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的近视人群数量分析
中国的近视人群越来越大,据网易的媒体报道,中国的近视人数世界第一,当然这也是和中国的人口基数比较大有关。但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我国在50-60年代的时候近视人数很少,一直到90年代初期,近视眼的发病率都很低,而就这短短的10几年,中国的近视人群就达到了几何级的增长,位居全世界第一。当然这是由很多因素形成的,比如社会各阶层对近视的预防不够重视,特别是学校和家长,另外学生的学习压力以及生活空间的越来越小都是近视形成的原因之
一。近视以后生活工作就业等各方面都很不方便,所以各种各样的近视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这些方法鱼龙混杂,作为一个视光学的从业人员,给您把几种常见的近视治疗方案的优劣比较一下,以供您在选择的时候参考。
一、各种训练法
这个训练法历史非常的悠久,最早提出这个方法的是英国的一个心理学家提出的,注意是心理学家,他采用心理暗示等手段又结合一部分视光学的理疗,蛊惑了很大一部分人。他要求人闭上眼睛,然后感觉眼前远处出现了一个小亮点,然后要努力的看清楚这个亮点。每天早晚做一次,一次3-5分钟。现在流行各种训练法都脱离不了这个范畴,改进是不再闭眼看了,而是要睁眼看,也要努力的看远。其实这个方法对未成年人来说可能会有一些效果的,因为看远有些模糊,就相当于后面所说的处于雾视的状态,但是远远没有真正的雾视效果好。另外一点是不能解决因集合造成的轴性近视。所以具体的效果很小。如果你有时间,而这个训练法也不要钱的话,可以尝试一下,从原理上来说是纯属浪费时间,既然原理上都讲不通,实践上也就别想了。
二、穴位**法: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眼保健操,它是根据造成近视眼的原因,综合祖国针灸医学、经络、穴位**等方法设计而成的。主要是对晴明、攒竹、太阳、风池、四白等穴位进行**,通过**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眼部调节痉挛和集合紧张得以缓解,达到治疗和预防近视之作用。通过验证对预防假性近视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所以学生一定要坚持做。但是对真性近视和成人只能起到缓解视疲劳的作用,不可能降低度数。针灸疗法也是此类的一种,所以也仅仅是对假性近视有些作用。但是依然不能解决集合造成的眼轴变长而形成的真性近视。
三、药物治疗法:
其实采用的药物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散瞳用的阿托品等,只不过是剂量比较少,达到缓解睫状肌痉挛的目的。另外一种是一次是明目的、调和气血的药品,以促进血液的循环,和穴位**一个原理,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四:雾视法
雾视法的原理来自近视形成的调节理论。调节就是人眼睛看近的时候睫状肌收缩使晶状体变厚,才能看清楚近视的物体,年老的人之所以眼花就是因为年老以后睫状肌不能收缩,没法使晶状体变厚。而晶状体就是一个凸透镜,变厚等于凸透镜度数变大,所以花眼后要加上一个凸透镜才能看清楚近处物体。而睫状肌长时间收缩导致疲劳进而痉挛(就是我们说的抽筋),看远时不能恢复,这样看远就看不清楚。就是所谓的近视,要用凹透镜来调节。雾视的理论是在看近的时候不让眼睛调节,这样睫状肌就处于放松的状态,也就不会产生近视。而近视后,加上一个合适度数的凸透镜就能迫使睫状肌反向调节,迫使睫状肌放松,达到锻炼睫状肌的目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目前市场上出的双光镜片,很多都是利用这个原理。但是它致命的缺陷是不能解决集合,所以还会导致真性近视。
五:理疗眼镜法
它是根据中国的视光学专家,教育部青少年近视防治专家组前组长徐广第教授提出的利用凸透镜雾视以及三棱镜折射原理,是目前治疗青少年近视最好的方法。此类产品以近视中子镜为代表。凸透镜的原理就不说了,和上面的相同,三棱镜具有折射光线的作用,这样戴着三棱镜看物体,可以使眼球在不集合的状态就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可以说是从根本解决了近视形成的主要原因,对青少年预防近视及控制近视度数上升都有不错的效果。缺点是不适合成年人,以及病理性、外伤性、遗传等因素形成的近视。
六:手术疗法
激光手术经历了RK角膜放射状切开术、PRK准分子激光治疗,以及LASlK准分子激光治疗,现在又出现了iLASIK即飞秒激光无刀治疗近视手术,使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患者并非人人都适宜做准分子激光治疗,只有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的患者才适合做这种手术:年龄18周岁以上;近两年屈光度数稳定,其发展速度每年不大于50度;眼部检查无手术禁忌症(如青光眼、虹膜炎、眼底出血、视网膜脱落等);无糖尿病、免疫性疾病、胶原性等全身疾病;非疤痕体质;近视100~3000度;远视800度以下;散光600度以下等。另外这个手术风险比较大,因为任何手术都有风险性,风险包括术中风险,近期风险及远期风险,就目前准分子激光治疗屈光不正来讲,术中及近期风险发生的几率很低,但远期风险目前还难以临床观察,因为这项手术从1987年才开展,一个医疗诊疗技术,验证风险应该以50年来计算,现在不过区区20年,30年40年以后是不是有并发症,这一点连专业的眼科医师也无法预知,这也就是眼科医生有很多近视眼,但是基本上没有自己做手术的原因。而在欧美等国家要么禁止做这种手术,要么对手术都有着严格的控制。所以建议尽量不要做准分子激光手术。
第二篇:2014年中国中国律师事务所业务数量分析
2014年中国中国律师事务所业务数量分析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律师事务所是指在规定的专业活动范围内,接受中外当事人的委托,提供各种法律服务;负责具体分配和指导所属律师的业务工作;根据需要,经司法部批准,可设立专业性的律师事务所,有条件的律师事务所可按专业分工的原则在内部设置若干业务组。
