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莫里哀笔下的[★]

时间:2019-05-12 12:48: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莫里哀笔下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莫里哀笔下的》。

第一篇:浅论莫里哀笔下的

浅论莫里哀笔下的“伪君子”

【绪论】

莫里哀(1622——1673),法国古典主义时期最著名的喜剧作家,也是世界戏剧史上与莎士比亚共同彪炳千秋的伟大戏剧家。他出生在宫廷裱糊师家庭,从小酷爱戏剧。一生共完成喜剧37部。《伪君子》为其中期的代表作之一。《伪君子》写伪装圣洁的教会骗子答尔丢夫混进商人奥尔恭家,图谋勾引其妻子并夺取其家财,最后真相败露,锒镗入狱。剧作深刻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丑恶,答尔丢夫也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其剧作在许多方面突破古典主义的陈规旧套,结构严谨,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鲜明突出,语言机智生动,手法夸张滑稽,风格泼辣尖利,对世界喜剧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同时答尔丢夫作为伪君子的代表,他的很多性格是伪君子所共有的,通过对达尔丢夫的分析,进而提炼出伪君子共有的部分特征。

【本论】

一、狡猾的欺骗者

达尔丢夫作为伪君子,他首先是一个欺骗者,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他的欺骗技巧。

二、聪明的诡辩者

欺骗别人总有露出破绽的时候,这时诡辩技巧对他的继续欺骗至关重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的诡辩技巧。

三、恶毒的伪善者

伪君子一类人,伪善是他们最大的特征,他们之所以要欺骗别人,总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且总是特别狠毒,结合文章内容对他们的伪善的恶毒之处进行分析。

【结论】

总之“伪君子”并不是特指答尔丢夫一个人,而是指具有相同状态的一类人。他们贪婪、狡猾而又凶狠;他们是狡猾的欺骗者、聪明的诡辩者和恶毒的伪善者。通过这一形象,莫里哀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和贵族上流社会的伪善、狠毒、荒淫无耻与贪婪,突出地批判了宗教伪善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第二篇:莫里哀伪君子浅析

“伪善”与“伪装”

——莫里哀《伪君子》浅析

食、财、色,人之所欲,对其的追求也是天性使然。试想如果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没有对这些的需求,那么上亿年的人类进化赋予我们的味觉感知能力,从原始社会演变到现代社会带给我们创造财富的能力,以及人类大脑不断进化形成的对美的追求都将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但就是这些人类最初级的东西、这看似的“天赋人权”往往最能揭露一个人的本性。

在莫里哀的笔下,“伪君子”达尔杜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夸张后的缩影。在奥尔恭及其母亲的眼中,达尔杜弗是一个苦行僧人,是一个对钱财毫不在乎之人,更是一个对性避之千里的谦谦君子。在奥尔恭及其母亲的面前,达尔杜弗确实是这样做的,而人又是喜欢眼见为实的,所以奥尔恭眼中的达尔杜弗就是这样一个可以成为全家精神导师之人。奥尔恭没有错,他只是“例行了一个普通人的公事”——善良的相信了别人,也相信了自己的眼睛。如果对“看到的好人”都充满无端的猜疑那么这个社会将会是多么的不可信任。而达尔杜弗却在导演着一切,他深知自己是一个“有欲求的人”,并且是一个在失去之后想得到更多的人,但他还要表现出对这些身外之物满不在乎,当这种“伪装”成为了其获得利益的手段时,“伪装”就变成了“伪善”。他是在利用人们的善良和自己表现给某些人的善良去欺骗、去获取,甚至是去霸占,得手之后再在这些人的身上踩两脚以揭示其真实的身份,因为无论是好事还是恶事,“成功者”都会有一种炫耀的渴求,有一种得到认证的需求。

其实戏剧中的演员只有两个,一个是“伪君子”达尔杜弗,另一个是他的“合作者”——奥尔恭和他的母亲,至于其余的人物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观众,他们的作用就是让作品的观众有参与其中的机会,想想他们的语言、行为,不都是我们在观看这部作品时想说的和想做的吗?

其实我们不光是一个观众,生活中我们是否也与达尔杜弗有过某些的契合呢?伪!伪装也是人作为生物的本能性表现,只不过我们在精神上的伪装以及伪装的水平让其它的生物惭愧不已而已。但是当你的“伪装”超出了自我保护的范围而具有攻击性时,就应该受到谴责和惩罚了。

达尔杜弗在主人面前表现出对钱财的不在乎——将主人给予的钱财赠与穷人,对性的避而远之——看见女仆坦肩露臂,用教训的口吻说:“把你的双乳遮起来,我不便看见。因为这种东西,看了灵魂会受伤,能够引起不洁的念头。”。这都还仅仅是一种伪装还造不成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用一个现在时兴的词说就是“闷骚”或者说是“擅长包装”,欺骗的是别人的眼球,而没有侵害他人的利益。但是当达尔杜弗大吃大喝、红光满面,当他调戏欧米尔,并且觊觎的是奥尔恭更多的财产时,他的“伪君子”的丑陋面目已经赤裸裸得展现出来。他是在用自己的“伪善”和别人的“真善”去满足自己的私欲并且将别人置于绝境。最终达尔杜弗受到了国王的严惩,结局是“众望所归”,达尔杜弗不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且成为了人们的笑柄,也

为这部作品增添了喜剧色彩。

赵本山的小品《卖拐》三部曲与这部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对“伪善”的一种诠释,尤其是那句“同样是生活在一起的两口子做人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范厨师”俨然就是现实版的奥尔恭,但是受限于时代和表现体裁,《卖拐》更为现实和富有喜剧色彩。“达尔杜弗不常有,大忽悠却不处不在吧?”达尔杜弗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创作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但我们除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审视这部作品之外,是否还应该“以史为镜”照一照现在的“妖魔鬼怪”呢?

生活中还有多少“达尔杜弗”在“逍遥法外”呢?还有多少人目睹着这些却仅仅将其作为一个笑话一笑了之呢?你是否也在游离于“伪装”与“伪善”之间呢?但请记住,一旦跨过了“伪装”的边界而变成了“伪善”,那将意味着又一个“恶人”的诞生。对于“伪君子”我们给予的确实不应仅仅是淡然一笑,除了批判、谴责之外,我们更应避免“伪君子现象”在自己身上得到验证。

第三篇:莫里哀《伪君子》读后感

最近深读了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的《伪君子》,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诗“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成群能蔽日,独立不禁风。根细成攒穴,腰柔惯鞠躬。文人多爱此,声气想相同。”这是形容中国的伪君子,其实我们平时提的最多的是君子,君子谓何?我查了一下百度百科:君子有真有假,真君子为人坦率,做事诚实,重信用和义气,爱体面凡事说一不二。假君子俗称“伪君子”恰恰与之相反,背地里什么伪劣的事都敢做出来,表面却装好人。看来中外对于君子和伪君子的定义都差不多,我通常直接视伪君子为坏人,但是看完莫里哀的《伪君子》我对其的理解更深刻了„„

对莫里哀的认知: 在课堂上,老师的精彩讲解让我对莫里哀的生平很感兴趣,他放着安稳的生活不过,而选择从事他喜爱的话剧,从1645年起,他带领光耀剧团一直在外省巡回演出长达13年时间。但也正是因为流浪生活,他了解了人民的生活和艺术趣味,熟悉了法国社会,并确定了他对贵族和教会的批判态度。同时,他更是得以广泛接触到传统的法国民间闹剧,从中吸取了许多艺术创作经验。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灵感。而且在那个世纪他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主张,认为戏剧应该面向广大的“池座观众”,而不纯粹的迎合少数上层人物,而且戏剧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打动观众,教育观众。他认为喜剧的责任在于表现“本世纪人们的缺点”。他的喜剧笑料不全是出自表面的滑稽情节和俏皮话,而更多的是来自对社会恶习的揭露和嘲讽。

