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忆积木小屋观后感
回忆积木小屋观后感
题记——
时光可以湮没人生,却带不走那一团团被小心装入盒子的回忆。
《回忆积木小屋》,是日本导演加藤久仁生创作的一部散发着浓浓法式情调的动画短片。情节和画面气氛的惊艳营造使它获得了2009年最佳奥斯卡动画短片奖,也让这位年轻的导演一下子为众人皆知。可见,片子的魅力毋庸置疑。
初看短片的时候,我就被短片那散发着淡淡忧伤的情调所吸引。牛皮纸般泛黄画面一一展开,老旧相框挂满了墙壁,老人独自坐在凳子上,重重地吐了口悠长的烟,落寞的空气荡开整个房间。他打开地窖的小铁门,单调地做着那件重复地不能再重复的事——钓鱼。这让我想起“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句话,此时何尝不是这种无人自乐的意境?老人生活在一座海平面日益高涨的水城,大多房子已被海水没到了房顶,露出水面的房子一座座矗立地像岛礁一般,稀稀拉拉,举目四望,汪洋一片,好不凄凉!我想,那些被湮没的房屋,不正意会着我们被时光湮没的人生吗?而那些少于露出水面的房子,何尝不像生命弥留之际时,孤单落寞的那些人儿。叙事在进行,只是,这是一场倒叙的触动内心见证人生历程的影像回忆录。这天,如那么多平常的清晨,水平面再一次涨到了屋内,老人并无埋怨,只是习以为常,贴砖加瓦,垒高着他那如积木般的房子。不管是淅哩哗啦地下着雨的日子,还是咻咻地刮着风的日子,老人一如既往。这让我看到了孤独老人内心那颗炙热强大的心,他是如
此乐观,尽管那么多过往的人匆匆过往,尽管生活有那么多单调那么多不如意,但他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毫不犹豫地去积累自己的生命小屋。可是,他无意丢失了自己心爱的烟斗,丢失了天天陪伴他的好友,老人很惆怅,当他发现潜水服的时候,他不再选择替代品,毅然决定潜到过往里,寻找丢失的烟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当初那个深爱的烟斗,只是当我们被时间推着走时,不经意已经将它丢弃在过往的时间隧道里,纵然日后有这样那样的烟斗,但终究找不回最初的那种感觉。还好,烟斗找回来了,在老人拾起烟斗的那一刹那,过往记忆如闪电般开启,打开了心里深锁着的过往的美好,此刻,老人欲罢不能,一层层下潜,追溯过往生命。每一层,都有见证过往岁月的物证,触目伤怀。他想起了为他拾烟斗卧病弥留之际的老伴,他想起了与儿孙照全家福的场景,想起了从初见女婿到婚礼到刚刚及膝的爱女远游,也想起了女儿出生的画面„„一晃而过。越来越真切的温暖回忆倒叙般的向他扑来,老人捡起最底层也就是象征积木小屋最初快乐的那一个酒杯,将他带了回去。仍然是昏黄的画面,老人独坐餐桌前,斟酒两杯,自己与自己碰杯,过去与现在碰杯。积极乐观碰开。
此外,在追溯过往生命的每一层处理上,导演均运用蒙太奇剪辑法来实现老人在现实与过往中的游走,影片一会是温暖画面的过往重现,一会又是黑白画面的只身一人。将老人过去与现在的心情展现地淋漓尽致。总之,这部片子无愧于它的荣耀,浓浓的欧洲风味,倒叙着每个阶段的过往,像剥洋葱般,总有一层,会让你的心灵落泪!
