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退耕还林工作管理通知
新区农业服务中心,各乡镇(街道)林业工作站:
春季造林时节已至,为抢抓时机,全面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各项工作,抢抓时间组织春季造林,确保按时完成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项目建设任务,确保今年到期坡耕地退耕还林顺利通过市级复查和国家阶段验收。为此,现将及时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历来实行各级政府负责制。各乡镇街道林业站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来认识和开展项目建设相关工作,做好调研和汇报,尤其是向分管领导和党政主要领导做好汇报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当好决策参谋,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三、及时启动,按时完成。各乡镇街道必须迅速启动项目建设工作,保证按期完成各项工程建设任务。凡是涉及造林和开展育林措施的工作,必须在3月低全面完成;封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整改等工作必须在4月低前全面完成。项目建设完工后要及时组织技术人员开展自查工作,并将项目建设的过程材料装订成册,以正式文件上报区林业局申请验收。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各乡镇街道必须及时和认真实施,凡是上级部门验收不合格,到期退耕还林复查和核查不过关,其后果和责任由各乡镇街道负责,并在年度退耕还林工作考核中进行通报。凡是影响全区退耕还林工作形象,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追究有关单位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二篇:退耕还林 自查工作 通知(9.4)
关于做好全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情况
自查工作的通知
各市发改委、财政局、农委局、水利局、林业局、国土资源局: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局)下发的《关于开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联合督查的通知》(发改办西部〔2014〕1947号)的精神和要求,为配合国家相关部门做好督查,现将我省开展的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我省要做好自查工作
1、总体安排
根据国家要求,全国的督查工作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9月底前各省组织安排自查工作并上报自查报告;第二阶段:10月8日至11月底国家组织督查组对部分省进行督查。我省从9月份开展自查工作。省直各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对口安排各市、县做好自查工作,准备相关材料,编写自查报告。此项工作按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政府负总责的有关规定,由各级政府负责,发改委负责总体部署和安排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省发改委负责全省自查报告的汇总工作。
各部门负责对全省各县对口行业部署相关工作,并汇总本行业的报告,以备国家相关部门督查。
2、自查组织和自查时间
自查组织。本次自查由省发改委牵头组织,省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等部门安排相应市、县(市、区)对口部门按照国家督查内容完成自查工作。各市发改委组织协调项目建设相关部门进行指导和抽查,各县(市、区)由政府组织,发改委牵头协调,各项目建设相关部门按照要求进行全面自查。
自查时间。县级项目建设相关部门全面自查要在9月15日前完成并形成自查报告,报告要按照国家督查内容提报,并反映进展情况、成功经验、存在问题、政策建议等。县级各部门自查报告由各部门分别上报市级对口部门,县级自查报告由县级政府负责组织汇总,以备国家督查组检查。市级相关部门及时审核汇总对口部门自查报告后,于9月20日前报省级相关部门,市级自查报告由市级政府负责组织汇总,备国家督查组检查。省级相关部门经审核汇总各市对口部门自查报告后,于9月25日前报省发改委汇总。全省自查报告于9月30日前报国家有关部门。各部门将本行业自查报告汇总整理,备国家相关部门督查。
3、分部门自查的主要内容
①农业部门负责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项目中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除薪炭林)、后续产业(除干果经济林)和农户技能培训等内容。
②林业部门负责补植补造、农村能源建设中的薪炭林、后续产业中的干果经济林和生态移民建设项目。
③水利部门负责本部门所承担的基本口粮田建设任务自查。
④财政部门负责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补助金额、直接补助退耕农户情况,并核实各部门统计上报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规划项目中地方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⑤国土资源部门配合提供2008-2014年全省耕地面积、基本口粮田及人均耕地等有关情况。
二、有关要求
1.认真负责。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本次自查和国家督查对顺利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最后阶段建设任务的重要意义,认真负责、不走过场,做好相关工作,并积极配合督查组开展工作。
2.掌握政策。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中的有关政策精神和规定要求组织实施好建设项目,并做好本地区的自查验收工作。
3.积极整改。各地方要通过此次国家督查和自查,认真查找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切实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收尾工作。
联系人:
省发改委:阎健民 3119117
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4年9月2日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规范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的通知
合川府〔2009〕46号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规范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
为了进一步规范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以及《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措施的意见》(渝府发〔2007〕119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规范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及年限
我区退耕还林工程自2002年起开始陆续实施,享受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最长的已经达到了七年。根据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规定,补助标准为:坡耕地退耕还林第一轮补助每亩每年补助现金245元,其中粮食折现225元,生活补助费20元,营造生态林的,连续补助8年,营造经济林的,连续补助5年。第一轮补助期满后,重庆市和国家将组织力量对造林保存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合格后开始第二轮补助。第二轮补助标准为:每亩每年补助现金125元,其中粮食折现105元,生活补助费20元,补助期限与第一轮补助期限相同。
