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整员工心理加强企业竞争力答案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企业角色中压力最大阶层?
A、最高管理者 B、中级管理者 C、初级管理者
1.选择:A
多项选择题
第2题 心理问题影响了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B、个人态度
2.选择:A B
第3题 职业女性心理调试应该包含哪些方面?B、做优秀职员与做合格妈妈的冲突 D、保住工作与忍受骚扰的冲突
3.选择:A B C D
第4题 职业女性心理如何调试?
A、打破心里的界限,做自己的主人
B、转移情绪,消除怨气D、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选择:A B C D
第5题 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于以下哪些方面?
A、生存压力、得与失 B、竞争压力、职场疲惫
5.选择:A B C D
第6题 企业员工不平衡的心理主要体现?
6.选择:A B C
第7题 积极心态的形成和培养方法?
C、想十件你有而别人没有的优势 7.选择:A B C D
第8题 企业应当做些什么调整员工心理增强竞争力?
B、爱心工程、员工培养、心理咨询服务、诚实与公正
C、无情管理与有情操作
8.选择:A B C D
第9题 心态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什么?
B、改善周边环境 C、态度决定一切 D、奖励工资
9.选择:A B C
第10题 职业男性心理调试体现在那些方面?
10.选择:A B C D
第二篇:高考心理调整技巧
一年一度的高考对每个考生来说都是一道关口,因此考生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段时间,考前的紧张气氛几乎对每个考生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一部分考生因为心理素质好一点,能自觉地把这种压力转化成动力,而另一些考生则因为受考前紧张焦虑心理的影响,有的紧张失眠,有的焦虑不安,有的甚至产生厌倦情绪。一想到所剩无几的时间,一想到气氛庄严的考场,他们会手心冒汗,心跳加速。因此良好的心态是高考取胜的重要法宝。怎样调整考前心态,可以参考以下十种技巧:
一、强化自信
不管你现在是成绩拔尖,还是跟别人有一定差距,千万别忘了每天都带着信心起床。不论个人情况怎样,每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的同学基础扎实根底深,不论高考如何变,都能游刃有余;有的同学思维灵活敏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理解能力强,对考创新的活题尤为适应;有的同学阅读面广,视野开拓,心理素质好,抗挫能力强,善于超水平发挥。不管怎样,在高考前夕,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要过多自我责备,要多看、多想、多忆自己的长处和潜力,激发自信心。
每一个有杰出成就的人,在其生活和事业的旅途中,无不以坚强的自信为先导。希尔顿是世界酒店大王,现在他的酒店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但他起家时仅有200美金。是什么使他获得成功呢?希尔顿回答说:只有两个字,那就是“自信”。
可见,信心孕育着成功,信心能使你创造奇迹。拿破仑说:“在我的学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一字眼。”正是这种自信激发了他无比的智慧与潜能,使他成为横扫欧洲的一代名将。
在现实中,自信不一定能让你成功的话,那么丢失信心就一定会导致失败。很多成绩优秀在同学在高考中失利,他们不是输在知识能力上,而是败在信心上。
二、优化情绪
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生活中,情绪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象染色剂,使人的学习生活染上各种各样的色彩。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老婆婆非常疼爱她的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均为小贩,一个卖雨伞,一个卖布鞋,这个婆婆晴天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整天哭泣,雨天又担心小女儿的布鞋卖不出去,又整天泪流。街邻叫她哭婆婆。后来一位先生开启她说:“我为你感到高兴。晴天您的大女儿的伞卖得好,雨天小女儿的鞋卖得俏。”婆婆听后,脸色马上转阴为晴,由哭到笑,街邻又叫她笑婆婆。哭婆婆变为笑婆婆的故事说明:同一件事,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情绪就不同,结果就两样。变换角度看问题,情绪自然调整过来了。在迎考复习和高考中,要学会转移情绪,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在情绪紧张的时候,听听轻音乐,哼哼小调,或伸伸手,弯弯腰,摇摇脖子,扭扭屁股;或漫步户外,看看云霞,听听蛙声;或与同学聊聊天,讲讲趣事,幽默幽默。考场上可做做深呼吸、望望窗外。通过这些,调节了心理,优化了情绪。
三、自我减压
临考前降低心理预期目标,不要老想着一定要考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要知道高考大学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并不是全部。只要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平就是胜利。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复习与考试,对进入最佳状态关系很大。若把复习与考试看成一种挑战,会激发自己很快进入状态;把它看成一种锻炼,会以平和的心态投入;把它看成一次机会,会以积极的心态迎接。
四、自我质辩
自我质辩是心态自我调整的良方之一。比如,有“离高考越近,便越担心自己能力”的忧虑的同学,不妨进行如下自我质辩:自问:这种担心必要吗?自答:毫无必要,平时自己一向学习认真,虽不十分优秀,但只要认真做好考前准备,正常发挥,这次考试完全可以考好,根本不必为这无端的担心而苦恼。又问:这种担心有利吗?自答:没有,它有百害无一利,它松懈人的斗志,转移人注意目标,若不及早排除,到考后将悔之晚矣。再问:我该怎么办呢?自答:最要紧的是对考试充满自信,要有条不紊的地组织复习,扎扎实实地做好考前准备。通过这样自我质辩,心中的担忧也就化解了。
五、积极暗示
积极暗示能强化自己的信心,消除烦恼。消极暗示会降低人的信心,徒增忧心。考生在考前就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积极暗示,自我打气。“我行,我一定行”。“我潜力大”。“我进步大”。“我喜欢挑战”。如遇到自己实在解不出的题难题也不要忧心忡忡。从狐狸吃葡萄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迪,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并不是“自欺欺人”,而是“聪明过人”之处。面对一颗自己确实吃不到的葡萄,与其在架下上窜下跳白费力,还不如说这颗葡萄是酸的,另找甜的——自己熟悉的、力所能及的,以长补短,同样可以成功。通过良好的自我暗示,可以驱散忧郁,克服怯懦,恢复自信,激发兴奋点,把自己的心态、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六、潜心每一步
淡化对高考的神圣感与高不可攀感,集中注意力关注如何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瓦伦达是美国著名的钢索杂技演员,人在离地几十米的高空走钢索,没任何安全保护措施,险象可想而知。但瓦伦达毫不畏惧,每战必胜。有人问他成功的决窍,他说:“我走钢索时,从不想到目的地,只想走钢索这一件事,专心致志走好每一步,不管得失。”后来心理学把这种专注于做自己的事,不为其他杂念所动的心理现象称为“瓦伦达心态”。考生要想获得成功,就应有这种瓦伦达心态。在应对高考时不要把问题想得太复杂和困难了,不要无端地给自己预设困难,让自己还没开始就先怯场了。只要你别把高考它看得那样神圣,那样高不可攀,你学习起来、应对起来就会轻松多了。其实,每一个同学从入学开始,每天都在为高考作准备,每天都在一步步走近高考。六月的高考只是一次比较大一点的检测而已。
