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13:0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教学反思》。

第一篇: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教学反思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要重视探究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努力使体验转化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体验性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运动的方式》是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这一课,是在学生已了解了运动的概念和运动的速度,能判断运动以及分析运动快慢的基础上,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进行集中研究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学生会用图示的方法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知道按照运动轨迹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类,并将这些运动方式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针对本课要研究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联系生活导入:

阳光体育是当今教育的一面旗帜,我从学生熟悉的“阳光体育”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生活中。

二、研究几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及其特点。

三、研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运动方式

四、分析复合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式

五、巩固、拓展

师:请同学们把今天带来的玩具拿出来,下面我们就在小组中玩一玩?也可以相互交换着玩一玩,要求:边玩边判断这个玩具做的是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还是包含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方式?

这样,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边分享着玩玩具的喜悦边把自己刚才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玩中,做到了学以致用。

在本课的学习中,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简单、明了的示意图来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本课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必须在简单物体运动方式的图示方面给予示范、指点,指导学生抓住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质点的位移来合理设计、画出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的示意图,为掌握物体运动方式的特点和将来的物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针对本课要研究的重点,我利用了课件,想通过实景、实物的演示让学生掌握物体运动的方式。

1、研究滑梯上下滑的小朋友

(1)课件出示小朋友在玩滑滑梯。

(2)谈话:玩滑滑梯是我们很喜欢的活动,你能说说小朋友是怎样运动的吗?运动的轨迹是什么样的?你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吗?

(3)学生尝试用图示法表示,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描述。

小朋友在玩滑滑梯的图示: ↘

当画面出示后,学生不知道“轨迹”是什么,更不知道如何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当看到老师出示的图示,有部分同

学明白,对另一部分同学来说,完成下面一些物体的运动轨迹仍有难度。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我把问题分解开:

1、课件出示小朋友在玩滑滑梯。

(1)师:同学们请看,玩滑滑梯是我们很喜欢的活动,你能说说小朋友是怎样运动的吗?用手随小朋友一起活动,试着画画小朋友运动的轨迹。

(2)谁能用线条和箭头画出小朋友运动的轨迹?

(3)指一生到黑板,其余生在书中32页画)小朋友在玩滑滑梯的图示:

画后追问:a、为什么这样画?

b、线条表示什么?

c、箭头表示什么?

然后把图示在实景图上展示,学生很容易画出各种物体的运动轨迹。本课的难点也迎刃而解。

总之,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其独特的经历。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运动的方式》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落实的阵

地是课堂。对“自学、合作、解疑、演练”“八字”教学思想的教学研究,我们从理念的层面,推进到实践操作的层面。自学是基础,解疑是关键,合作是枢纽,演练是保证。四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灵活运作“自学、合作、解疑、演练”四个基本环节;将使我们的课堂变成了生动活泼、浑然一体的“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三结合教与学的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作“八字”教学模式,使模式的运作具有目标性、针对性、灵活性和可行性,让课堂“活”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人将结合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运动的方式》这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对八字教学思想的运用。《运动的方式》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三课。本课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及特点进行研究。让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运动方式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并了解五种运动类型各自的特点,能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并按照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会分析描述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针对当前我市课改“自学、合作、解疑、演练”“八字”教学思想,我在教学中是这样体现的。首先,在课的导入上我由前两课的基础自然过渡到这一课(同学们,以你们为参照物,我是静止的;以我为参照物,你们是静止的。那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一方必须运动起来,从而引出课题)。其次是探究运动的方式,我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

学生自己探究,通过身体部位和身边物体的运动亲自体验做出多种运动方式,小组讨论这些运动方式的特点,归纳并汇报常见的五种运动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肯定会产生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不同的意见,但只要组内同学稍加讨论,就能解决小组成员产生的分歧,实现了个体疑问,小组解决。然后是画运动路线,并按运动路线将运动方式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类。这一过程,大多数学生会在画图的细节上产生争论,如箭头的方向、圆点的位置等,这时就需要发挥老师导的作用,实现了全班疑问,引导解决。在学生掌握了画运动路线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演练,自主完成书上32、33页的练习并进行汇报。在学生汇报33页相关知识的同时即可引出复合运动,即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最后,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日常生活中你发现了的物体的运动方式,这既可以是对复合运动的一种演练,也可以是整节课的拓展练习。我对小组的评价也面向了全体,只要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这节课都说了、做了且有收获,每组便可得三颗星。其实每个组的同学都做到了,当然每个组的同学都很高兴,这让每个学生都有了一种成就感。总之,整节课我就是进行了必要的导和引,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真正做到了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

第二篇: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2、能按运动的轨迹给运动分类

3、会分析复合运动包含的运动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的运动轨迹并分类 难点:分析一个运动物体的复合运动方式 教具准备:风车、摆、小车、乒乓球、易拉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

我们上节课知道了一切物体都是在运动中,即使一些物体咋看上去似乎不动,其实它们在一直在生长或运动。那么物体到底是如何进行运动的呢?这节课老师将会和你们一起来研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板书课题:运动的方式)

二、研究各种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

(一)观察分析

今天,老师带来了四种物体,它们分别是:小车、乒乓球、小球、摆。我们首先来看看一下小车是如何运动的。

1、小车的运动

(1)教师拖动下车在水平面上沿直线运动,让学生用手指随着小车一起运动.(重复演示)(2)这辆小车运动的轨迹(路线)是什么样的?(3)学生回答

(4)你能用线条加箭头的方式来表示小车的运动轨迹(5)学生画图。请一学生上台画图

2、风车的运动

(1)利用几何画板演示风车的运动(在风车的不动点和转动的叶片上各点一个红点帮助学生观察)

(2)学生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它的轨迹(3)学生画图。请一学生上台画图

3、乒乓球、摆的运动

(1)教师简单演示乒乓球、摆的运动,让学生利用手中的乒乓球和摆,自己尝试,体验

(2)学生探讨并分别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它们的运动轨迹,请两位学生上台分别画图

(二)分类

1、仔细观察上面四种运动轨迹的特点,将它们分成两类。

2、学生分类并说明理由

3、小结:按物体的运动轨迹可分成直接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类

三、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1、出示影像:火车行驶、橡皮筋、玩跷跷板、水轮转动、锯木头、转椅等(学生观察分析)

2、学生交流汇报,并指出哪些是直线运动,哪些是曲线运动?

