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哀伪君子浅析

时间:2019-05-15 13:0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莫里哀伪君子浅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莫里哀伪君子浅析》。

第一篇:莫里哀伪君子浅析

“伪善”与“伪装”

——莫里哀《伪君子》浅析

食、财、色,人之所欲,对其的追求也是天性使然。试想如果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没有对这些的需求,那么上亿年的人类进化赋予我们的味觉感知能力,从原始社会演变到现代社会带给我们创造财富的能力,以及人类大脑不断进化形成的对美的追求都将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但就是这些人类最初级的东西、这看似的“天赋人权”往往最能揭露一个人的本性。

在莫里哀的笔下,“伪君子”达尔杜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夸张后的缩影。在奥尔恭及其母亲的眼中,达尔杜弗是一个苦行僧人,是一个对钱财毫不在乎之人,更是一个对性避之千里的谦谦君子。在奥尔恭及其母亲的面前,达尔杜弗确实是这样做的,而人又是喜欢眼见为实的,所以奥尔恭眼中的达尔杜弗就是这样一个可以成为全家精神导师之人。奥尔恭没有错,他只是“例行了一个普通人的公事”——善良的相信了别人,也相信了自己的眼睛。如果对“看到的好人”都充满无端的猜疑那么这个社会将会是多么的不可信任。而达尔杜弗却在导演着一切,他深知自己是一个“有欲求的人”,并且是一个在失去之后想得到更多的人,但他还要表现出对这些身外之物满不在乎,当这种“伪装”成为了其获得利益的手段时,“伪装”就变成了“伪善”。他是在利用人们的善良和自己表现给某些人的善良去欺骗、去获取,甚至是去霸占,得手之后再在这些人的身上踩两脚以揭示其真实的身份,因为无论是好事还是恶事,“成功者”都会有一种炫耀的渴求,有一种得到认证的需求。

其实戏剧中的演员只有两个,一个是“伪君子”达尔杜弗,另一个是他的“合作者”——奥尔恭和他的母亲,至于其余的人物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观众,他们的作用就是让作品的观众有参与其中的机会,想想他们的语言、行为,不都是我们在观看这部作品时想说的和想做的吗?

其实我们不光是一个观众,生活中我们是否也与达尔杜弗有过某些的契合呢?伪!伪装也是人作为生物的本能性表现,只不过我们在精神上的伪装以及伪装的水平让其它的生物惭愧不已而已。但是当你的“伪装”超出了自我保护的范围而具有攻击性时,就应该受到谴责和惩罚了。

达尔杜弗在主人面前表现出对钱财的不在乎——将主人给予的钱财赠与穷人,对性的避而远之——看见女仆坦肩露臂,用教训的口吻说:“把你的双乳遮起来,我不便看见。因为这种东西,看了灵魂会受伤,能够引起不洁的念头。”。这都还仅仅是一种伪装还造不成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用一个现在时兴的词说就是“闷骚”或者说是“擅长包装”,欺骗的是别人的眼球,而没有侵害他人的利益。但是当达尔杜弗大吃大喝、红光满面,当他调戏欧米尔,并且觊觎的是奥尔恭更多的财产时,他的“伪君子”的丑陋面目已经赤裸裸得展现出来。他是在用自己的“伪善”和别人的“真善”去满足自己的私欲并且将别人置于绝境。最终达尔杜弗受到了国王的严惩,结局是“众望所归”,达尔杜弗不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且成为了人们的笑柄,也

为这部作品增添了喜剧色彩。

赵本山的小品《卖拐》三部曲与这部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对“伪善”的一种诠释,尤其是那句“同样是生活在一起的两口子做人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范厨师”俨然就是现实版的奥尔恭,但是受限于时代和表现体裁,《卖拐》更为现实和富有喜剧色彩。“达尔杜弗不常有,大忽悠却不处不在吧?”达尔杜弗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创作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但我们除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审视这部作品之外,是否还应该“以史为镜”照一照现在的“妖魔鬼怪”呢?

生活中还有多少“达尔杜弗”在“逍遥法外”呢?还有多少人目睹着这些却仅仅将其作为一个笑话一笑了之呢?你是否也在游离于“伪装”与“伪善”之间呢?但请记住,一旦跨过了“伪装”的边界而变成了“伪善”,那将意味着又一个“恶人”的诞生。对于“伪君子”我们给予的确实不应仅仅是淡然一笑,除了批判、谴责之外,我们更应避免“伪君子现象”在自己身上得到验证。

第二篇:莫里哀《伪君子》读后感

最近深读了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的《伪君子》,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诗“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成群能蔽日,独立不禁风。根细成攒穴,腰柔惯鞠躬。文人多爱此,声气想相同。”这是形容中国的伪君子,其实我们平时提的最多的是君子,君子谓何?我查了一下百度百科:君子有真有假,真君子为人坦率,做事诚实,重信用和义气,爱体面凡事说一不二。假君子俗称“伪君子”恰恰与之相反,背地里什么伪劣的事都敢做出来,表面却装好人。看来中外对于君子和伪君子的定义都差不多,我通常直接视伪君子为坏人,但是看完莫里哀的《伪君子》我对其的理解更深刻了„„

对莫里哀的认知: 在课堂上,老师的精彩讲解让我对莫里哀的生平很感兴趣,他放着安稳的生活不过,而选择从事他喜爱的话剧,从1645年起,他带领光耀剧团一直在外省巡回演出长达13年时间。但也正是因为流浪生活,他了解了人民的生活和艺术趣味,熟悉了法国社会,并确定了他对贵族和教会的批判态度。同时,他更是得以广泛接触到传统的法国民间闹剧,从中吸取了许多艺术创作经验。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灵感。而且在那个世纪他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主张,认为戏剧应该面向广大的“池座观众”,而不纯粹的迎合少数上层人物,而且戏剧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打动观众,教育观众。他认为喜剧的责任在于表现“本世纪人们的缺点”。他的喜剧笑料不全是出自表面的滑稽情节和俏皮话,而更多的是来自对社会恶习的揭露和嘲讽。