七、正常作息
考前保证充足睡眠,蓄精养锐去迎接高考是非常必要的。挑灯夜战,以牺牲睡眠时间去进行题海战术是得不偿失时。殊不知题目浩如烟海,你再做一年、两年也做不完。头天睡眠不足,第二天大脑就处于半休眠状态,思维就处于抑制状态,结果复习无效率,考试就发呆。但也不能走另一极端,认为考前要松手大休一周,停止复习,专调心态,这也会适得其反。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如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学习中,大脑中枢会相应建立起紧张思维运作模式,使人能适应紧张的工作学习。如果突然停下无事可干,原来的生物钟就会打乱,心理模式就无从所适,考生会产生失落、不安和心慌等不适的心理现象,所以考生在考前还是按原来正常的作息时间作息。
八、笑对考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情与人内心体验是相互促进的。笑与自信的体验是一致的,相互促进的,充满信心使人微笑,微笑使人增强信心。考前与考中微笑,内心就会自然滋长自信的体验。考场遇到同学面带微笑,打打招呼就会相互鼓励,遇到监考老师面带微笑,主动问好,老师也自然向考生问好,这样在不经意中就消失对考场的陌生感、紧张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九、坦对现实
既然参加较大的考试都有一点紧张,那就面对现实,坦然面对考场。四川理科状元张力以688分考入北大,他说:“我在考试时有点紧张,但是我想,这样的考试每个人都会紧张,谁在考试时调整得快,谁就能考得更好。结果,我坦然面对紧张,我得到超常发挥。”所以当你进入高考考场感到有些紧张时,不要过分在意,不妨提醒自己,这是完全正常的,高考状元也紧张,相信紧张很快就会过去。
考前睡得着是好事,睡不着是常事,也要坦然对待。因为紧张,夜不能寐的事情是常有的。这时最可怕的不是没睡好,而是因为没睡好而带来的失败心理——这回我完了。
十七、八岁,正是人生中身体机能最好的时候,即使一夜失眠,对第二天的考试也影响不大,而影响大的倒是自己先乱了方寸,恐惧害怕。
十、保持平常心
无论最终考试结果如何,都请同学们保持一颗平常心,古训道:“勿以物喜、勿以己卑”,如果考试成绩理想,那么就要为即将展开的大学生活做准备,提前学习大学课程或者背诵大学英语词汇等,争取在大学校园里做个佼佼者;而对于没有拿到理想分数的同学们,也不要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应该尽快从悲伤失望的情绪中走出来,分析整个高考复习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以备来年再战。总之,保持一颗平常心,坦然面对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那么无论你将来遇到什么样的顺境或逆境,都能够泰然处之,并且最终一定能够收获人生最美好的果实。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考场实战对策
1.当觉得浑身有焦虑和紧张带来的“火烧”般感觉时,马上停止学习,将双手平放在桌面集中精力感受桌面的凉爽,向前垂下头,轻轻转头并深呼吸。
2.临考紧张不求人,中医按摩舒缓法
速成:双手捂耳,沿顺时针、反时针方向各揉3O次,再用两拇指用力按揉双侧太阳穴,会有一种清新感,沉浸其中并逐渐放松。
3.进入考场,不理会别人的表情和反应,在自己的座位坐好,把视线集中在教室前的某一个点上,凝视1分钟左右,什么都不要去想,让情绪稳定下来。
4.临场紧张怎么办?在深呼吸时努力放松,让你的胳膊和手自然下垂到身体两侧,你能感觉到流人手内的血液的温暖,尝试想象紧张感正从手指尖溜走。
5.放松训练:适当呼吸,从手臂开始,再按头部、颈部、胸部、肩部、腹部、臀部、大小腿、脚趾肌肉的顺序,交替收缩、放松骨骼肌肉,体验肌肉松紧程度。
6.考试入场前,如仍处于紧张状态,可做几次深呼吸,做两节广播操,哼几句流行歌曲,想点与考试无关使自己高兴的事,积极参与同学间谈笑来转移注意力,冲淡紧张情绪。
7.如在考场过度紧张,先停笔,身体自然坐正,轻闭双眼,双手平放桌上深呼吸,收紧双拳以及全身肌肉,然后慢慢呼气,随之放松肌肉,待情绪稳定后再继续答题。
第三篇:退居二线的心理调整
其实我现在是属于一个下属,但我原来在位的时候难免得罪一些人,而且有些得罪的人现在成了我的上司.首先得调整好心态,现在在位和不在位心理上会有些不平衡,千万不能多想.要知道,毕竞当官不能当一辈子,早晚都得走这条道.至于得罪了人呢,一般也不会当面给你难堪,最多是冷言冷语了不得了,没有这样傻的人,敢对原领导人身攻击.放心吧,现在的人忙自己的事,小孩的事都忙不过来,谁还会理老的退下来的人呢.又不和他们争权夺利,只是自己好好锻炼身体,吃好、睡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就是最大的快乐。
退居二线者的“三要三不”
一 鸣
每当党委政府换届,总有一批领导干部退出现职,委以虚职(如调研员、巡视员等非领导职务)。这批人退而不休,若要真正退休,长者3、4年,短者1、2年。退居二线期间各种政治、经济待遇不变,只是没有了权力和责任。对于一般人而言,不负领导责任却享受着原来的工资福利待遇,世界上哪有这等好事。在西方国家,当官者要么在位干,要么退休,或另谋职业,没有似退非退的中间环节,这大概也是我国特有的干部制度之一吧。
让一部分年龄偏大的领导干部退出现职,其本意在于腾出位子给年轻有为的干部,以确保党和国家事业一茬接一茬,不断推向前进。同时也含有让这些领导干部在退休前有一个比较轻松的过渡期,避免从现职岗位上直接退休一时不适应。对此,绝大多数退居二线者是理解和接受的。但也有不理解甚至心理失衡者。有的觉得自己年富力强还可以干几年,为什么不让干了,心生怨气;有的在位时前呼后拥,门庭若市,退下后冷冷清清,心中失落;有的在位时忙忙碌碌,退下后无所事事,心中空虚;还有的想干事情怕别人说越权越位,不干事情又怕别人说思想消极,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由此看来,如何摆正位置,调整心态,对于退下来的领导干部而言,还真是一个问题。近遇一位退居二线的老同志,他说的“三要三不”颇有道理,值得借鉴。
要知足不失落。身处官场,诱惑多、风险大,有多少人由于经受不住考验,失足成为阶下囚。能安全着落,安度晚年,没有被卷进腐败的漩涡,实在值得庆幸。回想幼时的玩伴、学校的同窗、单位的同事,绝大多数默默无闻,有的还辛苦劳作在田间,或下岗待业在家里。他们中的不少人素质并不差,只是由于你的机遇好,才走上了领导岗位。比比他们就该知足。在位时门庭若市,退居后门庭冷落,也是正常现象。过去虽也不乏溜须拍马之徒,但绝大多数乃工作所需,如今无实际职责职能,人们来找你干啥,对此实无必要心理失衡,自寻烦恼。
要参与不干预。退居不等于退休,实职免了,虚职还在,身为党员,领着国家俸禄,参与单位的一些工作是理所当然的。当然这种参与需要把握度,比如,受党委或主要领导的委托协调处理某一问题,参与调研,将发现的问题向党委、领导班子反映,提出建议等等。若是还习惯于在位时的做法,发号施令,指手画脚,横加干预,就有可能引起现职领导的反感,出力不讨好。
要帮忙不添乱。一般讲,退下来的老同志对单位的情况熟悉,处理实际问题经验丰富,上下左右关系深厚。昔日的同事、部属遇到什么烦心事也往往愿意向老领导倾诉。因此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多做凝聚单位人心的工作,多做维护新领导威信的工作,为现职领导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切忌自以为是,随意点头表态。更不能唯我独尊,对现任领导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散布“新不如旧、今不如昔”之类不负责任的言论,给现职领导开展工作制造障碍。
上个月局领导找我谈话,要我退居二线,不再担任单位书记职务,分管工会工作,昨日已正式发文免职。
