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赛前后怎么吃能尽快消除疲劳
合理膳食 增强运动者身体素质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运动员,合理膳食和科学补充营养品,都可提高和维持血红蛋白水平,调理和提高免疫机能,提高机体的抗自由基能力;预防或减轻运动引起的骨关节和软组织损伤。因此,除训练因素和遗传因素外,营养是运动制胜重要因素之一。合理膳食和科学的营养补充也是运动员制胜和保证身心健康的关键。2002年,美国营养协会(ADA)、加拿大及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联合报告,合理膳食及科学营养品补充以保证运动员最佳的营养状况,可为运动员进行高强度运动训练和比赛提供坚实的物质和能量支撑;延缓疲劳出现、加快运动疲劳的消除及运动后的体能恢复;调节运动员的情绪和心理。
■运动和比赛前怎么吃
研究发现,运动前2-4小时吃一顿含糖丰富的膳食可显著地增加肌糖原、肝糖原的含量。有研究报道,在中等强度自行车运动前2-4小时进食(糖>200克),可推迟运动疲劳的发生、增加功率输出。近年有不少研究证明,运动前2小时内补糖虽然会引起一过性血浆胰岛素浓度上升,但是并不降低运动能力。据发现,运动前1小时摄入任何种类的糖引起的紊乱是暂时的,无生理显著性,仅有一项研究报道运动前1小时摄入糖引起运动能力下降。因此,运动前进食的利与弊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加以判断。
在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前进食足够的糖、一定量的液体及低脂、低纤维食物,可促进胃排空及减少肠道不适、维持血糖水平、促进机体水合和提高糖原储备。有研究显示,运动前进食并没有负面影响。但经常运动的人员应该通过在训练期间尝试新的食物和饮料以确定最合适自己的进食时间。
通常,运动比赛前所选择的食物应能提供500-1000kcal的能量,而糖占总能量的65%-70%。在赛前1小时内可进食少量的糖如能量棒、果汁(1∶3稀释)、含糖饮料或新鲜水果(香蕉等)。在赛前15-30分钟内可摄取等渗的含糖、电解质的运动饮料。■运动时应该怎样吃
食物是各种营养素的根本来源,膳食是摄取营养的自然途径。平衡膳食可保证机体摄入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达到生理需要量。运动人群的平衡膳食不仅要求量的平衡,更要注重质的平衡。平衡膳食必须与所从事的运动项目、训练水平、身体机能状态和训练计划相适应。
其膳食首先应该遵循中国人的膳食模式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并根据所从事的运动项目及不同时期和身体机能状态甚至根据季节、地域的不同选择不同食物。
2005年我国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优秀运动员营养推荐标准”,可供一般人群参考。该标准给出了运动员每日总能量供给推荐参考值(将48个运动项目按5级划分),三大热能营养素的供能比例(糖50%-60%、脂肪25%-30%、蛋白质12%-15%);早、中、晚三餐及训练中加餐的热能分配(早餐25%、午餐35%-40%、晚餐不超过30%,训练中加餐5%-10%);每日维生素和无机盐供给参考值。另外,标准中还增加评价运动员膳食营养及机能状态所测定的某些生化指标的“理想值”,如果超出了理想值(范围),则需要实行膳食和运动营养品补充的干预措施。
我国运动员膳食指南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营养平衡;
2.食量和运动量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和体脂;
3.多吃蔬菜、水果、薯类、豆类及其制品;
4.每天喝牛奶或酸奶;
5.肉类食物要适量,多吃水产品;
6.注重早餐和必要的加餐;
7.重视补液和补糖;
8.在医学指导下合理使用营养素补充品。
研究发现,运动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运动是否需要通过运动性饮料提供糖类(4%-8%)改善运动能力尚有不同观点。但是,在进行更长时间的运动时,运动员摄取0.7g/kg/h糖类(约30-60g/h)时,则显著提高耐力运动能力。因此,运动员,尤其是耐力项目的运动员在比赛中都应该摄取含糖和电解质的运动饮料。而对于参加超长时间和距离的比赛,如马拉松、公路自行车赛的运动员,除补充含糖、电解质的运动饮料外,还应摄取适量的、易消化的点心,如蛋糕、面包、香蕉等。当运动员在赛前未进行糖原填充,或在比赛前进食量不足(如为了减重而限制能量摄取时),比赛中摄取含糖食物或饮料则尤为重要。
■吃什么可以尽快消除疲劳
通常,在运动性疲劳产生过程中和运动疲劳出现后,应尽快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以补充机体在运动中所消耗的能源储备和调节机体的生理机能,这是缓解运动疲劳和促进疲劳消除、恢复体力的重要措施。因此,首先应重视在运动前、中、后进行科学的补糖,在运动后尽快补充足量的“糖+蛋白质”的电解质饮料(糖与蛋白质的比例为4∶1)。此外,膳食中增加优质蛋白质、含抗氧化剂的蔬菜、水果等食物,以及补充一些运动营养食品,如1,6-二磷酸果糖,碱性饮料,维生素A、E、C,番茄红素,支链氨基酸等。
第二篇:如何消除老年人的心理疲劳
如何消除老年人的心理疲勞
一,熱愛生活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疾病纏身,有些人在晚年生活中會有心理空虛、生活乏味之感,從而出現大腦皮層抑制,心理疲憊,加速了衰老的進程。此時,引發對生活的興趣,提高對生活的滿意度,是克服心理疲勞的關鍵。你要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過去的一切都成為了歷史,唯有你才是真實的。
二、交一幫老友
退休之後,離開了原來的工作圈子,老朋友、老同事,可能很難再見面,要結交一群新朋友,高興的事說說,不高興的事也說說,一吐為快,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增強生活的信心。
三、自找樂趣
離開了工作崗位,不再為工作操心,也不大用為家庭操心,無所事事,最容易讓人產生失落感,所以要尋找新的生活興奮點,給自己確定一個新的生活目標,也就是自己找樂子。走出家庭,學點新東西,對消除老年的無助感,肯定會有幫助。
第三篇:法治能消除腐败
法治能消除腐败
一. 基本解释
消除 :使不存在;除去
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与“人治”相对。
人治:
定义:人治就是个人或少数人因历史原因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人治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的治国理论,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1.古指以人伦关系、道德观念和其他意识形态准则约束人民,治理国家。2.与“法治”相对。主张“人治”者认为治乱不在法律而在统治者或执政者的贤能与否
