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需要深入学习研究的十个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需要深入学习研究的十个问题
李慎明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而且已经并将继续对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决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现实与理论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进一步研究阐释。
1.《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本质属性与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什么关系呢?能不能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而社会和谐则是这一本质的外在表现或体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征程,就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内在本质并不断体现社会和谐外在特征的过程。
2.《决定》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决定》又指出:“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为什么说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机遇与挑战都表现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的四个深刻变化?我的理解,这是一篇大文章,必须好好做。我认为,我们之所以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所面临的所有的机遇与挑战,千言万语,归根结底,都是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所决定的,都最终表现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有机、有效的结合上。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与四个深刻变化,其基础主要是表现在经济方面。从国外说,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从2007年起,我国将全面入世,并全面履行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承诺;从国内看,主要是经济基础的变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对形势的分析与判断,应主要放在经济方面,从经济这一基础与事实出发,对形势的分析与判断才能准确、科学。
3.《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这一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党的最低纲领、与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党的最高纲领是什么关系?《决定》又指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如何理解社会和谐这一目标与富强、文明、民主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我认为,社会和谐这一
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与我们党的其它奋斗的目标,是一个有着内在统一、有机联系的但又有不同内涵的目标。全社会最高和最终的和谐,则是我们所不懈奋斗并最终必然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的最终、最高的和谐,决不仅仅是我们的价值目标,而是我们必然实现的最终社会形态。
4.《决定》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是什么关系?我认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将长期存在,但在无始无终的历史长河里,这仅仅是特定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特定历史现象;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表现。但是,这一主要矛盾也并不排斥如城乡、工农、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甚至在一定范围内阶级斗争等其它次要矛盾的存在。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则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其中包括社会主义这一社会形态的始终,这一基本矛盾的存在、发展与解决,则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
5.《决定》指出:“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如何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之间的关系?能不能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正确处理这一关系,主要就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这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就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中,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中收入分配差距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就是要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坚决纠正各级领导干部以GDP增长为中心的不正确的政绩观,并真正转到坚持以人为本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路和轨道上来。
6.《决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上述六个矛盾和问题中,矛盾的性质是不是完全相同?能不能这么理解,前四个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第五个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的交叉,而第六个矛盾是敌我矛盾?可以不可以这么说?我们的社会性质不仅是社会主义社会,并且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有阶级且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里,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并还可能在一定条件下激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题目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但也不可忽视敌我矛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正确区分与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7.《决定》指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什么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认为干部群众最关心的热点比如“一大二难三高”,即收入分配差距大,说真话难、反腐败难,教育收费高、看病收费高、买房价格高等问题,就属于这方面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给人民群众以感受真切的权益,就会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进了一大步。但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些根本的外在条件,这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一基本路线,就是要坚决贯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党的领导下,搞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这四位一体的建设。在党的建设领域,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纲领不动摇,切实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经济领域,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我的理解,这也就是真正坚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在政治领域,真正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在文化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反对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领域,真正落实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