中国律师事务所和律师数量的增长趋势并不明显,2003-2013年全国律师事务所数量增长率和律师人数增长率波动较大,2007年律师人数甚至出现负增长。2013年,我国律师事务所数量增长率和律师数量增长率分别为6.4%和8.01%。近年来,我国律师事务所收入持续增长,但涨幅并不稳定,收入波动幅度较大,究其原因,主要与律师事务所“靠天吃饭”的特性相关。从各类业务数量增长率来看,近年来,作为我国大多数律师事务所主要案源诉讼案件的增长率较平稳,非诉讼法律事务的波动幅度较大,业务量的较大波动最终导致了我国律师事务所收入的不稳定增长。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未来几年,随着宏观经济平稳发展、IPO审批的再次启动以及居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律师事务所的收入将会继续增加,根据2009-2013年律师事务所收入情况,采用加权移动平均法进行推算,预计到2014年行业收入规模将达到520亿元左右。
第三篇:酒店人群分析
商务客人的酒店消费行为分析2009-11-17 18:58:00| By: lixia-2002qufu
据哈沃斯国际咨询公司调查,世界酒店业的业务中,55%的客人来自商务旅游,34%的客人是消遣旅游者。无论是从全世界还是从地区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商务客人所占比重越大,他们能够给酒店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酒店的商务客人是指因商务活动或公务活动而入住到目的地的酒店,享受酒店服务的客人。他们无论是来自跨国企业、民营企业还是政府部门,都是来到某个地方从事相关活动的管理者或者业务人员。
中国酒店的商务客人规模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中国经济落后的年代,酒店无论在硬件设施、软件服务、营销策略等方面都没有针对商务客人而专门开发。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大发展,越来越多的酒店开始意识到商务客源的潜力,以及他们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也纷纷将商务客人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针对酒店商务客人进行相关研究集中在:彭品志、高雁(2002)研究酒店商务客人的市场开发;冯颖如(2003)分析酒店商务客人的营销策略;蔡晓梅(2005)则根据商务客人的需求特征研究酒店的规划与设计;艾熊琳(2005)则深入研究针对商务客人开发的酒店商务楼层。然而很少有学者对酒店商务客人的消费行为进行相关分析,要开发商务客源就需要深入研究这个具有特征性的消费群体,才能够指导酒店从产品、服务、营销、促销等不同阶段吸引更多的商务客人,因此商务客人的酒店消费行为分析对于酒店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商务客人的群体特征
1、年龄特征
据调查表明年龄三十岁以上的商务客人占70%,其中男性多于女性。这些是由商务活动的性质所体现出来的。
一方面,商务客人年龄大,独立性都很强,不愿意受人支配,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他们喜欢稳重、典雅的房间布置,乐于接受个性化服务和定制化服务,更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然而他们会随着业务开展的状况个人情绪会有波动性,造成酒店难于把握服务的标准。另一方面,商务女性则会对酒店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强调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例如香港多家酒店推出的女性楼层受到女性商务客人的普遍喜爱。
2、素质特征
商务客人的整体层面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优秀的自身修养。这些都决定了他们能够很好的鉴别酒店的档次和酒店的服务,也将对酒店有更高的要求,即无论是酒店的硬件方面还是酒店的软件方面。
3、需求特征
酒店商务客人的需求特征更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1)生理的需求体现在客人在酒店中的吃、住、等;(2)安全的需求体现在客人在酒店中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3)社会的需求体现在会见客户、召开会议等;(4)尊重的需求体现在客人更希望得到酒店员工的尊重等;
(5)自我实现的需求体现在随着人们追求个性化时代的到来,商务客人越倾向于酒店提供的定制化服务、个性化服务,即自我实现的需求.由此可见商务客人入住酒店远多于普通客人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同时由于商业活动的特性,需要高效率的服务和注重时效性。这也使得很多酒店纷纷开设独具特色的商务楼层,快速入住、提供各种商业服务、方便结帐一系列的过程满足了商务客人的需求。
4、经济特征
酒店商务客人可分为不同的消费层次,具体分为:高端商务客人、中端商务客人、低端商务客人。高端商务客人属于高消费的群体,能够接受不同价位的高档酒店。一方面商务客人为
了公司业务的开展而入住酒店,因此所用费用多由企业承担,这也使得商务客人敢于消费;另一方面商务客人本身经济实力都很强,喜欢酒店的多样化的产品服务,酒店商场的商品很多都是商务客人购买。中端商务客人更倾向于能够提供良好的商业服务设施的星级酒店。低端商务客人倾向于安全、卫生、方便、快捷的住宿条件,目前发展势头良好的经济型酒店以其独有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低端商务客人的需求。
二、影响酒店商务客人的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
消费行为是个系统的复杂过程,涉及到众多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客人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动机、个性、态度、知觉;外部因素:文化、阶层、群体、企业。
