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活与社会参与
文/林万亿教授(台大社工系)http://ctld.ntu.edu.tw/_epaper/?post_type=epaper&p=710 台大教学发展中心「乐在学习系列演讲」
时间:2010/12/15(三)
地点:总图书馆 B1 国际会议厅
整理:陈盈瑜(台大外文系毕)影片连结
今天这个讲题与考试无关,但跟每位大学生的未来有密切关系。好好理解与实践能让各位将来一踏入社会,就拥有丰富的能力。
社会参与(Social Participation)
各位现在的社会角色是学生,当然也有其它多重的角色要扮演,因此也要履行不同角色须完成的任务。例如,身为兄姊就要在家中扮演好弟妹的表率的角色;身为学生要上课、听演讲、或劳动服务。此外,还有社会性的活动,例如身为社团干部要协助社团的领导事宜,从事社会服务,或是参加跨校性的组织,这就叫做社会参与,也就是人们扮演社会角色、从事社会活动,以及和他人互动。当志工、捐献、参加体育活动、休闲活动、政治活动、和小区服务等,都算是社会参与。
WHO 曾对社会参与的形式下定义,常见的形式是期待人们提供信息和咨询。不要怀疑,大学生也可以提供 consultation,例如辅导育幼院、孤儿院的孩童、或国高中生的学业等。另一种形式是直接参与活动,与他人协力促成决策或解决问题,让你所协助的他人与小区更有力量,这就是所谓的充权或培力(empowering)。
在此我也整理出一些社会参与可获得的价值,包括:增进健康、培养独立自主、产生归属感、学习与经验的累积(这对于国际性的公司或组织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credit。他们认为员工应该要有一段时间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实现影响力、与社会资本累积(也就是网络关系,让你有更多的能量与人力资源去完成想做的事业)。
大学与社会
大学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有三种功能:第一,大学是社会化的场所。大学传承优势阶级的价值与意义,有助稳定社会,但另一方面大学也将被社会所孤立,因为大学内的人不知道其它人的价值与生存意义,仅一味保有优势阶级的理想,所以大学成员所心仪的稳定社会,不一定是大家愿意接受并有共识的社会。第二,大学是选择人才之处,根据社会结构分配人力资源。例如一个台大图资系的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图书馆的相关工作,若跟其它学校的图书馆系的学生在一起,常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强一些。但这样的阶层和职位的给予与分配是绝对的吗?这是值得挑战的。最后,大学也是一种社会变迁的机制,让人们研究知识、创新科技、引领社会变迁。这不只是由 SSCI 的论文发表数,或是著书的数量来发挥影响力;有时大学需要直接介入、甚至参与决策,让众人之事得以完成。
但是大家也别忘了,大学生只是阶段性的角色扮演,不是职业,也不是一辈子的名分。但是,社会给大学生另眼相看。假若一个台大的女学生在公交车上被人性骚扰,上了新闻,人家会说的是台大女学生被性骚扰;但如果两年后女学生毕业,同样在公交车上被人性骚扰,这时候别人顶多会认为她是社会人士,而非台大学生,通常也不会因此而上新闻了。大学这四年的时间很重要,除非你将这四年所学延展到未来、丰富未来的生活、以及实践台大给予的使命,不然将来也乏善可陈。
大学生也是家庭成员、小区居民、市民、国民。台湾的学生从国中考高中,到高中考大学,都被家里捧得高高的,比妈祖婆还要重要。但别忘了,你也是家里的一份子,也有必要去体谅别人。大学教育只是终生学习的一个阶段,是承先启后,不可能从中间切断。大学不可能脱离社会(小区)而孤立,也不可能不受社会(小区)影响,我们台大二、三万个学生都在附近的小区饮食、交通、生活;而社会事件,例如立法院质询我们的李校长等,也常常影响我们的校园生活。反过来说,大学也在影响社会(小区),因此校长在我们的毕业典礼上说了什么总是会上报。另外,大学所学最终是要到拿到社会上去实践,虽然不一定足以因应社会所需。此外,由于大学生活仅限于有限的时间与空间,所学的事常常是因应今天,不一定足以因应未来。因此,大学生活除了专门知识的学习之外,必须加上社会参与的学习。以下我从源头来谈台湾学生的社会参与。
保钓运动–大学生与社会运动的滥觞
早在白色恐怖时期,台大学生就曾和台师大的学生一起发起游行活动,但那个时代的活动跟现在的社会运动连结较弱。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应属之后的保钓运动。1968 年 10 月联合国亚洲经济开发委员会指出,钓鱼台列屿的海底大陆棚为一大油田,引起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的注意,钓鱼台土主权也从此争议不断。
1970 年 9 月 10 日,美日两国达成协议,准备在 1974 年把美军二战时所占领的琉球交予日本,当中尚包括钓鱼台岛。过程中,虽然美国没有明文提及钓鱼台的法定地位,但是由于美国驻日使馆表示「钓鱼台(日称尖阁诸岛)为琉球群岛一部份」,日本开始对钓鱼台进行管辖,而日本也开始驱逐来自台湾的渔民,引发全球各地华人抗议。当时中华民国政府主张对钓鱼台岛有管辖权(属宜兰县头城镇),美方的举动令中华民国政府极其尴尬。列屿有中国渔民早年建的码头,后被日本毁去。中国大陆在过去一直允许(默认)琉球渔民前往附近捕渔。1970 年 11 月 17 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台湾留学生开始组成「保卫钓鱼台行动委员会」,表示「反对美日私相受授」、「外抗强权,内争主权」,一方面抨击美国与日本,另一方面也要求中华民国政府应该力争主权。
1971 年 1 月 29 日,二千多位中国大陆及台湾留美学生在联合国总部外面示威,高呼「保卫钓鱼台」。两周后,香港教师、学生组成「香港保卫钓鱼台行动委员会」,发动学生上街示威,指控美日勾结。该年 7 月 7 日,香港专上学生联会在维园发起的 77 大示威,更演变成严重冲突。威利警司率领上千名警察,以近乎一比一比例,武力驱散示威者,由此为香港 70 年代的学运潮揭开了序幕。但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学生力争保卫的钓鱼台,与台湾留学生所谓的钓鱼台不完全一样,因为香港所声称的钓鱼台是「中国」领土,而台湾留学生所声称的是「中华民国」领土,因此之后也引发一些争议。
1971 年布朗大学的「保钓运动」国是讨论会以及密执安州安娜堡国是大会,两场会议辩论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这是保钓运动中,首次有左派台湾留学生公开支持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代表中国,并决议 1971 年 9 月 21 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前举行九二一联合国大游行,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当天留美的左派台湾学生以五星红旗开道,后面跟着的是 10 个人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牌子,再后面是 10 面毛泽东画像招牌。此后,海外华人保钓运动由左倾的统一派主导。保钓运动也因此到现在仍是个很难处理的事件。1971 年 6 月 17 日,保钓运动也蔓延台湾,台大、政大等校学生在台北举行保钓示威游行。此项运动为期不到一年就烟消云散。
