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了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小车的运动》。在经历了“准备——上课——评课——反思”的整个过程之后,感到颇有收获,下面我就从上课的体会与反思入手,谈谈我的个人收获。
一、体会和反思。
首先是选课的问题。我选择《小车的运动》一课,原因如下:
(一)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些科学素养;
(二)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三)四年级的学生情绪易于调动,上课气氛活跃;
(四)《小车的运动》一课为实验课,教学目标明确,易出结论。其次是确定上课环节。原想着《小车的运动》一课已经多次有人上过,若能在教法上推陈出新,另辟蹊径,则能显山露水、大气有成。可理想和现实总是有着太大的距离,在两次试讲之后,我终于放弃了让学生在路面、载重、拉力,甚至车轮等因素全面探究的设想。讲课过程中总感觉英雄气短、左支右绌,毎个问题都讲不明白,每个实验也难讲透。眼看着几天的时间已经悄然而逝,我一改最初的设想,调整课的设计,从目标入手,扎扎实实地走每一步。本课的重点是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探究。是在建立假设后,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收集证据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一节课。其中,还特别强调了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变量,开展对比实验,从而达到收集证据的目的。明确了目标,就如同船只行驶在黑暗的夜里,突然寻到了灯塔,使我有了前进的方向。多个实验难讲明白,我就突破一个实验!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拉力和载重的问题是学生最易进行的自主探究的因素。应该选择哪个因素为突破口,才能使整节课显得自然流畅呢?从导入开始,先是比较车速的快慢,从而引入动力这个因素,其次替换拉力的概念,提出研究的问题“拉力怎样影响车的运动快慢”,接着进行假设,再进行实验设计及验证,最后得出结论。重难点解决了,一个实验讲透了,再设计其它实验,也变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二、收获。
1、教师的规范的进行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
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做实验,不知道实验演示了什么规律,更谈不上自己去发现与探讨规律了。对老师而言,这样的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在磨课过程中,起先我认为实验很简单,只是让学生说了说实验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自由实验,过程中才发现问题重重,学生不会填实验报告单,秒表不会用,不懂实验流程,合作不默契,致使浪费了很多时间,收获还很小。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第一次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比较盲目,再加上平时实验机会少,对于实验器材很好奇,玩的意识大于探究。于是,在讲课时,我先进行师生配合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确目标,了解方法,这样,学
生在小组实验时目的性明确,思路清晰,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从而轻松地掌握这节的内容。
2、科学教师语言要准确、简洁、严谨。
准确: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作为科学课堂的组织者,教师的语言首先必须是准确的。在本课教学中,为突出实验的严谨性,要求每个实验要反复做,最少三次,求平均数,但时间的平均数怎么求呢?我反复查资料、推敲,毫秒和秒的进率,如何计算平均数,力求给学生一个准确的知识。
简洁:教师的语言还要简洁,不拖泥带水,不重复罗嗦。科学课不需要华丽的词语,优美的语句,精练是本学科教师的语言特点。在课的引入部分,简洁,干脆,几句话就进入新课的探究活动,是最有实效的课。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要尽快地让学生进入研究状态。
严谨:科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还要严谨,我们的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发现,完善自己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猜测和推测。在没有实验或足够的证据证明以前,这些只是猜测和推测,我们描述时,一定要讲究语言的严谨,用上“我们猜测,我们推测,可能„„”通过本课的实验探究,学生得出:拉力大,小车运动快;拉力小,小车运动慢。教师必须强调: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体现实验的严谨性。
小学四年级(下)科学《小车的运动》教案及反思
宜兴市徐舍实验小学 谢朝霞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平面上的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科学知识:
1、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于什么有关;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准备:
小车、用来大斜坡的硬纸板、软尺、木块。(每组一套)
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片断,谈话导入
1、欣赏一段运动中的汽车片断
2、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汽车行驶在马路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时而快,时而慢,在他们身上好象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秘密,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些它们的小秘密?
3、揭示课题:小车的运动
(二)引出问题,提出假设
1、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2、过渡:怎样是一辆小车跑得快些?
3、引出问题: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会与什么有关呢?
4、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的场景
5、猜测与坡度会有怎样的关系?
6、提出假设: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的距离越远。
(三)设计计划,实验验证
1、我们的假设究竟成立不成立?需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小组讨论:
(1)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3)你们小组准备怎样进行实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的计划?