对作品及人物的理解: 伪君子答丢夫是中心人物。他身上可以说反映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伪善本性,莫里哀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对他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通过对文章的细细品读,我总结了答尔丢夫的伪善本性首先,他善于骗取人们的信任,在剧中他把“世人尊敬的东西”当作工具,帮他实现卑鄙目的,他以“良心导师”之名干尽坏事。他给自己这种本性的解释是“只有张扬出去的坏事,才叫坏事„„私下来历犯罪不叫犯罪”。意思只要手段高明隐藏的好,不被别人发现那么就不算有错。

莫里哀把答丢夫写成一个以虔诚宗教信徒为身份的骗子,他披着宗教的外衣,露骨地表示尊崇上帝,但是实际上他只是靠着上帝的名号来招摇撞骗。一方面让人们认清了答丢夫的所作所为,以此戳穿教士们的假面具,露出他们的本相。另一方面指明当时的贵族等大部分人对于宗教的糊涂观念,只要是个传教士,他们都盲目相信,不论真假,都能得到像奥尔恭这样愚蠢的宗教信徒的信任; 其实古今中外,伪君子的共同之处就是这样,把自己伪装成大家心目中所喜欢或者尊重崇敬的形象。让后就像当演员一样,伪装下去,在外人面前就戴上面具,披上羊皮,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卸下伪装,暴露本性。

在文中,我通过莫里哀的细致描写,在头脑中刻画出了一个有着“贪食、财、凶、色”丑恶行径的伪善者形象。假性1比如答尔丢夫称自己是禁欲主义的苦行僧人,还假穿苦行衣什么的、但是在奥尔恭家里却大吃大喝、经常吃个肚儿圆红光满面;假性2他故意在奥尔恭面前把施与分赠给穷人,却在暗自处心积虑地图谋奥尔恭的家产;假性3因为自己不小心踩死一只跳蚤,他假装虔诚地忏悔责骂自己,后来却冷血的想要置奥尔恭于死地。假性4更突出的是,他装

着自己连坦肩露臂的女仆都不敢注目,却又厚颜无耻、肆无忌惮地调戏奥尔恭的娇妻欧米尔。他在见桃丽娜时掏出手帕扔给她,教训道:“把你的双乳遮起来,我不便看见。因为这种东西,看了灵魂会受伤,能够引起不洁的念头。”一个人要是内心真正的纯洁、干净,善良,那么不管外界怎样诱惑,他都不会受太大影响,邪不压正嘛,但答尔丢夫竟然自己先躲避起来,所以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答尔丢夫这个处处演戏的人的丑恶嘴脸。

答尔丢夫这般狡诈,致使奥尔恭一家差点儿就被扫地出门,但是假如奥尔恭能稍微有点理性,不对宗教盲目迷信,对别人的真假行为有那么一丁点儿辨别力,或者能认真的思考接纳别人的质疑,那么肯定也不至于到走投无路万般无奈那个地步。所以剧本不仅是批判了那些伪君子,还对那些不辨真假、一意孤行、执迷不悟的愚昧之人也作了强有力的批判。剧中的女性当中,柏奈尔夫人跟奥尔恭一样愚昧,奥尔恭女儿玛丽亚娜虽然能辨别真假,但是并不敢站出来勇敢反抗父亲对她婚姻的干涉。桃丽娜和欧米尔是剧中重要的正面人物。桃丽娜虽然只是一个女仆,但她头脑清醒,目光敏锐。在奥尔恭家里,她最早识破答丢夫的伪善外衣并指出他的贪图金钱、女色的本性。她向愚蠢的主人揭露答尔丢夫伪善和阴谋,并积极支持玛利亚娜和瓦赖尔为自己的爱情、婚姻作斗争。代表了下层人民的聪明、机智、勇敢。

最后扭转全局的重要boss国王虽然在剧中并未出场,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明察秋毫,赏罚分明,不忘奥尔恭立过功勋,挽救他于危难中,并把伪君子答尔丢夫绳之以法。

在《伪君子》这部戏里使用的主要喜剧手法是讽刺。他把社会人生中无价值的丑陋邪恶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使人们在贬斥、否定丑陋邪恶之中获得审美的精神愉悦。而且在《伪君子》这出喜剧中还穿插一些悲剧性因素,如奥尔恭女儿婚姻的将遭破坏、奥尔恭濒临家破人亡的险境,喜中含悲,加速了喜剧矛盾的发展,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莫里哀是一位对现实人生有着极其深刻理解的喜剧家,他的喜剧充满了滑稽娱乐性和战斗精神,他总是强调喜剧要通过笑来打击恶,笑对于喜剧艺术来讲是打击社会恶习的最好的武器。在他看到事物可笑性的同时,能够相当清醒与敏锐地捕捉和透视到可笑性背后深刻严肃的理性内涵与悲剧底蕴

感想:

合上莫里哀的《伪君子》,仿佛也是刚刚了解一种无从否认人性,是可悲的,书中所批判的跟我们当代的普世价值观或者说时代的主旋律没有变化,都是宣扬那些积极地正能量的东西„„从幼儿园里开始就教育让我们要做好人!正人!君子!但是实际却是世界这么大,要是每个人都发展成为完美的人,那么这个世界也就不符合逻辑了,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想想这剧本中的四类角色:伪君子、愚蠢但有权的人、聪明但弱势的人、正义的代表——boss/king.我联想了许多:

先说说伪君子:一种是生来本性就恶劣,自然而然的发展成那种表里不

一、冠冕堂皇的人;另一种“伪君子”则是本来生性善良,但是进入社会或者在外界的影响下,无奈的为了竞争、生存或者把护自己不受到别的伪君子的迫害而把自己也变成了同类人;如果不这样做,继续保持自己的单纯本性,那么很可能被嘲笑另类,不合群、或者早被“消灭地尸骨无存”。所以这个社会存在的伪君子分为先天的和后天的。但到底那种更占大多数我也无从评判„„不管出于什么动机什么目的,他们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在自己的脸上戴上了面具,一副符合大

众口味的面具,刚开始可能不舒服,却不摘下,直到把心和面具融为一体,那他们不管做什么勾当都像是自己内心所自然而然想的,不再是伪装的了。我看了一篇有争议的文章,评选出了中国的十大伪君子,评选的标准是他们都是隐蔽得很好的伪君子,到现在还受到称赞,至少还存在争议,按照时间为序,分别是:舜、伊尹、曹丕、刘备、诸葛亮、李世民、赵构、朱熹、海瑞、弘历、洪秀全。当然这没有官方依据只是野史或者闲聊,有人肯定会对这个名单感到异议,海瑞、诸葛亮这些怎么回事伪君子呢?海瑞因女儿偷吃别人的饼,他为维护自己的清官的声誉是不惜饿死女儿„„是有点过了,但却得来千古英明„„

哎!所以这个世界上好人坏人的界定说简单其实很也不容易,比如《伪君子》达尔杜弗,虽然周围的人意识到了他的邪恶,但“最高领导人”最后才明白。而且这个奥尔恭他就是傻,而且已经傻到别人几番提醒仍然执迷不悟。虽然剧本里有个美满结局但在现实社会当中,是不是遭到伪君子欺骗的时候都会有那么一个国王来拯救你呢,这恐怕几率不大,所以现实当中大家还是要擦亮自己的眼睛,长点脑子别被假象迷惑了,千万别像奥尔恭那样不见棺材不落泪„„到时候哭都来不急。

