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交通运输学重点知识总结
1、交通运输的要素构成:运载工具、站场、线路、交通控制和管理系统、设施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
2、交通运输产品:核心产品:运输产品的核心内容就整个运输产业而言,就是满足顾客需要的位移
形式产品:运输行业通常用位移载体的外在特征加以展现,将位移核心产品转变为可感知的形式产品,以便于顾客判断和评估所提供的效用和利益程度的大小和好坏
附加产品:顾客在购买位移产品时说得到的附加服务和利益,如售前服务售后服务、提供运输信息服务以及各种延伸服务
3、运输需求的概念:指运输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购买的运输产品的数量,因此运输需求是运输需要和购买能力的有机统一,运输需求并不等于运输需要
4、运输需求的基本特征:非物质性和无形性、广泛性、派生性、多样性、波动性、可替代性
5、运输需求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及政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运价水平、运输方式之间的替代因素、产业结构及其变化、生产力和城市组团布局、产品商品化率及就地加工程度、人均收入水平的高低、人口数量及结构、旅游业发展状况
6、运输需求弹性:指在影响运输需求的因素发生一定范围的变化后,运输需求对其反应的灵敏程度(灵敏程度用运输需求弹性系数的大小衡量)Ed=Q/ZEd运输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系数值Z运价Q运输需求量
7、交通运输需求变动的一般规律:波动的上升性,波动的差别性,需求与供给的不一致性。
8、交通运量预测方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运输市场调查法、德尔菲法、类推法)
9、运输服务的基本特征:运输服务的公共性、运输产品的特殊性、服务的准公费服务性
10、交通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车道某一断面(一般为往返两个方向或某一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又称为交通流量或流量
11、起讫点调查(OD调查)是指在某一起点到终点之间调查人和车的出行方向,以了解其发生和终止,获得车种,荷载种类,交通方向和交通量等资料,主要目的是为预测远景交通量提供依据,同时也为经济评价和道路设计提供参数。
12、四阶段法:交通量的产生,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交通量分配。
13、公路运输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反映运输能力时间利用状况的指标(完好率);反映车辆使用强度的指标(平均车日行程);
反映车辆生产能力的指标(标记载货吨位或载客座位技术速度);反映车辆运输生产效率的指标(车吨(座)期产量);反映公路运输消耗水平的指数(百公里消耗、千公里维修费用)
14、公路按公路的作用及使用性质分: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专用公路
按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
级公路
15、停车视距:驾驶人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障碍物前能安全停车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
会车视距:指两辆对向行驶的汽车能在同一车道上及时制动所必需的距离。
超车视距:在双车道上,后车超越前车的过程中,从开始驶离原车道之处起,至可见对向来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车头间距:指交通流中连续两车之间的距离
车头时距:指前车车头通过某一点的时间与尾随车车头通过该点的时间之差。
16、交通流:Q=KVQ→交通量K→密度V→ 速度
17、综合运输系统的构成:对象系统,载运机具系统,路网系统,信息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生产组织系统。
18、影响综合运输布局的因素:国名经济的发展需求,自然条件,技术条件,旅游景区。
19、多式联运:联运经营人根据单一的联运合同,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输方
式,负责将货物从指定地点运至交付地点的运输。
20、多式联运应具备的主要条件:必须具有一个多式联运合同,必须使用一份全程的多式联运运单据,全程运输过程中必须至少使用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而且是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连续运输,必须使用全程单一费率,必须有一个多式联运经营人对货物的运输全程负责,如果是国际多式联运,则多式联运经营人接收货物的地点与交付货物的地点必须属于两个国家。
21、运输代理:指在运输经营过程中,作为货物拥有者的实际发货人同拥有各种运输工具的实际承运人之间不直接见面,而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别通过其代理人进行各种业务的经营方式。
22、路网形态结构:网格式,无环放射式,有环放射式。
路网按交叉点分类:线路之间五交叉,交叉一次,交叉两次及以上。路网按布置方式分:分离式,联合式。
23、城市道路交通规则原则:
科学性原则:建立的评价指标必须科学地,合理地,客观地,反映城市交通系统性能及其影响
可比性原则:评价必须在平等的可比性价值体系下可能进行,否则就无法判断不同,城市交通网络的相对优劣
综合性原则:城市交通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应全面地,客观地,综合地反映城市交通规划方案的性能和效果
可行性原则:评价指标必须定义确切,意义明确,并助求简明实用
24、公路通行能力:也叫公路容量,指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和人为度量标准下,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双车道去1h)道路某断面可以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第二篇: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学复习重点
考试重点
第一章
1、道路与公路。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
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公路:则是公共道路的简称,指连接城市、乡村和工矿基地,主要供汽车行驶并具备一定技术标准和设施的道路。
2、道路交通系统与道路交通运输系统:从系统构成要素上看,两者基本是一致的。交通系统中可以没有
运输企业,但必须有相关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为行人与车辆的各种出行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而运输系统应该有一个综合运输体系,为合理组织运输生产服务。从运用领域来看,城市更多研究交通系统问题,而城外则主要研究运输系统问题,但两者都要考虑统一规划。从研究重点来看,交通系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尽一切可能提高行人与车辆的通行速度和安全,而运输系统则是要尽可能的提高运输的效率。
3、目前将道路交通运输行业划分为营业性运输和非营业性运输。前者是指以获取运输收入为目的的运输
活动,其划分标志是万册和那个运输活动后要与服务对象发生运费结算,且获取的收入属于营业收入。除此之外的运输称为非营业性运输,包括仅为本单位服务的单位自备运输,公务车运输,私车私用,军车从事军事活动运输,公安、武警、消防、救护车运输等。
4、道路交通运输的特点:①适应性强;②可实现“门到门”的直达运输;③在中短途运输中运送速度运
输速度较快;④原始投资少;⑤掌握车辆驾驶技术较易;⑥运输成本较高;⑦运输持续性较差;⑧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较大。
5、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
定,保证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贯彻以人为本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① 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②提高道路交通运输行业的效率;③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6、.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次 第一辆汽车。1896年伦敦首例行人与机动车碰撞并导致死亡。
7、道路交通运输业安全生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某些经营方式不利于安全生产的管理;
②、超载超限等交通违法现象;
③、我国机动车安全隐患多;
④、驾驶员安全素质有待提高;
⑤、道路通行条件不适应现代交通的需求;
⑥、营运车辆肇事突出;
⑦、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急需加强。
8、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有可能是选择):①随机性;②突发性;③频发性;④社会性;⑤不可逆性。
9、道路交通事故的分类:
①、按事故损害后果分类: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
②、按事故原因分类:主观原因类(违反交通法规定、疏忽大意、操作不当)、客观原因类
③、按事故主要责任对象分类:机动车事故、非机动车事故、行人事故、乘车人事故;
④、按道路交通事故形态分类(7个):碰撞、刮擦、碾压、翻车、坠车、爆炸、失火。
10、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体制:我国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管理体制。
11、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①、建立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监督机制;
②、制定和完善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法规体系;
③、树立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执法权威;
④、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⑤、增加管理投入,促进科技进步。
第二章
1、路面强度:主要指路面整体对变形、磨损和压碎的抵抗能力。路面强度越高,耐久性越好。
路面按力学特性分为柔性(沥青路面与碎石路面)和刚性(水泥混凝土路面)。
2、路面病害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沥青路面的病害主要有泛油、油包、油垄、裂缝、麻面以及滑溜石料的磨光等形成滑溜便面。形成这些病害的主要原因在于沥青集料比例不当、施工不当、理清质量低或沥青材料老化。这些病害的存在严重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干扰车辆正常行驶,甚至危及行车安全对交通影响很大。水泥路面:病害“主要在接缝处,如挤碎、拱起、错台、错缝等。由于水泥混凝土的接缝处理不当,易遭受自然条件寝室,再经车辆挤压,使混凝土的地基不平,造成整个混凝土板拱起,路年出现突然翘起部位,一些驾驶人因观察不细,操作不当,临近猛打转向,突然变道,易发生碰刮追尾事故,严重时还会影响交通,甚至造成交通阻塞。
3、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P21 图2-1;
4、线形:道路中心线的空间形状称为线形。分为:平面线形和纵断线形。
平面线形可分为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三种线形。
5、缓和曲线的定义: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圆曲线与圆曲线之间的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缓和曲线主要有三次抛物线、双扭曲线、回旋曲线等。
6、弯道超高:道路工程部门在设计与施工中,把弯道外侧提高,使路面在横向朝内侧,有个横坡度,来抵
挡离心力的作用,即道路超高。
7、纵断线形:主要表示道路前进方向上坡、下坡的纵向坡度和在两个坡段的转折处插入的竖曲线。
8、凸形竖曲线的交通事故率要比水平路段高。
9、断背曲线:两个同向曲线之间插入一个短直线。
10、交叉点计算:N1=[n*n(n-1)(n-2)]/6
合流、分流点:N2=n(n-2)
第三篇:中药炮制学重点知识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一、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二、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三、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 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雷 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 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