法治实际上包含了许多层面的含义,它是指一种治国的方略、社会调控方式,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法治强调以法治国、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亚里斯多德就明确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法治还是指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一种社会理想,指通过这种治国的方式、原则和制度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
总的来说就是法治包括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和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也就是强调两者的统一,形式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
(1)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2)依法治国[3]
(3)法治:法治学 法治学的是独立的学科,是社会政治法律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全新的系统化社会价值体系。
法治意味着法律介入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和正当性。法治与人治的联系
法治相对于人治更稳定;法治强调的是权力制衡、法律救济。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两者都强调了静态的法律制度以及将这种静态的法律制度运用到社会生活当中的过程。两者最大的不同表现在:法制的概念不包含价值;法治包含了价值内涵,强调了人民主权。
法制只是强调形式意义方面的内容,而法治既强调形式意义的内容又强调实质意义的内容。法制更偏重于法律的形式化方面,强调“以法治国”的制度、程序及其运行机制本身,它所关注的焦点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也正是法治的第一方面(形式意义的法治)所要求达到的目标。由此可见,法制是 1 法治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没有法制,也就谈不上法治。但另一方面,仅仅强调法律的形式化方面,还并不能揭示法治(尤其是实质意义的法治)的更深一层的内涵。
正一:主席,对方辩友,大家下午好。我方认为法治能消除腐败,目前腐败问题是各国存在的通病,不仅破坏了各国的经济基础,而且危及到国家的政治基础,对国家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可见现出腐败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程。而我方相信法治能消除腐败,在陈述理由之前,先明确以下几个概念:
第一,何为法治,即相对人治而言,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它不仅包括了许多部门的静态法制,而且指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教育、法律监督的一个系统过程,最终达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状态。
第二,消除,即消灭除去。最后我再来解释一下“能”字。这个能字决定了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一个可能性判断问题,即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法治能不能消除的问题,而不是法治有没有消除腐败的问题。就像中国能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并且能赶超资本主义国家,这不是说中国现在已经赶超了资本主义国家,达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而是说中国有这个能力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十六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是基础,监督是保证,法治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消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的基本路线,可见消除腐败还得靠法治,让我们仔细的来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腐败问题的发生?这是因为腐败能产生利益,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人们被诱惑,迷失了方向,试想一下,假如今天这个诱惑腐败的利益不存在了,那么腐败现象还会产生吗,那么显然是不可能的吗!所以只要我们消除了腐败的这个利益,那么腐败自然被消除了。而我方相信法治能消除腐败,正是因为法治可以提高低腐败的代价,在法制体系上可以将腐败者迅速绳子依法,使其锒铛入狱,而且就算他身居要职在法律监督体系下,也可以让他贪无可贪,无从下手,从而提高他的腐败收益,当腐败者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付出的成本,当腐败者无利可图、无从下手时难道腐败还不能被消除吗?当然,我方从不否认,现在社会上存在着许多腐败现象,但是这不是法治的问题,而是我们没有完善法治的问题,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完善法治,让法治来消除腐败。谢谢。
唯有“法治”才能根治腐败
顾一娴
2014年10月21日16:4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十八届四中全会是第一个专题研究依法治国的会议,这次会议将对中国反腐走向产生哪些影响?中央高压反腐能否长久坚持?反腐败和纠风会不会影响宏观经济稳定?10月19日下午,党建研究专家、反腐理论研究专家、《求是》杂志研究员黄苇町做客正义网“正义论坛”,详细阐述他对上述问题的思考。黄苇町认为,四中全会在反腐败斗争部署中,将进一步突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人民网10月21日讯)