对作品及人物的理解: 伪君子答丢夫是中心人物。他身上可以说反映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伪善本性,莫里哀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对他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通过对文章的细细品读,我总结了答尔丢夫的伪善本性首先,他善于骗取人们的信任,在剧中他把“世人尊敬的东西”当作工具,帮他实现卑鄙目的,他以“良心导师”之名干尽坏事。他给自己这种本性的解释是“只有张扬出去的坏事,才叫坏事„„私下来历犯罪不叫犯罪”。意思只要手段高明隐藏的好,不被别人发现那么就不算有错。

莫里哀把答丢夫写成一个以虔诚宗教信徒为身份的骗子,他披着宗教的外衣,露骨地表示尊崇上帝,但是实际上他只是靠着上帝的名号来招摇撞骗。一方面让人们认清了答丢夫的所作所为,以此戳穿教士们的假面具,露出他们的本相。另一方面指明当时的贵族等大部分人对于宗教的糊涂观念,只要是个传教士,他们都盲目相信,不论真假,都能得到像奥尔恭这样愚蠢的宗教信徒的信任; 其实古今中外,伪君子的共同之处就是这样,把自己伪装成大家心目中所喜欢或者尊重崇敬的形象。让后就像当演员一样,伪装下去,在外人面前就戴上面具,披上羊皮,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卸下伪装,暴露本性。

在文中,我通过莫里哀的细致描写,在头脑中刻画出了一个有着“贪食、财、凶、色”丑恶行径的伪善者形象。假性1比如答尔丢夫称自己是禁欲主义的苦行僧人,还假穿苦行衣什么的、但是在奥尔恭家里却大吃大喝、经常吃个肚儿圆红光满面;假性2他故意在奥尔恭面前把施与分赠给穷人,却在暗自处心积虑地图谋奥尔恭的家产;假性3因为自己不小心踩死一只跳蚤,他假装虔诚地忏悔责骂自己,后来却冷血的想要置奥尔恭于死地。假性4更突出的是,他装

着自己连坦肩露臂的女仆都不敢注目,却又厚颜无耻、肆无忌惮地调戏奥尔恭的娇妻欧米尔。他在见桃丽娜时掏出手帕扔给她,教训道:“把你的双乳遮起来,我不便看见。因为这种东西,看了灵魂会受伤,能够引起不洁的念头。”一个人要是内心真正的纯洁、干净,善良,那么不管外界怎样诱惑,他都不会受太大影响,邪不压正嘛,但答尔丢夫竟然自己先躲避起来,所以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答尔丢夫这个处处演戏的人的丑恶嘴脸。

答尔丢夫这般狡诈,致使奥尔恭一家差点儿就被扫地出门,但是假如奥尔恭能稍微有点理性,不对宗教盲目迷信,对别人的真假行为有那么一丁点儿辨别力,或者能认真的思考接纳别人的质疑,那么肯定也不至于到走投无路万般无奈那个地步。所以剧本不仅是批判了那些伪君子,还对那些不辨真假、一意孤行、执迷不悟的愚昧之人也作了强有力的批判。剧中的女性当中,柏奈尔夫人跟奥尔恭一样愚昧,奥尔恭女儿玛丽亚娜虽然能辨别真假,但是并不敢站出来勇敢反抗父亲对她婚姻的干涉。桃丽娜和欧米尔是剧中重要的正面人物。桃丽娜虽然只是一个女仆,但她头脑清醒,目光敏锐。在奥尔恭家里,她最早识破答丢夫的伪善外衣并指出他的贪图金钱、女色的本性。她向愚蠢的主人揭露答尔丢夫伪善和阴谋,并积极支持玛利亚娜和瓦赖尔为自己的爱情、婚姻作斗争。代表了下层人民的聪明、机智、勇敢。

最后扭转全局的重要boss国王虽然在剧中并未出场,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明察秋毫,赏罚分明,不忘奥尔恭立过功勋,挽救他于危难中,并把伪君子答尔丢夫绳之以法。

在《伪君子》这部戏里使用的主要喜剧手法是讽刺。他把社会人生中无价值的丑陋邪恶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使人们在贬斥、否定丑陋邪恶之中获得审美的精神愉悦。而且在《伪君子》这出喜剧中还穿插一些悲剧性因素,如奥尔恭女儿婚姻的将遭破坏、奥尔恭濒临家破人亡的险境,喜中含悲,加速了喜剧矛盾的发展,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莫里哀是一位对现实人生有着极其深刻理解的喜剧家,他的喜剧充满了滑稽娱乐性和战斗精神,他总是强调喜剧要通过笑来打击恶,笑对于喜剧艺术来讲是打击社会恶习的最好的武器。在他看到事物可笑性的同时,能够相当清醒与敏锐地捕捉和透视到可笑性背后深刻严肃的理性内涵与悲剧底蕴

感想:

合上莫里哀的《伪君子》,仿佛也是刚刚了解一种无从否认人性,是可悲的,书中所批判的跟我们当代的普世价值观或者说时代的主旋律没有变化,都是宣扬那些积极地正能量的东西„„从幼儿园里开始就教育让我们要做好人!正人!君子!但是实际却是世界这么大,要是每个人都发展成为完美的人,那么这个世界也就不符合逻辑了,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想想这剧本中的四类角色:伪君子、愚蠢但有权的人、聪明但弱势的人、正义的代表——boss/king.我联想了许多:

先说说伪君子:一种是生来本性就恶劣,自然而然的发展成那种表里不

一、冠冕堂皇的人;另一种“伪君子”则是本来生性善良,但是进入社会或者在外界的影响下,无奈的为了竞争、生存或者把护自己不受到别的伪君子的迫害而把自己也变成了同类人;如果不这样做,继续保持自己的单纯本性,那么很可能被嘲笑另类,不合群、或者早被“消灭地尸骨无存”。所以这个社会存在的伪君子分为先天的和后天的。但到底那种更占大多数我也无从评判„„不管出于什么动机什么目的,他们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在自己的脸上戴上了面具,一副符合大

众口味的面具,刚开始可能不舒服,却不摘下,直到把心和面具融为一体,那他们不管做什么勾当都像是自己内心所自然而然想的,不再是伪装的了。我看了一篇有争议的文章,评选出了中国的十大伪君子,评选的标准是他们都是隐蔽得很好的伪君子,到现在还受到称赞,至少还存在争议,按照时间为序,分别是:舜、伊尹、曹丕、刘备、诸葛亮、李世民、赵构、朱熹、海瑞、弘历、洪秀全。当然这没有官方依据只是野史或者闲聊,有人肯定会对这个名单感到异议,海瑞、诸葛亮这些怎么回事伪君子呢?海瑞因女儿偷吃别人的饼,他为维护自己的清官的声誉是不惜饿死女儿„„是有点过了,但却得来千古英明„„

