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能消除腐败(样例5)

时间:2019-05-15 15:16: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治能消除腐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治能消除腐败》。

第一篇:法治能消除腐败

法治能消除腐败

开宗明义,正本清源:今天我们讨论的辩题是法治能消除腐败。我方认为法治能消除腐败。法治是在民主的基础上,根据法律治理国家。能即指有能力。消除指使不存在。腐败是行为主体滥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私利,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我们评判法治能否消除腐败的标准是看法治能否消除腐败产生的内因和外因中的一个或多个。

为防止大家误解,我方特提出以下申明:

1、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制定的法律应获得普遍的服从;而人们所遵从的法律本身应该

是成文的和良好的。

2、法治能消除腐败代表了法治有消除腐败的能力,而不是法治有没有消除了目前的腐败现

象。

那么为什么法治能消除腐败呢?我方提出以下三个论点:

第一,从腐败现象形成的原因上来看。腐败现象是由贪欲、拥有权力和权力滥用的外

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法治能够消除三者中的任意一个

或多个,则法治能消除腐败。而权力滥用的外部条件是法治能消除的。阿克顿

在《自由与权力》中说:“公共权力机关的直接自利、公共职能的大范围垄断和

权力运行过程的高度封闭是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权力走向腐败的三

个基本条件。”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如果被合法化并且发展到极致,都足

以使任何监督失灵,产生腐败现象。所以法治能消除三个基本条件即:权力失

去制约、权力的垄断、权力使用的封闭就代表法治能消除腐败。

第二,从法治的性质来看。监督制约是法治的内在机制。法治的意义就在于,既能充

分地利用国家权力促使和保障公民权利,又能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保证国家

机关和公职人员正确行使权利,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实

行法治就是要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地监督和制约,防止国家权力的异化。从而

消除公共权力机关的直接自利现象。现代法治思想的根源是民主,人民主权,是人民通过立法创造了法,法律旨在保护公民的权益,使普通公民成为法治的主体,从而消除权力的垄断现象。法治能够做到政治透明化。一旦把权力运行

过程包括决策、执行和监督等环节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有序地扩大公众的政治参与,消除权力运行的封闭性、隐蔽性和神秘性,掌权者就难以滥用权

力谋取私利,只要提高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的透明度,就能使腐败暴露在光天

化日之下,无处藏身。

第三,从现实意义来看。在法治能消除腐败产生的外在因素的同时,我们希望的是人

们从内心里去接受法治,乐意去依法行事依法办事,达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思想上意识到腐败的危害性从而消除腐败。

第二篇:法治能消除腐败

法治能消除腐败

一. 基本解释

消除 :使不存在;除去

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与“人治”相对。

人治:

定义:人治就是个人或少数人因历史原因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人治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的治国理论,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1.古指以人伦关系、道德观念和其他意识形态准则约束人民,治理国家。2.与“法治”相对。主张“人治”者认为治乱不在法律而在统治者或执政者的贤能与否

法治实际上包含了许多层面的含义,它是指一种治国的方略、社会调控方式,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法治强调以法治国、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亚里斯多德就明确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法治还是指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一种社会理想,指通过这种治国的方式、原则和制度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

总的来说就是法治包括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和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也就是强调两者的统一,形式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

(1)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2)依法治国[3]

(3)法治:法治学 法治学的是独立的学科,是社会政治法律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全新的系统化社会价值体系。

法治意味着法律介入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和正当性。法治与人治的联系

法治相对于人治更稳定;法治强调的是权力制衡、法律救济。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两者都强调了静态的法律制度以及将这种静态的法律制度运用到社会生活当中的过程。两者最大的不同表现在:法制的概念不包含价值;法治包含了价值内涵,强调了人民主权。

法制只是强调形式意义方面的内容,而法治既强调形式意义的内容又强调实质意义的内容。法制更偏重于法律的形式化方面,强调“以法治国”的制度、程序及其运行机制本身,它所关注的焦点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也正是法治的第一方面(形式意义的法治)所要求达到的目标。由此可见,法制是 1 法治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没有法制,也就谈不上法治。但另一方面,仅仅强调法律的形式化方面,还并不能揭示法治(尤其是实质意义的法治)的更深一层的内涵。

正一:主席,对方辩友,大家下午好。我方认为法治能消除腐败,目前腐败问题是各国存在的通病,不仅破坏了各国的经济基础,而且危及到国家的政治基础,对国家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可见现出腐败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程。而我方相信法治能消除腐败,在陈述理由之前,先明确以下几个概念:

第一,何为法治,即相对人治而言,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它不仅包括了许多部门的静态法制,而且指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教育、法律监督的一个系统过程,最终达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状态。

第二,消除,即消灭除去。最后我再来解释一下“能”字。这个能字决定了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一个可能性判断问题,即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法治能不能消除的问题,而不是法治有没有消除腐败的问题。就像中国能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并且能赶超资本主义国家,这不是说中国现在已经赶超了资本主义国家,达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而是说中国有这个能力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十六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是基础,监督是保证,法治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消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的基本路线,可见消除腐败还得靠法治,让我们仔细的来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腐败问题的发生?这是因为腐败能产生利益,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人们被诱惑,迷失了方向,试想一下,假如今天这个诱惑腐败的利益不存在了,那么腐败现象还会产生吗,那么显然是不可能的吗!所以只要我们消除了腐败的这个利益,那么腐败自然被消除了。而我方相信法治能消除腐败,正是因为法治可以提高低腐败的代价,在法制体系上可以将腐败者迅速绳子依法,使其锒铛入狱,而且就算他身居要职在法律监督体系下,也可以让他贪无可贪,无从下手,从而提高他的腐败收益,当腐败者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付出的成本,当腐败者无利可图、无从下手时难道腐败还不能被消除吗?当然,我方从不否认,现在社会上存在着许多腐败现象,但是这不是法治的问题,而是我们没有完善法治的问题,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完善法治,让法治来消除腐败。谢谢。

唯有“法治”才能根治腐败

顾一娴

2014年10月21日16:4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十八届四中全会是第一个专题研究依法治国的会议,这次会议将对中国反腐走向产生哪些影响?中央高压反腐能否长久坚持?反腐败和纠风会不会影响宏观经济稳定?10月19日下午,党建研究专家、反腐理论研究专家、《求是》杂志研究员黄苇町做客正义网“正义论坛”,详细阐述他对上述问题的思考。黄苇町认为,四中全会在反腐败斗争部署中,将进一步突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人民网10月21日讯)