3、小结: 火车行驶——直线运动

橡皮筋——往复运动 玩跷跷板——往复运动 水轮转动——转动 锯木头——往复运动 转椅——转动

四、分析复合运动的运动方式

1、出示易拉罐,提问:它是什么形状的?易拉罐的两个底面是什么?

2、演示:易拉罐在水平面上运动,学生仔细观察,并画出它的运动轨迹

3、几何画板演示。它包括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行

4、小结:有一些物体的运动包含了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就是复合运动。

5、(出示教材第34页插图)讨论:这些物体的运动包含了哪些运动方式。

6、学生交流,汇报

7、小结: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的运行都属于复合运动。

五、巩固,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了四种运动方式,分别让学生齐读出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回顾这节课的内容

2、播放视频,学生观看

板书设计 :

运动的方式

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往复运动

旋转运动

摆动

第三篇:四年级科学下册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反思 苏教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1.一切都在运动中

这个星期,在四年级上了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所谓物体的运动,是指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这另一个物体就叫做参照物。参照物这一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对于参照物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原因在于我们平时讲物体的运动时,并没有选择一个参照物,而无意识的以自己为参照物,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给本课讲解参照物设置了不小的障碍。

课本中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设置了两副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物体,让学生说出哪些物体在运动,为什么?学生也能很快的找出哪些物体正在运动,但一问“为什么说它在运动时?”学生就没有办法清楚的讲出原因,或者就直接说物体不在原来的位置了。学生不能将头脑中的判断标准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即使讲解了参照物的重要性,学生依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判断物体的运动,这样“参照物”这个概念出现与否就变成无关紧要的了。因此,在课前我就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了解当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时,总是会把这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做比较。慢慢归纳出参照物的概念。

但是,即使是这样,第二节课接着讲解参照物的选择时,学生依然不能清晰的找到参照物以及选择合适的参照物用于判断物体的运动。

课后,我又查找的一些相关的课例以及有关“参照物”的知识延伸。于是在后面一个班上课时,我将原本的两幅图同时出示,改为先出示一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是在运动的,在学生说出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同时请学生说出你为什么认为它是在运动的。由于只有一幅图,学生只能感受到物体在运动,但是要说清道理,并不容易,这个时候再出示第二幅图,让学生比较两幅图,再判断哪些物体在运动,说出理由。这一次,学生很容易说出自己的理由说是物体的位置发生的变化,此时,我接着问,物体的位置与谁比较发生了位置,从而很自然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学生理解也很容易,为下面选择不同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作辅垫。

另外,我发现在《科学》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概念教学,学习的难度比较大,根据一些资料显示,在进行这样的教学时,可以适当借助一些现代化工具,通过录像和课件演示的形式介绍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以后在教学中我会多加注意。

第四篇: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电》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导体与绝缘体》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很好地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自己生活问题的能力。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研究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并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和猫叔简单的实验现象。换而言之,本节课的大部分教学目标达到了。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即学习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第二部分:检测区分多钟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三部分:是教室里电气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第一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一、采用观察简单电路的连接,复习电流在电路中是如何流动的,随之提出“导线剪断,如何重新接亮小灯泡,为什么这么做”等问题,从中引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开了一个好头,也为构建适合学生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做好铺垫。

二、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研究活动,这一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果把教材中的检测方法直接呈现给学生,虽然学生会很快地学会且节省了许多的教学时间,但学生们没有亲自尝试一个科学严紧的检测计划的制定,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点印象不深,方法不明,学生们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也不可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小组的研讨,加之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拨,由“扶”到“放”,并通过示范、讨论、评价的形式落实。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考虑,使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制定探究计划,让学生经历了“预测——检测小灯泡是否会亮——检测一块橡皮是否通过电流能使小灯泡发光——重复检测——记录检测结果”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懂得科学研究的有序性,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书本上是要求检测20种物体,由于地域限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我减少数量至8种物体。为了使学生更规范地开展实验活动,我首先为学生准备了一张检测记录表以及安排了给予学生温馨小提示等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着重强调了预测一个,检测一个。我想如果不强调,会存在许多学生会凭借固有的经验,不加思索地一次性预测,并记录下来。而预测一个检测一个的好处在于学生会及时发现预测与检测结果不同的原因,从中发现问题。学生们在反思的过程中,甚至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有了一定的感知,有利于及时修正自己判断上的失误,学生会发现预测出错的次数越来越少,这是一个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发展过程。

四、拓展内容,即引导学生安全用电。这一部分设计的活动是针对第一部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生的讨论,对插头、老虎钳等物体分离导体和绝缘体与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作用,强化了学生们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明白了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形成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总之,通过本节课四部分的教学,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节课不足的是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因为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只有尽量让学生提问,尽量让学生观察,尽量让学生动手,尽量让学生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合作中探究,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做一个小开关》

《做一个小开关》这节课是《电》单元的第六课,学生逐步从连接简单的电路到较复杂的电路,随着电路的复杂,必然需要有一个更方便的控制电路的办法。前面几节课都是用断开连接或者拿掉电池的方式来控制小灯泡的亮与不亮,学生已经感到这些办法比较麻烦。基于这些原因,做一个能自如控制小灯泡亮与不亮的器具显得有必要。这一堂课,主要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开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极其平常的物品,学生也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和使用到,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密切。

这一节课内容,我感觉还是比较简单、内容相对也比较少的,由 “手电筒的结构”作为课堂的导入;观察“手电筒的开关”画出其控制小灯泡亮与不亮时的简单电路图,从而体验开关室如何控制小灯泡的;并引出开关的概念:开关可以连接或者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对于“做一个小开关”理论上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事实上,学生虽然经常接触,却很少有知道它的制作方法的,更没有学生关心过它的原理和运用。因此,我在这一环节进行了细化,首先让学生互相说说小开关的作用,根据小组的思路设计一个开关,将自己的思路用画图或者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根据自己的“设计图纸”做开关需要什么材料,怎么做,整个环节下来感觉效果要好多了,但是学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依然存在。所以,就让学生回家继续动手探究。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明白了要抓住关键,让学生动手,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把生活中平常的东西、学生不关心的事物转化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东西,并了解一些基本常识。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根据《不一样的电路连接》该课的教学任务,设计具有探究性的两个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