参与美国保钓运动的不少右派台湾留学生之后都成为「反共爱国联盟」等团体的重要成员,例如马英九;而许多参加保钓运动的左派台湾留学生则倒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李我焱、陈恒次、陈治利、王正方和王春生,并于 1971 年 9 月访问北京,受到周恩来接见。但周恩来以当时环境不佳为由,不赞成他们回归中国大陆。不少左派台湾留学生如林孝信、郭松
棻等人,被列入黑名单而长期无法返台,后因政治受难者人权运动(1987)而解除海外黑名单。但也有少数例外,如林盛中于 1971 年获美国布朗大学地质系博士学位,1972 年回大陆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是少数左派在当时回大陆的例子。而许多中国统一运动参与者如陈鼓应、王晓波等人,也将保钓运动视为重要的中华民族主义号召基础。基于国际关系与领土归属不明,保钓运动在台湾、香港及中国大陆三地亦未得到官方支持,三地政府更曾被指控打压保钓运动。但保钓运动在台湾也产生了未预期的效果。当时台湾社会正值农业、工业转型初期,衍生诸多社会问题,如贫穷、城乡差距、稻米换肥、农产品价格等,这些社会问题让大学生找到了着力点:既然不能光明正大保卫钓鱼台,就转个弯保卫社会,从此激起台湾大学生的社会服务热潮。
台大学生社会服务运动史
台大社团的社会服务运动启蒙开始于台大慈幼会。1970 年 10 月 16 日由台大几个学生社团共同发起创立,成为台湾第一个大专学生服务性社团。台大代联会,也就是学生会,于 1971 年发起「社会服务团」,以发掘社会问题、向社会弊病进军为首要目标。教会社团也开始着手类似的工作,如台大天主教光启社的「社会工作股」,服务于医院的病房。1972 年,台大代联会发起「百万小时奉献」。假设每一位台大学生每周贡献 2 小时,则全台大学生一年就可提供百万小时给社会。当时各大报大幅报导,也让许多团体争相向台大要求服务时数。在社会渲染下,台大代联会只好积极筹办一连串的社会服务。1973 年台大代联会组成 10 个暑期服务队出队,1974 年分别由各社团出队服务,如慈幼会分义光、广慈、山服等工作团。
1974 年之后,各大媒体开始刊登大学生的活动,并进行一系列讨论与反思:究竟是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还是披头、迷你裙下乡?是为观光服务,还是向社会弊病进军?的确,当时的大学生没有完善的准备,也还不能理解究竟社会需要的是什么。但辩论一两年之后,经过实际的服务与事后的反省,1975 年起几乎所有与社会服务有关的社团都单独或联合成立服务队,包括:农服、渔服、山服、国中激励营、育幼、残障。其它大学也投入社服,如成大台西服务队、政大爱爱会、辅仁同舟社等。
台大学生参与社会运动
随着政治民主化的萌芽,以及因经济挂帅的国家发展模式,台湾出现轻环境、轻劳工、轻人权、轻社会福利等失衡发展,引发一连串的社会抗争运动,是为台湾第一波的社会运动。台湾的大学生经过前述社会服务的熏陶,也对这些社会改造运动投以关注。这也就是所谓的自力救济运动,例如消费者运动(1980)、彰化花坛乡民控告该乡八家窑业砖瓦工厂排放有毒烟害造成稻作歉收运动(1981)、屏东恒春地方人士发起保护伯劳鸟运动(1981)、自然生态保育运动(1982)、妇女运动(1982)、关渡保护淡水河口红树林运动(1983)、高雄县林园乡「阿米诺酸事件」抗争(1983)、原住民人权运动(1983)、新竹县新丰乡倍克事件抗争(1985)、台中县大里乡三晃农药厂事件抗争(1985)、彰化县鹿港反杜邦行动(1985)、学生选举运动(1986)、救援雏妓运动(1986)等。其中有部分是由台大学生所主导,例如鹿港反杜邦行动(1985)、学生选举运动(1986)等。这一波的社会运动得利于先前的中坜事件(1977)、美丽岛事件(1979)等政治抗争。1970 年代的社会运动让大学生们渐渐发现他们不只做社会服务,也要做社会的改革者。这些社会运动加速了民主进步党(1986)的成立,并促成解严(1987),让台湾成为真正的政党政治国家。
解严前后出现的第二波社会运动,加速了台湾政治控制的松绑,弱势者的权益也相对受到重视。如劳工运动(1987)、农民运动(1987)、教师运动(1987)、外省老兵返乡运动(1987)、政治受难者人权运动(1987)、退伍老兵福利自救运动(1987)、残障者与其它弱势者争取权益运动(1987)等。大学生们也随着开始关注弱势者权益的倡导。
解严后的第三波社会运动使台湾更加民主化,对体制改造的要求更加清楚。例如台湾人
返乡运动(1988)、客家人运动(1988)、反核运动(1988)、无住屋者运动(1989)、司法改革运动(1990)、国会全面改选运动(1988)、反老国代退职条例(1989)、野百合中正纪念堂静坐(1990)等。其中无住屋者运动、野百合中正纪念堂静坐都是学生高度参与的社会运动。以野百合为例,其中决策委员会有许多是台大的学生,而事件也都是学生自治参与规划。九O 年代之后,第四波的台湾社会运动已是国民大会代表(1991)、立法委员(1992)全面改选以后的事了,总统也直选(1996)了。因此学生的社会政治运动也包含发传单、当义工,学习如何成为国会助理或立法委员,推动如老年年金(1993)、教育改革运动(1994)、台北市公娼自救运动(1997)、国际劳(移)工运动(1999)、税改运动(2003)、反乐生疗养院迁建运动(2007)、野草莓运动(2008)等。这些曾经参与当年社会服务或社会改造的大学生们成为当代台湾推动政治民主、社会改革的尖兵。
许多社会改革性的大学社团也在以上的社会活动中因应产生,如农村运动之后成立的浊水溪社、原住民运动之后的原声带、山青等。到 1980 年代中期以后台湾进入后工业社会:饮食、消费、娱乐性社团增加。接着因房地产、股票市场活络,投资、房地产、股票、风险研究社团也增加。1990 年代以来网络发达,信息、虚拟社群增加。1990 年代末以来知识经济发达:创新、网络营销、美感社团增加,大学社团越来越多元化。
结语
以上分析了台湾近四十年来,以台大为主的社团活动与发生的事件,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读大学不只为学习知识,还应结交朋友、增广见闻、承担责任、以及学习做人处事。苏贞昌先生在担任台北县县长时,三度来台大找我接受借调到台北县政府担任副县长,他说最担心的就是台大的师生手无缚鸡之力,只会坐在象牙塔里空谈阔论,不能实际为社会贡献。如果没有参与社会性社团、经过社会参与的历练,大学四年下来,你真的有可能成为只会死读书而不知变通的大学生。不仅读课程毫无乐趣,还可能变成缺乏信心的宅男宅女,私心重且只求名利。