哎!所以这个世界上好人坏人的界定说简单其实很也不容易,比如《伪君子》达尔杜弗,虽然周围的人意识到了他的邪恶,但“最高领导人”最后才明白。而且这个奥尔恭他就是傻,而且已经傻到别人几番提醒仍然执迷不悟。虽然剧本里有个美满结局但在现实社会当中,是不是遭到伪君子欺骗的时候都会有那么一个国王来拯救你呢,这恐怕几率不大,所以现实当中大家还是要擦亮自己的眼睛,长点脑子别被假象迷惑了,千万别像奥尔恭那样不见棺材不落泪„„到时候哭都来不急。

然后是我们生活中还是有少数那么些单纯、笃性、执着于自我不为外界所污浊的真人——君子,但现今我感觉他们的处境限于两难之中,坚持自己则可能被讥笑、馋讽、排斥,顺势改变又违背自己所愿。真正像桃丽娜那样的人却是我们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人„„多一些正义之士站出来戳穿伪善,联想到我们自己,作为未来的播音员或者新闻工作者更是要坚定做这样的人,要传播真实的、正义的、真善的东西,就首先得自己要做这样的人,不管别人怎样冷眼看待始终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能被伪善的东西蒙蔽了双眼。

视之当下,就像一场化装舞会,有多少人不是戴着面具在生存,因为世人都喜欢好的,谁不想自己在别人面前都是优点。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是真正的随性自然,什么也不伪装,说自己所想,做自己所想,不被他人的眼光拘泥着,往往这样的人活得真实,但是也被世人用批判的嘲讽的眼光来看待。所以咱们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真实与虚伪并存,交织发展,矛盾多重的世界,从答尔丢夫那个时代开始就是这样,几百年过去了,世界一点没变,要想世界全是真善美,没有一点瑕疵,那只存在于大家的美好幻想中,要是真没有邪恶怎么衬托正义,没有丑怎么评出美,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平衡的,要不然这个世界就倾斜了,所以我们不用要求一切都是完美的,也不用嚷嚷“摘下面具,生活更美好”!得有那么些反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点不一样的风景„„说不准什么时候会产生一个全新阵容、更加精彩的《伪君子》呢。

第三篇:莫里哀伪君子教案

莫里哀和《伪君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通过阅读全剧,自主完成对课文剧情和人物关系的梳理。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在鉴赏、品味戏剧语言的过程中理解不同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别是答尔丢夫的典型意义。

(3)通过对答尔丢夫这个人物的分析,引导学生憎恨伪善,远离伪善,认识真诚的可贵。

(4)了解什么是喜剧和喜剧中“揶揄”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借助网络平台或者其他网络资源,阅读全剧,梳理剧情和人物关系。

(2)小组内合作探讨,分析剧中人物性格及剧本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莫里哀揭露社会中伪善者丑恶嘴脸的勇气,做人真诚不虚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戏剧语言,揣摩其深层含义,完成对剧中不同人物性格的分析。

【教学难点】

(1)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深入探讨语言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答尔丢夫这个人物的分析,引导学生憎恨伪善,远离伪善,认识真诚的可贵。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一、莫里哀生平

莫里哀(1662—1673),原名让•巴缔斯特•波克兰,他是法国古典主义时期最伟大的喜剧家,是欧洲戏剧史上继莎士比亚之后出现的又一高峰。他于1622年1月15日出生于巴黎,是家中的长子,其父是一位精明的挂毯商和宫廷室内装饰师,用钱买了一个“王室侍从”的头衔。其母也是出身于挂毯商之家,受过良好的教育,多愁善感,在莫里哀10岁那年去世。父亲曾经希望他能继承家业,做个商人,但莫里哀从小酷爱戏剧,经常和他的外祖父去看戏。1635年他进入贵族学校克莱蒙中学学习,在这里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学会了拉丁文,接触到了哲学和古典文学,特别是对学校的戏剧活动感兴趣。1643年,莫里哀冲破了家庭的阻力,与几个志同道和的朋友一起在巴黎组织了“光耀剧团”,并亲自扮演悲剧中的主角。然而,剧团不久便因演出失败而倒闭,莫里哀为此还被债主送进监狱,父亲将他赎出后,他不认输,又加入另一个剧团,在法国各地巡回演出达十三年之久,终于锻炼成为一个优秀的喜剧作家兼喜剧演员。1658年,他率领剧团到巴黎献艺,得到国王路易十四的赏识,从此留在巴黎。莫里哀身兼剧团的老板、编剧、导演、演员,带领剧团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广大观众献上一出出精彩的喜剧。紧张的生活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1673年2月17日,他强忍病痛主演完自己创作的剧本《无病呻吟》后便与世长辞了。因为他未曾忏悔,没有放弃其“渎神的”职业,所以不能安葬在正式的墓地。但是布瓦洛和拉封丹等莫里哀的生前好友却手持火炬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列,后面跟着一大群热爱他的戏迷。莫里哀生前没有入选法兰西学士院,但死后,他的一尊石像被立在法兰西学士院的大厅里,下面写有这样一段题词:“就他的光荣而论,并没有缺少什么;就我们的光荣而论,倒是缺少了他。” 莫里哀一生中共创作了30多部剧,还写过几首诗,其中讽刺喜剧的成就最为突出。

二、创作

他的戏剧创作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1659—1663)是莫里哀喜剧的开创时期,主要作品有:《可笑的女才子》(1659)、《丈夫学堂》(1661)、《太太学堂》(1662)等。《太太学堂》标志着莫里哀喜剧创作的成熟,它讲的是:资产者阿诺夫收养了孤女阿妮斯,将她送到修道院里,目的是把她培养成自己理想中头脑简单、百依百顺的太太。可是,当阿妮斯长大成人,从修道院回到家中,却与阿诺夫朋友的儿子贺拉斯相爱,阿诺夫百般阻挠无效,有情人终成眷属。由于此剧提出了严肃的社会问题,因此被认为是近代社会问题剧的开端。