2、小组汇报,教师综合意见,分配实验任务
3、开始实验、汇报结果、及时点评
4、再次欣赏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的场景
5、小结结论:通过同学们的实验验证,我们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明我们刚才提出的假设是成立的。我觉得同学们在实验中都非常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
(四)运用方法,自主实验(结合多媒体音乐欣赏)
1、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的距离我们已经知道与坡度有关以外,还可以研究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条件讨论你们小组的实验计划。
2、汇报计划、领取材料进行实验
(五)总结方法,提出希望
同学们,科学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研究小车运动过程中,我们是怎样来进行整个实验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研究科学要有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创造能力,让我们学会科学地想事情,科学地去做事情。同学们祖国的明天将属于你们!反思: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多媒体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科学教学中利用这种辅助手段,能促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形象化,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多媒体能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融视、听、说于一体,把声、形、色、动态和静态安排在不同的界面上并进行组合流通。这些形式多样的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师所创设的学习境界中,在其头脑中形成“为什么?”“究竟是为什么?”的疑问,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探究的欲望激发了。实现了学生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转换,引导他们在下一过程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在这堂课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课前做好的教学课件:结合音乐欣赏一段运动中的汽车片断多媒体使图文、声像并茂,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高质量的教学课件精雕画面细琢声音,在很好地表现教学内容的同时,使人赏心悦目。
2、解放学生手、脑、口,重视实践性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和结论,决不是科学教育。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在“做中学”,掌握研究科学的方法、步骤。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得出科学结论,完全体现了科学知识在课堂上的再现,解放了学生的头脑、手、口,重视了学生的实践性的培养。
3、让学生主动去参与,重视自主性
本课按照“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对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进行研究。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教师在示范、引导下解决第一个实验“研究与坡度有关”之后,让学生运用方法,自主实验,选择另一个变量进行研究,体现了教会学生研究科学的方法,并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4、给予学生合作交流思考的机会,重视启发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本课给了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和动口的时间,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学生的思考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本节课在控制变量、作变量观察实验上,学生还是第一次,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示范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只有方法指导到位,放开手让学生自己研究才有保证。
《小车的运动》说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车的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是学生对小车在平面上运动展开的具体探究活动。教学中以学生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激发兴趣——假设分析——实验验证——归纳概括――拓展提升”的认知程序,对小车的运动过程产生问题:“怎样使小车运动起来?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围绕这些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说教法
小车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许多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早就玩过小车。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提问“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小车运动吗?”拉开活动的序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与兴趣,从而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明确探究的目标。针对实验现象,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多种猜测,可能有的假设是正确的,有的假设是错误的,尊重学生的猜测。引导学生分组探究任务,这样既保证了每组都有自己的实验设计,而且每个假设都有小组来进行探究。通过交流、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探究与拉力的大小有关时,只能改变拉力的大小,而不能改变其它任何因素,研究其它因素与小车运动快慢的问题时,依此类推。此时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设计科学的实验。本实验的难点有:确定起点和终点(即一定的路程)、控制变量、重复验证、分工合作,将科学探究的权利交给学生,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中形成科学的实验能力。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并让自己成为组内的一员,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之后,让学生交流汇报是不可少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代表所在小组进行汇报。在交流中就自己小组的研究过程、结论等进行相关的阐述,提高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概括和表达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尊重实验中的有关数据。
三、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学生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利用器材做拉力大小与影响小车快慢的探究实验;
2.引导学生认识到合作探究的意义,会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
支持证据;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教学重点: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教学难点:根据假设设计实验。
教具准备:分组实验记录单、小车、绳子、垫圈若干、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教学安排为: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玩过哪些小车?怎样玩的?有哪些发现?
2.动手玩一玩准备的小车,想办法让小车运动。
(二)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
(三)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各自的实验记录单,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进行指导。
(四)自由活动
设计搭不同坡度的实验让小车跑的又快又远,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推力或拉力。
(五)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
整堂课的设计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从“我学会”变成“我会学”。
《小车的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积极寻找证据,解释假设;能利用器材作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2.引导学生认识到合作探究的意义,会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二、教学重点: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三、教学难点:根据假设设计实验。
四、教学前教具准备:
分组实验记录单、小车、绳子、垫圈若干、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境导入
1.(出示小车)小车在桌子上的状态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学生回答。
2.你有什么办法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吗?
学生回答各种办法。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小车的运动
(二)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
1.学生在讲台上分别展示各种使小车运动起来的办法。2.板书:推、拉、吹、扇、搭斜面。
3.思考:为什么用这些办法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呢?
4.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并板书:推或拉能产生力,推力和拉力都会使物体运动来,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
(三)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1.学生猜测提出假设。
2.教师讲解实验需要的材料,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3.小组合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小车的运动快慢与力的大小有关,推力或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就越快,推力或拉力越小,小车运动就越慢。
(四)自由活动
1.设计搭不同坡度的实验让小车跑的又快又远。
2.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推力或拉力?
