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京农业大学选读课《唐诗三百首》论文
《唐诗三百首》论文 《唐诗三百首》,清孙洙选编。孙洙,别号衡塘退士,江苏无锡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诗实选309首,显然是让篇数和《诗经》3ll篇其中六篇有目无辞大体相同。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只选了两首。道光十一年四滕吟社重印时将五首选全,故今本为312首。
衡塘退士在书前写了一篇仅132 字的序,全文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而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篇验之。
这篇序谈不上有任何理论阐发,他的选择标准也只是“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而已。
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个“家塾课本”却有极强的生命力。历代的诗歌选本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除《诗经》《文选》外,五七言诗选没有任何一本可以和《唐诗三百首》相比;而且《唐诗三百首》较之《诗经》《文选》更容易为一般人所接受。《千家诗》虽流传亦广,但确有孙洙所说的缺点,够不上档次。五四以来,特别是1949年以后,近代学者用“新观点”编的唐诗选本多不胜数,有若干种还冠以“新选唐诗三百首”的名目,竟然没有一种可以和孙选相抗。孙选三百首无数次重印,总是出来就一抢而空,今人选本却默默无闻,甚至不久就湮没了。
《唐诗三百首》成功的秘诀究竟何在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孙洙让所选的作品范围在一个美学体系、一种审美标准之内。全书凡选录七十七位诗人的作品,但我们读起来除极少数以外,好像是在读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诗作,只觉其温厚和平,和谐顺畅,不会因风格内容变化太大而感到不谐调。因为他所选的都是风格典雅浑厚而语言典范流畅的诗篇,节奏和美,音韵铿锵,而于冷峭幽涩险怪纤巧绮靡之作则加以排斥。一般不涉复杂的历史事件,即使涉及,由于表达的顺畅也容易理解;白居易的《长恨歌》即属于这种典型少数作品如韩
愈《石鼓歌》、李商隐《韩碑》例外。作品绝大多数非常优美,披翻咏读,如信步桃花源里,只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迎面惠风和畅,花香鸟语,使人心旷神怡。
孙洙的选录标准,自有其时代渊源。孙氏生当乾隆盛世,其时在江南,沈德潜的诗教影响很大,孙洙的选诗标准,基本上脱不出沈氏的藩篱。沈德潜论诗强调“温柔敦厚”,追求“体格声调”。他在《唐诗别裁序》中揭示他的选诗标准时说:“既审其宗旨,复观其题材,徐讽其音节,未尝立异,不求苟同,大约去淫滥以归于雅正,与古人所云微而婉、和而庄者,庶几一合焉;此原意所存也。”在《重订唐诗别裁序》中又说:“至于诗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以及作诗之先审宗旨,继论体裁,继论音节,继论神韵,一归于中正和平。”沈德潜的这些论述,验之孙洙的《唐诗三百首》是十分合拍的。“去淫滥以归于雅正”,“一归于中正和平”,正是孙氏三百首选录的依归,所选录的作品也明显受沈氏《唐诗别裁》的影响。全书312首诗,有239首与《唐诗别裁》所选相同,只有73首是别裁所没有选的。其中五言古诗40首,仅有四首不同于《唐诗别裁》;七言古诗42首,只有7首不见于《唐诗别裁》;七言律诗53首,也只有11首是《唐诗别裁》所没有选的其中单李商隐一个人就占有8首,除开李商隐就仅有3首不同了。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不同于《唐诗别裁》的略微多一些。孙洙无疑是沈德潜的追随者,即使是《唐诗别裁》未曾入选的作品,《唐诗三百首》所选大多仍符合沈德潜的诗选标准。沈德潜的诗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乾隆盛世的风尚,因之受沈氏影响选就的《唐诗三百首》也曲折地反映出乾隆盛世的气象。
《唐诗三百首》之所以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却又简单的作法,就是突出重点。有唐三百年,突出盛唐一段,选录达150首之多,将近全书的二分之一。盛唐又突出李白、杜甫、王维三家,凡选录98首,也将近全书的三分之一。其次孟浩然、王昌龄、岑参等选录也不少。盛唐以后也各有重点。由盛唐进入大历的诗人突出韦应物和刘长卿。白居易的诗入选不算太多,只有六首,但因选入了《长恨歌》《琵琶行》两篇无与伦比的长诗,就使白居易在书中具有特殊的分量。中晚唐近体诗则突出李商隐和杜牧。如此重点突出,使全书的作品成为最优的选择。不过,尽管《唐诗三百首》所选的作品绝大多数确是优秀之作,也有少数作品选录不当。如綦毋潜《春泛若耶溪》、元结《石鱼湖上醉歌》,都不够水平。即使是大家
作品,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杜甫《寄韩谏议注》、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在他们自己的集子里也并非上乘。至于像郑畋的《马嵬坡》,格调甚低,更不应入选。
应该看到,受选家诗论的局限,《唐诗三百首》的选择从整体说也是有缺点的。孙洙强调风格的协调,忽视甚至排斥艺术的多样性。如李贺的作品一首也不选,大概是认为他过于诡谲;储光羲的作品也不选,可能是嫌其轻淡。初唐仅选了王勃、骆宾王、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五律各一首,沈还选了一首七律;而卢照邻《长安古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都未入选,显然是认为他们风格轻绮。但孙洙对李商隐的无题作品似有所偏爱,李的《锦瑟》一首,《春雨》一首,《无题》六首,沈德潜都未选,也许是嫌其诗旨隐晦,而孙洙都选了。这是孙洙诗选与沈氏诗风相违的极为独特的例子。