第二篇:动画短片《父与女》和《回忆积木小屋》影评
我们能守望多久
达·芬奇说过:“简单是终极的复杂。”。简洁深刻的艺术形式最能震撼人心,而动画短片的魅力就在于不需要繁文缛节,虽然简短,但却以发散或流线型的脉络有力的向人们讲述一个沉淀淀的人生哲理。其中《回忆积木小屋》和《父与女》无疑是这当中的精华。
在《回忆积木小屋》这部短短的动画里,纯净的音乐,温暖却哀伤的昏黄色调,简单却充满质感的画面,还有湮没在深海中的回忆。影片中老人身穿明亮的红色上衣和绿色裤子,总爱咬着烟斗,老人居住在如搭积木般一层一层盖起来的房子里,随着海水的不断升高,老人的“积木小屋”也越来越高,而越来越多的回忆却被深深封盖在海水里。在孤独的日子里,老人只能凭借墙上的相框来片段回忆往昔,而在一次搬家中,烟斗的掉落牵引出了老人回忆的细细流淌:捡拾烟斗,眼前却浮现的是爱人的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再下一层是温暖舒适的床,安躺着昔日相濡以沫的温情;全家福;初见幸福的女儿和女婿;然后是女儿长大,离家远行;接着就到了老人的童年,一个摆弄积木的小孩和天真烂漫、两小无猜的爱情;最后是生命的尽头。
在短短的12分钟里,我们仿佛亲历了老人的一生,如此干净透明的人生追忆,就如同自己经过洗练一般,冰冷的海水还在嗒嗒的往下滴。每次回看这部动画,都有一种死亡将近,想要窒息的感觉,不知道是否是因为暗沉的画面还是过于沉重的主题,好像所有的回忆都会在一瞬间坍塌毁灭,永不复再。
是的,年华终老,时间在不断的遗忘我们,青草流逝,容颜易老,亲人也会在一天离散,在不断倒退的风景后,我们或许只有在深深的回忆中才能得到一丝慰藉,回溯自己的人生海洋,哪段彼岸才是自己最动心,最神往的?回忆是很容易让人感到苍凉的,尤其是在回忆昔日的美好,越美好的回忆越痛心,当那些美好消失的时候,整个人瞬间被拉回冰冷的现实,被抽离了空气。
(或者加藤久仁生还要表达全球变暖的危机,但我不想讨论。)
有时候我们总是离回忆太近,可同时离自由就远,浮华一生,淡忘一季。有时候我们追忆人生,但只会空留怅惘,能够回忆不值得珍惜,能够守望一生才值得珍惜。而在八分钟的黑白动画短片《父与女》中,虽然色彩简单,但在水墨画的写意中流溢出来的守望一生的感情令人动容,或许《父与女》在相比之下感情有些直白,不论是女儿稚嫩懵懂,还是已为白发老妪,动画中体现的那种穷其一生的坚持更凸显出现实的难测和时间的冷酷。
我在看《父与女》时有这么一个疑问,为什么父亲会丢弃心爱的女儿一去不返,直至生命消逝?其实,这就和《回忆积木小屋》一样,只是一种象征,也即是象征着人在一生中所遇见的种种,“情”也好,梦也罢,我们可能会天涯相隔,可能会一度绝情,可能会丧失勇气,可事实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受了多少伤,在于我们能守望多久,能不能坚持。
而在《回忆积木小屋》的最后,老人从回忆中走出来,还是一个人,依然是鲜亮的红色上衣,他准备了两个高脚杯,在一片温馨的味道中,斟满红酒。显然,老人并没有在回忆中消沉。在《父与女》的结尾,女儿蜷缩在残船里,就好像躺在父亲温暖宽大的怀抱里。毕竟,回忆要轻拿轻放,要为相爱的人守望一生。这样,人生的内涵也就完整了。
第三篇:积木拼图教案
积木拼图教案
小平田明德小学 活动名称 搭积木 活动目标
1、分辨各种立体形状,说出各种立体形状的名称。
2、培养孩子玩的兴趣,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3、积极鼓励孩子参与操作活动,体验撘积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各种形状的积木。
活动过程
一、搭积木,分辨立体图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1、进行搭积木活动,感受各种不同立体形状积木的特征。
教师:小朋友,地面上有许多积木,你们选择喜欢的积木来搭一搭。搭好后,说说你搭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这些积木像什么变成了什么样子?