四、炮制的历代称谓。
炮制的历代称谓有炮炙、修治、修事、修制、合和、合药、制药、治制、制造。
五、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①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反制: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
从制: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了仙茅的温肾壮阳作用。
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转为甘温之品,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温、主补。②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酒炒升,姜汁散,醋炒敛,盐水炒则下行 ③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心:童便、朱砂肝:醋、鳖鱼脾胃:姜、米、麦麸、土 肺:蜂蜜、姜汁胃:盐、黑豆汁、羊脂油 ④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毒的概念:①早期的“毒药”通常是药物的总称
②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偏性
③后世医药著作中所称“毒”则是具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与现代“毒“的概念是一致的。
六、中药炮制的目的,各举2例说明。
⑪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如乌头生品毒大,外用,水浸、蒸煮后降毒,供内服;巴豆去油制霜,降毒,缓和药性。
⑫转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由寒转温,如生地黄与地黄;由温转凉,如天南星与制南星;缓和药性,如麻黄与蜜麻黄;产生新疗效,如生石膏与煅石膏。
⑬增强药物疗效。如羊脂炙淫羊藿可以增强补肾壮阳;醋制延胡索可以增强活血止痛。⑭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如酒制升提—大黄生用治下焦实热,酒炙引药上行,清上焦实热;莱菔子—生用升散,涌吐风痰,炒制后主降,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⑮改变药物作用等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醋制入肝,如柴胡、香附醋炙引药入肝;盐制入肾,如小茴香、砂仁盐制引药入肾。
⑯便于调剂和制剂。体长的药材—紫苏、藿香;个大的药材—葛根、乌药;质地坚硬的药材—羚羊角、珍珠、磁石、自然铜、龟甲、鳖甲。⑰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药材常见杂质或非药用部位:根及根茎类—泥沙、杂药、芦头、木心、毛茸等;树皮类—苔藓、栓皮;矿石类—泥土、沙石。⑱利于服用。清炒—鸡内金;麸炒—僵蚕;酒炙—乌梢蛇。
七、中药常用的炮制辅料,各种炮制辅料的作用及炮制作用,适用于炮制哪些药物。(1)液体辅料
①酒。作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炮制作用:增强疗效,助溶,矫味矫臭作用。适用于黄芩、黄连、大黄、白芍、续断、当归、白花蛇、乌梢蛇。
②醋。作用: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
炮制作用:增强疗效,助溶,解毒,矫味矫臭。适用于延胡索、甘遂、商陆、大戟、芫花、莪术、香附、柴胡。③蜂蜜。作用:调和药性。
炮制作用:增强疗效,缓和药性,解毒,矫味矫臭。适用于甘草、麻黄、紫菀、百部、马兜铃、白前、枇杷叶、款冬花、百合、桂枝。
④食盐水。作用: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矫味。炮制作用:引药入肾,增强疗效,缓和药性。适用于杜仲、巴戟天、小茴香、橘核、车前子、砂仁、菟丝子。
⑤生姜汁。作用: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
炮制作用:降低毒性,缓和寒性,增强疗效。适用于厚朴、竹茹、草果、半夏、黄连。⑥甘草汁。作用: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炮制作用:缓和药性,降低毒性。适用于远志、半夏、吴茱萸。⑦黑豆汁。作用: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滋补肝肾。炮制作用:增效,解毒。适用于何首乌。
⑧米泔水。作用:益气,除烦,止渴,解毒。
炮制作用:清热凉血,利尿和中,吸附油脂。适用于苍术、白术。⑨胆汁。作用: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
炮制作用:降低毒性,缓和燥性,增强疗效。适用于胆南星。⑩麻油。作用:清热,润燥,生肌。
炮制作用:酥脆体质,降低毒性。适用于马钱子、地龙。(2)固体辅料
①稻米。作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炮制作用:增效降毒。适用于党参、斑蝥、红娘子。
②麦麸。作用:和中益脾。
炮制作用:增效,缓和燥性,消除腥臭气味,附加判断指征。适用于枳壳、枳实、僵蚕、苍术、白术。
③白矾。作用:解毒,祛痰杀虫,收敛燥湿,防腐。
炮制作用:降低毒性,防腐烂,增强疗效。适用于半夏、天南星。④豆腐。作用: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
炮制作用:降毒,吸附,去除污垢。适用于藤黄、珍珠、硫黄。
⑤土。作用: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涩肠止泻。
炮制作用:增效,降低刺激性,吸附,中间传热体。适用于白术、当归、山药。⑥蛤粉。作用清热,利湿,化痰,软坚。
炮制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增效,吸附。适用于阿胶。
⑦滑石粉。作用:利尿,清热,解暑。
炮制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增效,吸附。适用于刺猬皮、鱼嘌胶。⑧河砂。炮制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适用于穿山甲、骨碎补、狗脊、龟甲、鳖甲、马钱子。
⑨朱砂。作用:镇惊,安神,解毒。
炮制作用:适用于麦冬、茯苓、茯神、远志。
八、简述中药炮制的分类方法及具体内容。
(1)雷公炮炙十七法:炮监搏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煞曝露 炮:即将药物埋在灰火中,“炮”到焦黑。现代的“炮”即用炒法。监:是对药物进行焚烧、烘烤之意。
搏:是以火烧物,使之干燥爆裂。此法常用于具有硬壳果实类药材的炮制。炙:即药物加液体辅料后,用文火炒干,或边炒边加液体辅料,直至炒干。煨:即将药物埋在尚有余烬的灰火中缓慢令熟的意思。
炒:同“炒”法,将药放入容器内置于火上加热,使之达到所需的程度。煅:将药物在火上煅烧的方法。
炼:是指将药物长时间用火烧制,其含义比较广泛,如炼丹、炼蜜。制:为制药物之偏性,使之就范的泛称。
度:炙度量药物大小、长短、厚薄、范围等。
飞:指“研飞”或“水飞”。伏:一般指的是“伏火”,即药物按一定程序于火中处理,经过一定时间的烧制,达到一定的要求。
镑:是利用一只多刃的刀具,将坚韧的药物刮削成极薄的片,以利调剂和制剂。摋:打击、切割之意,使药材碎碎。
煞:即晒。
曝:指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
露:指药物不加遮盖地日夜曝露之,即所谓“日晒夜露”。(2)三类分类法:火制、水制、水火共制。(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净制、切制、炮炙。(《中国药典》
(3)五类分类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4)药用部位分类法:
宋代《局方》把炮制依据药物来源属性的金、石、草、木、水、火、果分类。(5)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
九、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哪几方面关系较为密切。
(1)中药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开始产生的;
(2)火的应用、加工处理药物,形成中药炮制的雏形;
(3)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并补引用于炮制药物,从而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极大丰富和拓展了炮制的内容。
十、简述中药常用的炮制方法及分类,各种炮制方法的炮制目的,基本操作方法及适用的药物。炒法
1、炒法:药物净制或切制后,置热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的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翻动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2、步骤:放锅(平放或斜放)——热锅——投药(适宜)——翻炒(均匀)——出锅(迅速)
一、清炒法 目的:增强疗效——如炒王不留行、紫苏子、牛蒡子等;焦麦芽、焦山楂等。
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莱菔子、瓜蒌仁、苍耳子等。缓和药性——如葶苈子、牵牛子等。
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地榆、大蓟、荆芥、牡丹皮等。
保证疗效、利于贮存——如槐米、苦杏仁等。有些药物炒制后还可以除去水分,杀死微生物或虫卵,从而利于贮存。
1、炒黄:药物净制或切制后,置热锅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表面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种皮破裂、或爆花、或溢出香气等的方法。
2、炒焦: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热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多为黄或深黄色),并有焦香气。
3、炒炭: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热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棕黄色或棕褐色。
根据炒法的操作及加辅料炒与否,可分为清炒法(单炒法)和加辅料炒法(合炒法)。清炒法有根据加热程度不同分为炒焦、炒黄和炒炭。加辅料炒根据所加辅料分为麦麸炒、米炒、土炒、滑石粉炒、蛤蚧粉炒、砂炒等法。
二、加辅料炒法
目的: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和矫臭矫味等。同时,某些辅料具有中间传热作用,能使药物受热均匀,炒后的饮片色泽一致,外观质量好。
1、麸炒(每100kg药物,用麦麸10~15kg)目的:增强疗效——如山药、白术等。
缓和药性——如枳实、苍术等。矫臭矫味——如僵蚕等。
操作方法:先用中火或武火將锅烧热,再将麦麸均匀撒入热锅中,至起烟时投入药物,快速均匀翻动并适当控制火力,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2、米炒(每100kg药物,用米20kg,最好湿米)目的: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如党参。
降低药物的毒性,如红娘子、斑蝥。矫正不良气味,如昆虫类药物。操作方法:(1)先將锅烧热,加入定量的米,用中火炒至冒烟时,投入药物,拌炒至一定程度,取出,筛去米,放凉。
(2)先將锅烧热,撒上浸湿的米,使其平贴锅上,用中火加热炒至米冒烟时投入药物,轻轻翻动米上的药物,至所需要程度取出,筛去米,放凉。(3)米与药物同时下锅。
(4)米与药物同时下锅,加盖熏。
3、土炒(每100kg药物,用土粉20~25kg。可用灶心土、或黄土、赤石脂等)
目的:灶心土味辛性温,能温中燥湿,止呕,止泻。故常用来炮制健脾止泻的药物,如山药等。
操作方法:將灶心土研成细粉,置于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净药物,翻炒至药物表面均匀挂上一层土粉,并透出香气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
4、砂炒(砂的用量以能掩盖所加药物为度)
目的: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如狗脊、穿山甲等。降低毒性,如马钱子等。便于去毛,如骨碎补等。矫臭矫味,如鸡内金、脐带等。
操作方法:取制过的砂放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投入药物,不断用砂掩埋、翻动,至质地酥脆或鼓起,外表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取出,筛去砂,放凉。或趁热投入醋中略浸,取出干燥即得。
5、蛤粉炒(每100kg药物,用蛤粉30~50kg。适于炒制胶类药物。)目的: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调剂和制剂。降低药物的滋腻性,矫正不良气味。可增强药物的疗效。
操作方法:將研细过筛后的蛤粉置热锅内,中火加热至蛤粉滑利易翻动时减小火力,投入经加工处理后的药物,不断沿锅底轻翻烫炒至膨胀鼓起内部疏松时取出,筛去蛤粉,放凉。
6、滑石粉炒(每100kg药物,用滑石粉40~50kg)