3.学生回顾生活中的开门、关门、开灯、拉车、推车等现象。
(五)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教师评价
《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我通过对本课教材多次的研读和上课后,感触较深。
一、激发学生兴趣 注重教师引导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失去兴趣的学习是没有生机的。为此《小车的运动》的设计在导入部分,首先让学生观察桌子上的小车是静止还是运动的状态,然后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使小车运动起来?”引导学生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在力的作用下使小车运动起来的原理。学生对探究产生兴趣后,教师应该要保护和利用学生的探究欲望。教材中把“挂几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与“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研究,但在试教中,我发现学生在安装小车时就已经在研究小车的运动了,学生既然感兴趣,我就顺水推舟把“挂几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与安装小车同时进行。这样做既能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分解“拉力与小车运动”的实验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恰当的、正确的引导作用仍然很重要,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让学生明白小车的安装注意点时,我问“要让小车开得又快又直,你有什么决窍?”学生虽然知道绳子的长短与小车的运动距离有关,但是对绳子太长了也不行却缺少一些感性的认识,于是我就演示给学生看,通过演示实验学生马上明白了怎样做这个分组实验了。
二、课堂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 注重小组合作
通过《我们的小车》一课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不仅单纯是形式上、时间上的分配和简单的教学方式的变化,最根本的应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如果在课堂上把时间更多地给了学生,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更多了。这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但这并不能说明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了,而应更多地关注教学中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学生是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是否主动参与了课堂的活动,是否把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关系处理得恰当。我认为应以学生的思维作主体,教师要换位思考,关心学生想些什么,可能会有哪些问题,同时考虑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思考什么,获取什么,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而不是简单地凭经验来安排各环节学生去做些什么。在学生制定实验计划时,要求学生分工明确,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计划,定出本小组实验的步骤;然后分组汇报,这里老师不用去评价其中的不足地方(如垫圈该怎样挂、如何分工等等),而是组织学生相互倾听,引导他们置疑和补充,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在实验后的归纳总结汇报时,要求大家认真倾听,相互置疑补充,因为学生在表达时,往往是语言不规范、抓不住要点,对自己的发现和结论是心里明白,但说不清楚,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这时教师尊重学生的看法,并将他们结论中的要点板书出来,最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研究发现归纳完善。最后孩子们轻松地得出了结论:拉力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地越快。
总之,我认为上好一堂科学课,除了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外,更应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解决了问题,是我们小学科学课要追求的本质。课堂时间是短暂的,课堂上我们不能只是追求一种形式上的东西,应该要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引领我们的孩子走上正确的科学探究之路的。
第二篇:四年级科学下册 小车的运动 1教学反思 苏教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4.小车的运动
小学科学课每课都是由几个探究活动所组成,而几乎所有的活动都需要做实验,如果不做实验,根本无法得出结论,因为书上没有现成的结论,况且没有实验活动的科学课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呢?所以,尽管条件十分有限,我总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动手实验,或者让学生看演示实验。怎样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呢?我发现学生的学具袋里准备的东西很不实用,无法明显地观察到实验结果,而且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顾玩而脱离老师的指挥,因此,我找来相关的材料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着急而忘记了写上课题,虽然实验做得比较顺利,但我觉得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待加强。
在我提出“怎样才能让小车开得更快”这个问题后,许慧雅的回答比较啰嗦,而我没有再耐心引导直接让他坐下了,课后想想觉得自己可能引导得还不够,导致学生的回答不太准确。
另外,还发现自己教学语言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设计活动方案,让他们在没有现成的活动器材的条件下如何寻找替代品而不影响活动效果,这样,我不但轻松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才是科学课的最终目的。
第三篇: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教学反思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要重视探究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努力使体验转化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体验性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运动的方式》是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这一课,是在学生已了解了运动的概念和运动的速度,能判断运动以及分析运动快慢的基础上,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进行集中研究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学生会用图示的方法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知道按照运动轨迹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类,并将这些运动方式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针对本课要研究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联系生活导入:
阳光体育是当今教育的一面旗帜,我从学生熟悉的“阳光体育”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生活中。
二、研究几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及其特点。
三、研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运动方式
四、分析复合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式
五、巩固、拓展
师:请同学们把今天带来的玩具拿出来,下面我们就在小组中玩一玩?也可以相互交换着玩一玩,要求:边玩边判断这个玩具做的是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还是包含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方式?