2、交流讨论活动,在分辨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说出各种积木的名称。
你们在搭积木的时候用了一些什么形状的积木(引导孩子说出有长方形、正方形、半圆形、圆柱形、三角形等积木)
3、根据孩子的讲述,出示相应的积木并有重点的追问是什么积木。
二、数积木,计数各种形状积木的数量。
1、计算自己所搭建的物体所需要的积木数量。
教师:小朋友,你们数数自己的积木,看看用了几块长方形的积木,用了几块三角形积木?
2、找好朋友,计算两人所搭物品的各种积木的数量。
三、尝试用单双数记录各积木数量。
1、了解图意和图示的关系。
教师:你们看图上有什么?(引导孩子说出有积木搭的小花,蝴蝶、飞机等。)小花,蝴蝶,飞机旁边有什么?(引导孩子说出有圆柱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每个立体图形符号旁边有什么?这些括号表示什么意思?让孩子知道图意和图示的关系。)
2、数一数,单数就用红笔填写在格子里,双数就用蓝笔填写在格子里。
小朋友,我们可以用积木搭很多物品。这里有四幅画,是哥哥姐姐搭的积木照片,今天,我们学学他们是怎样搭的,并仔细数数,这四样物品一共用了几块积木,如果是单数,就在相应的积木符号旁边的括号用红笔写出数量,如果是双数,就在积木符号旁边的括号用蓝笔写出数量。
3、交流练习结果,进行自检,他检。
第四篇:分积木+教案
实践活动: 分 积 木 课题:分积木 内容:教科书第92页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分类需要确定分类标准,能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对分类后的结果能进行比较、分析。
2、经历对具体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与同伴合作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自由活动
同学们,今天大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盒子、积木,你一定非常想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都带来什么东西,是吗?下面,老师给大家一段时间自由活动,可以看看自己小组的同学带来什么,也可以到别的小组去看看,好吗?
二、搭积木
师:你想用这些东西干什么? 学生活动:
1、分小组合作搭积木,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2、各小组反馈搭积木的情况。
3、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分。
生1:我按形状分一分,可以分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生2:我按颜色分一分:蓝色、红色、粉色、绿色、黄色
三、找朋友
1、分小组合作搭积木,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2、各小组反馈搭积木的情况。
四、议一议
为什么我分的和你不一样呢? 分类时,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第五篇:积木搭建 讲稿
关于“积木搭建”实践活动的教学案例交流
各位老师,大家好。
这里呢,我把关于“积木搭建”的实践活动,跟大家做一个交流,不足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我安排这一系列实践活动的时间是在去年的10月份,国庆过后。当时一共安排了4次活动,分别是:
第一次课:认识积木,了解积木搭建的基本方法;搭建人字梯。第二节课:介绍一些积木搭建的小技巧,搭建篮球架。第三节课:搭建桥梁,测试桥梁的承重效果。第四节课:搭建自行车。(第一张幻灯片)
这四次活动中,人字梯的搭建很简单,篮球架和桥梁的搭建要复杂一点,最难的是自行车的搭建,因为这个涉及到流程和系统的思想。
从幻灯片上大家可以看到,这些搭建任务其实是《技术与设计2》活动手册上的内容,从时间上来说,我是在去年刚开始上通用技术课1个月以后,怎么可能就上到《技术与设计2》了呢?说起来这也是我的无奈之举。我以前是上信息技术课的,通用技术课开始了,学校就让我上通用技术,但是之前并没有给我讲,是在8月中旬才给我说,有点措手不及,所以在8月底参加了一次全市的全员培训后,就开始上课了。刚开始,教材不熟,又完全没有经验可循,所以就凭着自己的理解,循着教材开始讲,说实话,自己心头都没有底,可想而知学生听起来是什么感受。过了第一节课的新鲜,后面两节课,学生做其他科作业的就多起来了,睡觉的也多起来了,我的心头也越来越慌了。这样子下去扎个得了哦?!我就想,要不要搞点实践活动?我一直在带我们学校的机器人竞赛,所以对积木搭建比较熟悉,正好市上给通用技术课配了一批积木套件,而且还有活动手册,所以我就想到先从积木搭建开始。开始之前,我在班上说了准备搞积木搭建的活动,学生反应还算比较积极,大致了解了一下,有少数几个学生以前参加过机器人竞赛,对这个比较熟悉;很多人都知道LEGO积木,但是呢对搭建没有多少经验,当然也会看到少数的学生反应比较冷淡。我当时想的是,先按计划做,到时候再根据情况调整。