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退居二线是个“坎”,谁都会遇到。我今年58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自己并未感到老。说实话,提前离岗虽是意料之中,但也觉得有点失落感,毕竟从25岁开始就担任一个业务部门的领导,任职单位换了六个,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业务和党务工作经验。党务工作说起来是项务虚工作,但认真做也确实很忙,特别这两年又兼搞局基建工作,经常加班加点,忙忙碌碌,实在是累。我经常对同事们说,我们应该“悠着点”,淡泊名利,保重身体,但自己并没有这样做。这次组织上让我退居二线,不管是从自己的年龄方面,还是身体方面考虑都应该是对的。确实我们不能在“60岁前用健康换一切,60岁后再用一切换健康”。我们中老年人的职场心态应该平和一点,该退时还是要退,“让贤”是明智的选择。退居二线以后,工作确实是轻松了,没有什么任务、负担,待遇仍享受。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进入了“半退休”状态,但我想一方面退出繁忙的一线工作,兼顾自己的生活和健康,另一方面还要找到自己新的职业定位,通过角色的转换,再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特长。
岁月何无情,聚散两匆匆,大家都会有一天要告别工作生涯。回首几十年工作的岁月,在自己的人生轨迹里留下了深刻的痕迹,确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东西......。我想还是用一句老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从从容容,坦然面对,一切从新开始,尽快调整好心理状态,承受新的变化,坚信只要身体健康,精神充实,信心足,希望在,明天会更好!
浅谈退居二线领导干部 心理健康问题及调整对策
在我国的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干部管理工作中,推行中层及以上干部提前退居二线的制度,初步调查,这一制度已经实施近二十年,以一个国有企业为例,退居二线的干部占中层及以上干部的 12 %。这一人群中最小的48岁,最大的58岁,按照发展心理学的划分,这个年龄段正处于中年期向老年期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既能体现出平衡性,又表现出过渡的变化性。“个体差异最大”,又可称为“第二个青春期”。
一年来,因工作关系,有幸与即将或已经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接触较多,特别是接触了几个案例,从他们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表现,使我切身感觉到:这个“特殊人群”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有的甚至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到家庭、企业和社会的稳定。在此,笔者就自己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谈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有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面对退居二线干部存在的不平衡心理主要表现:
1、面对离岗后的寂寞而焦虑。个案一:W某原是一个企业的中层干部。自述:今年已经54周岁了,按照干部管理规定,明年初我就要退居二线了,我现在身体还好,孩子已经成家,老伴退休在家,我就是个闲人,最近一个月来一想到要退下来,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时常无缘无故发脾气,睡眠也不好,脑子总想退下来后可能怎样……结果出现心率不齐等症状。
2、对离岗后的失落感到恐惧。个案:女,Z某原某单位书记,已经退二线三年。最近到原单位办事,因她所在单位的现任领导没有主动与其打招呼而当场吵起来,认为现任领导对她不尊重,让她很没面子,回家后,怎么也想不通,气得自己一夜不能入睡,想找上级领导说道说道,出出气,可是又怕领导不理解,非常矛盾……。个案,H某,因身体原因,从企业的重要领导岗位调到辅助领导岗位,三年前提前退居二线。他爱人介绍:最近半个月,他睡眠不好,总是好激动,总想自己以前为企业做了多少多少,自己的岗位如何重要,领导和员工如何重视他,现在看到曾经与自己同级别的其他干部比自己收入多,心理不公平,感到心理委屈,近日好激动、有时出现情绪不稳、焦躁、到上级有关部门、找领导哭闹……。
3、面对角色的转换不适应。个案:刘某,自述今年9月份在企业的二级单位一把手的岗位退下来,感到很不习惯、一时还接受不了这一事实,整天无所事事,感到空虚而无聊,情绪不好,脾气也大,心里总是想:“我身体好、又有专业、有管理经验、还能做些事情,按劳动法没有人能剥夺我的劳动权利”。所以,时常到单位看看,结果看什么都不顺眼、什么都想管,有时不自觉地以领导口气训起人来,我说什么大家好象听不懂似的,没有反映,同事们好象也不愿理睬我,搞得大家很为难,自己也很尴尬:“我以前不是这样,现在怎么变得这么让人讨厌,感到很苦恼……。
上述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在这个特殊的人群中带有普遍性。只是情境不同、个人的体验不同、表现的形式不同,其结果不同而已。
二、分析其原因有主客观两了方面
(一)主观因素主要是个体原因。
1、从生理角度分析。无论男、女到了50岁左右,正处于更年期阶段,“是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发展心理学知识P237)这一时期生理和心理调整不好,身心不平衡感更加突出。如:某女、50岁,退居二线后,感到很不适应,不愿见熟人,活动量减少,经常突然发热、冒汗、有时出现心悸等症状,到医院看病,吃了不少药,没有好转。总是好激动、心情焦虑,动不动就和丈夫发火,出于理解,爱人处处谦让她,可是越是这样,她越感到对不起丈夫,但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感到很苦恼……
2、从个体气质类型分析。不同气质类型的个体其特性和外在表现各有所不同。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一般来说,胆汁质和抑郁质的人适应环境的能力都不强。胆汁质的人脾气暴躁,在不顺心的时候容易产生攻击行为,造成不良后果;抑郁质的人过于敏感,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感受到挫折(基础心理学P79)。如果心态调整不好,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对于具有偏执性等人格障碍的人来说,对社会的这种不适应体验和行为表现更为明显。
3、个体的认知原因。有的人存在认识上的错误,认为,退居二线后自己没有权利了,没有地位了,人生也就没有价值了;有的认为不在工作岗位上,自己就成了多余的人了,因而感到空虚、无聊;有的甚至感到不被人们重视,自己活着没意思,情绪低落。有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到单位找领导,要工作、要岗位、要待遇,要劳动的权利等等,甚至采取一些过激行为。
(二)家庭原因。对于这些处于人生转折时期的中老年人,人到中年其子女也从青春期开始要求独立自主,要求“心理断奶”,子女成家立业后,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思想沟通相对减少,家庭成了“空巢”,身为父母不由自主地产生寂寞感。(发展心理学知识P240)此时,从忙忙碌碌的工作环境中退居二线,更加重了这种寂寞感。如果家庭温馨、和睦,多给予他关心和理解,及时调整心态,会避免一些心理问题;相反,有的家庭不和、家庭负担重,如子女不争气、不省心等造成精神压力过大,而对于这些正处于矛盾心理的中老年人来说,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理解,对一些心理问题,重视不够,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发展为精神疾病。
(三)社会原因
1、职业角色的变化带来个体心理的不平衡。多数人到了中年阶段,工作基本稳定,在单位里已经有一定的资力和经验,对自己充满自信,对工作表现出更加积极和满意的心态,此时,让他们从岗位上提前退下来,此时他们还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便提前步入老年行列,客观上形成了心理和现实的不平衡。
2、职业角色的变化使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这一特殊人群在岗时都是大小领导,而不同的人对权力的渴望程度是不同的,权利需要较高的人喜欢支配、影响他人,喜欢对他人“发号施令”,多以“权和威”为荣,喜欢具有竞争性和能体现自己身份和地位的场合和情境。提前退居二线的政策在客观上使干部们失去了曾有的权力和地位,没有了专车,没有了夕日的热闹场面,以往高高在上的漂漂然的感觉没有了,不再被人关注,有被人遗忘,被社会抛弃之感,世态炎凉的社会现象更加剧了对失去权力与地位的自卑和恐惧感。
