障能力。
(三)对于引进通用航空器不从事通用航空飞行活动的:
申请材料齐全、有效。
第十四条 管理局收到申请人申请后,对于申请材料不符合本办法第六、八、十条规定的,应于5个工作日内正式通知申请人,由申请人补充、修改后重新申请。对于申请材料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管理局应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步审核,并将审核结果通知申请人;通过初步审核的,由管理局将审核意见连同申请人材料报送民航局。
第三章 民航局引进通用航空器评审标准和核准程序
第十五条 民航局收到管理局报送的审核意见和申请人材料后,按以下标准进行评审:
(一)拟引进通用航空器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民航局有关规章、标准;
(二)拟引进通用航空器应符合通用航空行业发展政策及规划要求;
(三)拟引进通用航空器已获得民航局适航型号认可;
(四)如申请人或代管单位此前从事通用航空飞行活动,其飞行安全纪录良好。
第十六条 民航局收到管理局报送的审核意见和申请人材料后,由计划部门分送民航局航空安全、通用航空市场管理和航空器适航审定部门会签。如无异议,由民航局领导签发,在20个工作日内批复管理局并抄送申请人。如有异议,由民航局购租飞机评审委员会会议集体评审,形成会议纪要。对于已获同意的,由民航局领导签发;对于未获同意的,计划部门应在10个工作日内正式通知管理局并告知申请人。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 对于未经民航局核准同意擅自引进通用航空器的,不得从事相关飞行活动,所造成的后果由引进或使用该通用航空器的单位(或个人)承担。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民航局负责解释。
(民航资源网原文地址)
第三篇:人才引进及管理办法(暂行)
人才引进及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影响力,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促进人才工作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第一条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人才观念和责任意识,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后的管理与培养。
第二条坚持人才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规划相一致的原则,保证重点、统筹兼顾。重点引进学术造诣精深,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以及学科专业建设和科研急需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学术骨干。
第三条坚持科学规划、公开招聘、公平竞争、科学评价、择优引进的原则,加强对拟引进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学术水平、教学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考核与考查,确保引进人才质量。
第四条坚持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人才工作责任意识,形成校院联动、各部门协同、系统推进的人才工作责任机制,切实解决人才的实际问题。
第五条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培育领军创新人才。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能
第六条学校人才工作机构及职能 ㈠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职能
学校人才工作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校院分级负责的方式确定工作职能和责任,完善“校院联动”的人才工作责任机制。学校成立由校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组织、人事的校级领导任副组长,相关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能:
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人才工作方针政策,研究制定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战略和促进我校事业全面发展的人才政策;
⒉负责全校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宏观指导、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 ⒊组织、落实人才工作规划,指导督促相关部门履行职责,切实解决人才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⒋检查督促各学部(院)人才工作规划和工作计划的制定、执行和落实情况;
⒌建立例会与通报制度,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总结人才工作经验,发现并解决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
⒍为重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洽谈、协调、落实工作生活条件的直通车服务。㈡ 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职能 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组织部,成员包括组织部、人事处相关人员,组织部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办公室负责协调全校人才工作,主要职责是: ⒈贯彻执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决议。
⒉接收各单位报送的高层次人才引进申报资料。
⒊评审引进候选人的具体资质,并向领导小组汇总反馈意见。
⒋协调与人才工作相关的资源。召集人才工作例会,制作人才工作简报。第七条学部(院)人才工作机构及职能
