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飞翔的教室》有感
读《飞翔的教室》有感
“呼—终于看完啦!”。合上那本极似一对翅膀的《飞翔的教室》这本书,心里还是总有一股“看不完”的感觉。这本书的精彩情节深深地扣住了我那颗稚嫩的心。“天啊!”,看完这本书,“文中的约尼实在象我了!”,我暗暗地想。
约尼,一个敏感多思,擅长写作的孩子,而且还常常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除了他,其他的还有绘画天才以及学习的佼佼者马丁,另外还有大块头—总也填不饱肚子的马蒂亚斯,自卑怯懦的小个子乌利以及头脑机智灵利的赛巴斯蒂安。五个孩子构造了一个美妙的故事。然而,因为有伯克博士和不抽烟的人引导,使他们人生的那双翅膀一直飞向一个明朗的方向„„
故事里的情节,尽管是虚构的,可是仔细想一想,难道我们的人生不是这样吗?文中的孩子们对话剧的期盼,是美好的。结果,他们不是如愿以偿了吗?这本书让我深深领悟到:一个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并且每个人都要乐观地去面对眼前的事物,要对未来充满憧憬。
想想自己,在未看这本书之前,虽然自己也敏感多思,擅长写作,可是,自己总是不能够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眼前的事物。平时,如果考砸了数学,在心里就会恨恨地骂自己笨,以后出来肯定做社会的“劣质品”。可是,如果我想:“这次不要紧,下次再努力”的话,自己的那股冲劲不就会更大些么?在这充满酸甜苦辣的人生中,周围的人不是充当着书里的角色吗?他们的帮助就如同文中的伯克博士和不抽烟的人,一点的教诲和帮助,就为我们人生的翅膀插上美丽的羽毛。坦然地面对人生的考验;微笑地面对生活;乐观地面对眼前那无论美丽或肮脏的事物。那么,朋友,欢迎你加入这希望的飞翔的教室,让我们一起扇动人生这对翅膀,飞向美好的未来吧!
第二篇:读《飞翔的教室》有感
读《飞翔的教室》有感
埃里斯.凯斯特纳——德国儿童文学之父,是与《格林童话》作者格林兄弟齐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今天,我有幸拜读了他所写的《飞翔的教室》。
这是一本描摹孩子内心世界的书。讲述了五个性格迥异的孩子——一个懂事,有能力而令人敬佩的孩子马丁;没有父母关爱而写作水平极高的约尼;一个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而仗义的马蒂亚斯;一个胆小而又有勇气的孩子乌利;一个机智而爱钻研的塞巴斯蒂安。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童年,演绎着自己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
马丁在学习与绘画方面都卓艺超群,并且特别懂事。可他也有自己的烦恼,圣诞节前几天,别人都快快乐乐的准备回家过圣诞节,马丁却无法回家过圣诞节,家里穷得连一张车票也买不起。尽管他非常渴望回家,可他强行对自己说:“不许哭,不许哭……”多亏好心的伯克博士给他钱,他才能回家和家人一起团聚,马丁回到家马上给伯克博士寄了明信片,表达自己对伯克博士深深的谢意。
约尼从小就遭遇不幸,妈妈离家出走,爸爸抛弃了他。去德国寻找爷爷奶奶,可是爷爷奶奶已经去世了。好心的船长收留了约尼,并送他上学。约尼在学校读了很多书,并且偷偷地写些故事,将来,他也许会成为一名作家!
童年不只是快乐,也有许多悲哀和不幸。重要的是你怎样对待它们。就像拳击家所说的那样,你们应当经受得住打击,应当忍受打击,还要领会打击的痛苦。打起精神,接受生活的磨难,谁做到这首要的一条,谁就胜了一半。而对待挫折和打击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勇敢和机智。“没有机智的勇敢,是胡闹;而没有勇敢的机智,又是荒唐!”
我的童年也有许许多多的烦恼,但我认为这都不是事,我自信我能处理好它!当我处理不好时,身边的爸爸妈妈、老师、朋友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就像书中的伯克博士、不抽烟的人和好心的船长那样。所以,我们应心怀感恩之心,勇敢地面对困难,在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中自由、快乐得飞翔!