生态林和经济林的认定标准:根据国家及重庆市相关规定,营造水果类树种的,认定为经济林,其余的树种认定为生态林。对规划时设计为经济林树种,以后通过补植改换为生态树种的,由于受国家补助资金指标限制,仍按经济林认定;如果在本区范围内出现其他小班由生态林调整为经济林的情况,可将相应相应面积的营造生态树种的经济林调整为生态林,保证经济林指标总量不变。对规划时设计为生态林树种,以后通过补植改换为经济树种的,通过区级检查确定后,将按经济林认定。
二、规范工程合同管理,保障退耕还林各方利益
鼓励业主或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参与退耕还林或承包管护。业主或大户必须按照《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与每个农户协商签订土地承包协议或退耕还林管护合同协议,协议中应明确土地的用途、双方的权利义务。退耕还林补助兑现时可兑现给业主或承包大户,由业主或承包大户按合同约定兑现给农户。各项目镇街要负责对业主或承包大户签订合同的真实性进行审查,督促业主或大户按合同按时履行合同义务。国有、集体耕地发包给职工或农户的,可以由职工或农户直接实施退耕还林,也可以由业主与职工或农户签订土地承包协议后实施退耕还林。各项目镇街要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签订的合同进行清理,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对原合同进行补充完善,督促业主与农户签订补充协议,或者重新签订 —2— 合同。农户直接实施的退耕还林,退耕还林政策直接兑现给退耕农户。
各项目镇街在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过程中,必须按林业部门验收审定认可的实测耕地面积,将国家政策补助如数兑付给退耕农户或业主,任何单位(包括镇街、村社)都不得侵占退耕农户或业主的利益。凡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补助款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三、规范工程质量管理,确保退耕还林成效
退耕还林工程必须编制作业设计方案,严格按设计组织实施,不得擅自更改造林地点及树种,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尽可能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合理选用造林树种。栽植完成后要及时检查,加强补植及抚育管护,政策兑现与苗木保存及管护效果挂钩。达不到验收要求的要及时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扣减退耕还林面积。对因检查不达标而扣减的面积,以及占地等其他原因而使退耕面积损失的,由区退耕办统一收回指标,及时安排易地造林,确保退耕还林面积不减少。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易地造林的,必须与造林地所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退耕还林合同,享受退耕还林补助期限为该计划指标余下的补助年限。
为提高造林及管护效果,各镇街要大力推行业主承包造林、集中统一管护等制度,并切实把造林、管护措施落到实处,严把工程质量关。
四、规范工程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3— 相关部门、各项目镇街必须按国家政策规定,及时足额兑现退耕还林补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必须用于通过规划的农村能源、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补植补造等项目建设。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必须用于与退耕还林有关的办公设施、工程管理、规划设计、检查验收等工作,保证退耕还林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本通知下发后,原《合川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的通知》(合川府〔2004〕86号)文件即行废止。区政府及区政府有关部门以往下发的文件如与本通知有冲突的,以本通知为准。
二○○九年四月二十三日
主题词:林业
退耕还林△
管理
通知
抄送:重庆市林业局。
区委办公室,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纪委,区法院,区检察院,区人武部。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9年4月23日印
—4—
第四篇:退耕还林工作调查措施
各乡镇人民政府:
根据国家六部委(办、局)《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3636号)和省发改委《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开展退耕还林农户基本情况调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认真抓好落实。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作,针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情况,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延长对退耕农户的补助期限。为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突出问题,中央建立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按8年集中安排,这是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加强“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政策。
各乡镇要认真学习《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文件的实施意见》以及国家六部委(办、局)《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省发改委《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工作的紧急通知》三个重要文件精神,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认真抓好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精心组织,按时按质完成调查工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是安排项目和专项资金的前提和依据,开展退耕还林农户基本情况调查工作,是编制专项规划的基础和依据,也是专项规划能否具体实施的保障。由于此次调查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和退耕还林领导小组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抽调专人(人员以林业站和农业中心为主),统一数据,统一方法,统一培训,切实按时按质完成。
三、时间要求。乡镇林业站负责数据汇总,并经乡镇政府审核后于年2月15日前将调查数据以电子文档格式上报县退耕办。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五篇:安塞县退耕还林工作调研报告
安塞县退耕还林工作调研报告
县委调研员 牛进宝