各学部(院)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相关部(院)领导、系主任、学科带头人、教授代表为成员的学部(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部门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学部(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能: ㈠ 根据学科及梯队建设需要,制定本部门人才工作建设规划,依照学校人才工作的总体安排,落实学校人才工作政策,完成本部门人才工作目标任务;
㈡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广开引进渠道,通过专场招聘、学术交流、教师引荐等多种渠道引进优秀人才,积极推荐申报各类人才计划; ㈢ 根据人才工作需要,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与运行机制,为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㈣ 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和人才梯队建设,为人才成长搭建发展平台,进行业绩考核和管理,提高人才使用效益
㈤ 人才引进后,书记、院长为前3年保障工作的负责人,关心人才工作及生活状况,积极协调解决其实际困难,保证人才到位后的工作条件的落实;
㈥ 定期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人才引进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第三章人才引进工作程序
第八条 制定计划。每年10月份各学部(院)及部门根据学科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上报下进人计划,人事处汇总后报请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讨论,经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后,制定公开招聘方案。第九条 发布信息。学校通过网站及其它相关媒体和渠道,向海内外公开发布人才招聘信息。第十条 应聘人申请。应聘人向人事处或有关学部(院)提出应聘申请,并如实提供本人的学历、学位证书和工作简历、教学及科研业绩和代表学术水平的有关材料。
第十一条 学部(院)考核。相关学部(院)在一周内向人事处反馈初步接收信息及申请人的特殊要求,并尽快组织考核。
㈠ 组织学部(院)同行专家评议,必要时邀请校外专家参加评议或函评。
㈡ 院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与相关职能部门及学校教学督导组专家共同组成考评小组。应聘人员做学术报告(或试讲),同时介绍研究成果、个人情况和工作设想。考评小组对应聘人员进行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教学及学术水平评价,按评价指标体系以无记名评分方式,确定拟聘人选。
㈢ 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并确定引进意见,对于同意引进的,填写《天津工业大学拟引进教师审批表》,连同其相关资料及考评小组评分表一并报人事处。
第十二条学校审核。人事处与拟引进人才接洽,审核相关资料后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提出拟聘用岗位和提供待遇意见。特殊情况报请校长办公会研究确定。第十三条绿色通道。经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认定的对学科专业建设有重要引领作用的杰出人才,学校可通过绿色通道,直接引进。
第四章人才聘用与考核
第十四条聘用。根据国家、天津市及学校有关政策,学校与引进人才签订聘任协议,明确服务期限、薪酬待遇、双方职责及权利义务等。协议一式三份,学校、所在学部(院)和本人各存一份。第十五条考核。对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首次聘期内学校根据《天津工业大学聘任协议书》,对其履职情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学科建设情况等进行考核、中期考核和期满考核,同时考核引进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术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等。㈠ 考核每年末进行,由相关学部(院)负责;中期考核在聘任满两年时进行,期满考核在聘期结束时进行。中期考核、期满考核由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
㈡ 对考核不合格者,提出告诫和整改措施;中期考核基本合格或不合格的,受聘人要以书面形式陈述理由及后期改进措施和工作计划;期满考核不合格者,学校将予以低聘或解聘。
㈢ 对发现提供不实材料者,学校有权随时解除聘用合同,并收回学校提供的全部待遇。
第五章人才引进工作责任机制
第十六条 引进人才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纳入各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将人才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作为学校对相关部门及主要负责人考核的重要依据。对人才工作落实得力、成效显著的部门,给予奖励;对人才工作落实不力的部门,当年考核不得评为优秀,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当年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第十七条 引进人才工作任务分解
引进人才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各部门协调一致,按照“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协调高效、狠抓落实”的工作原则,切实做好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稳定和保障等工作,为引进人才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努力营造“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工作环境,实现人才资源的科学配置,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㈠ 人事处工作任务