《唐诗三百首》皈依温柔敦厚、中正和平的诗教,回避矛盾斗争,对于反映现实较为尖锐的作品都尽力排斥。李白的作品总的说来选录恰当,但《古风五十九首》一篇不录。杜甫诗选录如此之多,而“三吏”、“三别”、《赴奉先咏怀》《北征》这些名作一篇未选。整个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作品一篇不取。中唐李绅《悯农诗》,晚唐聂夷中《伤田家》、皮日休《正乐府》等反映社会现实较为深切的作品也都一概摈斥。上述作品除李绅、皮日休之作外,《唐诗别裁》都入选了,可见孙洙比沈德潜做得还要极端。因之,《唐诗三百首》作为怡情悦性的读物是很好的,而于通过诗歌了解历史、认识生活则有严重的不足。
《唐诗三百首》选诗的优胜与欠缺,很值得选家借鉴和研究。任何选家都有倾向性,怎样既保持一种“合理”的倾向,保持一种“正确”的审美标准,又大体能反映每一代诗歌的全貌,是选家面对的重大课题。在任何时代里,伟大杰出的作家总是少数。因此突出重点,而又不遗落其他作者的优秀之作,是对选家的识见和眼光的考验。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孙洙的成功和不足中得到启发。
第二篇:南京农业大学 唐诗三百首
课程名称:唐诗三百首
姓 名: 1111 学 号:11111 电 话:11111111111
成 绩
1.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白居易《白牡丹》).2.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贾至《春思》)..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陶渊明《过故人庄》).4.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成彦雄《杜鹃花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6.何物不为狼藉境,桃花和雨更霏霏。(齐己《山中春怀 》).7.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白居易《杭州春望 》).8.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9.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10.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杜牧《兰溪》).11.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王昌龄 《送高..三之桂林》)
12.绿池荷叶嫩,红砌杏花娇。(李商隐 《清夜怨》).13.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杜甫《江梅 》).14.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杜牧《初冬夜.饮》)
1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山西村》).17.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韩愈《晚菊》).18.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贾岛《病起》).19.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李白《宣城见.杜鹃花》).20.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21.天地寂寥山再歇,几时修得到梅花。(陆游《梅花绝句》)..2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23.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24.沿途繁花东一簇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2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26.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赏析: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这首《临安春雨初霁》,也许会以为它并不是出自“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陆放翁之手。诗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更隐含着“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这是与高唱着“为国戍轮台”而“一身报国”的陆游的雄奇悲壮的风格特征很不一致的。
听了一夜的春雨,次日清晨又听到深巷叫卖杏花,淡雅的春意油然而生,令人想起江南湿漉漉、绿幽幽、亮晶晶、香喷喷的春色,浓而淡,淡而又深,深而且远。但细品一下,诗人听了一夜的春雨,并未入眠。在这春夜里他为何事辗转反侧呢?那远远传来的如断如续的卖花声,又能给他一些什么样的愉悦和抚慰呢?不能。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清幽得空寂的春晨中独自惆怅。接下去的头联不更道出了他的这种心情吗?“闲作草”、“戏分茶”,一生出入于战场生死,贯游于天南海北,时刻思虑着报国和爱民的陆游,竟也“ 闲”而又“戏”了!在诗人眼中,临安春色,何其清淡寡味,人情何其冷漠,世味何其索薄,壮志更是无从去提起一字,只有在“闲”“戏”中打发时光。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等。
2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28.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曾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论。做过杭州、苏州刺史。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2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赏析: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出的画面是夕阳即将落下地平线,远方一马上的行人在孤独的赶路,但却路途遥遥,不知所向。夕阳西下写人生之苍暮,时日无多。断肠人写出一生之伤悲。天涯,离家之远,思落叶归根,却是路之不可得。