9月4日至16日,县委调研员,在认真听取县退耕还林工作情况汇报的基础上,赴高桥、王窑、化子坪和坪桥四个镇就退耕还林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员走访了四个镇12村子,召开了6次由镇党委书记、镇长、分管副书记、镇退耕办主任、林业员、经管员、土地员和部分村书记、主任、造林专业大户参加的座谈会,深入到4个退耕还林点和16个农户家中进行了实地调研。总的看,党中央、国务院退耕还林政策符合我县农村实际,合民情,顺民意,深受农民群众欢迎。我县退耕还林工作规划科学、扎实,政策把握到位,责任落实细致,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一、安塞县退耕还林实施基本情况: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生态工程,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也是一项重要的惠民济民政策。做好退耕还林工作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新农村建设,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林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意义十分重大。我县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广泛动员,周密部署,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相关部门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广大退耕农户积极参与,通过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使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截止2010年底,全县累计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116.8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1.56万亩(农民人均4.7亩),荒山荒地造林53.4万亩,封山育林1.9万亩。截止目前,全县共实施政策兑现面积114.96万亩(退耕地61.56万亩,荒地53.4万亩),已累计兑现资金(包括粮食折价)8.32亿元,其中种苗造林补助费 万元,粮食补助资金亿万元,现金补助 亿元,已到期退耕还林的第二轮补助0.05亿元,退耕农民人均直接受益6400元。涉及退耕农户3.1万户,工程建设覆盖了全县9镇1个街道办,退耕涉及3.1万多农户,全县已有98%以上的农户享受到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按照实际退耕人口计算,我县退耕农民人均退耕面积为4.7亩,是全国退耕农民人均退耕面积1.12亩的2.7倍;按照总人口计算,我县人均退耕面积为4.7亩,是全国25个有退耕还林任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退耕面积0.15亩的5.2倍,按人均退耕面积全国排名第一;按照国土面积相比,我县每平方公里退耕396.13亩,在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仅次于重庆(80.1亩/平方公里)和陕西(74.4亩/平方公里),全国排名第三,实现了“小省区办大事”的壮举。
二、存在问题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战略方针,它既涉及生产关系,又涉及生产力;既涉及诸多部门,又面对千家万户,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我市退耕还林工作今年刚刚启动,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缺乏经验,退耕还林工作中还存在政策把握上不够到位、规划设计不够科学、一些基础性工作不够扎实等问题,对今后如何稳得住、管得好、不反弹、效益高、能致富还缺乏认真研究和思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规划相对滞后,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在当前大规模、高投入、快速度的生态建设中,我市今年的退耕还林工作由于时间仓促,采取了边设计、边规划、边施工的方法,有时甚至是先施工、先作业,后规划、后设计,对退耕还林的适宜林种、树种、布局、水资源承载力以及退耕还林生态效应与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的区域环境效应等问题缺少宏观考虑与研究,所以就产生了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的倾向。一是退耕还林任务重点不够突出,轻重缓急的原则难以显现,有“撒胡椒面”的现象。平定县的规划面积涉及10个乡镇、120个村、1万多户;盂县的规划面积涉及14个乡镇、71个村、3966户;郊区的规划面积涉及8个乡镇、83个村、2000多户。全市32个乡镇都有任务,工程规划布局上都不够相对集中,比较分散,影响规模开发、综合治理的效果。二是退耕还林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结合不够紧密。在退耕地搞林粮间作是国家政策所不允许的,但今年这种情况时有发生,而政策所鼓励和允许的既能实现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兼顾农民增收的林药、林果、林草间作套种却推广的不多。三是作业设计与施工相脱节。能否使退耕还林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关键是要搞好作业设计,对每个山头的林种配臵、树种搭配、造林密度、苗木类型以及整地方式和规格都要进行科学选择和安排,先设计,后施工,严格按设计进行施工。但在实际中,有的不管适地适时适树,种上就算,造成柠条成活率只有20%;有的山顶上栽种了适宜在沟、川地生长的毛白杨;有的设计的是仁用杏嫁接苗,却栽成了实生苗; 有的经济林比重偏大且品种趋同,市场如何,心中无数,既难以确保生态效益,又难以体现区域经济特色,极易造成产业结构趋同,农民利益难以保障。四是退耕还林没有很好地注重和改善城郊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市区周围除狮脑山、猫脑山已经显现出一定的绿化规模外,大多数都是荒山秃岭,与我市的经济发展很不协调。而和我市立地条件类似的江苏省徐州市,在五十年代市区周围曾是寸草不生,但经过多年的环城林带建设,如今市区周围形成了连绵起伏、郁郁葱葱的丘陵状绿化带。另外,我市桃河上游历史上曾有大片森林,但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阳泉人民的“母亲河”如今已是“雨天洪水泛滥,晴天臭水荒滩”。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对根本改善我市周边环境,进行桃河上游的综合治理是一个历史机遇,但我们还没有把它放到应有的位臵。
(二)种苗需求量大,供应量小,影响退耕还林进程
调查表明,影响今年我市退耕还林工作进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树种苗木的结构性短缺、局部性短缺普遍存在,苗木购进渠道单一,不能及时满足农户栽种需求。郊区平坦镇张家岩村160亩退耕地,完成了80%的鱼鳞坑整地任务,但所需苗木侧柏、刺槐等迟迟不能到位。盂县、平定许多村镇都有同感。据林业部门统计,全市完成五年的退耕还林任务及保证生态重点工程和四旁绿化等用苗,每年总需苗量就达3692万株,而目前全市年生产供应能力仅为1374.5万株。就今春而言,全市外调苗量高达374.1万株,占到春季总用苗量的73.8%。而我市自给苗木仅132.5万株, 占26.2%。大量外调苗木不仅成本偏高,成活率低下,而且还会造成大量资金外流,影响农民增收。因此,创新种苗供应机制,下大力抓好优质苗木基地建设,培育良种壮苗,确保树种低成本、高质量、多样化需求的工作更显得尤为迫切。
(三)荒山造林进展缓慢,国家政策难以兑现
退耕还林是一项开仓济贫、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实质是国家用钱粮换生态,也就是说“国家要生态,农民得利益”。但在实践中却表现出了农民对退耕地还林积极性高,对荒山造林的积极性低;对发展经济林积极性高,对营造生态林积极性低的“两高两低”现象。全市荒山造林进展缓慢,目前只完成了任务的28%,其中,平定34%,盂县32%,郊区22%。其原因:一是投入大。仅挖坑整地一项,条件好的每亩投入200—300元,条件差的600—1200元;二是难度大。有的要放炮挖抗,异地取土;有的要镐、锹并用,费工费时。三是成活率低。受干旱影响,苗木难以确保成活。四是效益差。主要是生态效益明显,经济效益低下。尽管如此,国家政策要求退耕还林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农户在完成现有耕地退耕还林后,必须按相应比例在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造林成活率验收合格后才兑现钱粮补助和造林、种苗补助。这就是说,荒山造林任务完不成,国家政策就不能兑现,农民利益就要受损。对此,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完成荒山造林任务。