最后我勉励大家,如果还没有社会参与经验,建议可以参加一个服务性或改革性的社团,至少参加一期社会服务活动。如此,你将能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得知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或是知道自己拥有比别人更多而谦卑。你可以策划一次公共服务活动(如社团、系学会、教会)、观察一次选举造势活动或参与选举志工(从旁观的角度观察群众心理与判断政治角色的扮演)、或做一次国内深度旅游与城乡观察、参加一次小区(或管委会)活动、阅读或加入网络上的社会议题讨论。你也可以请一位长辈谈他们的社会史、探访违章建筑区、平价住宅或落后地区,深度见识不同的文化与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很好的社会参与,同学可以多多尝试。
第二篇:感悟大学生活,参与社会实践
感悟大学生活,参与社会实践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11届康复(2)班梅兰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迈入大学,我们跨进了社会的门槛。从第一步起,我们便每天在感悟大学生活,参与社会实践。在这里,有“仁”的爱心;在这里,有“法”的约束。这就是我们的校园——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我们都拥有同一个梦想:学好自己的专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来到这里,首要任务是仍然是学习。做人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嘛!我们要持之以恒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性,学以致用。诚信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在考试时,我们要“养诚信之德,做无妄之人”,要对自己负责,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在学习之余打打工,勤工俭学的方法也是可以的。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学有余力,丰富阅历,增长经验。但切记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我们要坚持以学业为重,打工不能放弃学业,要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才可以去锻炼磨砺自己。
社会在不断进步,时代在不断发展。网络发展的步伐也随之高速奔腾着。作为90后的我们对“网络”这个词并不陌生,很熟悉很熟悉,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接触过这类东西。网络世界丰富多彩,奇异玄幻,我们不能迷恋于网络,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用哲学的话来说就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电脑是人创造出来的。”在网络言论方面,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要360°全方位思考:不能盲目跟风,要“三思而
后行”。在网上交朋友已成为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请谨慎交友,趋利避害,毕竟我们的生活阅历仍然不足,不容易揭开坏人脸上的“面具”。
最后,养成良好习惯是很关键的。一个人的习惯决定了他的一生。中国古代圣人就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西方苏格拉底也讲过:“美德即知识。”我们要做文明的使者,提高修养,加强防范,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我们要遵循大学生行为准则,不能因为一点点小小的挫折就丧失了勇气信念,要相信自己,不能“借酒消愁愁更愁”,做到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对他人则要用宽容乐观的心态去对待。多学会换位思考,你会发现你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更美了。当然,学会保护自己也非常重要,出门在外怎能不加强防范呢?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内在行为,以法制来约束自己的外在行为。做到道德与法律相结合,争做文明合格的优秀大学生。
第三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
一、我国社会组织的定义、分类。
社会组织,泛指那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目前我国将社会组织分为三类,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社会团体是由公民或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按章程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包括行业性社团、学术性社团、专业性社团和联合性社团。基金会是利用捐赠财产从事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包括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是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分为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劳动、民政、体育、中介服务和法律服务等十大类。
二、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呈现以下特点:
(一)数量和结构发展的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社会组织的数量及质量逐年提升,据统计,2009 年我国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注册个数比 2001 年分别增长 85%、132%,基金会由无到有。分类来看:社会团体数量平稳增长、基层数额比重加大;基金会呈现爆炸性增长;但民办非企业单位增速缓慢,国际组织发展严重滞后。
(二)社会动员能力和自身影响力显著增强。一是捐赠额呈逐年增长态势,为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做好灾后生产恢复及平时帮扶困难群众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自愿者数量逐年增加,自愿者服务机制不断完善。
