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快慢》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快慢》教案
执教人:李兰豹教学目标
1、会测量走路的速度,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会使用秒表。
2、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可用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知道运动方向也是物体运动的表现,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3、意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体验到用比较的方法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教学准备:皮尺、秒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过程:
活动一 认识
1、感受29页四幅图,猜一猜谁移动得快?
“假如它们进行的距离一样,情况会如 何呢?”
2、龟兔赛跑的故事。
“兔子为什么没有得第一呢?”
(启发学生考虑距离,时间的要素)
3、使学生意识到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进行衡量。这就是常
说的运动速度。
活动二:在测量与排序中感受速度的快与慢
1、测一测走路的速度
(1)用正常的步伐走5米花多长时间?
比正常步伐走得慢一些,走5米花了多长时间?
(2)用正常步伐走5秒能走多远?
比正常步伐走得慢一些,5秒钟走了多远?
2、给运动速度排序p30
活动三 认识物体的运动有一定的方向
1、让学生阅读资料P31,去发现台风预报时,强调方向的重要性。
2、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说一说一些运动的方向拓展
观察判断缓慢的运动
课本P31四幅图
问:(1)这些物体也在运动吗?运动得快还是慢。
(2)你是怎么知道它们也在运动?(参照物)
板书设计:
2、运动的快慢
运动的快慢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判断
——运动速度
运动速度:(1)快慢
(2)方向
第二篇: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快慢》备课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快慢》备课教
案
www.5y
kj.co
m 教学目标:
.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2.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3.知道运动方向也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方面之一;
4.知道有些看似不动的物体实际上在缓慢运动;
5.会使用秒表。
教学重点:
知道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教学难点:
会测量运动的速度。
导学案:
收集物体运动速度的数据,分两类,一类你认为较快的;一类是较慢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提问:图中的伙伴们在干什么?你们觉得他们四个谁运动得更快呢?(这里不需要学生回答的很标准,只要有运动的快慢的概念就可以了)
2.同学们各抒己见,意见不统一,有什么办法能比出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板书:运动的快慢)
指定一定距离限制时间
(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方法,那么我们就来试一试。
出示图片
他是谁?介绍刘翔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比赛的录像。(播放刘翔比赛录像)
(2)在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以12秒91获得了冠军。美国选手特拉梅尔获得亚军,他的成绩是13秒18;古巴选手加西亚第三名,他跑出了13秒20的成绩。那么,我们是通过什么来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时间的多少)
总结:相同距离
比时间
时间少的快
概念: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这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
(三)速度概念和比较、介绍速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
讲述:我们把一秒钟,一小时,称作单位时间
认读:小明行走的速度是5千米/小时。读作:五千米每小时。表示:小明1小事通过的距离是5千米。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距离÷时间
2、排序:打开书第30页图,单位时间都相同,只要比较什么就可以了?
按快慢排序1---8,把结果填入74页活动记录
(四)测算运动的快慢与距离、时间的关系。
(1)讲述:你平时走路的速度是怎样的?你想测算一下吗?那么,你想设计这样的活动吗?(小组讨论)
(2)出示表格:你能读懂这张表格吗?(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3)由于课堂时间关系,我们分成两组,左边一组进行测量活动1,右边一组进行测量活动2.组长安排好分工
(4)完成测量和记录后,小组件交流一下,运动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物体的运动、引入:(出示图片)指甲在运动吗?你有办法测出它的生长速度吗?
2、生活中还有很多像指甲生长这样运动缓慢的物体。(出示图片)你有办法计算出小苗的生长速度吗?
3.总结:今天,我们讨论了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它离不开时间和距离这两个因素。
4.说明物体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
(1)(出示图片)这是一张气象卫星云图,是XX年台风“卡努”运动走向图。(出示资料)
(2)交流问题: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时间、风速、风级之外,还强调了什么?为什么?
(3)小结:物体的运动速度除了包括距离和时间这两个重要因素外,还包括物体运动的方向。(板书:方向)
(三)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举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吗?
板书:
运动的快慢
距离
时间
方向
速度=距离÷时间
反思:
www.5y
kj.co
m
第三篇:运动的快慢教案
11.2运动的快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速度的定义
2、能用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知道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新课引入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三、新课教学
1,速度的定义
在生活中,我们是如何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呢?