(一)巩固成果任务艰巨。由于我区退耕还林地区十年九旱,自然条件恶劣,严重影响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需要一年栽种多年补植才能达到国家的验收标准。加之以鼢鼠为主的林木鼠害日趋严重,特别是南部山区的落叶松、油松、云杉、山杏、沙棘受损尤为突出,退耕还林受害面积接近400万亩,每年补植补造面积都在200万亩左右。另外,林木抚育管护、森林防火、病虫鼠害防治等地方配套经费短缺,生态移民迁出区管护责任无法落实,林地管理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任务依然艰巨。
(二)后续产业发展缓慢。近几年,在培育退耕还林工程林果、林药、林草间作,种草养畜和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我们因地制宜地做了一些工作,但受条件制约造成后续产业发展比较缓慢。一是实施的471万亩退耕还林中生态林面积达466.91万亩,占99%以上,退耕林地可获得的经济效益相当有限。二是受经济条件制约,信贷困难,对现有退耕还林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不强,加工利用无法上规模、上档次,效益不高,缺乏竞争力。三是由于科研成果和技术转化脱节,产业链条短、发展滞后。除枸杞外,柠条、沙柳、沙棘、山杏、山桃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三)个别地块退耕面积损失。经调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部分县个别退耕地块面积损失。一是因建设征占用退耕地没有履行相关手续,也没有及时异地变更;二是个别县有复垦现象;三是因干旱部分退耕地林木保存率偏低,达不到国家验收要求。如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区将会蒙受很大损失:一是国家将停止兑现或调减不合格退耕地的后续政策补助和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二是如果今后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国家也不会给宁夏安排新任务。
(四)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依然很脆弱,退耕任务需求大。目前,我区还有250万亩水土流失和沙化严重的耕地需退耕还林,其中15度以上的坡耕地205万亩、沙化耕地45万亩。主要分布在固原市的原州区、彭阳县、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中卫市的海原县,吴忠市的盐池县和同心县,这些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依然很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民生活还很贫穷,必须依靠国家给予我区退耕还林工程更多支持才能得到妥善解决。
1、我县退耕还林总面积截止2010年底已达116.86万亩,植被覆盖度达43%,整体生态自然修复功能显著增强,生态效益逐渐凸显,但是整体经济效益不高,特别是退耕还林区后续产业发展滞后,基础经济薄弱,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无正常产业而闲散无事,农村剩余劳动生产力较退耕前大大增多,劳动效力却发挥不出来,个别村子经济状况有所倒退,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2、由于退耕前期,群众热情高涨,在我们没有规划之前,土地超前退耕面积大,为了稳固推进退耕还林工作顺利实施,我们对超前实施的地块进行确认,在超前退耕的面积中,大多数群众选择了价格低廉又易成活的刺槐、沙棘等苗木。再则我县自然条件差,干旱少雨,土地瘠薄,大多退耕还林地块需要多次补植,常绿树种、经济林苗木价格相对较高,一些群众在补植成活率不达标地块时自发栽植了价格低廉、易成活的刺槐、沙棘和山杏等苗木。目前部分经济林地块中的山杏虽然成活较好,但是“小老树”现象;生态林树种较单一,所以林分质量不高。
3、近年来,因我县石油开发等重点建设项目多,退耕还林面积被征被占逐年增大,个别乡镇和村子乱征乱占和乱建现象严重,异地恢复难度增大,对我们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带来极大考验和挑战。
4、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我县坚持营造与管护并举的工作思路,把禁牧封育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但由于一些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乡镇领导重视不够,责任未落实,管理措施不力,加之近年来羊肉及附属品价格逐年攀升,个别乡镇的农户在利益的驱使下,在一些偏远拐沟山区和县乡交界处偷牧、乱牧。在我们下乡督促检查禁牧工作中发现,一些养殖户羊子数量居多,而又没有充足饲草资源、圈舍简陋,存在很大的放牧隐患,部分乡镇乱牧现象十分严重,对退耕还林成果造成了严重破坏。
三、今后打算
1、保成果,争项目,争资金。在巩固成果的同时,抓住机遇,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大力发展山地苹果、文冠果生态能源工程等后续产业建设工作。
2、抓管护、抓补植、防病害。俗话说:“三分造林,七分管护”,乡镇一级要严格落实和监督好退耕农户的管护责任,县乡两级要切实把好检查验收关;加大资金投入,补植针叶、乡土树,逐年扩大长绿树面积;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森林检验检疫部门加强苗木检验检疫防控,严格控制病害苗木流入安塞;不断改善和提高林分质量。
3、抓禁牧、抓征占,抓培训。解决好林牧矛盾是事关全县生态安全,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的一件大事要事。我们必须站在全县生态安全得高度,抓还禁牧封育和争占用工作。不要让羊子反弹,乱牧、偷牧现象死灰复燃。林业局、畜牧、森林公安、退耕办及各乡镇要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加大乱牧偷牧的打击力度,务必长期保持严厉打击偷牧乱牧的高压态势,让乱牧者得到严惩,让破坏生态者付出代价,切实巩固好来之不易的退耕还林成果。(五)要妥善处理和解决林牧矛盾
退耕还林与发展畜牧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核心问题是要对林牧矛盾进行全面科学的研究,采取正确有效的办法,实现林牧经济共存共荣的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才能真正退得下,稳得住。
畜牧业目前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去年畜牧业为全市农民提供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71.6元。对畜牧业尤其是牛羊等草食家畜的发展决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要妥善处理和解决林牧矛盾,应标本兼治,在继续加大封山禁牧规定宣传和执行力度的同时,核心是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方式,根据载畜能力和饲草秸秆资源,有计划地发展畜牧业,变放养为舍饲圈养。一是改进畜种。要引进优良畜种与采用高新生物技术培育适合我市圈养的优质畜种;二是发展种草业。我市天然草地生产力不高,易形成过牧退化,加重水土流失。因此,我市发展产业化规模与优质的畜牧业决不能依靠天然草地放牧,而应建立在农业化种草业与舍饲方式养畜的基础之上,要大力发展优质苜蓿等草种。三是发展饲料工业。舍饲圈养要求并将促进饲料工业的发展,应作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我市玉米、谷子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应继续研究推广青贮饲料技术,同时应着重在玉米秸秆深加工上做大文章,使之转化为牛羊配合饲料,大力开辟新的饲料源,力求通过饲料加工业,在我市饲草、秸秆的利用上走出新路子,出现新局面。
(六)要长期不懈地抓好林木管护工作
过去“年年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的根本症结就在于管护措施不到位。实践证明,没有管理的林业,就是失败的林业。切实维护国家和农民的利益,不断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根本改变我们的生态环境,必须长期不懈地抓好林木管护工作。