近年来,反腐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有贪必反、有腐必惩,不断取得新成效。就在10月11日,中纪委宣布何家成、赵少麟这两名省部级官员被调查。至此,十八大以来被调查的省部级及以上官员已达50名,相当于过去十年的70%。如此强势的反腐举措既表明了中央坚定的决心,也树立了我们反腐的信心。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廉洁政府并不单单依靠“打老虎”就能实现,它真正依赖的乃是法治的反腐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由此,反腐败法治化、制度化将成为我们党进一步着力解决的问题,与此相适应,廉政法制建设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即向法治化方向发展,实现以法导廉、依法治腐、依法防腐。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反腐败斗争必须按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实施法治反腐。

所谓法治反腐,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限制和规范公权力行使的范围、方式、手段、条件与程序,为公权力执掌者创设公开、透明和保障公正、公平的运作机制,以达成使公权力执掌者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从而逐步减少和消除腐败的目标。法治反腐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凡是为政清廉的国家和地区,法治水平都是较高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要求:“各缔约国均应当根据本国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制定和执行或者坚持有效而协调的反腐败政策,这些政策应当促进社会参与,并体现法治、妥善管理公共事务和公共财产、廉正、透明度和问责制的原则。”

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宪法、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等组成的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基本达到了“有法可依”,党和政府也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的法治战略。然而,不必讳言,当前在我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现象时而发生,在一些地方,反腐败斗争中还存在不重法治的倾向,不讲法律的人治思维和行为在一定 范围内仍然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能熟视无睹、安之若素,更不能习非成是,应该明确“践行法治、克服人治”对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时事事处处坚持法治反腐。我们必须清楚,在我国实现法治还只是一个“重要目标”,还需要一段漫长的历程。

没有法治的完善就不可能有反腐的成功。实践证明,法治与腐败存在此消彼长的规律,法治不彰,腐败嚣张,要想取得反腐败的成效,必须保证反腐败的权力正确运行,这就离不开法治保障。换句话说,一个对腐败“零容忍”的社会一定是一个法治社会,廉政建设必须与建设法治社会相结合。一方面,要根据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以及反腐倡廉建设的现实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廉政法制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一个完整严密的标本兼治腐败的廉政法规体系,把反腐败斗争完完全全纳入法制化轨道;另一方面,要树立法律权威,严格执法,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社会主义法治。“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唯有法治之下,我们党标本兼治腐败才有现实的可能。

反腐败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执政党生死抉择的课题。纵观十年来的反腐倡廉之路,最重要的一点是既坚决惩治腐败分子,又努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惩防并举,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之路。

反腐十年路

文_连宗

2003年:“全方位下雨”

反腐足迹:

本,在改革和完善纪检体制方面,进行了三个大动作。一是地方纪委仍由同级党委领导,但不再强调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二是组建了专门的巡视机构中央巡视组;三是在对试点的一些部委派驻机构实行了统一管理,直接领导。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出台,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全面、系统的自我约束与发展的条例;《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则具有从制度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作用;年底,中国签署联合国历史上第一部指导国际反腐败工作的法律文件《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典型案例刘方仁、程维高、田凤山集中落马

在一年内查处多名正省(部)级干部,为改革开放以来所罕见,在党内外引起 了强烈反响。

特点:2003年是中共新领导集体执政的第一年,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查处省部级官员最多的年份之一,中央既抓各个领域中的腐败分子,也抓这些领域中的制度建设,被舆论称为全方位“下雨”。

2004年:标本兼治的新阶段

反腐足迹:

1月召开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将沿用多年的“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变为“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反映了反腐败价值取向的进步。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反腐倡廉十六字方针。对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的“派驻机构”,由过去中央纪委监察部和所驻部门“双重领导”改为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直接领导”。

中央还先后颁布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并试点“领导家属境外留学定居备案制度”。

典型案例徐国健“失足”

原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徐国健成为了全国第一个落马的省级在任组织部长。较之“官商勾结”式的腐败,吏治腐败为害更烈。

特点:这一年,反腐进程中最为突出的进展是两个“加大”:一是加大“治本”力度,反腐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二是中央及各地纪检监察机关继续保持反腐高压,继续以查办大要案为突破,加大“治标”力度,形成标本兼治之势,反腐斗争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5年:着力源头预防和防治

反腐足迹:

年初,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防治腐败,强调“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党全社会”,并在党的文献第一次提出“廉政文化”这一概念。

7月,中央纪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纪委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规定(试行)》,将纪委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纳入到规范化的轨道。

8月,中央纪委、监察部、国资委、安监总局联合发出通知,清理官煤勾结。

典型案例“双开”王有杰

河南省人大原副主任王有杰敛财数百万元被“双开”,被中纪委“两规”,在此之前,王的儿子、女儿、女婿、妻子先后被有关部门“两规”或调查,被人称之为“全家腐”。

特点:《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正式生效。这两大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在国内和国外两个战线都有了完整的战略布局和通盘规划,并且实现了国内国际两盘棋的整合。

2006年:加强对权力运行监督

反腐足迹:

这一年,中国政府吹响治理商业贿赂的号角。2月,中央印发《〈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央纪委牵头成立由22个部委参加的“反商业贿赂领导小组”。

中央对全国省(区、市)纪委书记大调整,加大了中央直派、异地交流和异地任职的力度。

《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相继出台。

典型案例郴州窝案

湖南省郴州市连曝腐败案,包括原市委书记李大伦、原市委宣传部长樊甲生、原市纪委书记曾锦春、原副市长雷渊利在内的一批人落马,一个系统或一个地方的窝案现象成为了舆论关注的一大热点。

特点:本,中央重拳出击商业贿赂,有 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也标志着反腐败视角从权力领域拓展向社会领域。

2007年:首提反腐倡廉建设

反腐足迹:

1月9日,胡锦涛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发表讲话,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提升为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国家预防腐败局的成立,是我国将反腐败战略调整后的一项重大举措。

5月30日,中央纪委下发了被人们称为“八项禁令”的《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7月8日,“两高”联合出台被人们称为“十条意见”的《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为有效惩治新型权钱交易行为提供了执纪执法武器。