活动:讨论,在百米赛跑中,我们如何判断一名运动员跑的快慢? 两种方法:
(1)在某一时刻,跑在最前面的运动员跑的最快。这种方法本质上比较的是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2)最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跑的最快。这种方法本质上比较的是经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这个时间最小的,运动最快。
综上所述,判断物体运动快慢,可以比较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也可以比较经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
据此,我们可以把相同的时间规定为一个单位时间(比如说一秒钟),这样,单位时间内物体的路程越大,运动越快。
我们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公式为v=s/t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速度------米每秒(m/s或m.s-1)除了“米每秒”,速度的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符号是km/h或km.h-1。
1m/s=3.6km/h。
例一:书上例题。
2、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了解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是在暗室中进行的。每隔固定的时间,闪光灯闪一次,物体被照亮,物体的图像被记录下来。多次曝光之后得到的图像显示在同一张底片上。根据图像,我们可以看出物体的位置变化,从而了解物体的运动情况。
根据上图回答:哪个小球运动的时间比较长?甲图中小球运动速度有什么特点?乙图中小球运动速度如何变化?
回答:甲图中小球运动时间比较长。甲图中小球的运动速度基本不变。乙图中小球运动速度越来越快。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沿着直线运动但是速度变化的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上图中甲为匀速直线运动,乙为变速(加速)直线运动。
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在变化。大部分时候,我们只需要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反映物体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叫做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v=s/t。例如刘翔在110米跨栏中跑出了12.88秒的成绩,平均速度
V=110m/12.88s=8.54m/s。
第四篇:四年级科学下册_一切都在运动中教案_苏教版.
《一切都在运动中》 教学目标:
1、知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是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2、能根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成语故事《刻舟求剑》都听过吗?师问:那个人能捞到剑吗?
2、看来这个人对物体的运动太不了解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运动有关的知识——《一切都在运动》。(板书课题
3、师: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物体的运动(课件播放图片
二、科学探究
(一、认识参照物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师:让我们来看看,在这两幅图中可以看出有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是怎么知道它在运动的?(课件出示
1、学生观察。
2、相互交流。
3、讲解(揭示参照物
(二、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一样
1、出示课件,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你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2、汇报交流。
3、出示课件,讨论:如果你坐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上,一位旅客从过道上经过,你觉得他走的快还是慢?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
4、讨论并交流。
5、提问:为什么两人会有不同的感觉?为什么?
6、小结:确定参照物是研究物体是否运动时非常必要的,在判断物体运动快慢时也是不可缺少的。
7、拓展:认识选择不同参照物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影响。
(1、提问:(出示课件乘坐电梯上下的人动了吗?行驶中的轮船上的乘客动了吗?(2、学生讨论。
(3、交流:你们在判断时选择了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这些现象说明什么?(4、小结:选择不同的物体做参照物,会影响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结论。以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为例,如果选汽车为参照物,则人不在运动;如果选地面上的树为参照物,则人在运动。
(5、提问:(出示课件“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明明是竹排在运动,人为什么会有山在移动的感觉呢?(6、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三、探究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1、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神六航天员费俊龙在太空翻跟头的视频,知道这是谁吗?
2、学生回答:这是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航天员之一航天员费俊龙。
3、教师:对了,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知道费俊龙在干什么吗?他运动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4、学生交流。
5、教师:还有个惊人的信息要告诉大家,有人计算过费俊龙在太空里一个跟头翻了350多公里,是不是很让人吃惊啊?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它吗?
6、学生回答。
四、小结
1、提问: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教师小结:世界上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中,太阳、月亮、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一切物体,宇宙中不存在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附:板书设计 一切都在运动中 运动参照物静止(绝对(相对
第五篇:运动的快慢公开课教案
运动的快慢 公开课教案
尧冰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教学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课前准备的录像资料:
·动画片“龟、兔赛跑”的片断
·战争题材电视片中立体战的片断
[师]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看到了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的乌龟、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空中沿直线飞行的飞机„„结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生](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 [生]它们运动的路线都是直的. [生]它们都在做机械运动.