1、要加强退耕还林在保护上的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市县乡政府要切实加大力度,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和已经出台的封山禁牧通告,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实行封山禁牧,妥善解决好林牧协调发展的利益关系。各乡(镇)、村结合实际制定的管护办法和村规民约,采取的配备专职护林员、建设庄园牧场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应进一步加以推广和完善。对有意破坏生态环境及幼林地的行为,依法给予严厉打击。
2、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可实行谁造谁有谁管护。对高山大面积退耕还林难度较大的管护,可以实行个体承包,由所有者出资;还可成立乡办、村办林场,由造林专业队进行集中管理或以联户形式进行管护。对以户为主的管理,要把国家拨付的补助粮款同退耕农户的管理工作挂钩,一旦出现退耕地块复耕或管理不善,导致苗木大面积死亡,该户不再享受国家的补助粮款。
3、要进一步加强林木管护机构建设。面对今后退耕还林后形成的生态保护区巨大的管理任务,市、县(区)都应从人员、编制、经费等方面考虑加强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强化造林管护日常的督促、检查、指导、协调、宣传等工作。
(七)要认真考虑好农民的长远利益
退耕还林后要想实现国家有“被子”,必须保证农民有“票子”,考虑好农民的长远利益,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1、要在退耕还林后的“林”上做文章。随着退耕还林工作的积极开展,我市森林资源一定会不断恢复和大幅度增长,从而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营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应抓住这个有利条件,下大力发展林木种子采种业,桑蚕、蜜蜂养殖业,野生动植物饲养、观赏业,林产品加工业,搞好集营养保健、饮食加工、化工产品、优质农肥等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2、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努力培植后续产业。要发展“集约自给型农业、商品致富型畜牧业、生态效益型林业”,突出抓好以优质杂粮、干鲜果、草食畜、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和中药材、食用菌、苗木、特种养殖四个特色产业为重点的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培植新的增长点,切实做到林上山、粮下川、羊进圈。
3、积极组织劳务转移。要从培育和扶持各类劳动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县(区)乡(镇)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县(区)乡(镇)劳务输出公司等方面入手,形成包括信息发布、就业咨询、职业介绍、跟踪服务在内的社会化的劳务输出服务网络体系,及时向劳动者提供信息,减少盲目流动,大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八)要进一步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领导
1、进一步提高认识。退耕还林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世纪工程。尤其对于我市这个地下资源面临枯竭,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来说,退耕还林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退耕还林又是对传统农业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对长期思维定势的一次有力冲击,也是我们适应入世新形势,应对世纪新挑战的一个重要实践。各级、各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从事关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克服消极畏难情绪,强化搞好退耕还林工作的主动性、责任心,把退耕还林任务层层落实到乡村、落实到地块、落实到人头。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把退耕还林工作与我市桃河治理、中小学危房改造、公路建设等重点工程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防止顾此失彼。要加强组织协调,进行督促检查,不断深入田间、农户,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退耕还林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有关部门要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主动协调,密切配合,合力攻坚,确保全市退耕还林扎实有序地开展。
2、抓好政策落实。一是尽快完善土地承包合同。退耕还林的林权是核心,土地证又是颁发林权证的基础。要针对有的乡村存在的二轮承包合同未到户、土地证未到户以及“证大地小”、“证小地大”、证与户不符、集体机动地无土地证等情况,该完善的完善,该规范的规范,确保林权证的发放。二是不折不扣地落实钱粮、种苗补助政策,严格兑现到户。三是对植被盖度达到0.2以上的荒山,考虑到我市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和植被构成的不稳定性,需进一步改善植被的构成,继续组织造林,同样享受国家的政策补助。四是出台配套政策,增加资金投入。要增加荒山造林补助。考虑到荒山造林难度大、投入大等实际情况,建议市、县(区)政府除国家给的每亩50元种苗和荒山造林补助外,再配套每亩50—100元的荒山造林补助;要增加业务部门工作正常运转所需经费。这次退耕还林工程各级林业部门承担了非常繁重的任务,工程的作业设计、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统计监测、总结兑现以及设计费、资料费、差旅费等都需要大量的开支,应努力增加这方面的投入,以保证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进行;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拍卖“四荒”、开发“四荒”的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造林大户、民营组织、社会团体等承包荒山,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开发“四荒”;要鼓励舍饲圈养,对农户舍饲圈养禁牧给予一定的建造牛羊圈资金、饲料粮补助等;要多渠道筹集造林、管护资金。可实行国家和林权所有者共同负担。市、县(区)政府应积极探索绿化管护基金制度,建立绿化管护专项资金,每年从煤炭收入中足额收取育林基金,加大征收力度,彻底改变育林基金难收缴的现象。
一是多措并举,有效巩固已有退耕成果。要严格林地管理,对因建设征占用退耕地的,必须做好异地变更手续,做到占补平衡;加强林木抚育管护,做好幼林抚育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将退耕地的政策兑现与抚育管护责任挂钩,落实好林地抚育管护责任;抓好补植补造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回头看”工作,全面掌握历年退耕还林需要补植补造的具体地块和面积,分因地制宜安排补植补造工作,切实提高造林质量;加大退耕还林政策宣传力度,向广大退耕农户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使完善后的退耕还林政策家喻户晓,为工程健康发展和成果巩固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撑。
二是严格做好退耕还林自查自验和阶段验收工作。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要求和国家的技术标准,严格做好退耕还林阶段验收工作。对原有补助政策期满的退耕还林面积在各县全面自查的基础上,自治区再组织复查,提前摸清底数,为兑现补助政策提供基础依据。对检查出的问题责令各工程县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国家补助政策足额到位。今后,这项工作每年都要开展,一直持续到2014年。