3、社会的偏见对个体造成心理伤害。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68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尊重的需要”是指个体希望有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人的高度评价,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基础心理学P59)。退居二线的大部分干部都是有经验丰富、精力充沛,自我实现的需要还很强烈。但是,由于没有用武之地,缺少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自卑和失去信心。如:某企业一名处级干部,刚退下来后,只是一时不能适应,每天还是按时上班、按时下班,尽管没有原来的办公室,没有多余的报酬,没有岗位,但是还是极端热情地帮助同事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可是,并不被理解。在职工大会上一位领导说:有些老同志不知好歹,让他们退二线好好休息,却非要什么做贡献,谁需要你做贡献……听说后,有的退居二线的干部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有的一夜未眠,想不通,有的情绪非常激动,有的怕见熟人等。
4、人们对心理健康存在认识误区。往往更重视身体健康,而对心理健康认识不足。2007年10月10日《江城日报》第3版“社会视点”记者代古曼写了一篇题为《心理咨询还有点尴尬》文章以及目睹身边一位退居二线干部的躁狂发作,周围人们的无知和误解,感到心情很沉重。正象《心理咨询还有点尴尬》所写的那样:“目前,我国精神疾病患者约有1600万,许多精神病,最初只是一般的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当事人如果及时做心理咨询,疾病就会被消灭在萌芽之中。”然而,现在仍有很多人面对心理问题意识不到或不做心理咨询,甚至讳疾忌医,客观上为心理问题向心理疾病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缓解特殊人群不平衡心理的对策
1、要加强心理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调整能力。个体的心理发展要经历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一个人从来到世上,就将面临着各种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如何面对各种复杂的环境和不断变化的情境,这就需要人们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心态。良好的健康的心态来自于先天的遗传因素,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培养和锻炼。首先,个体要加强心理知识的学习,重视个人的心理健康,树立身心一体的健康理念;其次,要加强个人修养,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正确的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社会,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社会环境,才能够经受各种的挫折和失败,这是预防心理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基础。
2、社会高度关注,为中老年人发挥余热提供平台。对于退居二线的中老年人来说,他们即使企业和社会难得的人力、技术、管理资源,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能够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继续实现自我价值,对社会有所贡献,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认可、尊重和自我满足,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社会、家庭的和谐稳定。作为企业和社会要对这个特殊的群体给予关注、理解和支持,建立“社企共建”等形式,鼓励他们上老年大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区建设和企业的民主管理及发展调研、科技开发等,为他们发挥余热提供组织保证和支持平台。这是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
3、预防为主,加强心理教育和辅导。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信息途径,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要依靠各方面力量普及心理知识。社会和谐,要从“心”开始,要从每个人抓起,各行各业要齐抓共建,推行心理教育和辅导要进企业、进社区,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辅导、老年心理健康讲座、建立社区心理门诊等形式,宣传、推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全民身心健康意识。
4、建立专兼职心理咨询师队伍,发展心理咨询事业。鉴于目前心理咨询业的现状,远远满足不了目前社会的需要,所以,加强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提高专兼职心理咨询师队伍素质。建立以专职心理咨询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咨询师队伍素质,将心理咨询事业向企事业和社会各界扩展,培养一支优秀的兼职的心理咨询师队伍。使更多的社会工作者、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从传统的工作模式中走出来,调整角色,改变方法,真正以人为本,将心理咨询引入人力管理工作之中,坚持有情调节和无情约束有机结合,实现效果的最大化,推动心理咨询事业的迅速发展。本人愿为此尽微薄之力。
第四篇:企业战略-加强知识员工管理 提升企业竞争力
★★★文档资源★★★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掌握最有价值的知识资本的知识型员工日益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珍贵资源。文章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出发,分析了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对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员工;鼓励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资源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而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最终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知识型员工
“知识型员工〞这个概念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他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员工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加拿大著名的学者、加拿大优秀基金评选主审官弗朗西斯·赫瑞认为:“简而言之,知识型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
知识员工的本质特征是他们以知识和知识性技能来为企业、组织效劳,用知识、知识性技能来为企业、组织创造价值。知识员工的劳动能力不是外在的,而是一种存储于知识员工头脑或肢体当中的知识、智慧或知识性能力,是知识员工个人所有和随时可以被知识员工带走的无形资产,而不是企业、组织可以剥夺独占的物质实体。企业、组织对于知识员工的知识、知识性能力只可以使用和复制,但不能控制或消灭。这就给知识员工流动地寻求自己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和现实时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知识员工在产业结构中是“更自由或自主的群体〞。