在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履行以下职责:
⒈依据学校人才工作整体规划,制定引进、招聘计划,拟定人才引进待遇方案;
⒉发布人才招聘信息,征集、接收各类人才信息,对拟引进人才进行资格审查,组织安排各类招聘工作;
⒊协助学部(院)拓展进人渠道,联系接洽各类人才,负责引进过程的跟踪与管理; ⒋组织相应学术机构、专家对高层次人才进行学术评价;
⒌办理引进人才的来校手续,落实人才待遇,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的个性化需求; ⒍组织各类人才计划的推荐、遴选工作。㈡ 各学部(院)工作任务
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本单位实际情况,充分论证,制订中长期及人才引进计划; ⒉广开渠道,收集相关学科的人才信息,建立学科人才数据库,积极联系洽谈,确定拟引进目标,落实本部门人才引进计划;
⒊根据教学、科研团队和学科平台建设需要,考察拟引进人才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严把质量关;
⒋为引进人才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在单独建立研究机构、提供实验及办公用房、配备硬件设施及科研助手、自主组建科研团队、研究生招生及培养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个性化服务,使人才快速适应环境,顺利融入学校教学科研工作; ⒌积极推荐并协助优秀人才申报各类人才计划。㈢ 其它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任务 ⒈党办、校办
依据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将人才工作纳入本部门重要工作内容,协同相关部门督促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学校党政领导联系接洽高层次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协调、联系服务工作,提高人才引进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⒉组织部
注重研究国家、地方的人才方针政策,制定我校落实措施,统筹协调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各项工作任务,及时与天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沟通联系,组织实施人才工作重大事项。加强人才工作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⒊后勤管理处
负责人才住房、公寓等相关管理工作,切实保障人才住房、公寓的落实到位,及时做好修缮维护及其它生活保障等配套服务,解决人才生活中的实际困难。⒋工会
负责联系办理人才子女入园、入学等事宜,关心人才需求,切实解除其后顾之忧。⒌保卫处
负责人才及家属户口迁移及落户工作。⒍宣传部
负责宣传中央、天津市及我校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政策和措施,报道全校涌现出的优秀人才及其事迹,宣传人才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形成良好的人才工作舆论导向。⒎科技处
负责为人才提供科研课题申报、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与服务,落实、管理科研经费,对引进人才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科研配套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考核,协调解决与科研工作的有关问题。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各类人才的评价、培养、推荐和管理工作。⒏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
负责协助高层次人才确立学科方向、组建创新团队,提供必要的政策及经费支持;优先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导师资格、研究生招生及培养等问题;围绕高层次人才,做好国家、天津市、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工作。⒐教务处
负责做好针对引进人才的课程设置和专业拓展,进行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等的培育工作,提高人才投入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加强教学督导工作。⒑财务处
负责相关人才经费管理工作,保障人才工作专项经费落实到位,监督和管理引进人才经费的使用。
⒒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负责外国专家引智项目的申报与实施,校聘外籍专家的来华工作手续及日常管理,协助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学部(院)开展海外宣传、赴外招聘等活动。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八条全校各部门要从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人才引进和管理工作。鼓励各用人部门积极筹措经费,采取多种配套性措施作为引进人才的经费补充。第十九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配偶,经学校研究同意接收后,人事处根据全校各部门岗位情况进行安置,相关部门予以配合。第二十条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学校原有规定凡与本办法相悖之处,一律以本办法为准。
第四篇:北京市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管理办法(暂行)