接下来我就说说活动的组织情况:
1、分组
我们学校每个班大致是60人一个班,器材有16套,设计室也是按照16张桌子装备的,老师预留一套作为备课和演示用,剩下的按4人一组,分为15组,多余60人的班级,个别组就是5个人,同时分组的时候注意男生和女生的搭配,因为普遍来说对于这个实践活动男生要比女生积极,动手能力也要强一些,这样搭配可以相互帮助和带动。然后制作一个表格,分别登记每组的组员,并让学生自己推选一位小组长帮助老师进行活动的管理,同时对每个小组进行编号,要求在设计室里每个小组的座位和组员搭配都不能随意变动。
2、器材分发
我提前将器材码在讲桌上,并用标记笔将每套器材编号,其编号与小组编号一一对应,分发器材时,由各组小组长到讲台前领取对应自己小组编号的套装器材,要求学生组与组之间不能相互交换或者随意去借其他小组的器材,自己小组的器材仅限于自己小组使用。这个地方作这样的要求非常必要,如果相互交流,课后又不能收回,那么下一个班的同学来了,相应组别的同学就无法正常使用,特别是一些关键器材,一旦没有或者不够,任务将无法完成。第一次课时,还有一个拆装器材的过程。新的套装器材都是一小包一小包分门别类 的用塑料袋封装好的,要用就要拆开,这里要求学生将器材拆开后一定分门别类的放在盒子里,每套器材都配有盛放器材的盒子。分装器材,可以让学生多熟悉器材及器材的特性,当然这个步骤只是第一个班的学生来做,其他班的学生可以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熟悉一下器材。
3、介绍器材
每个班第一次上课的时候要先简单介绍一下器材,让学生认识器材,便于学生在组内活动时好交流;介绍一下各种器材的大致用途及使用方法,比如说“梁”,主要用于构建结构的骨架;“板”,主要用于铺设在骨架上形成一定的面;“轴套”,主要用于固定“杆”,使“杆”不易滑动;“销”,主要用于连接“梁”、“臂”等器件,可以增加“梁”、“臂”的宽度或长度等。介绍一下器件的连接和拆卸,特别是“销”,因为比较小,比较短,拆卸的时候不是很方便,所以需要一些技巧,比如从另一侧去顶,等。
4、布置任务
根据《技术与设计2》活动手册,选择一些任务来让学生完成,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来安排任务的先后顺序,并规定好每个任务的时间限制,到时候了,就要进行测试和评价。难易程度不同,给的时间也就不同。我们学校一周只有一节课,而且器材的套数也有限,所以学生的任务必须在一堂课内完成,而且不管完成与否,都必须拆卸后分门别类的装在盒子里,否则,下一节课的学生就没有器材可以用了。所以,在布置任务以前,我都是自己做了一遍,测算好时间,以便给学生合适的时间,并且还要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拆卸分装器材。布置好任务后,学生开始动手搭建,我就在教室中巡视,观察学生的搭建情况,适时的给予提示、指导和帮助,同时在小组登记本上记录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的积极性,每个组员的参与情况等。
5、关于评价
评价大致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要求老师注意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参加团队活动时的表现、能力、合作等情况,结果性评价就是看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由于时间比较紧张,我告诉学生,哪个小组做完了,就叫我过去看,这样对于较快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先评价,最后完成的小组,如果不能个别评价,就可以叫大家举起作品,或者摆在老师能看到的地方,以便快速的进行评价。说实话,这个部分在做起来,总是感觉不到位。另外如果可能,尽量做一个总结或点评,对每一个任务尽量做到一堂课画一个句号。当时在做这一系列活动的时候,因为还没有上《技术与设计2》,所以没有做与教材相关的评价,只是很简单的从结构搭建的完成情况进行的。
6、关于效果