第二阶段(1664—1668)是莫里哀创作的全盛时期,主要作品有:《伪君子》(1664—1669)、《唐璜》(1665)、《恨世者》(1666)、《屈打成医》(1666)、《乔治•唐丹》(1668)、《悭吝人》(1668)等。《悭吝人》是莫里哀的代表作之一,其题材取自于古罗马戏剧家普劳图斯的喜剧《一罐金子》。《悭吝人》中的主人公阿巴贡是一个爱财如命、吝啬贪婪的高利贷者,他出于金钱的考虑,不惜牺牲儿女的婚姻幸福,直到亲家表示愿意担负全部结婚的费用,才肯同意儿女的亲事。这一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集中体现了物欲对人性的扭曲,因此,阿巴贡在西方语言中几乎成了吝啬鬼、守财奴的代名词。

第三阶段(1669—1673)是莫里哀创作的晚期,主要作品有:《布索那克先生》(1669)、《醉心贵族的小市民》(1670)、《司卡班的诡计》(1671)、《无病呻吟》(1673)等。《司卡班的诡计》的情节脱胎于古罗马喜剧加特朗斯的《福尔米奥》,剧中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仆人形象——斯卡班,他为了帮助小主人及其朋友获得爱情,便设计分别从两个人的吝啬父亲那里骗得巨款,并狠狠地报复了一下曾经侮辱过他的老主人。当时的法国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而莫里哀能将仆人作为正面形象加以赞扬,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莫里哀的喜剧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强烈的民主意识。他认为剧作家有权干预社会生活,有权揭露和讽刺恶习,“最出色的严肃的道德典范通常不如讽刺那样有力……当我们把那些恶习列举出来受到大家嘲笑的时候,我们就是给它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他反对等级观念,歌颂了下层人民的智慧和美德,成为启蒙主义文学的先声。

在艺术上,莫里哀不完全拘泥于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一方面,他能够熟练地驾驭这些原则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譬如他善于运用高度概括的手法来塑造典型性格,组织集中紧凑的戏剧冲突等等,另一方面,他又往往突破这些原则而不墨守成规,吸收了民间喜剧(特别是闹剧)的艺术手法,在喜剧中加入了悲剧因素,把芭蕾舞和戏剧相融合,从而使自己的喜剧创作体裁丰富、不拘一格。莫里哀为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后人称作“法国古典喜剧之父”,博马舍、伏尔泰、谢立丹和哥尔多尼等戏剧家都从中获益非浅。他的喜剧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并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其中《伪君子》是演出最多的一部,他代表了莫里哀喜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中国的戏剧家李健吾、杨绛的喜剧创作也受到了莫里哀的影响。

三、《伪君子》分析

《伪君子》(又名《达尔杜弗》)是莫里哀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五幕诗体喜剧,主人公答丢夫是一位没落贵族,他伪装成虔诚的天主教徒,骗取了富商奥尔恭和他母亲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精神导师。奥尔恭不仅将他待若上宾,还想把女儿嫁给他,而答丢夫却贪得无厌,他私下里勾引奥尔恭年轻美丽的续妻欧米尔,被奥尔恭的儿子达米斯发现,达米斯向父亲告发了他的丑行,答丢夫巧言诡辩,使得奥尔恭一怒之下赶走了儿子,把全部财产的继承权都赠给了他。为了使丈夫看清答丢夫的本来面目,欧米尔设下巧计,让奥尔恭藏在桌下,亲耳听到答丢夫是如何向他求爱的,答丢夫图穷匕现,马上露出凶相,他不但要霸占奥尔恭家的财产,还向国王告发奥尔恭私藏政治犯的秘密文件,并亲自来抓奥尔恭。幸亏英明的国王洞察一切,宽恕了奥尔恭,逮捕了答丢夫。

《伪君子》的故事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印度佛本生故事中“骗子本生”的影响。“骗子本生”讲的是一个伪善的苦行者骗取了一位财主的信任,受到优厚的招待,当他得知财主有一百金币埋在屋里,几天后便取出归为己有。临行前,他故意将一根稻草送还给财主,说这是财主家屋顶上掉下来的,以示自己非施勿取。这话恰好被菩萨听到,他指点财主去看看地下所埋的金币,财主发现金币被窃,与菩萨追回那个苦行者,逼他交出金币,然后教训了他一顿。从“骗子本生”的故事来看,与《伪君子》的故事情节非常相似,都是有钱人被宗教骗子的表面行为所蒙蔽,险些遭受重大损失,幸而经人及时帮助,识破伪善者的本来面目,得以亡羊补牢。所不同的是,莫里哀将故事发生的背景从印度移到了法国,并将内容加以丰富,识破骗子的不是菩萨,而是女仆桃丽娜,还有富商奥尔恭的妻儿和妻舅;答丢夫的危害性也比印度骗子明显加大了;作者所要歌颂的对象不再是菩萨,而是英明的国王了。

《伪君子》创作于1664年,当时在法国,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特别是天主教中的圣体会。圣体会成立于1627年,它的各级组织遍及全国,参加者有宗教界的上层人士,世俗的达官贵人,其幕后的支持者是国王路易十四的母亲。圣体会表面上从事慈善事业,其实却是宗教谍报机关,专门迫害进步人士。这个组织经常指派一些人伪装成虔诚的教士,充当教徒的所谓良心导师,目的是刺探他们的言行,以便给宗教裁判所准备材料。由于圣体会试图游离于王权之外,路易十四对它也早有戒心,希望能够削弱其力量,以便巩固王权。由于《伪君子》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圣体会,因此它的上演可谓是一波三折。