三是贯彻落实“五个结合”,切实抓好后续产业发展。将“五个结合”与《宁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紧密联系起来,建立环境改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通过加强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和后续产业建设,搞好生态移民和补植补造等工作,确保工程建设“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
四是制定好今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摸清25度以上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的实际情况,认真总结经验,实事求是地制订新的退耕还林工程规划。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搞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和后续产业发展,是关系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的历史机遇,落实温家宝总理关于将宁夏建设成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构筑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指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退耕还林与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生态建设促进产业建设,以产业发展保障生态建设,为早日建成“六个百万亩”林业工程,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凉山州地处长江上游,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全州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总人口473万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境内地貌为高山、山原、山地、干热河谷地貌,地表起伏大,高低悬殊,海拔高度在325米~5928米之间,山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2%,主要河流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大渡河穿越境内,流长1134公里。境内自然条件复杂,垂直差异明显,植物种类繁多,森林类型多样,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肩负着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维护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站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为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州是率先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点地区之一,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深受广大群众拥护。为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切实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及时掌握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提高决策和服务水平,由凉山州林业局牵头,于2010年6月组织有关部门先后深入全州17县市,就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各县市党委、政府精心组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相关部门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广大退耕农户积极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工程建设带动效应明显
我州退耕还林工程从1999年~2001年进行试点,于2002年正式启动,至2009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63.51万亩、荒山配套146.6万亩、封山育林24.9万亩;国家到位工程建设资金33.1亿元。工程建设涉及全州17县市、574个乡镇、2965个行政村、43.1万农户、202万人口。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大大促进了我州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使我州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我州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契机,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倾力打造蚕桑大县、花椒大县、核桃大县、油桉大县、白杨大县等,极大地带动了全州林业产业的大发展。新建优质蚕桑基地20万亩,已投产达8万亩、养蚕16万张、产茧12万担,退耕蚕农收入1.2亿元;新建速丰林基地、竹基地68.12万亩,特色经果林基地54.91万亩,林药基地3.93万亩,林农收入已达3亿元;同时,积极推行和应用“五结合”措施,配套建设沼气池30276座,节柴灶155073座,太阳能53132座,生态移民36622人,封山禁牧498个乡镇,禁牧面积499万亩,舍饲圈养1235万羊单位,栅圈面积11840万平方米。
(二)三大效益显著
1、生态效益。凉山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据1999年卫星遥感资料显示,全州水土流失面积达29481.31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49%,年均土壤流失量1.2亿吨左右,约占全国四十分之
一、长江流域的二十分之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使水土流失状况得到了很大缓解,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直接减少水土流失面积300多万亩,绿化陡坡耕地160多万亩。据初步统计,全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5783平方公里,每年输入江河泥沙量减少0.17亿吨,年减少土壤有机质和土壤NPK损失量186.15万吨,年涵养水源量94.87亿吨,沙化、石漠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山地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降低、强度减弱,呈现出生态改善、林茂粮丰的喜人局面。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以前的28.6%提高到43%。一些起步早、集中连片造林的区域实现了成片连山连沟的植被恢复,现已林木葱葱,溪河常年流量增大、丰水期延长、水质清澈。单位面积土壤侵蚀模数下降30~60%,一些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地”变成了“三保地”,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稳定和提高了单位面积内粮经作物产量和质量。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野生动植物数量、种类明显增加。实现了十年大见成效的目标,步入了“治理大于破坏”的新阶段。