大家从幻灯片上看到的图片就是课堂上学生在搭建的时候,我用手机拍下来的,有学生搭建的状态,有学生搭建好的作品。总体来说,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每个班都有90%的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都很高,但也确实有少数的学生对这个活动不感兴趣,要么坐在那里聊天,要么什么都不做,要么看着别人做,自己从来不动手,老师走近的时候,才随意的拿起一些器材,做做样子。有的是不会做,有的是不想或者不愿意参与这样的活动,还有得是偷偷的带了其他学科的作业来做,这样的情况,男生女生都有,文科理科都差不多。我也在想,这是什么原因。我们现在的课,是开在高二,都知道高二的时候,高考学科的学业负担是很重的,这些学生有可能本身的动手能力就差,又没有一个愿意改变的想法,再加上高考学科的压力,所以对我们这样的学科以及活动先天的就没有兴趣,另一个原因,我也在想,是不是我的活动安排和组织还不够吸引学生?我曾经想过用评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但是我发觉效果不是我们想的那样,毕竟这些是高二的学生,不是初中生,更不是小学生,很多东西他们是懂的,说的现实一点,之前非高考学科都要会考,至少我们学校还没有出现过哪个学生因为非高考
学科没有过关而不能参加高考的,要真是这样,我估计家长不找你,学校都要找你麻烦了。因此,这也是我目前比较困惑的地方,所以我也尽力从自身出发,希望能够尽量组织一些让更多的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也希望同行们多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不过回过头来,毕竟还有90%的学生是有兴趣的,所以也不能说我这样的活动组织是失败的吧。
第一、二堂课,我都是按照计划,直接让学生到设计室,第三堂课,我没有在设计室等,我提前到了教室,带了教材,学生见到我就问,老师,这节课不做积木啊?我故意说,都做了两节课了,我看你们有些同学不是很愿意,所以干脆就讲课算了。这时候学生反应就大了,都强烈的要求继续去搭建积木,于是我就“顺水推舟”了。这里我之所以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来,我就想把这个活动组织来让学生感觉是自己愿意的,是自己要做,不是老师要他们做,这样,他们也就会继续保持高涨的热情。当然,个别学生表现很冷淡,这个也是很正常的,至少目前我还没有更好的办法和能力,但我有一个原则,任何集体活动,必须所有人共同参加,不愿意也要服从,因为这个涉及课堂管理和安全的问题。还有一个情况要给大家说一下,因为各种原因,有些班都上了两节实践课,但个别班还没有上过,当我到他们班上的时候,有学生就问,老师,为啥子我们班不去耍积木呢?我就问,他们愿意,你们愿不愿意嘛?结果几乎全班都在喊愿意,当然我也就再一次的“顺水推舟”了。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很愿意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的。
尽管我开始是在无奈的情况下安排的这样一系列实践活动,但是看到学生兴趣大增,我也感到要轻松一点了,另一方面,我想,对于积极参与的学生来说,也是有一些作用的:一呢可以暂时的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逃离出来,稍微的放松一下,这个感受以前在上信息技术的时候就有;二呢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三呢也可以为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的目标——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做一点积累。课程的目标是整个课程的任务,要实施的很好,这个目标才可能达到,不是这样一系列实践活动能做到得,必须是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才能完成,但是课程不就是由这样的“小砖小瓦”构建起来的吗?说实话,对于我来说,能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就是暂时的成功,另外还赢得了时间,用这段时间,我对整本教材进行了梳理,对以后的教学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7、本期情况
在经过了一轮教学后,对课标、教材、教法、学情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本学期到目前来说,暂时还没有出现上一轮的“无奈”的情况,所以我在这学期没有安排积木搭建的实践活动,我还是准备按照教材的进度,在下学期的时候用在相应的教学活动中,并且应该可以安排更多的探究活动,并紧扣教材与教学的需要来做。对于活动的组织和评价,也准备更完善一些。
8、积木搭建在“结构与设计”一章中的应用