二、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知识型员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奉献者,与非知识型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特殊性:
1.具有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知识型员工一般都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或培训,拥有较高的学历,掌握了较高的专业技术和技能;由于有较好教育背景,知识型员工一般具有开阔的视野,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个人能力素养。
2.工作过程难以监督和控制,工作结果不易加以直接测量和评价。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成果常常以某种思想、创意、技术创造、管理创新的形式出现,因而往往不是可以直接测量的经济形态。同样,许多知识创新和科研性成果的形成通常非一人完成,而需要与其他人员的协作。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特别是个人的工作成果,经常无法采用一般的经济效益指标加以衡量。
3.有较强的社会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需求。由于知识员工受教育程度高,所以对于自己的精神生活要求也就更多更高。另一方面,因为知识员工可以为企业、社会创造更高的单位劳动价值,所以知识员工相对而言会得到更高的劳动报酬,在经济上有实力去追求更多更高的精神生活内容。如此良性互动,推动知识员工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主要创造者和享用者。对知识员工讲物质金钱是必要的,但绝对不是充分的,知识员工不可能满足于物质层面的消费物。知识员工更需要被他人、被企业、被社会所尊重。
4.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知识型员工往往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他们很难满足于一般事务性工作,而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并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个人才智,实现自我价值。
5.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知识型员工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群体。知识型员工倾向于拥有一个自主的工作环境,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而且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同样,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干和创造性,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
6.工作的流动性。在信息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开展,国家与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表现在技术的竞争上,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知识型员工的竞争,这一大环境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宏观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可能。信息经济对传统的雇佣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本雇佣劳动〞这个定律开始受到质疑。知识型员工了解自身具有的知识对企业的价值,因此他们更多地忠诚于自己的专业,而可能较低地忠诚于所在的企业。
三、知识型员工的鼓励
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鼓励的本质是员工去做某事的意愿,而这种意愿是以满足员工的需要为前提的。因此,鼓励的核心在于对员工内在需要的把握和满足。人是有欲望的动物,总有一种满足自己需要的欲望。一旦需要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转化为动机,激发人们去行动。员工有需要,就会表现为一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乏的状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条件下需要是不同的,只有把握和满足员工一定时间里最强烈、核心的需要,才会很好的消除员工的不满。
1.受尊重的需要。知识员工由于其人格独立,社会需求比拟突出,企业领导、同事对他的尊重显得非常重要。钱可以少拿点,但对人的尊重感却不能缺少太厉害,这也是知识员工在管理上不同于非知识员工的重要特征之一。知识员工的两个特点为其要求更多的尊重提供了支持。一是知识员工的能力是内在的高价值的,有时甚至是稀缺的,因此其劳动效劳获得的单位报酬也是相比照拟高的,知识员工在经济上是可以充分自立的,所以你企业不能压迫他。二是他对工作关系的看法变化了,知识员工往往把自己与企业的雇用关系理解为对等的交换关系或平等的合作关系,不存在非知识员工对企业较强的依赖关系,也就是说知识员工在思想和人格上是独立的,这也决定知识员工他不愿受企业压迫。
2.个人成长的空间。成长是知识员工职业生涯中永远的主旋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知识员工不愁自己的薪水,上下当然也是计较的,每个人都应该表达出自己的劳动价值嘛。但关键的不是金钱,而是知识员工成长的速度、质量和开展前景。
知识员工的价值由知识与知识性技能而产生,但知识、知识性技能会老化,知识员工自己都知道这一点。会老化怎么办?那就是要不断地学习更新。对于知识员工来讲,不能促使或帮助其提升、开展自己的知识、知识性技能的工作只能暂时干干,不能长期从事这一岗位。道理很简单,两个知识员工大家都是一个水平,但获得成长性工作时机的员工三年后有可能已经成为总经理,而没有获得成长性工作时机的员工可能还是个小职员。知识员工往往乐意拿较低一点但可以接受的薪水,而在一个非常强势的专业团队里面工作,原因就在于专业团队中的工作更能帮助其成长,从而也提升了其职业能力和工作价值。在现代商业社会,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都是剧烈的,企业要成长,员工个人自己也要成长,而且成长的速度、质量和空间都要到达一定要求,达不到一定要求,知识员工的潜力就没法开展出来,最终对于企业、员工都不利。
3.工作的创造性与成就感。知识员工往往喜欢工作内容或工作环境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甚至可以这样说,知识员工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他具有创造性,能够以创造性的才能完成需要创造力的工作。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员工都必须时时创造些什么东西,但与非知识员工相比,知识员工明显希望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那么机械,而是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可创造的活动空间。
4.清晰的工作职责。知识员工习惯于在清晰明朗的规那么标准下工作,而不喜好没有建立起游戏规那么的工作环境。这主要是因为知识员工不希望自己事事必须请示,事事被人管理,时时感受到有一个上级在对自己本职的工作指手划脚。因此,知识员工都喜欢管理相比照拟标准、制度相比照拟健全、指引比拟清晰的公司和管理者。企业给予知识员工的岗位,必须要有明确的岗位职责说明,有了岗位职责,知识员工就清楚了自己在哪些地方不需要请示汇报,在哪些地方可以自己做主,以自己喜欢的正常方式完成工作任务。