这样,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边分享着玩玩具的喜悦边把自己刚才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玩中,做到了学以致用。
在本课的学习中,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简单、明了的示意图来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本课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必须在简单物体运动方式的图示方面给予示范、指点,指导学生抓住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质点的位移来合理设计、画出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的示意图,为掌握物体运动方式的特点和将来的物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针对本课要研究的重点,我利用了课件,想通过实景、实物的演示让学生掌握物体运动的方式。
1、研究滑梯上下滑的小朋友
(1)课件出示小朋友在玩滑滑梯。
(2)谈话:玩滑滑梯是我们很喜欢的活动,你能说说小朋友是怎样运动的吗?运动的轨迹是什么样的?你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吗?
(3)学生尝试用图示法表示,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描述。
小朋友在玩滑滑梯的图示: ↘
当画面出示后,学生不知道“轨迹”是什么,更不知道如何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当看到老师出示的图示,有部分同
学明白,对另一部分同学来说,完成下面一些物体的运动轨迹仍有难度。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我把问题分解开:
1、课件出示小朋友在玩滑滑梯。
(1)师:同学们请看,玩滑滑梯是我们很喜欢的活动,你能说说小朋友是怎样运动的吗?用手随小朋友一起活动,试着画画小朋友运动的轨迹。
(2)谁能用线条和箭头画出小朋友运动的轨迹?
(3)指一生到黑板,其余生在书中32页画)小朋友在玩滑滑梯的图示:
↘
画后追问:a、为什么这样画?
b、线条表示什么?
c、箭头表示什么?
然后把图示在实景图上展示,学生很容易画出各种物体的运动轨迹。本课的难点也迎刃而解。
总之,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其独特的经历。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运动的方式》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落实的阵
地是课堂。对“自学、合作、解疑、演练”“八字”教学思想的教学研究,我们从理念的层面,推进到实践操作的层面。自学是基础,解疑是关键,合作是枢纽,演练是保证。四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灵活运作“自学、合作、解疑、演练”四个基本环节;将使我们的课堂变成了生动活泼、浑然一体的“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三结合教与学的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作“八字”教学模式,使模式的运作具有目标性、针对性、灵活性和可行性,让课堂“活”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人将结合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运动的方式》这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对八字教学思想的运用。《运动的方式》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三课。本课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及特点进行研究。让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运动方式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并了解五种运动类型各自的特点,能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并按照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会分析描述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针对当前我市课改“自学、合作、解疑、演练”“八字”教学思想,我在教学中是这样体现的。首先,在课的导入上我由前两课的基础自然过渡到这一课(同学们,以你们为参照物,我是静止的;以我为参照物,你们是静止的。那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一方必须运动起来,从而引出课题)。其次是探究运动的方式,我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
学生自己探究,通过身体部位和身边物体的运动亲自体验做出多种运动方式,小组讨论这些运动方式的特点,归纳并汇报常见的五种运动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肯定会产生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不同的意见,但只要组内同学稍加讨论,就能解决小组成员产生的分歧,实现了个体疑问,小组解决。然后是画运动路线,并按运动路线将运动方式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类。这一过程,大多数学生会在画图的细节上产生争论,如箭头的方向、圆点的位置等,这时就需要发挥老师导的作用,实现了全班疑问,引导解决。在学生掌握了画运动路线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演练,自主完成书上32、33页的练习并进行汇报。在学生汇报33页相关知识的同时即可引出复合运动,即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最后,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日常生活中你发现了的物体的运动方式,这既可以是对复合运动的一种演练,也可以是整节课的拓展练习。我对小组的评价也面向了全体,只要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这节课都说了、做了且有收获,每组便可得三颗星。其实每个组的同学都做到了,当然每个组的同学都很高兴,这让每个学生都有了一种成就感。总之,整节课我就是进行了必要的导和引,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真正做到了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
第四篇: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1
《小车的运动》在四年级科学下册第 三 单元处于《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式》之后,教材如此安排是有道理的。
小学科学课每课都是由几个探究活动所组成,而几乎所有的活动都需要做实验,如果不做实验,根本无法得出结论,因为书上没有现成的结论,况且没有实验活动的科学课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呢?所以,尽管条件十分有限,但教师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动手实验,或者让学生看演示实验。
教学刚开始让学生回顾有关运动方式的内容,引出小车的运动方式。由于学生原本在“速度”这一概念理解上有些问题,所以在课上更加有必要让学生在比较小车的运动速度时明确两点:一,距离,二,时间。如何处理距离呢?可以在桌上规定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这样以来,学生就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小车每次运动的距离都相等,只要比较时间就可以了。