北京市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首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来京创新创业,全面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打造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促进引进人才公开招聘平台的制度化、规范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人才引进公开招聘重点围绕高新技术、现代制造、金融、文化创意、现代服务、现代农业等本市重点发展产业及研发机构、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区域重点企业进行,上述单位申报的高端岗位均可通过公开招聘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中央在京落地重大项目按照本市服务中央相关政策规定办理。
第三条 人才引进公开招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突出重点。人才引进专项计划要与首都发展重点结合,紧密围绕首都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点产业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大任务展开。
(二)立足高端。通过专项计划公开发布的人才引进岗位须为高层管理或核心技术岗位,应聘人选须符合我市人才引进的基本条件和要求,并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优秀业绩。
(三)公开公平。通过规范公开招聘流程、严格笔试面试环节、加强监督引导力度,确保人才引进专项计划公开、公平、公
正、有序进行。
第四条 引进人才专项计划原则上每年开展一次,按照岗位需求申报、汇总发布职位、报名审核筛选、笔试面试确定人选、办理引进手续等流程进行,具体时间进度安排由引进人才专项计划工作方案确定。
第五条 用人单位为事业单位,有空缺岗位并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即可申报;企业单位应属于本市重点发展产业或区域重点企业,注册资本金不少于1000万元且在京注册经营三年以上,掌握自主产权核心技术的成长型企业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高科技小型企业可适当放宽。
第六条 企业单位人才需求岗位必须为高层管理或核心技术岗位,高层管理岗位须为部门总监、副总经理以上职位,核心技术岗位须为技术专家、科技带头人、首席技师等职位,且提供福利待遇条件与市场同等职位相当;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需为七级(含)以上岗位,并须明确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配套政策。
第七条 各用人单位上报的岗位需求须为本单位空缺职位,对于列入引进人才专项计划的需求岗位无特殊情况不再变更。用人单位未经批准通过其他途径招聘的人才,不列入专项引才计划。
第八条 报名应聘人选应符合岗位职责要求,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优秀业绩,符合本市引进人才基本条件,年龄不超过50 2
周岁,身体健康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行业领域内知名企业担任中高级管理或技术职务3年以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或研发技术人才;
(二)主持过科研或工程项目,具有丰富的科研、工程技术经验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
(三)拥有符合北京市重点发展产业、行业、领域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
(四)在中高等学(院)校、卫生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工作5年以上,具有行业领域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五)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六)具有高超技能、精湛技艺,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工艺操作性难题的技师、高级技师等优秀技能型人才;
(七)其他北京市紧缺和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第九条 根据高端人才需求岗位汇总情况,市人力社保局按行业领域公开发布职位信息。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专项计划需求信息公布后通过招聘网站等多种途径宣传。
第十条 按照发布职位规定条件,由各用人单位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初审,确定进入笔试面试人选名单;笔试面试人选名单经市人力社保局审核后,由用人单位提前7天将笔试面试安排、考官组成等情况报各主管部门及市人力社保局备案。面试考官不得少于3人,至少1人为本单位高层管理人员。
第十一条 对于确定招聘人选为非本市户籍的,用人单位可为其申请办理人才引进,配偶及子女可随调随迁。用人单位可设定期限不超过一年的试用考察期(在聘用或劳动合同期限内),为招聘人选在京期间工作生活便利,试用期间可直接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
第十二条 各用人单位应本着诚信原则参与引进人才专项计划,建立专人联系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对于弄虚作假行为一经查实,将在全市通报并取消该单位引进人才资格。
第十三条 各区县人力社保局及各主管部门要及时总结公开招聘经验,对列入专项计划的单位进行跟踪和监督,重点做好已引进人才使用、成长和作用发挥情况的追踪评估,实现引进人才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建立引进人才跟踪和绩效管理制度,及时汇总分析人才引进、使用和流动情况,为进一步完善引进人才政策机制提供依据。
第十四条 本办法执行中有关问题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引进人才专项计划重点产业领域》
引进人才专项计划重点产业领域
(一)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高新技术企业;
(二)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交通运输业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企业;
(三)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工艺美术、文化用品生产制造等文化创意企业;