1664年5月12日,《伪君子》的三幕本(第一个版本)在凡尔赛宫首次上演,答丢夫身披袈裟,作为教会一切龌龊行为的体现者出现,很快遭到反动势力的凶猛围攻,他们向路易十四控告《伪君子》否定宗教,咒骂莫里哀是“魔鬼”,要求国王将他投入油锅炸死。路易十四欣赏这部剧,但迫于反对派的势力过于强大,不得不下令暂时停止公演。莫里哀并没有因此灰心,他三次修改剧本,两次向国王呈交陈情表,并将《伪君子》的剧本读给好奇的王公大臣听。1664年11月,他应孔德亲王的邀请,在亲王的私宅里第一次演出了《伪君子》的全剧,由原来的三幕增至五幕。1666年,路易十四的母亲去世了,形势逐渐好转此剧得以在1667年8月上演,这一次,莫里哀将剧本的名字改为《骗子》(第二个版本),将主人公的名字改为巴女尔弗,并且给他换上世俗的服装,头戴小毡帽颈围大领巾,衣服镶花边,流长发,佩宝剑,并且特意加进一些轻松的内容,可是,第二天,这部剧还是遭到当时代理国政的巴黎最高法院院长的禁止。直到后来教皇又颁布了“教会和平”的诏书,宗教迫害的行为才不得不有所收敛,莫里哀终于得到解禁的通知,《伪君子》(第三个版本)终于恢复本来面目,于1669年2月5日再度公演,演出非常成功,盛况空前。

剧中的主人公答丢夫是封建贵族和教会僧侣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伪善的特点,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因此莫里哀将他作为全力讽刺和揭露的对象。他原是外省的破落贵族,由于挥霍无度而荡尽家财,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冒充虔诚的信士,到处招摇撞骗,劣迹斑斑。这一次,他又骗取了富商奥尔恭及其母亲的信任,成为这家的上宾和精神导师。作家通过桃丽娜等人的揭露和答丢夫的一系列表演,一步一步将这个恶棍贪婪好色、狡诈狠毒的本相展示给观众看。他一再标榜自己是不重视物质享受的苦行主义者,实际上一顿饭“吃了两只竹鸡,外带半只切成细末的羊腿”,吃完后就回到卧室,“躺在暖暖和和的床里,安安稳稳地一直睡到第二天的早晨”,把自己养得“又胖又肥,满面红光”;他表面上对金钱毫不在意,当奥尔恭把钱施舍给他时,他每次都说“一文已经太多”,“很客气地退还一部分”,有时还当面施舍给穷人。但暗地里,他却千方百计想占有奥尔恭的全部家产;他将自己装扮成禁欲主义者,碰见身着低胸衣服的桃丽娜,忙拿出手帕,让她遮住前胸,其实他心中充满淫欲,一面想占有玛利亚娜,一面又对欧米尔的美色垂涎欲滴,无耻地勾引对方。当他的伪装已经彻底被揭穿后,便露出凶残的本相,忘恩负义地要将奥尔恭一家至于死地。至此,读者和观众便彻底看了他的伪善。据说,这部作品刚一问世,就有人疑神疑鬼地指着这个人说象答丢夫,又指着那人说象答丢夫,其实,用俄国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来说,“他(莫里哀)所写的答丢夫决不只是一个答丢夫先生,而是全人类的答丢夫的总和。” 《伪君子》一剧集中体现了莫里哀喜剧艺术的成就,创造性地运用了古典主义的法则,并有所突破。按照“三一律”的要求,莫里哀将故事发生的时间控制在一昼夜之内,地点一直安排在奥尔恭家,剧情紧紧围绕着答丢夫的“伪善”展开,显得简洁、紧凑、层次分明。其中较为精彩的有两处:一是被歌德称为“现存最伟大和最好的开场”,答丢夫虽未出场,但观众却从奥尔恭一家人对答丢夫的不同评价中感受到了他的存在,为他后来的登场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展示了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在冲突中的地位和立场,一举多得。

二是剧中第四幕,欧米尔为了教育执迷不悟的奥尔恭,便设下巧计,请奥尔恭藏在桌子底下,让他亲眼看看答丢夫的真实面目。这一“桌下藏人”的安排非常巧妙,既充分利用环境,符合“三一律”对地点的要求,又增强了喜剧的艺术效果。在喜剧中加入悲剧因素,这是莫里哀对古典主义原则的突破。剧中,奥尔恭强逼已有心上人的玛丽亚娜嫁给答丢夫,玛丽亚娜不从,意欲遁入修道院;答丢夫恩将仇报,欲断送奥尔恭一家……这些悲剧因素的加入使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同时更加突出了答丢夫的阴险毒辣以及奥尔恭的愚蠢偏执。另外,莫里哀还吸取了许多民间戏剧的艺术营养,例如打耳光、桌下藏人是民间笑剧的惯用手法;家庭吵架、父亲逼婚是风俗戏剧的惯用手法,这些夸张、笑闹的成分的加入,避免了古典主义戏剧的保守与僵化,使得这部喜剧显得生动活泼、雅俗共赏。《伪君子》在思想和艺术上也存在着一些局限,如反映的生活面不够广,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等等,但这并不影响此剧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四、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1、创作的民主倾向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是具体化了的贵族意识,而喜剧则是具体化了的新兴资产阶级意识。

莫里哀的喜剧创作不受古典主义的约束,在剧中提出了各种严肃的社会问题,充满反封建、反教会的社会批判精神。他代表了古典主义的民主主义路线。

2.改革喜剧艺术

莫里哀对喜剧艺术的贡献,就是改革传统的喜剧观念和改革喜剧艺术。古典主义的传统观念是把悲剧看成高级艺术,喜剧贬为低级艺术。为了改变轻视喜剧的传统观念,提高喜剧在文艺上和社会上的地位,莫里哀解决了喜剧的两个问题,一是使新型喜剧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二是让喜剧具有严肃的教育意义。

莫里哀的改革,使法国喜剧面目一新,继文艺复兴英国的莎士比亚之后,莫里哀的喜剧也成为西方戏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3.莫里哀的美学观点 ①教育与娱乐并重

莫里哀在《伪君子》序言中,给喜剧下了一个定义:“喜剧是一首精美的诗,通过意味深长的教训,指摘人的过失。”

这个定义概括了喜剧的三大特点:艺术价值、教育意义和干预生活。莫里哀认为,喜剧应该有教育与娱乐两重意义。有娱乐而无教训,喜剧就变成了浅薄的闹剧;有教训而无娱乐,则不成其为喜剧,教训的目的也达不到。因此,他说:“喜剧在娱乐的同时一起纠正人的错误。” ②喜剧的现实性和真实性

莫里哀坚持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提出:“喜剧是一面公众的镜子”。他认为,喜剧应该如实地反映生活,观众从喜剧中要看到相识人或自己的面影。他说:

“喜剧的任务既然是一般地表现人们的缺点,主要是本世纪人们的缺点,莫里哀随便写一个性格,就会在社会上遇到,而且不遇到,也不可能。”