8.《决定》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这里实质讲的仍然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究竟是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这已经争论很久了。有的说,发展是硬道理,应该始终强调效率优先;也有的说,过去经济不发达时,应该强调效率优先,现在经济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应该强调公平优先。我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是辩正统一的,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鸡和蛋哪个优先?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割裂开来理解。只有提高效率,才能为实现社会公平创造条件;只有实现社会公平,才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极大地提高效率。另外,更加重要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永远不变的根本宗旨,也只有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有了效率之源。不知这样看问题,能否解释清楚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我是这样看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最基础、最重要的社会的第一次分配中,做到效率与公平的同时兼顾,而不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也只有我们在社会的第一次分配中,做到了效率与公平兼顾,才能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打下一个根本的基础。第二、第三次分配只是也只能是作为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必要补充。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基本工农群众都能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从而逐步达到胡锦涛同志所说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也确实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至3000美元的阶段容易进入动荡时期。但有人把这一现象绝对化,认为在这一阶段就必然会出现各种大的社会问题。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让我们来看以下事实:前苏联1950年的人均已达到2834国际美元(国际美元是一个假想的货币单位,实际上就是购买力平价。它更能反映各国人均的实际生活标准。以下数据系英国经济学安格斯·麦迪森用国际美元所作的统计。),1973年为6058国际美元,1990年为6871国际美元,1998年为3893国际美元。而前苏联是在1990年前后达到6800多国际美元时发生巨大灾难的。日本1890年时达到1012国际美元,1957年达到3138国际美元。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泰国等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达到1000国际美元以上。这些国家并未发生大的社会动荡。我认为,在中国,只要坚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可以避免动荡。相反,倘若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根据中国国情,迟早必然发生重大的灾难。正因如此,胡锦涛同志在讲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特别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至少有这样两个基本要义:一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
9.《决定》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如何认识胡锦涛同志所反复强调的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我认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对全体共产党人的要求,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主要是对全体人民的要求。
10.《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党的领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没有党的坚定正确的领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根本无从谈起。为什么关键在党呢?我认为有五点,一是关键在于我们党的自身的先进性。因为我们共产党是领导党、执政党。我们党只有首先抓好了自身建设这个主体,才能抓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这个客体。二是关键在于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仍然是一条没有过时的真理。各级干部应该理想正确、信念坚定;出以公心、不谋私利;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艰苦奋斗、真抓实干。有了这样的好干部,党的各项制度和国家的各项法规,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关键在于党的理论的正确,这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毫不动摇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既要一脉相承,又要与时俱进;对二者决不可偏废。四是关键在于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这不仅仅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也不仅仅是手段或目的问题,说到底,它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唯物史观问题,是人民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的事,没有全体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能是一句空话。从一定意义上讲,发扬党内民主的关键,就在于坚决贯彻胡锦涛同志最近所反复强调的“要讲真话、实话、心里话”;只有营造讲真话、实话、心里话的氛围,建立健全并落实讲真话、实话、心里话的制度,充分发展党内民主就有了根本的前提和保证。五是关键在于不断提高党驾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能力。这是党的先进性的外在表现与本质体现。党要管党,搞好自身的建设,但同时党也要执政,并执好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中,要进一步搞好党政职能分工,决不能以党代政;同时也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组织的领导,加强对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领导。(本文是作者2006年11月8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上讲话的摘要)
第二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社会公平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公平问题的研究
【摘要】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价值目标,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解决我国社会生活中公平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应牢固把握好社会公平,正确对待社会不公平问题,通过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来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第一篇 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涵义和特征 社会公平是指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具有历史必然性并成为社会进步基础的公平观念。它必须立足于人本身,以人本身为出发点和目的,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挖掘和发挥人的各种潜能,还必须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其基本内容就是制度公平和政策公平。具体说,这种社会公平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效率公平、分配公平、人道主义公平。和谐社会是全面系统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要求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始终是社会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具体地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既要注重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i型您构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领导的,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和谐的解释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把治国理政的事业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发展等各个方面,并且运用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进行了科学阐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引自《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