[师]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区别呢? [生]有.它们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地上爬. [生]它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
[师]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1.速度(1)概念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看学校田径运动会上100 m决赛的盛况. [放录像] ·学校田径运动会100 m决赛
[师]在一片欢呼声中,100 m决赛的冠军产生了.同样是跑100 m的运动员,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都是百米运动员,他们跑的路程一样长.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用的时间短,他运动得就快. [生]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大家接着观看另一场精彩的比赛片断 [放录像] ·奥运会万米赛片断
[师]比赛还在进行中,怎样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看看他们谁跑在最前面,跑在最前面的人跑的路程最长,而时间一样. [生]在相等的时间内,跑的路程长的运动员运动得快.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时间的长短来判断运动的快慢;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路程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请同学们继续关注下面的问题. [投影] 学校百米赛冠军的成绩是12 s,24届奥运会万米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生]根据前面的方法,可以比较他们一段相同路程内的时间或比较他们一段相同时间内的路程.
[生]可以比较他们在1 s内运动的路程.[师]请同学们分别计算他们在1 s内的路程.
一名同学板演
学生演算、教师巡视.
100m 百米冠军:=8.33 m/s 12s10000m 万米冠军:=5.95 m/s 1680s [师]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velocity)表示.同学们刚才求出的就是两名运动员各自的速度.速度等于什么呢? [生]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生]刚才计算的是1 s内运动员跑的路程,所以说速度等于1 s内的路程. [师]能不能分别计算出两名运动员在1 min内、1 h内跑过的路程,来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可以.
[师]“1s、1 min、1 h”都叫做单位时间,所以可以把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路程”. [板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公式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肯定已经注意到,每一个物理量都有自己的表示符号.物理学上,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速度用“v”表示.如果一个运动物体在“t”时间内运动的 路程是“s”,那么这个运动物体的速度该如何表示呢?请大家写出速度的表示式.
s [生]v=
t [师]这就是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即速度的公式.(3)单位
[师]同学们可以由速度的公式,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讨论一下速度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生]根据速度的公式可以看出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组成.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m),时间的单位用秒(s),速度的单位就是米(m)除以秒(s).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m/s)就读作“米每秒”. [投影] 练习1:读出课本P23“小数据”中物体的运动速度,说明哪个物体运动得最快,哪个物体运动得最慢.人步行和骑自行车时的运动速度分别是多少? [生]蜗牛爬行最慢,光速最快.因为蜗牛爬行的速度最小,光的速度最大. [生]人步行的速度约1.1 m/s,自行车的速度约5 m/s.
[师]同学们已经了解的“m/s”是速度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时(km/h)”作单位,应该怎样读? [生]“千米/时”中的“时”应该是“小时”,所以可以读作“千米每小时”. [师]读得非常正确.“时”是“小时”的简称.在计算和用中文符号书写单位时,要用简称.所以写作“千米/时(km/h)”,读作“千米每小时”.同学们还要注意在物理课中不要沿用小学数学中以长度单位作速度单位的方法,不要说:“速度是每秒××米或速度是每小时××千米”. [生]米/秒和千米/时都是速度的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问题提得很好,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 [投影] 练习2:火车的速度是72 km/h,汽车的速度是30 m/s,是火车跑得快还是汽车跑得快? [生]谁的速度大,谁就跑得快.由于单位不一样,没有办法比较快慢. [师](引导同学们明白)要比较两车谁跑得快,就要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要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就要统一单位.
[生]可以把km/h化成m/s.72km/h就是72个1 km/h,1 km就是103m,1 h就是3600s等量代换以后,进行计算就可以换算成m/s.1km103m [学生板演]72km/h=72×=72×=20m/s.
1h3600s [生]也可以将m/s换算成km/h.
1m103km [学生板演]30m/s=30×=30×=108km/h.
11sh3600 [师]同学们表现得太棒了.单位统一以后,很容易就能比较出谁运动得快了,谁快呢? [生]汽车的速度比火车大,所以汽车跑得快.
[师]从同学们刚才进行的单位换算的过程中,是不是能总结出单位换算的一般规律呢? [生]第一步:数值和单位分离;第二步:等量代换;第三步:进行计算. [师]请同学们完成下列练习. [投影] 练习3:
(1)10 m/s=______=_____=______.(2)36 km/h=______=______=_____.(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错)(1)计算
例题1: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 s,而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利用书中的例题,作为速度计算及单位换算的巩固练习.
ss100m 解:由公式v=可知运动员的速度为:v1===9.1m/s tt11s1km103m 摩托车的速度:v2=40km/h=40×=40×=11.1m/s
1h3600s 因为v2>v1,所以摩托车的速度较快.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 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63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利用书中例题2作为速度变形公式的应用练习.
ss1463km 解:由v=得:t===14h.
tv104km/h 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14 h.