“结构与设计”一章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结构”、“结构的分类”、“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结构设计”等,其实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我们还可以借助积木搭建的结构,让学生认识更直观,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建一些结构,更具质感的体验结构的相关性能。接下来,我就举几个例子:
(1)在第一节 初识结构 中有一个关于结构实例的展示内容,第一个是“古老的板凳 ”,如果我们找不到这样的实物,我们就可以用积木搭建一个像“图1-2”所示的板凳,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演示板凳这种结构,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来体验三种板凳的不同牢固程度,因为如果是实物的板凳,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来改进板凳的牢固程度的可能性比较小,花费大、耗时多、技术要
求高,不是目前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的,但是,用积木的话,就不存在上述的问题,而且也不会出现做错了就浪费材料或工艺上无法进行的问题。第二个是“吊车与吊桶”,这个也是可以做的,只要配合齿轮的使用,加上适当的设计,老师应该可以完成一个简易天棚吊车的制作,只是对于学生呢,可能就要难一些,在课堂上现做,可能就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与教学进度有冲突,所以可以是老师做好了,给学生演示,毕竟要找一个实物的吊车来,在教室里也是很不现实的,也不可能因为这一个演示内容就把学生带到工地上吧。另外,在讲到“常见结构类型”的时候,也可以用积木搭建“框架结构”、“桁架结构”等来演示给学生看。
(2)在第二节
结构的受力 中,讲到“梁的受力”时,我们也可以用积木搭建一个简易的模型。在每套积木套件中都有一张蓝色的“塑料片”,我们可以在一张矩形“板”上用“砖”和“板”搭建两个类似于“桥墩”的东西,再把“塑料片”放在“桥墩”上,就可以在讲“梁的受力”时进行辅助演示了。这个结构,如果只有一个桥墩,那么就是“悬臂梁”;如果将塑料片两端向下弯曲后放在两个桥墩内侧,那么塑料片就形成一个“拱形”,就可以用来测试“拱结构”的受力情况。(这里可以用食物进行演示)另外,用积木也可以搭建“棚室结构”,只是这个结构的搭建比较麻烦一点。
(3)在第三节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中,积木的运用就更多了。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重要的考点,借助积木搭建的结构,可以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本节的内容。前面提到的几个积木搭建的结构都可以应用到本节的教学中。比如“人字梯”,一般情况下,梯子打开的时候,梯面与地面组成三角形,梯子本身就能站得稳。当连接两个梯面的横杆拉直时,两个梯面的上半部分就与横杆构成了稳定的三角形,这就进一步加强了梯子的稳定性,保证梯子能承受人体的压力。如果没有梯子中间的拉杆,载人时就不能保持稳定。这个实例可以说明“结构的稳定性与它的几何形状有关”,同时也说明了“结构的强度与它的几何形状有关”,因为横杆与梯面的上部分形成三角形,才能承受人体的压力。又比如“篮球架”,按照“活动手册”上的搭建方式,篮球架搭建完成后,学生会发现篮球架无法站立,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它站立起来呢?这个地方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就用积木套件里的结构件来进行改进。积木套装里有两块大点的板,一个是正方形,一个是矩形,另外还有两个配重,可以用来使篮球架站立起来。两个板放在底座下,可以增大接触面,两个配重可以改变整个结构的重心位置。这个模型的搭建与改进可以让学生体验“接触面的大小和重心位置可以影响结构的稳定性”。我觉得可以专门安排一堂课来搭建“篮球架”,既让学生动手实践了,又能够强化教材上的知识,真正体现通用技术课的特色——做中学。还有就是“桥梁”,这个实践活动,可以很好的让学生体验结构的几何形状对结构强度的影响。
9、其他
针对其他章节,“活动手册”上都有相应的实践活动配置,我们在教学中都可以进行适当的选择,比如“自行车”,这个搭建项目是放在“系统与设计”部分,但其实这个结构的搭建过程也是会涉及到流程的思想,特别是一些复杂一点的结构的搭建,都有流程、系统的思想在里面,经过精心的选择,我们既可以辅助知识的教学,又可以进行组织后变成学生的实践活动,而且由于器材可以重复利用,这样就节约了资源,减少了浪费,一举多得。
以上就是我关于“积木搭建”教学案例的一个交流,也希望老师们给予指正和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