目的: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煮。如象皮、黄狗肾等。降低药物毒性及矫正不良气味。如刺猬皮、水蛭等。
操作方法:將滑石粉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经加工处理后的药物,不断翻动,至药物酥脆或鼓起或颜色加深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
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成为炙法。
1、酒炙法(一般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也有用白酒的。)目的: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大黄、黄连、黄柏等。
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如当归、川芎、桑枝等。矫臭去味,如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操作方法:(1).先拌酒后炒药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置器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晾凉。此法适用于质地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如黄连、川芎、白芍等。(2).先炒药后加酒先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加热炒至一定程度,再喷洒一定量的酒炒干,取出晾凉。此法多用于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
酒炙法的操作方法,一般多采用第一种方法,因第二种方法不易使酒渗入药物内部,;加热翻炒时,酒易迅速被挥发,所发一般少用,只有个别药物用此法。
2、醋炙法(一般每100kg药物,用米醋20~30kg,最多不超过50kg)目的: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如乳香、柴胡等。降低毒性,缓和药性的作用,如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矫臭矫味,如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操作方法:(1).先拌醋后炒药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米醋拌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摊凉或晾干,筛去碎屑。此法能使醋渗入药物内部,一般需醋炙的药物均可采用此法。如甘遂、商陆、柴胡、三棱、芫花等。(2).先炒药后加醋先将净选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炒至表面熔化发亮(树脂类),或炒至表面颜色改变,有腥气溢出时,喷洒一定量米醋,炒至微干,出锅后继续翻动,摊开晾干。此法多用于树脂类、动物粪便药物。如乳香、没药、五灵脂等。醋炙法常用的是米醋,以存放陈久者为好。
3、盐炙法(用量通常是每100kg药物,用食盐2kg,水的用量一般以食盐的4~5倍为宜)目的:引药下行,增强疗效——一般补肾药如杜仲、巴戟天、韭菜子等盐炙后能增强补肝肾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药,盐炙后可增强疗疝止痛的功效。车前子等药,盐炙后可增强泄热利尿的作用。益智仁等药,盐炙后则可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
增强滋阴降火作用——如知母、黄柏等药,用盐炙可起协同作用,增强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的功效。
缓和药物辛燥之性如补骨脂、益智仁等药辛温而燥,容易伤阴,盐炙后可拮抗辛燥之性,并能增强补肾固精的功效。
操作方法:(1).先拌盐水后炒将食盐加适量清水溶化,与药物拌匀,放置闷润,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
(2).先炒药后加盐水先将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到一定程度,再喷淋盐水,炒干,取出晾凉。含粘液质较多的药物一般均用此法。
4、姜炙法(一般每100kg药物,用生姜10kg。若无生姜,可用干姜煎汁,用量为生姜的三分之一。)
目的: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姜炙竹茹则可增强降逆止呕的功效。
2.缓和副作用,增强疗效如厚朴对咽喉有一定的刺听话性,姜炙可缓和其刺激性,并增强温中化湿除胀的功效。操作方法:
将药物与一定量的姜汁拌匀,放置闷润,使姜汁逐渐渗入药物内部,然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或者将药物与姜汁拌匀,待姜汁被吸尽后,进行干燥。【附】姜汤煮:将鲜姜切片煎汤,加入药物煮2小时,待姜汁基本被吸尽,取出,进行切片,干燥。
生姜的用量一般为100kg药物,用生姜10kg。若无生姜,可用于姜煎汁,用量为生姜的三分之一。
姜汁的制备方法:(1).捣汁将生姜洗净宜容器内捣烂,加适量水,压榨取汁,残渣再加水共捣,再压榨取汁,如此反复2~3次,合并姜汁,备用。
(2).煮汁取净生姜片,置锅内,加适量水煮,过滤,残渣再加水煮,又过滤,合并两次滤液,知当浓缩,取出备用。
5、蜜炙法(炼蜜的含水量控制在10%~13%为宜,通常每100kg药物,用炼蜜30kg,炒至不粘手)目的:
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如百部、冬花、紫菀、枇杷叶等药,蜜炙后均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有“蜜炙甘缓而润肺”之说。
2.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如黄芪、甘草、党参等药,蜜炙能起协同作用,增强其补中益气的功效。
3.缓和药性如麻黄发汗作用较猛,蜜炙后能缓解其发汗力,并可增强其止咳平喘的功效。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如马兜铃,其味苦劣,对胃有一定刺激性。蜜炙除能增强其本身的止咳作用外,还能矫味,以免引起呕吐。
操作方法:
1.先拌蜜后炒先取一定量的炼蜜,加适量开水衡释,与药物拌匀,放置闷润,使蜜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然后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2.先炒药后加蜜先将药物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时,再加入一定量的炼蜜,迅速翻动,使蜜与药物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
一般药物都用第一种方法炮制。但有的药物质地致密,蜜不易被吸收,这时就应采用第二种方法处理,先除去部分水分,并使质地略变酥脆,则蜜就较易被吸收。炼蜜的用量视药物的性质而定。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大;质地坚实,粘性较强,油分较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小。通常为药物每100kg,用炼蜜25kg。
6、油炙法(油炙法所用的辅料包括植物油和动物脂-习称动物油两类。常用的有麻油-芝麻油、羊脂油。此外,菜油、酥油亦可采用。)油炙目的
1.增强疗效如淫羊霍,用羊脂油炙后能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2.利于粉碎如豹骨、三
七、蛤蚧,经油炸或涂酥后,能使其质地酥脆,易于粉碎。油炙的操作方法
油炙通常有三种操作方法,即油炒、油炸和油脂涂酥烘烤。
1.油炒先将羊脂切碎,置锅内加热,炼油去渣,然后取药物与羊脂油拌匀,用文火炒至油被洗净被吸尽,药物表面呈油亮时取出,摊开晾凉。
2.油炸取植物油,倒入锅内加热,至沸腾时,倾入药物,用文火炸至一定程度,取出,沥去油,粉碎。
3.油脂涂酥烘烤动物骨类药物可锯成短节,放炉火上烤热,用酥油涂布,加热烘烤,待酥油渗入骨内后,再涂再烤,反复操作,直至骨质酥脆,晾凉,粉碎。其他药物可直接涂油烘烤至酥脆。
煅法
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称为煅法。
主要适用于矿物类中药,以及质地坚硬的药物,如贝壳类药物、化石类药物,或某些中成药在制备过程需要综合制炭(砒枣散)的各类药物。另外,闷煅法多用于制备某些植物类和动物类药物的炭药。
1、明煅法:药物直接置于无烟炉中或耐火容器内,敞露于空气中,武火煅烧的方法,又称直火煅法。
目的:使药物质地酥脆——花蕊石 除去结晶水——白矾、硼砂
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煎出——钟乳石、花蕊石 操作方法:
(1)炉口煅质地坚硬的矿物药,放于炉火上煅至红透,取出放凉。含结晶水的矿物药、动物的贝壳类、化石类及粒度细小的药物需装入耐火容器或适宜容器内煅透,放凉。
(2)平炉煅将药物置炉膛内,武火加热,并用鼓风机促使温度迅速升高和升温均匀。在煅制过程中,可根据要求适当翻动,使药材受热均匀,煅至药材发红或红透(通过观察孔可见炉膛发红或红亮)时停止加热,取出放凉或进一步加工。此法煅制效率较高,适用于大量生产。本法适用范围与沪口煅相同。
(3)反射炉煅将燃料投入炉内点燃,并用鼓风机吹旺,然后将燃料口密闭,从投料口内投入药材,再将投料口密闭,鼓风燃至指定时间,适当翻动,使药材受热均匀,煅红后停止鼓风,继续保温煅烧,稍后取出放凉或进一步加工。此法煅制效率较高,适用于大量生产。其适用范围与炉口煅相同。
2、煅淬法:药物按明煅法煅至红透,趁热投入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使药物质地酥脆。(一般以手捏成碎粒,或药物在1米高处掉到地上碎成黄豆粒大小)
目的:(1)改变药物的物理性质,减少副作用,增强疗效——自然铜
(2)使药物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代赭石、磁石
(3)清除药物中夹杂的杂质,洁净药物——炉甘石 煅淬注意事项:
煅淬要反复进行几次,使液体辅料吸尽,药物应全部酥脆为度,避免生熟不均。所用的淬 液种类和用量由各个药物的性质和目的要求而定。
3、扣锅煅法: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又称密闭煅、闷煅、暗煅、煅炭。蒸煮燀法
1、蒸
加辅料蒸制时间较长,主要在于改变药物性味,产生新的功能,扩大临床适用范围,如酒蒸地黄、大黄,黑豆汁蒸何首乌;亦可增强疗效,如酒蒸肉苁蓉、黄精、山茱萸、女贞子、五味子,醋蒸五味子。
清蒸时间较短,其目的是软化药材,便于切制或使药物便于保存,如清蒸木瓜、天麻、桑螵蛸、黄芩、人参等。
操作方法:将待蒸的药物洗涤干净,并大小分开,质地坚硬者可适当先用水浸润二一2小时以加速蒸的效果。用液体辅料同蒸者,可利用该辅料润透药物。然后将洗净润透或拌匀辅料后润透的药物,置笼屉或铜罐等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至所需程度取出。蒸制时间一般视药物而不同,短者1~2小时,长者数十小时,有的还要求反复蒸制(如九蒸九晒)。
2、煮
为了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清水煮(川乌、草乌),药汁煮(附子、吴茱萸、远志),固体辅料豆腐煮(藤黄、硫磺)。操作方法:煮法的操作方法因各药物的性质,辅料来源及炮制要求不同而异,其工艺程序及要求如下:先将待煮药物大小分开,淘洗干净后备用。再将药物放入锅中,加水加热共煮,用辅料者可同时加入(或稍后加入),一般要求在100℃的温度条件下较长时间的加热,可以先用武火后用文火。一般煮至中心无白心,刚透心为度。若用辅料起协同作用,则辅料汁液应被药物吸尽。
加水量多少需看要求而定。如煮的时间长用水宜多,短者可少加;若需煮熟、煮透或弃汁、留汁的加水宜多,要求煮干者,则加水要少。
煮好后出锅,即时晒干或烘干,如需切片则可趁湿润时先切成饮片再进行干燥。
3、燀
在沸水短时间浸煮的方法,主要破坏一些药物中的酶(如杏仁、桃仁)、毒蛋白(白扁豆),同时也有利于除去非药用部位或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
操作方法:先将多量清水加热至沸,再将药物连同具孔盛器,一齐投入沸水中,稍微翻烫片刻,约5-10分钟左右,加热烫至种皮由皱缩到膨胀,易于挤脱时,立即取出,浸漂于冷水中,捞起,搓开种皮与种仁,晒干,簸去或筛取种皮。复制法
目的:降低或消除药物毒性——如半夏等。改变药性——如天南星等。增强疗效——如白附子等。矫臭矫味——如紫河车等。操作方法:
一般将净选后的药物置一定容器内,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工艺程序,或浸、泡、漂,或蒸、煮,或数法共用,反复炮制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发酵、发芽法
1、发酵法
目的:改变原有性能,产生新的治疗作用,扩大用药品种。如六神曲、淡豆豉。
增强疗效。如半夏曲。操作方法:
根据不同品种,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加工处理后,再置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发酵。常用的方法有药料与面粉混合发酵,如六神曲、建曲、半夏曲、沉香曲等。另一类方法是直接用药料进行发酵,如淡豆豉、百药煎等。
发酵条件与发酵过程是微生物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在制备时,应具备其生长繁殖的条件:菌种、培养基、温度(30~37)、湿度(70%~80%)、其他方面。
2、发芽法