第三篇:读《56号教室》有感
第56号教室”到底有什么奇迹呢?带着连美国总统和英国女王都被感动而推荐的困惑,带着这位美国五年级老师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使得读过的同行会如此激动的好奇,在一个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在优柔的灯光下,我轻轻
第56号教室”到底有什么奇迹呢?带着连美国总统和英国女王都被感动而推荐的困惑,带着这位美国五年级老师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使得读过的同行会如此激动的好奇,在一个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在优柔的灯光下,我轻轻地翻开了这本期待已久的书。于是,一个个“奇迹”在我眼前一一展现。读到第一页,我立即就被雷夫老师的话打动了——“我这个老师没有特别突出的创造力,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就这一句简单的话,让我似乎感觉到这位满脸络腮胡子的美国同行,在他的教室里一定做出了很不简单的工作。因为他——一个看似平凡而粗狂的男人,居然肯为了一些孩子,付出人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时间,那么这个男人一定不简单!这一读,我目不转睛地读了四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是一边读,一边跟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语文教学工作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在比较着,边读边汗颜啊。而且,有些雷夫谈到的想法,看到的同行犯的过失和错误,还有遗憾与不足,我多多少少也曾经历过啊。渐渐地,我的脑海中不断地浮现着雷夫书中的一些文字、一些人和一些事,我发现我是如此不能释怀,又如此地不能释放这本书给予我的思考和联想,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甚至可以说是废寝忘食地把这本书一口气读完了。太多的感受,太多的体会,太多的思考,我感觉应该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于是,我轻轻地敲下了如下文字:
一、奇迹一:创造了一间无限大的教室
“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是——无限” 这句尹健莉老师的话,引起我的思考与联想。我想,一间教室的容量,从空间上来讲一定是有限的,但从它所创造的价值上来讲,是无限的。雷夫在他的第56号教室中创造的价值就是无限的,因为这里每天都在上演成功、喜悦,并诞生着奇迹。于是我不禁想到了我的教室:我每个学期也都在努力营造着温馨、和谐、优美、整洁的教室环境,让孩子们能在舒适、宜人的环境里学习,可是这里仅仅只是有限的教室而已,还没有具备独特魅力和吸引学生的魔力。再来看看雷夫的教室,有用于演出的灯光设备,有学习数学的学具,有做自然科学实验的设备,墙上有精美的学生作品,教室里有让学生玩音乐的角落,这里有“舞台、有影院、有作坊、有实验室„„这里有可以给五年级学生的一切。这都是雷夫花时间、用心思、亲自带领学生们一同营造的56号教室的小天地。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没有比家更好的地方了。”这样的乐园孩子们怎么会不喜欢,不珍惜?所以,我想,我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现在才刚刚开始。
二、奇迹二:创造了“道德发展六阶段”自律规则,从而为学生一生奠基。
雷夫老师的“道德发展六大规则”,不仅要求学生做到,而且是身先为范。在这本书中提到了道德发展的六阶段: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我对这六个阶段的提法很是钦佩,并且非常认同。因为我想不出比这更简明扼要、层层递进的要求了。而我往往就是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时,在定班级条约时,除大伤脑筋外,还写得多而复杂,没有层次和递进,这样反而让学生无从遵守,无所适从,尽管这样,最终还是丢三拉四,违例者层出不穷。尤其值得自我批评的是,我制定的班规,很大程度上是要求学生应该怎样,不能怎样。这些规则不是出自学生的身心,而是我站在自己立场上,本着不给自己造成麻烦的角度,带有强制色彩的规定。造成的后果不言而喻,虽然也有一部分学生能遵守,但是毕竟是强制的。只有像雷夫这样激发学生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他们一生的根本。当学生能达到第六阶段时,这个孩子已经是个很有个性、很讲原则、很自律的人了,难怪雷夫带他的“小小莎士比亚们”去旅行、去参观、去用餐时,孩子们的彬彬有礼和见识广博让人惊讶。这都得益于孩子们自律和雷夫言传身教。
书中多次提到“小小莎士比亚”们的用餐礼仪、文明参观和住宿自理,还有过马路时的习惯,每当读到这些事例,我都要沉思一下,并反思我的学生们。虽然我也总在强调,也在教他们该怎么做,甚至是不断强调。但每次不管是班级活动还是外出活动,甚至是换个场地上课,实话实说——要花不少的时间来维持秩序。我以前也一直在困惑,苦于找不到良方,原来道德六大阶段才是最适合孩子们成长的。我想这六阶段的修炼不仅是孩子,我们大人也要率先垂范才是。其实我们每做一件事都会是因为其中的某一个原因。第六阶段是最难达到也是最难教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因为一旦做出示范也就等于违背了这一行为。这六个阶段的总结真是太精辟了。我会努力向雷夫那样,帮助孩子战胜恐惧、不为奖赏,学会遵守规则、体贴别人,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三、奇迹三:用全身心的付出诠释了“教师”两个字的崇高与神圣。