近年来,反腐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有贪必反、有腐必惩,不断取得新成效。就在10月11日,中纪委宣布何家成、赵少麟这两名省部级官员被调查。至此,十八大以来被调查的省部级及以上官员已达50名,相当于过去十年的70%。如此强势的反腐举措既表明了中央坚定的决心,也树立了我们反腐的信心。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廉洁政府并不单单依靠“打老虎”就能实现,它真正依赖的乃是法治的反腐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由此,反腐败法治化、制度化将成为我们党进一步着力解决的问题,与此相适应,廉政法制建设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即向法治化方向发展,实现以法导廉、依法治腐、依法防腐。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反腐败斗争必须按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实施法治反腐。
所谓法治反腐,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限制和规范公权力行使的范围、方式、手段、条件与程序,为公权力执掌者创设公开、透明和保障公正、公平的运作机制,以达成使公权力执掌者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从而逐步减少和消除腐败的目标。法治反腐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凡是为政清廉的国家和地区,法治水平都是较高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要求:“各缔约国均应当根据本国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制定和执行或者坚持有效而协调的反腐败政策,这些政策应当促进社会参与,并体现法治、妥善管理公共事务和公共财产、廉正、透明度和问责制的原则。”
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宪法、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等组成的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基本达到了“有法可依”,党和政府也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的法治战略。然而,不必讳言,当前在我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现象时而发生,在一些地方,反腐败斗争中还存在不重法治的倾向,不讲法律的人治思维和行为在一定 范围内仍然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能熟视无睹、安之若素,更不能习非成是,应该明确“践行法治、克服人治”对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时事事处处坚持法治反腐。我们必须清楚,在我国实现法治还只是一个“重要目标”,还需要一段漫长的历程。
没有法治的完善就不可能有反腐的成功。实践证明,法治与腐败存在此消彼长的规律,法治不彰,腐败嚣张,要想取得反腐败的成效,必须保证反腐败的权力正确运行,这就离不开法治保障。换句话说,一个对腐败“零容忍”的社会一定是一个法治社会,廉政建设必须与建设法治社会相结合。一方面,要根据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以及反腐倡廉建设的现实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廉政法制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一个完整严密的标本兼治腐败的廉政法规体系,把反腐败斗争完完全全纳入法制化轨道;另一方面,要树立法律权威,严格执法,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社会主义法治。“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唯有法治之下,我们党标本兼治腐败才有现实的可能。
反腐败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执政党生死抉择的课题。纵观十年来的反腐倡廉之路,最重要的一点是既坚决惩治腐败分子,又努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惩防并举,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之路。
反腐十年路
文_连宗
2003年:“全方位下雨”
反腐足迹:
本,在改革和完善纪检体制方面,进行了三个大动作。一是地方纪委仍由同级党委领导,但不再强调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二是组建了专门的巡视机构中央巡视组;三是在对试点的一些部委派驻机构实行了统一管理,直接领导。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出台,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全面、系统的自我约束与发展的条例;《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则具有从制度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作用;年底,中国签署联合国历史上第一部指导国际反腐败工作的法律文件《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典型案例刘方仁、程维高、田凤山集中落马
在一年内查处多名正省(部)级干部,为改革开放以来所罕见,在党内外引起 了强烈反响。
特点:2003年是中共新领导集体执政的第一年,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查处省部级官员最多的年份之一,中央既抓各个领域中的腐败分子,也抓这些领域中的制度建设,被舆论称为全方位“下雨”。
2004年:标本兼治的新阶段
反腐足迹:
1月召开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将沿用多年的“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变为“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反映了反腐败价值取向的进步。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反腐倡廉十六字方针。对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的“派驻机构”,由过去中央纪委监察部和所驻部门“双重领导”改为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直接领导”。