2、社会效益。退耕还林还工程不但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还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就业、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我州受环境条件的制约,高寒山区的贫困群众原来靠种荞子、洋芋还常常食不饱肚,基本生存条件都得不到保证。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他们不仅粮食不用愁了,而且食物结构也得到了调整和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广大彝族农民同胞深深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融洽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工程实施以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工程,相关行业认同工程,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退耕还林被社会各界喻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产生了很大的凝聚力。同时,农业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促进了森林生态旅游业、经果业、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环境、资源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3、经济效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大力推行和应用了林—草、林—经、林—果、林—药造林模式,建成了一批短周期生态经济型基地,使农村人均在林业上获得的收入已达615元。退耕农户每年每亩获得的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性补助260元,成为退耕农户一项重要的收入,改变了过去长期以来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产粗放、生活窘困的现状。农村劳动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转移,年劳务输出达125226人,年创收近1.5亿元。
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主要经验
退耕还林工程从试点示范到全面实施,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组织管理逐步规范,农民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工程效益日益显现。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一是广泛宣传中央退耕还林政策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会议精神,着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二是州县(市)及时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施领导划片分工负责制,严格考核和奖惩;三是各级领导带头抓示范,建立集中成片1000亩以上的工程建设示范点,以点带面,树立样板,推动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开展。
(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我州退耕还林工程工作任务重、环节多、涉及面广、管理难度大。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好这项工程,州委、州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各类规范性文件和办法,从签订合同、土地认证、建卡、设计、造林、验收、政策兑现上,积极推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目标管理责任制、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业设计审批制、种苗采购招投标制、造林成效验收制(县自查、州抽查)、成效末位黄牌警告制、工程质量监理制、工程资金使用审计制、政策兑现公示制、信访查处反馈制等,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管理制度,使工程管理有章可循,确保工程健康、有序全面开展。
(三)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特色化的路子 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与林业产业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名、优、特、新林产品及副产品基地。在尊重退耕农户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立地条件和林副产品市场前景,发展以桉树、杨树、桤木等为主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以楠木、枫木等为主的珍贵大径级用材林基地;以核桃、油橄榄、青花椒、红花椒、石榴、樱桃等为主的经果林基地。通过结合产业化建设的发展路子,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充分调动了地方、行业、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为林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依靠科技,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科技含量
在工程建设中大力开展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把高寒山区造林技术及树种选择、干热干旱河谷地区造林技术及树种选择、优良林木良种繁育技术、桉树油材两用培育技术、等高固氮植物篱技术、林间林下种草技术、种间层间混交技术、林果桑嫁接技术、经济林培育技术等,贯穿于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工程质量和成效显著提高,一些地方现已显现出林茂粮丰、草旺畜肥、硕果累累的喜人景象。
(五)认真落实兑现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退耕还林政策兑现是关系到工程建设成败的核心问题,各级各部门认识统一,精心组织、专人负责,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三补两减两稳定”的政策和延期补助政策,按质、按量、按时、足额兑现。对违规违纪问题,一旦发现或群众举报核实后,严肃处理,重要案件由州纪委组织相关部门亲临工程建设地开展调查处理工作,起到了“惩治少数人、教育大多数人”的效果。切实保护了退耕农户利益,维护了政策的严肃性。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程区解决农户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我州退耕还林实施区域多为高寒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林木生长缓慢,绝大多数经济林和生态林即使在政策补助延长期满后也很难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全州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滞后,贫困面广人多,农户生计渠道十分有限,对耕地和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的依赖性很强,自我发展能力较低。这些农户若没有可持续的替代生计,极有可能毁林复垦,给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带来很大压力。
(二)退耕还林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困难
由于我州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退耕农户文化素质、就业技能普遍较低,再加上受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外出务工局限性大,无事可做的剩余劳力越来越多,家庭增收渠道少。
(三)发展林业后续产业缺乏相关政策扶持
由于受区位、自然、信息和资金等条件影响,山区后续产业发展缓慢,林业综合开发利用不够,缺乏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扶持。