5.愉悦的文化气氛。知识员工自己是有文化的,因此,对企业在文化上会有较强烈的要求。工作几乎占有了知识员工人生一大半的生活内容,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工作群体,知识员工不能容忍自己象机器人一样工作在公司。他们需要文化来充实、丰富、活泼、愉悦自己的身心。知识员工又往往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准那么,企业想要发挥这群人的工作积极性,必须满足这群人在文化上的相对强烈的精神需求。
6.开明贤达的直接上司与领导人。知识员工欣赏开放性领导人。事无大小均亲自决策的领导人在知识员工这里不受欢送。对于管理者来说,知识员工更多的是需要给予领导而不是管理,管理职能更多地可以由知识员工自己自我管理来完成。
四、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在以往的组织中,对员工的管理主要强调控制与服从。知识型员工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运用传统的对待操作工人的鼓励方式来对他们进行鼓励。
1.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给知识型员工以实现充分个人价值的开展空间。为其提供一种自主的工作环境,使知识型员工能够进行创造和革新。由于知识型员工具有自主性的特点,为了使他们更好地进行创新性活动,企业应该建立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考核体系框架下,自主地完成任务。
2.明确分工,充分授权,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参与感。清晰合理的组织结构看似简单,但却是许多大中型企业不具备的一项软性管理根底设施。更为根本的是,组织结构正常合理之下,各个层次上的管理者的职能、权限是否清晰合理,是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更为深刻的组织原因。企业一方面要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充分的授权,允许员工制定他们自己认为是最好的工作方法,而不应进行详尽监督和指导甚至强制规定处理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为其提供其创新活动所需的资源,包括资金、物质上的支持,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的调用。
3.工作的变化和挑战性。知识员工希望自己的工作具有某种程度的挑战性。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劳动无法让知识员工释放自己的知识能量和心理能量。所以我们建议,不同的工作要不同的人来做,做事的人并不是能力越强越好,而是什么样的人干什么样的工作。
4.开放、和谐的企业文化。文化人需要文化,知识型员工需要和谐、开放的企业文化。文化是企业的经营理念和领导、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也是企业员工做事的方式。不仅出结果是重要的,而且方式方法也是很重要的。人和人之间能够产生感情共鸣,但人要在思想观念上产生共鸣,还得讲文化。文化产生归属感和向心力,对于知识员工来说,文化也是一种必需品。强大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一次次焕发青春。
5.责、权、利对等的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责任、权力、利益对等已经是个老话,但至今仍为管理当中应当遵循的一个根本规律。尤其是对于知识员工,我们企业不仅要强调责、权、利对等,而且更要强调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是一种新型的平等互利的合作性关系,而不是我企业给你员工饭碗、你员工就应该一辈子感恩戴德的雇佣关系。但凡把知识员工视为奴仆或工具的企业,优秀的知识员工必然迟早离你而去。
6.重视知识型员工的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的开展。开展教育培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使知识型员工的知识和技能随企业的开展不断成长。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将更加剧烈,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然而,知识型员工较强的流动意愿又与此相悖,他们更注重个体的成长而非组织目标的需要。
基于此,首先应该注重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时机,从而具备一种终身就业的能力。假设员工感觉他仅仅是企业的一个“高级打工仔“时,就很难形成对企业的绝对忠诚。因此,企业不仅仅要为员工提供一份与其奉献相称的报酬,使其能分配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而且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开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上升道路。也只有当员工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开展前途时,他才有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地奉献自己的力量,与组织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
五、结语
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人力资源管理是运用科学的手段、灵活的制度调动人的情感和积极性的艺术,无论什么样的企业要开展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尤其是知识型员工。因此企业一定要重视对知识型员工的鼓励与管理,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鼓励机制,把鼓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和知识型员工需求的开放的鼓励体系,这才能使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高三学生心理调整浅谈
高三学生心理调整浅谈
第一部分:历次考试后的心理调节
我们知道,高三每月都要举行月考,每次考试考完,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悲伤,这是人世间永远不变的规律。这里,我给学生建议两种调节方式。
一.考试失利的同学可以试着说这样三句话。
第一句话:“算了!”即指对于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的最好办法就是接受这个事实。第二句话:“不要紧!”不就考砸了吗,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呢,怕啥?天塌下都不怕,何况,天还没塌下呢。所以,在任何失败面前都要对自己说:“不要紧!”积极乐观的态度是解决任何问题和战胜任何困难的第一步。
第三句话:“会过去的!”天不会总是阴的,生活也是这样。不管困难有多大,你都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能坚持到最后的往往是笑到最后的。过了这个坎,我们重新开始,从头再来也无妨。
二.消除脑袋里的不合理观念。
高三学生经常有这样消极的想法。如 “我完了,我再怎么努力也是没用的”、“考糟了,别人会怎样评价我?”“考糟了,父母失望,老师失望。”
“考糟了,某些人会嘲笑我,零落我,看不起我”。“我这么用功,如果还考不好,别人会不会瞧不起我”。“我是个毫无价值的人”。等等。对此,我们要消除脑袋里的这些不合理观念,得有两个步骤:
(1)把自己脑袋里不合理信念一一列出来。
(2)把它们批驳得体无完肤之后再把它们扔掉,同时树立正确的信念。
如“考糟了,别人会怎么看我,怎样评价我?”