中央还先后颁布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并试点“领导家属境外留学定居备案制度”。
典型案例徐国健“失足”
原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徐国健成为了全国第一个落马的省级在任组织部长。较之“官商勾结”式的腐败,吏治腐败为害更烈。
特点:这一年,反腐进程中最为突出的进展是两个“加大”:一是加大“治本”力度,反腐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二是中央及各地纪检监察机关继续保持反腐高压,继续以查办大要案为突破,加大“治标”力度,形成标本兼治之势,反腐斗争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5年:着力源头预防和防治
反腐足迹:
年初,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防治腐败,强调“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党全社会”,并在党的文献第一次提出“廉政文化”这一概念。
7月,中央纪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纪委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规定(试行)》,将纪委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纳入到规范化的轨道。
8月,中央纪委、监察部、国资委、安监总局联合发出通知,清理官煤勾结。
典型案例“双开”王有杰
河南省人大原副主任王有杰敛财数百万元被“双开”,被中纪委“两规”,在此之前,王的儿子、女儿、女婿、妻子先后被有关部门“两规”或调查,被人称之为“全家腐”。
特点:《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正式生效。这两大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在国内和国外两个战线都有了完整的战略布局和通盘规划,并且实现了国内国际两盘棋的整合。
2006年:加强对权力运行监督
反腐足迹:
这一年,中国政府吹响治理商业贿赂的号角。2月,中央印发《〈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央纪委牵头成立由22个部委参加的“反商业贿赂领导小组”。
中央对全国省(区、市)纪委书记大调整,加大了中央直派、异地交流和异地任职的力度。
《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相继出台。
典型案例郴州窝案
湖南省郴州市连曝腐败案,包括原市委书记李大伦、原市委宣传部长樊甲生、原市纪委书记曾锦春、原副市长雷渊利在内的一批人落马,一个系统或一个地方的窝案现象成为了舆论关注的一大热点。
特点:本,中央重拳出击商业贿赂,有 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也标志着反腐败视角从权力领域拓展向社会领域。
2007年:首提反腐倡廉建设
反腐足迹:
1月9日,胡锦涛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发表讲话,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提升为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国家预防腐败局的成立,是我国将反腐败战略调整后的一项重大举措。
5月30日,中央纪委下发了被人们称为“八项禁令”的《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7月8日,“两高”联合出台被人们称为“十条意见”的《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为有效惩治新型权钱交易行为提供了执纪执法武器。
典型案例郑筱萸伏法
6月22日,北京市高级法院作出终审判决,以受贿罪、玩忽职守罪,判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7月10日被执行死刑。
特点: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第一次提出反腐倡廉建设的概念。十七大报告则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反腐倡廉建设,并且把反腐倡廉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起来,作为党的五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反腐倡廉工作”提升为“反腐倡廉建设”,是我们党对反腐倡廉的新定位,表明党中央对反腐倡廉规律性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2008年:让阳光成为最好的防腐剂
反腐足迹:
这一年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工作规划》颁布实施。《工作规划》确定了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六项工作部署,形成了对惩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
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更有效防治腐败。
全国人大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最高刑由5年提高到10年,并将受贿罪的主体扩大到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和已经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
典型案例陈良宇定谳
4月11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被天津市第二中级法院以受贿罪、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18年。
典型案例周久耕的天价烟
南京市江宁区房管局长周久耕案开启了网络反腐先河,对于公权力机关来说,也开始利用网络平台,尊重民意表达,更好地吸纳和整合民间智慧来推进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
特点:2008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30年,也是我国正式展开反腐败行动第20年。在这一年里,中国不幸遭遇了汶川特大地震,中央对灾后重建的捐款或基金的使用上,建立了严格的监督制度,保障了救援资金的安全,是“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一次成功实践。