学生使用电路检测器推测出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情况,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根据检测记录推测接线盒里面的导线是怎样连接的。这样,观察、思考、探究三点成一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自己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探究有序

在对串并联电路分析比较的探究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了解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在连接方法上的本质不同。为防止学生漫无目的地讨论和探究,在学生展开讨论和探究活动时,我给予学生适时、适当地点拨,并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通过这样的课堂探究历程,学生不仅仅获得一定得科学知识,更重要是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对教材细致讲解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的连接特点,即对灯泡的亮灭从而引发对电压不同的探究比较。且根据教材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这两种电路电压和电流分配及灯泡亮暗的关系,从而得出电池越多,灯泡的亮度越大等结论。

第五篇: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电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本学期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也是这个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平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也经常会发生这种现象发生,学生们都经历过,但是对静电现象从未做过深入的探究。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活动一开始,我就引用了几个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对静电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物体间的摩擦起电等一系列的探究或的,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力的作用时会产生静电,进一步认识静电产生的原因和电流的形成。

我在教学中采取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飘起来了的演示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下,小心翼翼地进行实验以及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学生小组经过研讨知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相同电荷会互相排斥,不同电荷互相吸引。懂得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的道理。但是,我对学生实验能力过高地估计,没有了解他们的实际能力,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因此,备课时要多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点亮小灯泡》教学反思

1.通过小组探究获得几种电路连接方式。课堂以两人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学生很快便得出了两种连接方式:一种是利用导线把小灯泡的一个接点(金属外壳)和电池负极相连,小灯泡的顶端接点与电池正极连接。一种是把电池两极颠倒过来。还有一种方式:灯泡的金属外壳与电池正极接触,灯泡的顶端接点用导线与电池负极连接。而得出后一种方式的小组极少,三个班级只有四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思维的惯性使然,一般还是习惯于把灯泡立于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把灯泡横卧在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则属于“另类思维”。但不管怎样,学生的探究热情非常高涨,很多人也许是第一次亲手点亮小灯泡。课堂上我给足了他们时间,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初步感受了简单的电路。应该说,这是他们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2.本课的难点是掌握电流在电路里的流向。在认识小灯泡的时候,根据小灯泡的解剖图,学生很容易的就指出了电流从一个接点进入,通过灯丝从另一个接点流出。在组成简单电路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安装成功一个电路,就思考这个电路里电流的流向。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黑板上的示意图学生勉强能说出,但我清楚,能真正理解的学生并不多。这个知识点虽然不是本课的重点,不是一定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但如果这个知识学生理清了,那么对于以后学生组装较为复杂的电路,是有帮助的。课后我想,如果把各种方式的电路连接里的电流流向做成动画课件,那就非常形象直观了,也许这样对于学生的理解会大有帮助的。

《简单电路》教学反思

简单电路”是四年级下学期的一课,是了解电这一单元的第三课,从单元结构来看属于承上启下的一课,上好了既是对前面内容的延伸总结,又能启发学生对电路的兴趣,给后面课程的学习铺好路。完成本课教学后,我有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新授部分教学思路

1、认识部分电路元件

2、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

3、分析连接情况,说说电流是怎样“走动”的。

4、加入开关,重新连接一个完整的电路。

5、学习电器元件符号,学习画电路图。

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后,我立即发现大多学生不能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

2、认识了电流实验盒中的电池盒、小灯座后再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学生很快就能连接一个正确的、完整的电路。

三、反思

1、为什么学生有了电池盒、小灯座就能正确连接电路呢? 电池盒、小灯座都有现成的导线连接点,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将导线插到各个连接点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本没有开启智慧的思维。

2、为什么学生不易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 首先,学生很少接触未连接好的电子玩具,没有实践经验。其次,学生对灯泡的内部结构不清楚。最后就是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研究时间。

3、能否让学生先用电池盒和灯座进行实验呢? 我认为,虽然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思维中体验电路的意义。所以只要教师悉心指导,给予充分的时间,学生就能够摸索出其中的奥秘。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许多时候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由于科学学科有其开放性、活动性和生活化,比较重视学生的体验感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会说而不会做的矛盾现象。所以在课堂学习这个板块中加入课堂练习,使学生能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及时反馈,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改进,使活动和练习很好地结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在这节课的处理上,还存在一些耐人深思之处,这节课的设计虽然流程清晰,思维性比较连贯,但是缺乏科学课的生气,学生一直是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下进行实验探究,感觉科学课的气氛不够浓郁,科学探究讲求的是实效性,科学课的实效性怎么体现从哪些方面去体现,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电路出故障了》教学反思 《电路出故障了》是一个学生经历发现、推测、验证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开始四1班的课,是考虑让学生自己去连接一个故障电路,但是结果发现有的小组的电路是没有问题,这就让我在后面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后来想到,可以用让学生回忆一个简单电路的连接,教师演示的方法,让学生都看到一个连接没有问题的故障电路。可是后来通过教研员老师的指导发现,学生不动手连接,他们不能完全参与到“发现”这个过程。而且由于是做了演示实验,开始的时间用的比较少,导致后来的实验在时间上比较松,实验时间也比实验实际需要的时间长了一些,整个课堂的安排不是很紧凑。电路检测器的连接是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的。并且先让学生说一说电路检测器的使用方法,经过一个课件出示的问题:如果要检测一根导线有没有故障,我们该怎么做?让学生交流使用方法,学生在后面的检测中就没有出现使用方面的问题。

科学实验中注重的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要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这一点上,我做的还是不够的。课后听教研员老师的讲评,说到在实验中小组内不是每个学生都在参与,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方面还是存在问题的,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注意这方面的培养。《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很好地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并学会记录和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也就是说大部分教学目标都达到了。

本课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二部分: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环节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找到很好的切入点,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开了一个好头,也为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做好铺垫。