批驳:
①美国民众游行示威,反对布什政府打伊拉克,布什有没有收兵?没有。就是嘛,你示威你的,我做我的,何必理别人怎样评价。
②美国总统大选,任何一个总统,一般都有很多人反对,但这并没有影响总统的情绪。他们在执政过程中都会受到无数的攻击。林肯是美国伟大的总统之一,听听他怎么说:“„„如果要我读一遍针对我的各种指责,那我还不如辞职算了。我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尽力工作,而且将始终不渝,如果事实证明我是正确的,那些反对意见便不攻自破;如果事实证明我是错的,即使有十个天使起誓说是正确的,也将无济于事。”所以,我告诉学生,不用理会别人怎么看你,一个人再完美,也还会有来自各方的不良评价,何况,这世界根本就没有完美的人。别人要怎么看你,那是别人的事,关键是我们要怎么看待自己。
第二部分:如何树立高三良好的心态
心态就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其实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心态调整好了,蹬着三轮车也可以哼小调;心态调整不好,开着宝马车一样发牢骚。”这是手机上的一条短信,称得上人生经典,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的心态的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有一句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既是他的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也是检验我们心态好不好的一面镜子,不妨经常照一照,看看自己的心态是否调整好了。那么,我们如何调整好心态呢?几点建议:
1.善于用积极的暗示。
多采用积极的自我意象,以积极的名言鞭策自己,作用是非常大的。如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我能”,“我是最棒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人生如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但总要苦一阵子”,“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没有人可以取代我”等等。
2.学会放松。
当感到过分紧张、焦虑、烦恼、害怕时,可采用深呼吸的方法,使自己的身心放松。或者大声喊“阿”。有一种声音是宇宙的声音,那就是“阿”。我们知道闽南话有“阿公”、“阿婆”、“阿爸”、“阿妈”等称呼;耶酥教讲“阿门”;佛教讲“阿弥陀佛”;我们从高处掉下来,会“阿”的一声,这是人的本能。当我们很困惑时,就要大声喊“阿”。这种方式简单易行,效果也相当不错。
3.学会宣泄:如果有不愉快的事情及委屈,不要压在心里,要及时宣泄。
(1)情绪宣泄:①口头诉说法。即通过向亲人或可信赖的人诉说自己内心的积怨,求得他人的理解和同情。乃至得到他人的安慰和劝勉,让内心得到调整。②书面释放法。就是用写信或写日记的方式释放自己内心的苦恼。③哭喊法。如果内心憋得难受,应当找一个适宜的地方大声哭喊。注意:运用情绪宣泄法,务求淋漓尽致,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想哭就哭。
(2)食物消除即增加营养的方法。由于高三学习过度紧张,消耗能量大,加之学生还处在长身体时期,也需大量营养;而学校食堂提供的营养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设法增加适量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还要适量补充大脑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以及钙、锌、铁等元素。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其实,调节情绪的方式很多。适合自己就好,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寻找自己的方法。有些同学很喜欢唱歌,那么他可以通过唱歌调节情绪。有些同学喜欢逛街,那么逛街就是他的情绪调节方式等等。
4.学会自我解嘲。
当一个人的追求得不到满足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常为失败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用以安慰自己,就像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童话一样,这被称作“酸葡萄心理”。与此相反的是“甜拧檬心理”,即用各种理由强调自己所拥有的是好的,以此冲淡内心的不安与痛苦。这种自欺欺人的方法,偶尔用一下作为缓解情绪的权宜之计,对于帮助人们在极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接受自己,不无益处。
据说,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位脾气特别爆炸的太太。一天,苏格拉底正在与客人谈话,太太突然跑进来大闹,并随手将脸盆里的水泼在苏格拉底身上。这对一个稍有血性的男子汉来讲都是无法忍受的,更何况还是当着客人的面?谁知苏格拉底却笑了一笑,说:“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有大鱼。”一言解颐,他妻子也禁不住笑出声来。英国首相威尔森在一次演讲中进行到一半时,台下有人喊:“狗屎!垃圾!”这分明是指责他演讲的内容。但威尔森这位干练的政治家却微笑着装糊涂“狗屎?垃圾?公共卫生?各位先生,我马上要谈这个问题。?就这样,他不仅没陷入困境,反倒赢得一片喝彩。
5.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有这么两个人的对话:一人说“这么漂亮的玫瑰花居然长满了刺”,另一人说“这长满刺的玫瑰居然这么漂亮”。这是两种决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无独有偶,看过这样一则对话:某人坐计程车,一路上遇到七八个红灯。“真倒霉!一路碰红灯。”乘客叹口气,“总是最后差一步。”“不倒霉!”司机回头笑笑说:“变绿灯,咱们都是第一个走的啊!”想一想,乘客和司机二人,谁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呢?