典型案例郑筱萸伏法

6月22日,北京市高级法院作出终审判决,以受贿罪、玩忽职守罪,判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7月10日被执行死刑。

特点: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第一次提出反腐倡廉建设的概念。十七大报告则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反腐倡廉建设,并且把反腐倡廉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起来,作为党的五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反腐倡廉工作”提升为“反腐倡廉建设”,是我们党对反腐倡廉的新定位,表明党中央对反腐倡廉规律性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2008年:让阳光成为最好的防腐剂

反腐足迹:

这一年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工作规划》颁布实施。《工作规划》确定了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六项工作部署,形成了对惩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

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更有效防治腐败。

全国人大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最高刑由5年提高到10年,并将受贿罪的主体扩大到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和已经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

典型案例陈良宇定谳

4月11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被天津市第二中级法院以受贿罪、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18年。

典型案例周久耕的天价烟

南京市江宁区房管局长周久耕案开启了网络反腐先河,对于公权力机关来说,也开始利用网络平台,尊重民意表达,更好地吸纳和整合民间智慧来推进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

特点:2008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30年,也是我国正式展开反腐败行动第20年。在这一年里,中国不幸遭遇了汶川特大地震,中央对灾后重建的捐款或基金的使用上,建立了严格的监督制度,保障了救援资金的安全,是“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一次成功实践。

2009年:以反腐新成效取信于民

反腐足迹:

中央纪委先后开展了小金库和工程领域专项治理工作。12月,“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正式更名为“中央巡视组”。

中央十七届四中全会将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再次强调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

《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一些制度紧锣密鼓陆续出台,“两高”还确定了反腐新罪名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典型案例王华元被抓

4月,原浙江省纪委书记王华元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他也成为了第一个在职被抓的纪委书记。王华元曾说:“领导干部与腐败分子之间并没有天然屏障”,用在他身上,真可谓一语成谶。

特点:这一年里,中央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将连续几年的“保持查办案件工作力度”的提法,升级为“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许宗衡、郑少东、王华元、陈绍基、皮黔生、李堂堂、黄瑶等省部级高官相继落马。

2010年:制度反腐全面升级

反腐足迹:

国务院发表反腐败首部白皮书《中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全国数省相继成立了预防腐败局。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等陆续发布。

典型案例“足囚协会”

2010年年初,足坛开始地震。然后震级逐渐上升,震中由各地俱乐部老板移至中国足协高层。原中国足协副主席南勇、杨一民,以及谢亚龙等大鳄渐渐浮出水面。一张由足协高层头头组成的利益操作的复杂关系图,也摆在了公众视野中。这是建国60年来,首次对体育腐败展开的大规模惩治,几乎整个中国足球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均有要员涉足其中。

特点:《廉政准则》的颁布实施,标志依靠党内制度治理腐败进入新阶段。体现了我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和把握逐步成熟,也确立了党员领导干部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廉洁从政的基本规范。

2011年:公开、透明的换届之年

反腐足迹:

出台了《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关于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的通知》、《中央企业贯彻落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实施办法》,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专门新增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开展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严惩“车轮腐败”,出台《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

典型案例“铁老大出轨”

原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刘志军涉嫌严重违纪,这意味着铁道部多年的掌舵人这回彻底翻车了。刘志军提出的“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为全国高铁快速发展拉开了序幕,但他也反映了当前腐败的新特点,即“想方设法干工作”同时“千方百计搞腐败”的典型。

特点:换届之年,也是我党成立的90周年生日,对领导干部而言,特别地讲求风气。在“5个严禁、17个不准”的“约法三章”下,中央及地方在保证换届纪律上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本次换届中违纪行为大大减少,呈现出不少新气象。

2012年: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

今年4月,中央再次强调在继续加大力度查办大案要案特别是高中级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同时,把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明确提出着力查处十个方面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基层纪检组织的建设得到了更加关注。

中央纪委在年初的全会报告中,首次强调了互联网、微博客等新兴媒体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提出要发挥广大网友在惩治和预防腐败方面的积极作用。

典型案例***落马

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原重庆市委书记***严重违纪被“双开”,原重庆市副市长王立军被判15年有期徒刑„„对***严重违纪问题的查处,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和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进一步表明了我们党反对腐败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

特点:2012年,是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收官之年,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不断调整和充实专项治理的工作内容,是工作的重点,也是我国十年来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项重要经验。

这十年,反腐法规密集出台,制度反腐成效显著。截至2012年7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制定涉及反腐倡廉的重要法律法规制度616项,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制定涉及反腐倡廉的地方性法规和文件规定1538件

杨雪冬:

人治与法治相比,法治的作用更持久一些而且可持续性更强,而人治则在某个阶段、某个人统治的阶段会有比较好的效果。纵观中国的历史,是一个长期的人治的历史。在某些时期,尤其是开国皇帝时期,一般是比较清明的。当然这也可能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说刚刚改朝换代时期,都经历了夺取政权的过程,知道夺取政权不易。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开国皇帝往往会采用一些非常严厉的措施。从这几个角度来看,人治还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但这个作用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从中国历朝的更替可以看出,往往开国皇帝去世以后,整个政权就开始腐败了,而且腐败的速度相当快。在反腐败的过程中,人治的作用肯定没有法治的作用持久。再往下看,怎样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反腐败战略结构,我觉得邓小平的话说得很对。但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去理解小平同志的这句话。这里不仅要有一套法律,还要有一套制度,只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将腐败限制到最低程度提供一个框架。这也是我们比较中国长期的封建历史和西方的现代民主发展可以看到的,从法治和制度的角度来解决腐败问题才是根本和可持续的。

孙宽平:

杨博士讲得很对。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教训和国外的经验来看,所谓人治就是靠一个非常精明强干、道德贤明的管理者自我约束,形成政治清明惩罚适度的环境,靠贤明之君任用清廉官员而使腐败得到一定的抑制,靠贤明君主勤勉为政赏罚分明形成官场清廉风气。这种情况的人治,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是能起一定作用的。但从长远来看,人治也因此而走向反面,往往因为贤明君主个人刚愎自用而造成专权,或因朝政的疏漏用人失误、或官场关系网络形成,而使这种人治难以发挥作用,最终导致腐败发生和蔓延。因此,从长远来看,反腐败需要制度化的建设,要形成法治化的环境,需要一套制度和法律规定来形成制度性的约束机制,才能形成一种长期持续的反腐败机制。