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人。南宋杰出的诗人,一生力主抗金,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南宋四大家)。
3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这句诗是比喻胡地的雪有如春天到来后遍地的梨花一样白,诗人用梨花来衬托出胡地的边塞风光。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享年56岁.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与高适并称“高岑”.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唐人杜确编有《岑嘉州诗集》。
第三篇:选读课读后感唐诗三百首论文
唐诗三百首
院系班级
姓名
学号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峰巅,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学习和鉴赏古典诗词,可以满足我们认识历史的需要。如杜甫的“三吏三别”,所反映的安史之乱的社会动荡给人民造成的疾苦,比历史学家的叙述要生动感人得多。同时古典诗词中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古典诗词可以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首先来说唐诗的发展。唐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动态的流变过程。明人高木秉的《唐诗品汇》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是大体符合唐诗发展历程的。
从唐王朝建立到睿宗延和元年618712是初唐时期,这一段也可称作唐诗的徘徊时期。在风格、意境、声律等诸多方面为盛唐诗歌高峰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占统治地位的仍是齐、梁的颓靡遗风。“四杰”和陈子昂出现后,诗风才逐渐改变,他们在继承南朝的艺术技巧方面和建立五、七言律诗的格律和体制上,有着不容埋没的功劳。陈子昂继承汉魏风骨来开辟唐诗的领域,上承阮籍、曹植,下开李白、杜甫。代表诗人及名句有: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卢照邻“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盛唐为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此时唐诗达到了巅峰。盛唐是流派纷呈,风格众多,体裁和形式成熟、完备的时代。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充分的反映,文学史家习惯按题材来划分流派,他们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描写幽静、宁谧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慨。如果以创作方法来划分这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成就最大,影响最远的,无疑是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
中唐是指安史之乱后,唐由盛而衰。安史之乱以后的现实使诗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清醒的观察和思考,所以唐代中叶的诗歌主流是现实主义,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就是在这种趋势中所形成的现实主义流派,尤其白居易创作出一系列的如《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等抨击黑暗,同情百姓疾苦,语言通俗流畅的优秀诗篇。此外,李贺在意境和语言上的创新较为突出,柳宗元、刘禹锡也是这一时期有成就的诗人。
自文宗开成元年(公元八三六年)至哀宗天佑四年(公元九O七年),是为晚唐。此期唐朝国势衰微**,诗有深沉的感伤情调,向著华艳纤巧的方向发展。这时期的杰出诗人有杜牧和李商隐。唐末五代,政治极度黑暗腐朽,战祸连年,经济衰退,诗坛的总趋势也走向衰落。这时,有一批比较贫寒的诗人,如杜荀鹤、聂夷中、罗隐、于濆等。他们以通俗的语言反映现实,特别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也有一批以凄婉轻艳的风格,抒写伤离悼乱的诗人如韩偓、司空图、韦庄等。还有皮日休、陆龟蒙,宗奉韩愈,诗境艰涩、用字奇僻,在吟咏个人生活中写对世事的沉痛。还有一批效法张籍、贾岛专写律诗的如李洞,方干、唐求等人,这些作家一般说来成就不大。
盛唐诗挽起狂风,掀起巨浪,鼓动着磅礴于天地的雄浑登上了中国诗坛的制高点,中国古代诗坛上这颗最红最亮最热最有吸引力的太阳升起来了。下面重点介绍盛唐时期唐诗的发展。
李白和杜甫各以自己的诗歌天才、广博而精湛的艺术修养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运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建立各自的艺术风格,从各方面表现了这个伟大而变动的时代,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向高峰,他们不仅是唐代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也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中这两个流派的最杰出的代表。