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具备说服性,放大数据,具体操作就是把小车上的线放长,如此一来,实验便更严谨更科学。
怎样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呢?我发现学生的学具袋里准备的东西很不实用,无法明显地观察到实验结果,而且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顾玩而脱离老师的指挥,因此,我找来相关的材料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实验。
在我提出“怎样才能让小车开得更快”这个问题后,一个同学的回答比较啰嗦,而我没有再耐心引导直接让他坐下了,课后想想觉得自己可能引导得还不够,导致学生的回答不太准确。
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设计活动方案,让他们在没有现成的`活动器材的条件下如何寻找替代品而不影响活动效果,这样,我不但轻松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才是科学课的最终目的。
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学科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的。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是按科学探究的“猜想――设计方案――动手实验――结论、思考”四个环节进行的,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的过程,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孩子在亲自动手操作、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时机的全程化,通过多次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评价功能。通过师生互评,使老师和学生真正的沟通,达到“最佳状态的心灵交汇”,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引领者。其次下课铃声并不意味着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束,我们要使研究科学、探索科学的方法得到延续和发展,让学生能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运用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实验做得比较顺利,但我觉得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系统的,而不应该是零零碎碎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单元伊始对本单元做细致的分析,只有自己做到把知识连为一个整体才能在教学中影响学生。
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2
《小车的运动》是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学生从低段进入中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半年科学课的学习,具备不太多的科学知识、学习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我通过对本课教材多次的研读和上课后,感触较深。
一、激发学生兴趣,注重教师引导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失去兴趣的学习是没有生机的。为此《小车的运动》的设计在导入部分,首先让学生观察桌子上的小车是静止还是运动的状态,然后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使小车运动起来?”引导学生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在力的作用下使小车运动起来的原理。
学生对探究产生兴趣后,教师应该要保护和利用学生的'探究欲念。教材中把“挂几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与“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研究,但在试教中,我发现学生在安装小车时就已经在研究小车的运动了,学生既然感兴趣,我就顺水推舟把“挂几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与安装小车同时进行。这样做既能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分解“拉力与小车运动”的实验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认为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恰当的、正确的引导作用仍然很重要,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让学生明白小车的安装注意点时,我问“要让小车开得又快又直,你有什么决窍?”学生虽然知道绳子的长短与小车的运动距离有关,但是对绳子太长了也不行却缺少一些感性的认识,于是我就演示给学生看,通过演示实验学生马上明白了怎样做这个分组实验了。
二、课堂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注重小组合作
通过《我们的小车》一课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不仅单纯是形式上、时间上的分配和简单的教学方式的变化,最根本的应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如果在课堂上把时间更多地给了学生,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更多了。这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但这并不能说明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了,而应更多地关注教学中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学生是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是否主动参与了课堂的活动,是否把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关系处理得恰当。
我认为应以学生的思维作主体,教师要换位思考,关心学生想些什么,可能会有哪些问题,同时考虑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思考什么,获取什么,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念。而不是简单地凭经验来安排各环节学生去做些什么。在学生制定实验计划时,要求学生分工明确,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计划,定出本小组实验的步骤;然后分组汇报,这里老师不用去评价其中的不足地方(如垫圈该怎样挂、如何分工等等),而是组织学生相互倾听,引导他们置疑和补充,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学生在实验后的归纳总结汇报时,要求大家认真倾听,相互置疑补充,因为学生在表达时,往往是语言不规范、抓不住要点,对自己的发现和结论是心里明白,但说不清楚,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这时教师尊重学生的看法,并将他们结论中的要点板书出来,最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研究发现归纳完善。最后孩子们轻松地得出了结论:拉力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地越快。