第三篇:专题辩论——法治能消除腐败辩论稿

法治能消除腐败

主持人宣读辩题、辩论纪律

正一:主席,对方辩友,大家下午好。

我方认为法治能消除腐败,目前腐败问题是各国存在的通病,不仅破坏了各国的经济基础,而且危及到国家的政治基础,对国家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可见现出腐败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程。而我方相信法治能消除腐败,在陈述理由之前,先明确以下几个概念:第一,何为法治,即相对人治而言,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它不仅包括了许多部门的静态法制,而且指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教育、法律监督的一个系统过程,最终达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状态。第二,消除,即消灭除去。最后我再来解释一下“能”字。这个能字决定了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一个可能性判断问题,即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法治能不能消除的问题,而不是法治有没有消除腐败的问题。就像中国能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并且能赶超资本主义国家,这不是说中国现在已经赶超了资本主义国家,达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而是说中国有这个能力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十六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是基础,监督是保证,法治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消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的基本路线,可见消除腐败还得靠法治,让我们仔细的来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腐败问题的发生?这是因为腐败能产生利益,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人们被诱惑,迷失了方向,试想一下,假如今天这个诱惑腐败的利益不存在了,那么腐败现象还会产生吗,那么显然是不可能的吗!所以只要我们消除了腐败的这个利益,那么腐败自然被消除了。而我方相信法治能消除腐败,正是因为法治可以提高低腐败的代价,在法制体系上可以将腐败者迅速绳子依法,使其锒铛入狱,而且就算他身居要职在法律监督体系下,也可以让他贪无可贪,无从下手,从而提高他的腐败收益,当腐败者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付出的成本,当腐败者无利可图、无从下手时难道腐败还不能被消除吗?当然,我方从不否认,现在社会上存在着许多腐败现象,但是这不是法治的问题,而是我们没有完善法治的问题,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完善法治,让法治来消除腐败。谢谢。

反一: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学好。

法治终究无法消除腐败.腐败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人性贪欲引起的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心理及其行为,属于人性恶的方面,人性的恶是腐败产生的根源。目前,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国腐败现象发展迅猛的势头,既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腐败问题已经对党,对国家和社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海南纪委查获原文昌市委书记藏匿赃款18箱2500万巨款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很多。

腐败包括腐败的心理和腐败的行为,其本质是一种对利益的无限欲望,所以只有根除这种欲望本身,才能消除腐败。而欲望是无法根除的,所以腐败也无法根除。

从总体上看,法治只能遏制腐败的再发生,通过对腐败行为的制裁,起到一个心理上的威慑作用。但只要人性中恶的方面没有根除,那种无节制的欲望就还会存在,所以腐败就没有可能被消除。

从局部上看,法治只是在腐败行为发生后,对其进行制裁,所以法治从作用上来看从来都没有消除过腐败,它仅仅是在已经发生腐败行为后,去惩罚腐败行为的人。这样又如何能称法治可以消除腐败呢?人性的阴暗面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所以要用法制来约束,但是法制也有漏洞,所以不可能消除腐败

从立法的角度讲,立法是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而腐败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所以“消除”在时间的角度上不成立。而光有法治还不行,还要有依法办事的人,和依法办事的社会环境。最重要的是要有广泛的监督制约,包括社会监督、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广大人民群众(含网络)的积极监督。要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加强党风建设,加强全民道德素质建设。仅靠法治是不能消除腐败的。谢谢

主席:那么下面我们将进入反辩阶段,首先介绍一下攻辩规则,由正反方的二辩同学进行提问,对方的一、二、三辩同学回答,提问方提问时间累计不得超过30',回答方每次回答不得超过20',中间没有提示铃,首先,让我们请正方二辩向反方一到三辩进行提问,提问方累计限时30',回答方每次回答不得超过20',时间用完进响长铃,中间没有提示铃,请。

正二:谢谢主席,请问对方二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古诗是不是告诉我们斩草要除根呢 反二:对方辩友,很高兴你能正确的理解今天的辩题。

正二:那好请问对方辩友第二个问题:你认不认为是因为通过腐败能获得利益所以才有腐败的产生呢 反三:说得没错,就是因为不正当的追求利益才会有腐败的产生。

正二:对方辩友说得真好,那请问对方辩友第三个问题,朱老总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莫伸手,伸手必被抓!那请问对方辩友了,在法治社会下,使得我们贪无可贪,即使贪了也会迅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还会有腐败的行为吗?

反三:腐败是源于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只要有利益存在的情况下就会有腐败的产生,哪些腐败的官员难道不知道腐败是犯罪吗,之所以还会有腐败就是因为利益的存在。

正二:对方辩友刚才也说了,腐败是对利益的追求,那我奉公守法的追求利益是不是也要被抓起来呢 反二:对方辩友请注意,没有人认为你正当的追求利益是错的,腐败就是因为不正当的追求利益才产生的。

主席:那么下面我们请反方二辩对正方一辩三辩进行论辩,提问方累计限时30',回答 方每次不得超过20',请。

反二:请问对方辩友,法治是否是依法治理制裁腐败事件?

正二:就是因为在法治下能及时的对腐败行为予以制裁,才使得人们不敢贪,不想贪,从而消除腐败。反二:谢谢,请问对方三辩同学,消除腐败是否应该使腐败事件不再发生? 正三:发达国家就没有贫民了吗,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

反二:对方辩友一开始说法治能消除腐败,现在又说法治不能杜绝腐败事件发生,这两者是否已经矛盾呢?那么我再想请问对方辩友,法治是如何在腐败心理上消除腐败的?

正三:法治可以让腐败者无利可图,无利可图了还会去腐败吗,这不就从心理上消除腐败了吗。

反二:我最后想请问对方辩友,腐败是不是道德上的恶的表现?如果是,请对方辩友给我们具体论证法治是如何消除一种人性的恶的?