目的:通过发芽,淀粉被分解为糊精、葡萄糖及果糖,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脂肪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并产生各种消化酶、维生素,使其具哟新的功能,扩大用药品种。操作方法:选择新鲜、粒大、饱满、无病虫害、色泽鲜艳的种子或果实,用清水浸泡适度,捞出,置于能透气漏水的容器中,或已垫好竹席的地面上,用湿物盖严,每日喷淋清水2~3次,保持湿润,约经2~3天即可发幼芽,待幼芽长出0.2~1cm左右时,取出干燥。制霜法
1、去油制霜法
目的: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巴豆 降低副作用——柏子仁
操作方法:取原药材,很除去外壳取仁,搌成细末或捣烂如泥,用多层吸油纸包裹,蒸热,或置炉边或烈日暴晒后,压榨,如此反复换纸吸去油,至松散成粉,不再粘结为度。
2、渗析制霜法
目的:制造新药,扩大用药品种,增强疗效——西瓜霜
3、升华制霜法
目的:纯净药物——砒霜 其他制法
1、烘培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用文火直接或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的方法。目的:使药物充分干燥,便于粉碎和贮存。适用于某些昆虫或其他药物。操作方法:烘就是将药物置于近火处或利用烘箱、干燥室等设备,使药物所含水分徐徐蒸发,从而使药物充分干燥。焙则是将净选后的药物置于金属容器或锅内,用文火经较短时间加热,并不断翻动,焙至药物颜色加深,质地酥脆为度。
2、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直接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这些炮制方法称为煨法。目的:除去药物中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从而降低副作用或缓和药性,增强疗效。
3、提净法:某些矿物药,特色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再进行重结晶,以进一步纯净药物,这种方法称为提净法。目的:使药物纯净,提高疗效; 缓和药性; 降低毒性。
操作方法:
降温结晶(冷结晶):将药物与辅料加水共煮后,滤去杂质,将滤液置阴凉处,使之冷却重新结晶,如芒硝。
蒸发结晶(热结晶):将药物先适当粉碎,加适量水加热溶化后,滤去杂质,将滤液置于搪瓷盘中,加入定量米醋,再将容器隔水加热,使液面析出结晶物,随析随捞取,之析尽为止;或将原药与醋共煮后,滤去杂质,将滤液加热蒸发至一定体积后再使之自然干燥。
4、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称为水飞法。目的:去除杂质,结净药物;
使药物质地细腻,便于内服和外用,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防止药物在研磨过程中粉尘飞扬,污染环境;
除去药物中可溶于水的毒性物质,如砷、汞等。操作方法:
将药物适当破碎,置乳钵中或其他适宜容器内,加热适量清水,研磨成糊状,再加多量水搅拌,粗粉即下沉,立即倾出混悬液,下沉的粗粒再行研磨,如此反复操作,至研细为止。最后将不能混悬的杂质弃去。将前后倾出的混悬液合并静置,待沉淀后,倾去上面的清水,将干燥沉淀物研磨成极细粉末。
5、干馏法:将药物置于容器内,以火烤灼,使产生汁液的方法称为干馏法。目的:制备有别于原药材的干馏物,以适合临床需要。操作方法:
砂浴加热,在干馏器上部收集冷凝的液状物,如黑豆油等。有的在容器周围加热,在下面收采液状物,如竹沥油等。
有的用武火炒制备油状物,如蛋黄油等。
6、特殊制法:某些药物用一些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其目的在于制备新的药物,产生新的临床功用。
十一、中药炮制有哪些传统的制药原则及具体制药方法?其含义?各举3例说明。传统的制药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具体方法为: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
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可杀其大寒之性;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益智仁,可缓和其温燥之性。
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如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酒炙仙茅、阳起石,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蜜炙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白矾、石灰、皂荚制半夏、南星;蜂蜜、童便、黑大豆、甘草、豆腐制川乌。
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相恶”的延伸应用。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如米泔水制苍术:麸炒枳实;煨木香。
制其形:是指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白芍切片;当归和甘草分根梢入药;莲子分莲子肉和莲子心。
制其性:是指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能。升提的酒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同相反为制”)制其味:是指通过炮制,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紫河车酒炙,乳香和没药醋,矫味矫臭。而且紫河车酒制增加了辛温之性味,温肾壮阳之力更强;乳香、没药增加了酸味,更专入肝经。
制其质:即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如穿山甲砂炒至酥泡,龟甲、鳖甲砂炒至酥脆,矿物药煅或卒等,均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或易于粉碎。何首乌黑豆汁拌煮后,味转甘而性转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
十二、中药常用的水处理方法。淋法、洗法、泡法、漂法、润法
十三、简述中药饮片的类型。
(1)极薄片:片厚0.5mm一下,如羚羊角(2)薄片:片厚1~2mm,如白芍(3)厚片:片厚2~4mm,如山药(4)斜片:片厚2~4mm。分瓜子片,斜度小,如桂枝;马蹄片,斜度稍大而体粗,如山药;柳叶片,斜度大而细,如甘草、黄芪。(5)直片(顺片):片厚2~4mm,如何首乌
(6)丝:分细丝,长2~3mm,如黄柏;宽丝,长5~10mm,如荷叶(7)段(节、诅):长10~15mm,如牛膝、党参(8)块:长8~12mm,如阿胶
十四、炙法与加辅料法的区别。
炙法与加辅料炒在操作方法上基本相似,但二者又略有区别:
炙法是用液体辅料,拌匀闷润使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发挥作用;加辅料炒法使用固体辅料,掩埋翻炒使药物受热均匀或黏附表面共同入药。
炙法所用温度较低,一般用文火,在锅内翻炒时间稍长,以药物炒干为宜;加辅料炒的温度较高,一般用中火或武火,在锅内翻炒时间较短,药物表面颜色变黄或加深。
炙法根据所用辅料的不同,可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油炙等法;加辅料炒法根据所加辅料的不用而分为麦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法。
十五、何首乌、黄芩、大黄、川乌、肉豆蔻、巴豆的炮制方法、炮制品种、炮制原理、炮制作用与炮制应用。
何首乌
何首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浸、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生首乌苦泄性平兼发散,具有解毒消肿、润肠通便、截疟的功能。用于瘰疬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久疟不止,高脂血症。
制首乌:取生首乌片或块,用黑豆汁拌匀,润湿,置非铁质蒸制容器内,密闭,炖至汁液吸尽,药物呈棕褐色,取出,干燥。每100kg何首乌片或块,用黑豆10kg。黑豆汁制法:取黑豆10kg,加水适量,煮约4小时,熬汁约15kg,;黑豆渣再加水煮3小时,熬汁约10kg,合并得黑豆汁约25kg。经黑豆至拌蒸后,味转甘厚而性转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之症。
炮制原理:何首乌中含有卵磷脂(约3.7%),蒽醌衍生物,二苯乙烯苷,淀粉,脂肪,矿物质等。总蒽醌、结合蒽醌含量随着蒸制时间延长而减少,游离蒽醌开始增加,使致泻作用减弱。制首乌的磷脂类含量增加,使补益作用更加突出,炮制时间对游离蒽醌和二苯乙烯有明显影响,时间过长会引起两者的损失。炮制时间以常压下蒸制32小时为好。
肉豆蔻
麦麸煨:将麦麸和肉豆蔻同置锅内,用文火加热并适当翻动,至麦麸呈焦黑色,肉豆蔻呈深棕色时取出,帅去麦麸,放凉,用时捣碎。每100kg肉豆蔻,用麦麸40kg。
滑石粉煨:将滑石粉置锅内,加热炒至灵活状态,投入肉豆蔻,翻埋至肉豆蔻呈深棕色并有香气飘逸时取出,帅去滑石粉,放凉,用时捣碎。每100kg,用滑石粉50kg。
面裹煨:取面粉加适量水做成团块,再压成薄片,将肉豆蔻逐个包裹,或将肉豆蔻表面用水湿润,如水泛丸法包裹面粉,再湿润包裹至3~4层,晒至半干,投入已炒热的滑石粉锅内,适当翻动,至面皮呈焦黄色时取出,帅去滑石粉,放凉,剥去面皮,用时捣碎。每100kg,用面粉50kg。
炮制作用与应用:
生肉豆蔻辛温气香,长于暖胃消食,下气止呕。但生肉豆蔻含有大量油质,又滑肠之弊,并具刺激性,一般多制用。
煨制后可除去部分油质,免于滑肠,刺激性减小,增强了固肠止泻的功能。用于心腹胀痛,虚弱冷痢,呕吐,宿食不消。炮制原理:
肉豆蔻含有脂肪油25%~40%,挥发油8%~15%,脂肪油中主要含有肉豆蔻酸甘油酯,挥发油中主要含有肉豆蔻醚、丁香酚、黄樟醚及多种萜类的化合物。肉豆蔻炮制后,挥发油中的有毒成分肉豆蔻醚含量亦降低,其肉豆蔻醚含量是面煨﹤麦麸煨﹤滑石粉煨﹤生品。丁香酚炮制前后变化不大,而甲基丁香酚明显增加,这使止泻作用增强。
巴豆
生巴豆: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浸湿后用稠米汤或稠面汤拌匀,置日光下暴晒或烘干后去外壳、取仁。
炒巴豆:取凉巴豆仁,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褐色(焦巴豆)或内外均呈焦黑色(巴豆炭),取出晾凉。
巴豆霜:取凉巴豆仁,搌如泥状,里层用纸,外层用布包严,蒸热,用玉窄器榨出油,如此反复数次,至药物松散成粉,不再粘结成饼为度。少量者,可将巴豆仁搌后用数层粗纸包裹,放热炉上,受热后,反复压榨换纸,达到上述要求为度。炮制作用与应用:
生巴豆毒性强烈,仅供外用蚀疮,多用于恶疮、疥廯、疣痣。炒后毒性稍减,可用于疮痈肿毒、腹水、鼓胀、泻痢。
去油制霜后,能降低毒性,缓和其泻下作用,多用于寒积便秘、乳食停滞、腹水、二便不通、喉风、喉痕。炮制原理:
巴豆寒巴豆油34%~57%,其主要成分为巴豆油酸,巴豆酸及其与其他有机酸结合而成的甘油酯,从油中巴豆醇二酯化合物中已分离出11种辅助致癌物质。尚含两种毒性球蛋白(巴豆毒素I、II)等。巴豆脂肪油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和刺激作用。为了保证巴豆用药安全有效,有必要控制巴豆霜的含油量。黄芩
黄芩: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大小分档,置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蒸至“园气”后半小时,候质地软化,取出,趁热切薄片。干燥。或将净黄芩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约8~12小时,至内外湿度一致时,切薄片,干燥。
酒黄芩:取黄芩片,加黄酒拌匀,稍闷,待酒被吸尽后,用文火炒至药物表面微干,深黄色,嗅到药物与辅料的固有香气,取出,晾凉。每100kg黄芩片,用黄酒10kg。
黄芩炭:取黄芩片,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黑褐色,内部深黄色,取出,摊开晾凉。
炮制作用与应用:
生黄芩清热泻火解毒力强,用于热病,湿温,黄疸,泻痢,乳痈发背。
酒制入血分,并可借黄酒升腾之力,用于上焦肺热及四肢肌表之湿热;同时,因酒性大热,可缓和黄芩的苦寒之性,以免伤害脾阳,导致腹泻。黄芩炭以清热止血为主,用于崩漏下血,吐血纽血。炮制原理:
黄芩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芩苷和汉黄芩苷,遇冷水时,会使共存酶激活,导致黄芩苷和汉黄芩苷酶解,产生黄芩苷元和汉黄芩苷元,而黄芩苷元是一种临位三羟基黄酮,极易被氧化而变成绿色,降低药效。而蒸或煮可破坏酶使其活性消失,有利于黄芩苷的保存,保证饮片质量和原有的色泽。
川乌
生川乌:取原药材,拣净杂质,洗净灰屑,晒干。
制川乌:取净川乌,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时,或蒸6~8小时,取个大及实心者切开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厚片,干燥。
炮制作用及应用(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生川乌,有大毒,多外用于风冷牙痛、疥廯、痈肿。
制川乌毒性降低,可供内服。用于风寒湿痹、肢体疼痛、麻木不仁、心腹冷痛、疝痛、跌打肿痛。
炮制原理:
川乌主要成分为双酯型乌头碱(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其毒性极大。炮制可降毒,原因如下:
1、酯型生物碱水解降毒原理
双酯型生物碱性质不稳定,遇水、加热易被水解或分解,使极毒的双酯型乌头碱C8位上的乙酰基水解(或分解),失去一分子醋酸,得到苯甲酰乌头胺。其毒性为双酯型乌头碱的1/200~1/500。再进一步水解,使C14位上的苯甲酰基水解(或分解),失去一分子苯甲酸,得到乌头胺。其毒性仅为双酯型乌头碱的1/2000~1/4000。