第二篇 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首先,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所谓公平,就是没有偏见。在现代的多元社会,公平是一种社会契约,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没有偏见,才能形成社会一致公认的社会契约和行为规范。处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都有其特定的公共规则,据以规范这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分配社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而制约这些规则权利、义务的基本原则,就是社会主义。公平是正义的基础,没有社会公平,就谈不上社会正义,失去了社会主义,必然导致社会的失衡,而失衡的社会,肯定是不稳定的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的社会**都来自于社会的不公和失衡。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深层次基础。其次,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社会公平和正义,精义就在于给每个人以所得。从具体内容和规则上看,现代意义上的公正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保证的规则,即切实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机会平等的规则,即从总体上保证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机会;按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即根据每个社会成员的具体贡献进行有差别的分配;社会调剂的规则,即立足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对每一次社会分配后的利益格局进行必要的调整,使社会成员不断得到由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进而使社会生活的质量不断有所提高。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说,公正的规则包括三个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各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却恰如其分的回报;各阶层之间应当保持一种互惠互利关系等。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应当确立保证的规则,坚持机会成本的规则、按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社会调剂的规则。
二、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的题中之义
社会和谐意味着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友好相处与和平共处,它的基础就是公平正义——文化公平、经济公平、政治平等和社会公正。著名政治学家罗尔斯指出,社会公正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和平相处的政治底线。这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而且由于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注重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公平是相对的、历史的,而不是永恒的。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的人,对公平的理解是不同的。“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观认为奴隶制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阶级的公平观则要求废除被宣布为不公平的封建制度。„„所以,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是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301页)
在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基本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一致的,即人人共享、普遍受益。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公平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公平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分配的公平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问题,权利平等和司法公正主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如何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当然,社会公平又具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它是社会广大成员普遍能够接受的价值目标,能够为整合社会各种力量提供强大的道义动力,是一个政权具有和理性和合法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公平正义应当成为是否实现社会目标的评判标准。
公平是人类构建理想社会的一个古老而放之四海皆准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在理念和制度上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地方,主要就是体现公平。但由于我们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立了以利益差别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等方面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群体之间、地区之间、城乡
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变动加剧,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三农”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社会稳定,潜伏着很大的社会风险。因此,体现公平,从利益协调入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解社会风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公平是相对的,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相适应,但没有公平,就绝对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篇 我国社会公平的现状及原因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不可否认,改革开放30年来,在以市场、效率为导向的政指引下,尤其是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想指导下,我国在物质生产和财富增长方面得了巨大成就,并向富裕、民主、文明的奋斗目标迈进了一大步。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了效率增长而公平下降的“中国悖论”,产生了新的社会不公平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我国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上。(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6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为东部地区的6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l 1759.5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3587元,为历年来最高。行业之间出现了较多的垄断现象,尤其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垄断的存在,导致了行业之间的收人差距逐渐扩大。统计显示,2000年我国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2.63倍,到2005年,这一比例已惊人地增加到4.88倍,并呈现出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已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差距合理水平3倍左右。当前,我国最穷的10%的人口只拥有社会总财产的0.7%,最富的10%的人口却拥有社会总财产的41.4%,后者为前者的59倍,出现了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城邦的公民贫富极度分化,一些人家财巨万,另一些人贫无立锥之地”的现象。【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g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364.)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集中体现在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上。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最初只涵盖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的职工,1999年将范围逐步扩展到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的职工,2002年又将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也纳入其中。【5】(泽民.全国建没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丰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8.)