总之,我认为上好一堂科学课,除了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外,更应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解决了问题,是我们小学科学课要追求的本质。课堂时间是短暂的,课堂上我们不能只是追求一种形式上的东西,应该要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引领我们的孩子走上正确的科学探究之路的。
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3
《小车的运动》是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物体的运动》中的第4课,本课以学生们喜爱的玩具——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一辆载重小车行驶的快慢与哪能些因素有关”进行探究。这是建立假设后,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收集证据的一节课。在课前我深入分析了教材与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准备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经历了课上的探究过程。虽然本课的目标明确,路线准确,但在课上却仍然出现了一些纰漏,现将我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放得有度、收而不难
本节课我首先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而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猜测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已经非常的高了。在这样好的基础上我不再是像以前那样由教师讲一个实验让学生做一个实验,而是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实验材料(小车、砝码、秒表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并且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从而得出结论。我的本意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实验能力。可结果是虽然学生们一个个兴趣高昂的进入了探究活动但每个小组都在设计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由于各个小组探究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导致我不能全班性的进行引导和启发,只能一个小组一个小组的进行帮助与指导,浪费了许多时间。现在想一想如果当时我能先把一些重难点问题提出来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后再让学生设计实验效果一定会更理想。这都是因为我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放的太大而造成的。希望同仁们引以为戒,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动脑是必不可少的,但放手时一定要放的有度,即要放的出又要收的回。
二、注重学生的汇报与生成问题的及时解决是《预测》教学反思
《预测》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技能训练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是学习科学预测,所谓科学预测,不是随意猜想,而是立足于证据和经验;本课重点不是预测了什么,而是预测要有根据。我教学本课的基本思路是:先知道什么是预测,接着准确区分预测与推理,然后通过实践理解准确科学的预测需要有长期的经验积累,最后在有控制条件的要求下动手进行预测。
大家在观摩时看到了,我的设计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出现了许多纰漏。为了能给各位同仁提供借鉴,现将我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希望各位与会老师能够从中吸取教训,创造出省时、高效的科学课堂。
一、教学设计的优点:
1、深挖教材内容。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用教材教,而不教教材”,教材不是全部,是供教学的例子,但是教材上的.例子大都是精华和典型,如何用好教材必须先钻研,即挖出教学目标,挖出重难点,挖出层次,挖出每个探究活动的意图。比如教材中的三个动手探究活动:“吹纸吹乒乓球”、“粉笔下落”和“食盐溶解”,虽然都围绕“预测结果”“预测根据”“预测验证”三个活动有序展开,但每个探究活动又各有侧重,不是简单的重复。所以我在设计时,挖出了教材的“精华”,精心选择了“吹乒乓球”和“食盐溶解”两个活动,并把三个不同的侧重点溶入了两个活动中。
2、增加有效内容。
在突破难点时,我增加了“抬头看到天上有乌云,有人说:‘要下雨了’”、“河南义昌大桥因运输烟花爆竹车辆爆炸引起桥面垮塌”等四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促进学生准确地区分“预测”与“推理”。在引课和动手操作环节,我增加了两次“吹蜡烛”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准确预测,必须有丰富的经验积累。
3、精减重复内容。
教材中有一组预测活动,分别是“在两线间隔5厘米的纸中间吹气”、“对着漏斗吹乒乓球”和“植物摘掉所有的叶子后会怎样”。其实这三个活动是并列的,都是让学生明白缺乏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往往会预测不正确。而“植物摘掉所有的叶子后会怎样”虽然可以预测,但很难在课堂上看到实际结果,所以我果断地舍弃了这个活动。
教材中安排的“粉笔下落”预测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预测活动的三个组成部分:预测内容、预测依据和预测验证。而“食盐溶解”活动,既包含“懂得预测要有正确的根据”之目的,也蕴含着测活动的三个组成部分,所以我只保留了“食盐溶解”的活动,把这两个活动目的都渗透在这一个活动之中。
4、改变活动内容。
教材上通过“鸡蛋图”,既引出了预测的概念,又引出了推理的概念,但我觉得本课的主题是“预测”,所以为了突出重点,我将“鸡蛋图”改成了“吹蜡烛”引出“预测”,又通过学生熟知的“天气预报”引出“预测”概念,并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出示两则日常实例,以辨析的形式,引出“推理”的概念,突出了教学内容的主次,精准的把握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在引课时,我用了“隔着烧杯吹另一侧点燃的蜡烛”活动,学生有了简单的感性经验积累,所以我把预测“吹纸”活动变成了进一步预测“隔着方形的盒子吹另一侧点燃的蜡烛”的活动,体现了预测要借助个人经验,进而为达成“如果只依据个人经验进行预测,未经科学证实,往往会出错”的下一个预测“食盐溶解”活动做铺垫,这样一步步使学生认识了什么才是科学的预测。
二、教学中的不足
1、时间分配不合理。
时间分配的不合理性体现在课堂延时10分钟。在引课时,我的语言不到位,“预测”概念的引出过于迂回,耗时较多;在做“食盐溶解”时,学生的预测环节用时较多,造成拖沓,环节不紧凑;吹蜡烛时,没有一次性成功,略显耗时。
2、面向全体学生落实不到位。
上课时只注重了几位思维活跃,敢于发言的同学,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直至下课时,也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决不允许出现的。
3、语言缺少激励性,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够。
我的教学语言缺少激励性,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课堂气氛不活跃。这一点是我今后的教学必须努力改进的。
三、值得思考的问题:吹灭蜡烛不成功,原因是什么?