(三)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一是领域存在的不均衡,我国社会组织主要分布在工商服务、科研、教育、卫生、社会服务、农业等领域,而在其他领域社会组织的缺失现象较为严重。二是地域存在的不均衡,目前我国社会组织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及其他发达城市,西部及边远贫困地区社会组织较少。
三、我国社会组织立法的现有成果。
我国关于社会组织立法已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以三个登记管理条例为主体,配套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为辅助,一般法与特别法相结合的法律体系。具体包括: 1、宪法。宪法第35条规定我国公民享有结社的权利 2、法律。民法通则第50条规定了“社会团体法人”。
3、行政法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4、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如《深圳市社会团体组织通则若干规定》、《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办法》、《社会团体设立专项基金管理机构暂行规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建设部社会团体管理暂行办法》等
5、一些单行法律法规就某些特殊社会组织的有关具体规定。如《工会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四、运行方式或机制。
(一)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模式选择。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分析视角看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外乎有三种类型:自治型、管制型与合作型。
1、自治型。新保守主义主张社会组织自治,如果没有国家的干预任由公民社会来发展的话它将具备这样的美德:良好的品格、诚实、自我牺牲、自律、宽容、公正、信任、文明等。社会组织由于其合法性,大多数国家会尊重其独立性和自治性,这种模式属于强社会弱政府模式。
2、管制型。罗伯特认为,国家是一个与其他权力中心相对的官僚政治整体,当国家扩张时必然导致自愿组织功能的下降并因此 使得它们逐渐衰弱,同时它也削弱了自愿组织得以维持的社区精神。当国家的权力过于强大垄断各种社会资源时就形成强政府弱社会模式,社会组织就难以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3、合作型。在现代民主国家,合作与互补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主流。吉登斯认为国家与市民社会每一方应当同时充当另一方的协作者和监督者,政府把自己效率不高的活动领域交给社会组织去做,社会组织作为替补者身份出现。这种模式属于强政府强社会模式。
(二)具体而言,当前国内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主要体现在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两个领域。
1、公共服务领域。主要通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实现。政府将由自身承担的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承担,并定期按市场标准相互建立提供服务产品的合约,由该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政府按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履约情况来支付服务费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负担,同时也可以弥补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为社会提供更专业、更全面、更高效的公共服务。
2、公共政策领域。社会组织通过三种形式来参与社会管理。一是建设性提议:社会组织通过各种途径提供政策咨询、政策建议,以期影响公共政策。二是参与式合作: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会主动邀请社会组织参与并提供意见,或者社会组织主动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进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三是利益诉求。当政府的某个政策不符合民众需求的时候,社会组织通过倡导、游说,甚至游行、抗议、示威的方式要求政府改进相关政策。
五、存在的问题或困难。
(一)立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1、在立法指导思想上管控过多而鼓励不足。由于计划经济以来长期形成的对社会实行集权式管理方式,加之政府担心一旦放松对社会组织的管制,将对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冲击,导致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组织成立、管理、监督等领域立法的指导思想偏重于管控而非鼓励促进。
2、立法严重滞后,缺乏一部统一的社会组织法。目前我国只在宪法中规定了公民有结社的权利,但一直缺乏一个与宪法相衔接的基本法对结社的基本权利义务进行规定。我国立法法第八条规定对民事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故结社立法与公司立法一样属于法律保留范围。,实践中为了解决社会组织发展活跃的问题我国采取了由国务院出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的形式,无疑将出现本末倒置问题,影响社会组织立法的权威性,导致法律实施困难。
3、现行行政法规对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设定过高。199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对社团人数财产数额发起人和拟任负责人以及设立程序等问题均作了比其他国家严格得多的限制,其中最为严格的是双重审批制,即设立新社团必须经过业务主管部门与行政主管部门的双重审批,社会组织注册的时候必须由一个政府的机构向民政部门担保。社会组织准入门槛设定过高严重抑制了社会组织的建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面临较大的局限性。