强调: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
2.匀速直线运动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想想议议”中的内容,看能获得什么信息. [师]照片上两个球之间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
[生]照片甲中相邻两个球之间的距离相等,照片乙中相邻两个球之间的距离不相同. [师]甲、乙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吗? [生]照片甲中小球在相同时间间隔内运动的距离也是相同的,所以小球的运动速度是不变的;照片乙中两球间的时间间隔也相同,但相邻两个球之间的距离不相同,说明照片乙中小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
[师]我们把类似于照片甲中小球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照片乙中小球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大家能说出这两种运动的定义吗? [生]物体沿直线快慢(或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师]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的列车可以近似地看作匀速直线运动,但常见物体的运动大多是变速运动.同学们可以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生]车辆进站和出站,起动和刹车,上坡和下坡,都是变速运动.
[生]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师]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在不要求很精确,只作粗略研究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公式v=s计算变速运动物体的速度,不过求得的速度v表示的是物体在时间,内通过路程s中的平均快慢t程度,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投影] 练习4: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 km,求火车的速度.
全体同学练习,一名学生板演.
s140km 解:v====140km/h.
t1h [师]火车从北京出发到天津停止,虽然时快时慢,但我们设想火车在1小时内匀速行驶了140千米,火车平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火车在这段路程或在这一个小时内的平均速度.
s 提醒同学们注意:(1)v=中的v表示物体在通过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t是通过路
t程s所用的时间.即v是在s或t内的平均速度,离开了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平均速度便失去了意义.(2)实际问题中所说的速度一般都指的是平均速度. [科学世界] [师]当今的科技摄影集科学与技术于一身,两者的结合创造了奇迹般的作品.同学们可以在课后阅读“时间放大镜”及相关的资料,探究科学世界的奥秘,欣赏科学中蕴涵的美.
三、小结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s(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t(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
s 2.在变速运动中,v=求出的是平均速度,t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学生要做对这道题,首先要能看懂列车时刻表,并能从列车时刻表上计算出列车在两站间运行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从列车时刻表上可以看出:7531次列车8:43从襄樊开出,11:58到达丹江,运行3小时15分钟,运行距离103 km.而7532次列车13:00从丹江开出,16:34到达襄樊运行时间为3小时34分.两列车运行的路程相同,但运行时间不同.而题中要求的是从襄樊到丹江的平均速度,即求7531次列车的平均速度.
解:由列车时刻表可知:从襄樊到丹江的路程是103 km,运行时间是3小时15分(3.25 h);从朱坡到老河口路程是76 km-39 km=37 km,运行时间是1小时7分(1.12 h).
ss103km 由v=可知,从襄樊到丹江的平均速度是v===31.69km/h.
tt3.25hs37km 从朱坡到老河口的平均速度是v′==33.04km/h.
t1.12h 2.提示:(1)利用自己的手表,从某一个里程碑开始计时,到下一个(或两个)里程碑,看看用
s了多长时间,然后根据v=计算.
t(2)在自行车前轮上作一个醒目的记号,先估算出自行车轮转一圈所用的时间,再按相同的速
s度在两个界碑间骑行,记下车轮经过的圈数,从而计算出自行车运行的时间,再用v=计算自行
t车的速度.
3.略(和第2题一样,属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唯一的结果,只要学生做得合理即可)4.解:由题知,发射鱼雷时,鱼雷和航母的距离s=5 km.
解法一:
若以航母为参照物,则鱼雷的速度为: v=110 km/h+30 km/h=140 km/h
s 所以鱼雷击中航母的时间,由v=得
ts5km t===0.036 h=128.6 s.
t140km/s 解法二:若以水面下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航母和鱼雷都在运动,它们相遇所需时间即为鱼雷击中航母所用时间,它们运动的路程的和就是鱼雷和航母之间的距离: v航母t+v鱼雷t=s t=v航母s5km v鱼雷30km/h110km/h
2010.9.14 =0.036 h=128.6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