正三:腐败当然是道德上的恶,我方观点是法治能消除腐败,并没有说能消除人性的恶,这就像水有流、冲的特性,我们能用堤坝使他不能流动,虽然没有消除水的特性,却有效的控制了它,人性的恶也是一样,我们不能消除它,却可以用法治来控制它,使它不产生实质的危害,这就够了。

主席:那么下面我们请正方三辩同学进行对辩小结,时间为2分钟,剩30'时将有提示铃,请

正三:主席,对方辩友,大家下午好。

刚刚对方辩友在立论中犯了几个明显错误。一,对方辩友片面将法治理解为法律,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刚刚我方在立论中已经阐述了法治是一个动态过程。二,对方辩友混淆概念,错误地将思想中的贪欲理解为腐败,我们说腐败是一种法律事实,是否腐败要基于法律的认定。三,对方偷换概念,错误将能不能等同于有没有,能不能杀人和有没有杀人是一种概念吗? 下面由我进一步阐述我方的观点:

反腐败“要靠法治”,是几代中央领导人一贯倡导的思想,是用辨证法观察分析反腐倡廉与法治建设关系得出的科学论断。中国古代腐败猖獗的实践证明,反腐倡廉还是法治靠得住。因为法治既能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又能切断权力的寻租链条,把权力暴露在阳光之下,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真正做到标本兼治。

一方面法治能大幅度地提高腐败成本,降低官员的腐败收益,人确实有贪欲,但是面对着巨大的腐败成本,低廉的腐败收益,谁还会去敢贪,谁还会去想贪呢?

我们再来看看北欧国家的反腐实践,在历史芬兰也曾经是个腐败成为习惯的国家。20世纪初开始法治反腐历程从而竟成为世界上最廉洁的国家。有较为完善法治如财产申报制度和严密的监管制度,官员的权力无一不暴露在阳光之下,我党的反腐经验和世界先进反腐国家的实践也告诉我们,法治能够消除腐败。孟德斯鸠告诉我们:没有法治,国家将腐化堕落。综上所述,我方坚定地认为法治能消除腐败,谢谢。

主席:谢谢励亮同学,下面请反方主三辩同学进行论辩小结,时间也是2分钟,请——

反三:谢谢主席,大家好,消除即使之不存在。它必须作到两点:1.现实中存在的被消除。2.潜在可能的完全丧失。因此,所谓消除腐败必须是标本兼治,斩草又除根。对方说到威慑力,可我们知道一个伟人说过:如果有100%的利润,有些人会怎样怎样;如果有了200%的利润,有些人又会如何如何,一旦有了300%的利润,他们还会怎样怎样。如此说来,威慑力只不过加大了犯罪的机会成本,但对方能够论证这个成本一定大于其谋取的不当得利吗?除非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面对腐败,抓了就杀,逮着就毙,可是这还是个法制国家吗?这分明是国家恐怖主义嘛

对方立论第二点:说可以通过对犯罪后的惩罚来消除腐败。对方说严惩,也就是通过事后的打击了。可是打击能等同于消除吗?如果打击就等同于消除,“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什么意思就请对方待会为我们解释一下好了。

对方立论第三点:说法治也可以让人从思想上消除腐败。那对方也就是再说法治也可以完全解决人腐败主观上的原因了。可如果说法治也可以完全解决人主观上的问题,那德治是用来干什么的我们就不清楚了。充其量对方说法治德治二者有重合的地方,那反过来,是不是说,二者不重合的地方,法治就鞭长莫及了呢?

所以,对方今天立论三点,最多只能证明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在面对腐败这种现象某些地方法治也许比其他的方法见效快。但功效好就一定能解决问题吗?我们说一把菜刀当然比我的一把削笔刀要快,但能因为它比它快就得出它一定能辟开一枚钻石吗?显然不能 嘛!谢谢(掌声)。

主席:对辩之后呢,我们将进入短兵相接的自由辩论时间,自由辩论双方各计四分钟,首先请正方同学先发问。

一、请问对方辩友,如果腐败所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其产生的收益,还会有腐败的念头产生吗,腐败的念头都没有了还会有腐败的现象吗。

反二:对方辩友所阐述的社会是否过于理想化了?那么请问对方辩友,可否给出腐败一个比较正规的定义而不是想象中的定义。正一,我方定义已经很明确了,腐败即国家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的行为。对方辩友请正面回答我方问题,当腐败所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其产生的收益,还会有腐败的念头产生吗。

反三,对方辩友还是没有回答我方问题,新华词典对腐败一词地解释有三种,指有机体的腐烂,人的思想的陈腐或行为堕落及国家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的行为。至于对方辩友的问题,其前提是腐败所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其产生的收益,那么请对方辩友详细说明法治如何消除利益。

正三,对方辩友请注意,首先我方并没有说法治可以消除利益,只是说法治可以让腐败者无利可图,无利可图了还会去腐败吗,其次对方辩友刚才给我们念了三个腐败的概念,请问对方辩友我们在反腐倡廉的时候有哪一条规定我们要反对树叶的腐烂,这我就不懂了。请问对方辩友对于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是否应该用一个现实的眼光去看待,用一个能力判断去看,看它能不能,而不是在这里讨论树叶的腐烂。

反四:对方辩友我要告诉你在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下,人们心理上存在个人欲望的膨胀与扩张,就算我现在没有腐败的行为,但我有腐败的思想,同样可以称之为腐败。请对方辩友回答我另一个问题,你们说完善法制就可以消除腐败,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论证过,法治的致命性就是体制的滞后性,就是说你们用滞后的法制去治理国家,那么这样真的能做到健全法制吗? 正一:对方辩友你是不是在告诉我们说因为法治的滞后性我们就不要去完善法制了呢,因为什么什么落后我们就不要去学他了呢,那么对方辩友是不是在跟我们讲说今天社会治安良好,社会一片祥和不是靠法治来的,是靠人们自觉遵守来的呢?我想不是这样的吧,其次对方辩友刚才说法治有滞后性,我想告诉你说其实不是法治,法治是一个大的系统,法律才具有滞后性,而不能把法治和法律混淆。

反四: 对方辩友我方一直没有否认法治对腐败有遏制的作用,但如果法治能消除腐败那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去学思想道德修养这些课,思想教育的作用我们能够否认吗?

正四: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法治能不能消除腐败,而不是有没有的问题,对于当腐败所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其产生的收益,还会有腐败的产生吗,对方辩友一直没有正面回答我方问题。既然对方辩友认为法治不能消除腐败,那么请问法治为什么不能消除腐败?