4、立法层次较低,法律冲突较多。在我国,有关社会组织成立的法律主要是国务院颁布的几个行政法规以及其他部门规章,民法通则仅有第50条第2款是关于社团法人资格的规定,与其他国家相关立法相比我国社会组织法律体系效力层次明显偏低。同时,由于制定主体多元,立法数量繁多,我国社会组织法律体系缺乏统一性,法律冲突问题比较严重。
(二)社会组织定性与定位不清。整体上讲,整个社会对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到位。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理解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对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发展的意义、发展趋势以 及功能作用认识不到位,还没有把社会组织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没有把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从社会组织之间看,各个民间组织各自为战,缺乏协同。中国的民间组织 “虽然数量巨大,但是没有构成一个整体的第三部门,它们像一盘散沙,支离破碎地散落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中。”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民间组织很难最大能力地发掘和动员社会资源,在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受到很大影响,难于从整体上得到社会成员普遍的合法性认同; 从社会组织内部看,许多民间组织没有规范的战略规划和明确的定位,缺乏危机管理中实现组织目标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在危机管理中显得热情有余而整体业务素质。
(三)社会组织内部管理机制、约束和监管机制缺乏,难以有效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能。
一方面,不少社会组织缺乏自律,非行政组织行政化、非赢利组织赢利化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相当多的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民主管理和有效的工作规范和制度,财务管理基本上无法可依,财务混乱,较少开展社会公共服务活动,甚至出现利用社会组织身份谋取非法利益的现象。
(四)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尚未在体制上理顺,影响到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责定位和作用发挥。
一是社会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社会组织的职能原本是被定位于为政府服务的,早期的社会组织基本是靠政府扶持发展起来的,其职能就是为政府服务,由此导致社会组织的行政化倾向较为严重。二是社会组织受政府约束较多,自主能力较为薄弱。从政府改革角度各级政府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以实现简政放权,但从实际情况看政府部门本应转移给社会组织的职能并没有很好转移,社会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仍受政府行政行为的制约,在履行自己职能时不能到位。
六、学术观点争鸣。
第四篇: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思考
理论征文
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思考
汝城县总工会肖勋雄
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会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会议还指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工会法》总则中规定:工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如何找准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要围绕中心,在推进科学发展中凝聚力量展示作为。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集中力量发展先进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也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和国家政权的重要社
1会支柱,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工会工作必须围绕党和国家的大局,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来,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工会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根据工会的性质,特点来积极参与。在经济建设上,工会突出强调发挥职工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所以在推动科学发展上要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凝聚人心,鼓舞干劲,激情干事为切入点,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建功立业,展示风采。当前就是要紧紧围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主题,围绕打造“一个中心,建设五个汝城”的目标,创设多种载体,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贡献智慧和力量。要切实提高广大职工的技能水平。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努力推进“职工书屋”建设,不断健全有利于职工学习成才的制度机制,激励广大职工树立勤奋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职工的技术技能培训,整合各种资源手段,努力培养更多“金牌工人”、“技术能手”和“创新能手”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要不断深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各级工会要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抓手,积极组织企业和职工,深入实施以合理化建议、技术攻关、技术改造和技术革命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促使广大职工竞相迸发创新智慧、不断涌现创新成果。要瞄准各行各业的关键技术,发动广大职工立足岗位