李白的诗作,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其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在《江上吟》中说自己写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诗圣杜甫也高度称赞他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他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化的形象,强烈的主观色彩;大胆的夸张、惊人的幻想、瞬息万变的感情;语言质朴、清新、豪放,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李白的生活经历很广,思想很复杂,他那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时不可磨灭地留下了浓厚的自我表现色彩。李白常用大胆的夸张和惊人的幻想来表达他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感情。如《秋浦歌》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发来抒发自己无形的愁。
安、史之乱,是在当日政治极度腐败和阶级矛盾、种族矛盾的复杂原因下爆发起来的。这一变乱是唐代政治的转折点,对于当代文学也起了重大的影响。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特徵,是浪漫主义精神衰退了,现实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民成熟。在这一方面成就最大的是杜甫。杜甫的诗篇,广阔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生活,真实地描写了那个剧烈变化时代的社会矛盾和历史内容。前人称它为诗史,是完全正确的。他继承了《诗经》、乐府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加以发展和提高。他以进步的儒家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刻地、多方面地反映了国家的重大事件,描写了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生活真实,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从而揭露了自开元、天宝以来将近四十年间的那个**时代的历史面貌,为我们创造了“千汇万状”的诗歌作品,把我国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进入盛唐,诗歌达到高峰,表现之一是随着内容题材的开拓,出现了相应的诗派,每派都拥有大批高水平的作家。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它的美学风格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形成一个诗碑,至于山水田园诗之外的数量更多的写景诗反例显得不很突出了。古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这一派的作家还有常建、祖咏、裴迪、丘为、崔曙、綦毋潜等。
《唐诗三百首》对我们研究唐诗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应该认真阅读和学习,更多的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同时有利于形成我们健全的人格,体会到那些蕴藏于诗中的美好。
第四篇:唐诗三百首论文
姓名:学号:班级:联系方式: 唐诗三百首
(一).三十个带“花”的诗句
1.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7.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杜牧《兰溪》)
8.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李频《湖口送友人》)
9.四月南风大发黄,枣花未落荫桐长。(李颀《送陈章甫》)
10.何物不为狼藉境,桃花和雨更霏霏。(齐己《山中春怀》)
1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12.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13.桂花寥寥闲自落,流水无心西复东。(刘长卿《长沙赠衡岳祝融峰般若禅师》)
14.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王昌龄《送高三之桂林》)
15.杨花慢惹霏霏雨,竹叶闲倾满满杯。(韦庄《章江作》)
16.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17.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杜甫《江梅》)
18.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19.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0.何此巴峡中,桐花开十月?(白居易《桐花》)
2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22.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白居易《杭州春望》)
23.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白居易《白牡丹》)
24.白居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5.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虞世南 《咏风》)
2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7.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28.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29.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解释其中五句