2、炮制过程中,脂肪基取代了C8位上的乙酰基,生成脂碱,降低了毒性。
在炮制工艺中,加水、加热处理(包括干热法、湿热法)都能促进水解反应,从而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故采取蒸、煮法炮制乌头可降低毒性。
大黄
大黄,净制,淋润至软后,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
酒大黄,取大黄片或块,黄酒喷淋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色泽加深,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黄酒10kg。
熟大黄,闷润至酒被吸尽,装入炖药罐内或适宜蒸制容器内,密闭,隔水炖或蒸至大黄内外均呈焦黑色时,取出,干燥。
大黄炭,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呈焦黑色时,取出,晾凉。
醋大黄,用米醋拌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米醋30kg。
清宁片,加水超过药面,用武火加热,煮烂时,加入黄酒(100:30)搅拌,再煮成泥状,取出晒干,粉碎,过100目筛,取细粉,再与黄酒、炼蜜混合成团块状,置笼屉内蒸至透,取出揉匀,搓成直径约14mm的圆条,于50~55摄氏度低温干燥,烘至七成干时,装入容器内,闷约10天至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劲,取出,切厚片,晾干。筛去碎屑。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黄酒75kg,炼蜜40kg。
炮制作用:
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
酒炙大黄,其苦寒泻下作用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肿痛,齿龈肿痛。
熟大黄,经酒蒸后,泻下作用缓和,腹痛之副作用减轻,并能增强活血祛瘀之功。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微,并有凉血化瘀止血作用。
醋大黄,泻下作用减弱,以消积化瘀为主。
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炮制原理: 理化性质
加热炮制泻下作用降低的原理
生大黄中结合型蒽醌有强烈致泻作用,加热炮制后,结合蒽醌转变为游离型蒽醌,游离型蒽醌无致泻作用。炒炭使止血成分大黄素-6-甲醚、大黄酚含量增高。加热炮制使鞣质含量降低。药理作用
泻下作用随加热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增高而减少。炒炭后增强止血作用。
毒性
炮制后可降低大黄的毒副作用。
十六、半夏、党参、黄芪、甘草、柴胡、朱砂、黄连、杜仲、血余炭、知母、地黄、山楂、鳖甲、苍耳子、当归、神曲、苍术、黄柏、厚朴、杏仁、炉甘石、自然铜、西瓜霜、阿胶、斑蝥的炮制方法、炮制品种、炮制作用与临床应用。苍耳子
苍耳子,净制,味辛、苦,性温,有毒,归肺经。具有散风湿、通鼻窍的功能。生品消风止痒力强,多用于皮肤痒疹、疥廯等皮肤病。
炒苍耳子,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刺焦时即可。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常用于鼻渊头痛,风湿痹痛。山楂
山楂,消食健胃、行气散瘀;长于活血化瘀。常用于血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以及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
炒山楂,用中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酸味减弱,缓和对胃的刺激性,善于消食化积。用于脾虚食滞、食欲不振、神倦乏力。
焦山楂,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焦褐色;酸味减弱,苦味增加,长于消食止泻。用于食积兼脾虚和痢疾,如治疗饮食积滞的保和丸。
山楂炭,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其性收涩,具有止血、止泻的功效。可用于胃肠出血或脾虚腹泻兼食滞者。如用酸枣并山楂肉核烧灰,米饮调下,治肠风下血。栀子
栀子,净制,捣碎,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生品苦寒性强,易伤中气,脾胃弱者不宜。炒栀子,文火炒至深黄色,缓和苦寒性,清热除烦。
焦栀子,中火炒至焦黄色,灭火星。缓和苦寒性,清热除烦。苦寒性较炒栀子弱。栀子炭,武火炒至黑褐色,灭火星,善于凉血止血。
苍术
苍术,净制,用水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功能。生苍术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用于风湿痹痛,肌肤麻木不仁,脚膝疼痛,风寒感冒,肢体疼痛,湿温发热,肢节酸痛。
麸炒苍术,先撒麦麸,中火加热,再放苍术。10麦麸/100苍术片;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痞满,青盲,雀目。
焦苍术,放入苍术,中火加热,炒至焦褐色,喷淋少许清水,再用文火炒干。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用于脾虚泄泻,久痢,或妇女的淋带白浊。党参
党参: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能。常用于气津两伤或气血两亏。
米炒党参:将大米置热的炒药锅内,用中火加热至米冒烟时,投入党参片拌炒,至党参呈黄色时取出,帅去米,放凉。每100kg党参片,用米20kg。能增强和胃、健脾止泻作用。多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蜜炙党参: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与党参片拌匀,闷透,置热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黄棕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增强了补中益气润燥养阴的作用。用于气血两虚之证。斑蝥
斑蝥,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或取原药材,除去头、足、翅及杂质。具有破血消癥,攻毒蚀疮的功能。生斑蝥多外用,毒性较大,以攻毒蚀疮为主。用于瘰疬偻疮,痈疽肿毒,顽鲜瘙痒。米炒斑蝥,将米置热锅中,用中火加热至冒烟,投入斑蝥拌炒,至米呈黄棕色。20米/100斑蝥。米炒斑蝥微挂火色,显光泽,臭味轻微。其毒性降低,其气味矫正,可内服。以通经。破癥散结为主。鳖甲
鳖甲,取原药材,置蒸锅内,沸水蒸45分钟,取出,放入热水中,立即用硬刷除去皮肉,洗净,晒干。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的功能。鳖甲质地坚硬,有腥臭气。养阴清热、潜阳熄风之力较强,多用于热病伤阴或内伤虚热,虚风内动。
醋鳖甲,先将砂置锅内,武火加热——加鳖甲——醋淬;质变酥脆,醋淬还可以增强药物入肝消积、软坚散结的作用。常用于徵假积聚,月经停闭。阿胶
阿胶丁,取阿胶块,置文火上烘软,趁热切成约0.5cm左右的小丁块。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能。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心烦失眠。虚风内动,温燥伤肺,干咳无痰。蛤粉炒阿胶,中火炒蛤粉至灵活状态时,投入阿胶丁,改为文火,不断翻动,炒至鼓起呈类圆球形,内无溏心时取出,筛去蛤粉,放凉。每100kg阿胶,用蛤粉30~50kg。炒制后,降低了滋腻之性,质变酥脆,利于粉碎,同时也矫正了不良气味。蛤粉炒阿胶善于益肺润燥。用于阴虚咳嗽,久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蒲黄炒阿胶,將蒲黄适量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稍微变色,投入阿胶丁,不断翻动,炒至鼓起呈类圆球形,内无溏心时取出,筛去蒲黄,放凉。以止血安络力强,多用于阴虚咳血,崩漏,便血。
黄连 黄连,净制,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或用时捣碎。生用苦寒性强,长于泻火解毒,清热燥湿。酒黄连,取黄连片,加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就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黄连片,用黄酒12.5kg。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
姜黄连,用姜汁拌匀,稍闷润,待姜汁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黄连片,用生姜12.5kg或干姜4kg,绞汁或煎汁。苦寒之性缓和,止呕作用增强。
萸黄连,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取汁去渣,煎液与黄连片拌匀,稍闷润,待药液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每100kg黄连片,用吴茱萸10kg;10kg吴茱萸加五倍量的水煎汁炒。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当归
当归(全当归),净制,稍润,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补血活血。
当归头,净制,稍润,将当归头部分切下4~6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止血。当归身,净制,润透,去根皮,取当归身部分,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补血。当归尾,净制,润透,取根须部分,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破血。
酒当归,取当归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黄酒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每100kg当归片,用黄酒10kg。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作用增强,用于经闭经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土炒当归,将灶心土粉置于容器内炒至灵活状态,倒入当归片,炒至当归片上粘满细土(挂土)。每100kg当归片,用灶心土粉30kg。既增强入脾补血作用,又能缓和油润而不滑肠。可用于治疗血虚便溏,腹中时痛。
当归炭,中火加热,炒至微黑色。以止血和血为主。用于崩中漏下,月经过多。
柴胡
柴胡,净制,润透,切厚片,干燥。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具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的作用。生品升散作用力强,多用于解表退热。
醋柴胡,取柴胡片,加入定量的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干。其升散之性缓和,疏肝止痛的作用增强,多用于肝郁气滞的肋胁胀痛,腹痛及月经不调等症。鳖血柴胡
取柴胡片,加入定量洁净的新鲜鳖血及适量冷开水拌匀,闷润至鳖血液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
取柴胡片,加入定量洁净的新鲜鳖血和定量黄酒拌匀,闷润至鳖血和酒液被吸尽,用文火加热炒干。
鳖血炙品能填阴滋血,抑制其浮阳之性,增强清肝退热的功效,可用于热入血室,骨蒸劳热。知母
知母,净制,润透,切厚片,干燥。生品苦寒滑利,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的功能。泻肺胃之火尤宜生用。多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盐知母,用文火加热,炒至变色,喷淋盐水,炒干。每100kg,用食盐2kg。盐炙可以引药下行,专入肾经,增强滋阴降火的作用,善清虚热。常用于肝肾阴亏,虚火上炎,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杜仲
杜仲,净制,润透,切丝或块,干燥,筛去碎屑。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能。生品少用,一般浸酒。
盐杜仲,取杜仲丝或块,加盐水拌匀,稍闷,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炒至颜色加深,有焦斑,丝易断时,取出晾凉。每100kg,用食盐2kg。盐炙引药入肾,直达下焦,温而不燥,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作用增强。常用于肾虚腰痛,筋骨无力,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和高血压症。
黄柏
黄柏,净制,润透,切丝或块,干燥,筛去碎屑。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能。多用于湿热熱泻痢,黄疸,热淋,足膝肿痛,疮疡肿毒,湿疹,烫火伤等。
盐黄柏,取黄柏丝或块,用黄酒拌匀,稍闷,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每100kg,用食盐2kg。引药入肾,缓和苦燥之性,增强滋肾阴,泻相火,退虚热的作用。多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盗汗,遗精,足膝痿软,咳嗽咯血等。