(四)机电产业、交通运输设备产业、医药产业、都市产业等现代制造企业;
(五)中关村“十百千工程”企业、国有重点企业、现代农业企业、各区县重点支持企业;
(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来京投资企业、驻京研发机构、在京产业技术联盟及重大投资建设项目;
(七)教育、卫生、科研、文化、体育等事业单位。
第五篇:河北工程大学进口免税仪器设备暂行管理办法
校教„2007‟7号
河北工程大学
进口免税仪器设备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条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法规,为加强我校进口免税仪器设备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教务处实践教学科是我校办理进口和免税仪器设备的归口管理部门,各单位未经实践教学科批准,无权擅自和国外厂商订立合同。
第三条计划订货和办理免税
1.凡进口仪器设备,首先由订购单位写出申请订购仪器设备的详细说明。内容包括:申请订购理由,该仪器设备在国内有无同类产品,如有同类产品,哪些指标不能达到使用标准等。申请订购仪器设备有关技术资料及配置清单,报送教务处实践教学科。
2.单台超过10万元人民币的仪器设备要有详细的论证报告,教务处实践教学科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形成具体意见报主
管校长批准。
3.合同签订后,在货物到达之前由教务处实践教学科统一办理进口免税手续。使用单位应协助填写“科教用品免税申请表”。
4.境外捐赠货物在货物到达之前,可由被捐赠单位持境外捐赠正式函和主管部门的批文,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办理免税手续。
第四条进口仪器设备的报关和提运:接到车站、机场或港口的提货通知后,应在该设备的索赔有效期内派专人报关及办理提货或转运手续,力争及早提运到校。在此期间应经常向机场、车站查询仪器设备到货情况。
1.货物的申报
货物进出口时,报关单位在海关规定的限期内填写进口(或出口)货物报送单,将此一式二份,并随附以下单证:
⑴进出口货物的运输单据,如:提货单、运单以及陆、空、邮的其他提货凭证;
⑵进出口货物的国外发票(免税、无偿赠送提供的物品应填写对海关的报价);
⑶进出口货物的装箱单(散装货物免交);
⑷海关认为需要的其他证明;
⑸进出口货物登记表或许可证(凡按国家规定应领进出口登记表或许可证的货物,都必须交验)。
2.货物提运
⑴正常国外订货到港后,由教务处实践教学科负责到港海关办理报关、验关及提货手续。
⑵原货物是免税的索赔货物,应在索赔件到达前,由教务
处实践教学科持商检局出具的检验证明,办理报关、验关及提货。
⑶送往国外修理、加工的货物。这类货物出口报关时,应由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填写出口货物报关单一式二份,并附有关单证,如原进口货物的合同和需加工货物的发票等,向海关申报,经海关审核属实后准予出口。运往国外修理、加工的货物复进口时,按海关有关规定办理复进口手续。
第五条商检与验收
1.进口仪器设备到校后,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向当地商检部门报验。并填写《进口检验申请单》,附该仪器设备的合同、国外发票及提单等资料(或复印件),如是精密贵重仪器设备,要求商检局派人来校共同拆箱验收;如是小型仪器设备或零配件,在征得商检部门同意后,亦可先验收,如报验时间超过索赔有效期,商检局将拒绝接受报验。
2.国外引进仪器设备按有关规定,数量索赔有效期三个月,质量索赔有效期一年。如在索赔有效期内发现仪器设备数量或质量与合同规定不符合,应及时向当地商检部门反映,共同研究索赔或其他处理办法。如需商检出证时,技术人员应及时提出经商检人员认可的确凿证据,亦在征得商检部门同意后,通过外贸部门与外商协商解决。
3.设备验收工作由教务处实践教学科有关人员与设备使用单位共同组织,管理人员在清点核对的过程中,要按固定资产管理建账的要求,逐项记录设备的标准件、附件、生产厂、出厂编号、型号、规格等,及时建账建卡。同时,订购单位应分别办理增加固定资产凭证和财务报账。
4.对大型精密仪器按照《河北工程大学精密贵重仪器设备
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5.合同规定由外国厂家负责安装、调试的设备,必须在外商到达后双方共同拆箱。设备拆箱前,如有损坏,一律拍照,在验收过程中要做好详细记录,除记载短缺的数量外,对损坏及安装调试过程发生的异常现象也要详尽记载,必要时进行拍照,及时做出备忘录,以此作为向厂家提出索赔的依据。
6.验收完毕后,由验收小组技术负责人填写“仪器设备验收报告”,并交给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存查;对大型精密仪器,国外技术人员来校技术验收时,除填写“验收报告”外,还要写出详细“验收情况报告”,并由外商和我方共同签字,交给各二级有关部门留档备查。
7.非外国技术专家来校安装的进口设备,从货到后一周内开始验收工作(不论发票到校否),一般在使用单位进行验收(提运亦可直接交使用单位)。进口仪器设备的外包装应保存半年以上,以备返修之用。
8.订货、验收、提货工作人员,应力求稳定,要熟悉外贸、商检、保险、运输等部门的业务,要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主动互相配合,逐步建立相互信赖的工作关系。
9.由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将订货合同、发票影印件、装箱单、运单等整理成完整的技术档案,留档存查。
第六条进口免税仪器设备监管期。按海关有关规定,进口免税仪器设备(计算机类及机电仪器设备、电教设备)的免税时效是五年。
第七条监管期内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进口仪器设备在免税时效期内只限于校内教学科研使用,不得随意转让、挪用、出售或转让个人使用。如拟移作他用、转让或出售,需经原批
准免税海关核准,按章补税,并在教务处实践教学科核销手续后才能转让或调出,否则海关将按违章案件处理。
第八条进口免税仪器设备超过免税时效期的,均按非免税物资管理。
第九条进口免税仪器设备的申请单位和使用单位凡有违反本办法规定者,学校将按海关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人与单位行政负责人的行政与经济责任。
第十条其他进口和免税物品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教务处负责解释。
河北工程大学
教 务 处
二○○七年一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