——《凡尔赛即兴》第四场 4.单一性格的艺术形象

莫里哀的喜剧形象与莎士比亚的艺术形象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莫里哀的形象都是单一性格,而莎士比亚的形象是复杂性格。他的人物性格没有发展。

莫里哀塑造人物着重刻画同类人物的共性特征,表现人物的某种情欲,而忽略表现人物多方面的情欲。这些单一性格是作家经过高度概括塑造出来的,以致他们同样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艺术典型。单一的伪善性格——答尔丢夫

莫里哀在塑造答尔丢夫时,虽然表现了他的贪食、贪睡、贪财、贪色等多方面的情欲,然而,它们都是为人物的伪善性格服务的。伪善成为答尔丢夫的惟一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所有伪善者性格。只要世界上还有宗教伪善者存在,答尔丢夫就有其典型意义。单一的吝啬性格——阿巴公

阿巴公是一个被吝啬的绝对情欲所支配的人的生动典型。莎士比亚笔下的吝啬鬼夏洛克在哭喊他的银钱被女儿偷走时,还一口一个“我的女儿,我的银钱”,“我的银钱,我的女儿”,表现出他既心痛银钱又心痛女儿的复杂心理。

阿巴公丢了钱箱的疯狂劲比夏洛克更甚,一口一个“我毁了,我死了”,“我要请求把所有的人都给绞死,如果我不能把我的钱重新找回来,我自己也得去上吊。”不仅没有亲子之情,而且自己也被支配他的金钱欲所压倒。金钱欲所控制的欲望

阿巴公并非没有别的情欲。他有女仆、马夫和厨子,不过为了省钱,他把马夫和厨子用一人担任。请客在酒里掺水,尽量节省点心。他也谈恋爱,当儿子用偷走的钱箱威胁他,他才放弃和儿子争夺情人的打算。这些情欲都被支配他的金钱欲所控制,5.家庭喜剧的人物模式

古典主义悲剧一向不注意特定环境的描绘,把人物置于幻想的环境之中。莫里哀的喜剧却大多发生在资产阶级家庭之中,从而加强人物的典型性,呈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画面。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

父亲—女儿—情人—父亲强加的丈夫—仆人

这个人物关系的设置在莫里哀的很多家庭喜剧中出现,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是莫里哀艺术的一大特征。莫里哀最有代表性的五个剧本的人物关系都具有这种模式。6.喜剧动作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戏剧是动作的艺术。黑格尔说:“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的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美学》第一卷,270)。

任何剧本都有很多外部动作。作为以讽刺嘲笑丑恶落后现象为其主要内容的喜剧艺术则更需要喜剧性的外部动作。莫里哀的喜剧大多有引人发笑,推动剧情发展,让观众以此窥见人物内心活动的外部动作。这是他的喜剧艺术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与莎士比亚的喜剧不同。莎士比亚的喜剧动作强调的是人物的语言,通过人物精美、幽默的语言取胜,莫里哀的喜剧动作强调的是外部动作,通过人物的形体动作表演获得喜剧性效果。7.喜剧夸张

夸张是喜剧艺术必须采取的手段之一。莫里哀在塑造形象时,在细节上尽量渲染,大肆铺张,从而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

比如对答尔丢夫贪吃的细节描写是十分夸张的,说他一顿能吃“两只竹鸡,外带半只切成细末的羊腿”再加四瓶葡萄酒。

又如对于阿巴公吝啬的细节描写也很夸张。阿巴公出场时系的裤带只有一根细绳,在当时人们的裤带通常是由6根细绳合成的,阿巴公出于吝啬,竟连6根细绳的裤带也舍不得用,从中抽出一根来充当裤带,这种描写是极度夸张的。8.喜剧场面

滑稽也是喜剧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莫里哀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把人物关系的各种矛盾巧妙纠结在一起,造成富有喜剧性的滑稽场面,在引人发笑中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悭吝人》中阿巴公向儿子放债的细节就是一个富有喜剧性的滑稽场面。

阿巴公的儿子克雷央特谈恋爱要用钱,吝啬的父亲阿巴公一个钱也不给他,他只有通过中间人西蒙借款,不知道他的债主就是自己的父亲,而他用来担保他的借款的恰好就是他未到手的父亲的遗产。西蒙介绍他们两人会面的一幕十分有趣。9.喜剧风格

莫里哀的喜剧风格突破古典主义束缚,善于把各种戏剧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民间闹剧的因素:民间闹剧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插科打诨。莫里哀的喜剧在舞台表演过程中,都有满台乱跑、打耳光、摸口袋、藏在桌子下偷听等动作。这些动作都是民间闹剧所特有的动作,它是不符合古典主义的典雅性的。闹剧因素增加了戏剧的滑稽戏谑的情趣。灵活运用“三一律”原则

莫里哀既忠于古典主义创作原则,又不固守这种原则,这表现出作者对“三一律”原则的灵活运用。

《伪君子》的全部情节都是在24小时内完成的。第一幕开始时是当天早上,直到第三幕结局才是第二天早晨。整个剧情发展过程是在24个小时内完成的。整个情节从开端、高潮到结局都是在奥尔恭家里的一间房子里进行的,所以地点的一致也十分明显。剧中的情节线索只有一条——围绕答尔丢夫的伪善特征,揭露伪善的社会罪恶。

传奇喜剧因素:在剧情发展过程中莫里哀比较喜欢设置一些关系人物命运的贯穿道具,如《伪君子》中的秘密文件匣子,《悭吝人》中阿巴公的小钱箱,同时还安排一些情人之间的无端争吵与和解的情节,这些都是传奇喜剧的因素,它加强了戏剧的偶合性和紧张性。风俗喜剧的因素:莫里哀的喜剧大都是家庭喜剧,充分反映人情世态。如《伪君子》中老夫人和子孙们的争闹。奥尔恭的专横,玛丽亚娜的解释,达米斯的反抗及其被撵出家门等,都是风俗喜剧的因素。这种因素渲染、浓化了戏剧的生活气息。

悲剧因素:这一点在《伪君子》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伪君子》结尾时玛丽亚娜和瓦赖尔之间的爱情几乎酿成悲剧,奥尔恭几乎被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这些都是悲剧因素,只是由于作者要忠于古典主义为王权服务的宗旨,才在结尾安排了大团圆结局,让英明的国王派使臣出面,拘捕了答尔丢夫,才使戏剧转悲为喜。