然后是我们生活中还是有少数那么些单纯、笃性、执着于自我不为外界所污浊的真人——君子,但现今我感觉他们的处境限于两难之中,坚持自己则可能被讥笑、馋讽、排斥,顺势改变又违背自己所愿。真正像桃丽娜那样的人却是我们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人„„多一些正义之士站出来戳穿伪善,联想到我们自己,作为未来的播音员或者新闻工作者更是要坚定做这样的人,要传播真实的、正义的、真善的东西,就首先得自己要做这样的人,不管别人怎样冷眼看待始终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能被伪善的东西蒙蔽了双眼。

视之当下,就像一场化装舞会,有多少人不是戴着面具在生存,因为世人都喜欢好的,谁不想自己在别人面前都是优点。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是真正的随性自然,什么也不伪装,说自己所想,做自己所想,不被他人的眼光拘泥着,往往这样的人活得真实,但是也被世人用批判的嘲讽的眼光来看待。所以咱们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真实与虚伪并存,交织发展,矛盾多重的世界,从答尔丢夫那个时代开始就是这样,几百年过去了,世界一点没变,要想世界全是真善美,没有一点瑕疵,那只存在于大家的美好幻想中,要是真没有邪恶怎么衬托正义,没有丑怎么评出美,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平衡的,要不然这个世界就倾斜了,所以我们不用要求一切都是完美的,也不用嚷嚷“摘下面具,生活更美好”!得有那么些反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点不一样的风景„„说不准什么时候会产生一个全新阵容、更加精彩的《伪君子》呢。

第四篇:莫里哀伪君子教案

莫里哀和《伪君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通过阅读全剧,自主完成对课文剧情和人物关系的梳理。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在鉴赏、品味戏剧语言的过程中理解不同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别是答尔丢夫的典型意义。

(3)通过对答尔丢夫这个人物的分析,引导学生憎恨伪善,远离伪善,认识真诚的可贵。

(4)了解什么是喜剧和喜剧中“揶揄”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借助网络平台或者其他网络资源,阅读全剧,梳理剧情和人物关系。

(2)小组内合作探讨,分析剧中人物性格及剧本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莫里哀揭露社会中伪善者丑恶嘴脸的勇气,做人真诚不虚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戏剧语言,揣摩其深层含义,完成对剧中不同人物性格的分析。

【教学难点】

(1)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深入探讨语言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答尔丢夫这个人物的分析,引导学生憎恨伪善,远离伪善,认识真诚的可贵。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一、莫里哀生平

莫里哀(1662—1673),原名让•巴缔斯特•波克兰,他是法国古典主义时期最伟大的喜剧家,是欧洲戏剧史上继莎士比亚之后出现的又一高峰。他于1622年1月15日出生于巴黎,是家中的长子,其父是一位精明的挂毯商和宫廷室内装饰师,用钱买了一个“王室侍从”的头衔。其母也是出身于挂毯商之家,受过良好的教育,多愁善感,在莫里哀10岁那年去世。父亲曾经希望他能继承家业,做个商人,但莫里哀从小酷爱戏剧,经常和他的外祖父去看戏。1635年他进入贵族学校克莱蒙中学学习,在这里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学会了拉丁文,接触到了哲学和古典文学,特别是对学校的戏剧活动感兴趣。1643年,莫里哀冲破了家庭的阻力,与几个志同道和的朋友一起在巴黎组织了“光耀剧团”,并亲自扮演悲剧中的主角。然而,剧团不久便因演出失败而倒闭,莫里哀为此还被债主送进监狱,父亲将他赎出后,他不认输,又加入另一个剧团,在法国各地巡回演出达十三年之久,终于锻炼成为一个优秀的喜剧作家兼喜剧演员。1658年,他率领剧团到巴黎献艺,得到国王路易十四的赏识,从此留在巴黎。莫里哀身兼剧团的老板、编剧、导演、演员,带领剧团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广大观众献上一出出精彩的喜剧。紧张的生活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1673年2月17日,他强忍病痛主演完自己创作的剧本《无病呻吟》后便与世长辞了。因为他未曾忏悔,没有放弃其“渎神的”职业,所以不能安葬在正式的墓地。但是布瓦洛和拉封丹等莫里哀的生前好友却手持火炬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列,后面跟着一大群热爱他的戏迷。莫里哀生前没有入选法兰西学士院,但死后,他的一尊石像被立在法兰西学士院的大厅里,下面写有这样一段题词:“就他的光荣而论,并没有缺少什么;就我们的光荣而论,倒是缺少了他。” 莫里哀一生中共创作了30多部剧,还写过几首诗,其中讽刺喜剧的成就最为突出。

二、创作

他的戏剧创作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1659—1663)是莫里哀喜剧的开创时期,主要作品有:《可笑的女才子》(1659)、《丈夫学堂》(1661)、《太太学堂》(1662)等。《太太学堂》标志着莫里哀喜剧创作的成熟,它讲的是:资产者阿诺夫收养了孤女阿妮斯,将她送到修道院里,目的是把她培养成自己理想中头脑简单、百依百顺的太太。可是,当阿妮斯长大成人,从修道院回到家中,却与阿诺夫朋友的儿子贺拉斯相爱,阿诺夫百般阻挠无效,有情人终成眷属。由于此剧提出了严肃的社会问题,因此被认为是近代社会问题剧的开端。

第二阶段(1664—1668)是莫里哀创作的全盛时期,主要作品有:《伪君子》(1664—1669)、《唐璜》(1665)、《恨世者》(1666)、《屈打成医》(1666)、《乔治•唐丹》(1668)、《悭吝人》(1668)等。《悭吝人》是莫里哀的代表作之一,其题材取自于古罗马戏剧家普劳图斯的喜剧《一罐金子》。《悭吝人》中的主人公阿巴贡是一个爱财如命、吝啬贪婪的高利贷者,他出于金钱的考虑,不惜牺牲儿女的婚姻幸福,直到亲家表示愿意担负全部结婚的费用,才肯同意儿女的亲事。这一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集中体现了物欲对人性的扭曲,因此,阿巴贡在西方语言中几乎成了吝啬鬼、守财奴的代名词。

第三阶段(1669—1673)是莫里哀创作的晚期,主要作品有:《布索那克先生》(1669)、《醉心贵族的小市民》(1670)、《司卡班的诡计》(1671)、《无病呻吟》(1673)等。《司卡班的诡计》的情节脱胎于古罗马喜剧加特朗斯的《福尔米奥》,剧中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仆人形象——斯卡班,他为了帮助小主人及其朋友获得爱情,便设计分别从两个人的吝啬父亲那里骗得巨款,并狠狠地报复了一下曾经侮辱过他的老主人。当时的法国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而莫里哀能将仆人作为正面形象加以赞扬,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莫里哀的喜剧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强烈的民主意识。他认为剧作家有权干预社会生活,有权揭露和讽刺恶习,“最出色的严肃的道德典范通常不如讽刺那样有力……当我们把那些恶习列举出来受到大家嘲笑的时候,我们就是给它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他反对等级观念,歌颂了下层人民的智慧和美德,成为启蒙主义文学的先声。

在艺术上,莫里哀不完全拘泥于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一方面,他能够熟练地驾驭这些原则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譬如他善于运用高度概括的手法来塑造典型性格,组织集中紧凑的戏剧冲突等等,另一方面,他又往往突破这些原则而不墨守成规,吸收了民间喜剧(特别是闹剧)的艺术手法,在喜剧中加入了悲剧因素,把芭蕾舞和戏剧相融合,从而使自己的喜剧创作体裁丰富、不拘一格。莫里哀为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后人称作“法国古典喜剧之父”,博马舍、伏尔泰、谢立丹和哥尔多尼等戏剧家都从中获益非浅。他的喜剧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并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其中《伪君子》是演出最多的一部,他代表了莫里哀喜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中国的戏剧家李健吾、杨绛的喜剧创作也受到了莫里哀的影响。