2009年:以反腐新成效取信于民
反腐足迹:
中央纪委先后开展了小金库和工程领域专项治理工作。12月,“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正式更名为“中央巡视组”。
中央十七届四中全会将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再次强调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
《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一些制度紧锣密鼓陆续出台,“两高”还确定了反腐新罪名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典型案例王华元被抓
4月,原浙江省纪委书记王华元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他也成为了第一个在职被抓的纪委书记。王华元曾说:“领导干部与腐败分子之间并没有天然屏障”,用在他身上,真可谓一语成谶。
特点:这一年里,中央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将连续几年的“保持查办案件工作力度”的提法,升级为“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许宗衡、郑少东、王华元、陈绍基、皮黔生、李堂堂、黄瑶等省部级高官相继落马。
2010年:制度反腐全面升级
反腐足迹:
国务院发表反腐败首部白皮书《中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全国数省相继成立了预防腐败局。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等陆续发布。
典型案例“足囚协会”
2010年年初,足坛开始地震。然后震级逐渐上升,震中由各地俱乐部老板移至中国足协高层。原中国足协副主席南勇、杨一民,以及谢亚龙等大鳄渐渐浮出水面。一张由足协高层头头组成的利益操作的复杂关系图,也摆在了公众视野中。这是建国60年来,首次对体育腐败展开的大规模惩治,几乎整个中国足球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均有要员涉足其中。
特点:《廉政准则》的颁布实施,标志依靠党内制度治理腐败进入新阶段。体现了我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和把握逐步成熟,也确立了党员领导干部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廉洁从政的基本规范。
2011年:公开、透明的换届之年
反腐足迹:
出台了《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关于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的通知》、《中央企业贯彻落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实施办法》,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专门新增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开展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严惩“车轮腐败”,出台《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
典型案例“铁老大出轨”
原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刘志军涉嫌严重违纪,这意味着铁道部多年的掌舵人这回彻底翻车了。刘志军提出的“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为全国高铁快速发展拉开了序幕,但他也反映了当前腐败的新特点,即“想方设法干工作”同时“千方百计搞腐败”的典型。
特点:换届之年,也是我党成立的90周年生日,对领导干部而言,特别地讲求风气。在“5个严禁、17个不准”的“约法三章”下,中央及地方在保证换届纪律上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本次换届中违纪行为大大减少,呈现出不少新气象。
2012年: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
今年4月,中央再次强调在继续加大力度查办大案要案特别是高中级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同时,把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明确提出着力查处十个方面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基层纪检组织的建设得到了更加关注。
中央纪委在年初的全会报告中,首次强调了互联网、微博客等新兴媒体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提出要发挥广大网友在惩治和预防腐败方面的积极作用。
典型案例***落马
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原重庆市委书记***严重违纪被“双开”,原重庆市副市长王立军被判15年有期徒刑„„对***严重违纪问题的查处,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和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进一步表明了我们党反对腐败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
特点:2012年,是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收官之年,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不断调整和充实专项治理的工作内容,是工作的重点,也是我国十年来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项重要经验。
这十年,反腐法规密集出台,制度反腐成效显著。截至2012年7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制定涉及反腐倡廉的重要法律法规制度616项,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制定涉及反腐倡廉的地方性法规和文件规定1538件
杨雪冬:
人治与法治相比,法治的作用更持久一些而且可持续性更强,而人治则在某个阶段、某个人统治的阶段会有比较好的效果。纵观中国的历史,是一个长期的人治的历史。在某些时期,尤其是开国皇帝时期,一般是比较清明的。当然这也可能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说刚刚改朝换代时期,都经历了夺取政权的过程,知道夺取政权不易。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开国皇帝往往会采用一些非常严厉的措施。从这几个角度来看,人治还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但这个作用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从中国历朝的更替可以看出,往往开国皇帝去世以后,整个政权就开始腐败了,而且腐败的速度相当快。在反腐败的过程中,人治的作用肯定没有法治的作用持久。再往下看,怎样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反腐败战略结构,我觉得邓小平的话说得很对。但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去理解小平同志的这句话。这里不仅要有一套法律,还要有一套制度,只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将腐败限制到最低程度提供一个框架。这也是我们比较中国长期的封建历史和西方的现代民主发展可以看到的,从法治和制度的角度来解决腐败问题才是根本和可持续的。
孙宽平:
杨博士讲得很对。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教训和国外的经验来看,所谓人治就是靠一个非常精明强干、道德贤明的管理者自我约束,形成政治清明惩罚适度的环境,靠贤明之君任用清廉官员而使腐败得到一定的抑制,靠贤明君主勤勉为政赏罚分明形成官场清廉风气。这种情况的人治,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是能起一定作用的。但从长远来看,人治也因此而走向反面,往往因为贤明君主个人刚愎自用而造成专权,或因朝政的疏漏用人失误、或官场关系网络形成,而使这种人治难以发挥作用,最终导致腐败发生和蔓延。因此,从长远来看,反腐败需要制度化的建设,要形成法治化的环境,需要一套制度和法律规定来形成制度性的约束机制,才能形成一种长期持续的反腐败机制。
第四篇:吃什么食物能缓解工作疲劳
您是否有这种现象:原来健康的身体,忽然开始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即使经过了充分休息,仍然会感觉倦怠、疲乏;每天早晨都是睡不醒,常常拖着疲惫的身子去上班,依赖咖啡提神,强迫自己振作精神。不知为什么,总是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发自内心的“累”,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之后,晚上还没看完《新闻联播》,就倚在沙发上进入了梦乡。
对于这些疲劳现象,通过饮食调理,就可以改变。
第一、饮食中不能缺少碱性食物,如新鲜蔬菜(紫甘蓝、花椰菜、芹菜、油麦菜、萝卜缨、小白菜)和水果、菌藻类、奶类等可以中和体内的“疲劳素”——乳酸,以缓解疲劳。润峰金康氨基酸乳酸菌固体饮料,里面酸碱平衡,最基础的营养,天然来源,补充人体八大氨基酸其中y-氨基丁酸可以抗疲劳,饭后每喝一袋会精神一下午。
第二、钙是天然的压力缓解剂。缺钙的人,总是精疲力竭地疲于奔命、神经高度紧张,工作产生的疲劳无法获得缓解。在摄取牛奶和酸奶等富含钙质食物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补充镁,“补钙不补镁,吃完就后悔!”新鲜小麦胚、荞麦、核桃、杏仁、红葡萄酒、香蕉、紫菜、未加工的蜂蜜和黄豆等食物中富含镁元素。
第三、补充肉类、豆芽、豆类、芦笋、梨、桃子等富含天门冬氨酸的食物,以促进新陈代谢,除去乳酸,消除疲劳,促使体力恢复。
第四、增加富含ω-3脂肪酸的鱼类,如鲭鱼、鲑鱼、银白鱼、青鱼和鲱鱼。还可以吃些葵花子、南瓜子和芝麻这些含有必需脂肪酸和纤维的食物,如拌色拉里加入橄榄油或葵花子油。
第五、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B族维生素是缓解压力、营养神经的天然解毒剂,是消除疲劳必不可少的营养素,也是中国人最容易缺乏的维生素,适量补充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人尤其有益。
第六、不要喝碳酸饮料,要多喝水(即使不渴),尤其是碱性水,有助于肝脏和肠道的解毒。
第五篇:浅析小学篮球运动员运动疲劳的消除方法
浅析中学篮球运动员运动疲劳的消除方法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562409 王信
摘要 篮球运动属于非周期性的对抗项目,运动量大,对抗性强,容易产生运动性疲劳。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由于生理特点与成年人不同,产生运动性疲劳的机理也不同。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较多,主要有能量物质耗竭、代谢产物堆积和神经系统的保护性抑制等因素。结果表明,物理疗法、心理疗法和营养补充等方法可以有效的消除运动性疲劳。
在篮球运动的过程中,既有短时间的冲刺、爆发式的跳跃、投掷,又有长时间的身体对抗,属于非周期性很明显的运动项目,所以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就供能特点来说,该项目的供能特点是混合性供能,即三大能量系统都参与功能,其中以ATP-CP 系统和糖酵解功能为主。中学生骨骼肌肉系统尚为发育完全,中学生的肌肉组织中含水量多,但糖、蛋白质、脂肪及无机盐少于成人,体力不及成人。因此在较大的篮球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肌肉疲劳,如果不及时给予恢复就很容易造成运动性损伤,甚至影响终身的身体健康。同时中学生在长时间重复的进行篮球训练和比赛,较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疲劳,如果不及时恢复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压力,产生厌学、怕练怕赛的情绪,造成事倍功半的情况[2],给训练、比赛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消除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消除进行分析,旨在促进我市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对运动性疲劳的理解以及对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有更广泛的运用。
关键词: 中学生 篮球运动员 运动性疲劳 消除方法 前言