(一)内部因素分析
(1)动机。推动人们活动的内部动因。影响商务客人的动机是指推动人们入住酒店的内部原动力。这个动机更多的是客人自身的需要,满足客人的住宿、餐饮等方面。同样出于商业活动的动机需求,酒店需要给客人提供传真服务、信息服务等。
(2)个性。一个人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总和。商务客人的个性更多的表现为独有的特征性。商务客人有紧张的旅途、繁忙的工作,承受比别人更多的压力和工作负担,更需要酒店为他们提供“家”一样的感觉;更倾向于接受个性化服务、人情化服务。
(3)态度。个体对社会现实中的任何人、观念、事物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商务客人入住酒店的态度就是商务客人因为注重身份地位而倾向于品牌的高档酒店,即使是势力略逊的企业人员,也会为了商业目的或社交目的,入住高档的品牌酒店。
(4)知觉。大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改变。商务客人入住酒店的知觉就是特征性酒店选择需求,有资料显示 58.68%的商务客人将酒店的区位和商务设施水平作为选择酒店的首要指标,其他依次是酒店的服务质量、酒店的知名度、酒店的价格、酒店的特色及酒店的娱乐设施多样性,价格已经不再是影响商务客人选择酒店的最重要因素,从调查中表明商务客人对于酒店有独特的消费认识。
(二)外部因素分析
(1)文化。人类社会历史事件中物质精神的总和,狭义的指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的三要素:物质要素、行为要素、精神要素。而其中的行为要素能够引起“行为文化”包括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而影响商务客人的文化因素很多,即包括社会文化因素,也包括自身文化因素。文化作为一个动态的意识形态,能够随时改变影响人们的观念。同样文化也能够很大程度的影响商务客人的酒店消费习惯,例如各个国家的消费行为不同,甚至各个地区也具有不同的消费观念。
(2)群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目标而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人类聚合体。正如上面所写到的入住酒店的商务客人群体具有特征性。
(3)企业。不言而喻商务客人很多费用都是企业提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务客人选择酒店的档次。同样企业为了自身形象或者品牌建设,往往喜欢选择有档次的品牌酒店入住,能够影响客户对企业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企业的业务开展。
(4)阶层。人们按照职业的特征划分一定的层次。商务客人作为商人阶层,具有敢于消费等特征。他们容易受到阶层内正式群体或者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三、商务客人的消费行为理论分析
目前消费行为的理论多种多样,但是分析商务客人的消费行为理论,就需要结合商务客人的独特特征。
1、减少风险消费行为理论
即想法设法寻求减少购买后可能遭受损失的途径,该理论适用于决策阶段。主要在商务客人选择酒店的决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酒店与客人之间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虽然通过酒店的网站、图片等能够看到硬件的建设,但是酒店产品需要大量的软件支持,即服务、信息等,这些都是客人无法感知、甚至无法预测。为了减少这种不对称信息带来的风险,使得很多商务客人选择酒店时,根据以往的经验或者朋友的介绍,或者直接入住比较知名的品牌酒店,能够很好的保证质量和服务,这样的选择可以有效地减少入住酒店的风险。
因此,有效引导酒店商务客人进行正确地酒店消费抉择,酒店应强调品牌建设、形象建设、口碑建设的必要性。酒店的营销行为应该注重这些方面的建设,更好的吸引商务客人。
2、象征性社会消费行为理论
社会因素影响了消费行为,消费行为过程中具有特征性的内涵,该理论适用于酒店消费阶段。酒店为了满足商务客人的特征性需求,会提供各种各样的酒店产品,例如开办俱乐部、酒会等,商务客人为了维护公司形象或者出于业务需要,都会参加这些具有象征性的活动。同样商务酒店提供的豪华设施设备,精良的服务,象征性社会行为理论可以更好的解释商务客人的酒店行为。
因此酒店可以通过营销活动满足商务客人的各种产品或服务,因为商务客人独特群体特征,酒店可以根据其特征,去开发适合他们的产品,去营销培育客户形成有效的市场。
3、习惯消费行为理论
习惯消费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习惯建立的过程。该理论适用于商务客人重复入住酒店的行为。当顾客将消费某家酒店成为一种习惯,那样这家酒店将拥有该忠诚顾客。目前酒店努力开展客户关系管理,提高顾客满意度,加强顾客忠诚度,都是为了吸引客人、留住客人。如果酒店能够为商务客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尤其在个性化服务、人性化服务方面都做得令顾客满意,商务客人入住酒店的次数增多,自然而然会将在该酒店消费成为了一种习惯,该顾客成为了酒店的忠诚顾客。
因为很多商务客人也有求新、求奇的心态,他们或许会选择不同的酒店入住。但是由于商务客人的需求多样化,很多酒店难以做到让顾客满意,更谈不上顾客忠诚。如果酒店能够根据商务客人需求,提高酒店产品质量和增加服务类型,能够做到顾客的满意,努力做到顾客的忠诚,那样顾客入住该酒店也会成为一种习惯。当客人认为入住某家酒店是一种习惯的时候,这个酒店真正拥有了该忠诚顾客。------发表于《中外酒店》
第四篇:逮捕数量分析
逮捕功能的异化及其矫正——逮捕数量与逮捕率的理性解读
来源:考试吧(Exam8.com)2009-10-17 11:46:00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论文大全
百度推广