三、《伪君子》分析

《伪君子》(又名《达尔杜弗》)是莫里哀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五幕诗体喜剧,主人公答丢夫是一位没落贵族,他伪装成虔诚的天主教徒,骗取了富商奥尔恭和他母亲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精神导师。奥尔恭不仅将他待若上宾,还想把女儿嫁给他,而答丢夫却贪得无厌,他私下里勾引奥尔恭年轻美丽的续妻欧米尔,被奥尔恭的儿子达米斯发现,达米斯向父亲告发了他的丑行,答丢夫巧言诡辩,使得奥尔恭一怒之下赶走了儿子,把全部财产的继承权都赠给了他。为了使丈夫看清答丢夫的本来面目,欧米尔设下巧计,让奥尔恭藏在桌下,亲耳听到答丢夫是如何向他求爱的,答丢夫图穷匕现,马上露出凶相,他不但要霸占奥尔恭家的财产,还向国王告发奥尔恭私藏政治犯的秘密文件,并亲自来抓奥尔恭。幸亏英明的国王洞察一切,宽恕了奥尔恭,逮捕了答丢夫。

《伪君子》的故事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印度佛本生故事中“骗子本生”的影响。“骗子本生”讲的是一个伪善的苦行者骗取了一位财主的信任,受到优厚的招待,当他得知财主有一百金币埋在屋里,几天后便取出归为己有。临行前,他故意将一根稻草送还给财主,说这是财主家屋顶上掉下来的,以示自己非施勿取。这话恰好被菩萨听到,他指点财主去看看地下所埋的金币,财主发现金币被窃,与菩萨追回那个苦行者,逼他交出金币,然后教训了他一顿。从“骗子本生”的故事来看,与《伪君子》的故事情节非常相似,都是有钱人被宗教骗子的表面行为所蒙蔽,险些遭受重大损失,幸而经人及时帮助,识破伪善者的本来面目,得以亡羊补牢。所不同的是,莫里哀将故事发生的背景从印度移到了法国,并将内容加以丰富,识破骗子的不是菩萨,而是女仆桃丽娜,还有富商奥尔恭的妻儿和妻舅;答丢夫的危害性也比印度骗子明显加大了;作者所要歌颂的对象不再是菩萨,而是英明的国王了。

《伪君子》创作于1664年,当时在法国,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特别是天主教中的圣体会。圣体会成立于1627年,它的各级组织遍及全国,参加者有宗教界的上层人士,世俗的达官贵人,其幕后的支持者是国王路易十四的母亲。圣体会表面上从事慈善事业,其实却是宗教谍报机关,专门迫害进步人士。这个组织经常指派一些人伪装成虔诚的教士,充当教徒的所谓良心导师,目的是刺探他们的言行,以便给宗教裁判所准备材料。由于圣体会试图游离于王权之外,路易十四对它也早有戒心,希望能够削弱其力量,以便巩固王权。由于《伪君子》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圣体会,因此它的上演可谓是一波三折。

1664年5月12日,《伪君子》的三幕本(第一个版本)在凡尔赛宫首次上演,答丢夫身披袈裟,作为教会一切龌龊行为的体现者出现,很快遭到反动势力的凶猛围攻,他们向路易十四控告《伪君子》否定宗教,咒骂莫里哀是“魔鬼”,要求国王将他投入油锅炸死。路易十四欣赏这部剧,但迫于反对派的势力过于强大,不得不下令暂时停止公演。莫里哀并没有因此灰心,他三次修改剧本,两次向国王呈交陈情表,并将《伪君子》的剧本读给好奇的王公大臣听。1664年11月,他应孔德亲王的邀请,在亲王的私宅里第一次演出了《伪君子》的全剧,由原来的三幕增至五幕。1666年,路易十四的母亲去世了,形势逐渐好转此剧得以在1667年8月上演,这一次,莫里哀将剧本的名字改为《骗子》(第二个版本),将主人公的名字改为巴女尔弗,并且给他换上世俗的服装,头戴小毡帽颈围大领巾,衣服镶花边,流长发,佩宝剑,并且特意加进一些轻松的内容,可是,第二天,这部剧还是遭到当时代理国政的巴黎最高法院院长的禁止。直到后来教皇又颁布了“教会和平”的诏书,宗教迫害的行为才不得不有所收敛,莫里哀终于得到解禁的通知,《伪君子》(第三个版本)终于恢复本来面目,于1669年2月5日再度公演,演出非常成功,盛况空前。

剧中的主人公答丢夫是封建贵族和教会僧侣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伪善的特点,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因此莫里哀将他作为全力讽刺和揭露的对象。他原是外省的破落贵族,由于挥霍无度而荡尽家财,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冒充虔诚的信士,到处招摇撞骗,劣迹斑斑。这一次,他又骗取了富商奥尔恭及其母亲的信任,成为这家的上宾和精神导师。作家通过桃丽娜等人的揭露和答丢夫的一系列表演,一步一步将这个恶棍贪婪好色、狡诈狠毒的本相展示给观众看。他一再标榜自己是不重视物质享受的苦行主义者,实际上一顿饭“吃了两只竹鸡,外带半只切成细末的羊腿”,吃完后就回到卧室,“躺在暖暖和和的床里,安安稳稳地一直睡到第二天的早晨”,把自己养得“又胖又肥,满面红光”;他表面上对金钱毫不在意,当奥尔恭把钱施舍给他时,他每次都说“一文已经太多”,“很客气地退还一部分”,有时还当面施舍给穷人。但暗地里,他却千方百计想占有奥尔恭的全部家产;他将自己装扮成禁欲主义者,碰见身着低胸衣服的桃丽娜,忙拿出手帕,让她遮住前胸,其实他心中充满淫欲,一面想占有玛利亚娜,一面又对欧米尔的美色垂涎欲滴,无耻地勾引对方。当他的伪装已经彻底被揭穿后,便露出凶残的本相,忘恩负义地要将奥尔恭一家至于死地。至此,读者和观众便彻底看了他的伪善。据说,这部作品刚一问世,就有人疑神疑鬼地指着这个人说象答丢夫,又指着那人说象答丢夫,其实,用俄国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来说,“他(莫里哀)所写的答丢夫决不只是一个答丢夫先生,而是全人类的答丢夫的总和。” 《伪君子》一剧集中体现了莫里哀喜剧艺术的成就,创造性地运用了古典主义的法则,并有所突破。按照“三一律”的要求,莫里哀将故事发生的时间控制在一昼夜之内,地点一直安排在奥尔恭家,剧情紧紧围绕着答丢夫的“伪善”展开,显得简洁、紧凑、层次分明。其中较为精彩的有两处:一是被歌德称为“现存最伟大和最好的开场”,答丢夫虽未出场,但观众却从奥尔恭一家人对答丢夫的不同评价中感受到了他的存在,为他后来的登场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展示了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在冲突中的地位和立场,一举多得。

二是剧中第四幕,欧米尔为了教育执迷不悟的奥尔恭,便设下巧计,请奥尔恭藏在桌子底下,让他亲眼看看答丢夫的真实面目。这一“桌下藏人”的安排非常巧妙,既充分利用环境,符合“三一律”对地点的要求,又增强了喜剧的艺术效果。在喜剧中加入悲剧因素,这是莫里哀对古典主义原则的突破。剧中,奥尔恭强逼已有心上人的玛丽亚娜嫁给答丢夫,玛丽亚娜不从,意欲遁入修道院;答丢夫恩将仇报,欲断送奥尔恭一家……这些悲剧因素的加入使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同时更加突出了答丢夫的阴险毒辣以及奥尔恭的愚蠢偏执。另外,莫里哀还吸取了许多民间戏剧的艺术营养,例如打耳光、桌下藏人是民间笑剧的惯用手法;家庭吵架、父亲逼婚是风俗戏剧的惯用手法,这些夸张、笑闹的成分的加入,避免了古典主义戏剧的保守与僵化,使得这部喜剧显得生动活泼、雅俗共赏。《伪君子》在思想和艺术上也存在着一些局限,如反映的生活面不够广,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等等,但这并不影响此剧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四、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1、创作的民主倾向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是具体化了的贵族意识,而喜剧则是具体化了的新兴资产阶级意识。