四、对策建议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根本是完善政策,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解决好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只有解决好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才能确保退耕还林不反弹,巩固已有的建设成果,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确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思路
退耕还林是一项重大战略工程,现已进入巩固成果的新阶段。根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主题,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为核心,以妥善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为第一要务,以专项建设为切入点,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完善管理措施,实现成果巩固、民生改善的目标。
(二)抓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增加退耕农户收入 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立足区位优势,遵循市场规律,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积极发展和培植特色优势产业,增强退耕农户的“造血”功能。一是要大力培育基础资源,在确保生态优先的同时,重点发展种草养畜(禽、蚕、鱼)舍饲圈养、中药材、森林蔬菜(菌类)、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特色经果林、低产低效林改造和竹林丰产措施等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及时协调和解决企业困难,创造良好的开发环境和经营条件,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研制,稳定和增加后续产业发展后劲。三是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松脂加工、桉叶油加工、青花椒加工等,不断提升林产品附加值,带动退耕农户增收致富。四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选择一部分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风土人情独特的村庄,结合三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
(三)构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创新产业发展机制,积极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要尽快地使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起来。鼓励全社会参与林业产业开发,采取公司加农户、企业建基地、股份合作、租赁经营、业主承包等多种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提高后续产业经营成效。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对退耕农户的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建立技能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力争为每个退耕农户培训一名掌握有关林业实用技术的明白人或熟悉其它技能的能手,并且能外出务工创收的人员。三是要建立完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为退耕农户发展后续产业 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等服务。四是要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逐步将退耕还林地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调动广大退耕农户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有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四)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妥善解决退耕户长远生计问题
一是加大生态移民安置扶持力。对生存条件极为恶劣,自然灾害频繁,人口与资源严重失衡,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地区的农户,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有计划的搬迁。二是加大农村能源项目扶持力度,积极开展农村小水电、微水电、太阳能、沼气池、节柴灶改造等项目建设,以切实解决农村能难问题。三是提高补助标准。退耕还林工程补助标准是十年前确定的标准,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适时调整补助标准,确保工程补助标准的含金量不下降,退耕农户的积极性不受影响。四是在全面调查、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我州生态脆弱地区、生态区位重要地区25度以上陡坡耕地的退耕还林力度,以切实改善我州彝区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广大彝族群众脱贫致富。五是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扶持力度。我州二半山以上地区退耕农户家庭的人口偏多,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加强农村的基础义务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五)切实加强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的领导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各县市要有一名主要领导负责各项目间的协调、指挥,便于统一步调。从根本上改变各行其是、各项目工作结合不紧密、计划安排布置不通气、统筹难度大的症结;二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实行部门分工负责制,建立健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保障措施和工作机制,达到各项目统筹安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的效果;三是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要建设示范基地或示范户,以点带面、树立样板、摸索经验;四是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各类项目落实好、建设好、效益好,不出问题,让退耕农户充分得到实惠。五是强化宣传引导,要针对新阶段退耕还林工作特点,重点宣传巩固成果对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影响和重要意义,及时总结好的经验,推介好的典型,用鲜活的事例引导农民群众搞好退耕还林工作。要进一步宣传完善退耕还林政策以及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引导退耕农户正确行使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履行应尽义务,有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六是积极调处和化解出现的矛盾,保持社会稳定。退耕还林是一项政策性很强、涉及方方面面的综合性工作,政策兑现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社会的稳定和成果的巩固。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各项措施、制度,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