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公务员数量变化
中国公务员数量变化
近几年,随着
诚然,公务员稳定性相对较高。实际上,公务员是入职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数百人甚至数千人竞争一个职位的情况已非个例。有的考生说:“考公务员其实就是求职,重在参与!只要有招考信息,我就会尝试,多方尝试才会找到工作,否则就只能‘啃老’了。”招聘会上,招十几人的企业动辄就会接到数千份简历,招1.6万人的国家公务员职位有百万人报考也不必大惊小怪。公务员报考热,其实也就是求职热的反映而已。
公务员报考虽然很热,但毕竟招录人数有限,不能考入公务员队伍的考生最后还是会进入其他行业就业。人才竞争较激烈的社会现实下,按部就班求稳的心理无论是因环境逼迫还是自我的内心诉求都会改变,因为在竞争的经济社会里,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公务员备考经历也会给考生在其他行业就业提供帮助。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各项制度不断健全,考生感觉企业就职和从事公务员并无太大区别时,当自主创业越来越成为年轻人挑战自我实现梦想的途径时,公务员报考热度自然就降低了。
第二篇:2011黑龙江省公务员面试题目数量及题型变化
2011黑龙江省公务员面试题目数量及题型变化(2011-06-24 22:31:57)
转载
标签:
教育
2011黑龙江省公务员面试的题目数量仍为四道大题,但是各位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一题当中,可能会有一个追问。所以在听题的过程中,要考虑题目是否没有问完,是否有追问的可能性。考试时间仍为二十分钟,因此在答每道题目的时候留出一定的时间给追问,避免追问题没有时间来回答。
重要提示:
一、今年的省考面试题目可能会比今年国考题目难度要大,各位考生要有心理准备。
二、组织计划协调类题目要综合性考虑。
三、信息获取累题目增加。
四、按照五道题目,二十分钟来着手复习
第三篇:内蒙古自治区耕地数量变化和经济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耕地数量变化和经济发展
摘要:耕地保护是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1.前言
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我区灾损、环境变迁等自然因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较小,耕地变化主要受人文因素的强烈影响,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为政策因素、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等。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使得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空间集聚方面加剧了城镇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导致城镇中心区域的耕地急剧减少。此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每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比重也较大,这也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翻。
2.耕地及经济发展变化情况分析
2.1耕地面积变化
图1为1981年以来我区耕地面积变化图。从耕地面积来看,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等,1981年~1987年我区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1988年~1999年耕地面积则由455.9万公顷增长至607.7万公顷。1988年耕地面积为历史最低点。2004年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新政策,耕地面积出现了稳步增长的新形势。2013年耕地面积达到721.1万公顷。
耕地面积的变化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30多年来全区人口呈快速稳步增长的态势,由此而产生的人均耕地的变化过程出现了平缓减少-平缓增加-减少-急速增加4次较明显的变化。第1阶段从1980年的人均0.28hm2耕地减少到1994年0.23hm2;第2阶段主要为1995年~1999年,随人口增长速度的变缓,人均耕地减少速度也趋缓;第3阶段从2000年~2012年,随着耕地数量第2次高峰出现,人均耕地也出现增加趋势;第4阶段从2012年~2013年人均耕地面积由0.29hm2骤增至0.37hm2。
2.2.粮食生产总量及其结构分析
自1981年以来,我区粮食实现了产量和生产能力的快速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全国的粮食供求进入基本平衡的阶段。虽然在1986年~1989年和1997年~2001年间我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但是从整体来看,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2013年我区粮食总产量达到历史新高,突破2773万吨,比上年增产244.5万吨,增长9.67%。
对我区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要粮食产品的构成而言,玉米产量从最初的跟小麦、稻谷占比持平逐渐增长成我区第一大粮食作物,2013年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例高达74.64%,比1952年的8.18%占比高出近66.46%。尽管稻谷产量水平不断增加,但稻谷比例的下降,反映了我国粮食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小麦产量波动较大,2000年~2003年间小麦产量持续下降,自2000年起至今则表现为平缓上升趋势,近年来增幅加大,2008年突破150万吨,2013年达到180.4万吨。
2.3人口总量及其结构分析
由图可以看出,内蒙古总人口随年份呈极显著的多项式变化趋势(y=-0.374x2+1515.x-2E+06,R2=0.998)。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增长基本分成两段:第一阶段:1949年~1975年,人口随年份的增长幅度较大,平均年增长41.8万人,年增长率为6.88%;gg~阶段:1976年~2013年,内蒙古人口增长变缓,平均年增长20万人,年增长率为1.15%。
从我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比重变化来看,从1981年~2013年,我区农业人口比重持续下降,从1981年的75.17%下降至58.73%,而非农业人口则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其中,1985年、1999年均比前一年增幅均超过1.00%,2004年及2005年更是连续增加1.30%和1.58%。
2.4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加强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中期,我区经济呈加速发展的态势。
据图可知,1980年我区GDP总量为68.40亿元,1980年~1992年间呈缓慢增长趋势,至1992年内蒙古自治区GDP总量增加至421.68亿元,增加了6.16倍。自1993年~2005年,我区GPD增加进入加速期,据数据显示,2005年GDP总量为3905.3亿元,较1992年增加了9.26倍。此后国民生产总值进入急速增长期,截至2013年底,GDP总量达16832.38亿元。
3.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建议
3.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通过大量的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是当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但是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不可能通过大量的土地资源投入来换取经济的增长,所以在经济发展的时候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逐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从而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各部门统筹规划,协作提高耕地质量
目前,国土部门、水利部门和农业部门分别针对耕地质量的提高提出一系列措施,但这些措施大多仅根据其所在部门特点进行设定,不具有统筹规划性,且若其中一方针对某一地块提出整改措施,则其他部门不能再对该地块进行整治。上述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耕地质量的提高,且存在资源及财力、物力浪费情况。因此,如何协调国土部门、水利部门及农业部门,使之在提高耕地质量上进行有机协调统一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3.3狠抓后续监管措施,杜绝整改后撂荒