这种悲剧因素使剧情发展更为紧张,矛盾更为尖锐,从而使反面人物的丑恶本质和作品的社会批判性显露得更加突出。《伪君子》的 三一律运用

《伪君子》是运用“三一律”创作原则的典范。它不仅没有妨碍作者的创作,反而有利于作者更好地描写人物,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起了积极作用。比如剧中答尔丢夫两次向欧米尔调情,第一次达米斯透过门缝偷偷看到,第二次奥尔恭钻在桌子下偷听到。如果没有地点的一致,不在室内进行,就没法进行这些表演而使观众信服。

“伟大的开场”

答尔丢夫直到三幕二场才出场,莫里哀说过:“整整地用两幕,准备我的恶棍上场”。一个五幕剧,整整两幕不让观众看见中心人物的身影,但他却无时不在,形成先声夺人之势,使观众深知其人,这种结构技巧和侧面表现的手法在戏剧创作中是别出心裁,不见前人的,为答尔丢夫的出场作了浓厚的铺垫和造成了极大的悬念。观众带着极大的期待心情去关注剧情的发展,一步步认清这个恶棍的本来面目。因此从第一幕到第三幕二场答尔丢夫上场前的两幕戏,常被人们称为“伟大的开场”。

五、莫里哀的历史地位

1.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法国戏剧史上贡献卓越的喜剧大家。

莫里哀的喜剧运用古典主义美学理论,但又不受古典主义的约束,提出了各种严肃的社会问题,向后人提供了当时的风俗人情,有“严肃喜剧”的称号。他的战斗精神表现为“现实主义”,作品特点是把生活写透,把矛盾写透,把性格写透。

2.承上启下的喜剧大师,整个欧洲戏剧事业发展的推动者。

莫里哀上承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吸取莎士比亚、维伽、瓜里尼戏剧中的营养,成为继莎士比亚之后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戏剧家,下启18世纪启蒙文学思潮,欧洲整个18世纪的喜剧都是从他这里派生出来。莫里哀把欧洲的喜剧提高到真正近代戏剧的水平,许多作家都从他的作品中吸取养料。

第四篇:伪君子读书笔记

《伪君子》文学评论

法国的古典主义是17世纪形成并繁荣的,而《伪君子》的创作背景就是在这样一个时期。《伪君子》又名《答儿丢夫》是法国喜剧大师莫里哀的代表作,伪君子答儿丢夫是全剧的中心人物,全剧讲述了答尔丢夫这一伪君子,以教士的身份进行一系列的欺诈伪善行为,最终被揭穿的故事。

《伪君子》这篇在当时社会反复遭禁的“人间喜剧”作品,却是真是的反映了当时法国的社会现状,针砭时弊,具有极高的战斗力,矛头直指教会的虚伪性和危害性。让人读起来不觉感到当时社会中某些人的滑稽可笑,令人深思。

故事的基本情节是:主人公答儿丢夫原是外省的一个贵族,后来破落了,流落到巴黎后,他利用宗教来谋出路。在教堂里,他装扮成一个虔诚的信士,用一些虚假的过火的虔诚动作骗取了奥儿恭的信任。这种虚伪的外表和他的实际情况是根本不相配的。从外貌上看,他“又粗又胖,脸蛋子透亮,嘴红红的”,没有一点苦行者的样子。桃丽娜早就指出:他是一个贪图享乐的酒肉之徒。在奥尔恭家,他一个人能吃六个人吃的东西,每天大嚼松鸡和羊腿,酒足饭饱之后,在睡意绵绵中走到自己房间,躺在暖暖和和的床上,安安稳稳地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答儿丢夫出场后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勾引欧米尔,行为被发现,反而嫁祸于人,结果使愚蠢的奥尔恭受了骗,反把自己的儿子赶出家门。最后当虚伪骗不了人的时候,他就露出凶像,他串通法院,以执行“契约”为名,要赶走奥尔恭,还向国王控告奥尔恭是政治犯,妄图把他置于死地,达到永远霸占他的财产的目的。幸亏国王明察秋毫,将答儿丢夫绳之以法。

一、《伪君子》是一出典型的性格喜剧,全剧的艺术构思都服从与塑造答儿丢

夫伪善的性,并且还一系列典型形象。

首先,答儿丢夫是典型的伪君子形象,他善于把世人尊敬的东西当作工具,骗取人们的信任,作为他达到卑鄙目的的跳板。他本是外省的一个破落贵族,多年来在各个城市流浪,所以他了解当时社会上的真正的虔诚的教士是受人尊敬的。于是他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宗教心理, 在教堂门前扮成了一个虔诚的信士,做起了宗教骗子的勾当。

其次,莫里哀把各种形式的教会伪教徒的精神特征都集中在达尔杜弗的身上,运用夸张的手法加以突出,创造出概括性很强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具有巨大的典型意义,是17世纪法国教会势力和贵族上流人物的代表,是一个十足的假虔徒、伪信士的典型。贪财、贪色、贪食是他的本性。虚伪、伪善是达尔杜弗达到目的的手段。这个形象的诞生是剧作家深刻观察和研究生活的结果,他高度概括了当时社会的本质。

再次,还有一类假圣人形象,奥尔恭和柏奈尔夫人(丧失理性)揭示了教会蒙蔽人心的危害性。另外还有一类明智者:桃丽娜,她明辨是非,富有理性色彩,是典型的下下人却有上上智。

二、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丰富了古典主义“三一律”的创作法则,并且善于“戴着脚镣跳舞”。

“三一律”是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伪君子》就是根据这一戏剧规则创作的,全剧共五幕,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天之内发生,情节发生只在奥尔贡家这唯一地点,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夫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

2、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除了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外,最主要是从语言入手,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不但令读者、观众发笑,还鲜明地突出剧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如

3、喜剧手法和闹剧手法密切结合,在嬉笑怒骂中蕴含着严肃的批评精神和社会历史内容。

通过作者的精心设计,戏剧的情节精巧紧凑、层次分明;个性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对白不禁让人发笑,从而也增强了作品的魅力。把恶习变成人人的笑柄,对恶习就是重大的打击。