反一:对方辩友,我们已经说过腐败还包括思想的腐败,法治能够打击行为的腐败但不能作用与腐败的思想,法治只能治标不

能治本。

正二:既然对方辩友谈到了治标和治本,那么我们就来谈治标和治本,真正法治使得腐败所产生的利益只有一点点甚至于还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是,还会有人想去腐败吗,既然腐败的念头都没有了,你怎么能说法治不是从根本上消除了腐败呢? 反一:人都是有欲望的,对方辩友还是没有告诉我们法治如何消除我们对利益的追求这一点。

正二:对方辩友,我方几时说了人不可以追求利益了,法律鼓励我们先富起来,那是不是说我奉公守法的追求钱财也要把我抓起来,送进监狱。我也喜欢钱,我也追求利益,但我用合法的手段,腐败都无利益可图了,还有人去腐败吗,当人们从思想到行为都没有腐败了,那腐败不就消除了吗。

反二:谢谢对方辩友的回答,但我现在就有了腐败的思想,你法治来消除我呀。

正三:腐败是为了追求利益,如果对方辩友在明知无利益的情况下还去腐败,那就不是腐败,是变态了。反四:那我请问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的法制都不健全,为什么还会出现许多高风亮节的官员呢。

正三:.首先,在封建社会并不是法治,是有法律的人治;其次对方辩友说有腐败的想法就是腐败,那我今天还有偷窃的想法,我没有去偷,那我是否已经成为小偷了呢。

反一:对方辩友谈到人治和法治,什么是法治,就是以法治国,那么封建社会就不是依法治国了吗

正三:封建社会虽然有法,但还是人的意志决定一切,而法治是法决定一切,所以只有在法治社会下才能消除腐败。反一:请问对方辩友,我国现今是否是实行法治,请回答是或不是。正三:是

反一: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腐败的存在呢,难道他们不知道一旦被抓会有什么后果吗,正二:正是因为我们的法治还不健全,所以我们才要不断的去完善它。反三:我们不否认法治的作用,要彻底的消除腐败仅靠法治是不行的。

主席:那么现在请反方四辩同学总结陈辞,时间分钟,中间有提示铃,请

反四:谢谢主席,各位同学,法治”是指依法治国的方略,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人类历史上经历无数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实践家从理论到实践证明了的先进的政治实践模式,是民主政治的物质果实。“消除”即消减、铲除的意思,“腐败”即以公共权力谋私利,是权力异化的极端表现表现形式。

一.腐败可以表现为思想,也可以表现为行为,还可以表现为社会结果。法治主要针对的是行为。法治也可以对结果发生作用。但是法治对思想来说,起的作用应该说是有限的。

二、腐败的产生,有一定的思想基础。腐败思想产生于一定的土壤,并由此产生腐败行为,造成腐败结果。如果产生腐败的土壤还存在的话,那么腐败的行为及其结果的出现,就是必然的。

三、产生腐败的因素:私有观念、享乐主义、社会物质相对贫乏,特别是物质财富分配的差距以及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不平衡等等。

四、从法律制度看,法有善法与恶法之分,所谓恶法就是违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法。这种法,不仅不能惩治腐败、消除腐败,反而会滋长腐败。

消除的意思是彻底根除,所以消除腐败就是要彻底根除腐败思想、腐败行为、腐败结果。我国自从实行“依法治国”以后,许多腐败行为被揭露,腐败分子被惩处,如成克杰、胡长清等,但是由于腐败思想还存在,产生腐败的土壤还存在,所以又会出现张克杰、李长清。当张克杰、李长清被惩处以后,又会出现新的王克杰、赵长清。所以,仅仅依靠法治而不去根除产生腐败的土壤和思想,腐败是不能被彻底根除的。

其本身的执行效果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事与愿违,与人们良好的初衷相违背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法治并不是万能的,法治只是在腐败行为发生后,对其进行制裁,所以法治从作用上来看从来都没有消除过腐败,它仅仅是在已经发生腐败行为后,去惩罚腐败行为的人。这样又如何能称法治可以消除腐败呢?

法治就是依法治国,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请问对方辩友:我们不否认法制对治理腐败的作用,但制定了反腐败法就意味着从此就能消除腐败了吗?

我们不否认医院的治病功能,我们谈的是医院是否具有彻底消除疾病的功能。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

勤俭败由奢,许多人一生正气两袖清风,其高风亮节,名垂青史,难道这是法治建设的力量吗?

我们认为腐败既表现为行为,还表现为结果,也表现为思想,惩治了行为,消除了结果,思想问题有没有解决? 请问对方辩友,腐败产生的基础是什么?基础都没有解决,谈何消除?法治只是一个约束,需要很强的监督执行,现在社会的法律已经对腐败设置了很多,但是,腐败真的杜绝了吗?

有权力就会产生腐败,它是一中心理的扭曲和欲望,任何法制社会,任何体制都不能杜绝腐败,只是多与少的问题。法律的主要作用是惩治违法的人。腐败只有在被发现之后才能被绳之以法、即使法律有警示的作用,但毕竟还是小的。腐败的人那么多,被揭发的人那么少,警示的作用太小了。而且法律的惩治力度也不够大。法律对于腐败最多只能是有些遏制的作用,法治只能在客观上为消灭腐败开一个头,指明一个方向.终究无法消除腐败.谢谢大家。

主席:谢谢反方四辩--同学,下面我们来听听正方是如何阐述他们的观点的,请正方 四辩----同学总结陈辞,时间也是4分钟,中间有提示铃,请——

正四:谢谢主席,各位同学

对方辩友反复强调腐败包括物品的腐败、思想的腐败和行为的腐败,而物品的腐败显然与我们今天辩论的辩题无关,思想的腐败和行为的腐败在自由辩论中已经给大家详细解述过了,而对方辩友之所以能举出很多腐败的例子,是把辩题中的法治偷换成了不完善的法治,这样改变辩题得出来的结论能用吗?