二、检测一块橡皮的研究活动,这一内容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果把教材中的检测方法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会很快学会且节省了许多教学时间,但学生们没有亲自尝试一个科学严紧的检测计划的制定,自然会印象不深,方法不明,学生们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也不可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小组的研讨,加之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拨,由“扶”到“放”,并通过示范、讨论、评价的形式落实。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考虑,使学生真正学会制定探究计划的方法,让学生经历“预测——检测灯泡是否会亮——检测一块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灯泡发光——重复检测——记录检测结果”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懂得科学研究的有序性,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这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

三、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在检测之前,为了使学生更规范地开展实验活动,我首先安排了提出实验要求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着重强调了预测一个检测一个。我想如果不这样强调,课上一部分学生很可能会把待检测的物体凭借他们固有的经验,不加思索地一次性预测,并记录下来。那么预测一个检测一个的好处在于学生会及时发现预测与检测结果不同的原因,从中发现问题。学生们在反思中,甚至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有了一定的感知,有利于及时修正自己判断上的失误。学生更会发现预测出错的次数越来越少,这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理性思维的过程。

四、拓展探究内容,引导安全用电。这部分设计的活动是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生的讨论,例证,懂得了导体和绝缘体各有什么作用?强化了学生们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明白了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形成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总之,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节课不足的是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因为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只有尽量让学生提问,尽量让学生观察,尽量让学生动手,尽量让学生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合作中探究,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做《做一个开关》教学反思

《做一个小开关》的教学已经结束,经过这四堂课总感觉有许多的缺陷在里头。这一内容我感觉还是比较简单教学的内容相对也比较少的,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教材中是根据“手电筒的结构”作为课堂的导入。然而在第一堂课中我也是按照这个步骤进行导入,可是有近三层的学生没怎么接触过手电筒,这个因素给整堂课带来了不利。于是第二堂课我从简单电路着手,让学生说说没有开关电路的缺陷,让学生体会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这样的导入感觉层次较低,学生容易接受。

整堂课我安排的重点是“设计一个小灯泡”,第一堂这个环节感觉很“乱”,学生说的比较多,可操作性的不多,多的是“盲目”地讨论,不合理。于是在第二堂课我在这一环节进行了细化,首先让学生互相说说小开关的作用,根据小组的思路设计一个开关,将自己的思路用画图或者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根据自己的“设计图纸”做开关需要什么材料,怎么做,整个环节下来感觉效果要好多了,但是学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依然存在,是不是这样的要求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过高了?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回家操作效果是不是更好?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的教学反思

科学课的教学重视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理解科学知识的真谛。在本节课我就充分体现了观察、探究、实验活动。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设计具有探究性的两个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

学生使用电路检测器推测出盒子内部的连接情况,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根据检测记录推测盒子里面的导线是怎样连接的。这样,观察、思考、探究三点成一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自己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十分愿意学。

二、探究有序有效

在对串并联电路分析比较的探究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了解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在连接方法上的本质不同。新课程要求指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为防止学生漫无目的的讨论和探究。当学生展开讨论和探究活动时。我走下小组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实验。适时、适当的点拨。在学会了科学的的检测方法的过程中,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学习有序有效。通过这样的课堂探究历程,学生不仅仅获得一定得科学知识,更重要是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材深度挖掘过度

由于两种电路连接不同的比较活动对于学生较难,所以我细致地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这两种电路电压和电流分配及灯泡亮暗的关系。导致了整个教学过程时间安排不合理,出现了超时现象。究其原因,是我在设计教学时将这部分的内容挖掘的过深。

四、教学气氛紧张,束缚学生的个性

由于学生与我有陌生感,不熟我的教学模式,所以学生显得比较拘谨,学习气氛在开始时有一些紧张,但我及时与学生交流,使用一些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缓解紧张的气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重建:

1、课前,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以减少不必要浪费的时间。

2、缩减教材的难度,只让学生了解串、并联电路的本质特点。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改用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的连接特点,即对灯泡的亮灭引发对电压不同的探究比较中便可。

3、提升自身的教学智慧,灵活应对出现的任何情况。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油菜花开了》教学反思

《油菜花开了》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第一课的内容,经过教学,我将我的教学呈现给老师们,欢迎提出您的见解。《油菜花开了》教学反思之一

本课是以油菜花为研究对象,初步认识以油菜花为例的花的构造,即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各部分的基本特点,如数量、颜色、气味等。由于油菜花没有找到,就用白菜花代替了,两者之间均属于十字花科的植物,因此具有异曲同工的特点,准备材料是:每人一把镊子,两人一个放大镜,四人一束白菜花的花序。学生动手解剖前进行了讨论:讨论一:使用镊子时解剖方法及要注意什么?讨论二:花的各部分怎么摆放?等必要的指导。在学生实际解剖过程中让人大跌眼镜,由于小花较小,大多数学生没有一一摆列出来,不是忽略了萼片,就是忽略了雄蕊,什么是萼片?萼片在哪里不知道,结果收获甚微。吸取教训:学生对花的各部分没有清晰的认识,花朵小,取放不易,学生缺乏耐心,粗枝大叶,花的各部分应固定放在与花的颜色区分明显的纸板上。教师教导学生不到位,如花的各部分名称需要在解剖前认识、放大镜什么时候出示给学生比较合适等方面需要改进的问题。于是,进行了第二课的教学。《油菜花开了》教学反思之二

借鉴了上一节课的指导不到位的问题,特别在指导上加强了一下:

1、认识油菜花的各部分名称;

2、学习解剖的方法:镊子解剖的方法、花的各部分摆放的方法。

3、解剖时要求从外向内依次解剖,并摆放在卡纸是(蓝色或红色卡纸)

通过学生实践动手,有一个组被花上面的蚜虫吸引,三个小组没有摆放好花的各部分,一个小组不小心把花弄坏了,有三到四个小组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做,但又有两个小组把雄蕊解剖时缺失。究其原因,学生解剖的花实际上是花序中的一朵小花,花小,花瓣易脱落,雄蕊的两长四短(称为四强雄蕊),学生基本没有观察到,花小对四年级学生比较难解剖。《油菜花开了》教学反思之三