1.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意为朱雀桥边丛生着野草、乱开着野花,乌衣巷口夕阳西上。”。“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他还继承了乐府诗的现实主义传统,注意反映民生疾苦和重大事件,风格刚健爽朗。他的一些怀古诗,也凝练含蓄,含不尽之意鉴于言外。有《刘梦得文集》。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意为繁茂而多彩缤纷的春花随意分散着,自然清新,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七九八)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八四二),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七十五岁。
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意为我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李白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意为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 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谥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祖籍湖北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生于中国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死于耒阳市。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应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歌女不知什么是亡国恨事,隔江还在把《后庭花》声声歌唱。,“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诗人杜游秦淮,在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这首诗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杜牧早年即以经邦济世的才略自负。慷慨激昂,好谈军事。立朝刚直不阿,敢于论列大事,指陈时弊。政治上不失为有识见、有胆量的进步人士。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在艺术上,杜牧自称追求高绝,不学奇丽,不满习俗,所谓“不今不古”,正是力图在晚唐浮浅轻靡的诗风之外自具面目,但他的风格不像李贺的奇特,也不似元稹、白居易的平易,和李商隐比也能各树一帜。著有《樊州文集》。
第五篇:云南农业大学当代小说选读课作业1
姓名:尤永学号:2010311876专业:10农林
神雕侠侣读后感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雁邱词》一段雁邱词,让人读来显凄凉。第一次认真的把《神雕侠侣》看了个遍,此中的爱恨情仇,虽然令人感到纠结,但是也让我们看到爱情中的许多东西。其中有杨过小龙女的不离不弃,有李莫愁的为爱痴狂,有公孙绿萼为爱牺牲,程英、陆无双的相望不能相守,郭襄的一世孤独;黄蓉、郭靖的相濡以沫,举案齐眉;公孙止于裘千仞的相互提防相互背叛;也有周伯通、瑛姑、段皇爷三人的半世孽缘。如此种种钧与爱情相关。虽然《神雕侠侣》当中不仅仅只有爱情这一主题,但在此,我只就爱情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杨过与小龙女,红尘中孤苦无依的两个人,在不经意之间相遇、相处、到慢慢的相知、相依、相守。其间有无数次的分离,也有过无数次的第三者,甚至第好几者。但他们心中坚信了彼此,彼此才是彼此心中的唯一,在尘世间,他们好像变成了一个整体,离开了谁都是不完整。当杨过第一次离开小龙女,他本以为离开之后可以去取自由的飞翔,但当他离开之后才发现,姑姑在他心里的位置是那样的不了取代,然而,小龙女也开始思考杨过对她而言究竟以为着什么,她第一次知道没有过儿她的 生活是那样的无味,像是失去了整个世界,这也许就是爱情中那种美妙又苦涩的感觉吧,痛并快乐着。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其实最最值得称道的不是他们在一起时的默契美妙,而在于他们面对世俗的眼光时的那种义无反顾,我就是要娶姑姑为妻这碍着谁了。我喜欢过儿,我想自己做他的妻子。多么真挚的话。却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然而反思现实那,又有多少爱情能做到那么纯粹的义无反顾呢?也许上一刻任然恩爱非常,下一刻就各自天涯,只因为现实的一点点压力,这就是而今我看到的现实。虽然杨过小龙女只不过是小说之中杜撰的人物,但不得不承认他们教会了而今无数不再把爱当回事的人们是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超越世俗,超越物质的纯美爱情。
仍然记得小说之中有这么一段,杨过中了青花毒命不长久,面对裘千仞的逼婚,他只说了一句“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说得多么的坚决,多么的义无反顾。为小龙女杨过可以苦等16年,在不知小龙女是否还在人世的情况下。足可见他们对爱的忠贞,反观当今社会,这样的爱还存在吗?在这个出轨,小三、一夜情泛滥的社会?
看完神雕侠侣,让我重新思考爱情,也许爱情本身并没有多少变化,真正变了的是人们的心吧,在当今社会,所有的爱情到最后都会败给现实。特别是在当下,人们变得像快要开的水,蠢蠢欲动,既期待美好的爱情,又不相信有像神雕侠侣当中那样的爱情存在。于是,人们在矛盾中迷失了自我同时也迷失了真爱。面对程英、陆无双、公
孙绿萼这样的好女孩,杨过能始终如一,坐怀不乱。小龙女的每次悄然离去,杨过都会天涯海角的去寻她,因为他始终坚信,小龙女心中只有他一人。这就是爱情中的信任,而今,真爱似乎只在电影电视剧中能看到,甚至如今的电影电视剧也不再那么的单纯,甚至两电影电视剧中也有了小
三、出轨等一系列的东西。然而女孩们也没有想小龙女那样一尘不染唯有单纯的心。心里唯爱你,你就是我的全部。如今的女孩们呢?他们同样期待爱与被爱,但只有期待而已,他们把自己爱的人和能和自己相守到老那个人分的很清楚,她们的爱是那样的功利化,极少会有女孩愿意选择项杨过那样一无所有,有的只是一份坚持和率性,为所爱之人不过一切的穷小子。80%的女孩都跟愿意选择公孙止那样虽然老但是有家业的。甚至尹志平那种也不错,至少人家也有一定地位,有一定的声望。
其实爱的本身仍然那么的美,变了的只有人们的心,变了的只有人们诠释爱的方式。《神雕侠侣》虽然它只是存在于虚构中关于爱情的美好念想,但我更宁愿去相信它真的存在,因为世界因爱而美丽。