2、对方辩友对我方的问题避而不答,2004年联合国确定12月9日为国际反腐败日,倡导“帮助消除腐败是每个人应尽的职责”,理念中指出消除腐败是切实可行的,难道联合国在开一个国际玩笑,为我们描绘一个乌托邦的理想吗? 腐败是可以消除的,现代法治就是作为腐败、滥权的直接对立物而产生发展的,腐败的克星。

3、对方辩友一味缩小法治的概念。法治的天空是广阔无垠的,而对方辩友却坐井观天,只看到法治惩处腐败的一角。现我将用一个中国古代的故事形象地告诉对方法治的作用:扁鹊兄弟三人均为医生,大哥治病是治病于未发之前铲除病因名气无法传出;二哥治病是治病于初起之时,名气只传于乡里;扁鹊治病是在病情严重时,名气响遍全国。对方也只知法治界惩其已然的扁鹊,孰不知防患未然的大哥、防微杜渐的二哥。法治就如扁鹊三兄弟一样,有能力消除腐败。使人不能腐败;不想腐败;不敢腐败。

4、对方辩友回答再次向我们说明当腐败的成本大大高于腐败所得利益的十倍、百倍、千倍时,让官员们不敢伸手,若伸手,伸手必被捉。

5、对方辩友默认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不是通过法治的力量来预防惩治以期达到消除腐败的目的。

社会上之所以会出现腐败这种现象,原因有两点,一,腐败能让他们获得巨额的收益,二他们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腐败不会被发现,不会受到惩处。而真正的法治能大幅降低官员的腐败收益,使其身居高位,他的权力分配空间也很有限,他的每一笔收益都会受到严格的监控,其次法治提高监管力度,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力度,提高群众举报的审理力度,总体来说就是大幅度的提高其腐败成本,让他为腐败所付出的代价提高,所以当他腐败所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其产生的收益,他还会去腐败吗?此外,我想给大家表明的一点就是,我们今天不是在讨论法治能否消除人的贪欲,人的贪欲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消除,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法治能够消除腐败这种现象,当腐败所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其产生的收益时,他们已经看不到腐败的利益了,所以从思想上和行为上他们都不可能再去腐败,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腐败的问题。

事实胜于雄辩,芬兰、冰岛、香港、新加波等东西方各国的法治实践告诉我们,法治能消除腐败。在法治下,会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有着两袖清风的官员,从此中华大地上不会出现一个贪官污吏!!

第四篇:党课心得+消除产生腐败的思想意识温床

观看腐败的温床警示片心得体会

通过观看警示片腐败的温床,给我很深的触动。认识到腐败是对人民赋予的权力、对公共权力的滥用。权力过分集中,权力行使不当都容易产生腐败。如果不根除腐败这个毒瘤将严重影响到我党的安危。要想做好反腐败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反腐败的重中之重就是从严治党。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是我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我国的干部群体,共产党员占有绝大多数。如果治党不严、党风不正,就不可能从严治政,就必然会官风不正、民风不正。倘若将共产党员混同于普通老百姓,甚至将对党员的要求降低到一个普通人的道德底线之下,共产党的信誉和权威无疑将会遭到破坏。

二、要扩大社会监督渠道。

对权力主体的腐败行为有部分的预防作用。但以后这类制度要通过当地媒体的扩大,真正实现透明,千万不要流于形式。在从基层到中央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应开辟开放式,双向式的传递通道,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除此之外,要改变过去下级只向上级负责的传统政治模式,除向上级负责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向人民负责。

三、在权力设置上要尽量分解权力,不能让权力过于集

中。

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行政效力,对能够用市场机制来替代的行政审批事项,要用市场的招标等手段来处理。在众多的权力之中,财政权力无疑显得更重要一些,所以我们要推进财政制度的改革。强化资金管理,将所有收支都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进行全过程监督。

四、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

追究党员的腐败原因,根本还在于党员思想的腐败堕落。目前我党已针对这种现象,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这次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是个很好的教育党员干部的机会。

2014年6月30日

第五篇:党课心得+消除产生腐败的思想意识温床

消除产生腐败的思想意识温床

今天给我们上党课的是我最爱的马基老师,水法爷爷。总能寓哲理于幽默中的他,在党课上,更是不令我们失望的。他先给我们看了一段视频,讲述了为什么在当今社会,腐败现象打击力度加大却依旧层出不穷的现象,再次接受了党课的培训,感触很深,现将心得总结如下:

“腐败现象古已有之,驱而不散,共史而生,与人同行。腐败现象古来有之,久治不绝,根深蒂固。”当今,经济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随之便出现了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挥霍浪费,腐败堕落,任人唯亲等不良的社会风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对人民、对国家、对整个社会有相当严重的危害。腐败的本质是对人民赋予的权力、对公共权力的滥用。腐败和权力是依存关系。权力过分集中,权力行使不当都容易产生腐败。而腐败就其表象来看,又表现为政治、经济和生活等多种形式。如果不根除腐败这个毒瘤将严重影响到我党的安危和江山社稷。要想做好反腐败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反腐败的重中之重就是从严治党。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是我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我国的干部群体,共产党员占有绝大多数。如果治党不严、党风不正,就不可能从严治政,就必然会官风不正、民风不正。倘若将共产党员混同于普通老百姓,甚至将对党员的要求降低到一个普通人的道德底线之下,共产党的信誉和权威无疑将会遭到破坏。具体说来,从严治党的关键则要从改革党的干部管理制度着手。

首先,要改革干部的委任制度,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

对各级的行政官员,由过去的上级委任为公开考试,如目前全国各省所搞的公开招聘试点以及任职前的公众评议等,就是很好的探索。这些探索,在不断完善后,要逐步形成制度,每一级干部的提升要经过公开的选拔考试和公众评议。坚决杜绝干部提拔的暗箱操作,一把手、一言堂现象,因为它极大地破坏了正常的组织程序。在提拔、选用干部时,要做到公开、透明、民主。通过竞争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通过逐级的考试选拔,提高透明度,尽量减少吏治中的腐败。一旦发现腐败干部,要予以法办,最好不要内部处理,法办的优点是公开性,它能给腐败分子以威慑。除此之外,要对用人失误的直接责任人予以追究,要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形成一个用人失误责任追究的制度。

其次,要扩大社会监督渠道。

任前公示制度,公众评议制度等,对权力主体的腐败行为有部分的预防作用。但以后这类制度要通过当地媒体的扩大,真正实现透明,千万不要流于形式。在从基层到中央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应开辟开放式,双向式的传递通道,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除此之外,要改变过去下级只向上级负责的传统政治模式,除向上级负责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向人民负责。这就是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监督权力主体的渠道。同时要扩大党内民主。各级政府的首脑应逐步由人民代表直选。

再次,在权力设置上要尽量分解权力,不能让权力过于集中。

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行政效力,对能够用市场机制来替代的行政审批事项,要用市场的招标、拍卖等手段来处理。在众多的权力之中,财政权力无疑显得更重要一些,所以我们要推进财政制度的改革。强化资金管理,实行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所有收支都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进行全过程监督。