莫里哀的喜剧创作不受古典主义的约束,在剧中提出了各种严肃的社会问题,充满反封建、反教会的社会批判精神。他代表了古典主义的民主主义路线。

2.改革喜剧艺术

莫里哀对喜剧艺术的贡献,就是改革传统的喜剧观念和改革喜剧艺术。古典主义的传统观念是把悲剧看成高级艺术,喜剧贬为低级艺术。为了改变轻视喜剧的传统观念,提高喜剧在文艺上和社会上的地位,莫里哀解决了喜剧的两个问题,一是使新型喜剧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二是让喜剧具有严肃的教育意义。

莫里哀的改革,使法国喜剧面目一新,继文艺复兴英国的莎士比亚之后,莫里哀的喜剧也成为西方戏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3.莫里哀的美学观点 ①教育与娱乐并重

莫里哀在《伪君子》序言中,给喜剧下了一个定义:“喜剧是一首精美的诗,通过意味深长的教训,指摘人的过失。”

这个定义概括了喜剧的三大特点:艺术价值、教育意义和干预生活。莫里哀认为,喜剧应该有教育与娱乐两重意义。有娱乐而无教训,喜剧就变成了浅薄的闹剧;有教训而无娱乐,则不成其为喜剧,教训的目的也达不到。因此,他说:“喜剧在娱乐的同时一起纠正人的错误。” ②喜剧的现实性和真实性

莫里哀坚持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提出:“喜剧是一面公众的镜子”。他认为,喜剧应该如实地反映生活,观众从喜剧中要看到相识人或自己的面影。他说:

“喜剧的任务既然是一般地表现人们的缺点,主要是本世纪人们的缺点,莫里哀随便写一个性格,就会在社会上遇到,而且不遇到,也不可能。”

——《凡尔赛即兴》第四场 4.单一性格的艺术形象

莫里哀的喜剧形象与莎士比亚的艺术形象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莫里哀的形象都是单一性格,而莎士比亚的形象是复杂性格。他的人物性格没有发展。

莫里哀塑造人物着重刻画同类人物的共性特征,表现人物的某种情欲,而忽略表现人物多方面的情欲。这些单一性格是作家经过高度概括塑造出来的,以致他们同样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艺术典型。单一的伪善性格——答尔丢夫

莫里哀在塑造答尔丢夫时,虽然表现了他的贪食、贪睡、贪财、贪色等多方面的情欲,然而,它们都是为人物的伪善性格服务的。伪善成为答尔丢夫的惟一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所有伪善者性格。只要世界上还有宗教伪善者存在,答尔丢夫就有其典型意义。单一的吝啬性格——阿巴公

阿巴公是一个被吝啬的绝对情欲所支配的人的生动典型。莎士比亚笔下的吝啬鬼夏洛克在哭喊他的银钱被女儿偷走时,还一口一个“我的女儿,我的银钱”,“我的银钱,我的女儿”,表现出他既心痛银钱又心痛女儿的复杂心理。

阿巴公丢了钱箱的疯狂劲比夏洛克更甚,一口一个“我毁了,我死了”,“我要请求把所有的人都给绞死,如果我不能把我的钱重新找回来,我自己也得去上吊。”不仅没有亲子之情,而且自己也被支配他的金钱欲所压倒。金钱欲所控制的欲望

阿巴公并非没有别的情欲。他有女仆、马夫和厨子,不过为了省钱,他把马夫和厨子用一人担任。请客在酒里掺水,尽量节省点心。他也谈恋爱,当儿子用偷走的钱箱威胁他,他才放弃和儿子争夺情人的打算。这些情欲都被支配他的金钱欲所控制,5.家庭喜剧的人物模式

古典主义悲剧一向不注意特定环境的描绘,把人物置于幻想的环境之中。莫里哀的喜剧却大多发生在资产阶级家庭之中,从而加强人物的典型性,呈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画面。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

父亲—女儿—情人—父亲强加的丈夫—仆人

这个人物关系的设置在莫里哀的很多家庭喜剧中出现,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是莫里哀艺术的一大特征。莫里哀最有代表性的五个剧本的人物关系都具有这种模式。6.喜剧动作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戏剧是动作的艺术。黑格尔说:“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的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美学》第一卷,270)。

任何剧本都有很多外部动作。作为以讽刺嘲笑丑恶落后现象为其主要内容的喜剧艺术则更需要喜剧性的外部动作。莫里哀的喜剧大多有引人发笑,推动剧情发展,让观众以此窥见人物内心活动的外部动作。这是他的喜剧艺术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与莎士比亚的喜剧不同。莎士比亚的喜剧动作强调的是人物的语言,通过人物精美、幽默的语言取胜,莫里哀的喜剧动作强调的是外部动作,通过人物的形体动作表演获得喜剧性效果。7.喜剧夸张

夸张是喜剧艺术必须采取的手段之一。莫里哀在塑造形象时,在细节上尽量渲染,大肆铺张,从而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

比如对答尔丢夫贪吃的细节描写是十分夸张的,说他一顿能吃“两只竹鸡,外带半只切成细末的羊腿”再加四瓶葡萄酒。

又如对于阿巴公吝啬的细节描写也很夸张。阿巴公出场时系的裤带只有一根细绳,在当时人们的裤带通常是由6根细绳合成的,阿巴公出于吝啬,竟连6根细绳的裤带也舍不得用,从中抽出一根来充当裤带,这种描写是极度夸张的。8.喜剧场面

滑稽也是喜剧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莫里哀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把人物关系的各种矛盾巧妙纠结在一起,造成富有喜剧性的滑稽场面,在引人发笑中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悭吝人》中阿巴公向儿子放债的细节就是一个富有喜剧性的滑稽场面。

阿巴公的儿子克雷央特谈恋爱要用钱,吝啬的父亲阿巴公一个钱也不给他,他只有通过中间人西蒙借款,不知道他的债主就是自己的父亲,而他用来担保他的借款的恰好就是他未到手的父亲的遗产。西蒙介绍他们两人会面的一幕十分有趣。9.喜剧风格

莫里哀的喜剧风格突破古典主义束缚,善于把各种戏剧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民间闹剧的因素:民间闹剧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插科打诨。莫里哀的喜剧在舞台表演过程中,都有满台乱跑、打耳光、摸口袋、藏在桌子下偷听等动作。这些动作都是民间闹剧所特有的动作,它是不符合古典主义的典雅性的。闹剧因素增加了戏剧的滑稽戏谑的情趣。灵活运用“三一律”原则

莫里哀既忠于古典主义创作原则,又不固守这种原则,这表现出作者对“三一律”原则的灵活运用。

《伪君子》的全部情节都是在24小时内完成的。第一幕开始时是当天早上,直到第三幕结局才是第二天早晨。整个剧情发展过程是在24个小时内完成的。整个情节从开端、高潮到结局都是在奥尔恭家里的一间房子里进行的,所以地点的一致也十分明显。剧中的情节线索只有一条——围绕答尔丢夫的伪善特征,揭露伪善的社会罪恶。

传奇喜剧因素:在剧情发展过程中莫里哀比较喜欢设置一些关系人物命运的贯穿道具,如《伪君子》中的秘密文件匣子,《悭吝人》中阿巴公的小钱箱,同时还安排一些情人之间的无端争吵与和解的情节,这些都是传奇喜剧的因素,它加强了戏剧的偶合性和紧张性。风俗喜剧的因素:莫里哀的喜剧大都是家庭喜剧,充分反映人情世态。如《伪君子》中老夫人和子孙们的争闹。奥尔恭的专横,玛丽亚娜的解释,达米斯的反抗及其被撵出家门等,都是风俗喜剧的因素。这种因素渲染、浓化了戏剧的生活气息。