4、精妙的戏剧语言。

语言上生动个性,为了造成强烈的讽刺和揭露效果,作者甚至把答尔丢夫的伪善予以高度的夸张,不但使人物鲜明生动,也使人物成为一种品格的化身,即类型化人物,并且运用一系列反讽手法进行描写。

5、艺术局限性。

主要人物性格单一,类型化,脸谱化,缺乏现实性;作者受“三一律”束缚,未能像莎士比亚那样纵横捭阖,自由发挥其戏剧天才。

三、中西伪君子之对比分析。

说起答尔丢夫就未免不让人想起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中的潘先生,潘先生同样有着伪君子的元素。

潘先生的形象在当时是很富有时代特征的。作品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批判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同时也通过潘先生在难中的经历,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的虚伪与答尔丢夫是不同的。

1、首先从内在因素来说,答尔丢夫的虚伪是主动的,潘先生的虚伪则是相对被动的。答尔丢夫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充分展示其伪君子的本质特征,环境是其的辅助工具;潘先生则是受环境所迫,不得不以伪善的一面来生存下来,而不是其本身的特质。

2、从外在影响来看,答尔丢夫的虚伪对他人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而潘先生的虚伪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对他人无大伤害可言。答尔丢夫是有其野心和

目的的,危害到奥尔恭一家利益等威胁;潘先生只是为了保全自身而作出的一系列可耻的行为。

3、总之,如果说答尔丢夫是一个可恨之人,那么潘先生则是一个可怜之人。

综上所述,《伪君子》是一部能反映社会现实的剧作,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既没有违反“三一律”又有创新手法,并且悲喜剧杂糅一起,喜剧的手法和风格独特丰富,是一部典型的戏剧作品,但是也有其一定的不足,人物性格单一,写作时受创作模式的影响,有一定的发挥不足,并没有到达其巅峰状态。

第五篇:《伪君子》读后感

读后感写出来自己能看懂就行啦,何必墨守成规,把内容详详细细地写一遍呢,难道是为了让别人看看:嘿!我的读后感多好啊!有必要么?想到啥写啥呗,以后自己看不懂都无所谓,关键是现在的情绪,情绪流,《伪君子》读后感。

读完《伪君子》,自己心里真的舒了一口气,读到最后一节,自己真的很紧张,幸亏有了转机,不然的话很令人遗憾。小说的作者莫里哀是一个喜剧作家,但我怎么没看出来呢?这篇只能算是一个讽刺剧吧,喜剧一般会很轻松,而我读篇丝毫没有感到任何的轻松,只是时不时的笑一下,最后甚至很紧张。

故事其实很简单,百度百科上有故事情节简介,以下是鄙人的一些粗见,这篇意在讽刺吧,我不知道当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只不过认为这种讽刺放在现实生活中都很适合,好的,想到哪说到哪吧,自己逻辑有点乱,文章的开场白自己没读懂,可能对人物不太熟,自己看了一遍,自己没有弄懂奥尔恭的妈妈究竟对伪君子有怎样的态度,伪君子确实是装得很像,不过现实中的人不是有很多像他的吗?我佩服的两个人一个是侍女陶丽娜,一个是克雷央特,侍女给人的感觉是明辨是非,很豪爽,有种反叛的精神,而且善于做好事,一个是克雷央特,擅于找方法,而不是乱发脾气,读后感《《伪君子》读后感》。再说说伪君子,这个人口口声声说是奉承上帝,是虔诚的信徒,但到最后还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罪有应得。还有奥尔恭,他应该得到点惩罚吧,他受人蒙蔽,而且听不进别人的劝告,真够可恶的。

故事是有个圆满的结局,有点要人挺出乎意料的。

被冲昏头脑的奥尔工的女儿玛丽亚娜和瓦顿尔两个人之间说的气话也挺有意思的,原来恋爱中的两个人有时会故意说一些气话来气对方的,幸亏有陶丽娜在中间说和,这就像现在两个小两口闹别扭,最好有个人调解那样,调解人有存在的必要。

基本是这些读后感了。

下载莫里哀伪君子浅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莫里哀伪君子浅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伪君子人物性格

    《伪君子》人物性格分析 达尔丢夫 《伪君子》共五幕,但中心人物达尔丢夫直到第三幕第二场才出场。喜剧的前半部分达尔丢夫未不出场,但事事与他有关。很多情节都是围绕他进行......

    伪君子读书笔记

    伪君子读书笔记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伪君子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

    伪君子读后感

    《伪君子》读后感 《伪君子》中的达尔杜弗是“故作虔诚的奸徒”的代名词。 达尔杜弗是《伪君子》剧里的的中心人物, 也是文学史上伪君子的典型, 是一个宗教骗子、无赖。他伪......

    浅论莫里哀笔下的[★]

    浅论莫里哀笔下的“伪君子” 【绪论】 莫里哀(1622——1673),法国古典主义时期最著名的喜剧作家,也是世界戏剧史上与莎士比亚共同彪炳千秋的伟大戏剧家。他出生在宫廷裱糊师家庭......

    《伪君子》(合集五篇)

    《伪君子》(节选)(Le Tartuffe)喜剧,1664——1669 [法国]莫里哀(Molière,1662——1673) [导读] 莫里哀(1662——1673),原名让·巴缔斯·波克兰(Jean Baptiste Poquelin),法国古典主义时期......

    读《伪君子》有感

    《伪君子》主要讲了伪装圣洁的教会骗子答尔丢夫混进商人奥尔恭家,图谋勾引其妻子并夺取其家财,最后真相败露,琅镗入狱。 很多人都觉得答尔丢夫的形象很坏,很邪恶与卑鄙,但是从现......

    中文系话剧《伪君子》

    《伪君子》“笑”果连连 嬉笑怒骂的台词和夸张的肢体语言成“杀手锏” 5月24日晚,在中文系汉语言文化周闭幕式上,上演了一幕由中文系学生刘沅鑫、李丽枝导演,于佳欢、文浩等9人......

    伪君子 论文(范文模版)

    外 国 文 学 史 论 文院校:平顶山学院 院系:文学院 姓名:杨慧静 学号:《伪君子》中心人物答尔丢夫的虚伪形象 摘要:《伪君子》是莫里哀最优秀的作品,它的批判精神和艺术成就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