2技术创新,着力推进创新型班组建设,为职工开展技术创新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要建立健全激励职工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技术创新奖励、知识产权管理和创新评价体系等制度,努力营造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各级工会要围绕促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的目标任务,加强组织发展,建立激励机制,动员广大职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要按照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规律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着力在创新竞赛方式、丰富竞赛内涵、提高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劳动竞赛的科学化水平。在开展传统制造业领域劳动竞赛的同时,要注意探索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组织劳动竞赛的新途径,不断扩大劳动竞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注入更多的源头活水。
二、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要抓住关键,在维护权益中构建和谐,促进稳定。
《工会法》第六条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必须要抓住这个关键,在维护权益中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工会与职工群众联系最广泛、关系最密切,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和劳动关系的政策制定,协调和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参与劳动矛盾调解和社会风险化解等都是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重点工作,当前要紧紧围绕服务职工
3群众这一主题;从解决广大职工群众最关主、最急需、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为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要充分发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职能作用,建全帮扶机制,拓展帮扶领域,提高帮扶水平,尽最大努力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真正把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成为充满爱心、充满阳光的“职工之家”。要充分发挥工会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实现就业再就业。要配合有关方面,督促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切实解决好困难职工群众生活问题。要不断丰富和拓展送温暖工作的形式和内容,从就业援助、医疗救助、技能培训和政策指导等方面做好工作,深入开展职工群众生活救助和互助互济活动,努力形成帮扶困难职工的长效机制。要始终抓住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这一主线,认真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不断健全职工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机制,大力推进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签订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劳动争议调解和矛盾预警预防等工作。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把它作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长远工作,作为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长远工作。要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参与劳动争议仲裁和劳动法律援助等三大机制,加强职工劳动安全卫生保护和女职工特殊利益维护,不断巩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队伍稳定,努力当好党的政策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促进和谐的“指
4导员”和社情民意的“报告员”。要牢牢把握引导职工正确行使权利这一重点,各级工会要针对国有、私营、外资企业劳动关系的不同特点,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厂务公开等形式,鼓励广大职工认真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积极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要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通过正当途径和正确方式表达个人利益诉求,自觉做维护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
三、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要优化环境,在强基固本上打牢基础,健全机制。