悲剧因素:这一点在《伪君子》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伪君子》结尾时玛丽亚娜和瓦赖尔之间的爱情几乎酿成悲剧,奥尔恭几乎被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这些都是悲剧因素,只是由于作者要忠于古典主义为王权服务的宗旨,才在结尾安排了大团圆结局,让英明的国王派使臣出面,拘捕了答尔丢夫,才使戏剧转悲为喜。

这种悲剧因素使剧情发展更为紧张,矛盾更为尖锐,从而使反面人物的丑恶本质和作品的社会批判性显露得更加突出。《伪君子》的 三一律运用

《伪君子》是运用“三一律”创作原则的典范。它不仅没有妨碍作者的创作,反而有利于作者更好地描写人物,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起了积极作用。比如剧中答尔丢夫两次向欧米尔调情,第一次达米斯透过门缝偷偷看到,第二次奥尔恭钻在桌子下偷听到。如果没有地点的一致,不在室内进行,就没法进行这些表演而使观众信服。

“伟大的开场”

答尔丢夫直到三幕二场才出场,莫里哀说过:“整整地用两幕,准备我的恶棍上场”。一个五幕剧,整整两幕不让观众看见中心人物的身影,但他却无时不在,形成先声夺人之势,使观众深知其人,这种结构技巧和侧面表现的手法在戏剧创作中是别出心裁,不见前人的,为答尔丢夫的出场作了浓厚的铺垫和造成了极大的悬念。观众带着极大的期待心情去关注剧情的发展,一步步认清这个恶棍的本来面目。因此从第一幕到第三幕二场答尔丢夫上场前的两幕戏,常被人们称为“伟大的开场”。

五、莫里哀的历史地位

1.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法国戏剧史上贡献卓越的喜剧大家。

莫里哀的喜剧运用古典主义美学理论,但又不受古典主义的约束,提出了各种严肃的社会问题,向后人提供了当时的风俗人情,有“严肃喜剧”的称号。他的战斗精神表现为“现实主义”,作品特点是把生活写透,把矛盾写透,把性格写透。

2.承上启下的喜剧大师,整个欧洲戏剧事业发展的推动者。

莫里哀上承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吸取莎士比亚、维伽、瓜里尼戏剧中的营养,成为继莎士比亚之后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戏剧家,下启18世纪启蒙文学思潮,欧洲整个18世纪的喜剧都是从他这里派生出来。莫里哀把欧洲的喜剧提高到真正近代戏剧的水平,许多作家都从他的作品中吸取养料。

第五篇:金庸笔下爱情(范文)

金庸笔下,那五种不完美爱情

摘要 :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也许正是受这种传统理念的影响,金庸笔下的爱情,但凡经历悲剧的打造,就变得悲情丛生,震撼人心。金庸作品虽然多“侠”,却处处辜负女人。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金庸作品侠和义的背后,爱情可谓最是唯美动人。“人生匆匆数十载,唯一不变的唯有一个情字。”犹记神雕侠侣结尾两鬓已斑白的杨过如此感慨。

杨过和小龙女最终做了神仙眷侣,也许他知道,也许他不知道,也许他装作不知道,程英和陆无双为他负尽青春抛尽韶华,公孙绿萼为他刹那芳华无悔殉情,他们背影远去的尽头,还有一个情窦初开的郭襄为他呓语:“相思相见知何日?”从此,为他天涯思君,念念不忘„„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作品,如果算上短篇《越女剑》是为十五部,但其笔下的爱情却有千般形态,引人万般思索。细读每一部,爱情的描写,不是只有两情相悦、郎情妾意,更多的时候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些爱情的主人公们,或为爱孤独一生,或为爱牺牲成全,或为爱青灯古佛,最终的结局大多总是令人神伤的,那些悲剧的爱情和错爱,总是让人为之心疼而又心酸。

单恋——相忘江湖梦平生

情生痴,痴生怨,怨成仇。我无从得知,金庸的内心究竟受过怎样的一种情感煎熬,可以如此洞彻世间之情。有人说,是因为夏梦。夏梦,原名杨蒙,是1950-1960年代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公司首席女演员,名冠当时“长城三公主”之首。

甫时的香港,她是公认的唯一一位可与奥黛丽.赫本相媲美的女明星,姿艳绝代, 容华无双,清丽卓伦„„外形艳而不媚,贞静平和,娴雅大方,兼之身材高挑。“上帝的杰作”是人们赋予她的美誉,也曾是金庸心中最美好的那个女子,他曾说:“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见过,我想她应该长得像夏梦才名不虚传„„生活中的夏梦真美,其艳光照得我为之目眩;银幕上的夏梦更美,明星的风采观之就使我加快心跳,魂儿为之勾去。”但人间事常难遂人愿,金庸虽仿唐伯虎入华府之故事,委身长城做一名小编剧,但夏梦早已名花有主,恨不相逢未嫁,最终未能携手。

三毛说:“金庸小说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写出一个人类至今仍捉摸不透的、既可让人上天堂又可让人下地狱的‘情’字。而不了解金庸与夏梦的这一段情,就不会读懂他在小说中‘情缘’的描写。” 金庸作品中的爱情,在俠之大义下,或离别,或悲伤,或牺牲,或错爱,即使圆满结局,依然未必与幸福同等。

“如果你深深爱着的人,却深深的爱上了别人,有什么法子?”,除了无言的退出离开,以远望的姿势成全祝福,还能去做些什么呢。也许这世间,并不是所有的人是想爱就可以去爱的。正如《射雕英雄传》中杨康身中剧毒对穆念慈大吼:“你不要对我这么好!我从来没有真心爱过你!我以前根本就是玩弄你,利用你,你走开!我不想再看见你!”只一瞬间的落寞,一瞬间的痛楚,穆念慈泪流成行:“我知道,你从来没有真心爱过我,不只你一个人说我蠢,可是一颗心给了你,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爱情的世界里,这些单向的苦恋,在金庸的笔下,也成为另一种灿烂的烟火。即便如此,穆念慈对杨康依然选择“我是宁可改我生命,痴心也不愿改。”

说到单恋,有人说,这其中不可不提的有“情书”之称的《神雕侠侣》,“一见杨过误终身”,貌比芙蓉心似草的郭芙,敢爱敢恨凌厉泼辣的陆无双,蕙质兰心温润如玉的程英,娇羞善良痴心不悔的公孙萼,鬼灵精怪人见人爱的郭襄。在这一场单向爱情的变奏曲中,杨过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女子明知杨过心中只有小龙女的位置,也依然无怨无悔:陆无双和程英相伴终老,将一生的痴心付与了杨过;公孙绿萼不惜自杀殉情;郭襄最后青灯古佛;郭芙人到中年才发现挚爱杨过,可谓因缘错合。

《雪山飞狐》中那个深谷幽兰般女子——程灵素。如此聪慧,却无法挽救自己的爱情。犹记全书的末章胡斐身中碧蚕毒蛊、鹤顶红、孔雀胆三种剧毒,“恨无常”一节中程灵素绝世:她慢慢站起身来,柔情无限的瞧着胡斐,从药囊中取出两种药粉,替他敷在手背,又取出一粒黄色药丸,塞在他口中,低低地道:“我师父说中了这三种剧毒,无药可治,因为他只道世上没有一个医生,肯不要自己的性命来救活病人。大哥,他不知我„„我会待你这样„„”

在胡斐的心中,也许一直以妹妹相待。直至程灵素依偎在他身边含笑而逝,以己之命、换他之命时,胡斐才想起了程灵素对他的无数个好来。当他回想起王铁匠的那首情歌:“小妹子对情郎——恩情深,你莫负了妹子——一段情,你见了她面时——要待她好,你不见她面时——天天要十七八遍挂在心!”