雷夫真是个了不起的男人,他更是个了不起的教师。因为他的孩子们和他一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女人有博大的母爱之心,男人也有深沉的父爱之情!了不起的雷夫,放着条件优裕的卡米洛特学校不呆,却去了校长不干涉他的工作方式的丛林学校,所教学生可以说大多是非英语为母语国家来的“外来务工子女”。他所面对的每一年的孩子大多来自美国中部的贫穷家庭和一些亚非移民家庭。在他的书中,也有提到过,这些孩子的家庭环境大都不好,家里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没有家长的倾力配合,这样的孩子学习大多都不太理想。但是,雷夫没有遗弃他们,反而留在56号教室,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地影响、教育、改变着这些孩子。
首先,他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钦佩万分!第56号教室的学生每年更换一批,雷夫却能够仅仅用一年的时间把一种生活方式教给学生,让学生将之内化于心。他是那般沉迷于莎士比亚喜剧和算术之中,引领孩子们感受古典音乐与经典文学的魅力。他是教室的驾驭者,课堂就是他精神的殿堂,他将孩子们的心留在课堂,更能用全部的心血为孩子的生命成长奠基!每年,他的假期都交给了孩子,带着他们全国各地的旅游,演出莎士比亚戏剧;每年,他把自己的工资薪水都给了孩子们的活动;每天,他把自己的时间全都交付给了孩子们!于是,孩子们优秀起来,卓越起来,成长起来!我在书中读到这样一个事例:雷夫指导新来的一批学生完成一项手工作品,其中需要把图样放大,为了能让学生在周一拿到放大的图样,雷夫需要牺牲周末4个小时时间去影印店放大。当学生们听到雷夫的回答后,全部安静了。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老师愿意为他们付出。我想,有了老师这样无私的付出,孩子们怎么会感受不到,做得不好?正如雷夫说的“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火了,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像这样的例子在在他的工作中举不胜举,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次次的付出和奉献,才有了孩子们在56号教室惊人的进步吧。
其次,我更为他的终生坚持而感动万分!25年如一日,用全部的责任、爱心、激情,浇灌着他热爱的教育事业。走进56号教室的学生一定会想:有了雷夫老师,不论我的出身如何卑微,我的家庭如何缺乏温暖,我的世界仍可以播下美好的种子,抒写经典的华章,实现迷人的梦想,成为一流的公民!雷夫用他的坚持和毅力改变了学生们的想法,让他们充满了自信和勇敢。还有的就是对生活、对生命的渴望。之所以要这样评价,是因为我看到雷夫不一样的信念,他没有让学生怕他,没有让学生恐惧,他让学生信任他,喜欢他,认可他,尊敬他„„对于学生来说,还有什么比拥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更重要的呢?所以56号教室的学生才能这么勤奋、这么懂事、这么有礼貌吧。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想到的一点是关于雷夫带学生去旅行时在住宿和过马路这两方面所付出的。金钱和时间上的牺牲是一定的。但我最钦佩的是雷夫对于学生在旅行中收获的定位——不是要赶行程让学生走马灯似地看、记,食的营养和住的安全、舒适是最重要,这就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啊!我想,在雷夫心里,在他眼里,学生的生命最最重要。尤其是他为了让学生们吃好、住好、参观好,他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来分析和策划,他要用更多的精力来引导,没有爱和心,怎么做到?正如孩子们总结旅途时所说的“我最喜欢的是雷夫把我照顾的很好。”还有过马路,每每过马路,雷夫必先以身挡车,等所有的车都停了才让学生经过。这是一份多么伟大的爱和责任,还有勇气啊。毫不夸张地说,雷夫是在用生命引领孩子们前进。在这方面我真的需要在心理和行动上都努力才好。
最后,我想说的是——虽然曾经有过成功、有过失误,但我会用雷夫老师的话来激励自己:“要达到自己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无捷径。”
第四篇:读《完美教室》有感
读《完美教室》有感
这些天,我阅读了《完美教室》这本书,它讲述了三年时间40个孩子和老师在一起的学习、生活、成长的故事。看完这本书,我颇有感慨,感慨于老师对孩子的用心,感慨于生命教育,感慨于„„ 感慨之一:用心对待孩子
记得文学家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都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 爱孩子谁都会说,要做确是难上加难。这就要靠老师平时拥有一颗平和的心,善思善诱,让孩子时时面对阳光,这就是我读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一点。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所以老师在用心对待孩子的同时,也要带动孩子的积极性,让所有孩子都能做事信心十足。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导向成功的第一要诀。”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处事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乐于面对挑战。俞老师为孩子制作名片,给孩子们的寄语,对孩子们进行爱的教育„„ 与学生平等交流,营造一种和学“等高”的平等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袒露他的一切。
感慨之二:生命教育