然而农民工、农村务农人员以及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仍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和安置,尤其是被征地农民普遍面临“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窘境,养老、医疗、失业等f6j题不能很好地落实、解决;农村和城镇无业、失业人员基本上享受不到医疗保险,“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批职工失业或面临失业,他们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三、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首先,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状态。(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农村中小学的资金分别约为575亿元和1079亿元,用于中西部的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仅为东部地Ⅸ农村小学的21%和36%,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仅为东部农村初中的18%和30%。这种显失公平的经费分配比例,直接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在入学率、师资力量上的明显不公。以2000年我国“普九”的人口覆盖率为例,东部达到96.47%;中部达到81.87%,西部仪达到42.26%。其次,在师资力量的分配上,广大农村及偏远山区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小学教师多是专科文凭,甚至有些代课老师仅是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就直接走上教学岗位,而且这咎教师多是“一专多能”,中学教师最高的学历仅为本科文凭。而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普遍实现了“本科化”甚至“硕七化”,另外由于大批富有经验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历届高校毕业生大多倾向于到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就业,也导致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师资力量薄弱。
四、住房问题集中凸显
第一,房价居高不下。据统-H‘,2009年1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5.7%;至2010年3月份上涨11.7%【6】(张锐,雷星.我国住房分配制度改革浅析——以政府规划制为视角[J].经济师,2009(36):29.)。房价的飙升使那些收入较高、早买房、拥有多套房的群体不动产财富迅速增加,而那些购买能力较弱或无购买力的中低收入阶层则面临着边缘化、生存难的境地。第二,保障性住房不能切实保障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利益,真正的低收入者仍然无房可居。第三,弱势群体面临生存困境。这类人群以应届大学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为主。据统计,2000—2009年我国毕业大学生人数共计3275万,其中至少1/3靠租房,面对畸高的房租他们只能“蜗居”,沦为城市中的“蚁族”。而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更为恶劣,集体宿舍、自建的简易工棚就是他们的栖身之处。
第五篇 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首先,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的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其次,缩小社会差距,平衡利益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均衡发展的格局,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和谐发展,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要慎重出台涉及各种利益调整的改革措施,避免出现分享改革成果与承担改革成本脱节的问题。要在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先富群体发展活力的同时,完善分配、税收、财政、金融、社保等制度,加强对落后地区、困难行业和群体的扶持,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要积极推进户籍、就业、升学等制度的改革,逐步消除社会流动中的壁垒,使各阶层社会成员尽可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第三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维护社会公正、平等是人民群众普遍的追求和共同的愿望。因此,建立以维护社会公正公平和平等为目标的行政伦理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对政府行为主体的基本要求。
第四篇: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劳动关系研究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劳动关系研究
劳动关系是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仅是在用工行为和就业行为市场化之后,协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劳动关系的需要,更是当前深化企业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既是一项长期的,也是一项紧迫的重要工作。而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在促进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中工会责无旁贷,这也是工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工会是推进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维护企业稳定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把健全工会作为街道工会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工作。按照“哪里有职工,哪里就必须建立工会组织”的工作思路,我们积极扩大工会的覆盖面,着力抓好非公企业工会的组建工作。2012年3月,经上级工会的最新要求,今年需建立起区域性工会、行业性工会和企业工会。经过我们多方工作和不懈努力,文峰区东关办事处先后在辖区非公企业中建立区域性工会7家,覆盖辖区企业184家;行业性工会2家,覆盖行业单位69家;企业工会2家。同时我们还积极指导各个工会搞好规范化建设,完善其内部工会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符合本企业特点的工会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民主管理制度,为增强企业工会活力,夯实了组织基础。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劳资关系矛盾的凸显期。那么,如何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中准确定位并充分发挥作用,是新时期工会组织面临的重大课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探讨和研究。
一、工会肩负着推动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神圣使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利益分配方面的作用。工会是职工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工会要按照“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履行好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能,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发挥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独特作用,是党和政府对工会组织的时代要求,是从根本上维护好职工利益的必然选择,是时代赋予工会的神圣使命。
1、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党对工会提出的根本任务
党和工会的关系是一个“同心圆”,工会组织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外圆;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内圆。工会工作是党的工作的“外延”,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是实现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工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有科学准确的工作定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多样,各种社会利益矛盾层出不穷,职工群众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劳动安全等方面的切身利益受到侵犯的现象时有发生,劳动争议特别是集体劳动争议数量连年增加。而企业改制改革过程中职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困难职工基本生活缺乏保障等问题,是引发劳动争议和社会矛盾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影响职工队伍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出发,工会应协助党和政府不断解决建立稳定协调劳动关系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准确反映职工群众的愿望与呼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妥善处理职工群众性事件,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以职工队伍的稳定,确保企事业单位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是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根本任务。