而他自己所言,他天天十遍八遍挂在心上的是另一位叫做袁紫衣的姑娘。当时他满心满眼只有袁紫衣那容光照人的身影,何曾注意过身边那个一直叫着她大哥的女孩?程灵素与胡斐之间,永远只有牺牲。

“很凄凉,很伤心,可是干净利落,一了百了。”她说过,什么下场都无所谓。一如她的名字,异常别致文雅,选自两本医书《灵枢》《素问》。

年轻的时候不懂得,但懂得的时候已经不年轻。世间情大多是这样,当一颗美好的心灵在对你的心灵默默呼唤时,有多少人能够听到,又有多少人会去关注呢?胡斐不明白,因为那时的他还太年轻,年轻的只看见了袁紫衣照人的容貌还有那年少时必须要有的,可意会不可言说的爱情的感觉。

所以,他不负天下人,却负了灵素一人。“如果你深深爱着的人,却深深的爱上了别人,有什么法子?”,《白马啸西风》结尾可谓将这种单向爱情的境界上升到了命运的层次。也许,对待单恋这样的难题,金庸心中最好的解法或许就是像李文秀那样,退出离开,以远望的姿势成全祝福,正如他遥远的祝福远渡重洋曾经心爱的人儿夏梦。

▉▉金庸的梦中情人夏梦

多恋——情多总为罪红颜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想必,能得到天下的如花美眷,是众多男性心中的一个梦想了。提到多恋,金庸迷们首先想到的恐怕是韦小宝和他的七个老婆,但在我看来,杨过和张无忌算是多恋的典型。

《倚天屠龙记》的结局处,周芷若绑架赵敏,曾这样问过张无忌,在小昭、蛛儿、赵敏和她四个人中,他真正爱的人是哪一个。张无忌一时感慨万千,女人们为了他明争暗斗,自己一直难以取舍,在被动之中游走,想起自己也曾扪心自问,梦娶四美,然而世事变迁,小昭远赴波斯做了教主,表妹蛛儿逝世,芷若误入歧途,只有赵姑娘一直陪在自己身边。

周芷若手段耍尽逼他成亲他便成亲,赵敏逼他逃婚他也就跟着赵敏走了,赵敏放弃荣华富贵对他不顾一切他便半推半就地接受了,自己始终无法正视自己的情感。最后,面对周芷若的追问,他终于找到心底的那个答案,对周芷若,他是一向敬重,对蛛儿,他是心生感激,对小昭,他是意存怜惜,但对赵敏,却是刻骨铭心的相爱。

而《神雕侠侣》中,杨过从一介顽童,到最后心有所属小龙女,但在和小龙女别离后的十六年中,他始终都在找寻。这十六年中,杨过身边出现的女子可谓百媚千红,并且对他死心塌地。然而,终因杨过的无心挑逗,最后无一例外全部成为他和小龙女爱情的陪衬。她们越是痴心不悔,就越是看出杨、龙二人的坚贞。然而,杨过真的是未曾动过痴心吗?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反过来看,如果没有杨过的嘻嘻哈哈相公自居,无双不会一直心有牵念,如果没有杨过的绝情谷一番甜言蜜语,公孙绿萼不会对其瞬间一往情深,而后,当杨过发现她们爱上他时,他又坚定的表明心中早有所属。当然,杨过赢得的爱情肯定不止这些表面,能称之为神雕大侠,身上亦正亦邪的因子,才是令女子们前仆后继的理由。

再来看看《鹿鼎记》中的韦小宝。有人说,韦小宝是无赖中的至尊,痞子中的王者,手段多端,花样百出,作为他的情敌的郑克爽倒足了霉头,最后乖乖地把阿珂押给了韦小宝,还欠下若干银两,可谓是人财两空,欲哭无泪。阿珂终于、也是不得不嫁给了韦小宝,而且还不是他唯一的老婆。韦小宝看上的女人一个也没有跑掉。正如韦小宝发狠所言,“总而言之,你奶奶的,我今生今世娶不到你臭小娘为妻,我是你郑克爽的十七八代灰孙子。我韦小宝是王九蛋,王八蛋加一蛋。老子一辈子跟你泡上了,耗上了,阴魂不散,死缠到底。就算你嫁了十八嫁,第十九嫁还得嫁给老子。”碰到韦小宝这样的人,女人怕是无招可施,男人只能暗自垂首顿胸了。

除却这些吸引眼球的男主人公,《天龙八部》中处处惹相思的段正淳,但是此人的爱情与之前几人大有不同。无论是刀白凤还是王夫人,无论是甘宝宝还是秦红棉,段正淳到处留情,却也真真心心对待每一个爱过的女子,而到故事的结尾,无论之前情人们如何明争暗斗、又如何想要加害段正淳,她们却都甘愿一一为他而死。这样的结局,正如诗中所言,牡丹花下死,做鬼亦风流了。

虐恋——别恨人间爱两难

其实,每每看到《神雕侠侣》之时,我一直不解,金庸为何要让杨过断臂,小龙女失贞,或许,这才像断臂维纳斯一样,是残缺的圆满。

“这次是我真的决定离开,远离那些许久不变的悲哀,想让你忘却愁绪,忘却关怀,于是我守着寂寞不能归来„„”小龙女和杨过冲破礼教束缚终在一起,可是一次一次面对离别,小龙女和尹志平之间的误会,而后的悄然离开,到最后的决意转嫁,最后情花剧毒的折磨,断情崖的十六年不能相见,杨过已是两鬓斑白,小龙女青春永驻,两人经历生死虐恋依然矢志不渝,或许正如杨过对龙儿所说,“人,还是情深些好,否则,我们怕是今生今世都不能再见了。”

《倚天屠龙记》中,纪晓芙是个令人敬佩的女子。她诚实,不肯说谎。早由父亲配与武当六侠殷梨亭为妻,后被杨逍劫持失贞,宁愿被师父打死,也不肯加害杨逍,并为女儿起名不悔,足见其爱的诚实决绝。《碧血剑》中温仪遭遇虽与纪晓芙相似,但她的故事却显凄凉,一如她教温青青唱的曲子:“从南来了一群雁,也有成双也有孤单。成双的欢天喜地声嘹亮,孤单的落在后头飞不上。不看成双,只看孤单,细思量你的凄凉,和我是一般样,细思量你的凄凉,和我是一般样。”

《笑傲江湖》中,任盈盈和令狐冲历经劫难,似乎幸福相守,但是,小说第三十六回中,岳灵珊被害,令狐冲心中一沉,似乎整个世界忽然间都死了。我们常说,哀莫大于心死。心似乎忽然间都死了,足见令狐冲对小师妹岳灵珊的挚爱。任盈盈对他来说,或者可以说是可以结婚的人,因为,任盈盈足够爱他。

这世间,所爱的人不爱自己、爱自己的人不是所爱的人,令狐冲与岳灵珊、任盈盈的凄凉是一样的。或许,被爱总是比爱人要容易的多,所以,在沧桑看尽之后,择一良人相守,无须尽想爱与不爱,未尝不是爱情的另一种选择。

畸恋——因爱生恨反成仇

“只是我还放不开,对你太依赖”,爱情的世界里,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为爱牺牲,成全爱的伟大。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微笑放手祝福,放对方和自己一条生路。世界之大,有因爱成全的人,就有为爱癫狂的人。金庸的作品,对这类成魔成痴另类爱情的精彩描写,也让我们直面唯美爱情之后的变态和扭曲的灵魂。