国家、自治区针对耕地耕层变浅、有机质流失、金属离子污染等问题做出了系列研究和部署,从不同角度出发,势在解决耕地质量低下问题,也确实获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不乏新问题的出现。个别地区在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对耕地进行整理改善后没有进行有效的利用,而是将耕地撂荒。建立积极有效的监管措施,设定相应的奖惩机制,不仅是促进耕地质量提高的途径,同时也是杜绝资源和经济浪费、切实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工作方式。
第四篇: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源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教学重点: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因素;
人口增长模式的指标及其转变。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因果联系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一)人口的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
(二)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差异
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一)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板书】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提问】请大家看世界60亿人口日(图1.1),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个小孩的出
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读图】请大家读图1.5,P4读图思考和P5的阅读,通过由学生自主阅读各国采取的人口政策的差异并让其讨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讲述】世界各国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日本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印度控制生育政策。原因: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太慢,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空间得不到合理利用,人口老龄化,个人及社会赡养负担增加,社会福利和保障面临的压力增大,国防兵员不足。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太慢,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方面的社会开支扩大,压力增大,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资源需求增大,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增多,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人地矛盾进一步被激化。
【作业】复习这节课的内容并预习人口的增长模式。
第二课时 【新课教学】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们衡量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是通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来衡量的,而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这三项指标相结合就形成了人口再生产的不同特征,形成了不同类型,构成3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读图】请大家阅读图1.6和P6读图思考。【板书】
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一)人口增长模式
【提问】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比较。【答案】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讲述】比较原始型和现代型这两种“低增长率”的本质区别: 原始型的低增长率是因为很高的死亡率造成的,而现代型的低增长率是因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这种模式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
原始型——农业文明时期;传统型——工业文明时期;现代型——后工业文明时期。【学生讨论】结合P5的阅读,学生讨论世界各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以及影响因素。【板书】
(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讲述】发达国家——现代型,如欧洲、北美洲;发展中国家——大多属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阶段,如亚非拉地区;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模式转变的影响因素有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现代型。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学生自主探究】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学生分组讨论,联系前面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完成P7活动,自主地归纳总结出针对芬兰这个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课堂总结】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世界人口的增长现状:
1、数量大
2、增长快
二、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人口数量增长任何时间间的不匀速性
第五篇:种群的数量变化 教学反思
种群的数量变化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本节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以及种群数量增长的类型,二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本章是教材首次向学生介绍有关生态学的知识,是后面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知识的基础和前哨,而本节内容又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点较多而且较难。在教学深度的把握上应定位在让学生尝试去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理解有关专业术语,并用数学模型(数学公式和坐标曲线图)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语言力求形象生动,避免不适当的扩展。
2、教学重难点
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概念并不陌生,在学习生物学其他内容时,学生已对运用数学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对遗传规律的认识。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
【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策略
本节共2课时,第1课时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即以“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模型构建、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等教学活动,第2课时是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验证性实验活动。第1课时的教学应当遵循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循环上升的轨迹。
(1)具体。教师以“问题探讨”引入,由于学生已有相关的数学知识,不难回答问题。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的数学公式有何生物学意义(说明细菌数量增长具有哪些性质)?