2、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
企业生存发展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追求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以“两促进”、“两满意”实现劳资双赢为目的,是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趋势来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制度模式,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主流。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企业内部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职工为根本,努力实现企业劳动关系两个主体利益要求上的双赢,为企业发展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奠定基础。在劳动者完全处于被强制性管理地位的情况下,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不可能的,甚至还会对企业和管理者产生抵触情绪和行为,从而阻碍企业发展,最终导致劳动关系双方都要遭受损失。企业的发展需要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职工个人收入的增长需要建立在发展生产、增加积累、提高效益的基础之上。为此,企业必须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生产力的诸要素才能形成有机整体和现实的和谐劳动关系,才能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
3、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广大职工群众的迫切要求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一定意义上就是劳资关系。要使劳资和睦,劳资两利,就要建
立劳资利益的均衡机制。资强劳弱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资产者与劳动者在掌握的社会资源上差距很大,不仅财富向资产者集中,而且众多社会媒体也向资产者倾斜;而劳动者的财富所得却很少,尽管是社会大众声音却很微弱。由于广大职工在劳资关系中处于弱者地位,所以他们迫切要求建立市场经济的利益均衡机制,形成一种相对均衡的和谐劳资关系。这就要求工会—职工群众的代言人、代表者,代表劳动者去与资方协商谈判,开展集体协商,达成集体合同,从整体上表达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并在职工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能够依照法律程序和正常渠道去解决,使广大职工的合理要求得以实现,从而达到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保障社会安全和谐的目的。
二、工会在推动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中大有作为 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工会要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利益分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工会应从自身特点出发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大参与力度,切实加强民主管理。从社会层面上讲,主要通过参政议政、立法参与、执法监督和三方协调机制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从企业层面上讲,企业凡制定或出台涉及劳动关系和职工利益的重大政策和制度,工会可通过职代会或集体协商等方式加大参与力度,凡涉及职工工资、劳动保障、福利待遇、教育培训等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应通过集体合同予以保障。二是要重视劳动争议的及时调解处理。工会在职工与企业发生劳动争议时要代表职工参与调解,必要时还应代办诉讼等事宜。三是要通过建立扶贫基金、补充保险等方式,帮助困难职工分忧解难。四是要真正把庞大数量的农民工纳入工会组织中,并按工人阶级的新成员来对待,积极充当他们的代言人,切实保护农民工作为劳动者应享有的合法权益。抓住了协调劳动关系这个根本,抓住了以职工为本这个前提,充分发挥工会的特色和优势,切实履行好维护职责,推进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建立,工会一定能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有作为。
1、以职工代表大会为载体,落实好五项民主权利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企业职工行使表达权的主要形式,也是促成劳动关系协调稳定的基本制度载体。目前,有的企业职代会代表结构不合理;有的企业以职代会主席团组长会议代替职代会;有的企业在临近召开职代会时才提交议题;职代会多以举手的方式,职工代表不便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等等。由于职代会民主程序履行不到位,职工的民主权利得不到尊重和有效行使,职工群众的利益缺乏正常的反映渠道,导致职工产生抵触情绪和不稳定因素。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职工群众参与本单位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是企业实践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坚持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切实落实职工民主管理的各项权利。一是知情权。职代会有权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各单位有义务主动提供。二是建议权。职代会有权对企业的各种重大决策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董事会有义务将企业的重大决策预先提交职代会讨论并听取职代会意见。三是选举权和罢免权。职代会有权选举和罢免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在董事会、监事会的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但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四是批准权。企业福利基金的使用方案、集体合同草案、涉及职工劳动权益的规章制度、企业改制方案等直接涉及职工的重大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得到职代会批准。五是监督权。职代会有权
对企业干部进行民主评议,有效地预防经营管理者的失职渎职甚至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行,踊跃出了大量优秀的企业,最为突出的是:新东方装璜材料市场、居家宜装璜材料市场、河南润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安阳市新天地商务酒店。
2、以平等协商集体合同为重点,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
集体合同是协调劳动关系最有效的手段,有利于把用人单位的劳动标准、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和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协调规范,实现对本单位职工劳动权益的整体维护,促进劳资双方的理解和合作,有利于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
近年来,企业劳动争议特别是涉及经济利益的集体劳动争议大幅度增加,成为影响职工稳定、企业稳定、社会稳定主要的潜在威胁。工会要以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为重点,努力扩大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的覆盖面,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和完善工资分配协商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推行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补充保险和福利、劳动合同管理等专项集体合同。提高职工群众运用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和参与度。指导和帮助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督促企业依法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
3、以帮扶工作为依托,实施好送温暖工程
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是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国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出现了如失业严重、就业困难、收入悬殊等社会问题。职工群众能否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化解低收入群体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积极开展送温暖工程,对困难职工进行帮扶活动,对困难职工和困难农民工进
行培训,向困难职工和困难农民工送岗位,做好农民工平安返乡、工资清欠大检查等针对农民工的帮扶工作。
帮扶是工会维护职工利益直接具体的体现。工会要发挥帮扶困难职工的主渠道作用,以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为依托,建立帮扶困难职工快速反应系统,实施好送温暖工程,真心实意为职工排忧解难,当职工贴心人。从工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充分发挥工会再就业援助、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的作用,开展好对困难职工的生活救助、就业扶助、医疗帮助、入学资助、法律援助、结对互助等具体工作。