摘要:我国实行逮捕与羁押一体化,实践中极高的逮捕率导致羁押普遍化,超期羁押问题长期存在,对被逮捕人和政府而言,都有损害。逮捕措施的滥用根源于逮捕功能被异化。改革逮捕制度,不仅要解决超期羁押问题,走出“前清后超”、“边清边超”的怪圈,更要着眼于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的宪法条款,减少逮捕数量,降低批捕率。根本之道在于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矫正异化了的逮捕功能,改进逮捕审查决定程序,完善逮捕的替代性措施。关键词:逮捕数量 逮捕率 理性解读 功能异化
阅读2005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有这样一段话似乎令人“振奋”:“面对刑事犯罪多发、治安形势严峻的状况,各级检察机关认真履行批准逮捕、提起公诉职能,„„依法快捕快诉,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犯罪,全力维护社会安定。全年共对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侦查的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811102人,提起公诉867186人,分别比上年增加8.3%和9.3%。”类似的语句在历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中都可找到,可谓司空见惯,似乎不足为奇。从报告中的语气来看,检察机关无疑是把不断攀升的逮捕数字和与政府公布的GDP增长率相当的逮捕增长率作为一项巨大的工作成绩来总结的,而且也获得了社会较为广泛的认可。然而,在法治和****成为普适价值的今天,这样的观念与保障****的现代法治理念显然格格不入。殊不知,正是在这种追求逮捕数量和逮捕率的观念主导下,逮捕功能被严重异化,普遍羁押的局面才得以形成,超期羁押这一颗毒瘤才难以清除。在“国家尊重和保障****”已经写入宪法的情势下,我们必须理性地解读逮捕数量与逮捕率,矫正被异化的逮捕功能,完善逮捕程序。本文将指出我国逮捕措施适用的现状及其特点,陈明其弊害,分析逮捕功能异化的表现,提出矫正之策,为我国逮捕制度的现代化提供理念支持。
一、我国适用逮捕的现状
目前,我国刑事诉讼实践中逮捕措施的适用具有三个特点。第一,逮捕数量巨大,逮捕率高。近年来,每年逮捕的人数约在80万左右。由于我国实行逮捕与羁押一体化,这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大约80万人遭受持续时间长短不等的未决羁押。如果加上往年积累下来的未决羁押人数,那么看守场所的实际羁押人数要多出许多。历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显示,逮捕率即检察机关批准(决定)逮捕的人数与提起公诉人数之比,也相当之高。如1998年—2002年五年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3601357人,提起公诉3666142人,比前五年分别上升24.5%和30.6%,逮捕率为98.23%。其中,2001年,全国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82万名,提起公诉81.5万人,逮捕率约为100.61%。200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764776人,提起公诉819216人,[①]逮捕率约为93.35%。2004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对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侦查的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811102人,而提起公诉人数为867186人,[②]逮捕率约为93.53%。2005年上半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刑事犯罪嫌疑人404115人,提起公诉407872人,[③]逮捕率约为99.08%。从近年的情况来看,逮捕率均在93.35%以上,2001年的逮捕率竟超过100%。而从近三年的数字来看,提起公诉的犯罪嫌疑人中逮捕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第二,羁押时间长。羁押分为拘留和逮捕后的羁押。犯罪嫌疑人被拘留、被逮捕后即带来羁押的后果,被逮捕后实施的未决羁押从侦查阶段开始一般持续到一审判决生效或二审程序终结,伴随整个诉讼过程,因此时间相当长。考察程序法律的变革可以发现,拘留和审查逮捕的期限在1979年和1996年的法律修改中两次被延长,即公安机关提请批捕之前的拘留期限从1954年《逮捕拘留条例》中的24小时延长到1979年《逮捕拘留条例》和《刑事诉讼法》中的3天(特殊情况下7天)再延长到1996年《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三类案件”的30天,而检察机关审查逮捕的期限也相应地从48小时延长到3天再延长到7天。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但又规定了一些可以重新计算羁押期限的情形,使得这些期限失去了“期限”的意义。如刑事诉讼法第128条规定,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的,自发现之日起依照本法第124条的规定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侦查羁押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计算„„。对此,1998年1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共同制定的《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2条规定,“公安机关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由公安机关决定,不再经人民检察院批准”,只须报人民检察院备案。