酒黄柏,取黄柏丝或块,用黄酒拌匀,稍闷,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每100kg,用黄酒10kg。可降低苦寒之性,免伤脾阳,并借酒升腾之力,引药上行,清血分湿热。用于热壅上焦诸证及热在血分。
黄柏炭,置炒制容器,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深褐色,喷洒少许清水灭尽火星。清湿热之中兼具涩性,多用于便血,崩漏下血。
黄柏切制前水处理时要掌握好“水头”,若吸水过多,容易发粘,不易切片。厚朴
厚朴,净制,润透,切丝,干燥,筛去碎屑。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生品辛味峻烈,对咽喉有刺激性,故一般内服都不生用。
姜厚朴,取厚朴丝,用姜汁拌匀,稍闷,待姜汁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或取生姜切片,煮汤,另取刮尽粗皮的药材,扎成捆,置姜汤中,反复浇淋,并用微火加热共煮,至姜液被吸尽时取出,切丝,干燥。每100kg,用生姜10kg。可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并可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多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满或呕吐泻痢,积滞便秘,痰饮哮喘,梅核气。甘草
甘草,净制,润透,切厚片,筛去碎屑。具有补益脾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能。生品味甘偏凉,长于泻火解毒,化痰止咳。多用于痰热咳嗽,咽喉肿痛,痈疽疮毒,食物中毒及药物中毒。
蜜甘草,取炼蜜加适量水稀释后,淋入净甘草片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老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用炼蜜25kg。甘温,以补脾合胃、益气复脉力胜。常用于脾胃虚弱,心气不足,脘腹疼痛,筋脉孪急,脉结代。黄芪
黄芪,净制,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能。生品长于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尿退肿。常用于表卫不固的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气虚水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蜜黄芪,(前面部分制法如蜜甘草)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用炼蜜25kg。甘温偏润,长于益气补中,多用于脾肺气虚,食少便溏,气短乏力或兼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下垂以及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等出血证;也可用于气虚便秘。自然铜
自然铜,净制,干燥,砸碎。散瘀、接骨、止痛。多煅后用。
煅自然铜,置耐火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煅至红透立即取出,投入醋液中淬制,待冷却后取出,继续煅烧醋淬至黑褐色,外表脆裂,光泽消失,质地酥脆,取出,摊开放凉,干燥后辗碎。每100,用醋30。煅淬后使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加工,利于煎出有效成分。可增强散瘀止痛作用。多用于跌打肿痛,筋骨折伤。炉甘石
炉甘石,净制,打碎。一般不生用,煅后入药。
煅炉甘石,煅红后水淬,反复3~4次,倾去混悬液,静置,倾去上层清水,粉末干燥。质地纯洁细腻,适宜眼科及外敷用,消除粗颗粒的刺激性。
制炉甘石
黄连汤制炉甘石,黄连加水煎汤2~3次,过滤去渣,合并药汁浓缩,加入锻炉甘石细粉中拌匀,吸尽后干燥。每100,用黄连12.5。
三黄汤制炉甘石,制法同上。每100kg,用黄连、黄柏、黄芩各12.5kg。
增强清热明目、敛疮收湿的功效。用于目赤肿痛,眼缘赤烂,翳膜胬肉,溃疡不敛,脓水淋漓,湿疮,皮肤瘙痒。血余炭
取头发,除去杂质,反复用稀碱水洗去油垢,清水漂净,晒干,装于锅内,上扣一个口径较小的锅,两锅结合处用盐泥或黄泥封固,上压重物,扣锅底部贴一白纸条,或放几粒大米,用武火加热,煅至白纸或大米呈深黄色为度,离火,待凉后取出剁成小块。
血余炭具有止血、化瘀的功能。本品不生用,入药必须煅制成炭,煅后方有止血作用。用于吐血,咯血,血丑血,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地黄
鲜地黄,取鲜药材洗净泥土,除去杂质。用时切厚片或绞汁。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能。用于热邪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丑等症。
生地黄,取干药材,除去杂质,用水稍泡,洗净,闷润,切厚片。为清热凉血之品,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能。用于热病烦燥,发斑消渴,骨蒸劳热,吐血,血丑血,尿血,崩漏。熟地黄
(1)取净生地,加黄酒拌匀,隔水蒸至酒被吸尽,显乌黑色光泽,味转甜,取出,晒至外皮粘液稍干,切厚片,干燥。每100kg生地黄,用黄酒30~50kg。(2)取净生地,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
蒸制成熟地后,药性由寒转温,味由苦转甜,功能由清转补。熟地黄质厚味浓,滋腻碍脾。酒制后性转温,主补阴血,且可借酒行散之力,起到行药势、痛血脉的作用。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能。用于肝肾阴虚,目昏耳鸣,腰膝酸软,消渴、遗精、崩漏,须发早白。
生地炭,取生地片,武火炒至焦黑色,发泡,鼓起时,取出放凉。或用闷煅法煅炭。生地炭入血分凉血止血。用于吐血,血丑血,尿血,崩漏。
熟地炭,取熟地片,武火炒至外皮焦褐色为度,取出放凉。或用闷煅法煅炭。熟地炭以补血止血为主。用于崩漏或虚损性出血。苦杏仁
苦杏仁,取原药材,筛去杂质,拣净残留的核壳及褐色油粒。用时捣碎。燀杏仁,取净杏仁置10倍沸水,加热约5分钟,至种皮微膨起即捞出,用凉水浸泡,取出,搓开种皮与种仁,干燥,筛去种皮。用时捣碎。
炒杏仁,取燀杏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略带焦斑,有香气,取出放凉。用时捣碎。应注意锅中水量要多,水沸后加药,药量要少,使水始终接近100摄氏度。否则破坏酶的效果不好。炮制作用
苦杏仁具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能。生用有小毒。多用于新病咳喘(常为外感咳嗽),肠燥便秘。
制后可降低毒性,使用药安全。燀杏仁可除去非药用部位,便于有效成分煎出,提高药效。又可破坏酶,保存苷。作用与生杏仁同。
炒杏仁性温,长于温肺散寒,作用与生杏仁和燀杏仁相同,多用于肺寒咳喘、久患肺喘。生半夏
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100kg,用白矾20kg。
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至透心,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法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石灰水配制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津液pH值12以上,至切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每100kg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炮制作用
半夏具有化痰止咳、消肿散结的功能。生半夏有毒,使人呕吐,咽喉肿痛,失音,一般不作内服,多作外用,用于疮痈肿毒,湿痰咳嗽。
半夏经炮制后,能降低毒性,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
清半夏长于化痰,以燥湿化痰为主,用于湿痰咳嗽,痰热内结,风痰吐逆,痰涎凝聚,咯吐不出。姜半夏增强了降逆止呕作用,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法半夏偏于祛寒痰,同时具有调和脾胃的作用,用于痰多咳嗽,痰饮眩悸。亦多用于中药成方制剂中,如香砂养胃丸。神曲
神曲,取杏仁,赤小豆辗成粉末,与面粉混匀,加入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草药汁,揉搓成捏之成团,郑之即散的粗颗粒状软材,置模具中压制成扁平方块,用鲜茼麻叶包严,放入箱内,按品字形堆放,上面覆盖鲜青蒿。置30~37摄氏度,经4~6天即能发酵,待药面生出黄白色霉衣时取出,除去茼麻叶,切成2.5cm见方的小块,干燥。每100kg面粉,用杏仁、赤小豆各4kg,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草各7kg。药汁为鲜草汁和其药渣煎出液。麸炒神曲,取麦麸皮均匀撒于热锅内,待烟起,將神曲倒入,快速翻炒至神曲表面呈棕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或用清炒法,炒至棕黄色。每100kg神曲,用麦麸10kg。焦神曲,將神曲块投入热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内部微黄色,有焦香气时,取出,摊开放凉。炮制作用
生六神曲健脾开胃,并有发散作用。如用于治感冒食滞,常与山楂。紫苏、藿香同用;又如治食滞中焦的“宽中降逆汤”
麸炒六神曲具有甘香气,以醒脾和胃为主。用于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肠鸣泄泻。焦六神曲消食化积力强,以治食积泄泻为主。如治时暑暴泄及饮食所伤,胸膈痞闷的曲术丸。西瓜霜
取新鲜西瓜,沿蒂头切一厚片作盖顶,挖出部分瓜瓢,將芒硝填入瓜内,盖上顶盖,用竹签扦牢,用碗或碟托住,盖好,悬挂于阴凉通风处,待西瓜表面析出白霜时,随时刮下,直至无白霜析出,晾干。
或取新鲜西瓜切碎,放入不带釉的瓦罐内,一层西瓜一层芒硝,將口封严,悬挂于阴凉通风处,数日后即自瓦罐外面析出白色结晶物,随析随收集,至无结晶析出为止。每100kg西瓜,用芒硝15kg。
西瓜霜味咸,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的功能。西瓜能清热解暑,芒硝能够清热泻火,两药合制,性味增强,起到协同作用,使药物更纯洁,增强清热泻火之力。西瓜霜多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热疮,牙疳,单双乳蛾。朱砂
朱砂粉:取原药材,用磁铁吸尽铁屑,置乳钵内,加适量清水研磨成糊状,然后加多量清水搅拌,倾取混悬液。下沉的粗粉载如上法,反复操作几次,直至手捻细腻,无亮星为止,弃去杂质,合并混悬液,静置后倾去上面清水,取沉淀晾干,再研细即可。
或取朱砂用磁铁吸除铁屑,球磨水飞成细粉,60摄氏度以下烘干,过200目筛。
朱砂味甘,性微寒,有毒,归心经。具有清心镇惊、安神解毒的功能。经水飞后可使药物达到纯净,极细,便于制剂和服用。内服多用于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癫痫肿毒等。
十七、中药饮片的含义(广义与狭义)。广义而言,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统称为饮片。
十八、火候的含义。
广义而言,火候是指火苗的大小和药物受热后的性状特征。狭义而言,火候指火力。
十九、简述中药净选加工的含义及主要内容。药物在切制、炮炙、调配、制剂前,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分、杂质、霉败品、虫蛀品、灰屑等达到药用的净度标准,称之净选加工。
净选加工分清除杂质、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及其他加工。
清除杂质——根据方法不同,可分为挑选、帅选、风选和水选等。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
去残根:常用于荆芥、麻黄、黄连、茵陈、益母草等
去残茎:常用于龙胆、丹参、白薇、威灵仙、续断、秦艽、柴胡、广豆根等 去枝梗:常用于五味子、花椒、辛夷、女贞子、桑寄生、栀子、桑螵蛸等 去皮壳:如厚朴、益智、草果、苦杏仁、知母等
去毛:根茎类药材——知母、香附、骨碎补(敞口锅以砂烫法烫至鼓起、毛焦)叶类药材——枇杷叶、石韦(用棕刷刷除绒毛)
果实类药材——金樱子(用手工工具挖净毛壳)
其他类药材——鹿茸(先用瓷片或玻璃片基本刮净后,可燎去余毛)去心:地骨皮、五加皮、白鲜皮、连翘 去核:乌梅、山楂、山茱萸 去芦:先多主张不去芦
去瓢:枳实、枳壳、青皮、木瓜、罂粟壳 去头尾、皮骨、足翅:乌梢蛇、蕲蛇、蛤蚧 去残肉:龟甲、鳖甲、豹骨、猫骨等 去杂质及霉败品
第四篇:税收学重点复习知识
1.税收及其特征
定义:税收是国家为满足其行使职能的需要,依靠手中所掌握的行政权,按照事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居民、公民或经济组织征收而取得的财政收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
特征:
(一)强制性:是指政府凭借行政权,以法律形式来确定政府作为征税者和个人、社会组织作为纳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二)无偿性:是指税收国家向纳税人进行的无须偿还的征收。
(三)固定性: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对什么征税、对谁征税及其征收比例,在实际征纳中,国家和纳税人双方都必须共同遵照执行。2.税收要点:
一、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二、国家征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三、税收的征税主体是国家,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手中掌握的行政权。
四、征税必须借助于法律形式进行。
五、税收是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
3公共物品特征:受益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效用的非分割性。4税收与公债区别P8 税收:无偿性固定性强制性
公债是政府举借的债务,公债具有自愿性、灵活性、有偿性的特征。
5夏商周三代的“供助彻”,都是对土地上的收获物进行原始的强制征税,是税收发展的雏形阶段
6税收效应:是政府课税对经济的影响,分为微观经济效应和宏观经济效应两种。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是指政府课税对纳税人经济选择和经济行为的影响,包括对生产、消费、劳动力供给、私人投资、个人储蓄的影响。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是指政府课税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包括税收对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的影响,税收对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的影响等。收入效应是指当政府对商品、所得或财产课税时,纳税人因此减少了实际收入或可支配收入。
• 替代效应是指当政府对商品、所得或财产课税时,纳税人因此而降低了对原来经济行为或经济选择的偏好,转而用另一种行为或选择来代替。
7.税收总量政策旨在通过调节宏观税负来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如扩张性税收政策、紧缩性税收政策、中性税收政策。税收总量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稳定经济增长方面: 8.税收乘数,是指因政府增加(或减少)税收而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倍数。9.税收的调控手段
(1)内在稳定器:是指政府税收规模随经济景气状况而自动进行增减调整----当经济高涨时,实际税负会自动上升,从而产生紧缩的效果;当经济低落时,税负会相应下降,产生扩张性效应,从而达到“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一种税收宏观调节机制。(2)相机抉择:即“视经济运行情况而确定所采取的政策”,包括扩张性税收政策、紧缩性税收政策等。在经济高涨时采取紧缩性税收政策,在经济低落时采取扩张性政策,以此来调节社会总供求水平,熨平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相机抉择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
10、税收稳定局限性: 1.税收制度不能频繁变动。2.税收调控空间有限。3.税收调控存在操作上的制约。
4.税收调控具有时滞性。(1)认识时滞(2)行政时滞(3)决策时滞(4)执行时滞(5)效果时滞
11、社会公平分为前提公平和结果公平。
前提公平是指各市场主体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付出同样的努力,便可得到同样的汇报。结果公平是指为实现社会稳定,避免出现贫富悬殊,在市场分配的基础上,通过税收如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等进行二次调节,缩小贫富差距,避免出现社会动荡。
12、税收原则:税收原则是制定税收政策、设计税收制度的指导思想,也是评价税收政策好坏、鉴别税制优劣的准绳。它反映一定时期、一定社会条件下的治税思想。
13、我国应遵循的税收原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税收的公平原则、效率原则、财政原则、法治原则。P46(1)公平原则:是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
• 衡量标准:一是受益原则。二是支付能力原则,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该缴纳相同的税款,即税收的“横向公平”;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该缴纳不同的税款,即税收的“纵向公平”。
(2)效率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经济效率,就是征税应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或者对经济效率的不利影响最小;二是行政效率,也就是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它要求税收在征收和缴纳过程中耗费的成本最小。经济效率旨在考察税收对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影响状况。行政效率可用税收成本率即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率来反映,(3)法治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应以法律为依据。税收的构成要素、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只能由法律确定。没有法律作为依据,国家不能征税,国民也不得被要求缴纳税款。(4)财政原则:是指税制的建立要使税收收入能充分满足一定时期财政支出的需要,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税收收入要充分:是指税收要满足一定时期的财政需要。税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是适度。
二是税收收入要有弹性:是税收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即在现行的税率和税法下,税收收入(T)变动的百分比对国民收入(Y)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用公式表示:e=(△T/T)/(△Y/Y)。式中, e 表示税收弹性;△T表示税收收入变化量,T表示税收收入△Y表示国民收入变化量,Y表示国民收入。
税收弹性>1,表明税收富有弹性,税收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税收弹性=1,表明税收为单位弹性,税收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同步;税收弹性<1,表明税收的增长速度慢于、低于经济增长速度。税制设计应当使税收具有较好的弹性,一般来说应使税收弹性≥1.• 拉弗曲线:税负过高和过低都不好;税负过低,就不能满足政府的正常支出需要;税负过高,则不仅不会增加收入,而且会制约经济的发展。
14、超额负担:除了正常负担外,经济活动因政府征税受到了干扰和阻碍,社会效益因此而受到削弱,则产生了税收的超额负担;超额负担分为两类:一是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经济运机制方面的超额负担无论发生哪一方面的额外负担,都说明经济处于一种低效率的状态
15、税式支出:P44-45
16、最优税制理论:综合权衡效率与公平对福利的影响,找出二者的最优组合,是最优税收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的最优税制理论主要研究假定公平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如何使效率损失最小化。
17、拉姆齐逆弹性法则:对商品课税的最优税率与该商品的需求弹性成反比,即对需求弹性大的商品征低税,对需求弹性小的商品征高税。有效率的商品税应对生活必需品课以高 税,而对高档品课以低 税。
18、需求弹性:是指商品或者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对市场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需求弹性同税负转嫁成反向运动,需求弹性越大(供给弹性越小),前转较困难,税负越趋向由生产者负担;需求弹性越小(供给弹性越大),前转较容易,税负越趋向由消费者负担。(如生活必需品)。
19、税收负担:是一定时期内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承受的经济负担。
税负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是最根本决定因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二)国家实行的宏观经济政策,国家为了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往往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改变社会资源和财富在社会生产各部门间的分配,最终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国家财政收支状况.在国家财政比较宽裕时,国家多趋于实行轻税政策,税收负担减轻。如果国家财政在某一时期发生了较大困难,出现赤字,这是为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除了压缩一部分支出外,还可以增加税收负担。
(四)税收制度,一国税收制度直接影响该国的税负水平。包含1.税率2.计税依据3.加成和加倍征税4.减税、免税和退税
(五)经济结构.(六)国家职能范围.政府职能范围宽,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数量就多,宏观税负水平就应高一些,反之则低。
(七)非税收入规模.税收并不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唯一方式和渠道。在满足政府一定支出需要的情况下,如果通过非税形式取得的收入规模大,通过税收取得的收入规模必然减少。
(八)其他因素.比如政府收不抵支时一般具有强烈的增税动机。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低税负的推行;战争时期,为支付必要的战争经费支出,必然会增加税收总量从而增大社会总体税负。
20.宏观税收负担:比例越高说明对社会负担的负担越重,反之越轻。衡量标准:(1)国民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2)国内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
(3)国民收入税收负担率(4)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21.微观税负衡量标准:(1)企业税收负担率(2)企业流转税负担率,(3)企业所得税负担率(4)个人所得税负担 22我国确定税负的原则
(一)取之有度,在确定税负总水平时,要兼顾国家需要和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以促进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协调发展,培植更加丰茂的税源,保证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
(二)量能负担,社会总体税负水平的确定要依据国民经济的负担能力,纳税人个别税负也要依据各不同部门、行业纳税人的个别负担能力来确定。
23税负的转嫁:是指纳税人在税收分配过程中,将自己的税收负担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其他人的过程。P67 基本形式:(1)税负前转亦称顺转,是指企业将所缴纳税款通过提高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方法,向前转嫁给购买者或者最终消费者负担。
(2)税负后转,也称税负逆转或税负向后转嫁。即纳税人所纳税款因种种原因不能向前转给购买者和消费者,而是向后转给货物的供应者。
(3)税负消转(4)税负资本化
转嫁影响因素:p69 •
(一)商品供求弹性.•
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弹性是决定流转税转嫁的最主要因素。税负转嫁最终取
决于供求之间的弹性关系。
• 需求弹性>供给弹性,即Ed/Es>1,税负更多地倾向由生产者负担;需求弹性<供给弹性,即Ed/Es<1,税负更多地倾向由消费者负担 •
(二)课税商品生产与销售的竞争程度.(三)征税范围
(四)反映期限
(五)税种.24.税收制度: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种税的搭配问题。
25税目规定了一个税种的征税范围,反映了征税的广度;税率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它反映征税的深度。
26.税制分类:根据体系内税种的多寡分为复合税制和单一税制。
1.课税对象性质 2.税负能否转嫁 3.税收管辖支配权 4.计税标准 5.税收与价格关系 6.税收收入形态
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目的税和资源税 直接税和间接税
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从价税和从量税 价内税和价外税 实物税、货币税和力役税
7.是否具有独立的计税依据 正税和附加税
8.存续时间的长短 9.是否具有特殊目的 10.税收负担的确定 27.税制结构及其影响因素P99
临时税和经常税 特别税和一般税 配赋税与定率税
(1)是指各税种在税收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包括主体税种的选择以及主体税与辅助税的配合等问题