工会参与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既是对原有社会管理体制的完善,更需要工会自身在创新观念、优化环境、夯实基础和完善制定等方面进行大胆实践。随着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加强和拓展,职工群众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与工会自身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必须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环境条件。工会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心必须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把对党负责和对职工群众负责统一起来,推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在社会管理中的贯彻落实。主动争取党政把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赋予工会,为工会在社会管理中拓宽领域、提升质量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推动完善工会参与社会建设与创新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工会在社会管理中的法律地垃、5主要任务和政策激励等内容,使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有法可依。要打牢工会组织基础,加大建会工作力度,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实现基层建会的动态全覆盖。要以企业工会建设为重点,以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为目标,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深入开展职工之家建设,不断推进基层工会的群众化、民主化,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工作活力。要立足基层,创新工会组织方式,探索乡镇、街道、社区工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与政府城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建设相衔接,充分发挥工会直接参与社会管理、直接做职工群众工作的作用,使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各项工作更贴近基层、贴近职工。要完善工会参与机制,进一步明确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责职能,搭建工会有效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平台,探索建立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与人大、政协的沟通联系,加强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协同协作,加强与其他社会组织的相互配合,形成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整体合力。要加强工会干部社会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工会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吸引更多的社会工作人才成为服务基层、服务职工、服务社会的工会志愿者,进一步提升工会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第五篇:手机与大学生活
手机与大学生活
21世纪的今天当我们提起校园文化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有一种文化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跻身于校园文化之列,这就是手机文化。科技创新的发展,手机市场的日新月异,使得手机这一通讯媒介正以其不断完善的功能和服务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放眼大学校园,手机和电脑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必备物品,尤其手机的普及率几经超过百分之百,可以说手机在大学校园几经泛滥成灾。
10年前手机作为富人手中炫富的奢侈品开始出现在中国市场,到如今手机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短短10年时间,从砖头块到iphone,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主导了一场手机的革命。更加轻巧时尚的机身、更多的用户体验、更丰富实用的功能已经成为各大厂商和服务商所追求的理念,于此同时,手机的价格也从遥不可及的上万元一路直下到几百元就能拥有一部性能不错的手机,这些都使得手机的普及得以实现。
随着手机涌入校园和课堂,手机以其强大的网络视听功能和时尚新巧的外形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新宠,俨然升级为“大众情人”。作为大众情人的手机正在掀起一股校园新风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并且正一步步蚕食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不可否认手机作为通讯工具在沟通学生与家长、老师、同学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这些原本属于主导作用的功能在更为强大完备的手机功能中逐渐列居其次,手机游戏、微博、聊天工具、网络浏览、视听播放等等,这些新的功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投身其中无法自拔。
你是否在课堂上收发短信接打电话?在上自习或不喜欢的课上无意识的掏出手机无意识的登上QQ或者进入常去的网站?你是否在某次考试中用手机百度过答案?又是否在熄灯之后还要玩一会手机才睡觉?别告诉我你没有过看电子书通宵的经历„„据调查,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有过上诉经历,手机占用了我们很大一部分生活和学习的时间,侵蚀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消磨着我们的进取精神。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人还不自知,或者明明知道却戒不掉手机瘾,那么,手机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手机的魅力在哪里呢?