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29条则规定,“人民检察院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应当由侦查部门提出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意见移送本院审查逮捕部门审查。审查逮捕部门审查后应当提出是否同意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意见,报检察长决定”。由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对各自管辖的案件有权自行决定重新计算羁押期限,实际上导致办案期限和羁押期限合一,即侦查、审查起诉多长时间就羁押多长时间。此外,刑事诉讼法对于审查起诉之后的羁押期限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一般理解就是审查起诉、一审、二审的法定期限。但是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审查起诉阶段退回补充侦查制度、审判阶段检察人员建议补充侦查可以延期审理制度与二审程序中发回重审制度,这就为羁押期限的延长留下了隐患。实践中,检察机关滥用退回补充侦查制度,上级法院滥用发回重审制度,导致程序倒流,刑事诉讼的时间被大大拉长,羁押的时间更是随着一延再延,致使法定羁押期限成为橡皮筋,失去了期限的意义。如河南省胥敬祥一案在审查起诉阶段,曾七次退回补充侦查;[④]河北省承德市陈国清等四人被指控抢劫出租车司机一案,先后四次被承德市中级法院判处死刑,被河北省高级法院三次发回重审,每次发回重审都退回补充侦查,该案在作出终审判决前被告人被羁押长达9年之久。[⑤]在这种情况下,羁押似乎失去了期限。第三,超期羁押大量存在,非法羁押“合法化”。超过法定拘留和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超过审查起诉期限、超审限关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问题由来已久。此外,还存在非法羁押“合法化”的问题。公安部颁布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12条规定:“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在30日内不能查清提请批准逮捕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拘留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计算。”此条与刑事诉法法第128条第2款的规定明显相悖,因为后者规定的“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侦查羁押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计算”中的羁押期限是指逮捕后的羁押期限而非拘留的期限。然而根据公安部的自行规定,超过刑事诉讼法规定期限的拘留也被“合法化”了。长期以来,超期羁押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大顽疾、一颗久治不愈的毒瘤,一直困扰着我国最高公安、检察机关和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提供的数据,1993年至1999年全国每年超期羁押的人数一直维持在5万至8万人之间,1999年达到84135人,2000年为73340人,2001年为55761人。[⑥]为了治理超期羁押,在1987年至2001年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有关部门发布的有关通知和文件就多达20多件。[⑦] 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再次发文开展专项清理“超期羁押”活动,11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切实纠防超期羁押的通知》。最高人民检察院11月25日推出预防和纠正超期羁押的八项规定,以防止、纠正检察工作中存在的超期羁押现象反弹。最高人民法院12月1日发布《关于推行十项制度,切实防止产生新的超期羁押的通知》。然而多年的清理活动一直没能走出边清边超、前清后超、不清更超的怪圈。
二、逮捕的影响与危害分析
逮捕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能够发挥保障刑事诉讼正常进行的功能;运用不好,就会产生消极影响和危害。这里笔者着重对逮捕特别是超期羁押的危害,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政府两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首先,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方面而言,逮捕的影响与危害除了妨碍其辩护权的行使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面临失学、失业的现实危险。(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秩序陷于混乱。其家庭成员惶惶不可终日,有一定“社会关系”的,就动员各种力量四处“活动”,试图通过关系获得取保候审,由此增加了经济负担也催生了****;没有“社会关系”的,则不断申诉、上访,劳民伤财;有未成年子女的,所受到的影响难以估量;还有的造成婚姻关系的破裂,带来家庭的变故;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其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本人被逮捕后,其家庭成员的生活受到影响。(3)羁押条件有限导致看守所人满为患,一方面出现交叉感染现象,另一方面容易导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产生破罐子破摔以及反社会心理,不利于回归社会。