书中提到杨老师的病逝,也不由使我想起了几年前在中心小学听过一次关于生命教育的教育的讲座,也不由让我想起一些新闻时事:“为什么现在学生自杀的事件较多?因为有些孩子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而学校有必要,也有责任通过教育让孩子知道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以及社会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有专家分析,造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负担重、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及感情问题。学习和竞争的压力,已经成为困扰孩子的最大问题在孩子承受学校学习、社会适应等压力的同时,不少家长也把自己对社会压力的理解和感受,不自觉地灌输到对孩子的教育中,久而久之,压力冲破了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强孩子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有关专家指出,问题发生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家庭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过度娇惯、保护孩子,是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依赖惯性的主要根源。家庭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情感脆弱,自身承受能力差,很难接受压力,这种孩子特别容易两极分化,要么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要么过度自卑,在生活中遇到一点现实打击,都会以自杀、自残、报复等过激行为进行自我否定。社会学家指出,中国当前还有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读书作官”、“光宗耀祖”改头换面成了“求学可以当白领、赚钱发财”等。有关人士认为,今天的孩子承受了许多在他们的年龄段不该承受的压力,社会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力的渠道也十分缺乏,因此愈发凸显教育的作用和力量。
生命教育应该是一个逐步引导的过程。家长和老师最好能像对朋友那样,从孩子的视角,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在不断沟通的过程中,教会孩子跟别人沟通,学会正确处理困难和压力,使孩子能在轻松、快乐、健康中成长。读完《完美教室》同时还让我看到了俞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点点滴滴真挚的感情,虽然我是一名体育教师,但我坚信,用心对待每一位孩子,我定会收获教育的真谛和快乐。
第五篇:读《56号教室》有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
心得体会
有人说孩子打一出生就像一张白纸,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家庭教育对于我们面对的家长来说认识并不是很深刻,由此学校教育的作用在家长、社会的认知中便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教师来讲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方式取决于我们教师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教育、面对孩子。
读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的教育态度。作者雷夫.艾斯奎斯之所以被称作“全美最好的老师”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先进的教学理念、也不是因为他的知识有多渊博,而是他真正的用心去教育孩子,用人类最为善良的人性去感化孩子、帮助孩子,去解决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因此他得到了家庭、社会的认可。他的著作是自身工作的真实写照,是一本写正确教育的书。雷夫老师所教的小学并不是条件很好的地区,56号教室里的孩子成长环境也并不好,面对这样教学环境时,雷夫也曾感到疲倦迷茫过,问自己到底值不值得教下去,但是当他经历了“教室里的火”之后,孩子的天真无邪,深深的刺痛了作者的心灵,他勉励自己其实作为老师只需要尽一切努力帮助孩子们进步,或许不一定做得很好,但起码努力过了。
于是从那以后他便开始用“头发着了火似的”态度,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而反观我们自己,同样的事情可能也会感染我们,会使我们下决心去做好自己的工作,但时间久了激情也慢慢的被燃烧殆尽。对工作的变的无所谓、对学生冷漠、没有一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了,失去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工作怎么能做好呢?我想我们所缺乏的是牺牲的精神和敢于试错的勇气,就如作者所言“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在错误中汲取教训的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成功无捷径。”雷夫老师坚持“成功无捷径”,对孩子而言,学习的成功无捷径;对成人而言,事业的成功无捷径;只有坚持,并不断付出,才能淬炼出卓越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