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课堂上的每一个实验,在课前我都是要提前做的,其中也包括“吹蜡烛”的实验,这个实验在课前我试做过多次,都成功,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肺活量小,怕实验失败,曾找过不同的学生进行实验,但都成功,即使肺活量小的学生,也不会吹过两次就能吹灭。可是在观摩课上,连我都没能吹灭,到现在我也没有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还请各位参会同仁给我指点迷津,在这里我先谢谢了!
一节课的升华不该忽视
因为在设计实验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本节课我只让两个小组进行了实验汇报:一个是第一小组完成了实验汇报了实验结果,我对第一小组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和好评激励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另一个汇报的是第六小组他们在实验时出现了新的生成问题“砝码落地了而小车却没有行驶到终点”导致实验没有完成,我帮助他们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可是在这时由于时间关系我却忽视其他2个没有完成实验小组的汇报,没能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我都不知道没有完成实验的原因是什么现在想来真的是追悔未及,所以我认为科学课上的实验无论完成与否能要让学生汇报,由其是没有完成实验的小组更应该汇报没有完成的原因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帮助学生对新的生成问题的分析解决,不能只注重完成的结果更要注重未完成的原因。
三、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注重细节的处理
本节课是一节探究课,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应该是学生积极性非常高、非常喜欢上的一节课,可在实际中仍有的小组的组员充当“看客”不愿参与,没有真正的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当我发现这个问题时只是提醒他们要参与活动没有更好的处理这个细节,如果在当时我能给这样的同学布置一个活动任务并且在实验结束后师生谈收获时我能把这样的问题拿出来再次强调,或者效果就会好很多,现在想想真是很可惜没能对细节问题处理好。在今后我一定要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让他们喜欢参与喜欢动手。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同时我认为每节课细节的处理一定会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希望大家都能注重细节的处理。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反思到的不足,可能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希望名位与会的老师多多提出批评建议,谢谢大家!
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4
《小车的运动》是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小车的运动》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力的一些知识,推和拉能够产了力,推力和拉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为了让学生研究我让学生准备了科学材料袋,里面有《小车的运动》这节课需要的零件。我怕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开始,我让学生把零件都放进桌洞里。
一开始,我让他们效仿的课本上的一位同学拉蹲在地上的另一位同学。感受一下他用力的大小与方向。做完这个试验后有位同学说:他都把我拉跑了,也没把我拉起来。另一位同学说他的力气太小了根本就拉不动我。这就让他们知道了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然后我让学生把坐小车的零件拿出来,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先把小车拼装好,拼装小车的时候有某些动手能力差的同学犯难了,这怎么安啊?这个细线怎么系上啊?这些曲别针怎么才能挂到线上呢?我对其一一进行了指导。
在要探究力在大小对小车速度的影响时,课堂就不好控制了,三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心也强。我还没说完学生就开始动起来了,全体同学就等着做这个实验了。
我让他们仔细看了看实验说明的步骤,看着步骤做实验,同学们都乐此不彼的做了起来,“呀,我的小车跑的好快啊,挂一颗曲别针车子直往前动一点,挂到六颗的时候车子一下子就跑到了桌子边上了”。最后我又提了一个问题,李帅同学把他的水杯放到了小车上,车子不仅没动,反而被压的车轮都掉了。但是后来他重新组装好之后,又在曲别针的上面加了一块橡皮,重新拉他的`水杯,终于拉动了。
最后,孩子们轻松地得出了结论:多加一块橡皮力可以使载着水杯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地越快。课后,我兴奋不已,我为学生的聪明和善于思考而兴奋。我茅塞顿开,我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设计活动方案,让他们在没有现成的活动器材的条件下如何寻找替代品而不影响活动效果,这样,我不但轻松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才是科学课的最终目的。
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5
《小车的运动》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是学生在学习了《运动的方式》的基础上,对小车在平面上运动展开的具体探究活动。小车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许多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早就玩过小车。在教学中让学生对“小车运动快慢”提出各种假设,如与拉力的大小有关,与小车的重量有关,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等。以假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创新,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交流中制定完善科学的研究方案: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利用“控制变量法”对“小车的运动”进行研究。这是又一对比实验,强调对实验条件的控制,突出一个不一样的因素,控制其他的因素尽量达到相同,这样做出来的实验结果得到的实验数据才有说服力。
怎样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呢?我发现学生的学具袋里准备的东西很不实用,无法明显地观察到实验结果,而且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顾玩而脱离老师的指挥,因此,我找来相关的材料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实验。
在我提出“怎样才能让小车开得更快”这个问题后,一个同学的回答比较啰嗦,而我没有再耐心引导直接让他坐下了,课后想想觉得自己可能引导得还不够,导致学生的回答不太准确。
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设计活动方案,让他们在没有现成的活动器材的条件下如何寻找替代品而不影响活动效果,这样,我不但轻松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才是科学课的最终目的。
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学科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的。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是按科学探究的“猜想――设计方案――动手实验――结论、思考”四个环节进行的',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的过程,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孩子在亲自动手操作、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时机的全程化,通过多次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评价功能。通过师生互评,使老师和学生真正的沟通,达到“最佳状态的心灵交汇”,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引领者。其次下课铃声并不意味着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束,我们要使研究科学、探索科学的方法得到延续和发展,让学生能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运用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实验做得比较顺利,但我觉得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待加强。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系统的,而不应该是零零碎碎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单元伊始对本单元做细致的分析,只有自己做到把知识连为一个整体才能在教学中影响学生。