借鉴了前两次教学不足,进行了改进,用材料控制学生观察兴趣,将认识花的各部分及花的变化提到上课15分钟进行。然后学生解剖的方法,继续强调从外向内解剖,结果学生大多数能够按照要求进行,对于花萼、花瓣、雌蕊的解剖比较好,用放大镜作为鼓励,学生均能准确找到花的各部分,但对于雄蕊的数量却仍然有误差,不是无意弃了,就是不小心找不到,而对于雄蕊的花丝,学生仍然忽略了,无学生观察到6个雄蕊即四长两短的状况。但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到:雄蕊有两部分,一个头部分,一个细丝部分,雌蕊的头有突出等方面的事实。

上《油菜花开了》一课时给老师们的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一张颜色与油菜花对比鲜明的卡纸;油菜花一个花序;每人一把镊子(最多两人一把);教师自己解剖的油菜花的样本(用透明胶带封住);放大镜。

2、学生动手解剖前,学生一定要明确解剖方法:从外向内一次解剖,镊子夹住花的基部,将花的各部分摆在卡纸上。

3、对于学生观察不到位的雄蕊,教师可用以解剖好的油菜花的样本进行认识油菜花雄蕊的指导,效果不错。

《各种各样的花》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对教学流程作了调整,在复习油菜花构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了解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两性花和单性花,雄花和雌花,然后引导学生开展对花的专题观察,这是对油菜花一种花的观察发展对多种花的观察。校园里有一些花开放了,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创造了自主探究的空间,但自主不是放任,观察是一项有目的、有指向的活动,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常常会注意那些不该注意的东西,为了提高观察的实效,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怎样记录都在观察前让学生充分讨论,在小组内作好分工。我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例子,然后制订小组观察和研究重点的计划,同时下发了对某种花的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记录表上的内容,为有目的的观察作好思想准备。因为这是一次对生命世界的探究,所以我还着重提示:要珍惜植物的生命,不要去伤害美丽的花朵;要注意安全,不要去校园的池塘边。由于具体指导到位,学生增强了小组内各成员的合作,观察也更有目的,通过交流,学生进一步明白植物世界的多样性。《花、果实和种子》教学反思

“花、果实和种子” 是科学四上《新的生命》单元的第三个课题。

这是一个继观察各种各样的花的教学活动后开展的又一个专题观察活动。在观察方法上,除了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借助工具——放大镜、显微镜、镊子等观察外,还提示孩子们可以通过实验帮助我们观察。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根据雄蕊和雌蕊可能具有的功能,观察雄蕊花药里的花粉是否容易抖落,雌蕊的柱头是否有粘性等等。然后再根据观察到的事实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也是培养孩子们推理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如果在观察活动中补充一个模拟实验:将“花粉”分别飘落在有粘性和没有粘性的“柱头”上。比较二者结果,将更有利于孩子们自己分析雄蕊和雌蕊的功能。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本课内容的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通过提出问题、调查访问和网上搜集、交流、验证、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过程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体味科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由于教学环境的限制,找不到明显有雄蕊和雌蕊的花,在课堂上我只能用课件来取代,也获得了应有的效果,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也没有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细心观察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我在今后应多给学生准备充分的科学材料,让学生能在他们应有的环境中成长。

《把种子撒播到远处》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开花之后会是结果,结果之后会有种子,那么如何把种子散播出去呢?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很快说出风传播蒲公英,教师抓住机会绘画蒲公英的形状,让学生说出蒲公英的形状象什么?学生能很轻松说出像降落伞,从而得出长得像蒲公英这样的植物都会用风来传播种子,引导学生明白植物种子的形状决定了它的散播方式;学生还知道动物传播苍耳,教师也绘出苍耳的形状,苍耳的形状特点是它的外壳包围着一圈倒刺,所以才会粘在动物的皮毛上,因为苍耳种子的这种形状,也是它散播种子的方式;学生还能说出水传播椰子,只知道椰子长在海边,所以会用水来传播,但是学生不知道椰子的外壳可以防水,在水中不会腐烂,同是它在水中也会浮起来,随波飘流,一旦遇到适合的生存的地方,它就会发芽生长,所以它才会用水散播种子,举例说明像桃子、苹果在水中会腐败,沉入水底,所以不可以用水来散播种子。最让学生难于回答的是自体散播,学生只会说太阳一晒就会裂开,但是不知如何来叙述,教师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明白自体散播。最让学生激动的就是《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视频,那里许多的植物散播方式让学生激动不已。特别是喷瓜的喷射种子方式真是让人惊叹不已。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在学习《种子的萌发》这节课前,学生已熟悉了一些植物的种子,并知道了种子传播的方式,但对于植物种子的基本结构还是不甚明了。本课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的内部构造”。在课前,我就在实验室浸泡了一些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上课时采取小组分组实验的方式,按照解剖、观察、讨论交流来研究,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课堂上学习气氛还是比较宽松,学生参与度也高。

学生通过解剖蚕豆种子知道种子的内部结构,种子由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等部分组成,通过猜测、阅读教材,了解了蚕豆种子胚根可以长成植物的根,胚芽是长成植物的茎和叶。对于子叶的在种子萌发中所起的作用,让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和猜想,这是一项持续观察的科学活动,我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发现子叶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耐心、较长时间的观察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因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可能只是一两次简单的观察,观察也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要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必须付出艰苦的、单调的、重复的工作,而这一切,必须渗透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所以在课后,我要求学生继续做实验(种种子),观察子叶在种子萌发中所起的作用。不知后事如何?