1.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观察法、专家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等进行研究。2.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在1982年的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将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定义为:“机体不能将其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某—预定的运动强度”。运动训练的目的就是要把机体推向疲劳的边缘,使机体产生超量恢复,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即“疲劳-恢复-
1
再疲劳-再恢复”的良性过程。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的暂时性降低,经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到原有的机能水平,是一种生理现象。
3.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根据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外周性疲劳和中枢性疲劳。本人根据运动训练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把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能量物质耗竭
篮球运动属性混合性供能的运动项目,首先是ATP-CP系统功能,然后是糖酵解供能,最后是有氧氧化系统供能。当消耗达到一定程度而又得不到补充恢复时,人体的功能就会发生紊乱,肌肉收缩下降,运动能力随之降低(中学生更是如此)。美国体育研究机构研究表明,篮球运动时身体的三磷酸腺苷降低可能是疲劳的起因。特别是中学生处于身体成长期,骨骼肌肉系统中ATP-CP、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均低于成年人,体内的能量物质消耗较成年人快,因此,相对与成年人更容易产生运动性疲劳。
3.2 代谢产物堆积
人体三大能量物质在供能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代谢产物。例如,糖在无氧的情况下,进行糖酵解,产生大量的乳酸堆积;脂肪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也会产生酮体物质等。这些物质都是酸性物质,电解出氢离子刺激肌肉可导致疲劳,造成人体活动能力的下降。篮球运动由于运动负荷较大的部位主要集中在投篮手和下肢,因此,篮球运动员在运动后常出现投篮手臂和下肢肌肉酸痛。中学篮球运动员基本都处于13岁—15岁之间,在身体力量方面显得薄弱,肌肉发育相对与成年人来说不够完整,因此在平时训练中更容易出现投篮手臂和下肢肌肉酸痛的现象。研究表明,乳酸的堆积是引起肌肉酸痛和疲劳的原因之一,长时间、大负荷的训练是造成乳酸的堆积的重要原因。乳酸电解出来的氢离子可抑制磷酸果糖酶活性而减缓或中断糖酵解的代谢过程, 并使游离钙减少,影响骨骼肌的收缩,从而导致肌肉疲劳]。研究表明,运动时血液PH 值降低,导致体内环境失调是产生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
3.3神经系统的保护性抑制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兴奋与抑制发展不均衡。神经系统对血液和氧
2
]
[4]的供应要求便会更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由于运动量过大,运动时间过长,大量的血液流入肌肉而相应减少对大脑的供应量,使大脑神经的供氧量暂时不足,造成运动能力下降,产生运动性疲劳。研究表明,无论是体力的或脑力的疲劳,均是大脑皮质保护性抑制发展的结果。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的能力较成年人差,对自己的情绪控制不好。当做篮球运动时大量的冲动刺激皮质相应细胞,神经细胞长期兴奋导致“消耗”增多,为了避免进一步消耗,当消耗到一定程度时大脑神经系统便产生保护性抑制学的情绪,影响自身的训练和比赛的效果。
4.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消除方法
根据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以及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教练员和体育教师应该针对性的进行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俗话说:“疲劳未做及时恢复的训练是有害的训练”。本人结合运动训练和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下几种消除方法:
4.1物理疗法
4.1.1保证充足的睡眠
睡眠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最好的方法之一。人体进行睡眠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最低,机体的合成代谢最旺盛,有利于体内能量的蓄积。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机体的疲劳的恢复。研究表明,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经过大运动负荷训练和比赛后,容易大面积的身体疲劳。所以中学生的睡眠时间要延长到每天8 小时的睡眠时间,有利于消除机体的运动性疲劳。只有良好的睡眠质量才能保证更好的训练效果,提高自身的篮球竞技水平。同时良好的休息能更好的调整小学篮球运动员训练后的紧张的心情,有利的舒缓中学生的情绪,形成良好的心态去积极的准备下一次的训练和比赛。
4.1.2按摩
按摩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手段之一。按摩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目的不同,可以分为运动前按摩、运动中按摩和运动后按摩。在运动前,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对其上肢和下肢进行按摩主要目的是调整运动员的兴奋状态;运动中消除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疲劳部位主要是投篮手臂和腿部肌肉,因为在篮球运动中要不停的做投篮和急停急起的动作,运动负荷主要集中在投篮手臂部以及跑跳时腿部肌肉,所在在平时我们可以采用揉、搓、抖、挤压等按摩手法,加快上肢和下肢的局部乳酸的消除。运动后按摩的目的主要是促进机体组织的血液循环,加速消除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乳酸等物质,促进机体的恢复,从而不影响次日的运动训练[10]。所以在平时学生完成训练后我们都会安排一定的放松按摩以缓解中学生运动