《神雕侠侣》开篇,便是李莫愁吟诵元好问那首“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古人说,“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遥想双雁,“天南地北” “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但其中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那个叫做陆展元的男人,扭曲了李莫愁曾经纯情的小女儿灵魂。爱极成痴,痴极生恨,李莫愁不懂得成全,更做不到放手。她为他公然背叛师门,幻想了多少种生活的方式,幻想了怎样做一个贤妻良母。然而,一句,相公,她是谁?所有的仇恨就在这句话上产生,李莫愁痛不欲生。

这个女子是可悲的,更是可怜的。想当初她和陆展元你侬我侬、忒煞情多之时,也是百般娇羞,温顺善良。即使后来狠辣无情之后,她对郭襄无微不至的照料,柔情无限地抚她入睡,以平常用作杀人武器的尘拂为她驱赶蚊子,甚至想要用自己的命换取郭襄活下去。可能就此看出,她心中尚有爱,也尚有情,只是为爱,她实在不懂得放生。她杀人全家,双手染满鲜血,不见自己的凶残,只为自己相思无着落而黯然销魂,到最后,只落得身中情花剧毒,默然挺立在熊熊烈火之中,而后传出一阵凄厉的歌声:“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以身相许?天南地北„„”凄然而绝。

同样让人感叹的还有《碧血剑》中为情成魔的何红药。如果没有金蛇郎君所谓的“薄情寡幸”,也许何红药会选择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何红药美艳不可方物,但拥有太多的人,容易高傲,更容易自负。我待你好,你就必须像我一样。但这世上永远没有这样一个规定,你爱我,我就必须爱你。《侠客行》中最终走向自我毁灭梅花拳掌门梅芳姑亦是殊人同路。让我们重温这一段对话:

“芳姑,我明明白白的再跟你说一遍,在这世上,我石清心中便只闵柔一人。我石清一生一世,从未有过第二个女人。你心中若是对我好,那也只是害了我。这话在二十二年前我曾跟你说过,今日仍是这样几句话。梅芳姑冷笑道:‘想来针线之巧,烹饪之精,我是不及这位闵家妹子了。’”

石清仍是摇头,道:“内子一不会补衣,二不会裁衫,连炒鸡蛋也炒不好,如何及得上你千伶百俐的手段?”梅芳姑厉声道:“那么为什么你一见我面,始终冷冰冰的没半分好颜色,和你那闵师妹在一起,却是有说有笑?为什么„„为什么„„”说到这里,声音发颤,甚是激动,脸上却仍是木然,肌肉都不稍动。石清缓缓道:“梅姑娘,我不知道。你样样比我闵师妹强,不但比她强,比我也强。我和你在一起,自惭形秽,配不上你。” 梅芳姑出神半晌,大叫一声,奔入了草房之中自寻短见,后又“残害”石清夫妇幼子,令他们伤痛余生。

后来金庸在书的后记中写道:“在《侠客行》这部小说中,我所想写的,主要是石清夫妇爱怜儿子的感情,以及梅芳姑因爱生恨的妒情。”

爱了怕了,痴了恨了,这世间的爱,多是有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金庸先生要告诉我们的恐怕是,爱到不能爱时,聚到终须散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放手。给自己生路,给对方生路。

绝恋——生死无憾尘缘叹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也许正是受这种传统理念的影响,金庸笔下的爱情,但凡经历悲剧的打造,就变得悲情丛生,震撼人心。

犹还记得,萧峰阿朱雁门关外互表心扉:“阿朱,你对我这么好,不以我是契丹贱种而厌弃我么?”

阿朱道:“汉人是人,契丹人也是人,哪有什么贵贱之分。我„„我喜欢做契丹人,这是真心诚意,一点也不勉强。”

“阿朱,你以后跟著我打猎放羊,是永不后悔的了?” 阿朱道:“便跟著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也不后悔。跟著你吃尽千般苦楚、万种熬煎,也是欢欢喜喜。”

萧峰道:“萧某得有今日,别说要我重当丐帮帮主,就是叫我做大宋皇帝,我也不干。从今而后,萧某不再是孤孤单单、给人轻贱鄙视的胡虏种,这世上至少有一个人„„有一个人„„”一时不知如何说才是。

阿朱接口道:“有一个人敬重你、钦佩你、感激你,愿意永永远远、生生世世,陪在你身边,和你一同抵受患难屈辱、艰险困苦。”

最后,爱情辗转,阿朱面带微笑永远的躺在了爱人的怀里,若干年后,贵为大辽南院大王的萧峰面对辽主耶律洪基的重金与美女的诱惑,丝毫不为心动,反而黯然心道:“我既误杀阿朱,此生终不再娶,阿朱就是阿朱,四海列国,千秋万载,就只一个阿朱。岂是一千个、一万个汉人美女所能代替得了的?皇上看惯了后宫千百名宫娥妃子,那懂得‘情’之一字?” 萧峰的生命,从此没有爱情。

但爱情是从来不讲道理的。金庸作品多“侠”,能称上英雄的,恐怕也只有重情重义的萧峰了。自古美女爱英雄,阿紫爱上萧峰如果说是情理之中,那游坦之爱上“狠毒”美貌的阿紫也是意料之外了。阿紫敢爱敢恨,极端的个性,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游坦之。但阿紫无怨无悔,游坦之亦是心甘情愿。两个人都不惜毁灭自己,包括尊严、仇恨,甚至生命。

再来说说香香公主。我到现在不明白,陈家洛到底爱的是谁,他优柔寡断的个性,失去了两个爱他的女人。一个香消玉殒,一个远走天涯。陈家洛有块玉,上面刻着,“刚极易断,情深不寿,”最后他和香香公主的爱情也一语成谶。当她发现乾隆出尔反尔,要加害陈家洛时,不惜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陈家洛示警,最后化蝶一幕,将爱情升华为凄美的人间绝唱,让人一次次为之动容,潸然泪下。

“问世间,情是何物?”问李莫愁,她未必答的出,问杨过,他估计也未必答得出,问萧峰,问段誉,问虚竹,甚至问已过百岁的张三丰,他依然未必答得出。因为,世间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爱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爱的时候好好爱,爱到终须散的时候,好好活。

下载浅论莫里哀笔下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莫里哀笔下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莎士比亚与莫里哀喜剧的异同点

    莎士比亚与莫里哀喜剧的异同点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享有世界戏剧史泰斗的美名。他气势逼人的崛起,开创了英国古典喜剧创作的新局面。他一生创作可分三......

    作家笔下的小动物[范文模版]

    “作家笔下的小动物”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 2011-3-24 11:02:40 | By: sophie ] 写在前边: 本周从德州耀华学校学习了“单元主题”教学,尽管所听的三节课还远远没有开启我对单......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浅析

    摘要:浅析鲁迅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看看这些人的形象能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而鲁迅又为什么会写这些人,同时还将他们作为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来写。在他的身上是如何体现出......

    鲁迅笔下的女性

    鲁迅笔下的女性 鲁迅笔下的女性 【内容摘要】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众多,其中不乏很多女性,本篇论 文主要围绕《祝福》中的祥林嫂,《伤势》中的子君,以及《离婚》 中的爱姑这三......

    名家笔下的父亲

    名家笔下的父亲6月15日是今年的父亲节。每当此时,很多人都会谈起父亲的话题。父爱就像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的那样,是无言的、严肃的、深厚的。闲暇时,看名家笔下的父亲,会触发......

    浅论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浅论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 付佳琪 摘 要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曾经为了挽救中国、改变中国人的体质留学日本学习医学,后......

    画家笔下的色彩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画家笔下的色彩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主要内容为感受色彩、学习色彩知识、尝试色彩表现。教材借用向日葵明亮大方的造型特点......

    张爱玲笔下的文化

    张爱玲笔下的文化史 李书磊张爱玲的文字太奇巧了,所以人们往往记住了她怎么说,而忽略了她说的是什么,更不会把她当成史料家:只有文笔最无趣的作家才会赢得此名。我这次读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