在教学“浸泡种子”的环节:课文要求“各取10粒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分别放到盛有200毫升水的烧杯里,浸泡1-2天,观察变化,测量一下,种子吸收了多少水”。我包办代替了“浸泡种子”活动,一是油菜籽太小,10粒油菜能吸多少水呢,况且放在盛有200毫升水的烧杯里,就是在50毫升的量筒也难正确测出吸水量,获取数据的难度系数大;二是学生家里即使有蚕豆、油菜、黄豆种子,但家里、学校里有刻度的容器少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所以我就为学生浸泡了50颗黄豆,20颗蚕豆,上百颗油菜籽。包办代替了,上课只简单讨论怎样获取数据。不知这样的做法是否可取。

《动物的卵》教学反思

春天不只是植物的,春天也属于动物。由植物的繁衍联系到动物的繁殖,由植物的种子联系到动物的卵,这也是对动物新生命研究的引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对动物卵的研究,让学生注意到植物和动物的繁殖有相似之处。引导学生从较大范围的一般观察到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深入观察,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观察了不同动物卵的图片,知道动物的卵大多是圆形的或椭圆形的,但它们的大小不同,颜色不同,数量不同,有的卵上还有花纹,这些卵所产的地方不同,有的在树上、有的在叶子上、有的在水里、还有的在泥土里,从中体会到动物的卵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动物的卵有好多不同的地方,那么同一种动物的卵又是怎样的呢?教师出示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等鸟类产的卵。要求他们继续观察,找出同一类动物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于有了前面的观察经验,他们很快就知道它们都是椭圆形的,但大小、轻重差异很大,有的壳上有花纹,颜色也不同。不同动物的卵是不相同的,即使同一类动物的卵也是不一样的,学生也明确了动物世界的多样性。教学的重点引入了让学生对鸡蛋的观察和探究。学生用眼睛、放大镜看,用手摸、捏,从外部认识了鸡蛋的形状和特点。学生必须十分清楚的了解鸡蛋的内部结构,才能更好的与植物种子进行比较。我让学生把鸡蛋打在盘中,他们分清了透明的、粘粘的这部分是蛋清;中间黄色的叫蛋黄。学生仔细观察蛋黄后,发现蛋黄上有一个小白点,教师告诉他们这个小白点就是胚盘,是鸡胚胎发育的部位,是鸡的小生命所在。接着学生观察切开的熟鸡蛋,与生鸡蛋比较,熟鸡蛋的各部分分别是生鸡蛋的哪一部分。学生观察后议论纷纷,认为蛋白就是蛋清,蛋清烧熟以后就是蛋白,黄色的部分就是蛋黄。有的学生还发现鸡蛋大的一头有空隙,有的学生从课外书上了解到这大的一头是气室,能为胚胎发育提供空气。学生对鸡蛋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教师随即让他们推测一下,鸡蛋的各部分相当于植物种子的哪个部分,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我觉得蛋白、蛋黄相当于子叶”,“我认为胚盘相当于种子的胚”,“我觉得蛋壳相当于种皮”。那么鸡蛋的各部分对胚胎发育又有什么作用呢,此时,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蛋壳可以保护胚胎”,“蛋黄可以为胚胎发育提供养料”,“胚可以发育成小鸡”,“气室能为胚胎发育提供空气”,“蛋白大概也是养料吧”,“我认为蛋白还可以提供水分”。通过深入的观察与探究,学生明白了动物和植物相关联的地方,而生命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它将会给学生带来研究的乐趣。

《动物的繁殖活动》教学反思 《动物的繁殖活动》是新的生命最后一课,本科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繁殖的主要方式。繁殖是动物的基本特征。通过资料获取和整理动物的不同的繁殖活动的信息。感受到动物新生命诞生的不易与繁殖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孩子的天真与善良。有的孩子会问,“老师,我们是怎么来的?”有的孩子会回答“我妈妈说我是在大街上检的。”这是我们的老师要及时地纠正“你相信么?”孩子会及时地回答:“不信。”这时我会及时地抓住机会说“为什么?”孩子回答“我小姨,刚生了一个小弟弟,我想我们也是妈妈生的。”“我看到我妈妈的肚子上有一道伤疤,妈妈说那时生我是留下的。”“我们学校的*老师怀孕了,里面有小宝宝”……这时老师要保证科学的科学性,敢于让学生了解真相。可能有很多的家长都会对孩子这样说:你是在大街上检的;你是在沙土地里抱来的……把真正的事实掩埋了,以为孩子大了自然会明白的,但是我们失去了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如果我们大方的说出来,孩子可能会更能体会做父母的辛苦。

第三单元:食物

《一天的食物》教学反思

《一天的食物》是小学科学四下《食物》单元的起始课,主要由“记录一天的食物”与“给食物分类”两个主要活动构成。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记录统计一天的食物,体会食物的多样性,发现一天的食物的简单规律,并学会用多种科学的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作为起始课,本课更希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活动,激发对后续探究的兴趣,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尝试比较严肃的探究,磨灭学生的兴趣。

执教本节课后,我自问:这节科学课,到底要让学生在哪些方面获得发展?我认真回想整个教学过程,仔细分析每一个教学细节,经过反思,我终于明白这节科学课的失败之处在于:没有在教学目标上落实课堂的实效性。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支配者,教师只是一个促进者、参与者。教师要把握好尺度,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放之任之。课堂的实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师的教学只流于形式,而不关注教学的实际效果,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科学。学生不仅要学会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且要学懂科学,形成科学价值观,懂得和欣赏科学的本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食物中的营养》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入手,组织了系列探究活动。整个教学活动通过“相关资料”、“实验验证”、“看标签”来了解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教学重点: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教学难点: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学生通过先预测一些食物可能含有哪种丰富的营养,再通过相关资料证实; 2.实验验证:

实验一,脂肪的辨别方法 实验二,淀粉的辨别方法

首先揭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根据提示掌握实验的基本要领,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认真完成实验,填写实验单。

3.看标签。了解食物标签,得到该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得到一定的信息。

这节课以常态课教学为目的,力求简单、真实与高效。在科学课教学中,常态课的有效性表现在:“情、趣”的激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拥有愉悦的心境,在轻松、愉快人的氛围中得到所学的知识。