3
[9]
[8]
。容易产生心理的疲劳而造成厌
后产生的身体疲劳。
4.1.3温水淋浴
温水浴有良好的镇静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可以让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全身在浴缸进行浸泡等方法,一般为40 ℃水温为佳, 时间20~30min 为好。加速血液循环,消除疲劳。
4.1.4整理活动和悬垂倒立法
整理活动,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效果良好的消除疲劳方法,一般是在运动训练结束后即刻进行,起到积极性放松和加快血液的循环,从而促使乳酸的消除,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由于中学生心理特点,自我的约束力不强,经常在运动训练结束后不会主动去完成整理活动而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我们在每一次的训练结束之后都会主动安排学生沿田径场慢跑两圈或者做对墙倒立10—15分钟,可以加快乳酸的消除,加快运动疲劳的恢复。
4.2 营养物质补充
能量物质耗竭是产生疲劳的原因之一。由于中学生篮球运动员骨骼肌系统能量物质含量较少,所以容易出现运动性疲劳,因此,科学合理的补充营养物质,可以有效的消除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中学生在平时的篮球训练时,运动量大造成身体能量大量消耗。所以在补充营养应该考虑到营养的全面性,主要补充足够的糖、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B1和C 等,特别是维生素C,对于消除疲劳和运动能力的恢复有积极的作用。在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膳食中,主要以高糖膳食为主,适当的增加蛋白质的含量。研究表明,运动后越早补充糖越好,有利于机体内糖原的恢复;运动后补充肌酸,有利于ATP-CP系统的恢复。目前,中国康比特营养品公司成产的快复冲击、肽能冲击等运动性营养品可以有效的消除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
4.3 心理疗法
心理疗法包括心理调整、自我暗示、放松训练等手段。中学生处于心理不成熟期,对于日复一日的重复训练很容易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形成抵制训练的情绪,影响训练效果,所以进行心理疗法是非常重要的。而心理疗法能减轻紧张情绪, 放松肌肉,对消除疲劳和延迟疲劳的产生有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训练后,让中学生听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通过舒缓优美的音乐配合有节奏的深呼吸来放松神经系统,使心情舒畅,身心放松,作为一种辅助方法,配合其他消除疲劳的方法,以增强疲劳恢复的效果特别是心理的疲劳。在平时训练中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多和学生交谈,准确及时的了解中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学生清楚的了解生理、4
心理的放松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恢复自己,达到提高自己运动水平的目的。自我暗示也是我们平时常用的心理疗法,在训练和比赛中我们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暗示,想象自己的动作、自己的篮球训练和比赛。甚至可以适当引导中学生进行幻想,把自己想象成某个球星,自己正代表广东宏远队进行着激烈的比赛,受到亿万观众的关注,以此把学生的激情充分的调动起来,以激情消除他们因训练造成的运动疲劳,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去,这样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小结
综上所述,中学生篮球运动员产生运动性疲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其发生的原因较多,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发生疲劳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消除,促进机体的有效恢复,达到产生超量恢复的效果。中学篮球运动员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的特点很容易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直接影响学生的篮球运动水平的提高,所以及时的疲劳的消除是非常重要的,及时有效的恢复将会对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参考文献:
[1] 崔越莉.现代竞技运动恢复理论新说[J].体育学刊,2004,(1).[2] 邓树勋,王 健.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5.[3] 冯炜权.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几个理论研究概况和应用[J].体育科学,1992,12(3).[4] 李柏杨.运动疲劳与营养补充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5] 王 憬,夏培玲.现代运动训练与恢复[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6):46~48.[6] 王竹影.1.6-二磷酸果糖对运动能力及抗疲劳能力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3):94~96.[7] 魏安奎.大运动量训练的运动生理学分析与探讨[J ].中国运动医学志,2003 ,(7)[8] 叶冬茂.篮球运动员疲劳的诊断及其恢复方法[J].湖北体育技,2003,(6):185~
5
187.[9] 吴绍明,周智杰.运动训练中疲劳与恢复的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8).[10] 王建国,关于疲劳与恢复的综述[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 ,(1):87-88〃 [11] 陈敏雄.运动性疲劳及消除疲劳的特殊营养补充品[J].安徽体育科技,2003,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