考察一下我国看守所的羁押状况,就可得出这样的判断。(4)对于罪轻嫌疑人、被告人来说,实际羁押期限超过了应判处的刑期,侵害了其权利,也给法院的公正审判带来极大的尴尬与被动,实践中甚至出现了羁押多久就判刑多久的现象,或者本可以判处缓刑的却判处了实刑,以此来规避赔偿义务。近年来,每年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人数都大大超过了判处徒刑刑罚人数。如2003年全国法院审理刑事案件被告人判决生效747096人。判处的刑事犯罪分子中,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包括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158562人,判处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357991人。以上判处徒刑以上刑罚共计516553人,而同年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的仅刑事犯罪嫌疑人即达764776人,由此,超过25万人被逮捕而未判处徒刑以上刑罚。从逮捕条件来看,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0条的规定,逮捕的刑罚要件为“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虽然检察机关在审查判断时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是超过25万的被逮捕人没有达到刑罚要件,法律的尊严与****保障功能又如何体现呢?(5)对于未构成犯罪或者依法不应判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来说,则侵权性质更为严重,往往无法补救。最高人民法院每年的工作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显示,公诉案件的无罪判决率很低,均低于0.5%。[⑧]但是这一数字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如2003年,全国检察机关对刑事犯罪案件提起公诉819216人,职务犯罪案件提起公诉26124人,以上合计845340人,而同年全国法院审理刑事案件被告人判决生效747096人,因为每年都会有留存案件,可以忽略这一因素,那么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人数与法院实际判决的人数相比的话,就有近10万人的差额。这些人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而法院并没有作出判决。
对政府方面而言,逮捕的消极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1)羁押需要投入巨额的财政资金。从经济学的角度说,羁押是需要支付经济成本的耗费司法资源的行为。为了羁押,需要建造看守所,配备警力、管教人员、医务人员,提供后勤保障,这意味着政府巨额的财政支出。不必要的羁押带来了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负担,使得原本紧缺的司法资源更加捉襟见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项建设事业都需要大量资金,在羁押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投入,必然对其他事业的发展不利。据估算,羁押一人一年的费用约为1万元人民币。如果以一名学童每年200元的学费计算,这些钱足够50名失学儿童1年的学费。如果每年少羁押10万人,就可节约出500万名失学儿童1年的学费。而投资教育的积极意义显然无需赘言,不仅提高国民素质以及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而且也是在减少贫困以及滋生犯罪的因素,有利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这笔帐是很值得算一算的。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在发达国家同样存在。如在英国,羁押一名嫌疑人每周的费用约为600英镑,[⑨]而伦敦地铁司机的周均工资不及500英镑。经济成本高昂成为英国保释制度发达的重要因素。被羁押人是人力资源,不仅不能创造社会财富,却要消耗社会财富,这对国家的发展也是一种损失。(2)政府为此付出沉重的道德成本。司法实践中的普遍羁押以及超期羁押,过度限制了公民的人身自由,使宪法保障****的权威性降低,对我国的国际形象是一个巨大的损害,而由此给政府在国际上的消极影响也是相当大的。(3)公安机关以及检察机关面临违反程序办案以及侵犯****的压力与指责,严重损害了其形象。(4)清理超期羁押难,且清理成本巨大。面对普遍羁押的现实,超期羁押的预防和清理工作量十分之大,清理任务重、难度大。而清理超期羁押本身又需要付出人力、物力、财力等司法成本。(5)普遍羁押增加了因错案而致国家赔偿的几率,同时因承担错误逮捕的国家赔偿责任,而使得检察机关纠正错案愈加被动与困难。有的检察机关为了规避赔偿责任,或者勉强起诉,或者解除逮捕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后不了了之。后者使得嫌疑人、被告人无法洗清“罪名”,由于没有明确的结论,无法申请国家赔偿。
三、逮捕功能的异化