(2)经济发展水平;一国某一时期的需求;税收政策目标;税收征管水平;各方博弈。
28.税权配置:税制体系中包括不同的税种,这些税由不同的机关制定和管理;包含三种类型:分权型、集权型、兼顾型。
立法程序:税制出台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科学的立法程序应该具有参与性、公开性、交涉性等特性。
29增值税:是对商品或货物流转过程中的增值额所征的税。根据对固定资产的不同处理方式,将增值税分为三种类型。增值税在多环节缴纳,消费税一般在生产或消费的某一环节征收。
(一)生产型增值税,产品销售收入中只扣除外购劳动对象的消耗部分,而不扣除劳动手段的折旧部分,就整个社会来看,其形成的增值额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因此叫生产型增值税。
(二)消费型增值税,产品销售收入既扣除劳动对象的消耗部分,又扣除本期购进的全部固定资产,这就意味着全社会的生产资料不在增值税征税之列,而只对消费品征收,故叫消费型增值税。
(三)收入型增值税,产品销售收入中既要扣除劳动对象的消耗部分,又要扣除固定资产的折旧价值,其所形成的增值额相当于国民收入(V+M),故叫收入型增值税 增值税优缺点:
(一)优点
1.符合中性原则,由于增值税是对商品流转过程中的增值额征税,在售价相同的情况下,单位产品被征税额始终一致,克服了传统流转税因流转环节不同而税收负担不同的缺点。
2.稳定财政收入,采用间接计算法,买方对卖方形成有效的监督
3.有利于资本的形成。消费型增值税允许抵扣设备的进项税额,有利于资本形成。4.准确退税、鼓励出口。在实行增值税后,产品不论流经多少环节,税负都是可以明确计算,一国可以实现准确退税。产品以无税面目出现在国际市场,有利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产品展开竞争。
(二)缺点:
增值税制度复杂,纳税人的遵从成本与政府的征管成本比较高。一国实行增值税后会引起该国物价上涨。
30所得税:是对公司或个人所得所征的税。所得:是从收入中扣除一定的成本费用之后的余额
31.个人所得税:是对一个主权国家管辖范围内的(自然人)纳税人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P143 特点:1.计算征管较为复杂2.税负不易转嫁出去3.存在经济上的重复征税
4.一般采取累进税率
32.财产税:是所有以财产为课税对象的税类的总称。财产依其性质分为两大类:动产与不动产。
特点:
(一)该税来自于货币资金积。货币资金积是指货币资金积累,而货币资金积累是指财产。流转税、所得税来源于货币资金流,财产税来源于货币资金积。
(二)历史悠久
(三)多为地方税
(四)征税时需要对财产价值进行评估
(五)易使纳税人不愉快
(六)征管成本高 优 点:
(一)总体上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财产税能够增加有产者的负担,抑制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现象,矫正社会的奢侈浪费之风,缩小贫富差距。对不劳而获的资产课税,可以鼓励人们积极劳动,有利于社会进步。
(二)可以矫正目前所得税的某些缺失
P174-175
1.资本利得,如果政府在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基础之外再征收财产税,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将会被征税,是对个人所得税的一个有力补充。
2.推定所得,课征财产税可以对不公平的现象产生一定的矫正作用。
缺点:
(一)有可能出现所纳税额与所获收益不匹配现象,财产税为地方税,主要用于地方教育支出,每位居民负担财产税的多寡与其享受的来自于教育的收益未必成正相关关系。
(二)有可能出现纳税困难的情况
1.纳税人的纳税能力不足时会出现纳税困难。
2.因某种原因房产税负突然上升导致纳税人纳税困难。
(三)有可能出现不公平现象
由于不动产较易稽查,难以逃漏,而动产则不易稽查,因而财产税的税源较多集中于不动产,无法让财产数额相同者负担相同的税负,从而会违反“横向公平”原则;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现财产总额多者可能负担较轻税负的现象,违反“纵向公平”的原则。
(四)有可能造成纳税人行为的扭曲
• 1.扭曲持有财产类型的选择。人们为规避税收,会增加动产投资,尽量减少不动产投资。
• 2.扭曲纳税人财产坐落位置的选择。财产税作为地方税,各地方的评估比率与名义比率可能不同,有效税率也不同,这将影响企业与居民的位置选择。
3.扭曲个人是否持有财产的决策,财产税对财产征收,有时可能会课及财产本身,从而侵蚀税本
33、房产税:以房屋为征税对象,按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遗产税:是以被继承人去世后所遗留的财产为征税对象,向遗产的继承人和受遗赠人征收的税,有时被称为“死亡税”。
34、税收管理的三个层面:战略层、运营层和工具层。
SMART法则:Specific(具体),Measurable(可计量),Ambitious(积极向上),Realistic(现实),Timely(及时)
35、国际税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纳税人可能会被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征税,纳税人也可能利用各国税制之间的差异来避税,税收关系扩展到一国政府同外国纳税人之间、一国政府同外国政府之间,由此而带来的一些税收问题和税收现象成为国际税收。
36国际重复征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课税对象的重复征税被称为国际重复征税。
重复征税:是指对同一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征两次或更多的税,其在封闭经济及开放经济条件下均可发生。
37.国际避税:指跨国纳税人以合法的方式,利用各国税收法规及国际税收协定中的漏洞、差异或缺陷,通过变更其经营地点、经营方式以及人和财产的跨越税境的流动等方法来谋求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规避税收负担的行为。
国际逃税:是指跨国纳税人运用欺诈伪造、弄虚作假、巧立名目等种种手段,以达到少缴或不缴有关国家税款的违法行为。
两者不同:
• 1.国际逃税所采用的手段具有欺诈性,是对税法的公然违犯和践踏,世界上人任何一个国家的税法对逃税行为都规定了惩罚措施;而国际避税所采用的是合法或不违法的手段,不具有欺诈的性质。
• 2.国际逃税的直接后果变现为世界范围内税基总量的减少,• 而国际避税一般并不改变世界范围内的税基总量,仅仅造成税基在不同国家间的转移。
二)国际避税产生的原因 • 1.各国对税收管辖权的不同规定,在国际税收实践中,国与国之间实行的税收管辖权可能不同;即使实行相同的税收管辖权,对其含义的界定也可能不同,这些均为国际避税提供了可能。(1)两个国家间同时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2)两个国家实行不同税收管辖权 • 2.各国税收制度存在差异 3.国际税收协定的大量存在
第五篇: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
▲X线为波长极短,肉眼看不见的电磁波,损害血细胞、生殖细胞,不适用儿童; ▲高密度对比剂(阳性)有钡剂和碘剂,低密度对比剂(阴性)为气体,已少用。▲磁共振成像是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核(质子)在磁场中受激发产生磁共振信号。▲大叶性肺炎经积极治疗,一周后可转入消散期,病程至少为两周。
▲胃肠道穿孔X线检查中,以游离气腹最重要,但没有游离气腹征象并不能排除~。▲动脉瘤分为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
▲X线具有穿透性(成像基础)、荧光效应(透视检查的基础)、感光效应(X线摄影的基础)、电离效应(引起生物学改变,即生物效应)。
▲CT扫描为断层图像,常用横断位,分平扫、对比增强扫描和造影扫描。
▲MRI成像的主要参数有T1、T2和质子密度等。
▲肺炎长按病因分感染性、理化性、免疫和变态反应性,感染性最常见;按病变解剖分大叶性、小叶性和间质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病理分四期:充血期,少量浆液渗出;红色肝变期,肺泡内充盈大量纤维蛋白和红细胞等渗出物;灰色肝变期,肺泡内红细胞减少→大量白细胞;消散期,渗出物大量溶解吸收,肺泡重新充气。
▲肺癌按发生部位分三型:中央型,肺段和段以上支气管,以鳞癌多见;周围型,肺段以下支气管,各类型均可见,以腺癌为主;弥散型,细支气管、肺泡或肺泡壁,成弥散性生长。根据生物学行为分小细胞肺癌(15%~20%)和非小细胞肺癌(鳞癌、腺癌、腺鳞癌和大细胞癌)。
▲检查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方法有超声、CT和MRI。
▲肠梗阻一般分为机械性(单纯性和绞窄性)、动力性(麻痹性和痉挛性)和血运性(见于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有血循环障碍和肠肌运动失调,于肠系膜上动脉,右半结肠部分)三类。
▲肠道穿孔的特点是起病骤然,持续性上腹剧痛,不久可延及全腹,产生腹肌紧张,全腹压痛与反跳痛等腹膜刺激症状。
▲胃后壁穿孔,全部局限于小网膜囊内,形成局限性气腹;胃前壁穿孔,胃十二指肠内容物流入腹腔引起急性腹膜炎、气腹。
▲肝转移瘤超声检查如为乳腺癌转移长出现中央高回声周围低回声环的“牛眼征”或“声晕样”声像图;CT平扫时,部分肿瘤中央无增强的低密度灶,边缘强化呈较高密度,构成“牛眼征”。
▲肠套叠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腹部包块。超声检查作为首选检查,横切面各层肠壁呈“同心圆”状表现,亮暗相见,纵切面呈“套筒征”,外部管部分为鞘部,进到里面的部分为套入部,共三层肠壁。
▲平片:人体组织结构基于密度上的差别,可产生X线对比,这种自然存在的差别,称之为自然对比,依靠自然对比所获得X线图像称之为~。
▲对比剂: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人为引入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他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这种引入的物质称为对比剂。
▲PACS: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是保存和传输图像的设备与软件系统,是为实现图像数字化管理而用于放射科、医院或医院间的图像信息管理系统。
▲骨痂(callus):是骨骼愈合过程中,先形成肉芽组织,再由成骨细胞在肉芽组织上产生新骨,称为~。
▲法洛四联症:是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心脏病,基本畸形包括肺动脉、肺动脉瓣或/和瓣下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室肥厚,在小儿先心病中居第四位。
临床表现:紫绀、喜蹲踞、有晕厥史,杵状指(趾),右室肥厚,胸骨左缘2-4肋间可问及收缩样杂音,肺动脉第二音减弱或消失。
▲艾森门格综合症,也称肺动脉高压性右向左分流综合症,是指左向右分流的先心病由于进行性肺动脉高压发展至器质性肺动脉阻塞病变,出现右向左分流,从无青紫发展到有青紫时即称~。
▲中国肺结核分类:
原发性肺结核(I型)包括原发综合症和胸内淋巴结结核,X线典型表现呈“哑铃”状,包括原发浸润灶、淋巴管炎和肺门、纵膈淋巴结增大。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II型)包括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即急性栗粒型肺结核,X线表现为两肺弥散性栗粒状阴影,栗粒影分布均匀、大小均匀、密度均匀;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X线见双肺上、中肺视野栗粒状或较栗粒大的阴影,大小不
一、密度不等、分布不均。
继发性肺结核(III型)成年结合中最常见类型,包括浸润型肺结核,X线主要征象为局限性斑片阴影、大叶性干酪性肺炎、增殖性病变、结核球、结核性空洞、支气管播散病变和硬结钙化或索条影;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X线CT常表现为纤维空洞、代偿性肺气肿、空洞周围改变、肺叶变形、胸膜肥厚及黏连、纵膈向患侧移位。
结核性胸膜炎(IV型)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膜炎,包括结核性干性胸膜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脓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
其他肺外结核(V型,按部位及脏器命名)。
▲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对比增强过程表现为“早出晚归”的特征,CT诊断标准为:平扫表现境界清楚的低密度灶;增强扫描从周边部开始强化,密度接近同层大血管,并不断向中央扩展;长时间持续强化,最后与周围正常肝实质成等密度或高密度。
干细胞癌CT平扫常见肝硬化表现肿块多为低密度;对比增强多期CT扫描时动脉期CT值迅速达到峰值,门静脉期脓肿密度迅速下降,平衡期肿块对比增强密度继续下降表现为低密度,整个对比增强过程呈“快进快出”征象。分巨块型(直径≥5cm)、结节型(<5cm)和弥散型(<1cm结节分布全肝)。
肝转移瘤对比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规则边缘强化,门静脉期可出现整个瘤灶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平衡期对比增强消退。部分肿瘤中央见无增强低密度灶,边缘强化较高密度,构成“牛眼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