《营养要均衡》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简单,也很少。把以我设计了足够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气氛较好,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且学生对学生的内容较感兴趣,在课堂中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学生各抒己见,而且课堂上注意给学生充分的鼓励与肯定。教学效果不错。怎样搭配膳食才能获取均衡的营养呢?课本给我们呈现了一幅膳食宝塔图,读懂这幅图的含义,是学生活动的基础。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先让孩子们通过看书阅读理解图义,让学生自由发挥想像力,最后小结,帮助学生建立均衡营养的认识。由于宝塔中营养搭配是一天中食物营养标准,具体到各餐中该怎样搭配呢?在搭配膳食营养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一天中食物搭配与均衡膳食宝塔进行整体比较,关注每一餐是否也注意到各种营养均衡了。比如:早餐很多同学是面包、牛奶,或者包子,通过比较反思,发现营养不均衡,缺少维生素,应补充蔬菜或水果。通过阅读讨论膳食原则,同学们对均衡膳食有了一个新的理解,我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学习活动,改变自己不好的饮食习惯,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不足之处:准备仍不充分,没有准备好营养宝塔直观图,对学生的基础了解不充分,另外,“学生喜欢什么食物”,是一个很好的设想,但是没有让学生充分发言,这里可以让学生多发言,教师的评介不能有倾向,让学生真实地回答,第一个学生回答:“喜欢吃西瓜,因为味道好”,这是学生内心的想法,正是课堂上所提倡的,而后面一个学生从营养角度去考虑,符合本课的主题,但未免有些不真实,要给学生一些选择的空间。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反思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食物单元)的第4课。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本课在教材中起主导地位,通过研究“吃”的问题,引领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从每天经历的活动出发,展开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关注身边的科学,不断深入到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经历科学活动,提高科学素养。在处理本课的教材时,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一、观察土豆,这个环节我的设计意图:

1.让学生在已有的辨别方式之上掌握新的辨别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

2.通过交流汇报,使学生总结出生熟马铃薯在颜色,味道,气味等方面的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二、在煮鸡肉实验这个环节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举例说说将鸡肉粒变熟的方法,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并为其的实验做好铺设。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鸡肉变化过程中的状态,能对鸡肉变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进行描述。使学生认识到鸡肉由生变熟过程中存在渐变的过程。

本课总结部分我是借此回顾之前总结的食物在由生变熟过程中颜色,气味,味道等会发生变化。并且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新的变化方面——形态或样子。提升学生对食物由生变熟过程中几个变化方面的认识。《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

首先,我利用了课件显示发霉的面包激发孩子的兴趣。通过观察,孩子们自然而然会有一个个的疑问:面包上怎么会有霉菌?霉菌是怎么样的?霉菌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的观察活动就是围绕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展开的。怎样才可以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呢?根据学生已有经验他们会提出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这是有目的的研究,是借助工具进行的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对细微部分进行观察的能力。而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将霉菌的特点记录下来,也是有目的的。科学地记录观察结果是这里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方法比知识重要。在学生研究完霉菌之后,我要求学生一定将双手洗净。其实这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观察完面包上的霉菌后,学生自然会想了解:霉菌的生长与什么因素有关。这就需要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展开讨论。这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需要孩子们对霉菌的生长条件作出假设或猜想,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由于实验操作无法在课堂内进行,所以实验设计是这课活动的重点。学生设计实验,能使他们的研究热情高长,增加学生研究的兴趣。同时,也不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学习的依赖性。引领学生们每天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是一个重要的后续活动。所以我会在课后督促和激励学生,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坚持每天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并引导他们分析和整理自己的记录。

结束后,我马上进行了反思,我觉得,科学教师的角色我还没有扮演好。在整堂课上我只扮演了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合作观察发霉的面包、组织学生将观察到的霉菌画在黑板上、组织学生对霉菌的生长条件作出假设或猜想,并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然而另一个引导者角色却根本没有体现出来。特别是在学生汇报小组设计的实验的时候,学生设计了很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我只想到了让他们汇报出来注重了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当学让提到用两个面包同时做实验,这时教师就应及时的提出对比实验并复习其特点,而我却是一句话代过;教师的语言导入不好,行体手段较差。不过,整个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的自主性体现的较好,而且课堂上教师对各小组的评价较为及时。《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教学反思

《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一课,是以学生的观察比较活动为主线进行的。在教学活动中以观察—比较—归纳—综合为重点。

从新鲜的鱼干与腐着洗衣粉放在败的小鱼之间的观察比较活动入手,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观察。

本节课我注重对学生的探究问题的方法的培养。由于对腐着洗衣粉放在败物品的观察是学生从来没有接触的。因此,在观察腐着洗衣粉放在败的小鱼的活动前,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呢?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观察?”虽然学生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但这都是学生在思考后所得出来的,都经历了一个想的过程,对此我进行适当的鼓励。在教学中,我力求把学习探究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食物,但是变质的食物吃后对身体是有害的,对于这一点学生可能意识不到。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课件,增强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积极性。课件的演示,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很多问题,同时也会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此时我将问题引到本课上来:如何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在教学中使学生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产生推测——对自己的推测进行验证(观察、比较、探究)——分析得出结论——将所得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教学反思

本课是《食物》单元的最后一节课,是一堂实践性很强的课,因为每个人都会去买食物,所以我设计的活动尽量贴近实际生活,用实物作为观察研究对象。首先请同学吃零食在课堂上还原学生自己吃东西时的情况,此环节既活跃了课堂,又让学生明白自已在日常生活中饮食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将注意力自然地落到了观察食物包装上信息上来。

然后,通过小组观察最大限度地获取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并加以整理,使学生了解食物包装上的众多信息。通过鉴定团活动的设计让学生明确“三无”食品的危害并通过“你想对喜欢购买„三无‟食品的同学说些什么?”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教育。本堂还重点对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进行重点观察和讨论。食物的保质期是一个变量,它会随着许多因素而改变还定的日期,食品的加工方式,包装方式,保存方式,添加不同的添加剂等都会决定食品保质期的长短。本课的重点就是了解食品保质期长短的不同原因,并在日后的生活中能正确购买、保存食品。为便于观察我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研究。在比较影响保质期长短因素时分别为学生提供了袋装光明纯牛奶、盒装光明纯牛奶、盒装光明纯鲜牛奶和光明奶粉,通过对比观察及举例说明,学生很快就能找到上述的几种原因。在谈到添加剂的问题时则以南酸枣糕为例进行分析,并简单介绍防腐剂对我们的影响。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反思

1、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准备充分。课前我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岩石摆放在 实验台和教室的讲台上,使学生一走进教室就好像置身于一个岩石展览馆,我还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海边、河边、山上、路边岩石的照片,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为每一组学生准备了一个水槽、一块摸布、一个展示岩石的方盘、一张报纸(铺在实验桌上,把岩石摆在上面避免把实验桌弄脏)、一张白纸(用来做观察记录,记录观察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发现还有什么疑问)、一个放大镜。这样教学具准备充分,有利于学生观察探究。