面对目前如此巨大的逮捕数量和如此之高的逮捕率,应当如何理性解读呢?应当说,强调普遍逮捕与高逮捕率与****入宪的精神以及无罪推定这一刑事诉讼根本原则是相违背的。在现代刑事诉讼中,未决羁押作为一种例外措施被严格限制适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9条第3款规定,等候审判的人受监禁不应作为一般规则,但可规定释放时应保证在司法程序的任何其他阶段出席审判,并在必要时报到听候执行判决。国外的实践也体现了这一点。在英美法系国家,保释制度相当发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多被保释在外等待开庭。这一方面降低了羁押的数量,节约了司法资源,也维护了被告人的基本****和正常的家庭生活和工作秩序。在大陆法系国家,同样在强化对被告人人身自由的保障。如在法国,有关自由被告人在开庭前夜自动入狱的规定被2000年6月15日的法律所废除。[⑩]但在我国实践中,逮捕被过多、过滥地适用了,根本原因在于逮捕的功能被异化了。逮捕功能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逮捕成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巨大的逮捕数量以及高逮捕率是重打击犯罪,重社会稳定的产物。我国传统诉讼观念认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作为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是通过对犯罪实施侦查和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来实现的。事实上,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同样是把逮捕作为打击犯罪的有力手段,把批捕案件的数量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成果来看待的,尤其是作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力度之大来宣传的。多年以来,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年一度的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都要有上年全国检察机关批准、决定逮捕和提起公诉的犯罪嫌疑人人数的内容,公安机关也进行提请批准逮捕人数及批准比例的统计。诚如最高人民检察院每年的工作报告以及公安部统计数字所显示的,我国逮捕数量非常大,逮捕适用率非常高。公安部每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案件的批准比例也很高,如2001年批捕率为89.9%。2002年批捕率为92.42%,2003年批捕率为92.78%。[11]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普遍把批捕率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有些地方的检察机关甚至规定了不捕率的比例,要求把不捕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有的地方为5%,有的地方为7%,以避免打击不力。在公安机关提请检察机关逮捕时常见的情形是:公安机关通过种种手段向检察机关刑检部门做工作,以提高批捕起诉率。在此过程中,公安机关有了高批捕起诉率就可以称打击犯罪多么有效,检察机关对于可捕可不捕的甚至不能捕的也顺水推舟,而将案件批捕起诉。有些地方,检察机关作出不批捕决定的,往往需要向公安机关说明理由,而理由只能是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即便是这样的案件,检察机关也要和公安机关充分协商沟通,才能获得理解。一些地方政府也往往把拘留率、批捕率作为衡量公安机关侦查工作质量的指标,作为检察机关、公安机关打击犯罪是否得力的标尺。在一个时期内,如果批捕率下降,不捕率上升,有些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即认为是打击不力的表现,进行过问甚至干预。
衡量逮捕制度的优劣与法治化水平,应以****保障的程度为标准。以批准逮捕的案件数量来表明打击犯罪的力度无疑是一个认识误区。其实批捕的数量和批捕率的高低与打击犯罪的力度并不必然成正比,恰恰相反,批捕率的下降只能是****保护水平提高的最好注脚。第二,逮捕被视为惩罚和追究责任的一种方式。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人代会上的工作报告中都曾出现过“逮捕法办”这一词语,可见,逮捕被作为一种惩罚和追究责任的形式来看待。
第三,逮捕承担了预支刑罚的功能。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中国的未决羁押带有惩罚的色彩,成为刑罚的预支,一种预期的刑罚,号称是“先支出,再报销”,成为“未决羁押先行,刑罚再给予弥补”这样一个制度。“强制措施的预防功能、程序保障功能丧失殆尽,成为赤裸裸的刑罚的预演。”[12]
第五篇:电影院营销人群分析
电影院:精密营销个性人群
吸附于电影院中的营销活动,透过建设性的娱乐创意,可以让原本平淡无奇的产品获得灵气,有机会成为另一个充满神秘或惊奇世界的一部分。
借电影的势,“凶猛”自己。
在“同质化竞争”的汪洋中,能够被适时适量适口味加入的娱乐因子,其角色很可能就是哈里•波特手中的那根能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杖。
当电影成为一种“时尚事件”,当观赏电影的场所成为一种品质坐标,其商业价值也就成为接触独特消费者的营销链条中最有市场权力的一环。个性选择决定细分受众
电影是一种自主性极强的选择性消费行为,因此电影观众的生活形态和普通大众不太一样,他们追求时尚、自由、个性化,追求生活品质和品味,在意休闲生活内容,注重文化层面的享受。他们比较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也是比较感性的人。凡是时尚的、流行的、非理性的、高档奢侈品类都将是他们乐于了解的。
近年来,我国院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彻底改变了中国影院消费者的结构。
2002年北京第一家五星级影院—华星国际影城开业,票价定在60~70元,华星影城业务经理师福权先生说:“价格就像沙漏一样,把最有消费能力的观众留下来了。”据调查,北京地区真正的影迷(标准为每月至少看一场电影)有50~60万人,五星级影院吸引的正是这群人。华星影城的最宽银幕达到24米宽,排距最大达1.3米,五个普通电影厅另外还有数字电影厅、多维电影厅等。同时播放不同的影片。针对高端人群,他们设立了VIP厅,只有34个座位,有自己的休息厅,可以包场,可以点放电影,可以提供结婚纪念日、求婚仪式、生日电影PARTY等个性服务。