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6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而一名好教师则教学生发现真理。英国的心理学家斯宾塞也曾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讲给他们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小车的运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接触“控制变量”实验的第一课,而且还是学生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的第一课,所以这一课在教学中要以教方法为主。 本节课在控制变量观察实验上,学生还是第一次,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示范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只有方法指导到位,放开手让学生自己研究才有保证。
由于本课的知识并不复杂,所以个别的内容可以选取适当的内容来展开研究。 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具备说服性,还可以放大数据,把小车行驶的距离加长一些,这样使实验数据更严谨更科学。另外 学生最后对巩固应用“控制变量”实验方法来设计实验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再充分展开讨论,并把这种对小车运动快慢的研究迁移到课外进行研究。
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设计活动方案,让他们在没有现成的活动器材的条件下如何寻找替代品而不影响活动效果,这样,教师不但轻松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才是科学课的最终目的。 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学科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的。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是按科学探究的“猜想 、设计方案、动手实验、结论”四个环节进行的,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的过程,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孩子在亲自动手操作、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时机的全程化,通过多次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评价功能。通过师生互评,使老师和学生真正的沟通,达到“最佳状态的心灵交汇”,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引领者。其次下课铃声并不意味着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束,我们要使研究科学、探索科学的方法得到延续和发展,让学生能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运用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第五篇:《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小车的运动》是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学生从低段进入中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半年科学课的学习,具备不太多的科学知识、学习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我通过对本课教材多次的研读和上课后,感触较深。
一、激发学生兴趣,注重教师引导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失去兴趣的学习是没有生机的。为此《小车的运动》的设计在导入部分,首先让学生观察桌子上的小车是静止还是运动的状态,然后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使小车运动起来?”引导学生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在力的作用下使小车运动起来的原理。学生对探究产生兴趣后,教师应该要保护和利用学生的探究欲念。教材中把“挂几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与“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研究,但在试教中,我发现学生在安装小车时就已经在研究小车的运动了,学生既然感兴趣,我就顺水推舟把“挂几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与安装小车同时进行。这样做既能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分解“拉力与小车运动”的实验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恰当的、正确的引导作用仍然很重要,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让学生明白小车的安装注意点时,我问“要让小车开得又快又直,你有什么决窍?”学生虽然知道绳子的长短与小车的运动距离有关,但是对绳子太长了也不行却缺少一些感性的认识,于是我就演示给学生看,通过演示实验学生马上明白了怎样做这个分组实验了。
二、课堂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注重小组合作
通过《我们的小车》一课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不仅单纯是形式上、时间上的分配和简单的教学方式的变化,最根本的应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如果在课堂上把时间更多地给了学生,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更多了。这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但这并不能说明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了,而应更多地关注教学中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学生是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是否主动参与了课堂的活动,是否把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关系处理得恰当。我认为应以学生的思维作主体,教师要换位思考,关心学生想些什么,可能会有哪些问题,同时考虑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思考什么,获取什么,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念。而不是简单地凭经验来安排各环节学生去做些什么。在学生制定实验计划时,要求学生分工明确,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计划,定出本小组实验的步骤;然后分组汇报,这里老师不用去评价其中的不足地方(如垫圈该怎样挂、如何分工等等),而是组织学生相互倾听,引导他们置疑和补充,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在实验后的归纳总结汇报时,要求大家认真倾听,相互置疑补充,因为学生在表达时,往往是语言不规范、抓不住要点,对自己的发现和结论是心里明白,但说不清楚,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这时教师尊重学生的看法,并将他们结论中的要点板书出来,最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研究发现归纳完善。最后孩子们轻松地得出了结论:拉力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地越快。
总之,我认为上好一堂科学课,除了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外,更应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解决了问题,是我们小学科学课要追求的本质。课堂时间是短暂的,课堂上我们不能只是追求一种形式上的东西,应该要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引领我们的孩子走上正确的科学探究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