最后,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

追究党员的腐败原因,根本还在于党员思想的腐败堕落。目前我党已针对这种现象,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三个代表”、“三讲”教育。但是,这种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只流于形式,要从腐败的思想根源上进行说教。

二、要铭记反腐败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反对腐败,打击经济犯罪的活动,是一个长期的斗争过程,至少要伴随到四个现代化的完成。从有关调查和纪检监察机关近年来查办的案件情况看,消极腐败现象在以相当严重的态势蔓延。具体地说,当前腐败蔓延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1)案件数量迅速增加,涉案金额越来越大。

(2)职务级别越来越高,顶风作案现象异常突出。

(3)窝案串案越来越多,腐败主体由个体发展到团体组织。从目前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近些年来,搞腐败活动的已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还有不少是有组织的、集团性的活动。这些腐败活动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腐败活动是在一定组织的权力参与下完成的;二是腐败活动是以团体组织的方式出现的。

(4)腐败涉及层面在扩大,程度在加深。从近些年查处的腐败犯罪案件看,腐败现象已从单纯的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蔓延,从直接管钱物的部门向负责审批钱物的管理部门蔓延,从一般的行政管理部门向党政领导机关、司法机关和组织人事等要害部门蔓延;其次,腐败从对生活资料的侵占发展,从资金的积累向私人资本的积累发展;第三,腐败活动由通常的用权力来攫取钱财,向用钱财来操纵权力、获得权力发展。

(5)腐败在形式上有了新的发展。一是腐败由隐蔽向半公开、公开发展。有些腐败主体往往以改革、开放、敢闯敢冒、发展经济为旗号,用合法的形式掩盖其腐败行为;二是腐败向智能化发展,一些腐败分子已不再是因为一时冲动或利令智昏而犯罪,而是精心设计、预谋在前,有的还利用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进行作案;三是腐败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腐败活动已不限于简单的追求金钱和物质,而与追求权力、女色等结合在一起,权钱、权权、权色等复合型腐败数量近年来大幅度上升。

总之,“我们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不是搞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随着反腐斗争不断深入,贪官污吏也在各个领域层出不穷,再加上腐败的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这就注定反腐败是一件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从长计议,而不能一蹴而就。另外,腐败并非能完全避免,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三、不能以任何理由纵容腐败分子的消极行为。

对于腐败的消极影响,江泽民同志曾经严肃的说过:“党内确实存在一些同党的性质、宗旨不相符的突出问题,如果我们不下最大的决心加以解决,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一些腐败案件触目惊心,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警觉。九十年代以来,一些执政几十年的政党先后下台,有的已经衰亡。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党的内部出了问题。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江泽民同志的话表明:腐败是事关民心向背、政治稳定、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四、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在权力来源的认识上,我们一贯强调,党和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人民,这是千真万确的。邓小平同志认为,人民群众是防止腐败现象、推行廉洁政治的主要依靠力量。事实证明,腐败使得人民失去太多的利益,人民群众是腐败现象最直接的受害者,所以他们是反腐败斗争的最强大的支持者,他们始终都在用最雪亮的眼睛来关注,迫切希望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来消除腐败现象,铲除腐败的根源。由此可知,反腐败无疑是保护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我们要尊重人民的意见。另外,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鉴于此,人民应该是反腐败的监督主体,只有如此,我国各部门的腐败浪潮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

五、重视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社会,不仅需要物质丰富,也需要精神饱满,健康。为此,江泽民同志曾经坚定的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理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这就是说,全党要始终注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这种学习要扎扎实实地,而非走过场地、假惺惺地,那样只能危害党和人民,腐败分子就是在此过程里萌芽的。

面对我国错综复杂的腐败行为和轰轰烈烈的反腐败斗争,我们党和国家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人、武装人,用大量为人民服务的事实感化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从而在全社会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仰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各级干部应当不断克服封建主义思想意识残余,切实树立公仆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恢复、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借鉴和吸收世界现代化的优秀精神文化财富,重塑中国人的精神灵魂风貌;树立崇高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铸造高尚的生活观和享乐观;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致富观,重构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社会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情操,即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灵魂大厦,从而消除产生腐败的思想意识温床。

下载法治能消除腐败(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治能消除腐败(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6 、严惩腐败,彰显法治[5篇]

    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时政热点六 严惩腐败 打击网谣 彰显法治精神 【时政热点】 材料一 2013年“打虎”8名省部级贪官落马,加大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力度,推进反腐......

    人民日报:中国共产党能管住腐败吗?[范文]

    腐败,是老百姓最深恶痛绝的事。建党95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拳反腐,“打虎”“拍蝇”“猎狐”,成绩有目共睹,群众拍手称快。......

    辩论赛发言稿《法制不能消除腐败》[精选多篇]

    法制不能消除腐败——一辩发言稿 石志为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观众朋友们, 大家好! 我方认为法制不能消除腐败。 众所周知,腐败现象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首先,从腐败主......

    比赛前后怎么吃能尽快消除疲劳

    合理膳食 增强运动者身体素质无论是普通人还是运动员,合理膳食和科学补充营养品,都可提高和维持血红蛋白水平,调理和提高免疫机能,提高机体的抗自由基能力;预防或减轻运动引起的......

    家属在预防腐败上也能有所作为

    据新华社近日报道,中国共产党浙江永康市委组织部近日下发文件,在全市聘请15个党政一把手的妻子担任“两圈”(生活圈和社交圈)监督信息员。对于作为党政一把手的丈夫在8小时以外......

    官员财产公开能遏制腐败 一辩稿

    谢谢主席 尊敬的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财产公开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依照规定,申报且公开规定范围内的财产信息如财产的数额、种类、来源和变动等,并接受社会和有关部......

    腐败

    反腐败问题 腐败的问题,似乎在我国社会中成了个难以克服的痼疾,也成为人们经常议论的一大话题。反腐倡廉反复搞,似乎成效不大,因此我想现在也该针对腐败产生的原因,对腐败与防腐......

    时事政治:法治是根治腐败“毒瘤”的有效“药方”

    时事政治:法治是根治腐败“毒瘤”的有效“药方” 时事政治:腐败,是一个国家政治肌体上的“毒瘤”,而法治是根治这个“毒瘤”的有效“药方”。对薄熙来公诉,再次体现了中央依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