“电影院是一个非常需要考虑观众个性化需求的场所。”师福权先生说,“这是一群特别的人群。”
两年前,视野传媒开始通过发行《影迷》DM杂志来搜集院线人群的资料,数据库显示的结果如下:
影院观众以15~30岁居多,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女性稳中有升,在文化消费中,女性一般占主导地位。大部分观众为单身,受过良好的教育,多为大专以上学历,学生人群和商业人士居多。电影受众收入较高,尤其在高收入阶层收看电影比例较大。触摸消费者心底
“电影的受众群决定了它是一个分众媒体。”视野传媒总经理邢铭先生说。每一个档期放的电影不一样,它的受众就不一样。情人节档期里,去看电影的大部分是情侣,年龄大多在二十四五岁。七八月份的暑假档期放映《马达加斯加》动画片,则以十七八岁的年轻学生为主,或更小一些的孩子,由家长陪同。甚至不同影片的受众也不一样,《黑客帝国》的“黑客迷”们以三十岁左右、收入较好的白领为主;而喜欢《功夫》的“星迷”们则以年轻学生为主。
“人群越集中越准,定位效果越好,传播的效果也会越好。”邢铭先生说,关键是找到品牌与电影之间的结合点,就能打动这群消费者。
2005年春节,诺基亚“绝色倾城”三款手机上市,手机定位复古时尚,他们选择了六部经典的国外老片,在15个城市全国巡演。观众走进影院,发现影院已经布置成黑红白三种“绝色倾城”色调,品牌形象出现在影院的每一个角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电影院正在成为企业跨媒体整合中不可或缺的娱乐介质,找寻品牌推广与电影的平衡点,让品牌、影片、消费者三方受益,是电影院中主题式、活动式营销的关键。活动整合营销渐成主流
越来越多的厂商认识到影院作为媒介的价值,在《影迷》这本薄薄的杂志里不难找到BOOS、OMEGA这些国际顶级品牌的广告。影院的媒介形式也日趋丰富,易拉宝、荧光海报、灯箱、连排VCD、LCD广告等,甚至放映开始灯光熄灭以后,还会有贴片广告、荧光地贴等。不过无论是哪一种广告形式,都不能破坏影院原来的氛围,给观众突兀之嫌,于是有主题的活动营销被认为是较好的方式。
跨媒体整合营销,目前企业采用最多。这种形式把电影与其他媒体如网络等结合起来,同时在影院摆放易拉宝等广告进行推广。《黑客帝国Ⅲ》公映时,中国移动“全球通”购买了北京七家影院16场次的电影票,“全球通”用户网上抢票,上座率达到80%~90%。实力传媒整合行销副总经理张玉仪女士坦陈:“在影院做营销活动非常费心,效果也非常不同。”
影院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利用起来。张玉仪女士说:“影院有几个入口,广告放在哪里最容易看到,又不影响电影院整体的氛围,这些都要精心设计。”在大堂摆放易拉宝,在电梯间、手扶梯处张贴宣传画,把平常做影片宣传的灯箱换成品牌广告。必须要针对每个影院的特色,同时要考虑当期放映的电影,找寻品牌推广与电影的平衡点。
在大厅里等待电影放映的时候,消费者没有其他特别的事情,可以静下心来了解产品,这种环境比较适合那些可以试用的产品,如化妆品、汽车、休闲食品、数码产品等。但是活动不能太复杂,因为消费者不会停留很长时间。最佳的方案是不用太多时间,就能了解产品性能,充分感受产品信息。
2004年情人节,兰蔻的引力香水上市,实力传播为客户规划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四地上座率最高的影院进行消费者活动,利用情人节的气氛,进行新香水的试用于促销,观众反响非常积极。
追求品牌、影片、消费者三赢
如果是品牌与片商的长期合作,将影片推广、品牌推广与影院活动结合起来,才是真正考验品牌推广公司的组织能力。这需要进行长期的整体规划,首映式、影迷见面会、影片推广会也被利用起来,但影片和明星总是这些场合的主角,如何增加品牌的曝光率,就需要事先细致的规划和安排,要让品牌、影片、消费者三方受益,同时利用媒体将传播的半径扩大。
也有一些企业他们选择电影院干脆就与电影无关。可口可乐第五辑广告片的发布会在北京华星影城举行,影城1~4层全部被可口可乐广告装饰一新,影院优良的设施让可口可乐8分钟的广告片取得令人震撼的效果,接着SHE、于文乐等众星轮流上场献歌,场面宏大火爆,令一众“粉丝”High到再也忘不掉可口可乐。
作为非传统营销领域的电影院正在成为品牌宣传与产品推广的“另类窗口”。一项来自新加坡的调研称,2005年上半年电影院广告在整体广告下降8%的情况下上涨了42%。按照目前国内市场的势头,相信同样的“媒介大片”在不久之后即会在我们身边上演。相关链接
与电影结合的营销方式
∠电影贴片广告/电影随片广告
∠片方贴片广告:片方在影片的制作和发行过程中与广告主的合作
∠发行方贴片广告:发行方在影片制作完成后的发行阶段,以招商的形式与广告主合作 ∠院线贴片广告:在影片的院线放映过程中,局部院线与广告主的具体合作,一般适用于地区性广告主和产品
∠影院贴片广告:影院在放映影片时,与当地广告客户的合作,多为推广当地的实际商品 ∠植入性广告:在电影衍生多媒体传播方式中投放 ∠电影活动:在影片发行宣传过程中的搭载广告
∠搭载影片的前期宣传过程,采用电视娱乐节目、DM、平面广告投放、户外广告投放、网络媒体炒作、公交站台海报、地铁宣传招贴等手段,在短时间内,随着影片搭载广告信息 ∠搭载影片发行的活动推广,搭载片方组织的宣传影片的各类公关活动如:新闻发布会、首映式、明星见面会等
∠搭载影院阵地宣传,主要宣传载体为放映场地、影院张贴海报、影院公告牌广告、影院场地横幅、现场派发DM、赠送观众的宣传礼品等现场宣传品 ∠影片后期的电影品牌性产品
∠非影院传播的影像制品:包括影片的VCD、DVD制品、网络下载及在线播放搭载的广告、电影海报等平面印刷品搭载的广告
∠电影衍生产品:以电影内容为题材的商品。例如,以电影人物为原型的电影玩偶、模型,电影剧本改变的影视小说,电影宣传所带动的时尚消费品—服装、火机等,都可以作为广告主的载体
∠电影DM杂志及电影卡 成功案例
∠诺基亚海报传单《星球大战》全国院线发布 ∠伊莱克斯《指环王1》全国贴片广告
∠《哈利波特2》奥利奥饼干部分城市贴片广告 ∠《英雄》中国移动全国院线整合营销
∠《星球大战》BossiniT恤衫全国院线整合营销 ∠百事可乐《英雄》贴片广告
∠《哈利波特》高乐高食品全国院线整合营销
∠好丽友《一见钟情》情人节档期全国院线整合营销(以上资料由视野传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