2、不仅注重观察方法的指导,而且注意指导学生做到观察有序。在第一次上《各

种各样的岩石》时,由于我没有强调观察要有顺序,所以学生讨论提出观察方法(用眼看岩石上的颜色、花纹、形状、大小、有没有气孔,用手摸岩石表面是光滑还是粗糙、掂一掂岩石的轻重,用鼻子闻一闻两块岩石敲打或磨擦前后的气味儿、潮湿时干燥时两块岩石敲打或磨擦的气味儿有什么不同,用耳朵听一听敲打岩石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把岩石砸开或在地上摔开看看岩石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和猜测可能观测到的现象后,便开始分组实验。大部分学生一开始就把岩石放到水槽里观察,还有的用两块岩石敲打闻气味,总之怎样做的都有。造成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时说不清说不全,分析不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实验现象。第二次上《各种各样的岩石》时,在学生说完观察方法后补充了一问“你打算按什么顺序观察?为什么要按这个顺序?”这样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观察目的、认识到观察顺序的重要性,然后再按预定的顺序观察、汇报。这样在分组交流观察记录时比第一次上《各种各样的岩石》时,不仅节省了观察时间而且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时说得有条理且说得全面准确。

3、把握时机适时引导,利用对比观察突出不同岩石的不同特征。我在巡视时发

现学生用两块岩石相互碰撞,其中一块被砸成两瓣,这时我对学生说“正好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在学生汇报鱼化石特征时,我拿出一块鹅卵石让学生对比观察,学生通过对比发现鱼化石是一层一层的且很薄容易碎,鹅卵石卵圆形坚硬不分层质地细密有的颜色单一有的上面有花纹。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反思

围绕以“突出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过程,关注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概念”的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当遇到各种不同的岩石时,应该如何观察,如何从已有的经验出发,用科学的方法有序观察,关注岩石的本质特征,能够从观察中获得信息,将信息根据需要进行综合与概括,进行准确的描述。能像科学家一样经历一个科学的观察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又能自我构建“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的科学概念。

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一堂课要观察、记录、描述六种岩石,并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是有极大难度的。如果在观察前没做有效指导,学生在观察时会无目的无头绪的,最终探究不出什么结果。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要在学生观察方法、观察内容方面做精心的指导。适当修改了实验表格设计,降低了难度:化解了观察的具体项目,主体采用了打勾的方式,去掉了因为材料关系听声音不明显的一栏,整合了岩石颜色和颗粒颜色,突出颗粒研究。

《岩石的组成》教学反思

在本节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1、过高地相信了学生的自控能力,小组观察讨论时间过长。学生在拿到实验材料后,在按老师的要求进行观察后,并没有及时地填写实验报告单,而是继续在观察着实验材料,课堂时间被流失了。

2、对文中第二部的内容“常见的矿物”讲少了,对教材的挖掘不深不精。教学中,学生虽说道了些对矿物的了解,但我在引导时少了,没有做好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3、总结、拓展不及时。在对文中一二部分的教学后,由于已下课,总结没有及时更上,拓展少了。《观察、描述矿物(一)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从“颜色”“硬度”两方面观察、描述矿物。在引导观察描述硬度的过程中,我通过指甲、铜钥匙和小起子(原定小刀,为安全起见改为起子)对矿物进行刻划,来通过比较矿物的硬度。在第一课的教学中,发现有的小组的记录表上“铝土矿、云母、石英、黄铜矿”四种矿物都是打了勾,有的在黄铜矿选项中用铜钥匙刻划也打了勾。询问学生,他们都信誓旦旦地说确实有痕迹。难道真有意外?我让这些小组学生再一次操作给我看。经过这么一看,我才明白其中的原因。原来,学生在用指甲在四种矿物上刻划时,在铝土矿和云母上都留下了清晰的痕迹,然而在石英和黄铜矿上可刻划时,留下的却是指甲的痕迹(或者说是条痕)。而学生却把这当成了刻划的痕迹。根据这个发现,我适时调整教学,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刚讲过的条痕,结合指甲在黄铜矿上留下的痕迹,进一步理解了条痕和刻划划痕的区别,同时教育学生在实验操作时要仔细观察。后来的两个班,在教学中我都加入了这一内容。应该说,这是一个意外收获。利用这个实例既解除了学生的认识误区,又利用现成的例子对条痕进行了进一步的认识,真是一举两得。

《岩石、矿物和我们》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他们在课前收集的有关矿石和岩石用途的调查统计表,接着我组织同学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交流时我在黑板上张贴一张大表记录学生的发言,表格的形式与教科书一样,只不过行数要多一些,在学生的发言的过程中有不够清楚或错误的地方,我进行了适当的提问与插话,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岩石和矿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很广,人类的生存离一开岩石和矿产资源。从而很自然的引出岩石和矿物的保护和利用。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问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岩石和矿物的作用很广,那么人们从哪里得到岩石和矿产呢?为什么说矿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呢?然后引导学生分组汇报,学生由于对岩石和矿产的形成不很了解,不能很好的回答,我给予了必要的补充,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树立保护合理利用岩石的意识。

下载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科学下册 小车的运动 1教学反思 苏教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4.小车的运动小学科学课每课都是由几个探究活动所组成,而几乎所有的活动都需要做实验,如果不做实验,根本无法得出结论,因为......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了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小车的运动》。在经历了“准备——上课——评课——反思”的整个过程之后,感到颇有收获,下面我......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五篇范文)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主要围绕“运动与变化”这组统一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学知识及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本册围绕“变化”这一概念统......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的教学反思 黄清玲 我总体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落实到位,学生参与较积极,教学互动较好,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力与运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力与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总起,旨在让学生亲身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

    《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反思

    1、学习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我努力设置、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课前我搜集、准备很多与物体运动方式有关的图片及视频资料,让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玩具,......

    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快慢》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快慢》教案 执教人:李兰豹教学目标 1、会测量走路的速度,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会使用秒表。 2、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可用通过一定......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 今天上了《怎样加快溶解》的这一课。上课后,我想如果这节课在布置材料再详细一些,实验安排再细致一些会更好。主要有下面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