2011年,文峰区东关街道工会全力以赴实施“金秋爱心助学”工程,对辖区内考上大学的学生家庭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帮助贫困学生圆大学梦。东关街道东关街社区居民王桢考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父亲肢体残疾且下岗失业,母亲没有工作常年有病在床,家庭经济困难。东关街道晨峰社区居民彭晨考上南京大学,父母均为下岗工人且常年有病,靠低保维持生活。接到通知书后,两个女孩是又喜又忧,喜的是考上了重点大学,但又不禁为学费发愁。东关街道工会工作人员得知消息后,积极与辖区企业联系,请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东关辖区非公企业润安集团董事长李庆祥向王桢、彭晨每人捐款2000元现金,解了两位姑娘的燃眉之急,令她们感激不尽。两名学生当场表示,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东关街道工会,感谢润安集团对我们的帮助,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怀着感恩的心来回报社会,不辜负大家对我们的期望。
由此,工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力所能及地解决职工群众的后顾之忧,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工会组织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也是工会组织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工会组织必须站在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保持工人阶级队伍团结统一的政治高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是时代赋予公安机关的新的使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本质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公安机关在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十分广泛,尤其是基层民警的工作就在群众中间,警民关系直接影响党群关系。为此,各级公安机关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努力营造“四个环境”,为打造平安梅州,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作出新的贡献。
一、一、营造公正文明的执法环境。
良好的治安环境,首先是稳定。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去审视现阶段公安工作,会使我们产生许多更深更新的认识。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应当定位于消解社会对立,缓解社会的矛盾冲突,尤其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使其发展为对抗性的矛盾。从公安职能来看,维护稳定的工作内容既有对敌斗争,也有处置人民内部矛盾。我们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积极开展严打整治攻势,以解决梅州社会治安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全力维护梅州的社会政治稳定,保稳定树形象,以稳定促和谐。积极开展打击“两抢一盗”、侦破命案、打恶治烂和打击“六合彩”等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做到露头就打,绝不让其形成气候。消解社会对立和推进社会和谐是时代赋予公安机关的历史使命。尽管公安机关处于社会对立的漩涡中心,其职能、职责和职权的价值取向仍然要定位于建设和谐社会。公安机关要坚持在党 1 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配合有关职能部门认真开展经常性的矛盾调处工作,最大限度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要坚持“三慎”原则,在处置群体性不安定事件中,把握用警时机,在坚决防止因举措失当而激化矛盾的同时,严厉打击挑头者、幕后者、操纵者。同时,各级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完善执法质量考核制度,细化执法考核内容,制定执法质量应达到的目标和计划,建立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和倒查制度,定期组织执法大检查,维护法律尊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文明的执法环境,把其当作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首要任务,用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二、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
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中,各级公安机关乃至全体民警要进一步规范行为,心系群众,进一步完善便民利民措施,想方设法寻求各种途径,多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各级公安机关要在认真贯彻落实原有市公安局制定的公开服务承诺的基础上,近期内要结合各自部门的业务实际,开通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绿色通道,开通便民利民、方便快捷的快车通道,开通宾至如归优质服务的便民通道。通过开设上述“三条通道”,推动各项便民措施的完善和落实,言之有信,兑现承诺,让群众感受到“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实在效果。以贯彻新《信访条例》为契机,努力做好“大接访”工作。认真按照公安部的统一部署,近期应精心组织开展集中处理群众信访问题活动,坚持每月1日、15日局长接访日制度,面对群 2 众,敞开大门,确保群众上访、信访渠道畅通。切实改变信访工作作风,变群众上访为民警下访,掌握信访工作的主动权,加大督查督办力度,要在“事要解决”上下功夫。通过富有成效的信访工作,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三、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十六大提出的以德治国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公安机关据此要积极实施人文警务,倡导道德治安。要改变以往存在于一些人身上的冷硬横作风,严禁刑讯逼供,要更多地将人文精神注入警务活动和警务行为之中,更多地发挥道德的力量去开展治安工作,率先实现公安工作与社会的和谐。
近期我们要以深入开展“千警连千户”活动为载体,不断完善和充实活动内容,即要求:每位联系民警帮扶一户困难户,如期实现脱贫;每位联系民警要物建一名治安情报信息员,及时掌握治安动态,并以此作为全市情报信息网络构成的要素之一;每位联系民警要帮助当地组建一支义务巡逻队、护村队或调解小组,做到社区警民共建,确保一方平安;每位联系民警年内要帮助当地解决一个突出治安问题,使群众直接感受到警民共建带来的社会效果;每位联系民警要建立一本工作联系记事簿,接受群众监督和意见建议,拓宽渠道加强沟通。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整改工作,对征求收集的意见建议认真梳理分析研究,从群众满意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制定整改措施,确保整改成 3 效。通过教育学习,使广大民警充分认识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性紧迫性,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观念。同时,要全面推动大练兵活动的巩固、规范、深化和提高,全面落实“三个必训”,组织开展评“八个十佳”等活动,进一步增强民警克敌制胜、服务人民的本领。
四、营造浓厚的沟通和宣传环境。
人民群众是公安工作最直接、最客观、最公正的评判者,对公安民警执法形象、服务态度十分关注,在服务形式上是否更加亲民、爱民,在管理方式上是否更加规范、便民,仍然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要注重沟通和宣传的效能作用。通过沟通,使公安机关广大民警和群众能够互相了解,消除隔阂,建立积极有效的互动关系,使民警可以了解群众的情感和需要,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同时,要充分发挥公安宣传的积极作用,借助外力宣传自我,弘扬新时期的警察精神,不仅使群众了解公安,调动群众的力量,使社会和群众产生对公安公正的评价,更好地支持公安工作的开展,也使警民之间增进了解,互相鞭策。如市公安局开展“警察开放日”等活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良性互动的新型和谐警民关系不断改善就是成功一例。为此,我们要重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营造浓厚的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打造平安梅州的氛围,开展“我为警徽添光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开辟电视和公安专版宣传专栏,要努力做到每周有宣传活动内容,电视上有画面,报纸上有文字,社会有识之士有建言献策。要树立全警公关意识,推动和促进 4 公安机关警察形象战略的有效开展,警民互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总之,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打造平安梅州,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新形势下建设高素质公安队伍,推进公安工作不断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各级公安机关要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工作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