(2)抽象。进一步让学生讨论:细菌的数量增长模型是怎样建构的?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有哪些?由此,总结出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3)再具体。联系实例说明种群增长的两种数学模型。
(4)再抽象。结合细菌的数量增长模型,得出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数学模型;结合实例讨论“K”值。
(5)进一步回到具体。讨论数学模型的生物学意义(说明“J型”和“S型”增长的生物学意义),列举实例。
(6)进一步抽象。总结用数学模型揭示生物学现象与规律的意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从现象揭示出本质和规律,使学生认同运用恰当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表达某些生物学规律。一定要避免从数学到数学,为计算而计算的教学。
2、教学评价
本节课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即在动态的教学活动中对难以量化的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要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促成学生及时地进行反思,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不断地从评价和反馈中吸取营养。具体操作是:
(1)在学生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时,其余同学在课本上填表并绘制坐标曲线图,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坐标曲线图,过程中教师巡视,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及时赞许鼓励,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正,然后请部分同学对讲台上的同学所绘制的曲线图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再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学生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能及时有效地修正学生的认识过程,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2)引导学生采用列表比较种群的“J”型和“S”型曲线增长,弄清易混淆知识的异同点,有助于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记忆,从而达到知识的深化理解和掌握,最后通过一些反馈巩固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和反馈,通过这样的回流作用,令评价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交汇在一起,促进学生知识的升华。
3、教学过程建议
(1)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体验有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2)建构种群“J”型和“S”型增长曲线,对比掌握两种曲线。
(3)运用实例总结分析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
【教学反思】
《种群数量的变化》这节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时间够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第二部分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包括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第三部分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本节课着重是讨论前两个内容。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本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在建立模型的方法上,我是
从一种细菌的繁殖问题出发,与学生一起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启发学生用数学方法表达,归纳出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并很自然地从一种细菌推广到其他生物的数量增长的方法。然后对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总结:观察对象--合理假设--数学表达--检验修正。从学生对细菌繁殖的分析中,又拿出生态学家高斯的培养草履虫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引出两种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并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曲线不同?具体什么条件下就有“S”曲线?为什么有K值?学完了两个增长模型后,举例让学生思考两个海岛上引种得到的不同结果的原因,其中一个是环颈雉的引种,一个是绵羊的引种。让他们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对这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紧接着设计表格,让学生总结比较J型曲线、S型曲线的不同点,再次巩固。接下来通过对“我国30年间蝗虫数量变化”、“南半球鲸鱼捕获量在下降”这两个实例的分析,引出种群数量变化的另外两个类型:波动和下降。最后联系生活:通过对“城市鼠害的控制”“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这两个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的探究,引出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所以从本节课的教学上,我认为教学设计是很好的,符合新课程理念,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将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到教学当中,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不足之处就是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炼,表述上有点混乱,要注意过渡自然,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所要追求的最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