手机不断强大的网络功能使得它近似于一部微型电脑,在电脑上得以完成的事情正逐步被手机兼并,手机因其便于携带,收发信息及时而成为人们的随身物品。自手机QQ与微博风行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微博控一族,玩微博,发飞信已是社会流行趋势。人们把自己的日常琐事心情感想等通过微博和QQ等发到网上,从而得到其他人的关注和评论,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尽情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叹息自己的孤独寂寞,感慨人生于世的无奈彷徨„„随时随地只要人们心有所想便可以立刻发泄出来,并且在网络的世界里获得关注度,在某些时候获得别人的鼓励与安慰,微博不仅成为人们宣泄情绪的出口,同时也满足了大多数人渴望被关注的虚荣心。其次,网络交友的方便快捷以及虚拟世界的隐蔽性成了很多人塑造二重自我的良好场所,在网络世界里一切都可以是虚假的,你永远不会知道在手机的另一端和你聊的火热的那个人现实中是什么样子。在被广大学生概括为空虚寂寞冷的大学生活中,网聊无异于给单调枯燥的生活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在这里人们隐藏在现实中的脆弱,陶醉于虚拟世界的强大,塑造着另一个八面玲珑的自己。此外,各种手机游戏也成为学生痴迷手机的一大原因,在游戏世界里你可以轻松拥有自己的农场牧场,拥有现实生活中渴望不可及的豪华名车,只要你够勤奋,动动手指就可以将别人的成果偷到自己库中。这些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不劳而获思想以及人类对资本积累的原始欲望,得到心理上的成就感。正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缺失才使得更多人投身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求得心理平衡,然而,抛去网络我们还剩下什么呢?
离开手机你会死吗?面对手机时刻伴随人们行走坐卧的局面我不由的问一句。你有一周不碰手机三天不上网的体验吗?是不是感觉缺失了什么?手总不自觉地掏向装手机的口袋,总当心有人打电话或发短信过来,而事实上在你失踪一周后打开手机只有10086的客服通知,这个时候是不是会感觉很失望?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渴望得到爱,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得到周围人的关怀和认可,一旦人们在现实中的不到心理需求便会通过其他方面寻求缺失补偿,网络则适时的充当了这个角色,网络综合症由此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疾病。有人说手机拉近了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距离,在我看来手机拉近的是与虚幻之间的距离,却疏远着与现实的距离。那么多的人倾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手机上,陶醉于虚拟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常常忽略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性,甚至于不敢面对现实中灰暗的自己,躲在自己构筑的虚拟的幻想世界里,自我逃避。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斗志丧失,意志薄弱,找不到目的和方向,自制力也会随之下降。
手机,无异于精神世界的海洛因,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原本就空虚的内心世界。高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越来越庞大的大学藏书量却阻挡不了越来越少的人均阅读量,中华文化中讲求的学无止境,读书破万卷的求学风尚大抵随古人一同做了古吧!科技越进步思想却越空洞,人与人之间也变的冷漠,抛去现代各种电子产品,友情、爱情、学业这些我们又都收获了多少?是时候该反思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