所以,负面的情绪犹如鞭子,每想到一次心情就被“鞭打”一次,而快乐的思想则犹
如生命的润滑剂,可以增加生命的活力。林肯说过,“大部分的人只要下定决心想快乐就都能很快乐”。一位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这样写道:“心理上的放松固然很重要,而保持一种永远奋发向上的心理状态似乎更重要。我在高三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一直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尽管我也曾经遇到失败,我总是告诉自己,无论在什么时候,我应当做的唯一事情就是去拼搏、去争取。如果我有一年的时间,那我就在这一年中争取做得最好;假如我有一个月的时间,那我就在这一个月中争取做得最好;即使我只有几天的时间,而我的各门课程一塌糊涂,我也要争取在这几天做得最好。我无论如何总是竭尽全力。”
6.如何看待考试焦虑。
研究发现,适度的焦虑对学生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须的。它会使人精神集中、思维活跃敏捷、行为积极努力、学习效率高。中等强度的焦虑对考试的发挥也有很大的好处,它会提高大脑的兴奋度与灵活度,考出更好的成绩。如,偶尔会睡不着觉,或者拿到考卷会有一会儿紧张,心跳加快,直冒汗,但很快就镇定下来,进入到考题状态。考不好会有一段时间沮丧,但很快就会调整过来。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但是过度焦虑就会影响考试的发挥。过度焦虑表现为:长时间睡不着觉;拿到考卷,直抖擞,心跳加快,而且很长时间都不能平静下来;考不好会很长时间处于沮丧、自我否定的状态。这些都是考试焦虑比较严重的表现。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一次重要的比赛上,一位国内跳高运动员面临着冲击金牌的最后一跳,教练对他说:“跳过这两厘米,冠军就到手了。”结果他就是没跳过这两厘米。而在洛杉机奥运会上,当受了伤的跳水王子洛加尼斯同样面临着冲击金牌的最后一跳时,教练对他说的是:“你的妈妈在家等着你呢?跳完这跳,你就可以回家吃你妈妈的小馅饼了。”结果,洛加尼斯用他的毅力和精神风貌征服了裁判。
所以,同样是暗示,冠军和妈妈的小馅饼,在运动员的心理上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不同的效应呢?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重要时刻,如果一味地以重要的目标加重心理负担,反而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影响其水平的发挥。就比如说,学生要考清华,没错,这是学生追求的目标,但若把这个目标时刻挂在心里,时刻给自己说:“我非考清华不可”,“我非考第一不可”,反而会加重负担,适得其反。但如果把重要的目标简单化,生活化,反而会给我们带来一种轻松的心理,减轻考试焦虑,有助于正常发挥。
7.学会宽容。
单说“宽容”这个词,大家可能觉得跟高考没什么关系,但是恰恰是“宽容”可以让学生在备战高考这一紧张的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知道,高考前夕是心态最敏感的时刻,有些小事发生在平时,也许学生能很好地处理,可是高考迫在眉睫了,很多人的情绪都不稳定,而如果这个时候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话就十分危险,一旦情绪有了大幅波动,调整过来是相当困难的。学会宽容,是心理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一方面调剂了同学间的关系,创造出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又是对自己不健康心理的一种解脱。
在此我觉得特别得提醒的还是住宿的同学,生活空间近了更容易发生摩擦,这时就更需要“宽容”。告诉学生,高考其实是一个集体奋战的过程,所谓的“集体奋战”并不是单指大家要互相帮助,而且更指一种集体的氛围。如果一个班形成一种互助的氛围,即使是备考这么紧张的生活也会有一种生气在其中,每天走进教室,学生和老师都会有一个好心情,这对一天的学习绝对有好处。
8.怎样看待失败。
失败是什么?
失败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一个不存在失败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正因为有失败、有成功、有困惑、有喜悦,方显丰富多彩;失败是一种历练,每个人正是不断失败,不断成功中铸造成熟和魅力。中学时代是学生造就坚强性格的关键,不要在意生活中的不尽人意的烦
恼。既然失败是生命对我们的考验,挫折是生活留给我们的命题,那么就昂起头来,走出失败。永不言弃,即使结果不如所愿,但那也是一段风雨兼程和过程。我们要始终相信,只要不说放弃,日子总会有阳光,追求总会有希望。我告诉学生:“我们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打倒。没有什么可以打败我们,唯一能打败我们的就是放弃”。
9.学会战胜失眠。
失过眠的同学知道,失眠很痛苦,容易产生烦躁情绪,神情恍惚,根本别想指望看进去什么东西,脑袋里“翁翁翁”地响,没有效率不说,还会产生副作用。失眠时间长了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失眠的表现大多是难以入睡、头疼、健忘。失眠其实是心理问题所引起的,解铃还需系铃人,主动调整心理才是彻底摆脱失眠的好方法。几种方法可以试一试:
(1)对失眠要有正确的认识。其实,失眠并不可怕。很多高三学子都会有失眠的体验。我告诉学生:“失眠并不是什么坏事,关键是你的心态怎样,你睡觉的时候太在意你的睡不着就会越睡不着,你应该静静的躺下,不去乱想,就静静的躺,不要在口里重复着:“"啊,又失眠了,郁闷啊..”之类的。就让他静静的,虽然一晚上你一点也没有睡着,但是你静静的过程,闭上眼睛的过程,那一个晚上已经是对自己的细胞的一个相当长的休息,你第二天的状态一样可以很好....真的,也许这还要看个人吧,不过我觉得真的不要把失眠不要想得太坏了,一个字“静”,那也是一种“睡眠”。失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眠后所带来的一连串的心理反映。”
(2)食疗:喝牛奶,喝牛奶是对睡眠是很有好处的。安眠药最好不能试,我觉得那简直就是对生命的摧残!这么年轻就吃安眠药,将来还了得。也许不一定有效果,但会带来好的心理效应。
(3)数数。有人发现数到5是最管用的,1,2,3,4,5,1,2,3,4,5„„数字5的音三声,念完之后会觉得心里很踏实,而不像10之类的,念完觉得精神又被扬起来了(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经验)。
10.如何看待早恋问题:
青春期男、女生由于生理的变化,也会引起心理的一些变化。比如更关注异性,喜欢跟异性玩,会产生喜欢某某男孩或女孩的念头,对爱的向往,甚至会有性的幻想。这些都是较为正常的心理反映。记得德国著名作家歌德在其《少年维特的烦恼》首页上写着,哪个少年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凭心而论,谁没有过年少时单相思或其他类似美好回忆。所以,有这种心灵体验,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我想跟早恋的学生说:“初恋这种感情真是挺好的,可是,美好的东西不全是这个时候拥有。你知道什么叫长大吗?所谓长大就是学会放弃的过程。该放弃的东西就放弃,该放弃的时候就放弃,那才是成熟的。放弃的东西并不就是坏东西。”
“其实人生就是个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放弃的过程:面对满桌的饭菜,我们必须有所放弃才能品尝到一口好菜;面对服若僚乱的电视频道,我们必须有所放弃才能欣赏好一个节目;面对那么多的学习任务,我们必须有所放弃才能做好眼前的事,才能拥有此时此刻最需要的东西。我告诉学生年轻是我们唯一拥有权利去编织梦想的时光,但青春一经典当即永不再赎。人生的道路虽然很长,可关键处就是那么几步,每一步都有每一步的发展任务。”不需要太多的说教,相信学生会有合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